• <input id="zdukh"></input>
  • <b id="zdukh"><bdo id="zdukh"></bdo></b>
      <b id="zdukh"><bdo id="zdukh"></bdo></b>
    1. <i id="zdukh"><bdo id="zdukh"></bdo></i>

      <wbr id="zdukh"><table id="zdukh"></table></wbr>

      1. <input id="zdukh"></input>
        <wbr id="zdukh"><ins id="zdukh"></ins></wbr>
        <sub id="zdukh"></sub>
        公務員期刊網 精選范文 新型縣域經濟范文

        新型縣域經濟精選(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新型縣域經濟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第1篇:新型縣域經濟范文

        一、建設發展園區經濟,走發展集群化之路

        按照“產業集群、企業集聚、主業突出、特色鮮明”的思路,以建設省級工業聚集區為重點,加快建設發展園區經濟。加大園區基礎設施建設,理順園區管理機制,提高園區配套服務水平,把園區培育打造成為產業聚集、用地集約、物質循環、持續發展的強大載體。進一步完善進園政策和準入條件,規范項目管理,積極引導企業“入園進區”,實現企業集中建設、產業集聚經營、經濟集約發展。

        二、加快推進兩化融合,走工業信息化之路

        利用信息技術改造提升傳統產業生產工藝,促進信息技術與生產制造過程的融合。圍繞提高本地傳統產業生產過程連續化、自動化控制水平,積極推廣傳統產業計算機輔助設計(CAD)、計算機輔助制造(CAM)、計算機輔助工藝管理(CAPP)、計算機集成制造系統(CIMS)的應用,通過運用自動控制、嵌入式軟件等現代信息技術的應用,對企業的設計、生產流程進行再造,帶動產品創新和升級換代。積極推動企業管理信息化。推廣應用以企業資源計劃(ERP)、供應鏈管理(SCM)、客戶關系管理(CRM)為重點的企業信息管理系統,推動企業業務流程的優化重組,實現企業管理數字化,提高勞動生產效率。積極發展電子商務,推動營銷和業務方式的信息化。建立完善信息技術改造提升制造業的運行機制。采取典型帶路、局部突破的思路,在本地的傳統優勢產業領域,著力扶持培育一批信息化示范企業和示范項目,通過典型示范的輻射和擴散效應,帶動各行各業信息化水平的提高。

        三、大力發展循環經濟,走資源循環化之路

        不斷完善和拓展產業鏈條,加快發展循環經濟,使本地區的主要產業之間都關聯起來、物質都循環起來,延長資源利用深度,提高工業產品附加值。合理規劃工業園區內部布局,引導產業關聯度高的企業入園建設,實現園區內企業產品互用、資源綜合利用和廢棄物再生利用。強力推動節能減排。以傳統優勢產業為重點,推廣一批節能減排新技術、新工藝、新設備,實施一批示范項目,實現能耗最低化、污染最小化。依法加強高能耗、高污染企業節能監察和污染監測,適當提高排污費、污水處理費、垃圾處理費標準,加大征收力度,對高耗能企業執行差別電價和階梯水價政策,從政策層面形成節能減排倒逼機制。嚴格執行固定資產項目節能評估審查和環境影響評價制度,嚴格控制新污染和高耗能項目建設。堅決淘汰落后產能。認真落實落后產能退出機制,依法關閉不符合國家產業政策、嚴重浪費資源和污染環境的企業。

        四、提升自主創新能力,走技術高端化之路

        加快產學研步伐。扶持企業與高等院校、科研院所開展產學研合作,搶占發展先機;鼓勵企業建設院士工作站、博士工作站、碩士工作站和企業技術中心等研發機構,開展共性技術和關鍵技術研發;支持企業專利申請,開發一批擁有自主知識產權的新產品,走技術高端路線,提高產品附加值。積極推廣采用一批先進技術改造傳統產業。按照引進、吸收、利用、再創新的思路,推廣采用一批先進適用技術,提高產業發展技術水平。大力推進名牌帶動戰略。支持企業采用先進技術,加強質量管理,開展標準化生產,延伸產業鏈條,實現產品由中低端向高端發展,提高產品品質和附加值;引導企業樹立品牌、商標意識,積極培樹一批知名品牌,走品牌興企之路。

        五、優化企業組織結構,走企業集團化之路

        積極培育一批產業領軍企業和大集團。圍繞本地區產業發展重點,鼓勵企業通過裂變擴張、合資合作、兼并重組等多種手段和途徑,培育扶持一批擁有著名品牌和自主知識產權、主業突出、核心能力強的大集團和產業領軍企業,發揮大集團的“產業領軍”作用,不斷延伸產業鏈條,拓展發展規模,帶動相關產業的大發展。積極發展總部經濟。大力營造總部經濟發展環境,努力吸引跨國公司和國內大型企業在本地區設立企業總部或總部功能的機構;支持有條件的企業發展“兩頭”在外,企業管理中心、投資中心、研發中心、采購中心、銷售中心、結算中心等總部功能在遷安的總部經濟。積極推進企業上市融資。鼓勵有條件的企業通過買殼上市等多種途徑上市,拓展企業融資渠道。努力推進現代企業制度建設,提高企業管理水平。

        六、突出抓好項目建設

        強化項目意識,加快實施項目大會戰,圍繞優勢產業突出抓好一批大項目、好項目,特別是精心抓好一批對產業升級、效益增長具有長遠影響的重大項目建設,使本地區工業產業和技術升級在不同時期、不同領域分別實現突破,不斷增強工業發展后勁。建立完善新型工業化重點項目庫。立足國家產業政策導向和實施大產業戰略,積極開發、儲備一批產品技術含量高、經濟效益好、節能環保的新型工業化項目。精心策劃、系統包裝一批重大工業項目,積極主動與跨國公司、中央企業和國內知名企業對接。建立重大項目部門聯系協調制度,每年確定一批帶動作用強的重大工業項目,由相關部門聯系協調,形成推進合力。

        第2篇:新型縣域經濟范文

        關鍵詞:省直管縣; 財政體制改革;縣域經濟

        作者簡介:袁其謙(1963- ),男,湖南雙峰人,婁底職業技術學院副院長、副教授、高級經濟師,研究方向:財務會計理論與實踐研究。

        中圖分類號:F810.7;F127文獻標識碼:Adoi:10.3969/j.issn.1672-3309(x).2011.09.01文章編號:1672-3309(2011)09-01-03

        “省直管縣”是近年來我國財政體制中最受關注的改革模式,也是國家“十一五”規劃的重點目標之一。根據中央政府的要求,結合湖南省實際,湖南省委、省政府明確提出了從2010年1月1日起,在全省79個縣市實行財政“省直管縣”改革。這是湖南省積極適應經濟社會發展變化的一項重大財稅體制改革。推進省直管縣財政改革成敗的關鍵就在于能否有效推動縣域經濟發展,最終實現經濟社會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因此,發展湖南縣域經濟就必須從湖南的實際出發,切實加強鼓勵和支持基礎設施建設、促進產業培育和產業鏈的整合,鼓勵和支持金融創新的財稅政策、增加縣域經濟發展財政補貼以及縣域經濟發展的稅收優惠等制度創新。

        一、縣域經濟發展是省直管縣改革成功的關鍵

        (一)縣域經濟發展是提高縣鄉財政保障能力的根本

        近年來,我國縣鄉財政困難較大,已經成為妨礙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的重大障礙??h鄉財政能否走出困境,關系到中國公共財政的振興和國家政權的穩定,關系到中國經濟能否快速健康發展,關系到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目標能否如期實現。要解決中國縣鄉財政困難的根本途徑在于發展縣域經濟,壯大財源。 “省直管縣”財政改革的重要目標之一就是提高我國縣鄉財政保障能力。如果縣域經濟得不到充分發展,縣鄉財政保障能力要提高也無從談起,因此,從這個角度而言,判斷“省直管縣”財政體制改革成功與否的重要標準就是縣域經濟的發展程度。

        (二)縣域經濟發展是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的基礎

        基本公共服務是指在市場失靈的情況下,政府通過稅收、擔保、補貼等方式確保社會成員人人都能享有的、與公民基本權利和基本需求相關的公共服務。在不同國家或地區,在不同發展階段或時期,基本公共服務的范圍和特點是不一樣的。從國際慣例來看,基本公共服務一般包括教育、保健、社會安全網等等,它是政府的基本責任,是公民的基本權利,也體現了發展的社會屬性。實現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是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的內在要求,也是推進以民生為重點的社會建設的基礎性工作,任務非常艱巨。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需花費大量的財力,這一切得建立在縣域經濟發展的基礎上,否則就是“無本之木、無源之水”。如果在大部分縣經濟發展欠發達的基礎上實行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就會導致基本公共服務的水平很低,拖累經濟較發達縣域的經濟發展。因此,只有縣域經濟不斷發展,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才有可能得到保證,公共服務的水平才會不斷得到提高。

        二、湖南縣域經濟發展面臨的挑戰

        (一)市場發育遲緩,市場化程度較低

        我國經歷了從計劃經濟向市場經濟進行轉軌的過程,市場化進展取得了舉世公認的成功,但是市場化的進展程度是很不平衡的。就區域而言,在某些省份,特別是在東部沿海省份,市場化已經取得了決定性的進展,而在湖南省,經濟中非市場的因素還占有重要的地位。就產業部門而言,制造業、建筑業和某些第三產業部門的市場化程度較高,而另外一些第三產業部門的市場化程度相對較低。就不同市場而言,產品市場的發育程度相對較高,而要素市場的發育程度相對較低。

        (二)區位劣勢明顯

        湖南省位于中國中部地區,是典型的內陸省份,發展海運的成本要遠遠高于沿海地區的省份。另外湖南的地形復雜,地勢整體由南向北傾斜,東南西三面環山,北部為洞庭湖平原,中部多為丘陵、盆地。全省地貌以山地、丘陵為多,因此發展陸地交通的成本也十分昂貴。更重要的是,與東部地區和西部地區相比,位于中部地區的湖南省很少有機會能享受到經濟方面的政策優惠。而政策優惠正是改革開放以來推動區域經濟發展的重要動力之一。沿海地區首先享受到了經濟特區和沿海開放城市等一系列的政策紅利,西部地區近年來也享受到了“西部大開發”的政策紅利,位于中部地區的湖南雖然有“中部崛起”的提法,但并無實質性的政策利好。因此,湖南省的經濟發展必須另辟蹊徑。

        (三)人口眾多,自然資源相對不足,環境承載能力較弱

        2009年末,湖南全省總人口達到6900.2萬人,比上年末增加55萬人。雖然湖南已經進入了低生育率行列,但由于人口增長的慣性作用,龐大的人口數量對湖南經濟社會發展產生多方面影響,在給經濟社會發展提供豐富的勞動力資源的同時,也給經濟發展、社會進步、資源利用、環境保護等諸多方面帶來沉重的壓力,成為制約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的瓶頸。

        三、促進湖南縣域經濟發展財稅政策的措施與建議

        (一)提高居民收入在GDP中所占份額,拉動內需

        自1978年以來我國經濟的發展主要靠消費、投資和出口三駕馬車拉動,其中最主要的是投資和出口。2008年全球金融海嘯證實,依靠外貿推動經濟發展必然會受到全球經濟波動的影響,之后中國的四萬億財政投資刺激計劃有力地刺激了中國經濟的增長,但卻留下了不容小覷的地方融資平臺風險問題。因此,“十二五”規劃和專家學者都同意我國經濟的發展必須要發掘內源性動力――國內居民消費。對湖南而言,由于區位劣勢,發展外貿本身就不具備優勢,近期地方融資平臺的整理又制約了依靠投資來促進經濟更快發展的可能,因此拉動內需就成了湖南縣域經濟發展的必然之路。居民消費的提高必須具備以下兩個條件:首先是收入的提高,從整個社會來看則是勞動收入占總收入的份額要上升;其次是基本公共服務要得到保證,例如教育、醫療和住房。如果第一個條件得不到滿足,居民將沒有能力消費;如果第二個條件得不到滿足,居民將不敢消費。所以,必須利用“省直管縣”的契機提高居民的勞動收入份額和基本公共服務水平,這是推進湖南經濟持續健康發展的必經之路。

        (二)加強基礎設施建設,進行投資制度創新

        觀念決定“錢”途,改革才有出路。當務之急要進一步深化投資體制改革,進一步打破基礎設施建設領域的壟斷,鼓勵和引導社會資金進入法律、法規沒有禁止進入的基礎設施領域,建立和完善政府推動與市場推動相結合的多元化的基礎設施建設投融資體系。具體來說,應該瞄準以下三個方面:一是利用財政貼息引導。浙江省在全國率先對基礎設施建設項目的銀行貸款運用財政貼息,給予3%―5%的財政貼息補助,運用“四兩撥千斤”的杠桿原理充分發揮財政在基礎設施投融資中的引導作用,用財政貼息政策引導銀行資金流向,變直接投資為間接推動與協調引導。二是資金籌集應該多元化。構建“自貸、自建、自管、自償”的經濟實體資金運轉機制。具體創新手段包括:收取城市基礎設施配套資金,如向房地產開發商出讓土地所有權時就將預定開發區內的基礎設施建設資金平攤計入地價,或規定開放商開放土地的同時必須建造配套設施以及向改變土地使用功能的單位和個人收取基礎設施配套費;收取或提高基礎設施服務的價格;發行有價證券向社會公開募集資金等。三是資源享用商品化。基礎設施項目建成投產后就進入到運營維護階段?;A設施的可使用年限一般都較長,再加上往往是公眾直接使用,因此運營維護做的好壞在很大程度上決定了基礎設施的經營效率和服務質量的高低。我國的基礎設施一直由政府投資和建設,并且一直由政府壟斷經營。但由于財力不足等問題,讓各級政府獨立承擔基礎設施的后期運營費用非常困難,根據“誰消費,誰付費”的原則,適度對基礎設施的使用收取費用是必要的。市場化經營使得基礎設施變為有償使用,這不僅可以提高人們對基礎設施的利用率,避免了對基礎設施的過度使用,而且可以使得基礎設施獲得自我積累、自我發展的能力,實現建設資金的良性循環。

        (三)促進產業培育和產業鏈的整合

        縣域經濟的發展離不開產業,沒有產業的支撐就無縣域經濟可言。從湖南產業發展的現狀來看,湖南大部分縣域經濟發展尚處于自由(培育)發展的傳統階段,只有少部分縣域經濟已經到達了特色優勢產業逐漸凸顯的整合發展階段,至于創新發展一體化階段的縣域經濟更是鳳毛麟角。因此,主導產業的形成和成長顯得非常重要。具體來說,湖南經濟欠發達的縣域,正處于主導產業培育階段和成長的前期,通過招商引資和重點扶持,促進主導產業形成和成長是加快縣域經濟發展的主要任務??刹扇≈贫▋灮莸恼猩桃Y政策方式,積極引進國內外大型領先企業,協調植入企業與本地企業、原料基地與組織的關系,確保轉移產業轉化為縣域主導產業;亦可采取鼓勵和扶持本地能人開發縣域特色資源型產業、發展帶動作用大的市場流通產業等方式,培育和壯大龍頭企業,促進縣域主導產業的形成和成長。湖南經濟較發達的縣域正處在做強主導產業的階段,通過政策引導和重點支持,促進主導產業壯大是加快縣域經濟發展的主要任務。中部經濟較發達的縣域主導產業多處于產業成長前期和中期,提高產業集群效應和承接國內外產業轉移能力是加快主導產業發展的主要途徑。對于已經完成了主導產業的培育階段的縣域,通過政策引導和營造環境促進主導產業升級和演替是加快縣域經濟發展的主要任務,主要表現在促使產業鏈的整合。

        (四)鼓勵和支持縣域經濟發展的金融創新

        為改變縣域經濟和農村發展嚴重“缺血”的局面,著力解決農村金融邊緣化的問題,必須大力推進縣域和農村金融改革。一是圍繞國家財政對農民的補貼政策開展金融創新。銀行應充分利用已經成熟的結算支付系統、運營網絡,與財政部正在建設的“中國農民補貼網”對接,開發惠農金融產品和服務,為國家財政補貼資金直接從國庫發放到農民手中建立金融載體和金融通道。二是圍繞國家支農惠農的金融扶持政策開展金融創新。配合國家財政扶持政策開發自身獨立經營的小額農戶貸款、農業企業貸款、農業事業法人信貸,滿足農村有效信貸需求者的融資需求。同時,圍繞政策性農業保險制度,以“農業保險+農行貸款”、“農業保險+財政補貼+農行貸款”、“農業保險+龍頭企業+基地農戶”等方式開發新型農村信貸產品;同時,加強與地方政府部門及中介機構合作,開展政府、中介機構、產業化企業信貸擔保創新,解決農村貸款擔保缺失問題。三是圍繞農村社會保障體系建設開展社保金融創新。在農村醫療金融方面,加強與醫保、衛生部門合作,以新農合為重點內容,開發新農合貸款產品,提供農村醫療金融服務;在文化教育方面,加強與教育部門合作,開展學生金融服務,促進教育文化發展。四是圍繞國家扶貧開發政策開展農村金融扶貧業務創新。目前,我國貧困人口還有將近農村總人口的6%,銀行應該配合國家扶貧開發政策,針對貧困農戶,提供基本的金融服務。著名的孟加拉鄉村銀行(Grameen Bank)已經從實踐角度證實了金融創新是可以讓貧困人口脫離“貧困化陷阱”的。五是要格外關注風險防范。在當前全球金融市場劇烈波動的背景下,銀監部門要特別注意規范運作和加強監管,落實風險控制和防范措施,建立嚴格的風險評估、排查和監控制度,以有效防范金融創新可能產生的負面影響。尤其是對村鎮銀行、各類貸款公司和農村資金互助社等微融機構,更要實行嚴格監管。此外,還要加強宣傳,強化各金融機構和農村金融市場主體的風險意識,提高其防范金融風險的能力。

        (五)加大對縣域經濟發展的財稅補貼

        省財政對縣的支持要改變過去直接投資方式,充分發揮政策導向作用,利用財政投入、財政補貼、貼息、稅收優惠等各種財政杠桿大力支持新型工業化發展,做大縣域財政收入“蛋糕”;加大設施建設,建立和完善社會保障,一方面加大對基礎設施的財政投入,在農村水利基礎設施建設、交通道路建設等方面發揮省級政府主導作用,進一步降低對欠發達縣公共投入、基礎設施等專項資金的縣級配套比例,另一方面重視財政政策的引導作用,按照市場化運作方式引導社會資金參與基礎設施建設;加大對企業產品和產業技術改造支持力度,通過財政貼息、專項補助、風險擔保等方式積極支持企業產品科研開發,鼓勵企業加強與高校、科研機構合作;創造有利于民營資本發展的環境,大力發展民營經濟,進一步鼓勵和吸納更多的民間資本參與縣域經濟的發展,構建以民營經濟為主體的縣域經濟發展新格局。

        (六)增加縣域經濟發展的稅收優惠政策

        金融危機的發展以及人力成本的普遍增加,對于沿海城市的部分產業產生極大影響,內遷成為當前的主要趨勢。湖南省作為連接珠三角、長三角的重要區域地塊,對接產業轉移具有一定的優勢,其縣域經濟在發展過程中要結合本地實際,制定出優勢產業政策以及積極推行產業發展的稅收優惠政策,例如,對企業所得稅、房產稅等方面的稅收優惠,對于重點企業、重點行業實施區別政策措施。承接產業轉移以及區域產業培植時,要注重高新技術產業、高附加值的產業以及生態環保產業的發展,以重點傾斜的區域政策來優化區域產業結構,為縣域經濟發展增添活力。(責任編輯:李綜藝)

        參考文獻:

        [1]賈康、白景明.鄉財政解困與財政體制創新[J].經濟研究 2002,(02):9-13.

        [2] 李坤.完善省管縣財政體制的思考[J].財會研究,2007,(05):13-14.

        [3] 楊燦明.公共利益、國家與財政[M].北京:中國財政經濟出版社,2007.

        第3篇:新型縣域經濟范文

        當前我國農業勞動力素質及新型農民培訓機構不能夠滿足農業現代化需要,具體體現在以下四點:

        第一,我國農村勞動力文化水平低,以小學初中水平為主,與發達國家相比差距很大。2010年,我國農村勞動力小學和初中文化程度占農村勞動力人口的76.8%,高中程度為12.1%,中專及大專大學程度僅占5.3%。與發達國家相比,文化程度差距很大。

        第二,隨著城鎮化進程的加快,大量青壯年農村勞動力的轉移,農村實用人才“非農化”發展,農村“能人”大量外流。農業勞動力老齡化、弱質化嚴重,帶來的是農村的空心化和農村社會的活力退化,當前農業勞動力素質呈結構性下降。

        第三,現代農業對勞動力素質要求更高。現代農業是現代科技集約,具有現代產業組織特征的農業,要求從業者具有較高的文化和技術素質;現代農業與農業產業化、規模經營、激烈市場競爭相聯系,要求農民要會經營、善管理,具備市場經濟意識。

        第四,我國目前的農民培訓體制機制不能夠滿足新型農民培育的需要。一是培訓內容不能夠滿足現代農業的科技化、產業化、規?;笆袌龌男枨?;二是部分培訓老師或缺乏實踐經驗,或知識結構老化;三是政府各級部門存在一種被動的、應付式地實施新型農民培育工程,效率有待提高,培訓監督機制缺乏。

        新型職業農民培育的目的就是要為我國現代農業的發展提供合格的生產經營主體和后繼者。新型農民培訓的目標是要培養有文化、懂技術、會經營的農民,大力培育新型職業農民應從以下三個層次有針對性地展開:

        首先,要對當前在農村從事農業生產的規模經營大戶,農業龍頭企業、合作組織中生產經營決策者進行培育,這方面可以借鑒日韓的法人經營組織的培育經驗,特別注重實用技術的推廣與經營管理能力的提升。

        其次,需要解決中國農業繼承者的問題,要從長遠的角度培育未來的新型職業農民。欲回鄉從事農業的年輕勞動力,農業大專院校和中等職業學校畢業學生中存在潛在的農業從業人員,可能會是未來農業的經營者,要對其進行培育、引導,鼓勵其從事農業。對這類人員培訓可以借鑒日本和我國臺灣的培育回鄉青年及“新規就農”人員的經驗,對這類人員除了技能的培訓外,必須要為他們成為職業農民、從事農業經營活動提供政策與制度條件。

        第4篇:新型縣域經濟范文

        摘要:縣鄉公路,作為廣大農民群眾生活生產 “生命線”的,其建設方心未艾。本文對縣鄉公路建設中的技術性和經濟性方面的問題進行了探討,主要是指出了存在的問題,并給出了解決辦法,以期對后續的建設提供一定的指導意義。

        關鍵詞:縣鄉公路、建設、技術性、經濟性

        Abstract: County roads, which are the lifeline for the living and production activities of the peasant masses, their constructions are still growing. The technical and economic problems of county roads construction are discussed in this article and existing problems with solutions are given in order to provide some guidance for subsequent county roads construction.

        Keywords: County and Town Roads;Construction;Technique;Economy

        中圖分類號: F540.3 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

        0.前言

        縣鄉公路作為我國公路路網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廣大農民群眾生活生產的“生命線”,擔負著保障農村經濟發展、農業結構調整、農民持續增收的重要作用。同時,它又是連接城鄉的橋梁和紐帶,對于促進城鄉一體化建設具有重要意義。近年來,為進一步加快農村公路發展步伐,切實改善農村公路交通條件,完善公路網絡建設,適應農村經濟發展和廣大農民致富奔小康的需要,興起了縣鄉公路建設熱潮。但與此同時,由于盲目追求新技術、高標準,對有關規范、標準認識不夠,或未充分調研等造成不必要的資源浪費和重復建設現象并不少見。而縣鄉公路建設需求巨大,如何科學地用有限的資金來建設盡可能多的公路,滿足廣大農民的交通出行需要,是公路建設者不得不思考的首要問題。

        1. 必要性分析

        隨著改善民生工程的不斷推進,國家對農村的交通基礎設施的投入力度不斷加大?!笆晃濉逼陂g我國農村公路(含縣道、鄉道、村道)建設完成投資1923.82億元,新增農村公路59.13萬公里,新改建農村公路187.12萬公里,從而總農村公路里程達350.66萬公里?!笆濉鞭r村公路建設的指導意中更將農村公路總里程達到390萬公里作為建設目標。而就四川省來看,“十一五”期間全省累計新改建農村公路 12.7萬公里,完成投資 613.4 億元, 是“十五” 期的4倍,新改建農村斷頭公路 1萬公里。截至2010年底,全省農村公路總里程達到24.7萬公里,較“十五” 末增加8.3萬公里,其中,縣道4萬公里,鄉道5萬公里,村道15.2萬公里,專用公路0.5萬公里。而根據“十二五” 農村公路總體發展目標,2011年至2015年四川全省農村公路建設投資規模為811億元,新改建農村公路 9.3萬公里,新規劃農村公路建設 8.6萬公里。可見,未來一段時間仍是農村公路大力發展的春天。

        縣鄉公路的建設極大地改善了農村的交通狀況,促進了當地經濟的發展,其社會經濟效益十分顯著。但是,我國幅員遼闊、人口眾多的國情決定了要徹底改變農村的交通狀況,滿足出行與經濟發展的需要,國家對縣鄉公路建設的投入將是一個不斷持續的過程,財政負擔不輕,節儉辦交通將是必然選擇。雖然可以考慮通過融資的方式實現縣鄉公路的建設,但是在建設項目上馬之初,進行國民經濟和財務經濟評價分析時,也需要進行經濟性分析,不可否認在滿足需求的情況下,工程造價更低的建設方案必將更受融資方的青睞。此外,建設節約型的交通運輸體系也是建設節約型社會的一項重要組成部分,符合可持續的科學發展觀要求。從而,對縣鄉公路建設中的技術的效用性及經濟的合理性進行研究具有重要意義。

        2. 存在的問題

        通過大量的實例分析研究,并結合多年的公路工程實踐經驗,筆者認為現在縣鄉公路建設中存在的不合理現象可以歸結為以下三方面的問題:

        (1)過度追求技術上的先進性,盲目地選用規范、條例及標準而置經濟于不顧。常見的錯誤做法有:a)未進行充分前期調研和切合實際論證的情況下,將尚處于試驗研究階段而未研究成熟的公路建設新技術或新材料用于工程實際,為方便應用而將其它成熟技術的相關規范標準用于指導相關的建設,結果大多是建設工作的中途終止,或返工或廢棄,使投入的人力和物力喪失其價值,對沿線的生態造成沖擊,造成不良的社會生態影響;b)忽略縣鄉公路實際地位與地方的施工技術,將重大工程所用的技術達直接移植到縣鄉公路的建設中去,造成不必要的人力和物力浪費;c)不考慮當地經濟發展狀況與縣鄉公路的使用情況,而是為延長公路的使用壽命及避免后續的養護工作,人為地調高縣鄉公路的技術標準,造成額外的經濟投入,甚至適得其反,由于其它交通配套設施的缺乏而造成重大的交通事故。

        (2)隨意取舍技術標準而置規范、標準及條例不顧。常見的情形是出于建設成本和修建里程的考慮,任意地降低縣鄉公路的設計或建設技術標準,導致建成的交通設施功能缺失或很快喪失?!豆饭こ碳夹g標準》[1]對縣鄉公路有著明確的規定:市一縣公路、縣一縣公路一般可采用二級、三級公路技術標準,縣一鄉公路、鄉一鄉公路一般可采用三級、四級公路技術標準,鄉村公路可采用四級公路技術標準。此外,有些縣鄉公路工程設計雖符合標準要求,但在施工時未施行有效地監管,造成短壽命豆腐渣工程的情況也時有報道。

        (3)經濟上的不合理性、浪費嚴重,加大了不必要投入。該種類型的不經濟性最顯著的體現是改建工程。如在國道312線連云港至霍爾果斯主干線梯子泉至紅山口改造工程設計中就出現了這樣的問題,該段路是在原來舊路的基礎上改造成高速公路。在該設計中一部分將原有的舊路作為高速公路的一幅,在平行位置增建另一幅;一部分則將原有舊路廢棄,重新修建整幅的高速公路。經過相關的調查和了解,發現被廢棄的舊路路況還是比較好的,通過正常的養護和修補繼續使用5年以上是沒有問題的,總共有53.5 km的舊路被廢棄了,占總里程(113.491 km)的47.1%,按300萬元/km的工程造價估算為1.6億元??梢?,不合理的規劃造成了國家財產的巨大損失[2]。

        3. 建議與對策

        以 “節約、環保、安全”的農村公路建設新理念為指導,實現科學合理地利用有限的資金建設更多的縣鄉公路,滿足人們出行和社會經濟的發展需求,急需避免上述存在的技術和經濟上的不合理問題。為此,建議可以有針對性地從以下三方面來解決:

        (1)弄清技術標準、條例、規范的適用范圍。實際縣鄉公路建設中,首先必須對建設相關的技術標準,特別是農村公路建設方面的規范、條列,有清晰的認識。具體操作時,既要遵照公路規范,又要靈活運用以便結合實際選用切合實際的技術標準規范[3],且要兼顧后續的施工和與其它交通設施的配套,在保證安全、滿足功能的前提下,選取最優化的工程建設方案,最大程度地減少不必要的附屬工程,控制工程造價,實現規劃投資的利益最大化。

        (2)依靠成熟、切合實際的技術手段按需建設。我們應該從全局出發,根據縣鄉公路的地位,公路的使用任務、功能、遠景交通量及當地經濟發展的需要程度,資金狀況等綜合因素選取符合實際、實情的工程技術進行公路的建設。具體地,縣鄉公路建設中,進行路線方案比選時,要靈活、合理地掌握路線平縱面線形,在保證行車安全的情況下,盡量采用接近標準中、下限的指標,少用標準的上限,減少投資,但要兼顧到公路技術標準要求,少用極限值,為以后提高公路標準做準備。此外,控制混凝土無效強度富余及混凝土原材料的單位成本,并結合經濟理論進行混凝土優化配合比的研究對提高技術的經濟性也有重要意[4]。

        (3)因地制宜,充分發揮經濟杠桿的作用,將有限的財力化為真正的惠民交通建設??h鄉公路的建設必須結合實際,要遵循“盡量利用老路”的原則,合理選擇公路線形,減少占地,不過分追求裁彎取直,不大量廢棄老路,以降低工程造價;即使需要改線,也要結合當地的地形、地貌、地質、水文、氣候、植被等特點,本著節約、環保的選線理念,讓路線盡量通過土地利用價值低的區域,避免占用高價值土地[5];采用分段合理確定公路等級,設計車速、路基路面寬度、優化平縱面線形設計,避免大填大挖,依據老路實測彎沉值,分段設計路面結構層,充分利用老結構物。

        4.結束語

        當然,除了上述提到的技術經濟方面的考慮外,還有縣鄉公路投入使用后的管理和維護問題,只有對這些問題進行綜合分析,找出主要的影響因素并采取有效地針對措施,才能從根本上解決縣鄉公路的經濟浪費、發揮技術的優勢,讓其更好的服務于人們的生活和社會經濟發展。

        參考文獻

        JTG B01―2003. 公路工程技術標準[S].

        張海鷹, 薛海啊. 淺析公路工程規劃、勘測設計中的若干問題. 黑龍江交通科技, 2007, 30(7): 56~56.

        李志強. 我國公路材料設計參數中存在的問題及改進建議. 內蒙古公路與運輸, 2007, (1): 26~28.

        第5篇:新型縣域經濟范文

        【關鍵詞】N型單晶硅;制絨;反型層;燒結

        0 引言

        能源是國家經濟和社會發展的基礎,目前廣泛使用的石油、煤炭、天然氣等傳統化石能源面臨嚴峻的挑戰。不斷變暖的全球氣候、惡化的人類生態環境、常規能源資源短缺并造成環境污染的形勢下。我國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可再生能源法》已經從立法角度推進可再生能源的開發和利用,這是解決我國能源與環境、實現可持續發展的重要戰略決策。

        在小水電、太陽能、風能、潮汐、地熱、生物質能等可再生能源中,不論從資源的數量、分布的普遍性,還是從清潔性、技術的可靠成熟性來說,太陽能都具有更大的優越性,所以太陽能光伏發電得到了世界各國政府的重視和支持。在技術進步的推動和逐步完善的法律法規的政策驅動下,最近10年光伏產業進入快速發展期。光伏發電已成為可再生能源利用的首要方式,而晶體硅太陽電池一直占據著光伏市場的最大份額。

        針對國內都是基于P型晶體硅電池的生產線,本文撰寫的技術方法是通過變化電池的PN結構,提升鋁合金層的性能,在原有的P型晶體硅電池生產線實現N型晶體硅電池批量生產。節約了制造成本,得到了比較好的效果。

        1 理論分析

        絲網印刷鋁漿在N型晶體硅襯底上是一種簡單有效的形成P-N結的一種方式,代替了在高溫爐管中的硼擴散,正因為如此,所以我們對鋁的摻雜層進行了分析研究。我們對比了快速和慢速升降溫對鋁合金層的影響,在傳統的NPP+結構中,合金層的非連續性對Voc有15mv的影響,但是對于NP結構電池,這種非連續性的影響討論很少,我們可以通過改善這種非連續性提升電池的轉換效率。P型和N型晶體硅電池的原理結構如圖1所示[1]。

        圖1 P型晶體硅電池結構和N型晶體硅電池結構

        這里是一個簡單的晶體硅太陽能電池的模擬電路,如圖2所示,其中Rs為串聯電阻,Rsh為并聯電阻,I01為體復合和表面復合漏電流,I02為PN結和邊緣復合漏電流,IL為光致電流。其余部分是由于鋁合金層的非連續性導致的電阻和二極管效應。

        圖2 晶體硅太陽能電池等效電路圖

        2 試驗

        本文用N型單晶硅125mm硅片,制絨工藝采用堿制絨,在硅片表面形成道金字塔形織構,擴散工藝采用POC13液態源擴散,用稀氫氟酸和硝酸混合液除去磷硅玻璃和進行背刻蝕后,用PECVD沉積氮化硅減反射膜,然后全部進行絲網印刷電極和鋁漿,燒結成NP型結構太陽能電池[2]。

        我們絲網印刷鋁漿的厚度在20~30微米,根據不同鋁漿的特性以及固含量有所區別,使用的是DESPATCH的9溫區的網帶式燒結爐,設置溫度的最高值為980℃。我們通過不同的試驗條件可以觀察NP結構晶體硅電池的反型層的非連續性[3],如圖3所示。

        圖3 N型電池背部結的非連續性

        圖4 第二組數據I-V模擬圖

        電性能參數數據如下:

        第一組數據(帶速160):溫度為820時,Voc為382mv、Isc為3.96A、FF為52,轉換效率為13.2%;溫度為840時,Voc為412mv、Isc為3.77A、FF為55,轉換效率為13.8%;溫度為860時,Voc為598mv、Isc為4.82A、FF為65,轉換效率為15.6%;溫度為880時,Voc為602mv、Isc為4.34A、FF為52,轉換效率為14.5%;溫度為900時,Voc為611mv、Isc為3.65A、FF為55,轉換效率為13.6%;

        第二組數據(帶速250):溫度為820時,Voc為602mv、Isc為4.83A、FF為55,轉換效率為13.2%;溫度為840時,Voc為608mv、Isc為4.96A、FF為58,轉換效率為14%;溫度為860時,Voc為626mv、Isc為5.32A、FF為76,轉換效率為17.8%;溫度為880時,Voc為628mv、Isc為5.08A、FF為55,轉換效率為14.6%;溫度為900時,Voc為632mv、Isc為4.67A、FF為58,轉換效率為13.7%;

        對第二組數據采樣進行模擬圖分析如圖4所示。

        從數據分析得知,Voc不僅取決于PN結的一致性,而且也取決于結的深度。過高或者過低的溫度都會影響Isc和FF[4]。

        3 結論

        通過我們的試驗和在生產線的實踐證明,普通的P型晶體硅太陽能電池生產線,在不增加設備和改變產線設置的情況下,通過調整燒結溫度保證鋁反型層的一致性和深淺,得到轉換效率為17.8%的N型晶體硅太陽能電池的轉換效率,能滿足工業化生產的需求,實現批量生產。

        【參考文獻】

        [1]施敏.半導體器件物理[M].黃振崗,譯.電子工業出版社,1987,12.

        [2]J.Zhao, A. Wang P.P.Altermatt and M.A.Green,”High Efficiency PERT Cells on High Quality N-Type CZ Silicon Substates”,Technical Digest of the 12th International Photovoltaic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Conference[M]. Cheju Island,Korea,2001:19-22.

        第6篇:新型縣域經濟范文

        關鍵詞:縣域經濟;因子分析;競爭力;策略

        中圖分類號:F061.5 文獻標識碼:A DOI:10.11974/nyyjs.20151232066

        1 引言

        縣域經濟是國民經濟的基本單元。新常態下,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加快發展縣域經濟已被提到前所未有的戰略高度。本文以淮安縣域作為研究對象,將淮陰、淮安2個縣級市轄區與盱眙縣、洪澤縣、金湖縣和漣水縣共同組成淮安縣域經濟競爭力評價對象,運用因子分析法對2013年淮安6個縣域經濟體競爭力進行綜合測評,在實證分析與定量測算的基礎上,總結淮安縣域經濟發展的現狀和潛力,針對性地為政府縣域經濟調控提出對策建議[1]。

        2 淮安縣域經濟發展現狀

        近年來,淮安縣域經濟總量不斷擴大,經濟結構不斷優化,工業化、城鎮化持續推進,縣域經濟活力日益增強,在全市經濟發展中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

        2.1 綜合實力穩步提升

        截至2013年底,淮安縣域(淮安區、淮陰區、漣水縣、洪澤縣、盱眙縣、金湖縣,下同)地區生產總值1510.82億元,占淮安市2013年地區生產總值70.1%,分別比2000年、2005年增長6倍、3倍,其中淮安區、淮陰區分別達到326.32億元、319.56億元;實現縣域公共財政預算收入244.30億元,比2000年增長33倍,其中淮陰區、漣水縣分別達到49.20億元、45.19億元;規模以上固定資產投資940.57億元,其中盱眙縣達到203.26億元。

        2.2 特色產業逐漸形成

        各縣區圍繞自身資源稟賦、產業基礎、區位優勢,大力招商引資,加快項目建設,形成了一批特色產業集聚?;搓巺^食品加工、鹽硝加工、機械制造、太陽能利用等支柱產業銷售收入比重超過50%,淮安區鹽化工、機械電子、新型建材和新能源等支柱產業支撐帶動作用增強,金湖縣形成了石油機械、汽摩配產業等特色產業集群,盱眙縣軸承、凹土加工被列為全省軸承、凹土特色產業基地,漣水縣食品釀造、紡織服裝主導產業具有較強的行業競爭優勢,洪澤縣鹽化工、機械、輕紡3大主導產業發展快速。

        2.3 園區發展步伐加快

        各縣區相繼建立工業園區,現有省級開發區7個、省級特色產業園12個,省級南北共建園區實現全覆蓋,已成為縣域經濟發展的重要增長板塊。在2011年全省開發區科學發展綜合考評中,金湖、盱眙、洪澤經濟開發區分別較上年上升了11位、9位和8位,首次進入全省第2板塊,金湖、漣水、盱眙經濟開發區進入蘇北省級開發區十強方陣。

        2.4 居民生活日益提高

        2013年,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達25456,同比增長9.9%;農民人均純收入達11045元,分別比2000年、2005年增長1.8倍、0.53倍。社會保障與救助體系日趨完善,城鎮職工、居民養老保險以及新農保已經基本實現全覆蓋,城鄉低保、“三無”和“五保”人員供養標準逐年提高。

        3 基于因子分析的淮安縣域經濟競爭力評價

        本文利用因子分析法,對變量進行降維,用少量具有高代表性的因子,替代多類重疊的指標,對淮安市所處蘇北地區合計25個縣區2012~2013年的經濟數據進行分析。之所以將分析對象由淮安市2區4縣擴展為整個蘇北區域原因有2,SPSS軟件進行主因子分析時,比變量數還要少的樣本無法通過相關性檢驗,所做的主因子提取與分析的可信度大大降低;站在宏觀角度,考量淮安縣域發展狀況也需要以蘇北區域經濟體作為背景,這種蘇北區域范圍內的橫向綜合比較,更有利于明晰淮安縣域經濟競爭力實際水平[2]。

        考慮蘇北縣域經濟發展和競爭的現狀,參考已有指標體系,本文選取了9項反應縣域經濟核心競爭力的指標即:GDP、人均GDP、公共財政預算收入、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固定資產投資、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出口總額、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農村居民人均純收入,分別用編號X1-X9表示。這些指標基本反映各縣市的經濟發展、綜合實力、發展潛力和居民生活水平[3]。具體步驟如下:

        3.1 檢驗樣本數據

        應用因子分析進行降維,在提取公因子之前需要對初始變量之間的相關程度進行檢驗,SPSS 提供了2種檢驗方法:KMO 檢驗和巴特利特球度檢驗,輸出結果如下。

        由上表可知,檢驗的KMO 值為0.754,而且,巴特利特球度檢驗統計量的觀測值為230.51,自由度為36,相應的概率P為0,說明原有變量是適合進行因子分析的。

        3.2 提取因子

        本文采用的是SPSS 默認的且使用較多的主成分分析法,在處理數據過程中,雖然第3個因子的特征值小于1,僅為0.814,但此處仍根據主成分的累積方差貢獻率,指定數量提取3個主因子,累計貢獻率合計達90.22 %??梢哉J為其對原始變量指標有一定的解釋程度,原有變量的信息丟失較少。表2是因子解釋原有變量總方差情況。

        3.3 因子的命名解釋

        因子變量的命名解釋是因子分析的另一個核心問題。本文采取正交旋轉中的方差最大法對因子載荷矩陣實施正交旋轉,旋轉后的因子載荷矩陣如表3所示。從表中可以看到公因子F1 在X1、X3、X5、X6上載荷較大,這些指標均是反映經濟總體規模的,可以稱為經濟規模因子;公因子F2 在X2、X8、X9上載荷較大,這些指標均是均量指標,可以稱為發展水平因子;公因子F3在X4、X7上載荷較大,這兩個指標主要體現經濟發展潛力與后勁,可以稱為發展潛力因子。對于測定一個地區的經濟總體狀況,我們從這3個主要因子著手來分析,是合理的[4]。

        旋轉法 :具有 Kaiser 標準化的正交旋轉法。旋轉在 6 次迭代后收斂。

        3.4 計算因子得分與排序

        本文采用回歸法估計因子得分計算系數,輸出結果如表4所示。

        表4 成份得分系數矩陣

        成份 主因子

        系數

        F1 F2 F3

        X1: GDP 0.311 -0.080 -0.039

        X2: 人均GDP -0.119 0.412 0.029

        X3: 公共財政預算收入 0.330 -0.077 -0.092

        X4: 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 -0.039 0.004 0.371

        X5: 固定資產投資 0.128 -0.085 0.210

        X6: 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 0.462 -0.022 -0.342

        X7: 出口總額 -0.341 0.041 0.692

        X8: 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 -0.209 0.438 0.113

        X9: 農村居民人均純收入 0.099 0.300 -0.128

        根據上表可寫出以下主因子得分函數:

        F1=0.311X1+(-0.119X2)+0.330X3+(-0.039X4)+0.128X5+0.462X6+(-0.341X7)+(-0.209X8)+0.099X9

        F2=-0.080X1+0.412X2+(-0.077X3)+0.004X4)+(-0.085)X5+(-0.022X6)+0.041X7+0.438X8+0.300X9

        F3=-0.039 X1+0.029 X2+(-0.092)X3+0.371 X4+0.210 X5+(-0.342)X6+0.692 X7+0.113 X8+(-0.128)X9

        再采用因子加權總分的方法構造縣域經濟競爭力綜合評價模型,以表 2-3中兩因子旋轉后的方差貢獻率為權數,可寫出綜合評價模型為:

        F=0.6493F1+0.2505F2+0.1002F3

        用上面的測定模型,計算出蘇北5市下轄25個縣域的主因子得分與綜合因子得分,根據得分高低進行排名,結果如表5所示。

        3.5 淮安縣域經濟競爭力評價

        不難看出,淮安市縣域經濟發展近年來取得了較快發展且成果顯著,縣域經濟總量已占據全市半壁以上江山。但通過與蘇北另外4個城市徐州、鹽城、宿遷、連云港的縣域進行橫向比較,淮安市單個縣區,無論是經濟規??偭?、發展水平以及發展潛力都有著較大的提升空間。通過以上定量分析可知,蘇北縣域經濟可劃分為4個層次,相對發達地區:東臺市、沛縣、大豐市、沭陽縣、邳州市、建湖縣;中等發達地區:新沂市、贛榆縣、東??h、睢寧縣、阜寧縣、濱海縣、淮安區、射陽縣;中等偏下地區:灌云縣、淮陰區、豐縣、盱眙縣、泗陽縣、泗洪縣、灌南縣、漣水縣、洪澤縣;欠發達地區:響水縣、金湖縣。

        淮安沒有一個縣區綜合評價得分進入蘇北前10,縣域經濟實力較薄弱,追趕百強縣相對較難?;窗矃^憑借經濟規模因子得分較高也僅排綜合因子第12位;洪澤和金湖的經濟規模因子排名在蘇北25個縣區最后2位。從歷史和現實數據來看,盱眙和漣水最有可能進入百強縣行列。以蘇北百強縣大豐為例進行測算比較,漣水、盱眙距離全國百強縣經濟總量規模相差較多。盱眙縣在發展水平與潛力因子上在4個縣里排名最為靠前,但從GDP來看,假設以當前增長速度,盱眙也還是要到2040年才能趕上大豐,若想在2020年前趕上大豐,年均增長速度需達25%以上??梢姡h域經濟發展水平已成為制約淮安市跨越發展的突出瓶頸。

        4淮安縣域經濟競爭力提升策略

        4.1 完善規劃布局頂層設計,引領縣域經濟科學統籌發展

        淮安可圍繞國家沿海開發和“長三角”區域發展戰略,強化區域性布局。推動洪澤縣、金湖縣、盱眙縣加快融入蘇南經濟版塊,加強產業互補對接,積極承接長三角項目轉移,有序發展文教、農業、生態、旅游等產業;推動漣水縣、淮安區、淮陰區圍繞國家沿海開發戰略,加強與鹽城、連云港的對接,大力發展與港口、航運以及海洋相關的產業。推動盱眙縣、洪澤縣、淮安區圍繞淮河生態經濟走廊戰略,重點打造鹽化工產業鏈、生態帶和小城鎮;漣水縣、淮陰區可圍繞鹽河開發重點建設港口及船舶修造產業帶、林果經濟帶。加快環湖大道、東繞城大道、西繞城大道和盱眙-蚌埠沿淮河大道等公路建設,打通連接周邊縣的干線公路網;大力推進淮安港、盱眙港、漣水港、淮陰港和金湖港等五大港口建設;加快推進連淮揚鎮、寧淮城際、徐宿淮等重大鐵路項目建設,進一步構建縣區對外大通道。重點建設一批城鎮和農村供電、供水、供氣、道路、綠化以及污水、垃圾處理等基礎設施,將縣域和重點鎮的重大基礎設施和公共設施項目列入市重大工程建設計劃。鼓勵各類法人和自然人以多種形式參與小城鎮的基礎設施和公益設施的開發建設。

        4.2 培育壯大特色優勢產業,構建特色鮮明的縣域現代產業體系

        每個縣可重點打造1~2個特色優勢主導產業,如漣水食品釀造、洪澤鹽化工、盱眙軸承、金湖石油機械、淮陰食品加工、淮安新能源等特色產業集群。重點推進物流、金融等生產業發展,加快文化創意和休閑旅游等現代服務業集聚發展,圍繞白馬湖休閑旅游度假區、鐵山寺省級旅游度假區建設,發展綠色旅游。應積極推進農業現代化進程,推進高效農業集約化,發展具有特色的蔬菜、花卉、特種水生植物、生態林、碳匯林、植物園等休閑觀光農業,發展龍蝦、螃蟹、特色魚、乳鴿、四季鵝、淮黑豬等特色養殖業,同時,加強農業龍頭企業培育,每個縣域應著力打造創成國家級農業龍頭企業與省級農業龍頭企業。鼓勵縣區加快特色產業園區建設,加強中小企業服務中心、公共技術平臺、倉儲物流等專業化配套,提升承載力。同時,走出去與發達縣域地區“結對子”,共建園區,實現借力發展。

        4.3 以新型工業化和新型城鎮化為驅動,統籌推進城鄉一體化

        縣域經濟要在激烈的區域競爭中實現跨越振興,最大動力來自于新型工業化和新型城鎮化的雙輪驅動?;窗部h域經濟可借鑒成都、義烏的發展經驗,以“城鄉統籌發展示范區”建設為著力點,以農村產權制度改革為突破口,在加快新型城鎮化進程中,統籌推進城鄉一體化。著力推進撤鄉并鎮,按照“一縣一特”建設思路,以中等城市為目標推進4個縣的建設,形成以中心城市為核心、以縣域中小城市群為主體、中心鎮為節點和新型村莊為基礎的網絡化城鎮體系。重點支持金湖縣“一個精品主城區和四個輔助中心”建設,示范引領新型城鎮化。尋找加快土地流轉和農民市民化進程的可行辦法,推動全市城鄉統籌發展[5]。

        4.4 激發民營經濟活力,推動民營經濟實現突破發展

        民營經濟是縣域經濟的主體。要大力實施“全民創業、淮商崛起”行動,培育更多民營企業市場主體,推動全民創業,釋放民營經濟活力。可適當放寬民營資本準入門檻,以引導民營資本更多進入實體經濟領域;支持科技型民營企業發展;鼓勵和支持非公有制經濟依法進入金融服務、公用事業、文化產業和基礎設施等領域;支持各級各類開發區大力發展創業園區和農民工創業園。構建縣域中小企業服務體系,加大對民營企業的品牌營銷推介,支持打造以民營企業為主體的產業集群,政府層面推動一批核心競爭力強、主導產品優勢突出的民營企業跨地區、跨行業、跨所有制兼并重組。

        4.5 進一步完善體制機制,促進縣域經濟實現跨越發展

        應進一步擴大縣域經濟體自,增強縣域經濟發展的內生動力。推進金融體制改革,支持民間資金參與村鎮銀行發起設立或增資擴股,發展小額貸款公司,加快金融產品、工具和服務創新;考慮給予漣水縣、盱眙縣特殊的金融扶持政策,以促進其所轄企業上市,實現更大規模融資,全力沖刺全國百強縣;繼續擴大強鎮擴權試點范圍,將4個縣域次中心鎮納入強鎮擴權試點,下放相關管理權限,提高發展效率;參照國家、省關于先行先試的各種示范區政策措施,力爭實現重點領域、重點產業的突破發展。推進行政審批提速,壓縮行政審批事項、減輕稅費負擔,所有涉企行政事業性收費項目可推行按下限收??;突出產業鏈招商,圍繞加快產業集聚化、企業集群化、項目規?;l展,將招商引資與打造主導產業、延伸產業鏈、創建特色園區相結合,圍繞特色主導產業,理順上下游配套企業和產品,有針對性組織招商,同時構建業界、商界、政界、學界之間的互動平臺,拓展交流對話渠道,加強區域合作,共謀縣域經濟跨越發展。

        參考文獻

        [1]王德第.縣域經濟發展問題研究[M].南開大學出版社,2012:38-48.

        [2]薛薇.統計分析與SPSS 的應用[M].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1:126-130.

        [3]高鑫,許文娟.基于因子分析和聚類分析的遼寧省縣域經濟綜合評價[J].農業經濟,2013(10):17-18.

        [4]胡月秀.基于因子分析的縣域經濟競爭力研究――以秦皇島縣域經濟為例[J].江蘇商論,2014(3):83-85.

        第7篇:新型縣域經濟范文

        一、客觀分析經濟發展落后的現狀及其原因

        西部欠發達地區普遍受發展基礎、地理位置、資金人才及政策等多種因素的影響和制約,臨時以來。經濟發展速度和質量與發達地區相比差別明顯,分析其原因主要有四個方面:一是觀念滯后,發展主動性、發明性欠缺。受激進觀念影響,很長一段時間僅滿足于對自然資源的低水平開發,市場經濟意識不強,發展的主動性、發明性不夠,不能很好地發揮、挖掘自身優勢和潛力,沒有形成區域性特色產業群體。加之新形勢下,受交通、資金、人才、電力和城鎮化等瓶頸制約,短期無法突破的影響,使經濟發展處于相對停滯狀態,城鄉之間的經濟差別不時拉大,二元經濟結構突出。二是產業失衡,經濟轉方式、調結構遲緩。產業結構直接反映一個地區資源配置與生產力布局的合理水平??h經濟發展中產業結構不合理、結構層次偏低的問題仍十分突出。三是財政弱小,自我促發展、保增長力弱。四是平臺欠缺,新型城鎮化、工業化進程緩慢??h和縣以下的中小企業發展是轉移農村剩余勞動力、擴大勞動就業、推進城鎮化的前提和基礎,也是縣域經濟發展的重點。由于縣經濟發展中中小企業發展非常緩慢,年底,產值過億私營企業僅錦帛鈺一家,同時作為非農就業主體的鄉鎮企業臨時處于萎縮狀態,導致農村經濟發展受阻,農民收入增長緩慢,極大地影響了城鎮化的發展水平。工業化、城鎮化進程緩慢,水、電、路等基礎設施建設滯后,城鎮功能發揮不明顯,仍然是制約縣域經濟發展的五大瓶頸之一。

        二、充分認識新型城鎮化建設的意義和作用

        構筑縣域經濟發展平臺的關鍵因素。城鎮在縣域經濟發展中發揮著中心平臺作用,加快新型城鎮化建設。只有推進新型城鎮化進程,才干使縣域相關各行業實現生產要素的合理配置,提高集聚效益,形成本區域的主導產業優勢,增強競爭力;同時集中人、財、物力進行縣域內水、電、路以及居民住房等基礎設施建設,由此促進經濟發展。

        統籌城鄉經濟協調發展的根本途徑。城鎮化水平太低,肯定制約激進農業向現代農業轉變。因此,新形勢下抓住城鎮這一城鄉經濟的結合部和交匯點,努力推動新型工業化和現代服務業的發展,就可以形成以城帶鄉、以工促農、城鄉互動、協調發展的新格局,加快新型城鎮化建設。進而促進縣域經濟不時壯大。

        實現勞力轉移促農增收的重要手段。像這樣的欠發達地區農村貧困人口偏多,農民收入水平較低,居住分散,嚴重制約經濟發展。推進新型城鎮化,通過發展二、三產業來提供更多的就業崗位,大量吸納農村剩余勞動力,盡量實現農民就地轉移,加快新型城鎮化建設。增加農民收入。同時也可為農業產業化發展發明條件,聚集能量,有效促進縣域經濟發展。

        建設社會主義小康社會的迫切需要。城鎮是農村政治、經濟、文化、科技、教育和生活服務的中心,加快新型城鎮化建設。溝通城鄉交流的中介。推進新型城鎮化,一方面促進鄉村文明向農村輻射,引導農民獲取新知識、樹立新觀念、形成新習慣,使其生活方式和文化意識得到更新,為新農村建設夯實基礎。另一方面通過加強縣與縣以及縣域范圍內城鄉之間的聯系與互動,更大范圍內為實現農業產業化、現代化提供平臺,促進縣域經濟的全方位開放。

        三、加快新型城鎮化建設的具體措施

        超前謀劃,科學規劃。推動新型城鎮化健康發展。要推動新型城鎮化健康發展,就必須在經濟社會發展的總體規劃、區域城鄉體系規劃、特別是縣域經濟發展規劃的基礎上,根據各地的產業基礎、經濟結構、交通條件、資源稟賦、地理環境、民風民俗和城鎮布局,科學制定出能發揮地方優勢和特色的縣城、鄉鎮、行政村三級發展規劃體系。

        重點突出,合理布局。提高新型城鎮化建設水平。要依照全縣功能區劃分,通過合理布局、重點發展中心鎮,增強城鎮的聚集效應和輻射效應,促進農村人口、生產要素向強鎮集聚,全面提高農村城鎮化水平,使城鎮真正成為縣域經濟的發展平臺。

        凸顯特色,增強新型城鎮化建設實力。推進新型城鎮化關鍵在于搞好定位,整合商業元素,培育支柱,發展特色經濟,建設特色型城鎮,增強城鎮化建設的經濟實力。城鎮建設上要與農業結構調整、鄉鎮企業發展有機結合起來,充分體現為農服務的思想。同時,要結合鄉情鎮情,確立主導產業,并強力培育和開發,通過完善的市場體系,建成資源型和特色型的城鎮發展格局。根據各地的區位優勢、民族風情、自然生態旅游優勢,因地制宜。大力發展與人民生活密切相關的第三產業,從而增加城鎮建設的經濟實力。

        第8篇:新型縣域經濟范文

        關鍵詞:縣域經濟 產業布局 跨越式發展

        發展和壯大縣域經濟,是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的具體體現??h域經濟作為我國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基本載體,已成為關系提高綜合國力,全面推進現代化建設的戰略問題。

        一、加快發展縣域經濟跨越式發展的重要性及必要性

        1、跨越式發展發展縣域經濟可以優化配置當地各種資源

        發展縣域特色經濟,將會在傳統產業的基礎上逐步發展高技術產業,用先進實用技術和提升傳統產業,增大特色產業和特色產品的科技含量,提高縣域經濟的裝備和技術水平,從而提高縣域資源的綜合利用水平,降低資源利用過程中的浪費和環境污染,提高縣域資源利用率。加快特色經濟的發展,可以改變縣域產業指向,弱化當地經濟對自然資源的依賴程度,促進縣域勞動力綜合素質的提高。

        2、跨越式發展發展縣域經濟,可以促進產業結構的優化升級

        發展縣域特色經濟是縣域產業結構優化與升級的基本目標。在沿??h域經濟發展較好的縣,特色產業在縣域經濟中占有較大份額,縣與縣之間發展各自不同的特色產業,在較大范圍內形成了專業化分工,帶動縣域內優勢生產資源的合理利用,有助于縣域經濟結構的調整與升級。通過立足縣域特色,扶持縣域特色項目,延長農產品的產業鏈條,發展優勢突出的農產品開發、加工、銷售的系列產業,可以促進縣域經濟的分工與協作,促進產業結構的優化與調整。

        3、跨越式發展發展縣域經濟可以促進龍頭企業的發展壯大

        龍頭企業是縣域經濟發展的支柱。在縣域特色產業發展過程中,分散的農戶和多變市場之間的矛盾,決定了發展特色產業必須由龍頭企業或組織來帶動。龍頭企業或組織可以作為溝通生產者與市場的橋梁,能較好地解決產、供、銷各個環節存在的突出問題,從而減少市場風險。這種依據市場導向的生產安排有利于化解市場風險,發揮企業的主體性作用,并為縣域經濟的長遠發展奠定良好的基礎。

        4、跨越式發展發展縣域經濟,可以促進新農村建設

        縣域經濟的發展,可以促進農村的快速發展,有助于城鄉統籌,增加農民收入。從各地縣域經濟發展情況來看,凡是縣域經濟較強的地區,其產業發展已從多樣化轉向了特色化,分散在特色經濟區域內的中小企業正在迅速集聚到工業園區,形成了分工協作的中小企業集群,提升了企業的整體競爭力,不僅增強了縣級財政實力,而且增加了農民收入。因此,發展縣域特色經濟,對于提高農民收入水平,建設和諧新農村,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二、統籌城鄉背景下縣域經濟跨越式發展存在的主要問題

        在統籌城鄉背景下,縣域經濟發展也面臨著與以往不同的新問題。根據筆者對宜昌市5個縣市的調查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

        1、思想認識存在偏差,思想觀念陳舊

        有些縣市的主要領導干部在發展縣域經濟的過程中,以傳統的思維方式來思考縣域經濟,不能及時根據市場的變化調節產業結構,導致當地經濟結構單一,人為地設置地方貿易壁壘,影響了縣域經濟的健康發展。有些企業抱有小進即滿、小富即安的小農意識,不愿投資開發新產品,不敢大力投資引進先進技術與科研人才,缺乏長期的可持續發展的戰略思想,導致經濟發展與建設規劃脫節,企業布局不合理和無序建設問題突出,導致資源和生態環境遭到嚴重破壞。

        2、特色定位不科學,產業結構不合理

        有的縣在招商引資和項目建設中,引進了一批過度超前短平快的項目,尤其是在一些經濟欠發達的山區縣,為了盡快改善當地經濟狀況,盲目上馬短平快的發展項目,缺乏對產業的深入研究,導致本地的特色定位不準,嚴重制約了縣域經濟的健康發展。在工業上,不少地方仍以生產原料和半成品為主,工業附加值偏低,各區域產業趨同現象嚴重,產品缺乏市場競爭力。

        3、管理機制不靈活,企業發展受制約

        由于長期受計劃體制的影響,部分企業管理體制和機制仍然不靈活,在轉軌的過程中,多數國有企業存在著資產運營質量不高的現象,具體表現是觀念陳舊,市場經營意識淡薄;企業決策機制、組織管理機制、創新機制和人才選拔機制明顯滯后,難以適應市場經濟變化的要求。作為縣域經濟主體的民營企業,其管理機制也有待進一步完善。要盡快建立現代企業制度,使企業早日步入健康發展的“快車道”。

        4、資源利用率低,生態環境破壞嚴重

        當經濟發展與環境保護遇到沖突時,他們往往以犧牲資源和環境為代價,資源的產出率、回收率和綜合利用率都偏低,對環境污染控制不力,破壞了當地生態環境。有的縣只重視經濟指標的增長,盲目引進外資企業,馬高污染、高耗電的項目,造成縣域環境質量迅速下降。這種做法帶來的不是縣域經濟的高速發展,而是生態環境的惡化,將嚴重影響到縣域經濟的可持續發展,使縣域經濟失去又好又快發展的載體。

        三、加快縣域經濟跨越式發展的路徑

        促進縣域經濟跨越式發展,既要立足特色又要立足籌城鄉經濟協調發展。

        1、按照城鄉統籌的思路,加快縣域經濟跨越式發展

        一是統籌城鄉產業發展。統籌城鄉經濟發展必須統籌城鄉產業發展,使城鄉產業由目前的失衡走向協調,由分割走向融合。要充分發揮市場配置資源的基礎作用和政府調控經濟的管理職能,建立一種全新的機制,促進城鄉生產要素的雙向流動和組合,實現生產力在城鄉地域空間上的合理布局。

        二是加大對農業和農村的投入力度。調整國民收入分配格局和財政支出結構,逐步建立和形成支農資金穩定增長機制,加強農村基礎設施建設,改善農村生產生活條件。

        三是加快農村富余勞動力轉移。要進一步完善政策,破除體制障礙,建立城鄉統一的勞動力市場,使農村富余勞動力享受與城鎮勞動力相同的就業服務。

        2、加強產業集聚,培植具有競爭優勢的產業集群

        一是選擇合理的產業集聚點。也就是說要選擇具有基礎共性的產業進行集聚,使之聚集起來后,能夠形成內生發展動力,在集聚區內產生合作剩余和競爭剩余。

        二是為產業集群營造良好的發展環境。建議結合“十二五”規劃的編制工作,組織制定產業集聚區發展規劃,針對資源尋找型、市場尋找型、效率尋找型、資本尋找型等不同類型的產業投資者,提供差異性的產業集聚環境,為產業集群發展提供完善的服務。

        三是建立合理的區域利益協調機制??梢詫で蠼⒐卜盏挠袃斵D讓、稅收分成、按要素分配等利益分配機制,確保各主體間的公平、合理分配,調動各區域單元加強經濟合作的積極性。

        3、以農產品加工業為核心,打造農業精品產業鏈

        一是進一步加強農產品生產基地建設。目前農產品生產專業化基地少,標準低,特色不突出。要圍繞各地農業的比較優勢,形成區域化、專業化的生產格局,加快對初級農產品的轉化和深加工水平,延長產業鏈條,增加農業收益。

        二是發展壯大農產品加工龍頭企業。對已具有一定規模、有較大影響的龍頭企業,要強化其品牌意識和價值,在市場競爭中塑造優勢品牌。對市場潛力大的農副產品精深加工、高科技、外向型龍頭,要在資金和能源等各方面給予優惠政策,增強其經濟實力和帶動力。

        三是努力創造精品名牌產品。品牌就是市場,品牌就是效益。應加大農產品名牌戰略的實施力度,盡快打造一批國內乃至國際上具有較高知名度的農產品品牌,實現農產品從比較優勢向競爭優勢的轉變。同時,積極開展農產品評估活動,制訂優惠政策,鼓勵企業打造名牌農產品。完善農業社會化服務。

        4、圍繞扶持特色產業,加快縣域經濟跨越式發展

        一是建立外向型經濟發展服務體系。要根據國際通行的標準,建立和完善生產加工的標準化控制體系、疫情疫病和有毒有害物質殘留控制體系、質量監控體系,同時建立和完善風險預警與快速反應體系、信息化服務體系。

        二是創新縣域開放型經濟發展體制機制。在目前情況下,可先行嘗試建立外向型經濟聯席協調制度,對需要統一協調的項目,由政府召集聯席會議議定,聯席會議議定的事項各部門必須嚴格執行不打折扣。

        三是建立為縣域企業提供外貿人才服務的機構。國際經貿專業人才的匱乏是制約縣域外向型經濟發展的重要因素。因此,有必要針對縣域企業規模普遍偏小、外貿人才缺乏的情況,建立專門的外貿服務機構,為縣域企業提供貿易談判、貿易政策、貿易信息等服務。

        5、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加快調整優化縣域經濟結構

        一是堅持市場導向,明確縣域工業發展定位。各地縣域經濟發展水平不同,推進新型工業化,轉變發展方式調整經濟結構要堅持以市場需求為導向,根據市場需求的現狀和發展趨勢,科學布局新型工業化的產業發展規劃,改變粗放式運作,高耗能、高污染的傳統工業發展理念,注重發展具有縣域區位特色的“低碳”、 “環保”的新產業,堅持以差異化贏得競爭優勢,獲得發展機遇和空間,使縣域新型工業化能緊貼各縣實際,更有利于縣域產業特別是特色產業的優化升級。

        二是增強縣域科技自主創新能力。建立以企業為主體、市場為導向、產學研相結合的技術創新體系。廣泛應用高技術和先進適用技術改造提升制造業,注重投入向技術創新和產業優化方向發展,注重傳統制造業的技術更新和設備改造,大力開發和使用經濟上合理、資源消耗低、污染排放少、生態環境友好的先進技術。加大對科技型中小企業的培育和扶持力度,加大知識產權保護以激發企業等研發主體投入研發資金的積極性。使通過自主創新,努力打造擁有自主產權的知名品牌工作落到實處。

        三是抓好縣域節能減排和環境保護。按照生態規律,利用自然資源和環境容量,將資源開發、清潔生產和廢棄物綜合利用融為一體。推動綠色發展、培育并不斷壯大綠色和低碳產業,降低經濟發展的資源能源消耗,緩解資源與經濟發展的矛盾,提高縣域經濟的可持續發展能力。在建設生態示范縣、環境優美鄉鎮、生態工業園區的同時,要推廣資源再生利用,延長產業鏈條,努力緩解資源環境對經濟增長的“瓶頸”制約,促進生態資源轉化為經濟增長優勢。

        6、大力推進改革創新,不斷增強加快縣域發展活力

        一是要加大招商引資力度。要堅定不移地推進招商引資和項目帶動戰略,努力消除因資金不足帶來的縣域新型工業化的瓶頸制約。要以提升工業技術水平、整合生產要素為重點,以項目為基礎,以存量引增量,積極尋求戰略合作伙伴參與縣域工業化建設,借助外力加快發展縣域工業。加大招商引資工作力度,要積極尋求與大企業、大集團的聯合合作,通過資產重組和資本運作,做強大企業,做“特”小企業。不斷提高縣域開放型經濟水平。

        二是要創新縣域管理體制。目前強縣擴權、財政省直管、行政省直管等改革已經試行。但是,加快縣域經濟發展方式轉變,創新縣域管理體制機制,關鍵是減少行政層次,提高行政效率,降低縣域經濟發展的交易成本,促進城鄉協調發展的要求,最大限度下放管理權限,不僅在經濟領域下放更多管理權限,而且在社會事務、干部人事等領域給予縣級更大的自。還要改進和完善財政管理體制,提高稅收返還比例,加大轉移支付力度,為縣域的經濟發展創造更為有利的環境和條件。

        三是要在深化農村改革上下工夫。要根據各縣實際,切實深化農村綜合改革和林權制度改革,穩步推進醫藥衛生和文化體制改革,穩步有序推進資源性產品和環保收費改革,加快縣城和中心鎮的建設,堅持走以工業化帶動城鎮化、以城鎮化促進城鄉一體化發展的路子。加強和改善金融服務,提高農村金融服務質量和水平。積極推廣農村小額信用貸款,創新金融產品和服務方式,搞好農村信用環境建設,為縣域經濟發展提供多樣化的金融產品,破解縣域中小企業“融資難”的問題。

        四是要完善政策法規,統籌城鄉就業。要著手建立統一的勞動力市場,有效推進職業培訓制度化,實行城鄉統籌的勞動力就業管理體制,合理科學地設立勞動力市場管理機構,按照培養合格技能型勞動者的要求,逐步建立統一的農民工培訓項目和資金統籌管理體制。加快公共就業服務制度創新,建立健全覆蓋城鄉公共就業服務體系和能到達鄉鎮的勞動力市場信息網絡,促進城鄉協調發展。

        參考文獻:

        [1]范紅輝.壯大縣域經濟 構建和諧社會[J].特區經濟,2006,(1).

        第9篇:新型縣域經濟范文

        中圖分類號:F127 文獻標識碼:A

        內容摘要:隨著全國各地縣域經濟改革試點工作轟轟烈烈的開展,縣域經濟的發展模式問題也日益成為探討熱點。本文深刻分析了國內外的縣域經濟發展模式,比較了國內四種縣域經濟發展模式下相近規模典型縣市的發展歷程,對江西豐城市縣域經濟發展模式進行了深入探討,并提出豐城經濟發展的新模式。

        關鍵詞:縣域經濟模式 內生性發展 創新

        江西豐城市縣域經濟發展水平比較

        近年來,豐城市工業發展水平不斷提升,產業集聚效應逐步呈現,基本形成了一園二區六基地的新興產業格局,豐城也因此一舉步入了全國百強縣行列,但其排名僅位列97位,各項經濟指標與其它的百強縣相比,還有不小的差距(見表1)。

        由表1可以看出,豐城市的地區生產總值和地方財政一般預算收入均遠落后于全國百強縣平均水平;同時,豐城的人均地區生產總值為17625元,而全國百強縣平均值為64070元,豐城僅為全國百強縣平均水平的27.5%。由此可見,豐城與發達地區縣市相比還存在較大差距,要縮短差距,必須更好地學習典型縣市的良好經驗才能取得更大的進步。

        典型縣市發展經驗分析

        (一)豐城與規模相當城市的比較分析

        筆者特意選取了七年前與豐城經濟規模相當,五年之后GDP翻番(且GDP達500億以上)的四個縣級城市進行比較,并且選擇最具有代表性的四個縣域經濟模式下不同省份的縣市。四個參照縣域城市研究的時間跨度統一為2004年至2009年或2010年,起始年份的GDP都集中在230-250億元的區間,至2009年(或2010年)時GDP都達到500億元(及以上)。

        通過表2可以看出,豐城市的現狀與四個縣市2004年的狀況頗為相似。豐城的第一產業的比重遠遠大于其它幾個縣域,甚至是個別縣市的兩倍或三倍;第三產業比重均比其它縣市較低;豐城目前的人均地區生產總值遠遠低于其它縣市當年的水平;且豐城目前的地方財政收入遠遠大于其它縣市的當年水平。

        (二)以鄉鎮企業為特征的蘇南模式——丹陽市的發展經驗

        江蘇縣域經濟規模大,百強縣大而強,全國十強縣中占有7席,特點是“集體經濟+規模經營+資本市場”,區域統籌條件比較突出;是以混合型經濟為主體,以規模經濟和外向型經濟為支撐,以鮮明特色和優勢產業為主要特征的發展模式。其基本特征主要表現為:一是集體所有制為基礎和主體;二是以鄉鎮經濟為主導,對企業具有較大的影響力和控制力;三是產業結構以第二產業為主;四是以市場為導向,在經營方式上高度參與市場競爭;五是工業化進程迅速推進,并形成了以制造業為主體的產業格局(儲東濤,2010)。

        江蘇省丹陽市是蘇南模式中的典型縣域城市,位于江蘇省南部,地處長江三角洲、上海經濟圈腹地,屬蘇南經濟板塊。丹陽產業特色鮮明,是一座現代化工貿城市,眼鏡、五金工具、汽車零部件、木業、醫療器械等產業規模較大,是“中國眼鏡生產基地”,亞洲最大的鋁箔、鉆頭、人造板制造基地。

        (三)以開放型經濟為特征的廣東模式——增城市的發展經驗

        廣東的區域經濟發展有其獨具特色的模式,數量少,但總體實力雄厚,特點是“三資企業+專業集鎮+外貿出口”,是以集體經濟轉制形成民營經濟為主要特征,通過“三資企業”、依托外源型經濟發展而帶動縣域經濟社會全面進步的縣域經濟發展模式。廣東模式的典型特征是借助地理優勢和率先開放的政策優勢,大力發展外向型經濟和民營經濟,并大力推進兩頭在外的專業化生產方式。其典型特征突出表現在:一是專業鎮成為縣域經濟的生力軍;二是民營經濟成為縣域經濟的主導經濟,成為縣域經濟發展的重要支撐力量和實現社會穩定的重要經濟支柱(羅必良,2008)。

        廣東省增城市屬于廣東開放型經濟的典型縣市,其位于珠江三角洲東北部、廣州市區東部。增城市與豐城市有一個重要的相似點即同屬于省會城市的衛星城市。增城市堅決打好“廣州牌”,融入珠三角,積極探索都市圈衛星城的科學發展模式。將整個城市劃分為南中北三個經濟圈形成三大主體功能區,南部定位為重點開發的新型工業集聚區、中部定位為優化開發的生活安居與文化產業區、北部定位為限制工業開發的都市型農業和生態旅游休閑區,南中北三大主體功能區互補互動、協調發展。

        (四)以民營經濟為特征的浙江模式——余姚市的發展經驗

        浙江縣域經濟人口規模小,百強縣相對富裕程度高、差別小,特點是“民營經濟+產業集群+專業市場”,城鄉統籌條件比較突出。浙江模式的典型特征是始終把握市場需求,縣域經濟率先實現了向市場經濟的全面轉軌。浙江通過專業化的民營經濟、市場經濟和塊狀經濟帶動了整個縣域經濟的快速發展。一是民營經濟得到高度的發展。二是建立了發達的專業市場和遍布全國、走向世界的市場營銷網絡。三是區域產業發展從多樣化轉向特色化,區域特色塊狀經濟成為縣域經濟增長的支柱。

        浙江省余姚市位于浙江省東部,寧波市境西北部,改革開放以來,余姚一直躋身于全國經濟綜合實力百強縣市之列。余姚的工業門類齊全,基礎較為扎實,有“塑料王國、模具之鄉”之稱。

        (五)以產業化發展為特征的山東模式——膠南市的發展經驗

        山東縣域經濟單位眾多,差異性大,百強縣突出性不足,特點是“政府主導+經濟協作+多種模式”,區域經濟協作比較突出。山東模式,即一方面依托毗鄰日韓的區域優勢實施對外開放,另一方面大力推進農業產業化。其突出特征在于:一是加速培育了一批規模大、科技含量高、市場開拓能力強的龍頭企業。二是積極引導龍頭企業向優勢產業和優勢產品區集中。三是積極探索利益聯結機制,創新經營機制,增強帶動農戶的能力(樂菲菲等,2011)。

        山東省膠南市是國家最早批準的沿海開放城市之一,是青島市的衛星城市。2003年膠南市委市政府提出了突破縣域經濟發展框架模式,融入大青島、建設新膠南的目標,主動承接大青島的輻射帶動。

        (六)典型縣域經濟發展經驗啟示

        1.轉變思想觀念與所有制結構。凡是發展比較成功的縣域,其管理者的觀念轉變和體制轉變都是比較明顯和突出的。從政府角度來看,一個突出的表現就是,政府不去包攬經濟活動的一切內容,經濟活動的活力不在政府,而在于這個縣域范圍內,是不是有無數的經營主體、無數的具有創造精神的企業家。

        2.積極推動縣域“三化”建設。發達縣(市)的發展經驗表明,積極推動縣域工業化、城鎮化、農業產業化“三化”并舉,是發展壯大縣域經濟,縮小地區差距、城鄉差距、工農差距的有效途徑,而其中的核心是工業化。

        3.借助招商引資和地方民營企業發展縣域經濟。經濟實力較強的縣(市)大都是通過同縣域內外的經濟聯合與協作,加快了各種生產要素在縣域內的集聚,促進了縣域經濟超常規跨越式發展。

        4.依靠區域特色發展壯大縣域經濟。因地制宜,推進特色經濟的發展是經濟百強縣(市)產業結構調整的基本方向,尤其是“珠三角”、“長三角”和環渤海灣地區的特色產業發展較為迅猛。這些縣域的產業基本形成“1+N”或“2+N”的布局,特色經濟的專業化、規?;推放苹潭榷驾^高(張茹,2005)。

        江西豐城市縣域經濟發展模式選擇

        各地區的縣域經濟發展模式各有特色,既發揮了原有產業的優勢,也沿續了原有的體制優勢,更加上了各地特色定位和專業集群發展。豐城的現狀與各發達地區2003年左右的情況相似,不僅需要學習先行者們的良好做法和經驗,更是要區別于其它地區定位而進行特色發展,實行趕超戰略,實現彎道超越。

        豐城在現有的基礎上完全有可能走出自己的發展特色和發展模式,既要經濟快速穩步提升,也要注重保障和改善民生,既要以市場為基礎,也要以政府為主導,既要快速發展,也要可持續發展。因此,筆者嘗試提出豐城的發展模式: “政府引導+特色經濟+內生發展”,依靠政府引導下的產業定位和產業政策引導,以招商引資的外地企業與本土特色的鄉土企業為主體,大力發展與周邊城市(如南昌)錯位競爭的特色產業,走新型工業化和可持續發展的內生性發展道路(宋效中等,2010)。

        縣域經濟要實現彎道超越,就必須加快轉變發展方式,必須走內生性發展道路。內生性發展道路就是立足現狀,以市場為導向,以改革創新為動力,更加注重資源配置能力和競爭優勢,更加注重技術進步和產業結構調整,更加注重空間布局和城鄉統籌,更加注重經濟發展質量和效益,更加注重社會發展和環境保護,更加注重民生幸福,更加注重政府職能轉變,更加注重經濟發展的自主性和抗風險能力,走全面、協調、可持續的科學發展道路。經濟學中的內生增長理論強調經濟增長不是外部力量而是經濟體系的內生動力作用的結果,一個國家或地區能否加快發展從而走向繁榮富強,決定性的因素是內生動力。內生性發展道路具有自主性、可持續性和抗風險能力,實現異軍突起,發展強勁和彎道超車。

        參考文獻:

        1.江西省豐城市統計局.2009,2010年豐城統計年鑒

        2.儲東濤.長三角縣域經濟發展模式及路徑創新[J].江蘇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0(3)

        3.羅必良.增城模式:縣域經濟發展的典型經驗[J].華南農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8(4)

        4.樂菲菲,朱孔來,馬宗國.山東縣域經濟的八種典型模式[J].宏觀經濟管理,2011(7)

        5.張茹.縣域經濟發展模式:江蘇省個案[J].改革,2005(9)

        无码人妻一二三区久久免费_亚洲一区二区国产?变态?另类_国产精品一区免视频播放_日韩乱码人妻无码中文视频
      2. <input id="zdukh"></input>
      3. <b id="zdukh"><bdo id="zdukh"></bdo></b>
          <b id="zdukh"><bdo id="zdukh"></bdo></b>
        1. <i id="zdukh"><bdo id="zdukh"></bdo></i>

          <wbr id="zdukh"><table id="zdukh"></table></wbr>

          1. <input id="zdukh"></input>
            <wbr id="zdukh"><ins id="zdukh"></ins></wbr>
            <sub id="zdukh"></sub>
            五月天狠狠爱-伊人久久综合网 | 色香视频国产系列 | 婷婷久久丁香五月综合色 | 亚洲一区二区三区国产 | 日本人成在线播放免费不卡 | 三上悠亜国产精品一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