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input id="zdukh"></input>
  • <b id="zdukh"><bdo id="zdukh"></bdo></b>
      <b id="zdukh"><bdo id="zdukh"></bdo></b>
    1. <i id="zdukh"><bdo id="zdukh"></bdo></i>

      <wbr id="zdukh"><table id="zdukh"></table></wbr>

      1. <input id="zdukh"></input>
        <wbr id="zdukh"><ins id="zdukh"></ins></wbr>
        <sub id="zdukh"></sub>
        公務員期刊網 精選范文 城市文明建設的建議范文

        城市文明建設的建議精選(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城市文明建設的建議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城市文明建設的建議

        第1篇:城市文明建設的建議范文

        關鍵詞:鄭州世界文化名城優勢 制約因素

        中圖分類號:G127 文獻標識碼:A

        作者簡介:張帥旗(1966- ),河南汝州人,講師,中州大學文化與傳播學院,研究方向:城市文化。

        文化是城市的根脈和靈魂,是城市功能的最高價值,也是城市功能的最終價值。隨著全球一體化的推進,具有世界影響力的城市不斷涌現,他們不斷創新城市發展理念和方式,釋放與擴展城市特色,用獨具魅力的文化影響征服了世界。鄭州作為國家歷史文化名城和現代化都市區,在建設華夏歷史文明傳承創新核心區的過程中,建設具有世界性、全球性影響力的特色文化名城,打造華夏歷史文明傳承創新區的核心區,是鄭州應該承擔的歷史使命和責任擔當,是提升城市綜合競爭力的必然選擇。目前鄭州城市文化的國內外影響力不斷提升,具備了建設世界文化名城的基礎和優勢,但也存在著不足和制約因素。

        一、世界文化名城的構成要素

        鑲嵌于世界各地的文化名城雖然各具特色、風格迥異,但也有著共同的特質與豐富的內涵。深厚的歷史記載、豐富的歷史文化特質,并能夠有效地把潛在的文化特質資源通過文化方式的傳承創新,轉換為具有世界影響力的發展要素、旅游資本和交流名片,并將傳統與現代融為一體,成為現代城市的靈魂,構筑出獨具魅力的世界城市文化形象,是那些成為世界文化名城的城市所共有的內涵。

        世界文化名城必須有超出普通城市的特質,有以下的基本要素。(1)世界影響力的歷史文化內涵。世界文化名城是內在文化的一種外在呈現,只有具備了源遠流長的文化脈絡,才能夠展示城市的底蘊和積淀,延續城市的歷史感、認同感和歸屬感,鑄造獨具特色的城市共同體。(2)強大的文化實力。作為世界文化名城必須有較強的文化資源轉換能力、文化產業的創新能力以及開放的文化市場和具有活動力的文化體制機制,文化產業成為國民經濟的支柱產業,形成較強的文化集聚發展能力和擴散力,產生巨大的經濟和社會效益。(3)世界影響力的城市標識。世界文化名城需要有代表性的、具有象征意義的城市標識,能夠在世界范圍內產生廣泛影響力,能夠代表城市的身份、特征和榮耀。城市標識能夠產生巨大的無形價值,為城市發展帶來巨大的經濟社會效益,提升城市的國際影響力。(4)有國際影響力的名人典故。開名人典故等文化資源,是城市彰顯個性魅力、發展旅游經濟,打造城市品牌的重要舉措。世界文化名城必須具有蜚聲海內外的名人名家、歷史傳說、詩詞典籍等,才能在世界文化史中占有一席之地,才能夠獲得世界的自覺認知和傳承。(5)全球關注的國際盛會。通過舉辦會展、論壇、節慶活動等國際性的盛會可以贏得全球媒體、世界人民的關注,并能夠爭取更多的國內外的資金、項目和技術支持,從而為城市發展提供更大的市場。(6)有便捷完善的服務設施。完善的服務設施由發達的交通網絡、健全的休閑娛樂場所、充裕的臨時性居住空間、優美的生態環境等構成,這樣可以有力提升城市的承載力和容納能力,吸納更多的旅游者、投資者、技術人才,擴大城市的知名度和影響力。

        二、鄭州建設世界文化名城的意義

        一是提升城市國際形象的現實選擇。世界性的文化城市建設都注重城市歷史文脈的傳承、城市個性的彰顯,依托文化的傳承與特色的展示來提升城市的知名度、影響力。鄭州是國家歷史文化名城,古都之一,也是世界歷史都市聯盟會員城市。鄭州不僅是中原文化的核心區,更是華夏文明的發祥地之一,文化底蘊深厚、文化元素多元、文化資源豐富。充分挖掘歷史文化的內涵,在文化傳承中發展現代文化,在創新發展中延續城市的歷史文化脈絡,可以從更高層面提升鄭州的城市品質和國際形象。

        二是增強城市國際競爭力的戰略舉措。隨著信息技術、市場體系的開放,城市之間的競爭日益激烈,并參與到全球競爭體系中。城市之間的競爭也不僅是經濟發展的硬實力的較量,更是文化主導的軟實力的比拼。鄭州作為中部的制高點和中心城市,打造國際性的文化品牌,推出文化精品,不斷壯大文化實力,建成世界文化名城,可以增強鄭州在國際上的綜合競爭力。

        三是鄭州作為省會城市的歷史使命和責任擔當。國家將河南省定位于華夏歷史文明傳承創新區,要求充分傳承弘揚中原文化,不斷提升文化軟實力,增強中華民族凝聚力,打造文化創新發展區。建設文化發展大區域,必須有核心區、示范區作為支撐,以有力引領帶動周邊城市的文化發展。鄭州作為省會城市、經濟核心區和華夏文明的起源地之一,需要積極承擔起應有的使命和責任,在華夏歷史文明傳承創新區建設中勇于擔當、率先示范、引領方向,創新文化傳承的內容形式,拓展文化發展的時空邊界,完成時代賦予鄭州的歷史使命。

        三、鄭州建設世界文化名城的優勢與制約因素

        世界文化名城建設必須用國際視野來審視城市文化,用戰略性的視角來分析內外環境。從全國范圍而言,鄭州在地理區位、發展環境、文化資源、經濟基礎等方面優勢明顯,但是立足于全球,鄭州的文化品牌、文化創新力、城市形象等方面在世界范圍內的影響力較弱,迫切需要增強比較優勢,弱化制約性因素,明晰世界文化名城建設的切入點。

        (一)比較優勢

        1、優越的地理區位優勢。鄭州地處中國地理中心,是全國重要的鐵路、航空、高速公路、電力、郵政電信主樞紐城市,是全國8大鐵路樞紐和8大區域性樞紐機場之一,全國7大公路主樞紐之一,全國3大郵政電信樞紐和6大通訊樞紐之一,也是全國唯一由干線鐵路與鐵路客運專線構成的“雙十字”鐵路樞紐;在經濟地理上,鄭州市新亞歐大陸橋上的重要經濟中心,處于全國三大經濟增長極—長三角、珠三角、京津唐的中間位置,起著承東啟西、貫通南北的橋梁與樞紐作用。中觀區位方面,鄭州位于鄭汴洛工業走廊和新鄭漯產業發展帶的交會點,為中原城市群“大十字”基本架構的核心城市和區域增長極。新打造的航空經濟綜合實驗區將會進一步發揮交通優勢,提升運輸能力,帶動經濟發展,提高鄭州的交通樞紐地位。因此,優越的區位優勢與便捷的交通條件,為鄭州建設世界文化名城提供了強力基礎。

        2、強有力的外部宏觀環境。隨著國家經濟實力的不斷增強,群眾對文化發展水平的要求日益增強,國家提出了文化大發展大繁榮的戰略要求。在國家頂層設計的支持下,鄭州文化發展具備了良好的宏觀環境。河南省在建設中原經濟區、文化強省的同時,積極謀劃建設華夏歷史文明傳承創新區建設,并要求鄭州承擔起“挑大梁、走前頭”的重任,支持建設文化核心區。鄭州出臺了一系列深化文化體制改革、創新文化產業發展等文化發展政策,提出了文化強市和建設華夏歷史文明傳承創新核心區的目標,不斷加強文化創新發展研究,為文化繁榮發展提供保障和支撐。在國家、省市全力支持文化發展的宏觀環境下,鄭州建設世界文化名城具備了強力的政策基礎。

        3、深厚的歷史文化底蘊。鄭州歷史源遠流長,文化底蘊深厚,是中華文明的重要發祥地之一。轄區內有距今8000年的裴李崗文化、6000年的大河村、秦王寨等多種類型的仰韶文化與龍山文化遺址。鄭州早在4000年前就是夏、商王朝的都邑,商、鄶、管、鄭、韓6次為國都,不計黃帝時期,作為都城計381年。鄭州是國家級歷史文化名城,具有豐富的歷史遺存和文化積淀,截止目前已探明的古建筑、古遺址和紀念地等各類文物遺跡有10135處。其中,國家級文物保護單位38處(43項),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28處,市級文物保護單位269處。全市博物館館藏藏品6萬多件,其中一級品125件。鄭州名勝山水眾多,文物古跡薈萃,是全國歷史文化名城和著名風景旅游城市,擁有以少林寺、中岳廟和嵩山國家森林公園為主的嵩山風景名勝區,以黃河瀏覽區、黃河大觀和大河村原始村落遺址為主的黃河歷史文化風景名勝區,以及浮戲山區景區、北宋皇陵、北魏石窟寺、杜甫故里等名勝古跡。深厚的文化底蘊、豐富的文化資源,使鄭州建設世界文化名城具有了得天獨厚的條件和不可復制的戰略資源。

        4、良好的文化產業發展勢態。鄭州依托豐富的文化資源,大力推進文化改革發展,著力構建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加快發展文化產業,全市文化軟實力大幅提升。特別是近幾年來文化強市建設的全面推進,文化經濟總量在河南省居于首位,在全國城市中排名在迅速提高。2006年以來,全市文化產業增加值保持了年均15.8%(可比價)的增長速度,占全省文化產業增加值的比重穩定在20%以上。堅持以項目帶動文化產業發展,2009年以來,文化重點項目共完成投資48.75億元。通過重點項目建設的帶動,促進了演藝業、影視業、動漫產業等加快發展,其中動漫企業數量占全省的95%以上,動漫作品制作總量位列中部地區省會城市第一名。《風中少林》、《水月洛神》和《禪宗少林·音樂大典》成為演藝精品力作,可打造成具有一定世界影響力的文化品牌。鄭州百花園雜志社打造的《小小說選刊》、《百花園》成為全國小小說的期刊品牌,影響力不斷提升。積極促進文化產業規模化發展,依托世界文化遺產“天地之中”歷史建筑群,高標準建設登封文化產業示范區等一批重大項目,形成了特色文化發展板塊,構筑了良好的文化發展格局。

        (二)制約因素

        鄭州與世界文化名城具備的要素相比,在城市文化戰略規劃、特色文化品牌建設、文化綜合實力等方面仍不足,現有的城市文化發展水平與世界文化名城還存在差距。

        1、城市主題文化形象模糊。鄭州雖然是國家歷史文化名城,但是具有世界眼光和國際視野的文化規劃缺乏,且缺少依托歷史,立足現代,面向未來的戰略思路,而且經濟、交通、產業等各項發展規劃與文化規劃的融合程度較低,以至于文化的滲透力、影響力較低,系統發展的能力不足,這最終導致城市主題文化發展不明確。城市文化是城市的靈魂,是城市安身立命的依靠,而城市主題文化的突出則是城市特色打造的關鍵所在。像北京“千年古韻”的定位,上海“世界博覽”彰顯,西安“東方神韻”的選題等等。鄭州雖然注重文化的保護和開發,但是缺乏對城市主題文化的規劃建設的研究,沒有清晰的城市主題文化的主線,以至于城市標示缺乏、建筑沒有特色、形象模糊、品味不突出,這與世界文化名城建設的基本要求存在差距,提升城市文化規劃的定位,加快城市主題文化規劃建設勢在必行。

        2、缺少世界影響力的文化品牌。城市文化品牌是一個城市內在歷史底蘊和外在品味特征的綜合表現,是城市綜合競爭力的集中反映。鄭州市城市品牌及其文化品牌的建設,目前缺乏系統規劃和精細策劃包裝,影響力有限。目前,鄭州的《快樂星球》、、《禪宗少林·音樂大典》、《小櫻桃》、《風中少林》等文化演藝品牌在國內具有一定影響力。但這些演藝品牌數量偏少、知名度和影響力偏低,不能產生廣泛的國際影響力。一些文化景點僅局限于本身的利用,文化旅游項目形式單一,文化景點規模小而分散,大型文化活動特色不夠明顯,形不成最佳競爭優勢。對于缺乏載體的名著文化、名人文化、非物質文化遺產等資源開發較少,尤其是缺乏有沖擊力、競爭力和吸引力,在全國叫得響的招牌項目。一些文化企業的文化產品的科技含量低,競爭力差,現代信息技術應用相對落后,企業文化產品的國際影響力非常弱。

        3、文化發展的綜合實力較弱。盡管近年來鄭州文化發展取得了較大成績,在全省處于領先地位,但文化綜合實力不僅明顯落后于北京、上海等一線城市,而且還落后于武漢、長沙等中部城市。這主要是由于創新能力不足、文化體制改革速度較慢等問題的存在,影響了文化的發展速度和質量。目前,鄭州的文化資源豐富而開發利用不足、文化產業技術力量仍相對薄弱,文化產業結構性矛盾和體制依然突出。鄭州缺少公開知名的報刊,與一流城市相比,無論是發行量還是影響力,差距都非常大。新聞出版、廣播電視電影、文化藝術等核心層面以及網絡、文化休閑娛樂、創業設計、人文旅游等新興文化產業則相對薄弱。鄭州仍未形成統一的、具有一定知名度的城市國際文化品牌,國際知名度相對仍然很低。在各種國際知名調查和具有國際影響力的城市排行榜中,如“世界都會”、“全球城市品牌指數”等,鄭州尚未上榜。鄭州還沒有形成真正意義上的或有一定規模的文化產業集聚區,文化產業發展相對滯后,“創意經濟”還沒有深入人心,文化產業的影響力還未觸及到世界上更遠的地方。

        4、優秀歷史文化的傳承展示方式欠缺。打造世界文化名城關鍵在于歷史文化的傳承與文化特色的塑造。鄭州是華夏文明、中原文化的根源和正宗,歷史悠久、文化遺產豐富,但是文化的傳承內容不清晰,對于物質文化、非物質文化、文化理念等并未進行系統的梳理,傳承的內容缺乏統籌規劃,思路和方向較為混亂,豐富的文化遺產仍然處于半封存狀態。文化傳承的方式創新不足,文化遺產的展示方式單一、文化與科技融合程度較低、文化的現場體驗區缺少,歷史文化的整體感受力和沖擊力薄弱。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方面缺乏強力支持。文化遺產的展示、文化經典的傳送、道德體系的建設、文化傳承創新制度的設計等仍然較為分散,具有超前性、系統性、科學性的傳承創新的體系未建立,以至于悠久的文化遺產在國內外的影響力非常弱。

        5、文化“走出去”的能力有待提升。鄭州近年來依托文藝表演、藝術展覽等,在文化“走出去”方面取得了較大成效,但與世界知名城市相比,鄭州在參與、承辦大型國際文化活動等方面還有差距,其世界知名度和國際影響力在一定程度上還制約著世界文化名城的建設。文化“走出去”的內容缺少,現有的文化產品和服務內容限制過多,未能完全展現社會生活各個層面,價值形態的單一、內容的單薄使其難以適應國際化選擇。具有鄭州特色和國家水準的外向型大企業較少,在技術創新、市場開拓、商業運作等方面的能力不足,動漫游戲、電子出版物等都未進入國際市場。文化“走出去”的形式單一,目前鄭州文化對外交往,多以政府為主體,限于經濟合作、文藝演出等方面,民間組織、民營企業、個人與學術研究機構從事的對外合作交流較少。對外宣傳的渠道缺少,目前,鄭州市的報刊、電視、網絡等一些欄目的創新能力不足,缺少品牌欄目,在國內的影響較小,而且與海外傳媒缺乏合作,國際知名度更低。

        6.教育發展尤其是高等教育發展薄弱。一個區域的教育發展水平與該區域的文化水平密切相關。鄭州作為省會城市,高校較多,但與同為中部城市的武漢相比,全國性大學和名校屈指可數。大學在文化傳承與創新方面具有重要作用,要建設世界文化名城必須要有一流的大學,缺少一流大學難以打造和引領文化名城的建設。

        (本文為鄭州市2012年社科重點項目的階段性成果)

        注釋:

        全景鄭州·鄭州概覽,/viewCmsCac.do?cacId=ff80808135754db

        20135755122380074,2013年10月26日

        第2篇:城市文明建設的建議范文

        關鍵詞:科技創新;生態文明建設評價體系;對比分析

        中圖分類號:X321

        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6749944(2017)8013703

        1引言

        20世紀80年代,我國曾明確提出,防治環境污染,一靠政策、二靠管理,三靠技術[1]。在傳統發展模式導致的環境問題日趨突出的現代,要實現生態文明建設,必須依賴于科技創新的助力。近年來,常州市不斷努力建設生態城市,但由于歷史遺留問題較多,常州市在生態文明建設過程中仍存在短板,特別是如何從科技創新的角度更高效地推進常州市生態文明建設,還未曾有過深入探索。

        國內外關于科技支撐生態文明建設的理論研究可分為定性研究與定量研究兩種。定性研究多集中于科技創新支撐生態文明建設宏觀層面的意義分析并提出實施建議。在定量研究方面,有研究通過數據分析來評估科技創新對生態文明建設的貢獻程度[2~4],然而這些研究還無法全面剖析生態文明建設現狀水平及存在的問題。為彌補以上不足,有部分學者開始通過構建指標體系評估區域生態文明建設的現狀[5],但現階段的指標僅從生態文明建設角度去確立,而沒有著重在科技對生態文明建設的支撐作用上。

        本研究通過對常州市區、金壇區、溧陽市三個地區基于科技創新的生態文明建設現狀進行調研從而構建評價指標體系,計算出了常州各地區2010~2014年在綠色產業、能源利用、生態環境、環境管理4個領域基于科技創新的生態文明建設績效指數,并分析常州市不同地區生態文明建設中技術發展狀態。通過從時間、空間角度分析、對比各地現狀及生態文明建設過程中存在的短板,提出相應發展模式及建議。

        2評估方法與數據處理

        2.1指標體系建立

        本研究中構建的評價指標體系既要反應常州市生態文明建設的現狀,又要凸顯科學技術在生態文明建設中的應用。根據此指標選取原則,本研究借鑒了國家級生態縣、鄉鎮、市建設指標及常州市生態文明建設規劃等相關評估指標體系,并充分結合市情,從而設定綠色產業、能源利用、生態環境、環境管理4個一級指標,并在一級指標基礎上細分出與科學技術相關的生態文明建設指標,最終得到9個二級指標,見表1。本研究中,目標值的確定考慮了常州市生態文明建設規劃中提出的規劃目標或理想狀態下的目標。

        2.2信息收集及數據來源

        對基于科技創新的常州市生態文明建設進行科學合理評估、收集和整理評價信息是最為重要的環節之一。針對常州市生態建設的特點及實際情況,基于2011~2015年《常州市統計年鑒》及環統資料,收集了常州市區、金壇、溧陽三個地區2010~2014年各項評估指標的具體數據。

        2.3數據標準化

        由于原始數據間存在量綱不同和指標間數量級存在明顯差異,需要統一指標量綱和縮小指標間的數量級差異。而數據的標準化處理即為通過數學變換來消除原始變量(指標)量綱的影響。

        在使用目標漸進法進行數據標準化處理時,將每項指標轉換為0~100間的數值。其中,0表示為觀察到的最低數值,100表示為環境績效目標。指標分為正向和負向兩類,正向指標的數值越大越好,負向指標反之。

        3評估結果分析

        各區2010~2014年績效指數如圖1所示。總體來看,生態文明建設總績效指數呈現一定的地域性,常州市區總績效指數要遠遠高于金壇與溧陽地區,普遍在50以上,而溧陽市總績效指數最低不到30。

        從歷年變化趨勢來看,常州市區與金壇區總績效指數不斷上升,其中金壇區上升幅度較大,與2010年相比2014年總績效指數上升了60%。而溧陽市績效指數大體呈現下降趨勢,僅2014年有回升現象達到22.98,但仍低于2010年的總績效指數。

        從一級指標剖析來看(圖2),各地區在生態文明建設的不同領域發展存在一定差異,這也能從側面反應出各地區科技發展水平的高低不同。

        生態環境方面建設成效較為顯著,在總績效指數中占據大部分甚至超過50%,并呈現逐年增長的趨勢。其二級指標顯示,常州市三個地區SO2、NOx、COD排放強度逐年下降,其中COD排放強度5年來均低于目標值。“十二五”期間,常州市不遺余力地在推進污染物的減排工作,尤其在技術層面進行了提升,從而導致污染物排放強度不斷降低。

        常州市區與金壇區在能源利用領域也投入不少科技力量,其績效指數僅次于生態環境建設領域。“十二五”期間,企業技術改造和工藝革新力度不斷加大,與2010年相比,常州市區與金壇區單位GDP能耗分別下降了20%、30%左右。而溧陽市現狀產業結構以重化工業為主,2015年其重工業產值占工業總產值的84%,偏重的能源結構導致2010~2014年溧陽市單位GDP能耗則是常州市區、金壇區的2~3倍,這成為溧陽地區生態文明發展的短板及阻礙,需要盡快進行完善。

        從綠色產業發展領域來看,3個區域績效指嫡急瘸氏種鵡晟仙趨勢。尤其是溧陽地區,近幾年該領域的績效指數有超于常州市區與金壇區,并在總績效指數中的占比較大。近年來,常州市在高新技術產業園區及R&D方向投入大量資金,政府及企業更加重視產業、技術創新發展。“十二五”期間,常州市全面推進蘇南國家自主創新示范區的建設,全社會研發投入占比超過2.8%。此外,江蘇省智能裝備產業技術創新中心也將落戶常州科教城,為常州市生態文明建設提供技術支撐。

        環境管理領域績效指數最低,并且各地區都沒有明顯改善趨勢。2010~2014年,常州全市環保投資額呈現下降趨勢,尤其是環保能力建設資金投入不夠,2014年三個地區環保投資占GDP比重都不到1%。此外,政府、企業環境信息公開度不夠,這也與環境監測技術、監測手段有很大關系。

        4討論

        4.1基于科技創新的常州市生態文明建設主要問題

        (1)發展高新技術產業的相關技術薄弱、落后及專業人才缺乏的制約。

        發展高新技術產業是城市生態文明建設的動力。高新技術產業的創新型、集成性和產業關聯性,在很大程度上決定了常州市能否順利實現產業轉型升級。雖然常州市在不斷鼓勵科技創新,但目前產業發展技術整體水平還比較低,仍以中低端為主,自主創新能力不強。此外缺乏人才支撐也是制約因素之一,環保領域的專業技術人才太少遠跟不上生態文明建設的需要。

        (2)生態環境質量仍存在提升空間。

        常州市生態環境質量改善的基礎還需穩固,污染物排放強度仍需進一步下降。從上述對污染物排放強度分析來看,SO2與COD削減成效較好,其中COD排放強度已達到相應目標,并仍有進一步下降趨勢,而NOx仍與目標存在一定差距。這與政策刺激息息相關,“十一五”規劃較早地提出SO2和COD兩項約束性減排指標,而氮氧化物在“十二五”規劃中才成為約束性減排指標,導致NOx減排滯后于SO2和COD。

        (3)以煤炭為主的能源結構的制約。

        從前述數據分析可知,以重化工業為特征的a業結構導致溧陽市單位GDP能耗較高,新能源消耗量占比也不樂觀,造成了低碳產業比重低的現實,這是不容忽視的一個客觀問題;而常州市區與金壇地區能源利用情況雖優于溧陽市,但仍與目標存在一定差距。

        (4)環境管理能力仍舊薄弱。

        環境監管技術是衡量一個地區環境監管能力強弱的重要指標。從環境管理數據分析結果來看,環保投資雖持續加大,但占GDP比重卻沒有隨之升高,而出現下降趨勢。資金的缺乏導致了近幾年常州市環境管理能力提升仍較緩慢,有些技術問題仍難以突破。

        4.2基于科技創新的常州市生態文明建設模式

        常州市基于科技創新的生態文明建設模式是在城市化和工業化進程中的一種全新探索,需要依據常州市各地區的經濟基礎、地域特色來選擇探索適宜的建設模式。常州市各地區基于科技創新的生態文明建設模式可以采取揚長補短的方式進行構建,在上述數據分析的基礎上結合各地積累的科研條件、技術儲備、政策發展策略來選擇不同的側重點領域,通過彌補短板來提高建設效率,形成有地域特色的基于科技創新的生態文明建設模式。

        常州市基于科技創新的生態文明建設模式如圖3所示。

        4.3基于科技創新的常州市生態文明建設發展建議

        (1)產業發展創新。

        培育發展戰略新興產業。常州市應順應市場需求,結合現有產業基礎,培育新的經濟增長極。鼓勵發展以智能制造裝備為主的高端裝備制造產業、以碳材料為引領的新材料產業、以太陽能利用為代表的新能源產業、生物技術和新醫藥產業、新一代信息技術和軟件產業、智能電網產業,節能環保產業等,注重開發、利用新工藝、新材料、新能源、新技術,最終形成高端化、高智化、高新化的產業體系。

        (2)污染整治技術創新。

        改善末端治理技術,提高污染物去除效率。從現狀來看,常州市氮氧化物排放強度較高,在未來幾年氮氧化物應為重點減排對象。根據《大氣污染防治行動計劃》相關要求,除循環流化床鍋爐以外的燃煤機組均應安裝脫硝設施,新型干法水泥窯要實施低氮燃燒技術改造并安裝脫硝設施。

        (3)環境監管創新。

        完善污染源監測監控系統。基于物聯網、云技術、3S(GIS、GPS、RS)空間技術、大數據技術以及移動互聯網技術等最新科技,實現對常州市生態環境監控管理水平的技術支持,以此提高生態環境保護管理工作效率。

        促進減排設施運行效率的提高。通過不斷完善的污染監測手段實現污染物的在線實時監測,通過搭建應急環境監測方法標準體系,完善企業超標指數報警聯動制,實現對企業突發性污染事件的應急監測。

        參考文獻:

        [1]

        盛學良, 任炳相, 明. 環境保護科技進步貢獻率的測算方法及預測研究[J]. 環境污染與防治, 2003, 25(6): 365~366, 369~369.

        [2]Grossman G M, Krueger A B. Economic growth and the environment[J]. Quarterly Journal of Economics, 1995, 110(2):353~377.

        [3]Sawa T. Japan’s Experience in the Battle Against Air Pollution: Working towards Sustainable Development[M]. Tokyo:Pollution-Related Health Damage Compensation and Prevention Association, 1997.

        第3篇:城市文明建設的建議范文

            關鍵詞:生態文明;生態省;建設

            1生態省建設與生態文明建設

            生態省建設起源于對傳統經濟發展模式不可持續性的反省,本質上還是一種以滿足人類需求為先的發展理念,沒有把自然看成價值主體,是一種以物質文明建設為主要目的的發展方式,其理論指導思想具有明顯的局限性,理念落實在對過去發展模式的否定上和遺留問題的整改上,并沒有從根本上形成一種解決人類系統與自然系統協調融合的綜合體系,發展維度停留在現時性上,未充分考慮未來性,同時許多生態省建設口號響亮,但是踐行不足,“生態”二字沒有得到體現,因此,生態省建設迫切需要尋求先進理念的支撐。生態文明建設是一種人類迫切改變自身發展需求以期與自然和諧相處的一種文明理念,它指導人類社會發展的各個方面,包括精神文明、政治文明、社會文明等,是擁有充實內涵的理念,不僅關注人類本身,更體現出自然的主體性,不僅充分考慮到當前的發展,也為未來后代子孫的發展提供了永續動力。因此,在生態文明理念的的指導下推進生態省建設,對于促進經濟、社會、環境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具有重要的戰略意義。

            2在生態文明理念下,推進生態省建設

            2.1建立和完善生態文明建設規劃

            生態文明建設規劃的建立和完善,有助于生態文明建設評估指標體系的建立,對于指導各地生態文明建設具有重要作用和意義。同時規劃的制定將生態文明理論與地方實際情況有機結合,從而形成較為系統和完善的生態文明規劃建設體系,進一步深化生態文明建設。

            2.2鞏固生態建設成效,提升可持續發展能力

            早期開展生態省建設的幾個省區,依靠環境資源的獨特優勢,把生態環境建設和保護、資源合理開發利用、生態產業的發展、生態文化的弘揚和普及有機的結合起來。幾年的實踐證明,我國已經形成了一條環境和經濟、社會發展“三贏”的有效途徑,生態建設成效顯著。將生態省建設提高到生態文明建設的高度,用生態文明建設的理念指導生態省建設,既鞏固了生態建設的成效,同時也提升了可持續發展的能力。

            2.3高起點、高標準推進生態文明建設

            堅持生態文明的理念,高起點、高標準地進行生態文明建設,用生態文明建設的戰略統領社會各項事業的發展。貴州省在生態文明建設方面,明確提出“生態文明建設”戰略,通過建設生態文明,為貴州省實現跨越式發展提供重要的動力;通過建設生態文明,激發全省各族人民保護青山綠水、建設美好家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通過建設生態文明,發展生態產業和資源節約型產業,為貴州省產業的發展注入新的活力。同時實施生態文明建設戰略,實現了現有文明的整合與重組,推動了經濟社會的全面協調可持續的發展。

            3在生態文明理念下建設生態省的對策建議

            3.1在生態文明理念下轉變生態省觀念

            (1)進行生態文明意識教育。廣泛開展生態文明創建活動,實施生態文明團隊活動實施方案,在全省廣泛開展生態文明機關、企業、學校、社區、村鎮創建評選活動,通過生態文明創建活動對廣大群眾進行生態文明教育,使人們自覺地承擔保護生態環境的責任和義務,同一切破壞生態環境的行為作斗爭。

            (2)開展生態文明學習活動。開辦建設生態文明城市的專題講座,定期邀請生態環境研究專家做關于生態文明建設相關的主題報告,動員各部門人員認真學習;普及生態文明建設讀本,幫助廣大黨員、干部和群眾了解和學習生態文明知識,樹立生態文明理念,并對生態經濟建設的實踐與探索進行總結,提出對策建議;成立生態文明城市建設研究中心,開展經濟發展與生態保護、循環經濟、旅游經濟等方面的研究。

            3.2在生態文明理念下建立生態省生態經濟

            (1)搞好生態環境建設。按照建設生態文明的要求,加強生態環境保護和建設,構建生態文明建設的環境安全體系。確保水源水質,減少工業污染、生活污染、農業面源污染,實施水體生物凈化工程和生態修復工程,保證居民飲用水安全;改善城市環境質量,對企業進行清潔能源改造,嚴格控制機動車排氣污染,為居民構建良好的生活和工作環境;搞好林業綠化工程,進行綠色通道建設。

            (2)推進生態經濟建設,建立三大生態產業體系。推廣生態農業技術,發展無公害農產品,延伸生態農業產業鏈,建立生態農業示范園區;大力發展循環經濟,實施清潔生產,采用清潔能源,進行綠色建設,開發環保產業,大力開發和推廣先進適用技術,進行節約、替代、循環利用資源和治理污染,提高能源資源利用效率,形成有利于節約資源、減少污染的生產模式、產業結構和消費方式;重點推進生態服務業,建立生態服務業行業標準,貫徹落實生態文明理念。

            3.3在生態文明理念下推進生態省體制轉軌

            (1)建立健全生態文明相關法規保障體系。針對當下生態文明建設過程中無法可依或者是法律依據不明晰的問題,全面建立健全地方性法規、政府行政規章、政府規范性文件等法規保障體系,依靠法律的強制性規范生態省各項工作的展開。

            (2)進一步解放思想,積極探索生態文明理念下生態省建設的體制機制創新。目前我國在環境治理、產業轉型等方面不斷的創新體制機制,以期加大建設力度,提高建設成效。但是在生態文明理念下轉變當前發展格局是個長遠且艱難的任務,必須要進一步解放思想,不斷的進行體制轉軌和機制更新,形成階段性的體制機制良性更替,又好又快的實現社會轉型。

            (3)推進機構調整,建立服務型政務中心。地方機構辦事能力和效率的高低直接影響先進觀念推行的成敗。因此要調整當前不合理的機構設置,轉變政府開展工作的理念,推行服務型的政務中心,公開、公平、公正的處理生態建設、經濟發展、人民生活間存在的矛盾,從人民、社會、自然的角度考慮利益分配機制。

            (4)鼓勵政府、社會組織和公眾三方良性互動,確保生態文明落實。在生態文明建設中,政府充當的是引路人的角色,要鼓勵民間生態組織、環保技術創新企業的建立,完善公眾監督體系,實現三方互動,逐漸轉變為以社會組織為主導、政府保障運行、廣大人民監督的生態文明建設實現體系。

            3.4在生態文明理念下實現生態省社會轉型

            (1)把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放在工業化、現代化發展戰略的突出位置,落實到每個單位、每個家庭。加大生態文明宣傳力度,鼓勵各單位、家庭樹立生態文明的新型消費方式和生活理念,倡導進步的生態意識、進步的生態心理、進步的生態道德,體現人與自然平等、和諧的價值取向,從身邊做起,從自身做起。

            (2)為建成生態文明理念下的新型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應注重于社會建設,著力保障和改善民生,努力實現“學有所教、勞有所得、病有所醫、老有所養、住有所居”。生態文明主張人與人之間的和諧共處,這就迫切需要建立有效且公正的利益分配制度和實現公共服務均等化,從關系人民切身利益和長遠發展的教育、就業、醫療、養老、住房等五大方面著手,改善現有不公平的社會狀況和不完備的社會體制。

        第4篇:城市文明建設的建議范文

        關鍵詞: 生態文明;萊蕪市;生活質量;統籌城鄉

        Abstract: It is a major event concerning the vital interests of the ordinary people to do a good job in the construction of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villages, improve rural living environment, and improve the life quality of the masses. We should really do the construction of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villages well by implementing the "Three Represents" important thought. Focusing on the specific experiences and practices in the construction of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villages of Laiwu City,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current construction circumstances of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villages ofLaiwu City and puts forward suggestions.Key words: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Laiwu City; life quality; overall development of urban and rural

        中圖分類號 : F320.3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村莊是農民生產生活的集聚地,實施生態文明建設,配套必要設施,搞好環境衛生,改善村容村貌,有利于改善農村人居環境質量和農村生產條件,煥發農村社會活力。

        一、萊蕪市生態文明建設的基本情況

        萊蕪市區域面積2246平方公里,轄萊城區、鋼城區、高新區和雪野旅游區,共20個鎮(辦事處),1070個行政村,129萬人,其中農村人口29萬人。通過近年來的努力,萊蕪市生態文明建設工作有序開展,生態產業發展富有特色,農村環境面貌和生產生活條件不斷改善,整個生態文明鄉村建設工作有了良好的基礎。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領導重視,目標明確。自開展生態文明建設工作以來,萊蕪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視,始終把這項工作作為統籌城鄉發展的首要任務來抓。一是加強領導,明確責任。在2007年黨代會上,萊蕪市委、市政府就把“生態建市”作為四大發展戰略之一;2008年出臺《萊蕪市統籌城鄉一體化發展綱要》,把生態環境建設列入推進統籌城鄉發展的重要內容,加快推進;2011年4月份,召開全市生態文明鄉村建設動員大會,對生態文明鄉村建設作出了安排部署,明確了今后每年的責任目標和推進措施,并成立了由市住建委牽頭的生態文明建設工作領導小組辦公室。二是制定政策,提供保障。下發了《關于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的實施意見》、《關于健全完善農村垃圾治理長效機制的意見》、《關于進一步做好農村社區生活污水處理工作的意見》、《關于做好生態文明建設部門單位幫扶工作的通知》等文件,為生態文明建設工作提供了政策指導。市財政設立1000萬元生態文明建設專項資金,各區按1:1的比例安排專項資金,部分鎮、村在財力緊張的情況下,也相應投入了配套資金,為生態文明建設工作提供了資金保障。

        (二)示范帶動,打造亮點。按照生態文明建設“三清、四改、五化”的總體要求,各鎮村根據各自實際,全部制定了整治方案,明確了整治任務,確定了整治重點,生態文明建設全面鋪開。為進一步推進生態文明建設工作,打造一批生態文明建設典型,帶動面上工作開展,按照下發的《關于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的實施意見》要求,對城市建成區以外、《萊蕪市統籌城鄉一體化發展總體規劃》中確定保留的、近期未列入拆遷范圍的村莊,每年選擇100個村莊進行重點扶持,開展以“三清、四改、五化”為重點的綜合整治。

        (三)部門幫扶,形成合力。根據萊蕪市《關于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的實施意見》和市文明城市創建暨生態文明鄉村建設動員大會精神,在全面開展生態文明建設工作的同時,選擇100個重點打造的村,采取市直、區直部門單位幫扶等措施進行重點整治,目前幫扶部門工作扎實,積極主動,在幫助村里制定整治方案的同時,強化了具體幫扶措施。

        二、存在的問題

        一是部分實施主體存有畏難發愁情緒。部分鎮對生態文明建設工作的認識還不夠到位,對村莊沒有起到應有的組織協調和督促指導作用;有的村以農忙或者以村莊即將改造為理由,整治力度不夠,整治標準不高;有的面對一些實際困難束手無策或者辦法不多,存有等待觀望,畏難發愁情緒。這個問題的存在,導致工作開展不平衡,經調查,今年全市還有30%的村莊進展緩慢。

        二是資金緊張成為生態文明建設的制約因素。生態文明建設,鎮村是實施主體,需要投入大量的整治資金。但從萊蕪市的實際來看,鎮財政比較困難,農村集體經濟普遍比較薄弱,基礎設施普遍較差,在實施生態文明建設工作中,區鎮配套資金不足,經費投入難以保證,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整個工作的實施進度和質量,資金緊張成為生態文明建設最主要的制約因素。

        三是農村垃圾和污水治理工作需進一步加強。農村垃圾治理工作還沒有按照新的辦法運營。有些鎮還存在保潔員不到位、垃圾清運不及時、垃圾亂堆亂放等問題。農村新社區污水處理設施建設任務繁重,目前全市已開工建設的76個農村新社區,配建生活污水處理設施的只有40%。

        三、建議和措施

        (一)廣泛宣傳,營造良好氛圍。進行生態文明建設,改善農民的生產生活環境,是政府為民辦的一件惠民實事,是廣大村民所支持和歡迎的,各級建設部門要會同當地鎮(街道)加大宣傳力度,尤其是對整治比較好,面貌改變大的村莊,要通過電視報紙等媒體進行廣泛宣傳,充分引導、提高農民參與的自覺性,形成人人關心、支持和參與生態文明建設的良好氛圍,同時也提高了實施主體的積極性。

        (二)先強后弱、抓兩頭帶中間。生態文明建設工作要有一定的次序,要做到點面結合,才能形成系統。第一批整治重點村要以經濟好、地理優的村莊設點,盡快做出樣板,建設成為示范村,以便讓其他村有樣板可循;第二批改造的重點要放在村經濟最差的一批村莊進行;最后再對中等經濟村莊進行建設。這樣做可以在兩方面取得兼顧成效,一是可以分散工作難度。按照經濟強弱,安排整治順序,第一批是整治工作最容易的,基礎好,建設速度也快的村莊,它們能給其他村起到良好的帶頭作用。經濟稍強的村一般會效仿,自行進行一些基礎性工作,這樣政府和建設部門就可以把精力放在經濟薄弱的村莊,集中力量來來整治。因為經濟薄弱村沒有多少財力,必須本著少花錢,干實事的原則來進行整治,這就需要投入更多的精力,制定更加經濟實用的方案,以達到整治的效果和目標。二是可以縮小村與村之間的差距。新農村建設是要普及幾億人口的系統工程,在建設中,不要把當地村與村之間的差距再次拉大,差距拉大不利于鎮級政府管理,會產生更大的矛盾,差距小,矛盾就小,新農村建設工作才會順利進行。

        第5篇:城市文明建設的建議范文

        關鍵詞 生態文明建設;層次分析法;專家意見調查法;指標體系

        【分類號】:F205

        引言 生態文明是人類文明的一種新形態,這種文明形態以尊重和保護自然為前提,以人與人、人與自然、人與社會和諧共生為宗旨。為了深入貫徹十關于生態文明建設的新要求,并考慮到朝陽市這樣社會經濟欠發達地區的實際情況,建構起相應的指標體系。將朝陽市生態文明建設發展的各個方面分別與遼寧省平均水平進行比較分析,分析朝陽市生態文明建設的類型,尋找其亮點和薄弱環節,明確今后朝陽市發展生態文明的努力方向和重點。

        1、 朝陽市生態文明建設評價指標體系的設計

        以權威性、定量化、導向性和科學性為原則,針對十對于生態文明建設賦予的更廣闊的內涵,在朝陽市生態文明建設實際狀況的基礎上,采用了層次分析法[1],設計包括“生態活力、環境質量、資源利用、社會發展、民生保障”五個二級指標,22個三級指標的生態文明建設發展水平量化研究指標體系。以加強能源資源節約和生態環境保護,增強可持續發展能力為目的,把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放在工業化、現代化發展戰略的突出位置,為促進經濟、社會、環境協調發展提供技術支撐和政策建議。

        2、 朝陽市生態文明建與遼寧省整體水平比較

        ECCI采取了相對評價方法。在統計方法上,要求按照正態分布確定等級分,在等級分的基礎上進行加權計算。本研究采用專家意見調查法確定各項指標的權重和得分[2]。由于遼寧省生態文明建設各項指標2012年的數據目前還不能獲得,本研究只對2010年和2011年的各項指標數值進行對比研究。各級、各項指標的最優水平為10分,最差水平為0分。

        由表1得出的結論是:朝陽市2010年生態文明指數總分7.00分略領先于遼寧省得分6.89分。生態活力、環境質量和資源利用都稍顯優勢,而社會發展和民生保障程度較弱。

        從三級指標數據具體來看,森林覆蓋率、自然保護區的有效保護、地表水體質量、環境空氣質量和農藥施用強度都好于遼寧省平均水平,但建成區綠化覆蓋率、水土流失率比遼寧省平均水平差;城市生活垃圾無害化率、工業固體廢物綜合利用率和單位GDP水耗均好于遼寧省平均水平,單位GDP能耗和燃氣普及率兩方面比遼寧省平均水平差;社會發展方面,除人均預期壽命、城鎮基本醫療保險覆蓋率和九年義務教育按時完成率略高于遼寧省平均水平,農村居民人均純收入與遼寧省平均水平基本持平外,其他指標均低于遼寧省平均水平。

        由表2得出的結論是:朝陽市2011年生態文明指數總分7.21分低于遼寧省得分7.44分。總體來說均呈上升趨勢,但相較上年與遼寧省相比,增長速率緩慢,特別是社會發展和民生保障方面。

        根據三級指標數據具體來看,總體都呈現增長趨勢,但朝陽市個別指標相較遼寧省平均水平增長遲緩。如地表水體質量、人均預期壽命和九年義務教育按時完成率三項指標,2010年得分高于遼寧省,2011年卻低于遼寧省。

        3、 結論

        朝陽市2010年生態文明指數略領先于遼寧省平均水平,而2011年則低于遼寧省平均水平,朝陽市生態文明建設綜合水平在2010-2011年間呈上升的趨勢,但增長速率相對較慢。從兩年數據來看,社會發展是弱點,人均GDP、服務業產值占GDP比例、城鎮化率和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方面,與遼寧省平均水平差距較遠。與遼寧省相比較,朝陽市屬生態優勢型,社會發展相對滯后。

        參考文獻

        第6篇:城市文明建設的建議范文

        生態文明建設是共創民族偉業、中國圓夢的時代重任,提高生態文明建設水平需要對生態文明建設的關鍵因素進行分析識別。本文從生態文明意識、生態文明制度和生態文明行為三個方面建立生態文明建設影響因素指標體系,選取全國31個省份2012至2014年的相關數據,運用BP神經網絡法降低DEMATEL模型中專家打分建立關聯矩陣的主觀性,結合擺幅置權法(SW)得出綜合重要度,遴選出生態文明建設關鍵因素。其中,年份最近的2014年計算得出的關鍵因素按照重要度排序依次為:本級環保能力建設資金使用總額、排污費解繳入庫戶金額、機動車污染物排放總顆粒物、網站主動公開各類政府環境信息條數和環保系統人員總數。將這些因素按照生態文明的基本內涵劃分為三大類,得到3點結論:生態意識雖不起決定性作用,但能強化整個社會的生態文明建設的思想和理念,生態文明意識所占的比例先降后升,不斷提高;隨著生態文明建設理論和實踐經驗的豐富,逐漸感受到成熟的制度設計、明確的制度規范才是根本,生態文明制度類別在關鍵因素中所占的比例越來越高;生態文明行為作為表現形式,隨著其他兩方面的變化,生態文明行為不斷改善,在生態文明建設的關鍵因素中所占比例下降。本文在生態文明意識方面提出要針對性地幫助和鼓勵各級環保部門開展信息公開工作;在生態文明制度方面提出強化環保能力建設資金的監管力度,發揮排污費的真正作用,提升環保系統人員的能力素養,探索新工作思路等舉措;在生態文明行為方面提出綜合車、油、路等多方面措施防治機動車排放污染等建議。

        關鍵詞生態文明建設;關鍵因素識別;BP-DEMATEL;擺幅置權法(SW)

        中圖分類號X24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2-2104(2017)04-0119-09doi:10.12062/cpre.20170302

        生態文明的理念,自十之后備受矚目,內在的涵義不斷得到豐富,從《環境保護督察方案(試行)》等一系列法案的提出到十三五規劃將其首度列為任務目標,已成為指引經濟走上綠色發展道路的導航。生態文明建設包括生態文明制度、生態文明意識、生態文明行為等方面建設。目前,生態文明建設的研究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一是生態文明的內在涵義和意義,谷樹忠等從人類和自然界,生態文明和現代文明、時代變遷的三類關系的角度闡述生態文明建設的基本內容[1];Jiahua Pan認為所謂的環境承載能力實際上是一種氣候容量,它是向生態文明轉型的根本和限制條件[2]。二是生態文明與其他領域的耦合關系,厲丞@和張朝暉通過分析海洋領域生態文明建設的基礎和主要關注點,指出如何進行關鍵技術的運用[3];劉芳和苗旺在對水生態文明關鍵因素進行識別的基礎上,分析了排名前兩位的關鍵因素之間的系統動力學變動關系[4]。三是構建生態文明建設的指標體系,嚴耕和林震等根據經濟社會發展的實際情況,對生態文明綠皮書中的指標體系進行優化,提出了省域評價指標體系的生態文明建設的改進版本,由四項二級指標和二十二項三級指標構成[5];Jing Zhu和Chao Yu制定了一個六種類別,四十個評估標準的城市生態評價指數模型[6]。四是生態文明建設的關鍵因素的提取,楊志華、嚴耕在得出各省的生態文明指數的基礎上,對其與各二級指標相關性程度做出分析,進而指出生態文明建設的關鍵點[7];安秀偉[8]和袁會敏[9]從不同的角度,在理論上指出限制中國生態文明建設的因素。五是生態文明建設的對策與建議,Guidong Wang建議制定有效的生態文明方面的教導計劃,特別指出要培育大學生的生態文明意識[10]。

        從現有研究的分析中可以看出,目前對生態文明建設的內涵及其在經濟轉型中的重要性研究已經明確,有差別性的角度、地域的各類指標體系的建立也比較豐富。但是,對于生態文明建設關鍵因素的提取以及各指標間的關系研究大多只是理論上的探究,運用數理方法進行綜合性研究的不多。本文運用BP-DMATEL方法和擺幅置權法(SW)提煉出全國31個省2012至2014年生態文明建設的關鍵因素,為有效開展生態文明建設提供科學依據。

        1生態文明建設影響因素指標體系構建

        生B文明有著豐富的內涵,不同的學者對內涵的闡述也不盡一致。從歷史唯物主義的觀點出發,根據相關文獻[11]本文從生態文明行為、生態文明制度和生態文明意識三個方面進行分析,按照指標的可度量性、可獲得性以及實用性原則建立體系。由于各省份的生態文明建設狀況主要直接反映到森林、空氣和水質狀況這三大類中,且往往受生態主體的行為、意識以及所建立的制度的影響,故本文選取森林覆蓋率、環境空氣質量達標天數平均比例、集中式飲用水源水質達標率和主要河流水質符合Ⅰ―Ⅲ類標準的斷面比例這4項作為生態文明建設的結果度量指標;在《國家生態文明建設示范市指標(試行)》的基礎上,再選取一些相關文獻中的高頻、重要指標[12],并且參考各類環境年鑒、環境公報中主要環境指標,建立生態文明制度、生態文明意識、生態文明行為三個角度共21項指標作為影響因素,形成生態文明建設影響因素指標體系(如表1所示)。

        2模型的構建

        2.1研究方法

        對于影響因素的識別,傳統的DEMATEL模型通過問卷調查和專家打分法建立直接關聯矩陣,主觀性較強,將BP神經網絡方法與其相結合,通過權值的計算得出關聯矩陣,可大大增加計算結果和分析的可信度。崔強和武春友[13]在建立空港競爭力影響因素指標的基礎上,將25大城市的空港數據在MATLAB軟件中進行BP-DEMATEL分析,得出影響空港競爭力的原因型因素和影響力最大的因素;秦曉楠和盧小麗[14]對三大海域構建了生態安全系統影響因素指標體系,利用DPS9.01軟件,在DEMATEL方法的基礎上用神經網絡法做出改進,將影響因素進行基本分類和對比分析;車亮亮和韓雪[15]根據BP-DEMATEL方法的分析結果,將農產品虛擬水流動的影響因素劃分為強驅動型因素、驅動型因素、強特征型因素和特征型因素;成全和楊碧麗[16]等利用BP-DEMATEL方法分別對諾貝爾獎獲得者、中科院院士和工程院院士的原始性創新環境影響因素做了實證探析。

        但是,用BP-DEMATEL方法計算中心度和原因度之后遴選關鍵因素時,只是通過對因果分析圖中中心度和原的指標是相關文獻中的高頻、重要指標;標記*[KG-*2]*[KG-*2]*的指標是各類環境年鑒、環境公報中主要環境指標。

        因度相交點的觀察就確定出關鍵因素,難免有主觀臆斷的成分,未能清晰的呈現出不同關鍵因素的重要性排序。李春好[17]提出了擺幅置權方法的基本過程,并把它用于DEA權重置信域的構建。孫永河[18]將使用傳統的DEMATEL方法與使用擺幅置權法進行關鍵因素的識別做了詳細的對比分析,并用實例驗證新方法的有效性。因此,本文將BP神經網絡法與DEMATEL模型和擺幅置權法結合進行關鍵因素識別。

        3實證分析

        3.1研究對象和數據來源

        從《中國統計年鑒》、《中國環境統計年鑒》、《中國環境年鑒》以及各個省份相應年度的環境公報、各個省份的環保廳網站進行查找,選取中國31個省(香港、澳門和臺灣因為存在差異,可比性不強,未考慮在內)2012―2014年生態文明建設相關數據,對三年共93個樣本數據進行研究。

        3.2計算結果

        3.2.1生態文明建設影響因素的中心度、原因度和綜合重要度

        先采用三層BP神經網絡,選取21項影響因素指標作為輸入層神經元,4項結果度量指標作為輸出層神經元,經過多次訓練2012年選取的隱含層神經元數為19,初始權值為對應的區間[-0.026,0.026]上隨機抽取的均勻分布的一組數[23],2013年和2014年選取的隱含層神經元數均為20,初始權值為對應的區間[-0.025,0.025]上隨機抽取的均勻分布的一組數。此外,隱含層選擇默認的S型tansig傳遞函數,輸出層選擇purelin傳遞函數。初始學習速率設為0.05,動量因子設為0.9,最大訓練步數設為1 000,最小誤差設為0.001。運行matlab2014a編程計算得出輸入層與輸出層的整體權值向量,在公式(1)―(3)的基礎上計算得出影響因素指標的全關聯矩陣T,在公式(4)―(6)的基礎上計算得出31個省份三年的生態文明建設影響因素的中心度P=D+R和原因度Q=D-R的值,在確定中心度和原因度的擺幅置權權重的基礎上利用公式(7)計算得出生態文明建設影響因素的綜合重要度,如表2所示:

        從表2中第4列可以看出,2012年影響因素X1每萬人擁有公交車輛、X4網站主動公開各類政府環境信息條數、X8排污費解繳入庫戶金額、X9生態市縣建設數量、X12本級環保能力建設資金使用總額、X13人均地區生產總值、X14工業廢氣排放量、X19城鎮生活污水處理率、X21機動車污染物排放總顆粒物這9項指標的原因度為負值,根據定義[18]可知這些因素為非關鍵因素,屬于結果類因素,受到原因度為正值的原因類因素的影響。故關鍵因素只能從剩余的12項元素中選取,且其優先次序為ρ17>ρ2>ρ18>ρ5>ρ7>ρ10>ρ16>ρ11>ρ6>ρ3>ρ20>ρ15。根據“二八定律”,20%的因素起著關鍵的影響作用。因此,本文挑選綜合影響度在前20%的影響因素,影響程度依次為:X17一般工業固體廢物傾倒丟棄量、X2當年開展的社會環境教育活動人數、X18單位GDP電力消費量、X5環境污染治理投資占GDP比重、X7環保系統人員總數。

        同理,從表2中第7列可以看出,2013年關鍵因素及其影響程度依次為:X17

        一般工業固體廢物傾倒丟棄量、X19城鎮生活污水處理率、X8排污費解繳入庫戶金

        額、X5環境污染治理投資占GDP比重、X6第三產業占GDP的比例。

        影響因素X2當年開展的社會環境教育活動人數、X3人均受教育年限、X4網站主動公開各類政府環境信息條數、X7環保系統人員總數、X9生態市縣建設數量、X10電話/網絡投訴辦結率、X13人均地區生產總值、X14工業廢氣排放量、X15廢水排放總量這9項指標的原因度為負值,根據定義[18]可知這些因素為非關鍵因素,屬于結果類因素,受到原因度為正值的原因類因素的影響。故只能從剩余的12項元素中選取,且其優先次序為ρ17>ρ19>ρ8>ρ5>ρ6>ρ11>ρ21>ρ20>ρ1>ρ16>ρ12>ρ18。根據“二八定律”,20%的因素起著關鍵的影響作用。因此,本文挑選綜合影響度在前20%的影響因素。

        同理,從表2中第10列可以看出,2014年關鍵因素及其影響程度依次為:

        X12本級環保能力建設資金使用總額、X8排污費解繳入庫戶金額、X21機動車污染物排放總顆粒物、X4網站主動公開各類政府環境信息條數、X7環保系統人員總數。

        影響因素X2當年開展的社會環境教育活動人數、X3人均受教育年限、X5環境污染治理投資占GDP比重、X10電話/網絡投訴辦結率、X11保護區面積占轄區面積比重、X13人均地區生產總值、X16工業廢水處理量、X17一般工業固體廢物傾倒丟棄量、X18單位GDP電力消費量、X20生活垃圾無害化處理率這10項指標的原因度為負值,根據定義[18]可知這些因素為非關鍵因素,屬于結果類因素,受到原因度為正值的原因類因素的影響。故只能從剩余的12項元素中選取,且其優先次序為ρ12>ρ8>ρ21>ρ4>ρ7>ρ19>ρ9>ρ6>ρ15>ρ14>ρ1。根據“二八定律”,20%的因素起著關鍵的影響作用。因此,本文挑選綜合影響度在前20%的影響因素。

        3.2.2生態文明建設關鍵影響因素的年份對比分析

        結合表2將其進行對比發現,2012―2014年三年之間的關鍵影響因素既存在一些共性也存在一些顯著的差別性,具體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2012年到2013年的年際變化。2012年和2013年排在第一位的關鍵影響因素都是“一般工業固體廢物傾倒丟棄量(X17)”,排在第四位的關鍵影響因素都是“環境污染治理投資占GDP比重(X5)”。如果一般工業固體廢物被遺棄至污染防治空間以外的話,將從各個方面污染環境:比如向江河湖海等排放、堆積固體廢棄物,會影響到各類水體的水質狀況,并且如果處理不當將會通過水體流動引發區域間的污染;將廢棄物混入生活垃圾進行堆積處置,或者未經環保部門同意將其填埋,將會引發土壤污染;一些去向不明確的固體廢棄物更是會給生態環境帶來隱形的威脅。只有政府從宏觀產業政策方面加強對環境問題的重視,才會引導整個社會加大對環境污染治理的投資,進而生態文明建設將會越來越好。2012年排在第二位的關鍵影響因素“當年開展的社會環境教育活動人數(X2)”、排在第五位的關鍵影響因素“h保系統人員總數(X7)”在2013年就已經下降為受其他因素影響的原因型因素,而2013年排在第二位的關鍵影響因素“城鎮生活污水處理率(X19)”、排在第三位的關鍵影響因素“排污費解繳入庫戶金額(X8)”從2012年的受其他因素影響的原因型因素上升為關鍵因素,同時“第三產業占GDP的比例(X6)”也上升為排名第五的關鍵因素,說明2013年隨著全國大面積出現霧霾天氣,人們更加切身的體會到環境的惡化,開始提高對所處的生活環境水平的要求,加強生活污水的處理,下定決心征收排污費去遏制環境質量的下降,并重視產業的轉型跨越發展,加大第三產業占GDP的比例。在這樣的背景下,開展的社會環境教育活動人數和環保系統人員總數自然會受到以上因素的影響,而不是一些環保從業者簡單的、定期的像完成任務一樣去進行環保宣傳,而是在某種程度上引起了全社會的關注,更傾向于采取一些實質性的行動。2012年排在第三位的關鍵影響因素“單位GDP電力消費量(X18)”在2013年雖然不是受其他因素影響的原因型因素,但已經不是關鍵影響因素,并且綜合重要度已經很低。從2012年到2013年,中國的能源消費已從增長6.2%變為下降到3.7%,這表明在中國伴隨著能源結構的不斷優化,該因素對生態文明建設的影響程度就會有所下降。

        (2)2013年到2014年的年際變化。2013年和2014年共有的關鍵因素是“排污費解繳入庫戶金額(X8)”,但從2013年排名第三上升到2014年排名第二,近年來中央對排污費的規范化越來越重視,也提出了費改稅的方案,增強征收的法制性和強制性,在懲罰污染型企業讓其承擔污染治理成本的同時,也獎勵資源節約型的環保企業,建立激勵機制和補償政策來引導企業的綠色生產經營。2013年的非關鍵因素“本級環保能力建設資金使用總額(X12)”上升為2014年排名第一的關鍵影響因素,同時2013年排在第四位的關鍵影響因素“環境污染治理投資占GDP比重(X5)”下降為受其他因素影響的原因型因素。環境污染治理是在污染發生后的補救,然而環保能力建設包括監察監測能力建設、環境應急能力建設、環境信息能力建設、環境宣教能力建設、環境監管運行保障等,這些能力不僅可以防治污染的發生,更能有效的監控環境污染行為、事件的發生過程,并作出相應的處理。2013年的非關鍵因素“機動車污染物排放總顆粒物(X21)”上升為2014排名第三的關鍵影響因素,全國大面積出現的霧霾天氣持續兩年仍未消散,大氣污染治理被提到日程之上,“APEC藍”的出現得益于暫時的管控,其中實行車輛的單雙號限行等措施使APEC會期間PM2.5下降了39.5%,使得人們開始反思自己的日常出行工具為大氣污染帶來的影響。愈多關注大氣污染的防治,自然對其他方面的污染關注度會有所下降。2013年排在第一位的關鍵影響因素“一般工業固體廢物傾倒丟棄量(X17)”和排在第二位的關鍵影響因素“城鎮生活污水處理率(X19)”2014年已分別下降為受其他因素影響的原因型因素和非關鍵因素。由于產業結構的轉型升級需要花費大量的時間、精力,人們開始關注一些具體的行為措施來改善目前的環境狀況,2013年排在第五位的關鍵影響因素“第三產業占GDP的比例(X6)”2014年下降為非關鍵因素。2013年的非關鍵因素“網站主動公開各類政府環境信息條數(X4)”和“環保系統人員總數(X7)”2014年一躍為排名第四和第五的關鍵因素,《政府信息公開條例》力求向社會公開其治理過程和結果,近年來發生的環境污染事件也使百姓切身體會到環境治理的必要性,有更強烈的環保知情意識和參與訴求,同時對環保系統人員的責任心和工作能力的要求愈來愈高。

        (3)2012年和2014年的年際變化。2012年和2014年共有的關鍵因素是“環保系統人員總數(X7)”,但排名都是第五位,重要性不是最高的,畢竟一定數量的高素質從業人員是相關行業健康發展的保障,環保系統工作人員的數量從一定程度上反映出國家對環保行業的重視度在加強,這個崗位的重要性也逐漸獲得更多認可。然而僅僅有數量是不夠的,要提升環保執法人員的素養和服務意識,以及環保研究人員的技術水平,增強整個隊伍的向心力、責任感和榮譽感。雖然只相隔一年,但2012年和2014年的關鍵因素差別較大。2012年的關鍵因素“一般工業固體廢物傾倒丟棄量(X17)”、“當年開展的社會環境教育活動人數(X2)”、“單位GDP電力消費量(X18)”和“環境污染治理投資占GDP比重(X5)”,這些因素到2014年已下降為非關鍵因素。2014年的關鍵因素“本級環保能力建設資金使用總額(X12)”、“排污費解繳入庫戶金額(X8)”、“機動車污染物排放總顆粒物(X21)”和“網站主動公開各類政府環境信息條數(X4)”,這些因素在2012年還只是非關鍵因素。大幅度變化的其中一個主要原因就是2014年4月頒布了經過重大修改的新的《環境保護法》,加大了懲罰力度,明確了環境監察制度,提高了環保部門的權威性,同時規定在產生危害民眾健康或者威脅環境安全的污染事件時,及時按照規定提供預警信號,采取應急對策。總體來說,國家試圖實現環保體制改革,強化環保部門的行政監管職能。當然,2014年“機動車污染物排放總顆粒物”從非關鍵因素上升為關鍵因素,這與中國近年來不斷嚴重的PM2.5問題契合。因為機動車污染排放對城市空氣中PM2.5的“貢獻率”達到60%左右,而可吸入顆粒物是加重霧霾天氣污染的罪魁禍首,所以成為關鍵因素。

        3.2.32012年、2013年、2014年綜合對比分析

        本文建立生態文明建設影響因素指標體系時,是從生態文明意識、生態文明制度和生態文明行為三個角度考慮的,綜合看來三年的關鍵因素排名所側重的方面有所變化,見表3。

        從表3和圖1中可以看出生態文明意識所占的比例先降后升,有待提高,生態文明制度這個類別在關鍵因素中所占的比例越來越高,生態文明行為所占的比例有所下降。這表明作為觀念性的存在,生態文明意識滲透到生態文明建設的方方面面,沒有健康、明確的生態文明意識,就不會有合理的生態文明行為表現出來。沒有規范的、成體系的生態文明意識,就無法健全生態文明制度,應該在全社會范圍內不斷提升公民的生態文明意識;隨著多年來,我國在生態文明建設方面不斷進行理論和實踐探索,越來越意識到只有成熟的制度設計,明確的規范來引導生態文明建設,并將其作為突破口,才能推動生態文明行為和生態文明意識的形成和發展;生態文明行為作為表現形式,往往受到生態文明制度和生態文明意識的影響,不應作為關鍵因素去重點關注。

        4結論與建議

        全面的小康社會不僅要有金山銀山,更要有綠水青山,生態文明的理念在中央的大力倡導下已經逐漸深入人心,但生態文明建設仍然是一個需要長期奮斗的目標。而生態文明如何建設、建設的進程如何,是需要一代又一代的環保人不斷地思考,并付出智慧和崆榻行探索的。根據前文,主要針對2014年生態文明建設的關鍵因素計算分析結果,從三方面提出生態文明建設的建議:

        (1)生態文明意識建設方面的優化建議。

        正確的生態文明意識能夠促進生態文明建設的發展,培養公民的生態文明意識,關鍵點在于政府得使民眾對各類政府環境信息有所了解,這不僅能敦促生態文明政府的建設,而且能夠在全社會范圍內進行良好的生態文明宣傳教育[24]。2016年國務院下發的《關于全面推進政務公開工作的意見》明確要求各部門定期公開相關的環保政務資訊,但不同地區、不同部門、不同年份公開的信息數量和內容差別是很大的,一些地區的某些部門仍采用保守的心態去對待信息公開這一。環保部應該制定更加詳細的信息公開考評細則去引導政府活動、生態建設狀況等相關資料的公開,同時也結合不同的地區、不同級別的環保部門的具體情況制定相應的標準,一方面投入人力物力去支持和指導相對落后地區的生態文明建設信息公開工作,另一方面鼓勵其在自身水平的基礎上向公眾公開主要。

        (2)生態文明制度建設方面的優化建議。

        生態文明制度是生態文明建設長效機制的基礎,其具體的表現指標如本級環保能力建設資金使用總額、排污費解繳入庫戶金額和環保系統人員總數應成為重點關注領域。因此,雖然目前綠色發展理念已經深入人心,但各級政府、環保部門的能力建設仍需不斷地提升。近年來,國家投資用于本級環保能力建設的資金使用總額已經逐年上升,此外還需強化專項資金的監管力度,做到專款專用,優化支出結構。同時,吸引民間資金的投入,將投資主體多元化,整合多方力量推進環境保護和資源建設的發展[25];無論是排污費,還是中央預推行的環保稅,最終目的都是懲治污染環境者。令其為環境恢復承擔費用,并不是簡單的費用或者稅額征收的越高越好,而應在充分調研、謹慎設計的基礎上,合乎規范的征收稅費,達到環境管制的終極目標;環保工作者,尤其是基層工作人員,在保證一定數量的基礎上,更應明確工作任務和思路,在依法行政、善抓落實、樹立全局觀念的基礎上提升自身素質和工作能力水平,不斷探索發現新的工作思路和舉措。

        (3)生態文明行為建設方面的優化建議。

        隨著我國居民收入水平的提高,對機動車的需求量也在增長,然而機動車出行這種非綠色的出行方式排放的總顆粒物已成為空氣污染的重要來源,對其進行污染防治的迫切性日益突顯。應對之策,除了呼吁民眾樹立生態文明理念,提升公共交通的覆蓋率和舒適度等,來提高綠色交通出行率。更為關鍵的是,加快研發推廣新能源汽車,加速淘汰不符合環境排放標準的機動車輛,優先供應清潔燃油,制定行業綠色發展規劃,優化道路狀況,綜合協調推進大氣污染治理工作,大力防治機動車污染顆粒物排放給人民群眾的生活、健康帶來負面影響。

        參考文獻(References)

        [1] 谷樹忠,胡詠君,周洪.生態文明建設的科學內涵與基本路徑[J].資源科學,2013(1):2-13.[GU Shuzhong,HU Yongjun,ZHOU Hong.Ecological civilization construction:scientific connotation and basic paths[J].Resources science,2013(1):2-13.]

        [2]PAN J H. Ecological capacity profile and adaptation.Chinas environmental governing and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M].

        Springer Berlin Heidelberg,2016:209-221.

        [3]厲丞@,張朝暉,王保棟,等.海洋生態文明建設關鍵技術探究[J].海洋開發與管理,2013(10):51-58.[LI Chengxuan, ZHANG Zhaohui, WANG Baodong, et al.Study on the key technology of marine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construction[J].Ocean development and management,2013(10):51-58.]

        [4]⒎跡苗旺.水生態文明建設系統要素的體系模型構建研究[J].中國人口?資源與環境,2016(5):117-122.[LIU Fang,MIAO Wang.System model construction of system elements in water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construction[J].China population,resources and environment,2016(5):117-122.]

        [5]嚴耕,林震,吳明紅. 中國省域生態文明建設的進展與評價[J]. 中國行政管理,2013(10):7-12.[YAN

        Geng, LIN Zhen, WU Minghong.The progress and evaluation of ecocivilization construction in Chinese provinces[J].Chinese public administration,2013(10):7-12.]

        [6]ZHU J, YU C,LI X. Urban ecological assessment:indicator system and model construction[J].Education and management,2011,210:464-471.

        [7]楊志華,嚴耕.中國當前生態文明建設關鍵影響因素及建設策略[J].南京林業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

        版),2012(4):60-66.[YANG Zhihua, YAN Geng.Influencial factors and construction strategy of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construction in current China[J].Journal of Nanjing Forestry University(humanities and social sciences edition),2012(4):60-66.]

        [8]安秀偉.我國生態文明建設的制約因素與對策選擇[J].甘肅理論學刊,2010(11):57-60.[AN Xiuwei.Restriction factors and countermeasures of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construction in China[J].Gamsu theory research,2010(11):57-60.]

        [9]袁會敏.生態文明建設關鍵在于制度[J].創新,2013(6):26-29,126.[YUAN Huimin.Institutional building is the key to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construction[J].Innovation,2013(6):26-29,126.]

        [10]WANG G D. Efficient education scheme of ecological civilization[J].Informatics and management science II, 2013,205:769-775.

        [11]姬振海.生態文明論[M].北京:人民出版社, 2007: 8-9.[JI Zhenhai. Theory of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M]. Beijing: People Press, 2007: 8-9.]

        [12]白楊,黃宇馳,王敏,等.我國生態文明建設及其評估體系研究進展[J].生態學報,2011(20):6295-6304.[BAI Yang, HUANG Yuchi, WANG Min, et al.The progress of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and its indicator system in China[J].Acta ecologica sinica,2011(20):6295-6304.]

        [13]崔強,武春友,匡海波.BPDEMATEL在空港競爭力影響因素識別中的應用[J].系統工程理論與實踐,2013(6):1471-1478.[CUI Qiang, WU Chunyou, KUANG Haibo.Influencing factors research of airports competitiveness based BPDEMATEL model[J].Systems engineeringtheory & practice,2013(6):1471-1478.]

        [14]秦曉楠,盧小麗.基于BPDEMATEL模型的沿海城市生態安全系統影響因素研究[J].管理評論,2015(5):48-58.[QIN Xiaonan, LU Xiaoli.A BPDEMATEL model based research of factors that affect coastal urban ecological security system[J].Management review,2015(5):48-58.]

        [15]車亮亮,韓雪,秦曉楠.基于BPDEMATEL模型的農產品虛擬水流動影響因素分析[J].冰川凍土,2015(4):1112-1119.[CHE Liangliang, HAN Xue, QIN Xiaonan.The analysis of influencing factors of virtual water flow in major crops in China based on the BPDEMATEL model[J].Journal of glaciology and geocryology,2015(4):1112-1119.]

        [16]成全,畋湯觶許華斌,等.原始性創新環境影響因素研究――基于BPDEMATEL模型的實證[J].科學學研究,2016(4):591-600.[CHENG Quan, YANG Bili, XU Huabin, et al.Research on the influence factors of original innovation environment based on BPDEMATEL[J].Studies in science and science,2016(4):591-600. ]

        [17]李春好.一種構造DEA權重置信域的新方法及應用[J].吉林大學學報(工學版),2003(3):29-34.[LI

        Chunhao.New approach to construct assurance regions for DEA and its application[J].Journal of Jilin

        University (engineering and technology edition),2003(3):29-34.]

        [18]孫永河,秦思思,段萬春.復雜系統DEMATEL關鍵因素遴選新方法[J].計算機工程與應用,2016,52(8):229-233.[SUN Yonghe,QIN Sisi,DUAN Wanchun.New method to select critical elements in DEMATEL for complex systems[J].Computer engineering and applications,2016,52(8):229-233.]

        [19]葉宗裕.關于多指標綜合評價中指標正向化和無量綱化方法的選擇[J].浙江統計,2003(4):25-26.[YE Zongyu.On the selection of indicators and non dimensional method in multiple index comprehensive evaluation[J]. Zhejiang statistics,2003(4):25-26.]

        [20]聞新.應用MATLAB實現神經網絡[M]. 北京:國防工業出版社, 2015:109-145.[WEN Xin.Application of MATLAB neural network[M].Beijing: National Defence Industry Press, 2015:109-145.]

        [21]郝哲,劉斌.基于差分法及神經網絡的硐室圍巖力學參數反分析[J].巖土力學,2003(S2):77-80.[HAO Zhe, LIU Bin.Back analysis of mechanics parameters of rocks surrounding openings on the basis of calculus of difference and neural network[J].Rock and soil mechanics,2003(S2):77-80.]

        [22]肖丁丁,文峰.基于DEMATEL方法的綠色物流發展關鍵因素分析[J].工業工程,2010(1):52-57.[XIAO Dingding,ZHANG Wenfeng.Key element analysis for green logistics development by using decision making trial and evaluation laboratory method[J].Industrial engineering journal,2010(1):52-57.]

        [23]岳素青,徐小明.三種初值選取方法對BP神經網絡收斂速度影響的比較[J].太原師范學院學報(自然科學版),2005(3):52-55.[YUE Suqing,XU parison of three initialization algorithms of the weights on convergence rate of BPNN[J].Journal of Taiyuan Teachers College(natural science edition),2005(3):52-55.]

        第7篇:城市文明建設的建議范文

        關鍵詞:社區經濟;社區精神文明

        社區精神文明建設是近幾年在我國許多城市中開展起來的、旨在提高城市文明程度和市民素質的一項活動,是把精神文明建設和社區管理的各項工作落實到基層的一項重要措施。而“社區經濟”作為一個具有特定內涵的概念,在我國還是一個新生事物,無論是在經濟學中,還是在社會學中,人們對社區經濟的探討都很少對社區經濟與精神文明建設的關系的研究更少。因此,加強社區經濟和社區精神文明建設的研究,對于大力發展社區經濟,促進兩個文明建設的協調發展,將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論和實踐意義。

        一、社區經濟是社區精神文明建設的重要保證

        大力發展社區經濟,對社區精神文明建設具有十分重要的現實意義。

        1.社區經濟的發展可以為精神文明建設提供強大的經濟支持和物質保障,這是實現社區精神文明建設目標的根本保證。在我國,社區精神文明建設的基本目標就是要與社區建設相適應, 逐步把我國的社區建設成為環境優美、服務完善、文化教育發達、社會秩序穩定、提共安全可靠、生活質量優良、居民安居樂業的新型社區。當前,隨著我國城鄉各項事業的快速發展,社區精神文明建設的任務越來越緊迫和繁重,社區管理、社區文化、社區教育、社區服務、社區治安等各項事業都需要大量資金。只有依靠社區自身的資源,積極發展社區經濟來提供建設資金,才能為社區精神文明建設提供切實的物質保障。

        2.社區經濟的發展有利于吸納城鄉大量的剩余勞動力,拓寬勞動就業渠道,這是社區穩定的重要保證。社區經濟是以第三產業為主的服務型經濟,它的發展為社區精神文明建設,尤其是為社區穩定發揮了重要作用。主要表現:一是可以大量吸收、消化和安置有勞動能力的殘疾人員和“兩勞”釋放人員就業,為他們的日常生活提供最基本的保障。二是可以為城鄉剩余勞動力提供更廣闊的就業空間,提高他們的就業熱情,增強其勞動自立意識。這樣,既減輕了社會負擔,又減少了社會潛在的不安定因素。三是可以在經濟上解決一些與社區居民休戚相關而又迫切需要解決的實際問題。

        3.社區經濟的發展有利于整個社會文明程度的提高,這是提高社區居民素質和生活質量的重要途徑。一般來說,社區經濟的發達程度從一個側面反映社區這是提高社區居民素質和生活質量的重要途逕。一般來說,社區經濟的發達程度從一個側面反映社區精神文明建設的狀況以及整個社區的文明程度。因為,發展社區經濟的最終目的是為了社區建設,而社區建設(包括社區精神文明建設)無論從硬件上還是軟件上都要依賴于社區經濟的發展。隨著社區經濟的發展,社區建設資金的增多,社區居民賴以生存的社區環境、社區文化、社區教育、社區治安等狀況必然會得到進一步改善,社區居民的文明程度、生活質量,乃至整個社會的文明程度都會得到提高。

        4.社區經濟的發展有利于增強社區凝聚力,充分發揮社區居民在精神文明建設中的積極性和創造性,這是提高社區精神文明建設參與率的有效手段。社區居民在思想意識、心理情感上具有共同的歸屬感和認同感,這是社區經濟發展的一個基本前提,是社區凝聚力和吸引力增強的基礎。由于社區經濟大多數是規模小、分布廣,主要面向廣大社區居民的集體經濟,因此,它具有良好的群眾基礎。社區內部可以通過合作、合股等形式舉辦社區經濟項目,不斷增強社區的凝聚力。這不僅有助于增強居民對社區的歸屬感和認同感, 而且可以大大激發他們參與社區精神文明建設的熱情。

        5.發展社區經濟有利于社區資源的綜合開發和利用,拉動城市經濟和地區經濟的快速發展,從而更好地為社區精神文明建設服務。社區經濟是城市經濟和地區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并對城市和地區經濟的發展有著明顯的導向和拉動作用。隨著社區經濟的發展,社區居民不僅在衣、食、住、行等物質生活方面有更多、更高的要求,而且在文化娛樂、體育、衛生、教育等精神生活方面也將表現出更多、更高的要求。然而,居民的這些需求滿足主要是在社區內部解決的。所以,社區經濟最能反映出居民消費需求的點滴變化,可以為整個城市經濟和地區經濟的發展提供參考。同時,發展社區經濟,有利于社區閑置資源的開發和利用,促進社區市場和全國統一市場的建立和發展,形成一種公平競爭、平等互利、公開透明的社區生活環境。

        二、發展社區經濟,促進社區精神文明建設

        社區經濟與社區精神文明建設的關系,實質上是物質文明與精神文明建設的關系,兩者“合則雙贏,分則兩敗”。一方面,社區精神文明建設歸根到底是由社區經濟來決定的。正如小平同志指出:“精神文明說到底是從物質文明來的嘛”。另一方面,社區精神文明建設又以巨大的力量反作用于社區經濟,對社區經濟的發展方向、成功與失敗,都將會產生重大的、甚至決定性的影響。所以,當前我們必須認真處理好社區經濟與社區精神文明建設的關系,積極發展社區經濟,并以社區經濟的建設成果來促進社區精神文明建設的發展,使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真正落到實處。然而,由于社區經濟和社區精神文明建設都是近年來在我國城市中興起,進而在全國城鄉社區廣泛開展起來,因此,許多基層社區在社區經濟和社區精神文明建設中普遍都缺乏經驗。根據近年來專家們對上海、南京、北京、杭州、長沙等地社區經濟發展狀況的調查和研究,并結合我國社區經濟與社區精神文明建設的實際情況,對發展我國社區經濟提出以下建議:

        1.依托社區資源,提高社區經濟的整體素質和綜合競爭力。社區內部擁有豐富的人力資源、環境資源、技術資源、社會資源等,并在某些方面形成了獨特的優勢,成為社區經濟發展的重要基礎。因此,必須立足于社區的優勢資源,充分發揮社區的獨特優勢,力圖形成與大市場、大經濟發展相適應的“規模經濟”格局,不斷創造出規模經濟效益,增強社區經濟的發展能力和參與市場競爭的綜合實力。如杭州市下城區天水街道,就依托杭州絲綢經濟的優勢,與浙江省絲綢公司聯合投資改造社區小廠,使之一躍成為具有相當實力的區重點骨干企業,并帶動一大批社區企業的發展。

        2.提高思想認識,明確社區經濟在社區精神文明建設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社區經濟在社區精神文明建設中具有十分重要的戰略地位。要開展高效的社區精神文明建設活動,就必須要有扎實的經濟作基礎,但又決不能抱著“等、要、靠”的思想,指望上級部門拿錢或向群眾攤派費用來發展。這不符合社區經濟發展的精神實質,也很難從根本上解決社區精神文明建設的資金籌措問題。然而,長期以來,人們對社區經濟的重要地位和作用缺乏應有的認識,認為社區經濟只是“角落經濟”、“夾縫經濟”、“路邊經濟”。這種偏見不僅阻礙了社區經濟自身的發展與壯大,也嚴重影響和動搖了社區經濟在社區精神文明建設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隨著全面發展觀的深入,社區經濟在社區精神文明建設中的地位和作用已被越來越多的人所認識。可以說,如果鄉鎮企業的發展是中國區域經濟發展的第一個浪潮,那么,社區經濟將很可能成為中國區域經濟發展的第二個浪潮,成為中國經濟的新的增長點。所以,社區經濟將對社區精神文明建設,乃至整個社會經濟的發展產生巨大的影響。

        3.適應市場經濟,實現社區經濟經營機制的大轉換。長期以來,我國社區經濟的基礎差、底子薄, 一直處于“小打小鬧”狀態。面對這種狀況, 必須轉換社區經濟的經營機制。一是在發展方向上,要適應市場經濟的發展潮流,進一步優化經濟結構, 積極參與市場競爭。二是在管理體制上,要從直接抓生產經營轉變為政策指導、監督服務等間接管理上來,充分發揮社區經濟內部管理機制的作用,擴大社區經營企業的自主權。三是在經營機制上,要靈活多變,積極推進企業經營機制的改革,明確企業內部產權關系,全方位放開,讓各經濟實體走自主經營、自我發展的道路。四是在勞動人事管理上,政府及基層社區只管一個法人、一個合同、一個監督機制、一個服務體系,各經濟主體可以自主招聘、調動、使用和解聘人員。

        4.強化社區服務,增強社區經濟發展的主導功能。

        第8篇:城市文明建設的建議范文

        一、安徽生態文明建設現狀

        2003年,安徽省做出建設生態省的重大決策,編制和實施了生態省規劃綱要,并將“生態安徽”建設列入“861”行動計劃,積極推進“生態安徽”建設。2011年,省第九次黨代會正式提出建設生態強省,2012年正式實施了《生態強省建設實施綱要》。總體上看,安徽省對生態文明的認識不斷深化,在經濟持續較快增長、工業化和城鎮化加速推進的同時,全省環境質量繼續保持穩定,局部地區有所好轉。主要表現在:

        (一)水環境質量穩中有升

        長江干流總體水質狀況保持優,主要支流為良好。新安江流域總體水質狀況保持優,淮河干流總體水質狀況保持。2012年,全省污水處理率(縣以上)達85%,在全國處于前位8(全國接近80%),生活垃圾無害處理率達75%,處于全國平均水平。集中式生活飲用水水源地水質達標率為98.4%,較2011年上升2.3個百分點。

        (二)大氣環境整體較好

        2012年,全省16個地級城市中有15個市環境空氣質量達到國家二級標準,合肥市達到國家三級標準。全省平均空氣質量優良率為96.5%,其中,銅陵和黃山市為100%,合肥市為87.2%,其余13個市均在90%以上。總體上,在全國處于較好水平。

        (三)生態建設成效顯著

        全省生態系統較為穩定,大別山區、皖南山區森林生態系統和水資源得到很好的保護,為維護我國中東部生態安全發揮了重要作用。2010年,安徽省森林覆蓋率為27.53%,在全國排名為18位。近年來,安徽省大力推進“美好鄉村”建設、“千萬畝森林增長工程”,完成造林140多萬畝,森林覆蓋率大幅提高。

        二、存在的問題

        雖然全省生態文明建設取得了明顯成效,但是依然存在問題和不足:

        (一)水環境和城市大氣環境問題突出

        巢湖、淮河流域水污染問題沒有根本解決,還位列國家重點治理的“三河三湖”。安徽省沿江地區酸雨比較嚴重,全省主要城市PM2.5污染問題日益突出。今年1月24日至28日,安徽省持續遭遇了嚴重霧霾天氣,是對安徽省污染問題提出的嚴重警示。

        (二)水資源形勢緊張

        安徽省人均水資源占有量僅為全國平均水平的2/3,而水資源時空分布又與人口、經濟分布不相協調,皖北以不足全省1/5的水資源量,支撐了全省約1/2耕地和人口以及全省主要電力、煤炭生產的用水量。按照目前水資源供給能力測算,預計皖北地區到2030年常年缺水率大約為15%。

        (三)資源利用效率不高

        2011年,安徽省每萬元GDP能耗0.754噸標準煤,居全國第21位,但于沿海發達地區相比還有相當距離,萬元GDP能耗是上海的1.2倍,是江蘇、浙江的1.26倍,也高于同處于中部地區的江西省能耗水平。萬元GDP用水量、萬元工業增加值用水量均超過全國平均水平,而單位工業增加值廢水、廢氣排放量分別比全國平均水平高出7%和23%。全省畝均建設用地GDP 4.5萬元,是全國平均水平的54%。

        (四)農村環境問題日益突出

        城郊結合部及農村環境衛生狀況堪憂,白色污染嚴重,農村生活垃圾、生活污水的處理率均只有10%左右,衛生廁所普及率只有58%左右。農村集中式飲用水設施建設落后,居民飲水安全問題突出。土壤污染問題顯現,重金屬污染事故時有發生,食品安全堪憂 。

        三、原因分析

        以上問題,部分是由自然本底因素決定的,如皖北的水資源缺乏問題。更多是安徽省經濟社會發展過程中積累而形成的,主要包括以下幾方面:

        (一)產業結構不優

        工業中高耗能、高排放產業比重大,煤炭、電力、鋼鐵、有色、汽車、化工、建材等產業比重偏高,2011年七個行業產值占規上工業的46.8%;2012年,安徽省六大高耗能行業耗能7113.8萬噸標準煤,增長6.3%,高耗能行業能耗占全省比重由上年的83.8%提高到85.4%。另外,與發達地區相比安徽省工業集聚度明顯偏低,2011年,安徽省開發區工業增加值為3829.7億元,占全省比重為54.2%,比江蘇省低24個百分點,這也是安徽省資源利用效率低、污染物排放量大的原因之一。

        (二)以循環化為主要特征的生態工業園建設落后

        園區生態化(循環化)是提高資源利用效率、減少廢棄物排放的有效手段。與發達地區相比,安徽省生態工業園區建設有相當差距。2012年,江蘇通過驗收或正在創建的國家級生態工業園占工業園區總數75%以上。而安徽省目前只合肥高新區、經開區等少數幾個園區成為國家級生態工業園區,省級生態工業園區創建工作還未正式開始,各類工業企業只是在空間上聚集,企業間耦合度不高,沒有形成物質和能量的循環利用。

        (三)農業經營分散、粗放

        目前,安徽省農業集約化程度不高,而且農業主要勞動力外流現象突出,農業增產、穩產主要靠化肥、農藥、農膜等農用外部投入品使用量的增長。根據第一次全省農業污染源普查結果,全省種植業農藥使用量(折純)達1.5萬噸,化肥使用總量(折純)達310萬噸,利用率均只有40%左右,遠遠低于發達國家農藥、化肥利用率60%以上的水平。化肥、農藥的不合理使用,不僅污染土壤、水體,而且影響農產品質量安全。由于勞動力和資金缺乏,全省農業廢棄物綜合利用率一般只有30%左右,全省水產養殖污染物處理率低于20%,全省多數大中型水面,因發展水產養殖業,水環境污染日趨嚴重,生態功能逐漸衰退。

        (四)農村發展嚴重滯后

        近年來,除鄉村道路建設以外,全省對農村的投入相對較少,城鄉發展嚴重失衡,農村公共衛生和污染物處理基礎設施長期滯后。隨著城鎮化快速推進,農村主要勞動力大量進城,使得農村居民點空心化、村莊布局無序化、村莊管理放任化日趨明顯,使得農村臟、亂、差問題更加突出。加上分散在農村地區的工業企業規模小,管理粗放,也一定程度造成農村地區的環境污染。

        (五)快速城鎮化使城市空氣污染問題突出

        安徽省居民生活天然氣覆蓋面已經擴大到15個地級市和19個縣級區域,城鎮生活能源結構逐步優化,但是如汽車尾氣、建筑揚塵等各類污染物大量增加。2011年,安徽省汽車保有量突破1000萬輛,在全國排名第8,主要集中在合肥、蕪湖等中心城市,其中,合肥機動車保有量超過100萬輛,而且60%以上是近5年增加的。此外,安徽省能源消費以燃煤為主,占消費總量80%以上,傳統的煤煙型大氣污染依然嚴重;屢禁不止的秸稈焚燒也造成大氣污染程度不斷加重。

        四、相關建議

        作為發展中省份,加快發展仍是安徽省的首要任務,但在全國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的新形勢下,應立足安徽省發展階段和面臨的問題,從以下幾方面入手,在保證安徽省經濟長期平穩增長的同時,使江淮大地天藍、地綠、水清,打造安徽生態文明升級版:

        (一)加快構建人口、經濟與資源環境相匹配的國土空間格局

        國土是生態文明建設的空間載體。要按照人口資源環境相均衡、經濟社會生態效益相統一的原則,加快出臺實施安徽省主體功能區規劃,要堅持分類指導的原則,針對皖北、皖中、皖西、皖南在經濟社會發展與資源環境秉賦上存在較大差異的情況,在重點工作、目標要求上都要予以區分,統籌推進生態文明建設。

        (二)加快推進以各類園區為主體的循環化改造

        園區循環化改造,不僅使園區轉型成為產業集聚和技術創新高地,更成為環境保護和生態建設高地。建議緊緊抓住國家推進園區循環化改造機遇,推進現有各類園區進行循環化改造,構建工業園區生態產業鏈,培育一批國家級和省級循環經濟示范園區。

        (三)加快推進城鎮化的綠色發展轉型

        城鎮化是擴大內需、支撐經濟持久發展的最大潛力,也是消耗能源資源、排放細顆粒污染物(PM2.5)和溫室氣體的主體。要把生態文明理念和原則全面融入城鎮化過程中,走“集約、智能、綠色、低碳”的新型城鎮化之路。要科學合理布局城鎮空間,優化升級產業結構,集約節約利用土地,循環高效利用水資源,發展綠色建筑和綠色、低碳公共交通系統,加快發展利用可再生能源,實施綠化工程,擴大水域面積,優化美化生態環境。

        (四)加快發展壯大以技術創新為引領的節能環保產業

        要主動適應生態文明建設大趨勢,加快發展節能汽車、節能家電、綠色照明、節能建材及環保材料等優勢節能環保產業,重點培育一批產業鏈完善、創新能力強、特色鮮明的節能環保產業園區和基地,形成新的經濟增長點。

        (五)加快解決損害群眾健康的突出環境問題

        在經濟快速發展過程中,要牢固樹立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發展理念,進一步滿足群眾對環境質量的訴求。就安徽省來說,一是要著力解決好巢湖流域、淮河流域等區域性水污染問題;二要以PM2.5防控為重點,加大城市煙塵、粉塵、細顆粒物、汽車尾氣和施工場地揚塵治理力度;三要轉變農業生產方式,解決農業面源污染嚴重的問題;四要抓好美好鄉村建設,逐步改善農村生產生活條件。

        第9篇:城市文明建設的建議范文

        一、德欽生態文明建設現狀

        1.樹立生態建設目標。近年來,我縣提出了以科學發展為主題,以建設全國藏區生態經濟示范縣、旅游文化精品縣、長治久安模范縣為目標,以深入推進全民創業、環境創優和機制創新為抓手,著力構建“六個德欽、六個家園”依托優勢資源,以發展循環經濟、低碳經濟、綠色經濟為抓手,促進經濟增長由資源消耗型向資源利用效能型轉變。以生態、環保、節能為突破口,加強生態文明建設,實現經濟發展、生態環保和社會和諧的有機統一。

        2.推進生態工程建設。近年來,德欽縣以構建國家生態屏障為目標,連續五年實施“七彩云南香格里拉保護行動”,認真實施生態環境建設工程、天然林保護工程、退耕還林、陡坡治理和農村能源建設等工程,促使全縣生態環境建設工作取得了顯著成效。一是認真實施天然林保護工程。僅2013年,我縣有效管護天然林面積達854.18萬畝,落實管護人員97人,聘請護林員734人,簽訂縣管護合同781份。認真組織、實施了公益林建設項目,全縣共實施人工造林1萬畝;封山育林2萬畝;森林撫育2萬畝。二是進一步鞏固退耕還林成果。全縣3.8萬畝退耕還林地成果進一步得到鞏固。2013年,共完成種植業2200畝、補植補造2000畝、優化樹種2000畝,安裝太陽能700座、實施生態移民90人、完成技術培訓500人,鞏固退耕還林成果項目投入資金達369.58萬元,項目涉及六鄉兩鎮。三是認真實施陡坡地生態治理和石漠化治理工程。2013年共實施石漠化治理人工造林5000畝,封山育林24177畝。四是積極開展義務植樹活動。2013年,全縣共有44109人參加義務植樹活動,完成義務植樹35萬株,成活率達96%,有力地推進了縣鄉綠化造林的步伐。五是穩步推進農村能源建設。2013年,德欽縣共完成沼氣池建設300口,節柴灶3000眼,安裝太陽能熱水器1100臺。

        二、我縣生態文明建設的制約因素

        1.自然條件制約。地質災害是我縣主要的自然災害之一,以滑坡、泥石流、不穩定邊坡和崩塌為主。根據2011年編制的《云南省德欽縣地質災害防治規劃(2011-2020)》,目前我縣有地質災害隱患點358處,其中滑坡212處、泥石流86條、不穩定斜坡21處、崩塌24處、地面塌陷15處。

        2.經濟條件制約。一是經濟結構性矛盾十分突出。長期以來,經濟工作中重速度、輕效益,忽視節約資源與環境保護。二是市場主體引進和培育舉步維艱。受資金、技術、人才和交通等基礎設施條件的制約,我縣工業發展和招商引資困難重重,原始資本積累嚴重不足,市場主體培植效果不明顯,經濟發展缺乏引擎,工業化和城鎮化發展步伐緩慢。三是經濟總量不足,發展相對滯后。我縣經濟規模小、質量差、結構不合理,加快發展動力不足,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制約因素多,新的經濟增長點培植任務重,發展壓力大。四是公共服務水平亟待提高。我縣城鎮公共服務功能亟待提升,基礎設施和生產生活條件上存在著明顯的城鄉差別,就業、社保、教育、醫療、文體等公共服務水平總體偏低。

        3.思想觀念制約。與大多欠發達地區一樣,我縣信息比較封閉,在一定程度上思想觀念相對滯后。一是生態意識不強。受傳統生活方式影響,部分群眾對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的認識不足,生態意識和綠色消費觀念仍較淡薄。二是生態保護意識缺失。農業上,雖然大力提倡節肥、節藥、節水,但真正能做到的卻很少,化肥、農藥對生態環境造成的危害有加大的趨勢。

        三、我縣生態文明建設的對策及建議

        我縣有著良好的地緣優勢和生態環境,在生態文明建設中,必須堅持節約優先、保護優先、自然恢復為主的方針,大力抓好以下幾個方面的工作,大力建設高質量、高速度、高效益、低污染的生態文明。

        1.樹立生態意識,營造生態文明建設良好氛圍。一是要在思想觀念上樹立經濟與生態協調發展的理念。良好的自然生態是生存之本、發展之本,是生產力的基本要素,節約資源是保護生態環境的根本之策。保護生態就是保護生產力,建設生態就是發展生產力、發展經濟;破壞生態,就是破壞生產力,破壞經濟發展。要改善生態,提高人居環境質量,必須加快經濟發展來擺脫貧困,使農村走出貧困加劇與生態惡化的怪圈。二是在經濟發展過程中要以生態保護為基礎。結合我縣實際,按照“小康德欽、平安德欽、生態德欽、開放德欽、人文德欽、團結德欽”的總體發展思路,突出地方特色大力發展經濟。三是要充分調動全社會參與和支持生態文明建設工作。將新農村建設和城鎮化建設結合起來,推進農村生態建設,實現“村在林中、路在綠中、房在園中、人在景中”的新農村人居環境。在城市新建、擴建、改建工程中,融合園林綠化和生態理念,努力創建生態園林城市。

        2.切實加強領導,健全生態文明建設組織機構。推進生態文明建設,創建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環境友好型社會是一項長期而復雜的系統工程,必須切實加強領導。要成立專門的領導班子,設立生態環境建設綜合管理機構,將生態環境建設的任務分解到有關部門,實行目標管理。各相關部門要積極發揮自身優勢,統籌規劃,各司其職,相互協作,工作一盤棋,形成生態文明建設合力。

        无码人妻一二三区久久免费_亚洲一区二区国产?变态?另类_国产精品一区免视频播放_日韩乱码人妻无码中文视频
      2. <input id="zdukh"></input>
      3. <b id="zdukh"><bdo id="zdukh"></bdo></b>
          <b id="zdukh"><bdo id="zdukh"></bdo></b>
        1. <i id="zdukh"><bdo id="zdukh"></bdo></i>

          <wbr id="zdukh"><table id="zdukh"></table></wbr>

          1. <input id="zdukh"></input>
            <wbr id="zdukh"><ins id="zdukh"></ins></wbr>
            <sub id="zdukh"></sub>
            色一情一乱一伦一区二区三区 | 在线一区视频二区三区 | 中文字幕巨大乳在线看 | 亚洲欧美日韩少妇一区二区三区 | 亚洲中文精品人人永久免费 | 综合久久久久久久青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