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醫藥倫理案例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doi:10.3969/j.issn.1674-4985.2012.08.096
醫院檔案管理是醫院管理工作中一個重要組成部分,是研究和借鑒醫院發展歷史經驗的重要參考資料,對研究醫院的學術、技術進步經驗,推動醫療衛生事業的發展都有重要參考價值。當前,如何準確把握新時期醫院發展的特點,加強醫院檔案管理,最大限度地發揮檔案的作用,對促進醫療事業的發展具有重要作用,筆者結合多年檔案管理實踐,探討一下加強醫院檔案管理的幾條途徑。
1加強全員的檔案管理意識
加強檔案法的學習,增強醫院干部、職工的檔案意識,特別是領導干部的檔案管理意識。領導重視是檔案管理的前提,要把檔案管理納入重要議事日程,作為醫院發展的重要內容來抓,與醫院業務建設同步規劃、同步發展;要大力宣傳檔案工作,使醫院領導、醫院管理者、醫院職工充分認識檔案的重要性,認識檔案與自己日常工作和生活的密切關系,更好地支持檔案管理工作。醫院以醫療服務為根本任務,長期以來對醫院檔案缺乏嚴格的考核,因而實際工作中往往出現檔案管理可有可無的模糊認識。并且由于受到人員、設施、經費等方面的限制,檔案管理工作很易受到冷遇。提高各級干部檔案工作認識,才能使檔案工作順利開展。
2健全醫院檔案管理制度
醫院檔案管理制度內容十分廣泛,如檔案收集和歸檔制度、檔案利用、保管等制度,制訂檔案保管期期限、歸檔范圍等規定,并將這些制度和規定納入醫院崗位責任制和考核辦法之中。由于醫院檔案工作具有其內容繁多復雜、部門眾多而又分散、專業性技術性強、檔案保管要求及機密程度高低差異懸殊等特點,因此,應建立符合醫院實際情況的檔案管理制度,并在工作中不斷加以完善。其中,建立和健全檔案收集制度尤為重要。從醫院整體角度看,醫院臨床醫技各科室、醫院行政管理及后勤等各部門、醫院各級領導、各科室干部和醫護技術人員,都或多或少地形成文件材料檔案,材料形成的這種分散性往往會影響檔案的收集工作。這就需要建立健全有效的檔案收集制度,在提高醫院全員檔案意識、積極配合檔案部門工作主動歸檔的同時,建立和完善檔案材料的傳遞、登記制度,實現動態管理,一旦發現遺漏丟失,及時查找補救,確保檔案材料的完整性。
3拓展醫院檔案歸檔范圍
醫院由于處于一種特定的條件下,面臨諸多新的問題。因此,拓展歸檔范圍,加強有關內容的收集是檔案工作的新課題。如醫院經營方面,所進行租賃、承包、核算的方案、協議等應實行歸檔收集。又如提倡采購招標,其招標方法、程序、協議、合同也應進入歸檔材料之中。所以,要進一步健全檔案管理組織,落實專人收集。
4重視檔案資源的開發利用
檔案資源的開發利用是檔案管理的主要目的,一方面,通過檔案深層次開發,提高檔案的使用價值,為醫院業務、醫院管理及患者服務。同時,通過利用檔案為醫院創造良好的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提高檔案在醫院管理中的地位和作用,促進檔案建設;另一方面,檔案管理人員要樹立服務意識,使醫院的檔案為臨床醫療、教學、科研工作服務。同時,積極開展多種編研活動,對信息進行開發,編寫各種專題匯編,為利用者提供多方面、有實效的信息。另外,還要加強檔案利用反饋信息的管理,以滿足醫療、教學和科研工作的需求,從而提高檔案的利用率,充分發揮其社會效益。
5加強病案的規范化建設
檔案管理必須強調制度化,病案是醫院檔案的重要內容。要加強對醫務人員病案書寫的教育,提高對病案嚴肅性的認識,使醫務人員從思想上以予以重視,嚴格要求,養成嚴謹認真的工作作風。落實病案書寫規章制度,加強病案書寫規范化的培訓,要實行專人負責。當前在病歷書寫中存在代上級醫師簽名的現象,反映了各級醫師對病案書寫的嚴肅性缺乏應有的認識,要強化管理抓落實。實行監督制度,對病歷實行抽查,有獎有罰, 要使職工明確病歷既反映了一個人的敬業精神和態度,也反映了醫療質量的好壞。病歷質量低下,很可能由此引起醫患糾紛。
6積極制定相應的考核制度
檔案管理是一項長期工作,要使各級嚴格把關,責任到人,還須建立相應的考核制度。筆者所在醫院將此內容納入科室管理責任書之中,將檔案管理與科主任工作實績考核獎懲掛鉤,明確科主任對科室檔案工作的管理責任,要求科主任抓好歸檔材料的收集、整理,促進了檔案管理的規范化。
7實現醫院檔案管理現代化
充分發揮電子計算機在檔案管理中的作用。利用電子計算機管理檔案信息的收集、傳遞、開發利用的主要功能。在目前最重要、最基本的現代化管理手段之一是計算機管理,將檔案內容按黨群工作、行政管理、業務管理、科研教學、基本建設、儀器設備、財會等分門別類地輸入計算機,這具有檢索快捷、方便、高效等優點,使查檔案材料費時費力的原始勞動,變得在幾分鐘甚至數十秒鐘便可解決的問題。這樣既是人類勞動能力的解決,更是工作質量的飛躍。加大電子檔案管理相關規范的宣傳教育,可以使檔案信息在現代化機器設備中迅捷、準確、方便地再現,使檔案信息的處理、傳輸獲得前所未有的積極效果。
8實現檔案管理設施的標準化
地區醫院積極實現基礎設施標準化,辦公設備自動化,保管設施配套化,建立了人事檔案專用庫房,做到檔案庫房、閱檔室、辦公室“三室”分開,配備計算機,打孔切紙機和打印復印、擋描一體機及照相機等器材設備,并在檔案庫房添置空調、滅菌機、去濕機及滅火器等設備,嚴格執行防火,防潮、防蛀、防盜、防光、防高溫等六防措施,確保了檔案保管的安全,為檔案保存提供了更為舒適的環境。
9提升檔案管理人員的專業化
【摘要】
伊安·巴伯認為科學和哲學為倫理學提供了重要基礎。一方面,雖然科學不能為推導出倫理原則提供一個自給自足的基礎,但科學對倫理學有著重要貢獻;另一方面,哲學中的功利主義原則及公正、自由等概念,使我們能夠澄清評價選擇的倫理原則。
關鍵詞
科學內在價值;進化論;功利主義;公正;自由
中圖分類號:B82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0-7660(2015)03-0091-05
作者簡介:張漢靜,山西沁水人,(太原030006)山西大學科學技術哲學研究中心教授;
王江荔,河南林州人,(太原 030006)山西大學哲學社會學學院博士生,(太原 030024)太原理工大學政法學院講師。
美國當代著名科學家、宗教學家、社會學家伊安·巴伯認為,所謂價值就是一個物體或一種事態具有如下特征:人們帶著喜好或偏見去看待它,相信它是有益的,并傾向于通過行動去發揚它。堅持一種價值,就是對它的實現持贊成態度,相信它的益處,并認為道德責任可以用來評價或者捍衛它。而當我們根據價值觀去捍衛一種選擇時,就援引出了人類行為的一般原則——人類行為對與錯的原則以及人類行為后果善與惡的原則,也就構建了倫理學的領域。在此構建過程中,科學和哲學則在評判人類行為后果的標準的選擇、各種相互沖突的價值觀的平衡等方面發揮著重要作用,從而為倫理學提供了必要的基礎。
一、科學與倫理學并非彼此獨立
巴伯首先指出,關于科學和倫理學彼此完全獨立的假定是不能成立的。許多科學家斷言科學的中立性和客觀性,相信科學理論是完全價值自由的,以維護事實和價值之間的絕對區別。比如,實證主義者認為科學是理性的和客觀的,而價值判斷則是感性的和主觀的。他們在科學和價值之間劃了一條嚴格的界線,聲稱科學家對其科學發現的應用沒有任何責任,科學的應用是不可預測的,科學家也沒有資格在他們有限的技術專長領域之外做出判斷。科學史家羅蘭·雷格厄姆(Loren Graham)把這種觀點稱為“限制主義”(restrictionism):把科學限定在一個清楚劃分的領域內,并且拒絕了科學和價值之間的任何聯系,把科學從社會批判中隔離了。這種“隔離”阻止了“擴張主義者”(expansionists)對科學的誤用,即擴展科學理念去評價政治信念。但雷格厄姆反對這種絕對區別的觀點,認為不存在價值自由的科學,因為在科學中存在著這樣一個范圍:從物理學中價值的相對較小作用到生物學和社會科學中“不可忽視的價值取向”的觀念。哲學家斯蒂芬·圖爾敏(Stephan Toulmin)也對這種觀點進行了批判:其一,科學(尤其是生物學和社會科學)中的許多概念反映了價值判斷,比如生物學中的“功能”和“適應”概念、心理學中的“正常和不正常”概念;其二,科學和技術之間的界限并非涇渭分明,科學發現的可能應用是足以預見的,科學家有責任向公眾告知這些可能。圖爾敏認為,我們是世界的參與者而非旁觀者,因此科學客觀性的理念本身是有問題的。還有一些批評者指出,科學與政府機構、產業資金來源密切相關,當科學擁有了一個令人敬畏的自我調節系統(通過撥款、同伴審核、出版物和獎勵結構)時,它就決不可能從外在壓力下解放出來。
巴伯認為,以上解釋表明科學和倫理價值的相互影響,不能完全彼此孤立。那么,是否可以通過從科學中引申出倫理原則來支持科學與倫理的整合呢?他深入分析了把倫理學建立在科學研究的內在價值基礎之上的嘗試,以及從進化論的生態學中推導出倫理原則的嘗試。
(一)科學的內在價值無法擴展為一般的社會倫理
有一種觀點認為,科學的內在價值可以擴展開來作為社會秩序的基本理念。比如雅各布·布朗勞斯基(Jacob Bronowski)提出,科學本身要求寬容、無私、理性、思想自由以及持不同意見的權利,科學知識是普遍的,追求科學需要合作、誠實、忠于真理。他鼓勵把這些“科學價值”擴展到社會秩序,其表現形式是政治自由、尊重他人和國際合作。社會學家羅伯特·默頓(Robert Merton)也聲稱,可以在制度化的科學倫理中發現最高社會價值,包括普遍性、非功利性和公共性等等。
在巴伯看來,這種對科學內在價值的描述存在以下兩方面的問題:首先,科學家的真實動機比這種理想化描述所認知的更為復雜。事實上,科學家很少是大公無私的,也不僅僅為真理而獻身,他們也像其他人一樣追求專業認可、個人成功和較高酬薪。科學的激勵和獎賞機制更偏向于與主流認知體系相一致。優先權之爭表明影響科學的動機是多種多樣的。當“大科學”出現時,研究的目的就漸漸被工業或政府所決定,他們的目的不再是真理本身,而是作為權力工具的知識。其次,即使“科學的價值”作為一種理想的表達而非科學行為的實踐而被接受,它仍然是有問題的:一種合適的社會倫理能否從中推導出來?在科學中發現的價值作為人文的政治秩序的標準是不充分的。從歷史上來看,科學工作與更廣泛的政治、哲學觀念相一致。追求科學知識僅僅是人類無數努力中的一種,而且它也不可能為目標各異的行為提供統一的標準。神學家理查·尼布爾(Richard Niebuhr)曾經指出,在科學研究中有一種重要的倫理特征:毫無保留地獻身于真理以及科學共同體的信任和忠誠,但這種倫理特征僅僅表現了有限范圍的價值。巴伯強調,即使搶占他人功勞的欺騙事件屢有發生,誠實依然是科學家的本質特征;但誠實并不首先是科學家個人美德的結果,而是制度化的科學結構的結果。總之,“重要的倫理價值是內在于科學的,但是我們不能期望從中得到合適的社會倫理,或者為科學制度外的倫理選擇提供動機”。
(二)進化論引申出的倫理原則無效
朱利安·赫胥黎(Julian Huxley)、沃丁頓(C. H. Waddington)等生物學家曾假定:人類價值可以從進化趨勢的特點和方向中推論出來——進化論的歷史表現為一種向著理智、自我意識、合作與對組織的忠誠發展的趨勢,這些特征曾有助于我們的生存,因此在進化過程中被選擇出來。威爾遜(E. O. Wilson)也提倡從進化論科學中推導出倫理規范:“我們關于生物學特性的經驗知識將允許我們在競爭性的進步標準中做出最佳選擇。”比如,生物界的利他主義行為帶來了適應性的有利條件,因而被選擇過程所支持;鼓勵社會合作的倫理規范因增強了集體統一性而具有巨大的生存價值,文化體系則允許這種合作延伸出去超越親緣關系。
巴伯指出,此類建議的困難在于進化顯露出相互矛盾的特征:合作與互助存在,但競爭性的斗爭同樣激烈,因而可以從進化中推導出更為寬泛的倫理結論。例如,赫伯特·斯賓塞(Herbert Spencer)和社會達爾文主義者把為生存而斗爭當作為資本主義競爭辯護的理由;托馬斯·赫胥黎相信與自然的殘酷斗爭恰好是人類應該追求的對立面;尼采則認為進化論支持“超人”理念。與此同時,許多生態學家則認為,由于忽視了人性與文化的特殊性,因而從進化論歷史推導出倫理原則的努力是無效的。辛普森(G. G. Simpson)和杜布贊斯基(Dobzhansky)就曾經提出,自我意識和反思性選擇能力是人類與其他生物之間的區別,即使過去的趨勢已然清晰可見,但我們依然擁有選擇權去發起與有意識的選擇目標一致的新趨向。而許多哲學家則指出,從描述性的前提推論出規范性的結果是不可能的。休謨曾討論過“應該”的陳述不能從“是”的陳述中推導出來,因為它們是邏輯上不同類型的表述。G.E.穆爾認為,任何試圖從事實中推導出價值的人都會犯“自然主義的謬誤”。安東尼·弗盧(Anthony Flew)和安東尼·奎因頓(Anthony Quinton)提出,進化的方向極其難以確定,即使它是一個清楚的方向,我們也不能不管其結果如何就預先贊成它。我們不得不通過獨立的標準去評價它,即無論我們在人類進化中發現的趨勢是什么,我們都可以自由地選擇是否要繼續堅持或者試圖改造它們。湯姆斯·內格爾(Thomas Nagel)主張,進化論可以解釋我們反思性能力的來源,但卻不能解釋憑借這些能力我們達到的結果是什么。邁克爾·魯斯(Michael Ruse)則認為倫理規范的具體內容不能從進化史中推斷出來,盡管支持社會合作的共有道德規則是適應性的,但它們是偶然的進化史的產物,不是永恒的原則。價值實際上是我們投射到世界的人類結構,但是為了嚴肅對待它們,我們不得不相信它們是客觀的。“進化論的理論表明:道德實際上是感覺的功能,但是它也表明我們必須有客觀性的錯覺……因此在某種意義上,道德是我們的基因強加于我們的集體錯覺。”巴伯認為,魯斯的觀點是自相矛盾的,因為一旦倫理規范是集體錯覺的秘密泄露出去,我們幾乎不能期望它們的社會效果能夠持續下去。“進化論生物學不能既建造又懷疑倫理原則。”因此,在巴伯看來,以上分析表明,從以進化論生態學為基礎的科學中引申出倫理原則的嘗試是無效的。
(三)科學以多種方式影響著倫理學
巴伯主張,雖然不論自然科學還是社會科學都不能為推導出倫理原則提供一個自給自足的基礎,但是它們與倫理學存在著三個方面的聯系:
第一,生物學和社會學給我們指出了由我們的生理結構所引起的對人類行為的約束。人的選擇不能忽視界限,即由過去進化論所設置或由基因程序、生理過程以及心理活動、社會壓力所設置的界限。即使許多選擇對我們而言是開放的,我們依然依賴許多不受我們控制的條件。
第二,科學越來越能提供可信賴的對決策后果的評估。對后果的分析是倫理反思的重要組成部分。成本-效益分析、風險-效益分析、環境影響評估、技術評估和監管標準,都深深依賴于對可供選擇的政策決定的可能后果的科學判斷。由于對目標的選擇并非一個科學問題,因此,對達到目標的方式的選擇就要求技術可能性的相關知識,以及對直接和間接后果的估算。雖然科學知識幾乎不能完全擺脫價值判斷或個人與集團利益,但科學知識仍然是技術決策的基本組成部分。
第三,科學有助于世界觀的形成,而我們的決策則生成于世界觀之中。科學是關于世界和人類地位的不斷變化的看法的主要來源之一,也是解釋各方面經驗的哲學范疇的主要來源之一。我們對實在的統一觀點必須與科學發現和對人類潛能的理解一致。雖然我們不能從進化論中推導出一系列倫理原則,但是我們可以從中得到關于時間性、變化和所有生命形式的相互依賴性的新視角。總之,倫理學不能從科學本身推導出來,但科學知識以一種重要的方式影響了倫理學。
二、哲學有助于澄清倫理原則
在巴伯看來,哲學能幫助我們澄清評價技術選擇的倫理原則。他認真審視了作為技術政策選擇原則的功利主義的長處和弱點,提醒我們思考社會利益和個體權利的重要性;并深入分析了公正和自由的概念,主張最重要的自由形式就是參與影響我們生活的決策。
(一)義務論倫理學是功利主義的可替代性選擇
功利主義的核心原理是“最大多數人的最大的善”,即應該選擇導致以善勝惡后果的最大凈差額的行為。比如,杰瑞米·本瑟姆(Jeremy Bentham)認為善即等同于快樂,個人應該選擇能夠導致快樂與痛苦最大平衡的行為。約翰·斯圖亞特·穆勒(John Stuart Mill)主張幸福是比快樂更為包容和持久的善。功利主義經濟學家們則尋求社會整體福利的最大化,或者是個體福利的總和,或者是主觀偏好與可感知的滿足的總和。
巴伯指出,對功利主義的批判主要來自兩個方面:一、大多數功利主義是人類中心主義的,“最大多數人的最大的善”僅僅用來指人類,而且只適應于當前存在的人,通常很少考慮代際問題。一般來說,最大的整體福利可以通過擁有低水平福利的龐大人口而得到,因此,當后代被包括進來以后,就存在著困難。二、在功利主義中,與道德選擇有關聯的只是整體的幸福,而不是幸福在人們之間的分配。比如,一個很小的少數的消滅給大多數帶來幸福,以致整體幸福增加;部分社會階層異常貧困,而國家整體收入卻能夠增加。假如能夠證明行為的間接后果會傷害整體利益,功利主義就能夠反對這些行為,但功利主義并未找到不公正或不平等本身的內在錯誤。
因此,巴伯贊同許多哲學家的觀點:功利主義原則必須由正義原則來補充。如果整體利益是唯一標準,我們就能夠評價一個很小的社會利益的正當性——即使它需要巨大的不公平。但是,如果正義是唯一準則,我們將不得不糾正一個很小的社會不公——即使它是普遍的苦難或社會傷害的結果。我們既要考慮正義,又要考慮整體利益。同時,巴伯指出,當正義原則補充進來之后,如果是小數目選擇而且有一個較小范圍的具體目標的話,成本-效益和風險-效益分析將是有用的方法。但是,今天大多數政治決策包含大數目選擇和寬廣領域的影響,許多是難以甚至是不可能量化的。平衡協調是多方面的,而且不能以單一的單位來測量,或匯總起來作為數量總值,它們包括高度多樣的價值類型。因此,巴伯建議,環境作用評估與技術評估方法允許更寬范圍的價值思考,藉此擺脫功利主義思想的某些局限性。政策選擇一般需要在無法比較的東西中進行價值判斷,因此,必須通過政治程序而不是通過技術專家的形式化分析技術來做基本決定。
巴伯倡導一種替代性的倫理研究路徑即義務論倫理學——功利主義完全依據后果來做判斷,義務論除了計算后果之外,還強調義務和責任。歷史上,斯多葛派學者認為人們有責任去按照這個世界的結構所表達的自然秩序、理性和道德秩序去行動。猶太教和基督教要遵從圣經所揭示的神圣法則。對康德來說,對自由和正義的要求基于作為獨立自主的和理性道德主體的個人的平等,個體的人永遠不應該僅僅被看作達到社會目的的手段。因此,與功利主義強調社會利益相比,義務論倫理學通常維護個體權利。即使是為了有利的社會后果,基本權利也不應該被侵犯。權利與義務密切相關,我的生活權利同時意味著你有不侵犯我的生活的義務。而且,權利和義務不是絕對的,不同的義務有著份量上的輕重之分,當兩種權利相沖突時,其中一個可能被優先分配。在技術時代,政府掌握巨大權力(比如通過電子監控和控制信息),并且通常以對社會有利為理由為這種行為進行辯護。因此,捍衛個人權利事實上非常重要,可以保護少數人免于因大多數人的利益而受到剝削。但是,在一個相互依賴的生態世界,人類行為的直接影響和間接影響極為深遠,必須同時考慮保護個人利益和社會利益,而且不存在二者結合的簡單公式。在某些情況下社會后果最重要(如核武器),而在某些情況下個人權利是主要問題(如電腦操作者的保密)。因此個人權利和未來社會利益很難協調一致,正如關于人口增長的辯論一樣。此外,巴伯還建議同時使用對后果的寬泛評估(通過包含非量化標準超越功利主義和成本—效益分析)和捍衛權利來避免絕對主義。
在巴伯看來,大多數關于正義的理念始于基本的人人平等的假設。人人平等或者基于一個宗教信念:在神的眼中每個人都是價值平等的;或者來自于人類權利生而平等的信條或和諧社會秩序的要求。那么,分配的公正則始于這一理念:因為人生而平等,所以人必須被平等對待。與此同時,不公正對待可以根據許多理由證明其正當性:為那些特殊的貧困者和殘疾者提供特殊供應本身是不平等的,但它的目的是人人有機會過上幸福生活;收入的差異可以作為生產效率的刺激來證明其正當性,但是當今工業社會存在的巨大不平等幾乎很難為這種目的進行辯護。簡言之,僅僅當不公正對待有助于糾正某些其它形式的不公正,或者它對于所有人的幸福而言必不可少時,不公正對待才可以證明其正當性。為了維護社會秩序,權利不平等是必須的,但通向權利的路徑可以是平等的。但是,巴伯強調,我們為了其它社會利益而承受的不公平程度應該有一個限度。如果技術將導致貧富差距擴大,如果全球資源匱乏限制了用于分配的資源,那么,不公正問題就會承擔額外的緊急風險。因而他主張:“在資源分配中面對人類基本需求時(如食物、健康和避難所——馬斯洛需求理論的最低級),相比在其它商品和服務的分配中,公平更具有令人信服的價值。”因此,食物和醫療方面的公正應當具有最高的優先權。
(二)參與決策是最重要的自由形式
巴伯指出,在所有對技術政策的評估中都包含一種認知:它對自由的限制或擴展所達到的程度。自由有許多形式,它以各種方式被政策決定所影響。哲學家喬爾·費因伯格(Joel Feinberg)認為,自由可以表述為一個政府機構、一種約束和一種活動之間的關系,它有一個一般結構:x從y中釋放出來去做z。當人們去捍衛自由時,頭腦中就有了特定類型的約束和活動。
在巴伯看來,自由具有消極與積極兩個方面。自由的消極方面即外部約束的缺失:從被其他人或其他組織強加于身的壓力或直接干預中解放出來。洛克和英國早期自由政治哲學傳統曾把自由首先闡述為缺乏其他個體或政府的干預。自由的積極方面就是選擇機會的存在。個人的自由程度是自由的基本組成部分,許多選擇的條件是內在的,在替代選擇意識、進行慎重選擇的能力、個人主動性和自我導向方面,人們之間有很大不同。但是在對待公共政策時,我們需要關注外在條件即政府結構,在其中人們能夠在一定程度上掌控自己的未來。自由的消極方面和積極方面在任何社會秩序中都不可避免地相互關聯。政府是秩序和法律的根據,但是當政府限制某些行動而使得其他行動成為可能時,它也是自由的工具。政治自由的消極方面是對政府權力的限制,如審查制度和任意逮捕,而其積極方面則是自我決定的政治制度和民主形式的政府,藉此,每位公民都能在做決定過程中發出自己的聲音。
巴伯特別指出,在當代技術社會,為了保護人們的健康、安全和幸福,政府干預的權力已擴展到更加廣闊的領域,與技術政策有關的自由形式可以被積極地理解為參與技術決策的機會:第一,參與市場。在自由市場經濟中,達到市場效率和社會公平的協調一致并非易事。效率的缺乏在某種程度上伴隨著使用稅收來緩和貧富極端差距,以及支持健康和福利政策以確保無人缺乏生活必需品。政府行為在市場中比在其他地方需要承擔更多的干預。第二,參與政治程序。在現代民主國家,公民可以通過各種方式實現對政治的影響。但是,在面對復雜技術決策時,公民通常感到無能為力。比如,核反應堆和有毒物質對人類健康和安全的威脅就難以評估。這樣的決定不應該僅僅留給技術專家去解決,因為他們需要比較各種各樣的風險和收益以及對不同政策進行評價,這并不是純粹的科學問題。贊成技術發展的工業和政府機構通常比反對技術的機構擁有更廣泛的法律和科學資源。第三,參與關于工作的決定。開展此類工作的機構非常廣泛,它應該包括這樣的規定:使工人的聲音能被聽見,比如工會、勞動管理委員會、生產合作社等。巴伯指出,這三種參與形式在大型技術中比在中型技術中更為困難。比如,核能是復雜的集中的,需要巨額投資并承擔異常危險,這就需要特殊的政府監管和嚴格的安全評估。相反,許多形式的太陽能是疏散分布的,地方就可以安裝并管理,分散化抵制了經濟權力和政治權力的集中,并有助于多樣化和地方控制。不過,在許多情況下,權力集中是必須。比如,地方政府要依靠工業增長來增加稅收總額,而在控制污染方面收效甚微,因此國家對環境監管及能源保護的作用日益加強是不可避免的。但是在國家層面上公民參與將更為困難。
1、醫院檔案管理現狀
目前,醫院檔案管理中存在的主要問題有:(一)檔案意識不強,檔案利用率低。檔案工作對全社會的各項工作的開展都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檔案信息資源的有效利用可以取得巨大的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但是檔案界長期以來重“藏”輕“用”,對檔案利用產生的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缺乏廣泛的宣傳,因此使社會公眾對檔案利用效益知之甚少。(二)檔案管理機構不健全、管理范圍不明確。醫院檔案管理一般由設在行政辦公室的綜合檔案室負責。由于歷史的原因和醫院行業管理的要求,綜合檔案室一般只管理文書檔案、科技檔案、會計檔案、音像檔案等,醫療病歷檔案由病案室管理,而X線膠片檔案、病理切片檔案、各種檢查影像圖文檔案等分屬各個業務科室自己管理,在一個單位內形成多部門管理檔案的格局。到目前為止,醫院檔案的管理還沒有一整套科學統一的管理制度、標準。隨著科學技術的進步,社會的發展,檔案的內涵和外延都在發生變化,各級醫院在管理檔案時,由于還沒有統一的管理標準和模式,各級醫院根據自己的理解和實踐進行管理,使許多應該納入管理的檔案沒有納入管理。(三)檔案硬件投入不足。由于醫療用房緊張,致使檔案用房狹小,不符合檔案安全保管的要求。另外,管理技術滯后,也制約了檔案事業的發展。近年來,隨著科學技術的進步,計算機及網絡技術在醫院管理中廣泛運用,醫院管理手段不斷進步。而運用計算機及網絡技術管理檔案的較少,基本還采用手工收集、檢索,信息量小,不利于檔案的收集、利用和開發。
綜上所述,醫院檔案管理面臨深刻的變化,這些問題的出現既是我國現代體制出現的一種轉折,也是科技不斷發展的必然。因此,醫院必須正視現實,調整管理思路,改進檔案管理的方法,應對形勢的要求。
二、建立科學規范的檔案管理體系
針對醫院檔案管理中存在的若干主要問題,通過展開深入細致的分析研究,進一步探索了現代化檔案管理在醫院建設和發展中的應用,需要加強如下各方面的管理。
(一)加強檔案法的學習,增強醫院干部、職工的檔案法意識,特別是領導干部的檔案管理意識。領導重視是檔案管理的前提,要把檔案管理納入重要議事日程,作為醫院發展的重要內容來抓,與醫院業務建設同步規劃、同步發展;要大力宣傳檔案工作,使醫院領導、醫院管理者、醫院職工充分認識檔案的重要性,認識檔案與自己日常工作和生活的密切關系,更好地支持檔案管理工作。醫院以醫療服務為根本任務,長期以來對醫院檔案缺乏嚴格的考核,因而實際工作中往往出現檔案管理可有可無的模糊認識。并且由于受到人員、設施、經費等方面的限制,檔案管理工作很易受到冷遇。提高各級干部對檔案工作的認識,不僅是檔案工作自身發展的需要,而且是影響市場經濟和知識經濟健康成長的一個不可忽視的因素。只有建立規范化的管理體系,才能使檔案工作順利開展。
(二)理順關系,健全制度,拓展檔案的歸檔范圍。建立科學的檔案管理體系,健全檔案管理的規章制度,是檔案管理的關鍵。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檔案管理手段的更新和管理水平的提高,必須建立與之相應的、科學的檔案管理體系。通過建立信息檔案科,明確職能,將醫院各個門類、不同載體的檔案統一管理,統一考核,使檔案管理與醫療業務同步考核評價,同步發展。同時,要拓展檔案的歸檔范圍。醫院由于處于一種特定的條件下,面臨諸多新的問題。因此,拓展歸檔范圍,加強有關內容的收集是檔案工作的新課題。如醫院經營方面,所進行租賃、承包、核算的方案、協議等應實行歸檔收集。又如提倡采購招標,其招標方法、程序、協議、合同也應進入歸檔材料之中。所以,要進一步健全檔案管理組織,落實專人收集。
三、逐步實現檔案信息資源管理對醫院決策的科學化
(一)檔案信息管理自動化。新時期醫院檔案工作主要是實行計算機輔助立卷,實現文檔一體化管理。把檔案人員從繁瑣的手工立卷程序中解放出來。所謂文檔一體化管理,就是指運用計算機技術對文書和檔案工作的全程實施自動化管理,其功能將涵蓋對檔案的數字化加工和數字檔案信息的采集、處理、存儲、歸檔、組織、、利用以及數字管理全過程。
關鍵詞: 護理倫理學 案例教學法 討論式教學法
護理倫理學是一門集思想性、知識性和實踐性于一體的課程,涉及的內容十分廣泛,理論性、現實性、針對性都很強,課程以培養學生的護理倫理素質和護理道德情感,從而提高其護理道德認知水平為教學目的,是護理學生素質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是現代護理學人才人文素質的基礎與核心。[1]護理倫理研究離不開方法論的指導。多年來,在護理倫理學課的教學中,我們精心選擇教學方法,結合護理倫理學教學中存在的主要問題,依據目前護理工作中出現的主要倫理困惑,不斷發現和嘗試新的教育途徑,使護理倫理學課的教學達到了較好的教學效果。因此,在教學過程中,既要使學生獲取理論知識,又要緊密聯系實際,培養學生分析和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最終形成道德品質。針對課程特點,筆者采用了以下教學方法。
1.案例教學法
案例教學法是一種可以把知識性、應用性和趣味性結合在一起的教學方法,比較受學生歡迎。網絡報道、電視新聞、專業刊物、學生的實習經歷等都是案例的重要來源。我們在應用案例教學法時注意仔細思考、精挑篩選,注意讓學生分析,注重其對學生的教育意義,把學習知識、培養能力和養成品質結合起來。
案例教學對教師的要求很高,無論從案例內容的選擇、課堂應用的效果還是對案例的駕馭,對教師的組織能力、語言表達能力、反應能力都有很高的要求。案例的選擇第一要有針對性,應與課程內容中涉及的具體理論或某個倫理難題相一致,這樣才能更好地輔助理論教學,幫助學生理解課本中的基礎理論。第二要有典型性,必須是大家關心的熱點,接近學生的現實生活,并能給學生啟示和警示,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第三要有開放性,案例中的討論問題要具有爭議性或可以從多角度進行研究分析和解釋的可能性,使學生比較容易找到切入點,就會不由自主地展開積極熱烈的討論。[2]案例教學有以下形式:
1.1文本案例
文本案例的應用有兩種情況:一是通過多媒體,提高學生的感性認識。如在第九章以后的專題中,人類輔助生殖技術、安樂死、器官移植、人體試驗等對學生來講,多數只是聽過,沒有見過,運用圖片、動畫等加以展示,教師可用較少的時間讓學生掌握更多的知識,從而事半功倍。[3]二是在理論知識講授前或過程中,將案例與所學內容結合起來,讓學生分析、討論,找出案例中的護理倫理問題,并提出解決方法。[4]如在講授護理道德范疇中的情感與良心時,可適當穿插護理界模范人物的事例,講授她們的動人事跡,強化教學效果。如2012年K2001次列車上嘴對嘴吸出膿痰救活老人的長樂市醫院的33歲女護士吳春麗,讓學生討論:“最美護士”“美”在哪里?某些人覺得做好事、講奉獻會麻煩纏身、好心沒好報,你如何看待?護理道德情感的最高層次是什么?通過分析幫助學生找出問題的實質,并提高學生分析、判斷、解決問題的能力。
1.2情景案例
某些章節內容的實用性較強,如護患溝通、安樂死等專題,由教師單獨介紹課堂教學效果并不好,教師可結合實際設計一些具體情境的案例,如導診接待、護患建立第一印象、告知不好消息、保密與解密等,由學生分別扮演護士、患者及其他相關角色,也可叫做角色扮演案例。利用這種方法督促學生觀察現實,開動腦筋,積極思考,對于培養學生的創造性思維能力很有價值。學生通過扮演不同的角色,在表演過程中輕松地掌握知識,培養了表達能力和思維能力。[5]
1.3影視案例
近年來影視案例作為教學資料已經受到許多學者的肯定。引用影視作品,可以讓學生通過形象的影視作品感受和了解護理倫理學的內涵,將教師的講授與影視作品的播放有機結合,使教學中的重點、難點直觀化、具體化和簡單化,幫助理解比較抽象和復雜的內容,最大限度地綜合利用教學資源。教學中采用的影視劇包括關于安樂死的電影《深海長眠》、焦點訪談《醫患關系的是與非——醫療費用》、央視新聞調查:《共同關注器官稀缺——承諾》、《人工授精》,紀錄片《艾滋病警示錄》、《安樂死在荷蘭》,等等。影視案例教學通常在一個章節結束時對本章節內容進行一個總結,教師一定要引導學生對該倫理問題及其所涉及的內容有一個整體全面的認識,提高學生對倫理問題的敏感性,增強倫理辨析能力。通過幾年的使用,我發現此方法對于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激發學生的學習動機,增強責任感都有較好的效果。
案例教學法比傳統講授法更容易激發學生的學習動機和熱情,對于提高學生對所學知識的理解和記憶,更好地掌握和運用護理倫理的基本理論和原則解決實際問題,增強對醫療、護理行為的自我評價能力和對醫德問題的敏感性,協調護患關系,提高護理質量有著重要意義。
2.討論式教學法
討論式教學法是和講授式教學法相對應的概念,它摒棄了傳統的灌輸式、填鴨式的做法,強調在教師的精心準備和指導下,為實現一定的教學目標,通過預先的設計與組織,啟發學生就特定問題發表見解,培養學生的獨立思考能力和創新精神。學生的學習始終處于“問題—思考—探索—解答”的積極狀態,實現教與學的互動。討論式教學可提高學生在課堂上中的積極主動性,讓學生參與課堂教學,師生進行良好的互動,對強化教學效果有顯著的作用。這樣的教學方法無疑體現了“以教師為主導,學生為主體”這一教學思想。[6]在討論式教學中選題非常關鍵,因此首先要摸清學生存在的共性問題和實際需要,選擇一些既符合教學目的,又是學生比較關心的、感興趣的、有一定了解的、在學生知識范圍內的話題。
如在講授“護理倫理原則”這一護理章節時,我們在課堂上模擬了如下倫理案例:有一位身患晚期肝癌、對科技事業作出突出貢獻的七旬工程師,和另一位年僅10歲、患急性甲肝的小學生,同時到一家醫院就診,要求住院治療。但是,由于該院種種醫療條件的限制,只能收留一位病人。請問醫生應該給哪一位病人開住院單?其護理倫理依據是什么?本案例中可以有兩種解決方案,具體收留誰都有各自的理由。討論的形式多樣,如分組討論、分組辯論、即興發言等,學生們通過熱烈討論,進行正反比較,對倫理學中的社會價值原則、余年壽命原則、家庭角色原則、科研價值原則、應付能力原則、排隊原則等有了進一步的理解,強化了參與意識,開發了學習潛能,同時也對在今后將要從事的護理工作所面對的倫理學問題有了較為深刻的體會。
討論式教學法可以加深學生對護理工作的認識和理解,體現出學生對患者及工作的態度、信念和價值觀,并可以通過教師給予相應的肯定和糾正,幫助學生樹立科學的價值觀和護理道德觀,促使學生思考自身的工作和責任,認識自己所肩負的促進健康、預防疾病、減輕痛苦的重要專業職責,并將個人的發展和護理專業的整體發展緊緊地聯系在一起,從而更加明確自己在護理專業中的發展方向和目標。[7]
3.開展辯論賽
對護理倫理學教學中涉及的相關倫理難題,可以通過組織辯論賽的形式加深學生對問題的理解,如安樂死是否應該合法化?單身女子和罪犯可不可以使用人工受精?活體器官移植原則應不應該放松限制?等等。辯論前首先了解同學對這些問題的觀點,鼓勵正反兩組同學積極發言,辯論結束時由老師做簡短點評,最后進行總結。在辯論的整個過程中,老師只能是指導者,學生是真正的學習主體。在辯論過程中得來的相關倫理學理論、知識、道德原則、道德規范等方面的知識,都是通過學生邏輯歸納所獲得的感性經驗體驗和理性思考的結合,無論從記憶貯存的角度,還是從提取運用的角度來說,都是一種更牢靠、更有效的知識。在參與過程中,學生的組織能力、團隊協作能力和口頭表達能力都得到了很好的鍛煉。“辯論式”課堂不僅可以使學生在激烈的課堂氣氛中全面展示知識結構,拓寬知識面,增長見識,培養邏輯思維和語言表達能力,增強參與意識和“主體”意識,還能使學生在辯論中得到成就感。[8]
4.組織社會實踐
培養應用型護理學專業人才就要注重護理倫理實踐教學,幫助學生提高認識、分析和解決護理倫理道德問題的實際能力,增強對患者的護理情感。[9]社會實踐環節在護理情感塑造中發揮著不可替代的作用,如對臨終關懷、社區護理等內容,學生只是從教材和教師講授中獲得一些感性材料,缺少生活經歷,通過觀看《北京松堂醫院——中國成立的第一所臨終關懷醫院》紀錄片,走訪社區敬老院、養老中心、福利中心,開展下農村、社區,健康宣教、保健咨詢、義務診療、醫療調查等活動,既鍛煉技能,又了解群眾需求,對增強學生護理情感,培養學生關愛他人、無私奉獻的精神,增進護患溝通技巧等都有積極意義。
通過幾學期的護理倫理學教學改革,采用以上教學方法,取得了很好的教學效果,充分調動了學生的聽課積極性和主動性,比以往單純的講授法更能激發學生的興趣,他們在課堂上結合案例積極動腦,踴躍發表自己的意見和看法,極大地鍛煉了自己的語言表達能力,并能在師生互動的教學過程中,掌握知識、提高能力,把理論與實踐、學習與應用、知與行有機結合起來,更加懂得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是護理人員的天職,更好地完成救死扶傷治病救人的護理使命。[10]
其實,任何一種教學方法都不是孤立存在、單獨使用的,而是針對具體的授課內容,靈活使用,并與考試方式和內容有機地結合起來。除以上方法外,我們還在不斷探索一些新的方式與手段,努力創新,以期探索出更適合這門課程的、更適合學生的、更具有科學性和可操作性的形式,真正體現“以人為本”的教育新理念。
參考文獻:
[1]李懷珍.護理倫理學[M].人民軍醫出版社,2007.
[2]程慧.護理倫理學.教學中案例教學法的運用與實踐[J].亞太傳統醫藥,2009(12):206-207.
[3]戴晨麗,顏巖.高職高專護理專業醫學倫理學教學探索與實踐[J].中國醫學倫理學,2011(4):184-185.
[4]王建華.護理倫理學課程注重臨床倫理實踐教學的探析[J].中國醫學倫理學,2012(6):310-311.
[5]邵鳴.PBL教學法在醫學倫理學教學中的應用[J].現代閱讀,2012(7):45.
[6]周小玲,楊運秀.案例法在護理倫理學教學中的應用效果[J].中國醫學倫理學,2011(6):300-302.
[7]支顏霄.案例教學法在護理倫理學教學中的應用[J].中國民族民間醫藥,2010(6):201.
[8]吳小碧.護理倫理學教學中運用案例式教學的粗淺體會[J].職教與成教,2012(6):579.
筆者認為,當前中國多數醫學院校的醫學倫理學教學不適合完全采用或過度吹捧純粹的案例教學和以問題為導向的教學法(problem-basedlearning,PBL),原因有二:首先,中國的醫學生沒有像很多西方國家的醫學生一樣,在進入醫學院校(medicalschoo1)之前已經讀過四年普通大學(college),所以缺少進行案例教學和PBL教學所需的知識前提,尤其是像醫學倫理學這樣的人文學科的學習,首先需要的是理論準備和知識拓展,缺乏理論背景的案例分析和討論是盲目的;其次,案例教學尤其是PBL教學對學生人數和師資力量有比較高的要求,在當前我國高等教育不斷擴招形式下,多數醫學院校施行大班授課,學生與教師數量之比不能滿足全程PBL教學。通過多年的教學實踐和思考,我們探索出一種相對比較適應目前學科建制、學生情況、師資力量等情況的教學模式,即:兩塊教學內容、三種主要教學方法、多種教學手段。
1.1兩塊教學內容:理論部分及專題部分
古希臘哲學家蘇格拉底提出“美德即知識”,認為人的行為善惡,主要取決于他是否具有相關的知識,并且認為“德行是可教的”,通過傳授知識、發展智慧,就可以培養有道德的人。恩格斯曾經說過:“一個民族要想站在科學的最高峰,就一刻也不能沒有理論的思維”[1]。倫理學理論是學生認識世界、認識自己、確立個人價值觀的指引和標桿,理論學習和探索可以使學生從案設計上要兼顧理論考試、實踐考核與踐行醫生職業道德的能力測試,其中踐行醫生職業道德的能力測試放在本科教育第五年進行,與臨床實踐掛鉤,進而指導醫學生的臨床實踐。
2教學方法改革
來自全國多所醫科院校的一線教師與參會代表分享了各自高校醫學倫理學教學方法改革的經驗和體會,引發了與會者的興趣和熱烈的討論。北京大學李本富教授對教學方法改革提出了兩點要求:第一,醫學倫理學教育要注重多層次、不同階段的教育教學工作。根據在校教育、畢業教育和繼續教育三個階段的不同特點設置醫學倫理學的教學內容和教學方法,關注醫學倫理學教育的實效性。第二,將醫療衛生行業的熱點難點問題與醫學倫理學教育相結合。中山大學吳素香副教授介紹了該校開展醫學倫理學實踐教學的經驗和體會。聘請醫學專家講授臨床診療倫理,以及學生分組實踐的實踐教學環節,既提升了學生的社會責任感以及人文關懷的意識和能力,又提升了學生社會溝通、社會實踐和創新的能力。開展實踐教學的體會是實踐教學必須制度化;必須與臨床醫生建立同盟;必須克服自身的惰性。南方醫科大學雷錦程教授以“醫學倫理學教學目的和案例教學的功能”為題做主題發言。雷錦程教授主張醫學倫理學教學只能達到啟蒙目的,為醫學生未來職業生涯的修煉提供啟蒙。并將醫學倫理學教學目的總結為三點:(1)喚醒醫學生的倫理意識;(2)訓練醫學生的倫理分析和倫理決策能力;(3)培養醫學生的倫理情懷與職業精神。同時,介紹了案例教學的課堂設計環節,以及案例教學中重點難點問題。四川大學李琰博士介紹了該校以科研倫理作為推動醫學倫理學教學的切人點,培養醫學生科學思維和倫理意識的教學改革。山西大學鄧蕊副教授在提交的論文中介紹了醫學倫理學三階段教學模式:(1)基礎醫學教育階段,即大學一年級,設置4學時~6學時倫理學課程。側重為醫學新生分析醫學職業理想,樹立“無德不從醫”思想,教學內容為講授基本的倫理學理論;(2)臨床醫學教育階段,即大學三年級,設置2o學時左右倫理學課程。側重讓學生掌握醫學倫理學原則和規范,幫助學生學會用倫理學的理論原則分析醫療活動中出現的倫理問題;(3)臨床見習階段,以問題、專題教學為主,讓學生掌握醫務人員的醫德規范,學會用醫學倫理學的理論進行臨床醫療決策。昆明醫學院人文社科學院張瑞宏教授探討了醫學倫理學道德教育的實效性問題。問題根源于道德說教不能發揮道德教育的作用,單一的課程模式不能發揮道德教育的作用。實現道德教育的實效性需要改變觀念,師生互動,教學的形式多樣化。可能途徑包括深化理論、盡早接觸臨床、開放的結論。廣州醫學院第三附屬醫院廖綺霞介紹了廣州醫學院第三附屬醫院結合醫學倫理學實踐教學開展醫學倫理查房的經驗與體會。
3教材建設
加強教材建設是促進醫學倫理學教學的一個重要環節。廣東省委黨校吳燦新教授從普通倫理學的視角歸納了一般倫理學教材的三種范式:(1)以羅國杰教授為代表的,基于社會道德、將理論與中國的道德實踐相結合的范式;(2)以廖申白教授為代表的,基于個體道德、以美德倫理為框架的范式;(3)以王海明教授為代表的,將社會道德和個體道德相結合、元倫理學、規范倫理學和美德倫理學相結合的范式。并在此基礎上提出對醫學倫理學教材和教學的五個問題:教材的范式是研究型的,還是教學型的?教材是以社會道德為主,還是個體道德為主?醫學道德是研究醫學關系,還是醫德關系?教學是重原理,還是重實踐?醫學倫理與醫學道德的基本原則是什么?廣州醫學院陳化副教授通過對比十五種國家規劃教材,發現現行版本的醫學倫理學教材在醫學倫理學基本原則、醫患關系和預防醫學倫理等多個領域存在教學內容的設定和程度上不統一的問題。進而指出,為了實現教考統一,醫學倫理學教材有必要在某些基本問題上達成共識,從而使考試更好地服務于教學和人才培養的目的。《醫學與哲學》雜志常務副主編趙明杰教授點評了現行諸版本醫學倫理學教材存在的三大問題:(1)內容雷同;(2)目的性不強;(3)重知識傳授缺能力培養。《中國醫學倫理學》雜志副主編、編輯部主任李恩昌教授在發言中重申了醫學倫理學是一門交叉學科,在教學內容的安排和教學方法的選擇上都要兼顧其特點才能促進該學科的良好發展。
[關鍵詞] 優質護理服務;護理;倫理認知
[中圖分類號] R47 [文獻標識碼] B [文章編號] 1673-9701(2013)07-0126-03
Establishment of cognitive model of nursing ethic by high quality nursing service
ZHANG Min1,2 QIU Fuli3 TONG Zilin1 WANG Xiuqing3 YANG Shumei2
1. Medicine Humanistic Management Institute,Heilongjiang University of Chinese Harbin 150040,China;2. Department of Cerebral Surgery,the First Affliated Hospital of Qiqihar Medical University, Qiqihar 161041,China; 3. Department of Social Sciences Qiqihar Medical University,Qiqihar 161006,China
[Abstract] The nursing ethical perception refers to the nurse finally formed higher ethical quality by nurses' cognization rates of the moral relation and ethic, Including impression acquisition, the formation of the concept and the development of thinking ability. Developing high quality nursing service of nationwide widely care constantly into the humanistic care, Particularly important is the clinical nurse ethical moral level. This thesis raises one new model for the nursing teaching and training talents, analysing the high quality nursing,the perception and Education status of nursing ethical.
[Key words] High quality nursing service;Nursing;Ethical perception
隨著醫療改革全面啟動,吳國芳[1]指出要“以患者為中心”,為患者提供“高質量、低消耗、高效率、滿意”的醫療服務。將患者至上的理念和倫理關懷融入到對患者的護理中,加強與患者的溝通交流,為患者提供優質人性化護理服務[2]。馬曉偉指出優質護理的核心是轉變觀念、改革模式[3],這就需要護理人員具有高尚的倫理修養,理解患者的痛苦,體諒患者及家屬心境[4],為患者提供優質護理服務。
1 我國優質護理服務中的缺憾
1.1 臨床護理中存在安全隱患
首先,護理是一項瑣碎、高風險的工作,同時也是患者最離不開的特殊性工作。護理過程中潛在的不安全事件,都可能導致患者受到傷害、傷殘甚至死亡,還會給患者家屬的工作、生活等帶來負面影響。其次,護士的法律意識欠缺,不太注重執業中的權利和義務,法律意識淡漠,對臨床存在的風險,預見性差,一旦糾紛發生時,不沉著冷靜,不知如何保護醫院和自己的利益。再次,護理奉獻精神的缺失容易產生職業倦怠。長期的護理工作產生壓力,如果得不到有效舒緩,會造成心理生理上的疲憊。表現為工作缺乏熱情、積極性下降、對患者冷漠、成就感降低等一系列負性癥狀,根據調查分析情感缺失、待人冷淡和成就感降低三大核心癥狀[5],是發生護理風險的潛在根源。
1.2 基礎護理有待完善
基礎護理是臨床護理工作的基礎,內容涉及范圍廣,包括給予患者生命體征測量、病情觀察、各種信息和標本的留取、輔助診療與處置、消毒與隔離及患者的大小便護理等,是護理工作的主體, 是達到治療目的、減輕病痛、促進患者康復的根本措施。但是護士倫理知識缺乏,不善于解決護理中的倫理問題,在實施護理過程中經常會因患者不理解、不配合,以致許多基礎護理不能順利實施而影響護理質量,甚至影響治療效果。
1.3 “慎獨”意識有待提高
開展優質護理以來, 護理人員素質培養得到了重視, 同時也取得了顯著的成績。護理人員的著裝、儀表、語言、行為等得到了規范, 專業技術能力有了很大提升。護理服務質量明顯改善, 體現了專業內涵, 患者及家屬滿意度得到了提高。然而, 在臨床護理工作中,仍存在違背倫理規范的現象。如:管理人員不在或護理任務重時, 護理制度和操作規程執行相對較差;獨自值班, 無旁人監管時,減少巡視患者的次數或在休息室睡覺;護理重癥、意識障礙和新生兒等缺乏監督能力的患者時, 護士要靠較高的倫理修養,按照操作規范而實施護理措施。如果護士缺乏“慎獨”意識, 就會擅自減少工作環節和程序, 甚至違反操作常規; 有些護士為了方便自己的工作,將需要現配現用的藥物提前配置,放置待用,甚至違反用藥原則, 擅自放慢或加快輸液速度[6]。
1.4 護理道德義務履行不良
護理道德義務要求, 護理人員應者無條件地履行自己的職責,全心全意為人民的健康服務。但部分護理人員工作中表現出來的態度生冷、強硬、工作消極敷衍、遇到問題自我情緒控制能力差,服務態度有待提高;還有的護理人員健康宣教不全面,表現為基礎護理健康宣教深度不夠,患者提出的一些問題沒有及時給出合理的解釋,一些預見性問題及注意事項未能給予相應的告知。這些都成為導致護患糾紛的原因[6]。
2 護理倫理教育的現狀
世界各國普遍重視護理倫理教育,日本、法國、美國等國家重視護理人文素質培養,將人文素質教育融于基礎教育之中,表現了教育的綜合職能[7]。另外,美國非常重視臨床護士的繼續教育,通過規范管理,嚴格考核并且形成持久的激勵機制,調動臨床護士繼續教育的積極性、主動性[8]。我國經歷時,護理教育幾乎停止,直到以來,我國的護理教育才展現出勃勃生機,但目前我國護理倫理教育僅停留在學校教育階段。我國大多數醫院多未建立護理倫理學教育模式,沒有將護理倫理學納入繼續教育中,這使得臨床護理倫理教育與學校教育脫節,護理倫理教育缺乏連續性。
3 臨床護理倫理教育的必要性
3.1 臨床護理工作的需要倫理支撐
護理工作具有一定的特殊性,護理人員是否能嚴格執行各項護理制度及流程,主要取決于護理人員的職業道德水平的高低[9]。臨床護理人員工作相對分散,按不同的分工實施技術操作、基礎護理、專科護理、心理護理等工作。護理內容涉及范圍廣,種類繁雜重且復性的工作較多,分工細,服務性強。加之,班次不同獨立工作的機會多,容易出現差錯和缺陷,尤其是夜間工作,人員較少,無人監督時,護理人員憑借道德觀念,對護理事業的忠誠和自己的良心,自覺的履行職責。護理技術能力固然重要,但道德的情感更勝一籌。沒有良好的品德修養,工作責任心差,就會給患者帶來痛苦甚至是傷殘和死亡,這樣的教訓屢見不鮮,令人深省。因此,護理道德水平高低關系著患者的安危,影響著醫療護理質量,是護理管理者不能忽視,應該重視的重要問題[10]。
3.2 倫理護理教育發展的必然趨勢
國外學者認為: 倫理是理解和檢驗道德生活方式的一系列稱謂[11]。倫理護理教育是通過對護理人員進行一系列的倫理行為干預,有針對性、有計劃、有目的、有組織地陶冶和塑造護理人員的品質,使護理倫理道德規范和原則轉化為護理人員的內在修養,提高護理倫理道德境界,在護理過程中遵循倫理規范,能夠正確行使護理權利和義務,強化意識,加強道德修養,從而不斷提高自身的倫理素質,提升護理技術能力和服務質量,從而推動護理人員整體素質得以提高。
優質、安全、滿足患者需求的醫療護理服務是關乎一個醫院生存與發展的瓶頸問題,也是實行優質護理服務活動的核心所在。然而,高質量的護理不僅要求護士具備精湛的技術、豐富的專業理論知識、嫻熟的溝通技巧以及敏銳的觀察能力,還需要掌握護理倫理及人文知識[12]。本文 將從如何在臨床護士中建立倫理認知模式,展開以下探討。
作為與人的生命和健康打交道的護理事業, 迫切地呼喚著護士們的愛心與奉獻, 迫切地需要大批忠誠于護理事業并有才干、有創新的護士來演繹實現。目前有些臨床護士缺乏同情心和愛心,輕視甚至厭惡護理工作, 而且缺乏社會倫理、心理等人文學科知識。因而,需要構建臨床護士倫理認知模式,進行護理職業的倫理道德教育,在臨床護理中要引入護理倫理的性相關內容,培養她們對從事護理事業的熱情、自信心、自尊心、自豪感,養成良好的倫理道德素養。護理倫理素養的高低決定著護理質量的好壞。護理質量就像一面鏡子,它能真實的反映出護理人員道德修養,護理事業上的有志之士和護理界的杰出人才都具備較高的倫理道德境界。
4臨床護士的倫理認知模式構建
4.1 倫理認知模式構建
在臨床護理過程中,道德的缺失,會使護理人員在工作過程中,置護理倫理的規范與道德于不顧,從而導致患者利益受損。基于此,護理人員應提高自身道德修養,提高思想認識,筆者通過對臨床護士的倫理認知模式構建,以期對現階段問題得以突破,見圖1。
通過對護士倫理認知的構建,使臨床護士增進護理倫理知識,補充自身倫理缺陷;樹立倫理認知理念,提高其臨床護理中的倫理決策能力。隨著社會的飛速發展,醫學也轉變了模式,知識在更新、技術在完善,以往從學校獲得知識已經不能滿足社會和護理專業發展的需要,只有在工作中不斷的更新理論、知識和技能,才能跟上時代的步伐。
4.2倫理認知構建目標
臨床護士倫理認知的構建的目標是在護理過程中形成較高的倫理素養。隨著傳統的生物醫學模式向以“患者為中心”的醫學模式轉變,人類的疾病譜也發生了重大變化,更多的死亡將源于我們自身不良的生活習慣等因素。這一變化對護理人員的護理工作提出了更高、更新的要求。要想提高護理人員的護理水平,護理人員的倫理修養非常重要。護理人員的道德修養不僅體現在服務態度上,還體現在服務效果上。
4.3 倫理認知構建機制
4.3.1 構建系統的倫理教育模式 護理人員只有具備倫理理論、接受過系統的倫理知識訓練、具有護理倫理決策能力,才能妥善處理工作中面臨的倫理問題。因此,護理倫理教育應側重培養實踐中的決策能力,更重視的是一種倫理認知能力的培養。
臨床護士培訓中建立倫理再教育體系,制定相關的制度,將倫理培訓有計劃的納入護士的繼續教育中,將其與崗前培訓、技術操作、理論考核、年度考評、職稱晉升等相掛鉤。通過舉辦各種培訓班、倫理查房和個案討論理論講授、案例分析、小講座、招開座談會、組織討論會、答疑解析等,加強臨床護士的倫理知識,解決臨床上遇到的倫理難題,使患者享受到有尊嚴的、優質的護理。
4.3.2 構建倫理規范模式 護理倫理規范是護理人員在執業過程中應該遵循的行為準則。現在臨床護理中沒有相應的護理倫理規范來指導工作,我們應在護理實踐中不斷總結經驗,形成倫理規范。規范的模式要以簡潔鮮明的文字對護理人員的盡職獻身、熱情和藹、勤奮謹慎、求真進取等方面進行規范,使之成為護理人員行動的準則和依據,服務于臨床護理中, 用于指導護士的行為,給患者提供優質的人文化護理。
4.3.3 構建評價模式 依據一定的客觀標準,通過各種定量既定性的模式對教育進行科學而系統的測量、分析和判斷過程,主要包括評價目的、對象和內容,建立價值指標體系,收集、整理分析資料,形成判斷、嚴謹和指導決策。建立質量控制系統,制訂各級工作職責及工作量化考核標準,定期檢查和不定期抽查,根據檢查結構整改,不斷完善各項規章制度,既系統的規范了護理工作的每個環節,又使每個護士能夠理解護理質量控制。目標管理明確,護理服務的環節、細節能夠受到控制,每位護士都能了解評價內容、掌控標準,將被動管理形式轉變為全體護士積極主動參與管理的形式。進行持續的、動態的質量控制, 根據考核結果進行績效分配, 用以激勵臨床護士工作熱情,最大限度的開發護士的潛能,使護理管理逐漸向科學化、規范化,人性化轉變,最終實現護理服務優質、高效、安全的目標。
4.3.4 構建倫理養成模式 護士的倫理素質在護理過程中占著重要的地位,是我們護理人員必備的、不可缺失的部分。倫理道德的養成是一個長期的過程,并非一朝一夕就能實現,要建立長效機制,持續、動態的促進臨床護士形成較高的倫理素質。倫理養成模式就是將護士倫理培訓、倫理規范、倫理評價與患者的滿意度調查相結合,進行分析,查找不足與缺陷后進行整改,按照整改措施執行,觀察實施效果,最終使臨床護士形成較高的倫理素養。
綜上所述,優質護理的實施,使護理質量提高了,但我們不能忽視護理中存在的倫理問題,要將倫理理念貫穿于護理的始終。通過倫理認知模式的構建,以仁愛之心為患者提供全方位的護理,將優質護理服務升華。
[參考文獻]
[1] 吳國芳. 人性化全程優質護理服務的實踐與體會[J]. 攀枝花學院學報,2006,10(5):117.
[2] 王貴芳. 護理倫理的重要性與臨床缺憾[J]. 現代醫藥衛生,2010,26(17)137-138.
[3] 劉學英,胡鴿,鄧雪艷. 開展“優質護理服務示范工程”活動的效果觀察[J]. 現代臨床護理,2010,9(8):60-63.
[4] 郭月霞. 護理道德在基礎護理中的作用[J]. 中國民族民間醫藥,2010,10(19):179.
[5] 董瑞馨. 優質護理服務質量管理存在的問題與對策[J]. 實用醫藥雜志,2011,4(28):359.
[6] 代后珍. 基礎護理在優質護理服務中存在的問題及策略[J]. 中國醫藥導報,2011,8(23):157-158.
[7] 蔡連玉. 中美信息倫理教育比較[J]. 比較教育研究,2007,10:70-74.
[8] 尹自芳,姜安雁. 中美護理本科教育專業培養目標較[J]. 護理管理雜志,2005,12(5):21-24.
[9] 馬飛. 護士素質與護理道德對護理質量的影響[J]. 內蒙古中醫藥,2010,6(12):159.
[10] 陳可吟. 新醫學模式下護理倫理教育的幾點思考[J]. 河南職工醫學院學報,2010,6(22):773-775.
[11] 彭美慈. 護理倫理學與問題為導向學習[J]. 中華護理教育,2004,9(1):21-23.
關鍵詞:中醫藥教育;醫學人文素養;人文教育
中圖分類號:G526.5文獻標識碼:B文章編號:1671-1246(2015)24-0128-03
醫學是拯救人的生命、維護人體健康的特殊職業。因此,醫學教育不僅僅局限于傳授醫學專業知識,更應該培養醫學生的人文素養。但長期以來,我國醫學教育尤其是中職醫學教育過分注重醫學科學技術層面的職業訓練,忽視了醫學的人文科學性質,這種教育模式偏離了醫學人文學科教育的本質,導致非人性化的醫療服務,最終嚴重影響了醫患關系的和諧、制約了醫療衛生服務和醫學科學的有效發展。為了進一步推進中醫藥學校的人文素質教育,本文對西北某中醫藥學校學生人文素養現狀進行調查,以期了解學生對醫學人文素養的認知程度,為加強中醫藥學校醫學人文教育提供依據,現介紹如下。
1調查對象和方法
1.1調查對象
本次研究隨機抽取西北某中醫藥學校中醫、中藥、藥劑、中醫護理、針灸推拿等專業二年級和三年級的學生共412名,其中男生107名,女生305名。二年級學生是指已完成全部醫學基礎課,尚未進入醫院或企業實習的學生;三年級學生是指已完成所有醫學基礎和專業課程的學習,實習結束返校的學生。
1.2調查方法
采用問卷調查法,問卷由兩名有豐富教學經驗的教師結合此次研究目的、學情和自身教學經驗,經過反復討論設計確定,調查過程已做好質量控制。問卷共設計70個問題,包含了學生個人基本信息、對人文素質教育的整體認知、學校人文課程的開設及學習、人文社科知識的掌握及課外閱讀與人生態度、倫理道德和價值觀5個方面的內容。在發放問卷前,由調查的教師向被調查者說明調查活動的目的,采用無記名方式填寫問卷,從而打消被調查者的顧慮,保證此次問卷采集數據真實有效,問卷當場收回。共發放問卷412份,收回有效問卷398份,有效問卷回收率96.60%。1.3資料分析應用Epidata3.1軟件進行數據錄入,通過Excel和SPSS20.0軟件進行統計描述和χ2檢驗,檢驗水準為α=0.05。
2結果
2.1一般情況
有效調查對象中,男生99人,占24.9%,女生299人,占75.1%;三年級學生共217人,占54.5%,二年級共181人,占45.5%;各專業中,以中醫專業為主,共205人,占51.5%,其次是護理專業,共137人,占34.4%,而中藥、針灸推拿、藥劑學專業分別有17人、8人和31人,分別占4.3%、2.0%和7.8%;以三年制學生為主,有388人,占97.5%,二年制僅有10人,占2.5%。
2.2醫學生對人文素質教育的整體認知情況(見表1~3)
調查結果顯示,對人文素質教育的知曉度,65.6%的學生聽說過,但不清楚人文素質教育;30.2%的學生對人文素質教育聽說過,并清楚;僅有4.2%的學生從未聽說過人文素質教育。也就是說,69.8%的學生對人文素質教育缺乏全面理解。調查發現,二年級、三年級學生認為素質教育重要的比例分別為93.9%和96.7%,經比較,差異沒有統計學意義(P>0.05),可認為兩個年級的學生對人文素質教育重要性的認識無差異。在此基礎上,對經過醫院實習的三年級學生進行調查,發現三年級學生認為醫學理論課程和醫學社會實踐有作用的比例分別為90.8%和95.9%,經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說明醫學社會實踐對提高醫學生人文素養的作用優于理論課程。除此之外,調查還發現86.4%的學生很少利用甚至從未利用學校圖書館人文類圖書;47.4%的學生對于學校人文教育情況或學校文化品位較為滿意;82.9%的學生認為專業課教師授課對個人人文素養的提升有作用;84.9%的學生對自身的人文知識和素養表示不滿意甚至欠缺;有91.7%的學生認為有必要加強對醫學生的人文教育。
2.3人文課程的開設及學習情況
本調查中所抽取的西北某中醫藥學校開設的人文課程主要有醫學基礎類、文化基礎類、德育政治類,具體包括醫學心理學、衛生法律法規、計算機、職業道德與法律、哲學與人生等課程。而對于人文課程的學習,38.4%的學生投入的時間和精力一般,31.9%的學生投入的時間和精力較多,29.7%的學生投入的時間和精力較少甚至沒有。針對學校開設人文課程,有80.4%的學生認為很有必要,醫學生應該注重人文精神的培養和人文素質的提高。在醫學人文課程開設方面,學生認為最有必要的課程為醫學心理學、醫患溝通學、醫學倫理學等。
2.4人文社科知識的掌握及課外閱讀情況
調查結果顯示,43.5%的學生認為在精通專業的基礎上,還應讀部分經典書籍;36.0%的學生認為醫學生讀課外書只需要讀有使用價值的書;6.4%的學生認為應博覽群書,提高人文素養;14.1%的學生則認為醫學生讀不讀課外書影響不大。通過調查學生對中醫藥文化的掌握情況發現,僅有29.4%的學生能夠完全正確回答所有中醫藥文化的問題。對于平均每學期閱讀人文社科書籍量的調查結果顯示,28.7%的學生幾乎沒讀過該類書籍,53.1%的學生平均每學期讀1~2本,僅有18.2%的學生每學期會讀3~5本。也就是說,81.8%的學生很少閱讀人文社科書籍。研究顯示,學生課外閱讀的目的主要是打發時間、增加談資,其次才是提高文學修養、開闊知識視野。
2.5人生態度、倫理道德和價值觀
關于人生態度的調查結果顯示,92.4%的學生贊成人與人之間應互相尊重、幫助和理解。而對于科技與倫理的爭論,73.5%的學生認為科技的發展必須以現有倫理規范為準繩,發揮倫理規范的作用,削弱科技的負面效應。影響醫學生職業道德形成的因素依次是醫務人員道德狀況和社會道德狀況、教師的言傳身教以及校園文化。
3討論
3.1進一步加強醫學生人文素質教育,充分發揮教師隊伍的滲透作用
本次調查結果顯示,大部分學生對人文素質教育缺乏清楚的認知,有84.9%的學生并不滿意自身的人文知識和素養,這一方面說明學生在日常學習生活中重專業輕人文,另一方面說明學校在教育理念上未能充分重視人文素質教育。通過調查還發現,有91.7%的學生認為加強醫學生的人文教育很有必要,而對于人文教育的方式,研究發現醫學社會實踐的滿意度要高于醫學理論課程(P<0.05),這與包麗娟等人[1]的研究結果一致。這反映出學生對人文知識有較大需求,提示學校應堅持理論課程與社會實踐相結合,即理實一體的教育方式,適當側重于社會實踐教育,加強實習教學中的人文滲透。在對于影響人文素養因素的調查中,有82.9%的學生認為專業課教師授課對提升個人的人文素養有作用,這充分說明醫學專業課教師對于學生人文素養的形成發揮著重要作用。有研究表明,高校推行人文素質教育成功與否的關鍵在于教師人文素質的高低[2]。專業課教師與學生的接觸時間最長,在進行人文素質教育時有其特殊的優勢。專業課教師在日常教學中將醫學人文素質教育內容滲透到教學的各個環節,對于針對性地落實學生人文素質教育具有重要影響。
3.2優化人文課程結構,注重課程設置與實際需要相結合
重醫學專業知識、輕人文素質教育是醫學院校普遍存在的問題。調查結果顯示,大部分學生在人文課程的學習方面投入的時間和精力較少。學生需求最高的3門人文課程分別是醫學心理學、醫患溝通學、醫學倫理學,而所調查的學校只開設了醫學心理學。在該校所開設的人文課程中,教育方式主要以教師講授為主,課堂討論開展較少。對于人文課程的考核仍舊以理論考核為主,缺乏有效的激勵機制,導致理論與實際脫節。這表明學校人文課程結構亟待優化,課程設置還需以實際需要為導向適時進行調整。在人文教育教學方面,可采用以問題為基礎的教學方法[3]、案例式教學法[4]以及小組討論的教學方法,增加學生的學習興趣,使學生學會從多角度考慮問題。
3.3增加人文社科教育在教學任務中的比例,提高學生對人文素質的主觀認識
本次調查結果顯示,該校大部分學生閱讀人文社科書籍較少,很少有學生會主動學習人文知識。這提示學校可以在日常教學任務中適當增加人文社科教育的比例,開設具有中醫藥傳統文化特色的人文課程。在對學生課外閱讀目的的調查中發現,大部分學生是為了打發時間、增加談資,很少有學生是為了提高文學修養而閱讀。由此可見,學生在對人文素質重要性的認識上還不到位,這可能是由于醫學專業的特殊性,迫使學生不得不把絕大部分時間用來學習醫學專業課程,從而導致人文素質教育易被忽視。
3.4重視校園文化建設,引導學生樹立正確價值觀
良好的校園文化對于全面提高學生素質起著重要作用[5]。而相比于綜合性學校,醫學院校普遍對校園文化建設不夠重視,導致醫學生在校期間缺乏文化熏陶[6]。本次調查結果也顯示,將近一半的學生對于學校的文化品位不滿意。這提示學校應在今后更加重視校園文化建設,大力支持各種形式的校園文化活動,充分實現文化育人功能。在關于學生人生態度和價值觀的調查中,絕大部分學生擁有積極的生活態度和正確的人生觀,但仍有少數學生“三觀”有失偏頗,對此,學校可通過加強校園文化建設來增強學生對校園文化的認同感,進而端正學生人生態度,使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
4結語
綜上所述,通過此次調查發現,中醫藥學校學生人文素質教育仍存在諸多問題,而要全面提高醫學生的人文素養還需依據現狀,采取多方面、針對性的措施,適時調整學校人文課程設置,全面提升教師隊伍人文素質教育水平,加強具有中醫藥特色的校園文化建設,營造適合學生全面發展的校園氛圍,陶冶情操,滋養心靈,提升學生的人文素養。
參考文獻:
[1]包麗娟,張芳,楊翠玲,等.醫學生人文素養現狀調查[J].甘肅科技,2012(2):79-80,41.
[2]付逸飛.河南省高校教師人文素質的狀況與對策研究[J].華北水利水電學院學報:社科版,2003(1):95-97.
[3]王彤,郭霞珍.英國醫學高等教育的幾點啟示[J].中醫教育,2006(2):62-64.
[4]余仙菊.發達國家醫學人文教育給我們的啟示[J].廣西高教研究,2002(1):109-110,195.
[5]師秀.新疆醫學院校醫學人文素質教育的實踐和理論研究[D].烏魯木齊:新疆醫科大學,2010.
(攝影 格雷琴·艾爾特)
阿魯·秦奈炎博士(Dr. Arul Chinnaiyan)是密歇根大學轉錄病理中心的負責人。此時他正盯著一名癌癥患者的基因序列打印結果發呆。這名患者是他的一個研究對象。研究結果顯示:這名男性患者的癌癥基因上還附帶有艾滋病病毒的基因,這真是出人意料的發現。
以上發現應當是此人感染了艾滋病病毒的跡象,若要確診就需要進一步的檢查,但秦奈炎博士卻無法將這一情況通知患者,因為該患者是在匿名條件下捐贈自己細胞的。
在全世界的實驗室里,基因科學的研究人員可以使用比以往更復雜的工具窺探到細胞的DNA內部。他們有了越來越多研究課題之外的發現,其中就包括會對匿名器官捐贈者產生重大影響的信息。
美國國家衛生研究院(NIH)院長弗朗西斯·柯林斯(Francis Collins)博士說,在臨床研究過程中,如何、什么時候或者是否應當,把基因研究結果反饋給研究對象或者他們的家人“是目前最令人棘手的挑戰。我們正處于一個尷尬境地,我們捕捉信息的能力經常超過我們處理此類信息的能力。”
困惑源于醫學研究項目設定的具有代表性的條件。志愿者通常會簽署表格,聲明他們同意僅提供人體組織樣本,但不會提供聯系方式。眼下,一些研究項目開始詢問參與者是否希望被聯系到,但此舉會帶來更多問題:作為捐贈者,他們應當得到哪些信息?如果此人在研究結束前死亡應當怎么辦?
使形勢復雜化的因素既有程序上的也有倫理上的。通常獲得意外發現的研究機構并未獲得向患者提供臨床信息的授權。患者簽署的知情同意書會通過倫理委員會的審核。如果患者恰好可以被找到的話,那么只要協議有任何變化,倫理委員會都必須批準才行。
有時通過意外發現可以看出,脫離常規的治療方案也許對患者有所幫助。例如在聯邦機構剛剛出版了一份研究報告中,研究人員發現,在224份直腸癌基因序列中,有5%患者的基因變化與乳腺癌患者的基因變化相同,而后者在使用了一種名為Herceptin(赫賽汀)的藥物后,預后狀況良好。研究還發現,有15%的患者發現攜帶有常見于黑色素瘤病癥的特殊的基因突變。這里同樣有一種被批準用于黑色素瘤治療的藥物可以讓直腸癌患者一試。但囿于該研究項目的規定,這些研究對象均無法查實身份。
還有一些情形值得一提。有些新發現顯示研究對象或他們的親屬也許會攜帶同樣的基因,可能有患上調查范圍之外疾病的危險。例如,明尼蘇達州羅切斯特市梅約醫學中心的研究人員,在對胰腺癌患者的細胞進行研究時發現,基因會誘發患者產生黑色素瘤,但由于大部分患者已經去世,而且,他們的知情同意書也沒有提供親友的任何聯系方式,因此,無法通知其親友及早進行醫學檢查。
其中有一個最早的案例發生在10年前,也即基因科學新時代剛剛開始之時。一位有嚴重的乳腺癌和卵巢癌家族史的年輕婦女報名參加了一項醫學研究。這項研究的目的在于找到基因發生突變時會極大增加罹患乳腺癌危險的癌癥基因。但這名婦女因為極度擔憂其家庭病史,有意對自己的進行預防性切除。
她在知情同意書中說,她選擇不向研究人員提供自己的聯系方式。實際上,醫學實驗知情同意書通常都是采用這種方式,因為此類研究的目的不是為了提供醫療服務而是為了獲得新的醫學理論。換句話說,研究人員不是患者的醫生。
但在這個案例中,研究人員碰巧了解到這名婦女的計劃,而且他們的研究也顯示她并未攜帶家族乳腺癌基因。他們為此驚得目瞪口呆。
芭芭拉·B·比澤克參加的一個研究項目的研究人員決定違反相關規定。
(攝影 馬特·羅斯)
美國國家衛生研究院附屬機構國家人類基因組研究所遺傳咨詢計劃負責人芭芭拉·B·比澤克(Barbara B. Biesecker)說:“我們不能坐視這名婦女將自己健康的切除!” 在咨詢了大學的律師和倫理委員會之后,研究人員決定,如果這名年輕婦女及其家庭中任何成員希望了解他們是否攜帶該研究中發現的基因突變,他們將破例違反知情同意書的規定向他們提供研究結果。這名婦女的全部家庭成員大約有12個人,他們都希望知道實情。他們依次進入一個房間等待告知結果。
“那是一個既沉重又刺激的經歷。” 比澤克博士回憶道。
幾乎是與此同時,現為華盛頓大學醫藥與基因組科學教授的蓋爾·賈維克(Gail Jarvik)博士也遭遇了類似的經歷,但她的故事卻結局迥異。
她當時在一項與乳腺癌無關的基因研究中擔任調查員。該項目的研究人員注意到某個家庭的成員帶有乳腺癌基因。但由于知情同意書(不是華盛頓大學的格式)聲明研究結果將不會返回給患者,調查員辯稱自己處于被約束狀態,因此從未通知他們。研究人員說相關規定是倫理委員會而非他們制定的。
賈維克博士證實,她們本應當設法勸說倫理委員會的,但她說:“我人微言輕啊!”
隨著基因組測序變得越來越便宜,此類倫理難題也在逐年增加。越來越多的研究都包含基因測序的內容并以整個基因組而不是僅僅一兩個基因作為研究對象。然而,在一些發現都已是明白無誤的同時(比如任何繼承直腸癌基因的人都會極大增加患病的幾率),更常見的狀況是是某個基因變化的重要性卻不受重視;或者是,即便受到了重視,也見不到多少具體的行動。
研究人員還糾結于什么樣的發現才算重要發現。一些人認為重要發現要暗示出預防或治療的可能性;而其他人則說,它應當關系到一種臨床試驗或者某種試驗藥物的誕生。這就提出一個問題:如果基因科學的發現有時只是導致糟糕的結果,而且還根本無法阻止它們,這時我們該怎么辦?
關鍵詞 藥學;高職院校;職業道德教育;美國;德國
中圖分類號 G711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8-3219(2014)17-0093-04
收稿日期:2014-05-06
作者簡介:于美亞(1979- ),女,浙江紹興人,浙江醫藥高等專科學校學生處助理研究員。
基金項目:寧波市2014年教育科學規劃課題《醫藥類大學生藥德教育探索》(編號:YGH119),負責人:于美亞。
醫藥行業是關系到千千萬萬人身體健康與生命安全的特殊行業。醫藥類大學生是未來醫藥行業的生力軍,畢業后將服務于醫藥行業的各個領域,他們的藥學職業道德修養直接關系到醫藥行業今后的發展和穩定。然而縱觀當前我國醫藥類高校藥德教育,普遍存在著藥德教育內容空泛、與現實需求脫節、藥德教育方法單一、藥德教育缺乏針對性等問題。
一、相關概念
(一)職業道德
由于中西方社會文化背景的不同,國內外學者對職業道德的理解存在著很大差異。我國學者從社會本位的角度出發認為:職業道德是社會道德在職業生活中的體現,是人們在職業過程中所應遵循的行為規范和準則的總和[1]。它強調的是職業道德的不可違背性,以及對人的規定性。而西方學者從個人本位出發,注重個人對職業道德的認識。他們傾向于把職業道德看作是個人的一套處事原則,是一種價值觀和遇到困難時能正確應對的一種能力。職業道德只是給人提供了一些基本規范和準則,然而它并不是不可改變的,它需要人靈活的運用,是與生活中的現實問題密不可分。因此,西方的職業道德教育非常注重與實踐的結合。綜合中西方學者對職業道德的理解,職業道德是人在基于一些基本的職業道德原則與規范的基礎上所形成的對待自己職業的一整套相對穩定的價值觀和處事能力。
(二)藥學職業道德
藥學職業道德簡稱藥德,是職業道德的一種,是一般社會道德在醫藥實踐領域中的特殊表現。藥德最基本的原則是:保證藥品質量,增進藥品療效,實行社會主義的醫藥學人道主義,全心全意為人民的健康長壽服務[2]。它是藥學在漫長的發展過程中逐漸形成的調整醫藥人員與患者、與服務對象、與社會之間關系及醫藥人員同仁之間關系的行為原則、規范的總和,以及藥學人員在從業過程中基于這些規范、原則而形成的一整套正確的道德價值觀和處事態度。
(三)藥學職業道德教育
從字面上理解就是培養藥學生職業道德的教育。它應貫穿于藥學生學習期間的各個階段,包括入學、專業知識學習、實習實踐、畢業離校前等階段,是職業道德教育在“藥學”上的具體化,是通過對藥學生藥學倫理知識的教學、社會實踐、校園文化熏陶等,結合學生自身的潛在性和發展性特點,發揮其主體性,使其集“仁心”與“仁術”于一身,成為既具有扎實藥學專業知識和技能,又具備藥德素養的藥學工作者的教育。對于藥學生的藥德教育要起始于人性的自覺,注重人的心靈陶冶,著眼于情感的潛移默化。
二、美國藥學院校藥德教育情況
在美國,藥學教育在很大程度上是圍繞職業資格考試進行的。通過數十年的爭論,1997年6月14日美國藥學教育認證委員會(ACPE)通過決定,將臨床藥學博士(Pharm.D)作為美國臨床藥學唯一的職業準入學位。截至2012年8月,全美129所ACPE認證的藥學院校大部分已經集中在藥學博士專業學位人才的培養上,而單純以本科為目標的專業教育在2005年已消失。臨床藥學博士教育成為美國藥學教育的主體[3]。
(一)入學申請
在美國,藥學專業錄取要求高、難度大,競爭激烈。它首先需要應屆高中畢業生向各藥學院提出申請。而應屆高中畢業生一般也只能先申請藥學預科,2年后在完成規定的課程并達到相應的要求后才可申請攻讀Pharm.D。申請者需要提交本科段成績;部分特定學科如有機化學、生命科學等考試成績;兩封推薦信作為學生的品格保證,還有個人陳述,說明選擇這個專業的理由等。除了提交上述材料外,申請藥學專業一般都有面試環節,學校需要對每位申請者進行一一評估,確定他們是否適合從事藥學職業[4]。
(二)實踐教學
美國Pharm.D學制為2年藥學預科和4年藥學博士教育。預科期間主要學習數學、化學、生物學、解剖學、醫藥倫理學、人文科學等基礎課程,經藥學院準入考試后才可進入4年藥學博士教育階段。因此它的教學內容重點集中在后4年Pharmacy Year(PY1-PY4)。美國藥學教育課程設置非常重視實踐教育。在第一到第三學年的博士學習階段,學生每年都要參加藥學實踐入門訓練課程(IPPE),該課程主要是在社區醫療衛生機構完成,每周一次或者兩周一次,共4個學分。通過實踐使藥學生在獲得經驗的同時增加了直接面對患者的機會,增強服務患者的技巧。第四學年(PY4)的主要課程是高級藥學實踐訓練課程(APPE),主要在醫院、門診或社區醫療衛生機構完成,每周課時在40小時左右。這個實踐訓練課程必須要在藥師指導下進行,在以患者為中心的藥學服務的宗旨下,培養學生在真實工作環境中的藥學技能。此外,美國藥學院還開設了專業實踐拓展訓練課程(PPD),該課程有20個學分,主要由教師先模擬、創設某個場景,引發學生思考,然后指導學生如何做、為什么這么做,最終到達使學生明白要完成這些工作需要具備哪些方面的知識的目的[5]。
三、德國藥學院校藥德教育情況
德國的大學采取“寬進嚴出”的政策,原則上通過高中畢業考試者均可申請到大學,但是部分專業有名額限制,申請者必須要有較好的成績才能進入,而藥學專業就屬名額限制專業。
(一)課程體系
德國藥學院的藥學教育一般分為三個階段:第一階段是2年基礎知識的學習。包括化學、生物學、物理學、藥學倫理學以及藥物分析等基礎課程。基礎知識學習結束后,必須通過第一次國家考試,才能開始第二階段的專業知識學習。專業知識學習包括藥物化學、藥學生物學、藥理學、毒理學、臨床藥學等課程。2年專業知識學習結束,通過第二次國家考試后,開始第三階段為期1年的實習。
(二)實踐教學
德國藥學教育中實踐教學占相當大的比例,從實驗安排看,理論課與實驗課的比例為3∶7。而且在2年基礎知識學習結束后,學生要參加為期8周的實習。在8周實習時間里,藥學生至少4周必須在社會藥房,其余4周可以在醫院藥房、制藥企業、藥品檢驗所或相應的藥學科研機構等。2年專業知識學習結束后,學生還要參加為期1年的實習。在1年的實習時間里,藥學生至少6個月在社會藥房,其他6個月可以在其他藥學機構。通過這兩次的實習,不僅使藥學生對藥學日常工作有所了解,而且在與服務對象的直接接觸過程中,對將要從事的職業也有了更直觀的認知,有利于增強職業的榮譽感和使命感[6]。
(三)考核方式
德國藥學教育的考核方式是參加國家考試,完成整個藥學教育必須通過3次國家考試。國家考試分為筆試和面試。筆試針對專業知識,包括普通化學、無機化學、有機化學、藥學生物學基礎、人體生物學基礎、物理學基礎、物理化學基礎、藥品形態學基礎以及藥物分析基礎等課程。而面試考核的主要是技能和職業道德素養。內容主要是藥學實踐及有關藥劑師的法律規章制度等。只有通過3次國家考試,藥學生方可申請藥劑師開業允許證[7]。
四、啟示
綜上所述,美、德等西方國家在對藥學生進行藥德教育過程中都較少地涉及到直接的職業道德理論知識教學,普遍采取的是與實踐相結合的方法,讓學生在做中學。通過實踐使學生形成自己一整套獨特的、相對穩定的職業道德價值觀體系,培養學生在處理道德兩難問題時的道德判斷能力,突出個人在解決實際問題時主體性與能動性的發揮。
(一)從源頭保證藥學生職業道德素養
美、德兩國建立在2年基礎教育前提下的藥學生招生錄取制度,一方面使藥學生在進入專業課學習階段已具有寬泛的人文學科和自然學科知識,為后期的專業課學習奠定理論基礎;另一方面經過2年的藥學預科學習使藥學生具備了基本的藥學思想,了解藥學作為一門具有寬廣性與復雜性的自然科學類學科知識,意味著學習的過程必然是辛苦和枯燥的。只有讓藥學生真正理解了藥學,才能使他們自覺樹立起對藥學職業的責任感,才會心甘情愿地獻身于藥學事業。
美國通過面試決定是否同意學生就讀藥學專業,而德國通過面試決定藥學生是否能夠正常畢業,他們的做法都體現出藥學職業的特殊性:藥學生既要有較強的學習能力,還要具備良好的道德修養。通過面試中的提問,這些問題大多是日常藥學工作中會碰到的實際問題,藥學院可以面對面的了解學生的價值觀、具備的道德素質、對藥學職業的理解、應變能力和團隊合作意識等。推薦信一般要由與申請人熟悉,并具有一定權威和知名度的人來撰寫。通過提交推薦信環節,學校就可以從第三方的角度來進一步判斷該學生的性格、品質是否適合藥學這個職業,從而從源頭上保證藥學生的職業道德素養。而我國的藥學生錄取依據主要是高考分數。很多學生在進入藥學院前對自己所學的專業一無所知,有些甚至是無奈的選擇。在這樣的前提下,很難使學生對將來所從事的藥學職業產生榮譽感和自豪感。
(二)注重顯性課程與隱性課程的交叉融合開展職業道德教育
美國道德教育心理學家柯爾柏格(L.Kohlberg)認為“隱性課程作為道德教育的重要手段,比顯性課程來得更為有力”[8]。因為隱性課程以一種間接的、潛在的方式影響學生心智,有效地避免了學生逆反心理,真正起到了啟迪和引導的作用,并且這種作用非常持久,影響深遠。美、德等國家藥學院校都非常重視顯性課程與隱性課程的交叉融合,發揮隱性課程潛移默化作用。他們在專業課程的教學中滲透藥學職業價值、倫理道德等的培養,讓專業課學習不再僅僅是知識的傳授、技能的培訓,還是藥德品質培養和形成的過程。在教學中教師根據真實案例,創設豐富的情境,讓學生來扮演其中的角色,通過把教育的主題、目標與學生的切身體驗結合起來,使藥學生在角色扮演中以更直觀的方式感知世界、領悟知識、提升能力,實現藥德教育“知行合一”。另外,教師在教學中通常采取圍繞藥學領域中近期發生的熱點問題,組織學生查閱資料、進行集體討論、書面分析等。通過這些多形式的教學方法,能最大限度地激發學生樹立藥學職業道德的興趣,充分調動學生的主動性和積極性,使他們的道德推理能力得到發展。而我國目前的藥德教育,仍然是以道德規范理論講授為主,教學方法與手段單一,因此很難引起學生的興趣和共鳴,藥學職業道德教育成效甚微。
(三)重視實踐教學的育人功能,并將實踐貫穿始終
藥學職業道德教育的最終目的不僅要使受教育者熟記那些道德規范和準則,更要使受教育者集“仁心”與“仁術”于一身,能將這些藥學的道德規范和準則靈活運用于實踐,正確處理現實生活中的道德兩難問題。因此藥德教育是一種實踐教育,它包含兩層含義:一是藥德教育的內容必須適應社會實踐的客觀要求,要懂得結合醫藥實踐的改革及發展中出現的新情況、新問題有的放矢地加以教育引導,既從實踐中獲得教育的新內容,又具有針對性。另一層含義是指藥德教育的形式要與實踐相結合。在藥德教育過程中,學校和教師要積極創造條件,讓學生通過社會實踐、實習等方式加強與社會、與患者、與服務對象的接觸,以更直觀的方法培養學生關愛患者、尊重生命的情感。
(四)建立符合藥學生認知特點的職業道德課程體系
藥學生藥學職業道德素養絕不是單靠一門課或是一個階段的學習就能形成的,它需要的是一個系統化的教育,需要形成體系,在不同的年級、不同的專業授以不同的內容。歐美國家藥學院校在不同的年級普遍開設“了解患者”,“藥事倫理學”、“商業的法律與倫理環境”等交叉課程。學校設置的這些職業倫理課程看似孤立存在,內容各不相同,實則是針對不同年級,有側重點地體現著藥學院融匯“知識性”和“人性”的教學要求,形成了符合藥學生認知特點規律的職業道德課程體系。該課程體系在內容上重實踐,教學生如何以服務對象為中心,加強溝通交流;在方法上突出“多樣化”,以當前藥學領域中的道德問題為焦點,綜合運用討論、調研等方法,使藥學生在討論和實踐中深刻體會作為患者的心情,從內心理解、同情患者,從而自覺地提高藥學職業道德修養。
參與文獻:
[1]錢先軍.高校大學生職業道德教育的思考[D].南京:南京師范大學公共管理學院,2008.
[2]程卯生,趙迎歡.醫藥倫理學[M].北京:中國醫藥科技出版社,2008.
[3]Accreditation Council for Pharmacy Education. Accreditatio- nStandards and Guidelines for the Professional Programin Pharmacy Leading to the Doctor of Phar- macyDegree[M].Chicago:Illinois,2011:25-28.
[4]謝曉慧,史錄文,陳欣.美國藥學博士培養標準和指南及其啟示[J].中國藥事,2007(2):134.
[5]Accreditation Council for Pharmacy Education. Accreditation Statistics[EB/OL].[2012-01-01].https:///.
[6]王建美,向敏.西方發達國家藥學職業教育的特點及其啟示[J].藥學教育,2009(5):13.
[7]楊麗英.德國醫院藥房[J].中國執業藥師,2005(3):49.
[8][美]柯爾伯格.道德教育的哲學[M].魏賢超.柯森,等,譯.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0.
Revelations of Pharmacy Ethics Education of Pharmacy Colleges abroad for China
YU Mei-ya
(ZheJiang Pharmaceutical College,NinBo Zhejiang 315100,chin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