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input id="zdukh"></input>
  • <b id="zdukh"><bdo id="zdukh"></bdo></b>
      <b id="zdukh"><bdo id="zdukh"></bdo></b>
    1. <i id="zdukh"><bdo id="zdukh"></bdo></i>

      <wbr id="zdukh"><table id="zdukh"></table></wbr>

      1. <input id="zdukh"></input>
        <wbr id="zdukh"><ins id="zdukh"></ins></wbr>
        <sub id="zdukh"></sub>
        公務員期刊網 精選范文 世界貿易形式范文

        世界貿易形式精選(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世界貿易形式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世界貿易形式

        第1篇:世界貿易形式范文

        摘要:在簡單介紹國際貿易融資在我國商業銀行發展狀況的基礎上進一步分析了其目前存在的突出問題,并提出了有針對性的對策建議。

        國際貿易融資是商業銀行最為常見的傳統信貸品種之一,它與國際貿易、國際結算緊密相連。國際貿易融資是銀行對進口商或出口商提供的與進出口貿易相關的貸款。一方面,它收益率高,利潤豐厚,具有綜合性效益,是現代銀行有效運用資金的一種較為理想的方式;另一方面,它有效地解決了企業從事進出口貿易活動所面臨的資金短缺,增強了在談判中的優勢,使之有可能在更大范圍和更大規模上發展國際貿易;同時,它也是國家貿易政策的組成部分,是鼓勵出口的積極手段之一,不僅可以調節進出口結構,而且對一國參與國際經濟可以起到促進作用。尤其在這金融危機肆虐的時刻,國際貿易融資的合理發展運用,將對企業對銀行都具有重要意義。

        我國銀行貿易融資業務的普遍開展始于20世紀90年代中期以后,隨著我國國民經濟的持續繁榮和進出口貿易規模不斷擴大而得到很大發展。據統計,2007年中國外貿進出口總值是1978年的85倍多,已經穩居世界第三位。據海關總署統計,2001至2006年間,我國進出口貿易增長了179%,2007年增長23.8%,其中出口增長27.2%,進口增長20%,全年實現貿易規模1.76億美元進出口貿易的增長,使得企業對銀行融資需求增加,為銀行發展貿易融資業務提供了廣闊的市場。但從整體上看,國際貿易融資業務的發展仍然較慢,從國際貿易融資額僅占銀行貸款余額3%的比例中就可看出端倪,對應地貿易融資的收入在銀行的總收入中也是微乎其微,而國外的一些銀行該項業務已占到收入的四至八成。具體分析,目前我國國際貿易融資存在較為突出的問題:

        1國際貿易融資業務授信規模核定隨意性強,標準不一

        各家銀行在核定國際貿易融資授信規模標準上有較大區別,有的銀行將國際貿易融資視同流動資金貸款處理,有的銀行則根據融資品種的不同放大一定的倍數,融資政策的制訂多是根據自身對國際貿易融資的理解,缺乏深入、科學的研究。在對國際貿易融資的認識和風險控制上,中資銀行與外資銀行有明顯區別,如對打包貸款這一傳統業務,外資銀行在操作流程和手續上要簡化得多,他們更①本文作者:趙陽,上海財經大學國際工商管理學院國際貿易學07級碩士研究生注重通過控制貿易全程來達到控制風險的目的,而不是過分關注企業本身的規模和實力。相對而言,國內銀行的國際貿易融資產品流程設計相對不夠科學,手續煩瑣,可操作性不強。

        2企業申請國際貿易融資業務存在擔保難問題

        一方面企業在找第三方擔保時,會顧慮對方將來會要求自己提供擔保,進而產生其難以控制的風險;另一方面部分申請國際貿易融資的企業為貿易公司,缺乏銀行認可的固定資產,如廠房、土地等,生產型出口企業的機器設備雖能用于抵押,但抵押率低,而且費用高、手續煩瑣、時效性差,不符合國際貿易融資方便快捷的特點;第三,企業對國際貿易融資產品不熟悉,對各種金融工具不能合理運用。在銀行產品不斷更新、新的國際貿易融資名詞不斷涌現的情況下,大多數企業不能很好地結合自身實際,選擇適合本企業業務特點的業務產品,對各類融資產品無法靈活運用。

        3風險控制手段落后

        國際貿易融資業務所涉及的風險有客戶風險、國家風險、國外行風險、國際市場風險和內部操作風險。這些風險的管理需要先進的技術手段將銀行相關部門之間、分支行之間高效有機地聯系起來。而目前我國各國有商業銀行在開展國際業務特別是國際結算業務方面一直沿用的是分散的經營模式,外匯業務處理系統較為落后,國際結算與外匯信貸、外匯信貸與會計獨自運行,缺乏網絡資源的共享和統一協調的管理,以致無法達到共享資源、監控風險、相互制約的目的。

        4國際貿易融資業務方式簡單,新產品開發力度不夠

        目前我國國際貿易融資業務基本仍維持傳統融資方式,即以信用證結算與融資相結合的方式為主,而較為復雜的業務如保理業務、福費廷業務則開展有限。隨著銀行業務國際化和我國加入WTO,國內銀行在科技和管理水平、金融服務及經營方式等方面與外資銀行的差距日益顯現,據統計外資銀行辦理國際結算業務已經占有中國市場份額的40%左右。近年來,根據市場的需要,各家銀行也在不斷推出新的融資產品,但因對業務理解的差異,在業務操作上各有不同,缺乏對各種融資形式嚴格統一的標準,更缺少對各項業務相對比較規范、明細的統計資料。

        5國際貿易融資的對象過于集中

        受傳統授信業務理念影響,國內銀行融資業務對象集中于優質大中型企業。目前,各大銀行對優質大企業客戶的競爭越來越激烈,市場已經逐漸趨向飽和。而近些年來我國中小外貿企業迅速發展起來,目前全國進出口貿易總額的60%左右由中小企業實現,在從事跨國投資和經營的3萬多戶我國企業中,中小企業占到80%以上,中小企業已成為我國對外貿易的重要組成部分針對以上普遍存在的問題,我們提出對商業銀行開展國際貿易融資業務的對策建議:

        (1)實行適應國際貿易融資特點的授信規模控制方法。

        國際貿易融資的客戶評價標準應有別于對流動資金貸款客戶的評價標準。評價時更多地根據客戶以前在海關、銀行、外匯局、工商、稅務等辦理業務的記錄,在此基礎上,再參考客戶的財務報表反映的經營業績和整體實力。銀行應著手開發建立國際貿易融資客戶信息管理系統,為客戶建立詳盡的業務檔案,通過業務了解客戶及客戶的交易對手,分析其實際履約能力,為國際貿易融資授信提供依據。根據不同的國際貿易融資產品的特點建立不同的判別標準。不同種類的國際貿易融資業務所涉及的風險,及該業務所能提供的保證、抵押或質押要求都有區別,銀行所承擔的業務風險也因此有很大不同,銀行應根據不同國際貿易融資產品的特點制訂相應的產品標準及對客戶的授信標準。

        (2)采取適應國際貿易融資特點的擔保方式,豐富業務內涵。

        首先,針對國際貿易融資業務的特點,創新思維,制訂操作性強的擔保方案。可由企業聯保或提供個人擔保,或開展與社會信用擔保機構的合作,對有條件提供抵質押的企業,可采取動產等質押、應收賬款質押、倉單質押等融資擔保方式。其次,充分引入第三方金融機構的信用,在一定程度上規避企業面臨的市場風險、信用風險和進口國的國家風險。第三,積極鼓勵出口企業投保出口信用險。第四,加強對企業相關人員的培訓,使其了解銀行的貿易融資產品理解各類產品的特點和實質,適時向企業推介合適的業務品種,發揮理財顧問的作用。

        (3)建立科學的貿易融資風險管理體系,加強風險管理。

        建立風險防范體系,采取有效的手段控制風險,是開展國際貿易融資業務的前提條件之一。如確定融資條件和標準,建立風險指標監督體系,使用外匯交易以保值或降低風險;完善分層授權設置、加強密碼管理;嚴格審查真實貿易背景、認真按照操作規程和審批程序處理;定期與客戶進行溝通,追蹤業務狀況;成立信用審批中心和貿易融資業務部門,集中商業銀行內部有限的信貸業務專家,成立獨立的信用審批中心,以評估客戶的信用;集中目標結算和貿易融資人才資源,成立國際貿易融資業務部門以專業處理貿易融資業務及其可能形成的業務風險,利用人才優勢事前防范和事后化解各種業務風險。

        (4)更新觀念,積極創新國際貿易融資產品。

        首先,應在傳統的國際結算業務,如L/C、托收、信用證等業務的基礎上,根據對國際市場的分析,不斷開發新的金融產品。如保理、福費廷等新業務在我國尚有較大的發展空間,當前應適當引導客戶對貿易融資的產品需求,逐步推出國內保理、福費廷、票據貼現等有市場前景的業務品種。其次,國際貿易融資的產品設計要與貿易鏈有機結合,從貿易環節出發設計產品,才能有效地解決企業在采購和銷售中的融資需求。再次,要根據客戶的需求量身定做國際貿易融資產品,將傳統方式與新的國際貿易融資方式結合起來,使國際貿易融資服務“增值”。亦可根據客戶的需求,為客戶提供包括定單融資,動產質押開證、進出口保理、全球互聯網托收、網上開證等不同類型的創新產品,解決客戶在不同的貿易環節中的個性化需求,利用科技平臺為企業提供高效優質的增值服務。

        (5)依托全方位多系列的產品,培育多元化的貿易融資客戶。

        第2篇:世界貿易形式范文

        受中美貿易戰影響,23日早盤兩市大幅低開,未能形成有效的反彈,維持綠盤震蕩。

        知名投資人吉姆.羅杰斯預計他即將迎來一生中最慘烈的股票熊市,而這一預測還沒有考慮貿易戰的因素。

        “因為債務的原因,下一個熊市將是我一生中最糟糕的一次,但是如果我們還遇到貿易戰,那么情況將會比災難還要糟糕,”今年75歲的Rogers Holdings Inc.的董事長羅杰斯在莫斯科接受采訪時表示。“我極度地擔心。我讀了足夠多的歷史,經歷了足夠多的市場變化,所以知道貿易戰通常都是災難性的。”

        羅杰斯發表上述講話之際,一場全面貿易戰爆發的可能性也與日俱增。兩位知情人士透露,美國總統唐納德.特朗普計劃最早本周決定對中國產品征收最高達600億美元的關稅,以懲罰所謂中國竊取知識產權的行為。與此同時,據《華 爾街日報》引述未具名人士的消息報道,如果特朗普實施大范圍關稅舉措,中國將針對那些特朗普支持者所在的行業和州進行反擊。

        “你覺得中國會無動于衷?” 羅杰斯說。“中國是美國農產品的巨大買家,所以顯而易見這是中國將會反擊的地方,因為這對特朗普先生的打擊最嚴重。不是美國民眾,而是特朗普,特朗普和他身邊的那些人,才是中國必須要打擊的。”

        羅杰斯表示,在美國和歐洲股市接近歷史高點之際,他正在關注俄羅斯、中國、日本甚至越南的投資機會。他說,他周三買進了短期的俄羅斯本幣政府債券,原因是盧比穩定和高實際利率具有吸引力。他還投資了俄羅斯公司Qiwi Plc和Rosinter Restaurants Holding的股票。

        第3篇:世界貿易形式范文

        這一突破性發現仰仗于干涉測量法:天文學家將來自大間距分布望遠鏡的光進行組合,以產生直徑等同該間距的虛擬望遠鏡。這種技術可以分解標準望遠鏡無法辨別的小細節。

        20世紀20年代,天文學家在威爾遜山首次采用干涉測量法觀測恒星。使用一個6米的干涉儀(兩個小鏡子被間隔6米安裝在胡克反射器上,有效地使其成為一個直徑6米的望遠鏡),阿爾伯特?A.邁克爾遜和弗朗西斯?G.皮斯首次成功測量到了除太陽以外的數顆恒星的角距大小。不過,他們的干涉儀只能測量到最近的幾顆恒星,建造更大型的O備在當時是不可能的。此后,該項研究沉寂了數十年。

        1950年,天文學家杰拉爾德?E.克朗開始研究分析其他恒星表面的可能性,但最終得出結論,“它們過于遙遠,現有的光學設備乃至日后所有的光學設備都無法分解觀測”。(隨后,他設法間接地推斷出其他恒星上存在暗表面特征。)

        如今,隨著光學干涉測量的重新興起,這項技術的進步遠遠超出了克朗當時的想象。威爾遜山擁有世界上最長的光干涉儀:高角度分辨率天文學中心(CHARA)陣列。CHARA陣列正在分解鄰近恒星的表面,使大家以前所未有的角度窺見太陽的“鄰居”們。

        CHARA陣列是由六個組合成Y 形結構的1米望遠鏡組成,這些望遠鏡具有長度各異的基線,最長的為331米。它們可以組合成15個望遠鏡對,每對望遠鏡各司其職,共同組成331米的虛擬望遠鏡。約翰?D.莫尼耶及其領導的密歇根大學的團隊研發了一種儀器――密歇根紅外組合器(MIRC)。該儀器可以同時組合所有六個望遠鏡的光,以充分利用陣列。MIRC先前已被用于快速旋轉星體的扁平表面、環繞恒星的氣盤和新星爆炸的膨脹殼的成像。

        現在,研究者將CHARA陣列和MIRC組合使用,便實現了當初克朗認為不可能的事情:直接成像遙遠恒星布滿斑點、活躍的表面。

        然而,這項工作仍然是費力的。大多數恒星因為過小而無法利用當前最先進的技術來分解,創建分解的圖像需要選擇正確的目標。首先,目標恒星必須在天空中顯得明亮和相對較大;其次,它們必須有恒星黑子(磁性活動的區域,與太陽上的黑子類似),才能具備觀察所需的黑暗特征;最后,恒星必須足夠快地旋轉,以便可以通過完整的旋轉觀察它們,而不會演化出太多的斑點。

        我很榮幸可以將此作為自己博士論文的一部分。我選擇將二元體系的主要成員奎宿二――一顆在秋日天空用肉眼依稀可見的恒星――作為目標。奎宿二十分接近我們(181光年),其直徑是太陽的16倍。它呈扁球狀,與美式足球的形狀類似――這是由其密切“伴侶”的重力引起。通過對宿主暗斑間接成像,它已被清晰地觀測到。因此,對我的論文來說,這是一個完美的目標。我們的團隊由14人組成,包括我的顧問(MIRC的創建者)莫尼耶。2013年9月,我們用了18個夜

        晚,借助CHARA陣列對奎宿二的旋轉做了觀察。組合所有數據并將其在旋轉表面上呈現出來花費了我們大量的時間和精力。

        2016年5月,我們了勝利成果:奎宿二的最高分辨率圖像。我們能夠檢測到它極點上的斑點,以及表面上看似沒有圖案形成的黑子。它的情況與太陽不同,在太陽表面上,只有特定的緯度才能形成黑子。存在這種差異的部分原因在于奎宿二是一顆更加古老、有不同內部結構的恒星。

        理論模型表明,奎宿二的大部分核心以外的內部是對流的,較熱的物質上升,較冷的物質下沉,如同爐子上沸騰的水壺一般。相比之下,太陽只有最外層有這樣的運動。奎宿二18天的旋轉周期也明顯快于太陽27天的旋轉周期。

        進化模型表明,太陽在“年輕時”也有類似的厚厚的對流層,并且旋轉周期也短。通過研究奎宿二的斑點表面,我們認為太陽早期的某些劇烈變化可能影響過45億年前太陽系的形成,以及隨后地球上生命的發展。

        第4篇:世界貿易形式范文

        【關鍵詞】進口貿易 結構變化 經濟增長

        一、引言

        進口貿易在我國的國民經濟體系屬于重要的構成部分,其與出口貿易保持著相互滲透的促進關系,共同均衡對外貿易的穩定發展。不管是根據國內外發展經驗或者目前的社會經濟發展形勢來說,各個林谷都需要重新分析政策傾向的“貿易順差為先”思想觀念。我國在1985年與1993年期間的貿易逆差量都已經超過百億美元,這兩年實際的GDP增長率依然高達13.5%,這直接表明在全球經濟中存在著進口貿易對經濟增長的實際作用大于出口貿易的現象。

        二、進口貿易促進經濟增長的發生條件

        (一)市場化程度比較高。

        在市場化程度比較高的國家中,其宏觀政策措施能夠盡量防止或者減少對市場產生的扭曲效應,社會生產要素與產品市場流動性比較強同時具有一定的彈性,社會市場是完善資源配置方式的主體對象,價格制度、供求制度與競爭制度可以充分展現出來。根據微觀層面分析,企業與個人的社會經濟活動存在著理性因素,在一方面屬于生產要素社會市場支配主體對象的企業,對于社會市場競爭與生產要素的流動現象反應比較激烈,對于進口貿易的實際競爭壓力,其會調整社會生產與經濟投資的具體結構,優化社會生產技術,改善人力資源制度建設,從而可以有效地控制經濟成本,有利于實現企業經濟利潤的最大化目標。在另一方面屬于產品支配主體對象的個人,主要追求的是個人效用的優化目標,在進口貿易的實際作用下,能夠相應地改變其具體的消費結構,促進我國產業結構發生有效的轉變,有利于達到經濟的快速增長目標。

        (二)產業關聯度比較大。

        進口貿易對社會經濟產生重要影響作用的一個不可缺少的基礎條件是進口貿易部門和非貿易部門相互之間存在著很大程度的產業關聯度。通常情況下這種產業關聯度愈高,進口貿易對經濟增長產生的實質性影響就顯得愈大。進口貿易的產品首先能夠快速地融合到進口貿易國現階段的生產環節中,才可以通過相應的機制體系促進經濟增長。假如進口貿易的產品無法很好地融合到進口貿易國家的實際生產過程中,則進口貿易不僅是對經濟資源造成浪費,同時直接影響到進口貿易國家的經濟運行狀況,導致經濟發生紊亂現象。

        (三)進口貿易的結構合理化。

        進口貿易商品的結構對于進口貿易的經濟利益有著十分重要的影響作用。因為各種貿易商品的生產投入要素、產業關聯度以及需求標準彈性等各個方面有所區別,各種不同進口貿易商品對于社會經濟增長的作用會產生各種不同的影響結果,只有科學合理地搭配進口貿易商品的比重才可以促使進口貿易能夠充分發揮出最大化效果。

        (四)內部政策協調。

        首先進口貿易政策和出口貿易政策應當保持相互協調[3]。國家屬于設定政策措施的主體對象,對于進口貿易與出口貿易的管理控制要保持適度的狀態。假如放任進口貿易不管,貿易出現的逆差現象會過大,從而容易導致我國大規模資源與勞動力出現閑置現象,相應的失業率會有所升高。假如放任出口貿易不管,貿易出現的順差現象會過大,則會直接加大貨幣升值的經濟壓力、通貨膨脹壓力以及資源利用壓力等方面。由此可見,假如進口貿易政策與出口貿易政策無法保持相互協調,則容易使得國家社會經濟受到嚴重損失。其次是國家的對外貿易政策和其它政策應當保持相互協調。貿易乘數有利于促進國民經濟的快速增長,貿易乘數可以在開放性的基礎條件下,對外貿易的實質增長能否發揮出有效作用,主要是由貿易政策與社會投資、經濟消費、投入產業等各方面政策的協調程度所決定的。在合理有效的產業政策推動作用下,進口貿易能夠通過溢出效應促進科學技術進步從而可以發展新興產業,從而不斷優化改進產業的結構,有利于促進經濟的穩步發展。假如貿易政策和產業政策沒有相互協調,則產業部門就無法對進口貿易做出積極地響應配合,從而限制了正常有序的經濟增長。

        三、結束語

        進口貿易作用于經濟增長需要具備一系列的復雜多樣化條件,這部分基礎條件并非是獨立產生作用的,而應當是相互促進與相互影響的關系。如果要達到進口貿易促進社會經濟增長的目標,無法脫離政策制度支持、社會市場支持、產業結構支持以及企業與個人的基礎支持。伴隨著社會的不斷進步與經濟的快速發展,進口貿易與經濟增長相互之間會出現各種實際問題,原本配套政策體系的可依賴性不斷降低,因此新的有效政策措施是非常有必要的。

        參考文獻:

        [1]朱春蘭.進口貿易與經濟增長:基于中國的實證研究[M].杭州:浙江大學出版社,2012.

        第5篇:世界貿易形式范文

        第8屆文博會共設國際標準展位3320個,展覽面積近7萬平方米。有來自25個省(區、市)以及境外9個國家和地區的1335家企業參展;實現展覽成交額48.3億元,同比增長6.92%,其中外貿成交額29.15億元,同比增長5.81%;同時有來自108個國家和地區的93556名境內外專業采購商參會,其中境外采購商5863人,境外貿易團隊40個。

        本屆文博會以“打造文化產品交易平臺、推動文化產業跨越發展”為主題,更加注重文化產品的“商品”屬性和“交易”的經貿效果,參展企業大多數都是文化產品及工藝美術生產廠家,80%以上展位為商品交易類。同時,義烏市政府特別注重境外專業采購商的邀請,并出臺專業采購商參會的優惠政策,得到了來自108個國家和地區的93556名境內外專業采購商的積極響應,使本屆文博會的成交額同比上升明顯,經貿實效性更加突出。

        此外,展會還進一步優化了參展行業和展區的布局,8個展館中有6個是專業館,設置有文體辦公用品展、景德鎮陶瓷精品展、圣誕節慶用品展、印刷包裝與機械專業展、十字繡框畫工藝品展等,其中陶瓷行業展位數達400個,文體辦公用品、印刷包裝、圣誕用品、十字繡行業等展位數都在100個以上。

        第6篇:世界貿易形式范文

        隨著2009年12月歐洲債務危機的爆發及持續蔓延,全球經濟面臨了“二次探底”的局面。2012年二季度開始,歐債危機急劇惡化,主要經濟體消費、投資增長減速,世界經濟復蘇步伐明顯放緩。據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當時預計,2013年世界經濟增長率為3.6%,低于金融危機前10年4%的平均水平。其中,發達國家、美國、歐元區、日本、新興市場和發展中國家的經濟增長率分別為1.5%、2.1%、0.2%、1.2%、5.6%。從目前來看,歐債危機已成“慢性病”,完善歐元區制度設計、消弭競爭力差異將經歷漫長曲折過程,希臘等風險點可能導致危機再度發作,世界經濟復蘇的不確定性增大。世界經濟復蘇放緩,給全球貿易帶來較大沖擊。

        首先,一些國家為緩解就業壓力和企業困難,繼續想方設法限制進口,將國內市場留給本土產業,國際貿易復蘇受挫。例如,2012年前三季度,歐盟RAPEX系統對紡織鞋帽類產品共發出1436起召回通報,召回通報的原因集中在有毒有害物質限量、特殊的檢驗、產品的人身安全、認證、環保等方面的要求。這些被通報的產品有相當一部分或主動或被動地撤出了市場,召回已售出產品,尚未進入歐盟市場的產品則直接被海關拒絕進口。2012年上半年,俄羅斯《少年兒童用產品安全技術規程》正式生效,該規程對少年兒童用產品制定了詳細的安全技術要求,根據該法規,輸俄兒童紡織服裝制品要符合吸水性、透氣性、甲醛、色牢度、pH值、重金屬的要求。同時,輸俄兒童產品還要通過俄羅斯強制性認證并貼上上市流通標志。

        其次,為促進經濟增長,大多數國家繼續放寬產業限制,鼓勵外資流入,但越來越多的跨國公司對國際投資采取了觀望態度,國際投資不振。聯合國貿易和發展會議(UNCTAD)2012年10月23日的《全球投資趨勢監測》報告稱,由于歐債危機持續發酵,企業開始收緊對外投資的趨勢明顯。從全球看,隨著二季度全球經濟復蘇遭遇新挫折,2012年1至6月全球海外直接投資額為6676億美元,流入量同比下降610億美元,降幅達8%。從國別地區看,美國吸收外資數量的降幅最大,達39.2%,歐盟為3.8%。巴西、俄羅斯、印度、中國等“金磚四國”的吸收外資數量也明顯減少,印度降幅為42.8%,俄羅斯為39.3%,中國為3%。

        第三,發達經濟體為應對危機、刺激經濟采取擴張性財政政策,致使政府負債不斷攀升。目前,發達國家為穩定市場信心、增強政府債務的可持續性,又普遍持續大幅緊縮財政,并通過提高稅率、削減社會福利、裁減公共部門就業崗位等方式增收節支,沖擊了居民消費能力和信心,造成國際市場需求出現萎縮態勢。例如,歐盟統計部門2012年11月22日的初步數據顯示,歐元區17國整體消費信心指數在11月份為-26.9。

        第四,為刺激經濟增長,各國紛紛加大貨幣政策力度,刺激企業投資與個人消費。但在實體經濟缺乏投資熱點的情況下,寬松貨幣政策釋放的資金很大部分將流入金融、房地產與大宗商品市場投機炒作牟利,助長了市場波動,甚至形成新的經濟泡沫,加上不利天氣、地緣政治等因素,推動大宗商品價格大漲大落,影響國際貿易的開展。

        二、當前我國對外貿易發展的新趨勢

        世界經濟復蘇緩慢,國際貿易形勢不容樂觀,我國的對外貿易面臨著巨大的挑戰,呈現出新的特點與問題。

        (一)當今我國對外貿易發展的特點

        1. 貨物進出口增速滑落。據海關統計,2011年全年,全國貨物進出口總值為36420.6億美元,同比增長22.5%,其中:出口18986.0億美元,增長20.3%;進口17434.6億美元,增長24.9%。2012年前三季度,貨物進出口總額28424.7億美元,同比增長6.2%,其中:出口14953.9億美元,增長7.4%,比上年同期回落15.3個百分點;進口13470.8億美元,增長4.8%,回落21.9個百分點。2012年分季度看,一、二、三季度進出口總額分別增長7.2%、8.5%和3%。由此可見,我國貨物進出口增速滑落。這一點,也可從2012年廣州秋季進出口商品交易會得以證實。112屆廣交會參會人數18.92萬人,較第111屆、110屆同期分別減少10.26%和10.05%;出口成交額326.8億美元,較上屆下降9.3%。

        2. 貨物出口市場呈現多元化趨勢。歐盟、美國、日本一直是我國的三大貿易伙伴,但自全球金融危機爆發后,這一格局發生了變化,我國的出口出現多元化趨勢。2008年,我國對歐盟的出口份額增加到20.5%,此后逐年下降,2011年下降到18.75%,2012年第3季度下降到16.15%;我國對美國的出口份額下降趨勢是,2000 年所占份額為20.92%,2012年第3季度下降到17.16%;對日本出口的份額也呈現明顯下降趨勢,從2000 年的16.7%下降到2012年第3季度的7.19%。在112屆廣交會上,我國對歐美日出口成交額降幅明顯,下降幅度分別為10.5%、9.4%、36.6%。相反,我國對東盟、印度、俄羅斯和巴西的出口份額則呈逐年增加的趨勢。我國對它們的出口份額分別從2000 年的6.96%、0.63%、0.9%和0.49%上升到2012年第3季度的9.46%、2.37%、2.36%、1.72%。我國對南非、澳大利亞等國的出口份額也逐年提高,分別從2006 年的0.59%、1.41%上升到2012 年第三季度的0.78%、1.84%。

        3. 對外貿易方式不斷優化。近年來,我國通過各種方式,積極調整對外貿易結構,使對外貿易方式不斷優化。出口方面:一般貿易呈現出逐年增加的趨勢,2006年一般貿易出口額占出口總額的比例為42.96%,2011 年增加到48.31%,到2012年前三季度這一比例為48.80%。加工貿易出口所占的比例逐年減小,從2006年的52.67%下降到2011 年的44.00%,2012年前三季度為42.19%。進口方面也顯示出同樣的趨勢,2006 年一般貿易進口額占進口總額的比例為42.06%,2011 年增加到57.79%,到2012年前三季度該比例為57.10%。加工貿易進口所占的比例2006年、2011年、2012年前三季度分別為40.61%、26.95%、26.13%。另外,由于加工貿易“兩頭在外”,受外部環境影響較大,所以其增速均低于一般貿易出口總額增速。

        4. 對外貿易區域布局逐步改善。由于多種原因,我國東西部的對外貿易一直存在差異。2000年,東西部進出口總額占比分別為92.1%和3.6%。自西部大開發戰略提出與實施后,我國的對外貿易布局逐步在改變,中西部地區進出口持續快速增長,東部地區進出口增速放緩。特別是2012年前三季度,中西部地區承接加工貿易產業轉移步伐加快,進、出口雙雙強勁增長,對外貿易區域布局進一步優化。出口方面:中、西部地區分別增長21.5%和43.4%;進口方面:中、西部地區分別增長7.9%和13.2%。東部地區由于受國際市場需求放緩和生產成本上升沖擊較大,出口僅增長4.3%,低于總體增速3.1個百分點。

        5. 民營企業進出口勢頭增強。私營企業經營機制比較靈活,競爭力不斷提升。自2009年,民營企業全年進出口規模超過國有企業,其進、出口額占全國進、出口額的比例逐年上升(見表1)。2012年,在鼓勵民營經濟發展政策措施的引導下,廣大民營企業積極調整產品結構,努力拓展營銷渠道,深度開發國際市場,取得良好效果。前三季度,民營企業出口5515.2億美元,增長19.2%;進口3264.6億美元,增長18%,分別高于整體增幅11.8和13.2個百分點;進、出口額占比分別為24.23%和36.88%。外商投資企業出口7511.2億美元,增長3.1%;進口6483.4億美元,增長1.3%,分別較整體增幅低4.3和3.5個百分點;進、出口額占比分別為49.13%和50.22%。國有企業進、出口增幅明顯下滑,其中出口下降3.9%,進口僅增長0.9%;進、出口額占比分別為24.29%和12.88%。

        6. 針對我國的貿易保護呈高發態勢。在世界經濟貿易增速下滑的情況下,一些國家維持自由貿易的意愿降低,尋求更多貿易保護的意愿加強。表現在各國家都在強化出口支持政策,限制海外競爭成為政策制定者選擇使用的重要政策之一;以各種名目如綠色環保標準、質量技術標準、衛生健康標準等多種形式的非關稅壁壘對進口實行限制,并濫用反傾銷、反補貼手段保護國內市場。例如,2011年初以來,歐盟為貿易保護就采取了一系列措施:5月份對我國高檔銅版紙征收8%~35.1%的反傾銷稅及4%~12%的反補貼稅;9月份又向我國瓷磚征收懲罰性關稅。近年來,我國在對外貿易中所遭遇的保護措施調查和反傾銷隨著出口規模不斷增大,也日益增多。截至2010年,我國已經連續16年成為全球遭受反傾銷調查最多的國家,連續5年成為全球反補貼調查最多的國家。2010年,根據世界銀行數據,47%新發起的貿易救濟調查和已完成的案件都是針對我國的。近年來,我國遭受技術性貿易壁壘涉案金額也持續上升。

        (二)我國對外貿易發展存在的問題

        1. 國際分工地位低,出口產品處全球價值鏈中低端

        我國的對外貿易額雖然位居全球一二,但在國際分工價值鏈中,仍基本集中在中低端。我國出口產品主要集中在技術含量低、耗能高、污染大的勞動密集型和資源密集型的產業上,集中在依靠密集勞動力、附加值低、技術含量不高的加工裝配環節上;出口產品的標準較歐盟、美國等發達國家的標準低,致使我國產品多次被歐盟非食用消費品快速預警系統(RAPEX)通報,通報比例居于世界各國首位;出口的產品缺乏自主知識產權及自主品牌,據測算我國自主品牌產品出口金額比重不足10%。多年以來,我國對外貿易雖然規模增長快,但質量和效益不高,核心競爭力不強,這種“高投入、低收益”的局面將難以長期持續。

        2.傳統比較優勢逐步削弱,生產成本不斷上升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巨大的出口紅利來源于低價的勞動力要素,勞動力要素價格長期以來被嚴重低估。但隨著經濟持續快速增長以及勞動力結構的改變,“人口紅利”正在接近拐點。勞動力作為支撐我國對外貿易增長的基礎因素之一,其低成本優勢正在逐步削弱。據統計,從2009年至2012年,我國勞動力基本工資年增長率逐年遞增,2012年上半年我國城市居民工資收入相比去年同期增長13%,農民工工資也上漲了14.9%。廉價工資已很難吸引更多的勞動力供給,致使不少加工貿易企業面臨用工難問題。同時,人民幣不斷升值,進一步降低出口企業利潤空間。勞動力價格上漲、 “用工荒”、貸款難、人民幣升值等因素提高了出口企業的生產和經營成本。

        3. 出口市場上低價競銷現象嚴重,外貿出口秩序混亂

        由于我國許多行業生產總量供過于求和結構性失衡,國內產能嚴重過剩,各企業商品又缺乏特色、同質化嚴重,企業為爭奪市場只得打價格戰,并把價格戰從國內延伸到國外,在國際市場上低價競銷,不講信譽,盲目競爭。再加上,我國企業多數處于產業鏈的低端,又不注重研發,熱衷于模仿,缺乏核心技術及核心競爭力,只能低價競銷,致使外貿出口秩序混亂。

        4. 外貿企業抗風險能力低,面臨生存困境

        外貿企業特別是以出口為導向的中小企業和小微企業,其現代企業制度還不健全,企業布局也過于分散,效益低下,缺乏核心競爭力,企業抗風險能力偏低。這些企業在國際市場需求減弱、出口成本上升、人民幣匯率升值等情況下,訂單下降,利潤增長趨緩,虧損壓力上升,資金周轉困難。特別是2011 年政府采取了相對緊縮的貨幣政策以來,原本就貸款難的中小企業貸款難度增加,很多資金周轉困難的中小企業只得尋求民間借貸的支持。但民間借貸利率高昂,中小企業無法承受,這使得一些中小企業的資金鏈出現斷裂,部分企業因此倒閉。

        三、我國對外貿易發展走出困境的應對之策

        我國對外貿易發展面臨著一些困難與問題,政府及企業要采取措施,積極應對,以維持我國對外貿易的持續穩定健康發展。

        (一)加快產業布局調整,優化產業結構

        加快產業升級和國內產業布局調整,促進制造業梯度轉移是當今提升我國制造業競爭力的出路。為此,一要通過加快培育和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實現產業結構升級和經濟發展方式轉變;二要加快產業布局的戰略性調整,創造條件讓東部沿海地區迅速地向中高端制造業、附加值較高的領域發展;三要繼續擴大中西部開放,促使中西部地區積極主動承接東部沿海的產業轉移,加快東中西對接及新興制造業生產基地的建設,同時吸納西部勞動力就業,提高西部地區居民收入并擴大其內需,以內需促進經濟與貿易的發展。

        另外,發展服務業可以降低一個國家對外貿的依存程度,提高國家貿易競爭力。為此,我國應大力發展第三產業,把對外勞務輸出和國際旅游作為擴大服務貿易出口的主攻方向;通過利用服務外包技術外溢效應承接服務外包,實現技術的逐漸升級;建立和完善服務貿易管理體系,大力促進信息服務、文化產品、金融、保險等部門的出口,培育服務貿易龍頭企業;同時,加強服務貿易高級應用人才的培養和解決高素質人才的就業。政府還應繼續出臺鼓勵服務業發展的政策措施,優化現有產業結構,促進中國對外貿易的發展。

        (二)政府、行業協會與企業形成合力,妥善應對貿易摩擦

        我國面對日益增多的貿易摩擦和各種各樣的貿易保護措施,應積極建立貿易摩擦預警機制并積極應訴。

        首先,政府要扎實做好摩擦應對和救濟工作。具體來說:一要繼續降低進口壁壘,推動進口便利化,主動擴大進口的規模,減少進口國的“敵視”;二要充分利用雙多邊場合,通過多種形式加強與世界各國的經貿交流,積極倡導貿易和投資的便利化和自由化,尤其要敦促歐美國家放寬對我國高技術產品的出口管制;三要跟蹤國際標準制定的全過程,鼓勵有條件的企業一同積極參與國際標準的制定,為中國產品順利進入國際市場創造條件;四是在面對國際社會惡意的貿易攻擊時,或啟動世貿組織爭端解決程序,或采取適度的貿易報復措施來遏制貿易保護主義勢力擴展。

        其次,行業協會要充分發揮對外溝通的橋梁作用:一是行業協會要加強與國外同行業協會的聯系,及時了解國外的行業動向,并通過制訂一系列的協調制度和制約措施規范行業內企業的生產和出口秩序,防范、制止企業之間出現不正當的競爭,盡量避免和防止貿易摩擦的發生;二是當出口企業面臨國外貿易保護主義措施時,行業協會要給予企業積極、必要的幫助,指導企業聘請律師、做好抗辯等方面的應對準備,使企業能夠在行業協會的組織下形成合力,共同突破國外的貿易保護主義壁壘;第三,企業要充分利用國家政策扶持措施,及時了解掌握國外貿易救濟措施的動向和技術標準變化的情況,不斷適應進口國的技術標準,同時還要提高對WTO 規則的認知度和運用能力,在發生貿易摩擦時既可以通過爭端解決機制來抵制外國貿易保護主義的濫用,還可以通過爭端解決機制對他國的補貼與傾銷提起反補貼與反傾銷申請,以保護自身的利益和安全。

        (三)加快實施“走出去”戰略,拓展外貿發展空間

        實施走出去發展戰略,不僅可以繞開日益盛行的新貿易保護主義,而且有助于保持資本流入與流出的平衡,減少經常項目下的巨額順差,緩和人民幣升值的壓力。為此,政府要鼓勵輕工、紡織、家電、一般裝備制造、能源開采等國內技術成熟、國際市場需求大的行業和冶金、重化工業部分加工制造環節向境外轉移,推動國內相關產業升級;拓展國際間能源礦產、農業開發、海洋資源等方面的互利合作;拓寬國際經濟合作途徑,推進境外經貿合作區建設,支持企業更好地在國內外兩個市場配置資源;提升對外承包工程水平,帶動中國技術和相關產品“走出去”,拓展外貿發展空間。

        國內具有一定競爭力的企業,應加快產權重組,充分利用外匯儲備充裕的時機,積極開展對外直接投資,主動參與國際分工和市場競爭,有效利用國際資源、市場和技術,參與全球范圍內生產要素的優化配置,以推動跨國公司的形成與發展,促進對外貿易的發展。

        (四)調整出口產品結構,提高我國出口產品的國際競爭力

        我國應努力提高出口產品的質量和檔次,提升外貿質量效益。首先,出口企業應在國際產業鏈中找準自己的位置,根據國家產業發展政策和經濟結構調整的要求,把握時機,將產業鏈向設計、研發、品牌、服務、營銷等環節延伸,從貨物出口向服務出口轉型,從數量型出口向質量型出口轉變,從貼牌生產向建立自主品牌和營銷渠道轉型。其次,出口企業要調整現有的商品結構,加大自身技術改革的投入與力度,提高產品的技術含量,提高產品的質量和附加值,把低端的產品結構向高檔方向調整。以加速我國經濟由粗放型轉向節能、低碳和綠色環保發展,最終使我國逐步形成出口支柱產業(農副輕紡等傳統產業)、出口主導產業(機電儀化產業)、出口戰略產業(高新技術產業) 三大出口產業群。同時,我國企業要重視科技開發,不斷開發新產品,創新技術標準,打造自主品牌,不斷提高產品在國際上的非價格競爭能力。

        第7篇:世界貿易形式范文

        本刊訊(記者 毛緒強)7月29日,第十八屆中國農產品加工業投資貿易洽談會(以下簡稱為:中國農加工洽談會)新聞會在北京舉行。農業部副部長陳曉華,河南省副省長王鐵以及農業部、河南省農業廳和駐馬店市有關負責人出席。

        據了解,第十八屆中國農加工洽談會將于9月6日至8日在駐馬店市舉行。會議以“開放合作、綠色科技、創新發展”為主題,以促進現代農業發展為目標,以投資、貿易和資金、技術合作為重點,進一步突出會議的市場化、專業化、品牌化、國際化、信息化,深入推進農產品加工業區域經濟合作,促進我國農產品加工業持續健康發展。主要內容有九項:一是農產品加工業重點項目、洽談和簽約;二是優質農產品展示和貿易;三是農產品加工業科研成果展示推介、項目和簽約;四是農產品采購貿易和產銷對接;五是農產品加工業產業園區推介;六是國際農產品加工業項目交流;七是互聯網+農產品加工業高峰論壇;八是參展產品評定及品牌培育;九是大會總結和參展活動表彰。圍繞以上內容,將分別舉行大會開幕式、重點投資項目簽約儀式、農產品采購貿易與產銷對接、農產品加工業科研成果展示推介、農產品加工業產業園區推介、國際農產品加工業合作交流推介會、互聯網+農產品加工業高峰論壇、新聞會等重要活動。

        與往屆相比,農業部今年進一步加大了支持力度,將第十八屆中國農加工洽談會列入農業部重點支持的展會之一。河南省委、省政府將中國農加工洽談會作為今年對外開放、招商引資的重要平臺,印發全省籌備工作方案,要求舉全省之力全力辦好這一盛會。會議內容更加豐富求實,增加了農產品加工業產業園區交流活動。在產品貿易區,增設名特優精品展示區,展示近幾年來農加工洽談會推出的金獎產品。把電子商務正式列入會議活動內容,舉辦互聯網+農產品加工業高峰論壇。大會增設國際合作部、產品評定部,進一步提升國際化水平,加大產品評定和品牌培育工作力度。改進科研成果方式,在科研成果展示的同時,現場同步、洽談,簽約一批科研成果轉化項目。自1998年以來,駐馬店市已連續17年成功承辦中國農產品加工業投資貿易洽談會。中國農產品加工業投資貿易洽談會已成為駐馬店市對外開放的一張靚麗名片。

        為開好第十八屆中國農加工洽談會,駐馬店市按照農業部和省政府提出的“更新、更高、更實”的要求,全面開展各項籌備工作。目前已發出邀請函4600多份,已有北京、黑龍江、江西、陜西、江蘇、山東等20多個省區市及部分企業參會參展。已落實參會企業近3000家,北京、武漢、上海、廣州等地20多家河南商會組織企業參會。同時,美國、法國、德國、英國、韓國、馬來西亞以及臺灣、香港等24個國家和地區的80多家知名農產品加工企業參會參展。

        第8篇:世界貿易形式范文

        關鍵詞:應用型本科;工學結合;人才培養模式

        自從中國加入wto以來,中國的經濟高速發展,各外貿型企業都需要大量的國貿高級應用型人才。這一需求遠高于對單一的高職高專層次的應用型人才和學術型人才的需求。隨著中國高等教育事業的大眾化,越來越多的高校,包括研究型大學,在國際經濟與貿易這個專業上都把培養高級應用型人才作為人才培養的目標之一。根據麥可思研究院《2010中國大學就業藍皮書》的報告,在2010屆學生畢業半年后失業最多的本科專業中,國際經濟與貿易專業名列第三,達到了0.93萬人。同時,根據麥可思研究院的2010年度的數據統計,2010屆畢業生在本科離校時掌握的基本工作能力水平為53%,而本科工作要求達到的水平為62%。說明培養廣大外貿型企業所急需的本科層次的高級應用型國貿人才是應用型本科院校的必然選擇。

        一、應用型國際貿易人才培養過程中存在的主要問題分析

        1.國際貿易教育過程中重理論,輕實踐,致使畢業生不能適應外貿行業發展的需要。目前高校的國貿人才的培養和市場實際需求聯系不夠緊密,不能滿足加入wto后外貿行業快速發展的需要。長期以來,多數應用型本科院校仍然還是套用研究型高校的培養模式。普遍是重知識傳授而輕品德培養,重理論而輕實踐,忽視了貿易實際操作能力的鍛煉,導致培養出來的國貿人才不能很好地適應社會需要。

        2.課程設置不完善,教材選取不當,教學質量難以保證。國際貿易課程的設置通常包括通知教育課、學科基礎課、專業課和集中實踐課,其理論和實踐課程的學時比例一般為3∶1。只占25%的實踐課程不能很好地滿足國際貿易實踐教學的需要。而對于教材的選擇,大多數應用型本科院校仍選取的是研究型的規劃教材,或是有部分實訓的應用系列教材,沒有根據企業對應用型人才的實際需求來選取或編寫配套教材,最終影響了應用型本科的人才培養質量。

        3.國際貿易專業“雙師型”教師缺乏,現有教師實踐能力相對較弱。國貿專業的教師大多數來源于普通高等院校,沒有從事過專業實踐,動手操作能力不強,不能很好地組織和指導實踐教學活動。同時,有些專業課老師雖然長期從事專業課的教學,但由于課程和科研任務較重,使得他們很少有時間深入到企業進行鍛煉學習,因此他們專業課程的知識老化,教學觀念陳舊,不能滿足當代高級應用型國貿人才培養的需要。

        4.實踐教學環境基本建設還不夠完善。實踐教學環境存在兩個方面的問題:一是校內實訓基本條件不足,實訓體系的真實性不強,難以達到邊做邊學,學做合一的效果;二是校外實訓基地數量不足,教學效果不好。雖然有部分企業與學校簽訂了校企合作協議,但因為學校的教學安排與企業的生產經營活動不相一致,而使得部分的校企合作模式流于形式。

        二、“工學結合”是應用型本科國貿專業人才培養的有效途徑

        應用型本科人才的應用型的特征是:能從事實踐性、操作性較強的工作,在生產與經營管理一線中能解決實際問題;有實際應用導向的知識轉化能力,能在實踐中應用,在應用中創新。因此,國貿專業的應用型人才就是要培養能準確掌握理論知識,受到國際貿易實務的基本訓練,具備較強的外貿業務實踐能力,具有洞察形勢隨機應變、獨立分析解決實際問題和開拓創新駕馭市場,適應新形勢下外貿行業系列崗位群工作及相關貿易工作的高級應用型國貿人才。而“工學結合”則是培養應用型人才的最有效的途徑。

        “工學結合”的應用型人才培養模式由來已久,最早可以追溯到1903年英國開始的“三明治”教育模式。三年后,也就是在1906年,美國也出現了稱之為“合作教育”的工學結合教育模式。在其后的一百多年間的發展過程中,逐漸形成了日本的“產學合作”,德國的“雙元制培訓”,法國的“學徒培訓”等多種工學結合人才培養模式。而在中國,工學結合的人才培養模式起步較晚,在2005年的《國務院關于大力發展職業教育的決定》以及2006年教育部頒布的16號文等主要文件中,“工學結合”才首次成為職業能力教育發展的關鍵詞。

        那什么是“工學結合”的人才培養模式呢?世界合作教育學會給出的解釋是:將課堂上的學習與工作中的學習結合起來,學生將理論知識應用于與之相關的、為真實的雇主效力且通常能獲取報酬的工作實際中,然后將工作中遇到的挑戰與增長的知識帶回課堂,幫助他們在學習中進一步分析和思考。這一解釋體現了一種新的價值取向,即由封閉的學校教育走向開放的社會教育,從單一的學校課堂走向實際的職業崗位,從學科學歷本位轉向職業能力本位,從理論學習為主轉向綜合運用各種知識和能力解決現場實際問題為主。

        三、國際經濟與貿易專業“工學結合”人才培養模式的構建

        (一)構建與專業培養目標相適應的課程體系

        1.針對應用型國貿人才在培養過程中出現的問題,根據市場對國貿人才的需求,筆者擬把應用型國貿人才的培養目標細化如下:(1)畢業生畢業后能直接上崗操作,迅速成為各企業單位的業務骨干。這就要求學生在校期間必須通過社會考試,取得跟單員、單證員、報關員、貨運員等資格證書。(2)畢業生畢業后能適應多種崗位需求。主要體現為能適應在企業外貿業務經營和管理部門工作;能適應在企業涉外采購、銷售部門工作;能適應在涉外企業的生產、加工、運輸、儲存、物流配送等部門工作;能適應在“三資”企業采購銷售部門等從事外貿工作等。(3)畢業生畢業后具有自我生存、自我適應、自我發展的能力。在學校通識教育和學科教育的基礎上,通過自我學習、實踐與提高,逐步取得國際貿易相關技術職稱,逐步成為各類涉外企業的銷售部門經理、品牌經理、高級主管等。

        因此國貿專業培養目標的特色是分三項要求,以體現分層次人才培養與發展的不同目標。第一項要求是最基本、也是最直接的,體現了人才培養的初級目標:即著重于畢業生自我生存能力的培養,以保證充分就業的需要;第二項要求是客觀和現實的,體現了人才培養的中級目標:即著重于畢業生自我適應能力的培養,以保證理性選擇職業的需要;第三項目標是通過努力所追求的,體現了人才培養的高級目標:即著重于畢業生自我發展能力的培養,以充分體現應用型本科院校培養和滿足市場人才不斷完善和發展的需要。

        2.課程體系的重新構建。目前,絕大多數經濟類高等院校都已經開辦國際經濟與貿易專業,競爭相當激烈。要想在激烈的競爭中生存與發展,就必須在專業培養模式方面有所創新,培養出更適合市場需要的人才。經過廣泛的市場調查和人才需求調查,筆者發現在中國的外貿業務的企業中,對基本業務操作人才的需求很大,外貿跟單員、報關員、單證員和業務員除了相關知識外,更主要的是能擁有從事涉外商務活動的能力。因此,筆者提出了以下課程體系結構:(1)構建立體化教學資源。為滿足人才培養方式多樣化的需要,國際經濟與貿易專業應該積極構建立體化教學資源,即要有來自校內有著豐富教學經驗和一線從業經驗的校內專職教師,又有來自校外外貿企業有著豐富從業經驗的兼職教師。核心課程應根據國家規劃教材編寫一批適合學校實際教學的立體化課程教材,同時利用精品課程的建設契機,整合各網絡資源,建立共享型專業資源庫,打造功能強大的資源信息共享和學生自主學習平臺。教學地點也不應僅僅局限于教室和網絡課堂,還應包括實訓室、商品模擬交易會、校園文化超市、外貿業務現場開展教學活動。而教學素材則應包括電子課件、案例庫、習題庫、實訓手冊、真實業務檔案等。對于已和學院簽訂了合作協議的校外外貿實習基地,則要利用學校專業化的優勢資源,為企業開展技術服務,以使得校企雙方優勢互補,合作雙贏。(2)設計遞進式實踐教學模式。為符合人才培養的規律,國際經濟與貿易專業應采用循序漸進的形式設置遞進式實踐教學模式:即采用“能力分塊項目實訓、虛擬任務綜合技能模擬操作、考證實訓、頂崗實習”的實踐教學模式。根據教學設計要求,通過真實崗位群能力分析,先由專業課教師根據教學內容設計相應的實訓項目,專業再整合課程內容,設計虛擬任務綜合模擬操作項目,繼而開展頂崗實習等真實情景式實踐操作。從而由低到高逐級遞進,將實踐教學活動的順序從簡單到復雜,從單項到小綜合再到大綜合,分階段進行,從而體現了教、學、做相結合的專業能力培養模式特點。

        通過上述兩方面課程體系的構建,以達到縮短理論教育與實踐之間的差距和縮短畢業生進入外貿崗位的時間的效果,從而實現國貿高級應用型人才培養的目標。

        (二)按照“工學交替”的思想修訂教學計劃

        根據應用型本科院校實行的學年學分制的特點和遞進式實踐教學模式,國際貿易專業的教學進程主要劃分為兩個階段。

        第一階段是進行學科基礎課程的學習,主要安排在第一學年和第二學年。期間包括政治文化課、通識選修課、國際經濟與貿易專業的專業基礎課。

        第二階段采用專業課和集中實訓相結合的方法。在第三學年將國貿專業課按其所包含的國際市場開拓能力和國際貿易基本業務操作能力進行分塊,相對應地進行項目專項實訓,并將課堂搬進合作的校外企業當中,以取得更好的教學效果。在第四學年,則通過綜合技能模擬操作、考證實訓和頂崗實習來組織教學。在頂崗實習階段,學生要到企業中去進行為期6個月的工作學習,在這期間,學生要與學校簽訂實習協議,學校安排專業課老師進行嚴格的實習過程跟蹤,同時聘請實習企業的優秀員工兼任學生在企業的指導老師。學生在頂崗實習過程中,企業按一般員工的要求對其進行管理,并發給學生相應的薪資報酬。

        (三)“工學結合”的教學方法和手段

        “工學結合”的教學必須以做為載體,在做中教,在教中做,在做的基礎上實現教、學、做三者的有機統一。傳統的案例教學法和啟發式教學,可以讓學生對各知識點進行思考,充分體現以學生為主體。有專業針對性的角色扮演式的情境教學,則可以讓學生身處一個真實的業務情境中,設計出貿易流程中的真實角色,由學生扮演,親身感受,增加對業務情景的感受力。還可運用視頻教學,將報關、報檢、貨運、做單等現場中的情境穿插在專業課程的教學中,使學生可以看到真實的外貿業務流程,增強他們的感性認識和形象思維能力。在實訓環節可通過各種類型的模擬教學軟件,在老師帶領下讓學生進行計算機聯網的實踐操作,增強學生的實際動手能力。而各種類型的比賽,比如國貿案例大賽、商品歸類大賽、經營模擬沙盤大賽都可以讓學生有更多的機會與校內外同專業的學生相互進行交流,提升學習的激情,增強學習效果。

        (四)校企共建“雙師型”教學團隊

        要順利的把工學結合模式下的人才培養模式運行好,就必須全面提高老師的“雙師”素質。所以應用型本科院校的教師必需要從原來的學科型教學思維中擺脫出來,從單純的課堂教學中擺脫出來,把自己轉變為一個真正的既有豐富教學經驗,又有豐富實際業務能力的“雙師型”教師。具體的提升教師“雙師”素質的措施如下:(1)通過培訓與考證提高教師的實踐動手能力和專業技術應用能力。(2)根據實踐教學的需要,可以從外貿企事業單位引進既有實踐經驗,又有較為扎實理論基礎的高級商務人員和管理人員充實到“雙師型”教師隊伍中。(3)根據實踐教學的需要,可以從外貿企事業單位聘請一些有豐富實踐經驗和教學能力的行業專家以兼職教師的身份來校承擔某一門專業課或實踐教學的任務,從而改善教師結構,加強實踐教學環節的教學。(4)選派在職的青年教師下到企業進行掛職頂崗。這樣可以讓青年教師有效地學習實際操作技能,了解國際貿易的前沿動態和企業相關職業崗位群人才需求的素質、知識和能力要求,把國際貿易領域中的最新動態引入課堂,提升教學水平。(5)鼓勵教師積極指導學生參加校內外的專業技能競賽、挑戰杯創業大賽等,通過比賽達到以賽促學,以賽促練、以賽促教的目的,推進教師與學生的共同成長。(6)制定出相應的職稱評定標準并且完善“雙師型”教師的評價體系。設立“雙師型”教師津貼等激勵機制,為他們參加職稱考試提供便利,為“雙師型”教師實行兩種職稱評定時可交替進行創造條件,以促使更多教師成長為“雙師型”教師。

        參考文獻:

        [1]楊光明.工學結合模式下高職“雙師型”教師隊伍建設[j].恩施職業技術學院學報:綜合版,2009,(4):15-17.

        [2]溫曉瓊.高職院校國際貿易專業“工學結合”人才培養模式探索[j].實踐與探索,2010,(1):149-150.

        第9篇:世界貿易形式范文

        一、國際經濟一體化造成行政法制度的國際化

        國際經濟一體化的進程,特別是1994年世界貿易組織的建立,使一國行政法的發展不再只是取決于國內行政管理方式和法治發展水平,成員國政府在國內管理的許多方面要受國際協議的制約。世界貿易組織對一國行政法的普遍性要求至少有一個基本方向:

        第一是有關國際貿易的行政規章和一般援用的行政決定,必須實行透明度原則予以公布,而不管行政封閉有多么悠久的歷史和多么重要的地位。世界貿易組織的許多協議都有貿易政策透明度條款,要求在成員國全國水平上實行貿易管制規則和實際管理作法的公開化,在官方出版物上或者公開征求公眾意見;或者在多邊水平上通知世界貿易組織,以便于世界貿易組織、有關締約方政府和貿易商了解和監督。1994年建立的世界貿易組織貿易政策審查機制,是世界貿易組織對成員國國內貿易政策進行經常性監督的制度,用于鼓勵、支持和維持在國內和多邊水平上的貿易政策的透明度。行政公開是一個當代性的行政法基本規則,歷史并不長。行政公開和意義上的政務公開并不完全一樣。即使實行了憲法制度,但是出于行政效率需要的理由,行政秘密原則仍然在許多國家和許多領域得以延續。就是在實行了行政公開制度的國家,實行公開的領域和方式并不完全一樣,行政當局對行政公開例外的確定仍然有裁量權力。世界貿易組織從國際自由貿易的角度拋開國家行政制度差異所要求的行政公開,在公開制度意義上只有更大程度的普遍性和徹底性,涵蓋了行政規章和其他形式的行政決定。這將使行政公開的行政法制度和原則至少在國際貿易方面得到最大限度的建立和實行。

        第二是成員國政府有義務采取一切可能的“合理措施”對世界貿易組織規則進行統一實施,而不管成員國的國家結構制度是什么類型。例如美國聯邦制下的聯邦政府有權處理國際貿易和州際貿易事務,可以直接行使權力保障世界貿易組織規范在美國的統一實施。同樣實行聯邦制度的加拿大,聯邦政府卻沒有美國聯邦政府的權力。在執行世界貿易組織規則方面,還要建立新的處理聯邦和州政府關系的機制。世界貿易組織關于政府管理統一性的要求,對一國行政權限的分配和政府體制與貿易發展的一致性方面有重要影響。在20世紀后期進行的行政體制改革和行政法發展中,中央與領土單位上其他行政機構權限的劃分一直是非常重要的內容。世界貿易組織的要求從貿易自由和市場統一的方面,為國家結構形式的設計、改進和實際運作提出了一個不可回避的決定條件。只要世界經濟一體化進程不中斷,這一制約條件就會發生作用。

        第三是要求保留或者建立對行政行為的審查和糾正機制,并使其達到“事實上的客觀和公正”,而不管各國國內的具體制度有什么不同。行政決定應當接受訴訟式審查,受到行政冤屈的當事人應當得到有效的法律救濟,現在已經為許多國家所接受并建立了相應的制度,例如行政訴訟、行政復議等等。至于這些審查和救濟制度的實際效果和公正程度,只有國內的評價。因為各國內部行政與司法、政府與個人的關系和實際力量對比各不相同,行政訴訟機制也并不一樣,世界貿易組織提出一個可謂美妙絕倫的評價標準“事實上的客觀和公正”。這將推動行政決定的司法審查制度在各成員國中得到真正的事實上的發展。

        這樣一來,體現市場需要和自由貿易要求的行政管理制度和法律制度就無可避免和無可選擇地會出現在成員國中,這種發展過程在新世紀會繼續走強。世界經濟一體化造成的競爭壓力和世界貿易組織規則的約束力量,會使有利于保證公平競爭和發展的行政法制度在世界范圍傳播和引進。

        二、政府職能下卸和放松管制促成行政法形式的變化發展

        以調整政府與公民關系為主要內容的當代行政法,其主要根源是為克服市場機制缺陷緩和社會矛盾而賦予政府的龐大職能。體現二戰后現代政府特征的職能集中于市場管制、社會管制、公共服務和公用事業方面。二戰后有代表性的美國行政法,特別是美國聯邦行政程序法的規范對象,主要是執行上述兩類管制職能的政府機構特別是聯邦政府的獨立機構。美國的這種政策管制職能在20世紀60年代末到70年代達到。支撐西歐發達國家行政法發展的政府福利職能、社會職能和市場管制職能的作用也在那時達到高峰。當代行政法上所謂從特惠到權利的制度(美國)和主體公法權利的制度(德國)主要是體現戰后這一時期政府與公民關系新內容的行政法制度。

        時至80年代,西方主要發達國家紛紛放松政府管制加大市場調節作用,將一些政府壟斷項目轉到市場競爭領域,利用社會力量分擔政府職責,或者引入市場因素到公共領域適用。例如政府鼓勵支持非政府層次的社區建立和發展養老院、殘疾人福利機構等公益事業,鼓勵和吸引私人投資義務性基礎教育,照顧低收入的適用型住房建設開發,以招標投標方式將政府負責的公共建設或者其他任務承包給私人單位完成并支付報酬,對公共設施的使用收取費用等等。

        上述行政管理的變化在法律上反映為一些新的法律形式或者原來在行政法中不甚重要的法律形式已經在或者將在行政中發揮新的或者重要的作用。例如行政合同、行政指導、行政規劃、行政補助、行政私法等。正像國家行政、社會公共行政的結合和對私人力量的利用是新世紀實現行政任務的力量結構特征,公法和私法因素互相融通結合,將是新世紀行政法制度發展法律結構的特征。但是要將在行政中出現的法律形式制度化普遍化需要一個過程,以便形成一個獨立制度所需要的各種原則規范和其他要素,并發展為相對于其他制度的完整體系。在此之前,只能是作為其他制度的特例適用行政法的最一般原則。例如德國行政法上的行政計劃,雖然人們承認它有不同于其他法律形式的特殊性,但是在行政法總則的體系中一直不能獲得獨立制度的地位。在具體事項的法律處理上,是將其割裂開來按照其特征分別納入行政法令、行政行為和行政合同制度中進行。因循守舊蔑視新法律形式的情形終將得到改變。美國公共合同制度的崛起就是一個成功范例。它有不同于普通法一般合同制度的特殊規則,有相對獨立的法律救濟渠道,甚至在美國律師協會中也有單獨設立的公共合同法組織。只要各國行政改革的總趨勢和總方向不改變,與行政改革相適應的新的法律形式勢必會在新世紀中成長起來并取得獨立地位。

        三、為提高行政效率改革公務員制度

        20世紀后期到新世紀行政法變革的主題,是對市場競爭的推崇、對效率第一的首肯和對發展的追求。但是傳統的政府公務員制度是以保障任官平等為重要目的確立的。它的基本原則之一是在一次性競爭錄用基礎上的職業常任制,這一原則的實行使政府在選舉更迭的變換中保持了穩定和連續性。它的基本制度之一是功績制度,這一制度為消除任官腐敗提高行政效率確實起到重要的作用。但是它卻在私營組織用人制度高效率相形之下顯得落伍,原來的激勵機制不能符合提高行政效率的要求,不能適用社會競爭劇烈變化的需要。

        相關熱門標簽
        无码人妻一二三区久久免费_亚洲一区二区国产?变态?另类_国产精品一区免视频播放_日韩乱码人妻无码中文视频
      2. <input id="zdukh"></input>
      3. <b id="zdukh"><bdo id="zdukh"></bdo></b>
          <b id="zdukh"><bdo id="zdukh"></bdo></b>
        1. <i id="zdukh"><bdo id="zdukh"></bdo></i>

          <wbr id="zdukh"><table id="zdukh"></table></wbr>

          1. <input id="zdukh"></input>
            <wbr id="zdukh"><ins id="zdukh"></ins></wbr>
            <sub id="zdukh"></sub>
            久久一日本道色综合久久m 中文字幕无线码一区高清 婷婷色中文字幕一二三 | 日韩久久久中文字幕 | 亚洲国产精品久久久秋霞 | 制服丝袜视频高清中文字幕 | 特级做a爱片久久久久 | 亚洲一线免费观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