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校本課程研究報告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一、夯實基礎:打造一支高素質的校本課程實施隊伍
教師是校本課程開發與實施的主力軍。我校采用學科專任教師為主、學校教師全員參與的“雙軌制”指導策略,抓住教師在校本課程中重新學習、自我鍛煉的難得機遇,開展了四大系列培訓活動:一是通過邀請專家來校講學、舉辦骨干教師講座、開展教師課程故事演講等方式,促進教師對校本課程內涵的了解,樹立嶄新的角色意識。二是定期進行常規性和主題式校本課程教研活動,讓教師在集“做、說、評、思”于一體的活動中形成富有個性的操作技術和研究方法。三是實施“請進來、送出去”的教師研訓工程,加強與各兄弟學校的橫向聯系、縱向溝通,取長補短,開闊視野。四是通過小課題研究報告評比、活動方案設計大賽、展板設計評比等活動,為教師搭建校本課程展示、交流的大平臺。
二、立足實際:尋求一條行之有效的課程資源開發之路
校本課程是學校自主開發并實施的課程?;趯W生的興趣和需求,我們結合學校實際,圍繞學生與自然、與他人和社會、與文化、與自我的關系,以一軸(校本課程開發為軸心)三線(以學生需求為主線、以資源條件為主線、以學校辦學目標為主線)進行校本課程的實踐與探究,先后開發出三大系列10余門特色校本課程,課程內容包括梁祝文化、甬上風情、氣象探秘、創意版畫、魅力太極、巧手紙藝等。
內容形成序列。我們充分考慮學生身心發展的規律,根據不同年齡段兒童成長的需要和認知規律,從中年級到高年級初步形成了校本課程內容的序列,避免內容的無序和重復。
體現個性差異。校本課程立足于學生的個性差異,立足于每個學生的健康發展,在教師的指導下,讓學生自主選擇活動內容。如我校氣象探究室、科技活動室、紅領巾氣象站聯合開展氣象科普系列實踐活動,并以“氣象七小活動”(小觀察、小制作、小調查、小實驗、小發現、小課題、小報告)為載體,分階段分年級自主實施,實現由“小研究”到“大學問”的飛躍。
體現地域特色。我校根據本地社會、歷史、人文、地理等具體情況,挖掘具有鮮明地方特色的校本課程資源。如“千年傳說梁祝故事的變遷情況調查”“寧波市十大名橋的歷史調查”“黃泥墻傳說與康王下江南真實性研究”等。
三、狠抓落實:構筑一道校本課程風景線
加強組織領導。校本課程作為學校課程改革的突破口,學校上至領導、下至普通教師都十分重視。校本課程開發由教科室分管,并成立校本課程教研組,全面負責校本課程開發的日常工作。學校將校本課程作為課程改革的重要內容,對開發校本課程需要的經費、人力和物力給予了充分的保障。學校選定骨干教師擔任各校本課程的任課教師,科學管理,以典型帶動群體,帶動其他任課教師放開手腳、大膽嘗試,倡導團體指導和協同教學,進而促進了校本課程工作從點到面,再從面到點,全面深入地鋪開。
合理開設課程。課程是學校提供給孩子最重要的產品。我校以學生的全面發展為本,構建形成“開發潛能,弘揚個性”為導向的多元化課程運行體系,逐步建立起由基礎型、拓展型、探究型三大類課程組成的“蝶變”校本課程,旨在培養有個性、有特長、有學力的學生。目前,我開發的校本課程以學生六大核心素養(優良的品德底色、強大的學習能力、出色的個性特長、自主的實踐創新、良好的行為習慣、健康的身心素質)為培養目標,開設四大類課程(基礎知識拓展類、體藝個性特長類、科技興趣實踐類、地方傳統文化類)共計51門。校本課程的開設既連續又有梯度,旨在滿足不同年齡階段學生的興趣特長和愛好,便于學生針對各自的特點靈活多樣地選擇課程。
確保課程實施。一是活動開展有序。每學期初,學校教導處對全新校本課程系列活動進行總體安排,并制訂具體實施計劃,各班按計劃開展活動。二是研討堅持常態化。學校堅持每月開展一次校本課程觀摩研討活動或班級公開匯報課活動,進一步提高了教師的實踐能力。三是強化檢查督察。通過隨機推門巡課、抽查教師的備課筆記等方式,了解課時的落實情況和教師的工作態度;與學生交流,掌握學生活動的情況、內心的所思所想;通過對學生、家長發放問卷,調查了解活動開展的真實情況,以及學生和家長的參與情況、對活動效果的評價等,確保校本課程教學活動的真正落實。
建設精品課程。我校校本課程的探索已有七八年歷史。多年來,我們處理好普及與提高的關系,打造一批精品課程。《梁祝文化探究》《氣象探秘》《創意版畫》等一批精品課程就在這樣的背景下應運而生。如《梁祝文化探究》校本課程的開發,充分挖掘梁祝文化獨特的自然美、藝術美、人性美優勢和情、意、境的可感受性,以培養學生綜合實踐能力為重點,以全面提升學生人文素養為核心,讓梁祝文化走進校園,用傳統文化浸潤學生心靈,成功打造了梁祝文化的特色品牌。
四、大膽創新:建立一套切實可行的校本課程評價體系
學生評價改革是校本課程改革的難點,針對以往只有活動、沒有評價的情況,我校對校本課程的評價方式做了創新嘗試。
課程評價實現制度化。本著整體性、多元性、過程性、激勵性的原則,學校制定了《學生校本課程學分制評價實施細則》,規定學生每學年校本課程學分由考勤態度分(10學分)、過程評價分(60學分)與終結評價分(30分)三部分組成;平時加強對學生學業狀況的評價,建立學生成長檔案,做好適時性評價、階段性評價;同時對學生學業的結果進行評價,形成終結性評價,終結性評價內容側重于實踐展示性內容。
活動評價實現多元化。確立多元評價主體(包括教師、學生、家長等方面),實行多元評價, 做到公正、公平、真實。多元化活動評價主要包括:評價主體多元,可以是個人自評、同伴互評、小組評價、教師評價、學校評價、家長評價、社區評價等。評價內容多元,學校組建了包括電子文本、展板、手抄報、黑板報、調查報告、故事演講、匯報演出、小論文以及原創作品等多個項目的評價庫。評價方式多元,學校開發了形式新穎多樣、學生喜聞樂見的評價方式,既有活動參與、活動記載、微信表彰等過程性評價,又有各級活動成果展示、課程評優等終結性評價。
1 對校本課程內涵的理解
校本課程(school-based curriculum)即以學校為本位、由學校自己確定的課程,它與國家課程、地方課程相對應.校本課程一詞是在1973年愛爾蘭阿爾斯特丹大學召開的“校本課程開發”國際研討會上提出的.校本課程主要分為兩類:一是使國家課程和地方課程校本化、個性化,即學校和教師通過選擇、改編、整合、補充、拓展等方式,對國家課程和地方課程進行再加工、再創造,使之更符合本校學生的特點和需要;二是學校設計開發新的課程,即學校在對本校學生的需求進行科學的評估,并充分考慮當地和學校課程資源的基礎上,以學校和教師為主體,開發旨在發展學生個性特長的、多樣的、可供學生選擇的課程.校本課程體現了學生的主體性、差異性、開放性等特征.因而校本課程的開發、實施,本質上是對傳統課程教學的變革, 它具有隱性和顯性、有形與無形的特征.校本課程的作用要體現在三個方面: 推進素質教育, 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 提升教師的課程意識, 促進教師的專業發展;實現學校的課程創新, 形成學校的辦學特色.因此,各學校將校本課程的開發提到了課程改革的核心地位.
2 校本課程的開發
2.1 校本課程開發的理念
校本課程開發的最基本的理念堅持“學生為本”的課程理念.在重視學生的學習需要,尤其重視個體學生的有差異的學習需要,同時也要明確校本課程開發的主體是教師.
2.2 校本課程《趣味物理實驗》開發的意義
物理學是一門以實驗為基礎的自然科學.物理實驗是實現物理教學目標的基本手段,是實現手、眼、腦綜合運用的過程,通過實驗可以加強中學物理的教學,提高教學效果,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操作能力、分析能力.二十世紀七十年代,我國著名的物理教育家、蘇州大學教授朱正元就當時中學的辦學條件,提出了“壇壇罐罐當儀器,拼拼湊湊做實驗”的教育思想,要求廣大物理教師要想方設法把實驗開展起來,讓學生動起手來.在新課改的今天,強化實驗教學就顯得更加突出.物理新課程旨在進一步提高學生的科學素養,而科學精神中的探究精神、創新精神等在物理實驗中學生都可以得到充分的培養.在《高中物理課程標準實施建議》中明確指出: 可以指導對物理實驗有興趣的學生在校本課程中, 選修具有更高要求的物理實驗專題,開發物理探究性實驗校本課程, 使學生經歷科學探究的過程.我校基于學校和學生的實際情況,組織物理教研組開發了校本課程《趣味物理實驗》,校本課程《趣味物理實驗》中選擇的實驗是一些能激發學生學習物理興趣的趣味物理實驗為教學內容,如不倒翁的原理、趣怪的飲水鳥、煙花在下落時為何呈現球形、帆船為何能逆風前進、在太空中如何測量物體的質量、聲波制冷冰箱的原理、磁冰箱的原理、如何分辨生熟雞蛋、在失重條件下如何測物體的質量等,該課程不僅能使學生掌握如何用實驗方法觀察物理現象,研究物理規律,更能夠讓學生了解物理實驗技術在許多科學研究領域、工程實踐中的廣泛應用.校本課程《趣味物理實驗》開發的意義主要體現在于以下三方面:
(1)有助于提高學生的科學素養
通過《趣味物理實驗》校本課程的開發,加強了學生對實驗課程的體驗和感知,在實踐應用中鞏固所學物理知識、增強技能,在實際動手中提高發現探究與創新的能力,逐步養成勤于動手、敢于創新、善于創造的行為習慣.同時,學生在實驗探究過程中,不斷學習科學探究方法,逐步形成自主學習能力,養成良好的思維習慣,提高運用物理知識和科學探究方法解決問題的能力.可以有意識地激發學生學習的好奇心與求知欲,培養他們科學探究的興趣,形成堅持真理、勇于創新、實事求是的科學態度與科學精神.
(2)有助于張揚學生的個性特長
《趣味物理實驗》的內容呈臺階式上升,既關照全體學生初步感受和掌握物理實驗的基本要求,又讓具有理工科傾向的學生有進一步開展探究實驗的條件,更讓有今后從事科研愿望的學生有機會走向高校、社會,進行物理前沿體驗式實驗,因而能較好地滿足不同層次、不同階段學生的需求,使學生的科學素養、創新能力得到不同程度的提升,張揚他們的個性特長.
(3)有助于促進教師的專業發展
當今社會,教師自身的專業發展顯得格外重要,“給學生一碗水,自己就要成為一條永遠流淌的小溪”.教師是校本課程開發、實施的主力軍, 是具體的組織者、實踐者.校本課程的開發意味著教學思想和方法的變化,必然促進教師專業的發展.①形成了教師的課程能力.校本課程的開發要求教師自己確定課程目標、課程內容、課程實施方式、課程評價形式等,必然有助于形成課程能力;②提升了教師的研究能力.校本課程具有很強的綜合性、趣味性、知識性和專業拓展性,校本課程開發的過程就是教師參與研究的過程,它要求教師承擔相應的研究任務,這對教師研究能力的提升大有益處;③提升了教師的教學能力.校本課程的開發與教學要求教師站在整個課程的最高點,對整個學科有整體的、全面的認識,從而提升了教師駕馭課程教學的能力.教師根據學校、學生的實際情況,開發出符合本校特色和適合學生個性發展的課程,使自己的能力和價值得到最大的發揮.
2.3 校本課程《趣味物理實驗》開發應遵循的原則
(1)自愿性的原則
在實施的過程中,提前將《趣味物理實驗》課程的安排掛在校園網上,讓學生了解相關信息,鼓勵學生根據自己的興趣愛好、個人發展和潛能自主選擇學習.
(2)主體性的原則
以學校為主體,自主開發和發展的課程,應充分體現學校特色,并體現教師為課程開發的主體,體現以學生的實際需要的主體.
(3)一致性的原則
校本課程的教學內容、方法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而定,盡可能與學生所學的物理知識同步,靈活地作內容和形式上的調整,力求與物理教學內容同步.
(4)補充性的原則
校本課程是根據本校學生的實際情況,對國家課程的“不足”部分的有益補充,通過校本課程的開發,可實現對國家、地[JP3]方課程體系的有機整合,完善二者之不足, 形成學校的教育特色.
(5)實用性的原則
物理學與人們的生產實踐活動聯系非常緊密, 因此, 開發校本課程時加強與生活、生產的聯系,讓學生感受到物理就在身邊,物理來源于生活,讓物理走進生活,能夠學以致用.
(6)開放性的原則
既要切合目標的多元性、內容的寬泛性、時間空間的廣域性、評價的差異性,又要靈活安排,分段實施,根據學校和學生的實際,選擇最佳的實施時空,科學安排課時和學習進度.
2.4 校本課程的評價
校本課程評價應強調以發展性評價和表現性評價為主,主要是對課程、教師、學生的評價.
(1)對課程評價
學期末,教師都對本學科的課程從優勢與不足兩方面進行評價,學校參考開課情況、學生的興趣、學生的學習效果等因素對各門校本課程進行評價,適時調整教學,使校本課程的開發與實施,成為學校、教師、學生成長發展的平臺.
(2)對教師評價
學校通過聽課、調查訪問、研究報告, 或進行成果展示等形式,對校本課程教師進行考核.主要有“五看”:“一看”學生選擇的人數;“二看”學生學習的效果;“三看”同組教師聽課后的反應;“四看”學生問卷調查的滿意度;“五看”教師教學案例、教案的實用性、撰寫的課程綱要、反思能力等進行評價.
(3)對學生評價
全球科學技術的飛速發展,在給人類帶來充實的物質生活的同時也伴隨著一系列的負面影響,經濟的發展并不必然意味著精神世界的豐富,也不能避免價值觀的失落。因此,各國的課程改革都十分關注教育的道德文化層面,強調兒童品德的培養,道德教育作為課程改革的重點和難點倍受重視,從而促使品德教育理論和實踐的發展取得突破性進展。
世界發達國家都在加強道德教育研究,加快德育課程改革的步伐,為我國小學品德教育的改革提供了豐厚的借鑒經驗。例如,1989年日本文布省頒布的新教學大綱,對德育的目標和內容均進行了調整。為培養具有"自主性的日本人",道德教育的內容體現適切性,力求與兒童身心發展的特征相吻合;道德教育的實現方式體現階段性,由低年級體驗性活動逐步向高年級反思性活動推演。1994年,第44屆國際教育大會將品格教育列為各國教育應進一步努力的首要方面之一。1996年美國的第二次教育高峰會議和1997年總統的《國情咨文》都強調了青少年道德品質的重要性。英國在1999年9月頒布的課程改革方案中明確提出,學校教育應肯定真理、正義、誠實、信任、責任感等美德。
我國一貫有重視小學思想品德教育的傳統,從1981年開設小學《思想品德》課程以來,品德教育改革無論在理念層面還是操作層面都取得了初步成效。但由于多方面的原因,始終沒能有效地實現理念和操作的實踐性整合,成為導致品德教育實踐中的知識化、簡單化、去生活化、成人化傾向的原因之一。課程作為教育理念和教育實踐的中介,必然承擔著改變德育的針對性不強、實效性偏低的責任。值此新一輪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的契機,加強小學品德教育的研究,尤其是小學品德課程的開發與實施研究勢在必行。
二、本課題的研究內容
研究將以在實驗區試教的新教材為依托,圍繞小學品德課程建設展開,驗證品德課程標準(實驗稿),探索形成與新課程相適應的課程開發與實施體系。
(一)品德教育的模式
目前國外影響比較廣泛的德育模式有道德認知發展模式、價值澄清模式、社會行動模式、體諒模式等,對于這些模式我們應合理地進行借鑒,使其成為我國品德課程改革的推動力量。國內現已被實踐證明比較成功的道德教育模式有情感道德教育模式、活動道德教育模式、體驗道德教育模式等,各實驗區應靈活地根據各自實際情況加以運用。無論國內還是國外的任何一個模式不可能就道德教育的全過程進行闡釋,因此,在小學品德教育中不能采用非此即彼的二元對立思維方式,全面肯定或全面否定任一德育模式,而應以課程改革的理念為指導,創造性地將德育模式運用于具體的兒童品德培養中,并在品德教育的過程中探索與新課程相適應的品德教育模式。
(二)新教材的編寫和實施新教材是課程改革教育理念所依存的物化表現形式,又是教學實踐工作的工具,因此,本課題將借助新教材推動實驗區的課程改革,同時積極吸取實驗區的教育教學改革經驗推進新教材的編寫,使實驗區工作和教材的編寫實施形成一個完整的體系。
1、對品德課程本質特征研究
(1)20世紀80年代以來,品德課程改革取得的成就以及新進展
(2)現階段品德課程發展呈現出的新特點
(3)適合我國國情的品德課程的構建方式
2、小學品德教材編寫研究
(1)教材內容的選擇與組織方式的研究
(2)教材的形式問題研究
(3)教材綜合資源體系的開發與實施研究
3、小學品德教材實施研究
(1)課堂教學改革研究:
新教材與生活性特質的品德教學研究
新教材與主動參與、自主建構的品德教學研究
新教材與完全生命投入、完整心理結構參與的品德教學研究
新教材與民主參與的品德教學研究
(2)教材實施情況的調查分析:
教材應用于課堂教學的實際狀況
教材在使用過程中遇到的問題
教師對教材的評價
學生對教材的評價
不同實驗區對教材的評價
4、評價研究
(1)品德評價的理論研究:
品德評價的本質研究
品德評價的基本理念研究
品德評價的功能研究
(2)品德評價實施工作的研究:
明確評價的內容和評價標準
收集和分析數據與證據
設計評價工具
明確改進要點并制定改進計劃
(四)品德師資的培養和培訓
新課程非常重視教師的課程參與,教師成為課程的建設者和開發者,本課題將探索有效師資培養和培訓的內容、途徑,提升教師的品德課程開發參與意識,確保培養培訓工作與新教材開發實施的同步進行。
(五)品德地方課程與校本課程的開發研究在新的課程體系中,地方課程和校本課程被列為國家課程的重要補充和課程形態,在品德課程開發中也應突出地方品德課程和校本品德課程的有效開發,以滿足不同地區、不同學生的不同特點、不同需求。
1、品德地方課程的開發
2、品德校本課程的開發
(六)品德課程資源建設研究
品德課程資源是品德課程建設的基礎,除去教材以外,還包括家庭、學校和社會生活中一切有助于學生品德發展的多種資源。
1、品德課程資源的篩選機制
2、品德課程資源開發利用機制
(七)品德課程內部以及與其它課程的銜接研究
1、《品德與生活》與《品德與社會》的銜接研究
2、小學品德課程與中學品德課程的銜接研究
3、品德課程與其它課程的銜接研究
三、本課題的創新程度
由于我國的課程開發一直存在"大一統"的問題,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課程開發與實施的理論研究,目前國內關于品德課程開發與實施的成熟的理論體系尚未形成。雖然國外已經有一些相關研究可以為我們借鑒,但對于國內課程領域的研究而言,本課題的研究是全新的,我們將以課程標準為準繩,研究涉及品德教育理念、品德教學、品德教育過程中的師生角色、教學方式、學習方式、教育管理等全方位的變革,以期填補我國課程研究領域的空白。本課題研究的應用價值在于促進我國教材開發的多樣性、靈活性和豐富性,增強教材的適應性,促進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的順利實施。
四、研究方法
(一)調查研究
通過實地的調查獲得新課程開發實施的情況和數據,以此為基礎進行理論分析,不斷完善新教材。
(二)行動研究
本著從教育教學的實際中發現問題,并在教育教學中尋求解決問題的辦法的宗旨,使新教材的開發實施工作與實驗區的工作形成良性的互動循環系統。
(三)個案研究
研究分析典型的品德教學個案,通過個體考察整體,尋求規律性的認識,實現課程開發實施的最優化。
(四)經驗總結研究
對品德課程改革中的感性經驗和認識進行提煉和概括,形成相應的理性認識。
(五)比較研究
比較分析國內外品德課程開發與實施的相關理論和實踐,從中獲取可供借鑒的經驗。
(六)實驗研究
按照教育實驗研究的方法,對品德課程標準(實驗稿)和新教材進行實驗研究,根據實驗結果檢驗課程標準和新教材的效果。
五、研究步驟
2002年12月,開題會。
2003年1月~2003年2月,各實驗區申報子課題,并制定子課題研究計劃。
2003年3月~2005年6月,各實驗區根據子課題計劃開展實質性研究,整理典型課例和品德教育教學改革經驗體會分別成集。各實驗區每半年報送一次研究成果。
2005年7月~2005年12月,各實驗區對經驗進行總結和提煉,形成相應的子課題研究報告,總課題組以此為基礎撰寫"小學品德課程開發與實施"的研究報告。
六、預期成果
(一)"小學品德課程開發與實施研究"的總結報告
(二)小學品德的實驗教材系列:
教材
教師教學用書及相關輔助材料
教師備課系統(CD-ROM光盤)
研究課(VCD光盤)實驗教材通訊
(三)系列論文
(四)教師培訓資料
(五)典型課例集
(六)品德地方課程和校本課程精選集
(七)調查研究
通過實地的調查獲得新課程開發實施的情況和數據,以此為基礎進行理論分析,不斷完善新教材。
(八)行動研究
本著從教育教學的實際
中發現問題,并在教育教學中尋求解決問題的辦法的宗旨,使新教材的開發實施工作與實驗區的工作形成良性的互動循環系統。
(九)個案研究
研究分析典型的品德教學個案,通過個體考察整體,尋求規律性的認識,實現課程開發實施的最優化。
(十)經驗總結研究
對品德課程改革中的感性經驗和認識進行提煉和概括,形成相應的理性認識。
(十一)比較研究
比較分析國內外品德課程開發與實施的相關理論和實踐,從中獲取可供借鑒的經驗。
(十二)實驗研究
按照教育實驗研究的方法,對品德課程標準(實驗稿)和新教材進行實驗研究,根據實驗結果檢驗課程標準和新教材的效果。
五、研究步驟
2002年12月,開題會。
2003年1月~2003年2月,各實驗區申報子課題,并制定子課題研究計劃。
2003年3月~2005年6月,各實驗區根據子課題計劃開展實質性研究,整理典型課例和品德教育教學改革經驗體會分別成集。各實驗區每半年報送一次研究成果。
2005年7月~2005年12月,各實驗區對經驗進行總結和提煉,形成相應的子課題研究報告,總課題組以此為基礎撰寫"小學品德課程開發與實施"的研究報告。
六、預期成果
(一)"小學品德課程開發與實施研究"的總結報告
(三)小學品德的實驗教材系列:
教材
教師教學用書及相關輔助材料
教師備課系統(CD-ROM光盤)
研究課(VCD光盤)實驗教材通訊
(三)系列論文
(四)教師培訓資料
綜合實踐活動作為一門國家規定、地方指導、學校開發的三級管理課程,要求學校根據相關自然、社會、經濟、文化資源開發活動主題,其運用學校個性化資源校本開發課程的屬性,為創建學校特色課程提供了可能;該課程的發現域、方法域、活動域、社會域課程屬性與其他學科課程的特征和屬性形成了差異,這些特征符合學校特色課程的價值追求;學校開發的綜合實踐活動課程在實施過程中,不斷修改完善、拓展更新、積累沉淀、形成成果,可以轉化為有學校個性的特色課程。因此,綜合實踐活動為學校特色課程建設研究提供了一個新的視角和技術路線。
一、學校特色課程的界定
1.學校特色課程的內涵及特征。學校特色課程內涵及特征的適當性界定,將為學校特色課程開發給予明確的指引,以有效避免盲目開發、失位開發。石鷗認為:“所謂特色課程,是指學校在先進的教育思想指導下,根據本校的辦學理念,以學生的需求與發展為核心,以地域、社區與學校資源為依托,經過比較長期的課程實踐,逐步形成和發展起來的具有獨特性的整體風格和出色的育人成效的課程、課程實施或課程方案?!盵1]朱治國認為:“所謂學校特色課程,是指學校以國家課程標準為基礎,在學校教育理念和育人目標的指導下,充分利用學校課程資源而開發、設計和實施的,能集中體現學校辦學特色和課程優勢的主導性校本課程?!盵2]在這些界定中,均突出了在特色課程開發資源運用的特性、學校作為課程開發的主體地位及對學校特色發展的價值,闡明了學校特色課程的關鍵特征。依據上述學校特色課程開發取向的分析,本文對學校特色課程的規定性定義為:學校特色課程是學校依據課程開發的學生本位取向,運用個性化的課程資源自主開發實施的具有獨特課程功能和價值的核心校本課程。其特征表現為:第一,課程資源的獨特性。學校特色課程開發采用的課程資源具有鮮明的本土、本校特征,切合學校的特色發展定位。第二,課程組織的科學性。摒棄“文獻式”與“拼盤式”的校本課程開發窠臼,力求課程組織的規范性、新穎性。第三,學習方式的綜合性。學校特色課程在規劃設計上預設與隱含了綜合化的學習方式,強化研究性學習、服務性學習和操作性學習,著力培養學生的“實踐創新”核心素養。第四,課程實施的持續性。學校特色課程能在學校長期、持續實施,經過課程評價檢驗,呈現出強大的課程生命力。第五,課程功能的發展性。學校特色課程具有良好的教學收益,能有效促進學生必備品格與關鍵能力的不斷發展。
2.學校特色課程與校本課程的關系
在學校特色課程開發的現實圖景中,將國家課程的校本化視為學校特色課程,將學科延展型校本課程視為特色課程,將雜多的校本課程門類視為學校特色課程群等,均反映了對學校特色課程與校本課程二者關系認識層面的誤差,需厘清二者之間的關聯與區別:校本課程是學校根據學生的學習興趣與需要自主開發的供學生選擇修習的課程,特色課程源于校本課程;校本課程可采用共通與普適性的課程資源,特色課程運用的課程資源具有獨特性、個性化;學校的校本課程門類多種,特色課程具有典型性、代表性,是學校的核心校本課程;校本課程可因由學生興趣與需要的改變而存亡更替,特色課程則能持續實施,不斷釋放出良好的課程功能,通過修訂在學校滾動使用;特色課程本質上是學生本位取向的課程,教師是課程實施的組織者、指導者與咨詢者,是與學生一起學習的學習者。
二、以生為本的學校特色課程開發取向
學校課程版圖歷來以教師本位取向的課程開發為主導,其典型特征為專家編制,教師執行;以人類文明的經典成果作為課程核心內容;教材呈現具有嚴謹的體系化;課程學習以傳授、記誦、理解、練習為主要方式。學校特色課程開發需由教師本位取向轉向為學生本位取向。
學生本位的特色課程開發以學生的核心素養發展為指向,在課程目標設計、課程內容選擇、課程編制技術、課程實施方式、課程實施成果等方面呈現出如下特征。第一,以“問題解決”作為課程核心目標?;诤诵乃仞B的學校課程發展在教育目標設計上“必須以諸如‘問題解決能力’之類的‘21世紀生存能力’直接掛鉤的形式,把教育目標加以結構化”。[3]學校特色課程開發的理念與追求需緊緊圍繞學生問題解決能力的培養進行課程設計與建構。綜合實踐活動以主題探究活動與研究性學習課題為主要內容,直接作用于學生問題解決能力的培養。第二,運用生活資源作為課程素材。學生本位的學校特色課程開發關注學生的生活世界,運用學生周遭的自然、社會、經濟、文化資源及學生主體的興趣、愛好遴選、生成課程內容。第三,非知識體系為中心組織課程。學生本位取向的特色課程開發不以知識體系的系統性、嚴謹性為主張,強調以探究性學習活動、實踐性學習活動、體驗性學習活動為中心組織課程,探究實踐行為、探究實踐的成果和結論由學生完成。第四、形成學生個人成果。教師本位取向課程的學生成果在考試競爭與功利主義教育的擠壓下往往凝結為分數與排名。在學生本位取向的特色課程中,學生的個人成果類型多樣、數量眾多,如,綜合實踐活動課程中學生完成的活動總結報告、結題報告、研究小論文、創意設計與制作的作品等,成為學生核心素養發展的真實反映與客觀證據。
三、基于綜合實踐活動的學校特色課程類型
綜合實踐活動的課程內容、實施方式及課程功能為開發建構不同類型的學校特色課程提供了依據,不同類型的特色課程均能在不同側面、不同維度體現綜合實踐活動課程的屬性和特征。基于綜合實踐活動開發的學校特色課程類型主要包括主題統合型課程、科技創新型課程、服務學習型課程、心理建構型課程和社團驅動型課程五大類,每類課程均有自身的目標指向、內容結構與實施策略。
1.主題統合型課程。主題統合型課程以培養學生的探究能力為核心目標,通過運用學校獨特的課程資源開發主題領域,分解具有邏輯關聯的系列小主題,形成課程結構,學生通過主題探究與實踐活動形成課程。如,廣州市海珠區瑞寶小學以社區瑞獅活動與習俗為資源,構建“靈動瑞獅”主題領域,開發“愛獅、頌獅、尋獅、悟獅、秀獅”等系列小主題,形成《靈動瑞獅》特色校本課程。主題統合型課程遵循綜合實踐活動課程主題實施的環節和階段,以課程實施的常規課型、變式課型和創新課型為載體,開展課程教學。
2.科技創新型課程。科技創新型課程以培養學生的創造能力為核心目標。中小學經常性開展的學??萍紕撔禄顒觾热莅ǎ嚎萍佳芯空撐膶懽?、科技項目設計與制作、科技實踐活動、科技體育、科技創意思維訓練等,這些內容與綜合實踐活動課程的內容(研究性學習、社區服務與社會實踐、勞動與技術教育)有著內在的聯系,成為建構學??萍紕撔滦驼n程的主要來源。學??萍紕撔禄顒优c綜合實踐活動在育人目標、活動內容、活動方式上具有一致性,學??萍紕撔禄顒映晒蓮木C合實踐活動課程的實施成果中遴選、加工和提煉,綜合實踐活動作為國家課程實施的計劃性、正規性和持續性,為學?;诰C合實踐活動課程開展科技創新活動提供了堅實的課程基礎和持續發展的源泉。[4]
3.服務學習型課程。服務學習型課程以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為核心目標。服務學習是學生在教師指導下,走向社會,開展社區服務和社會實踐活動,獲取直接經驗,培養學生社會責任感、服務精神和實踐能力的學習活動。服務學習型課程具有課程內容的實踐性、活動過程的體驗性、活動參與的社會性及人格培養的有效性等特征。服務學習型課程的開發與實施,要求學校在活動項目、活動時間、活動方式、活動保障等方面做出整體規劃;注重與學校德育整合及與社會實踐基地聯合實施;強調活動過程的完整性,讓學生參與活動項目選擇、活動方案設計、親歷活動過程、形成活動成果,開展活動反思、交流與評價。
4.心理建構型課程。心理建構型課程以促進學生的心理健康為核心目標。當前,學校的心理健康活動存在以咨詢為主體、以教學為主體、以活動為主體三種取向。心理建構型課程主張克服片面與單一化的傾向,整合三種取向,充分發揮綜合實踐活動促進學生心理健康的課程功能,形成學校心理建構型課程的四大領域:心理健康的基礎性知識教學活動;常見心理問題的研究性學習活動;心理疏導與調節的社會實踐性活動;心理障礙的專業性咨詢與矯治活動。其中,研究性學習活動與社會實踐性活動為綜合實踐活動課程的主要學習方式,對于深化學生心理認知與評估、促進學生心理的主動建構有重要作用。如,中小學生學習壓力與焦慮情況的調查,中學生早戀現象的研究,中小學生與父母溝通狀況的探究,中小學生網絡交友現狀的調查等研究性學習課題;走進養老院的慰問活動,走進特殊學校的交流活動,走進社區的宣傳、演出與勞動活動,春秋游研學旅行活動的等實踐性活動,都是開展心理健康教育活動的有效方式與途徑。
5.社團驅動型課程。所謂社團驅動型課程,即以學生社團為平臺,規劃、設計活動內容,通過社團組織內在驅動實施的課程學習活動。學生社團具有同質性、自治性與拓展性特征。同質性表現為共同的興趣愛好與理想追求是組成社團的基礎;自治性即學生在教師指導下自主設計活動項目,自主開展活動,自我管理組織;拓展性表現為社團活動內容與方式具有可拓展的多樣性和開放性。其中,自治性是學生社團的根本特征。培養學生的自治能力是社團驅動型課程的核心目標。社團驅動型課程的開發與實施策略為:體系化、多樣化的社團類型及活動內容規劃設計;社團活動方式的多樣化與有效性;在社團活動中融合主題探究活動和服務學習活動;通過社團平臺形成優秀的學生作品。
四、基于綜合實踐活動的學校特色課程教材編制策略
教材是課程的實體呈現,是學生修習的主要工具與材料?;诰C合實踐活動編制的特色課程教材是教師教學的依據,達成教學的基本規范,利于學校系統持續實施課程,不斷積淀、彰顯學校特色。同時,相對穩定的教材,也有助于學生基于教材設計的主題與活動方式形成豐富的系列個人成果。
1.以主題擴展建構課程框架。基于綜合實踐活動的學校特色課程教材的編制運用主題擴展型式,將知識集點、能力發展、活動方式、學生成果形成融合在主題實施中,通過主題擴展為子課題,各子課題的漸進實施推演學生活動,形成課程實施過程。
2.以環節推進展開學習過程。教材體系依照綜合實踐活動實施的五環節模式“主題確立――方案設計――活動實施――交流展示――總結評價”展開學生學習過程。各環節設計與主題關聯的探究與實踐活動、設計與制作活動、展示與交流活動等,并隱含相關的常規課型。在環節推進范式教材體系中,學生成為環節推進的主體,教學由教師傳授轉型為學生生成性的自主活動,學生在不同環節帶來的多樣化課程履歷中,促進跨學科核心素養的發展。
3.以單元組合串聯課程內容。根據主題實施的不同環節設計教材單元,使不同單元之間具有內在的邏輯關聯,不同單元的教學目標差異,教學課型差異,教學成果差異形成不同單元的教學個性。單元結構的一致性與耦合性,形成課程的整體性。
4.以方法指引強化課程特色。方法體系知識是綜合實踐活動課程的本體性知識體系,包括思維方法知識、研究方法知識、設計制作知識和成果表達的方法知識。[5]活動方法的掌握是學生能力形成的要件,強化方法指引及學生對方法的掌握是基于綜合實踐活動的學校特色課程的鮮明特色。在教材編制中,針對學生的年齡特征,在不同年級分布、鋪設不同的主要活動方法,包括文獻研究方法、調查研究方法、比較研究方法及如何撰寫小論文與研究報告等多種方法的學習、運用。在教材設計中,注重融合案例指導方法,從而提升學生方法掌握的成功率。
5.以學習資源拓展學習空間。基于綜合實踐活動的學校特色課程教材不以系統的知識呈現為教材主體,主張在教材中以“資料袋”的形式給學生提供必要的參考資料及文獻索引,使學生獲得再活動的材料,拓展學生的學習空間。由教材設計者主動供給的學習資源可以有效避免學生資源探尋的盲目性,保證學習資源的前沿性與真實性。
參考文獻:
[1]鐘啟泉.基于核心素養的課程發展:挑戰與課題[J].全球教育展望,2016(1): 3-25.
[2]石鷗.普通高色課程開發研究[J].中國教育學刊,2012(12)1-5.
[3]朱治國.學校特色課程建設的深度思考[J].現代中小學教育,2013(5):14-16.
信息技術課是一門全新的課程,在這門課的教學中該如何提高教研能力呢?我根據自己的實際經驗談點看法:
一、注重在日常教學中開展教研
不少教師存在這樣的認識,認為搞教研就是寫學術論文、教學專著等,其實不然,教研存在不同的層次和方向,作為基層教師的我們,應該多關注日常教學各環節的落實,在教學中形成學科模塊、章節、專題等知識體系,并熟練運用教學的一般規律,盡快進入教學相長的和諧境界。
1.優化教學設計,施行策略性教學
教學設計的對象是學生,是對一節課或一個教學章節、片段、知識點的教學構想,其目的是為了更好地促進學生進行相關知識的學習,教學過程是教學設計的重要環節,應使其體現出教學設計的理念、思路和教學的互動過程,在優化教學設計的基礎上,可以根據課堂情景變化而靈活、適時修正教學過程,以充分體現和鍛煉教師的教學機智。
2.開展教學比較,實施反思性教學
教學比較可以是日常教學各個環節的比較,通過對比,汲取別人的優點,改正自己的缺點,完善、提高自己的教學能力,其中以聽課、說課為主要形式。通過教學比較,反思自己固有的教學思想或教學觀念、教學方法,并大膽嘗試新的理念或方法,進行教學創新,促進教學各環節的不斷優化。
3.加強交流與合作,實施合作性教學
合作性教學一方面體現在同事間的協作,比如同學科教師間資料素材的共享,教學體會、感想的交流,對某一教學問題的共同研討等,不同學科教師間協作進行學科的融合教學等;另一方面體現在進行講課、批改作業或輔導等方面工作的時候,充分開展以“對話”為主要方式的合作教學,實現師生、生生之間,教師與文本之間的融合和溝通。
二、嘗試撰寫論文,展示教研成果
教師開展教研活動,有多種成果展示形式,如有公開課、示范課、優質課等顯性展示,也可以以隱性成果的方式表現出來:通過系統的教育教學理論學習、教學實踐及經驗總結,形成自己的價值判斷,得出自己對某個問題的觀點,在此基礎上形成教研論文、課題實施方案及階段性研究報告等。嘗試針對不同問題撰寫論文,可以說是開展教育教學研究的有效形式。
1.搜集資料,撰寫參考資料性論文
這類信息技術論文一般時效性、科普性較強,能有效解決教材滯后性所造成的與現實應用相脫節的矛盾。
2.教學總結,撰寫教學經驗類論文
教師應經常性地對自己的教學行為進行考察、反思,并進行深入的研究,主動創造性地去解決教學中出現的實際問題,提升自己的教學水平,經常性地開展教學經驗交流和教學批判活動,多讀書、多思考、多總結,勤于動筆,經常把自己教學成功之處,處理某個知識點獨特點和師生交流辯論的火花點等及時記錄下來,這樣日積月累,才會有感而發,有東西可寫。
三、開展課題實驗,開發校本課程
1.積極開展課題實驗研究
作為信息技術學科,由于多方面原因,要想獲得正式的各級課題立項并不容易,但信息技術教師一定要有課題意識,我們可以以信息技術學科為主或與信息技術學科有關的課題研究為切入點,發揮自身學科優勢,主動參與縣、市、省級課題的實驗設計與操作、資料收集、數據統計,成果階段性匯總與撰寫;更有價值的是注意在教學中發現、提煉有意義的課題,在校間、校內、教研組內部、甚至是個人確立研究課題,進行課題實驗研究,循序漸進,規范自己的科研行為,培養形成良好的科研品質。
2.嘗試開發校本課程
新的課程改革要求學校在完成國家課程和地方課程外,還要自主開設校本課程,信息技術學科在校本課程中占有一定的比例和時間。我們可以運用學?,F有條件,根據信息技術課程要求,發揮信息技術教育特色,嘗試開發能適應學生個性差異,滿足學生學習需求的信息技術校本課程。校本課程的實施,使我們基層教師直接參與到從課程設計到實施的全過程中,這是一種更高層次的教研活動,它有利于轉變信息技術教師的傳統教育觀念,夯實專業基礎知識,提高專業水平,加強信息技術教師設計與開發信息技術課程的能力。
關鍵詞:核心素養;特色課程;校本化
中圖分類號:G627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9094(2017)06B-0025-03
一、核心素養:設置學校課程的風向標
2016年9月的《中國學生發展核心素養體系》有著明確的目標指向和積極的價值導向。面對這一體系,我們必須著重思考兩個問題:一是如何在我們的教育教學中貫徹核心素養內容,二是如何把核心素養落到實處。在細細研讀國內外關于落實核心素養的研究報告后,我校結合自己的辦學思想、辦學理念進行了反復思考。我們認為,教育的首要目標不僅僅是讓學生在學校中表現出色,更是為了幫助他們在走出校園后的可持續發展,這是提出核心素養的根本目標所在。對學校而言,除了國家規定的課程外,更應關注學校特色課程的建設,開展跨學科主題教育教學活動,將相關學科的教育內容有機整合,讓核心素養落地生根。
作為一所具有百年辦學歷史的蘇南農村小學,我校根據自身的文化特質,在課程建設方面進行了長期的探索,并積累了相當的經驗。學校的課程方案以國家教育方針為指導,在統一規劃的基礎上,從國家規定課程、地方課程、校本課程等維度進行架構,形成了“一體兩翼,一校兩院”的課程結構。其中的“一體”是核心課程,指的是作為學業基礎的國家必修課程。“兩翼”中的一翼,指向促進人格成長的活動課程,包括儀式典禮、節慶活動、體育藝術科技、親子活動、讀書節活動、素質教育成果匯報展演、書畫展拍等社會實踐生活體驗類課程。另一翼指向促進智慧成長的學科拓展課程,包括國學經典、數學游戲、英語口語、科技小制作、小荷花劇社等學科拓展課程。這些課程的設置與第八次課程改革同時進行,并積累了豐富的經驗。同時,在學校的發展過程中,又形成了“一校兩院”校本特色課程,即以“少年軍?!睘檩d體的德育校本課程,以“少年農學院”為載體的綜合實踐活動校本課程和以“少年書畫院”為載體的藝術校本課程。這三大校本特色課程都有屬于自己的課程基地,緊緊圍繞辦學理念和培養目標,系統編制了課程標準、學期課程實施綱要、教與學參考用書、三大校本課程管理控制程序文件,開發設計了主題學習活動方案。它們既是課程建設的平臺,又是學校特色發展的抓手,更是學生核心素養培養的基地。
二、特色課程:落實核心素養的著力點
少年軍校有少年軍校陳列館、軍事拓展活動基地、國防教育趣學空間等課程實施基地?!渡倌贶娦Un程》按照低、中、高年級學生的特點,分別安排知識性主題、活動性主題、研究性主題等三類活動主題。知識性主題的活動,讓參與學生獲得相關的、自己感興趣的一些軍事知識與歷史知識,培養學生的愛國主義情感與愛軍、學軍的意識?;顒有灾黝}的活動,讓學生參與實踐性主題活動,培養堅毅頑強的意志品質與良好的行為習慣,同時在真實的情境中逐步形成責任擔當意識。研究性主題的活動,讓每個學生參與主題的研究,通過上網學習、尋訪、閱讀、合作研究等不同的途徑,對研究主題進行深入的探索,培養學生的現代國防意識、愛國情感等品質,提升綜合素養。
少年農學院有蔬菜種植方桌田、紅領巾小桃園、蔬菜大棚、家禽養殖區、小小農展館、小荷美食工坊、小小組培實驗室和玻璃花房等課程實施基地。學校圍繞“我是小小種桃人,以桃為媒愛家鄉;我是小小花藝師,以花為媒愛自然;我是小小美食家,以菜為媒愛生活;我是小小研究員,以物為媒愛探索”四大目標,整合校韌飩萄ё試矗優化、調整少年農學院課程的目標、內容、實施、管理及評價體系,開發設計系列主題學習活動,幫助來自農村的少年兒童有效開展勞動實踐活動和體驗探究學習,積累勞動和生活的直接經驗,培養學生愛勞動、愛家鄉、愛自然、愛生活、愛探索的品質。
少年書畫院近1800平方米,包括陶藝教室、國畫教室、書法教室、創作室等十多個專用美術室。少年書畫院課程實施堅持普及和提高兩手抓。在普及層面上,把人人寫好一手中國字作為基本要求,以書畫院校本教材《清清水墨》《悠悠書韻》為依托,以美術課、寫字課為主陣地,著力培養和提升全校師生的藝術和審美素養。在提高層面上,外聘有名望、有經驗的輔導老師,簽訂培訓目標責任書,做實做細做優各年級少年書畫院小學員的日常培訓活動,并通過師生作品展拍會、各級各類書畫競賽、書畫考級、素質教育成果展演等多種方式,促使更多的學生學好書畫技能,愛上書畫藝術,為師生搭建展示藝術素養的平臺。
縱觀我校三大特色課程“少年軍?!薄吧倌陼嬙骸薄吧倌贽r學院”的實施過程,在提升學生素養、提高教師科研能力、發展學校內涵、強化學校特色課程的后續建設等方面發揮了巨大的作用。但在核心素養體系頒布后,我們要思考和實踐的問題有了新的內涵,在今后的發展過程中要注入新的活力,進一步發揮三大課程的作用,提升學生的核心素養。
三、多源匯流:形成特色課程的新活力
1.家長群體:課程建設的新生力量
我們倡導“每一位家長都是課程開發的參與者、組織者、實施者”。為此,學校開展“小荷家長進課堂”活動,整合家長的教育資源,結合三大特色課程,形成課程菜單。每個班級通過家長委員會推薦有特長、熱心學校公益事業的家長志愿者,每周二、四社團活動時間來校給學生授課。社團活動時間,“小荷媽媽”帶著自己精心準備的童話故事繪本閱讀和孩子們一起分享,“小荷爸爸”根據自己的興趣愛好,在學?!皣儡娛氯W空間”里帶領孩子們體驗國防教育,利用VR設備模擬戰爭情境,進行實槍演練。家長參與到課程建設之中,使我們的課程更有了生命的活力。
2.實踐基地:課程實施的最佳場所
學校是兒童成長的樂園。在校本特色課程建設中,學生是課程參與的主體。如何利用學校校本課程基地,提供最佳的場所與環境,讓學校的每一個角落都能為學生的素養提升服務?學校根據“一體兩翼,一校兩院”的課程結構進行了深入的思考,并以“學校基地主題活動課程的系列開發”為研究課題,申報了江蘇省“十三五”教育科學規劃課題。
我們在農學院基地主題活動課上作了嘗試。要求語文老師創造學生與大自然親密的機會,改變他們的學習方式:一是觀察,即帶領學生在種植、植物生長與收獲的過程中進行深入細致的觀察;二是閱讀,閱讀與植物、節氣、種植相關的農諺、古詩、童謠,豐富知識;三是寫作,引導學生說說自己的發現與收獲,并指導學生通過各種形式記錄自己的所見所聞所感,遇到不懂的,還可以通過網絡學習、調查訪問等方式再學習。我們希望充分利用實踐基地,讓少年軍校、少年書畫院都成為課程實施的最佳場所。
3.特聘教師:課程發展的智慧錦囊
在三大特色校本課程的實施過程中,特聘教師發揮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少年軍校將繼續與共建部隊協同開展活動,在每學年開學前夕,學校舉行全體學生在校常規軍事化訓練,共建部隊的官兵們通過集訓,讓學生在學會隊列、行走等動作要領的基礎上,進一步學習打軍體拳等更高難度的動作;社團活動時,邀請官兵來校對學生進行愛國主義系列教育,如軍史講座、介紹英雄事跡等等;利用社會實踐活動時間,組織學生到共建部隊參觀戰士們的內務整理、軍事訓練,并請戰士們根據切身感受講述獨立生活的體會等等。
[關鍵詞]綜合實踐 促進 落實
一、研究課程內涵,尋找綜合實踐活動課程校本化的理論依據
課改初期,對綜合實踐活動課程的開設我們也曾走過“僅將其作為課表中的擺設”、“課時開設不足”、“將其異化為另類的學科課程”等彎路,隨著課程改革的逐步深入,我們對這門課程有了充分的認識,確立了綜合實踐活動課程校本化的思路,但這種思路是否可行,還必須要有一定的理論依據。為此,我們查閱了大量資料,逐步明確了綜合實踐活動課程的性質:它是國家制定、地方開發、校本實施的新課程,在課程性質上,它的課程名稱、內容指向以及課時要求等由國家確定,具有強制性,地方和學校不能改變。但由于該國家課程的特殊性,國家對其各方面的具體內容、目標等并不作出統一規定,而是把決定權交給學校,由學校根據自身實際和教育部的有關要求進行自主開發或選用。綜合實踐活動課程在課程門類的歸屬上,不是一門校本課程的具體門類,但卻可以利用校本課程開發的理念與技術,在內容上可以與校本課程進行有效的整合,作為一體實施。綜合實踐活動課程的性質以及它與國家課程、校本課程的關系為我校開展綜合實踐活動課程校本化研究提供了理論依據,堅定了我們綜合實踐活動校本化實施的信心。
二、發揮集體智慧,開展綜合實踐活動課程校本化的探索與實踐
在為綜合實踐活動課程校本化實施尋找到理論支持以后,我們結合這門課程的組織線索、內容范圍和目標,自主開發教學資源,編寫了各年級的《綜合實踐活動教學指導用書》,并在實踐中采取了有效措施,建立了有效機制,充分發揮全校師生的集體智慧,對教學資源不斷調整、修改、充實和完善,提高了綜合實踐活動課程的系統性、連續性和有效性。
1.編寫活動指導用書,保證綜合實踐活動課程的正常開展
開展綜合實踐活動,必然涉及到活動內容的確定。綜合實踐活動課程最基本的內容領域包括研究性學習、社區服務與社會實踐、勞動與技術教育、信息技術教育等方面,除信息技術有省編教材外,其它三個領域均沒有課程標準、教材和教參,沒有經驗可借鑒,沒有模式可參考,“這門課程老師教什么,學生學什么”成了亟待解決的問題。經過反復思考和理論論證,我們進行了綜合實踐活動教學指導用書的開發,為師生提供了必要的學習材料的支持。
在指導用書的編寫中,學校首先組織骨干教師本著“切合實際、便于應用、活動高效、螺旋上升”的原則,根據《綜合實踐活動課程指導綱要》中規定的四大領域的目標,為各年級制定出比較系統的活動課題,每學年的活動設計都力求能合理的整合綜合實踐活動的各個領域,圍繞“人與自然、人與社會、人與自我”三條線索展開,切合學校、師生的實際,便于操作。比如我們為四年級設立了戲曲大舞臺、小學生早餐情況的調查、家鄉的歷史、饅頭的來歷、植物的一生、我是爺爺奶奶的開心果、做環保小衛士、谷物粘貼畫巧手扮生活、神奇的泥巴、學做針線活十個主題活動,其中的“戲曲大舞臺、小學生早餐情況的調查、家鄉的歷史、饅頭的來歷、植物的一生”主要側重于研究性學習領域;“我是爺爺奶奶的開心果、做環保小衛士”主要側重于社區服務與社會實踐領域;“谷物粘貼畫巧手扮生活、神奇的泥巴、學做針線活”主要側重于勞動技術教育領域,每個主題活動又分為若干循序漸進的小主題,比如在“學做針線活”中,我們又設計了玩沙包、做沙包、利用技法解決問題三個小的活動主題。信息技術教育領域由于有省編教材,教學目標明確,所以在主題活動中沒有專門的體現,但它與其它領域又是相輔相成的,學校微機室向學生開放,學生可以利用課堂上學到的信息技術知識到網上搜集資料、編輯研究報告,又可以將自己的研究性學習成果做成演示文稿或網頁到學校網站,進行展示和交流。
在整體框架形成以后,組織業務骨干根據確立的活動主題,精心編寫《綜合實踐活動教學指導用書》,每個活動主題包含活動主題分析、活動目標、教學準備、活動建議、活動過程參考、教學資源等六個部分,對諸如手工制作等的活動內容配上必要的插圖和方法說明。力求使每位任課教師都能借助為其提供的活動主題和活動參考,比較準確的把握綜合實踐活動的課程特點,達到較為理想的教學效果。
2.建立科學的管理機制,使綜合實踐活動課程在實踐中不斷完善
為增強課程的執行力,學校成立了專門的領導機構,出臺了《綜合實踐活動課程管理制度》等規章制度,建立激勵措施,鼓勵教師自主開發綜合實踐活動課程資源,將教師提供的綜合實踐活動課例數量和質量情況折合成學分,在考核中加入一定的分值,為綜合實踐活動課程教學資源的不斷豐富和完善提供了保障。
學校采用巡課、學生問卷、教學研討等形式,及時了解綜合實踐活動課程的執行情況,鼓勵教師創造性使用《綜合實踐活動教學指導用書》,逐步引導教師在比較準確的把握課程理念的基礎上創造性的開展教育實踐活動。我校四年級學生釋磊的父母是我鎮頗有名氣的兩位民間藝人,吹拉彈唱樣樣精通,經常被邀請去各村表演節目。任課教師充分利用這一資源,邀請他倆來校做“戲曲大舞臺”活動研究的“客串老師”,他們對中國戲曲知識的講解和典型曲目的精彩表演,激發了學生對戲曲文化的研究熱情。學校借此契機成立了戲曲興趣小組,聘請他們為校外輔導員,定期來為學校的戲曲研究工作提供幫助,這一舉措為我校如何發揮家長在綜合實踐活動中的資源優勢提供了可供借鑒的案例。
3.加強綜合實踐活動基地建設,增進學校與社會的密切聯系
在開展綜合實踐的過程中,學校結合與西王集團、三星集團、昌德石材廠、頂峰熱電、魯杭絲棉集團等大型企業毗鄰的地域優勢,先后與7個集體單位、5家個體企業建立了友好關系,開辟了12個實踐活動基地,豐富了課程資源。學校定期組織學生到實踐基地進行實地參觀、采訪和考察,為學生提供了接觸社會的機會,增強了學生的社會交往能力,培養了學生的社會責任感。
三、一分耕耘,一分收獲
開展綜合實踐活動課程校本化研究以來,從活動主題的選擇到活動內容的制定,從活動的準備到具體的實施,我們一起播種著希望,在辛勤的耕耘中我們也收獲了成功的喜悅。
綜合實踐活動課程的開展,為學生展現了一片廣闊的天地。三年級學生在《動物――人類的朋友》活動主題研究中,經歷了飼養小動物、調查動物和人類的關系、考察韓店鎮野生動物的生存現狀等活動過程,在活動中,學生領悟到人與動物和諧發展的意義,向全校師生發出了“保護野生動物,就是保護人類自己”的倡議,通過發放宣傳單的形式向全鎮居民發出了不捕殺野生動物、不噴灑劇毒農藥、不焚燒秸稈的呼吁,在全鎮的酒家、飯店中開展了“拒絕野味上餐桌百家飯店簽名活動”,這一活動先后在《農村大眾》、《大眾日報》、《濱州日報》等報紙上刊登,并在鄒平電視臺新聞欄目播出,學生的《韓店鎮動物資源的現狀調查》在《當代小學生》上發表。
在綜合實踐活動課程的開展過程中,教師不僅要為學生創造有利的教育環境,而且還要親自參與學生實踐的過程,自主開發更切實際的教學資源,這使教師的教學理念和教學方式得到了改變,課程開發能力得到了提高。
與國外相比,我國在培育孩子的生存技能方面,是有嚴重缺失的,孩子們的自我保護意識相對較差。而這種缺失,表現在現實上,就是心理學家調查的結果:由于孩子活動范圍變小,探索、冒險的經歷變少,孩子逐漸變得內向、畏縮、膽小。2015年1月9日,在山西學校安全能力建設推進會上,山西省太原市小店區晉陽街小學校的“生存教育”特色匯報引起了全體與會領導和教育同仁的廣泛關注和好評。
“生存”理念的意象解讀
生存教育的提出和實踐是基于學校安全工作的現實考量出發的。學校前身為山西針織廠子弟學校,地處鐵路邊緣,全校1300多學生有80%住在鐵路附近,上下學都要過鐵路。加之,學校外來務工人員子女較多,學生及家長流動性極大,往返鐵路的安全成了學校工作的首要任務。由此,以“鐵路護路”為核心的安全能力建設被首先提上了日程,并隨之延伸出了多元化的內涵。
所謂“生存”,即生命系統的存在與生長,生存教育涵蓋了對人“非常態生存素質”的培養教育和對人“常態生存素質”的培養。對小學生而言,“非常態生存素質”與生命存在相呼應,關乎學生的生命安全,主要包括自我防范、自我保護、自救互助等方面的意識和能力;“常態生存素質”與生命成長相呼應,關乎學生的社會生存能力,主要指向學生的自主自立等素養,包括自主意識與能力、與人交往的意識和能力以及自我成長與人合作過程中的思想與品德等素養。
生存教育的核心在于“W會生存,奠基未來”,其根本在于為學生未來的幸福人生奠定生命存在與生命成長的基礎,是學?!瓣P注生命,著眼未來”的教育追求。珍愛生命,自保自救,為未來奠定生命存在之基;身心健康,全面發展,為未來奠定幸福生活之基。
圍繞生存教育的本質追求,學校確立了“平安成長,快樂學習”的校訓、“文明和諧、團結進取”的校風、“踏踏實實做好每件事”的教風和“快快樂樂度過每一天”的學風,立足“改革提升,特色立校”的辦學思路,打造和諧平安校園,力爭在未來三年之內,將學校辦成太原市乃至山西省特色鮮明、質量穩步提升、社會影響不斷擴大、能對未來務工人員子女接收、發揮示范引領作用的窗口學校。學?!吧娼逃钡呢S富意象包含自性本我、低層本我、人文本我、形象本我和高層本我五個層次的生命精神屬性。據此,學校的培養目標是將每個學生培養成關愛生命、文明守禮、能動善思、陽光健康、全面發展的未來人。
安全活動凝塑生存意識
早在2009年學校就開始編寫并使用《安全教育》校本教材。從最初簡單裝訂的《安全知識匯編》到隨后帶有插圖的《安全小手冊》,一直到現在涵蓋思考內容、討論環節、案例介紹等內容的銅版鉛字印刷《安全教育》校本課程教材,豐富翔實、圖文并茂的內容深受學生和家長的喜愛。
學校還將“安全校本課程”納入課程計劃,編進課程表。1~2年級每周一課時,3~6年級每兩周一課時,并配備專任教師進行教學,定期開展教研活動,期末進行課程評價,努力做到教學計劃、教材、課時、教師、教研、考核“六到位”,以此來保證“安全校本課程”的落實。
用故事照亮生命,以理念指導人生。為了讓安全教育真正在孩子心里生根發芽,學校還積極拓展校外課程資源,成立家長講師團,定期進校講安全;倡導家長每周要和孩子共同學習1~2條安全小常識;與孩子交流身邊的安全故事;結合防震日、禁毒日、消防日,聘請交警、民警、武警、消防員、律師、醫生進校開展專題講座,以生活中鮮活的案例豐富“安全教育校本課程”素材,強化“安全教育校本課程”的落實。
從課堂到課外,從書本到實踐,常態化的安全教育活動在學校不僅成為一道亮麗的風景線,更成為學生和家長喜聞樂見的有效生存教育載體。在常規安全教育活動中,學校將“我是小小安全員”活動貫穿于每個學期,通過小品、辯論、演講、繪畫等形式,對學生進行常規安全教育。學期初,開展“安全第一課”活動,教師引導學生整理、匯報假期安全行為,并評選“我是小小安全員”假日之星;每周一升旗儀式上,開展“我是小小安全員”國旗下講話活動,讓學生從小故事中學習安全知識,感受安全的重要性;每周五班會課對本班安全行為進行周小結,并評比“我是小小安全員”周冠軍。
特色安全演練活動是學校備受社會關注的一大亮點。學校把交通、消防、地震作為安全重點演練內容,每月開展一次“交通法規”主題活動,每學期開展“愛路護路”活動,每年結合“5.12”防震日開展“防震演練”活動,結合“11.9”消防日開展“消防演練”活動。同時,學校大隊部每學期還組織學生走出學校,進社區、車站、到機場發放安全倡議書和安全傳單,發揮“小手拉大手”作用,促進學校與社會教育合力的形成。不僅如此,太原市小店區護路安全現場會還多次在學校舉行;2015年12月,學校還作為山西省代表開展“鐵路護路”安全工作經驗的講座做法得到了中央護路辦的高度好評,這些成績將不斷激勵著“鐵路護路”主題活動多年如一日的持續開展。
每個學期學校都結合學生實際和季節特點,將防火、防震、防踩踏、防漏水、防校園傷害、用電安全、交通安全、燃放煙花爆竹等十二項內容分置于12個月中,進行安全月主題系列活動。同時通過宣傳專欄、集體學習、班會教育、模擬演練、視頻學習、新的交流、社會宣傳等8個環節進一步夯實安全教育基礎,讓學生在活動中學習到安全知識,掌握安全技能,增強安全意識。
現在,到處都能看到安全文化的影子:操場上一幅長100米、高2米,由師生親自參與手繪的大型夢想墻涉及了安全的各個層面。隨著學校道路交通安全模擬體驗場地和包括消防體驗、交通體驗、地震體驗以及醫療救急體驗四大體驗區的地下安全體驗館的建成,學生隨時能在體驗區感受到安全對于生命的重要意義。
德育體系儒養生存素養
外化于行,內化于心。“生存教育”理念在關注生命本身的同時,更需要關注生命成長必需的文明素養和道德品質。
于小學生而言,生存意識和素養的養成源自良好的習慣。為此,學校把養成教育作為開展德育活動的著力點,全面開發德育校本課程,培養學生興趣特長,發展學生個性,錘煉學生品質。圍繞“進校、上課、課間、上操、放學”5個環節,從“禮儀、紀律、衛生、習慣、道德”5個方面入手,根據學生年齡特點,分作12個階段進行,每個階段分10個內容,形成了養成教育的任務序列。同時,以評價為切入點,通過“我為晉陽添風采”周評比欄、“我自信我能行”月冠軍榜和“團結結碩果,班班展風采”光榮榜三個平臺,促進學比趕,弘揚正能量,將養成教育的重點化、序列化和常態化。
在此基礎上,學校還把主題鮮明、彰顯特色的德育活動作為促進學生把道德認知轉化為道德行為的有效途徑。在開展德育活動時,學校緊密結合傳統節日、紀念日,從1月份開始的迎新年聯歡會、寒假社會實踐活動一直到12月的迎新年夢想展望活動、“12.4法制宣傳日”活動、“12.13紀念日”活動等,每個月都安排了應時主題。契合時事的活動內容,讓孩子在豐富多彩的主題活動中自覺養成了尊崇中華民族優良文化傳統的意識和習慣。
在各項德育實踐活動中,學校始終堅持“關愛他人、關愛社會、關愛自然”的原則,立足學生主體,強調“六個策略”,即尊重策略,尊重學生的情感、個性、自主、探究和實踐;互助策略,組建學生合作小M,強調小組內的合作互助;目標策略,將基礎性目標與發展性目標相結合,以目標激勵學生不斷進步;榜樣策略,挖掘社會、歷史和身邊的先進典型,通過榜樣示范帶動學生的進步;自主參與策略,充分調動學生參與德育活動的主動性和積極性,促進學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能力的提升;組織管理策略,采用“平行式”和“開放式”管理策略,前者將對個人的教育與對班集體的教育相結合,重視班集體培養,讓學生在班集體中獲得成長,后者突出情感教育,讓學生在情感的熏陶中確立道德行為。
每一個個體生命都有與眾不同的特質。在傾力打造德育活動的同時,學校特別重視學生的個性化發展,專門開設了“經典誦讀”“我把數學帶回家”“我愛記單詞”“經典校園歌曲”等校本課程,設置了合唱、葫蘆絲、跆拳道、籃球等選修類社團課程,讓素質教育的花朵綻放得異常嬌艷。
能動課堂彰顯辦學追求
“站在學生二十年以后看今天的教育,我們到底應當做什么?”苦思冥想之后,筆者認為學生走出學校是應該帶走他人生發展所需的基本素養,讓學生的學校生活成為孩子快樂生活的一部分,成為他一生中值得驕傲且頗感幸福的一部分;幫助孩子養成良好行為習慣與學習習慣,以協助孩子一生健康成長。這也許才是教育者的初衷和最終目的。
在晉陽街小學,課堂是實施“生存教育”的主渠道,也是讓學生汲取生存養分,提升學科素養的主陣地。基于此,學校積極落實“能動課堂”的辦學理念,激發學生“我能、我行、我主動”的內在動力,實現面向未來“愛聽會聽、愛讀會讀、愛想會想、愛說會說、愛寫會寫”的育人目標?!澳軇印钡膬群ā白杂X”與“主動”兩個方面。自覺是人自我覺醒、自我更新的一種意識,是人一切實踐行為的本質規律,也是一種最基本的人格。主動是不依賴外力而由人的需要、動機、理想等推動的自主狀態;喚醒人的主動性,激揚學生生命活力,應該是學校教育的本質屬性之一。
學校“五愛五會”的基本目標中,“愛”是靈魂,代表著情感興趣,是學生學習的推動力;“會”是歸宿,代表著課堂的追求,是學生學習要達成的結果;“聽、讀、想、說、寫”是內容,是學生學習的基本行為,對學生的未來學習具有重要奠基作用。圍繞“五愛五會”的目標,學校將“傾聽、閱讀、思維、交流、實踐”五大學習習慣培養作為課堂改革的內容,對五大習慣進行具體化分解,分解為15個微操作點,并提出相應的15條行為要求,形成“五大習慣”評價指標體系,以此引領學生的學習行為,促進學生良好學習習慣的養成。
結合“能動”目標要求,學校先后探索形成了“目標引領――自主探究――優化指導――問題點撥――當堂檢測”5環節的教學模式,構建了“晉陽街小學課堂教學評價指標體系”和“晉陽街小學‘能動課堂’學生自我評價表”。在此基礎上,全面實施“能動課堂”五星評價方法,對學生“五大習慣”進行評價,根據評價結果產生“傾聽之星”“閱讀之星”“交流之星”“思維之星”“實踐之星”,來激勵學生的能動意識和自我成長。
一、 “一院一園”,呈現農家韻致――“農娃樂”,樂在“農家”
學校特色和學校文化建設具有一致性,真正的學校文化是有特色的,真正的學校特色應該是文化性和整體性的統一。在學校文化建設過程中,我們實施“農娃樂”特色教育,把農家文化引入校園,促進學校文化與學校特色相一致、相匹配、相吻合。
千年農韻融“一院”,古樸農家進校園。《史記》有云:“農,天下之本,務莫大焉。”千年的農業發展,孕育了豐厚的農家文化。然而,隨著農業現代化的發展,農家原本古樸的農耕用具、別致的手工制作、精巧的生活用品、典雅的裝飾布局,已經逐漸被農用機械、批量商品、高科技材料所替代。這些物品所蘊含的教育資源和價值,已經無法被現在的學生所了解、熟知和掌握。為了讓師生了解這些優秀的農家文化,我們建造“農家故院”,把千年“農韻”引入校園。
農家故院以“一露二鋪五室八房”的精致格局,重現古樸的農家場景。“一露”指露天農家小院,設有油碾、石碾、牛槽、馬槽等設施,還種植了各種果樹和蔬菜;“二鋪”是鐵匠鋪和木匠鋪,設有以前打鐵和制作木器家具的全套設施;“五室”為內室、農具室、儲藏室、生活用品室、農藝室,并有犁、耙等幾百件農具和日常生活用品;“八房”集油坊、豆腐房、磨房、廚房等于一體,不僅有可供操作的生產設施,還有相應的生產流程圖。農家故院集中體現了蘇北農村農家的發展歷程,也是家鄉勞動人民智慧的結晶、艱辛的見證,它用無聲的語言讓學生體會到祖輩生活的辛勞,告訴學生要好好珍惜今天來之不易的幸福生活。
百年童趣秀“一園”,書香校園變樂園。農家傳統游戲來源于樸素的農家生活,玩法簡單,動靜結合,便捷有趣,健體益智。為了讓農家孩子享受一個充滿趣味、洋溢著快樂的童年,我們建造了“農娃樂園”, 將“劃、彈、轉、踢、跳、弈”等傳統游戲玩法匯聚“一園”。“劃”指劃旱冰,“彈”是指彈瓷珠,“轉”是轉鐵環和小狗打轉,“踢”是踢百分、踢瓦,“跳”是指跳格子、跳房子、跳米子、跳節節高,“弈”指當地傳統對弈的各種棋類:四蹦、五虎、憋死貓、大炮轟小兵。徜徉園內,身心愉悅,流連忘返。
受農家故院、農娃樂園的熏染,學校的每個角落在學生的眼中都充滿了快樂元素,看到廣場上如煙如霧的“噴泉”,便賦名“怡樂泉”;看到綠蔭掩映下休憩、讀書的涼亭,便稱之為“智樂亭”;操場上的六角亭變成了“仁樂亭”;報告廳也成了“樂賢苑”。就連校園內建造的近百米的古詩文長廊、書法長廊、棋藝長廊……也變成了“樂吟廊”、“樂書廊”、“棋樂無窮”……學生漫步校園,浸潤在快樂的海洋中。
二、 “源本究根”,傳承農家文化――“農娃樂”,樂在校園
校本課程是國家課程和地方課程的有益補充,更貼近學生的生活,為學生的快樂成長奠基。實施“農娃樂”特色教育,需要“源本究根”,開發校本課程,充分挖掘農家文化中蘊含的教育價值,將之運用到實際教育教學中,讓學生樂于學習、樂于創造,從而更好地傳承優秀的農家文化。
悠悠農情匯《農家》,傳統文化潤農娃。富有特色的校本課程可以提升學校的辦學品位,促進師生發展。學校充分挖掘農家教育資源,編寫了校本案例《農家》。《農家》從“農耕發展、農耕用具、農家生活、農家文化”四個板塊,讓學生了解當地農耕發展史,認識傳統農具,觸摸農家生活的衣、食、住、行,感受農家生活的演變,體會農家生活的豐富多彩,感悟農家人勤勞、淳樸、堅韌、創新的精神。2008年2月,校本案例《農家》獲江蘇省優秀校本案例評選一等獎。
農家教育資源中有很多教育元素與學生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息息相關,點點農作中蘊含著豐富的教育哲理。為了充分利用《農家》校本案例,學校借助校本教研活動,編寫教學設計分冊,構建銜接緊密、安排有序的校本實踐活動體系,制定校本評價體系,促進學生全面發展。體現出兩個鮮明的特點:一是讓“農家”走進課堂。農家文化內容豐富多彩,大到一碾一磨,小到一杯一碟,都是教育的有效元素?!稗r娃樂”特色教育依托《農家》校本案例和“一院一園”,塑造學生人格,豐富學生知識,強健學生體魄,引領學生創造,幫助學生掌握農家生活技能。農家故院的鐵匠鋪里,學生掄起大錘,熱火朝天,經歷“千錘百煉”,感悟“淬火成鋼”的人生真諦,塑造堅毅、剛強的人格;露天農家小院里,學生除草護苗,施肥松土,學會“精耕細作”,掌握了農耕技藝,提高了動手能力;編織房中,學生手搖紡車,腳踏踏板,指捻絲線,在“輕攏慢捻”中體會創造的快樂……二是讓“農家”與學科融合。為了充分利用農家教育元素,促進學科教學質量提升,我們將之與各科教學有機融合,形成教學策略――習作教學中,鼓勵學生收集、改寫農諺,創編寓言故事和童話故事;數學教學,將流傳的民俗引入課堂,引導學生研究其中蘊含的數學規律;科學教學引領學生對轉鐵環、劃旱冰等游戲進行刨根問底的研究與探索……這些農家教學資源引入課堂,不僅拓展了學科教學的內涵和外延,而且也讓學生體驗到農家文化給課堂帶來的變化,讓學生享受學習的快樂,促進學生增長知識,陶冶情操,提高審美能力。學校整體辦學水平得到明顯提升,2010年學校被評為江蘇省基礎教育課程改革先進集體。
三、 “且研且行”,弘揚農家精神――“農娃樂”,樂在生活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提出“生活即教育,社會即學校”,“農娃樂”特色教育就是踐行陶行知先生的“生活教育觀”,讓農家娃走向社會,邊研究邊實踐,學會生活,弘揚勤勞、淳樸、堅韌、創新的農家精神,體驗成功,快樂成長。
農根的意思在于一個“根”字,是基于農家文明之“根”。它表現在普通農民身上,就是傳統的生活方式、熟練的勞動技能、樸素的生存智慧。學校引導學生開展“追農源尋農根”的小課題研究活動,探索農家生活中蘊含的深刻道理,體會研究探索帶來的成功和快樂。學生開展的“贛榆特色小吃――煎餅”課題研究,走訪烙煎餅的老奶奶,了解各種煎餅的制作方法以及一些民間傳說,通過親歷烙煎餅過程,逐步掌握烙煎餅的技能,撰寫《贛榆特色小吃――煎餅》的研究報告,發表在《農村孩子報》上;學生還進行了“走進農家――農家擺設變遷的研究”、“清清白白――豆腐制作的研究”等多項研究,這樣的小課題全面開花,學校把學生的研究成果匯編成集,編印了《農娃樂學生隨筆》,讓全校師生共享探究成果。
躬身踐行,樂享農家生活。杜威說:“只有當學校本身是一個小規模的合作化社會的時候,教育才能使兒童為將來的社會生活作準備?!睘榇?,學校根據學生興趣和特長,組建了二十余個“農娃樂”社團。其中有農娃攝影、農娃書法、農娃誦讀、農娃舞蹈、農家氣象觀測、農家作物栽培等。小社團定期開展社會實踐活動,引領農娃親近自然,步入社會,將社團活動與學農、知農、愛農融為一體,在生活中受到教育。農娃攝影社團走進大街小巷,記錄農家時代變遷;農娃舞蹈社團的舞蹈《烙煎餅的小姑娘》在省市展演;作物栽培、氣象觀測等小社團還主動與全國大型蔬菜基地――沙河“雅仕”農場合作,讓學生走進農場,體驗現代農場的魅力。這些社會實踐活動的開展,不僅讓學生在富有情趣的社會生活中獲取到知識,發展了能力,而且還讓他們經受了人生歷練,積淀了人生經驗,幸福地生活在農家,踐行農家文化精神。
“農娃樂”特色教育在推進素質教育中起到了重要作用,彌補了國家課程的不足,體現了課程的“校本化”。 “農娃樂”特色教育對國家課程有選擇、有整合、有拓展、有補充,體現了鮮明的特色,促進了學生的個性發展和和諧發展。近年來我校30多名學生被評為省、市、縣三好學生、優秀少先隊員、“十佳”讀書明星、“十佳”小公民等。在課程實施中引導學生走進生活,認識生活,體驗生活的意義,豐富生命的意義。
參考文獻
[1] 胡方,龔春燕.走向生活世界的課堂教學.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2007.
[2] 王攀峰.學校變革之特色學校發展戰略論.重慶:重慶出版社,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