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紡織企業信息化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摘 要 會計信息化建立在會計電算化的基礎上,是未來會計工作發展的方向。會計信息化彌補了會計電算化信息無法交換處理的缺陷,從孤立的會計信息系統變為企業管理信息化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文章研究了信息化環境下企業內部會計控制的方法。
關鍵詞 會計 企業管理 內部控制
信息技術的浪潮沖擊著各行各業,會計作為企業管理的重要手段,自然成為了信息化技術密集應用的行業。會計信息化技術的應用,對企業的管理產生了很大影響,改變了企業經營管理戰略、組織結構、作業管理流程及人力資源政策,在帶給企業高效、便捷的同時,也使企業的內部控制出現了不少問題。以下內容主要就當前企業會計出現的問題提出幾點信息化環境下企業內部會計控制的方法。
一、優化控制環境
加大對會計師事務所的處罰力度,使得注冊會計師更為謹慎執業,保持其執業的規范性和獨立性,形成一種拒絕虛假會計信息的機制。從對一系列會計信息造假案的處理中,我們不難看出,不管是對上市公司還是對中介機構,處罰力度都在逐漸增大,當然漸進式的改革是不可能一墩而就的,制度也是在不斷的實踐中完善起來的,隨著各個方面運做的規范,良好的內部控制環境也就隨之形成了。
加強審計的作用,先要提高審計的地位,對于審計部門的設置應該高于其他職能部門,這樣才能保證內部審計的獨立性和權威性,否則只能是形同虛設。同時要把審計工作的主要職能從查錯防弊轉到對公司的管理做出分析、評價和提出管理建議上來。當然,內部審計體系能否發揮其應有的作用,還有賴于其自身的完善。
二、完善公司組織控制結構
為了規避矩陣型組織帶來的權責不清、多頭領導的問題,公司可考慮采取更為中立的組織結構,跨越功能的團體是個可參考的選擇。與矩陣式組織相似,也是從功能部門中借調其成員組成團隊,不同的是它的領導者具有完整的權力指揮其成員。跨越功能組織的生命周期短暫,任務一旦完成,團隊隨即解散。這種彈性化的人力資源管理方式,可隨時根據問題成立彈性化的組合,避免專業分工帶來的僵化與協調問題。同時還可以激發組織成員的成就感和責任心。但是,它也可能導致跨單位事務的協調與溝通成本,引發單位間的沖突,因而團隊成立之初,就必須向組織成員灌輸合作的信念,培養其自我管理的能力。
三、利用信息技術進行內部會計控制
隨著計算機在會計工作中的普遍應用,管理部門對由計算機產生的各種數據、報表等會計信息的依賴越來越大,這些會計信息的產生只有在嚴格的控制下,才能保證其可靠性和準確性。同時也只有在嚴格的控制下,才能預防和減少計算機犯罪的可能性。信息技術為達到記錄、維護和產生精確、完整和及時的信息這一目標帶來了機遇。但是,當企業在系統的開發與應用時,應更加強調,在業務活動發生時,在有關數據進入企業數據庫之前,檢查這些數據的精確性、完整性和合法性。如果不恰當的數據出現在記錄和維護過程中,將會對公司造成某種程度的傷害。如果不精確、不完整、不合法的數據被記錄和維護,結果會影響以后的所有處理,包括錯誤的報告和信息利用的質量。
四、建立切實可行的激勵政策,重視員工的作用
在會計信息化條件下,會計作業與管理組織結構與傳統的層級結構相比晉升機會減少,平行調動增加,良好的人力資源政策、激勵約束機制、管理哲學與經營風格,成為企業有效運營的關鍵。因此,從信息時代組織特點出發,研究和制定具有可操作性的責任分配與授權制度,設立分享與合作的激勵制度,通過激勵,使公司會計信息化核心人員更關注公司長遠的發展,從根源上消除制造虛假會計信息的動機。建立良好的人力資源管理機制,提高公司有關雇傭、訓練、待遇、業績考評及晉升等政策和程序的合理程度,才能達到優化會計信息化條件下內部控制的目的。同時,內部控制由人來進行并受人的因素影響,保證組織內所有員工具有一定水準的誠信、道德觀和能力的人力資源方針與實踐是會計信息化條件下內部控制有效的關鍵因素之一。實踐表明,基于環境現狀構建內部控制機制是一種被動性的做法,必須改變。應該越來越重視將道德規范、行為準則、能力素質的建設直接納入內部控制結構的內容,更加強調“軟控制”的作用。在會計信息化技術環境下,企業尤其應該注重培養組織中員工的信息觀念,理解企業會計信息化建設和管理改革、內部控制創新之間的關系,并重視和實現這個改革。
五、建立風險控制成本分析體系
如果企業沒有對風險進行控制,那么就要承擔會計信息化系統故障的代價,為企業的經驗管理帶來巨大損失。當企業意識到管理會計信息化所帶來風險的必要性后,就開始在預防手段上投資,包括進行預防的支出及為加強控制而增加的人工費用等。隨著預防費用的增加,事故的發生率下降,因此事故費用也隨著下降,總體開支下降。事故費用曲線與預防費用曲線的交點使企業總體開支最低。如果企業繼續投資于預防措施上,尋找進一步減少事故發生的可能性,那么預防費用就會上升。最后總體費用達到了企業開始管理風險以前的水平。在風險管理上有一個最優效果的投資水平,投資過多會使企業背上成本的負擔,使它失去競爭力,而關注不足會使企業付出高昂的事故費用,中間的某處是最佳的位置。由此可見,企業為降低會計信息化條件下風險控制成本,必須識別和評估風險,建立適當的成本分析體系,采取行動管理風險,并對管理的效果進行監督和檢查。
參考文獻:
[1]王春蘭.關于企業內部會計控制的思考.財經界(學術版).2009(12).
[2]許情敏.我國企業內部會計控制制度相關問題探討.市場論壇.2009(11).
[3]黃穎.論加強企業內部會計控制.現代商貿工業.2009(14).
【關鍵詞】 第三方支付企業; 管理會計信息化; 預算管理; 成本分攤; 報表分析
中圖分類號:F234.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5937(2016)04-0094-06
TL支付網絡服務股份有限公司(簡稱“TL支付”)成立于2008年10月,是一家綜合性支付服務企業。按照“支付-金融-電商”的模式,TL支付成立6年多來實現了高速發展,已經成長為業界領先的行業支付解決方案及綜合支付服務提供商。TL支付主要有受理市場、網絡支付、新興支付、金融服務、通商合作、移動支付6個業務條線,即可提供6大類服務。
作為一家高速發展的第三方支付企業,TL支付是基于怎樣的背景制定了管理會計信息化戰略?該戰略如何落地,如何有效達到預想目標?有哪些關鍵成功要素,怎樣持續改進?這些問題都值得深入探討、分析與總結,不僅能為第三方支付企業的管理會計信息化工作提供參考,也能為一般企業的管理會計信息化建設提供思路。
一、管理會計信息化的需求分析
(一)業務發展對管理會計信息化提出要求
伴隨公司業務的快速成長,公司規模不斷擴大,分支機構已達37家,海外跨境業務探索也已起步。公司收入及盈利能力連續5年快速增長,市場網絡延伸至近300個地市、1 000個縣級市,員工規模達到5 000余人,與百家銀行開展合作,服務百萬級商戶,由此對深挖盈利空間、提升精細化管理提出了更高要求。
伴隨公司規模擴大,基于手工操作的預算編制、成本分攤和報表分析等管理會計工作遇到了效率低、準確性和及時性受限,數據分析粗放等瓶頸,信息化將有利于改善財務工作效率,提高組織內信息效益。
如何精確衡量每個產品、每個分支機構的盈利性,如何深挖客戶、行業、合作機構的價值,提高人員及資產的投入產出,實現管理層精細化管理要求,建設管理會計系統成為迫切需要。
(二)管理會計工作現狀
TL支付的管理會計工作涉及業務系統、財務會計系統和管理會計系統。截至2013年末,三個系統相對獨立,依靠人工進行數據對接和交換。
通過Oracle ERP中的財務管理系統完成日常的財務會計工作。基于“POS機既是固定資產又要完成出入庫管理”的業務需求,TL支付在成立伊始,就選擇了Oracle ERP中的財務管理系統完成其日常的財務會計核算工作。
通過Excel完成預算管理、成本管理和報表分析。基于長期戰略考慮,TL支付成立伊始就推行全面預算管理,每年10月到12月運用Excel完成次年的預算編制和匯總工作,借助電子郵件完成兩上兩下的預算數據傳遞和交換。預算完成之后,將預算數據人工錄入Oracle ERP,實現粗放的預算控制和預算考核。除此之外,公司還采用Excel完成粗放的成本核算和報表分析工作。
通過支付業務系統為商戶和個人提供服務。TL支付的核心競爭力是各類綜合支付和服務平臺,這些平臺產生的業務數據,依靠人工導入或錄入Oracle ERP系統,產生相應的憑證和單據。
(三)管理會計工作存在的問題
在2013年實施管理會計系統前,公司預算管理存在如下問題:手工編制,使得編制效率低下、涵蓋信息內容有限、傳遞不及時、審批流程授權不清晰,缺乏公開信息披露平臺,未能與業務系統對接,難以全方位反映企業多維度經營活動的預算指標及達成效果,難以進一步開展精細化預算控制。
成本管理流程存在的問題:未能與業務系統對接,成本審核標準單一,分攤規則缺乏授權,缺乏公開信息披露平臺,難以全方位反映企業多維度經營活動的獲利能力。
無論全面預算還是成本管理,由于缺乏信息化,均難以實現對未來的及時預測、對現金流的精細化分析,難以傳達至最末端業務單元實現企業信息共享及驅動。
二、管理會計信息化的戰略框架
(一)管理會計信息化建設目標
TL支付管理會計信息化建設工作的總體目標如下:
第一,建設一個能夠讓集團及各分支機構共同參與的管理會計信息平臺,規范管理會計流程,信息共享安全通暢,提高上下級和部門間的溝通效率。第二,打造統一的全面預算管理平臺,實現預算信息透明、高效傳遞,提高預算編制效率、實現滾動預測、實現成本分攤前及分攤后的多版本預算管理,從目標管理角度支持成本控制及分類核算。第三,實現以地市分支機構(終端利潤中心)為目標的全成本分攤、以業務條線(產品)為目標的分類核算,并逐步實現項目、渠道、行業、個人、商戶、終端機具等多維度成本分攤及獲利能力分析。第四,打造管理駕駛艙,建立管理決策信息支持平臺;建設財務KPI指標、預算執行及成本控制風險預警報表體系,實現靈活、及時的預警和監督反饋功能。
(二)管理會計信息化建設方案
為確保TL支付管理會計信息化戰略框架成功落地,公司組織人員進行了多方調研,了解國內各行業建設管理會計系統的現狀和實施情況,借鑒第三方支付行業經驗,立足本企業現階段業務實際和未來發展趨勢,確定了系統需求。依據“整體規劃,分步實施”的系統建設原則,提出了分階段建設方案,建設步驟如下:
第一階段是搭建管理會計系統,實現時間為2013―2014年。該階段的主要任務和建設目標是:搭建管理會計系統,實現全面預算平臺、成本分攤、報表平臺三大基本功能,出具各責任中心和各主要業務的預算數據、獲利能力數據,實現集團內信息共享,提高溝通效率。
第二階段是實現財務業務一體化,預計實現時間為2014―2016年。該階段的主要任務和建設目標是:實現ERP財務會計系統與核心支付系統等各業務系統對接,交易數據及收入、客戶資金流信息自動傳遞至財務會計系統,實現細分業務及產品、商戶、銀行、合作機構、員工等多維度信息采集,最終傳導至管理會計系統,實現多維度的預算、績效、獲利能力精細化管理。
第三階段是實現現金流管理,預計實現時間為2016 ―2018年。該階段的主要任務和建設目標是:通過深入挖掘系統的基礎信息,在管理會計系統中實現多維度的現金流采集,最終體現于管理會計系統現金流報告,能夠及時反映各細分業務及產品、商戶、銀行、合作機構、員工、各作業流程的現金流創造能力和現金流消耗,最終以提升企業整體現金流效益為目的。
(三)管理會計系統體系架構
為實現管理會計信息化建設方案第一階段的任務,TL支付規劃的管理會計系統涵蓋三個模塊:全面預算管理模塊,主要完成收入、成本、費用和利潤的年度預算和月度季度滾動預測,實現多情景、多版本管理;全成本分攤模塊,主要完成各分支機構和總部間接費用的分攤,最終從預算和實際兩個角度,分別計算出每個業務條線和每個分支機構的精確成本和精確利潤;報表分析模塊,主要完成預算執行分析、盈利能力分析和財務指標分析,實現財務關鍵績效指標(KPI)、預算執行及成本控制風險預警報表體系。
三、管理會計系統的實現過程
管理會計系統實現過程的核心任務是完成應用軟件選型、軟件模塊和軟件實施商選擇,以及系統邏輯結構設計。
(一)軟件選型與實施商選擇
一套功能強大的軟件和一個實施經驗豐富、實力雄厚的軟件實施商是信息化系統建設成功的兩個必要條件。
在軟件選型方面,經過對市場上的兩大主流管理會計軟件:Oracle公司和SAP公司的企業績效管理(Enterprise Per formance Management,EPM)產品進行多方咨詢和詳細了解,考慮公司處于第三方支付行業,業務系統眾多,Oracle的EPM系統有利于與各業務系統和已有的ERP系統進行無縫對接,有利于結合行業特點逐步優化,成本效益最高,TL支付最終選擇了Oracle公司的EPM產品作為管理會計系統的軟件平臺。
在實施商的選擇方面,經過對國內主要實施廠商進行詳細考察和評估,TL支付最終確定元年諾亞舟為實施合作伙伴。主要考量如下:第一,元年諾亞舟是國內Oracle EPM實施專業能力最強的公司,能夠準確理解公司行業特征、管理訴求、財務管理思想及落地需求,并能提出有價值的咨詢意見,性價比較高。第二,Oracle EPM實施經驗豐富,具備國內知名企業管理會計實施案例。
(二)管理會計系統軟件模塊選擇
TL支付管理會計系統的模塊選擇與實現方式如圖1所示。
基于TL支付管理會計系統的現實需求,結合Oracle EPM的模塊結構和功能,考慮到實施成本的可控性和合作伙伴實施經驗的可借鑒性,TL支付決定采用Oracle EPM的“計劃與預算”模塊,通過系統配置實現TL支付的全面預算管理,通過二次開發實現全成本分攤;采用Oracle BIEE(Business Intelligence Enterprise Edition,商務智能基礎平臺),通過系統配置實現報表分析。
(三)全面預算管理模塊的邏輯結構
TL支付全面預算體系包含業務預算和財務預算。業務預算主要包括收入預算、專項成本預算、事項預算和費用預算;財務預算主要包括投資預算、采購預算、稅金預算、預計財務收支表、資金計劃表、預計資產負債表和預計利潤表。TL支付全面預算管理模塊的邏輯結構如圖2所示。
其中,收入預算和專項成本預算以業務條線為主線編制。收入預算源于各業務條線的預計業務量和銷售價格,接受企業戰略目標的指導和約束,需要參考本年累計實際數據和最新的滾動預測數據。專項成本預算源于各業務條線的預計業務量和標準成本,或直接估算的各業務條線的收入和成本②。
費用預算中涵蓋TL支付的間接費用項目,包括人力成本、市場營銷費用和固定成本費用等。采購預算是指機具終端、辦公設備、交通工具等固定資產采購形成的預算,投資預算是指投資固定資產、無形資產和股權等項目形成的資本性支出預算,采購預算結果計入資本預算中的固定資產投資預算,投資預算結果計入費用項目中的固定成本費用。
事項預算包括租賃及物業費、車輛使用費、會議費、辦公費、人事費用等費用項目的預算,這些間接費用項目是TL支付關注和費用控制的關鍵所在。
最終需要匯聚以上預算結果,并每月生成總部、各分支機構和集團總體預算口徑的財務收支表、資金計劃表、資產負債表、利潤表和集團合并財務收支表等。
(四)全成本分攤模塊的邏輯結構
全成本分攤模塊的目標,是要分別計算出預算口徑和實際口徑下各業務條線和各分支機構的成本和利潤,并完成對相應成本分攤的追溯。
1.按業務條線分攤
全成本分攤模塊首先要將總部和各分支機構(以下統稱實體)的間接費用按條線分攤動因分攤到每個業務條線,得出各實體和集團總體按業務條線進行分攤后的成本和利潤。
每個實體對本實體涉及的每個業務條線進行邊際收益核算,分別扣減掉應由該業務條線承擔的本實體前臺部門間接費用、本實體部門間接費用和本實體后臺部門間接費用,相應得到本實體該業務條線的營業利潤1、營業利潤2和營業利潤3。
當一個實體完成它每個業務條線的3層營業利潤計算后,則可匯總得出本實體的3層營業利潤,營業利潤3即該實體的稅前利潤。
當所有實體都完成它每個業務條線3層營業利潤計算后,則可得出集團總體每個業務條線的3層營業利潤。該分攤與匯總過程如圖3所示。
2.按分支機構分攤
全成本分攤模塊還要將總部的間接費用按條線動因分攤到每個業務條線,進而得出各實體承擔總部間接費用后的盈利情況。
每個實體在本實體某業務條線營業利潤3的基礎上,分別扣減掉應由本實體本業務條線承擔的總部前臺各部門間接費用、總部各部門間接費用和總部后臺各部門間接費用,得到本實體本業務條線的分攤利潤1、分攤利潤2和分攤利潤3。
當一個實體完成它每個業務條線的3層分攤利潤計算后,則可得出本實體匯總的3層分攤利潤。該分攤及匯總過程如圖4所示。
3.成本追溯
成本追溯是成本分攤的逆過程。任何一個分支機構和集團總部業務部門都可以針對每個業務條線,按成本分攤的路徑,逆向追溯對分支機構間接費用和總部間接費用的承擔情況,分別可以查看3層分攤利潤的成本分攤情況,以及3層營業利潤的成本分攤情況,具體流程如圖5所示。
(五)報表分析模塊的邏輯結構
報表分析模塊的主要任務是按不同層級管理人員的關注重點,分角色定制“報表分析個人門戶”,具體如表1所示。
四、管理會計信息化的評估改進
TL支付的管理會計信息化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也存在一些亟待改進之處。
(一)管理會計信息化取得的的成果
TL支付管理會計系統上線后,提高了預算編制和成本分攤工作的效率,規范了預算編制流程,提高了成本分攤的精細度,增強了報表分析的及時性和靈活性,為公司管理會計工作提供了系統支撐,為完善管理會計體系、提升管理會計在公司管理決策和分析監控中的作用、支持財務職能向分析決策型轉變奠定了堅實的基礎。TL支付管理會計信息化取得的成果如表2所示。
(二)TL支付管理會計信息化一期工程之后仍然存在的問題
TL支付管理會計信息化一期工程上線之后,主要存在的問題是:由于支付行業產品更新快、業務信息龐大、組織架構變化迅速,系統內置的分析維度、組織單元需要同步更新,因此對計劃財務部信息系統管理小組提出了較大的挑戰。由于尚未集成現金流信息,因此需要人工采集,速度慢且分析結果粗放。
(三)TL支付管理會計信息化工程的改進思路
針對管理會計信息化一期工程之后仍然存在的問題,結合公司的發展戰略,考慮公司的運營管理及信息化實際情況,TL支付準備在以下三個方面對管理會計信息化項目進行改進:一是將管理會計系統中的組織單元細化至地市二級業務部等末端組織,有利于在管理會計系統內重組;二是通過二期工程,將業務系統和財務會計系統、管理會計系統進行自動對接,以應對海量數據采集及業務單元變化;三是擬建設第三期工程來實現現金流的集成與分隔管理。
五、管理會計信息化建設的關鍵成功因素
總體而言,TL支付的管理會計信息化工作之所以能夠順利推進,主要得益于以下四個因素:其一,管理層的重視、推動和強有力的支持。作為一個公司級的項目,管理會計系統的實施涉及到集團所有部門和分支機構,項目實施過程中需要各部門、各分支機構的積極參與和配合,管理層的重視和支持,為項目推進和成功實施提供組織、人力和資源方面的保障。其二,清晰、明確、務實的系統建設目標。管理會計軟件的實施一定要契合公司管理目標和實際情況,才能設計出合理的、切實可行的實施方案。其三,專業化的實施團隊。專業化的實施團隊要有實施合作伙伴方面派出的經驗豐富的項目經理、業務顧問、技術顧問等專家團隊,充分理解企業的管理需求;企業要派出業務能力強項目組,能夠充分理解公司管理思想,將管理會計理論及公司業務實踐相結合。其四,一套功能強大的管理會計軟件。軟件是系統需求的載體,軟件功能的強大與否,直接決定了需求的最終實現程度。
【主要參考文獻】
[1] 財政部.關于全面推進管理會計體系建設的指導意見[A].財會〔2014〕27號,2014.
關鍵詞:導師制 探討式教學 任務驅動 主動學習
中圖分類號:G64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3791(2017)02(c)-0137-02
在機械工程的專業課中,與制造業信息化相關的課程,以“企業信息化”為主。課程圍繞制造業信息化方法、技術與系統展開教學。傳統教學以課堂講授為主,集中于企業管理信息系統、生產計劃管理、供應鏈管理、CAD、CAM、制造自動化等內容,據河北工業大學機械工程學院10年來的跟蹤調查結果顯示,學生通過該課程學習,對相關知識的把握并不深刻。
然而,當前信息技術是對制造業影響最大的技術之一,企業也普遍需要制造業信息化方面的人才,要求這類人才應該具有較深入的工程知識和技能、較全面的計算機知識和一定的企業管理知識。反觀目前高校畢業生在這些方面顯然有很大的差距。因而改變現行教學方法,提升教學質量對于形成學生全面的專業素養以更好地滿足企業的人才需求具有重要意義。
1 目前課程教學的困境
企業信息化課程的教學過程中,傳統的教學模式是教師主導學生,教學過程以講述為主,難以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課堂教學效果不好。圖1描述了目前企業信息化課程教學所面臨的困境。筆者一直在嘗試改進教學方法,嘗試引入“常青藤原則”改進教學理念。 近年來,國際上的許多學者都在探討教育的“常青藤原則”,其本質就是強調教育的對話性和互動性,要求老師把自己擺在和學生同等位置上,通過提問、討論的方式,幫助學生吸收知識,使學生自發提高理解力、分析力、感受力和表達力。以這種方式培養出來的學生,一般比較有獨立思想、創造性和分析能力,也比較能夠適應各種職業挑戰[1]。因此,在教學中筆者嘗試對以企業信息化課程為代表,改變死板的講授教學方式,盡量采用“常青藤”原則,最大限度地挖掘學生潛能,特別是在發展批判性思維和分析能力方面,以培養具有獨立思考能力,具備優秀創造力并能快速適應時代改變的人才,努力縮小學生能力水平與企業應用型人才的差距,如圖2所示。
2 基于導師制的探討式教學體系
導師制[2]的本質是通過教師和學生的長期指導關系,促進學生能力提升。該校近兩年來開始嘗試將導師制引入多門類課程教學,以達到提升學生綜合能力水平的目的。該課程的改革以任務為驅動的項目式教學法為主線,以后續導師的引導與督促為輔助,形成整體的基于導師制的探討式教學體系。
2.1 任務虛擬
教師結合制造業企業信息化管理案例虛擬任務,鼓勵學生課下分組討論,用課堂演講辯論的方式表述看法,形成直接的學習動機,增強興趣,解決以往存在的厭學問題。
2.2 問題探討、案例分析
學生研討待完成任務,逐步剖析展現問題,再分析如何解決。由教師提供相關學習資料,提供必要的學習方法指導及理知識講解。教學中輔助講解多種工廠生產實際案例,把枯燥的理論知識變得生動、有吸引力,激發學習興趣,也盡量縮短教學與企業應用的距離。
2.3 教學拓展
以主動性作業為連線,串聯組織教學內容,針對企業信息化課程教學設計的作業體系(如圖1所示),鼓勵學生通過使用圖書館數據資源和網站資源完成相應主題調研報告,了解課程領域的最新技術進展和行業產品動態。根據近3年來的教學顯示,此類作業能夠調動同學們自主學習和探討的積極性。
2.4 任務評價、督促學習
教師通過課堂教學直接了解學生的學習狀況,并通過作業體系中反映出的問題及時糾正學生的學習態度、學習方法,培養形成自主學習的良好習慣(圖3)。
之后,采用導師定期指導、參與學習的方法,鼓勵實地考察學習、拓展視野,有針對性地指導學生,促進積極思考,有效提高學生的學習效率[2-3](圖4)。
3 新的“工學并舉”培養模式探索
“工學并舉”是該校百年校訓,是學校發展的特色和根本,經過112年的教育與實踐,在如今新的社會形勢面前這一指導方針仍然是教學追求的目標。
以“企業信息化、液壓與氣動”等多門課程探討式教學法為切入點,學校嘗試建立基于導師指導的更為靈活的“工學并舉”教學模式,鼓勵學生廣泛展開企業調研和實習,補充課堂知識,如圖5所示。
借助這樣的形式,對各門課程的教學均以企業應用為背景,展開相應的指導與學習,最大限度地充實“學”的能力。同時,結合學校的創新性實驗、企業調研、生產實習、多類型企業參觀等多個環節,豐富學生們“工”的經驗,從而達到提升學生綜合素質的目的[4]。
4 結語
在本科教學中應用導師制,將導師指導與課堂教學相結合,是解決社會人才能力缺乏和學生就業難矛盾的一種有效方法。建立靈活、互動的探討式教學方法需要教師、學生及企業之間的緊密合作,調動教師和學生的積極性,從而有效提高教學質量。
參考文獻
[1] 薛涌.一歲就上常青藤[M].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3:8-24.
[2] 常麗麗,杜智萍.牛津大學導師制對我國本科教學改革的啟示[J].教育理論與實踐,2014,34(9):6-8.
結合典型企業2006年的做法,分行業對其需求和特點進行分析,疏理出一個帶有普遍性的走向,是有必要的。
化纖:走向管控一體化
化纖行業為紡織工業提供工業化原料,其產品對下游各個行業都造成很大影響。化纖行業最關注的問題是保障生產的安全性,以及提高自動化水平、節約能源消耗、減少污水排放等方面,歷年來對信息化投入較高。
吉林化纖、新鄉白鷺等企業近期建立了全公司的管理系統。隨著規模生產能力和效益的提高,化纖生產線向高速、大型化、連續化發展,實現集中分布式控制(DCS)是主要需求。其發展趨勢是全廠DCS系統組成控制網絡,并與管理信息系統集成,形成一個管控一體化的綜合信息網絡。
棉紡織: 綜合應用值得關注
棉紡織行業運行狀況直接影響上下游產業,主要產品棉紗、棉布產量多年來居世界第一位,管理信息化也一直走在前列。
湛紡集團和北京同燦開發的ERP系統很好地兼顧了行業特點和個性化需求,取得了較好的經濟效益。而洛陽白馬在和佳ERP上線之后,又實施了織機自動監測系統,目前與清華大學合作,準備開展智能生產調度的研究、開發與應用。
我國棉紡織企業的裝備水平已經大幅度提高。從今年的國際紡機展看,新型設備都配置信號采集接口。因此,棉紡織企業建立車間自動監測系統勢在必行。MES可以采集生產設備的狀態數據,實時監控底層設備的運行狀態,為ERP提供生產現場的實時數據,也可以對來自ERP的生產計劃信息進行細化、分解,并進行生產調度和物流調配,從而加強計劃管理層與底層控制之間的溝通。目前,棉紡織行業這一類綜合應用剛剛起步,是值得注意的發展趨勢,其重要作用將會在“十一五”期間逐步顯現。
毛紡織:工藝和質量管理是重點
我國毛紡織行業包括毛紡織企業和毛針織企業,生產規模、行業結構、產品品種質量、技術進步、市場拓展等方面有長足發展。由于產品附加值較高,毛紡織工藝和質量管理一直是信息化重要內容。
山東如意集團應用人工智能技術,實現了面向精梳毛紡織的工藝參數優化和質量監控系統,目的是解決毛紡織產品開發周期長、質量不易控制等長期存在的問題,今后將繼續深入開發,拓展行業應用。同時,由于企業近期的快速發展,山東如意集團形成了包含上下游產業的企業集團,“十一五”期間將繼續與西安工程大學、東華大學等高校密切合作,在國家科技部的支持下,開展面向紡織產品全生命周期協同管理、具有紡織業特點的先進制造集成方案等項目。
印染:綠色化是重要指標
印染行業處于整個紡織產業鏈的中端,產品對于提高紡織品面料的質量、檔次和附加值起著關鍵作用,其清潔生產、綠色紡織品、環境保護等問題都格外引人注目,綠色化是信息化的重要指標。在信息化應用中,印染行業更加注重管控一體化,印染生產過程自動檢測和控制技術、印染行業清潔生產的自動化工業平臺是需要重點突破和亟待推廣的關鍵技術。杭州開源、山東大學在這些方面做了很多工作。
最近,華紡股份做出了一個全面推進信息化的“數字華紡”總體方案,包括產品設計數字化、企業管理信息化、生產自動化和營銷網絡化等內容,并開始了ERP、在線生產檢測控制和能源自動監控等系統的實施。在生產設備普遍更新改造之后,華紡股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將重點放在提高生產線自動化水平、產品升級換代和企業管理現代化上,為“十一五”印染行業信息化開了個好頭。
服裝:注重產品設計信息化
服裝企業絕大多數是中小企業,區域集中的產業集群現象明顯。因此,專業化公共服務平臺可以發揮更大的作用,尤其在紡織業發達的浙江、江蘇、廣東、福建等地區有更大的發展空間。杭州愛科公司繼湖州童裝服務平臺成功運營之后,今年開始建設更大范圍的、面向區域的服裝綜合服務平臺,開發服裝行業專業軟件,并得到了國家科技部的支持。
一些信息化基礎較好的大型服裝企業繼續深化應用,對內注重車間物流管理,對外注重網絡營銷。如福建九牧王采用無線局域網和移動終端采集數據,提高了出入庫準確率、出庫效率和盤點速度,并計劃擴大到分支機構和商場專柜。
由于服裝產品的季節性和時尚性,產品設計信息化一直是重要領域,CAD等技術盡管經過多年推廣,仍然有巨大需求空間。CAD與自動裁床等生產制造設備集成配套,形成CAD/CAM系統,可大大提高效率。三維CAD的量身定做系統和模擬試衣系統可以滿足客戶的個性化需求。
針織:個性化特征突出
針織行業生產流程長,制造類型差異大,行業特點明顯,信息系統實施的難度較高。
近期,北京銅牛、福建鳳竹等企業相繼實施了ERP系統,有的企業開始了MES的開發,這有助于行業制造和管理水平的提高。同時,產品設計數字化、市場營銷網絡化都是亟待解決的問題。
針織企業信息化的行業化需求和企業個性化需求逐步凸現。這種差異性和深入性是行業特點所在,給CAD、ERP、MES等應用系統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通用軟件系統在逐漸成熟,不斷發展完善,實現產品化的同時,應該形成自己的行業特點,豐富產品的行業版本,以便適應需求的深化。
紡機:集成是當務之急
紡機信息化一直走在行業前列,尤其國家提出的振興裝備制造業戰略對信息化發展是一個強有力的推動。經緯股份公司常德紡機廠與北京希門公司合作,成功實施了ERP,并以企業信息化標準體系為基礎,實現了與CAPP、PDM的集成。
紡機企業信息化建設開展較早,往往存在多種應用系統,但大部分處于信息孤島的狀況,信息共享長期以來沒有得到足夠的重視。這不僅受到體制、認識、應用水平的制約,缺乏技術支撐也是重要原因。未來幾年內,解決不同系統的集成問題是當
關鍵詞:紡織行業;電子商務;諸暨市
近幾年來隨著internet的日益發展,中國網民的數量正在不斷上升,電子商務也隨著這股潮流為越來越多的網民所接受,浙江省諸暨市的不少紡織企業也逐步意識到了電子商務的作用,總體來說諸暨市的紡織企業應用電子商務的情況還處在初步階段。本文通過分析諸暨市紡織企業開展電子商務的現狀和存在問題,希望對諸暨市的紡織企業有一定的指導意義。
1諸暨市紡織企業電子商務研究現狀
1.1諸暨市紡織企業發展現狀
諸暨與紹興、蕭山、義烏、富陽等8個縣(市)接壤,交通相當便利,民營經濟發達,其中襪業、織布業年產值超過200億元,是中國的“襪業之都”,像大唐的襪業城、潔麗雅毛巾、太子龍服飾、步森襯衫都是全國知名的紡織企業。截至2010年底,諸暨市共有大小紡織企業8萬多家,其中上規模的紡織企業978家,行業從業人員90余萬人。2010年,紡織產業實現的產值占諸暨市工業總產值的42.58%;實現利潤696323萬元,占諸暨市工業利潤總額的45.1%;出口創匯173174萬美元,占諸暨市出口總額的48.97%。
1.2諸暨市紡織企業應用電子商務現狀
就目前來看,諸暨多數紡織企業以及個體經營戶都有利用互聯網這個平臺的想法,上網用戶越來越多,比較知名的企業都有自己的官網,而且都比較專業,信息涵蓋量也大,也適當涉及到了電子商務的信息,比如諸暨襪業網、潔麗雅官網,都是比較系統的電子商務網站。近幾年,諸暨紡織電子商務網站上,企業的數量有增無減,每年以驚人的速度在發展,而且幅度一年比一年高,到目前為止,許多諸暨的中小紡織企業選擇加入阿里巴巴誠信通,試圖借助阿里巴巴這個中國最大的b2b平臺來幫助自己帶來更多的業務。2009年8月諸暨市人民政府與阿里巴巴(中國)網絡技術有限公司在阿里巴巴濱江新園區簽署合作協議,雙方將共同打造“諸暨特色產業集群專市”,借此整合諸暨市的企業資源并進行統一推廣,促進企業進行產業轉型升級。比如諸暨市搏亞網絡科技有限公司旗下的“中國襪業網(esocks360.com/)”是諸暨市全力打造的電子商務平臺,該公司與阿里巴巴支付寶公司簽定紹興區域戰略合作協議,將支付寶引進“中國襪業網”,消費者在“中國襪業網”上買襪子將可實現在線支付,該舉措進一步推動了大唐襪業從實體市場模式邁向現代商務市場模式,給“中國襪都”帶來新的發展契機。給全市企業的電子商務模式帶來了一場變革。
2諸暨紡織企業電子商務應用存在的問題
2.1對電子商務的認識不足
諸暨許多紡織企業屬于中小企業,企業內部管理以家族制為主,企業組織結構封閉、排外性強,所有權與經營權沒有實現合理分離,資本運營方式單一,導致企業規模普遍偏小,這些企業本身的信息化基礎就非常薄弱,企業領導自身未受過高等教育,信息化意識不強,整個企業的計算機設備很少,網絡基礎設施也非常陳舊,很難在短期內適應電子商務的要求。再加上諸暨很多紡織企業的決策者沒有充分認識到開展網絡貿易的必要性和緊迫性,甚至有些企業管理者根本不了解電子商務,認為電子商務就是上網,許多企業管理者單方面覺得在網上搜索供貨信息就以為是電子商務的全部,或有些企業簡單地建一個網站,而相關的管理基礎卻沒有跟上,這些錯誤認識和落后的觀念影響了諸暨紡織企業電子商務的健康發展。
2.2很多中小紡織企業對電子商務的開展有所顧忌
諸暨絕大多數紡織企業信息化程度較低,一些管理者對于信息化的了解可謂少之甚少,加上企業開展電子商務需要一定的資金,因此企業管理者就會有所顧忌。首先建站尤其做好一個功能齊全的電子商務網站需要一筆很大的資金,而且需要定期維護更新,又需要費用;其次,網站的宣傳又是一個需要下血本的環節,對于很多不景氣的諸暨紡織小企業來說,都望而生畏;最后,高額的物流成本也使得開展電子商務對于諸暨的紡織企業來說舉步維艱。但是企業在做這些工作后并不是一點效果都沒有的,當企業在不斷完善和充實自身電子商務網站的過程中,會發現網站的信息更充實了,發展電子商務的經驗越來越豐富了,在量變的過程中肯定會有質變的一天,我們不能一開始就為了賺錢,而是要不斷努力摸索適合自己的發展方式和積累自身的經驗。
2.3網站功能單一,響應速度慢
由于在諸暨紡織行業中電子商務應用的還不是很廣泛,即使有些企業應用了電子商務,但是大多數企業極少進行實質的網上交易,絕大多數諸暨紡織企業的網站都是以展示企業形象為主,只有個別企業真正進行網上交易,總體來看諸暨的紡織企業以傳統的交易為主。諸暨市紡織企業的網站雖然很多,幾乎有點規模的紡織企業都有自己的網站,即使沒有自己的網站也會在一些電子商務平臺上有自己的店鋪,但是縱觀諸暨的電子商務網站幾乎建設都流于形式,由于人才缺乏,資金不足等方面的原因,企業的網站很多都是由企業與it公司合作創建,一方面網站功能非常單一,網站幾乎都沒有在線交流功能和支付功能,另一方面有些紡織企業干脆把網站維護和更新的權利都交給it公司,很多信息由于缺乏更新導致信息出現了滯后的現象,有些企業在與it公司解除協議之后,it公司就不幫企業網站續費,所以很多企業也成為了實質的空殼網站。
2.4電子商務的外部環境不健全
諸暨很多紡織品出口企業已經接觸過了第一代電子商務平臺,但是效果卻不好。因為它們只是一個分類廣告平臺,以企業推廣為核心目的,供應商花了大量時間金錢打廣告做競價,卻只能眼巴巴等待生意找上門。網上進行交易時的安全性得不到保障,網絡誠信問題突出,曾經有人專門對電子商務的應用前景進行過在線調查,當問到為什么不愿意在線購物時,絕大多數人都擔心遭到黑客的侵襲而導致信息被竊取。因此,諸暨紡織企業有一部分企業管理者因擔心安全問題而不愿使用電子商務,安全問題成為阻止諸暨紡織電子商務發展一大障礙。
另外支付市場與第三方支付存在問題,國內電子支付市場,主要包括三種業務形態:銀行或銀聯的電子支付平臺、第三方支付服務商的電子支付平臺、企業內部自行建設的電子支付平臺。在行業發展過程中,逐漸暴露出如下一些問題,比如:虛擬貨幣作為新的貨幣形式成為虛擬金融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應在納入央行的監管體系之前,及早防范風險;電子支付營運資格的認定、保護與發展的問題等。而諸暨紡織業由于資金和人才的限制,根本無力開發第三方支付平臺,因此這也是一個困擾著諸暨企業管理者要不要發展電子商務的一個難題。
3諸暨紡織企業電子商務應用發展策略
3.1提高對電子商務的認識
諸暨的紡織企業管理者需要系統了解電子商務為何物,包括了解電子商務的概念、國內外的應用情況、發展的現狀、未來的趨勢等等。對于諸暨的紡織企業,在如何提高對電子商務的認識,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
3.1.1 諸暨當地政府應該積極給予配合和支持。
諸暨當地的政府應該對諸暨紡織業電子商務的發展給予高度的配合和支持,政府如果能斥資建立一個大型的本地紡織業電子商務門戶網,專門來針對諸暨的電子商務,把它做好做細做全的話,這樣諸暨的中小紡織業可謂是如魚得水了。另外諸暨當地政府還可以組織一些諸暨紡織企業的管理者去外地參加專家或者學者開設的電子商務講座,畢竟電子商務的發展需要交流,好的經驗和不好的經驗都要去學習借鑒。
3.1.2 諸暨紡織企業自身需要不斷學習,了解電子商務并傳播電子商務。
諸暨的紡織企業自身也是需要不斷學習電子商務知識的,對于諸暨的中小紡織企業想了解或者利用電子商務,阿里巴巴是一個不錯的電子商務成功案例,了解阿里巴巴的發展歷史和運營模式對于認識電子商務是很有幫助的,諸暨的紡織企業在認識的過程中也可以先試著了解如何在阿里巴巴上信息,和在阿里巴巴上面的一些客戶人員進行交流,增加自己的電子商務知識。
3.2諸暨紡織企業可以考慮分階段開展電子商務
3.2.1 諸暨紡織企業可以充分利用第三方商務模式。
由于開發一套支付平臺花費是巨大的,對于以中小企業為主的諸暨,沒有這樣的財力,就算開發出來也會得不償失。因此,諸暨的紡織企業可以利用現有的一些第三方支付平臺,比如阿里巴巴的誠信通,阿里巴巴是目前國內最大的b2b交易平臺,它是專門針對中小企業建立的,諸暨紡織業可以利用這個平臺拓展自己的市場,可以先試著在阿里巴巴上信息,然后有了一定的了解,積累了一定經驗后可以慢慢組建自己的電子商務網站,從無到有,從有到優,逐步完善相應的功能,最后形成這個諸暨特色的紡織電子商務網。
3.2.2 打造電子商務“三點一式”的信息流。
諸暨紡織行業推進電子商務過程中,必須完善紡織電子商務供應鏈管理模式,打造一條暢通于客戶、企業內部和供應商之間的信息流。諸暨的企業在推進電子商務時要做好與企業各項信息技術的協同工作,充分利用紡織企業信息化資源,如與erp、mis、cad、capp、cam等系統的協同,只有這樣,才能發揮企業諸多信息系統的整體優勢。不過諸暨的中小紡織企業必須認識到電子商務的開展必定是持續的、長期的,而絕非一次性的。
3.3完善企業網站
電子商務的發展離不開網站,因此對于網站的完善是很有必要的,也是做好電子商務的關鍵一步,對于諸暨紡織企業的電子商務網站,筆者有如下幾點建議:
3.3.1 做好電子商務網站的建設。
諸暨紡織企業電子商務網站的建設主要是針對b2b的形式,由于建一個專業的b2b電子商務網站花費是巨大的,對于一些中小紡織企業來說完全沒有這個能力,因此當地的多家紡織企業可以協商,幾個企業一起合作,分擔任務,共同斥資,并合作建一個類似于電子商務平臺的網站,這樣網站的規模和信息化水平會好很多,可以把每家會員公司的企業介紹和供求信息都放到平臺上面。
3.3.2 做好網站的推廣和宣傳。
諸暨的紡織電子商務要想發展,宣傳手段是必不可少的,網站宣傳方式也很多,最常用的是在一些門戶網站或者電視上發廣告,這樣前期的成本會比較大,當然效果也是很明顯的。對于諸暨中小紡織企業的電子商務平臺來說,幾家企業一起斥資,可以加入百度的競價排名的推廣,讓百度幫助企業網站進行搜索引擎優化,這樣網站的排名上去了,自然會帶動點擊率和流量。
3.3.3 做好網站的優化更新。
諸暨紡織電子商務網站在建設的過程中,還應當注意網站信息、商品類目等的更新。我們要做好網站的優化,畢竟互聯網是一個非常有競爭的平臺,而電子商務領域的競爭也是愈演愈烈,我們只有不斷地優化更新我們的網站信息,才能吸引更多的商家,帶來更多的訂單。
3.4健全和完善電子商務發展的外部環境
在電子商務的交易過程中,支付的安全性一直困擾著買賣雙方,諸暨電子商務開展中如何能解決這樣的問題呢?筆者覺得可以利用現有的第三方支付平臺,比如阿里巴巴開發的支付寶,這是國內網站支付運作最多的支付平臺,運用了支付寶這樣的第三方支付平臺就能很好地保證支付的安全性。當然,現在比較流行的還有一種解決支付糾紛的方式,就是貨到付款,這種方式,就省去了在網上支付的環節,直接和快遞公司簽協議,由快遞公司代收貨款。
4總結
隨著諸暨市紡織電子商務應用不斷深化,網絡化生產經營與消費方式逐漸形成,電子商務必將廣泛深入地滲透到紡織領域的生產、流通、消費等各個環節,改變著諸暨紡織企業傳統經營管理模式和生產組織形態,影響著諸暨紡織企業的產業結構調整和資源配置。諸暨市紡織企業應當充分認識發展電子商務的意義,在紡織行業中積極推進電子商務,積極采用先進的信息技術手段,發展電子商務,加速紡織工業增長方式的根本性轉變,提高國際競爭力。
參考文獻:
[1] 羅冰.聚焦中上游,紡織電子商務任重道遠[j].紡織服裝周刊,2010(50).
[2] 陳競千,陳濟彪.淺談企業電子商務的管理與創新[j].河北企業,2010(47).
[3] 耿俊辰,申彩芬.河北省民營企業電子商務應用研究[j].大眾理財顧問,2010(66).
摘 要 我國紡織行業的標準存在一定滯后,影響到我國紡織服裝行業在國際貿易中的競爭力。本文分析了我國紡織行業標準生產的建設背景,介紹了撫順石油化工公司腈綸化工廠在強化紡織行業標準生產過程中的做法和取得的成效,希望對全國同行業企業提供借鑒。
關鍵詞 紡織行業 標準生產 腈綸化工廠
撫順石油化工公司腈綸化工廠隸屬于中國石油天然氣集團公司,是“八五”期間國內首家采用技貿結合引進美國BP公司和杜邦公司專利技術的丙烯腈、干法腈綸大一型聯合生產企業,聯合裝置工藝先進,關鍵設備全部進口,自動化程度高。聯合裝置于1988年正式開工,1990~1991年相繼建成投產,1993~1995年進行攻關改造,1995年實現全部達產達標,各項經濟技術指標在國內同類裝置一直保持領先水平,1996年通過國家竣工驗收。2000年、2002年、2003、2007年經過技術改造,丙烯腈、腈綸兩套主要生產裝置的生產能力已分別達到9.2萬噸/年和5.5萬噸/年。腈綸化工廠已經通過了GB/T 19001(質量管理體系)、GB/T 24001(環境管理體系)、SY/T 6276-1997(石油天然氣工業健康安全與環境管理體系)和GB/T 28001(職業健康安全管理體系)認證,2004年完成了SY/T6276-1997、Q/CNPC104.1-2004、GB/T19001-2000、GB/T24001-1996、GB/T28001-2001的整合,實施了一體化管理。
一、紡織行業標準生產系統建設的背景
現行的標準體系是以原料和工藝劃分的,標準的制、修訂工作由各個行業的標準化技術歸口單位進行管理,有十多個標準歸口單位,各行業根據自己的生產工藝,制定自己的行業標準,并不充分考慮行業間存在著標準的某些共同性及前后道工序間標準的關聯性,行業間的標準缺乏溝通。而且,由于條塊分割,各行業的標準審查、修訂工作也不同步。按標準制定原則,標準三至五年就應進行復審,然而,我國紡織標準的修訂周期卻很長。
二、紡織行業標準生產系統建設的內涵和主要做法
(一)加強質量管理
制定切實可行的產品質量發展目標,完善產品質量責任制度;推廣先進的質量管理技術與方法,積極開展質量體系和環保體系認證;建立健全企業質量管理體系;積極采用國際先進的產品標準和質量管理標準。
(二)加強信息化建設
建立面向供應鏈上下游合作的信息系統;鼓勵企業通過行業性平臺開展電子商務活動;加快信息技術、現代管理技術與企業生產的融合,實現產品設計數字化、生產管理自動化、營銷服務信息化、財務管理規范化。
(三)加強基礎管理
建立完善的紡織設備的維修制度;加強對日常生產中工藝的嚴格執行和調整;結合設備改革的工藝設計,提高工藝性能等;對原料采購的全過程進行嚴格管理;制定科學合理的配棉、配毛等方案;對生產現場各生產要素進行合理有效的計劃、組織、協調、控制和檢測。
(四)加強成本管理
建立跟蹤市場價格的內部核算體系;推廣實施目標成本管理,強化消耗定額管理;科學合理制定采購制度,降低采購成本;采用新技術、新工藝,切實降低原料消耗水平。
(六)加強節能降耗管理
開展清潔生產審核;建立完善節能降耗責任考核和激勵機制;按基本生產用能、輔助生產用能分解落實管理責任;大力推進能源、用水三級計量管理,實現達標排放。
三、紡織行業標準生產系統建設的效果
(一)運籌學應用實效
將生產、經營的種種“問題”的因果關系化作數量函數關系,利用數學模型檢查各種可變因素對“作業”的影響,從而做出科學的定量分析,找出最佳方案,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二)系統合理分析
把紡織企業的生產、經營作為一個“系統”來研究,統籌考慮人員、資金、物資、設備、工藝 技術和生產任務、市場信息等因素,從而求得在諸因素相互制約下整個企業生產、經營的最佳方案,優化資源調配。
(三)實現目標管理
紡織企業以此來協調車間與科室、運轉與保全、前工序與后工序、技術部門與經營部門的力量,調動了各個車間、輪班、小組的積極性和主動性。
(四)管理全面合理化
將研究對象分解為一個個最基本的單元,對每個單元進行科學分析,取得了總體的改善。改善了生產程序、勞動組織、工廠布置、作業條件、工人操作方法、職務安排、工資獎勵制度。
標準生產系統的建設促進了紡織行業的接軌,進而實現效益的最大化。以撫順石化分公司腈綸化工廠為例:經濟危機回暖趨勢下,腈綸化工廠優化生產結構,調整生產品種適應市場需要,2010年累計生產各類化工產品14.84萬噸,其中生產腈綸35930噸;腈綸優級品率98.92%。2010年我廠實現主營業務收入151001萬元,實現利潤17796萬元,實現企業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雙豐收。
參考文獻:
[1]趙青.淺談新標準下紡織品纖維含量的標識.工會博覽•理論研究.2009(2).
[2]吳文楨,許愛國.我國紡織行業采用國際標準芻議.棉紡織技術.2009(10).
[3]高秉元.SA8000標準對我國紡織工業的影響與對策.中國集體經濟.2008(8).
關鍵詞:新稅務體制 納稅籌劃方法 研究分析
近年來我國稅收體制為適應經濟發展而進行改良,而隨著市場經濟體制的不斷完善,我國很多企業開展納稅籌劃活動。按照預定好的納稅籌劃方案,在適當時期以及位置進行經營活動,能達到良好的效果,帶給企業諸多好處。如果籌劃進行不當,就會給企業造成損失,即造成企業稅務負擔。企業稅務明細化的發展讓其稅負轉變成企業發展的活動空間,尤其是在有關財政部門進行緊收或者是稅務局發票催收的情況下。因此企業正確開展稅務籌劃活動就變得尤為重要。
一、什么是新稅務體制的企業納稅籌劃
在新稅務體制下,為了自身更好地發展很多企業進行納稅籌劃工作。企業納稅籌劃是一種操作性強、綜合性也很強的企業納稅運作技巧。它只在企業的經濟活動業務中出現,拋開企業經濟活動業務討論納稅籌劃就是紙上談兵,涉及不到納稅籌劃的實際應用。由于納稅籌劃是一種預先行為,企業應在經濟活動業務出現之前就要根據企業正常運營的各個環節或者是經濟活動業務各個流程的有關納稅方面問題,通過總結并加以研究論證來設置納稅籌劃大體方案和詳細的設計思路。對企業整體納稅籌劃大體方案的設計是把熟知財務稅務等相關法律作為基礎,對財務、稅務和相關運作管理流程加以整合,加強稅務檢測,以免涉稅風險。企業把握好納稅籌劃是相當有必要的,需全方位考慮納稅籌劃的前期、中期、后期方面。
一要對國內納稅籌劃存有的局限性有所了解,從而能夠更好制定相關法律法規以及提升納稅籌劃的效率和完成效果。企業納稅籌劃的局限性體現在以下方面:稅務法律法規與有關的會計法律法規在內容上有某些的差別;企業納稅籌劃過程中有不確定因素,以致影響籌劃方案;企業納稅相關籌劃人員的素質較低,并不能做出高水準的籌劃方案;征收稅務的一方與繳納稅務的一方二者所處的地位存在很大的差異等等。
二要在全面認識企業納稅籌劃的局限性的基礎上明白怎樣改進企業納稅策劃方案才能達到節約企業稅務成本有效企業納稅策劃。可通過以下方法對企業納稅策劃進行該進:充分研究并了解有關稅制變化的規律;掌管好企業納稅籌劃與企業避稅、偷稅的差別和界限;企業納稅籌劃要擁有超前的意識并且具有高瞻遠矚的目光;整個過程中體現企業經濟效益最大化的理念。
三要明確企業納稅籌劃的目的,在進行企業納稅籌劃時要有這樣的一個問題:為什么企業要開展納稅籌劃活動。根據實踐效果,我們得出,良好的企業納稅籌劃可為企業帶來以下效果:直接對企業稅務負擔有所減緩;籌劃過程沒用相關稅務風險;得到企業資金合理應用的價值;完成企業的財務目標。
二、新稅務體制下的企業全過程納稅籌劃方法及有關分析
(一)企業在正常運行中的稅務籌劃
企業在正常運行過程中,對高薪的認定要格外注意,因為近年來國家稅務部門越來約為嚴格。如果一個工廠要從某段時間啟用節水節電節氣,綠色環保、安全生產專用機器設備來抵免工廠所得稅的申報工作,就應該高度重視這一環節,把節稅重大項目當做工廠運營的重點來抓,對財務相關人員進行組織學習,仔細研究有關國家稅收優惠政策,根據節能節水、環境保護、安全生產專用機械設備所得稅的優惠目錄,盡可能收集、整合、檢查符合條件的機械設備,并列出清單統計,相關設備購買合同及發票、設備型號以及以及相關機械設備質量性能數據等方面的資料,按照國家有關財政機關的要求,多次改進和完善所申報的材料,經過于當地稅務局反復的溝通了解,達到工廠稅收籌劃的最終目的。因此,廣大企業要提升自身創新能力與運用先進的科學技術,為積申報地面企業所得稅做好充分的準備,進而向企業良好的發展提供適當的稅務空間。
(二)在收益分配的企業稅務籌劃
作為一個企業分配自身利潤的最主要的方式,企業收益分配也是企業稅務的主要源頭。根據新稅務體制的有關規定,相關條款明確了納稅人與企業資產在重組時的營業稅問題。企業收益分配方面,在納稅人員與企業重新組合資產過程中,可按照進行出售、資產置換、合并、分立等有效方法。如果出現這樣的情況,把全部或是一部分實物的資產和與其有關的債務、勞動力、負債權轉讓給其他企業的行為過程中,涉及到不動產以及土地使用權的轉讓,就不在營業稅征收范圍內。這樣推動企業之間兼與重組,對體制機制進行深刻整改,可促使企業科學技術的發展和自主創新能力的提高,拋卻落后的生產技術,強化節能減排,提高企業在社會市場上的競爭力。所以,企業在收益分配的活動當中,應該對資產重組進行合理的應用,達到降低整體的應納稅所得額的目的。
三、結束語
基于以上論述,隨著經濟的高速發展,社會市場經濟的競爭的不斷加劇,在新稅務體制下,企業通過有關措施進行全過程納稅籌劃,針對企業有關面臨的風險制定相應的防范措施,具體問題具體分析,從實際出發,解決企業稅負問題,減少企業經營的壓力,通過稅收籌劃控制支出的稅收,讓企業有余力進行發展壯大,在競爭中占據優勢,因此企業進行全過程稅收籌劃工作非常必要。
參考文獻:
[1]翟云霞.新稅務體制下的企業全過程的納稅籌劃分析[J]. 財經界,2013
[2]蔣立君.新稅務體制下的房地產企業投資與銷售的納稅籌劃分析[J].財經界,2010
在信息化的專業領域中,企業自身要全面了解有關知識很困難,需要較高成本,咨詢顧問能夠提供指導和完整的方案,使企業能借助“外腦”的豐富知識和經驗來順利實施系統,提高自身的管理水平和競爭能力。尤其在加入WTO的今天,企業面臨更加嚴峻的競爭,管理咨詢的意義和作用正在被越來越多的企業家認識和接受,并隨著企業信息化進程的深入越來越重要。管理咨詢的重要性要由咨詢的效果驗證,保證咨詢效果的主要因素是咨詢顧問本身。在我國咨詢顧問有多種形式,包括個人、高校和科研單位、中介機構、軟件公司和專業咨詢公司。值得指出的是,大多數情況下,由ERP軟件公司的咨詢人員做咨詢顧問,他們熟悉自己的產品,有技術方面的優勢,但嚴格地說只能屬于售前咨詢和售后服務,有一定局限性。專業性的咨詢顧問公司在我國是一個新興產業,近兩年,尤其是今年上半年有了快速。相比較而言,專業咨詢公司的體制更能保證咨詢的水平、規范和中立性,應該是今后發展的趨勢。可以肯定地說,企業信息化需要并且越來越需要管理咨詢公司。
用戶和廠商都需要咨詢顧問象ERP這樣的大型管理軟件,其咨詢和實施要求比一般信息系統更高,范圍更廣,時間更長,往往要持續到軟件生命周期的最后。尤其是項目設施之前一系列的重要工作需要用戶和廠商雙方完成,如項目計劃書、系統總體規劃、需求分析、企業診斷和業務重組、系統分析等。這對用戶企業有較高要求,需要有專業人員,既熟悉企業管理現狀,又了解信息系統技術,才能提出全面的需求;對軟件廠商的人員的素質要求更高,必須擁有熟悉行業情況的高級系統分析員和一支售前咨詢隊伍。在這兩方面要求都不盡如人意的情況下,作為第三方的咨詢顧問介入是順理成章的。用戶企業與咨詢顧問
在筆者熟悉的紡織企業,有些企業有信息管理部門,可以自己組織業務人員、管理人員和IT人員進行需求調研、方案設計、軟件選型,甚至自行開發軟件,自行實施。他們對于企業具體和需求比較了解,但在實施中遇到的阻力是相當大的。企業有許多自身根本無法克服的問題。
現實情況是國有大中型企業經過多年的信息化建設,培育了自己的專業隊伍,有一些技術骨干可以勝任以上工作,但最近幾年這部分人才流失嚴重;而大部分中小企業,很難有這樣的IT專業人員,這是企業用戶實施ERP的致命傷。需要培養和引進人才,全面提高職工素質,也需要借助外部咨詢顧問的力量,這是必然的,也是必需的。所謂“旁觀者清”,外部咨詢顧問有豐富的管理經驗,深厚的行業背景,熟悉同類企業系統實施的過程,又置身企業管理圈子之外,往往容易發現一些問題,更有利于推動問題的解決。“外來的和尚好念經”主要指這方面的有利因素。企業可以和咨詢顧問就具體的項目簽定合同,如明確需求分析、技術培訓、項目實施等條款,完成之后解除合同;也可以作為企業的長期顧問或戰略合作伙伴,不斷管理新思想和IT新技術咨詢。軟件廠商與咨詢顧問公司
一般的國內軟件廠商很少有自己專門的咨詢部門,更缺乏有關的專家,這對企業的整體把握和系統的實施效果都產生嚴重的。因此有必要加強自身的咨詢服務力量,提高咨詢服務水平。對于某些大型軟件企業,咨詢會逐步獨立于軟硬件產品,向企業的經營管理咨詢拓展,本身就成為產品,成為品牌,成為新的盈利點。同樣,與專業咨詢顧問公司合作也可以達到較好效果,而且成本更低。
與咨詢顧問公司合作的,絕大多數是國外大型軟件公司。到底這些工作由軟件廠商自己做?還是由咨詢顧問公司做?業內專家認為,像ERP這樣大規模企業管理軟件,軟件開發商一般完成軟件開發和經銷工作,而像軟件實施、技術支持與運行維護則可以交給一支專業化咨詢服務隊伍,來為企業的應用提供專業咨詢服務。
對國內許多應用軟件開發企業來說,他們現在在市場中是直接面對用戶或者通過公司面向用戶,軟件開發商不僅要做銷售,銷售完成后,還要做售后服務,往往是開發跟著銷售走,銷售跟著客戶走,客戶如何要求軟件,開發就要滿足用戶的所有要求,結果是軟件版本越來越多,附加功能越來越復雜,商品化程度卻降低了。與咨詢顧問公司合作,可以把主要精力集中在產品開發和升級上,完善軟件的核心功能,提高商品化水平。專業咨詢顧問公司應具有相對的中立性,即與多家軟件廠商保持分銷關系或戰略合作伙伴關系。能根據用戶的需求,幫助其選擇合適的產品。這有一點象醫生看病和藥房供藥。現在都是一家,既看病又賣藥,許多矛盾無法解決,醫療體制改革就是要“醫藥分家”,才能給患者提供滿意的服務。當然,這只是理想的格局,實際上大多數咨詢公司只管抓藥,不管開藥方,只負責一兩家軟件公司產品的實施。國內用戶也大致認可這一現實狀況。
咨詢顧問通常不是IT人員國外公司在實施管理信息系統項目時聘請咨詢顧問由來已久。我多年前接觸的一家德國咨詢公司——奧伽系統(OrgaSystem)公司,專門給紡織企業做MRP軟件的實施顧問,在歐洲的紡織廠很有。它的顧問大多數不是機或軟件技術人員,而是紡織工藝工程師、管理人員,積累有豐富的相關企業項目實施的經驗。而且相當部分不是公司的正式雇員,而是公司固定聯系、臨時聘用的專家。公司根據項目的行業、規模和不同要求,聘用不同的人員,達到專業咨詢的目的。他們在歐洲實施了幾十個企業,我曾參觀過兩個,效果很好。國內企業的情況不同。如紡織行業,實施ERP的企業有的請了高校教授、業內專家做顧問,參與的程度不同,主要起項期推動和協調作用;大部分由軟件廠家的技術人員承擔咨詢工作;只有少數采用國外ERP軟件的企業與專業咨詢顧問公司簽了合同,如廈門翔鷺化纖公司與歐雅公司、黑龍江龍滌集團與漢普公司、順美制衣公司和志杰公司等。但從整體行業而言,咨詢顧問還遠遠沒有發揮應有的作用。
從企業這方面,應該從觀念上充分認識到咨詢顧問的價值,當然這是循序漸進的。我國的實際情況是:企業先認識到了計算機和的價值,然后是軟件、管理軟件的價值,再是咨詢顧問的價值,這需要一個過程的。現在許多企業已經認識到了軟件的重要作用,相信通過咨詢顧問公司成功項目的增多,他們會逐漸和這些公司合作的。
用戶如何考察咨詢公司企業選擇咨詢公司,除了考察公司的資質和信用外,有兩點值得注意:一是公司過去實施的案例,尤其是同行業企業的案例,最近兩年的案例,最好能做實地考察,聽取用戶企業的反映;二是了解這些案例的參與顧問和負責人,了解他們的資歷、水平、對軟件產品的熟悉程度,以及他們是否還在公司工作。對于人員流動頻繁的咨詢業,后一點非常重要。
據一些用戶企業反映,與有些咨詢顧問公司接觸,張口是全新管理理念,閉口是完整的解決方案,全是一些放之四海而皆準的,卻沒有幾個成功實施的案例,與用戶的認識和想法有很大差距。關鍵是切實了解企業的真正需求,有一套解決的思路和辦法,知道如何通過合理的步驟,拉近與用戶的距離。企業與咨詢顧問公司合作,首先要把握住以我為主的原則,以企業的戰略為中心,明確要求咨詢顧問在項目實施過程中解決的問題。要既信任又不依賴,調動企業內部方方面面的積極性,配合顧問的工作。其次,要讓咨詢顧問的工作,貫穿ERP的整個實施過程,既參與前期的規劃和系統階段,也要參與到后面的運行維護階段,保持工作的完整性,有問題才好解決。
咨詢業也需規范化今年以來,管理咨詢在我國春潮涌動,大有成為熱門行業之勢。許多國內外大公司紛紛介入管理咨詢業,一些知名咨詢顧問公司成為收購兼并的對象。這無疑是對我國企業信息化的有力推動,也要清醒地認識到,市場不會在幾個月突然變大。企業ERP等管理軟件的有一個過程,對管理咨詢的認識更有一個過程。眾多公司介入分食本來不大的蛋糕,勢必造成過度競爭,難免對項目信譽、咨詢質量造成不利影響。
(①西安工程大學人事處,西安 710048;②西安工程大學管理學院,西安 710048)
(①Department of Human Resource,Xi’an Polytechnic University,Xi’an 710048,China;
②School of Management,Xi’an Polytechnic University,Xi’an 710048,China)
摘要: 為解決紡織企業計劃層與車間制造層之間數據表示、集成問題,首先,對制造過程中業務及數據流程問題進行了分析,構建了面向制造層面的紡織制造執行系統體系框架;然后,對制造執行系統中的數據約束規則、數據形式化表示、異構數據庫的集成原理進行了設計與優化。其次,在局域網環境下,開發了一種面向制造層面的紡織制造執行系統。通過系統功能的實際應用,結果表明:經數據問題設計與優化后,制造執行系統有效實現了計劃層與車間層之間數據的有效銜接,解決了企業內部數據重復度高,利用率低的問題。
Abstract: In order to solve the problem of data expression and integration between production planning layer and shop manufacturing layer in the textile enterprise, first, the workflows for business and data was deeply analyzed, and a system framework oriented to manufacturing layer for textile manufacturing execution system was built. Then, data constraint rules, formal representation, heterogeneous database integration principle in the manufacturing execution system were designed and optimized. Second, in the LAN environment, a textile manufacturing execution system oriented for manufacturing-level was developed. As verified in the practical application of the system, the results have shown that manufacturing execution system has achieved effective data convergence between production planning layer and shop manufacturing layer after designing and optimizing the data problem, and solved the problem of high duplication degree and low utilization of internal data.
關鍵詞 : 制造執行系統;紡織企業;數據集成;數據表示 ing
Key words: manufacturing execution system;textile industry;data integration;data expression
中圖分類號:TS103.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6-4311(2015)18-0047-06
收稿日期:2015年5月13日。
基金項目:陜西省科技計劃項目(2013KRM07);陜西省社科基金項目(13D026);陜西省社科界重大理論與現實問題研究項目(2014Z039);中國紡織工業協會指導性計劃項目(2014076,2013068,2011081);陜西省教育科學“十二五”規劃課題(SGH140649);陜西省教育廳科研計劃項目(2013JK0742,11JK10550。
作者簡介:張衛東(1979-),男,陜西西安人,碩士,工程師,主要研究方向為紡織生產過程管理;邵景峰(1980-),男,陜西西安人,博士生,副教授,碩士生導師,主要研究方向為智能信息處理。
0 引言
制造執行系統(Manufacturing Execution System,簡稱MES)是美國AMR(Advanced Manufacturing Research,Inc.)公司在90年代初提出的,其目的在于將企業資源計劃層同車間現場控制,通過執行系統聯系起來,實現企業生產信息的有效整合[1]。紡織企業作為傳統的制造業,在ERP或設備控制系統設計實施時都涉及中間的車間管理層,對MES的需求就應運而生,其效果也逐步顯現[2]。
國外從很早以前就開始研究紡織制造執行系統了,如Colorni A M[3]等人在1991年開始研究紡織制造執行系統;1995年Geroge Coppus等人,為紡織企業開發了一種制造信息系統(MIS),其屬于制造執行系統的范疇;在1996年Dorigo M[4]等人研發了一種面向紡織企業的制造執行系統;1998年Tanju Yurtsever[5]等人,為紡織企業構建了一種集生產監控與調度功能于一體的制造執行系統;而且,Michael N Huhns[6]等人在深入研究流程企業制造執行系統的基礎上,在2005年開發了紡織企業的制造執行系統等,促進了紡織制造執行系統的發展。我國關于紡織制造執行系統的研究起于20世紀80年代初[7],雖然當時我國的紡織業發展良好,但是設備自動化水平低的問題不容忽視,再加上信息技術力量薄弱,生產管理方式落后等原因,造成我國一直沒有建立完善的的紡織企業的制造執行系統,只在某一特定領域建立了相應的制造執行系統。直到1991年,Cheng Fantien[8]等人提出一種面向紡織企業的制造執行系統框架,我國的相關專家才開始研究這方面的內容。如鄭永前[9]等人,提出了一種基于UML的面向服務的MES模型;董玉倩[10]等人對制造執行系統的關鍵技術進行了研究,并將其應用于紡織企業,同時,于冬青[11]等人將制造執行系統應用于紡織企業等。通過分析這些文獻發現,我國關于紡織制造執行系統的研究比較單一,忽視了對制造層面的紡織制造執行系統的研究。因此在中國紡織工業聯合會制訂的“十二五”規劃中[12],首次將面向制造層面的制造執行系統作為了研究重點對象,這無疑推動了我國紡織制造執行系統的研發和進步。
通過文獻回顧發現:國內外很多專家都把研究重點放在了系統模型的構建、先進技術在系統中的應用等方面,對系統體系結構的整合方面研究不足,在這種形勢下,現有的系統雖然具有良好的先進性和兼容性,但是并沒有面向制造層面的紡織制造執行系統。為此,本文將整個紡織過程的業務作為切入點,在原有各個車間監控系統的基礎上,進行系統體系結構的構建,以實現上層計劃層與車間現場控制層間信息的有效銜接。
1 系統結構
要想實現企業資源計劃(ERP)層與車間生產控制層(PCS)之間的良好溝通,紡織制造執行系統需要起到一個承上啟下的作用,為實現上述目的,應將紡織制造執行系統定位成一個多功能為一體的創新服務平臺,該平臺的最終目的是實現企業內部各類數據的共享共用,避免出現企業信息“孤島”問題。具體操作如下:首先通過增量聚類算法進行聚類,并從中抽出潛在的知識規則;然后,通過數據表名稱及字段的沖突處理,實現異構數據庫間數據表中相應信息的統一;其次,借助數據接口,從各異構數據庫中獲取實時數據,建立多數據表間的品種數據信息鏈接,其目的是通過品種數據信息建立多數據表間的相關性,可以增強底層生產控制層數據的采集、處理、分析和存儲能力;最后,通過這種關系規則,實現生產計劃層與車間制造層之間數據的有效對接,進行數據的融合處理。
這樣,在系統結構構建過程中,將其設計為計劃層、執行層、控制層三部分。其中,計劃層的主要作用是將各類車間監控系統中的異構數據進行集成,并進行數據的通信、存儲以及加工。具體而言,就是實時地接收生產控制層所回送的各類生產數據,經過數據融合處理后,將其結果一方面存儲在本地數據庫TextileDB中,另一方面同步轉儲給上層ERP系統。
執行層的主要目的是進行各異構數據庫記錄的沖突處理,并通過數據接口進行數據的融合、存取和鏈接。
控制層用來統一管理制造層面的車間生產數據,主要通過實時數據與歷史數據的分離方法來有效保證生產數據的實時性、完整性和正確性。這樣,所構建的系統體系結構如圖1所示。
2 數據問題
2.1 數據關聯規則約束
紡織企業是一個多車間、多部門、多設備、多用戶的企業,加之,企業內部數據眾多、業務規則復雜、管理系統繁多、數據庫類型各異,使得多用戶在同一時間并發操作數據庫時,使得系統服務器的負載過大,在這種情形下,需要對系統數據庫進行合理的設計,并對各個異構數據庫中的數據進行合理地規范,以提高系統數據庫的反饋、效率,從而達到數據共享共用的目的[13]。
具體的設計過程為:首先,將對象及對象之間的關系映射成關系數據庫中的表元素;然后,將對象屬性映射成關系數據庫的列,同時將對象間關聯、組成和聚合等關系映射成關系數據庫中完整性等約束。而對象又包含多個屬性,其構成狀態集反映靜態特征和當前所處的狀態。業務對象的行為是業務對象完成其功能的基礎,如品種數據的錄入、原料信息的入庫、品種試驗數據的錄入、紗織疵信息的導入導出等;同時,根據紡織企業的業務管理規則,即各個業務對象之間并非獨立,而是存在多種聯系的規則。如在機品種信息的翻改、生產計劃的調整與調度、紗織疵信息的反饋等業務規則,而這些規則對業務對象的屬性、行為和關系產生了約束。為了使各個對象之間具有良好的銜接性,在系統數據庫設計階段,設置了兩個表來完整映射一個對象,即:一個是體現業務對象靜態特征的業務表,另一個是反映實際業務流程信息的流程表。通過這兩個表,使得業務對象內部的流程關系以及各業務對象之間的業務規則關系,通過業務邏輯層映射成表內或表間的關聯關系或約束來體現[14]。
2.2 數據形式化表示
就紡織業務過程而言,主要涉及從訂單到計劃,再從纖維到紡織成品的整個過程,分別解釋紡織品成形過程對應的what,how,who,why,where,when問題,則整個業務流程對應的業務數據可以包括(以下用B表示)主要包括過程對象集O、工藝計劃集H、原料集R與設備集D、制造過程集T以及織物集S,由此,紡織業務數據B可用一個如下所示的六元組來表達[15]。
B::={O,H,R,D,T,S} (1)
上式中,由于H與T在整個紡織制造過程中表達了織物成形過程的時序變化,并按照H的計劃進行控制著織物成形過程的前進,以及T的過程監控從而演繹出紡織成品的結果數據。同時,對紡織過程的業務流程而言,其對應制造過程數據可以按照織物質量形成過程的時序與邏輯關系,通過工序間的“輸入——輸出”關系,在具體形式表達時解析成網絡結構,用以實現制造過程數據的有效集成。而多色集理論為紡織過程異構數據的集成和形式化建模提供了理論依據。
由此,基于多色集合理論[16],對加工過程中產生的各類數據進行統一描述。具體流程為:首先從集成數據庫中抽象出構建多色集合的基本元素集合,并將抽象到的數據形成網絡結構,同時定義對應的節點集為:Ns={Ni|1?燮i<n},其中,Ni是集合Ns的具體實體,主要包括工藝計劃集H、原料集R 、設備集D、制造過程集T以及織物集S等具體具體對象,當然,也可以包括與具體對象相關的多個關聯節點。在紡織數據集成過程中,Ni可以表示與數據相關的O、H、R、D、T、S中任意一個對象或者對象的組合,而這個對象或對象的組合可以在多色集合中被虛擬地染上一種顏色,借助聚類方法實現對象類型的區分。
假設A={a1,a2,…,aj,aj+1,…,an}表示紡織過程中工序之間數據的活動節點集,并以兩兩節點組合(ai,aj)表示多色集元素,則工序間活動節點之間關系可以表示為多色集的圍道,即Fk(ai,aj),其中k=1,2,…,5。當k=1時,(ai,aj)為順序連接,k=2時,(ai,aj)為與分連接,k=3時,(ai,aj)為與合連接,k=4時,(ai,aj)為或分連接,以及k=5時,(ai,aj)為或合連接。現根據上述兩兩節點組合關系,建立表示數據節點集對應的“活動—活動”關系布爾矩陣模型,記為[(A*A)*F(A*A)],則具體的形式如式(3)所示。
根據訂單信息和紡織企業的生產狀況,安排具體的生產計劃任務,并確定具體的生產加工路線,并借助紡織生產過程關系模式進行表達,其中v1、v2、v3、v4表示紡織過程數據活動節點并包括具體的工序流程對應的數據節點,以及節點之間的相互關系如圖2所示。例如v1::=a2a3a4a5,各數據節點的具體表示過程如表1所示,具體的“工序—工序”之間的關系布爾矩陣如表2所示。其中,若行列之間存在關聯關系則對應表2中的“1”,否則,對應表2中的“0”。
2.3 異構數據庫集成
在系統數據集成過程中,為保證各工序間信息的有效銜接,采取XML技術與全局數據模式相結合的方法[20],使所有的數據交互操作在中間件中以XML文檔形式存在,對異構數據庫中的數據進行轉換,其優點是在數據交互過程中,保持了一定的獨立性,降低了數據間的耦合度,提高了數據的重用性[21]。異構數據庫間的集成方案如圖3所示。
由圖3可見,整個集成方案包括應用層、中間件層和數據源層三層。其中中間件層的目的是通過集成各個車間的異構數據源,實現紡織制造執行系統數據庫中數據的共享。中間件層中的注冊器主要負責各異構數據庫的注冊服務,并生成公共模型;查詢處理器需要根據用戶提交的查詢請求,并提交給包裝器進行執行,結果處理器將包裝器中的執行結果進行匯總,并以XML的格式返回;包裝器主要用于底層數據源的交互,實現數據位置和訪問的透明性。
為此,該異構數據庫的集成工作原理與實現流程為:首先由客戶端發出一個全局查詢請求,其可能涉及到異構數據庫中的數據,例如查詢品種的生產執行情況,可能涉及到細紗、筒并捻、準備、織布,以及整理等車間的生產信息監測系統,信息管理系統等;然后,應用服務器確認接收到客戶端的請求時,由中間件層接收客戶端的查詢請求,具體的處理步驟是:首先,對異構數據源所注冊的共享信息進行分析,然后,將全局查詢分解為具體的數據庫子查詢,并將子查詢發送到對應的數據源。
其次,處于數據層的所有數據庫管理系統接收到查詢中間件層傳輸的查詢請求后,它首先從數據庫中查詢相關信息,然后把查詢結果返還給結果處理器,由結果處理器將其合并成同一條數據記錄,并將所需要的查詢結果返還給應用服務器,由應用程序服務器再將用戶的請求結果返回給用戶。
2.3.1 關系模式轉換算法的設計
關系模式的轉換包括兩個部分:一是數據庫關系模式的提取;二是關系數據模式到XML Schema 的轉換。前者的目的是構建共享數據庫的關系模式,進而保證數據提取的完整性。
在關系數據模式到XML Schema模式的轉換過程中,由于客觀原因的限制,使用DTD 無法對關系表之間的約束進行轉換[22],為此,在關系模式轉換過程中,通過XML Schema 轉換算法來實現數據庫關系模式到XML 的轉換。其算法的構建過程如下:
①針對紡織制造執行系統中的每一個異構數據源,首先為其XML Schema的轉換結果定義一個唯一的命名空間;
②然后,為異構數據庫中的每張表T和表T中的字段A1,…,An,創建復雜類型元素和子元素A1,…,An,并設置子元素的數據類型;
③在XML Schema中,為數據庫TextileMesBase增加一個TextileMesBase元素,并為其插入一個復合類型元素,使其子元素分別為T1,…,Tm,這樣,各子元素對應的數據類型為每個表創建的復雜類型;
④表中主鍵映射的屬性或元素定義為key屬性,外鍵映射的屬性或元素定義為keyref屬性。根據主外鍵之間的關系,創建子元素,若一個表中的外鍵作為另一個表中的主鍵或主鍵的一部分,則同一字段為外鍵的表映射為父元素,而另一個表映射為子元素。
2.3.2 基于GAV的查詢分配方法設計
以XML作為數據交換語言,通常查詢分配方式有兩種:一是LAV(Local As View)方法;二是GAV(Global As View)方法[23]。鑒于GAV方法具有查詢轉換簡單的特點,所以本系統設計過程中采用了GAV方法,其轉換后的重要數據表之間的關系如圖4所示。
3 系統實現
當合法系統用戶登錄系統后,系統管理模塊要根據用戶登錄信息表中的用戶角色和權限來自動判斷用戶的類型,通過這種角色——權限——類型的系統安全管理機制,系統會自動屏蔽無權操作的系統功能模塊和系統子菜單,有效防止了非法用戶的訪問。
系統主要具有六大功能,分別是系統管理、數據錄入、實時監測、數據查詢、參數設置、報表輸出。這些功能可有效實現相應車間的動態數據采集和信息化管理,不僅面向了整個紡織業制造層面,也能夠具體到某一特定車間的監測系統功能。如通過制造執行系統可進行并粗車間機臺崗位的動態設置,此動態設置功能與并粗車間監控系統中的崗位設置功能是同步的,詳見圖5所示。
若某個部門想查詢或者調用其他部門的生產數據時,需系統功能授權。在擁有系統功能權限后,可通過制造執行系統實現數據的共享。如計劃調度科需調用各車間的棉紗產量數據時,系統根據計劃調度科的用戶角色,自動分配系統功能權限,其通過通用數據接口,實現數據的訪問和報表的統計分析,具體的實現功能界面如圖6所示。
4 結論
根據紡織企業生產管理的實際需要和發展需求,結合企業生產制造過程的特點,圍繞紡織企業MES項目的建設目標,進行了面向紡織企業制造執行系統(MES)關鍵技術研究,以及MES系統的設計和開發。紡織執行制造系統作為紡織企業現代集成制造系統中制造管理自動化領域的一項重要技術,一方面,MES可以對來自ERP的生產管理信息進行細化、分解,將計劃層操作指令傳遞給底層控制層;另一方面,可以采集設備的狀態數據,以實時監控底層設備的運行狀態;同時,可以為ERP提供生產現場的實時數據,實現生產數據的自動化采集,從而加強計劃管理層與底層控制之間的溝通,起到了承上啟下的作用,彌合了企業計劃層和生產車間過程控制系統之間的間隔,通過強調制造過程的整體優化來幫助企業實施完整的閉環生產,同時也為企業信息化的建設提供了良好的基礎。
紡織企業MES系統主要面向制造層面,具有良好的靈活性、可維護性,使MES在生產管理中發揮重要的作用,為企業實時成本的計算、生產過程的管理而提供基礎數據,并將全面提高紡織企業的信息化管理水平。
參考文獻:
[1]王軍強.車間生產管理系統研究與應用[A].MES高級研討會論文集[C].2006(69).
[2]李惠成,陳芳,楊承濤.計算機集成制造——我國紡織、服裝業現代化的必由之路[J].紡織器材,2007,34(3):62-64.
[3]Colorni A. M, Dorigo V. Maniezzo. Ant System for Job-shop Scheduling. Belg. J. Open Res, Stat. and Comput[J]. science, 1993, 34 (1):39-53.
[4]Dorigo M, Maniezzo V, Colorni A. The Ant System: Optimization by A Colony of Cooperatingagents[J]. IEEE Trans. on Systems, Man and Cybernetics, Part B, 1996, 26(1):29-41.
[5]Tanju Yurtsever, Neal G. Computerized Manufacturing Monitoring and Dispatch System[J]. Computers and Industrial Engineering, 1998, 35 (1-2):137-140.
[6]MESA International.MES Explained:A High Level Vision White Paper6[Z].Manufacturing Execution System Association,1997.
[7]陳潔,孔慶華,吳晶晶.面向服務的紡織機械制造執行系統研究[J].現代制造工程,2010,32(7):13-17.
[8]Cheng F T, Shen E, Deng J Y. Development of a Distributed Object - Oriented System Framework for the Computer - Integrated Manufacturing Execution System[C]//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Robotics & Automation Leuven, Belgium, May. 1998, :161-166.
[9]鄭永前,陳潔.基于UML的面向服務的紡織制造執行系統建模[J].制造業自動化,2010,32(8):1-3.
[10]李薈萃,呂志軍,項前,楊建國,黃朝陽.面向產品生命周期的質量控制模型及應用[J].機械設計與制造,2012(01).
[11]于冬青.制造執行系統MES在紡織行業中的應用[J].針織工業,2006,33(9):65-68,4.
[12]紡織工業“十二五”科技進步綱要及三大要點[EB/OL].http://wenku.baidu.com/6.htm.
[13]NIKNAM T, FARSANI E A. A hybrid self-adaptive particle swarm optimization and modified shuffled frog leaping algorithm for distribution feeder reconfiguration[J]. Engineering Applications of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2010, 23(8):1340-1349.
[14]Taher Niknam,Ehsan Azad Farsani. A hybrid self-adaptive particle swarm optimization and modified shuffled frog leaping algorithm for distribution feeder reconfiguration[J]. Engineering Applications of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2010 (8).
[15]CHAKRABORTY S, RAY I. TrustBAC: integrating trust relationships into the RBAC model for access control in open systems[C]// Proceedings of the 11th ACM Symposium on Access Control Models and Technologies. New York: ACM Press, 2006:49-58.
[16]R.Chattopadhyay, A.Guha.Artificial neural networks:Applications totextile[sJ]. Textile Progress. 2004.
[17]邵景峰,李永剛,張勇,劉松濤.細紗車間制造執行系統(MES)的研究與實現[J].紡織器材,2010(01).
[18]Ferreira A, Simaan Marwan A, Boston JR, et al. A nonlinearstate space model of a combined cardiovascular system and arotary pump[C]//Proceedings of the 44th IEEE Conference on Decision and Control, and the European Control Conference. Seviller: IEEE, 2005:897-902.
[19]SANDHU R, ZHANG Xinwen. Peer-to-peer access control architecture using trusted computing technology[C]//Proceedings of the 10th ACM Symposium on Access Control Models and Technologies. New York: ACM Press, 2005:147-1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