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語言的藝術性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一、使用口語化的語言表達方式
美國語言學家DAVID COHLER曾把廣播語言的實質概括成“為耳朵寫話”,這既是對廣播語言特色的概括,也是對廣播語言的基本要求。廣播使用的是聽覺語言,聽眾是“只聞其聲,不見其人”,既看不見文字的形體,又看不見活動的畫面,所以廣播的語言必須要口語化。
(一)口語化能使廣播語言更加生活化、更親切,易為聽眾接受。群眾的口頭語言直接反映了實際生活,有真情實感,簡潔明快,豐富多彩,使人聽起來既感自然親切又通俗易懂。所以廣播的語言要少用書面語言,盡量不用文言和半文言。如有書面語言及文言詞語,要把它們轉換成百姓喜聞樂見的口語,使一般知識水平的受眾能聽懂、能接受。比如將“桑梓”改為“故鄉”,將“司職”改為“擔任”,將“其”改為“那個”,將“該”改為“這個”。可以看出,口語化的詞匯更生活化、更親切,也更有利于受眾在瞬間領悟其確切的含義,避免因一兩個詞語造成對整句話理解上的障礙。
(二)廣播語言要簡潔明快。廣播語言應按聽覺要求來組織語句,把豐富的內容,集中概括在最有表現力的語句里,干凈利落,言簡意賅,語句清晰。不要博士賣驢,下筆千言仍未見驢字,因為廢話太多,造成信息冗余,影響聽眾對主要內容的理解。
據資料介紹,播音以四五字到八九字一句最合適,十幾二十字以上的句子,口語表達就很吃力了,所以廣播語言要多用語法結構簡單的短句,盡量少用或力求不用結構復雜的長句、倒裝句等句式,力求做到文句利索、活潑有力、易聽易記。比如“張莉是一位有著三十多年教齡的、有豐富經驗的、多次獲得省市優秀教師稱號的老教師。”這樣長的句子,不僅播音困難,而且聽起來也讓人前后難以照應。不如改成:“張莉是一位老教師,有著三十多年教齡,經驗豐富,多次獲得省市優秀教師稱號。”句子簡短、整齊,效果好多了。
(三)廣播的口語化是對口頭語言的加工提煉。人們日常說話往往是隨意的,無規范的,來不及仔細推敲,因而難免有用詞不夠準確,語句不夠完整,邏輯不夠分明,以及過分省略或重復啰嗦等現象。廣播語言是來源于生活的規范的標準語,遣詞造句既要符合口語習慣,又要像書面語那樣講究語法、修辭和行文結構。所以廣播語言必須對口頭語言加工提煉,合并不規范、不健康的語言現象,使之準確、通順、嚴密、精煉,更加規范和健康,更加有效地傳播信息。
二、廣播語言力求形象化
廣播的語言表達要形象化,不僅讓廣大聽眾聽到語言的聲音,還能看得見形象,摸得著物體,想象出情景,從聽覺感受中,能獲得視覺感受、觸覺感受。這樣的廣播,群眾容易理解和接受,方能愛聽留下鮮明印象。
(一)遣詞造句新鮮活潑、生動有趣,恰當地采用修辭手法對枯燥生澀或不容易理解和記憶的內容進行加工。比如盡量回避生硬的數字,必須用時,應該以群眾較易領會的方式做出補充說明;對于抽象的概念,可以用具體的例子來代替,也可以用比喻、擬人等修辭手法來說明。比如我國加入世貿的首席談判代表龍永圖就曾用一個形象的比喻,闡述了一個深刻的道理。他說,中國加入世貿是取得了進入國際貿易市場的營業執照,而不再是過去無照經營的“小攤小販”了。這樣形象化的語言能使聽眾在腦子里形成鮮明的印象,并留下了深刻的記憶。
(二)要準確地使用動詞,讓形象化的語言產生“動感”。要是句子生動,一個重要的要素就是在句中使用有力的動詞,這種表達比靜態的句子更具吸引力,更能形象地表現事物的特征。如暴雨襲擊、臺風登陸、汽車擁堵等等,都能引起人的感官反應。
(三)對聲音進行形容也是廣播語言形象化的一種方式。豐富多彩的聲音在我們的生活中無時不有、無時不在。如果我們把自然界的各種聲音,通過模擬聲音的象聲詞直接引用到廣播語言中來,就能給聽眾一種形象的立體感受。比如:樹綠了,小鳥嘰嘰喳喳地叫著,小河的水嘩嘩地流淌。顯然擬聲詞的使用使句子更加富有生氣。
三、廣播語言應具有清晰的感知性
收聽廣播,是言語感知的活動。所廣播的語言要便于聽覺的辨析和鑒別,聽其聲便能解其意,避免造成聽覺模糊,音近相混和誤聽誤解,廣大聽眾只有正確地解釋語音,才能正確地理解語意。
(一)要避免同音想混。有時同音想混往往造成誤聽誤解,如“注明”——“著名”,“證件”——“證件”等,同音詞往往不同義甚至意義相反,如“老王走進了大火爐”,跟“老王走近了大火爐”就是截然不同的意義了。除同音詞之外,有些音近的詞也容易產生混淆,如“微觀”與“圍觀”,“東京”與“東經”等。要避免發生這些情況,就要盡量避免容易聽混的記號,選用語意較確切的雙音詞代替,或者用上下文語境來限定詞的涵義,有時對一些同音詞還需做具體的解釋,一些不可避免的同音詞,要盡可能讀出音調上的細微差別,消滅各種歧義。
(二)在廣播中,對略語要有選擇,有節制地使用。不少簡稱,用在書面上借助上下文可以看懂,但用在廣播語言里,往往讓人不知其意。如“招生辦公室”簡稱“招辦”,把“醫療保險”簡稱為“保險”,這一類簡稱只能為特定的小范圍群眾所理解,如果它們匯入廣播語言,勢必造成大多數受眾的不解或誤解。因此廣播中使用簡稱縮語,更要考慮通用性。不能在社會范圍內普遍使用的,廣大群眾不熟悉的略語應盡量不用或少用。
―、語言準備,注重科學性
數學具有高度的科學性,每個要領都有確切的含義,每個定理都有確定的條件。因此,教師的教學語言務必清楚、準確,符合科學性。只有這樣,才能使學生正確地掌握要領、運用定理,并逐步養成嚴謹、縝密的思維習慣。否則,可能使學生產生誤解,甚至造成錯誤。
數學教師教學的語言不準確,不符合科學性常見現象有:
用日常用語代替專門術語。如講分式的約分時,常說:“約去上面和下面的公因式。”這句話容易使學生產生這樣的錯誤:
以省略的方式代替完整的語言,遺漏命題的前提條件。如說“等邊對等角,大邊對大角,”忽略了“在同一個三角形中”的條件,導致學生解題時常因此出錯。類似的錯例還很多,在此就不一一例舉了。
數學教學語言準確,符合科學性,是對數學教師的基本要求,作為數學教師首先要在這方面下功夫,特別是剛走上教學崗位的新教師,應注意克服上述幾種不良現象。
二、語言精練,提高效率
所謂語言精練,就是要求教師在課堂教學中,“少說廢話”,用最少的詞句表達更豐富的內容。有的教師唯恐學生“消化不良”,講課語言繁瑣羅嗦,面面俱到,其實這種做法,不利于學生掌握知識的重點和理解知識間的聯系,更不利于發展學生智力,培養學生能力。須知,語言精練并不是單純地消減語言的數量,而是要提高語言的質量。這就要突出重點,抓住關鍵,分化難點。如在講解垂徑分弦定理及其逆定理時,教師只需講清扇形與等腰三角形之間的聯系:任何一個扇形都對應著一個等腰三角形,這個等腰三角形的頂點是圓心,頂角是扇形的半徑。至于垂徑分弦定理及其逆定理,就可以讓學生根據等腰三角形三線合一的性質自己去導出。實踐證明學生對于這些知識都能較深刻的理解和牢固地掌握。
語言精煉必須服從于教學規律,采用最優教學方法。放心大膽的讓學生思考、討論、猜想、總結,教師的語言只起到畫龍點睛的作用。
三、語言親切,富有情感
教學語言是師生雙方傳遞信息和交流思想感情的載體。親切、感人的教學語言最能使學生保持積極舒暢的學習心境,最能喚起學生的熱情,從而產生不可低估的力量。正如古人講的“感人心者,莫先乎情。”教師在教學中,無論是講究知識,還是對待學生,語言都要親切,富有情感。特別是對待差生,更應做到這一點,以此維護他們的自尊心,激勵他們的上進心,應細心尋找他們的“閃光點”,從而給予“表揚和鼓勵”,使他們感到自己的進步,激發他們的學習動機。即使錯了,也用委婉的話語指出其不足。當然,表揚、激勵、鼓舞都必須有的放矢,不失分寸。相反,教師如果對學生的錯誤過多的批評、指責,甚至諷刺、挖苦,那么就會使學生失掉學習數學的信心,由厭惡數學老師到厭惡數學學科,這不能不說是教學的失敗。著名數學教育家波利亞非常注意這一點,有時他一眼看出學生的計算是錯誤的,但卻還是喜歡以溫和的態度、親切的語調、慈祥的目光和學生一行一行地查看:“你一開頭做得很好,你的第一行是對的,第二行也是對的,你做的這個那個。現在關于這行,你是怎么想的?”學生回答問題時,用“你答的很好”、“你并不比別人差”、“你也許忘了課前忘了復習,若課前看了,我相信你能夠回答的”等、這樣做到了多鼓勵少指責;多進行正面指導,少板起面孔訓人。讓學生在學習上有信心,有奔頭,有積極性,使他們能“親其師而信其道”。
四、語言生動,確保通俗
數學具有高度的抽象性,而高度抽象的數學內容又可以憑借十分生動具體的材料作原型。中學生的學習心理尚處在“開放期”,他們純真、活躍,表現出強烈的求知欲和好奇心。因此,在教學中善于運用貼近學生生活的事例、簡明扼要的口訣、膾炙人口的名言以及充滿時代氣息的語言,把教學內容講得生動、通俗,學生就更能深刻的理解知識,如:不等式組x>a且x>b(a>b)的解是x>a。初學者只是死記“同大取大”這一法則,對其實質則似懂非懂。善教者舉例說:“教室門框要能讓全班同學不低頭而通過,那么門框的高度必須一一”學生立即會接著說,“比個頭最高的同學還要高”,一點隔膜感也沒有。
但不要片刻的追求語言的生動、通俗,出現粗俚的語言,而應該文明、規范、高雅、蘊含著豐富的知識乳汁。
五、語言幽默,增大趣味性
蘇聯著名教育家斯維特洛夫指出:“教育家最主要的,也是第一位的助手是幽默”。幽默,是一種俏皮、含蓄、機智的方法,使人感到有趣可笑,意味深長,啟迪心智。在數學教學中巧妙地運用幽默可使教師的講課變的風趣、詼諧、睿智,具有一定的藝術魅力有助于學生去理解、接受和記憶新知識。如講有理數的運算,學生往往不注意先確定符號。針對這種情況,教師可幽默地說:“有理數的運算,先問一問你的得數,有沒有姓?若有它是姓‘正’,還是姓‘負’[學生笑聲]。”又如,一位教師在講授了“作已知直線段a、b、c、d的第四比例項”的內容之后,給學生布置了一道已知線段a、b、c的數字很大,求做第四比例項的作業題。講評課上,一位學生提出問題,他懂得如何做圖,卻因已知線段數字太大,在那小小的作業本上“畫不下”而不知所措。面對這樣一個出乎意料的局面,這位教師給了一個“顧左右而言他”的答復,指著懸掛的墻上的中國地圖說:“請看,咱們的祖國幅員遼闊,面積達九百六十多萬平方公里,但卻能夠把她描繪在這樣大的一張紙上!你想這是為什么?”那位學生恍然大悟,會心的笑了,激動地說:“啊,老師,我知道了!”這樣抓住問題的要害,利用流暢幽默而風趣的語言答疑總比直接給出標準答案好的多吧!
1.教學語言要嚴謹簡約,精心錘煉
教學語言既要有書面語言的精確,又要有口頭語言的通俗,易于被學生所接受。教師要做到自己的教學語言嚴謹簡約,通俗易懂,就必須對教材上的書面語言進行加工、改造,這是一個創造性過程。既要滲透教學大綱的要求,又要按照一定的線索和需要調整講授知識的先后,還要把書面語言轉變成學生喜聞樂見的表達形式,從而使學生容易接受和理解。
如徐長青老師在執教《退中數學》這一課小結中說道“孩子們,你們說的真棒!敢情華羅庚爺爺說的退,并不是真的要你們退出研究,而是要用自己的智慧 換一種方法來解決問題,他還有后半句,他說退退退,退到事物的最簡單,而不喪失事物的本質屬性的地方,從頭再來,在漸進中尋找規律,最終用規律來解決問題。敢情不是要我們退回去,而是要我們換一種方法,換一種思路,把復雜的問題變得簡單,退到事物的起點,從頭再來。”徐老師用口語化的語言將“知難而'退'回頭看看”這種學習數學的思維方法清晰形象地闡述出來。
語言不是蜜,但能粘住學生。名師們講課,最大的特點是語言準確、精煉且有魅力,發出的信息十分明確,讓學生一聽就知道要怎么做。正因為如此他們的課堂才如此精彩。
要精心錘煉描述性的語言,把學生帶入美的意境,數學教學偶爾出現幾句詩情畫意的語言,效果更是不同凡響。如數學王子張啟華老師在執教《抽對稱圖形》這課中最后這樣小結的"同學們,今天這節課,我們一起走進了"軸對稱圖形"的世界。其實,大自然對于對稱的創造,還遠不止這些,仰望蒼天,俯瞰大地,擁有生命的地方,何處沒有對稱的足跡?看花叢中翩翩的蝴蝶、蜜蜂;那翱翔天際的大雁、白鴿;那橫跨天空的彩虹、片片翻飛的落葉,以至于我們每一個人,每一張綻開的笑臉,你難道沒有感受到對稱的力量嗎?有人說,是因為美,大自然才選擇了對稱,同學們,如果你們深入地想一想,這當中,僅僅是因為美嗎?詩情畫意的教學語言讓人沉浸在數學美中不能自拔。
2.評價語言要激勵啟發,富于變化
評價語言是課堂語言的重要組成部分,教師的課堂評價語言是對學生學習過程和結果的評價,也是對各個學習環節和內容的一種引導,更是對學生有效學習的一種激勵。教師課堂評價語言不能單一,不能老套,左一個“你真棒”,右一個“你很棒”,學生聽后肯定感到膩煩。反之,評價語言靈活多樣、隨機變化、注重創新,學生就想聽、愛聽、聽不厭煩。如鼓勵孩子發言時可以說“發現問題比解決問題更難,會提問問題的同學就是愛動腦子的同學。”“誰能用你的聰明才智,幫助我解決這個問題。”如學生回答的很出色可以說“你的發言給了我們很大的啟發,真謝謝你!”或者“你真聰明,不僅掌握了知識,而且注意探索新方法、新思路,真了不起。”適時進行肯定;
著名教育學家夸美紐斯曾說過:"教師的嘴,就是一個源泉,從那里可以發出知識的溪流。"這句話精辟地道出了教師課堂語言的重要性。讓我們牢記這句話,在課堂上適時、靈活、有針對性地運用富有啟發性,激勵性的評價語言,營造一個個優化的教學氛圍,開啟學生的心智、陶冶學生的情操,讓每一位學生都能體驗到成功的喜悅,享受到學習的樂趣,從而實現自由、和諧、全面的發展。
3.課堂語言要幽默風趣,生動形象
“幽默是智慧的閃現”。蘇聯著名教育家斯維特洛夫說過:“教育家最主要的,也是第一位的助手是幽默。”教師的課堂語言不能單調,應富于變化,寓莊于諧,要能更好地調節課堂的氣氛,激起學生的情緒,讓學生想聽,愛聽,百聽不厭。如特級教師劉德武老師在執教《有用的搭配練習》這一課時,揭示知識點時就說,“有經驗同學都知道屏幕上的字是留不住的要消失的。對不對?但重要的話都要留在黑板上。”短短一句話看似幽默地解釋為什么要板書這些內容,但學生的注意力卻被吸引了過來,同時也暗示了板書的內容很重要。
又如魏書生老師主張,每堂課都要讓學生有笑聲,力求使用幽默、風趣的教學語言,不僅使優秀的學生因成功而發出笑聲,也可以使差生在愉快和諧的氣氛中受到觸動。幽默而富有情趣的語言能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喚起學生求知的欲望和學習的熱情。使課堂充滿活力。
4.無聲語言要默契配合 恰到好處
一、渲染情境的煽情語
作為母語課程的語言素質訓練,需要從語言文字入手,讓學生真正走進文本的情感世界,調動學生的語言積累,使之產生自主的情感體驗,在情感融入中感受語言的真諦,從而提高語文素養。
一方面,語文是一門情感性很強的學科,語文積極的思想情感熏陶對育人有著極其重要的作用;另一方面,學生歡樂的情緒,濃烈的感情,能使他們精神振奮,思維活躍,帶來良好的學習效果。反之,消極的情緒會抑制學生的智力活動,學生一旦對學習活動失去情感,思維、想象、理解、記憶等機能便會受到壓抑。
二、出其不意的新穎語
導入語所用的材料與教學內容類比點越少、越精,越能吸引人。一位教師在指導作文“招聘會”時,創作了這樣一段新穎的導語:“唐僧師徒四人取經歸來,師傅開了一家書店;沙僧開了一家礦泉水公司;豬八戒開了個火鍋城,專賣素食火鍋;孫悟空呢,要在小區里開個超市。”這段話像磁石一樣,學生被牢牢吸引住了。教師這才引入正題,“今天我們在這里召開招聘會,董事長委托我為招聘會負責人。”此時,學生的情緒被點燃,他們帶著積極的情緒參與整個學習活動。
三、動態生成的評價語
在教學設計中有很多語言無法按照預先設計好的模式一成不變地使用,而是要根據課堂實際進程臨時增加或刪減。特別是評價語,學生在課堂上的表現呈現出復雜性、差異性、多樣性,教師即時性的評價語需隨機生成,張口就來,或冷靜客觀,或熱情洋溢,或指點精微,或撥正思路。
1.客觀性判斷
現代教學論提倡以學生為主體,尊重學生的個性,這無疑是準確的,也是十分必要的。但是如果片面地理解和運用也會為此帶來弊端,評價應該有一定的價值標準,不能光給出“好”、“很好”、“不太好”之類的評價。
教學過程是一個探索未知世界的過程,最初的印痕是不易抹去的,有可能是根深蒂固的。因此,首先讓學生建立正確的概念,這是無需爭辯的事實。那么判斷是與非,對與錯是必不可少的。如肯定學生“動了腦筋”,但也清楚地表明“答案有誤”;贊同學生“這個問題答對了一半”,同時指出“另一半還要想一想”。這些著眼于發展和全面的評價,學生所感受到的不僅是客觀、公正,更是關注與期望,并由此產生進步的內驅力。
2.多方面涉及
學生的學習活動及結果不僅受智力因素的影響,還受到非智力因素,如情緒、態度、興趣、動機等影響。新教學模式下的教學評價,也從知識轉向了學習能力。那么,體現學生情況的數據就很難用數字精確地表示出來,而多用語言加以描述,因此課堂上這樣的評價多起來,“你真會讀”,“你很會思考”,“這種理解很獨特”等。
四、和諧雙向的共鳴語
新課標提倡學生閱讀時重在感受體驗,整體把握,這就要求教師在教學時處理好收和放的關系。
新《語文課程標準》中明確指出:“語文是重要的交際工具,是人類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統一是語文課程的基本特點。”同時《語文課程標準》對學生的培養目標提出明確要求,要求學生具備“良好的人文素養和科學素養”“具備創新精神、合作意識和開放的視野”將人的素質要提高到歷史上從未有過的高度。
倡導人文性,意味著語文教學必須凸顯教師的人文關懷,體現對學生文化和個性的尊重,而語文教學中教師對學生的評價語言,又是體現語文學科人文關懷的重要表現形式,它直接影響著語文教學的效果,對學生個性發展將產生潛移默化的作用,教學評價語言的成功運用,不僅能夠發起學生主動學習的興趣,而且還會增強教學活動的感染力,給學生帶來美的享受。
再來看名師們的課,看著他們在方寸講臺前激情揮灑,運籌帷幄。看著平時并不活躍的一群孩子,在名師的課堂上,真像著了什么“魔”,都能積極、主動地投入到課堂教學活動中,思維活躍,妙語不斷。我不禁深思:名師之所以成為名師,他們的秘訣在哪里?他們的課堂魅力在何處?捧著新課程標準,領悟新課標的精髓,深入細致地解讀他們的課堂,于是豁然開朗:且不說他們那精心巧妙的課堂設計,光是精彩的課堂評價語就起著不可估量的作用,這些藝術化的評價語深深地打動著孩子們的心靈,產生心與心的交流,從而使課堂真正成了孩子們學習的樂園。
一些名師課堂評價語言藝術性有以下幾個方面的特點。
一.評價語富有激勵性
卡耐基曾說:“使一個人發揮最大能力的方法是贊美和鼓勵。”語文課程標準》也指出:“對學生的日常表現,應以鼓勵、表揚等積極的評價為主,采取激勵性的評價,盡量從正面加以引導。”因此,教師充滿激勵的評價語言能讓學生不斷獲得前進的動力,在自信中走向成功。
特級教師于漪老師在上《宇宙里有些什么》一課時,有學生提問:“課文中有這樣一句話,‘這些恒星系大都有一千萬萬顆以上的恒星’,這里的‘萬萬’是多少?”話音剛落,全班學生都笑了。問問題的學生很后悔,責怪自己怎么問了這么一個蠢的問題,誰不知道,“萬萬”是“億”的意思。于老師笑著說:“這個問題不用回答,可能大家都知道了。可是我要問:既然‘萬萬’是‘億’,作者為什么不用一個字‘億’,反而用了兩個字‘萬萬’呢,誰來解釋?”教室里安靜下來,同學們開始積極思考起來,發表著各自不同的意見。于老師最后總結說:“通過對‘萬萬’的討論,我們了解到漢字重疊的修辭作用,它不但讀起來響亮,而且增強了表現力。那么,大家想一想,我們今天這個知識是怎樣獲得的呢?”全班同學不約而同地將視線集中到剛才反問的學生身上。這個學生如釋重負,先前那種羞愧、自責心理一掃而光,仿佛自己一下子又聰明了許多。于老師在這個案例中的行為、誘導,無疑是對學生最大的激勵,值得我們好好地學習。
老師發自內心而富有激情的表揚與鼓勵,遠遠比形式上的讓學生鼓掌說“嗨、嗨,你真棒!”要來得有實效。當然激勵式的評價還應常結合體態語言來給予激勵性評價:翹翹大拇指;鼓鼓掌;發自內心的微笑;連連點頭。一個鼓勵性的點頭和贊許的笑容,都會達到“此時無聲勝有聲”的效果。生動豐富的激勵性評價極大地調動了學生學習的主動性、積極性,活躍了課堂氣氛,提高了課堂教學效率。
二.評價語富有準確性
有的教師由于理解上的偏差,認為課堂上如不大張旗鼓地對學生進行表揚獎勵,就是與新的教育理念相違背,于是課堂上出現“好”聲一片,不管學生的思考是否到位,也不管學生的回答是否有可取之處,便盲目地進行表揚與獎勵。甚至片面地認為,只要對學生肯定了,表揚了,獎勵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就調動起來了。其實表揚和獎勵也應有個“度”,教師應準確把握評價尺度,準確、及時、有針對性地評價學生的學習活動。準確性是評價語的靈魂。沒有“靈魂”,教師的評價語就沒有了生命力,無論你說如何生動,如何有吸引力,都是蒼白無力的。一定要讓學生知道哪是好的,哪是不好的;哪是對的,哪是錯的,錯在何處。
一位老師上《詠華山》這篇課文,在理解詩句“回首白云低”時,請了一個小朋友上黑板去貼白云。只見這個小朋友胸有成竹,不假思索地把白云貼在山頂上。老師詢問下面的小朋友,這樣貼對嗎?幾乎是全班小朋友回答,對!因為在孩子們的眼里,白云總是高高地飄在天上,當然應該貼在山頂上。老師沒有簡單地否定大家,而是進行了引導:“小朋友,平時我們都是站在平地上看天上的白云,可文中的小詩人是站在哪里看白云呀?”“山頂。”“站在高高的山頂上,看到的白云會在哪里呀?再仔細讀讀這首詩,你就明白了。”在一陣小聲的讀書和議論聲后,原先那位貼錯的小朋友興奮地說:“老師,我知道了!”老師就請他來重貼,這回是真正理解了,他把白云貼在了山腰間。老師就及時給以了表揚。在剛才老師的評價過程,針對性很強,通過引導,提醒學生處在不同地方,看到的東西的位置就不一樣,及時幫助學生糾正了錯誤。
三.評價語富有幽默性
數學教學語言的準確性是指在敘述數學事物時用詞應貼切,符合數學學科的特點,不違背數學學科的科學性要求。數學語言是一種科學語言,是表達數學概念、判斷、推理、定理的邏輯思維語言,具有準確、嚴密的突出特點。與富有彈性的文學語言相比,數學語言有一副“鐵板的面孔”。它的每個字、詞都有確切的含義,不容混淆。“直線和射線”、“坐標與坐標軸”等等,一字或一詞之差,就表示完全不同的兩個概念;詞序顛倒,也會表達兩種不同的意思。
二、數學教學語言應口語化,而且應符合學生的知識水平和年齡特征
數學教材上的書面語言是寫在紙上的,在設計的時候,考慮的是學生閱讀的習慣,因為可以反復閱讀,所以,有時往往使用稍抽象的、較長的、較復雜的句型,本文所指的數學教學語言是相對書面語言而言的。適當運用語言修辭技巧可以活躍課堂氣氛,增加教學語言的吸引力和教學效果。數學教學中,常用的語言修辭技巧主要有以下幾種:
1、比喻和擬人。比喻法就是指在數學教學中,為了把數學事物或數學過程描繪得更形象更生動,而借助另外的事物來“打比方”。著名數學家陳景潤的中學老師沈元是這樣向學生介紹二百多年來難倒無數數學家的"哥德巴赫猜想"的:"自然科學中的皇后是數學,數學的皇冠是數論,而'哥德巴赫猜想'則是皇冠上的明珠."詩一般的語言描繪使學生一下子就了解了數學在自然科學中的地位和"哥德巴赫猜想"的深奧.擬人法指數學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借助擬人的語言修辭手法,根據想象,把數學對象當作人來講述,以增加數學教學的親切感和情趣性的一種數學教學方法。
2、引用。引用就是在說明數學事物時,引用古人和名人的詩詞、民間諺語甚至歌曲等,使講解變得具體充分,教學氣氛變得更熱烈,學生容易接受,也容易記憶。如在計算兩直角邊為3和4的直角三角形的斜邊長時,筆者常常會引用“勾三,股四,弦五”這句話,既方便了計算,也使學生為我國古代燦爛的科技而自豪。3、幽默。幽默是語言的調料,在教學過程中,不失時機幽他一默,往往能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但是,運用語言修辭技巧要適可而止,不能濫用,否則就有可能起反作用,如比喻和引用用得太多,不僅會給學生以賣弄的感覺,而且還有可能影響教學任務的完成;幽默用得太多,那么上課給人的感覺就會象演滑稽小品一樣純粹是在逗樂。
四、教師的語言應飽含感情,而且還應富有節奏感
感人心者莫先乎情。列寧說過:“沒有人的情感,就從來沒有也不可能有人對真理的追求。”教師在三尺講臺上必須全身心地“進入角色”,將自己的喜怒哀樂融于數學教學之中,以聲傳情,以情傳聲。
語言表達還應富有節奏感。著名特級教師于漪曾說:“如果四十五分鐘都是一個調子,平鋪直敘,像流水般地淌,淌,淌,學生也會感到乏味,打不起精神。”教師應根據不同的教學內容,使教學語言具有千種風情:時而平緩如行云流水,時而急促如山雨欲來,時而激昂如萬馬奔騰,時而戛然而止,“此時無聲勝有聲”,用教學語言的藝術魅力喚起學生心靈的感應,“到中流擊水,浪遏飛舟”
平時我們常遇到這樣的情況,學生愿意學習他們喜歡的老師所教授的科目,而抵觸學習他們厭惡的老師所教授的學科;學生因獲得老師的贊揚而努力學習,因受責備,奚落挫傷了積極性和自尊心而影響學習;學生因與老師的友好合作而增進自身學習的責任感,因與老師的僵化關系而逃避學習。因此,成功的教學總是以融洽的師生情感,民主平等的師生關系為后盾的。所以,要提高課堂教學的藝術性,就必須蓄意運籌師生情感交流的方法和途徑。首先,教師要對自己的教學工作充滿激情,用自己對教育事業的熱愛,對渴求知識的學生的熱愛,對所教英語學科知識的熱愛,創造一個有情感的學習氛圍。其次,要取得師生情感的良好效應,還必須密切注視學生的情緒變化,知他們之所想,釋他們之所疑,一切為了學生,尤其是“落后生”,我們不應該歧視他們,而應對他們啟發和扶持,使用鼓勵性的語言激發學生積極向上的求知欲望,充分發揮甚至夸張其閃光點,及時給予肯定和表揚。教師要營造一個和諧的課堂氣氛,進而激起他們學習英語的主動性和積極性,使英語教學活動進行得生機勃勃。
二、教師要不失時機地使用英語
英語是走向世界的通行證,作為一名英語教師要盡可能的采取多種表達方式使用英語授課,讓課堂充滿“英語味”。這樣學生會帶著對老師的敬佩和對自己的自信投入到交際活動中,從而深深地愛上這門語言。初學階段,盡量采用直觀教具和表演等方法,促使學生直接理解英語。隨著學生英語知識的增長和運用英語能力的提高,更應使用英語進行教學。教師所使用的英語要適合學生的實際水平,要利用學生已經學的英語來表達或解釋新的教學內容,這樣也是向學生提供活用英語的的真實教學情景。對于用學過的英語不能解釋清楚的教學內容可以適當地利用母語,但不宜過多地進行英漢對比。
三、語言要嚴謹,簡練,富于邏輯性
講課的藝術在一定程度上表現為語言的藝術。要提高課堂教學的藝術性就需精心修煉課堂語言的藝術特色,像一位教師在進行課堂提問后,讓回答一對一錯的兩位同學坐下時,分別用了“Sit down,please.”和“Sit down。”兩句口語,一詞之差含義不同,恰到好處,反映出該教師課堂語言的精練和準確。此外,課堂教學中語調的抑揚頓挫,富于變化能使語言有聲有色,增強感染力;合適的停頓能起到敘述清晰,引起思考的作用;關鍵詞的重讀能起到引起注意,促進思考和重點記憶的作用;語言準確無誤,不繞圈子,可以以最短的時間傳遞最多的信息。為了發揮學生的主體地位,使學生主動發展,教師在使用語言時一定要言簡意賅,千方百計引導學生積極思考,善于發現問題,提出問題,從而達到解決問題,提高能力的目的。
四、教師口語要流利,語音語調要地道
一位優秀的英語教師對學生的影響力是不可估量的,學生往往會被教師一口流利的英語,純正的語音語調所吸引而產生羨慕之情,同時一種渴望象老師那樣講一口流利英語的心情便會隨之出現,這種羨慕與渴望首先表現在對英語教師的崇拜與欣賞,隨之便會轉化到對英語學科的喜愛,慢慢的就產生了學英語的興趣。
五、語言要有幽默感,富于情趣性
課堂教學語言的風趣幽默是教師綜合素質的反映,是一種對事物高超把握,對知識隨心所欲的駕馭,是對教材透徹的認識,它充分體現了教師高度智慧和極高的審美內涵。英語是記憶性較強的學科,教師要善于用幽默的藝術進行教學,消除學生的厭倦情緒,幫助學生理解和記憶,保持課堂活力,提高課堂教學效果。具體講,語言的幽默感能起到以下作用,(1)他能活躍課堂氣氛,調節學生情趣,激勵大腦皮層活動,深化記憶。歡樂的氣氛能使學生心情舒暢,有利于師生之間的溝通。(2)它能提高批評效果,讓違紀的學生心悅誠服。如果一味的訓斥批評,可能會造成學生的逆返心理,對于脾氣倔強的學生也許回起到相反的作用乃至影響一節課的教學和該生的學習。但用幽默的語言來處理,其作用和效果就大不一樣了。(3)它有利于開發學生的智力,提高思維質量。教師在運用幽默語言時,必伴隨其深刻的見解和最新的知識,能促進學生深刻思維,從而拓寬學生的思路。但幽默語言要與耍貧嘴區別開來。
六、把書面語言運用到批改中。
教師在批改作業和試卷時要注意到他們的作業態度及學習水平的變化,同時給予學生恰如其分的激勵語,這些鼓勵性的語言對學生的影響很大,甚至可以改變學生的一生。如:
No pain,no gain.
Where there is a will,there is a way.
Self-trust is the first secret of success.
It is never too late to mend.
Whatever you do,do with all your might.
固步自封只有死路一條,而刻意創新則可能走火入魔。故而在黃格勝心目中,風格創新絕非刻意為之的突兀創新,而是在自覺的探索精神指引下,經過多年思索、嘗試,最終厚積薄發的水到渠成的狀態。欲卓然自立于天下,在于積理而練識。他“山水線描”語言風格的形成,便是這一理念的典范。在他看來,風格是一個畫家成熟的標志,而繪畫難就難在風格的創新上。他在《山路彎彎》中談到:“作品能有古意、已經高雅、有文人氣、有現代意味固然好。但這些路子都不太適合我,因為我的出身,我的經歷,我的學畫過程和師從,我的追求,我對山水畫的認識等等,使我形成了目前的風格。我的畫首先是人世,而且人間煙火味越濃越好,這些題材是我看得見、摸得著、嗅得到的,越土越好,土得掉渣;越俗越好,俗得到位。”
一、植根于生活的民間情懷
生活是藝術創作的源泉,而對景寫生又是畫家貼近生活、豐富感受、積累創作素材的最直接的手段。中國畫家歷來堅持師法造化,并且以獨特的方式來領悟大自然。早在唐代即有“外師造化,中得心源”的論斷。荊浩面對太行山之奇松,因驚其異,遍而賞之,攜筆復就寫之,凡數萬本,方如其真。一宋人趙昌善畫花,在花欄邊手中調彩色寫之,自號“寫生趙昌”。通過寫生的形式,作者在與自然山水的對話中,領悟天地的千變萬化,挖掘自身的感悟,探詢心靈與自然的共鳴。在此基礎上主動體現一定的創作意識,使山水畫寫生變得更自由、更暢意。因驚其異,遍而賞之。明日攜筆復就寫之,凡數萬本,方如其真。
“黃格勝的創作語言是獨特的,是從生活中發現、提煉出來的,是他個人情感的物化,所以有很強烈的個性。他以突出的實景山水寫生特色而著名,使得作品獲得了鮮明的風格。當今畫壇彌補裝神弄鬼的黃格勝反而標格突出,這就是藝術來源于生活的好處。”黃格勝可以說是當代山水畫家中以突出的寫生特色而著名的畫家之一。他也因為用這種獨具特色的寫生方式畫獨具特色的山川,而使自己的作品獲得了鮮明的風格特色。因為來自真山水,而桂西桂北的山水、木屋又是獨一無二的,所以不裝怪不炫奇的黃格勝的畫反而標格突出,獨具特色,在當代畫壇自成一體。這就是藝術來源于生活的好處。畫家的環境獨特,生活獨特,學養獨特,體驗獨特,表達獨特,自然就有獨特的形式語言和獨特的風格。這是自然而然的過程,而不是追求獨特乃至裝怪裝酷,“欲作新詩強說愁”的結果。唐人張彥遠把繪畫分品,就說,“自然為上品之上”。他說的“自然”,就是上述自然而然、不裝巧趣之意,而黃格勝山水線描正是自然而作。
我們的確可以從當代無數的山水畫作品中一眼就認出黃格勝的作品。對黃格勝來說,這也是很自然的事,因為黃格勝只在為傳達自己的感情作畫,只在為自己喜愛的山水作畫,自然造成風格的獨特。“我的表現語言也是獨特的,因為他們都是我從生活中發現、提煉和錘煉的,是我個人情感的物化,所以有強烈的個性。我組成畫面的樹、石、舟、橋、房屋、水、云、舞以及筆墨色彩章法韻味都是我特有的,不雷同于任何個人和今人。”
在黃格勝大量的寫生作品中,有不少作品中作為中心主體物象出現的木屋,則更以西南特有的“干闌”式木樓的獨特樣式,為黃格勝的山水畫帶來了獨特的題材。他那些以木屋為主,輔以古樹、石橋、小溪與小徑的山水線描,形成了黃格勝對景創作方式的獨特風格。這類寫生作品取景較為單純,以木屋為主,輔以他景,因直接對景創作,畫法較為單純統一,略有虛實黑白關系處理,畫風質樸、淳厚,是非常優秀的山水線描作品。
對景創作不是一般意義上的寫生,不是素材的收集和技巧的錘煉。把一般鍛煉激發,收集素材的方法,升級到一定高度就成了創作。寫生創作法的要點在于對象只是給你情思,形態、畫面構成樣式甚至筆墨等方面的啟發,并不是完全照搬對象,而是需要面對對象經過仔細觀察、分析、構思取舍后才進行創作。要抓住對象的結構和造型特點,適度夸張地域地貌特色。有時候風光太奇美,畫家更容易被其震懾住,束手束腳地模擬大自然的杰作,不甘將對象做主觀的理解、歸納、取舍從而升華為藝術的美,結果失卻了自身的主體精神。畫家對藝術規律的理解和個人的心胸起了決定性的作用。(如圖1)
二、黃格勝山水線描語言形成的三個階段
(一)研究生畢業之前的醞釀準備期
1、自學探索階段
黃格勝在考上研究生之前是廣西灌陽縣電影院的美工,大量的電影廣告宣傳畫鍛煉了他扎實的造型基礎。這期間他也多次被抽調到區里集中創作學習,創作班里除了黃格勝之外都是當時廣西畫壇的精英們,黃格勝有機會與這些一流的畫家在一起學到了不少全新的觀念和技巧。“黃格勝開始與畫友一起畫素描,經常在市場、路邊、橋頭畫速寫,以他對繪畫的狂熱,無論到哪里他速寫本都不離身,因此造型能力有了很大提高。”盡管這時期創作的作品政治成分很高,風格特征是紅光亮、高大全。正是這種集中創作方式使得黃格勝這種有著強烈的創作熱情和天分的人得到了很好的學習途徑,為以后的山水線描語言形成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2、研究生階段
經過努力拼搏,黃格勝于1980年以總分第一名的成績考取了廣西藝術學院第一屆研究生,師從嶺南派國畫大師黃獨峰先生。黃獨峰先生不囿于古人,不囿于成法,不囿于師傳,熱愛寫生,踏遍祖國大江南北終得“寫生妙手”之美名。有了好的環境、好的老師、好的同學、好的條件、好的機會,黃格勝愈加奮發圖強。黃獨峰為人耿直,畫風淋漓瀟灑、豪邁雄健,師法自然,酷愛寫生也深深影響了黃格勝。
兩年的研究生學習生活,系統地學習了中國畫傳統,包括中國繪畫和導師所傳授的嶺南畫風與張大千的傳統筆墨要求,隨導師走遍了大江南北尋師問道。大量的寫生,拼命的作畫,實驗中國畫材料所提供的可能效果。除了寫生作畫,開闊眼界和胸懷,畫了一大批寫生稿,他其余的時間完全用在了看書和作畫上。1981年,黃獨峰帶黃格勝等去山東荷澤牡丹之鄉寫生,黃格勝是第一次用線描進行寫生。“在黃山的寫生,應該說黃格勝第一次真正意義上的山水寫生。玉圃同學的北派傳統畫法,用線勾勒古松及裸露的山石是非常適用。于是黃格勝就以玉圃技法為范,瘋狂地用山東皮紙畫了一批寫生稿。”這一時期黃格勝山水線描還很幼稚,亭子等建筑畫得很正,樹也是照搬自然畫得筆直,石頭和其他的景物等沒有一套有效的辦法來處理。但這一時期大批量的寫生稿與對中國各個地方地形地貌的研究為黃格勝山水線描形成提供了基礎。
(二)形成和發展時期
從1983年開始,黃格勝為了創作《漓江百里圖》,二十多次從南寧到桂林,沿著漓江考察作畫,寫生一千多幅,對著名山峰景點的造型、結構了如指掌,并研讀大量的文史資料,以把握漓江的人文足跡和民俗風情。這一時期的山水線描有毛筆的、水墨的、鋼筆的,甚至有圓珠筆的。經過精心準備,最終創作了《漓江百里圖》。《漓江百里圖》以宏大的氣勢,變換無窮的筆墨,精巧的構思布局體現了鮮明的時代精神,使他成為一個真正意義上的畫家,有了代表自己藝術水平的代表作。而《漓江百里圖》的問世,使得黃格勝的國畫表現內容由花鳥慢慢轉向了山水。“我考研前是畫人物的,考的卻是花鳥畫研究生,畫了《漓江百里圖》以后就自然而然地變成了山水畫家。”
如果說《漓江百里圖》是黃格勝一個學習、創作中國畫題材、主題做課題深入研究,把自己學習心得放在創作時間中檢驗的經過,那么《漓江百里圖》就是黃格勝有意識地在寫生中尋找自己核心符號,慢慢到成立自己的一些觀念的過程。這個過程黃格勝山水線描趨于成熟,畫了大量的山水線描,這一時期的山水線描線條漂亮、熟練、流利,于1990年出版了《黃格勝速寫集》。速寫集里作品主要使用美工筆進行繪畫,自由流暢的線條狂放具有節奏,景物的點、線、面與造型結合恰到好處。(如圖2)
(三)逐漸成熟并且不斷進行探索的新時期
1993年至今。這一時期黃格勝的山水線描畫風進入了成熟階段,他從黃賓虹畫的線條里體會到它的含義。在這階段之前,黃格勝的線描線條漂亮流利,但他已經畫膩了,就開始進入用短線、顫抖的線和生、拙、澀的線來畫。作品里的感覺是線條比較亂,比較笨,比較短,但是“亂”而不亂,“笨”而不笨。題材也由廣西本土延伸至本土之外,這一時期作品越來越寫實,越來越精到。有桂北少數民族古老、淳樸、多姿多彩、依山傍水那種參差錯落變化自然的村落,有漓江兩岸、空靈秀美的喀斯特風光,也有中原以北大山大水的雄壯、驚奇險峰。
關鍵詞:新課改;初中數學;教學語言;藝術性
基礎教育新課程改革的實施,順應了時代的要求,汲取了諸如人本主義教育的理念,教育民主的理念,教育公平的理念,主體性教育的理念,個性發展的理念等,但初中數學課程改革成敗的關鍵在數學教師。教學實踐表明,如果教師的語言平鋪直敘,沒有激情,沒有跌宕起伏,那只能像一支催眠曲使學生昏昏欲睡,課堂上沒有絲毫活力;反之,如果教師的語言像磁鐵一樣能吸引學生,則學生很快能進入興奮狀態。教學語言是一門獨特的藝術,表現在能捕捉最佳的教學時機,達到完美的教育學生的目的和高效的教學質量。因此,新時期初中數學教師在教學語言中要講究藝術性。
一、數學教學語言應準確規范,言簡意賅
數學語言是一種科學語言,是表達數學概念、判斷、推理、定理的邏輯思維語言,具有準確、嚴密的突出特點。與富有彈性的文學語言相比,數學語言有一副“鐵板的面孔”,它的每個字、詞都有確切的含義,不容混淆。“直線和射線”、“坐標與坐標軸”等等,一字或一詞之差,就表示完全不同的兩個概念;詞序顛倒,也會表達兩種不同的意思,如“全不為零”與“不全為零”、“方程的解”與“解方程”等等,所以教師對有關數學定義、定理、公理的敘述一定要準確,不能使學生產生不必要的疑惑和誤解。作為教師就必須首先做到對概念的實質和術語的含義有較為透徹的了解。例如,“對應角相等”與“角對應相等”,“切線”與“切線長”是完全不同的兩個概念。又如“所有的質數都是奇數”,這類語言就缺乏準確性,把“線段的中點”講成“在線段中間的點”也不夠準確。
語言的規范首先要語音的規范,即講課要用普通話,不用方言,更不能說白字。如長方體、正方體特征之一的“棱”,多數同學都習慣把它讀成“líng”,標準讀音應是“léng”。還有“矩形”的“矩”多數同學都把它讀成“jū”,還有的同學把這個字讀成“jù”的,它的標準讀音應是“jǔ”,還有三角函數中的正弦和余弦的“弦”,有的同學把它讀成“xuán”,它的標準讀音應是“xián”。其次是不能對數學概念、定義、定理隨意誤讀。
二、數學教學語言應口語化,符合學生的認知水平
初中學生一般是很難聽懂抽象的、又長又復雜的句子的,教師如果“照本宣科”的話,就會使學生感到教師的語言是那么僵硬、難懂,缺乏親和力,學生聽著這種聲音很容易“犯困”,所以在數學教學時,教師必須把數學書面語言改造成能讓學生明白易懂的口語。在設計教學語言時,一般是用幾個較短的、較簡單以及較具體的句子來代替一個較長的、較復雜的、較抽象的句子,把一個大問題分解成幾個較小的問題來講,如初中數學教科書中,對其中一個全等三角形判定定理是這樣敘述的:如果兩個三角形有兩個角和其中一個角的對邊分別對應相等,那么這兩個三角形全等。這句話對于初中學生來說不管是讀起來還是理解起來都有一定困難,所以在實際應用中常要出錯,因此在教學時把它分成“兩個角”“其中一個角的對邊”“對應相等”這幾段來敘述和理解,這樣學生就很容易理解這個定理的含義。因此,在教學時老師的語氣還是應柔和一些,語速應慢一些,這樣才能使學生對教師的語言產生親切感。
三、優化數學教學過程,注重銜接性語言的設計
(1)各知識點間銜接性語言的設計。在各知識點間設計必要的銜接,不僅使新知成為有源之水、為新知找到生長點,而且有利于學生形成良好的認知結構。例如:在通過抽獎游戲等活動后學生理解了可能事件的基礎上,教師提問:裁判用拋硬幣的方法決定哪個隊先發球真的公平嗎?自然引發學生思考硬幣正面朝上和反面朝上的可能性是否相同問題的探討及操作,從而得出這類可能事件稱為等可能事件。在學生理解了等可能事件后,教師提問:我們知道了等可能事件。那么同學們知道如何來求生活中等可能事件的可能性大小呢?實現了從可能事件等可能事件求等可能事件的可能性大小各知識點間的層層推進。其實,銜接性語言的設計中揭示了新知識間的內在聯系,又使公式的產生顯得那樣的較松與自然。
(2)新知與例題間銜接性語言的設計。學習數學的目的在于應用,數學知識的理解、深化與拓展也只有在應用中才能得以實現。因此,新知與例題間的銜接普遍存在,是呆板地“搬出”例題、或毫無感召力地說出:“下面給出新知的應用”,還是有目的、有計劃地設計銜接性的語言使整堂課,結構環環相扣、嚴謹有序呢?在等可能事件一課中,為了使學生饒有興趣,我這樣設計:有了公式后,我們就可以用公式來求生活中曾經碰到過的等可能事件的可能性大小。同學們都玩過撲克牌嗎?其實在撲克牌中也蘊涵著我們今天所學的知識。
四、發揮板書作用,實現教學語言的直觀化
板書是教師配合講授和練習的需要。一堂數學課,教師就是通過口授和手寫等多種媒介來表達思想,啟發學生,傳授知識的。好的板書其意義在于它是教學內容的精華,開啟思路的鑰匙,解題格式的楷模,視覺美感的享受。教師精心設計的板書,能使學生產生類比、聯想,加深對知識的理解,鞏固所學的知識。證明題如何寫?計算題有什么格式要求?作圖應遵循哪幾個步驟?諸如此類的問題,只有通過教師板書的示范和講授時對學生提出的要求,才能逐步解決。如果學生從課堂上看到的是教師一絲不茍的板書,作業上老師要求的是規范而認真的書寫,學生必能形成良好的解題習慣。板書井井有條,前后呼應,富于連貫性,作圖清晰,直觀,不僅使學生易看易董,而且學生會從內心產生一種由衷的敬意,還能創造一種美感,使學生喜歡數學,從而調動起學習的積極性。
總之,語言藝術既體現了教師的教學能力,又和教學效果的好壞緊密相聯,作為數學老師,要講究教學語言藝術,善于運用語言技巧,課堂上的語言要形象具體,深入淺出,生動有趣,幽默詼諧,富有感染力,啟發學生,提高教學質量。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