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新媒體營銷新技術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關鍵詞: 多媒體;信息技術;高校英語;應用
中圖分類號:G642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6-4311(2012)16-0204-01
0引言
在我國教育信息化不斷深入的背景下,信息技術和外語教育的全面深入整合已漸漸成為現代教學的常規狀態。然而在評價多媒體課件上,人們常常將目光聚焦于多媒體課件中信息技術的含量上。當然,以這樣的標準來評價是會存在一定程度的誤導。那么,要如何才能正確評價大學英語教育多媒體課件呢?筆者根據自身多年的工作經驗談談對這一問題的看法,望能起到拋磚引玉的效果。
1網絡多媒體技術對傳統英語教學模式的革新
1.1 由于語言教學的特殊性,這決定了它對媒體的依賴性要比其他學科更加突出在社會不斷發展的背景下,英語教學也從傳統的書本到廣播、錄音等視聽媒體,再到如今的電子通訊媒體的轉變。這樣的轉變使得知識傳播手段比以前更為方便化、具體化、迅速化和多樣化。它也在教學改革中呈現出巨大優勢。使學生、教室和信息資源三者處于互動交流中。因而,能使學生快速接到知識點,教師之間也能共享教學經驗,了解學生掌握知識的情況,信息資源也發揮了其最大限度的作用。
1.2 信息媒體技術的發展改變了傳統的英語教學一種稱為“金山詞霸”的軟件在快速查找英語單詞的同時,還能夠自動發音,并給出中英文詞義及其同義和反義詞。Word軟件能夠快捷方便地編輯文字,并且能夠自動檢查英文拼寫錯誤、語法錯誤,并給出修改意見。可見現代信息化技術正在改變著傳統教學。如今互聯網的普及更是使得網絡英語教學成為大學英語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
1.3 信息媒體技術不僅節約了教師資源,同時也對教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自1998年實行高校擴招以來,大學本科生人數以每年7%到8%的速度不斷增長。據大學外語教學指導委員會2001年底對340所本科院校的調查統計顯示,全國大學英語教學平均每個班學生人數超過50人。這樣超過50人的大班教學,不僅給教師帶來沉重的教學負擔,也不能夠達到很好進行英語教學的目的。信息媒體技術的發展解決了這一難題,為大學英語教學帶來了新的希望。
1.4 人性化的評價體系如今提倡素質教育,不僅要關注學生的學習成績,更要關注學生多方的能力,以實現學生自我認識、自我發展的目的。信息媒體技術可以使學生通過課堂內外的教學活動記錄和網上自學記錄等來體現學生的學習狀況,并能培養學生的自覺性和自控能力。讓學生自己愿意學習,而不是傳統的填鴨式教育。法國教育家第斯多惠說過:“教學的藝術不在于傳授本領,而在于鼓勵、喚醒、鼓舞。”因此在課堂教學中,教師更應該注重從各方面激勵學生,多與學生交流。這是大學英語教學改革的重大課題之一。
2避免對多媒體教學技術的機械運用
雖然信息多媒體教學打破了傳統的黑板加粉筆教學模式,優化了學習環境,豐富了教學資源,便于師生之間的交流,提高了學生個性化學習能力。但是,事物存在兩面性告訴我們信息多媒體教學也存在問題。具體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2.1 變“人填”為“電填”即把傳統的填鴨式教育變為多媒體填鴨式教育。許多教師有這樣一種錯誤的認識,就是把上課內容拷貝到電腦上,繼續沿用傳統的老師在上面講學生在下面聽的傳統教育模式。這樣不僅不能夠發揮信息多媒體技術在教學中的作用,反而適得其反,影響教學。
2.2 缺乏人文關懷,變“師生關系”為“人機關系”許多教師對著電腦,學生對著屏幕。表面上看,學生似乎很有學習興趣,但是實際上呢?師生間沒有了傳統教學中的交流,信息多媒體不僅沒有使師生的聯系更加緊密,反而成為了阻隔師生間的鴻溝。因此,在多媒體教學中,教師更加應該讓學生明確聽和看的目的,注意調節課堂快慢進度,讓學生更容易接受知識。否則,師生之間沒有了交流,讓以人為本的信息多媒體成為了阻礙大學英語教育的罪魁禍首。
2.3 互聯網的豐富信息容易分撒學生注意力信息多媒體是一把雙刃劍。信息多媒體在給學生學習提供更大空間的同時,互聯網所帶來的豐富多彩的信息也深深吸引著好奇心強烈的青少年的眼球。加上缺乏辨別是非和自我控制能力,很容易沉迷網絡,造成更嚴重的后果。這樣便失去了信息多媒體給教學帶來的作用。因此,加強學生自控能力,提高網絡學習質量是個急需解決的問題。
2.4 目前信息多媒體教學軟件(CAI課件)資源缺乏現在的大部分課件都是教師依據以往的教學經驗事先來制作的。思維固定、單一,缺乏豐富多變性,這樣很難去滿足課堂上活躍學生的要求,也不利于達到很好的教學目的。這些課件大都存在以下缺陷:①課件制作過于華麗花哨,片面追求視覺效果,忽視課件內容和質量。②課件制作過于簡單單一,只是單純的把原本寫在黑板上的東西原原本本移動到電腦屏幕上。③課件變得機械化,沒有從學生的角度考慮問題。④以斯金納為代表,提出“行為主義”程序教學理論,即“刺激——反應”的模式。這使得不少軟件公司及眾多教師的目光聚焦在認知技能的測試、操練與練習等計算機輔助教學軟件的設計上。這樣會導致教師在制作課件時出現片面極端現象。年輕新教師熟悉計算機操作但是缺乏教學經驗。年紀大的老教師雖然教學經驗豐富,但是對于計算機的運用往往力不從心。因此,提高多媒體教學軟件資源的數量和質量的問題迫在眉睫。
參考文獻:
[1]張顯平.網絡技術對高校英語語用教學的影響研究[J].電化教育研究,2009,(02).
傳統的課堂教學模式歷經無數歲月的錘煉而不衰,說明有其合理、有效、富有生命力的內涵,但是隨著科技進步、時展、觀念改變,審視傳統課堂教學中的一些方法,在直觀性、有效性和啟發性等方面,就會發現存在一些問題。適當地發揮計算機技術為重要內容的信息技術功能,可以使課堂教學煥發亮麗的光彩,就如同在傳統課堂里“點亮一盞燈”。
通常在小學階段的體育課堂教學中,少年兒童對于直觀、形象、感染力強的客觀事物比較敏感、樂于接受,而作為現代教育技術的多媒體教學,恰恰滿足了小學生的這種心理需要,并且能適應他們理性思維能力不強、學習的持久力弱等特點。
在傳統的體育教學中,由于教師自身的原因也滯后了體育教學,他顯示出來的劣勢也尤為明顯。
首先,教師的年齡影響了教材的選擇。
人們常說:體育不養老。體育教師隨著年齡的增長,完成動作的能力一定會下降的,在教學內容的選擇時,就會回避那些難以示范、技術性強的動作,最終的后果也是影響了學生的全面發展。
其次,許多動作技術較難示范,影響了教學進程。
大家都知道,在體育教材中有很多技術難度高的動作,如騰空、高速、翻轉,學生很難把這些瞬間完成的動作看清楚,也就很難快速建立一個完整的動作表象。教師放慢速度又會影響動作的完整性及效果,這時教師只能反復示范、重復講解,最終的結果是影響了教學進程。而過多的講解和示范還容易讓學生產生錯誤認識,這也是體育教學中的一個難題。以上現象在傳統體育教學模式中是無法克服的。
然而利用多媒體信息技術教學卻有以下優點:
優勢一,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開闊學生視野,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多媒體信息技術的教學方法,手段生動活潑、新穎多樣,克服了過去教師邊示范邊講解的傳統的教學模式,它的使用符合少年兒童的心理特點,又能營造比較好的情境和體驗。例如:在講解快速跑的動作要領時,可讓學生通過觀看收集的一些資料和圖片,使他們了解到正確跑姿,通過相關課件中的動畫效果,了解動作的生理原理。等學生明白了整個動作的來龍去脈時,就能夠自覺地去理解和體會老師的動作講解,而不是單純地模仿。
優勢二,利用多媒體信息技術使動作化難為易,幫助學生建立正確的感性認識,有效提高運動技能。體育教學的主要任務之一,就是使學生掌握一定的運動技能。學生對一個新的動作的形成,必須通過聽、看來感知技術動作過程。多媒體信息技術的利用對培養學生良好的觀察能力有著顯著的效果,對學生快速建立正確的感性認識起著積極作用。在體育教學中,有許多運動技術不僅結構復雜,而且需要在一瞬間完成一連串復雜的技術動作,例如田徑跳躍項目的空中動作、體操支撐跳躍的連續動作,技巧的滾翻等。利用多媒體信息技術,通過制作多媒體課件把教師自己很難示范清楚的技術環節,用課件中的動畫或影像采用慢動作、重放等教學手段結合講解、示范表現出來,這樣就能夠幫助學生看清楚每一瞬間動作的技術細節,教師就可以講解各分解動作的要領,提高認知階段動作學習的教學效率,縮短教學過程。
比如:在山羊分腿騰越的教學中,學生初學時,教師的講解示范學生不一定看得清楚,分解教學又容易使學生產生錯誤認識,形成分解做動作的習慣,忽視了迅速連貫的特點。而運用多媒體教學軟件進行授課,就會避免上述存在的問題。教學中,體育教師的動作講解與示范可直接播放給學生聽與看,對于重點與難點進行反復慢放,并用特定的聲音、圖像顯示,突出重點與難點,讓學生直觀、主動、立體、全面地掌握動作,提高教學實效。可見,現代信息技術在體育教學中適時運用,不僅使學生學到了知識,加深了對所學動作的理解、記憶和掌握,而且培養了他們的主動思維、觀察學習的能力,提高了體育課的教學效率。
【關鍵詞】信息時代 小學數學 多媒體技術 應用 輔助教學
【中圖分類號】G623.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2)11-0148-01
隨著社會的進步,科學技術的快速發展,信息時代的到來,計算機技術和多媒體技術在現代教育中廣泛應用,多媒體技術具有圖像、聲音、動態、多維等特點,不僅能夠提高教學質量和教學效率,而且對豐富教學內容,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和數學能力也具有重要的作用。本文主要進行分析多媒體技術在小學數學中的應用價值。
一、利用多媒體技術創設情境,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是小學生學習的催化劑。要想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引起他們的求知欲和好奇心,就要設置問題情境。尤其小學數學教學中,很多同學對枯燥乏味的數學學習缺乏興趣,這就要求作為教學課堂中策劃者、指導者的老師發揮積極作用,利用小學生好奇心很強的心理,創設既有樂趣又有懸念的學習情境,讓他們在好奇心的驅動下一步一步去追求、獲取知識。而多媒體技術正為老師創設學習情境提高了方便,通過多媒體技術把聲音、圖片、文字、動畫完美結合,為學生創設一個圖文并茂、色彩斑斕、生動形象的教學情境,這就很大程度上激發了他們的學習興趣,調動了他們的學習積極性和主體性。當然,學習情境的設置不能只限于知識內容,還應面向學生的生活,在學生鮮活的日常生活環境中發現、挖掘學習情境資源[1]。例如:在教學《減法的意義》時,制作動漫,清清思維小河里原來有9只小鴨在玩耍戲水,一會游走了4只。學生通過觀看動漫,用自己的話說出畫面所表達的意思,從而引出“分離”。知識發生的全過程能通過多屏幕一步一步展示出來,直觀、容易理解。又比如:在學習《角的度量》一課時,在屏幕上展示三個坡度不同的滑梯,問他們想玩哪個,為什么,三個滑梯有什么不同,引出“角度”。用他們日常感興趣的東西引出所學知識。
二、利用多媒體技術輔助教學,突出重點,突破難點
數學教學中的重點、難點,要想在學生的大腦中留下深刻印象,只是簡單的講述是遠遠不夠的;另外,正處于5-12歲年齡段的小學生正由具象思維向抽象思維轉化,所以這個時期,他們思維之間的形象性和抽象性很矛盾。怎樣更好地解決以上兩個問題呢,就是課堂教學過程中利用多媒體,這樣不僅可以把難以理解的知識通過形、聲、情、畫面進行演繹,讓學生更容易接受所學重點、理解所學難點,也可以幫助他們順利的由具象思維向抽象思維過度,促進其探索。例如:教學《7的乘法口訣》時,可以放童話《白雪公主和七個小矮人》,老師把動漫進行加工,讓小矮人手里拿著寫有數字7、14、21……的氣球,在老師的引導下,學生知道7是由一個7組成,14是由兩個7組成,21是由3個7組成……這樣學生從小矮人所拿氣球的數字上慢慢發現規律,自己就能得出7的乘法口訣。利用多媒體輔助教學,將抽象的規律知識簡單化、明朗化,便于理解、記憶。
三、利用多媒體技術指導學法,變“授魚”為“授漁”
在數學教學中,學生不只要簡單的懂得數學知識,會算數,更重要的是能利用所學的數學知識解決在現實生活中遇到的問題,即老師不只是傳授給學生現成的知識,而是交給他們學習和解決問題的方法。老師利用多媒體一遍一遍為學生演示,這個過程本身就激起了學生的好奇心和探索欲望[2]。老師就可以給學生布置這樣的作業:讓他們制作課本內容的PPT或簡單的軟件,根據自己的思路設置數學情境,進行演示講解,演示結束,讓同學們進行交流,表達自己的想法。讓學生親自感受自己作品誕生的成就感,感受多媒體技術與數學的力量。另外,在整個交流過程中,也是同學們集體學習的過程,這就有助于學生養成多聽別人意見的習慣。
四、利用多媒體技術巧設練習,及時鞏固所學知識
溫故而知新、熟能生巧,都說明了練習的重要性。所以練習對于小學生學習理解數學知識、掌握數學知識、最終形成技能用于現實生活很是重要[3]。老師要在教學過程中,利用多媒體從不同層次、不同角度設計不同形式的練習題來鞏固學過的知識。用多媒體設置練習題,老師能及時了解掌握學生的學習情況。如形式簡單的判斷、選擇題,在學生回答正確的情況下,屏幕上顯示一個大大的擁抱,或者一句贊美“你真棒!”,樹立學生的信心,能達到意想不到的復習效果;如果學生沒有回答正確,屏幕上就顯示一句“小朋友,好好想想”和關于問題的提示信息,用以啟迪學生認真思考。雖然多媒體練習題量大,可這并不會影響學生的學習樂趣,因為練習方式的娛樂性能激發孩子們的學習興趣和積極性,從而達到“寓教于樂”的目的。
總之,在小學數學教學中充分應用多媒體并體現出多媒體的生動形象、內容豐富、趣味性的特點,并且在小學數學教學中應注意科學合理的應用多媒體體技術,將多媒體技術作為學生學習數學和解決問題的工具,最大限度發揮多媒體技術在小學數學教學中的功能,這樣才能將小學數學的魅力展示出來,才能調動小學生學習數學的積極性和主動性,激發和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從而使學生的思維能力和數學能力不斷的提高。
參考文獻:
[1]洪美平.論多媒體技術在小學數學教學中的應用[J].中國科教創新導刊,2011(6):129-130.
關鍵詞:信息技術;課程整合;愉快的學習;提升教學質量
中圖分類號:G632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2-7661(2017)01-300-01
大家都知道,在傳統教學面前,要想學好英語,聽、說、讀、寫、譯是學好英語的五項基本技能。然而,隨著課改的深入,近年來,我國中小學英語屬于入門階段,如何培養學生興趣,幫助學生打好基礎知識,讓聽說讀寫同時跟上,是擺在每位英語教師面前的重要任務。每位教師必須更新教育理念,將現代信息技術融入到英語課堂教學中,怎樣才能提高課堂效率,使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獲得知識,形成能力,做到全面發展呢?這無疑是英語學科教學的一次革命,那么,開展英語學科教學課程資源整合是必經之路!作為一名英語教師我認為應從以下幾個方面落實:
一、要正確理解信息技術與學科教學課程整合的基本含義
所謂信息技術與課程整合,就是通過學科課程把信息技術與學科教學有機地結合起來,將信息技術與學科課程的教與學融為一體,將技術作為一種工具,提高教與學的效率,改善教與學的效果,改變傳統的教學模式。作為一名英語教師,針對中學生的知識水平和學習能力的實際情況,我覺得信息技術與英語學科教學的整合主要以教師的演示型教學模式為主,逐步引導學生建立自主型學習模式;在英語教學中應用信息技術創設情境,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隨著課程改革的逐步深入,運用多媒體輔助教學已經越來越引起人們的重視,同時,多媒體輔助教學走進英語課堂中,又為教學注入了新的生機與活力,使課堂教學更加亮麗多彩。為此在教學中我注意用實物演示情境,用圖畫再現情境,用音樂渲染情境,用語言描繪情境,把學生帶入所學情境之中,從而使學生更好地理解、掌握所學語言內容。我還借助錄音、錄像、電視、電腦、語言、實物、幻燈等多種媒體進行教學,以便創造良好的學習氛圍,激發學生的求知欲和興趣,使我的學生個個精神飽滿,興趣盎然,有利于他們創新思維的開發。比如在教“up與down”這一對反義詞時,我在多媒體屏幕上展示了一片美麗的草地,太陽在慢慢升起,小男孩在放著風箏,一會兒太陽落山了,可小男孩的風箏斷了線,掉了下來,但是旁邊的一個小女孩的一只氣球突然松開了手飛上了天。學生充分想象,造出了許多句子:The sun is up. The red sun is up….同時我還充分利用多媒體設計圖畫,讓它們產生強烈的動態效果,創設自然的情境環境,潛移默化地培養學生們的興趣。如在教字母時我又提供了M 麥當勞、KFC肯德基、WC 廁所、P停車場等錄像場景,這樣使學生們能得到優美的視覺享受,感受英語的實用價值。
二、在教學中根據教學內容有效地與信息技術進行整合
把信息技g作為英語教學的認知工具和知識載體,圍繞英語學科知識的學習特點,有效地將教學內容與信息技術進行整合。通過課程的整合,學生在學科知識、主體意識、實踐動手能力等方面均得到顯著提高。信息技術與英語教學內容進行整合可以使用的方法有:通過發送E-mail ,應用FLASH、PowerPoint等軟件進行整合。例如: 1、發送E-mail。新目標Go for it 英語教科書第二冊(上)Lesson 10課Part 1 ,講述了露茜發給她在美國的朋友喬的一封電子郵件,主要介紹了中秋節(Mid-autumn Day)。在學習了這封電子郵件后,我讓全體同學模仿喬給露茜回一封電子郵件,介紹一下感恩節(Thanks giving Day)。這樣不僅幫助學生掌握了課本學習要點,了解了美國的習俗,還鍛煉了學生發電子郵件的技能。 2、利用PowerPoint制作名片。新目標Go for it 英語教科書(試用修訂本)第一冊正文篇 Unit2 Part 4 Look, ask and write,要求學生仿照課本例子制作名片(ID Card)。我讓全體同學用PowerPoint制作自己的名片。這樣結合生活實際訓練學生,不但增長了學生的知識和興趣,培養了學生動手操作的能力,而且還促進了學生對PowerPoint有了深入的理解與應用。3、利用FLASH制作動畫。在講解第六單元Find the right place時,為了簡潔明了地引導學生做好指路人,我特地用FLASH制做了一個教學軟件“賽車(Racing Car)”。我把車子的兩側設計增加了左右手。這樣無論車子往哪兒拐,左手指左方,右手指右方,學生一目了然,站起來口頭表達去某個地方,自然也就條條有理了。 其次,信息技術與英語教學策略的有效整合,帶動了教育教學的改革,促進了教學策略的轉化。把傳統的教育教學模式與信息技術結合起來,是提高教育教學質量的新途徑,同樣是課程整合的有機組成部分。具體的整合教學策略有以下幾種:(1)、直觀演示策略。(2)、主體參與式教學策略。(3)、探究性教學策略。具體的整合模式有:(1)、輔助式學習。在這種學習模式中,學生可以利用網絡資源進行查詢信息,像老鷹hawk,駱駝camel等。(2)、交互式學習。在這種學習模式中,我運用多媒體和網絡技術,讓學生全身心的參與,通過每次任務的完成,使學生擁有不斷的或多或少的“成就感”,從而對英語產生興趣,使外語學習真正成為促進學生全面發展的途徑,同時使學生積極的情感發展促進外語學習。
三、有效、輕松、愉快的學習
【關鍵詞】 高校;美術教學;學生心理問題;成因;教學策略
在當今美術教學中有諸多難題,例如很大一部分學生選擇美術專業不是源于愛好而是為升學或就業;教師在教學中發現學生專業興趣不濃,習慣把原因歸結為學生的學習態度不夠好、心理浮躁;大多數教師在繪畫教學中偏重于技能講授而對學生心理層面關注度缺乏,心理策略匱乏等[1]。這些因素極大地影響美術教學效果。本文試析學生心理問題形成的原因和具體應對策略,從中探討一條適合美術教育的心理教學法。
一、學生心理問題及其成因分析
當今高校美術專業生源中,學生大多是因為文化課較差而選擇藝考走曲線就學道路[2]。上世紀七八十年代,大學生選擇美術專業,大多是源于學生自身在這方面擁有較強的天生稟賦和強烈的學習愛好。
與上世紀七八十年代相比,現在美術專業的學生大多數對自己的專業談不上熱愛。形成這種心理問題的原因主要包括以下幾個方面:
1、源于現今良好的物質生活條件
現在在校的美術大學生都是80至90后,生活物質條件相對過去較為優越,并且其中獨生子女家庭較多,因此從小呵護備至,形成心理嬌氣的問題[3]。
2、源于高中時期灌輸式的教育
在高中時期灌輸式的教育模式中,大部分學生形成了學習被動性,缺乏自主學習的精神。截然相反的是,高校美術教育環境,需要學生具備較強的自律性和自主性,才能適應其教學。
3、源于學生的學習興趣
現在美術專業的學生受到社會、家庭等環境的影響,學習態度不端正,心理浮躁。內心導致大多數學生對自己專業大多談不上熱愛。同時,美術專業技術難度高需要堅韌的意志力并投入大量時間去鉆研學習才能學好。因此,學生的心理問題已經對實際教學產生了負面影響。
二、心理問題的應對策略
濃厚的興趣與愛好、強大的意志力都是良好的精神素質,也是人的內在精神動力。和過去相比,當今的高校在校美術學生缺失的是精神上的動力和良好的心理素質。這是當下美術教育面臨的難題。“心病還得心藥醫”這就要求教師在教學中要適當地把握學生心理并進行心理教育。但是,高校美術教師多強于專業素質,而心理教學知識和經驗很欠缺。
1、評畫教學過程中,教師有意識地給學生指出繪畫中存在的心理問題
在實際繪畫教學中不難發現,學生繪畫水平不高,問題出現在技法上的幾率相對較低。相比較而言,心理因素占據更大的比例。在教學過程中,如果仔細觀察,教師就不難發現,學生畫畫的開始階段,前幾十筆狀態較好,用筆的準確性很高。在繪畫開始幾十筆后,學生的態度開始懈怠。繪畫的準確度就在相應地降低。敗筆也越來越多。完成一幅畫,需要成百上千筆甚至更多。每一筆都需要作者的深思熟慮和準確到位。然而,大多數學生繪畫狀態散漫,注意力不集中、耐心缺乏。為了解決這種問題,常常需要強調學生盡量認真畫好每一筆。在評畫過程中,除了評價繪畫技巧,還從心理維度進行評價。例如,在評價一副畫時,教師需要給學生指出這幅畫在哪些地方畫的不夠認真,繪制到哪個階段學生的思維比較混亂等,讓學生懂得心理在實踐中的重要作用。
2、繪畫教學過程中,教師有意識地激發學生的繪畫興趣
筆者經過多年的教學實驗,從中發現強調技能和有意識地培養學生的繪畫興趣相結合,實效遠比單純的技能傳授效果好得多。注重培養學生的繪畫興趣,學生的一些不好的心理狀態可以得到改善。例如,常讓老師頭疼的學生對美術專業興趣和熱情不高的問題,可以通過以下幾個步驟建立和改善:首先教師需要讓學生認識到專業學習的重要意義和實際價值;其次,教師設法讓學生進步,使其感受到學習的成功感。眾所周知,大多數的人都是很愿意做自己擅長的事情而回避自己不擅長的事情。一些美術專業學生對美術雖然沒有熱情但也并不討厭。從學生的內心出發,他們也希望能做好專業。只要有良好的教學手段,例如,對學生的繪畫進行適度的肯定和表揚;發現學生繪畫的創新點并進行鼓勵等,這些方法讓這部分學生有成功感,從而就使興趣和熱情會有所提高。
3、繪畫教學過程中,教師注重加強與學生的交流互動
在美術教學實踐中,從心理層面,教師需要加強與學生的交流互動[4]。但需注意的是,師生在一種積極的互動狀態,教師需要密切關注學生的作畫狀態,如:學生何時開始松懈和失去耐心。繪畫筆觸等比較草率的作品,通常都是學生失去耐心的表現。這時候,教師需要及時給學生適當的心理鼓勵或者讓學生調整心態,冷靜下來。要求學生以挑戰自我的認知和表現極限的態度挖掘自身的繪畫潛能,提倡以自我超越的精神來作畫,在教學中,筆者常常問學生“這是你的極限了嗎?”“能不能再做好點?”學生答道“我還能再畫好點”。通過潛能式交流互動,教學會取得較好的教學效果。
三、心理教學策略運用的重要意義
心理教學策略的運用,除了能顯著提高課程成果外,還能明顯增強學生的心理素質。學生學習的興趣和熱情會慢慢形成,學習的耐心和毅力都會有所改善。學生對專業態度的轉變成效,不僅體現在對顯著課程的影響,對將來學生的學習也會大有裨益。這是教育上的一種治本的方式。學生積極參與學習,能極大地提高教師的教學質量。
美術教學中,技能教學與心理教學同等重要,二者是相輔相成、相互促進的關系。良好的技能教學能為心理教學提供支撐和幫助,心理教學又能讓學生以最好的狀態學習技能。但現在的美術教育狀況是美術教師大多重于技能教學而較少涉及心理教學的探索,時代的變化需要我們的教學發展和完善,為學生身心素質的全面成長提供土壤。
【注 釋】
[1] 杜先紅.高校美術教學現狀及其發展對策.美術教育研究,2013.6.96.
[2] 張翎.對美術高考熱的理性思考.教育學術月刊,2009.9.52-53.
[3] 劉長慧,呂海紅.淺談美術教育對學生心理健康成長的作用.新課程研究,2009.8.190-191.
[4] Brown,H.D. 語言學習與語言教學的原則(英文版)[M].北京: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2001.
關鍵詞:多媒體信息技術;語文教學;班級管理
一、多媒體信息技術在小學語文教學中的應用
第一,多媒體與網絡技術實現了學習資源的廣泛共享。以往的教學中,教師與學生在40分鐘的課堂要完成了所有的教學活動:有限的學習時間里,不但要完成對課文內容的理解,還要完成聽、說、讀、寫的訓練,很多拓展類的知識沒有足夠的時間傳授給學生,因而造成了學生知識結構單一、知識面窄的現象。而如今,班級建立了語文學習資源共享的QQ群。一方面,老師可以把學習資料(包括學期知識點、考點總結、學習方法、推薦書目等)總結、整理,編輯成文檔上傳到“群文件”中與學生共享,同時把預習課文時要注意的知識編輯成預習案,把復習課文時更加詳細的知識編輯成復習案通過““群文件”共享。另一方面,學生也可以把自己查閱的資料、學習新知識的方法等進行交流與分享,真正實現了語文學習資源共享,使很多W生在學習上少走了彎路。
第二,“點課”的制作與分享實現了課程資源的便捷共享。傳統意義上的教學活動要求教師不僅在知識上有取有舍,還要有詳有略。一堂課上的知識及訓練的難易程度上都要針對占班級人數比例最大的中等生來敲定。但每個班級的學生都存在個體性的差異,必然產生學習方面不同的內在要求。比如,成績優秀的學生要求拓寬知識面,學習更多、更新、更深層次的課程相關知識;而成績相對滯后的學生則要求進一步夯實基礎。如何讓這些同學的學習要求同時得到滿足呢?為了解決這一問題,我們利用學期課余及寒暑假時間學習錄制“點課”,按照難易程度把學科相關知識分門別類地進行整合,一兩個知識點就可以錄制成一節三五分鐘的“點課”,在把錄制好的“點課”視頻分年級,分難度整理,上傳至共享平臺與學生及家長共享。這樣,可以被帶進了學生家中,學生可以根據自己的需要選擇相應“點課”觀看學習。打破了課堂教學的時間與空間限制,實現了課程資源的便捷共享,也標志著廣義的課堂教學能夠滿足各層次學生的學習需求,真正做到了因材施教,從而以技術手段助力教育公平。
第三,“樂教樂學”平臺的使用使交流評價更及時,提高了學習的積極性。教師通過“樂教樂學”平臺,把每日學生作業的完成情況、課堂表現等及時評價反饋給家長;通過“紅花”評比臺,家長第一時間知道孩子哪方面表現好,哪方面還需要加強,從而做到了溝通及時、有效。同時,這樣及時的評比也調動了學生的積極性,學生知道每一朵“紅花”是因為什么得到的,哪些方面的“紅花”自己沒有得到,第二天,這個孩子在這一方面的表現就尤其好。
第四,“快拍錯題”實現了學生與學生之間的即時交流。學生在家長的幫助下,通過“樂教樂學”平臺的“快拍錯題”功能把錯題與其他同學共享,從而在易錯知識點發現共性反饋。教師、學生、家長經共同討論,錯誤的原因、多元的答題策略都將具體呈現,使得學生對易錯知識點理解得更透徹,記得更牢。通過這樣的錯題交流,學生攻堅克難的積極性提高了,學習效率也隨之提高。
二、多媒體信息技術在班級管理中的應用
關鍵詞:小學數學;創新;多媒體教學
一、結合實際設計多媒體課件激發學習欲望
小學數學課一般比較枯燥、抽象,課堂教學只有激起學生的學習興趣他們才會主動地參與到教學活動當中。教學時可根據孩子的特點和具體教學內容及學生思維發展特征精心設計問題,并利用幻燈片、電腦等電子設備輔助,創設激發創新意識,促進深入觀察積極思考的情境。結合小學生都比較愛“玩”的特點,結合生活實際,并利用多媒體技術進行再現,就可以使得教學效果事半功倍。
例如在講解《四則混合運算》時,可設計一組綜合練習題。根據學生已有的學習經驗,計算方法已不再是難點,單調的計算已不能引起他們的研究欲望。首先,設計判斷題,在設計中加入圖片、聲音、動畫效果,大大提高了學生的積極性。而后,設計一道開放性習題。要求:請同學們參加爬山活動,從山腳“1/2”出發,順次經過1/4、1/8、1/16三個岔口,每過一個岔口要選擇+、一、×、÷四種運算符號之一進行計算,達到目的地恰好是“1”,請同學們找出前進路線,看誰最先到達頂峰獲取勝利。這個課件一演示馬上喚起了學生學習的熱情,調動了學習積極性,喚醒他們的競爭意識和奮進的欲望。從而達到了教學目的,完成教學目標,提高了教學效率。
二、創設情境設計多媒體課件引入新課
荷蘭著名教育學家弗賴塔爾認為:“學習數學的唯一正確方法是實行‘再創造’。”而美國創造教育家托蘭斯說過:“學習興趣、好奇心和求知欲望是學生主動觀察、反復思考、探索事物的強大動力,是創造性的先導。”這就要求教師必須提供一個再創造的過程,把眾多的信息集中于一體,并構建一個動態的平臺,搭成師生互動的橋梁。借助先進的多媒體技術,教師在有限的課堂時間內向學生展示豐富多彩、生動鮮明的世界,把現實生活的點滴“搬”到課堂上來。讓學生的各個感官同時接受信息,促使他們積極主動地參與到學習活動中,激發創造力,彌補傳統教學中的不足。這種更直觀、更立體、全方位的知識傳達方式,所達到的效果是所有傳統教學數學無法比擬的。
例如在講《圓的面積》時,利用多媒體課件設計這樣的情景引入:屏幕上出現一幢幢高樓大廈,優美的小區環境,看到這熟悉的畫面教室里緊張的氣氛緩和,學生的表情和集中力明顯提升。跟隨視頻鏡頭,畫面漸漸掃近一個尚未完成的小區,設計人員正在測算一圓形花壇。這是,屏幕顯示出問題:求圓形花壇的占地面積也就是求什么?利用多媒體導入新課,使學生對圓的面積不再感到陌生和抽象,具象而新穎的引入方式,讓學生覺得生活中處處有數學,更明確了學習的目的,產生了學習興趣。
三、眼手結合制作演示課件突破極限思維
在幾何初步知識教學中,邏輯性、抽象性較強,為了讓學生在單位時間內達到接受信息最大有效值。自做課件利用課件向學生真實、生動地揭示簡單而又深奧的幾何空間關系,把傳統的抽象思維變成了形象具體的思維,開闊學生的眼界,這樣有利于學生把握知識實質,培養學生思維的靈活性和全面性。
例如在講《圓的面積》公式推導內容時,教課書中給出的只是結果,而沒有公式的發展過程。在教學中,可讓學生先自己動手將一個圓,平均分成若干份拼成一個學過的近似圖形,通過學過圖形的面積公式推導出圓形的面積公式。大部分同學拼成了一個近似的平形四邊形,少部分用割補的辦法拼成的是長方形,而還有一部分把圓平均分成16份的同學認為直接可以拼成長方形。這時,教師提問:還有分成更多份的嗎?一部分學生回答:“沒有”。抓住這一時機,教師引導學生想象:“如果再繼續分下去會怎么樣?”為了能更透徹地研究這個拼成的近似的圖形和圓的關系及研究公式的準確性,利用課件展示了圓變成近似的長方形的這一動態變化的推導過程。屏幕開始呈現一個圓,然后平均分成八份,上下平移成兩半,展開后交叉形成一個近似的平行四邊形,為能更清楚地了解圓和這個近似平行四邊形的各部分之間的關系圓的半徑和近似平行四邊形的高同時閃爍,圓的半個周長和這個近似的平行四邊形的一個底同時閃爍,讓學生注意觀察。如此再分成16份、32份、64份,最后將這些圖形的邊框留在同一屏幕內,這時提醒學生注意觀察看你能發現什么?這時屏內所有圖形邊框的長邊同時閃爍。多媒體的演示使學生真切的看到:分成的份數越多,拼成的圖形越近似于長方形。這樣學生對近似的長方形的長怎么會由曲線變成直線的認識就很清楚了,極限思想的滲透也就水到渠成順理成章了,既突破了重點解決難點,又啟迪了學生思維,拓展了視野。
四、提升專業技能主動接觸學習信息化教學方式
信息時代,對基礎教育階段的教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一線教師除了要不斷提升知識水平和知識容量之外,還要努力適應新時期的大環境,主動接觸學習和掌握現代化的教學方式。教師必須認識到現在的學生認知能力的和信息獲取渠道已經今非昔比,傳統的知識傳達方式已經不能完全為他們所接受。新的環境下,教師要主動學習,了解和掌握并熟練運用互聯網和多媒體技術,豐富教學能力,提升教法層次。像多媒體課件,網絡在線演示,課堂現場信息互動與情境體驗,這些都可以在實際課堂教教學中推廣并普及。針對小學數學教育的特性以及該階段學生想象力豐富、好奇心強的特點,從創設情境入手,激發他們的認知興趣,才能將枯燥的數學公式和平面化的幾何圖形化為具象的、直觀的視覺體驗,提升學習效果。
五、結語
總之,課堂是生命相遇,心靈相約的場所,在尋求真理、終身育人的道路上需要在親身實踐的基礎上不停地多思多想進行創造性的教學方法拓展。世界是豐富多彩的,方法是多種多樣的,作為基礎教育階段起步的小學階段教育,更要有緊迫感和使命感,教師自身要加快步伐提升教育教學理念與思想學習各種新教育觀念與方法,在實踐中創設情境以學生為主體實施創新教育,采用多種教育模式,以讓學生幸福快樂地學習如何幸福為目標,大膽創新,創造性地運用教材,使我們的課堂效率達到最佳,使我們的教育更加坦然地面向未來。
參考文獻:
[1]張燕.多媒體小學數學教學中的應用[J].《現代教育科學:教學研究》, 2012:104-104.
關鍵詞 多媒體技術;小學語文教學
在當代的課堂教學中,多媒體技術的應用已經相當普遍。小學語文課堂是培養學生形象思維的重要手段,是提升學生文字理解能力、語言表達能力、思想感悟能力的重要渠道,是拓寬學生視野,培養學生語文素養的重要方式,新課改背景下要求小學語文教學要注重培養學生學習興趣,發揮學生在課堂教學中的主導地位,尊重學生在學習中的主動權。多媒體技術集圖、聲、文、情于一身,能夠優化課堂教學,提升課堂教學效率,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所以,本文將對在小學語文中如何應用多媒體技術進行探討。
一、應用多媒體技術創設教學情境,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與求知欲望
教學情境即教師根據教學進度、教學內容、教學要求、教學目標、教學手段與途徑、教學方式等在課堂教學中展現文字所表達的內容,使之生動形象,富有情趣。在小學語文教學中,利用多媒體技術創設直觀情境,能夠激發學生的好奇心,激發學生的求知欲望。小學生正處于好奇心重、好勝心強的年齡階段,正處于形象思維初步發展的階段,這一時期的語文教學更是培養小學生理解文字、感悟思想能力的重要時期,所以,在小學語文課堂教學中,要及時的引進多媒體技術,將課文中的文字畫面轉化為直觀的情景畫面,將無聲的語言文字轉化為動感的試聽畫面,使課堂教學的趣味性增強,更加的直觀,更加具有感染力,全面的調動小學生的視覺與聽覺,充分激發學生的好奇心與求知欲。如在學習《小小竹排江中游》一文時教師在多媒體技術中可以展現竹排在江中緩緩前進的的景象:江水潺潺,微風輕拂,配上《小小竹排江中游》這一樂曲,學生在音樂中欣賞美麗的景色,教師在這一過程中要積極引導,學生收獲新知識的同時,創新思維、學習能力也得到極大的提高,課堂教學也在一個良好的開端。
二、應用多媒體技術延伸課文內容,拓寬學生視野
新課改的大背景要求學生要在教材的基礎上去擴展閱讀,去拓寬視野。教材中的課文只能夠作為教學的一個例文出現,教學的目的是需要教師根據這篇課文的講解促使學生能夠掌握更多的知識,所以小學語文教師在課堂教學中需要對課文知識相關的素材進行集中整合,進行知識的拓展與延伸。多媒體技術以龐大的信息網絡為后盾,在語文教學中進行知識的拓展與延伸有極大地作用,能夠高效的增強教學容量,有效的提升語文課堂教學效率,將課內內容與課外知識有效的結合起來,對于情境的創設與課堂教學質量的提高喲重要的作用,對拓寬學生視野,增強學生的知識含量有重要影響,對于激發學生的學習動機,促進學生形象思維的發展有不可忽視的影響。如在學習《雷鋒叔叔,你在哪里》這一課文的時候,課文的中心思想是展現雷鋒無怨無悔的奉獻精神,引導學生具有助人為樂的精神與無私奉獻的品德,教師在講解這篇課文的時候需要收集無私奉獻精神的相關資料與圖片,尋找相關視頻資料展現雷鋒精神的相關視頻資料,學生的精神世界受到潛移默化的影響,逐漸的具有奉獻精神與助人為樂的品德,學生既能夠接受新知識又能夠領悟文章的中心思想,感受文章所表達的深刻的思想主旨,學生在巨大的自豪感下,學習動力與創新意識都會不斷增強。
三、應用多媒體技術能夠突破教學的重點與難點,尋找切入點
小學語文教學的一想重要內容就是識字教學,是小學語文教學的基礎與關鍵所在,由于漢字的復雜性、龐雜行、類似性比較大,一字多音,一字多以的狀況時有發生,學生在學習的時候會感覺到極大的困難,在低年級的識字的初步階段,識字教學對學生來說枯燥無聊,在低年級的語文教學中侄子教學是一大重難點,教師需要尋找切入點。這個切入點需要源于生活,小學語文教學中的漢字一般都是經常用到的詞語,很難遇到偏僻字樣,如姓氏,動植物的名字,長輩的名稱等等,因此,在識字教學中遇到瓶頸的時候需要根據教學難點將這個難點創設出情境,將之與生活中的常用的事物聯系起來,如在學習生字掌握字音的時候,教師可以根據多媒體技術讓學生觀看動畫片,介紹動物等的影片,讓學生介紹自己所看的事物,在介紹的過程中,引導學生應用到所學習的生字,學生會在這一過程中,鞏固生字字音,在用合適的詞語來解釋各種事物,學生會不斷鞏固已有的知識。教師需要尋找教學中的重點難點,在教學中尋找突破點,利用多媒體技術將重點難點展現出來,解疑釋難,學生學習的切入點與突破點也就會不斷的突出,學生學習更加具有積極性。
四、應用多媒體技術,要正確適度的使用
語文學習的是母語,語文教學的目的是培養學生對于語言的掌握和應用能力,對于思想情感的感悟與升華能力,需要理解的是文字與文章所承載的內容之上的思想內涵,所以,學習語文還是需要學生自身的理解與感悟。多媒體技術在課堂教學中的巨大作用不可忽視,它改變了人們固有的教育思維,為教學提供了強有力的教學方法,但是也需要正確合理適度的使用,他是教學過程中的輔助手段,多度使用對于學生思維水平的提高,分析問題與解決問題能力的提高,科學思維方式的培養有比較大扼殺作用,另外多媒體技術的應用容易造成教學手段與教學目的相脫離。教學目的是培養學生的語文素養,教學手段將學生的注意力吸引到豐富多彩的畫面,往往是相脫離的,因此,在小學語文中應用多媒體技術需要適度。
多媒體技術在小學語文課堂中的應用是新課改背景下新的嘗試,要在課堂教學中不斷發展探索,所以教師要在小學語文教學中進行多媒體技術的應用探索,掌握多媒體技術,使多媒體技術與小學語文進行有效的結合。
參考文獻:
互動通控股總裁
北京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客座教授
北京大學新媒體營銷傳播(CCM)研究中心研究員
北京大學現代廣告研究所研究員
中國大陸、香港及澳洲從事傳播專業三十年
鄧廣曾于香港廣告業工作十年,時任CitiAd廣告公司后由澳洲Mojo/MDA收購并調派往澳洲悉尼總部工作十年,之后重返校園完成MBA學位。
1999年在上海接管“形象工廠”(Image Factory),一年后被WPP集團并購,隨后擔任集團公司的北京智威湯遜廣告公司(JWT)董事總經理,兩年后負責IPG集團的Lowe Worldwide廣告公司中國區董事總經理,其后出任互動通控股集團總裁,中國最大的富媒體網絡廣告集團。
網絡廣告(Online Advertising)是我們現今常談的新技術發展傳播形式之一。
美國密歇根州立大學(Michigan State University)杰羅姆?麥卡錫教授(Professor E. Jerome McCarthy)在其五十年前的著作《營銷基礎》(Basic Marketing)里詳述四個P的理論,其中分別為產品(Product)、渠道(Place)、價格(Price)、推廣(Promotion),而廣告(Advertising)則是在推廣里面的其中一部分。
一個品牌或產品的推廣,是由廣告主與廣告公司共同商議制定一個廣告運動(Advertising Campaign),根據擬定的廣告預算(Advertising Budget)而定下傳播策略(Communication Strategy)、廣告策略(Advertising Strategy)、創意策略(Creative Strategy)及媒介策略(Media Strategy)等。
當各方都確定所有策略后再定下以大眾媒體(Mass Media)為主的線上廣告(Above-The-Line),包括廣播媒體及印刷媒體。其余分為線下廣告(Below-The-Line)及網絡廣告(Online)的細分作業,由此可見網絡廣告在四個P的營銷理論里僅是其中一個小部分。
網絡廣告因應技術的發展而產生了很多廣告傳播的類型,如富媒體(Rich Media)、內容匹配(Contextual)、文字鏈(Text Link)、搜索引擎(Search Engine)、展示(Display)、產品置入(Product Placement)、病毒廣告(Viral Advertising)等。
亦因網絡廣告的廣告形式繁多而出現了多樣的收費模式,例如:每天(CPD)、點擊(CPC)、千人數(CPM)、注冊(CPL)、行動(CPA)、銷售(CPS)等等。
現在國內有部分廣告主對網絡廣告的投放偏向于CPS(Cost-Per-Sale按銷售額付費)的付費模式,廣告主采納這種付費方式完全可以規避廣告費用的風險。與此同時,有部分網絡媒體因為同業競爭的緣故,亦向廣告主力推這種廣告主可以規避風險的收費模式,當然媒體本身便要承擔廣告主的品牌(產品)的按銷售額付費用之風險。
美國學者勞倫赫爾(Roland Hall)早年的研究將消費者行為(Consumption Behavior)界定為AIDMA定律(Attention, Interest, Desire, Memory, Action. 注意、興趣、欲望、記憶、行動)。
日本電通廣告集團近年因網絡廣告技術的發展將勞倫赫爾的AIDMA定律演變為AISAS定律(Attention, Interest, Search, Action, Share. 注意、興趣、搜索、行動、分享)。
由此可見消費者是需要一個過程才會對品牌(產品)產生購買行動,包括使用互聯網技術的網絡廣告傳播亦如是。
美國西北大學(Northwestern University)唐?舒爾茨教授(Don Edward Schultz)的整合營銷(Integrated Marketing Communications)理論詳細探討了不同的營銷組合(Marketing Mix)才能發揮有效的品牌傳播效果。
品牌(產品)傳播可以區分為短期目標及長期目標,短期的目標是產品銷售與品牌知名度并行,長期的目標是與消費者建立品牌的美譽度及忠誠度,達至日后消費者的重復購買目標及結果,有效的品牌傳播可以影響消費者在同類產品的選擇行為。
電視購物欄目的硬銷(Hard Sell)模式是否能有效地為廣告主的品牌提供幫助?CPS收費模式的廣告傳播方式之創意策略是否也要用硬銷方法才能達到提升銷售額的作用,從而對品牌知名度及美譽度有否幫助值得我們去探討。
網絡廣告的新技術發展是營銷傳播新增加的一個選擇,這種技術可以有互動傳播功能、快速回饋的廣告效果統計數據、根據IP地址的地域投放等等,如果要廣告主單從追求銷售效果支付廣告費用,可能商務網站是這種目的之理想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