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input id="zdukh"></input>
  • <b id="zdukh"><bdo id="zdukh"></bdo></b>
      <b id="zdukh"><bdo id="zdukh"></bdo></b>
    1. <i id="zdukh"><bdo id="zdukh"></bdo></i>

      <wbr id="zdukh"><table id="zdukh"></table></wbr>

      1. <input id="zdukh"></input>
        <wbr id="zdukh"><ins id="zdukh"></ins></wbr>
        <sub id="zdukh"></sub>
        公務員期刊網 精選范文 初高中歷史知識點范文

        初高中歷史知識點精選(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初高中歷史知識點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初高中歷史知識點

        第1篇:初高中歷史知識點范文

        尊敬的各位領導、各位老師、各位同學:

        大家上午好。感謝學院對我的信任,讓我有幸能站在這里作為學員代表發(fā)言。首先請允許我代表全體學員向關心支持此次培訓的各級領導和負責組織實施此次培訓的常熟理工學院的各位老師表示衷心的感謝!正是由于你們的精心準備,合理安排,才給我們提供了這樣一個難得的,系統(tǒng)的學習機會。

        作為一名長期在一線從事政治課教學的老師,隨著時光的流逝,激情的消退,深感專業(yè)發(fā)展遇到了瓶頸,我們的政治課教學要帶孩子們去哪里?我們要怎樣帶孩子們去那里,我們帶孩子們去那里了嗎?這些問題時??M繞在我的心頭,沒有答案。正在我茫然無措的時候,感謝省教育廳組織的此次培訓,讓我們帶著各自的教育教學疑惑,走進曾經熟悉的校園,聆聽專家的指點,傾聽同伴的聲音,為我們解決疑惑打開了一扇窗戶。

        我們充分認識到此次培訓以“初中政治骨干教師教育教學能力提升”為主題,以集中培訓和跟崗培訓的方式進行,通過專家的報告進一步更新我們的教育觀念,轉變教學理念和教學方法,積極探索現代信息技術環(huán)境下新的教學模式,提高自身的教科研能力,全面提升自身的專業(yè)素養(yǎng)和業(yè)務能力;通過跟崗培訓,向同行學習,提升自身的課堂教學、實踐教學、評課議課的能力。

        帶著這樣的認識參加培訓,我相信大家都會倍加珍惜,在接下來培訓時間里,相互學習,無私分享。為此,我代表全體學員決心做到以下幾點:

        1、 提高認識,堅決完成學習任務。在培訓時,認真聽課、做好筆記,用心領會保質保量完成此次學習任務。

        2、 嚴格組織紀律,遵守各項規(guī)章制度。尊重老師,團結同學,執(zhí)行紀律,統(tǒng)一行動,互幫互助,共同進步,不遲到,不早退,不無故缺席,充分展示自身的良好形象。

        3、 結合工作,學以致用。一方面我們用心學習,充實自己,另一方面,我們將結合工作實際,學以致用。

        第2篇:初高中歷史知識點范文

        關鍵詞:歷史教學;初高中銜接;銜接教育

        當前,銜接教育是基礎教育領域的一個熱門話題。每當暑假來臨之際,“小升初”、“初升高”的語、數、英、理、化、生等各種類型的銜接班報名都異?;鸨H欢嘘P初高中歷史的銜接問題則鮮有人問津,可以說初高中歷史銜接處于普遍缺失的狀態(tài),這種缺失給高一學生學習高中歷史帶來了很大的障礙。那么,應該如何解決初高中歷史教學銜接問題,如何使學生盡快適應高中歷史教學特點和學習特點,完成初高中歷史教育的順利過渡呢?筆者認為,應該從教師與學生兩個角度入手,采取可行性的措施,幫助學生實現學習初高中歷史的順利過渡,為學生學習高中歷史奠定良好基礎。

        一、歷史教師在初高中歷史教學銜接中應發(fā)揮主導作用

        教師是學校教育的主導者。歷史教師在初高中歷史教學銜接中應發(fā)揮主導作用,做好以下幾方面的工作:

        1.增強銜接意識,提升對初高中歷史教學銜接的重視程度。初高中歷史教學銜接的缺失很大程度上要歸因于很多歷史教師的銜接意識淡薄,以為初高中銜接是語數英這樣的主科與理化生學科的事,與歷史學科沒什么關系,進而毫不關心初高中歷史教學銜接。甚至出現了初中歷史教師從未看過高中歷史課本,高中歷史教師也從未了解初中歷史講了什么的奇怪現象。當前,初高中歷史銜接的缺失已經成為阻礙很多學生提升歷史學習成績的一個重要原因。歷史教師需盡快轉變觀念,認識到初高中歷史教學銜接的重要性,增強銜接意識,重視并落實初高中歷史教學銜接工作。

        2.研讀初高中歷史課標與課本,做好初高中歷史知識體系的銜接。課標與課本是初高中銜接的根本依據。歷史教師應深入比較初、高中《歷史課程標準》對同一歷史內容敘述上的異同,明確各自教學目標、內容的側重點與內在的聯系;進而比較初、高中歷史教材內容體系的差異,分析各自的特點和聯系性,對初高中課程內容、分層次要求、實施程序進行合理調整設計的研究;在深入研讀初高中歷史課標與課本的基礎上,做出初高中歷史知識體系對照表,明確初高中學習內容的聯系和變化,做好初高中歷史知識體系的銜接。

        3.抓住過渡關鍵期,切實推行初高中歷史教學銜接教育。高一學年的上學期作為學生告別初中進入高中的第一個學期,很大程度上決定著學生能否平穩(wěn)過渡,順利適應高中階段新的學習生活,是初高中過渡的關鍵期。歷史教師應抓住這一關鍵期,采取可行的措施,切實推行初高中歷史教學銜接教育。首先,可在高中開學之初開展有關學生初中歷史學習狀況的問卷調查活動與抽樣訪談活動,對學生的歷史學科基礎和現狀以及對高中歷史的了解做到心中有數;進而根據問卷調查與訪談所反饋的情況有的放矢地制定初高中銜接計劃并實施。其次,開學第一堂歷史課是初高中歷史銜接的關鍵節(jié)點,歷史教師一定要充分準備,上好這一堂課。筆者就習慣于利用開學第一堂歷史課講授《高中歷史導言課》,利用這一堂課跟學生一起回顧初中歷史的主干知識,了解高中歷史的知識框架,熟悉初高中歷史的聯系與區(qū)別;進而向學生介紹高中歷史的教學要求與教學方法,為學生學習高中歷史開好頭。再者,歷史教師應在高一學年上學期循序漸進,逐漸轉變教學方式。初中歷史課程按時序線索編排,條理清晰,內容較為簡單,因而課堂以教師講授式教學為主。高中歷史課程在初中的基礎上,按照專題編排,結構較為復雜,內容較為深入,課堂應以啟發(fā)式、探究式的教學以主。但是教學方式的轉變不可操之過急,否則只會徒增初高中歷史的裂縫。在給高一新生授課之初,歷史教師應仍以講授法為主,慢慢增設問題情境,運用問題教學法,增加問題探究環(huán)節(jié),逐漸實現教學方式的自然過渡。最后,關于是否有必要讓學生在初中畢業(yè)后專門上暑假歷史銜接班的問題。筆者認為沒有必要。筆者一貫反對任何形式的暑假銜接班。更何況初高中歷史銜接的任務與數理化等學科相比是較為輕松的,更沒必要犧牲學生的假期來做這項工作。畢竟假期對于學生來說也很重要。

        4.樹立長期銜接意識,在高中平時教學中注重初高中歷史的有機結合。初高中歷史教學銜接的關鍵期在高一上學期,并不意味著能在這一時期內畢其功于一役,以后的高中歷史教學就無需再關注銜接問題。恰恰相反,教師應該樹立長期銜接意識,在高中平時的歷史教學中有意識地將學生在初中階段已學習的知識與高中課程有機結合在一起,從學生已有的知識積淀出發(fā)開展教學,對于學生懂得什么,不懂得什么,哪些地方需要略講,哪些地方需要詳講等問題做到心中有數,收發(fā)自如。尤為關鍵的是,教師應該針對高中專題式的課程編排造成知識跳躍性大的特點,有意識地強化通史思維,講透每一個知識點在歷史長河中的位置,理清其來龍去脈。

        二、學生是初高中歷史教學銜接的主體

        學生是學校教育的主體。初高中歷史教學銜接也應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銜接工作的成功與否,歸根結底要看學生能否實現初高中歷史學習的順利過渡。為了發(fā)揮主體性,保證初高中歷史教學銜接的效果,進入高中的學生應注意以下幾點:

        1.提升并保持對歷史的興趣。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張紅英老師說:“學習興趣是學習動機中最現實,最活躍的成分,是推動學生學習最有效的內部動力?!奔ぐl(fā)學習歷史的興趣,對調動學生學習歷史的積極性,順利完成初高中歷史學習的過渡有著重要的作用。具有濃厚的故事性與趣味性的歷史學科要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也并不難。但是,學生進入高中后,面對難度驟然增加的高中歷史,往往知難而退,失去對歷史的興趣。進入高中的學生應如何提升并保持對歷史的興趣呢?新課程教材豐富的人文知識和課堂開放的結構,包含著大量有趣味的因素和激起興趣的契機。學生可在教師的引導下,在教材與已學知識的聯系中尋找“切口”,在教材與現實生活的聯系中發(fā)掘“熱點”,以興趣引路,充分調動學習的積極性,積極主動地去學習,體驗學習的快樂。此外,琳瑯滿目的歷史課外讀物也是激發(fā)并保持歷史興趣的重要法寶。學生可在老師的推薦指引下積極開展歷史課外閱讀,多讀一些內容與難度適宜的歷史課外讀物。

        2.轉變學習方法。初中生的思維在很大程度上屬于經驗型,他們往往要借助生活中的親身感受或習慣觀念等進行形象思維活動。因而在初中的歷史學習中,學生們習慣于機械背誦老師講授的知識,缺乏積極的思維習慣,造成“重知識,輕能力”的不良傾向。高中階段要求學生具有較強的抽象思維,要求能夠利用理論做指導,具備一定的邏輯思維能力。高中歷史課程的要求也相應提升。學生進入高中以后,需要逐漸放棄被動記憶的學習方法,掌握理解記憶的學習方法。課堂上,學生要在老師的引導下進行參與式的學習,積極主動地獨立思考與合作研究,鍛煉解讀史料,在史料中發(fā)現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等能力。課后不要一味地追求對知識的機械記憶而應著重于在理解的基礎上掌握知識,運用知識。

        3.養(yǎng)成良好的歷史學習習慣。初中歷史在人們長期的印象中居于副科地位,再加上其最重要的考核———畢業(yè)會考的難度也不大。因而初中生投入歷史的時間與精力少之由少。不少學生甚至只是在考試前才臨時抱佛腳,背背提綱,做做練習。高中歷史比初中難得多,不端正學習態(tài)度,多花些時間精力,更加刻苦努力是很難學好的。學生進入高中以后,要嚴格要求自己,逐漸養(yǎng)成良好的學習習慣。課前要堅持預習。沒有預習,聽課效果就會大打折扣,甚至不知所云。課堂上要全身心地投入。不要指望上課睡覺而課后課后背背課本上的條條框框就想提高歷史成績。課后要及時溫習功課,完成作業(yè),還要努力地擠出時間廣泛涉獵有益的歷史課外讀物以保持學習熱情,開闊視野,提升歷史素養(yǎng)。尤為關鍵的是,良好學習習慣的養(yǎng)成需要恒心與毅力,關鍵在于持之以恒,切忌三天打魚兩天曬網,有始無終??偠灾醺咧袣v史教學銜接是當前中學歷史教學的薄弱環(huán)節(jié),也是提升中學歷史教學水平的關鍵點。我們應從教師與學生兩個角度入手,一方面發(fā)揮教師的主導作用,一方面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采取切實可行的措施,開展初高中歷史教學銜接工作,幫助學生更好地適應高中歷史教學。

        參考文獻:

        [1]張紅英.培養(yǎng)學習興趣激發(fā)學習動機[J].中華少年,2012,10(19).

        [2]林義元.歷史課外閱讀———學生初高中歷史銜接的重要橋梁[J].中學課程資源,2017,1,(1).

        第3篇:初高中歷史知識點范文

        關鍵詞:電教媒體

        實驗教學

        化學

        化學是一門以實驗為主的學科,加強化學實驗教學是提高化學教學質量的重要手段。隨著《新課標》的實施,教學節(jié)奏的加快,教學內容的更新,知識容量自然增大,迫使化學教學方式和教學方法的改革勢在必行。為更好的適應學生的學習特點,理解和牢固掌握所學知識,我們學校尋找到了一條利用可以儲存和可以傳遞聲像教育信息的媒體,如幻燈投影、錄像、計算機輔助多媒體等教學手段,充分發(fā)揮電教在化學實驗教學中的作用,改變了傳統(tǒng)單一的化學實驗教學上的弊端,使化學實驗教學得到優(yōu)化。實踐證明:傳統(tǒng)的教學方法與多媒體輔助教學相結合,不僅極大的提高了實驗教學課堂效率,有效地激發(fā)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和認知主體的能力,發(fā)動了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而且在學習過程中更有助于學生形成新思想、新觀念、新方法,增強了學習的創(chuàng)新意識,培養(yǎng)了學生的觀察能力、思維能力和創(chuàng)新能力,較好的提高了化學實驗教學的質量。

        1 充分利用電教媒體,可以改變傳統(tǒng)化學實驗教學的效果

        學生分組實驗是化學教學中一個重要方面,它不僅能幫助學生形成正確的化學概念,加深對化學規(guī)律的理解,而且能直接培養(yǎng)學生的觀察能力。用實驗的方法去驗證和探索問題的能力,這是用任何手段所不能代替的。但是,從傳統(tǒng)的化學分組實驗課堂教學現狀分析,還普遍存在著實驗目標不明確、方法簡單呆板,學生操作不甚規(guī)范等問題。從而影響了化學教學質量。實踐證明,利用電教,可大大的改善這些弊端。

        1·1 運用字幕投影或CAI幫助學生明確實驗課的教學目標

        教學目標是教學活動的指南,同時也是學習評價的依據。讓學生在實驗前明確該實驗的理論知識部分、觀察部分及操作部分所達到的具體要求,這對于減少學生實驗活動的盲目性和隨意性,提高實驗教學質量是及其重要的。因此,我們應用計算機多媒體輔助教學手段,在實驗前將教學目標等制成字幕片,能夠幫助學生明確實驗目的、原理、方法和過程,了解所用器材的構造、性能和注意事項。這樣不僅提高了實驗課的教學效率,而且也為實現實驗課的教學優(yōu)化提供了目標和依據。

        1·2 運用模擬投影,使學生實驗操作準確、規(guī)范,增強實驗的安全性

        化學實驗的藥品絕大多數都有一定的危害性,如:某些氣體易燃、易爆,有關強酸、強堿的實驗存在一些不安全因素,因此,對實驗的操作步驟、操作規(guī)程要求較高。一旦有誤,不僅不能正常進行實驗,嚴重的還會出現意外事故。雖然老師在演示時一再強調,但還是有學生聽而不見。因此,實驗操作前有必要投影操作方法的模擬演示,如果使用實驗教學課件通過正誤兩種演示,并分析本操作的要點,讓學生觀察、判斷,從而引導學生在實驗中做到準確規(guī)范,這樣,即培養(yǎng)嚴謹求實的作風,又對學生的理解和記憶有很大的幫助。如初中化學實驗中氫氣的制取和性質:在點燃氫氣氣體前一定要驗純,否則可能引起爆炸。在實驗前播放動畫顯示點燃不純的混合氣體而使啟普發(fā)生器爆炸的情景,真實而形象的說出違反操作規(guī)程的嚴重后果,這比老師“紙上談兵”反復強調要印象深刻的多,這樣既加深了學生對點燃可燃性氣體前一定要驗純這一原理的直觀理解,又使學生在以后做相關實驗時得到啟迪,使實驗操作更具規(guī)范性、科學性和安全性。

        1·3 利用投影或CAI課件提高實驗的對比性,培養(yǎng)學生的觀察、分析能力

        有些實驗需要對現象對比才能得出結論。由于現象的差別不大,對比起來比較困難,如利用金屬與稀鹽酸反應研究鎂、鋁、鋅、鐵、銅的活動性實驗,經過實物投影的對比,引導觀察,可清楚地比較出金屬活性順序,既簡單明了,又印象深刻。又如化學實驗中有關氣泡形成,顏色變化,沉淀產生的對比實驗,借助實物投影來完成就會更加清晰明了。

        1·4 運用綜合投影或計算機輔助課件,強化記憶,培養(yǎng)學生綜合歸納能力

        在某個實驗完成之后,將各個零散的實驗部分的各種現象發(fā)生的條件和過程等制成投影,幫助學生歸納總結,從而形成正確定總體認識。學生做完高錳酸鉀加熱制取氧氣的實驗后,就將安裝儀器的先后順序、氧氣的收集方法、拆卸儀器的先后順序的投影片給學生放一遍,這樣在學生做實驗的基礎上起到了小結的作用,這不僅使先后的實驗現象連貫地再現,而且有效的強化了學生的記憶,培養(yǎng)了學生的綜合歸納能力。

        2 運用電教媒體,提高實驗現象的可視性,激發(fā)學生學習化學的興趣

        化學是研究物質的組成、結構、性質和變化規(guī)律的科學?;瘜W概念和原理大多較為抽象。物質的微觀結構既看不見,又摸不著,化學反應的本質就是分子破裂成原子,原子又重新組合成新分子的過程,因此,但靠語言和文字描述,學生較難理解。通過計算機軟件制作的課件進行動畫模擬,形象生動的表現分子、原子、離子的微觀運動特征,變抽象為直觀,讓學生直接認識微觀世界,這樣更容易了解化學變化的實質,理解化學反應原理。

        化學演示實驗是教師在課堂上的演示,而演示的現象直接影響教學效果,如固體的溶解、分子的擴散以及氣體的溢出等現象,可見度較小,有時除前排的學生外,后面的學生很難看到變化的現象,再做一次實驗又浪費時間。如果將這些演示實驗通過多媒體展示實驗現象,采用放大、慢放、定格、重播等方法幫助學生觀察,學生就可以清楚的看到氣體的產生和溢出,顏色的變化及沉淀的析出等現象,這樣增強了可見度和動態(tài)感,變抽象的內容為直觀現象,學生看得一清二楚,增強了演示效果。同時,活躍了課堂教學氣氛,激發(fā)了學生學習化學的興趣,這種新穎的方法,能刺激學生的感官,引起學生的注意,有助于學生觀察能力的培養(yǎng)。

        3 利用CAI課件演示現象豐富學生思維,優(yōu)化實驗教學過程,達到教學目的

        利用多媒體技術進行動態(tài)模擬,是CAI的一大優(yōu)點,它能使學生獲得在課堂上難以見到的、接近真實直觀的實驗和體會,對掌握所學知識具有非常巨大的作用。物質發(fā)生化學變化的時間有長有短,長的象石油和煤的形成,鋼鐵生銹等,短的如氫氣的爆鳴等,用計算機虛擬實驗,可以跨越時空,即可直接將實驗過程用圖像顯示出來。又如分子和原子的知識部分,實驗雖簡單,但原理卻不易理解,用傳統(tǒng)的方法很難將分子和原子的質量、體積、分子和原子間作用力,原子排列方式及物理變化和化學變化的微觀解釋講清楚,利用計算機對這一過程進行模擬,使之形象化,其直觀性讓學生一看就明白。借助多媒體計算機技術,可使較難想象又不好理解的知識,在自然、趣味的環(huán)境中得以掌握。

        4 利用CAI課件模擬實驗,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新意識

        第4篇:初高中歷史知識點范文

        2012年2月教育部正式公布《義務教育歷史課程標準(2011年版)》(以下簡稱“2011版初中課標”),它是十年課程改革實踐的成果。正如首都師范大學歷史學院葉小兵教授所說:“新制定的《義務教育歷史課程標準》并不是對課標實驗稿的小修小補,而是在諸多方面進行了新的厘定”。筆者認為2011版初中課標新的厘定之一,是在注重初中歷史教學特點的基礎上,凸顯了與《普通高中歷史課程標準(實驗)》的一致性,強調了與高中歷史教學的銜接。

        一、2011版初中課標與《普通高中歷史課程標準(實驗)》的比較分析

        (一)2011版初中課標與《普通高中歷史課程標準(實驗)》的一致性

        2011版初中課標與《普通高中歷史課程標準(實驗)》的一致性,主要體現在課程性質、課程基本理念、課程目標、實施建議等方面。

        1.關于課程性質,2011版初中課標將初中歷史課程明確定位為:“歷史課程是人文社會科學中的一門基礎課程,對學生的全面發(fā)展和終身發(fā)展有著重要的意義?!薄镀胀ǜ咧袣v史課程標準(實驗)》對高中歷史課程的性質定位是:“普通高中歷史課程,是……促進學生全面發(fā)展的一門基礎課程?!倍叩囊恢滦栽谟冢簭娬{初高中歷史課程都是基礎課程,對學生的全面發(fā)展、終身發(fā)展起重要作用。

        2.關于課程基本理念,2011版初中課標的第一、第四點分別表述為:“1.充分體現育人為本的教育理念……逐步學會全面、客觀地認識歷史問題?!薄?.鼓勵自主、合作、探究式學習,倡導教師教學方式和教學評價方式的創(chuàng)新,使全體學生都得到發(fā)展?!薄镀胀ǜ咧袣v史課程標準(實驗)》則有以下的表述:“普通高中歷史課程……全面發(fā)揮歷史教育的功能?!薄捌胀ǜ咧袣v史課程……倡導學生主動學習……培養(yǎng)探究歷史問題的能力和實事求是的科學態(tài)度,提高創(chuàng)新意識和實踐能力……為學生的自主學習創(chuàng)造必要的前提。普通高中歷史課程的設計與實施有利于歷史教學評價的改進。”可見,二者都提出要發(fā)揮歷史學科的教育功能,強調教師更新教學方式,鼓勵學生自主、合作、探究學習,倡導教學評價方式的更新。

        3.關于課程目標,二者首先提出了歷史課程的總體目標,再從“知識與能力”“過程與方法”“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三方面分別敘述。2011版初中課標的知識與能力目標共有5條,其中第1、2條主要涉及知識目標,包括歷史基礎知識、基本線索。第3、4、5條主要涉及能力目標,包括閱讀、觀察、想象、理解、分析、表達等多方面的能力?!镀胀ǜ咧袣v史課程標準(實驗)》的知識與能力目標分兩段分別敘述知識與能力目標。二者的具體內容相似,只是高中提出了“在義務教育的基礎上,進一步……”,也就是說,二者主要內容具有相似性,但由于學段不同,要求不同而已。2011版初中課標的過程與方法目標明確分為五條,其中前三條主要敘述過程目標,后兩條主要敘述方法目標。《普通高中歷史課程標準(實驗)》的過程與方法目標仍然是分兩段分別敘述過程目標與方法目標。從具體的表述中我們可以得出這些結論:學習歷史的過程是從感知歷史到不斷積累歷史知識,進而不斷加深對歷史的理解、對現實進行反思的過程;初高中歷史學習的方法雖有差異,但基本的方法和原則(“論從史出、史論結合”)是相同的;學習歷史需要養(yǎng)成合作、探究的方法等。在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目標方面,2011版初中課標列出了六條,分別從民族觀、認同感、國際視野、人生觀四方面提出了要求?!镀胀ǜ咧袣v史課程標準(實驗)》的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目標分三段,從民族精神、人生態(tài)度、世界意識提出要求,二者的基本精神具有明顯一致性。

        4.關于實施建議,2011版初中課標與《普通高中歷史課程標準(實驗)》的第四部分均為實施建議,由教學建議、評價建議、教材編寫建議和課程資源開發(fā)與利用建議(《普通高中歷史課程標準(實驗)》的利用與開發(fā)互換位置)四部分構成。2011版初中課標的教學建議共有7條,《普通高中歷史課程標準(實驗)》共5條,二者都有強調學生掌握學習歷史的方法,倡導教學方式、方法和手段的多樣化,鼓勵學生獨立思考,培養(yǎng)學生探究問題的能力等。2011版初中課標的評價建議除總述評價的目的、作用、依據、類型外,還分別從評價的設計、評價的實施、評價結果的解釋與反饋三方面加以敘述,尤其詳細地介紹了評價的設計,具有很強的可操作性?!镀胀ǜ咧袣v史課程標準(實驗)》的評價建議總述了評價的目的、作用、依據,重點介紹了幾種評價的方法。二者的相同之處除目的、作用、依據外,主要都從三維目標的角度提出了評價思路,介紹了歷史習作、歷史制作、歷史調查、紙筆測驗(考試)等共同的評價方法。2011版初中課標的教材編寫建議共7段,《普通高中歷史課程標準(實驗)》的教材編寫建議共5條,二者的共同點在于都強調教材的編寫要以課標為依據,要有利學生閱讀,要落實課程目標。2011版初中課標的課程資源開發(fā)與利用建議,“一是提出了開發(fā)歷史課程的各種資源,并對歷史課程資源的類型及利用作了簡要的說明;二是提出選擇和利用歷史課程資源的基本原則?!盵1]《普通高中歷史課程標準(實驗)》的課程資源利用與開發(fā)建議,先介紹課程資源的類型及利用與開發(fā)的作用,再分別敘述了8種課程資源及開發(fā)建議。不難發(fā)現,二者都認為歷史教科書、圖書館、歷史遺存、互聯網、歷史影視音像資料、教師、學生、家長等都屬于課程資源,需要盡力去挖掘利用。

        (二)2011版初中課標與《普通高中歷史課程標準(實驗)》的差異性

        2011版初中課標與《普通高中歷史課程標準(實驗)》的差異性首先體現在課程設計思路上。2011版初中課標最主要的設計思路是:“歷史課程分為中國古代史、中國近代史、中國現代史、世界古代史、世界近代史、世界現代史六個學習板塊。依照歷史發(fā)展的時序,在每個板塊內容設計上,采用‘點—線’結合的呈現方式?!c’是具體、生動的歷史事實;‘線’是歷史發(fā)展的基本線索。通過‘點’與‘點’之間的聯系來理解‘線’,使學生在掌握歷史事實的基礎上理解歷史發(fā)展的過程?!奔闯踔袣v史采取的是“板塊+時序”的通史體例?!镀胀ǜ咧袣v史課程標準(實驗)》的設計思路是普通高中歷史課程由必修課和選修課構成,必修課分為歷史(Ⅰ)、歷史(Ⅱ)、歷史(Ⅲ)三個學習模塊,包括25個古今貫通、中外關聯的學習專題。歷史選修課分設六個模塊。即高中歷史新課程依據“貫通古今,中外關聯”的原則,采用了“模塊+專題”的體例。由此可見,高中“模塊+專題”的設計思路是建立在初中“板塊+時序”的通史體例基礎上的。正因為此,在2011版初中課標的課程設計思路中有了“注意與高中歷史教學的銜接,為學生在高中階段的歷史學習打好基礎”的表達。

        初中與高中是基礎教育的不同學段,課程內容除有包容外,具體要求上自然不同,初中課程內容是高中學習必備的基本內容。初高中課程標準設計思路、課程內容的差異性,充分說明了初高中歷史教學實現有效銜接的重要性。如果初高中歷史教學不能實現有效銜接,高中歷史教學將成無源之水,無本之木,不僅體例和學習方法無法適應,學習內容也無法銜接。

        二、實現初高中歷史教學有效銜接的主要途徑

        2011版初中課標與《普通高中歷史課程標準(實驗)》的一致性與差異性,將實現初中高中歷史教學有效銜接的必要性與重要性凸顯出來,正如首都師范大學歷史學院徐藍教授所述“如何對初中、高中、大學的歷史課程進行整體規(guī)劃與構建、并使不同時段的課程有機銜接,避免重復、斷裂、脫節(jié)與錯位,一直是有關部門高度重視、從教者迫切希望解決的問題。”[2]對于初中歷史教師來說,需要根據學生實際和本人實際情況去探索、把握好與高中教學的銜接途徑,才能使初中學生進入高中階段學習后困難少一些,銜接自然些。如何實現這一目標呢?依據以上的比較,筆者認為實現初高中歷史教學有效銜接的主要途徑如下。

        (一)重視歷史的時序性,構建科學的知識體系

        初高中歷史課程知識目標的一致性和課程設計思路、課程內容呈現方式的差異性讓我們深深體會到初中歷史教學要注重歷史知識的時序性。時序性是歷史學科的基本特征,教師在教學中要注重時序性教學,讓學生建立時序意識,構建科學的歷史體系。如中國古代史部分,在時序的基礎上,每一單元都是分別從政治、經濟、民族關系、對外關系、文化等方面敘述的。同時,人類歷史的縱向發(fā)展與橫向發(fā)展,互為條件,相輔相成。因此,教學時還要注意將中國歷史與世界歷史聯系起來。如在中國近代史教學中要適度講清每一件大事發(fā)生的國際背景。適度構建縱橫聯系的歷史知識體系是初中教學的目標,也是高中歷史學習必要的知識儲備。

        (二)堅持學法指導,幫助學生形成良好的習史習慣

        正確的歷史學習方法是歷史課程教學中尤為關注的內容?!?011年版初中課標”提出:“初步學會在具體的時空條件下對歷史事物進行考察”,“了解多種歷史呈現方式”,“初步學會從多種渠道獲取歷史信息”等術語,充分表達出“2011年版初中課標”重視學生歷史學習方法和能力的形成。這也是初高中歷史課程基本理念、實施建議一致性中所體現出的對初中教學的要求,與“授之于魚”精髓相通。教學中除必須重視歷史學科學習方法的傳授外,還包括如何預習,如何掌握知識點,如何使知識系統(tǒng)化,如何復習,如何鞏固性練習,等等。以此引導學生掌握科學的學習方法,優(yōu)化學生的學習習慣,培養(yǎng)學生正確的歷史價值判斷和正確的歷史思維習慣。

        (三)提倡教學方式多樣化

        初高中歷史課程都一致強調教學必須改變單一的講授式的教學方式,提倡教學方式多樣化。盡管已經實施了十年有余的新課改,但不少教師在實際操作時形式上還是固守唯一的講述式教學。因此提倡初中教師進一步改變原有的講授為主,特別是勾劃重點以背代學的教學方式,采取形式多樣的教學方式。如可以通過靈活多變的問題設計、引入豐富的歷史資料創(chuàng)設特定的歷史情境,利用圖片、影視、原始資料等各種資源(在網絡上有很多歷史資源可以利用和學習)再現“歷史”等方式,讓學生在“真實”的歷史環(huán)境下通過探究性學習、合作性學習去體驗歷史,感悟歷史,讀懂歷史,從而進一步提升歷史思維能力,并使學生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得到適當的熏陶。只有這樣才能真正實現初高中歷史在知識,理念上的銜接,為高中歷史教學奠定基礎。

        (四)關注高中歷史學科教學

        由于各種原因,絕大部分初中學校,特別是欠發(fā)達地區(qū),長期存在著學科不對口,缺少專業(yè)教師的問題。筆者曾在2009年召開的初中歷史學科會議期間進行過調查,參加會議的初中歷史教師共152人,所學專業(yè)(含進修)與歷史學科相關的(歷史或政史專業(yè))教師共73人,其它中文、物理、數學、教育心理、法律、生物、計算機、會計學等專業(yè)共計有79人。這樣的教師隊伍嚴重制約了初中教學質量的提高,但這一現象短期無法得到改變,這就要求我們每一位在崗的教師,加強學習,除學習課程理念、初中課標、初中教材外,閱讀、熟悉高中教材,了解高中教學,關注每年的高考也是必須的,只有這樣才更能使教學有的放矢,更好的實現與高中教學的銜接。歷史和現實是緊密聯系的,與現實緊密聯系的歷史才能激發(fā)學生學習歷史的興趣。無論教學還是考試初中歷史教師都要關注時政熱點。

        通過對2011版初中課標與《普通高中歷史課程標準(實驗)》的初略研讀,讓我深感實現初高中歷史教學有效銜接的重要性與必要性,也做了一些銜接途徑的探討。不過,如何才能真正把握初高中歷史課標,實現初高中歷史教學的有效銜接還有待進一步實踐與探討。

        參考文獻:

        [1]葉小兵.《義務教育歷史課程標準》(2011版)的新變化[J].歷史教學,2012,(4):10.

        第5篇:初高中歷史知識點范文

        一、巧妙進行課程編排,引導學生掌握初高中知識銜接的方法。

        由于歷史學科中考采取開卷考試的形式,許多學生在高一階段根本就還沒有形成完整的知識結構;而高中課程又要求按專題進行學習,特別是要求學生在教師的指導下,圍繞特定的歷史問題,通過多種途徑和手段獲取材料,以類似科研的方式主動獲取歷史知識,解決特定歷史問題。同時,由于教學時間較為緊張,要想專門抽出一塊時間進行初中知識的復習顯然是不現實的。這就要求教師在高中歷史教學的課程編排上,要特別注意引導學生學會將初高中的知識銜接起來。具體方如下。

        1.抓住典型,隨機引導。在課堂教學中,教師要有目的、有計劃、有步驟地選擇一些具有典型意義的重要歷史人物、歷史事件、歷史典章制度等,引導學生查找出初高中歷史知識點之間的內在聯系與相互關系,幫助學生理清知識脈絡、領會知識內涵、建立知識鏈接。這樣一來,學生對所學知識既容易消化、吸收,又可在此基礎上拓展教材的內容;歷史課程教學中教材所提供的知識也不再只是死記硬背的內容,而是為學生獲得某方面知識提供的必要的學習資料。

        2.開展活動,鼓勵交流。要善于發(fā)揮和調動學生在探究學習過程中的主觀能動性和創(chuàng)造精神,并利用學生的好奇心理與交流欲望,鼓勵學生利用課余時間收集和整理各類歷史資料,然后組織開展“知識尋寶”與“知識探究”等活動,或是開展歷史知識競賽、編抄報、出黑板報、講解歷史故事等,引導學生在自主探究的基礎上,找出初高中知識中有相互關聯的歷史典故、戰(zhàn)爭故事、人物關系等,并鼓勵學生進行相互交流,讓學生充分體會到探究學習的成功與樂趣。

        二、學會創(chuàng)設教學環(huán)境,激發(fā)學生自主探究學習的熱情。

        傳統(tǒng)的中學歷史教學偏重于將教學內容以定論的形式傳授給學生,學生少主動參與,多被動接受;學生被束縛在教師、教材、課堂的圈子中,不敢越雷池半步,變成“只聽不說”的啞巴,其創(chuàng)造性和個性受到壓抑與扼制。因此,教師不僅要傳授學科知識,而且要為學生構建一種開放的學習環(huán)境,提供一個多渠道獲取知識、將所學知識加以綜合應用與實踐的機會,鼓勵學生自主質疑,大膽發(fā)問。這對于調動學生的積極性、主動性,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新精神和實踐能力,充分開發(fā)學生的潛力具有重要的意義。具體方如下。

        1.善于設疑?!皩W貴知疑,教貴設疑”,“問題”是發(fā)現的鑰匙,是探究的動力。歷史學科作為一門基礎性教育特強的學科,它所涉及的知識和內容包羅萬象,具有廣泛性、綜合性的特點和功能。它既涉及人類社會古往今來的各個時期,又涉及人類社會生活中各個領域的政治、經濟、軍事、外交、思想和文化等方面的內容。這無疑為歷史教師開展探究性教學指導提供了得天獨厚的優(yōu)勢。因此,歷史教師應抓住這些有利條件,提出或精心設計一些難易適度,并能激發(fā)學生興趣和思考的問題進行啟發(fā)誘導,便于讓不同年齡、不同層次、不同水平的學生把握問題的廣度和深度,進行多層次、多角度的思維,以培養(yǎng)學生獨立自主地學習、認識、思考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2.激發(fā)興趣。當學生有興趣時,他們學得最好;當學生的身心處于最佳的狀態(tài)時,他們學得最好。所以我在人民版教材第一專題對秦漢官僚機構中秦朝的“朝議制度”做了一次教學嘗試,讓學生在課堂上組織一次“朝議”。學生是十分踴躍。有人爭當秦始皇,有人爭當李斯,還有人爭當王綰及其他大臣,爭著對秦朝實行分封制還是郡縣制進行辯論。這種活動不僅能活躍課堂氣氛,而且能讓學生多方查閱材料,加深對秦朝政治制度的理解,更能激發(fā)學生的學習熱情,提高學習能力。

        三、培養(yǎng)發(fā)散思維能力,提高學生依靠自我不斷求新探索的興趣。

        在歷史教學中,教師要善于培養(yǎng)學生的發(fā)散思維能力,它不僅能夠促使學生主動學習、積極思考、大膽探索,進行創(chuàng)造性思維活動,學會發(fā)現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學會從不同側面、不同角度深入思考,各抒己見,探新求異,達成共識,獲得成功喜悅,增強學習興趣,而且有助于學生提高對所學知識的理解和記憶,提高他們的認識、判斷、推理、概括等綜合能力,使抽象的知識更加具體化、形象化。這樣的教學指導,不僅使學生善于透過現象看本質,揭示出事物間內在的聯系和本質屬性及發(fā)展過程,具有進行全面分析和評價歷史問題的正確方法,而且能拓展學生思路,達到培養(yǎng)發(fā)散思維能力的目的。

        四、著眼長期能力培養(yǎng),鼓勵學生積極參與研究性學習活動。

        第6篇:初高中歷史知識點范文

        一、精思妙想,引導學生把握好知識的有效銜接

        初中歷史課屬于小學科,在很多學校都得不到應有的重視,加之其在中考文科綜合考卷中只占50分的地位,以及采取開卷考試的形式,這一切都直接導致了初中階段學生對歷史學科學習的不重視,進而無法形成有效和完整的知識結構與系統(tǒng)。這一基礎殘缺的狀況,直接導致很多學生在進入高中階段歷史學習的過程中,無法適應新課程按專題進行學習的特點,尤其是要求學生圍繞某一特定的專題(問題或者課題)展開研究,通過多種途徑、采取多種手段與方式來獲取相關知識,以解決特定問題的學習。這種不適應,既表現為知識上的欠缺,又表現為方法上的無所適從。這種情況下,鑒于教學時間的緊張,要求高中教師對學生的初中知識進行專門的復習,既無操作可能,但又不得不進行必要的回顧。這只能要求教師在教學的過程中,采取必要的手段與方法,處處留心,隨時注意初高中相關知識的銜接,以提高課堂教學的效益。

        這種銜接,可以采取典型引路、隨機引導的方式來進行。所謂典型引路,指教學過程中針對相關問題(專題),選取典型事件、典型人物,以拔出“蘿卜”(問題或者專題)帶出“泥”(相關初高中階段的歷史知識)的方式,來引導學生查找、反思相關初、高中歷史各知識點之間的內在聯系與遞進關系。這種方式,既可以對學生已有的零散的知識進行鉤沉,又可以此為基礎展開對新課程知識的學習與架構,拓展教材內容。這樣的課堂,不再是一個“師講、生背”的過程,而是變成了一個提供材料,引領學生查漏補缺、梳理知識脈絡,有效領會知識內涵、建立新的知識系統(tǒng)的過程。

        在活動中開展交流、鼓勵進步的方式,也是一個不錯的選擇。歷史學習活動的開展,如相關歷史資料的收集與整理、爭議問題的再討論與探究、歷史故事的鉤沉與展示等,又如歷史知識競賽的開展、手抄報(黑板報)的編寫等等,都可以在不同程度上引發(fā)學生的好奇心理與交流欲望,使其參與到活動中去。正是這種活動中的動手操作與動腦思考,才會激發(fā)、調動學生歷史學習的主觀能動性和創(chuàng)造精神,自然也就有利于學生歷史知識的積累與學習方法的掌握,實現課標中“提高創(chuàng)新意識和實踐能力”的要求。

        二、創(chuàng)設良好的教學環(huán)境,設疑激趣,情景再現

        傳統(tǒng)的“師講、生背”與定論式教學方法,使學生束縛在教師與教材提前預設的固定圈子里,無法激發(fā)學生的興趣與思維的主動性,其創(chuàng)造性與個性也就無從談起。在新課標“主動學習”與“充分發(fā)揮學生的主體性、積極性與參與性”的要求下,為“提高創(chuàng)新意識和實踐能力”的目的,我采取了下面兩個方法。

        1.設疑激趣?!皩W貴質疑,教貴設疑”,有疑問才會有追求,有問題才會有探究的動力。高中歷史課教學的內容,極其廣泛與綜合,既涉及到人類社會交往的各個時期,又涉及到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諸如政治、經濟、軍事、外交、思想、文化等等。這些豐富的內容,無疑為教師開展探究性學習提供了廣闊的選擇性空間。因此,教師應該結合教學目標與要求,充分利用這些優(yōu)勢資源,提出并精心設計一些難易適度、能激發(fā)學生興趣,又適于不同知識能力層次水平的學生的問題,以誘發(fā)學生多角度多層次的思考,進而培養(yǎng)其探究式學習的能力。

        2.再現歷史情景、激發(fā)探究欲望。歷史學科與其他學科不同的一個特點就是,每一個重大歷史事件,都有其特定的時空概念與人物場景及事件過程。盡管完全復原這些絕無可能,但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可以借助一些道具,有意識地編排具有一定感彩和具體形象的歷史場景,以營造必要的歷史氛圍,誘發(fā)學生的切身感受與體驗,激發(fā)探究欲望。例如,在多媒體教學《三國鼎立》專題時,我借助電視劇精心編排出各主要歷史人物的具體影像,并將片頭曲打成字幕。這樣,在課堂初始,當各栩栩如生、神態(tài)各異又為學生所熟知的歷史人物,伴隨著緩緩出現的“滾滾長江東逝水,浪花淘盡英雄,是非成敗轉頭空,青山依舊在,幾度夕陽紅”的字幕與楊洪基老師渾厚深沉的歌聲,依次出現在屏幕上方時,瞬間就將學生帶入到一個具體的歷史情境中,穿越回群雄逐鹿的三國時代。這樣的情景再現,對于學生調動各種感官、體驗歷史情感,順利開展探究式學習,獲取知識與能力,無疑會起到一個很好的輔助作用。

        三、著眼成長,鼓勵學生嘗試參與研究性學習活動

        研究性學習由教育部在2000年1月已經提出,并作為《全日制普通高級中學課程計劃(試驗修訂稿)》中綜合實踐活動板塊中的一項內容,但時至今天,仍可以算作是一項全新的教育理念。盡管由于研究性學習的要求很高,例如需要小班化教學,需要充足的材料,需要社會考察調研,教師介入學生研究的時機不好把握,評價困難,教師要面對高考的壓力,等等,從而導致很多學校難以真正開展這項學習。但這并不妨礙高中歷史教師借此來整合教學模式,改變傳統(tǒng)教學模式中的弊端。研究性學習中的強調知識間的聯系和運用,幫助學生嘗試建立各學科知識間的聯系,能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興趣與積極性等,這些都可以幫助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提高教學藝術,全面提高教學質量。

        對學生來說,鼓勵學生嘗試參與研究性學習活動,其積極的方面除了前面所述研究性學習的良好作用外,就長期的觀點來說,還可以激發(fā)學生探尋未知事物的主動性,激發(fā)學生發(fā)現問題、解決問題的欲望,提高學生自主探究學習的能力。盡管這種“研究”,僅僅是形式上的研究,實質上仍是一種綜合性的學習,但在這個終身學習的時代,這種學習能力的提高,會使學生受益終生。

        第7篇:初高中歷史知識點范文

        【關鍵詞】歷史教學;新課程;研究性學習;自主探究

        通過認真學習研究《歷史課程標準》,讓我們認識到普通高中歷史課程的設計與實施要有利于學生學習方式的轉變,倡導學生主動學習,在多樣化、開放式的學習環(huán)境中充分發(fā)揮學生的主體性、積極性與參與性,培養(yǎng)探究歷史問題的能力和實事求是的科學態(tài)度,提高創(chuàng)新意識和實踐能力。可見,在高中歷史課堂教學中應大力推動開展探究性學習,教師應該把探究的時間和空間還給學生,引導學生有效地探究,讓學生親歷自主探究的成功之旅,體會探究之樂,獲取成功之喜?,F結合高中歷史教學,談談個人對開展學生自主探究教學的幾點體會:

        1 巧妙進行課程編排,引導學生掌握初高中知識銜接的方法。

        一是抓住典型,隨機引導。在課堂教學中,教師要有目的、有計劃、有步驟地選擇一些具有典型意義的重要歷史人物、歷史事件、歷史典章制度等,引導學生查找出初高中歷史知識點之間的內在聯系與相互關系,幫助學生理清知識脈絡、領會知識內涵、建立知識鏈接。這樣一來,學生對所學知識既容易消化、吸收,又可在此基礎上拓展教材的內容;歷史課程教學中教材所提供的知識也不再只是死記硬背的內容,而是為學生獲得某方面知識提供的必要的學習資料。

        二是開展活動,鼓勵交流。要善于發(fā)揮和調動學生在探究學習過程中的主觀能動性和創(chuàng)造精神,并利用學生的好奇心理與交流欲望,鼓勵學生利用課余時間收集和整理各類歷史資料,然后組織開展“知識尋寶”與“知識探究”等活動,或是開展歷史知識競賽、編抄報、出黑板報、講解歷史故事等,引導學生在自主探究的基礎上,找出初高中知識中有相互關聯的歷史典故、戰(zhàn)爭故事、人物關系等,并鼓勵學生進行相互交流,讓學生充分體會到探究學習的成功與樂趣。

        2 學會創(chuàng)設教學環(huán)境,激發(fā)學生自主探究學習的熱情。

        教師不僅要傳授學科知識,還要為學生構建一種開放的學習環(huán)境,提供一個多渠道獲取知識、將所學知識加以綜合應用與實踐的機會,鼓勵學生自主質疑,大膽發(fā)問。這對于調動學生的積極性、主動性,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新精神和實踐能力,充分開發(fā)學生的潛力具有重要的意義。具體方法:

        一是善于設疑?!皩W貴知疑,教貴設疑”,“問題”是發(fā)現的鑰匙,是探究的動力。歷史學科作為一門基礎性教育特強的學科,它所涉及的知識和內容包羅萬象,具有廣泛性、綜合性的特點和功能。它既涉及到人類社會古往今來的各個時期,又涉及到人類社會生活中各個領域的政治、經濟、軍事、外交、思想和文化等方面的內容。這無疑為歷史教師開展探究性教學指導提供了得天獨厚的優(yōu)勢。因此,歷史教師應抓住這些有利條件,提出或精心設計一些難易適度,并能激發(fā)學生興趣和思考的問題進行啟發(fā)誘導,便于讓不同年齡、不同層次、不同水平的學生把握問題的廣度和深度,進行多層次、多角度的思維,以培養(yǎng)學生獨立自主地學習、認識、思考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二是激發(fā)興趣。當學生有興趣時,他們學得最好;當學生的身心處于最佳的狀態(tài)時,他們學得最好。所以我在人民版教材第一專題關于秦漢官僚機構中秦朝的“朝議制度”做了一次教學嘗試,讓學生在課堂上組織一次“朝議”。學生反映十分踴躍。有人爭當秦始皇,有人爭當李斯,還有人爭當王綰及其他大臣,爭著對秦朝實行分封制與郡縣制與否進行辯論,這種活動不僅活躍課堂氣氛,而且讓學生多方查閱材料,加深對秦朝政治制度的理解,更能夠激發(fā)學生的學習熱情,提高學習能力。

        三是貼近生活。如在人民版第二專題“偉大的”這一內容中,我設計了“1937年當抗日的烽火燃遍中華大地時,王浩作為一名在北京大學就讀的愛國學生,他將如何重新面對他的人生?在長達八年的抗戰(zhàn)中,他如何選擇正確的人生道路?”學生的思維十分活躍,答案五花八門,我在課堂上加以引導,不僅讓學生應用知識,獨立思考,加深對歷史有關內容的理解,而且對學生進行一場“潤物細無聲”的愛國主義教育。

        3 培養(yǎng)發(fā)散思維能力,提高學生依靠自我不斷求新探索的興趣。

        在歷史教學中,教師要善于培養(yǎng)學生的發(fā)散思維能力,它不僅能夠促使學生主動學習、積極思考、大膽探索,進行創(chuàng)造性思維活動,學會發(fā)現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學會從不同側面、不同角度深入思考,各抒己見,探新求異,達成共識,獲得成功喜悅,增強學習興趣;同時也有助于學生提高對所學知識的理解和記憶,提高他們的認識、判斷、推理、概括等綜合能力,使抽象的知識更加具體化、形象化。這樣的教學指導,不僅使學生能善于透過現象看本質,揭示出事物間內在的聯系和本質屬性及發(fā)展過程,具有進行全面分析和評價歷史問題的正確方法,而且拓展了思路,達到培養(yǎng)發(fā)散思維能力的目的。

        4 著眼長期能力培養(yǎng),鼓勵學生積極參與研究性學習活動。

        第8篇:初高中歷史知識點范文

        要有效使用高中歷史新課程教材,就必須要正確認識它與《高中歷史課程標準》之間的關系。教材的編寫是以《高中歷史課程標準》為依據,其指導思想和原則符合課程標準的規(guī)定,所體現的教學思想、教學目標都是一致的。因此,《高中歷史課程標準》是指導教學活動、優(yōu)化教學過程、衡量教學成果的綱領性文件,我們的教學活動必須立足于課程標準。

        首先,我們要認真研究課標,深刻理解課標所闡釋的有關教材與教學的課程理念及知識與能力、過程與方法、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三維一體的課程目標。教學活動要緊緊圍繞著從整體上落實這些課程目標。其次,我們要認真研究高中歷史新課程教材,根據課標的要求,學生的學習興趣、心理特征和認知水平狀況,以及教師自己的專業(yè)素養(yǎng)來對教材進行適當處理,有效整合教學內容和教學資源,在不加重學生學習負擔的基礎上,幫助學生構建利于深化學生認識的歷史知識結構體系。

        二、選修與必修的關系

        根據課標要求,歷史課分為必修課與選修課。必修課是學生必須學習的基礎課,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學生較全面、系統(tǒng)地掌握整個人類社會在政治、經濟、思想文化、科學技術等領域的發(fā)展。選修課是為一部分對歷史學科有興趣、有一定歷史素養(yǎng)的學生開設的,有利于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拓展學生的歷史視野,促進學生的個性發(fā)展,同時也能夠為學生提供多種選擇,提升學生的認知層面。因此,在教學時序的安排上,我們應根據教學內容對必修課加以重新整合。

        以人民版選修二為例,專題“近代社會的民主思想與實踐”,在很多內容上與必修一有重復之處,特別是在課程主題、基本理念、基本知識線索上有對應的銜接關系。教師在講授時可借鑒并參考必修一中的對應內容,提醒并幫助學生回顧、復習相關知識。但是同時應注意教學內容的側重點不同,必修一側重于對各國近代民主體制的構建與特點進行評述,選修二側重于從英、美、法、中等國民主力量同專制勢力斗爭的角度,分析各國民主建設的史實和成就。

        三、必修模塊之間的關系

        高中歷史新課程設置有三個必修模塊,這三個模塊密不可分,從不同角度反映人類社會歷史的主要內容,它們之間互相滲透、互相聯系。因此,教師應從歷史事件相互聯系的特點出發(fā),在落實每節(jié)課教學目標時,對教材進行適當靈活的整合,幫助學生對一個歷史時期的政治、經濟、文化概況進行歸納,構建一個階段歷史發(fā)展的框架,形成對專題知識體系的完整認識,拓展思維。

        以人民版必修一為例,教師在對該模塊進行教學時,可適當聯系其他模塊知識。如必修一專題“現代中國的政治建設與祖國統(tǒng)一”可聯系必修二專題“中國社會主義建設道路的探索”,必修一專題“當今世界政治格局的多極化趨勢”可聯系必修二專題“當今世界經濟的全球化趨勢”,必修一專題“近代中國的民主革命”可聯系必修三專題“近代中國的思想解放潮流”。在教學中闡明社會政治與經濟、文化發(fā)展的關系,幫助學生全面、深刻地認識歷史發(fā)展的進程和趨勢。

        四、模塊內部專題之間的關系

        現行高中歷史新課程教材在模塊專題的安排上,采取了先中國后世界、先古代后現代的方式。對學生而言雖然有益于先易后難、由遠及近地了解歷史,但忽略了歷史是全球大背景下的歷史。在同一模塊中,中外史實被非常清晰地割裂開,不適合全球史觀的要求。教師在教學時可適當將各專題的先后順序加以調整,將同時代的中國和西方的內容放在一起,進行比較性教學,使學生學習歷史的視野更加開闊,理解更為深刻,認識歷史發(fā)展的整體性和規(guī)律性。

        以人民版必修二為例,教師在進行教學時可以先講授專題五“走向世界的資本主義市場”,再講授專題二“近代中國資本主義的曲折發(fā)展”,通過把中國經濟史納入世界經濟史的范疇,把中西方歷史貫通,形成一個整體,使學生認識中國和世界的內在聯系,多視角、多層次地分析和解決問題。

        五、同一專題內容之間的關系

        高中歷史新課程教材采用專題編寫體例,每個專題集中探究一個比較宏觀的歷史問題,而每個專題又由相互聯系的各課構成有機整體。教師在教學中要靈活使用教材,根據課標要求和學生的實際學習水平對教材進行適當的取舍調整和補充。

        以人民版必修二為例,在專題“近代中國資本主義的曲折發(fā)展”中課標要求從近代中國資本主義產生、曲折發(fā)展的史實,探討影響其產生、發(fā)展變化的主要因素,認識資本主義在中國近代歷史發(fā)展進程中的地位和作用。教材在編排上分為三課“近代中國民族工業(yè)的興起”、“民國時期民族工業(yè)的曲折發(fā)展”、“近代中國資本主義的歷史命運”。教師在教學中可以按階段歸納近代中國資本主義發(fā)展的表現,分為五個階段:(一)產生;(二)初步發(fā)展;(三)民國初年“短暫的春天”;(四)統(tǒng)治前期進一步發(fā)展;(五)統(tǒng)治后期的困境。通過分析每個階段發(fā)展變化的原因和影響,幫助學生正確認識近代中國資本主義的發(fā)展歷程。

        六、初高中歷史教材的銜接

        現行高中歷史新課程教材在編撰上采取古今貫穿、中外合編的專題體系,這一體系是在初中通史體系基礎上設置的。相對初中歷史而言,高中歷史教材結構的邏輯性、系統(tǒng)性更強。而很多學生初中時對歷史課不夠重視,歷史基礎知識薄弱、視野狹隘,缺乏對知識整體性的把握,導致初高中歷史知識的割裂,嚴重影響高中歷史課程的學習。因此,在對高中歷史教材進行處理時,教師要注意與初中歷史教材的銜接,加強學習方法的指導,強化基礎知識的掌握,引導學生及時實現知識的遷移,構建完整的知識體系。

        七、歷史學科與其他學科之間的關系

        新課程改革提出既注意體現學科間共同基礎性,也注重相關課程綜合運用所學知識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高中歷史新課程教材存在很多與其他學科間的交叉知識。以人民版為例,必修一中涉及政治課中的政體、國體、法律的專業(yè)知識;必修二中涉及公司制、產權制、股份制、市場經濟、世界經濟區(qū)域化全球化等經濟專業(yè)知識;必修三的思想文化專題,由于其理論性強、專業(yè)性強、流派紛呈、時空跨越大等特點,涉及比較深奧的自然科學或哲學、文學理論知識。教師在教學時僅憑一本教材和現有知識水平很難駕馭教材。因此,教師一方面要不斷加強專業(yè)知識的學習,另一方面要展開與其他學科教師間的合作,通過集體備課、相互協商來進行跨學科教學。在教學中將歷史史實與政治理論、經濟常識、地理知識、文學理論等知識相結合,既能解答學生對某一知識點的疑問,也能擴大學生視野與分析角度,增強跨學科綜合能力的訓練。

        高中歷史新課程編寫的多樣化,說明我們的教育改革已經取得很大的成績,但在改革過程中我們深刻感到對新教材使用的困惑,這嚴重影響高中歷史課堂教學效果。作為一線歷史教師,只有不斷強化自身的專業(yè)素質和教學技能與技巧,努力提高自身的政治素養(yǎng),才能實現高中歷史新課程改革的平穩(wěn)過渡。

        參考文獻

        [1]朱漢國主編.歷史教學研究與案例[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

        第9篇:初高中歷史知識點范文

        一、困惑

        1.我們每一位教師都剛剛接觸新教材,對于三年教材的整體把握幾乎是一片空白,在教學設計中還不能夠把遠期教學計劃與近期教學計劃有效結合起來,在探究問題的設置上又無法充分體現學生的發(fā)展性探究精神。

        2.課堂上調動學生積極性的手段不夠豐富。新課程改革要求教師的基本功更扎實,知識面更寬,教學手段更靈活。對于知識更新速度慢的老師來說,面臨的困難會更大一些。

        3.在分層教學中,怎樣輔導學困生方面的措施不夠豐富。在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使學生在學習上更投入上辦法不多。

        4.因教材(人民版,下同)的編寫與原教材有了較大的變化,一些歷史知識點的處理方式無可適從,教師講授的深淺度不好把握。

        5.學生的知識儲備欠缺,初高中歷史知識銜接難,現在的高中新教材用的是模塊專題方式來編寫,是建立在學生對初中歷史基礎知識掌握較牢基礎之上的,但是很多學生不能達到;多數學生不具備自己動手探究問題的能力;對歷史學科不重視,學習態(tài)度不端正等問題。

        二、嘗試

        1.樹立全新的教學目標觀。讓學生學會生存,學會學習,學會創(chuàng)造。

        新課程的根本精神是“培養(yǎng)學生健全的人格,促進個性的健康發(fā)展”,歷史教師要樹立明確的人文意識,讓學生有正確的生存價值觀,具有較強的競爭能力,具有良好的團隊協作精神;新課程要求教師的教學“為學生的自主學習創(chuàng)造必要的前提”,教師在教學中應以學生為本,讓學生積極主動的學習,要善于創(chuàng)設情境,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引起學生思想和情感上的共鳴,更主要的是,應充分尊重學生的個性,給每個學生提供發(fā)展的機會,使他們在師生平等交流和探討中得到發(fā)展;教師在教學過程中采取多種教學方式和手段,引導學生積極參與,鼓勵學生探討和解決問題,教師的教學方法和方式越豐富、越靈活,學生的歷史思維就越活躍,越有創(chuàng)造性。

        2改變教師角色。把自己變?yōu)闊o所不知的“故事大王”,變?yōu)榕c學生平等的“談話人”。

        作為歷史教師,必須上通天文,下曉地理,古今中外,無所不知。歷史教師必須精通本專業(yè)知識,并且兼容并蓄,博大精深。只有這樣才能扮演好自己的角色。在教學中,我嘗試“神入”歷史之中,以形象化的素材,通俗易懂的語言,豐富多變的情感,合適恰當的形體動作,主動形象地再現歷史人物的風姿面貌,準確具體地展現歷史事件的絢麗畫面:“化遠為近”“化靜為動”“化抽象為具體”“化枯燥為生動”,使學生在強烈的歷史氛圍中,通過教師角色扮演,形成鮮明清晰的歷史表象,準確的掌握具體歷史概念,形成相應的歷史感。

        新課程要求教師應努力改變自己在學生心中的“警察”形象,把學生當成平等的“朋友”進行對話,精心營造民主和平等的新型角色關系。這樣會為我們的教學掃除許多障礙。

        3.以良好的心態(tài)應對課改?!坝弥鲃拥男膽B(tài)去參與”,“用虛心的心態(tài)去準備”,“用自信的心態(tài)去投入”。用行動去證明自己的價值,用行動去關注、關切、關愛學生,更需要我們煥發(fā)出生命的活力和激情,激發(fā)出教書育人的責任和使命!

        4.不斷更新教學原則、方式和方法。根據歷史新課程標準所確定的知識與能力、過程與方法、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的三維課程教學目標。突出重點,明確難點;結合學生的知識水平和認知能力,聯系學生的生活實際和歷史領域里學生感興趣的話題進行教學活動。讓學生情感動起來、嘴巴動起來、雙手動起來,增強教學的針對性和實效性。

        5.不斷進行教學反思。教學反思是一種經常性的貫穿始終的對教學活動中各種現象進行檢查、分析、反饋和調節(jié)的活動。使整個教學活動和教學行為日趨完善和優(yōu)化。反思是反省、思考、探索和解決教育教學過程中各個方面存在的問題。面對全新的歷史教材和課程,我從新教材的特點、教學現狀和教學過程等方面進行反思。并以此來優(yōu)化教學,提高歷史課堂教學質量。

        三、思考

        1.新教材更加注重面向世界,有利于形成大歷史觀。在全球一體化的進程中,我們同世界各國的聯系將會越來越密切。世界需要了解中國,國人更需要了解世界,為此,新教材不僅彌補了原高中歷史教材沒有世界古代史的缺陷,而且使世界史的總量上升了不少。但師生的負擔卻加大了。

        2.教材編排總課量太多,每一課內容含量過大,時間過緊??偸且还?jié)課下課了,感覺本課講得還意猶未盡似得;一學期快完了,新課程的教學內容還有不少。如何才能更好的把握考試重點對教材作必要的處理,進行高效率的教學?

        3.教材有些內容偏難,如必修一第七、第八專題,必修二第二、第三專題的知識,而且離學生生活較遠,學生不易理解。又如必修一專題三第三課含蓋了巨量的教學內容給老師的教學難度增大了不少。

        相關熱門標簽
        无码人妻一二三区久久免费_亚洲一区二区国产?变态?另类_国产精品一区免视频播放_日韩乱码人妻无码中文视频
      2. <input id="zdukh"></input>
      3. <b id="zdukh"><bdo id="zdukh"></bdo></b>
          <b id="zdukh"><bdo id="zdukh"></bdo></b>
        1. <i id="zdukh"><bdo id="zdukh"></bdo></i>

          <wbr id="zdukh"><table id="zdukh"></table></wbr>

          1. <input id="zdukh"></input>
            <wbr id="zdukh"><ins id="zdukh"></ins></wbr>
            <sub id="zdukh"></sub>
            公安县| 得荣县| 双鸭山市| 梅河口市| 扶风县| 平度市| 江油市| 建水县| 射洪县| 大渡口区| 达拉特旗| 万源市| 珠海市| 丽江市| 静海县| 阳春市| 宁陵县| 仁布县| 肇源县| 黄梅县| 镇原县| 济源市| 红桥区| 永丰县| 上蔡县| 成安县| 深州市| 佳木斯市| 荥经县| 潮安县| 上犹县| 襄汾县| 友谊县| 呼玛县| 上蔡县| 来凤县| 卓尼县| 郴州市| 望奎县| 景德镇市| 宜城市| http://444 http://444 http://4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