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教育教學基本規律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關鍵詞:教學規范;概率統計;教學質量
中圖分類號:G642.3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4-9324(2013)34-0182-02
概率統計課程規范是2011年在武漢紡織大學教務處的指導下,由武漢紡織大學數計學院概率統計教研組組織,經過多輪討論商議制定的,旨在規范我校概率統計教學行為,提高我校本科生概率統計教學質量,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該規范制定后在我校展開試點,經過2012年一年的努力探索和辛勤工作,概率統計課程規范在教學工作中起到了指導作用,取得了較好的成果。
一、進一步理清了概率統計教學的基本理念、基本思路
數學在專業教育中占據著顯著的地位,它是其他一序列課程學習的重要基礎。抓好本科階段的數學教育,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為培養大批合格的工程師等社會需要的人才建立了第一個重要的基礎。因此概率統計教研組負責人組織大家修訂了概率統計課程基本理念、課程的設計思路、課程的總體目標以及分類目標、教學大綱等。我們的基本理念就是:
1.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準確把握本門課程在人才培養方案中的作用和地位,教學內容、方法、手段的選擇必須以人才培養目標和規格為依據,與社會發展的要求相一致。
2.全面貫徹實施“一切為了學生,為了一切學生”、“人人成才”的學校教書育人理念。
3.課程教學目標和組織,與學校建設教學服務型大學的定位相匹配,與學校理工科非數學專業的發展目標相符。始終將培養學生的數學能力放在第一位,充分遵循學有所用及學有所需的原則,從能力培養出發,發掘學生潛在的創新思維,提高學生的綜合數學素質。
4.要堅持學生為主體,教師為主導的教學理念。全程滲通素質教育、個性化教育等現代教育思想和觀念。
5.教學內容設置上,讓學生掌握本門課程的基本知識、基本理論和基本技能外,著重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創新理念。
我們的基本思路就是:
1.課程規范要體現“一切為了學生,為了一切學生”、“人人成才”的現代教育新觀念。
2.課程規范力求把學生能力的培養放在突出的位置。這些能力包括:認知能力、科學思維能力、運算和數學表達能力、創新能力。
3.課程規范要結合我校學生狀況、教學資源等實際,要體現概率統計對學生數學素養、科學精神、創新精神及科學美感的培養。在此要求下,概率統計的設計思路及基本組成為:理論課、討論及自學課、課后練習及習題課、總結考試。
4.在學生學習評價、成績管理等方面要體現公平、公開等原則,要充分利用現代信息技術,提高工作效率和管理水平。
二、嚴格執行概率統計課程規范中規定的教學質量控制
在教學試點中,概率統計教研組為規范概率統計的教學行為,提高教學質量,我們加強了對概率統計教學過程的質量監控,這主要體現在以下五個方面:
1.執行了青年教師培訓制度。概率統計教研組在2011-2012年中一共引進了5名年輕有為的博士,為了使得年輕的博士能盡快的站穩講臺,我們給每位博士指定了一名經驗豐富的教師作為指定教師。在這一年內要求新進教師每周至少要聽指導教師一次課,要求新進教師每半學期提交上課心得體會。在正式上課之前,必須進行預講。在上課期間,還定期組織教師聽課,課后組織討論,以達到共同提高的目的。
2.執行了課前的準備工作的規范。組織任課教師在正式上課前對課程性質、課程基本理念、課程設計思路、課程目標以及教學大綱進行學習。要求教師對大綱、規范及各項要求熟悉,要求認真鉆研教材,準確把握教材宏觀結構及重點難點,學習后,還組織了對任課教師對學習內容進行學習和電子測試以及上課前檢查是否有完整的教案和教學進度表,不合格者不得上講臺。
3.執行了教學組織實施的規范。課程教學由數計學院概率統計教研組負責具體的組織與實施。在課程教學階段組織任課教師對上課的方式的討論,如講授法、習題及習題課、開展課堂討論式教學法、輔導答疑等教學方法,仔細商議了每一節課的上課重難點內容、課時,杜絕照本宣科、方法呆板、只放PPT、重難點不突出等弊端確保教學方法靈活多變;在輔導答疑方面安排了任課教師每星期四下午2點至4點在03-109的答疑,在數計學院主頁上予以公布;在課程考核實施考教分離、集體流水改卷,確保考試的嚴肅性;在總結反饋上,一方面我們對每學期考試的總體情況和每個班的考試情況進行分析,找出好的經驗和差的原因,對每學期考試前4名的班級予以表彰,對考試排名在最后三名的老師,概率統計教研組領導組織約談,提出整改意見;另一方面規定負責人聽課制、教師相互聽課制及時發現上課中間的問題,還組織公開課、示范課等形式來提高任課教師的能力。
4.執行了作業批改、反饋制度。我們要求每學期任課教師必須布置作業次數不得少于15次,每次批改的情況要求教師登記,還在期中和期末組織2次檢查,檢查原始平時作業登記表,調查作業的批改和作業錯誤講解情況,在學期中間,概率統計教研組在全校每個開設概率統計的班級隨機抽調1-2名同學,由學生來反映教學中的問題,然后反饋給相應的任課教師。
5.執行了對教師授課質量評價。對課程考核結果進行評價,可準確反映教學質量的水平,我們建立教師授課質量評價體系,該體系分為四個部分,一是學生網上不記名打分;二是教師網上同行評教;三是學生的調查表,我們對所有概率統計任課老師的學生進行調查打分,在調查表中細分到教師的上課是否遲到早退和教態、板書、課堂氣氛等各方面進行打分,客觀的反應教師的授課質量;最后是學生的考試成績的分析,通過學生的考試成績來反應教學的高低。
6.執行了概率統計教研組的概率統計教學檔案管理。教學檔案包括反映教學管理、教學實踐和教學研究等活動中所產生的有保存價值的所有資料與資源,是教學實踐活動的原始記錄,是反映教學過程的系統而完整的歷史資料,對進行教學評估、教學研究和教育改革有重要的參考價值,教學檔案記載了概率統計教研組的成長、發展過程,是概率統計教研組的寶貴財富。概率統計教研組公示了已有的重要教學資源如教案、國內外優秀教材、購置的優秀多媒體課件等,使年輕教師得以充分利用。
參考文獻:
[1]寧桂英.獨立學院概率論與數理統計課程的改革與實踐[J].科技創新導報,2012,(25).
[2]魯大前.概率論與數理統計教學反思[J].數學學習與研究,2012,(19).
關鍵詞:教育科研;根本任務;必要性
教育科研是教育科學研究的簡稱。關于教育科研的概念在相關的學術論著中有很多種表述,但無論哪一種概念表述,其核心內涵都是:“教育科研是一種揭示教育規律的創造性認識活動。”即教育科研的根本任務是揭示教育規律,中小學教育科研的根本任務則是揭示中小學教育教學的基本規律。
雖然近幾年,科研興校、科研先導的觀念逐漸被許多中小學管理者和教師所認同,但總體上來說,與教研活動相比,教育科研在中小學還是一種高大上的活動,特別是在農村中小學,更顯陌生和遙遠。當前,很多中小學老師對教育科研的理解還停留在“教育科研就是寫論文”“教育科研就是申報課題”等這些簡單的認識上。有些中小學校為了促進教育科研的繁榮,要求老師人人做課題、年年寫論文。這樣的教育科研只是停留在無計劃的盲目狀態,是一種表面上的繁榮,對促進教師專業成長和學校教育教學質量的提升并無多大益處,反而會給老師徒增科研負擔,讓老師對教育科研表現出抵抗和厭惡的情緒,也不利于中小學開展真正的教育科研活動。
中小學的教育科研應該從學校教育教學改革實踐出發,以教育教學改革中的問題為導向,特別是關系全局的重大問題。通過科學的論證,根據本校具體情況設計詳細具體的有效教學實驗方案,開展課堂教學領域的全面改革研究,從而揭示具有普遍適用性的有效教學規律,提煉出符合本校實際的有效教學模式,進而從整體上改進學校的課堂教學,提高學校課堂教學效率。而這些通常是學校日常教研所不能做到的,而必須開展教育科研。
對教師而言,教育科研不是脫離教師教學實踐的額外負擔,而是教師探索和把握教育教學規律,改進自身教育教學實踐的必然需求。有相當一部分中小學教師撰寫教育教學論文和申報教育科研課題都是為了論文評比活動及職稱晉升的需要,并非是為了研究和解決自己在教育教學實踐中遇到的困惑與問題。這種偽教育科研難免會成為教師無奈的選擇和額外的負擔,難免會出現論文抄襲和科研造假的現象。中小學教師要想在專業上尋求長足發展,改變被動教書匠的職業形象,開展基于內在需求的教育科研是一條必經之路,也是可行之道。2014年9月榮獲“首屆基礎教育國家級教學成果獎”特等獎的江蘇南通師范第二附屬小學李吉林老師無疑是教育科研的成功典范。李吉林老師的“情境教育實踐探索與理論研究”是一項持續36年的教育研究,研究目的不是為了獲獎,不是為了寫論文,也不是為了評職稱,而是真正處于自身改進教育教學的需求。李吉林老師說:“教學是教師的頭等大事。為了孩子的學習,幾十年來我矢志不渝,在教學上持久地下功夫。”
綜上所述,無論是學校的教育科研還是教師個人的教育科研,根本任務都是為了解釋教育教學規律,并用來改進教育教學實踐。根據教育科研的具體任務不同,德國教育學家布蕾津卡將教育科研分為三類:第一類是狹義的教育科學研究,其具體任務是描述和解釋教育事實,揭示教育規律,回答“教育是什么”的問題;第二類是教育哲學研究,其具體任務是提供教育價值取向和規范取向,回答“教育應該是什么”的問題;第三類是實踐教育學研究,其任務是在教育科學研究和教育哲學研究的基礎上,為教育實踐的具體實施提供理論指導,回答“教育應該怎么做和應當做什么”的問題。中小學教育科研更多偏重于第三類實踐教育學研究,通過揭示教育規律,為教育實踐提供理論指導。
參考文獻:
[1]張 瀅.奏響小學教改的中國旋律――記國家級教學成果特等獎、李吉林和她持續36年的“情境教育實踐探索與理論研究”[N].中國教育報,2014-10-23.
【教育學的研究對象】
教育學是研究教育現象,揭示教育規律的一門科學。教育現象包括教育社會現象和教育認識現象;教育規律是教育內部諸因素之間、教育與其它事物之間的內在必然聯系。
(1)教育學是研究教育對象,揭示教育規律的一門科學。
(2)教育現象包括教育社會現象和認識現象
教育作為社會生活的一個方面,是人類生活不可缺少的組成部分,適合社會的政治、經濟、民族、文化、人的發展,等因素相互聯系和影響的。教育從另一方面看,教育活動是人們認識客觀世界改造客觀世界的活動,是接受前人的經驗,掌握人類已有的知識,這些都是教育所表現出的人的認識活動。從這方面看,教育是認識現象。
教育現象作為一種客觀存在的現象融于整個社會現象之中,當它被人們認識和研究時,便成為教育問題,也就成為教育學的研究對象。
規律,是不以人們意志為轉移的客觀過程的反映,是事物本質之間內在必然聯系。
教育規律是教育內部諸因素之間、教育與其他事物之間的內在必然聯系。存在于教育事務內部及教育與其他事物關系中,探求教育規律離不開教育現象和教育問題的研究。是對教育現象和問題進行分析綜合,從感性認識上升到理性認識,揭示出教學的基本規律,有效的指導教育實踐。
教育學,是研究教育現象和教育問題,揭示和闡明教育規律。
【教育學的研究任務】
教育學的主要任務是闡明教育的基礎和基本理論,揭示教育教學的基本規律,給教育和實踐工作者以理論和方法指導,全面提高教育教學質量,為培養合格人才服務。
教育知識和理論包括教育學科本身的發展,教育本質和職能、教育目的、教育制度、教育與社會發展、教育與人的發展、教師與學生、課程與教學論、德育論、課外校外教育、班主任工作等內容。
教育學與教育方針政策、教育實踐經驗的關系:
(1)教育學不等于教育方針政策
教育學是揭示教育規律的,教育規律不等教育方針政策。
教育方針政策是人們根據一定的需要而制定,它是人們主觀意志的地體現。
(2)教育學不等于教育實踐經驗
教育學是揭示教育規律的,而教育經驗偏重于感性、具體的東西,有些教育經驗不一定符合規律。因此,教育學所揭示的教育規律不等于教育實踐經驗。
【教育學與教育科學】
(1)價值性原則
選題有無研究價值,是一條最基本的原則。可從三個方面來衡量:
第一,方向性。選題要符合教育教學的基本規律和發展方向。符合 的能促進教育教學的發展,產生有益的價值,反之,就會產生無益甚至有害的價值。
第二,針對性。選擇的課題要切合實際情況,針對教育教學發展過程中的不良傾向、薄弱環節和突出矛盾。選擇針對性強的課題進行研究,就有滿足開事業需求的現實意義和實際價值。
第三,普遍性。選擇的課題要考慮其研究成果是否具有客觀規律性和推廣的普遍性。普遍性愈強,課題的社會價值就愈大。
(2)創造性原則
教育科研的目的是要認識前人沒有認識或沒有充分認識的教育規律,解決他人雖然認識但還沒有解決或沒有完全解決的教育問題。因此,教育科研的課題必須具有獨創性和新穎性。由于實際情況不同,課題的創新要求一般可分三個層次:
第一,獨創性。這是高層次的創新課題,它要求提出沒有人提過的新問題,開辟無人涉及過的研究領域,創立新的理論體系、教學流派和教學模式等。
第二,再創性。這是中層次的創新課題,其中,有的是將別人的研究課題加以組裝、分解和改造后再生出的新課題;有的是將已有的研究課題運用到新的領域、情境、學科等實踐中,又在某方面有所創新。
第三,自創性。這是低層次的創新課題,它只要求對自己是前所末有的,對自我發展是有利的,但并不要求對社會對別人有什么創新價值。
(3)可行性原則
選題的可行原則就是要選擇具備一定條件通過主觀努力可以進行研究,并有成功可能的合適課題。這里要看兩方面情況:
第一,看研究者主客觀條件是否具備。主觀條件是指研究者的知識結構、智力層次、研究能力、思想水平、科學品格、心理素質、專業特長和興趣愛好等。客觀條件是指課題研究所必需的資金設備、文獻資料、研究基地、協作條件及領導的關注、家庭成員的支持、相關學科的影響和社會環境等等。
第二,看課題的難易大小是否合適。小而容易的課題研究順利,成功率高;反之,大而難的課題遇阻受挫機會多,成功率低。就一般規律而言,選題應從易到難,從小到大。
塑人靈魂的工程師首先,高校“思政課”教育為大學生的專業學習和研究提供科學世界觀方法論指導。有部分學生認為,我既不信奉唯物主義世界觀、也不信奉唯心主義世界觀,我信奉我的專業,因為我將來只靠它吃飯。這種觀點不僅錯誤、而且在實踐中有害。雖然,大學生想努力學習專業知識,以便將來能夠成為某一方面的專家、學者無可厚非。但是,任何人的思想都離不開世界觀方法論指導,任何人的任何行為都是在不同世界觀方法論指導下所作的行為。世界觀是人們對世界總的看法和根本觀點,有什么樣的世界觀就會有什么樣的觀察、分析、解決問題的根本方法。任何專門學問的研究只是對世界某一方面的研究,而任何研究都離不開世界觀方法論指導。其次,有益于大學生修煉良好的人格魅力。要想將來當專家,不僅要受世界觀支配,而且還必然受一定人生觀、價值觀支配。一個人不管他能否成為專家,學生時代首先面臨的問題是:將來要如何做人、做一個什么樣的人、培養自己一個什么樣的人格。即使成為專家,也存在著一個具有什么人格力量的專家的問題。已經成為了專家,在個人的榮譽、地位、利益等系列問題上,如何對待?已經成為專家,將自己的智慧用于為自身個人利益而努力奮斗還是造福于人類社會?當科研受到挫折和失敗時,是氣餒、退縮,還是迎難而上直至成功?遇到科學研究的社會環境不理想,是抱怨、發泄還是積極克服、主動進取?如此等等系列問題,都需要作出明確的、毫不含糊的回答。不僅是科學的世界觀,也是科學的人生觀,以它為思想武裝十分有利于培養學生的德才兼備。大學生只有以這樣正確的人生觀作為人生行為的指導,努力學好專業,將來才有可能成為受到國家和人民歡迎和重用的、有人格魅力的專才、專家。
二、高校“思政課”教育
授業育才的引路人
第一,解決人才發展的正確方向。長期以來,有部分人認為高校教育是通過教師的專業知識教育教學來實現,與“思政課”教育沒多大關系。這是對高校“思政課”教育教學工作存在的偏見,好多高校思政課教師是非思想政治教育專業畢業這一現象的出現就是明證。事實上,專業知識教育是高等教育不同于基礎教育的特征之一,高校“思政課”教育教學與專業課教育教學都是為了培養學生,兩者缺一不可,共同構成授業育才的雙輪車。而高校“思政課”教育教學顯得更加重要,因為能夠解決將大學生培養成一個為誰服務、代表誰的根本利益的專家、學者,這是一個更加重要的、帶有方向性的根本問題。是科學的世界觀與方法論,唯物辯證法的基本原理適用于自然、社會和人類思維發展的普遍規律。所有的學科、所有的領域的知識,大到宇宙天體演化、社會形態更迭,小到基本粒子的結構演變,還無一不遵循唯物辯證法的基本規律,都可以用唯物辯證法的基本規律作為指導思想,去進行分析與研究。當然,科學方法論的普遍原則,不能等同也不能取代具體的科學研究方法,但是我們不能以具體科學方法的不可取代性,排斥理論的普遍指導作用。
第二,引領實事求是作風的樹立。任何學科科研成就的取得,都離不開科學方法論的指導,也離不開科學精神的引領。實事求是,不僅是我們黨的正確思想路線,也是一種科學精神。實事,是客觀存在的一切事物。這是任何科學研究都必須遵循的出發點,堅持實事出發就是堅持唯物主義。求,即探索、研究,任何科學研究都是對其對象的未知領域進行求證、求解、求新。一個“求”字凝聚了科學研究必須具備的精神,如嚴謹治學精神、刻苦鉆研精神、甘于奉獻精神、團結協作精神等。是,即規律,科學研究的目的是為了揭示客觀事物運動發展的客觀必然規律、建立關于規律的知識體系。為了達到此目的,就必須做到堅持真理、修正錯誤。總之,任何取得成功的科學研究都是實事求是精神的結晶。
一、時機教育及其情境
時機教育,就是因時、擇機而進行的動之以情、曉之以理、導之以行的教育教學活動。時機教育講究“時機不到,教之不受;時機已過,教之晚矣;相機而教,得償所愿”。其關鍵是準確找出并抓住教育對象與教育時機之間恰當的結合點,運用科學的、恰當的方式方法進行有針對性的教育教學。
教育需要在情境中進行,時間、地點、人物、情節一樣都不能少。時機教育也不例外。從這個角度來講,時機教育就是運用一種突發的、瞬間把握的情境機理進行的教育教學。時機教育情境是當時當地發生的事、關系到的教育對象和周邊環境之間有機融合而成的境況。相對于一般的教育情境,應當具備以下特點:一是突發性。因為時機教育的“時”與“機”并非事先安排、周詳計劃后的產物,由此而產生的情境也就是突發的、意料之外的。二是需要及時發現。三是單一指向。特別是小學階段的時機教育情境,因為教育對象的相對單純,由此所引起、所適用的情境應當盡可能的單一教育目的、單一指導方向。這樣,更加有利于教育對象的接受,取得更好的教育教學效果。
二、熟知教育對象
對教育對象的熟知,是進行一切教育教學活動的總前提。只有熟知教育對象、科學掌握教育對象的基本規律和個體差異,才能做到準確分類,因材施教。而對把握時機施教的時機教育而言,熟知教育對象就顯得尤為重要。
第一,教育對象是多變的。小學生正處在生理和心理的快速發育期,思維沒有定式,注意力易受周邊環境的影響,觀察力較大程度上受到不固定興趣的驅動,等等。
第二,教育時機是動態的。簡單的說,教育時機是在一定時間點上出現的有利于教育教學的機會。“逝者如斯夫,不舍晝夜。”時間的這一特性,決定了教育時機是動態的、易變的、不可逆的,它會像時間一樣稍縱即逝。
第三,教育對象與教育時機的結合點是隨時出現的。前面提到,時機教育的關鍵是找準教育對象與教育時機的結合點,進行有針對性的施教。缺少了這個結合點,教育對象與教育時機分離開來,是無法進行時機教育的。而教育對象的多變性和教育時機的動態性,又使得這個結合點呈現出隨時隨地、難以捉摸等特點,一不留神便會失之交臂。因此,熟知教育對象在生理、心理等方面的基本成長規律,并進一步熟知每一個個體在性格、情緒、思維、行為等方面的特性,是成功進行時機教育的基礎所在。
三、教師的良心
教師的“良心”,正式的叫法是教師的職業道德,它是教師能夠專注于教育教學的精神源動力。要在紛繁復雜中發現難得的教育時機,進而實施時機教育,更需要教師有良心,憑良心,具體體現在:
第一,熱愛教育事業。國務院總理曾在提倡教育家辦教育時對教育家給出這樣的標準:熱愛教育事業;懂得教育,但不一定是某個專業的專家;堅持從事教育事業,不是一時而是終生。從中可以深切體會到熱愛是教師良心的第一位。
第二,長期關注與鉆研。不管是對教育對象基本規律及個體差異的熟知,還是對教育時機的準確識別與把握,或是適時發現和運用教育時機,都需要長期的、持續的關注;需要下苦功夫,做細致功課,使自己能夠嫻熟于教育對象的特點和“時”與“機”的瞬息萬變之中。否則,就不會具備實施時機教育的基本素養。
第三,隨時隨地的洞察力。要時刻繃緊時機教育這根弦,讓這種意識在自己的大腦當中根深蒂固。足夠的耐心將是這一切成為現實并化作教育成果的最關鍵保證。
四、抓住教育時機
生活中、工作中的教育時機層出不窮,不勝枚舉,又各有特色,各顯亮點。當然,正像世界存在美麗但更需要發現美麗的眼睛一樣,教育時機的開掘和“出土”,需要大家的共同參與和努力。這里,將在工作經歷中挑選出來的、自認為能用的幾個教育時機及應對用文字復原出來,以拋磚引玉。
【關鍵詞】教務 教務管理 信息化 創新
【中圖分類號】G7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
教務工作是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為打造優質教育提供良好的教務服務平臺。其職責是認真落實學校的工作安排,努力完善、細化各項管理措施,加大對教學常規的管理。工作面廣、量大,事務性強,任務艱巨、責任重大,具有繁雜、瑣碎、應急等特點。隨著學校教育的快速發展,對教務處工作提出了更高、更新的要求,為此,必須對一些常規工作做出具體的梳理和規定,將各項教務的常規工作做好、做實,使學校各項工作得以順利開展。教務管理是學校教學管理工作的核心,關系到學校教學秩序的穩定和教學質量的提高。教務管理工作運行的順利與否直接影響到學校整體教學工作能否順利開展,在很大程度上影響著學生素質培養的水平,決定著學校的綜合水準。那么,筆者從以下幾個方面來淺談高職高專院校教務管理工作。
一、開展職業教育科學研究 , 掌握職業教育基本規律 , 做一個改革者
積極開展職業教育科學研究 ,掌握職業教育基本規律。教育基本規律分為教育的外部規律和內部規律兩個方面。前者主要是探索、研究教育與政治、經濟、文化的關系 ,研究教育如何主動地為社會主義經濟發展服務 ,社會主義經濟建設如何依靠教育;后者著重于研究專門人才培養和成長的規律 ,研究如何處理好人才培養與嚴格管理之間的關系 ,努力把學生培養成為德、智、體全面發展的,適應社會主義經濟建設需要的專門人才。探索、研究如何建設具有中國特色的高職高專教育。具有中國特色的高職高專教育的實質,就是需要符合中國國情,也要了解、借鑒外國高等教育行之有效的好經驗。做一個懂得教育客觀規律的教務管理工作者。
二、 要堅持以教學為主 ,把提高教學質量作為基本任務, 做一個實干的教務工作者
高等院校的教務工作者,要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為達到我校培養出“高認知、高技能、高素養”人才的目標,必須堅持以抓好教學工作為主 ,不斷促進教學質量的提高。高等教育的實踐證明 ,只有把學校工作的重點放在教學上 ,努力提高教學質量,學校才能辦好。所以高等院校教務管理工作中,必須堅持以教學為主 ,各項工作要緊緊圍繞教學這個中心全面開展。我認為高等院校要堅持以教學為中心必須做到以下幾點:
(一)要牢固樹立教學為主的思想。首先 ,要從學校工作的特點和規律中認識其重要性, 毫不動搖地堅持培養合格人才是學校的基本任務 ,搞好教學是學校的中心工作。同時要大力加強宣傳教育 ,使廣大教師專心致志地做好教書育人工作 ,為人師表 ,用自己的模范行動帶動和影響學生, 以良好的教風帶動學風,不斷提高教學質量;使學生尊師愛校、勤奮學習 ,在德、智、體、美諸方面得到發展;使機關與后勤各部門的工作人員 ,都能積極地為教學服務 ,在人力、物力、財力上給予保證,踏踏實實地為教學工作的順利進行創造必要條件。只有全體師生職工都從思想上明確了學校工作必須以教學為主 ,才能團結一致、同心同德, 共同把學校工作搞好。
(二)嚴格以人才培養方案為依據,靈活并妥善地安排教學、勞動、社會活動, 課外和校外活動 ,以期建立起正常的教學秩序。教學計劃規定的教學時數必須保證,生產勞動時間必須堅持 , 必要的社會活動和課外、校外活動要分別不同情況妥善組織。對于非教學活動要嚴格控制,決不允許沖擊和干擾教學。堅持以教學為主,不僅要合理安排時間,而且要盡可能地使各項工作的內容圍繞教學 ,同教學有機地結合起來。我校實行DL模式,即“工作中學習”,工學結合施教,目的為頂崗實習學生提供一種靈活、可選擇的學習方式,使學生在頂崗實習的同時,利用工余時間進行專業知識、職業技能的學習,這種學習模式,符合學生認知規律,能夠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可以收到在學校課堂上不可能收到的效果。樹立了“學習的內容是工作、通過工作實現學習”的職業教育理念,著力提高學生的就業競爭力。
(三)我校教育教學以學生為主體,落實能力目標,突出素質教育。學校以素質教育為根本,注重學生職業能力的培養。教師組織學生融入先進文化的學習,開展陶冶情操的體能體魄訓練,鼓勵和引導學生參與國家數學建模、電子設計等競賽活動。在教學的過程中注重加培養學生的自我約束、自我學習的能力,養成良好的生活、學習習慣,這樣有助于學生在實習以及日后進入社會打下一個良好的基礎。
三、高職高專院校教務管理工作者要與時俱進,進行創新管理工作。
創新是高校教務管理工作的方向。現代社會的各個方面都在創新中發展著,做為為社會輸送各種專業技能型人才的高職高專院校,必須勇于開拓,大膽創新,教務管理工作要根據黨和國家的教育方針,從學校的實際出發,摸索新經驗,開拓新思路,在實際工作中不斷吸收新知識、獲取新信息,在創新中打開新的工作思路,設計適合本校的教務管理方案,為培養和造就適應新時展需要的創新型人才提供服務。因此,無論是著眼于目前以大眾化為特征的高等教育,還是展望未來以普及化為特征的高等教育,都必須對傳統的教務管理進行從管理理念到管理實踐的改革與創新。
高職高專院校教務管理工作要明確職責,發揮職能,根據學校的發展需要,及時調整工作思路和方法。教務管理部門是學校教學管理的核心部門,在工作過程中具有嚴格的時效性和計劃性,由于國家、社會經濟發展日新月異,我們教務管理部門必須具有與時俱進的理念,根據實際情況,創造性的開展工作。
四、高職高專院校教務管理必須利用現代信息技術。
眾所周知,教務管理工作常規多、更新少、方法陳舊、手段落后,影響工作效率,加上注重教務工作的完成情況,忽視了教務過程的質量管理,使整體管理效率不高。要改善這種狀態,必須首先更新與現代化教育不相適應的教育思想與管理思想,依照現代管理原理的要求,做到管理知識現代化,管理手段現代化,管理理念現代化。突破傳統教務管理的束縛,積極運用計算機技術、網絡技術等,提高管理的質量與效率,使教務人員從繁雜的事務中解放出來,節省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財力。實現教務管理手段的現代化,目前最好的解決辦法就是使用CRP管理軟件,用于教學計劃管理、師資管理、考務管理、教材管理、課表編制、設備管理等,不斷開發完善CRP系統的強大功能。其次,必須充分利用校園網,實現全校和各院系教學資源的共享,不斷更新校園網中各個板塊的內容。再次,在計算機輔助教務管理的基礎上,逐步實現教務管理無紙化、網絡化適應經濟全球化的總體要求,建立起一種創新型的教育管理機制,確立現代教育管理觀念,實現管理技術手段的現代化。因此,充分利用信息技術、計算機多媒體技術和網絡技術,是現代高職高專院校教務管理者所必須掌握的一項基本技能。
五、端正思想 ,做一個職業道德高尚的教務工作者
關鍵詞:運動生理學;體育教育教學;生理學規律
運動生理學是體育教育的一門基礎性學科,同時也是人體生理學的一個重要分支,如果將其原理運用到現代化體育教學中,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提高體育教育的教學質量,深化體育教育的教學改革。因此,為了進一步提高我國體育教育教學質量,增強學生在體育課中對體育鍛煉的切身體驗,真正達到鍛煉強身的目的,我們有必要對運動生理學的原理及其在體育教育教學中的應用作相關分析。
一、運動生理學
運動生理學是人體生理學中的一個重要分支。它強調在正確認識和了解人體機能結構及其活動規律的基礎上,探討體育運動對人體機能發展變化所產生的影響,并通過相關實驗來研究人體機能在運動過程中所發生的變化,以此論證并確立各種科學的體育鍛煉方法和運動訓練訓練制度。
需要明確的是,運動生理學所研究的主要對象是正常、健康的人體,人體機能有缺失,或者身體機能不完善的人體并不包括在運動生理學的研究對象之內。在體育教育教學中引入運動生理學原理來完成體育教學,其實就是指:相關院校領導或體育專業教師在正確認識了人體機能活動的基本規律以后,再探討體育運動對人體機能發展變化的影響。在具體的體育教育教學過程中,專業教師不但要對體育教學目標以及運動訓練過程中的生理學原理有所了解,而且還要對不同年齡、不同性別和不同水平的學生在不同運動項目下所具有的生理特點進行掌握,在了解了一切相關情況后,進而科學、合理的組織和實施體育教學,以便為學生提供更好的體育鍛煉以及鍛煉指導,真正實現體育教學的服務實踐性。
二、運動生理學在體育教育教學中的運用
1、學生身體活動的動靜調控規律
就我國目前的體育教育教學方式來說,除了少部分必備的理論知識需要在教室進行講授之外,剩余課堂的體育教學都是選擇在操場或校園其他空曠地方來組織實施的。比如某高中某班級在星期二上午有4節課,前三節語文、數學、英語的教學地點是在教室,學生的學習狀態是極為安靜的,而最后一節課是體育,教學地點將轉移到操場。在體育課堂教學中,學生的學習狀態會慢慢由安靜轉變成活動,但這種轉變并不是一蹴而就的,它需要一定的過渡時間,當然,也需要具備一定的過渡原因。
體育課堂教學中,學生由安靜的學習狀態轉變到活動狀態需要一個過渡,而這個過渡的產生原因主要包括兩個方面,即心理影響和生理影響。首先,在心理上,由于前三節課所學習的搜是其他學科的理論性性知識,而第四節課在教學形式上卻突然來了一個急轉彎,這便容易造成學生思想上的遲鈍和滯留,導致其精神尚未完全集中到體育課堂上,所以需要一段時間來進行思想上的緩沖與過渡;其次是生理上,前三節課的教學方式要求學生乖乖坐在教室聽講,而第四節課則要求學生馬上進入劇烈活動狀態,大腦發出指令之后,需要對身體各器官系統,特別是神經系統、心血管系統、呼吸系統等作“緊急動員”,使機體迅速適應肌肉緊張活動的需求。所以,組織教學時,開始由靜到動需要通過準備活動來過渡,使學生經過準備活動的各項身體練習之后,能夠進一步提高中樞神經系統的興奮性,克服人體各器官機能活動的惰性,從而在大腦皮質中產生了興奮性升高的痕跡效應,使學生機體在課的基本教材練習一開始,就能迅速地發揮最大的工作效率,同時有效地防止出現傷害事故。
2、課中學生體能活動的變化規律
學生從相對安靜狀態投人體育課教學活動時需要一個過程,稱為工作適應過程(或稱進入工作狀態);當工作適應過程結束時,學生身體的工作能力便保持在一定的水平上,各器官系統的機能活動就達到了一種穩定狀態,此時,學生身體的工作效率發揮出了應有的最高水平。但當體育課的教學活動持續了相當時間后,學生身體的工作能力會產生暫時降低的現象,出現了疲勞。學生這種體能逐漸上升——穩定——逐漸下降的現象,不僅發生在體育教學活動中,同樣也發生在運動競賽和平時的體育鍛煉活動中,課中學生體能變化的規律,是人體生理活動的基本規律。
在體育課中,由于在運動開始階段,學生身體尚未進入工作狀態,常會出現“極點”現象。這種“極點”現象的產生,就是由于學生身體內臟器官的活動跟不上肌肉活動的需要,供氧不足,使乳酸類物質堆積在血液里,引起呼吸、循環系統機能暫時失調。因此,“極點”出現時,學生身體反應的強弱、時間的長短、感覺難受的程度,除因準備活動是否充分的影響外,還與學生的體育基礎與訓練水平有關。一般來說,課的教材難度越大、強度越大,學生身體的適應過程所需的時間越長,反之則短;學生體育基礎越好,身體素質水平越高,上體育課時,身體進人工作狀態的時間也越短。
三、體育教學過程中,學生動作技能形成的進化規律
1、動作技能形成的泛化規律
學生在體育課中學習任何動作技能的初期,由于大腦皮質中興奮與抑制過程都是呈現擴散狀態,使條件反射暫時聯系不穩定,出現泛化現象,不僅參與完成動作的神經元發生興奮,一些與完成該動作無關的神經元也發生興奮,致使一些不該收縮的肌肉發生收縮,而且,由于大腦皮質內抑制尚未建立,與完成該動作有關的神經元,其興奮的時間和強度也不夠精確,因此,學生在初學某項技術動作時,表現出緊張、生硬、不連貫、不協調,并常出現多余的和錯誤的動作。體育課中,學生這種神經過程的泛化現象,在學習任何新教材時都會表現出來。這是學生建立新技術概念和粗略掌握動作的階段。
2、動作技能形成的分化規律
隨著體育課教學的深化,學生在不斷的練習過程中,大腦皮質運動中樞的興奮與抑制過程逐漸集中,興奮與抑制在運動中樞內的轉化也逐漸及時和準確。因此,學生在課中的練習表現出動作比較協調,多余動作逐漸減少直至消失,明顯的錯誤動作得到糾正,能比較連貫地完成完整的動作技術,但運動動力定型尚未鞏固(也即動作尚未定型),遇到新異刺激(如教師提問、要求當眾試做示范、觀摩或參加比賽等等),多余的動作和錯誤的動作可能重新出現。學生這種神經過程的分化現象,隨著身體對練習的體驗和對動作要領的理解加深,也會規律性地在學習過程中反映出來。
四、結束語
總之,現代化建設事業的快速發展,需要更多的符合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有用人才。這便給我們基層學科教學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實現科學管理是保障我們的教育事業沿著良性循環軌道高效運行的關鍵。所以,我們應該在學科教學的科學管理上多下功夫。
參考文獻
我閱讀了《學與教的心理學》這本書,讀完后深有感觸,這本書中提到的很多的教學機制、教學理念,與我們的教育教學息息相關。讀后使我的業務水平有了進一步的提高,對學生的心理以及學與教的心理有了更深刻的認識。教學是教與學的統一,只有老師和學生們的積極配合,才能達到教學的完美結合。
《學與教的心理學》這本書包括了三部分:教師與學生心理,學習心理,教學心理。它將新的學習論和教學論及其教學設計技術貫穿全書。采取了以學校學習和教學中的心理學問題為基本線索,介紹和剖析學與教的重要方面和主要環節的心理學理論與應用。論述了學習類型與教學條件的相互關系,學生人格特征與教學處理的相互影響,師生間和同學間的交互作用,等等。
我先談談對教與學的心理學的認識,當然這些是來自對書上內容的吸收和思考。學與教的心理學是一門把學習心理和教學心理兩個分支學科結合起來,闡明學生的知識、技能和品德的習得過程,以及教師如何為學生有效學習創設適當條件,促進學生的知識、技能和品德學習的心理學新學科。它是研究學校教育過程中學生的學習活動及與之相關的心理現象及其規律的科學。它涉及學校教育過程中的一切心理現象和規律。一方面深刻的體會到教與學這是兩個相互影響和促進的過程,對于我們重點研究學校教學或更細些的課堂教學和我們這么多年的學習生活體會是一致的;另一方面,我也認識到教學它是一個完整的過程,而在每一個過程都應當有正確的理論去指導,這樣才能更好地促進教學。教與學的心理學與教育學不同:教育學研究的是教育過程的一些基本規律,而相對應的,教與學的心理學則研究在教育教學條件下教師與學生心理活動的規律及應用。
從書中,我認識到以下幾個方面的問題:
1、我國教育面臨著從“應試”教育向“素質”教育的轉軌。要提高學生的素質,首先要使教師隊伍具備良好的素質。要更新我們教師的教育觀念和提高自身教書育人的技能。
2、中、小學教育的對象是青少年學生。學生的發展既是教育目標,又是教育的基本依據。教師要想取得預期的教育效果,必須了解學生發展的基本規律及其學生的個體差異。在教學中我應把握學生的認知特征,促進學生的認知發展。
3、幫助學生有效地學習是教師的天職。若要有效地幫助學生學習,就必須懂得和熟練地運用學習規律。所以我們教師要知道學生認知能力、動作技能和態度與品德學習的過程和有效學習的內部與外部條件。
4、教師必須學好教學心理學才能使習得的學習論原理轉化為教學技能。為我們的教學決策提供心理學依據和應用技術。
5、教學設計是一項復雜的技術,需要許多心理學和教育學知識作指導。教師必須知道并理解課堂教學的一般過程。課堂上的任何教學方法或技術的選用必須適合教學目標的需要。激發和維持學習動機是教育教學過程中的一個重要環節。教師要順利完成教學各個環節的任務,必須自始自終對課堂進行有效的管理。
6、學習的測量和評價是教學過程中的重要環節,也是教育心理學的重要組成部分。教育的目的在于引發學生行為或傾向的改變,因此,教師就要善于運用測量來評價學生學習后的情形。目前,教師往往忙于教學,比較重視教材教法的研究,而忽視測驗的信度和效度問題,更談不上運用測量來改進教學。但是,事實上,考試影響著教與學,錯誤的考試引導錯誤的教與學,影響教學質量。
個人收獲和體會:
《學與教的心理學》揭示出教育過程中應當了解學生的特點,并且闡述了這些特點對教學過程會產生何種影響。作為一名教師,了解學生、了解學生的學習,學會如何有效指導學生學習將是他職業生涯中最重要的事情。
教與學應是不分離的,它就是一個共同體,有助于我們更好地認清教學的實質。學會全面地去洞察一切,學會將教學置于“共同體”中,學會在整體中去把握;不再教學分離,既要認識到自我的局限,又要善于去發掘自身的潛能。
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邏輯能力、表達能力、思辯能力、交際能力和創新精神則永遠是教學最本質的核心。
明白了學習的本質是人類個體的自我意識和自我超越,我很認同“終身學習”和“學習社會化”的觀念和模式。在學校,學習的不是死的知識,而是學習的能力,學習要伴隨著人的一生,要學會學習。沒有智慧,知識本身是沒有用的。學習不僅是課堂中的事,要創造學習化的社會,我們個人也應該學會在生活中學習,在學習中生活。
讓學生更新了本身原有的學習觀念,以前只是注重知識,技能的學習,而忽視了情感,態度,方法,道德品質和行為習慣的學習,而這些方面是很重要的;注重學習活動的創新性,以前習慣于接受老師或書本的現成知識,懶得思考。因為只要掌握了老師講的東西就一取得比較好的成績,也在一定程度上滋長了自己的懶惰情緒,而現在要轉變成發現式,創造性學習,探索未知的領域。
學習不僅要有明確的學習目標,而且需要建立靈敏,完善的反饋調節機制,通過對學習評價理論的學習,更新了評價觀,評價決不僅僅是考試,老師的評語。同時也要重視自我評價,而它才是學習過程的出發點與歸宿,只有更多地進行自我評價,才能形成自我意識,獲得自我超越。
學習的過程,首先要端正態度,在學習上勤奮,踏實,一絲不茍,在此基礎上,要尋找并掌握最適合自己的學習方法,也就是“巧學”,有些學生整天埋頭苦讀,雖精神可嘉,但事倍功半,收效甚微。人們看重的是成效,結果,沒有人會同情這類人。從來沒有救世主,這類學生要從書本,題海的泥潭中走出來,尋求科學的學習方法,做到“會學”,而不是“死學”,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技能學習的最根本要求是實踐,要反復練習,從而熟練掌握。在此過程中,特別要注重開始時動作的正確性,如果開始就是錯的,一旦形成習慣,就難以糾正。學習錯誤的,還不如不學。
教學是師生雙向互動的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