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學校校本研修方案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基于此,為了解貴州省部分學校在開展校本研修中存在的問題和取得的效果,并提出有價值的建議或改進策略,課題組選取全省7個市(州、地)的14個區縣,分別對義務教育階段的中小學校長、教導主任、教師,以及部分縣教育局教研室工作人員和縣級進修學校的培訓人員等多個層面進行深度訪談和調查。共訪談61人,其中校長15人、教導主任10人、教研室主任10人、一線教師26人。問卷調查557人,其中校長102人,教導主任208人,教師207人,縣級培訓者或教研員40人。區域分布上包括了縣城、鄉鎮及村小和教學點的教師。
一、中小學校本研修存在的主要問題
1.對校本研修的內涵不了解
對校本研修的內涵或者本質的了解,是有效實施校本研修的前提。在對實施校本研修的相關關系者進行調查發現:90%的教師、82%的教育局教研員或教師培訓機構的培訓者、學校教導主任和75%的校長對校本研修的內涵也不了解或熟悉程度不夠。
2.開展次數少且滿意度低
研究發現,學校開展校本研修活動的頻率比較低,且總體滿意度不高。在開展次數上,一半以上的學校每月只開展一次研修活動,僅有20%的學校每月開展兩次以上,另有20%左右的學校甚至一個學期都很少開展校本研修活動,這類學校基本集中在村小和教學點。在實施效果上,教研員、縣級培訓I機構的培訓者、校長以及教師等對實施校本研修的效果整體認同度不高。其中,教研員和培訓者對效果認同度最低,校長認同度最高,具體見下圖。
3.校本研修脫離學校實踐
當實施校本研修的不同群體對校本研修的內涵不明確時,學校層面和教師層面就只能以自己的方式開展校本研修。他們往往把學校開展的任何活動都可能歸為校本研修活動。比如常見的案例研討、觀摩名師或教學能手的課堂教學、集體備課、聽課評課等,甚至連教師的自學都是校本研修。上述的很多活動很多是為活動而活動,研修的內容往往并不是老師教育教學中期待解決的問題,對他們的專發展并沒有實質性的幫助。
4.有關部門指導不到位
通過調查發現,95%以上的學校期待在開展校本研修過程中得到有關教研或教師培訓機構的指導。但是,上級教育行政部門或學校安排了校本研修的任務,往往是向學校或教師要結果,很少去關注開展過程,這導致基層學校在實際的開展過程中存在的問題和困難沒有得到解決。這使校本研修流于形式,走過場,沒有真正發揮促進教師專發展的目的。
二、校本研修效果不佳的主要原因
1.校本研修的推動者和實施者缺乏對此相關領域理論上的系統學習
開展校本研修需要實施者或參與者具備一定的理論修養和實踐支撐。例如,對于學校中存在的問題,如果作為校本研修的“問題”,那么,這樣的“問題”應當有誰來界定?為什么這是我們學校發展中的“問題”?為什么要這樣解決而不是那樣解決?依據是什么?等等。但作為基層學校,尤其是農村學校來說,很多老師,甚至是學校管理者對教育的有關理論知識還是存在不足的。調研中發現的86%以上的教師、80%的校長和82%的教導主任是沒有閱讀習慣的,這個數據也說明了教師和教育管理者在教育理論學習方面有待進一步加強。
2.教育行政部門在推動過程中缺乏有效的經驗積累
根據調查,34%的學校實施校本研修的動力來源于上級教育行政部門的要求。但在實際過程中,教育行政部門更多是積極倡導基層學校開展此類活動,甚至有些地方對研修的次數做了硬性的規定,但究竟怎樣開展、是否有值得借鑒的樣本,這些學校管理層和教師非常關注的問題,有關部門并沒有提供比較好的范例。這樣就導致致使學校或者教師為了完成任務而使活動流于形式。同時沒有可參照并被普遍認同的試點學校作為參照標準,校本研修在某種程度上成為應付檢查工具。
3.了解途徑單一。支持力度不夠
一半以上的被調查者是從上級教育行政部門的文件或學校領導開會傳達中知道校本研修的,還有相當部分的被調查者只是聽說過。到基層學校得到的僅僅是“校本研修”的名詞。訪談中大部分教師對校本研修的反應都是做了什么課題和發了幾篇文章。由此可見,基層學校對校本研修知之甚少,開展校本研修沒有立足于教學實踐過程中實實在在存在的問題。
4.缺乏專的專家支持
基于調查,學校管理者甚至教研員都認為指導校本研修開展的專家較少,且能力方面也有待進一步提升。另外,895%以上的被調查者都非常希望能得到專家的指導且認為專家指導對開展校本研修意義重大。但現實中只有很少一部分人得到過專家的偶爾點撥,其主要原因是真正有能力指導基層學校的校本研修活動,特別既具備有關教育教學理論,又有一定的實踐經驗的專家更是很少。
三、有效實施校本研修的建議
1.加強專理論學習,真正了解校本教研內涵
從學校層面來講,校長要帶動全體教師學習和深化校本研修知識,讓校本研修內化為教師發展的驅動力,真正成為學校教師專發展的有力武器。其中,校長是學校校本研修的第一負責人和推動者,從某種程度上說,校長的思想將決定校本研修的成敗。所以,校長必須成為樹立正確校本教研觀的“領頭羊”。
2.加強制度建設,將校本研修納入常規工作和考核評估范圍,建立健全校本研修長效機制
首先,教育局要加強和規范相關制度建設,包括校本研修指導思想、監督制度、評價制度等,從宏觀上把握方向,將校本研修納入學校常規工作檢查和校長評優、升遷等考核范圍。其次,學校在教育局相關精神的指導下,根據本校實際情況,建立相關制度和評價機制,使校本研修的開展有章可循有法可依,使校本研修成為學校的常規工作,學校要成立“校本研修”指導小組(小組的成員應包括學校的領導層的人員,骨干教師,普通教師),及時幫助和督促教師診斷問題,解決問題,且將校本研修納入教師績效考核范圍,用制度來保障校本研修的開展。
3.結合實際制定培訓方案,幫助教師解決實際問題
教育行政部門制定校本研修相關政策和培訓方案時,首先要調查全縣的情況,根據實際情況有針對性地制定培訓方案,然后結合本縣資源,對方案的有效性進行預估。縣級教師進修學校在培訓前要了解當地學校在開展校本研修中存在的問題,并對問題進行分析,提出切實可行的培訓內容和策略:培訓中要對原先設置的內容進行重新評估,了解之前的預設與參訓的學校管理者或教師的需求在一致程度的差異性,并適當做出調整:培訓后要能夠有持續的跟進措施,保障學校在實施校本研修工作中遇到困難能有支持力量。學校制定校本研修方案時,一定要以本校存在的實際問題為主,重點放在教師教學實踐上。
4.集中優勢資源,精心造專家團隊,為校本研修導航
獻縣第三實驗小學方案
1.指導思想
信息技術應用能力是新時代高素質教師的核心素養。為了提升我校教師信息技術應用能力水平,更好地為教育教學服務,依據國家、省、市、縣各級的信息技術能力提升2.0實施方案等文件精神,按照“多媒體教學環境、混合學習環境、智慧學習環境含列的三十個微能力點,提升教師在學情分析、教學設計、學法指導和學業評價的信息化教學能力,真正達成技術和教學的深度融合創新,破解教學難點問題,根據我校信息化教學條件及教師的實際情況,制定我校信息技術提升工程2.0的整校推進方案。
2.目標任務
(1)總目標
以繼教網為主要平臺,以課堂教學為實踐基地,依托學校校本研修項目的建設,構建以校為本、基于課堂、應用驅動、注重創新、精準測評的教師信息素養發展新機制,采用整校推進的混合式研修新模式,以提升個人能力,更新教學方法為主要目的,基本實現“三提升一全面”的發展目標:校長信息化領導能力、教師信息化教學能力、培訓團隊信息化指導能力顯著提升,推動學校由技術應用向創新發展演進,促進教師由技術應用向素質能力拓展,全面促進信息技術與教育教學深度融合創新發展。
(2)具體目標
①結合自己的教學實際,選擇適合自己發展的能力點保質保量完成教師研修網上的學習。
②能結合教師研修網上所學習的能力點,與自己的教育教學有效融合,提升自己的教學水平,提高學生的學習能力。
③結合我校校本研修,校本教研,校本培訓,不斷提升自己的信息技術水平,從而提高自己的教育教學能力。
④結合我校的“同課異構”、“集體備課競賽”、“課例分析課”、“診課”、“議課”等多種形式的教研活動,把信息技術與學科進行深入的整合。
⑤結合我校實際,年輕教師與中老年教師結成互助團隊,年輕教師懂技術,中老年教師有經驗,強強聯合,打造好多媒體學習環境,努力開發混合型學習環境,向智慧型學習環境邁進。
3.內容及時間安排
(1)啟動工程《中小學教師信息技術應用能力2.0提升工程》2019年10月。
完成信息技術應用能力提升2.0全員培訓:2019年10月至2019年12月28日。
(2)學習步驟
1)測評選點2019年10月14日至2019年10月24日
2)校本研修
①課程學習:2019年10月至2019年12月28日
②教學設計:2019年10月25日至2019年11月7日
③研課磨課:2019年11月8日至2019年11月18日。
(3)提交成果
2019年11月19日至2019年11月26日。
(4)應用考核
①學校審核:2019年11月27日至2019年11月30日。
②互學互評:2019年12月1日2019年12月15日
③專家認證:2019年12月
主要環節
主要環節描述
活動環節
線上研修
線下研修
環節1:技術創新課堂教學設計初案
1.教師上傳自主備課的教學設計初案;
2.學科教研組內進行交流研討,同伴互評;
3.學科組長線上指導。
教師在看課的基礎上,選擇一節本學期即將教授的課程,根據教學內容需求選取恰當的信息技術手段,完成自主備課。在本校學科教研組內,征求同伴意見,生成第一次基于個人經驗的信息技術與學科教學融合創新的教學設計初案。
環節2:基于群體智慧的教學設計改進案
1.教師上傳教學設計改進案,教研組內繼續互學互評;
2.學科教研組長針對備課中的問題可以組織大家展開研討,進行指導。
1.學科教研組選擇一名主備教師的教學設計,進行案例評析,共同打磨。
2.教師在學習借鑒的基礎上,修改完善自己的教學設計,形成教學設計改進案。
環節3:基于教學實踐的課堂教學實施案
學科教研組長組織教師對主上教師上傳的課堂實錄開展評課議課,進行指導。
1.主備教師根據修改后的教學設計,先行完成一節課堂實錄。
2.其他教師學習觀摩主上教師的課堂實錄后,進一步修改完善自己的教學設計,形成教學實施案。
環節4:基于實踐體驗的課堂實錄
1.學科教研組內開展課堂實錄展評并進行優秀課例說課活動;
2.學科教研組推送優秀課例到學校
1.教師根據修改后的教學實施案,上一節課并完成課堂實錄,學科教研組同伴觀課議課;
2.教師將課堂實錄傳至平臺。
環節5:技術創新課堂教學實踐體驗課例展評
學校匯聚各學科教研組推送的優秀課例,開展線下展評,優中選優,最后遴選出學校的精品課例。
活動要求
1.提交的作品應是根據教學設計所完成的課堂實錄,一節完整的課;
2.課例設計符合培訓主題,信息技術選用符合教學需求,資源應用合理恰當。
3.視頻必須呈現出參訓教師實時授課過程中應用信息技術的內容;
4.學校領導檢查和督促活動的開展,年級組長組織活動的開展。
成果
1.每位教師提交一節信息技術與學科教學融合創新的課例設計和課堂實錄;
2.學校精品課例
活動時長
12周
4.主要措施
(1)健全機制,推進信息技術應用能力提升。
①組建學校信息化規劃領導小組
由學校校長康健擔任組長,全面領導學校信息化教學能力提升工作。副校長劉建梅、張國敏及教導主任劉艷芳擔任副組長,負責學校信息化教學能力提升的具體工作。政教主任、后勤主任、安全主任進入領導小組負責在教師信息化能力提升過程中的具體實施和保障工作。骨干教師負責全體教師及學生的調研工作。
②制定《學校信息技術應用2.0發展規劃》和《學校校本研修工作實施方案》。
(2)轉變教師觀念,推進信息技術應用能力提升
召開全校的信息技術提升工程2.0校本研修的落實會。貫徹落實《河北省中小學教師信息技術應用能力提升工程2.0整校推進實施細則》和《河北省中小學教師信息技術應用能力提升工程2.0校本應用考核實施方案》等文件精神,轉變教師觀念,增強信息技術應用的意識。
(3)劃分層次,推進信息技術應用能力提升。
按學校年齡結構比例選擇學校教師能夠達到的能力點。
(4)融合團隊,推進信息技術應用能力提升
結合學生的年齡特點、學科特點及教師的年齡結構:1、2年級教師為一組;3、4年級教師為一組;5、6年級教師為一組;音體美綜合科目教師為一組。在教研實踐中,年輕教師在信息技術上多對中老教師進行指導,中老年教師根據自己的教學經驗對年輕教師以引領,實現互幫互學,共同進步。先根據我校現有的多媒體設備上各種應用、小程序、app進行學習,再逐步加深難度,期末組織進行一次信息技術的大比武,評選出優秀的團隊。
(5)教研引領,推進信息技術應用能力提升
①成立以骨干教師為核心的校本教研團隊,發揮學校骨干教師引領示范作用,開展“信息技術支持下的課堂教學”主題示范課、觀摩課活動。科研先行,讓骨干教師的引領示范帶動全校教師信息技術能力水平的提升。
②指派信息技術能力強的信息技術教師及年輕教師,組成我校的信息技術指導團隊,積極參加縣級的培訓,并回校做再次的培訓。
(6)資源共享,推進信息技術應用能力提升
①建立學校管理數據庫。將紙質資源數據化處理,建立學校管理數據庫,便于資源的長期保存和檢索應用。
②建立學校教學資源數據庫。分學科、分年段將學校教學課件、學生信息等教學資源進行整理和歸類,便于教師備課使用和了解學生。
③借助百度云等工具,建立個人資源庫,進行網絡資源共享。
5.組織保障
(1)加強組織管理
①對教師信息化發展進行精細化管理,按工作性質分學科、分學段、分部門管理,確保人人有領導負責,處處有團隊指導。
②對教師信息化能力水平提升工作進行測評。分為不合格、合格、優秀、卓越幾個等次,獎勵信息化技術水平能力提升幅度比較大的卓越教師。
(2)明確主體責任
教師首先要進一步自我診斷,認清現有信息技術水平,明確達到什么樣的信息技術標準,參照能力維度,對照微能力測評規范選擇個人研修的關鍵能力點,完成線上線下學習。
(3)建立應用機制
①學校將教師信息技術應用能升工作納入年度考核之中,成為評優選先的依據。
②教師信息技術應用能力水平將成為參加學校及以上部門組織教學競賽活動的入門條件。
③學校結合本校實際,制定了符合我校實際的信息技術提升考核方案。把信息技術的應用能力與教師的日常練功及月考評相結合,以評促用,達到整校推進的目標。
一、調查研究,制訂方案
由于我校才辦學六年,是一所規模不斷擴大的新學校,每學年都有數量較多的新老師調入我校。去年,我校增加了44位來自周圍4間農村撤并學校的老師。開學初,我校校本培訓領導小組通過問卷調查、座談會、個別談話、聽課等方式,對新老師進行調查研究,全面了解他們的教育教學水平,從而制訂出切實有效的“師徒結對”方案。學校根據這些新教師的迫切需求,有的放矢地挑選政治素質好、業務能力強、教學基本功過硬的骨干教師,充分發揮“骨干帶動”的作用,采取集中與分散相結合的形式進行培訓。
二、新教師培訓,提升自我
為了讓初進入我校工作的“新”教師盡快適應環境,較快地提高業務水平。我校每學期都定期開展新教師培訓活動,由劉映桃校長主持培訓工作,通過游戲體驗、經驗分享、案例分析、專題講座等方式,在輕松、融洽的氣氛中,增進了與新教師的情感,給予教育教學技能的指導。同時,也讓新老師看到了自己的進步,堅定了信心。通過一系列的培訓,新老師都能在短時間內熟悉了環境,融進教師團隊,放下思想包袱,轉變了觀念,提高了專業水平。許多老師回顧這段充滿關愛的成長路程,總是滿懷感慨,熱淚盈眶。
三、開設專題講座,提高教師綜合素養
教書育人,師德為本,缺乏良好師德的教師隊伍,教學質量無從談起。為了培養良好的師德師風,推動我校的教育教學改革的深入開展,提高教師的綜合素養,我校注重發揮專家、名師、骨干教師的引領作用,定期由學校的骨干教師及邀請教育專家、名師主講教育專題講座。及時解決日常教學中遇到的一些實際的問題、困惑,重在指導教育教學的實踐。
四、立足課堂,切實提高教學水平
備好課是上好課的前提和關鍵,集體備課是發揮集體智慧、提高課堂效率、保證教學質量的有效措施。我校制訂出完善的集體備課制度,各年級備課組每周舉行一次集體備課,要求結對的“師傅”和“徒弟”都同時參加,按“集體分工―個人主備―輪流主講―集體討論―形成教案――課堂實踐―反思總結”的程序模式進行。“師傅”要經常和“徒弟”一起研究教材教法,釋難解疑。通過這些活動,“師傅”和“徒弟”共同學習,共同提高,以老帶新,以新促老。新老師的教學水平普遍提高較快,有些脫穎而出,成為教學能手。
五、班主任經驗交流,增強班級管理能力
為了讓新老師盡快熟悉學校的班級管理制度,增強班級管理的能力,班主任給他們“配置”了工作經驗豐富、有責任心、工作能力強的班主任骨干當“師傅”。“師傅”要毫無保留地向“徒弟”傳授工作經驗。由于“師傅”的指導到位,使新老師能及時采用正確的教育方法,少走彎路,班級管理水平提高很快。教學相長,“師傅”在幫扶的同時,也積累了實踐經驗,鍛煉了能力。
六、合作科研,突現教研的實效性
我校教研活動以合作為主要形式,以實效為目標,每位老師都時時注意教學中的細節,收集平常教學中的情況,在教研活動中相互交流解決,老師們以教學中急需解決的問題為取向,確立自己的小課題。學校鼓勵老師一隊或多隊“師徒合作,共同研究”,以群體合作、同伴互助的方式組合成研究小組。我校確立了學校網絡教研的發展方向,開展了網絡環境下的教研活動,開辟校本教研專欄。
為了進一步拓寬校本研修的領域,我校與廣州鳳凰城中英文學校、廣州駿景小學、香港真道書院、蘇州工業園區跨塘實驗小學、北京前門小學、美國紐約州高地小學等學校結盟,積極構建合作、互動的校際間的校本教研模式。
我校始終以全面提高我校教師的整體素質為核心,著眼于教師適應現代教育的綜合素質的提高,不斷開發校本研修內容、創建校本研修的形式,把校本研修真正落到實處,有效地促進了教師的專業化發展。有三位老師脫穎而出成為增城市教學能手,八位老師分別被評為“廣州市優秀教師”“廣州市優秀班主任”,兩位老師被推薦參加省名師培訓;一位老師被評為廣州市名班主任。教師分批外出學習交流的足跡近至廣州、佛山、深圳,遠至上海、江浙、青海、、沈陽、香港、澳門、美國。我校老師在校本研修中得到了鍛煉成長,教師團隊煥發出朝氣與活力。
關鍵詞:校本研修;問題;探索
中圖分類號:G632.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992-7711(2013)23-0130
課程改革對教師素質的要求越來越高,提高教師素質成為學校發展和課程改革的關鍵。依據學校內涵發展的需要,立足教研,聚焦課堂,轉變教師觀念,提升教師執教水平,提高教學質量、切實解決或研究教育教學改革中出現的新問題和新情況,是學校校本研修工作面臨的主要任務。
事實上,教師職業的特點之一便體現在它的研究上,這一特點決定著教師研究的日常性、必要性和實踐性。就教學與校本研修的關系而言,兩者是“共生互補”的關系。“教而不研則淺,研而不教則空。”一方面,就教學的本性而言,它是一種創造性的勞動,是一種帶有不可窮盡的研究性的勞動,教學內在具有研究性;另一方面,教學如果沒有以研究為依托的深化和提高,就容易在固守舊經驗、照搬老方法的巢臼里不能自拔。從實踐層面來看,沒有基于研究的教學,很容易形成一種慣性、惰性,從而銷熔教學生活原有的別開生面和新鮮光彩,使之失去應有的新意和情趣,只有在工作的背景下研究,解決身邊的問題,促進教師自身專業發展,才會不斷改變教學的行為、狀態、習慣,不斷提升教學的品質、水平、境界,讓教師嘗到研修的甜頭,從而使教學始終富有生機、充滿活力。
一、當前校本研修存在的問題
隨著課程改革的不斷深入,校本研修已成為學校走內涵發展之路的必然選擇,成為教師專業成長的必由之路,也成為教師職業生活的基本方式。然而,在實踐中校本研修也存在著一些問題。
1. 一些學校對校本研修的管理松散,校本研修情況流于形式。這些學校的校本研修雖然也搞得轟轟烈烈,但是未能與具體校情相結合,主題研修流于形式。甚至有些學校由于主、客觀雙方面的原因,缺乏明確有力的實行措施,使校本研修形同虛設,流于紙面的活動形態。
2. 部分學校對校本研修不重視,有的學校領導沒有充分認識到校本研修對于教師發展的重要性,僅僅是把它當成一種形式或是應付檢查的工具,只是把工作布置給教科室、教研組長,自己沒有親自參與活動。
3. 教師參加校本研修活動存在困惑。學校校本研修的主流雖然是以教師課堂中出現的現實問題為研究內容,教師們也認識到將自己在課堂中碰到教學問題和同事們一起討論研究對自己的幫助很大,但仍存在教師“不愿研修”與“不會研修”現象。部分教學經驗比較豐富的教師認為自己的教學已經算是“高效率、高水平了”而不愿研修,部分中年教師由于升學壓力大、教學負擔重、時間和精力不夠而不愿研修,相當部分教師特別是青年教師,他們渴望自己的專業有所發展卻不會研修,缺乏進行研究的能力。
4. 在推進校本教研制度的建設上力度與深度均顯不足,管理出現了“三無”現象,即“無規劃、無過程、無成果”。制度有效性差,制度形式化,在制度指向上片面強調教師的義務和責任,沒有更多地考慮學校如何為教師的研修提供保障,在制度內容上多要求教師“做什么”而忽略了指導教師“怎樣做”,在制度實施上沒有實施規劃,沒有過程監控與指導,沒有研修結果的考核與評價。研修活動針對性差。在實際的研修過程中不考慮不同層次教師教學理論水平和教學實際經驗之間的差距,統一要求統一模式,采用一刀切的辦法,致使校本研修與教師的發展需求脫離,無法啟動教師自覺研修的內驅力,無法保證教師全員全程專業化水平的整體提高。
二、幾點探索和實踐
針對學校開展校本研修普遍存在的問題,結合校本研修是對校本培訓、校本教研、校本科研這三個概念的整合和發展這一特點,可以以研修陣地、研修主體、研修內容為抓手,通過反思實踐、同伴互助、專業引領來研究和解決教育教學中所面臨的各種實際問題,總結提升教育教學經驗,全面提高教師的教育教學能力和理論素養,構建以校為本的教師研修制度。
1. 健組織,定制度
學校要成立校本研修工作領導小組,加強組織管理,為校本研修工作順利開展提供了組織機構保障。成立如學術委員會和教科室等類似的工作小組,具體負責校本研修的組織實施,制定“校本研修制度”、“校本研修專業引領制度”、“校本研修管理制度” 、“校本研修集體備課制度”、“校本研修自主學習制度”等研修制度及考核細則,對教師參加校本研修的情況進行考核,建立個人研修檔案,使管理上更加科學化、規范化、制度化。建立由校長(或主管校長)――教科室主任――教研組長――備課組長組成的四級校本研修管理體制,責任分工到人,明確各級職責,具體落實,確保校本研修工作穩步推進。
2. 抓陣地,保實施
教研組、備課組是校本研修的主陣地。教研組是以學科為單位,實施教學活動和教學研究的重要組織機構。首先要選拔管理能力強,學術上具有引領、示范作用的名、優、特、骨干教師擔任教研組長,其次是明確教研組長的主要職責:組織本組教師學習教育、教學理論,樹立正確的教育、教學思想,團結本組教師完成學校規定的教育、教學任務;組織本組教師學習本學科的課程標準、教材和考試說明,指導全組教師制定教學計劃,選擇確定教學措施和教學方法。教研組配合教科室著力抓好新教師匯報課、青年教師教學技能展示課和骨干教師、學科帶頭人的示范課活動,最大限度地發揮每節公開課的探索和示范作用。讓中老年教師和骨干教師幫助青年教師認真備課深鉆教材,通過集體備課和經常性的互相聽課,及時糾正問題提出改進的措施。青年教師在這樣的團隊中,全面學習不同風格的教學方式,起點高、進步快。同時,青年教師可以幫助老教師在電子備課,多媒體教學方面得到提高。教研組成為一個促進教師不斷成長與提高的學習共同體,使教研組真正成為校本研修的主要陣地。
集體備課是校本教研的一個重要而有效的途徑,是同年級同學科教師集體討論,相互研究,集思廣益的創造性活動,可以解決本年級本學科教學中存在的問題。為提高集體備課的有效性,不斷完善集體備課制度,可按集體備課“七環節” 程序統一要求:(1)明確任務:備課組長以學期為單位擬定切實可行的集體備課計劃,時間、地點、內容、主講人統籌安排好。每位教師都要輪流承擔主講人,提前明確主講內容,讓每位教師心中有數。(2)自主備課:每位教師都要以單元或課時為單位按照備課要求提前備好課,寫出教學預案,同時,要提出自己有疑問的地方,以便會診解決。中心發言人提前備課的材料要印發給每位教師。(3)中心發言:主講人重點從以下幾方面進行中心發言:①解讀“兩綱”、教材和學生。詮釋“大綱(課程標準)”、“考綱”要求;教材的編寫分析,教材內容前后關系、地位分析,新舊教材內容的對比,教材素材處理,需補充的素材;學生的知識基礎分析、學生的學習心理及素質分析、學生已有基礎對本節學習的影響分析(好的影響與不好的影響)。②解讀教學任務和目標。③講解教學設計思路,教學流程,教學重、難點及其突破策略,教學過程設計(教學環節、教師活動、學生活動、設計意圖)。④講解課堂練習題的設計意圖等。(4)集體研討:在集體備課中,全組教師根據主講人的發言,結合自己的思考,共同討論、研究,相互補充,形成共識,使得教案內容更加充實、完善。(5)完善個案:教師再將集體智慧與個人風格結合起來,根據各班的學情,完成具有個人特色的教學設計、教學方案。(6)課堂實踐:同組教師之間觀課、議課,進行交流,取長補短。(7)反思總結:教師對集體備課后的教學方案課堂實施后,寫出課后反思,通過評判性反思、研究、總結,為后繼教學積累經驗奠定基礎。
同時,以教研組、備課組為單位,根據本學科本年級教學工作中碰到的實際問題,確定校本研究課題,報教科室立項后實施行動研究,有計劃地研究尋求解決問題的有效策略。課題研究對教師專業化成長有很好的促進作用與指導作用,也是提高教學質量、促進學科發展的突破口。
3. 抓問題,定課題
研究始于問題,問題是校本研修的出發點,解決問題是校本研修的終極目標。在教學工作中,每一個教師都會碰到許多問題,這是非常正常的,我們希望教師做的是不但能提出問題,更重要的是能解決問題。因此,在備課組或教研組活動中要有意識地鼓勵教師多提自己平時在教學、管理中出現的困惑,大家共同探討解決,以培養教師的問題研究意識,提高教研活動的實效性和針對性。問題的設計要與教學實踐直接聯系,是教師最棘手的教學問題,是解決教師自己的問題、真實的問題、實際的問題;問題的設計要具有典型性,是共性問題,是相對多數人(教師或學生)的問題,還要考慮到不同階段教師問題的層次性及需要解決主題的特殊性;問題要有潛在的價值,解決后能有效提高教學效率,改進教學行為;問題的設計還要有解決的可能性,所選問題通過校本研修能得到解決或局部解決。問題提出后,要使教師能通過專題學習,專題研討,合作探究,有效地解決問題。學校還可以倡導教師開展以身邊問題為先導的課題行動研究。
蘇霍姆林斯基在《給青年校長的一封信》中指出:“如果你想讓教育工作給教師帶來樂趣,使每天上課不至于成為一種枯燥而單調的義務和程序,就要引導每一個教師都走上從事教育科研的條路。”課題研究是促進教師進一步成長發展的必由之路。要堅定不移地走“科研興校、科研強師”之路,營造濃厚的科研氛圍,充分調動教師投身科研的積極性,構建國家、省、地、縣、校、教研組六級課題網絡,做到學科有課題、人人有專題。
參考文獻:
[1] 王志軍.校本研修實踐研究[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1.
一、打造主題式教研團隊的背景分析
一直以來,學校的校本教研受傳統思想束縛,存在著以下三方面的問題:
一是學校的校本教研缺乏思想,研究的主題不明,教師在迷茫中摸索著前進,教師專業成長速度緩慢。
二是學校的教研氛圍不濃,好多教師把教研當作一種任務,為教研而教研,是流于形式上的教研,是一種淺層次的教研。如,在聽課、評課的教研活動中,聽到最多的往往是“你好、我好、大家好”,評課的教師講得順暢、上課的教師聽得舒服,形式上是以“一對一”的靜態交流為主,內容也多為教學目標是否達成,教學任務是否完成,重點是否突出,難點是否突破等。教研效果也可想而知,最要不得的是,學校與教師都將教研的重心停留在教的層面上,對研的開展缺乏實質的工作,教與研的脫節非常嚴重。
三是在教研活動中,也有相當一部分教師能認真對待,可停留在單兵作戰上,沒有團隊協作的氛圍。有的教師只顧自己的發展,只耕耘自家的三畝地,只強調自己的生存空間,只知清掃自家雪,認為知識是私有的,經驗是自己的,好的教學信息不交流,好的教學經驗不傳授,有了問題相互指責,有了成績相互爭奪。教育教學各自為陣,這些問題是與課改的理念格格不入的,是我們亟待擯棄的。
基于上述分析,我們從2010年起,提出了為期三年的《東湖鎮中心小學校級骨干教師培養活動方案》,方案的提出得到了教師的大力支持,足見教師對自身成長其實是很渴望的,只是很多時候處于迷茫狀態,無所適從而已。打造校級骨干教師隊伍,必須給教師搭建好一個適合教師專業成長的舞臺,于是,我們提出了主題式教研團隊的活動方案。主題式教研團隊的提出基于這樣幾方面的認識:(1)我校現有教師69人,其中市、區名師名校長培養對象7人,校內骨干教師人數相對缺乏,但如果能發揮好已有名師的引領作用,效果肯定會不一般的,因為這些土生土長的草根專家對教師的身心示范是直接的、潛移默化的。(2)學校教師69人中近50人在35周歲以下,年輕教師占了大部分,這些教師的沖勁與激情尚未全部銳化,還處于可打造階段,他們經過多年工作積淀,已有一定教學經驗,如果能給以恰當的引領,必定會脫穎而出。(3)可以從兩個角度同時入手,提升學校校本教研的質量。一是開展主題式教研,有研的主題,能按主題方案開展教研活動,使教研活動的目的性明確;二是構建教研團隊,營造團隊教研的氛圍。在團隊中開展活動,用團隊的思想,集團隊的智慧開展活動,使我們的教研效果達到最優化。因此,我們提出以構建教師教研團隊為途徑,按照學校制定的主題式研討活動,開展主題式團隊教研活動。通過這樣的活動,促使教師不斷地更新觀念、攀升業務新高峰,并充分發揮其示范、輻射的作用,使之成為學校深化課改實踐的領跑人,逐步成為學校教育品牌的主力軍。
二、打造主題式教研團隊的行動策略
1 組建學科教研團隊,營造合作的團隊氛圍。根據實際情況,學校組建了12個學科教研團隊。分別是一至六年級六個語思學科團隊,三個數學學科團隊,一個英語學科團隊,一個體育學科團隊,一個藝術科技學科團隊。聘請了12位工作敬業、業務素質突出,并有一定協調能力的教師擔任團隊組長。通過積分的形式開展了教研團隊激勵工程建設。
2 確立團隊主題研修流程。(1)發現問題,確立主題。根據學校教學工作及教師日常教學行為中存在的問題,提煉研究的主題,確立研究課題。(2)專題學習,提高認識。專題理論學習具體分成三個階段:一是業務學習,學習一些與主題接近的理論資料。二是實踐中學,從理論的層面對實踐中反映出來的問題加以剖析,并尋找其根源。三是教后學,對實踐過程中某一問題的思考與解決過程進行更進一步的反思與交流。(3)集體備課,共同討論。集體備課主要是對執教教師的課堂設計進行討論,圍繞主題,集思廣益,取長補短,共同提高。(4)課堂實踐,印證預設。每學期進行的主題研討課是對教研主題的課堂實踐,是對教研主題預設的印證,是教研主題實施的有效保證。(5)共同探索,反思教學。通過反思逐漸實現教師的自我超越。“思在課后”就是教師在教學后必須有反思,主要是對課堂教學開展自我分析,以便打造亮點、剖析暗點,總結經驗,提煉理念,形成自己的教學風格,促進教師自身的發展。這些環節中主題的確定至關重要,主題的確定必須體現“源于實際需求,能解決實際問題”的原則,是整項活動的紐帶。而課堂實踐是整項活動的靈魂,集中體現著這項活動的價值所在。
3 確立團隊活動主題。根據學校校級骨干教師培養方案的精神及學校圍繞校本教研所制定的文化戰略,學校制定了以“課堂教學有效性研究”為主題的東湖鎮中心小學校本主題研修活動方案。提出了以“規范課堂教學行為”為基礎,以“課堂教學有效性研討”為研究核心,以深化“課例研究”為突破口,以“提升課堂教學的質量,促進教師的專業成長”為目的的團隊主題研修活動指導思想。圍繞學校總的研修方案,各教研團隊提出了相應的研究子課題,每學期有研究的重點及落實計劃的部署。
4 做好團隊主題教研及課堂實踐活動。根據學校制定“關注課堂有效性”校本研修活動主題及《東湖鎮中心小學校本教研課教研流程規范方案》,由教科室統籌,期初落實具體研討內容、參與人員及活動時間。主題式團隊教研課堂實踐活動采用組內備課、代表上課、全員評課的模式進行操作。具體分兩步走:第一步,由教研團隊負責舉行團隊主題教研活動,具體流程是一周前先組內集體備課,交流備課意見,施教者組內施教,組內反思性評課,提出修改意見。第二步,一周后校本研討,活動由教科室負責,上課的教研組組長主持,大致流程安排如下:圍繞主題施教――教師現場書面評課――上課教師說課反思――主評教師評課――隨機抽簽評課――自由互動評課――教科室點評。其中主評教師評課由上課的教研團隊事先確定l位教師為主評教師。隨機抽簽評課教師。由教科室當場抽5位教師進行現場評課,評課時每位教師發言的時間不超過5分鐘,不少于3分鐘。
5 逐步完善評價體系,推動教研團隊和諧發展。為發揮好評價的導向作用,促進教師群體的專業成長,學校建立了教研團隊激勵工程活動方案。按照期初落實活動主題、中期強化過程管理、期末總結考核評比工作思路,從過程與結果兩方面入手,采用積分的形式予以綜合評價,有效推動了教師專業發
展。過程的積分主要涉及活動主題的確定、活動方案的設計、活動計劃的制定、活動開展及活動的參與情況等五個積分指標,期末,教科室提供五個指標的活動數據,各團隊對照五個指標自評積分。結果的積分強調的是在團隊的合力作用下所取得校級、區級及以上等方面的成績,主要涉及內容為課堂展示、教改項目、課題研究等方面開展情況,教科室在期初公布結果的積分項目,便于各團隊在工作中有的放矢。期末,根據過程與結果兩方面的活動情況,評出一、二、三等獎團隊及優秀教研團隊組長,公示結果,在全鎮教師會上表彰的同時給予各團隊一定物質獎勵。
三、打造主題式團隊教研帶給我們的思考
一個聰明人可以創造奇跡,另一個聰明人也可以創造奇跡,如果兩個聰明人聯手合作,他們創造的就不僅僅是奇跡,而是一切。校本教研需要的就是這種同伴之間的合作互助。合作可以使教師在互補中成熟,在互動中成長。
1 團隊的合作氛圍、研討氛圍濃了。作為在校本研修中產生的一種新型教研活動,主題式團隊教研活動充分發揮了教師的主體作用,聚合團隊力量,使集體備課、議課、評課過程更富有成效,極大地檢驗和提升了教研團隊的工作能力和水平,達到了促進教師共同發展的目的。我校一年級語思組李孝青老師,把滿腔的熱情都投入到團隊工作中,正是這樣的熱情帶動了整個團隊,使得整個教研團隊的教研工作開展得如火如荼。把教研團隊精神、團隊目標的概念,無形地滲透到團隊中每一個教師身上,使得他們凡事以團隊的利益、團隊的目標為第一考慮。
2 實現了“三個轉變”。以教師聽為主的教研模式向教師參與的互動式的教研方式轉變;教研內容單一向教研內容多元化、專題化轉變;教研模式的開放,帶動了課堂教學方式的根本轉變,更多地關注學生的學習、關注學生的發展,不斷提高。
一、研修項目及內容
(一)高中、職專教師全員遠程研修
高中、職專教師遠程研修參訓對象包括語文、數學、英語、物理、化學、生物、政治、歷史、地理、音樂、美術、體育與健康和綜合學科(信息技術、通用技術、綜合實踐活動學科和教輔人員)教師。研修以“用技術改變教學”為主題,開展信息技術應用理念、方法、應用案例、工具等模塊的學習,推動高中、職專教師在課堂教學和日常工作中有效應用信息技術,促進信息技術與教育教學的融合。研修共50學時,分兩個階段。第一階段集中研修6天,教師根據學校選擇的課程套餐,自主選擇具體的研修專題,36學時;第二階段分散研修兩個月,14學時。分散研修階段高中、職專教師要學以致用,將集中研修所選學信息技術應用于日常教學實踐,并通過平臺提交應用成果。
(二)初中教師全員遠程研修
初中教師遠程研修參訓對象包括語文、數學、英語、物理、化學、生物、思想品德、歷史、地理、體育、音樂和美術12個學科教師。以基于新課標的課例研究為主題,聚焦新課標貫徹和混合式課例研究,主要包括學科教學最新動態與發展趨勢、基于課標貫徹和學生學習的教學設計與研究、學科教學問題與對策、貫徹課標的混合式課例協同研究、課例研究常態化及其變式應用等。研修共50學時,第一階段集中研修6天,36學時;第二階段分散研修,14學時。分散研修階段,旨在學習借鑒應用集中研修期間的成果,結合日常教學,進行課例設計與研究,并通過平臺提交研修成果。
(三)小學教師全員遠程研修
小學教師遠程研修參訓對象包括小學語文、數學、英語、科學、音樂、體育、美術、品德與生活(社會)8個學科教師。研修以“用技術改變教學”為主題,開展信息技術應用理念和方法、小學應用案例、小學教師常用工具等模塊的學習,推動小學教師在課堂教學和日常工作中有效應用信息技術。研修共50學時,分兩個階段,第一階段集中研修6天,教師根據課程套餐A自主選擇具體的研修專題,36學時;第二階段分散研修兩個月,14學時。分散研修階段小學教師將集中研修所選學信息技術應用于日常教學實踐,并通過平臺提交應用成果。
(四)幼兒園教師全員遠程研修
幼兒園教師研修內容以幼兒園教師專業知識提升為主題,圍繞幼兒園一日活動的科學組織與實施,開展幼兒園一日活動流程及組織要點、生活活動中幼兒的學習與發展、區域活動的組織與實施、集體教學活動的組織與實施、游戲活動的設計與實施和家園溝通的藝術與技巧六個專題的學習,在普及幼兒園一日活動常規的同時,提高我市幼兒教師實施一日活動的科學性、規范性、實效性,促進教師專業成長。研修共50學時,分兩個階段,第一階段集中研修6天,36個學時;第二階段,分散研修,14個學時。分散研修階段,旨在學習借鑒應用集中研修成果,結合日常幼兒園一日活動,進行實踐研究,并通過研修平臺提交研修成果。
二、研修時間
研修分兩個階段,第一階段集中研修6天,第二階段分散研修兩個月。
1、集中研修時間:
幼兒園教師:7月7日-7月12日;
高中、職專教師:7月15日-7月20日;
初中教師:7月22日-7月27日;
小學教師:7月30日-8月4日。
2、分散研修時間:暑假結束開學后。
三、研修形式
以學校為單位,集中組織在校研修。研修按照“省課程專家團隊—市縣學科指導組—研修小組—參訓學員”的教學組織模式,依托“省教師教育網”研修平臺進行。
在省教師教育網上憑已有用戶名和密碼登錄。首次參加遠程研修的教師以默認賬號(身份證號碼)和密碼(姓名的全拼<小寫>)登錄,并及時修改密碼。
四、研修考核評價
1、指導教師、研修組長和研修教師達到合格標準,在其信息管理系統個人賬戶計入相應學分。
2、市項目辦將對暑期研修的所有單位進行量化考核,依據平臺數據,并結合各單位研修過程中的實際表現,對于組織到位,研修有序,研修人員積極參與,認真學習的單位,將給予考核加分,評選省遠程研修工作先進單位。凡出現不合格指導教師或學員的單位,將不得被評選為遠程研修工作先進單位。
3、所有研修人員按照省遠程研修的評優標準,依據平臺數據,評選省遠程研修先進個人;對于研修態度差,不聽從領導和安排,被省市通報批評的研修人員,取消本年度評先選優的資格。
五、研修組織管理
1.本次遠程研修實行市、鎮(街道)、校(園)三級管理。市教體局成立研修工作領導小組,下設由教師進修學校牽頭的“市中小學教師遠程研修項目辦公室”(簡稱“市項目辦”),辦公室設在教師進修學校,下設各相關職能組,具體負責我市遠程研修的組織、管理、宣傳等工作,對各研修點的研修過程進行巡視督導。集中研修期間,負責指導教師團隊集中辦公的組織、管理、服務工作。
2、各鎮(街道)教育辦和市屬學校要成立遠程研修項目工作領導小組,明確職責,責任到人,制定切實可行的研修工作計劃,確保各項工作落到實處。要制定必要的規章制度和應急預案,加強對研修工作的管理。于7月6日前,將《2015年遠程研修實施方案》和《暑期遠程研修應急預案》,書面的形式(加蓋公章和校長簽字)報市項目辦。
3.參訓學校校長(園長)是此次研修工作第一責任人,集中研修期間,全程在崗。要保障教師上網學習條件,網絡應達到規定標準。要制定必要的規章制度,加強管理,嚴格按照課程進度播放視頻,督促、引導教師按時收看視頻、完成作業和積極參與網上研討,保證每一位學科教師保質保量完成研修任務。
六、其他要求
1、市項目辦、各研修學校做好研修的宣傳工作,營造良好的輿論環境,反映教育和教師的良好形象。要安排專人負責研修的宣傳報道,及時總結研修情況,及時發現研修的典型人物和典型事件。暑期研修期間,以研修點為單位,至少報送3篇稿件。
2.各單位研修項目負責人要保持電話暢通,每天登錄研修指導QQ群,查看最新研修信息,加強過程監管和指導。請各單位負責人、管理員、指導教師加入學段QQ群(加入時注明:單位+姓名)。
3、高中(職專)學科指導教師組由市教育局負責組建。集中地點和時間另行通知。初中、小學、幼兒教師遠程研修指導教師組由我市負責組建。集中地點在教師進修學校,集中時間分別為:
教師的專業發展是學校教育發展的基石,而課堂教學能力提升更是教師專業發展的重點。從現在的教育狀況看,有關課堂教學的校本研修不可謂不多,從各級教育部門組織的集中授課培訓、比賽展示或基于網絡平臺的觀課議課等,都給教師提升課堂教學能力提供了有力保障。但我們也不能不看到,因為農村教師對校本培訓的認識不夠,加上學習機會少,參與名額、硬件條件的限制等原因使得這樣的課堂教學培訓收效甚微。與這些大型的課堂教學培訓相比,內容更具體、時間更短暫的“微課堂”漸漸顯現出它的優勢。
“微課堂”是依托校本研修平臺開展微型課堂教學的一種研究方式,一般課堂教學時間在20分鐘以內,教學內容較集中。授課時可以有學生授課,也可以無學生授課;可以是一課多議,即教研組一人上課,全體教師聽課,并參與評課,就教學研究主題進行研討,也可以是同課異構,在甄別比較中取長補短,受到啟發。
“微課堂”研修的操作流程如下。
1.確定內容。每次研修都立足課堂教學,確定重點研修的某一項或兩項課堂教學技能,包括導入、板書、提問、組織討論、講評、結課等教師的各項教學基本技能,然后選擇某一個知識點或某一個環節作為授課內容。如我校語文組已進行過的一些微課堂嘗試:不同體裁的課文導入研究、課堂小組合作學習的組織研究、課堂作業設計研究、課堂有效提問研究、前置性學習單的運用研究等等,都讓教師受益匪淺。
2.課前研討。組織教師進行交流,這一內容“假如讓我上,應該如何做”,每人簡短陳述自己的設想,以便集思廣益,形成最佳方案。
3.設計方案。上課教師根據主題內容編寫“微教案”,設計“微課件”、“微習題”等。教案中除了說明該技能實踐構想外,還要注明設計理念、操作行為、時間分配等內容。
4.觀摩展示。授課教師按教學詳案進行課堂展示,在展示之前要對本次研練作簡要解說,闡明自己的設計意圖,以便觀摩者作評價。
5.反思評析。展示教師課后進行自我分析,反思是否達到了自己所設定的目標,找出有待改進的地方。全體教師各抒己見。
6.修改再練。授課教師綜合集體意見進行修改,進行第二次課堂研練。
“微課堂”的研討活動目標明確,互動深入,耗時少,見實效,擴大了教師參與的廣度和效度,在最短的時間內獲得最高的效益,自然深得一線教師的青睞。
二、 微課題
課題研究一直是校本研修的重要抓手,但長期以來課題研究的高理論性、高專業性讓許多教師產生了類似“教育科研太深奧,我們不是那塊料”、“課題研究太繁瑣,耗時耗精力”的感覺,從而對課題研究敬而遠之。特別是農村學校因為缺少研究的專業引領和團隊合作的意識,教師對課題研究更是望而興嘆。而微課題研究正彌補了這樣的缺憾,它是一種切口小、周期短、過程簡的教育科研方式,更是一種普及性強、基于實踐的草根化研修方式,為一線教師架起一座從課堂走向科研的引橋。
1.研究文化做鋪墊。蘇霍姆林斯基曾說過:如果你想讓教師的勞動能夠給教師一些樂趣、使天天上課不致變成一種單調乏味的義務,那你就應當引導每一位教師走上從事研究的幸福道路。所以微課題研究首先需要營造校園研究文化,如我校每周二的晚上都會組織“青年教師讀書會”活動,讓青年教師就教學經驗、讀書心得、教育困惑等進行交流、討論、分享,促使大家養成樂于分享自己的困惑、思考、經驗、所得的習慣,同時滲透課題研究的基本理念和基本方法的學習,奠定研究基礎,使學校逐步形成良好的學習、研討氛圍。
2.研究方式張個性。首先課題的選擇要兼顧教師的研究基礎和研究興趣,又要符合研究規范,更要彰顯教師的個性理念。可以是教師自己在教育教學實踐中面臨的困惑,可以是借鑒別人的經驗做法在課堂中的實踐思考,也可以是一種新的教學模式的嘗試。如我校已經進行的一些課題《一年級學生上課傾聽習慣的培養研究》、《提高小學生數學筆算正確率研究》、《小學英語情趣教學案例研究》、《閱讀教學中隨文練筆的研究》等,就凸顯了學科和學生的特點,也明確了教師的研究指向。同時課題的研究方法不唯一,可以是行動研究、案例剖析、實踐反思等等;課題成果呈現方式不單一,可以是課堂教學展示、語言陳述成果、現場評價等等,目的是真正服務于教育教學。
3.研究過程重引領。既然是科學研究,教師就需要了解自己所研究內容的相關理論知識,掌握課題研究的一般流程,熟悉1至3種常用的研究方法等等。為盡快引領教師走上正軌,在研究初期,微課題申報評審書、研究方案均以表格的形式呈現,在降低難度的同時讓教師了解基本的文本撰寫要領;研究中期,開展研究咨詢、研究回眸、研究展示、研究博文交流等活動,為教師提供科學的輔助,增強教師微課題研究的信心和積極性。
實踐證明,微課題研究作為農村學校校本研修的一種嶄新模式和有力抓手,雖然研究范圍小,成果也小,但相對于教師自身的專業發展和服務教育教學的的作用卻是不可小視的。因為它幾乎具備一般意義上研修模式所具備的全部特點,如集體充電、個人研修、專業引領、團隊合作、沙龍研討等內容,因此更利于農村一線教師的專業成長和農村教育科研的整體推進。
【關鍵詞】小學師資;綜合素質;校本研訓;發展策略
一、小學師資素質提升的研究意義
新課程改革向教師素質的全面提高提出了新的緊迫的要求,尤其在現代校本制度建設背景下的小學教師整體素質提升研究,對教師作用的認識也逐步深化,對于提高教師素質內涵的理解也在相應的豐富而深化。比如積極開展“中小學教師信息化教學能力提升途徑校本研究”。主張教師的教學設計能力、教學實施能力和教學評價能力乃是信息化教學能力的三大核心內容。已認真貫徹落實“中小學教師信息技術應用能力提升工程”,相繼研究“應用信息技術優化課堂教學”、“應用信息技術轉變學習方式”和“應用信息技術與支持教師專業發展”,此三個維度規范了中小學教師在教育教學中有效應用信息技術的準則。但是小學教師素質提升策略校本研究,卻相對淡化。在這樣的時代背景下,探究提高小學教師素質提升策略研究將成為本區域教育研究的一個重要校本課題。怎樣才能讓小學教師真正融入新課改之中,讓廣大小學教師在原有業務素質的基礎上得到進一步提升,以提高本校教師整體隊伍的專業化水平,成為我校校本研究的重要任務。
近幾年我校(小學部)通過開展一系列的教師素質提升活動,效果顯著,教師的素質得到了明顯提升,學校也在此活動中取得了豐富的研訓經驗,如何進一步提高教師素質,打造一支適應社會發展和義務教育發展要求的高素質的教師隊伍就顯得尤為重要。教師信息化素養提升是目前教師發展的時代要求,也是教師專業成長的發展步驟,更是有效發揮教師專業職能的研究智慧。同時,小學教師信息化素養提升策略校本研究,強勁拉動本校教師的校本研訓工程建設,在專業引領之下,教師自主發展跟進,有效促進義務教育均衡發展師資建設的步伐,也使教師專業成長有一個長足的發展。主張探究的具體目標,是使教師能夠認識并理解新課程改革的指導思想、改革的目標、相關政策,樹立起全新的義務教育理念;使教師能夠理解并掌握新課程改革的核心思想、框架結構、基本內容、評價辦法、管理體制等,轉變其研訓行為和教師培訓方式;使教師能夠掌握并應用各學科課程標準的解讀、各學科教學實施建議,改革的突破點,更新教學技能,改變教研策略;在課題研究中注重教師在實施新課程中的適應與提高理念,幫助教師解決遇到的問題;不斷提高教師的綜合素質,提高實施素質教育的能力與水平,促進教師的專業化發展;建立一支素質優良、主動適應新課程改革發展需要的義務教育師資隊伍。
二、小學師資素質提升的研究內涵
針對我校小學師資隊伍整體素質現狀,按照目前課改的教育資質要求,遵循教師繼續教育專業發展建設思路,鼓勵小學教師積極開展學習、研訓、反思、互動活動。通過培訓報告會、專題研討、讀書沙龍、經驗互動交流等形式,豐富教師的學習生活,推動教師逐步提升義務教育專業素養;搭建教師網絡互助平臺,創造教師素質提升校本研究特色。拉近各學科間的素質能力差異,形成能力提升同伴研討氛圍,落實校本科研促進校本教研的工作方略;營造小學教師專業引領機制,提高小學教師綜合素質與創新實踐。利用我校的名師工作室,搭建名師與中青年教師的互動合作平臺,構建名教師示范、靈活、開放的信息化素養和綜合素質提升校本研修模式。一是聘請區域知名教育家、名流教師、學科特級教師等為工作室顧問,名師工作室學科領銜人為導師,從教育理論到教學實踐,從學科專業到教育專業,實現多方面和多層次的典型引領。二是利用網絡資源,積極建設名師工作室博客網站,領銜人通過教育博客推介自己的教育經驗、教育思想在網站中與教師進行交流和研討,紓解小學老師信息化素養提升實踐中遇到的問題;為信息化教學名師工作室成員以及青年教師提供學習與反思的交流平臺,激發青年教師的教育熱情和智慧。充分利用網絡資源交流,自主校本研修,形成一種靈活、開放多元的新型協作的信息化教學教研文化;提供展示交流平臺,增強教師信息化專業發展自信心。要搭建兩個平臺:一個是學校的研修舞臺,學校幫助和鼓勵進步較快的教師登臺亮相,定期匯總經驗,形成教學反思;另一個是全體骨干教師參與的具有導向作用的信息化教學“導學案”的研發平臺,集中集體智慧,共同參與學習,適時補充修正“導學案”的不適應性實踐因素。通過這兩個舞臺,讓教師充分展示高素養和信息化教學應用能力,培養了教師的事業心和成就感,提升了教師的信息化課堂教學水平;引導制訂小學教師個人發展計劃,造就信息化素養提升校本研究學習型與研究型骨干教師。教師專業發展必須與學校的整體發展有機結合,在學校整體的大環境下形成小學教師專業發展的良好氛圍,把教師的個人信息化專業素養提升校本研修發展規劃,作為學校校本制度建設的發展性舉措。通過目標指引,讓小學教師業務能力得到進一步提升;以信息化教學素養提升校本培訓為龍頭,以教科研為先導,以各科教研為兩翼,打造綜合性教師研訓特色。通過校本研究實踐,提高信息化教育教學及科研水平。培養一批信息化素養提升教研型骨干教師,促進自己素質提升和專業發展,提高自己的教育科研能力和綜合教育素質。
三、小學師資素質提升的研究焦點
一、培訓目標
1.圍繞中小學(幼兒園)教師有效備課,以“單元備課”為主題,組織教師開展全員網絡研修,使教師樹立“以學定教”的理念,厘清單元的教學目標與教學重難點,系統地掌握備課方法和策略,提高教師的教學設計技能和教育教學綜合素養。
2.提升教師的職業認同感,使教師掌握快樂工作的方法,加強教師專業自主發展的意識。
二、培訓對象
(一)網絡研修對象
鎮江市中小學(幼兒園)全體教師,約23000人。
(二)骨干集中培訓對象
本次全員培訓的市和縣(區)項目管理者、班級輔導員,研修指導專家(以市級學科帶頭人和教研員為主)。
三、培訓學科與內容
(一)培訓學科
1.小學:語文、數學、英語、品德與生活(社會)、音樂、體育、美術、信息技術、小學科學。
2.初中和高中:語文、數學、英語、思想品德、物理、化學、生物、歷史、地理、音樂、美術、體育、信息技術。
3.幼兒園:五大領域、保教技能。
4.非任課教師的校(園)長和上述學科外的其他學科專職教師可自主選擇一個學科參加培訓學習。
(二)培訓內容
本次培訓內容共25學時,分三個階段完成。
每個階段設計相應的任務,教師需要學習課程、參加活動、提交作業,同時進行拓展性學習。內容安排如下:
階段任務簡介課程學習活動設計作業設計
第一階段 通識課程 (1周5學時)
1. 解讀項目方案,裝飾社區個人空間; 2. 進入教師工作坊和研修社區報到,找朋友,加入研修團隊; 3. 學習“平臺操作指南”; 4. 學習通識課程。幸福課堂建設基本要領; 幸福班級建設基本要領。設計研討活動,主題為: 當前教師的職業幸福感怎樣?造成這種現狀的原因是什么?可以有哪些解決方法? 以班級為單位圍繞該話題討論。
第二階段 單元備課 (2周16學時)
1. 學習關于備課策略的專家講座; 2. 接受學科單元備課專題指導; 3. 參加研修活動,提交作業。學科備課策略綜述; 如何根據學生認知、個性特點進行學習指導、交往指導和心理健康教育; 學情分析的策略及工具 教學目標與檢測設計; 教學目標的確定與達成; 教案與學案; 單元備課專題指導課; 學科綜合性學習課程的備課策略和實施策略; 學科綜合實踐活動案例評析。設計研討活動,主題為: 你在備課方面主要存在的問題有哪些?造成這種現狀的原因是什么?可以有哪些解決方法? 以班級為單位圍繞該話題討論。任選其一完成作業。 1.梳理單元教學重難點 2.提交一節課的教學設計 3.提交一節課的學案
第三階段 案例觀摩 (1周4學時)
1. 單元備課過程視頻案例觀摩、分析、研討; 2. 參加研修活動,提交作業。此部分課程由鎮江優秀的教師、教研員與研修網聯合開發。 從備學生、備內容、備方法、備條件、備資源、備技術、備教案等方面出發,站在學生有效學習的角度展現備課過程。 課程開發時以視頻和文本為素材,經過設計,制作為多媒體課程。以供教師觀摩和研討。就某個備課過程中好與不好的環節進行評點。需要提出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觀察與思考鎮江同行同一單元的單元備課,修改完成第二階段的作業
說明:本表中的研討活動及作業設計為樣例。為了使學員對研討活動和作業更感興趣,將在項目實施前組織學科帶頭人論證和修訂。第三階段的課程,由鎮江市教育局與中國教師研修網聯合開發,開發方案另擬。
四、培訓策略
1.針對性
本次培訓主題聚焦單元備課能力提升,以本地使用教材第一、二單元為載體,研修任務、課程及活動均緊緊圍繞備課實踐能力的提升。同時部分課程由鎮江市學科帶頭人和優秀教研員與中國教師研修網聯合開發,增強針對性。
2.任務驅動
本次培訓采取任務驅動的方式,為學員設計真實的任務情境和遞進式研修任務,參訓學員可依照任務流程,完成各項學習任務,在做中學,學中做。
3.網絡研修與校本研修結合
本次培訓將網絡研修與校本研修密切聯系起來,校本研修的主題與網絡研修保持一致,校本研修的成果通過網絡研修社區呈現。
五、時間安排
本次培訓自20xx年8月中旬開始,9月底結束。具體安排如下:
時間 事項 備注
7月上中旬召開各縣市區人事科長,各直屬學校校長、人事秘書會議,部署項目實施工作時間、地點另行通知
7月15日前填報、審核學員信息表信息填報方法詳見附件
編班,配備輔導員管理員
8月12日前召開項目啟動暨骨干集中培訓會議時間、地點和參訓對象另行通知
8月15日前各縣(市、區)完成對各班級項目骨干的培訓具體時間、地點、參訓對象由各縣(市、區)自行確定
學員登錄培訓平臺,核對個人基本信息,熟悉操作流程并進行學習預熱;班級輔導員組織學員上線預熱,創建本班QQ群并引導學員加入,建設班級溝通渠道。具體內容詳見中國教師研修網“20xx年鎮江市中小學(幼兒園)教師全員遠程培訓”網頁
8月15日-9月15日學員在線觀看課程,參與互動交流,撰寫研修作業; 研修指導專家和班級輔導員在線輔導、答疑。
其中9月1日-9月15日學員結合遠程學習所獲運用到教育教學實踐中,提交作業。 以學校為單位組織教師研討及實踐,提煉研修成果。
市項目辦對各縣(市)區進行項目中期調研評估具體安排另行通知
9月25日前做好項目總結評優工作;抽查參訓人員,組織集中閉卷考試具體要求和辦法另行通知
9月30日前召開項目總結表彰會議具體時間、地點、對象另行通知
六、培訓形式
1.依托中國教師研修網遠程培訓平臺,以網絡課程資源為載體,以網絡研修指導為支撐,建立網絡學習班級,配備班級輔導教師,組織參訓學員有效進行網絡研修與校本研修相結合的遠程培訓。
2.通過“觀看視頻課程-閱讀相關文章、評論-完成和提交作業-參與在線研討交流-反思總結”等流程,將專業引領、自我反思和同伴互助同步融入網絡研修的整個過程。
3.中國教師研修網將根據學習的內容與進度開展研討活動,促進學習中的深層次、多角度反思,增進學員之間的交流與分享意識,培養學員在網絡環境下自主研修的習慣。
七、考核評價
本次研修將從參與度、貢獻度、影響力等緯度,對參與本次研修的不同群體(學員、研修指導者)進行相應的考核。
1.學員考核
本次研修學員的考核分為任務學習與拓展學習兩項。
任務學習為必做項,占比80%,考核內容為課程學習、提交作業及研討活動。
拓展學習為選做項,占比20%,考核教師在網絡研修社區開展互動交流與協作學習等行為,如上傳資源、評論留言等。(評分規則另發)
2.班級輔導員考核
對班級輔導員從以下兩個方面進行考核:一是本人的工作情況得分,占比50%,二是本網絡班級學員的平均得分,占比50%。(評分規則另發)
3.頒發證書
學員培訓成績合格者,由鎮江市教育局頒發合格證書。
4.評優
為檢查網絡學習效果,培訓結束后市教育局將適時從參訓人員中按地區選取3%(2%為市教育局任抽,1%由轄市區推薦)人員統一組織集中閉卷書面考試。各地區參考人員的考核平均分數作為檢查考核各地培訓成效和20xx年鎮江市教師發展先進校評選的主要依據,教師個人培訓情況納入市級中青年骨干教師及以上拔尖人才評審的范圍。
網絡研修項目評優堅持過程性評價與終結性評價相結合、定量與定性相結合、考核與激勵相結合原則,從多個緯度進行評定。具體評優獎勵辦法由鎮江市教育局另行頒布。各類評優的榮譽證書由鎮江市教育局頒發。
八、培訓管理
(一)建立20xx年鎮江市中小學(幼兒園)教師全員遠程培訓項目領導組
組長:z
副組長:zz
組員:zz
(二)領導組下設項目管理辦公室、課程專家團和技術保障組
1.項目管理辦公室
主任:z
副主任:z
成員:zz
項目管理辦公室具體負責項目的統籌、協調和運行管理。
2.課程專家團
課程專家團由市教研室為主建立的核心指導組及其下設的學科專家組組成,統一負責項目實施過程中各個學科的研修指導工作。組長:朱春曉,副組長:譚慶仁。
3.技術保障組
項目技術保障組由市電教館統籌組建,具體負責項目實施過程中的平臺、網絡維護以及其他學習設備、設施的保障工作。組長:汪翀,副組長:陳肸。
(三)各轄市(區)同步建立對應機構,并報市項目辦公室備案。
(四)以轄市(區)為主體建立網絡學習班級
1.各轄市(區)統一以學科為單位建立網絡學習班級,原則上每100人編為1個班(大學科的尾數班原則上不少于50人),每個班配備1名輔導教師。每個網絡學習班級可以學校或輔導區為單位設立若干學習小組并配備1名組長協助班級輔導教師做好培訓管理工作。人數少于100人的小學科,原則上以縣(市、區)為單位建立1個網絡學習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