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畢業實踐中期小結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基于生態化校園,構建生態學教學、科研2個平臺
從客觀的角度看,“生態性創業型大學”目標的進一步實現需要一個長期的、系統的、較大規模的平臺。因此,浙江農林大學基于生態化校園,努力構建生態學教學、科研2個平臺。學校校園內有針葉林、竹林、闊葉林、針闊葉混交林等亞熱帶常綠闊葉林地帶,擁有具有代表性的各種植物群落類型和多種生境類型。學校依托東湖校區豐富的資源,建成了有2000多種植物的植物園。生態學學科充分利用現有的校園條件建立了實習實訓基地和生態定位觀測點,重點建設了生態學本科專業和生態學碩士點的生態學教學平臺;同時,建設了以國際生態研究中心和校內科研創新平臺為重點的生態學科研平臺。把校園建成生態學教學、科研、科普基地,既安全又經濟,還便于長期的定位觀測和資料積累。生態學教學、科研平臺建成以后,師生可以結合受控實驗研究亞熱帶常綠闊葉林地區有代表性的植物種的生態適應性和生態功能,研究各種森林群落的特征與生態功能,研究各種生境與生態因子間的關系,研究各種植物和景觀類型的生態功能等;同時,可以把相關的科學研究成果轉化成課程教學知識傳授給學生,使學生在“學中做、做中學”,從而實現真正意義上的教學與科研的互相促進。此外,通過生態學教學平臺的建設,可以積極爭取教學資源,包括師資力量、實驗用房用地、實驗儀器、校內塑料大棚、野外觀測站等;通過生態學科研平臺的建設,可以為研究生和本科生提供研究項目、研究經費、研究設備和研究場所等。浙江農林大學在建設實驗室、實習實訓基地和生態定位站的基礎上,建成了擁有一流設備和領先技術的集生態學開放性實踐教學、科學研究和科普教育為一體的生態化校園綜合基地,以適應人才培養、科學研究、社會服務和文化傳承的需求。
基于本科生的創新能力培養,開展“3期式”重點指導
導師為每個學生安排任務,指定論文研讀期刊,讓學生利用課余時間獨立查找文獻,完成文獻綜述與開題報告。中期,重點進行實驗設計、儀器操作方法以及數據檢查和處理技術的指導。這一階段讓學生在參與科研工作的過程中,掌握收集、分析和處理數據的方法。后期,重點進行科技論文寫作知識與技巧的指導。這一階段除了要在原始數據處理、作圖制表、論文寫作、多媒體制作等環節加強學生的論文寫作能力之外,還在數據分析與討論環節指導學生凝練創新點,以提升本科生研究成果的應用價值。
基于研究生的基本理論應用,探索“4段式”課堂教學
關鍵詞:研究生培養;考核機制;過程培養;實踐能力
在碩士研究生培養過程中,對研究生綜合素質進行科學考核,是衡量研究生培養質量、調動研究生學習和科研積極性、提高研究生綜合素質的一種有效方法。傳統的定性考核方法一般要求學習成績合格、完成學位要求的學術論文,即可順利畢業。這種考核方法已不能滿足當前社會對研究生綜合能力、實踐能力的需要,因此在學位要求的基礎上,注重研究生的過程培養,提高綜合素質與實踐能力。
研究生的培養是一項較復雜的系統工程,涉及到學科建設、導師隊伍、科研實力、教、學、管等多個環節,每個環節都離不開嚴格的管理,而管理的核心問題是要建立嚴格的考核機制。研究生的考核機制對研究生的質量調控和把關起著重要的作用。所以,建立科學的研究生考核機制,加強質量管理是時代的迫切要求。
在我國,研究生的招生首先是初試,即參加國家規定的全國統考的筆試,考試科目包括第一外國語和專業課測試。經過初試的考生,才能參加由招生院校組織的復試(或面試),包括外語口語和專業知識的考核。全部通過考核,才能取得入學資格。而隨著研究生學位制度的改革,在校的碩士研究生按照學位要求,在校脫產學年半或三年,在此期間除了要拿到學位要求的學分之外,還必須修完學校規定的階段任務,譬如階段考查、中期考核等,以此來保證研究生的質量;研究生除非特殊情況,研究生提前完成所有的學分和任務,也很難提前畢業,所以我國現有的研究生制度是不完全的學分制。
而在研究生培養的實踐中,研究生既要考慮學位的要求,又迫于當前就業形勢的壓力,除了完成學位規定的要求外,很難有時間和機會去考慮提高綜合素質和實踐能力,從而造成入學考試嚴酷、碩士培養寬松、擇業形勢嚴酷的無奈局面。如果能充分利用碩士階段,注重過程培養,提高自身的實踐能力,則對擇業大有裨益。
1我國研究生考核機制中存在的問題
(1) 精英教育弊端,不利于能力培養。當前我國的研究生入學推行的是全國統一考試制度,只有通過了第一輪筆試的考生,才有機會參加復試,并且第一輪的筆試成績在最后錄取階段也占據了相當大的比重。這樣就使那些應試能力強、科研能力弱的學生卻成為了研究生隊伍中的主力,必然導致研究生科研能力的下降。
(2) 考核方式固化,不利于創新思維。由于我國現在推行的是傳統的學年制模式,而不是完全學分制模式,導致學生一般不允許提前或推遲畢業。這等于把所有的學生都放在了同一水平線上,用同樣的考核方式對待所有學生,這種“一刀切”的考核方式忽視了學生的多樣性,不利于優秀學生的脫穎而出,也不利于提高學生的學習積極性。
(3) 考核目標單一,不適合工程需要。我國長期以來碩士研究生培養的課程設置和考核內容來看,“學術研究型”為最主要類型。但當前我國社會政治、經濟改革對高層次復合型人才有大量需求。供需雙方的矛盾沖突日漸凸現,對碩士研究生培養提出了多樣化的需求,碩士研究生教育的價值追求亟待由單一學術型轉向多元復合型。
(4) 考核機制老化,不適合擴招現狀。近幾年研究生的擴招,使傳統培養機制的弊端顯現出來,雖在培養過程中嚴格把關,但隨著人數的增多,各類人才能力應適應當前復合型人才的社會需求,要從保證工程能力,保證適應社會需求來衡量研究生的素質[1-2]。
2注意過程培養的研究生考核機制
與當前的碩士研究生考核機制并不矛盾,結合當前實行的研究生考核機制(注重學分的完成),在其基礎上加以豐富、強化的結果,體現在碩士培養過程中考核的特點,更注重研究生培養的過程、更注重社會對碩士研究生工程實踐能力、人際交往能力的需求。
注意過程培養的考核機制,在傳統研究生考核機制的基礎上,適應當前社會對人才培養的需求,為研究生提供使其成才、培養能力與素質的最佳幫助,使其感覺到在校期間有較大的收獲,并為其畢業之后的就業打下堅實的理論與實踐基礎,而這種培養過程要依賴培養過程中合理的考核機制來保證與實現。
2.1以理論課程學習為基礎
理論課程學習主要是指學位規定的課程設置與學分要求,一般分為學位課和非學位課。學位課包括公共必修課、基礎理論課、專業基礎課、專業課和實驗課,是反映本學科最重要的基礎理論和專門知識的課程,是獲取碩士學位必須完成的課程;非學位課包括必修環節和選修課。
必修環節為保證碩士研究生有必須的技能而設置,選修課則為拓寬學生的知識面,了解本學科或領域的最新發展而設置。每一位攻讀碩士學位的研究生必須按規定至少修滿32學分,其中,獲學位課學分不少于16學分。
這些都是研究生碩士學位的基本要求,或者說是基本條件,從碩士研究生的培養目標來說,這些要求都是必須的,注重過程的研究生考核機制也要求學生必須完成這些課程及學分,打下扎實的理論基礎,并為實踐能力做好理論準備。
2.2以工程實踐能力為核心
傳統的研究生培養對工程實踐能力基本不做要求,但隨著行業發展的需求,對工程實踐能力、軟件工程開發能力、管理能力都有較高的要求,各行業、各部門都希望接受到有工程實踐經驗的研究生[3]。
注重過程的研究生考核機制就是在此環境下,強調工程實踐能力的培養,除完成必修的學分外,要求研究生盡量參與導師的科研項目或工程項目,以此作為工程實踐培養能力的平臺和考核依據。碩士研究生除了在完成學位要求的課程與學分外,研究生根據自己的能力與研究興趣,通過實施研究生與導師組雙向選擇的方式,學生可以進入不同的課題組,參與項目的開發。研究生通過參與項目,培養自己的動手能力、編程能力、項目管理能力、創新能力等;導師組也可通過研究生做項目,考察每位研究生不同能力,有的放矢的進行培養,注重個性。
在學年或學期末,通過總結每位研究生參與項目的情況,對其工程實踐能力做出考核,以此給研究生一定的項目壓力,并使其轉換成動力,促使其不斷進步。同時,導師也能根據每個研究生的實際能力,有的放矢地指導和培養學生的專長,發揮研究生的特長,以利于其就業選擇和人生發展。
2.3以實踐活動能力為重點
研究生培養方案對研究生的實踐活動有相關的規定,如規定有教學實踐和社會實踐環節。教學實踐要求碩士研究生應完成協助指導2名本科生畢業設計,或輔導2學分的課程,或其他等量的教學工作量。社會實踐部分要求寫出書面報告,內容包括思想小結和技術報告兩部分內容,鑒定通過者獲得1學分。
雖然有相關的規定,但執行起來多流于形式,效果也有待考察。而我們通過研究生參與項目的過程,鍛煉其社會實踐的能力、人際交往的能力、組織管理的能力、項目管理的能力,這些都是在平時的學習過程不可能得到的經驗與能力,也是研究生選擇就業與參加工作后的優勢,更是符合畢業生接收單位要求的復合性人才。
在年終的考核中,實踐活動能力的培養也作為考核的一項要求,這項能力更能體現注重過程培養研究生考核機制的優點,對碩士研究生畢業參加工作,提供了極為有利的參與項目經驗與實踐活動的平臺,使其在激烈的就業競爭中處于優勢。
2.4以理論研究能力為目標
理論學習能力主要是考核研究生的學位論文,以此作為其理論研究能力的考核依據。傳統的規定,碩士學位論文一般應包括:獨創性聲明、學位論文版權使用授權書、摘要(中、外文)、綜述、理論分析、實驗與計算、總結、參考文獻和必要的附錄等。學位論文是研究生在校期間各種能力的綜合體現,更體現研究生的理論研究與學術水平。
注重過程的研究生考核機制對研究生的理論研究能力同樣要求很高,結合學校對學位論文的規定,要求研究生一定要結合參與的項目,來完成學術論文和學位論文,將自己的理論研究成果、工程實踐經驗等總結、提煉出來,通過學術論文的方式發表,或寫成學位論文,這樣不僅研究生從中積累了經驗,得到了理論升華,而且整個實驗室所有研究生的學位論文成果也是一筆不可多得的、來自于實踐經驗的學術財富,對整個實驗室的發展大有裨益[4]。
3結語
總之,研究生教育是國家高層次的教育,是國家教育的精華。新時代研究生教育擔負著培養高層次專門人才和發展現代科學技術的重任,在經濟發展和科技進步中具有至關重要的地位。因此,提高碩士研究生的綜合素質與實踐能力,不僅是對研究生個人發展的肯定,更是對國家研究生素質教育的肯定。
參考文獻:
[1] 夏春和. 淺談研究生科研能力培養[J]. 計算機教育,2009(21):36-37.
[2] 潘武玲,曹向飆. 改進我國研究教育質量評價指標體系之思考[J]. 高等教育研究學報,2008,28(4):52-55.
[3] 周鴻玲,李雁翎,王叢林. 應用型專業研究生實踐能力的培養研究[J]. 計算機教育,2008(20):127-128.
[4] 姜曉平,吳愛武. 研究生培養質量自我評價指標的初步構建[J]. 清華大學教育研究,2006(27):92-95.
Study on the Process-oriented Postgraduate Assessment Mechanism
TANG Yong-li1,2 , YU Jin-xia1
(1. School of Computer Science and Technology, Henan Polytechnic University, Jiaozuo 454003, China;
2. Department of Computer Science and Technology, Tsinghua University, Beijing 100084, China)
【關鍵詞】微格教學 幼兒師范生 技能培訓
1、課題提出背景
隨著幼兒教育改革和發展如何順應現代化社會主義建設的需要,對幼兒師范生的教育技能也提出了新的要求。長期以來,師范院校對師范生課堂教學技能的研究,一直是一個薄弱的環節。在師范生及在職教師的培養實踐中,重學科知識的傳授、輕教學技能培訓,重學術性、輕師范性的現象普遍存在。體現在課程設置上,表現為課程設置欠科學:專業課設置面面俱到且占有大量課時,而能體現師范性的學科教學技能學習由于課時安排太少,且結合實際不夠,常常流于形式,不能起到應有作用。所以,導致不少幼兒師范生在下園實習或走向社會后難以較快適應實際教學環境,成為全面提高教學質量、實現新的課程目標的薄弱環節。在21世紀的教育事業急需適應期短、起點高的幼兒師范畢業生,因此在學校就要對他們加強教學技能訓練。1958 年美國斯坦福大學的研究人員在對“角色扮演”進行改造和研究中,認識到在教學中教師對學生的影響與教師的教學技能有十分重要的關系。因此,他們認為師范教育的重點應放在如何使教師(或師范生)掌握教學技能上,并明確提出了對教學行為要有分析和反饋,以便提高培訓效果;對教學技能要有系統和科學的分類,以便明確培訓目的和進行評價;對每一種技能都要進行嚴格訓練,以便熟練掌握各種教學技能。只有這樣,才能使受培訓者掌握綜合教學技能。在如何進行反饋方面,使用了音像攝錄設備,使教學技能的反饋能做到及時、準確、具體,并形成各種風格的生動教學。由此誕生了新的教學手段――微格教學。微格教學是師范教育培養師范生教學技能的重要途徑。它的實施可以在較短時間內提高師范生的教學能力。是一種能快速有效提高師范生實際教學技能的好方法。
我國自20世紀80年代中期引入了微格教學,經過了早期的學習、試驗與總結并對可行性進行確認、應用推廣與教材開發等階段的發展,現在已取得顯著的成效,微格教學在師范院校快速發展,現已成為培訓教師的一種科學的、有效的方法,被視為師范生走上講臺的必修課。但是目前在應用微格教學過程中還存在諸多問題,使微格教學的優勢沒有得到充分發揮,為教學服務的效能也相應降低。主要表現在:
(1)對微格教學的重視不夠,訓練僅流于形式。大多數師范院校都存在“重學術性,輕師范性”的現象,本身就放松了對微格教學理論課的重視,到結束前隨意一考察,學生也只是隨意地準備一下在講臺上走一下形式,師生稍加評議后給個成績就算完成任務。
(2)課時少,人數多,條件有限,學生的訓練僅是一個體驗的過程。在這體驗式的訓練中,學生的教學技能得不到實質性的提高。而且訓練時,往往是教師讓學微格生自選內容,在規定時間內試講,學生一般選自己熟悉的內容、選自己的強項來展示,這實際上違背了微格教學的基本出發點。
(3)教學訓練中,過于偏重對被培訓學生的關注,而忽視對教師的要求,這樣教師對微格教學的重視度、責任意識不夠,更不用說更好地指導學生。且現有教師人數少,專業化不夠。
(4)反饋評價常常不及時,評價的力度也不夠。由于時間或其他因素,使得學生得到反饋信息不及時,又或是重放教學過程錄像時為按劃分的教學技能評價標準進行評價,對被培訓學生的評價也僅在表面泛泛而談,這樣學生就不能及時準確發現問題并糾正。
(5)微格教學中缺乏對教學技能進行綜合的訓練。這樣容易導致師范生在面對真實復雜的教學情境時,技能的遷移水平受限,或者是將教學技能簡單相加、拼湊,從而影響教學效果。
2、研究目的
(1)通過課題的研究,努力摸索出一套適用于幼兒師范院校的微格教學體系,探索出微格教學的規范化,讓微格教學走上更科學更專業的軌道,切實提高幼兒師范院校微格教學的實效。
(2)通過課題的研究,深入挖掘微格教學對培養幼師生教育技能技巧的作用,對培養鍛煉幼兒師范生的教育技能技巧做出應有的貢獻。
(3)通過課題的研究,督促師范院校學科教學專業教師對微格教學的重視,切實使微格教室成為師范院校培養幼兒師范生的重要場所,充分的發揮微格教室在師范院校的作用。
(4)通過課題的研究,幫助學科教學專業教師糾正以往在微格教育中存在的若干問題,使他們走上微格教學的規范化道路,進而提升專業教學的實效性。
3、課題研究的主要內容
(1)研究微格教學的現狀,探索微格教學的規范化。其中包括規范好微格教學的定義、內容、程序、教學方法、評價方法,并總結出微格教學的特點,提出微格教學實施的若干正確策略。微格教學在我國的發展歷史不到三十年,理論與實踐均有待更深入地研究探索,作為微格教育的主要實施者,就要求能緊隨現代教育理論的發展步伐,緊密聯系新課程改革背景下的教育實踐,將教育理論與微格教學實踐緊密結合起來,規范好微格教學這一實用的模式,用以指導微格教學實踐,以期培養出更多符合新課程改革要求的、教學技能高超的幼兒師范生。
(2)研究探討微格教學在幼兒師范生教學技能培訓中的作用。利用微格教學法對師范生在課堂中所需要掌握的教學技能進行培養,促使幼兒師范生的教學技能得以提高,從而分析在師范生的教學過程中所發揮的作用。
[論文摘 要] 獨立學院如何提高教育教學質量,一直是許多教師和學生十分關注的問題。在幾年的教學實踐中,筆者結合獨立學院學生特點,根據市場對營銷類人才的需求特征,在思考、探索的基礎上,將現代教學理論與《市場營銷學》課程教學實踐改革相結合,探索和建構了一個比較有利于培養獨立學院學生良好綜合素質的教學新模式。?
?
??
一、目前市場對人才的需求及獨立學院學生的特點?
由普通本科高校按照新機制與社會力量聯合舉辦的獨立學院,已經成為中國高等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是提升中國大眾化教育水平的重要途徑。因此,對獨立學院的人才培養模式進行研究,是獨立學院培養21世紀人才的重大課題,具有十分重要的現實意義。獨立學院人才培養模式制定的依據,應該是基于培養對象和社會需求這兩方面全面準確分析的基礎上進行,這就獨立學院來說尤為重要。?
(一)獨立學院學生特點?
獨立學院的學生錄取分數線在很大程度上決定了這批學生的文化基礎相對較差,學習缺乏主動性,學習目標不明確,自我控制能力差等弱點。但獨立學院的學生往往思維活躍、樂意接受新事物,具有較強的人際溝通能力、組織協調能力以及創造能力,因此教師需要對學生加強激勵和引導,以激發他們的學習熱情。另外,獨立學院的學生由于學費較高,因此學生對知識的需求務實性較高,而市場營銷學這一管理類學科屬于專業知識過于理論化,學生學起來感覺很空洞,其企業現實營銷有一定的距離。這使得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不高,認為所學知識不能解決現實中的問題,難以做到“學以致用”。?
(二)目前市場人才的需求?
《市場營銷學》是一門實踐性很強的學科,是經管類學生掌握職業能力的必修課程,以新科學院經管系為例,《市場營銷學》屬于市場營銷專業的專業必修課,屬于信息管理與信息系統專業和國際經濟與貿易專業的選修課,學生在未來走向市場進入企業就業乃至創業所需的市場調研能力、市場分析能力、營銷決策能力和銷售技巧等均可以在市場營銷的課程中得以培養。目前,社會各行各業的發展過程中,營銷是當務之急。市場營銷的應用領域在不斷擴大,應用的部門已經從工商企業擴展到服務業,以及各種非營利部門,應用的范圍已擴展到世界各個角落,目前最受歡迎的二十大熱門管理類培訓課程中,“市場營銷”排在前列也就不難理解。市場營銷能力是學生就業、創業必備的基本能力,?
學生在校學習期間由于沒有受到實際操作能力的訓練,沒有機會參加更多的實際工作積累經驗,以至于在求職中和走上工作崗位后短期內很難適應崗位技能需要,造成用人單位對畢業生的滿意度不高,抱怨大學生理論與實踐脫節。人才的需求和學生發自內心的要求的雙重挑戰使我們不得不審視《市場營銷學》教育教學模式,積極進行教學改革。?
鑒于以上分析,獨立學院必須根據自身生源的素質特點結合市場對市場營銷人員的需求因材施教,合理定位,研制出一套適合獨立學院學生的教學方法。?
二、《市場營銷學》課程的教學現狀?
《市場營銷學》是一門建立在經濟科學、行為科學和現代管理理論基礎上的應用科學。是1979年改革開放后從國外引進的,在體制改革及市場經濟發展的條件下,現代市場營銷理論在我國迅速傳播開來。它研究以滿足市場需求為中心的企業營銷活動過程及其規律性,是一門既注重系統理論,又注重策略研究和實際應用的經濟學課程,具有全程性、綜合性、實踐性的特點。?
近年來也常聽到一些學生抱怨,這一門應用性極強的課程,一學期學下來好像什么都沒有學到,這主要是由于當前的教學模式和教學方法存在諸多問題。目前,國內的《市場營銷學》教學多數還是按照傳統的教學模式,普遍存在以下問題:如教學依然停留在理論教學為主的層次上,課堂活動以教師講解為中心,教師的講解代替學生的思維,教師的認識結果代替學生的認識過程;教師講解以教材為中心,教授內容封閉性較強,與實際應用聯系較少;學生社會實踐機會少;學生的創新精神和素質培養重視不夠;體現實際操作能力的較少;另外市場營銷學青年教師實踐教學素質相對較低,他們大多都是從高校畢業直接到高校任教的,理論功底不錯卻沒有企事業單位的影響實戰經驗和社會工作閱歷,所以難以指導學生的實踐學習等等。?
三、獨立學院《市場營銷學》課程改革具體措施?
(一)案例教學法?
案例教學是《市場營銷學》課程中普遍采用的一種準實踐性的教學方法,是增強課程教學實踐性的重要方式之一 。案例教學法是一種啟發式、互動式的教學方法,其教學功能是啟發學生研究實際問題,在教學中采用案例教學法,能夠給學生提供一個逼真的練兵場,使學生身臨其境地通過對教學案例中的事件與問題的分析,學習市場營銷學的基本理論知識和方法,積累實踐經驗,提高營銷實戰能力。這不僅可以培養學生創造性思維,而且還是訓練學生口才最有效、最快捷的方法,同時也有利于師生互動,啟發思維,培養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因此在 《市場營銷學》教學中要加大案例教學的力度,要做到精心選擇案例、適度使用案例、及時更新案例和正確引導討論,并輔之以實踐教學環節,增強學生適應社會環境的素質和能力。?
隨著教學進程的不斷深入,《市場營銷學》已經形成了較為合理、重點突出、難易結合的課程內容體系。主體內容包括概論、市場營銷管理哲學、市場營銷戰略、市場營銷環境、消費者市場及組織市場購買行為分析、市場營銷調研、市場營銷的4P策略等。各章節在講述過程中,配之以案例教學內容,可以更好的加深學生印象,提高其解決問題、分析問題的能力。?
(二)市場營銷實踐法?
市場營銷的現實性較強,教師可根據教學進度組織學生走出課堂進行市場調查。在筆者的實踐教學過程中就經常性的采用此方法,例如在講完4P策略后,為增強學生的實際運用的能力,我會要求學生對企業的某一新產品制定營銷組合策略方案。學生以小組為單位,在進行市場調查的基礎上,按多種因素細分市場,分析、選擇最有利的目標顧客,制定相應的產品、價格、渠道、促銷整體方案,并在課堂上派小組代表陳述各自調查組的意見,駁斥其他小組不完善的地方,最終在教師的指導下達成共識,形成最優方案供企業參考。?
又如為了讓學生更清楚地懂得營銷外部環境對企業的影響,我就將授課班級分成6個小組,每組負責營銷環境中的一個不可控因素,由每個小組的組長扮演企業的老板,要求組員提供一年和五年的企業發展趨勢,每組成員可借助圖書館、互聯網分析其預測,研究少量樣本數據信息,然后對數據歸納,提出方案,由發言人匯報結果,這種方法鍛煉了學生的思維能力、動手能力、應用能力,又增強了學生的學習興趣,活躍了課堂氣氛,收到了良好的課堂教學效果?
(三)團隊學習教學法?
團隊學習,也叫合作學習或小組學習,興起于70年代初,在80年代中期逐步發展為一種課堂教學的學習策略,它是通過學生的分工合作以共同達成學習目標的一種學習方式,我在教學過程中,積極運用這種教學方法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例如在上學期我將授課班級(共138人)分成23個小組(學習團隊)。我將市場營銷學偏重實務的內容分成幾個模塊,把這些模塊分配給各個學習團隊,給予所有團隊一個月的準備時間,我則做好相關的指導督促工作,最后由各個學習團隊選派代表走上講臺展示自己團隊的成果。通過這種團隊學習教學法,可以使學生變被動學習為主動學習,既增強了學生學習的動力,又培養了學生的團隊精神和合作意識。而通過成果對抗競爭,又培養了學生的競爭意識和能力,這正好與市場營銷課程教學的要求相吻合,這對于學生未來的學習與工作是很有幫助的。?
(四)體驗式教學法?
體驗式教學是指根據學生的認知特點和規律,通過創造實際的或重復經歷的情境和機會,呈現或再現、還原教學內容,使學生在親歷的過程中理解并建構知識、發展能力、產生情感、生成意義的教學觀和教學形式。?
1.鼓勵學生參加多參加實踐活動,社會實踐可以快速地使學生接觸社會,學習到課堂無法獲取的知識,增加社會閱歷,為就業打下基礎。因此可以鼓勵學生利用假期或業余時間去打短工,還可以利用網絡平臺進行網絡營銷的實踐。而且在每年的寒暑假筆者會以營銷為主題組織個別學生完成自己的社會實踐任務。?
2.鼓勵學生參加各類營銷大賽。營銷策劃大賽是檢驗課堂知識是否消化吸收的一個很好的機會。在筆者的教學中,每年都會指導學生參加“營銷之星”策劃大賽,該活動由新鄉市五大高校(河南科技學院、河南師范大學、新鄉醫學院、新鄉學院以及河南機電高等專科學校)的市場營銷協會聯合舉辦。比如今年的營銷策劃主題是“沃爾瑪”如何打開新鄉市場。作為引導者,筆者會向學生介紹一些撰寫創業計劃書和營銷策劃案的書籍,另外會對學生的參賽方案給予指導以及修正。通過此類活動,學生的創業創新意識得到了鍛煉,營銷策劃能力得到了提高,學科之間的交叉變得更密切了。?
四、小結?
市場營銷學是一門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科學,要把這門課程學好,需要授課教師作出更多的努力探索與嘗試,本文概括了在該門課程教學中就如何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及教學效果一些思考與做法,目的是拋磚引玉,與同仁們共同進步與提高。
參考文獻: ?
[1]洪燕云,李南.《市場營銷學》“TCSA”四位一體教學模式的構建與實施[J].江蘇技術師范學院院報,2010(2):71-75.?
【關鍵詞】本科生 導師制 研究
【中圖分類號】G64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3)06-0016-02
1.引言
進入新世紀,我們國家提出了“強化素質教育,全面提高教育質量”的戰略性教育方針,如何提高學生綜合素質,全面提升教育質量成為當前教育理論研究熱點。借鑒國外高等教育和管理工作的經驗,本科生導師制作為一種創新型高素質人才培養機制在我國部分高校得到了實踐。所謂本科生導師制是指高等學校聘請那些學術水平較高、教學經驗豐富及綜合素質較為全面的專業教師擔任本科生的指導教師,對學生進行思想引導、專業輔導、生活指導、心理疏導,給予學生在學習、思想、心理、生活乃至人生發展等各個方面的關心和指導,既指導學生“做學問”,也指導學生“做人”。本科生導師制在創新型人才培養方面發揮了積極的作用,但是隨著近年來本科生數量的大幅增加,高校師生比的下降,本科生導師制在實踐過程中還存在著不少的問題。本文旨在結合我國高校實行本科生導師制的實踐,分析其中存在的問題,嘗試尋找解決的方法,提出一種以研究生導師、青年老師和博士生為主體的導師團隊指導制度,以推動我國高校導師制的進一步發展。
2.本科生導師制發展現狀
2.1本科生導師制的起源
導師制最早起源于1379年,由英國溫切斯特主教威廉?維克姆首倡,牛津大學在19世紀末20世紀初開將其推廣用于本科生的培養。當時導師制的主要做法是大學與學院分工合作,共同培養學生。大學實施課堂講授制,學院實施導師制,實現課堂教學和學院教學的結合。學院給學生指定導師,導師協助學生制定學習計劃,針對學生特點形成個性化的培養方案,包括為學生確定研究方向,布置研究論文,提供閱讀書目;與學生定期進行個別輔導談話,就學生的品行表現予以訓導;與學生進行學術討論,自由地交流思想。20世紀70年代,牛津大學導師的職業地位得到了進一步鞏固,雖然在其后漫長的歲月中,牛津大學經歷了無數次變革,但導師制都被作為一種最值得信賴的教學制度保留了下來。時至今日,仍為牛津大學引以為傲,牛津大學歷史上產生的46位諾貝爾獎獲得者也常被認為得益于此。
中國導師制最早出現在20世紀初,曾于1929~1931年留學牛津大學的費鞏教授把大學生導師制帶到了中國,他于1939年執教浙江大學時,寫了《實施導師制之商榷》一文,認為“此種教法,重博覽群書,不是重捧住一本課本或幾篇講義;重思想見解,不得強記呆誦,足以進啟迪誘掖之功,養成有器識抱負之學者。因材施教,尤足使聰明才智不為愚劣庸陋所牽累。導師與二、三學子,時常相聚一堂,或坐斗室相對論學,或集諸子共處茶點小飲于導師之家,剖析疑難而外,并得指示學生修養之法,解答學生個人問題。導師視門人如弟子,門人視導師如良師益友,從學之期雖短,而締交則終身,受其潛移默化,不覺品德與學問俱進也。”
2.2本科生導師制的發展
在20世紀90年代后期,隨著高等教育的不斷發展與改革的不斷深化,一方面高校擴招致使師生比居高不下,傳統教學管理模式已經不能適應形勢的發展需要,另一方面,新形勢下學生個性化學習的需要,需要建立新型師生關系,導師制逐步成為高等院校本科生管理制度當中的一個重要的內容。自2002 年起,北京大學、清華大學、浙江大學、武漢大學等高校全面實行了本科生導師制,我國其他學校則處于不同程度的試點探索階段。
2010年秋季,國防科大率先開辦“錢學森創新拓展班”,目的是借鑒國內外一流大學先進做法,選拔一批優秀學員,制定個性化培養方案,配備一流師資力量,提供一流教學條件,實施特殊配套政策,發現和解決本科教學改革面臨的問題,培養一批拔尖創新人才。“錢學森班”為每名學員配備1名導師,導師須有高級職稱,教學科研經驗豐富,教書育人工作成績顯著。導師根據人才培養方案,幫助學員制定個性化教學計劃,并對學員的學習和生活進行全方位指導。信息工程大學在此方面也已進行了有意義的探索。
3.軍隊院校現行導師制存在的主要問題
最初確立大學生導師制的核心思想是:在教育教學方式上注重個別指導,強調導師對學生的耳濡目染和言傳身教;在教育教學內容上注重德智并重,導師不僅指導學生的學業,而且關注學生的品行,同時關心學生的生活;在教育教學過程中注重營造密切的師生關系和寬松和諧的氛圍,強調潛移默化的熏陶和自由平等的交流。它蘊含的教育理念一是教育從根本上說是教師與學生的交往互動過程。二是教育是根據“人”的特點培養“人”的活動,而不是按照統一標準制造“產品”,必須因材施教。三是教師對學生的教育,不僅傳授給學生系統化、理論化的書本知識即明晰知識,又要傳授一些默會知識,即在具體的實踐活動中通過耳濡目染、潛移默化逐步獲得、積累和形成的經驗知識。這些年以來,雖然很多軍地院校在導師制的研究實踐中已經有很多的嘗試,但一直存在以下六個問題:
(1)沒有教學任務要求約束,導致導師制成為教員個人的自覺行為。導師的職責定位既是對其工作范圍的準確界定,也是正確實施導師制的關鍵所在。但在現階段實行的本科生導師制中,并沒有給導師以明確的教學任務要求,而且由于本科生培養的多方面需要和人們對導師制內涵功能的多重理解,造成一些高校對導師職責定位得比較籠統,導師的工作職責不清晰,使導師制成為教員個人的自覺行為,往往導師時間多時多輔導一些,而時間緊時就少輔導或不輔導,從而難以保證導師制的教學質量,也使得導師的核心培養目標不明確。
(2)一對一的指導方式加上繁重的教學科研任務使得導師力量嚴重不足,指導時間難以得到保證。我國高校導師起初的主要任務是指導學生選課和制訂學業規劃,但隨著高校擴招和教學改革的深入以及社會對創新型人才的渴求,本科生傳統的培養模式已難以滿足新時期人才培養的多方面需要,而本科生導師制適應了這種需求,因而成為一種被賦予了寬泛內涵與功能的新的教育管理模式。但高校的擴招也使得師生比例嚴重不平衡,一個導師往往需要指導十幾名甚至數十名學生,再加上導師本身承擔著較為繁重的教學科研任務,不但導師制時間和效果難以得到保證,而且學生的多樣性也使得導師的知識結構和精力嚴重不足。
(3)導師制中的導師職稱結構參差不齊,師生交流的內容和平臺不確定,難以保證效果。導師指導學生主要是通過交流的方式,而交流必須要有實質內容,同時需要有一個相對穩定的平臺環境。牛津大學就為學生提供了一個各種潛質和才能都能自由發揮的平臺,為各種可能轉變為現實提供了條件。雖然我國現階段有些高校實行導師制,但由于交流的內容不確定,導致導師指導的內容存在隨意性;由于指導場所不確定,限制了導師與學生見面的機會,影響了導師指導活動的質量。同時,學生的人數眾多使得所任命的導師年齡各異,職稱結構和閱歷、經驗各不相同,導致指導效果難以得到保障。
(4)年齡原因使導師不了解學員,學員不理解導師,存在溝通困難。在現有導師制實施的過程中,因為導師都是由學校直接指定任命,學員沒有太多的選擇權,這就形成了學生必須適應導師的特點和指導方式,而由于部分導師與所帶學生年齡、性格特點、興趣愛好差異過大,從而導致在實際教學指導過程中效果不理想,學生不認可的情況。
(5)部分教師對導師制的認識不到位。有些教師對導師制不甚了解,誤認為是學校把本不屬于自己的工作壓在身上,對導師工作重視不夠,繼續把工作重心放在授課和學術研究上;有些教師認為學生的教育管理工作已經有了專兼職輔導員和班主任在做,自己再去管理和指導可能顯得多余,于是只限于幫助學生選課,較少與學生進行思想交流。
(6)導師制的配套措施不夠完善,影響了教師工作的積極性。完整的導師制度的內容包括聘任制度、評價制度、激勵制度、導師職責及工作規范等。由于目我國導師制的實行還處于起步階段,受到多種因素的影響,一些學校在導師的任職條件和聘任方式上還存在一定差異,加上導師職責范圍寬泛,導師工作不易量化,考核評價標準尚未確定,激勵和配套措施不夠得力,影響了導師工作的積極性。
4.實施本科生導師制的新思路和主要做法
4.1形成以教學小組為主體的導師梯隊
導師主要依托系管理干部、教員、研究生構成(部分教員可外聘),改變以往導師制的運行模式,每名學員不僅僅是由單一導師進行指導,而是把學員和導師都分為若干小組,每個導師小組對應指導一個學員小組,導師小組由高職、中職、初職教員、管理干部及博士研究生搭配組成形成導師梯隊,全方位對學員小組進行教育指導。這樣既可以改變因導師與學員性格特點不同而造成的教學指導困難,又能夠形成多元化知識層次,培養學員發散型思維模式,提高綜合素質。同時,建立導師工作制度和總結制度,成立導師工作領導小組,負責導師導學工作的計劃制定、協調管理等工作,還負責檢查、監督、評估、考核各導師工作小組工作開展和導師的導學工作。每學期開學以教學任務的形式下達學期指導計劃,然后按照計劃嚴格執行,最后進行工作情況考評。確保導師小組每周開展教學指導、每月分析學生學習情況,每學期開展導師工作情況總結。
4.2采取課外全程導師制,全面培養學員
導師小組教學內容包括學員的課程學習、動手能力、科學素養、組織管理能力、事業心、責任感、品質意識、興趣愛好以及實踐應用等方面。導師小組不僅在課堂上對學員進行教學指導,同時創造各種條件在課外對學員進行培養,并在適當時機配合管理干部做好學員在管理、訓練和生活等方面的工作。形成教管統一的育人機制,做到日常管理、組織訓練、教學環節、教學內容和課外指導于一體。導師組在教學指導學員的同時,要注重學員興趣愛好的培養。廣泛開展軍事、科技的興趣小組活動,引導學員的軍事素質愛好和寬闊的軍事視野,提高學員的責任感和使命感。
4.3實行突出實踐環節的教學指導模式
學員在導師小組的指導下,積極參加各種科技創新等活動,從而培養學員的科技素質;創造條件讓學員到試訓隊或武器生產廠家見習跟蹤,或參加部隊的試驗任務,使學員盡可能多地在任務現場感受氛圍,親身體驗。每學年結束時,各導師小組要對學員一年的工作學習情況進行總結,重點分析學員的思想狀況、學習情況、指導效果并提出相關建議,不斷完善指導過程,確保最終教學指導效果。
4.4開展以研促學的新型輔導模式
改變以往本科學員只是最后半年才進行畢業設計,而大三時只是進行專業基礎課學習,沒有導師輔導的情況。在第五學期提前下達畢業設計課題,在第七學期確定,中間允許學員對內容和方向進行改變,使學員盡早在導師小組指導下,開始準備理論基礎知識,查閱相關資料,了解相關領域的研究現狀,豐富視野。同時也可將畢業設計研究內容與實踐教學環節融為一體,提高畢業設計質量。此外,讓學員直接參與導師組的科研項目,通過參加活動和項目,感受科研學術氛圍,培養學員的科研素質及創新精神。
4.5建立分組考評的機制開展考核
按照科學文化水平、創新能力、思維能力、自學能力、表達能力、專業興趣、身體素質等條件分組,并結合平時成績、綜合作業、課程設計、實驗報告、小論文、期末考試等環節,將定性與定量相結合綜合進行考評。考核等級分為優秀、良好、合格、不合格,并且采取全程淘汰機制。利用好學校的末位警示、中期考核等淘汰機制,使優秀的學員脫穎而出,末位的學員有強烈的危機感、緊迫感,推動全體學員共同進步。導師小組及每名導師的考核由導師工作領導小組負責組織實施。根據學員的學習態度、學習成績、綜合素質以及導師指導評估情況、工作能力等方面確定對導師工作的考核等級,并記入教員業務檔案。考核等級為優秀的,給予一定獎勵,并作為教員年終考核的依據之一,考核不合格的導師,取消下一年度導師資格。
5.小結
本科生導師制是本科生教學管理制度中的一種重要制度,對創新人才的培養具有重要作用,當前在各大高校中得到廣泛采用。隨著本世紀初本科生規模的大幅擴大,本科生導師制在實施過程中面臨著一系列困難。本文從高校實際情況出發,分析了當前本科生導師制存在的問題,并提出了以導師團隊為核心的新型導師制,為本科生導師制提供了一種新的思路。
參考文獻:
[1]顧明遠.教育大辭典(第3冊)[K].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1:19.
[2]何莉.本科優秀生導師制研究[D].南京:南京航空航天大學,2007.
有關國際貿易畢業論文范文一:項目化教學在國際貿易實訓教學中的運用
摘要:國際貿易實訓是應用經濟領域內實操性較強的一門課程。近年來,各大高校在謀求轉型的過程中紛紛展開了對這門學科新的教學方法的探索和嘗試。項目化教學以其項目為主線、教師為主導、學生為主體的核心理念在多門應用型學科的教學實踐中得到檢驗。該文將項目化教學的理念引入到國際貿易實訓的教學研究中,并借助Simtrade實訓平臺將這一教學方法系統地加以應用,更從前期的實踐教學中總結出應用提升的方法和渠道。
關鍵詞:項目化教學;國際貿易實訓;Simtrade實訓平臺
1項目化教學的涵義
項目化教學就是以一個任務為驅動通過完整的項目工作來進行實踐教學和培訓的活動。在整個教學活動中以明確的目標為導向,學生圍繞目標來開展自主學習,教師在其中扮演監督員、輔導員和總結人員的角色協助學生圓滿完成任務,并在此過程中實現對學習內容的充分掌握。在這一教學模式下,學生的自主性、探索性和建設性將充分的得到發揮,而教師將從傳統的講授教學活動中脫離,真正意義上實現學生主導的教學模式。1)教師活動采用項目化教學,教師需要在前期做好充分的準備,不僅對整個教學方法有深刻的認識,更要對所操作項目有全盤的掌握。期初,向學生說明項目的目標、具體完成任務的要求、預期的困難等,引導學生進入項目執行階段;中期,則主要圍繞學生出現的問題做好輔助和指導工作;后期,對學生的項目進行效果測評和總結分析,便于幫助學生從項目中獲取知識,并充分了解學生對知識的掌握情況。在整個教學活動中教師最為關鍵的就是實現角色的轉變,教師不再是一部可供學生隨時查閱的百科全書或者滔滔不絕的傳道者,而要退居次要位置,成為為學生的向導和顧問。2)學生活動項目化教學中,學生的學習和探索貫穿始終,包括信息的收集、方案的設計、項目的實施和最終的評價等都由學生全權負責。學生可以獨立的完成一項任務,也可以在團隊合作中扮演某個角色承擔某一部分的工作,但無論是哪種模式,都要對整個項目的全過程進行了解,并為各個環節出現的問題尋找解決的方法。在這樣一路摸索一路總結的過程中最終實現項目化教學的終極目標對項目背后隱藏的知識進行挖掘和消化。項目化教學起初理論的提出是在構建主義的基礎上發展起來,并且多用于工科的教學改革和探索,但其后很多應用型學科在實踐教學的活動中也逐漸意識到項目化教學對于傳統教學的革新,因此也在近年加以嘗試和應用。國際貿易實務本身就是一門需要學生具備較強的操作能力和應用能力的學科,因而項目化教學引入到國際貿易實務的教學實踐中也就勢在必行。
2國際貿易實訓教學中現存的問題
1)校外實訓條件受限國際貿易的學習需要與企業及相關部門的工作對接才有實際的意義,無論是貿易磋商、合同簽訂,還是報關報檢、外匯核銷,單純地依靠教師講授決不能滿足學生學習的需求。然而,云南省相較于長三角、珠三角地區,貿易發展的速度和規模都處于滯后的狀態,尤其是我校處于滇中地區,不具備口岸帶來的地緣優勢。玉溪市內專門開展對外貿易業務的企業屈指可數,在為數不多的外貿企業中,其從業經驗、標準規范都成為了制約企業發展的硬傷。此外,相關的海關、銀行、檢驗檢疫機構等配套服務自然也大大受限。因此,受外貿企業數量和質量的影響學生想要進入企業和相關部門進行實習也就變得較為困難,尋找能替代或者彌補校外實訓的方法也就迫在眉睫。2)校內實訓軟件種類繁多,實訓教學方法與軟件設計不匹配近年來,受制于校外實訓的條件,很多高校紛紛青睞于校內模擬的實訓平臺和軟件。目前,國內包括Simtrade、TDT、億學等在線或離線應用總計多達100多種,種類繁多,而且偏重不一,這為學校在選擇合適的軟件時增加了一定的難度。此外,即使是采購了合適的外貿實訓軟件,很多學校由于沒有相應的師資,不重視教學方法的更新,使得軟件的作用大大折損。由此,探索一套科學合理并與軟件相匹配的教學方法就成了現階段解決國際貿易專業學生實習難、就業難的一條路徑。
3項目化教學應用于國際貿易實訓教學的意義
1)對教師的意義項目化教學的引入必然為國際貿易實務的教學帶來全新的格局,教師需從根本上重新定位和認識本門課程的特點。國際貿易不再是拆分為函電寫作、合同簽訂、海運保險、報關報檢等部分來開展教學,而是將這一系列活動雜糅起來,綜合應用的一個完整項目。一方面,教師要適應課程組織形式的轉變,從原來逐個章節的講解到現在綜合問題的全盤規劃;另一方面,教師要適應自身角色的轉變,從單純的知識傳遞者向學生的指導者、促進者、組織者過度。而這一系列的轉變必然為教師在教學方法的創新、課程體系的綜合把握上起到了推動的作用。2)對學生的意義于學生而言,國際貿易實務本身就是一門實操性很強的課程,傳統的教師主導型課堂很容易使學生散失學習的興趣,進而大大削弱學習的效果。而項目化教學將學生放到一個任務驅動的環境中,使得學生必須要積極主動的轉變學習方式,自己設定目標、規劃項目、發現問題并解決問題。學生在國際貿易模擬的平臺里就如置身于真實的國際貿易操作環境中。當他們面臨融資問題時,他們會想到從銀行貸款或者通過前T/T進行款項預支;當他們經歷海難或意外事故時,他們會更深切地體會保險險種選擇的重要性;當他們整筆交易完成盈虧狀況卻顯示為虧損時,他們會更重視下一筆交易利潤核算的準確性這些問題由學生自己發現并設法解決讓他們對相應知識掌握的更透徹,學習的效果往往比老師直接提供答案更為有效。此外,在項目合作中他們也能親身體會團隊合作,利益博弈等帶來的樂趣。3)對學校的意義對學校,項目化教學為國際貿易實務教學提供全新的課程理念,提升學校相關專業的辦學思想和辦學目標。通過項目教學法的實施,探索國際貿易實務課程組織形式、活動內容、管理特點、考核內容、支撐條件等的革新,逐步完善和整合國際貿易實務這門課程的課程體系。
4Simtrade實訓平臺下項目化教學的主體框架
Simtrade外貿實訓平臺是國際貿易相關專業的教學練習和專業實習應用平臺,通過對整個外貿行業的流程和慣例的歸納總結,在互聯網上建立仿真的國際貿易虛擬環境,為學生提供親身體驗國際貿易風險和樂趣的機會。參與Simtrade的貿易模擬的學生都將按照實習計劃扮演進出口業務流程中的不同當事人,承擔包括進口商、出口商、供應商以及銀行的日常工作,從而共同組成虛擬的貿易環境。他們互相競爭,同時又彼此協作,熟練掌握各種業務技巧,體會客戶、供應商、銀行和政府的互動關系,真正了解到國際貿易的信息流、物流、資金流的運作方式,最終實現實踐中學習的目標。在項目化教學的基本構成條件中要求,項目要有清晰的任務說明,明確的成果展示,能將理論與實踐相結合,并與企業生產過程或商業活動直接相關。Simtrade外貿實訓平臺的設計高度的契合了項目化教學開展的必要條件,因而具有開展教學的可行性。1)確定任務在確立任務階段,教師首先需向學生說明SimTrade外貿實習平臺的設計理念以及完成方法,幫助學生宏觀上對即將面臨的任務和需要使用的軟件有所了解。其次,教師對學生進行角色分配,并說明各角色的義務和責任,使學生對自己負責的工作內容有清晰的認識。最后,教師與學生一起討論確定任務目標,包括掌握進出口的成本核算、詢盤、發盤與還盤等各種基本技巧;熟悉國際貿易的物流、資金流與業務流的運作方式;切身體會國際貿易中不同當事人面臨的具體工作與他們之間的互動關系;學會外貿公司利用各種方式控制成本以達到利潤最大化的思路;認識供求平衡、競爭等宏觀經濟現象,并且能夠合理地加以利用。2)制訂計劃在這一階段,教師就應該退居次要位置,把項目完成的最低要求、時間安排說明之后,放手交由學生來自主制訂計劃。在實際教學中,學生被要求5周內完成至少4筆由不同支付方式、運輸方式和貿易術語組成的交易。此時,學生要妥善考慮團隊合作或者單獨完成的利弊,磋商階段應采取先發制人還是保持先行觀望、認清市場的態度,以及定價策略要走薄利多銷還是高報價高利潤的路線這一系列問題都應交由學生來獨立完成,并最好能以書面計劃的形式提交,便于學生在其后的操作中有藍本可依。3)實施操作進入項目實施階段,學生按照計劃逐步完成公司注冊、函電寫作、合同簽訂、合同履行以及善后的各個環節任務。在這個過程中,教師要組織學生進行階段性檢查和小結,發現各角色在各環節遇到的問題和解決方法。4)檢查評估在Simtrade實訓平臺的成績考核中,每個學生都要從單據填寫熟練程度、業務流程熟練程度以及預算能力三個維度,包括基本資料、財務狀況、庫存狀況、供求信息、郵件管理、業務能力以及單據制作七個層面來進行評定。此外,受制于Simtrade軟件本身存在的一些漏洞以及在貿易糾紛中教師仲裁的結果差異,教師還應根據日常指導中對學生的觀察來進行非系統的分數調整。通過人工和系統的綜合評定給予學生實訓成績,并協助學生針對實訓成績進行總結分析。在這一階段,實驗報告就成為了幫助學生進行歸納總結、幫助教師進行統計分析的一個行之有效的方法。5)結果應用最后,教師應把各個授課班級的統計結果存檔并進行橫向縱向比較,根據不同班級的特點進行分析,更好的提升項目化教學的效果。
5項目化教學在國際貿易實訓教學中的應用提升
1)加強綜合應用國際貿易實訓是學生步入工作崗位前的準備課程,更是對國際貿易專業前期課程的綜合應用和檢驗課程。Simtrade外貿實訓平臺融合了國貿實務、商務英語以及電子商務等三個部分的內容,要求學生能夠將大一至大三所學融會貫通。在實踐教學中,學生對前期所學內容的遺忘是影響和限制實訓操作效率的最大因素,此時,教師幫助學生進行知識的梳理、回顧顯得至關重要。此外,學生過往章節拆分的學習使得他們對于整個流程感到陌生以及對各相關部門職能的關聯性缺乏認識,因此,妥善的應用Simtrade的幫助系統來幫助學生搭建整體框架、梳理整個業務流程也是提升國際貿易實訓教學的一條有效途徑。2)注重理論與實踐相結合項目教學法要求項目設定本身必須有實際應用價值,Simtrade軟件的設計也正是實際外貿操作的仿真。學生要完成項目,就必須依托所學的知識和原理開始入手,分析項目和實施項目。而在學生操作的過程中,遇到的諸多問題又不斷的拷問學生之前所學是否真的符合現實操作的需要。在這個過程中,學生不僅有效地把理論和實際結合起來,更發現脫離書本之外國際貿易有許多更深邃更有意思的活動。3)關注教學過程以項目為主線,教師為主導,學生為主體是項目化教學的核心,因此,不同于以往的教學方法,教師應把更多的焦點放在對學生平時的觀察。學生填單的熟練程度是否隨業務筆數的增多而變好,利潤核算的準確性是否得到提升,財務和庫存的有效平衡能否掌握其中的竅門等等,這些都是項目化教學在國貿實訓應用中應該給予關注的地方。4)提升學生的創造性、主動性和協作精神學生通過使用Simtrade平臺應該逐步擺脫知識只能向老師索取的觀念。他們在獨立的完成多筆業務中會發現,系統提示成為了他們的導師、周圍有經驗的同學成為了他們的導師,甚至是他們犯錯誤之后遭受的損失成為了他們的導師。學生自主的尋找貿易合作伙伴、自己制定談判策略、自發的尋找融資渠道在這些活動過程中,學生的創造性、主動性和團隊性得到了充分的發揮。5)優化教學效果的可測評性通過軟件與教師的雙重評分可以大大加強學生的學習效果評價公正客觀性。國際貿易的實戰能力并非簡單的一張試卷和一份報告就能說明,而更多的是體現在日常學生學習能力的提升。因此,結合教學軟件與教師日常觀察的教學測評能更有效的衡量學生學習成果。
參考文獻:
[1]黃冬梅,湯天啊.基于外貿業務流程的《國際貿易實務》項目化教學研究[J].現代企業教育,2013(2).
[2]孫茜.項目化教學在《國際貿易實務》課程教學中的應用研究[J].知識經濟,2016(3):121-122.
[3]張麗霞.提高國貿專業技能綜合實訓水平的探索和研究基于simtrade國際貿易綜合實訓平臺[J].科技創業月刊,2013(10).
有關國際貿易畢業論文范文二:電子商務對國際貿易的影響及促進作用
摘要:隨著國際貿易中電子商務的廣泛應用,使得國際貿易競爭形勢、運作環境以及貿易流程等均出現翻天覆地的改變,所以,提升電子商務影響國際貿易的影響力度就顯得極為重要。為此,本研究重點論述了國際貿易中電子商務的影響及其本身所具有的促進作用。
關鍵詞:電子商務;影響;國際貿易;促進作用
隨著全球經濟和網絡信息技術的不斷發展,世界進入了數字化時代。作為具有現代化特征的一種貿易方式,電子商務本身所具有的特有優勢逐漸被更多國家所利用與關注。所以,強化電子商務影響國際貿易的力度及其對發展國際貿易的有效作用,對國際貿易發展具有重要價值。
1電子商務帶給國際貿易的機遇
1.1有助于國際貿易運作環境的轉變
以往國際貿易模式中,市場交易雙方的交易形式大多都是面對面進行的。隨著電子商務的不斷發展,國際貿易的運作環境發生了重大變化。買賣雙方能夠在網絡上通過電子商務所提供的信息和數據來進行交易,國際貿易的運作被虛擬化和電子化了。電子商務在國際貿易領域的運用不僅能夠打破傳統交易的時空限制,還能夠順應全球一體化的發展進程。
1.2有助于國際貿易競爭形式的轉變
傳統的國際貿易競爭主要表現為企業產品和售后服務的競爭,也就是說,企業的產品和售后服務決定了企業在國際貿易中的競爭力。但是,自電子商務被應用到國際貿易領域以來,國際貿易競爭的形式就轉變為交易雙方在電子化程度和產業鏈的完整性上的競爭,換句話說,就是企業只有運用先進的生產技術,并將其產品和服務推送到電子平臺上,才能夠在現代化的國際貿易競爭中獲得優勝權。
1.3有助于國際貿易流程的的轉變
現階段國際貿易中電子商務的產生促進多種行業的運轉過程都發生了不同程度的變化。不管是產品供應信息、選擇貿易對象、進行貿易談判,還是合同的簽訂、交易以及售后服務等都只需在網絡上進行[1]。因此,網絡就成為現今國際貿易流程的重要載體。
2電子商務帶給國際貿易的挑戰
2.1帶給國際貿易主體的挑戰
盡管在國際貿易中應用電子商務可便于買賣雙方交易,但是雙方在較短時間內還是難以建立良好的互信合作關系:一是買方可能會擔心賣方產品的質量、售后服務以及發貨的速度等;二是賣方可能會擔心買方的支付能力和速度等。雖然有關機構試圖解決這些問題,但是效果還不是很明顯。此外,網絡欺詐行為的出現也會對國際貿易中電子商務的拓展形成嚴重制約。所以,在國際貿易主體范圍不斷拓展的同時,電子商務也對國際貿易主體資質、信譽等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2.2國際貿易安全面臨的挑戰
作為電子商務在國際貿易應用中的保障,網上支付體統的安全性建設是十分必要的。隨著網上支付平臺的出現,買賣雙方的交易也更加快捷。但是,網上交易存在著大量的信息泄露、交易欺詐和支付安全等風險問題[2]。當電子商務運用到國際貿易中時,就可能會將這些風險進一步放大。
2.3國際貿易監管體系面臨的挑戰
隨著電子商務在國際貿易中的使用,政府也要相應地提高對國際貿易的監管體系的要求。但是,相對于電子商務的發展來說,我國政府對國際貿易的相關監督體系還比較滯后,以至于其相關監管制度的實施更加困難。
3電子商務對發展國際貿易的促進作用
3.1對革新國際貿易運行機制極為有利
電子商務的出現為國際貿易提供了一個以信息交換為媒介的網上虛擬市場,打破了有形貿易和無形貿易的界限,突破了傳統貿易活動的時空限制。電子商務在國際貿易中的運用,不僅能夠將世界市場上的信息進行整合,實現其動態的資源優化配置,還能夠減少國際貿易中的不確定性。
3.2有利于國際貿易成交效率的提高
一方面,電子商務的出現能夠節省交易中的利息、紙單證的制作費等的開支,大大降低國際貿易買賣雙方的交易成本。另一方面,國際貿易買賣雙方能夠采用標準化的格式在網上迅速傳遞各種相關單證,不僅能夠有效地降低相關的人工成本,還能夠增強貿易業務的靈活性,從而極大地提高交易的效率。
3.3有利于減少國際間的貿易壁壘
電子商務的使用不僅能夠幫助企業考慮客戶的需求,還能夠有效的實現企業利益的最大化。這主要是因為人們可以在互聯網上進行有效的互動,客戶也能夠真正的參與國際貿易營銷,從而加強了企業與客戶之間的直接關系。
4結語
總之,電子商務具有兩面性,在給國際貿易帶來機遇的同時,也時國際貿易面臨嚴峻的挑戰。一方面,各企業要緊抓電子商務帶給國際貿易的機遇,對國際貿易實際運行機制進行轉變,不斷提升國際貿易實際客戶服務質量與成交效率,通過各方努力減少國際間的貿易壁壘;另一方面,面對電子商務所帶來的挑戰,各企業和有關政府部門要采取有效措施,加強電子商務的技術研發,建立健全相關的管理制度,積極應對國際貿易中的糾紛。
參考文獻:
高校健康體育教育是以提高學生的基本運動能力以及促進身心健康狀態為目的,通過傳授相應的健身方法和自我健康診斷、檢查、評價和實施為中心的一種體育教育方式。它是從學生個體實際出發,結合運動實踐、環境、心理、防護、保健醫療以及生活方式而進行的終生受益的教育活動。
2高校健康體育教育的意義
2.1社會發展的需要
從體育的發展史可以看出,不同時代的社會發展及自然環境的變化對學科發展提出不同的要求。在當前體育教育效益不高、學生體質下降、運動能力不足的現代“文明病”的不斷蔓延的情況下,給我們提出了加強對學生的健康體育教育,提高體育教育的興趣性以及實用性的要求。作為充分強調健康意識,自我檢測評價和實施健康運動的健康體育教育來說,它從學生實際需要和終身受益的角度出發,無疑是促進高校體育教育深化改革的有力武器。
2.2適應國際體育教育大環境的需要
縱觀目前高校體育教育現狀,仍然存在一定程度的盲目性和自由性。在體育教學中并沒有把它和促進健康,提高健康水平有機的結合起來。因此,如何緊密的結合個體的生物學規律開展體育教育,這正是健康體育教育所要表現的內在本質。
2.3個體適應現代生活方式的需要
作為人的個體來說,鍛煉必需具有一定的科學性,而不能認為只要鍛煉就能健身,這種傳統的生物學觀念應當得到徹底的轉變。而應以一套科學系統完整的運動觀來指導實踐,并從實踐中不斷修訂目標,形成一個良性的反饋系統。隨著當今社會生活節奏加快、勞動強度降低、精神壓力加大、物質生活更加豐富而造成的現代社會“文明病”日趨增多,如精神緊張、肥胖、活動時間減少等社會綜合癥,使人們對運動的需求增加。參加健康體育運動無疑是一種妙藥良醫,學習掌握健康體育鍛練的手段和方法將成為人們適應現代生活方式的重要手段。
3高校健康體育鍛煉的實施
3.1高校健康體育鍛煉的意義
健康體育鍛煉是一個動態的連續發展過程,對高中畢業后未能直接進入社會工作崗位而是到高校繼續學習的大學生們來說,健康體育鍛煉的意義則更具有特殊性。大學生生活方式的主要內容是學習。現代科學技術的發展以及各種信息的迅速傳播,使大學生們的學習壓力更趨嚴重,從某種意義上講,除了必要的休息和飲食外,健康體育鍛煉已是現代大學生們唯一或主要的身體活動內容與方式。
從年齡發展階段看,大學生正處于青年中期,青年人與成年人的過渡期乃至成年早期。從人的整體發展過程來看,這一時期是承前啟后的關鍵期,也是人一生身心發展的敏感期或易變期,學習與工作,婚姻與家庭,照顧老人與哺育下一代、事業發展與社會交往等等,都會從有利或不利的方面影響身心的協調發展,最容易造成受高等教育者身心發展的不平衡或不協調性,如何防止這種傾向的出現,健康體育的觀點是極具現實意義的。積極培養健康體育鍛煉的習慣和能力,并在結合自己專業特點的基礎上,在理論與實踐兩個方面進一步發展健康體育鍛煉,是受高等教育者接受現代生活方式的挑戰,將獲得身心健康、協調發展的必由之路。
由于大學期間生理、心理的需要,參加健康體育鍛煉是豐富業余生活,提高文化素養的重要方面。大學時期的緊張學習與工作需要適當調整,通過適當的健康體育鍛煉,不僅可以健身,也可以調感情、增知識、強意志。所以,大學期間參加健康體育鍛煉是豐富生活,愉悅身心,加強個人文化修養的重要內容。
大學期間是養成良好的鍛煉習慣,為健康體育打下牢固基礎的重要階段,人在進入中年后能否堅持進行健康體育鍛煉,與大學期間的健康體育鍛煉習慣與能力有直接關系。
3.2高校健康體育鍛煉的優勢與作用
健康體育鍛煉有利于培養學生的競爭意識和拼搏精神。未來社會是一個競爭激烈的社會,學生則是未來社會的競爭者,是我國實現四個現代化的主力軍。健康健身的體育內容其主要成份正是競賽和運動訓練,通過各種有競爭性的比賽和運動訓練,可有效培養學生的競爭意識,戰勝困難、頑強拼搏的精神,使學生體會勝利的來之不易和勝利后的快樂感及喜悅心情。可為學生今后進入強烈競爭的社會打下良好的基礎,更好地適應社會。健康體育鍛煉有利于學生身心健康。健康體育的主要目的是使學生體質得到增強,心理得到健康發展。學生體質的好壞不但取決于學生的身體素質,而且也取決于健康的心理素質。有研究表明,人的體質與心理素質有著密切的聯系。健康體育是以快樂有趣為主體,以激發學生的學習動機,并以濃厚的興趣,來支配和調節自己的體育學習,達到增強體力,發展個性和能力,掌握所學知識和技能的目的。
健康體育鍛煉是未來社會發展的必然趨勢。現代社會需要體育,未來社會更離不開體育。隨著科學技術的不斷發展,工業自動化程度的不斷提高,對人體健康提出更高的要求,要適應現代社會高速度、高強度、高效率的要求,人們需要有更健康更強健的身體。
3.3高校健康體育鍛煉的基本內容
大學生時期正是人生精力最充沛、生活最多彩的黃金時期,從生理學角度來看,大學生的神經系統功能極為健全,心肺系統功能基本完善,生殖系統成熟,運動器官系統表現為穩定發展。但由于地區差異、個體差異及性別差異,運動素質的發展具有明顯的不均衡性;從心理學角度看,大學階段是人的個性形成的關鍵時期,自我意識較為強烈,理性較強但情感極為豐富,性意識增強,智力水平較高;從社會學角度看,在個體社會化過程中,大學生已基本具備參與社會交往及社會活動的能力。大學時期身體發育雖然趨于完善,但是為了獲得健美的體型和健康的體魄,健康體育鍛煉是必不可少的重要手段。
3.3.1加強心肺功能的鍛煉
如跑步、打籃、排球、踢足球、游泳、滑冰、韻律操等都是較好的鍛煉手段。強有力的心肺系統,是提高學習效率的重要生理條件,也是今后一生從事各種工作、健康長壽至關重要的因素。
3.3.2加強肌肉力量的鍛煉
一個大學生應具有勻稱的體形,堅實的肌肉,強壯的身體這樣一個外部健美的形象。因此,抓緊大學階段身體定型前的促進體格發育、增強肌肉力量的鍛煉,是刻不容緩的。舉重、體操、游泳、劃船等都可以有效的改善體形。
3.3.3選擇一些娛樂休閑性的鍛煉內容
這些內容增強體質之效不一定非常顯著,但對松馳緊張學習后的神經,消除疲勞,獲得輕松愉快情緒,達到心理平衡則有重要作用。如各種活動性游戲、非正式的各項球類比賽、有優美音樂伴奏的各種體操舞蹈、校園池邊的漫步、周末周日的郊游等。對絕大多數大學生來說,進行以上三方面的鍛煉,以一二項為主,輔之以第三項內容,是可以達到增強體質增進健康、促進學習的目的。
4小結
4.1健康體育教育學的構建是對高校體育目的任務的進一步深化,是促進高校體育和大學生健康可持續發展重要基礎,既考慮學生在校時的身體健康,又要為學生今后健康體育鍛煉提供科學方法。
4.2實現健康體育教育應從高校體育教學的內容體系入手,開設學生喜愛的、健身性強的、適合終身鍛煉的運動項目,建立合理的考試評價標準和方法,使學生體會運動帶來的健康與快樂。
摘要:本文從對規范會計研究和實證會計研究的名稱考辨入手,對規范會計研究和實證會計研究的主要特點(優點和缺點)進行了系統的闡述并得出了兩者需要互補的必要性;然后探討規范會計研究和實證會計研究互補的可能性,隨后作出筆者的六點小結;接著對規范—實證會計研究和實證會計研究進行比較并指出其在會計準則制定中的應用;最后筆者對在我國進行多樣化的會計理論研究提出三點建議。
勿庸質疑,實證會計研究和規范會計研究已成為當代會計理論研究之中的兩種主流。七十年代末、八十年代初,兩種研究的支持者們互不相讓,曾掀起一場理論大“論戰”:規范會計研究者們認為實證會計研究只注重對細枝末節問題的糾纏不休,得出的結論往往是人們已經熟知的既定事實,因而對整個會計理論并無貢獻;實證會計研究者則抨擊規范會計研究方法的不科學,認為規范會計研究忽視對已有會計理論的檢驗。結果,整個會計理論框架仍擺脫不了“空中樓閣”的尷尬〔1〕〔2〕!而這場論戰也恰恰反映了我國會計研究者對實證會計研究和規范會計研究存在著的普遍模糊認識。進入九十年代以后,西方會計學界已經開始平心靜氣地評價這兩種各具特色的會計理論研究〔3〕,本文將結合目前我國會計理論研究的現狀,來客觀地評價規范會計研究和實證會計研究,希望能對我國的會計研究有所啟發。
一、名稱考辨關于實證研究和規范研究的基本內容,馬克·圖恩曾作過一個簡明扼要而又比較全面的對比分析〔4〕,即:
實證是手段事實現實描述真或假精神的問題解釋分析
規范應該目的價值理想規定好或壞心靈的問題評價政策
我們可以看出,上述的區分涉及語言形態、研究領域、內容性質和作用特征等多個方面,如果具體到會計理論研究中來,多數會計學者首肯實證會計研究主要回答會計“是”什么,認為進行實證會計研究時應該超脫或排斥一切價值判斷,只考慮建立會計信息系統運行之中的會計處理程序之間關系的規律;而規范會計研究一般著重回答會計“應該是”什么,因此往往含有一定的價值判斷,需要提出某些準則,作為進行會計處理的標準和制定會計政策的依據。進一步詳細來講,規范會計研究(NormativeAccountingResearch)的范式是(1)研究、分析大量的會計實務,從中概括出良好、理想的會計實務,并作為日后指導會計實務的標準;(2)規范會計研究并不滿足于現有的會計慣例,而是試圖從邏輯性方面指明怎樣才算是良好的會計實務;(3)規范會計研究往往以演繹法為主,但是并不排斥使用歸納法〔5〕,而恰恰從利用歸納法得到少數基本概念出發,然后演繹出會計的基本原則與方法,再從中推出與之相適應的會計程序與基本方法,用來指導會計實務。
而對于實證會計研究(PositiveAccountingResearch),由于我國近年來還處于介紹和初步運用階段,所以對“實證會計研究”不可避免地還存在著一定的模糊認識,因此有必要詳細分析。關于實證會計研究的“實證”一詞,我國會計學者在引入的過程之中存在不同的理解,絕大多數同志從“positive”和“positivism”(實證主義)詞根的相似性入手,從哲學角度探討實證會計研究的哲學基礎,試圖從中概括出實證會計研究的一般范式〔6〕。但是,對“實證”一詞最權威的解釋應該來自“實證會計學派”(或稱羅切斯特學派)。按照實證會計學派的代表——瓦茨和齊默爾曼的解釋,“‘實證’一詞來自于實證經濟學,之所以將其研究冠名‘實證會計研究’,主要意圖是為了區別于業已存在的傳統的規范會計研究”(WattsandZimmerman,1990)。那么,“實證”一詞到底應該如何解釋呢?筆者在查閱了大量相關的經濟學文獻(樊剛,1995;光,1997;張宇燕,1993)和典型的實證會計研究經典文獻(WattsandZimmerman,1978,1979,1990;BallandBrown,1968;)以后認為,實證會計研究包括兩個相互聯系的部分或階段——理論實證和經驗實證。理論實證的目的是用來提供一個基本體系,對現實會計實務本身究竟是怎樣的問題作出理論和邏輯上的分析和解答。理論實證過程包括(1)三個基本要素——有關會計問題的基本假設、一套邏輯嚴密的系統化的推理機制和方法以及最終的理論結論;(2)提出理論假設、建立分析模型以及進行邏輯推理和證明三個緊密聯系的步驟。經驗實證是指對理論實證得出的結論進行經驗檢驗的過程。對于經驗實踐和理論結論相符合的部分,就應該當作正確的理論加以運用,直到被經驗證偽為止,而對于被經驗直接所證偽的理論結論,就必須逐漸修改原有的理論假設,再次進行理論實證和經驗實證。
二、規范會計研究和實證會計研究之比較
1、規范會計研究和實證會計研究的分化——一個簡單的回顧。
會計學研究方法的發展演變,均在不同程度上受到其它學科的影響。哲學家、科學家關于方法論的論述(如波普爾的“證偽主義”、庫恩的“科學范式”、拉卡托斯的“科學研究綱領方法論”),都對會計研究產生著不同程度的影響。但是,真正對會計學產生直接影響的無疑是經濟學方法論的演變和發展。經濟學方法論的發展和變遷對會計理論研究方法的影響可以大致分為兩個階段:第一,直到本世紀初以前,經濟學方法論的討論,都主要是圍繞著抽象演繹法和歷史歸納法哪個更適合于經濟分析而展開〔7〕。在此影響下,會計理論研究亦是以這兩種方法為代表,如佩頓(WilliamPaton)、坎寧(Canning)、愛德華茲和玻爾(EdwardsandBell)、穆尼茨和斯普瑞斯(MoonitzsandSprouse)等都是演繹法的典型代表,而井尻雄士(YuijIjin)和利特爾頓(Littleton)等則極為推崇歸納法——一言以蔽之,該時期的會計理論研究主要以定性的文字描述為主,十分注意會計理論之間的內在邏輯而忽視對既有的會計理論研究成果的檢驗,我們將之總稱為規范會計理論研究。一般認為,本世紀60年代末期以前,會計理論研究中是規范會計研究占統治地位的時期。規范會計研究的形成,一掃19世紀末期以前會計理論研究混亂、無目的的狀況,在其大力推動下,會計理論體系于19世紀末20世紀初方告初步形成。第二,從本世紀六十年代開始,經濟學和財務學的研究取得了突破性的進展,這主要表現在研究對象的擴大化和廣義化,與此同時,西方經濟學的主要流派研究方法已不再滿足于定性的演繹或者歸納推理,而是逐步轉向實證分析。在經濟學研究方法的影響下,或者更確切地說是在財務學研究方法的影響下(目前從事實證會計研究的學者更直接地從財務學中獲得或移植某些科學的研究方法,實質上財務學承擔了經濟學研究方法對會計理論研究產生影響的“載體”和“催化劑”的作用),一大批年輕的會計學者(以羅切斯特學派為主要代表)逐步豎起實證會計研究這面大旗,并形成了別具特色的實證會計研究方法,給會計理論研究帶來了巨大的影響和震撼。(1)1968年,鮑爾和布朗的“會計收益數據的經驗性評價”一文標志著實證會計研究初露端倪;(2)70年代中期“羅切斯特學派”代表人物簡森(Jensen)的“關于會計研究現狀及會計管制的評論”一文可視為是向規范會計研究挑戰的宣言;(3)瓦茨(Watts)和齊默爾曼(Zimmerman)1978年“決定會計準則的實證理論導論”、1979年“實證會計研究的供需:一個借口市場”兩篇論文的發表及1986年《實證會計理論》一書的出版,標志著實證會計研究已逐漸與規范會計研究分庭抗禮。乃至1986年-1989年期間提呈給美國權威會計刊物《會計評論》(AccountingReview)的論文僅有一小部分可歸類為規范研究〔8〕。
2、規范會計研究和實證會計研究的優缺點
規范會計研究在會計理論研究中的作用表現在:(1)規范會計研究對理論的論證具有重要作用,規范會計研究從假設或初始理論命題推導出下一層次的理論命題,并可對某一個理論命題作出演繹證明。這樣,在對理論進行實踐檢驗前,可預先對理論進行檢驗以使理論具有更加嚴密的邏輯性,這在會計基本理論和對整個會計理論體系的研究中尤其具有重要意義。(2)規范會計研究可從理論命題推導出事實命題,也可用來解釋已知的會計理論或會計行為。(3)規范會計研究同時還對已有會計理論進行邏輯檢驗,以發現錯誤理論及現存理論的內部矛盾。但是,規范會計研究又有其不可克服的系統性缺陷。這表現在:(1)規范會計研究忽略了對作為演繹邏輯推理起點的假設或前題的判別和檢驗。(2)規范會計研究往往忽視會計信息具有一定的經濟后果、不重視會計主體的行為因素,僅將會計環境中的不同利益集團簡化為一個總體來看待。(3)運用規范會計研究得到的結果往往由于缺乏經驗支持而僅代表了“閉門造車”式的個人觀點和論斷。實證會計研究的作用表現在:(1)實證會計研究從評價規范會計研究所依據的前提入手,對規范理論賴以依存的前提的現實有效性進行檢驗,進而肯定或否定規范研究成果。(2)運用實證會計研究得到的實證理論不僅對所觀察到的會計實務提供解釋,說明現存會計實務程序、方法在應用程序上存在差異的原因,而且還對未觀察到的會計現象、實務和那些雖已發生,但尚未通過數據搜集和分析獲得系統性證據加以證實的現象和實務提供解釋。實證理論不是告訴人們應該做什么,而是告訴人們在特定歷史條件下能夠做些什么。可以說,實證會計研究使會計理論研究的目標從理想轉向現實。(3)實證會計研究十分重視對會計主體行為及其動機的研究,并大量引進了經濟學的研究成果如產權理論、契約理論、企業理論,拓寬了會計理論的研究范圍。實證會計研究將市場條件下的企業視為各種“契約關系”的結合體,對各種利益集團出于維護自身利益而對會計準則呈現出的態度行為進行了大量的經驗分析,得出了許多規范會計研究所不能認識的有益結論。
實證會計研究的局限性表現在:(1)實證會計研究力圖使用有限的事實和現象去證明普遍命題,因而其研究結果不可避免的只具有概率或然性。(2)實證會計研究過分強調模型化和定量化,經常由于忽略某些想當然是次要的因素,結果有時會導致研究對象過于簡化和研究的系統性偏差。(3)實證會計研究在進行會計理論研究的過程中完全排除價值判斷也有不盡合理之處,因為會計信息具有經濟后果,作為“經濟人”的會計研究者,在進行實證會計研究的過程之中,不可能完全避免個人偏好所帶來的先入為主的干擾。(4)實證會計研究和規范會計研究相比往往具有時間上的滯后性,如對與具體某項會計準則相關的問題研究總是在會計準則公布之后若干年,確切地說總是等到有足夠的樣本數據建立數學模型進行經驗分析時才能得以實施。正是從這個意義上來講,Watts/Zimmerman在《實證會計理論》一書中認為實證會計理論的作用只在于解釋和預測,而并沒有提及實證會計理論具有對會計實務的指導作用。
3、關于規范會計研究和實證會計研究總的評價
(1)規范會計研究和實證會計研究都具有自身所不可替代的特定功能。規范會計研究在理論證明和構建會計理論時具有優勢;實證會計研究則具有獲得新知識、新理論的優勢作用。
(2)規范會計研究和實證會計研究在運用時應該相互依賴、互相滲透。規范會計研究的大前提要接受、依賴實證會計研究來進行經驗檢驗,實證會計研究中的分析要依賴規范會計研究。
(3)單純依靠規范會計研究或實證會計研究都有其自身所無法克服的各自的系統缺陷。如實證會計研究結論的概率或然性質,規范會計研究大前提的來源及正確與否的問題。
(4)規范和實證會計研究都忽略了人的認識本來就是從特殊到一般,又從一般到特殊的不斷往復的過程,是漸進性和飛躍性,邏輯主義和非邏輯主義的統一。因此,片面強調任何一種方法都是不科學的。
(5)實證會計研究往往適合于對具體的會計理論問題進行證實或證偽,但如若涉及到對整個會計理論框架的研究則無能為力,而此時便必須依賴規范會計研究。
本文以上的論述可以說明規范會計研究和實證會計研究存在著相互結合的必要性,以下將兩者的結合簡稱為規范—實證會計研究。
三、試論規范、實證會計研究的互補性
1、規范、實證會計研究的互補性——會計理論發展模式的啟迪〔9〕
會計理論體系一經形成,就具有相對的穩定性,在保持會計基本理論與結構不變的前提下,可用于指導會計理論研究,對會計理論研究起到規范的作用。同時,它一般經受得住某些“反常”的沖擊、詰難,具有一定的彈性,并通過對理論的局部調整或修改輔前提、假說,把反對轉化為支持,此時會計理論就處于上升時期。但是,任何會計理論總并非盡善盡美,總有其賴以存在的會計環境,一旦其在強大的“反常”面前一籌莫展并不能將其納入自己原有的理論框架之中時,就勢必將會被新的會計理論代替,這時就需重新調整會計理論的內涵及其基本結構。此時,會計理論就處于顯著變動狀態,就強烈需求質變。但是,新的會計理論并非對舊的會計理論的完全拋棄,而是一種“揚棄”。新舊會計理論之間仍然存在著一種包含或對應關系,新理論是對舊理論的繼承和發展。整個會計理論的發展過程是前進的上升運動,是向絕對真理逼近的過程。由此可見會計理論的發展過程是“相對穩定顯著變動相對穩定…”這樣一個不斷往復的過程。這樣,在會計理論不同的發展階段,其相應的主要的會計理論研究方法也應有區別:在會計理論體系相對穩定的階段,會計理論表現出對會計研究的指導作用并具備應付反常沖擊的彈性,因而可以在原有理論和思路指導下,主要運用規范會計研究(收斂性思維)繼續進行研究,通過輔命題克服理論的困難,使理論作為規范較好地發揮作用。當會計理論發展進入顯著變動階段后,原有的會計理論如果繼續存在勢必會產生阻礙作用了,因而必須另辟蹊徑,從新的角度解決問題才能克服困難,因而主要采用實證會計研究(發散性思維),持批判的態度從會計實踐、現象的經驗分析中創造出新的會計理論。總而言之,只有在會計理論發展的不同階段著重采用不同的研究方法,才能更好地促進會計理論的發展。但是,需要明確的是在會計理論發展的特定階段,采用某種研究方法并不排斥同時使用另外一種研究方法。我們對會計理論發展階段的劃分是人為的,而事實上,會計理論體系中不同會計理論的各個發展階段又是相互交織在一起的,所以科學的會計理論研究方法是綜合的而非單一的,是各種研究方法的有機結合,是規范會計研究和實證會計研究的統一。如美國“財務會計概念結構(SFAC)”便是規范會計研究和實證會計研究共同配合、協作成功的范例!
辯證唯物主義認為:“問題就是事物的矛盾,科學研究從問題開始。”會計理論研究也不例外,它也必須從問題著手進行研究。作為會計理論研究起點的問題可以直接來自于會計實踐,也可以來自過去會計實踐的產物——已有會計理論。因此,我們必須重視長期會計實踐中積累起來的已有會計理論,同時不斷從會計實踐中吸收“營養”,發現新問題,開辟新的研究領域,絕不允許忽略會計實踐。但是,從實踐中得到的會計知識由于其歸納特征不可避免地具有概率或然性,因而必須從會計理論高度運用規范會計研究進行演繹推理,以發現其有無邏輯矛盾,得出正確的認識然后上升為會計理論。所以會計理論研究的整個過程可歸納為“會計理論會計實踐新的會計理論…”這一不斷往復、逐漸完善的過程。相應的,會計理論的研究方法也可歸納為“規范實證規范…”這樣一個循環過程。概括來講,規范—實證會計研究是會計理論研究者根據已有的知識,對會計實踐和理論發展過程中出現的問題,進行深入的分析,進而提出解決問題的假說,并通過對假說的實踐檢驗、修正,逐漸使假說演變為新的會計理論。
2、規范、實證會計研究互補的可能性
如果詳細比較規范會計研究和實證會計研究的大量會計文獻之后不難發現兩者在以下重大方面各具特色,也正是在這些重要方面,規范會計研究和實證會計研究需要互補:
(1)規范會計研究往往從少數幾個基本會計概念(會計基本假設或會計目標)出發,主要運用演繹法來推出一套用來指導會計處理的基本原則。而大凡實證會計研究,一般總是先根據大量的會計現象歸納出一個或多個命題,然后利用來源于會計信息市場的若干會計數據來進行經驗檢驗;或者對規范會計研究的既有研究成果進行證實或證偽。一言以蔽之,規范會計研究代表了會計人員對會計現象的本質特征由一般到具體的認識,而實證會計研究則代表了會計人員對會計現象的本質特征由具體到一般的認識。根據唯物主義的認識論,我們對會計現象的認識是由一般到具體和由具體到一般的有機結合,因此規范會計研究和實證會計研究不應有所偏頗。
(2)規范會計研究往往從較高的會計理論層面上來把握整個會計理論框架的內在邏輯一致性,如對財務會計概念框架的研究,其研究結果往往會作為制定會計政策的依據;而實證會計研究則往往是針對具體的會計理論如存貨發出的計價在什么情況下采取先進先出法,在什么情況下采取后進先出法等。近年來,實證會計研究的趨向是研究的問題越來越小、越來越細致,一些規范會計研究者借此攻擊實證會計研究對整個會計理論體系沒有貢獻。筆者對此觀點不敢茍同,實際上,實證會計研究是規范會計研究的基礎,因為實證會計研究的主要目的在于揭示會計現象的本質是什么(Whatitis),只有掌握了各種會計現象的本質,才能從邏輯高度上來進行探討會計應該是什么(Whatitshouldbe)的問題;規范會計研究是實證會計研究的前提和終極目的,因為研究會計現象的最終目的并不僅僅在于探討會計是什么,而必須研究會計應該是什么。可以這么來講,規范會計研究和實證會計研究與會計目標系統的層次相關(實際上,Trueblood報告就曾指出,會計目標是一個多層次的系統),會計目標層次越低,其研究的實證性就越強;會計目標的層次越高,越需要對之進行評價,因此其越具有規范性。規范會計研究和實證會計研究是對會計目標不同層次上的研究,角度不一、相互聯系、相互補充,組成一個不可分割的研究整體。
(3)規范會計研究的較高層次性決定了其必然涉及到價值判斷,而實證會計研究則由于側重于在較低會計目標層次上進行研究,則涉及到事實判斷。那么,事實判斷和價值判斷的關系如何呢?兩者的關系如下所示〔10〕:自然事實存在人類經驗認知或判斷事實判斷主觀需求與客觀環境制約價值判斷(肯定或否定)由此可見,事實判斷和價值判斷是具有相互關聯性的,因此規范會計研究不可能排除事實判斷,實證會計研究也不可能完全摒棄價值判斷。此外,按照哲學觀點,“是什么”(事實判斷)先于“應該是什么”(價值判斷),所以實證會計研究是規范會計研究的基礎;但是由于“是什么”總有些捉摸不準的味道(如會計基本假設來自于客觀會計環境,具有客觀性——“是什么”,而會計目標代表了會計信息使用者的主觀需求即“應該是什么”,但是會計界卻并沒有厚此薄彼,而是兩者并重,這是否對我們有所啟發?),所以需要對“應該是什么”進行某些規定,這樣規范會計研究同樣必不可少。
3、小結
(1)會計理論研究之中,“是”與“應該是”,或者“事實判斷”與“價值判斷”往往交織在一起,并無明確的界限可以辨別或者有意識地去遵循。
(2)從邏輯上來講,事實的描述先于價值的形成,盡管在現實的會計研究之中,由于會計研究者個人的價值取向和意識形態的不可捉摸性,是什么總有點捉摸不準的特點。
(3)雖然在會計理論研究之中不可能完全避免研究者個人先入為主的干擾,但是追求實證會計研究的“純潔性”,將人為的干擾降低到最小仍是一種會計研究者所應該具備的科學精神。
(4)實證會計研究和規范會計研究之間并無人為的鴻溝,作為實證會計研究精神的對事實解釋和預測最終必須過渡到規范會計研究的主旨——會計應該是什么上來,換句話來講,實證會計研究應該以規范會計研究的目的為歸宿。
(5)在會計理論研究之中,由于兩者的互補性,絕對地將實證會計研究和規范會計研究對立起來的態度固然不可取,但是絕對抹殺實證會計研究和規范會計研究的做法也同樣不可取。
(6)規范會計理論研究由于是從邏輯高度來把握整個會計理論研究過程,因此其研究成果往往和會計實務存在著一定的差距,而實證會計理論研究則立足于會計實務,因此其研究成果往往與會計實務中的結果比較吻合或基本接近,但是這并不能夠說明實證會計研究和規范會計研究孰優孰劣——“存在的未必合理”!從一定意義上來講,規范會計研究的成果說到底是把會計實務界暫時認識不到的結果展示給會計界,在理論的指導下,我們雖然不能改變既定的利益格局,但是我們確實可以借此改變會計人員的認識格局,并可能最終因此影響他們的選擇。
四、規范—實證會計研究和實證會計研究的比較及應用
實證會計研究和規范—實證會計研究方法的區別大致有二:
(1)實證會計研究以有用事實為基準來檢驗假說,但“有用”并無一確定標準,對某一利益集團有用未必對另一利益集團也有用,因而實證會計研究的檢驗標準實質是以利益為導向并由此制約的社會需求為標準。而規范—實證會計研究以社會需求確立的課題為出發點,這既是形成會計理論的最終歸宿,也是逆向思維在會計理論研究中的具體應用。概而論之,規范—實證會計研究的檢驗標準是思維模擬檢驗和社會實踐檢驗的統一,其中思維模擬檢驗大量運用了形象思維,直覺邏輯思維的方式將從會計實踐中抽象出的理性客體蒸發、升華為理想客體,使其既保持了本質特征,又保持了思維過程的邏輯性;社會實踐檢驗則是對假說概念予以具體化,使之具備可度量性,從而將理論性假說轉化為可實踐性假說。
(2)實證會計研究片面強調感性經驗對假說的檢驗,卻忽略了作為會計理論研究主體的研究者的能動認識能力以及其創造性思維在會計理論研究中的作用,所以最終也未逃出對會計實踐進行描述和解釋的傳統思維的來源。規范—實證會計研究辯證地運用發散性思維和收斂性思維,突出了研究者的主觀能動性及認識活動所應遵循的思維規律,因而具有明顯的綜合及辯證特征,并且具有在不同認識階段調整認識方法和認識手段的內在調節機制。
眾所周知,我國會計準則是按規范(演繹)方法制定的,是準則制定者在對我國經濟體制改革現狀和未來發展趨勢的認識基礎上做出的主觀規定,它代表了規范會計實務的理想準則。但是,我國會計準則的實施環境是一個在經濟體制改革下不斷發展變化的環境,因而對準則的實際效用及預期目的之間關系的檢驗就變得尤其重要。準則制定者必須了解,現有準則的執行是否提高了會計信息的質量,是否強化、規范了企業的財務行為,是否增強了外部利益集團及企業內部使用者對會計信息的重視程度,而要獲得以上各項認識,既不能依賴研究者的個人主觀判斷,又不能從原有理論中演繹推理而知,而必須展開廣泛的會計實踐,通過調查、征集意見,獲得有關會計準則實施后的反饋信息,才能不斷修改原有準則,使會計準則不斷地發展完善。規范—實證會計研究吸取了規范、實證會計研究的優點,不僅彌補了傳統會計理論研究中的方法論缺陷,而且可促使研究者更加注意接觸會計實踐,按科學的程序,從會計實踐中獲得對會計準則更深刻的認識。
五、關于進行多樣化會計研究的建議
誠如本文上述,實證會計研究具有時間上的相對滯后性,并不能在會計準則制定之前就為準則制定者提供有益的思路和意見,因此規范—實證會計研究也并非盡善盡美。為了克服這個缺陷,筆者建議:
(1)在會計理論研究中大量開展實地研究(FieldStudy)和案例研究(CaseStudy)。盡管這樣做并不一定能夠完全證實和證偽什么,但是卻可以力求在會計準則制定之前對會計實務和會計現象的本質及其矛盾運動過程作出恰當的描述和中肯的分析。
(2)應該盡量學習美國和臺灣目前應用較好的實驗會計研究(ExperimentalAccountingStudies),通過建立會計實驗室,模擬與所要研究的會計準則相似的會計環境,對搜集的專家或專業人士的意見進行分類、分析和概括,事前為會計準則制定提供有益的意見。
(3)在會計研究之中大量運用數學方法、模型開展量化研究。也許有的同志認為鑒于我國目前證券市場還不太成熟,會計信息失真現象仍大量存在,由此搜集到的會計數據的可靠性往往值得質疑,因而提倡在應用數學方法和數學模型進行研究時應該謹慎,并對國外會計文獻中充斥著數學表示擔憂和不理解。筆者認為這些同志混淆了會計研究中數學模型的兩種類型——理論模型和計量模型,前者是用數學符號對會計理論研究過程進行的表述,無須使用來自于會計信息市場的具體會計數據;而后者則必須帶入會計數據,并要設定某些參數。筆者此處主要提倡會計研究的理論模型,因為數學語言表達最為簡潔明了、無歧義,可以加強對會計理論問題的論證力度,邏輯嚴密并且更容易被證實或證偽,因而更符合科學進行會計理論研究的要求——一門學科只有在成功地使用數學時,才算達到了真正完善的地步(馬克思)。此外,筆者也贊成利用恰當的計量模型進行會計研究(實際上,與國外的會計數據相比,我國的會計數據來源也許更加可靠),關鍵在于建立我國自己的大型數據庫,為日后利用計量模型進行大量的會計研究奠定條件。
注釋:(1)CharlesChristenson:“TheMethodologyofPositiveAccounting”,1983。
(2)Watts/Zimmerman:“PositiveAccountingTheory:ATenYearPerspective”,TheAccountingReviewVo1.65,No.1,January1990,pp131-156
〔3〕葛家澍:“關于市場條件下會計理論與方法的若干基本觀點”,原載于《財會月刊》,1996.2-6。—01—No.1.2000LIAONINGFINANCIALCOLLEGEJOURNALVol.2,SumNo.7
〔4〕馬克·圖恩:《自決的經濟學》,商務印書館,1979,第279頁。
〔5〕Hendrikesen:《AccountingTheory》1995,5thed,Chapter2。
〔6〕劉峰:“實證會計的方法論基礎及批判”,《會計研究》,1997.7。
〔7〕樊剛:“思維方式的自我批判”,原載于《讀書》1988年第12期。
〔8〕HaimMozes:“AFrameworkForNormativeAccountingResearch”,JoumalofAccountingLiteratureVol.11,1992.P.93-120。
〔9〕本部分主要參考了西方著名科學哲學家庫恩·玻普爾和拉卡托斯的觀點,如“范式理論”、“證偽主義”和“科學研究綱領理論”,是將上述理論應用于會計理論研究之中并結合會計理論研究的具體情況后得到的結論。
〔10〕陳秉漳:《價值社會學》,臺北市桂冠圖書有限公司,1990.8第314頁。
主要參考文獻:〔1〕WattsandZimmerman:《PositiveAccountingTheory》,1986。
〔2〕陳岱孫:“規范經濟學、實證經濟學和西方資產階級政治經濟學的發展”,《經濟科學》,1981年第三期。
〔3〕張宇燕:《經濟發展與制度選擇》,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91。
〔4〕光:“經濟學的理論范式和分析方法”,1996年,原載于《中國經濟學:向何處去?》一書。
〔5〕[英]馬克·布勞格:《經濟學方法論》,黎明星等譯,北京大學出版社,1990年。
〔6〕關士續等編:《自然辨證法》,高等教育出版社,1989年。
〔7〕周忠惠:《會計研究方法論》,西南財經大學出版社,1994年。
〔8〕Watts/Zimmerman:“PositiveAccountingTheory.ATenYearPerspective”,TheAccountingReviewVo1.65,No.1,January1990,pp131-156。
〔9〕Watts/zimmerman:“TowardsaPositiveAccountingTheoryofDeterminationofAccountingSandards”,TheAccountingReview(Jan),1978,P.112-134。
〔10〕Watts/Zimmerman:“TheDemandforandSupplyofAccountingTheory:TheMarketforExcuses”,TheAccountingReview(April),1979,P273-305。
(11)Ball/Brown:“AnEmpiricalEvaluationofAccountingIncomeNumbers”,JoumalofAccountingResearch,196
〔12〕葛家澍:《市場經濟下會計基本理論與方法研究》,中國財政經濟出版社,1996/5/13。
〔13〕劉元亮等編著:《科學認識論與方法論》,清華大學出版社,1987年。
〔14〕Hung-ChaoYu:“IntroductiontoExperimentalEconomicsStudies”,參見俞洪紹先生1997年10月1日在廈門大學會計系的報告稿。
(一)國外“宏觀經濟學”教學內容組織體系
1.薩繆爾森體系
凱恩斯認為席卷世界的經濟大蕭條是由于有效需求不足造成的。接下來30年中,凱恩斯的思想經過眾多學者的努力(其中之一就是薩繆爾森),于20世紀60年代建成了一個系統化、模型化的“凱恩斯學派”。各種“宏觀經濟學”教科書是學者對經典宏觀經濟理論的總結,教科書中比較經典的宏觀經濟理論內容差異不大,但在具體內容的組織安排上體現出編者的觀點和思路。在美國,20世紀60年代占據主導地位的凱恩斯學派的代表人物薩繆爾森的《經濟學》占據當時教科書的主導地位,這和當時正處于頂峰時期的學派有直接關系。總需求理論是薩繆爾森體系的核心。
2.曼昆理論體系
20世紀70年代,“凱恩斯主義”經濟學面臨著前所未有的挑戰。這一時期,西方世界普遍蔓延著滯漲現象。這種通貨膨脹和失業相伴的經濟現象是“凱恩斯主義”所不能解釋的,于是新的經濟現象激發了經濟學家的思想火花。弗雷德曼和他的“貨幣主義”是宏觀經濟學理論發展的一個新高峰。之后,以盧卡斯、穆斯、薩金特、巴羅等為代表的經濟學家們發動了“理性預期革命”。學派紛爭最后的結果是很多宏觀經濟學家對經濟理論的認識逐漸趨于一致,多數學者認可“古典理論用來分析宏觀經濟運行的長期規律具有很強的說服力,而凱恩斯主義經濟學則在解釋宏觀經濟運行的短期行為方面具有獨到的優勢”的說法。聚焦到教科書理論體系上,薩繆爾森第15版《經濟學》被一些評論家委婉地挑明“其流行勢頭似成強弩之末”。斯蒂格利茨和曼昆的教科書都開始引起轟動,曼昆的《經濟學原理》在內容組織上很明確地將宏觀經濟理論分成兩部分內容———長期和短期分析,這基本是古典理論和凱恩斯主義經濟學在不同時間范疇的應用,稱之為曼昆體系。
(二)國內“宏觀經濟學”教學內容的組織體系
國內“宏觀經濟學”的教學內容組織也經歷了從薩繆爾森到曼昆體系的轉變。20世紀90年代,我國開始實行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制度,經濟學課程引入國內,薩繆爾森體系也就最早地體現到國內教材中。“宏觀經濟學”教科書編著大體按照短期到長期分析的理論演變脈絡,按如下順序安排宏觀經濟學內容:基本概念和理論鋪墊、宏觀經濟分析概述、國民收入決定模型、IS-LM模型及政策效應分析、總需求與總供給模型、失業與通貨膨脹、經濟周期理論、經濟增長理論,其中以高鴻業的《西方經濟學》(下)為代表。隨著曼昆體系逐漸占據主導地位,其著作的中譯本在中國的流行勢頭逐漸超越薩繆爾森的《經濟學》,成為國內選用較多的原版經濟學教科書。同時曼昆的《經濟學原理》的理論體系也逐漸被更多的中國經濟學者接受,成為國內學者編著“宏觀經濟學”參考的對象,黃亞鈞的“宏觀經濟學”即為主要代表。
二、“宏觀經濟學”的教學體系架構及在中國的教學實踐
(一)“宏觀經濟學”的教學體系架構
根據研究對象和研究方法的不同,西方經濟學分為微觀經濟學和宏觀經濟學兩個部分。前者是以價格理論為核心,采用個量分析方法,分析單個經濟主體的經濟行為,優化資源配置;后者是以國民收入決定理論為核心,采用總量分析方法,分析整個經濟體系的運行,提高資源的利用效率。宏觀經濟學學科體系由一個總量指標、三大模型和四大問題構成。總量指標指國內生產總值GDP;三大模型分別指簡單的國民收入決定模型、IS-LM模型以及AD-AS模型,核心是IS-LM模型;四大問題分別是失業問題、通脹問題、經濟增長問題和經濟周期問題。整個體系框架包含五部分內容。第一部分首先對宏觀經濟學進行概括性描述。分析宏觀經濟學、微觀經濟學彼此之間的相互聯系、宏觀經濟學的發展演進,以及該學科的知識體系;其次,闡述國民收入、核算理論,以及國民收入核算體系中重要的IS恒等式,為引入三大模型分析國民收入的決定作了鋪墊。第二部分是封閉條件下的三大模型,重點闡述凱恩斯主義的宏觀經濟學觀點及總需求分析模型。一是簡單國民收入決定理論模型。該模型假定投資需求為外生變量,不受利率影響,只分析產品市場的均衡,也只涉及消費需求對國民收入決定的影響;二是IS-LM模型。與簡單模型不同,該模型假定投資需求為內生變量,是利率的減函數,引入投資變動分析產品市場與貨幣市場的同時均衡,進而分析財政政策、貨幣政策對宏觀經濟的影響。三是AD-AS模型,為接近現實,放寬假定,引入AD-AS模型,分析總需求、總供給與價格水平之間的關系,其中有凱恩斯主義經濟學的觀點,也有非凱恩斯主義的觀點。第三部分是開放經濟條件下的宏觀經濟問題分析。通過引入BP曲線,建立IS-LM-BP模型,分析討論開放經濟條件下的國民收入決定問題。第四部分是宏觀經濟學問題分析。運用上述模型探討失業、通脹、經濟增長和經濟周期四個主要宏觀經濟問題。第五部分探討了宏觀經濟學的發展動態和前沿問題,主要分析貨幣主義、新凱恩斯主義、新古典宏觀經濟學等經濟學流派的理論觀點及政策主張。
(二)“宏觀經濟學”課程在中國的教學實踐
1.經典宏觀經濟理論在中國不完全適用
從宏觀經濟學的發展歷程看,宏觀經濟理論從來都是與現實經濟環境緊密相連的。雖然不同學派針對不同的經濟環境得出不同的經濟理論,但西方發達國家的經濟理論都是以市場經濟為基礎環境的。市場經濟在發達國家已有幾百年的歷史,對中國說來僅僅幾十年的事情,幾乎是全新的概念。在我國的市場經濟從無到有逐漸發展建立的過程中,通貨膨脹、失業會出現明顯的過渡階段的特征,成熟市場機制下的的失業、通貨膨脹理論有時難以準確解釋中國特有的失業、通貨膨脹現象,出現非完全的適用性。
(1)失業理論在中國的非完全適用
自然失業、周期性失業是基于發達國家成熟的勞動力市場和經濟運行歷程總結出來的失業理論。最早定義自然失業概念的弗里德曼主張充分發揮市場機制的調節作用。周期性失業由凱恩斯提出,他認為經濟衰退的有效需求不足是周期性失業的根本原因,主張以擴張需求為手段,通過看得見的手解決有效需求不足。與發達國家不同,我國是一個勞動力資源相對過剩的國家,勞動力市場二元分割體制仍然存在,且勞動力市場信息不夠通暢。因此,隨著市場經濟體制的逐漸確立,二元經濟中的農村失業、轉制過程中國有企業的隱蔽失業轉化為公開的失業,一段時間內難以消除。因此,中國特有的失業背景是我們參考借鑒發達國家的失業理論必須要考慮的事情。
(2)通貨膨脹理論在中國的非完全適用
依據發達國家發展規律總結出來的通貨膨脹理論一般將通貨膨脹分為需求拉動型和成本推動型兩種。中國在經濟體制改革以前通貨膨脹是微弱的,改革開放后特別是20世紀80年代末到90年代中期通貨膨脹嚴重,如果忽略中國經濟轉軌的背景直接套用發達國家的經驗標準,顯然不夠準確。中國80年代末到90年中期的通貨膨脹從生成機制上看更多的是和當時中國計劃經濟向市場經濟轉軌的背景有直接的關系。經濟轉軌中,市場貨幣化表現為長期的成本推進,從而造成了結構性物價上漲。經濟轉軌之前,中國的初級產品、基本服務實行福利化低定價,工業品高定價,生產要素的低回報。轉軌過程實際是上述價格向市場化合理價格的調整過程,表現為工業品價格小幅上漲,初級產品、基本服務價格價格回歸合理、價格上漲,實物性收入分配改革逐步推開基礎上的工資成本真實化。這樣的過程分解到各年度表現為成本推動,也必然會使各年度物價水平出現上漲。這也是市場經濟體制建立的必經過程。
2.對經典“宏觀經濟學”教學內容的繼承和豐富
中國發展的目標是建立一個有效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加速經濟發展,提高人民生活水平。要完成這一歷史使命需要從別人的實踐中獲取經驗,因此,對于經典的西方宏觀經濟理論國內教科書大都予以繼承。要完成建立一個有效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加速經濟發展,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的歷史使命也需要從現階段實踐中總結教訓。加入中國宏觀經濟問題很大程度上有這種意圖,同時也是宏觀經濟學現實性的一種體現。
(1)對經典“宏觀經濟學”教學內容的繼承
總體看我國的“宏觀經濟學”教學內容組織體系可以分成薩繆爾森體系和曼昆體系,圍繞經濟增長、通貨膨脹、失業、開放經濟等基本問題展開教學內容。主要包括簡單的國民收入決定理論、IS-LM模型、AD-AS模型、失業理論、通貨膨脹理論、經濟增長理論和經濟周期理論。但上述理論源自于對西方經典教材的借鑒,也就是以西方國家的國情為基礎的,其中的案例和資料、數據也以西方國家為主。
(2)“宏觀經濟學”教學內容的豐富
經濟管理類專業學生的“宏觀經濟學”課程既要體現理論性又要體現實用性。這就要求教學內容要更加客觀。西方經典宏觀經濟模型和理論得出的假設前提當前在中國適用與否、中國特色宏觀經濟問題出現的現實背景一定要在教學內容中進行明確,這更加能夠體現“宏觀經濟學”課程的實用性。如何以合適的方式引中國宏觀經濟問題進入教科書,是一個值得深思的問題。引入后,篇幅的大小也需要謹慎對待。目前看國內編者主要的引入方式有以下三種:第一,以案例或者閱讀材料的形式將中國的宏觀經濟問題引入“宏觀經濟學”教科書,同時詳細論述該問題的市場條件。第二,在西方宏觀經濟理論后,在章節總結處,通過介紹理論在中國的不完全適用性引入并簡單交代中國宏觀經濟問題。第三,單獨列出一個篇章,詳細講解中國宏觀經濟問題。以第一和第二種方式引入中國宏觀經濟問題,一般所占篇幅不大,論述不夠詳細,但重在中國宏觀經濟問題和西方經濟理論的直接對比,結論鮮明。第三種方式雖然論述全面,但初次接觸宏觀經濟學的學生容易產生中國經濟問題和宏觀經濟理論脫節的印象。總之,任何方式引入帶有中國市場條件基礎的宏觀經濟問題都有其優點,缺憾也無法避免。
三、“宏觀經濟學”教學方式的改革
(一)“宏觀經濟學”教學方式改革的主體內容
目前圍繞“宏觀經濟學”的教學方式改革,國內學者并沒有很大爭議,主要原因就在于講授式的教學很難解決理論的抽象性,在有限的課時限制下,想完成宏觀經濟理論同時結合中國宏觀經濟實踐,有一定難度。而多樣化的教學方式卻可以根據不同宏觀經濟理論的特點設計有針對性的教學方式,如講授宏觀經濟的測量時可以采用仿真式的授課方式,讓學生有身臨其境的感覺,對理論的掌握也就更加準確。對于經濟增長理論的學習可以采用專題報告的方法學習,通過課前的資料準備和課堂上的分組報告使得復雜的理論更加條理化,不僅滿足學生了解中國宏觀經濟的現實愿望,也能降低抽象的宏觀經濟學的教學難度的愿望。同時,多樣化教學包含學生課前準備的階段,課時安排也會縮短。
(二)互動式教學在“宏觀經濟學”教學中的實踐
宏觀經濟學教學改革的主要方向為教學方式,具體而言即改變教師一言堂知識灌輸的教學方法,通過多種多樣的教學方式提高學生的學習熱情和學習效率。研究式教學適合培養理論研究型的重點院校的學生;由于普通院校經濟管理類專業對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要求和互動式教學方法的“提高課堂教學效果,培養學生創新性思維能力”優點高度契合,因此互動式教學是普通本科院校經濟管理類學生比較適用的教學方式。互動式教學的實現可以有很多方法如專題討論、專題報告、案例分析等。以下以自然失業理論為例對互動式教學課前準備和具體過程設計做一簡單陳述。
1.教科書選用
選擇一本合適的具有中國宏觀經濟學教學內容和理論體系清晰完備的教科書是互動式教學的首要課前準備。本次互動式教學教科書選用賀金社編著的《經濟學:回歸亞當•斯密的幸福和諧框架》(下),2014年由格致出版社、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的第二版。該教科書內容的特點是借鑒曼昆宏觀經濟理論體系和理論框架,反映經濟思想的演進歷程,同時注重理論內容和中國國情的有機結合。
2.內容選取與教法的確定
其次,合適的教學內容以及與之相適應的互動方式選擇對互動式教學的成敗也很關鍵。失業問題一直是宏觀政策制定者和公眾關注的焦點。也是當代大學生最為關注的宏觀經濟問題,大學生會由該問題直接聯想到自己畢業后的就業情況,因此對國內的就業環境和失業的具體情況有很強的了解動機,具備了學習失業理論的強大意愿。同時在經濟學的微觀部分已經學習了不同類型市場的資源配置的方式。在宏觀經濟部分學習了測度宏觀經濟健康運行的指標。該部分學習中學生已經有了如下的知識基礎:世界勞工組織對于失業的定義、失業率測量方法,我國的失業率測量手段,我國官方失業率統計數據的局限性。學生具備了學習失業理論的基礎知識。我國的具體國情是缺乏實際的失業率調查數據,較難運用案例分析的方式進行課堂互動。失業理論學習采用專題報告和討論具有可行性,但專題討論更加適合學生高度參與。自然失業理論為教科書的第十七章,根據教學大綱安排,本章內容課時設置4個學時。2個學時時間可以安排第一至第二節“失業的分類和職業搜尋”理論。
3.教學目標設計和教學內容
開展互動式教學前教師一定要做到對教學目標和內容了然于心,以免互動中偏離主題。本次失業理論的學習最后要達到以下效果:
(1)教學目標設計
通過自然失業理論的教學,使學生了解古典學派的失業理論。另外失業理論與現實聯系緊密,對教學內容應該適當展開,開闊學生的視野與思路、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引導學生通過討論自己尋找“中國目前失業總體狀況”這一問題的答案。
(2)教學內容
主要完成三部分教學內容:失業的分類,職業搜尋理論對自然失業的解釋,我國的失業現狀及治理。
4.互動式教學的任務驅動
基于教學目標和主要內容,教師和學生應該做到互動前心中有數,互動時言之有物。因此無論是授課教師還是學生都需要做足課前準備,查閱資料、預習理論內容,否則,互動討論或者轉化為教師的一言堂,或者浮于生活爭論,脫離理論學習。
(1)教師的任務驅動
教師將學生分成4組,然后分組抽簽,根據教學大綱設計自然失業的4個討論主題,分別為自然失業的分類及中國現階段的自然失業類型、職業搜尋理論以及中國就業市場與發達國家的差異、中國城鎮登記失業率的變動趨勢、發達國家的失業治理對策以及有中國特色的失業治理對策。基于討論主題,制定3篇必須要查閱的經典參考文獻,組織學生查閱資料,引導各小組成員代表闡述本組觀點,其他組成員可以反駁、質疑該觀點,進而形成辯論、產生思想碰撞,最后主講教師進行歸納總結。
(2)學生的任務驅動
本次課要求學生對失業理論和中國的失業現狀有深入的了解和掌握,作為討論課要求學生對這些內容首先有一個感性的認識,根據教師的安排每組學生必須通過圖書館或網絡查閱以下3篇參考文獻:⑴袁志剛的《失業理論與中國的失業問題》;⑵張怡的《有關中國失業問題的思考》;⑶張少為、賈明德、劉艷的《改革30年中國失業統計的測算與評析》。然后根據本組抽中主題,小組成員進一步查閱及豐富參考資料。根據本組抽中的討論主題,合理安排宣講組員、辯論組員、質疑組員等身份,團結協作。
5.互動式教學在“宏觀經濟學”中的應用小結
第一,國內教科書呈現百家爭鳴狀態,很多高校都編著了自己適用的教科書,因此互動式教學教科書選取面很廣。教科書選取應該關注教科書的內容體系是否具有經典性、教科書中理論是否和現實有機結合。第二,宏觀經濟學教學內容豐富,每一部分教學內容可能都有比較適用的互動式教學方法。每個教師可能都會針對自己的授課對象和授課內容做出選擇,選擇時應該充分考慮相對于授課對象教學內容的難易程度和對象的可參與程度。第三,互動式教學最忌形式主義,互動一旦脫離教學目標就沒有任何意義。因此,互動式教學的教學目標和教學內容設計要嚴謹,確保內容能夠互動,同時互動不脫離內容。第四,互動式教學中,教師始終是一個主導者,無論是生生互動還是師生互動的過程中,教師要始終掌控互動不偏離主題;內容上,教師設計的程序合理、任務驅動準確是關鍵所在。好的程序設計不僅能使學生始終不偏離主題,而且能充分考慮授課時間。好的任務驅動應能夠在內容主題下實現充分互動,不至于無話可聊。
四、結論及對策建議
(一)結論
第一,由上述“宏觀經濟學”教學內容和教學方式改革的分析可以看出,“宏觀經濟學”教學內容的豐富是以現實的經濟環境為基礎的,體現了宏觀經濟學的理論和現實性兼具的特點。越來越多的中國宏觀經濟問題被引入到教科書中,為中國“宏觀經濟學”教學方式的改革提供了基礎。第二,隨著越來越多的現代教學方式方法引入中國,“宏觀經濟學”課程教學方式改革也順應趨勢出現,這就要求“宏觀經濟學”的教學內容不能僅是西方經典理論的總結,如果加入中國實際的教學內容則更加容易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更加容易開展教學方式改革。教學方式改革又進一步加速了教科書的改革。第三,“宏觀經濟學”內容和教學方式改革共融共生、聯系緊密,拋卻其中一個談另一個問題很難說清,這也是本文將它們放在一起討論的最主要原因。在“宏觀經濟學”教學內容與教學方式改革間互相促進的良性作用下,教學機制得以改善,最終達到契合經管類專業人才培養的要求。
(二)推進“宏觀經濟學”互動式教學改革的對策建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