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放射治療新技術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關鍵詞】 復方丹參注射液;濕敷;氦氖激光;靜脈炎;血小板聚集率;新生兒
Mechanism and effect of the combination therapy of wet packing of compound salvia miltiorrhiza injection and helium neon laser irradiation on neonatal phlebitis caused by transfusion
HUANG Ting, LI Zhi-hui, HUANG Li-hong, et al. Department of Pediatrics, Luohu District Maternity and Children Health Care Hospital, Shenzhen, Guangdong Province518019,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o explore the mechanism and effect of compound salvia miltiorrhiza injection wet packing and helium neon(He-Ne) laser irradiation on treatment of neonatal phlebitis caused by transfusion. Methods 100 patients with neonatal phlebitis caused by transfusion were randomly divided into two groups, treatment group: compound salvia miltiorrhiza injection wet packing plus and helium neon(He-Ne) laser irradiation(40 cases) and control group: 50% bitter salt wet packing plus He-Ne laser irradiation (40 cases).The duration of treatment was 5 days. 20 health newborn were served as normal control group. Before starting therapy, 6 days later, clinical effects were observed; the platelet aggregation ratio was measured. Results Before treatment, the platelet aggregation ratio in patients with neonatal phlebitis caused by transfusion were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those in normal control group (P
【Key words】 Compound salvia miltiorrhiza injection; Wet packing; Helium neon laser;Phlebitis; Platelet aggregation ratio; Newborn
新生兒疾病治療大多需要靜脈輸液治療,靜脈輸液時間較長。但由于新生兒日齡小、體質差、機體抵抗力低、血管細及脆弱、通透性高,特別在輸注靜脈高營養液體如氨基酸、脂肪乳、白蛋白及脫水劑如甘露醇等高濃度藥物時,極易發生輸液所致靜脈炎。深圳市羅湖區婦幼保健院自2003年4月至2008年6月用復方丹參注射液濕敷配合氦氖激光治療新生兒輸液所致靜脈炎40例,并與用50%硫酸濕敷配合氦氖激光治療法進行對照,療效顯著且優于后者,現報告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臨床資料 收集2003年4月至2008年6月在本院新生兒科住院的危重新生兒中因輸液所致靜脈炎患兒80例,其中男58例,女22例;胎齡37~41周;體質量2550~3850 g;日齡為4~17 d。80例患兒隨機分為兩組:治療組、對照組,每組40例。兩組間胎齡、體質量、日齡的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另選擇正常足月新生兒20例作為正常組。
1.2 治療方法 ①治療組:清洗患兒病變局部,將折疊厚度8~10層的紗布浸過復方丹參注射液,擰至恰不滴水,敷患處,范圍超過炎癥區域0.5~1 cm,每10 min更換一次敷布,連敷3遍,2次/d。每次濕敷完后予氦氖激光照射病變局部,采用He-Ne激光治療儀,輸出功率為20 mW,照射距離為40~60 cm,光斑直徑1 cm,2次/d,每次10 min,5 d為1個療程;②對照組:清洗患兒病變局部,取50%硫酸鎂倒于無菌紗布上(以不滴水為度) ,外敷于靜脈炎處,范圍超過炎癥區域0.5~1 cm,每10 min更換一次敷布,連敷3遍,2次/d。每次濕敷完后予氦氖激光照射病變局部,采用He-Ne激光治療儀,輸出功率為20 mW,照射距離為40~60 cm,光斑直徑1 cm,2次/d,每次10 min,5 d為1個療程。
1.3 診斷標準 靜脈炎判斷標準依據美國靜脈輸液護理學會所規定的指標[1]。I度:局部紅腫,壓痛;無可見線條;無可觸及靜脈索條;發生范圍在導管長度以內。Ⅱ度:局部壓痛、熱、紅腫或水腫;有可見線條;無可觸及靜脈索條;發生范圍在導管長度以內。Ⅲ度:局部疼痛、熱、紅腫甚至膿腫;有可見線條;有可觸及靜脈索條;發生范圍在導管長度以外。
1.4 靜脈炎療效判斷標準 療效判斷標準分為顯效、有效、無效3種。顯效:局部腫脹消失,壓之不痛,靜脈管壁硬度明顯變軟,彈性恢復,行靜脈穿刺順利;有效:局部腫脹消失,壓之不痛,靜脈管壁彈性基本恢復,可行靜脈穿刺;無效:局部腫脹未消失,壓之略痛,靜脈管壁硬度改善和彈性恢復不明顯[2](總有效率=顯效+有效)。
1.5 測定指標及方法 每例治療前后測定血小板聚集率,采用比濁法測定。
1.6 統計學方法 數椐用均值±標準差(x±s)表示,采用SPSS10. 0統計軟件處理,兩個樣本均數比較用配對t檢驗,多個樣本均數比較用方差分析;計數資料采用χ2檢驗。
2 結果
2.1 兩組患兒靜脈炎分度及輸液所致靜脈炎的藥物比較 兩組靜脈炎分度及輸液所致靜脈炎的藥物類型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見表1。
2.2 兩組患兒療效比較 兩組資料采用χ2 檢驗進行統計學處理,觀察組療效優于對照組(P
注:兩組總有效率比較,χ2 = 8. 89,P
2.3 兩組患兒治療前后血小板聚集率變化 治療前,新生兒輸液所致靜脈炎患兒血小板聚集率均明顯高于正常組(P
3 討論
危重新生兒存在嚴重的分解代謝,可出現負氮平衡,針對危重新生兒代謝紊亂狀況,及時補充營養需要,是提高危重新生兒搶救成功率的關鍵措施之一。腸道外營養不僅提供新生兒生理需要的能量,還保證了新生兒的生長發育,對患病的新生兒及時給予腸道外營養是十分必要的。脂肪乳劑首要不良反應是對血管和血液的影響,出現靜脈炎、血管痛、出血傾向、靜脈栓塞等癥狀。由于危重新生兒的全身狀況及局部血管條件,常出現局部靜脈內壓力增高及局部血管通透性增強,故危重新生兒輸注靜脈高營養液體如氨基酸、脂肪乳、白蛋白及脫水劑如甘露醇等高濃度藥物時,極易發生輸液所致靜脈炎。是新生兒臨床護理的難題之一。
中醫理論認為,靜脈炎為輸液過程中的穿刺傷及高滲藥物刺激靜脈壁致局部脈絡血行不暢,血瘀阻滯,不通則痛;氣血不暢,凝聚肌膚,津液輸布受阻則腫脹;瘀血內蘊,蘊久化熱,則局部發熱;脈絡損傷,血溢肌膚或血熱內蘊則局部發紅。其發病機理在于血瘀氣滯,毒結凝滯于血脈,致使局部脈絡氣血運行不暢所致[3]。復方丹參注射液具有擴張血管、阻止血小板聚集、改善微循環、促進血液循環、抗脂質過氧化、清除自由基、免疫調節和抗內毒素等作用[4]。它除活血化瘀,通經散結外,還有較強的抗炎作用,用于防治輸液導致的靜脈炎正中病機。
氦氖激光為一種低能量的弱激光,可對人體產生熱效應,電磁效應,光化學效應及生物學效應,對局部組織可產生刺激作用,提高局部免疫力及代謝水平,具有消炎、止痛,活血化瘀,疏通經絡,加快血液循環,降低血液黏稠度等作用,有報道應用于靜脈炎的治療,并有一定的療效[5]。
靜脈輸液是臨床常用的治療手段之一,有80%接受靜脈輸液的患兒可出現程度不同的靜脈炎。靜脈炎不僅增加了患者的痛苦,也影響了患兒的搶救和治療。一旦發生,應立即處理,以便減輕患者痛苦,同時為后續的治療爭取時間,50%硫酸鎂溶液濕敷可改善外滲局部的血液循環,在臨床上應用較普遍,但部分患者療效欠理想,有必要尋找更好的藥物及防治手段。
本研究中筆者采用復方丹參注射液濕敷配合氦氖激光治療新生兒輸液所致靜脈炎,并與用50%硫酸濕敷配合氦氖激光治療法對照研究,發現治療前,新生兒輸液所致靜脈炎患兒血小板聚集率均明顯高于正常組(P
參 考 文 獻
[1] 廖春紅,潘婕.生理鹽水前導后沖預防靜脈輸注甘露醇所致靜脈炎的觀察. 護理研究,2003,17(22):1351-1352.
[2] 孫立志,張建新.木芙蓉花、葉外敷治療靜脈炎. 中華護理雜志,1991,26 (8) :340.
[3] 茹海鳳,閔筱蘭.祛瘀消腫精外敷預防淺靜脈留置針引起靜脈炎的效果觀察及護理.中國中醫急癥,2008,17(5):725.
關鍵詞:圖像引導放射治療;IGRT;放射治療;腫瘤;臨床實踐
近年來,腫瘤已經嚴重影響人類的健康,而且發病率逐年上升。放射治療,外科手術治療和化學藥物治療已經成為腫瘤治療中的三大主要手段。研究表明,60%~70%腫瘤患者在不同的階段需要接受不同程度的放射治療[1];在腫瘤治愈率方面,手術治療貢獻為22%,放射治療為18%,化學藥物為5%;所以,放射治療在腫瘤治療中的地位是不可替代的[2];而IGRT的出現,使得腫瘤放射治療在精確定位,精確計劃,精確治療上又上了一個新臺階,特別是在精確定位和精確治療方面,可以及時準確的發現擺位誤差,指導臨床擺位,提高腫瘤放射治療的擺位重復性;可以在腫瘤放射治療過程中,發現腫瘤的變化動向包括腫瘤形狀,相對位置,腫瘤醫生可以據此適當的調整修改治療計劃,使得腫瘤放射治療計劃更加個體化,最終提高腫瘤的局部控制率和患者的生存率。
1 IGRT的概念
圖像引導放射治療(IGRT),從廣義上講,這里的圖像不僅僅是指二維的X線圖像,三維的CT圖像,MRI圖像(包括MR的功能圖像),還包括超聲圖像,SPECT圖像,PET等圖像;而目前在實際的臨床放射治療實踐中應用最廣泛的是普通二維X線圖像和CT圖像,所以現階段的圖像引導放射治療(IGRT)是一種四維的放射治療技術,它是將放射治療設備和影像設備相結合(現在大多數設備是將影像設備集成與放射治療設備上),是在三維放射治療技術的基礎上加入了時間因數的概念,利用X線的容積成像原理,采用錐形束CT (Cone Beam Computed Tomography, CBCT)在患者進行首次放射治療前,采集已經擺位充分的患者圖像,和患者放射治療計劃中的圖像相配準,獲取配準誤差并進行校正;IGRT充分考慮了腫瘤病變區及正常組織在治療過程中的運動和分次治療間的位移誤差,如呼吸運動和蠕動運動、日常擺位誤差、患者自身情況及腫瘤變化而導致的靶區收縮等引起放射治療劑量分布的變化進而對放射治療計劃的影響等方面的情況,在患者首次進行放射治療前、放射治療中利用各種先進的影像設備對腫瘤病變區及正常器官進行實時的監控,并能根據腫瘤病變區位置的變化及時調整放射治療的條件,使治療照射野緊緊“追隨”治療區,使之能做到真正意義上的精確放射治療。
2 誤差處理
腫瘤患者從模具制作,定位,治療計劃的規劃與優化到最終的治療,這中間有一些間隔時間,這段時間患者和腫瘤本身都會發生一些變化,首次放射治療前進行一次IGRT,可以使腫瘤放射治療師,腫瘤醫生及時了解到腫瘤的變化動向和擺位誤差,包括頭腳方向(longitudinal),前后方向(Vertical),左右方向(lateral)以及患者的傾斜度(Rotation),腫瘤醫生可以據此決定調整或者不調整,選擇在線校正還是離線校正以及調整幅度。據科學文獻和機器自身的精度,本放射治療中心確認可接受的擺位誤差為三維位移≤2 mm;當擺位誤差≤2 mm時直接進行常規放射治療,當>2 mm時,首次根據等中心參考點移床后治療,第二次行CBCT,圖像配準后三維位移>2 mm,則進行等中心校正;對于患者本身及腫瘤變化致使圖像配準差異過大時,則需重新進行定位進而制作新的腫瘤放射治療計劃。
3 圖像采集
放射治療師根據患者的腫瘤病變部位和生理,心理情況,放射治療計劃確定采集CBCT圖像的部位,掃描視野(Field Of View,FOV)和圖像采集條件(KV值,mAs值,層厚,層間距等);特別對于兒童患者,要使用區別于成人的圖像采集條件;在胸腹部圖像采集時囑咐患者平靜呼吸(如果有呼吸門控最佳),不要因為緊張、害怕造成呼吸幅度過大,導致采集的圖像因為呼吸運動偽影在配準環節出現系統性誤差;頭部,頸部,胸腹部等部位采用相應,適當的條件采集圖像,在確保圖像質量的條件下適當降低KV值,mAs值,縮小FOV,減小患者在CBCT圖像采集過程中的劑量和時間。
4 圖像配準
腫瘤醫生和放射治療師可以根據患者的自身整體情況,腫瘤病變區病理和病變性質,腫瘤靶區和鄰近組織器官的劑量耐受程度,權衡確定配準感興趣區(Region Of Interest, ROI),即:配準框內所包含靶區,組織結構等,可采用全部采集CBCT圖像和臨床CT圖像(用于治療計劃的圖像)配準,或者是與臨床靶區 (Clinical Target Volume, CTV),計劃靶區 (Plan Target Volume, PTV)適當外放一定間距后進行(自動+手動)配準,同時注意ROI配準區內盡量不含有活動度大的組織器官(比如心臟);采用適當的配準模式,骨窗,肺窗,軟組織窗等或者對于某些病變區域CT值相近,與非病變區CT值有顯著差異的圖像配準時,可以選擇自定義配準即確定輸入ROI的CT值范圍進行精確配準。
5 規范應用
目前已經有中國醫學科學院腫瘤醫院,四川大學華西醫院等醫院開展了規范化應用圖像引導放射治療(IGRT)技術,在鼻咽癌,肺癌等腫瘤的IGRT應用規范化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效,結合本放射治療中心的實際情況,同時參考國際,國家標準和規范,制定了本放射治療中心多部位,多病種的IGRT應用規范。應用規范具體包括:每個患者各個階段行IGRT的次數和時間,掃描部位選擇,掃描視野,層厚,層間距,KV值和mAs取值,適當的射野準直器,掃描起始、結束角度,重建模式(高,標準,低分辨力重建),配準框范圍的選擇,配準方式(自動+手動),配準模式(骨窗,肺窗或者軟組織窗等),多部位、多病種可接受的誤差范圍,不可接受的誤差采取的措施,放射治療師和腫瘤醫生等相關人員簽名等。對于常規放射治療,首次和第二次行IGRT,必須由腫瘤醫生和放射治療師同時在場進行CBCT圖像采集和配準校正,以后1次/w,對于誤差有較大差異時,腫瘤醫生必須當即采取措施,確認無誤后進行放射治療;而對于高能量射線(>6 MV)、立體定向放射治療(SBRT)、單次腫瘤治療劑量較大、大分割的放射治療,則需在每次放射治療前采集CBCT圖像并配準,確認后進行放射治療。
6 QC和QA
科室制定質量控制(Quality Control,QC)和質量保證(Quality Assurance,QA)制度,成立QC,QA小組,采取組長責任制,小組內成員各自負責QC,QA中相對應的項目,責任到人的模式,項目檢測內容包括IGRT設備及附屬設備,參與IGRT的相關人員,患者本身及患者相關放射治療環節等;每日,每月和每年的QC和QA均應記錄在相對應的文檔中,以備查閱。
7 繼續教育
科室內部定期開展培訓和討論會,放射治療師,腫瘤醫生和物理師之間,放射治療師之間圍繞IGRT在臨床放射治療實踐中碰到的問題,同行業IGRT技術開展比較好的IGRT新技術,新方法,進行培訓、討論和學習;結合本科室的多部位,多病種IGRT應用規范,在腫瘤放射治療的各個環節進行改善和提高,從而更好地服務臨床放射治療實踐,提高患者腫瘤的局部控制率,改善患者的生命質量。
8 結論
IGRT技術已經在實際的臨床放射治療工作中廣泛開展,我們在應用目前的IGRT技術的同時還需要正視IGRT本身的局限性,積極研究學習新的放射治療技術和方法,使得這些技術方法更好地服務于臨床放射治療工作,提高患者腫瘤的局部控制率和患者的生存質量,提高腫瘤的臨床治療效果,從而進一步提高腫瘤治療的臨床增益比。
參考文獻:
關鍵詞:高職高專;放射治療技術;人才培養
隨著我國大量先進的放射治療設備的應用,放射治療技術日新月異的發展,對高素質放療技術人才的需求也越來越多。目前,與國外以及港臺等發達地區相比,我國放射治療技術的培養機制比較滯后,人才培養已遠遠不能滿足,且大大落后于放療技術和設備的發展。我校于1998年在全國率先開展放射治療技術人才的培養,經過18年專業培養實踐,總結出一些經驗和體會以供探討,同時對未來放射治療技術人才培養進行了思考。
1 國內放射治療技術人才現狀
1.1國內放射治療技術人才極度匱乏 目前,除各省、地(市)設有腫瘤專科醫院外,相當部分的省、地(市)屬綜合醫院和腫瘤發病率較高地區的縣醫院,相繼開設了腫瘤治療中心或放療科。放療科由放療醫師、物理師、技師、工程師和護士組成,每一個腫瘤患者的放射治療都是多人合作的結果,而技師是醫師的得力助手,需要一定時間的放療技術專業課程學習和實踐培訓與考核才能上崗。據我校全國范圍調研的資料顯示,絕大多數醫院,放療技師極端缺乏,相當多的技師是由護士轉行而來,部分是由原來放射科拍片技師轉來,還有部分是新參加工作的影像專業畢業生,余下的就是自己科室以師傅帶徒弟的方式帶出來的,大多數未經專業系統訓練。因此,造成了有些單位放療科具備了先進的放療設備,而沒有一個合格的使用者,也成為諸多醫療糾紛和技術失敗的主要原因。
1.2國內高職高專放射治療技術專業教育堪憂 現代放療設備和技術發展要求放療技師至少具備專科水平,具有相關專業知識,通曉設備性能,掌握設備的操作,熟知放療過程的各個步驟,參與實施質量控制與質量保證,以及良好的溝通能力。2015年,《高等職業學校專業目錄》中單獨設置放射治療技術專業,鼓勵進行系統的專業培養和成熟的專業建設標準,但是由于社會對放射治療技術的認識欠缺以及開設放射治療技術專業的學校較少,每年招收的學生數量較少。自1998年以來,我校與山東省腫瘤醫院合作辦學,在醫學影像技術專業開設了放射治療技術方向的培養,先后開展了中專及高職兩個層次的放療技師培養。直到2015年,《高等職業學校專業目錄》中單獨設置放射治療技術專業后才正式以放射治療技術專業進行招生,但僅招收了5名學生。近來,上海健康醫學院也開設了放射治療技術及設備專業。由于起步較晚,開設此專業的學校較少,人才培養方案不成熟。
2 我校放射治療技術專業教育教學實踐
2.1貫徹“學生為本”的教育理念 我校充分認識到放療技師的職業能力=知識+技能+職業素養,在培養過程中遵循以職業技能培養為主線,兼顧職業素養的培養,序化內容、整合課程構建腫瘤放射治療技術專業核心課程群,其中,基礎課程包括《生理學》、《病理學》、《放射治療物理學》、《放射治療生物學》,《斷層影像解剖學》《醫學倫理學》、《醫學心理學》、《醫學法學》、《人際交往與醫患溝通》課程;相關專業課程包括《臨床腫瘤學》、《腫瘤影像診斷學》;專業課程包括《放射治療設備學》、《放射治療計劃學》、《放射治療技術學》;專業實踐課程《常見腫瘤的模擬定位與擺位技術》。在課程設置上,針對放療專業的特點和時展要求,特別開設了斷層影像解剖;在培養模式上,加強職業素養培養,融入人文素質教育課程;在教學模式上,吸取幕課-mooc(大規模開放式在線課程)精華,實施“翻轉課堂”教學模式,改變傳統的以教師為主體的授課方式,以學生為中心,發展信息化教學能力,完全按照崗位工作任務、工作流程、技術標準組織實施課程教學,形成校內教學與崗位要求對接。
2.2重視實訓實習教學 在校實訓教學中,借助于圖形/圖像、仿真和虛擬現實等技術在計算機上營造可輔助的、部分替代甚至全部替代傳統實訓操作環節的相關軟硬件操作環境,提高實訓教學效果。在院見習教學中,利用與山東省腫瘤醫院合作辦學的優勢,把第四個學期的課堂放在醫院中,由臨床科室實施專業課教學,在真實的工作環境邊教、邊學、邊實踐,踐行“做中學、學中做、做學一體”的職業教學模式,使專業課程教學與放療技術崗位工作實際對接[1]。
2.3創新師資隊伍培養模式 近年來,很多高等職業院校,大力引進和招聘了一批高學歷的年輕教師,這些年輕教師大多是從學校到學校,接受的是傳統的學科型教育,過去重知識、輕能力、重書本、輕實踐的觀念深深地植根于其經驗、習慣之中,面對新職業、新技術頻出,面對“教學做一體”、“行動導向、任務驅動、項目教學”、“學中做,做中學”等新理念、新模式和新方法,不少教師難以適應。我校通過制度建立一支主要以山東省腫瘤醫院放療科技師為主,綜合性醫院的放療科技師和校內教師共同組成的“以技師為主體,院校合作共建”的師資隊伍教學團隊。放射治療技術專業學生前期一年半的專業基礎課程在學校完成,后期一年半的專業課程在醫院完成。通過這種師資隊伍建設模式,校內教師就能走出校門,深入臨床一線邊工作、邊調研,把握崗位職業技能需求對學校教學的要求,適時修改、完善培養目標;而臨床兼職教師認真研究教學規律、掌握教學心理、教學方法、教學內容的組織實施等諸多教學技能以確保教學目標的完成。
2.4國際學術交流,開闊師生視野 1998年,我校與日本島津制作所簽署合作辦學協議,并成立了山東島津放射技術教育中心。合作以來,日本京都醫療科學大學每年兩期選派師資進行醫學影像技術培訓講座,通過學術交流與技術合作,開闊了師生的視野。
3 放射治療技術人才培養思考與探討
3.1設置放射治療技術專業的必要性 自1998年,我校開設醫學影像技術專業(放射治療技術專業方向)以來,畢業生就業非常搶手,遠遠不能滿足放射治療技術專業領域的快速發展。高職高專教育的學制都是采用三年學制,其中兩年在校學習,一年在臨床實訓實習的培養計劃。比較國際上診療放射線技術專業的培養方案(兩年半在校學習,半年進行臨床實訓實習),缺少了半年的在校學習時間。另外,大多數院校開設的放射治療技術專業沒有完全獨立,都是在醫學影像技術專業的基礎上開設的放射治療技術專業方向,而醫學影像技術和放射治療技術的專業基礎課程和核心專業課程有相當的差異性,對于兩個亞分支的專業人才培養在理論和實訓上都存在教學時間上的不足,非常有必要單獨設置放射治療技術專業。目前,由于放射治療技術專業剛剛獨立開設,加之招收放射治療技術專業的學校不多,在培養模式及教學體制等諸多方面還需要進一步完善。
3.2多層次設置放射治療技術專業 美日等發達國家以及我國的臺灣地區都已經擁有比較成熟的齊全的放射治療技術專業體系和學科體系,而我國,放射治療技師教育層次不高,整體素質偏低,培養機制相對落后,我校的放射治療技術特色專業在也僅在高職高專院校中起到了一定的引領示范作用,對于本科及以上層次技師的培養院校很少,希望我國加快培養速度,擴大培養層次,提高培養檔次,中職、高職、本科、碩士和博士培養層次能夠自成體系,上下銜接,與普通教育體系平行發展,齊頭并進。
【關鍵詞】 食道癌;三維適形放射治療;定位;擺位
作者單位:519000中山大學附屬第五醫院
放射治療是目前食管癌主要的、有效的、安全的手段之一[1]。幾十年來,食管癌常規技術放射治療后生存率沒有明顯提高,5年生存率約10%~15%[2]。我科從2006年4月到2009年3月采用三維適形放射治療技術對50例食管癌行根治性放射治療,過程順利,報告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資料 本組病例共50例。年齡最大為82歲,最小為49歲。平均61.8歲。全部患者均明確食管癌病理診斷,臨床分期Ⅱ-Ⅲ期,具有根治性放射治療的適應證。
1.2 設備 西門子模擬定位機及直線加速器(雙光子);西門子16層螺旋CT(CT-sim);中科大恒公司三維適形放療計劃系統軟件及適形放療硬件;戈瑞公司固定真空袋。
2 方法
2.1 定位 模擬定位機下定位。檢查固定真空袋是否完整無損、漏氣。真空袋放置在模擬機床上,按需要堆砌真空袋的泡沫顆粒,先預抽一部分氣,患者脫掉上衣仰臥在真空袋上,頭頸過伸至下頜骨下緣與床面垂直,雙手合起放在額前,雙腳自然合攏。身體正中線與三維激光燈縱向重合,身體兩側平行。在模擬定位機下透視觀察,調整,使脊椎成一直線,兩肩胛骨連線垂直于縱軸,胸廓無旋轉,左右高度相等,再抽真空袋,使真空袋內的泡沫顆粒平穩,患者仰臥舒適,最后成形與患者身體緊貼無空隙。確定食管范圍后在患者體表標記劃線并與真空袋標記相吻合,設定為CT掃描的原始“0”位。CT掃描:使用西門子公司16排螺旋CT(CT-sim)增強掃描定位。CT醫師在掃描時,注意CT不同掃描及重建參數對三維重建圖像的影響,在工作效率和圖像質量上權衡,選擇最佳條件。掃描范圍應比常規CT檢查范圍大,特別在三維適形放療時,靶區上下兩端的掃描范圍更需大一些。腫瘤區層厚最好為2~5 mm(具體根據腫瘤大小和定位精度要求而定)。為了獲得較大的掃描范圍又不至于使層次太多,可采用混合掃描技術,即腫瘤區層厚為2~5 mm,以外區域逐步過度為5~10 mm。掃描獲得進行治療計劃設計所必需的治療部位的解剖資料,包括腫瘤的位置和浸潤范圍、周圍重要組織及器官的位置及結構等。
2.2 治療計劃設計 根據臨床實踐和臨床劑量學要求,一個較好的治療計劃應滿足以下4項條件即臨床劑量學四原則:①腫瘤劑量要求準確;②腫瘤治療區域內劑量分布要均勻,劑量變化梯度不能超過±5%,即要達到≥90%的等劑量分布;③照射野設計應盡量提高治療區域內劑量,降低照射區正常組織受量范圍;④ 保護腫瘤周圍重要器官免受照射,至少不能使它們接受超過允許耐受量的范圍。治療計劃設計是針對特定患者的臨床要求、優化確定治療參數的過程。將CT掃描信息傳輸至治療計劃系統,在CT層面上根據ICRU50號文件逐層勾劃腫瘤體積(GTV)、臨床體積 (CTV),在CTV周圍擴展一定的靶區運動范圍(ITV),再加上擺位誤差邊界在前后方向外放8 mm,其余方向外放10 mm形成計劃體積(PTV)。由于具體病例局部解剖和腫瘤期別的不同,臨床靶區的大小應根據具體患者確定。危及器官包括:雙側肺組織,心臟,脊髓等。借助BEV、REV等工具設置照射野參數,設計6MV和/或15MV多固定野三維適形放療計劃。多固定野三維適形放療計劃的射野數和射野方向的選擇使腫瘤組織劑量最大最均勻,而正常器官的受量在劑量限制范圍內。
3 治療
放射治療技術實施必須使食管癌得到合適的照射劑量而不引起雙肺、心臟、脊髓等正常組織的損傷。治療前必須詳細驗證、核對低熔點鉛檔塊,核對遮擋的部分是否合適,準確無誤后方可執行。根據醫囑,查對患者的姓名、真空袋和鉛檔塊標記,進入治療室進行擺位。囑患者不能攜帶手表或尖銳物品在身上,以免劃破真空袋,告知及著裝與定位時一樣。第一次實行三維適形放療時,主管醫師必須和治療技師共同進行。治療技師先擺原始“0”位,對準真空帶兩側的紅色“+”字標志,再調整患者的身體,直到患者體表的紅色“+”與真空袋的兩側紅色“+”標志完全重合,囑患者不能自主移動身體;再根據治療單數據,在物理師指導下移動治療床“X”、“Y”、“Z”軸,醫生核對并測量移動“X”,“Y”,“Z”軸的數據,在真空袋和患者身體上做好實際治療三維標志。在控制室輸入并核對各種參數,檢查鉛檔塊是否漏光,確認無誤時開始進行直線加速器放射治療。
4 結果
50例食管癌實行三維適形放射治療,方法簡便、實用,精確度較高,重復性好,擺位時間短,提高了工作效率。還避免了肺、心臟和脊髓等正常組織的損傷,使整個治療計劃能夠順利進行,取得了較好的治療效果,達到預期目的。
5 討論
三維適形放射治療、IMRT或簡單IMRT(sIMRT)新技術的開展,使食管癌放射治療的準確性提高并且使受照射的靶體積達到所給的處方劑量、準確計算正常組織和危及器官受照射的劑量與體積[3]。隨著放療技術的發展,靶區設計日趨精確,放療計劃能否得到準確的執行就顯得極其重要[4]。Kinzie等報道放療時沒有對準的155例霍奇金淋巴瘤患者,因腫瘤邊界不夠,使野內或邊緣復發率由7%上升到33%[5]。該研究表明放療過程的射野誤差(包括擺位誤差和患者器官移動誤差)是腫瘤邊緣復發的重要原因。三維適形放射治療技術集精確定位、計劃、精確治療于一體,能有效地提高治療療效、降低正常組織器官的放射損傷。本組患者放射治療過程精確的定位、擺位和治療是治療計劃最后的執行措施,放療技師定位準確性、多次擺位的重復性及減少擺位誤差,是食管癌放射治療質量的重要保證。減少機器設備的誤差也很重要,如激光燈的定期調試、直線加速器機械性能及物理性能的定期測量等。同一放射治療單位,質控標準相同的情況下,技師個人的工作風格與放療質量保證也有密切關系。我科做好質控,堅持規范定位、精確擺位,保證治療的重復性,取得了較好的放射治療效果。
參 考 文 獻
[1][3] 殷蔚伯,佘子豪,徐國鎮,等.腫瘤放射治療學.中國協和醫科大學出版社,2008:553-555.
[2] 崔念基,盧泰祥,鄧小武,等.實用臨床放射腫瘤學.中山大學出版社,2005:480.
【摘要】目的 重視語言藝術及溝通技巧在實踐工作中的應用。
【關鍵詞】 放療;語言藝術;溝通技巧。
隨著經濟快速的增長,中國的腫瘤放射治療技術取得很大的發展,大量的放療設備如加速器﹑X刀﹑γ刀﹑CT模擬定位機﹑TPS﹑后裝機等等都應用于全國。2011年全國從事放射治療的相關工作人員約31000人,新技術新業務的發展直接導致了我國放射腫瘤治療技術有了一個質的的飛躍。中國2011年的癌癥發病患者為37萬510人,這還不包括前年遺留復發需要放療的患者,若以50%患者需要接受放射治療計算每年需要工作放療患者應有18萬5255人。而我國2011年調查結果顯示,中國人每百萬人擁有加速器僅為0.7臺,低于世界衛生組織,建議的每百萬人加速器2-3臺的標準,更低于美國8.2臺,英國3.4臺,法國4臺。這就導致了大量的患者在腫瘤治療中出現了擁擠及排隊等待的情況,由此引發了許多心理的變化,而這些心理的變化,直接就會導致在放射治療中影響治療及預后,以及導致嚴重的醫患矛盾。一切對人不利的影響中,最能使人短命和夭折的是不良的情緒和惡化的心境,尚外界各類信息作用于人腦后,經過大腦加工就會產生相應的情緒體驗反應,有弱有強,有正性的也有負性的,如某個體不能正確調控,導致心理失衡廣持,就必然會致使體內代謝失調,器官組織機能障礙和病變,臨床大量醫學和心理學測驗說明,惡劣的心理狀況是誘發各種疾病的重要因素。
【關鍵詞】復發鼻咽癌 調強放射治療 化療
鼻咽癌是我國常見的惡性腫瘤之一,在我國南方地區尤為高發。治療失敗的主要原因是局部復發和遠處轉移。近年來,由于放射治療設備和技術的改進,治療模式的日益規范化,鼻咽癌的臨床療效有了明顯提高,5年生存率達到74%[1],但仍有部分患者出現局部復發,70%~80%的復發發生在放療后2~3年內。[2]首次根治性放療后的復發鼻咽癌可考慮行再程放療,但再程放療常規外照射不可避免的產生正常組織的放射性損傷,而采用調強適形放療,在達到保證靶區劑量的同時,最大限度地降低周圍正常組織的劑量,同時聯合化療可以提高局部控制率,近期療效好。
1材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2006年6月~2008年6月治療的38例復發鼻咽癌患者。所有患者均依據CT、MRI或經病理證實。KPS≥70分,其中男性28例,女性10例,中位年齡56歲(42~70歲),無放化療禁忌癥。
1.2方法 化療方案:長春瑞濱30 mg/m2第1、8天,順鉑60 mg/m2第1天,28天為一個周期。放射治療采用直線加速器6 MV-X線,通過CT從頭頂至鎖骨下3cm范圍內3mm薄層掃描,根據ICRU50及ICRU62號報告來勾畫靶區,包括臨床檢查所見原發病灶及腫大淋巴結。放療總劑量DT66 Gy/33Fx/6.5w。放療結束后予以序貫NP方案化療2~4周期,長春瑞濱30 mg/m2第1、8天,順鉑30 mg/m2第1,2,3天,28天為一個周期,總化療周期4個周期。
1.3隨訪 治療結束后1年內每3個月隨訪1次,1年后每6個月隨訪1次。治療結束每3個月復查血常規、肝腎功、CEA、 VCA-IgA,胸部X線片及肝膽脾彩超。隨訪時間以化療用藥結束日開始,截至時間為2008年6月20日。
1.4療效評價近期療效及急性反應。
1.5統計學處理使用SPSS13.0統計軟件,生存率單因素分析采用Kaplan-Meier方法,Log-Rank檢驗組間差異。
2結果所有患者均順利完成治療,無中斷病例。隨訪至2008年6月20日,中位隨訪時間8個月。腫瘤完全消失20例,明顯縮小13例,穩定4例,不能評價1例。截止隨訪結束日,本組患者38例中死亡5例,其中鼻咽大出血4例,全身衰竭導致死亡1例。化療的主要毒副反應為骨髓抑制、惡心嘔吐和脫發。1年總生存率為71%;1年局部無進展生存率為92%。
3討論鼻咽癌是我國常見的惡性腫瘤之一,在我國南方地區尤為高發,目前治療鼻咽癌公認和有效的根治性手段首選放療,隨著計算機技術、影像學技術和加速器的不斷發展和進步,鼻咽癌的療效有了明顯提高,但是仍然難免有部分患者出現復發,放療仍是復發鼻咽癌治療的主要手段。首程根治性放療后鼻咽部結構改變,皮膚出現纖維化增生,血液供應差,及鼻咽周圍重要敏感器官多,再程放療如果再采用常規外照射方法,劑量難以提高而且也易產生嚴重的急性反應及晚期后遺癥,嚴重影響患者的生存質量。[2]調強適形放療獨特優勢在于,鼻咽位置深在,周圍要害器官多且密集,使用IMRT技術,靶區劑量分布均勻,通過劑量強度的調節,最大限度的降低周圍正常組織的受量,保護了正常器官功能,提高了生活質量。[3,4]本研究采取放化療同步治療復發鼻咽癌,放療結束后再用上述方案化療1~2周期,提高了局部控制率和完全緩解者的比例。毒副反應主要是骨髓抑制、惡心嘔吐和脫發,但經對癥治療后可緩解,說明IMRT聯合NP方案化療是復發鼻咽癌的有效治療措施,近期療效好,患者可耐受。
參考文獻
[1] Maalej M, Ben Ammar CN, Kochbati L, et al. Brachytherapy for primary and recurrent nasopharyngeal carcinoma: treatment techniques and results[J].Cancer radiother,2007,11(3):
117-121.
[2]殷蔚伯 余子豪 徐國鎮 胡逸民主編。腫瘤放射腫瘤學。北京:中國協和醫科大學出版社,2008.463-474.
【關鍵詞】 鼻咽癌;后程;三維適形放射治療
The efficacy observation of late-course three dimensional conformal radiation therapy for nasopharyngeal carcinoma
XIE Dong-ming,ZHANG Bing,CHEN Yan.
Department of Radiation Oncology, the Central Hospital of Yiyang city, Hunan Province 413000,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o explore the short-term efficacy and side effects of late-course three dimensional conformal radiation therapy (3D-CRT) for nasopharyngeal carcinoma(MC).
Methods 63 NPC patients without distant metastasis were divided into group treated with late-course 3 DCRT (Observation group,32cases)and group treated with conventional fractionation(Control group,31cases) to comparison. Results In the two cases, the local control rate of observation group (90.6%) were higher than the control group(80.6%),the difference had no statistical significance(χ2=1.24,P>0.05);thesurvival rate of observation group and control group in 1,2,3 years were 100%,96.9%,93.8% and 100%,93.5%,83.9% respectively,the difference had no statistical significance(P>0.05);at the side effect, the difference had no statistical significance (P>0.05).Conclusions The patients have good tolerance and short-term response with late-course three-dimensional conformal radiotherapy after external irradiation for nasopharyngeal carcinoma.
【Key words】 Nasopharyngeal carcinoma;Late-course;3 dimensional conformal radiation therapy
作者單位:413000湖南省益陽市中心醫院放療科
鼻咽癌是我國常見的惡性腫瘤之一,因其原發腫瘤生長位置的解剖特點和腫瘤生物學特性,決定著其治療方法首選放射治療。目前鼻咽癌放療的 5 年生存率為50%~60%,治療后局部復發率為 30%[1]。三維適形放射治療(three dimensional-conformal radiation therapy,3D-CRT)是近年發展起來的放療新技術,是放療領域重要的技術進步。它的優勢在于給予病變(靶區)更高劑量的適形分布,從而提高病變(靶區)的劑量,減少正常組織及重要器官的照射劑量。為了觀察三維適形放射治療的臨床療效,湖南省益陽市中心醫院放療科對 32 例初診為原發鼻咽癌患者進行療效觀察,現報道如下。
1 對象與方法
1.1 研究對象 收集2003年6月至2006年5月初治無遠處轉移的鼻咽癌患者 63 例,將其隨機分為后程三維適形放療組(觀察組)和常規放療組(對照組)。觀察組 32 例,男 22 例,女 10 例,年齡20~75歲。對照組 31 例,男 21 例,女 10 例,年齡19~73歲。兩組病例均經病理確診為鼻咽低分化鱗狀細胞癌,治療前做完整的體格檢查、CT或(和)磁共振檢查、胸部X線片、B超、骨同位素掃描等檢查證實無遠處轉移;卡氏評分(KPS) ≥70分。根據 1992 福州會議分期標準進行分期,其中觀察組 T1 期 7 例,T2 期11例,T3 期 9 例,T4 期 5 例;對照組 T1 期 6 例,T2 期 10 例,T3 期10例,T4 期 5 例。兩組病例具有可比性。
1.2 治療方法
對照組和觀察組:均先采用 6MVX線行雙側面頸聯合野放療 36 Gy/18次(5 次/周,2.0 Gy/次),下頸部前切線野放療 36 Gy/18次(5 次/周,2.0 Gy/次)。對照組后改雙耳前野加放至鼻咽部 70 Gy/35 次,以及轉治療床至 90°,傾斜臂機至相應的角度行全頸前切線野放療,預防量為 50 Gy/25 次,治療量為 60~70 Gy/30~35次。觀察組后程改為三維適形放療,放療前先在模擬定位機下做好面膜固定頭部,根據體表激光投影定出三維適放療中心點,并將定位表標的電話線(直徑 1.0 mm,內徑 0.5 mm)固定于面膜中心點上,然后以3 mm的層厚進行CT掃描定位,拷貝CT圖像,將圖像輸入三維治療計劃系統。通過計算機進行三維圖像重建,設計三維治療計劃,主要通過劑量一體積直方圖進行優化,靶區在 90% 的等劑量曲線內。主要設雙側耳前野放療10~14Gy/5~ 7 次,以及三維適形野放療2 Gy/10 次。頸部的放療設計同對照組。
1.3 近期療效及不良反應評定標準 根據WHO的療效評價標準,在放射治療結束時和 3 個月后以鼻咽鏡檢查及CT掃描或MRI檢查作評價;毒不良反應按RToG分級評定。
1.4 治療觀察和隨訪 治療期間觀察口腔黏膜、皮膚及血象等變化,并詢問患者口干、吞咽、耳鳴等癥狀。隨訪時間從接受治療開始到死亡或隨訪截止日期,隨訪率 100%。中位隨訪 37 個月(6~60個月)。
1.5 統計學方法 采用χ2檢驗。以P
表1
兩組近期生存率比較 (例,% )
組別例數 1年2年3年
觀察組 32 32(100) 31(96.9) 30(93.8)
對照組 31 31(100)29(93.5) 26(83.9)
χ20 0.38 1.56
P值 >0.05 >0.05>0.05
2 結果
2.1 兩組近期局部控制率及生存率比較 放療結束時和 3 個月后以鼻咽鏡檢查及CT或MRI復查,結果顯示:3 年局部控制率觀察組 90.6% 高于對照組 80.6%,但兩組相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χ2=1.24,P>0.05);1~3年生存率比較,觀察組高于對照組,但兩組相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詳見表1。
2.2 兩組病例雙側腮腺和顳頜關節受照射劑量
通過三維治療計劃系統進行后程3D-CRT和常規放療計劃模擬設計,分別選擇雙側腮腺區及顳頜關節為參考點,了解兩種設野方法的雙側腮腺區和顆頜關節受照射劑量,觀察組受照射劑量分別為雙側嗯腺區(55 Gy~58 Gy)和顳頜關節(59 Gy~61 Gy),對照組受照劑量分別為雙側腮腺區(68 Gy~70 Gy)和顳頜關節(68 Gy~70 Gy),兩組比較觀察組雙側腮腺區和顳頜關節受照劑量比對照組下降了 17.1%~ 19.1% 和 13.2%~ 16.2%。
2.3 不良反應 根據 RTOG 早期放射反應標準,兩組均發生急性放射反應,主要為口腔黏膜炎、放射皮膚反應和骨髓抑制,均未中斷治療,兩組間不良反應發生率相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詳見表2。
2.4 2例死亡病例 觀察組無 1 例死亡,對照組中1例死于多發性肝和肺轉移,另一例死于鼻咽復發并潰瘍壞死而而致鼻咽大出血。
2.5 3例復發病例 2例鼻咽復發,1 例左口咽、左鎖骨上淋巴結復發。
表2
適形組和常規組的急性放射反應比較(n)
組別
口腔黏膜反應皮膚反應骨髓抑制
0級Ⅰ~Ⅱ級Ⅲ~Ⅳ級 0級Ⅰ~Ⅱ級Ⅲ~Ⅳ級 0級Ⅰ~Ⅱ級Ⅲ~Ⅳ級
觀察組018 14 31910 5 243
對照組120 10 02294 25 2
3 討論
鼻咽癌的生物學特性是局部浸潤性生長向周邊組織侵犯和淋巴結轉移,而放射治療是鼻咽癌首選治療方法。由于照射的靶區不規則且比較大,周邊正常重要器官多,這就要求照射野的設計需全面,即要將腫瘤及可能浸潤的區域包括,而且盡可能減少涉及的正常組織器官,但放射野不可避免地要包括周邊正常組織器官。若使用常規放療方法照射,高劑量區很難與腫瘤靶區相一致,造成諸多正常組織器,如:部分顳葉、腮腺、顳頜、關節及口咽部的劑量較高,明顯影響患者的生存質量,而且常規放療后仍有較高的復發和轉移[2]。其治療失敗的主要原因是局部未控和遠處轉移,因此提高鼻咽癌的生存率必須改進放療技術[3]。提高鼻咽癌的局部劑量,最大限度地減少正常組織的損傷,降低放療的并發癥的發生率,是放射治療鼻咽癌的目的[4] 。
近年來,隨著科學的進步,正在臨床上使用的3D-CRT技術,改善了腫瘤靶區與周圍正常組織和器官之間的劑量關系,使正常組織所受的照射劑量水平下降,腫瘤靶區的劑量大為增加。因此可以提高放射治療對鼻咽癌的腫瘤局控率,減少正常組織器官放射并發癥的發生,提高增益比[5] 。本研究結果顯示:3年局部控制率觀察組 90.6%高于對照組 80.6%,但兩組相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χ2=1.24,P>0.05);1~3 年生存率比較,觀察組高于對照組,但兩組相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這與羅英等[6]報道的3D-CRT的 3 年腫瘤局控率、生存率無明顯的提高相符。兩組病例的放療不良不良反應比較均無顯著性差異。考慮是隨訪時間短,病例數少,腫瘤完全控制率與腫瘤細胞對放射線的敏感性及鼻咽腫物表面的炎性反應的輕重有關所致。因此應完成更多的病例,并繼續隨訪,進一步了解放療的不良反應及后遺癥的情況。
另外,3D-CRT應用于鼻咽癌治療還有技術方面的局限性,對形態復雜且包繞重要器官的腫瘤,尚存在有靶區劑量分布和重要器官的保護不理想及無法進行頭頸部原發灶和轉移淋巴結引流區整體照射等缺陷[7-8]。因此,在鼻咽癌3D-CRT過程中如何更有效地保護正常組織,包括減少脊髓的照射劑量,避免大范圍正常組織低劑量照射引起的急性放射反應,保證患者的順利治療,是值得進一步探討的問題。根據羅偉等[9]報道的早期鼻咽癌三維適形、常規和傳統外照射計劃的劑量學評價一文指出,3D-CRT和常規放療不規則低熔點鉛擋塊放療均有較滿意的療效,尤其是亞臨床病灶范圍得到較高劑量照射,兩者均優于優傳統放療。在正常組織保護方面3D-CRT和常規放療不規則低熔點鉛擋塊放療比傳統放療能更好地保護腦干、顳葉、視交叉和垂體,而3D-CRT比常規放療不規則低熔點鉛擋塊放療和傳統放療能更好地保護腮腺和顳頜關節。而根據臨床觀察發現放療后出現的放射性腦病及張口受限、放射性脊髓損傷、頸肌纖維硬化的后遺癥均嚴重影響患者的生活質量。本研究資料顯示:觀察組受照射劑量分別為雙側腮腺區(55 Gy~58 Gy)和顳頜關節(59 Gy~61 Gy),對照組受照劑量分別為雙側腮腺區(68 Gy~70 Gy)和顳頜關節(68 Gy~70 Gy),兩組比較觀察組雙側腮腺區和顳頜關節受照劑量比對照組下降了17.1% ~19.1% 和13.2% ~16.2%。因腫瘤靶區及亞臨床病灶受照射劑量升高,從而提高腫瘤的完全控制;正常組織受照射劑量減少,從而減輕放療的不良反應及后遺癥,并提高患者的生存質量,因此,與常規放射治療相比,鼻咽癌后程3D-CRT有著潛在的優勢。
在現代放療中,提高鼻咽癌局部控制率和降低遠處轉移率的同時,對患者的生活質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MRT技術能夠準確地給予靶區所需劑量,減少周圍正常組織受量,降低放療晚期不良反應而提高生存質量[10]。然而由于MRT技術開展需較大人力、物力的投入,因此在因經濟、技術條件限制而不能應用MRT技術的醫療單位,將3D-CRT技術應用于鼻咽癌的治療比常規治療具有較多優勢。可望縮短治療時間而提高局部控制率,而不增加正常組織的放射損傷率。進一步提高鼻咽癌的療效,乃醫患雙方的眾望所歸,人們拭目以待。
參 考 文 獻
[1] 鐘偉銘,高健全,梁錦輝.68例鼻咽癌后程三維適形放療的臨床觀察.現代腫瘤醫學,2009,17(6):1056-1058.
[2] Wolden SL,Zelefsky MJ,Hunt NA,et al.Failure of a 3D conformal boost to improved radiotherapy for nasopharyngeal carcinrma.Int J Radiat Oncol Bid Phys,2001,49(5):1229-1234.
[3] 肖鋒.鼻咽癌面頸聯合野配合后程超分割放射治療療效分析.中華放射腫瘤學雜志,2006,15(2):81-83.
[4] 廖東彪.紫杉醇化療同期后程三維適形放射治療局部晚期鼻咽癌短期療效觀察.四川醫學,2005,26(8):879-880.
[5] 潘建基,林少俊,吳君心,等.鼻咽癌后程三維適形放射治療療效觀察.腫瘤研究與臨床,2006,18:173-176.
[6] 羅英,席許平,廖遇平.常規分割與后三維適形放射治療鼻咽癌的對比觀察.實用癌癥雜志,2003,9(5):536-538.
[7] 趙充,孫穎.鼻咽癌.中山大學出版社,2005:269.
[8] Langendijk JK,Leemans ChR,Buter J,et al.The additional Value Of Chemotherapy to Radiotherapy in Locally Advanced Nasopharyngeal Carcinoma:aMeta-an alysis of the Published Literature.J Clin Oncol,2004(22):4604-4612.
多媒體教學具有教學手段現代化、促進教學改革和提高教學質量等特點,具有傳統教學方法無法比擬的優點。隨著計算機技術和網絡技術的日益發展和完善,多媒體教學在醫學教學領域中得到廣泛應用。本科室采用多媒體技術進行《放射腫瘤學》教學,取得了良好的教學效果。
1 多媒體技術在放射腫瘤學教學中的優勢
1.1 多媒體教學有利于使抽象的知識形象化,提高學生學習的興趣:放射腫瘤學是利用各種放射線照射腫瘤,以抑制或殺滅腫瘤細胞的治療方法。放射治療已經成為臨床治療腫瘤的主要方法之一。隨著先進的醫療設備的引入及先進的放射治療方法的建立,放射治療在腫瘤治療中的作用日益顯著。放射腫瘤學與放射生物學、放射物理學、影像醫學、臨床醫學等多個學科密切聯系,內容抽象,理論深奧,不同于一般臨床醫學的學習方法和內容,再加上以前的傳統方法主要為板書、掛圖等形式不易提高學生的興趣,所以學生感到學習比較吃力,容易產生畏懼厭學情緒。為了讓學生更好地掌握相關知識,我們采用多媒體技術,化抽象為形象。多媒體教學利用計算機技術將文字、圖像、聲音及動畫視頻等多種形式有機結合,具有形象、直觀等特點,有利于吸引學生注意力,提高對知識的理解和學習的興趣。例如:學生不易理解放射治療的各種照射野的概念,我們就采用生動的圖片配以動畫來進行講授,使學生印象深刻,理解透徹。本科室注重提高授課老師的多媒體技術的使用,除每位教師設計和制作具有自己個性的幻燈和CAI課件外,還利用全體教師隊伍長期累積的臨床資料,應用現代教育技術手段制成教學輔助課件配合課堂教學,達到滿意的教學效果。
1.2 多媒體教學有利于調動學生學習的主動性:以前傳統的“滿堂灌”式的講課方法顯然已經不適合調動學生的主動性和提高教師和學生的相互交流。多媒體技術可以使教師設計一些交互性學習的課件,提高參與課堂教學的主動性,充分體現學生在學習中的主體地位,它適應了學生喜歡自主參與、探索體驗的心理特征,有效地調動了學生的內在需求,不斷地刺激學生對新信息的搜索與提取過程,使學生成為對信息進行選擇性加工的主體,學生不但獲得了知識,更重要的是獲得了具有創造意義的學習方法和實踐動手能力。另外在教學過程中注意使用網絡技術,并在授課過程中強化網絡的重要地位。教師不僅可利用網絡進行課前多媒體課件的制作,同時也鼓勵學生在課外通過互聯網,結合自己的基礎知識學習相關內容,對自己不太理解的部分嘗試通過網絡技術來尋找答案,鍛煉自己解決問題和分析綜合能力,使學習由被動灌輸變為主動獲取。“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我們還注重開發網絡交流空間,提高網絡交互式服務。網絡上有許多醫學專業網站都會有放射治療相關知識的課件或案例,學生可以通過課外學習來更好地理解放射治療學的精髓,有效地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提高學習主動性。
1.3 多媒體教學有利于教學內容的更新:放射腫瘤學的授課時間短(只有46學時),如何在短時間內讓學生掌握相關知識是教師需要首先解決的問題。多媒體教學是一種大容量節奏的信息傳遞方式,可以有效增加單位時間內的教學容量,這對于目前課時少內容多的放射腫瘤學教學現狀,是一種有效的改善方式。
當今科技發展迅速,這就要求學生學習了解更多新的知識,掌握現代醫學技術的精華。隨著先進的放射腫瘤設備如光子刀等大型儀器設備的引入和完善,現在放射治療方法治療腫瘤的效果更好,不良反應更小,其應用也更廣泛。為了更好地突出放射腫瘤學的先進性和實用性,我們注重教材內容的選擇,并跟蹤當今放療研究熱點,將相關的新發展和新技術補充到多媒體教學內容中來,使學生充分掌握本學科的主要技術及其發展情況,及時了解本學科發展的新動態。
2 多媒體教學中應該注意的問題
2.1 忽略教師的主導地位:我們在教學過程中也發現多媒體教學的一些不容忽視的問題。一些教師過分依賴多媒體教學,忽視教師授課基本功的培養,完全摒棄傳統的教學方法。少數老師上課時語言表達能力差,照本宣科,成了多媒體課件的“放映員”,沒有起到指導學生主動學習的作用。上課過分依賴多媒體,忽略了與學生的交流,影響教學效果。講課是一門藝術,教師要選擇合適的教學手段,通過肢體、語言等方面來展示自己講課的個性魅力,吸引學生去理解和思考,激起學生的學習興趣。教師是教學過程的設計者,教學活動的組織者,教師的主導地位不容忽視。多媒體教學是一種輔助教學方法,并不能完全代替教師在教學中的主導地位。教師要潛心培養自己授課的基本功,合理使用多媒體技術,同時注意與傳統教學方法(如板書)進行結合。
2.2 課件制作水平參差不齊:少數老師對多媒體教學認識不足,認為只要是使用了教學設備就可提高教學效果。有的老師甚至將多媒體教學理解為只是把“電子教案”搬上屏幕,每張幻燈的字多而且字體小,顏色搭配不當或設計不合理,學生疲于看文字內容,忽略了教師對內容的講解,影響學生的聽課效果,不能激發學習的熱情。有的老師則將課件制作得過于花哨,學生容易被畫面吸引,忽略了對主要知識點的掌握和理解。為了提高多媒體課件的制作水平,老師需要加強自身的計算機基礎知識和應用技能的學習,掌握多媒體課件制作原則,學習高水平課件的設計方法和思路,利用網絡技術平臺等方面來豐富課件,提高自身水平,設計出適合自己授課的具有個性的教學課件。
2.3 講授內容過多易引起學生“消化不良”:多媒體教學授課速度快、內容多,這就要求學生具有很高的反應速度、快速的思維能力和知識授受能力,所以要注意學生的“消化能力”。多媒體教學信息量大,翻屏過快,學生來不及思考、記筆記,容易跟不上教師教學的速度,學習效果下降。這需要教師在制作課件時要主次分明、言之有物,同時在上課時注意學生的反應,在講解難點和重點內容時要適當放緩講課速度,并輔以板書等其它教學手段,提煉教學內容的精華,強調教學的重點。另外課后可通過網絡或電子郵件與學生進行交流,保證學生充分理解所學的內容。
1概況
1.1發病原因
目前有關鼻腔-鼻竇惡性腫瘤的發病機制尚不明確,但與大多數腫瘤一樣,其與基因遺傳、環境污染及生活習慣等致病因素有關,暴露于木屑、工業粉塵、石棉、甲醛等環境中都可能是該病的致病因素〔6〕,國內有報道稱吸煙也是患鱗狀細胞癌的致病因素〔7〕。
1.2臨床表現
早期鼻腔-鼻竇惡性腫瘤起病隱匿,患者一般就診時已到晚期,累及部位不同,癥狀也不相同:①鼻部癥狀:鼻塞,鼻出血,疼痛;②口腔癥狀:疼痛,張口困難,牙齦或上腭腫塊,牙齒松動;③眼部癥狀:復視,腫物所致眼球突出;④面部癥狀:面頰部腫塊及面麻等;⑤顱內-顱底癥狀:頭痛伴或不伴中樞神經系統功能障礙〔6〕。
1.3治療
1.3.1手術治療手術治療是鼻腔-鼻竇惡性腫瘤最有效的治療方式,Iyer等〔8〕報道以手術治療為主的上頜竇癌5年相關疾病生存率為71%,而同步放化療5年相關疾病生存率為0%。手術方式包括鼻內鏡外科手術和傳統開放性手術兩種。1.3.1.1鼻內鏡外科即使對于鼻腔-鼻竇惡性腫瘤侵及前顱底,開放性手術仍為其金標準,但是近期數據表明鼻內鏡外科也是安全且為大眾認可的針對良性腫瘤及早期惡性腫瘤的一種新技術〔9〕。其主要優點是:無面部切口,住院時間短,出血控制好,腫瘤邊界清晰,術后并發癥及死亡率低;主要缺點:腫塊難以整塊切除,病例隨訪時間尚短〔10〕。Nicolai等〔11〕認為若腫瘤侵犯顱內硬膜內范圍小,無眼眶及面部軟組織侵犯,適合鼻內鏡下手術。1.3.1.2開放性手術1.3.1.2.1經面部手術(1)鼻側切口:該術式適用于起源于鼻腔和上頜竇但未侵及上顎的惡性腫瘤,手術范圍以切除鼻腔和鼻解剖結構范圍內的腫瘤為止。(2)Weber-Fergusson式切口:適用于惡性腫瘤侵及上頜竇壁或上顎者,上頜竇晚期患者多采用該切口,如腫瘤充滿竇腔侵入鼻腔或篩竇,應行上頜骨和篩竇全切除術,篩查蝶竇和鼻腔;如腫瘤充滿竇腔侵入眶內,致眼球明顯突出和運動受限,可行上頜骨、篩竇、眶內容物剜出術,同時探查蝶竇和鼻腔;若腫瘤侵入眶內致眼球高度突出且視力受損和眼底淤血者,則為手術禁忌。1.3.1.2.2顱面聯合切除術當手術切除的腫瘤侵犯前顱底及鼻竇時,適宜選擇該術式。該技術將經面部方法及經顱方法有效地結合,充分暴露顱底的上下左右,以便于進入眼眶及蝶竇、篩竇、鼻腔等部位,同時可將硬腦膜內或硬腦膜外腫瘤一次性切除,精確重建硬腦膜。1.3.1.2.3顱下進路方式適用于腫瘤侵及前顱底者,直接暴露前顱底從前到后的區域,而不是上下左右視野,可從前至后同時切除硬腦膜內、外腫瘤,面部不會留下疤痕,該術式唯一缺陷是惡性腫瘤術后放療易致骨壞死〔12〕。
1.4放射治療
放射治療對大多數鼻腔-鼻竇惡性腫瘤有S效,是目前鼻腔-鼻竇惡性腫瘤的主要治療手段。但放射治療在控制病灶發展的同時,還可導致腦、視路、面部皮膚及殘存顱底支撐組織損傷等嚴重并發癥。隨著現代照射腫瘤技術的提高,放射線誘導的并發癥明顯降低。在過去的20年里,放療技術有了突飛猛進的發展,從傳統放療到三維適形放射治療(3D-CRT),再到調強放射治療(IMRT)和質子束治療(PBT),這些新技術與常規治療技術相比,已經做到優化劑量分布,提高靶區劑量,同時減少周圍正常組織受量〔13〕。1.4.13D-CRT技術在鼻腔-鼻竇惡性腫瘤治療中的應用3D-CRT技術在上世紀廣泛應用于各種惡性腫瘤的放射治療中,與傳統二維放療技術相比,靶區平均劑量提高了4.7%,局部控制率提高了4.8%,Chen等〔13〕研究顯示3D-CRT與常規治療比較,提高了局部控制率,3或4級毒副作用(如放射性皮炎、放射性黏膜炎等)下降32%,但對于形狀不規則的惡性腫瘤,3D-CRT技術難以使高劑量分布與腫瘤區域一致。1.4.2IMRT技術在鼻腔-鼻竇惡性腫瘤治療中的應用IMRT技術是近年來治療惡性腫瘤的主要放療手段,諸多研究相繼報道將IMRT應用于鼻腔-鼻竇惡性腫瘤中。該技術不僅可增加腫瘤區域的劑量,同時也降低了毗鄰危及器官的受量。Madani等〔14〕報道84例鼻腔腫瘤患者經過放療后隨訪時間平均為40個月,無一例患者出現放射性失明,僅一例患者出現放療相關視網膜病變和新生血管性青光眼,5年局部控制率及總生存率為70.7%和58.5%。Adams等〔15〕對已經用常規放療技術的6名鼻竇腫瘤患者用IMRT和3D-CRT兩種放療技術重新做計劃,得出IMRT技術可提高計劃靶區(PTV)適形度,同時減少周圍正常組織如視神經、視交叉、腦干和腮腺劑量的結論。在毒副作用方面,IMRT技術也有明顯的優勢,其可顯著降低鼻腔和鼻竇惡性腫瘤患者角膜炎、結膜炎、口干及黏膜反應的發生率。Lee等〔16〕研究IMRT技術與3D-CRT技術治療篩竇腫瘤計劃的比較,在同樣保護正常組織的情況下,IMRT計劃的PTV均勻性高于3D-CRT計劃。近年來,容積旋轉調強(VMAT)技術廣泛應用于惡性腫瘤的臨床治療中,其優點在于保護危及器官的同時減少機器跳數,提高靶區覆蓋率,以達到精準治療目的。RapidArc技術作為VMAT技術的一種形式,其利用一個或多個調強的錐形光束弧,在出束過程中對機架的旋轉速度、多葉光柵的形狀及加速器出束劑量率進行連續變化,達到靶區適形性。Orlandi等〔17〕比較了多弧VMAT、單弧VMAT和IMRT三種放療技術在12例不可切除的鼻腔-鼻竇腫瘤患者中的放療計劃,多弧VMAT和單弧VMAT計劃中機器跳數更低,明顯縮短治療時間,靶區適形度及均勻性優于IMRT計劃,多弧VMAT計劃在對側耳蝸及對側腮腺保護方面優于單弧VMAT計劃。在鼻腔-鼻竇惡性腫瘤患者中,其靶區體積常常位于眼球之間,由于射線角度的相對局限,因此機架旋轉的特點可能被限制。Jeong等〔18〕通過對10例鼻腔-鼻竇惡性腫瘤患者應用不同放療技術研究,結果表明VMAT計劃在PTV覆蓋范圍方面明顯優于三種非共面IM-RT(7野、11野和15野)計劃,在晶體的最大劑量Dmax和平均劑量Dmean方面,VMAT計劃較其他IMRT計劃均明顯下降,研究中由于腦干及大腦的限制,IMRT計劃很難從后方進行布野,而VMAT技術在此體現出明顯的優勢。1.4.3PBT技術在鼻腔-鼻竇惡性腫瘤治療中的應用質子治療的適應征比較廣泛,在頭頸部腫瘤、眼部病變、胸腹部腫瘤、脊髓腫瘤、腦血管疾病、兒科腫瘤以及其他疾病中均獲得了較好的療效。質子具有與其他射線不同的特性:可產生Bragg峰,Bragg峰是射線徑跡上粒子能量下降后與靶電子碰撞概率增加,在徑跡末端形成的高劑量區,臨床上可通過調整Bragg峰的位置,使腫瘤位于高劑量區內受到大劑量照射,正常組織位于高劑量區外,即將腫瘤細胞殺死的同時有效地保護了正常組織。Zenda等〔19〕研究報道質子射線照射39例不可切除鼻腔-鼻竇惡性腫瘤患者,平均隨訪時間45.4個月,6個月和1年的局部控制率分別為84.6%和77%,3年無進展生存率和3年總生存率分別為49.1%和59.3%。最常見的毒性反應是輕度皮炎,但未觀察到重度皮炎患者及其他視路、中樞神經系統及相鄰骨組織等損傷反應。近年來國內外相繼開展了質子束治療,但質子束治療設備及治療費用較高,在我國尚不能廣泛應用。
1.5化學治療
化學治療是治療鼻腔-鼻竇惡性腫瘤的主要輔助手段,常用有效的化療藥物包括順鉑、吉西他濱、依托泊苷、環磷酰胺、氨甲喋呤、阿霉素和長春新堿等。化療方式主要有新輔助化療和同步放化療等。對于不可切除的癌腫,可先行新輔助化療以達到縮小腫瘤體積進而進行手術;順鉑作為細胞周期非特異性化療藥,在頭頸部惡性腫瘤放化同步治療中,可以抑制放療所致的亞致死性損傷修復,也使得放療的效果大大增加〔20〕。Padovani等〔21〕報道7例患者接受新輔助化療后僅1例患者有效。Homma等〔22〕研究47例晚期鼻腔-鼻竇癌患者同步放化療,化療藥物為順鉑(100~120mg•m-2•w-1,共4w),放療劑量65~70Gy(1.8~2.12Gy/次,1次/d,5次/w,共5w),結果74.5%患者出現3、4級毒性反應,5年局部無進展生存率和5年總生存率分別為78.4%和69.3%。
2總結與展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