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區域文化研究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中圖分類號] F127;F061.5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673 - 0194(2013)03- 0044- 03
在國家“十二五”規劃中,“秦唐滄”沿海區域在國家生產力布局中獲得了明確定位,這預示著“秦唐滄”沿海區域的經濟將實現快速增長,“秦唐滄”將成為河北省最具經濟活力的地區。近年來,文化創新在沿海地區迅速興起,區域的產業集群初現雛形。新興的“秦唐滄”沿海區域的文化創新也備受矚目。文化創新包括文化價值觀念創新、文化知識體系創新、文化思維方式創新、文化體制創新等方面。文化產業屬于創意產業,它高度依賴于文化的創新意識,對文化創造力和創造型人才有更迫切的需求。
1 “秦唐滄”沿海區域文化發展現狀
1.1 當前“秦唐滄”沿海區域文化發展基本情況
“秦唐滄”沿海區域的歷史文化資源豐富,有世界文化遺產2處,國家歷史文化名城1座,國家文物保護單位25處,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27項。秦皇島的北戴河、山海關是著名的國際旅游勝地,唐山是中國近代工業文明的搖籃,滄州的運河文化和雜技、武術等非物質文化遺產豐富多彩。
“秦唐滄”沿海區域的文化類型是多元化的。秦唐滄地區位于環渤海經濟圈的核心地帶,優勢的地理位置促成了多種文化形態在此交叉、滲透、融合并彼此影響。“秦唐滄”沿海區域的文化以農業文化為主體,受到一定程度海洋文化的熏陶,同時融合了部分東北文化的元素。而且,“秦唐滄”沿海區域的文化還是跨國性區域文化。秦皇島作為一個旅游城市,深受白俄羅斯人的青睞,每年旅游旺季都有一大批的白俄羅斯人前來旅游觀光。
1.2 “秦唐滄”沿海區域文化發展存在的主要問題
1.2.1 文化產業化程度較低
創新文化產業作為一個全球性創新領域,被普遍認為是21世紀新的經濟和文化增長點。“秦唐滄”沿海區域近年來的文化創新取得了一定成績,但是文化產業創新發展步伐仍顯緩慢,總量規模偏小,整體實力不強,文化產業仍然處于產品開發和要素擴展階段,文化對經濟的支持促進作用沒有充分體現出來,具體問題包括:文化產業發展不平衡,整體創新能力不強;文化產業總量規模偏小,結構不合理,科技含量有待提高;投資結構不合理;融資渠道窄;文化產業政策有待完善和進一步落實等。
1.2.2 文化創新人才不足
文化創新人才的發掘、培養和使用是區域文化創新的重要一環?!扒靥茰妗毖睾^域文化產業發展面臨的主要問題是人才的創新能力總體水平較低,嚴重制約了“秦唐滄”沿海區域文化的發展和創新。此外,文化創新產業是一種投資高、回報大、高風險的行業,需要一批既懂文化,又懂經濟的經營管理方面,而從“秦唐滄”沿海區域文化產業發展現狀來看,不少文化市場經營管理人員恰恰缺之將文化創新產業化和市場化的眼光和能力。
2 秦唐滄沿海區域文化創新發展的必要性
創新“秦唐滄”沿海區域文化產業,有利于區域內各地區文化產業的互聯互通,有利于人才的合理配置,有利于該區域文化產業共同發展、協同進步。
2.1 創新文化產業,促進實現經濟一體化
在當前的知識經濟時代中,文化與經濟之間的聯系越來越緊密,經濟持續高速發展的內驅力已經變成了文化競爭力。文化產業的發展無疑為該地區經濟飛速發展奠定了基礎。另外,文化產業包括影視文化、電信軟件、工藝時尚、設計服務、展演出版、咨詢策劃、休閑娛樂、科研教育等高科技含量、高附加價值的新興產業。這些產業的一體化發展是實現經濟一體化的必由之路。文化創新是提高“秦唐滄”沿海區域軟實力的重要組成部分。
2.2 創新文化產業,增強城市綜合競爭力
創新“秦唐滄”沿海區域文化要不斷提高“秦唐滄”的自主文化創新能力,增強“秦唐滄”沿海區域的綜合競爭力,在這一培育綜合競爭力的過程中以文化為根基的凝聚力,體現為“秦唐滄”沿海區域的發展活力和內在凝聚力,沿海區域的發展活力和內在凝聚力,構成沿海區域的潛在競爭力。文化創新能夠變革思維方式,整合創新資源,提高創新品質,其過程關注的是“創新文化”,創新文化能把創新精神融入到沿海區域精神中去,促進科學技術之間的相互影響,深層次推進“秦唐滄”沿海區域的文化創新。
3 秦唐滄沿海區域文化創新的路徑
3.1 創新傳播手段
科技創新是文化發展的重要引擎。“秦唐滄”沿海區域要積極運用高新技術,提高文化科技含量,促進高新科技成果和文化產品的結合,促進文化產品的資源共享和技術升級,增強文化在當前知識經濟時代的競爭能力;要大力拓展傳播渠道,構建電信網、廣電網和互聯網三位一體的文化傳播體系;鼓勵高新技術的應用,以推動文化創新的進程。
3.2 創新體制機制
完善文化領域行政管理體系、公共服務體系和市場體系,采取分類指導的形式推動文化經營管理體制改革;改革現行的文化投資體制,建立多元化、多渠道的投資體系,吸引國內外企業、民間團體和個人以多種形式投資和從事文化行業活動,大力發展民營文化產業,建立國家、社會和個人共同投資的多元化投資體制;文化事業單位要全面推進人事、分配和社會保障機制改革,實施公司化改造,爭取組建大型的文化創意產業集團,實現跨地區發展,實現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的雙贏。
3.3 建立創意園區
河北省委宣傳部、河北出版傳媒集團的“十二五”重點項目——北戴河文化創意基地已竣工并投入試運營。該基地投資1.26億元,占地面積1.7公頃,建筑面積2萬多平方米,主要功能是開展文化創意產業研發,宣傳弘揚河北傳統文化,組織文化交流和文化產品展銷等?!氨贝骱又摹撘夂颖薄睌底治幕罹氛瓜盗谢顒?,由河北省委宣傳部、省新聞出版局、秦皇島市政府、河北出版傳媒集團共同主辦,匯集了30家國內知名機構。展覽通過集中展示、演示體驗、現場互動等多種方式,全面展示河北文化產業在利用新技術開拓新市場方面的突出成就,數字技術在推動文化發展、改變人們生活、促進社會進步中起了重要作用。
3.4 引進創意人才
文化創意產業的發展離不開創意人才的智力支持,“秦唐滄”沿海區域文化創意產業的發展有賴于大批文化創意人才的發掘、培育和開發。一方面,要注重培育,可以通過高校及其他專業機構和組織的培育;另一方面,要制定并完善相關的人才政策,以吸引更多的人才,留住更多的人才,同時更大地發揮創意人才的作用。同時,還要創造創新的社會氛圍,打造獨具魅力的城市人文精神,以吸引優秀的創意人才。
3.5 加強對外文化交流
“秦唐滄”沿海區域要充分發揮地域優勢,加強對外文化交流,“走出去,引進來”。第一,加強對外文化交流資源開發,不斷提高組織運作交流項目的能力,通過組織各種文化活動和運用現代傳媒手段,向外展示歷史悠久、特色鮮明的“秦唐滄”文化。第二,拓展視野,觀察世界文化發展的趨勢,順應潮流并進行創新。學會借鑒、吸收世界文化中的優秀成果,但不能簡單照抄照搬,堅持走文化繁榮發展之路,使“秦唐滄”沿海區域的文化不僅能夠保持自己的鮮明個性,而且能夠與世界同步。
當前,“秦唐滄”沿海區域正面對區域經濟迅速發展的良好時機,在提高經濟的硬實力的同時,“秦唐滄”沿海區域也必須考慮在文化軟實力領域增強實力。在倡導文化大發展大繁榮的背景下,創新文化建設關系到“秦唐滄”沿海區域發展的轉型問題,即單純的經濟發展方式,解決不好“秦唐滄”沿海區域的創意城市建設和可持續發展問題,要以文化創新為根本,轉變“秦唐滄”沿海區域的發展模式。提高“秦唐滄”沿海區域文化創新能力,為“秦唐滄”沿海區域經濟高速發展以及文化大發展大繁榮做出應有的貢獻。
主要參考文獻
1.1經濟轉型期湖南省文化創意產業與經濟發展
互動關系形成的基礎推動經濟發展的主導因素從投資到技術再到信息與知識的轉變,社會形態也在這種變化之下經歷了工業經濟、信息經濟與知識經濟。20世紀90年代文化資本理論的興起成為了專家學者研究的重點[1]。文化資本能夠轉化成為經濟資本從而推動經濟的增長。進入到21世紀,文化創意經濟已經成為了主導經濟模式,以人的創造性為核心要素的文化創意產業成為了城市發展的新趨勢。由于文化創意產業本質上具有文化特性,其包含了十分豐富的文化內涵,文化對經濟的推動在文化創意產業中得到充分的體現。
1.2經濟轉型期湖南省經濟發展為文化創意產業提供良好的發展空間
(1)經濟轉型期湖南省文化創意產業推動農業經濟的發展。農業經濟的發展重點在于提高農業生產的附加值,就需要將科技創新、文化創意等加入到農業經濟中。文化創意與農業經濟的結合誕生了農業創意,例如休閑農業、綠色農業等的出現,表明農業經濟在發展的過程中涵蓋了文化、娛樂、藝術等,整體提高了農業價值。(2)經濟轉型期湖南省文化創意產業推動工業經濟的發展[2]。在文化創意產業中對工業設計、品牌策劃、推廣營銷等增加了工業生產的附加值。經濟轉型期的工業經濟更加看重的是顧客的價值體現。文化創意產業的融入整體提高了工業生產的附加值。
2湖南省文化創意產業與區域經濟轉型的互動機制分析
2.1湖南省文化創意產業推動經濟發展的內在動力分析
(1)從演化的角度而言,文化創意產業不僅利用自身優勢實現了經濟的發展,同時利用創意的深入、創意的擴散、創意的放大,實現了在產業內部的一次投入、多次產出。將技術、創意與文化等經濟發展的核心要素實現了整合,在優化生產結構的同時優化了經濟結構。文化創意產業中的文化資源實現了對經濟資源的拓展,這種拓展體現在資源邊界、資源內容、資源持續再生3個方面[3]。從資源邊界的拓展方面,文化資源在湖南省的投入一方面推動湖南省文化產業的發展,另一方面更是塑造了湖南省的文化品牌。文化資源中的精神文化資源因具有流動性,只要是接觸到的主體都能夠利用。特別是在全球一體化的時代下,各種不同的文化資源相互之間發生交流、碰撞,最終形成一種公共的文化資源。從資源內容的角度,本身文化創意產業最終會形成一個以文化創意為核心的集群,各種文化產品的出現帶動了工業、傳媒、餐飲等相關行業的發展。湖南衛視的收視率一直在我國省級衛視中獲得第一,《快樂大兵營》、《天天向上》、《爸爸去哪兒》等多個十分具有影響力的節目從某種程度推動湖南經濟發展。另外文化資源與其他資源最大的不同在于文化資源能夠反復利用,打破了經濟資源有限的觀念,實現了經濟的可持續增長。(2)文化創意產業的發展必定離不開科技的創新。文化創意產業在發展的過程中對經濟發展形成了巨大的發展動力,這種局面的產生就是因為其具有價值創造機制的能力。云技術是支撐文化創意產業發展的一項重要技術。云技術能夠適應大型綜合的覆蓋網絡、媒體、雜志、廣告等,從某種程度上而言,云技術已經成為了文化創意產業價值的支撐體系。(3)經濟的發展已經在很大程度上依賴于科技創新與文化創意。不斷涌現的創意成果促進了文化生產樣式的出現與文化消費方式的出現,刺激著人們新的文化需求[4]。技術的創新直接體現在文化創意產品物理形態的多樣化[5]。科技的創新提高了文化資源可利用的范圍、數量、質量與種類。從技術創新對文化創意內容的來源來看,技術創新賦予了媒介終端內容生產功能,擴大了文化內容創意來源的多元化。通訊、視頻等復合型功能的數字標準終端的出現就是一個良好體現。(4)文化創意產業的蓬勃發展引發了文化創意產業制度的創新。其體制的改革與變遷,文化生產力得到激發,文化繁榮的同時實現了經濟的增長。從文化創意產業的制度內涵進行分析,文化創意產業制度作為激勵與制約文化創意產業的規則以及方式、手段。合理的文化創意產業制度能夠為文化創意產業的發展創造有利條件,從而引導其主導產業帶動與創新發展。反之,不合理的文化創意產業制度會提高制度運營成本,導致文化創意產業的發展效率低下,影響經濟增長。
2.2湖南省經濟發展促進文化創意產業的內在動力
(1)經濟總量的壯大成為了湖南省文化創意產業發展的基礎。湖南省2014年生產總值達到27048.5億元,其中第三產業增加值11417.8億元。經濟總量的增加會帶來物質產品的豐富。人們在滿足了基本的物質生活需求后開始逐漸追求生活品質,人們將關注的重點放在精神與心理方面。從各項理論研究與實踐證明我國人們在文化、娛樂等相關產業方面的消費需求出現快速增長,這一點為文化創意產業的發展奠定扎實的經濟基礎。經濟總量的增長,對經濟結構也產生了一定影響,經濟發展的情況下收入得到提升,整個社會內部需求就會從物質產品向文化產品傾斜。從湖南省的第一、第二、第三產業的總值來看,第三產業已經超過了第一產業,第二產業與第三產業之間的差距變得越來越小,而文化創意產業作為第三產業的重要組成部分,表明了第三產業具有良好的發展前景。文化創意產業本身就是圍繞著消費者的心理體驗與感官體驗發展而來,其在未來的經濟發展趨勢中存在一定程度的一致性。文化創意產業從出現到發現到繁榮正是因為抓住了人的內在需要,滿足了人們在心理、精神與文化上的多重需要,推動經濟發展。經濟發展方式的轉變也進一步拓寬了文化創意產業的發展空間。文化創意與知識等精神產品已經取代了自然資源和技術在經濟中占據的主導地位,成為了經濟增長的主要因素[6]。舉例說明,日本的動漫產業已經成為了日本第三產業的重點,并且其文化產業的產值已經超過了汽車工業的產值。這種經濟發展方式的轉變已經拓展了文化創意產業的發展空間。(2)文化創意產業作為一個產業,市場環境在一定程度上成為了關鍵。經濟發展不僅帶來了經濟總量的增加,同時還帶來了整個市場環境的成熟,這一點對發展文化創意產業而言具有重要意義。市場中的產業要素依據文化創意產業的特點,分別有文化資源、創意人才與金融資本[7]。文化資源內在所有的文化內容與信息價值是文化創意產業生產、經營、營銷的基石。文化創意產業之所以能夠發展就是重點加強了對文化資源的加工與提煉。利用科技文化創意產業與傳統產業的界限變得越來越模糊,新的產業組合鏈開始形成,利用文化形成的文化企業在發展下逐漸形成了文化集團公司,加快了文化商品的流通。創意人才提供創意是保證文化創意產業發展壯大的關鍵[8]。創意人才因具有共同的特性會不斷集合在一些特定區域,相互之間的交流溝通逐漸形成了一個創意階層,正好給經濟體系帶來高質量的創意人才資源,實現了文化創意產業結構的優化與升級。從湖南目前的創意氛圍來看,整個湖南良好的社會氛圍、濃郁的人文氣息給創意人才提供了一個良好的外部環境,加上湖南在經濟發展的同時也為創意人才的成長提供了條件。文化創意產業作為知識密集型產業,前期啟動資金多、投資回收慢等是其顯著特征。加上對文化基礎設施的建設、公共文化活動的投入都需要資金的投入。分析湖南省在經濟新常態環境下的文化創意產業,雖然湖南省目前的文化事業發展良好,但是其中存在的問題也比較明顯,主要都是以生產知識產權的中小企業居多。但是隨著經濟的增長,文化企業可以借助良好的金融行情以發行股票、債券等方式獲得資金,有效解決資金短缺問題。(3)經濟發展為文化發展創造了巨大的空間。文化在經濟發展中的滲透和經濟在文化中的雙向性使得整個市場氛圍與人文環境保持在一定寬松、包容、信任、創新、合作的狀態中。隨著時間的推移,越來越多的經濟交易會選擇在某個特點空間中來。經濟形態的逐漸轉移,文化經濟時代的到來,具有創意能力的創意人才會選擇將未來工作的地方放在更加容易獲得新思想的地方,因此已經發展到一定階段的文化創意產業地區將會吸引更多的創意人才,這種人才的涌入又更好的帶動了經濟的發展。
2.3湖南省文化創意產業與經濟發展的共同演化機制
(一)文化資本化的實現基礎
文化資本化即通過對文化的深度開發,實現文化價值增值的過程。文化資本化是一種資源開發利用理念、開發利用模式,其具有價值的增值性。并非所有的文化都能夠實現資本化,比如缺乏文化內涵、吸引性不夠以及特色性不強的文化就很難實現其資本化。文化資本化的實現需要建立在以下基礎上。首先,文化的吸引性。具備吸引性的文化才具有開發的潛力和價值,其體現在文化的獨特性、差異性和個性化方面。譬如,基于廣西民俗文化的《印象劉三姐》以其文化的吸引性具備較強的市場競爭力;其次,文化的壟斷性。文化壟斷性體現為文化在區域的獨有性。擁有地域壟斷性的文化其所開發的文化產品在區域范圍內因其壟斷性具有較強的市場競爭力;再次,文化的可塑性。要實現文化的資本化開發,文化的可塑性一定要強,即文化具有系統性,能夠被開發成文化產品,并且具有一定市場吸引力。通過對文化的深度開發,將其開發成系列的文化產品,在滿足市場需求的同時,實現其文化增值。
(二)文化資本花在文化旅游產業空間演進中的作用機制
文化資本花在文化旅游產業空間演進中的作用根據其作用層級關系分為初級作用和深度作用兩個層次(見圖1)。1.初級作用初級作用即通過文化資本化所引發的對于文化自身及其相關延伸產品的作用和影響,其包括文化產品化、文化有形化和文化品牌化[2]。文化產品化即通過對文化進行深度、系統和全面開發,將其開發成能滿足文化審美訴求、且能夠為經營者盈利的產品模式,如溫州橫店影視城。文化產品化的過程中,文化產品的多樣化和系列化促進了文化旅游產業內部結構的協調發展;文化有形化即通過一定的載體,實現文化由無形向有形化的轉變,公眾能夠通過有形的文化形式,體驗和欣賞無形的文化,如日益盛行的各類文化類旅游節慶;文化品牌化即通過文化的產品化和營銷,塑造文化的自身品牌價值和知名度。如福建的茶文化、江蘇的園林文化等均屬于此。通過文化品牌化的塑造,打造區域具有競爭力的文化旅游產業,實現產業鏈整合。2.深度作用在文化資本化的基礎上,文化產品化、有形化和品牌化最終促進了區域文化旅游產業空間的合理演進。(1)促進產業內部結構協調。文化旅游業包含若干子產業。文化旅游各子產業內部結構協調即內部各系統的合理配置,如文化旅游景區間的等級關系、文化旅游商品間的類別和檔次結構的協調等。文化資本化在實現文化產品化和有形化的過程中,通過市場調節促進文化旅游產業內部結構協調發展。(2)促進產業間結構協調[3]。文化旅游產業是一個復雜的系統,其包括了諸如文化性旅游景區、文化性旅游商品、文化性的旅游節慶活動等。在文化資本化的作用下,資源各要素按照價值和市場規律合理有序流動,文化旅游產業間的結構不斷優化和協調。(3)促進產業結構空間合理布局。各區域由于比較優勢的差異,文化旅游產業發展的基礎、潛力和競爭力差異較大,因此,區域間應該進行有效協作。在文化資本化的影響下,各區域發展各自擁有比較優勢的文化旅游產業,實現產業結構空間合理布局和協調發展。
(三)文化資本化過程中旅游產業空間演進形態與階段
1.演進形態
在文化資本化過程中,旅游產業空間演進的形態具體表現為:(1)營銷過程中的文化宣傳。即在旅游產業發展進程中,尤其是在旅游產業發展的初級階段,為了提高目的地品牌知名度和影響力,地域有代表性的文化便被提煉成營銷口號,用作區域營銷推廣;(2)主題景區開發。主題景區開發即開發以某一歷史事件、文化等為主題的景區。其是通過文化的顯性化的方式實現文化的再現與活化。通過主題景區的開發實現產業結構優化的目的;(3)節事活動的開發。節事活動包括節日、慶典、事件、活動等諸多范疇。節事活動的開發實現了文化的動態化、舞臺化、顯性化,是旅游產業結構演進的高級階段。通過節事活動的開發,旅游產業結構實現了由單一的觀光旅游產品結構向多元化、系統化產品結構的進化。
2.階段
文化資本化過程中的旅游產業結構空間演進的階段主要表現為:(1)單一產業結構階段。在文化資本化的初期,由于文化僅用作區域營銷宣傳,旅游產業結構相對單一,六個要素存在短板。旅游產品結構單一,多以觀光旅游產品為主,而參與性、文化性的旅游產品相對缺乏;(2)調整與協調階段。隨著文化資本化的進程,主題景區不斷得到開發,旅游產業結構開始調整,產業之間與產業內部不斷得到協調;(3)系統優化階段。隨著節事活動的開發,文化旅游產品結構的出現,導致旅游產業結構得以優化,尤其是旅游產品的結構實現了系統發展,旅游六要素所涉及的核心產業實現了系統優化。
二、寧德市環三都澳區域文化旅游產業空間演進現狀及原因
環三都澳區域位于福建省東北部,距溫州都市經濟圈核心圈層2523km,位于其協作圈層,距福州都市經濟圈核心圈層118km。該區域包括福建省寧德市蕉城、福安、霞浦、東僑4個縣(市、區、開發區)的20個鄉鎮(街道),陸地面積163010km2,占寧德全市面積的122%;海域面積714km2,占寧德全市面積的16%。
(一)現狀
目前,寧德市主打“閩東北”親水游。在此運作理念下,寧德市塑造了基于自然旅游資源的旅游景區。受其影響,環三都澳區域僅開發了楊家溪、葡萄溝、三都澳景區等觀光型旅游產品。然而,擁有強大市場需求的文化性旅游產業發展則不健全。具體表現為。1.文化旅游資源開發處于起步階段受到旅游業發展理念及區域經濟發展水平等因素影響,到目前為止,環三都澳區域所開發的旅游資源以文化性旅游資源為主,如濱海旅游資源、海島旅游資源等。而文化性旅游資源因開發理念、開發利用模式以及資源整合等因素影響,文化資本化實現程度較低,其開發利用處于起步階段。主要表現為兩個方面:一方面,開始開發文化旅游資源。從環三都澳區域文化旅游資源開發利用的現狀分析,目前僅開發了畬族民俗文化,即開發蕉城區上金貝村。但從資源的稟賦程度分析,環三都澳區域擁有豐富的民俗、紅色、宗教以及飲食文化等旅游資源。但是從上金貝村的開發利用現狀分析,其僅僅處于起步階段。文化沒有真正地作為一種資本進行運作,而是存于原生的狀態;另一方面,文化旅游資源開發利用水平較低。從文化旅游資源開發利用水平分析,該區域文化旅游資源缺乏深度、系統開發。蕉城區上金貝村景區的建設,僅僅通過建筑復原的方式建設了金貝寺、古墓游覽區、村落景觀游覽區等。資本化的過程就是需要對資源進行系統的整合、優化,資源的低水平利用和零散開發模式不是真正的文化資本化。在實際運作過程中,獨具特色的畬族民俗文化沒有通過舞臺化和有形化的方式實現其資源的深度開發和整合。2.文化旅游產品較少,且結構單一文化性旅游產品從旅游景區和旅游商品兩個角度分析。對于旅游景區而言,目前寧德市重點打造了以蕉城區上金貝村為代表的文化性景區。文化資本化的廣度與其文化賦存是不成正比的。綜合比較該區域旅游資源賦存現狀,具有區域重大影響力的霞浦縣赤岸及其空海文化、蕉城霍童古鎮及民俗文化、蕉城支提山及其宗教文化等均沒有實現資本化運作。因此,其文化性旅游產品較少,且相對于其文化類別而言,結構過于單一。旅游商品作為旅游產品的重要組成部分,其直接影響了旅游者的感知。目前,環三都澳區域所開發的旅游商品主要是依托地方農副產品開發的商品。而真正體現地方文化特色的商品則較少,比如畬族民俗服飾、發飾及頭飾等旅游商品則開發過少。文化資本化的過程需要與相關產業實現高效地整合,實現其產業化運作。寧德市市面上所銷售的畬族銀飾更多是以工藝品或奢侈品進行銷售的,沒有與旅游產業較好的結合,這很大程度上制約了本區域文化的資本化進程。3.文化旅游產業發展不健全文化旅游產業發展不健全主要體現在文化資本化過程中,其產業發展存在短板,且結構搭配失調。環三都澳區域文化資本化廣度的缺失,導致文化旅游產業發展存在明顯的短板問題。文化性景區僅蕉城區上金貝村和支提寺,文化性旅游節慶活動僅每年定期舉辦的蕉城區“三月三”賽歌會。已開發的支提寺以及實現資本化運營的上金貝村以及相關的旅游商品與該區域文化旅游資源的稟賦相比較而言,極不匹配。文化性景區建設的滯后以及文化性旅游節慶活動的缺失成為了環三都澳區域旅游產業發展的短板,導致該區域文化旅游產業發展不健全。作為文化的邊緣地帶,文化資本化進程的緩慢,為環三都澳區域保留了大量的傳統民俗文化,如閩東畬族傳統民俗文化、“二月二”燈會、線獅表演、古田臨水宮“請香接火”儀俗等。從文化性景區的結構分析,蕉城區上金貝村,支提寺景區分別是基于畬族民俗文化和宗教文化開發出來的。相較于該區域文化旅游資源賦存度而言,其結構過于單一,且結構搭配不合理。4.文化旅游產業空間發展不協調受區域旅游資源稟賦及區域經濟發展水平等因素影響,環三都澳區域各城市旅游產業發展存在較大差異。目前,蕉城區的三都澳景區、霞浦的楊家溪景區和福安葡萄溝景區開發較早,且已取得了較好的經濟收益。相比之下,環三都澳區域文化旅游產業在資本化進程中,空間發展不協調。(1)文化旅游產業發展起步有別。福安將畬族民俗文化表演與西塔葡萄溝整合為一體,在旅游者采摘南國刺葡萄的同時欣賞畬族民俗文化表演,并已實現其文化資本化及產業化運作。蕉城的上金貝村景區建設如火如荼,且每年吸引一定的旅游者,雖為該村帶來了一定的餐飲銷售收入,但是整個景區仍未進入產業鏈整合。霞浦縣沒有進行文化景區的建設。因此,該區域文化資本化與旅游產業發展起步有別;(2)文化旅游產業競爭力差異大。從文化旅游資源的賦存度分析,環三都澳區域各城市旅游資源各具特色,且均具有一定的市場競爭力。從文化旅游產業競爭力水平分析,蕉城區的上金貝村主打畬族民俗文化牌,景區建設初具規模,且具備了一定的區域影響力。福安西塔葡萄溝除了葡萄收獲的季節舉辦畬族民俗文化活動表演之外,其它時間基本是開放狀態。因此,該區域文化旅游產業競爭力差異大;(3)區域間發展缺乏協調。區域文化旅游資源的整合才能實現其利用效益的最大化。蕉城區、福安市和霞浦縣雖然各自擁有獨具特色的文化旅游資源,但在旅游業發展過程中沒有對各自文化旅游資源實現有效整合。因此,以致該區域文化旅游產業發展起步有別,競爭力差異大。
(二)原因
環三都澳區域文化旅游產業空間演進存在的問題主要基于以下幾方面的原因。1.資源資本化利用理念落后相對于自然旅游資源而言,文化旅游資源資本化利用則相對復雜、系統且技術要求較高。以“閩東北”親水游為主題的觀光旅游產業發展較早,且形成了一定的產業規模。但是文化旅游產業則因為文化旅游資源資本化利用理念落后發展緩慢。首先,文化旅游資源的價值未受到重視。環三都澳區域的山岳、水體、島嶼等旅游資源豐富,且受到了政府主管部門的重視。但是具有極大開發潛力、能夠改變目前環三都澳區域旅游產業明顯季節性的文化旅游資源沒有得到足夠的重視,不僅文化性旅游資源開發的少,且資本化開發利用層次淺;其次,文化旅游資源資本化深度不夠。文化旅游資源資本化深度開發即挖掘文化旅游資源的內涵、實現文化的有形化和舞臺化開發。每年定期舉辦的蕉城區“三月三”賽歌會以及福安西塔葡萄溝的畬族民俗活動表演是實現畬族民俗文化舞臺化的重要表現。但是就其策劃的節慶活動產品而言,資本化開發的理念落后、對文化精髓挖掘不夠、產品的策劃缺乏創新。2.區域經濟發展水平落后區域經濟發展水平是文化旅游產業發展的基礎和前提。環三都澳區域經濟發展水平的落后從兩方面影響該區域文化資本化及其旅游產業化的發展。一方面,影響了文化資本化及產業發展的理念。經濟發展水平越高的區域,其在國民經濟、社會和文化等領域的發展理念越先進。反之,則理念落后。環三都澳區域作為海西西岸經濟區重要的城市群,因其處于溫州都市經濟圈與福州都市經濟圈的斷裂層,經濟發展水平落后[4]。因此,從該區域旅游產業發展軌跡分析,其過度重視以閩東北“親水游”為主題的觀光旅游產業的發展,而忽視了文化旅游資源的資本化開發價值和文化旅游產業的發展前景;另一方面,影響了產業發展的資金投入。文化旅游產業的發展離不開強大的資金支持。相對于觀光旅游產業而言,文化旅游產業發展的投入則更大。其主要表現在用于文化旅游資源開發、節慶活動策劃與運作、文化性景區的建設、策劃團隊的管理以及營銷等各方面。環三都澳區域經濟發展的落后直接影響了該區域文化旅游產業發展各方面的資金來源。3.區域旅游資源缺乏整合文化資本化進程需要實現區域旅游資源的高度整合。資源的整合能夠實現資源利用效率的最大化和效益的最優化。環三都澳區域各城市群因區位相鄰、文化同源而形成了既豐富多彩、又具有一定同質化的文化旅游資源。在當前政績考核機制下,受利益訴求刺激,各城市在文化資本化利用過程中,對文化旅游資源開發缺乏協調,造成文化旅游產品出現同質化的現象。蕉城區“三月三”賽歌會和福安西塔葡萄溝的畬族歌舞表演就存在同質化問題。環三都澳區域文化旅游資源是一個完整體系,其包括飲食文化、宗教文化、傳統民俗文化、服飾文化、傳統建筑文化以及風物特產等。因資源整合力度欠缺,霍童“二月二”燈會舉辦的線獅表演、鐵枝表演、踩高蹺等活動,蕉城的霍童古鎮、貴村古鎮村落文化及支提寺宗教文化等均沒有開發成文化類節慶旅游產品4.區域協作發展機制缺失市場是調節資源配置的重要方式,但是其也存在滯后性。因此,在通過市場配置資源的同時,發揮宏觀調控的作用顯得尤為重要。在文化旅游產業發展過程中,環三都澳區域各城市沒有建立區域協作機制。文化資本化的過程需要對文化旅游資源進行協作開發。但在實際操作過程中環三都澳區域各城市對文化旅游資源的開發缺乏合理和系統規劃,造成了文化旅游產品的同質化和低水平競爭。在旅游產品以及旅游線路整合方面,現行的旅游線路均為觀光旅游景區。而具有區域影響力的文化旅游資源沒有被系統開發出來,并整合到旅游線路中去,這也是環三都澳區域文化旅游產業發展不健全的重要原因。
三、環三都澳區域文化旅游產業空間演進路徑
環三都澳區域文化旅游產業發展滯后,不僅影響了文化旅游產業自身的發展,而且也影響了整個區域旅游產業的結構的合理演進。文化作為環三都澳區域重要的資源,應通過其資本化實現該區域文化旅游產業空間合理演進。
(一)實現產品結構最優組合,優化文化旅游產業內部結構
結構的優化能夠實現效益的最大化。文化旅游產業內部結構的優化應該通過基于產品類別多樣化和景區層次結構的優化實現。環三都澳區域文化旅游資源賦存度較高,且類別多樣。因此,首先應該產品類別多樣化。該區域的畬族傳統民俗的畬歌、畬舞、嫁娶習俗、上刀山、下火海,霍童鎮的線獅表演、鐵枝和踩高蹺,支提寺的宗教文化,福安的紅色文化資源,霞浦的海洋捕撈文化及赤岸空海文化等是該區域重要的文化資源。在文化資本化進程中,應基于文化的類別進行開發,實現產品類別多樣化。因此,應通過開發基于地域文化的特色旅游景區,如蕉城區的上金貝村和支提寺景區、福安西塔葡萄溝景區、霞浦赤岸空海文化旅游景區和蕉城區的霍童鎮古鎮文化旅游區實現景區結構的優化。與此同時,應在文化景區開發的基礎上,策劃一系列基于地域文化的旅游節慶活動,如“三月三”賽歌會、“二月二”燈會、霞浦海洋捕撈文化旅游節等。通過將這些節慶活動與景區建設整合,很大程度上優化了該區域文化旅游產業內部結構,極大地改變了當前基于“閩東北”親水游的單一產業結構,有利于提高該區域資本化效率。其次,優化景區層次結構。景區層次結構的質量等級結構,其從1A到5A,分為五個級別。環三都澳區域僅蕉城區上金貝村被評為2A級旅游景區。因此,應該加強諸如西塔葡萄溝、赤岸空海文化旅游景區及支提寺景區等文化性旅游景區的建設,優化不同質量等級旅游景區。
(二)塑造文化品牌,促進文化旅游產業鏈整合
文化品牌是市場對地域文化市場價值的認可程度,是文化資本化進程中,文化的內涵和價值的表現。塑造環三都澳區域文化品牌有利于引導該區域文化旅游產業投資及發展方向,并同時能夠增強該區域文化旅游產業的市場競爭力。畬族及閩東民俗文化、地方特產、茶文化、宗教文化等可以策劃成區域系列文化品牌,然后從以下兩方面促進文化旅游產業鏈整合。首先,完善產業結構。作為旅游產業的重要組成部分,文化旅游產業包括了文化性旅游景區、文化性旅游節慶活動、地域文化性旅游商品、特產餐飲業、文化性娛樂業等。環三都澳區域應在已有的上金貝村、西塔葡萄溝、支提寺等景區基礎上,進而通過資本化理念,開發其它如蔡威紀念館等紅色文化性景區,并開發各類主題的節慶活動,如霍童“二月二”燈會等,同時開發以竹、螺、檳榔芋等為原料的旅游商品以及帶有閩東特色的食補特色餐飲業等,實現產業結構完善。其次,實現產業對接。在完善文化旅游產業結構的同時,產業結構的有效對接也是文化旅游產業空間合理演進的重要方面。文化旅游產業的六個相關要素產業之間應該實現有效對接,這樣才能促進產業的健康發展。文化性景區和特色旅游商品在環三都澳區域已得到了一定程度發展,但是文化類節慶活動、娛樂等行業還沒有與景區等實現對接。因此,應該促進發展滯后產業,實現其對接。
(三)發揮比較優勢,實現文化旅游產業空間合理布局
受資源稟賦差異影響,環三都澳區域不同城市文化旅游產業發展的基礎存在巨大差異。因此,在發展文化旅游產業的過程中,各城市應該充分利用各自的比較優勢,發展各自優勢產業。環三都澳區域蕉城區和東僑區是區域重要的中心城市,也是該區域旅游集散地,其基礎設施發達。因此,應該重點打造住宿、餐飲、休閑娛樂以及相關文化性景區建設。福安文化旅游資源豐富,因此,可以發展特色旅游商品生產、各類文化性景區建設。霞浦應深度挖掘赤岸空海文化內涵,打造具有區域影響力的文化景區。該區域已有的節慶類活動應該在保留的基礎上,通過與景區的整合,開發基于閩東民俗文化、宗教文化、海洋捕撈文化等旅游節慶活動。通過發揮比較優勢,實現文化旅游產業空間合理布局。
四、結語
關鍵詞:區域品牌;口碑傳播;文化認同;內群體偏好;感知威脅;原型性
引言
文化是影響人們欲望和行為的最基礎的決定性因素,一個地域的文化要素會深刻影響區域內個體意識形態和行為規范。地域的間隔,孕育了多姿多彩的區域文化,造就了多樣的區域個性。區域文化間的差異,個體會自動地以地域為標準將自我歸類為“內群體”,可能會更加偏愛本區域的產品或者品牌,對本區域品牌或產品做出帶有傾向性的評價,并且不遺余力地向周圍的人推薦。本研究通過考察中國特定環境下,文化認同、內群體偏好對區域品牌口碑傳播的影響,探討地方政府及集群企業差異化的區域品牌推廣策略。
1 文獻回顧與研究假設
1.1 區域與區域品牌
Rainisto以地理、文化和經濟空間來劃分區域,認為區域是指與周圍地區比較,具有共同特點和特性的地理區域的復合體[1]?!皡^域”的自然地理因素減弱,更多強調區域的人文要素,側重個體能夠彼此共享意義、分享共同文化的空間,即區域內個體擁有相同的身份特征,對區域有著不同程度的歸屬感?!皡^域品牌”一詞是對以地理區域命名的公共品牌的統稱。本文采用Kavaratzis對區域品牌的界定,區域品牌是地理區域及其產品品牌化的體現,是功能、情感、關系和戰略要素共同作用于社會公眾的大腦而形成的一系列獨特聯想的多維組合[2]。
一方水土養一方人,每個地區自然人文環境的不同造就人的性格、生活方式、思想觀念的不同。而長期生活工作在同一地域的人,又會很相似。在區域與社會群體相互滲透的過程中,個體的生活習慣與價值觀念深受區域文化的影響。區域品牌憑借著獨特的文化根植性,能夠給予消費者豐富的文化符號價值,區域內個體可能會通過消費區域產品或品牌來維系個體與區域之間的認同感[3]。
1.2 文化認同與內群體偏好
一般地,社會認同理論認為,文化認同是社會認同的核心內容[4]。文化認同是個體與某特定地域之間的一種關系,個體之間分享相同認同感、類似的文化與價值觀,是基于區域內成員和外部觀察者對該區域文化的顯著特征的共識而建立起來的社會認同。在區域文化背景下,文化多樣性及其造成的區域文化心理差異構建了個體與特定區域之間的文化認同,深刻地影響著區域及其成員之間的行為與交流模式。
Tajfel最早用最簡范式實驗發現,當個體主觀地認識到“我們”是一體的社會認同感時,這種認同感所引起的給予“我們”更多資源及正向評價的現象被稱為內群體偏好[5]。個體在評價內、外群體產品時,更注重內群體產品相對于外群體產品的優點,存在著相當明顯的偏見,認為內群體產品優于其他群體產品[6]。
社會認同的形成過程需要建立在一定文化背景之下,在中國本土的研究中更應凸顯出其特定區域文化的本土契合性。文化認同本身承載著對本區域語言(包括方言)、習俗、民間信仰、歷史等文化核心內容的社會認同。基于對區域的文化認同,消費者會具備偏愛內群體品牌的內在心理動機,即文化認同能夠驅動內群體對區域品牌產生一種偏好。
H1:內群體成員文化認同程度越高,對區域品牌就越偏愛。
1.3 內群體偏好與口碑
口碑是接受者與傳遞者之間,涉及有關產品、服務或品牌的認識、態度、評價,是人與人之間的非正式溝通行為[7]。有關口碑對品牌傳播影響的研究主要從消費者經驗角度出發,研究前提是傳播口碑信息的消費者必須擁有相關消費經驗。消費者傳播其品牌知識和使用經驗的動機就是相關使用經驗使其與品牌之間產生或積極或消極的強烈的情感聯系[8~10]。Sherif認為,不管任何時候,歸屬于某群體的個體都會依據他們的群體認同與另一個群體或其成員相互作用 [11],結果就是群體成員傾向于保持與其社會認同一致的,甚至是極端化的行為 [12]。
在區域品牌化情境下,區域內大眾信息傳播是在群體產生、發展的動力下進行的,具有自發和自覺的特征。區域品牌傳播過程中,內群體成員在文化認同的影響下可能會對本區域品牌產生偏好,并給予本區域品牌更多的正向評價,而這些支持性言論的表達就是有關區域品牌正面口碑信息的傳播。
H2:內群體成員出于對區域品牌的偏好,會使其傳播有關區域品牌更多的正面口碑。
1.4 感知威脅與原型性
感知威脅是指個體通過與其他群體相比較,不能得到肯定、積極的評價,無法確定自己處于一定的社會群體、社會類別或社會范疇,對個體社會認同產生的威脅[13]。區域內的文化認同受到的價值威脅類似,也能夠增加文化認同和內群體偏好之間連結的強度。
在區域品牌化的背景下,區域間的市場競爭無處不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使得本區域品牌的優勢地位不斷地遭受“威脅”,進而對使內群體成員的文化認同造成不同程度的威脅,甚至于區域內固有的文化價值觀也會受到前所未有的挑戰。如上所述,面臨認同威脅的區域內群體成員,會出于對積極性認同的維護和提高自尊的需要,而顯著提升對區域品牌的評價,增加有關區域品牌支持性言論的數量,亦即正面口碑的數量。
H3:內群體成員的感知威脅與正面口碑數量成正相關關系。
個體的原型性就是群體成員與群體規范性和描述性規范的匹配度,也就是指個體認為自己能夠代表群體的程度[14]。個體在社會化后,生活在群體原型所對應的文化情境之中,很自然地表現出一種文化上的連續性。即使這種連續性出現斷裂,人也可以通過“集體無意識”的支配和已化為行為舉止一部分的符號而對之加以認同。因此,內群體成員個體自我定義為群體原型的程度越高,個體就會對區域品牌做出更多的正向評價,以此來維護積極的文化認同。
H4:內群體成員的原型性與正面口碑數量成正相關關系。
2研究方法
2.1 研究對象與問卷設計
根據本研究界定的區域品牌內涵,調查選取最有代表性、知名度很高的天津地區食品類區域品牌中的“天津包子”,以及工藝品類區域品牌“楊柳青木版年畫”為研究對象。問卷由五部分構成,包含內群體文化認同量表、內群體對區域品牌偏好量表、感知威脅量表、個體原型性量表以及正面口碑量表。問卷涉及五個變量,共有16個題項,均使用5尺度量表進行測量,1為非常不同意,5為非常同意。
有關內群體文化認同的測量,根據Alberto Voci [15]有關社會認同的測量問卷和劉明峰[16]有關文化認同的測量問卷開發,共包含5個題項(包含題項I1-I5);本研究通過測量內群體對區域品牌和其他同類品牌的對比評價,來測量內群體是否對區域品牌存在偏好?;贐rown[17]開發的有關品牌測量量表,問卷使用3個題項(包含題項B1-B3);為了測量內群體傾向于傳播有關區域品牌正面口碑信息的程度,本研究采用Zeithaml等[18]測量口碑傳播的量表,采用與Zeithaml相似的測量方法,來測量被調查者會對區域品牌做出與題項相似評價的可能性,共有3個題項(包含題項W1-W3);本研究基于Fiske[19]相關研究開發出測量感知威脅的量表,共含3個題項(包含題項T1-T3);本研究采用Loken和John[20]有關測量個體對群體原型感知的量表,共有3個題項(包含題項P1-P3)。
根據調查所選取的對象,本文選取“天津人”為內群體,作為調查對象。對于內群體的界定,本研究采取籍貫這一客觀因素來區分內、外群體。本文選取天津籍在校大學生及天MBA學員為樣本,分別在天津大學、天津醫科大學、天津師范大學三所高等院校,選取天津籍在校大學生300名及MBA學員200名進行問卷調查。調查共發放問卷500份,收回有效問卷(受調查者籍貫為天津)254份。有效樣本均長時間在天津生活、學習或工作,對天津的人文地理情況都十分了解,深受天津文化的影響,能夠很好代表“天津人”這個群體。
2.2 調查結果與分析
問卷測試了每位受調查者的文化認同程度及原型性程度,要求每位受調查者根據自身真實感受分別選擇對天津包子和楊柳青木版年畫兩種區域品牌的偏好程度、感知威脅程度及對外傳播正面口碑的意愿。最后,運用SPSS19.0作為分析工具,對問卷數據進行分析。
2.2.1 描述性統計分析
2.2.2 信度分析
Likert 量表信度通常用Cronbach α系數作為指標,通常認為,分量表層面內部一致性系數α在0.6以上可以接受,總量表在0.7以上可以接受。由表2可以看出,無論分量表層面還是總量表的Cronbach α系數均在可接受范圍內,說明問卷具有良好的一致性與穩定性。
2.2.3 相關關系分析
由表3可以看出,除天津包子內群體偏好均值為3.98外,其余各個變量均值都在4.0以上,相關系數表明變量之間均在0.01水平(雙側)上顯著相關。與假設一致,文化認同與內群體偏好顯著相關,內群體偏好、感知威脅、原型性與正面口碑均顯著相關。
2.2.4 多因素方差分析
考慮到個體的性別、年齡及居住時間三個因素可能會影響內群體傳播區域品牌正面口碑的意愿,對模型進行單變量多因素方差分析,控制3個因素對因變量的影響。從表4中可以看出,性別、年齡及居住時間三個因素的Sig.值只有居住時間的小于0.05,為顯著,即居住時間的長短會顯著影響內群體傳播區域品牌正面口碑的意愿。從表5中可以看出,居住時間的越長,內群體傳播區域品牌正面口碑的意愿就越大。
2.2.5 回歸分析
(1) 模型一:文化認同與內群體偏好(區域品牌)
模型一為文化認同對內群體偏好影響的研究,表6及表7為回歸分析結果。由表3可以看出,文化認同對內群體偏好的影響達顯著水平(P值小于0.05),文化認同可以解釋內群體偏好47.7%(天津包子)/45.8%(楊柳青木版年畫)變異量(R2=0.647/0.458>0.4);標準估計誤差比較小,模型建立效果良好。 由表4可以看出,概率P值小于0.05,即文化認同與內群體偏好之間的線性關系是顯著的。所以,假使1成立。
(2) 模型二:感知威脅、內群體偏好(區域品牌)、原型性與正面口碑
模型二為內群體偏好(區域品牌)、感知威脅、原型性對正面口碑影響的研究,表8及表9為回歸分析結果。由表10可以看出,內群體偏好(區域品牌)、感知威脅、原型性對正面口碑影響達顯著水平(P值小于0.05);調整R2為0.915/0.923,即內群體偏好(區域品牌)、感知威脅、原型性能夠解釋正面口碑91.5%/92.3%的變異量;標準估計誤差比較小,模型建立效果良好。由表9可以看出,內群體偏好(區域品牌)與正面口碑、感知威脅與正面口碑、原型性與正面口碑的概率P值都小于0.05,即內群體偏好(區域品牌)與正面口碑、感知威脅與正面口碑、原型性與正面口碑之間的線性關系是顯著的,感知威脅與正面口碑、原型性與正面口碑的B值都大于0,二者之間是正向影響。
注:預測變量(常量)為內群體偏好(區域品牌)、原型性、感知威脅;因變量:正面口碑
通過共線性診斷(見表10),模型2的四大共線性指標:容差均大于0,VIF均小于10,特征值均大于0,且條件索引小于30,均在合理范圍內,模型2并不存在共線性問題。所以,假設2、3、4成立。
根據上述數據分析得出,內群體成員對區域存在不同程度的文化認同,對區域品牌的偏好程度隨著其文化認同程度而變化。出于對區域品牌的偏好,內群體成員傾向于傳播有關區域品牌正面的口碑信息,并且,其傳播意愿隨居住時間而遞增。此外,正面口碑的數量受到內群體成員感知威脅程度和對自身原型性認知的影響,并且感知威脅--正面口碑、原型性--正面口碑之間呈正相關關系。
3 總結討論
3.1 理論貢獻
本文應用社會認同理論,探析消費者(內群體)――區域之間形成的文化認同。經實證研究發現,在文化認同驅動下,內群體成員對區域品牌的態度存在一定程度的偏好,具備傳播區域品牌正面口碑的意愿。探析了文化認同對區域消費者有關區域品牌口碑傳播的影響,從消費者角度彌補了有關區域品牌口碑研究的不足。此外,除使用經驗外,消費者心理因素也是消費者傳播口碑信息的動機之一,拓展了營銷領域有關口碑傳播的研究。
3.2 管理啟示
研究結果表明內群體成員感知威脅、原型性與正面口碑數量呈正相關關系。因此,區域管理者在盡可能激發內群體文化認同的同時,要做好正面口碑的擴音器,加大正面口碑的傳播效率與范圍,增強正面口碑的影響力度?,F今網絡科技十分發達,通過網絡傳播擴散正面口碑能夠極大的增加其影響范圍,比如開發官方網站、虛擬社區等;同時,也要利用其他傳播渠道,比如廣告等媒體,擴大正面口碑的傳播范圍,影響更多的潛在消費者,帶領區域品牌突破區域限制。
區域品牌所面臨的市場競爭構成對群體成員文化認同的威脅,進一步激發了內群體對區域的文化認同,從而在群際交流過程中對區域品牌做出更加積極的評價。因此,區域管理者應該徹底放棄對地方產品的保護主義,在帶領區域品牌走出去的同時,引進外來品牌,促進市場良性競爭機制的形成;此外,開放本地市場還能夠引進外資,促進區域經濟持續發展。群體原型是文化的最佳載體,用文化原型來創建與傳播區域品牌,其實就是在傳播區域品牌所蘊含的地方特色文化。區域品牌在創建與傳播過程中結合群體原型,即利用內群體認可的歷史、文學、藝術、神話以及文化原型本身(如天津狗不理包子、楊柳青年畫中蘊含的體現天津人濃厚文化底蘊的歷史文學故事等),那么創建區域文化品牌與塑造區域品牌文化就更加順理成章,也會更加迎合人心。
3.3 本研究的局限和未來研究方向
本文屬于探索性研究,存在一定的不足和局限性。本文的調查對象是內群體,并未涉及內-外群體的比對研究,未來研究可以對內群體偏好與外群體貶損進行比較;以在校大學生和MBA學員作為調查對象,該調查方法被國內外學者所廣泛地使用,即使具備較好的隨機性、可控性,并能提供較精確和可靠的研究結果,還是受到較大程度的限制,在年齡、職業等方面覆蓋范圍比較狹窄,仍然缺乏足夠的代表性并且造成樣本的缺失。如,調查對內群體的界定采取單一的“籍貫”因素,長期生活工作在天津的外來務工人員,有可能已經轉化為內群體,而這些人員被忽略了。未來研究可以擴大范圍,以社會群體為主體進行調查,使得研究結果更具有代表性;最后,由于時間和條件的限制,本研究選取了兩個天津本地的具有代表性的區域品牌產品作為研究對象。未來研究可以擴展到其他地區更多類型的區域品牌,進一步探究研究結論的普遍性。
參考文獻
[1] Rainisto, S. K. Success Factors of Place Marketing: A Study of Place Marketing Practices in Northern Europe and the United States [J]. FinIand: Helsinki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2003.
[2] Kavaratzis, M. Place Branding: A Review of Trends and Conceptual Models [J]. The Marketing Review, 2005, 5(4): 329-342.
[3] 鮑德里亞著,夏瑩譯.符號政治經濟學批判[M]. 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2009.
[4] 張保英.消費文化視域下的區域品牌傳播研究[M]. 蘭州:蘭州大學,2011.
[5] Tajfel, H., M. G. Billig, et al. Social Categorization and Intergroup Behavior [J]. European Journal of Social Psychology, 1971, 1(2): 149-178.
[6] S??ksj?rvi, M. and S. Samiee. Relationships Among Brand Identity, Brand Image and Brand Preference: Differences Between Cyber and Extension Retail Brands Over Time[J]. Journal of Interactive Marketing, 2011, 25(3): 169-177.
[7] Anderson, E. W. Customer Satisfaction and Word of Mouth [J]. Journal of Service Research, 1998, 1(1): 5-17.
[8] Marquis, M. and P. Filiatrault. Understanding Complaining Responses Through Consumers' Self\consciousness Disposition[J]. Psychology and Marketing, 2002,19(3): 267-292.
[9] Maxham III, J. G. and R. G. Netemeyer. Firms Reap What They Sow: The Effects of Shared Values and Perceived Organizational Justice on Customers' Evaluations of Complaint Handling [J]. Journal of Marketing, 2003, 67(1): 46-62.
[10] 溫飛,沙振權.網絡商店的在線口碑傳播: 信任的中介及性別的調節作用[J]. 管理評論,2011,23(11): 41-48.
[11] Sherif and Muzafer. The Psychology of Social Norms. Oxford: Harper Torchbooks, 1966.
[12] Hogg, M. A. and D. E. Abrams. Group Motivation: Social Psychological Perspectives [J]. New York: Harvester Wheatsheaf, 1993.
[13] Tajfel, Henri and John C. Turner. The Social Identity Theory of Inter-group Behavior [J]. Chicago: Nelson-Hall: 1986.
[14] Jetten, J., N. R. Branscombe, et al. On Being Peripheral: Effects of Identity Insecurity on Personal and Collective Self\esteem[J]. European Journal of Social Psychology, 2002, 32(1): 105-123.
[15] 劉華. 社會認同和內群體偏私的關系模型的實證研究[M]. 西安:陜西師范大學,2008.
[16] 劉明峰.文化創意與數位內容產品知識對文化認同及來源國形象的創造效應[M]. 臺北:銘傳大學,2006.
[17] Brown, S. P. The Moderating Effects of Insupplier/Outsupplier Status on Organizational Buyer Attitudes [J]. Journal of the Academy of Marketing Science, 1995,23(3): 170-181.
[18] Zeithaml, V. A., L. L. Berry, et al. The Behavioral Consequences of Service Quality [J]. The Journal of Marketing,1996:60(2):31-46.
【關鍵詞】經濟發展;文化力量;創新
一、山東省東、西部經濟發展區域劃分及特點
歷史上,山東省東、西部區位劃分如下:東部指膠東地區,包括青島、煙臺、威海、濰坊等地區(指濰河以東地區),其他地區即為西部。1995年,山東省政府提出重新劃分方案,將山東東部地區擴為青島、煙臺、威海、濰坊、淄博、濟南、東營、日照等8個城市,而西部地區即是濱州、德州、聊城、泰安、萊蕪、濟寧、臨沂、棗莊、菏澤等9個城市。
從經濟發展的角度看,山東經濟的特點是東強西弱。東部的山東半島作為環渤海經濟圈重要組成部分的,近年快速崛起,全國區域經濟發展頗具活力和市場競爭力的板塊之一,占全省一半的土地面積上產出近2/3的經濟總量,并呈現出協調、可持續的發展勢頭。半島區域的快速健康發展,得益于山東近年著力實施的山東半島城市群和膠東半島制造業基地戰略。半島城市群是由青島、濟南、煙臺、淄博、威海、濰坊、東營、日照八個設區城市構成的城市地域空間組合,目標是發展成為區域綜合競爭力強大的國際化都市連綿區,城鄉一體、文明富足的小康之地。西部是經濟欠發達地區,尤其是菏澤還被稱為“欠發達地區中的欠發達”。2005年菏澤GDP僅368億元,2008年820億元,位居山東省第十五位。
二、影響山東省東、西部經濟發展的文化因素分析
1.區域經濟發展背后的文化因素分析
影響地區之間經濟發展的因素很多,包括政治制度,地理位置,人口基數,基本資源(如土地面積、人口、自然資源),基礎設施,科技力量等“硬實力”,這里僅就文化的力量這一“軟實力”在地區經濟發展中的作用進行分析。
山東的東、西部文化分別可以概括為創新性和保守型文化。兩者的區別主要體現在對市場經濟風險的不同態度上。在各種可能性結果和發生的概率不可知的情況下,市場經濟未來的不確定性常常用“風險”來描述。面對經濟不確定風險,人們常常被劃分為三種不同的類型,即風險規避者、風險中性者和風險愛好者。一般來說,保守文化下的人們對風險極度厭惡,而創新文化下的人們對風險具有理性的態度。在今天,判斷一種文化是否適應工業化社會,關鍵是看是否具備創新意識和冒險精神。具有冒險精神、適應現代社會的文化能推動經濟的發展,因而屬于具有創新精神的文化范疇,是創新型文化。創新型文化是一個國家、一個地區發展最深厚的底蘊,它營造經濟發展的社會氛圍、激發經濟發展的內在活力。而風險規避型的、保守的、與現代經濟不相符的文化則會阻礙經濟的發展,屬于落后的文化范疇,是保守型文化。東部地區的人們所處的文化環境使其總體上具有冒險精神,而西部地區的人們所處的文化使其在面對風險是時往往退避三舍,停滯不前。
人們對待風險的不同態度是建立在文化成本與收益的比較基礎上的。文化成本是指人們拋棄或建立某種習得的文化信念或價值觀體系時所付出的最高代價,它一般包括認知成本、心理成本、認同成本、信仰成本等內容。文化成本通常在需要對傳統習慣超越和創新的時候頑強地表現出來,因而經濟創新活動往往會造成“心靈方面”的困難,它需要人們做出意志上的巨大努力才有可能獲得成功。對于不同的經濟現象,人們也許會發現其中所存在的文化成本并不完全相同。在特定情況下,人們總是傾向于選擇文化成本最低的某種價值觀體系。在創新型文化的環境下,人們的經濟行為的文化成本往往低于保守型文化。在文化這個“錢幣”的一面看到的是文化成本,另一面則是“文化收益”。從滿足人類的需求來說,文化為人們提供了一個認知世界的價值觀體系。這一價值觀體系將一切事物和行為的價值進行排序,為我們做出選擇提供了極大的便捷,減少了人們判斷、決策的代價。從價值的角度看,可以將個人所擁有的能為其帶來持續收益的特定文化稱之為“文化資本”。以此,創新型文化的收益是大于保守型文化的。
從文化角度出發,經濟發展與增長就是一個不斷積累文化資本與降低文化成本的過程,也就是說,文化變遷是經濟發展的一個重要前提,而且制約著制度變遷與技術變遷。
山東東部地區的人們認為做一件新的事情雖然要冒很大的風險,要放棄許多原有的生活習慣,要造成“心靈創傷”,改變熟悉的生產方式有很大的文化成本,但是,與新的事情成功的收益相比,這些成本都算不了什么,改變觀念,用創新觀念代替保守觀念所得到的文化收益是遠遠大于文化成本的。因而,人們紛紛拋棄小農意識,投資于新興經濟模式。而西部地區,人們則對新興事物敬而遠之。原因在于西部人們認為新興事物的文化成本太高,而收益太小,因而是得不償失的。一方面,西部一些人的觀念認為原有的經濟方式的安逸的文化收益很高。另一方面,在面對冒險和受窮的選擇上,對冒險是厭惡的,認為因冒險而失敗會造成身心難以彌補的創傷,因冒險改變生活方式的文化成本是非常高的。墨守成規的文化成本很低,而收益有很高,因而人們就積累保守的文化,形成一種惡性循環,使西部地區經濟相對于東部地區來說要落后一些。
2.文化力量與地區經濟發展的個案分析
西周初年到東周末年,現在山東的地盤上,有兩個最大的諸侯國:齊國和魯國。齊國從公元前11世紀(約前1046)至公元前221年,歷時八百多年。魯國從公元前11世紀至公元前256年,歷時近八百年。這期間,在齊國大地上產生的一切文明成果,概稱為齊文化;在魯國大地上產生的一切文明成果,概稱為魯文化。
(1)山東西部地區的文化與經濟發展:以魯文化與濟寧的經濟發展為例
魯文化以儒家文化為主體和核心,承上啟下,繼往開來,將五千年中華文明聯為一條不斷的長河,具有極其豐厚的思想內涵。主要是:以人為本,以仁為核心,以德為美,以孝為先,以和為貴,以禮為范,以“中庸”為基本方法,以“三綱”“五?!睘橹饕獌热荩蕴烊撕弦弧㈥庩柡椭C為最高境界。
濟寧被譽為“孔孟之鄉,禮儀之邦”。受魯文化的影響,濟寧人具有許多傳統美德和優秀人格特質。第一,他們富有犧牲精神。第二,他們富有進取精神。講究立德、立功、立言。“立德”,講做人,就是要有高尚的道德情操?!傲⒐Α?,講做事,就是要為國家、民族作貢獻,為黎民百姓謀福利?!傲⒀浴?,講學問,就是要會寫文章,著書立說。第三,他們的家庭觀念特別強烈。第四,魯文化對婦女特別是家庭主婦有著更高更嚴格的要求。婦女們肩負著家庭的全部重擔和教育子女的神圣責任。第五,他們重義輕利。從而造就了無數反對見利忘義、講究義利并重的“儒商”的出現。第六,他們重視教育。山東“尊師重教”的社會風氣一直比較濃厚。
濟寧的經濟發展受益于魯文化,他們承繼的優秀品質為他們在經濟發展中打造了一個“人品”的完美品牌。這使得濟寧的經濟優于我國西部落后地區。但也受制于魯文化。第一,農本主義。由于以農業為本、重農輕商,加上其地理位置處于大陸內部,與外部世界隔離,所以商業活動很難展開,市場很難建立,自然經濟成分在農村中占很大比重,社會與經濟的流動性受很大限制。因此他們商業意識滯后。第二,整合意識。即魯文化中“樂天知命,盡其在我”、“天人合一”的消極適應的思想。這種整合意識如果從哲學理念的高度降到低級的層次上來加以考察,它就是一切偶像崇拜和迷信活動的根源。第三,重道德實踐、輕事實的認知。道德倫理的各種規范是儒家在政治上的最高理想,也體現道德倫理方面所追求的至善至美的境界。這種傳統文化只注重惡善的區分,不注重真理的追求,也是社會停滯的主要原因之一。這些限制使濟寧人的精神狀態距離東部沿海城市人民的標準,甚至是他們在物質條件的匱乏方面更顯得遙遠。
(2)山東東部地區的文化與經濟發展:以齊文化與青島的經濟發展為例
齊文化的前身為東夷文化。其文化代表就是山東境內的泰安大汶口文化和章丘龍山文化。今山東東部地區是東夷文化比較集中的地區,有著名的三里河文化、東岳石文化等文化遺跡。
東夷文化又是沂蒙文化在新石器時期的發展。沂蒙文化是指長期生活和活動在沂蒙山區(地理意義上的)及其輻射地帶的人們所創造的物質文明、制度文明和精神文明的積淀,是民族文化因沂蒙地區特殊的地理環境與人文環境而形成的具有地域特色的形態。當然東夷文化的范圍并不限于沂蒙山區及其輻射地帶。
夏朝時代,今青島大部分地區為東夷族萊人聚居地。商代,今青島大部分地區為萊國領地。商周時期,萊國疆域廣闊,今即墨、平度、萊西地區均為萊國屬地,在今平度市唐田鄉保存有萊國古城棠邑遺址,是萊國的大邑。周武王滅商后,封少吳后裔茲于期為莒子,都計,遺址在今膠州市南關城子村。今膠州、膠南均為莒國領地。春秋前期,因齊國勢力向東擴張,連年征戰,齊國國土擴張至膠東半島,今青島地區皆屬齊國。齊文化也由此發展。為鞏固東部地區,齊國在東南海濱和今膠東中心地區分別建立了瑯琊和即墨兩個大城邑?,樼鹞挥诮衲z南市瑯琊鎮,是齊國著名的海港城市和軍港。元朝統一中國后,于1280年開鑿膠萊運河。膠萊運河膠萊河開挖南起膠州灣北連萊州灣,溝通了黃海與渤海的海上交通膠萊運河是中國唯一的一條溝通兩個海灣的運河,也是世界上第一條同類運河,對海運起了重大作用。但由于元朝統治者內部意見不一,僅過了10年,膠萊運河便被廢棄。元朝時期,道教支派全真道成為中國北方主要宗教。北真七子丘處機、劉處玄等均在嶗山傳道授徒,嶗山原有道眾全部皈依全真道。嶗山成為全真道的主要基地之一,道眾繁衍,支派蔓生,道觀眾多。至明朝仍興旺發達。據史書記載:形勢險要的膠州灣口,古稱“淮子口”。在灣口以東有一自然村,名青島村,屬仁化鄉文峰社。明朝萬歷年間,即墨知縣許鋌奏開青島、女姑、金家等海口為貿易港口,青島口成為青島村及膠州灣口的通稱。1862年清朝在煙臺設立東海關,并在青島口、女姑口、金家口等海口設立稅務“分卡”,青島逐漸發展成為比較繁榮的貿易港口。
齊文化使青島人表現出仁智、勇武和創造,多神信仰,務實、功利、開放、兼收并蓄以及浪漫、舒緩的特點,這使青島的經濟從傳統的農業經濟轉化為商業氣息較濃的商業經濟,并在山東各文化副區中冠領群雄。
三、結論與建議
山東西部地區應克服地區文化中的弊端,發揚文化因素的優勢,使西部傳統文化精神與現代經濟現將融合,突破儒家文化的限制,將其與時俱進的理性精神、包容性的特點和對外來文化吸納的特征發揚,有效地吸收其他區域的科技文化,實現科技文化和人文文化的互補,完成經濟的長足發展。
1.吸納現代商品經濟觀念
現代市場經濟不是資本原始積累時期的經濟,即掠奪、欺詐、權力的基礎上,而是一種規范經濟,有進入市場的準則;市場經濟是一種理性經濟、法制經濟,市場經濟是那種本質上必須用法來規范的和約束的經濟;契約經濟,信守合同,恪守準則,是市場經濟正常運行的基礎紐帶;平等競爭經濟,由商品是天生平等派的特性所決定;信息經濟,進入現代社會,信息成為企業競爭制勝的關鍵要素。由此可見,西部地區要經濟快速發展需要借鑒東部地區的商品經濟觀念。
2.更新文化精神,培養創新意識
無論制度創新、還是技術創新,對于經濟的發展都是舉足輕重的。創新有比較清晰的規律可循。
首先,制度創新先行。創新首先在經濟體制領域尋求突破,從而獲得發展空間。其次,敢于和善于組合創新要素的企業家精神。企業家敢于和善于組合創新要素服務于企業的創新活動,是經濟發展的源源不斷的動力。
參考文獻
[1]張培剛.農業國工業化問題[M].武漢:華中工學院出版社,1994.
[2]張佑林.區域文化與區域經濟發展[M].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7.
[3]張佑林,陳朝霞.區域文化精神與區域經濟發展的理性思考[J].浙江社會科學,2005(3).
[4]周霞,王仁強,王建.企業家精神及其發展模式研究[J].社會科學研究,2003(9).
[關鍵詞]地域文化; 區域經濟; 增長機制
[中圖分類號]F0615[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
2095-3283(2013)04-0090-03
基金項目:本文為國家級大學生創新訓練計劃項目《地域文化對黑龍江省經濟發展影響機制研究》的階段性成果,項目編號:201210240015。
隨著世界經濟一體化與知識經濟的深入發展,不同地域文化影響著特定區域經濟活動中的每個環節,從而形成了獨具特色的區域經濟,具體體現在形成了各具特色的區域經濟模式與區域經濟格局。本質上來講,這是因為不同的地域文化為區域經濟發展提供了特色資源,同時形成了各具特色的區域產業。此外,不同的地域文化也易于特色區域技術的產生。由此看來,地域文化對區域經濟的影響愈加深刻,并已成為區域經濟發展中不可小視的因素。因此,探討黑龍江省地域文化對區域經濟的影響機制,對加快黑龍江省區域經濟建設具有重大意義。
一、黑龍江省地域文化的特色
(一)黑龍江文化表層結構
1少數民族文化。少數民族文化作為黑龍江省文化不可分割的組成部分,是其文化的鮮明特色。古往今來,黑龍江省這片沃土養育過眾多的民族:肅慎、抱婁、勿吉、扶余、高句麗、穢貂、鮮卑、、契丹、女真、滿、漢等,各民族都在黑龍江省文化史上留下了濃墨重彩的一筆,這是內地各省份無法比擬的。其中一些少數民族借助黑龍江省得天獨厚的地域優勢,創造了其雄偉壯闊的歷史,也為黑龍江省文化注入了精神內涵。
2流人文化。流人就是被流放的人,即流放者。流人文化就是指流放者帶來的文化。古時的黑龍江省自然條件極差,冰天雪地,人跡罕至,被稱為“絕域”,所以統治者將大部分不臣服自己或觸犯自己利益的內地百姓、知識分子、文藝人才及小部分真正的刑事犯流放到黑龍江。流放者帶來了內地優越的生產技術、高雅的生活方式。在教育、書籍傳播、著書立說、文人結社、藝術、醫藥學等方面,都起到了促進作用,為黑龍江省留下了寶貴的文化財富,并博得了當地人和后人的傳頌。
3移民文化。這里是指由于一些歷史原因導致的人口流動所帶來的文化。大量移民直接使黑龍江地區人口激增,使得廣博、多元的文化在黑龍江省匯聚,并形成了文化交流、傳播、融合的現象。移民文化又可以分為兩種:一種是外國移民文化,主要以俄、日、朝移民文化為主;另一種是解放前的“闖關東”移民,解放后為振興東北而有意識進行的移民,以及“”時期知識青年上山下鄉運動形成的移民。黑龍江省文化就是在承受著多元文化沖擊的同時,不斷地同化和整合各種移民文化,形成了自己獨特的地域文化。
(二)黑龍江文化的深層特性
1黑龍江文化的開拓性。近現代黑龍江長期處于遠離經濟與文化的繁榮中心,是一個氣候嚴寒、荒僻的原野。惡劣的自然條件迫使生活在這里的居民必須以極強的生命力和堅韌的意志去戰勝自然,在不斷開拓中滿足自身的需求。也就是在這樣一種特定的條件下,黑龍江人形成了“與天斗其樂無窮”的敢于開拓的價值取向。這不僅體現在開發原始黑龍江地區之中,也集中呈現在建國后為社會主義建設而努力拼搏的“北大荒精神”、“大慶精神”、“突破高寒精神”之中。黑龍江省文化的開拓性鑄造了黑龍江的過去,延續了黑龍江的現在,也是黑龍江未來發展所必須依托的文化力量和精神支柱。
2黑龍江省文化具有強烈的包容性與開放性。自滿清政權建立后,大量關內人士以“闖關東”的形式來到黑龍江?。话殡S中東鐵路的修建,俄國僑民逐漸遷入黑龍江地區;十月革命后,白俄分子及其被裹脅的一部分群眾來到黑龍江;《中蘇解決懸案大綱協定》簽訂后,許多蘇聯工作人員攜家眷遷入黑龍江??;歐美各國在哈爾濱的爭斗致使大量猶太人、美國人、德國人等定居黑龍江??梢?,黑龍江的人口一直以來處于流動之中,長期的人口流動使祖國各地以及國外文化匯聚于黑龍江。對形態各異的文化充分吸收、整合,彰顯出黑龍江文化的包容性和開放性。
二、黑龍江省地域文化對區域經濟的影響機制分析
從黑龍江地域文化與區域經濟的關系看,一方面,黑龍江省區域經濟的發展決定著其地域文化的發展,是其地域文化發展的基礎,對其地域文化發展起支撐作用。同時,黑龍江省地域文化的發展又推動或制約著區域經濟的發展。另一方面,黑龍江地區的文化因素日趨成為該區域發展的一種強大的內在驅動力。這也是各地區的普遍現象,同一經濟政策在不同區域實施的過程、績效會有很大區別,這正是區域文化的作用與影響所致,而黑龍江地區表現得尤為明顯。
(一)黑龍江省的文化模式決定其區域特色經濟
黑龍江省的文化模式是指黑龍江地域文化在不同層面整合的方式,是生活在這里的社會群體長期以來慢慢形成的,以黑龍江特有的方式影響著黑龍江地區人們的思維、行為、道德觀及價值觀等。黑龍江省獨具特色的文化模式,不但讓生活在這里的人們在社會生活的各方面不同于其他地區,也讓黑龍江省的區域經濟發展彰顯出十足的特色地域文化氣息。黑龍江省的地域文化凸顯在其區域經濟活動的每個環節,從而形成了黑龍江省區域特色經濟。黑龍江的區域特色經濟,包括特色資源(石油)、特色產品(原生態綠色食品)、特色技術(制藥技術)。
(二)黑龍江省地域文化決定其區域特色產業
產業狀況標志著一個地區經濟形態和后續經濟發展潛力,因此,優化產業結構是促進區域經濟發展的關鍵。一個落后區域不單是經濟統計數據上顯示的落后,更是文化意識的落后。落后的文化意識導致人們固守陳規,創新意識與商品意識不足,是區域經濟發展遲緩的內在原因,它不但導致落后區域暫時的經濟發展遲緩,也是區域經濟后續發展的重大隱患。而充分發揮地域文化的積極作用則可以建立區域特色產業,實現產業競爭力的迅速提升。黑龍江省地域文化對其區域特色產業的作用表現在:
1黑龍江省地域文化深刻影響著黑龍江區域特色產業結構的發展。具有開放性文化的黑龍江省十分注重產業結構的多元性、商品性、外向性,注重將人文文化融入商品中,這種文化特性的加入使黑龍江地區的資源型產業和初級產品加工業迅速壯大。同時,具有開拓性的黑龍江文化則十分注重資源的深度開發與高新技術的研究,這使得黑龍江建立起了以高新技術、機電、現代醫藥、石化工業為主的產業集群。黑龍江省地域文化極大地促進了黑龍江省區域特色產業的建設與發展。
2黑龍江省地域文化自身形成了重要的區域特色產業。文化產業在世界各國的經濟發展中占據著相當重要的經濟位置,一些發達國家和地區的文化產業已成為經濟產業的“領頭羊”。就黑龍江地區而言,黑龍江省的地域文化不但為其區域經濟的進步提供精神動力和智力支持,還發展成為黑龍江地區一項重要產業。黑龍江地區特有的 “哈夏會”、“哈爾濱啤酒節”、“雪博會”、“冰雪大世界”等,每年都會吸引大批中外游客來到黑龍江省觀光游玩,極大地推動了黑龍江地區的經濟發展。
(三)黑龍江省地域文化創新決定其區域經濟創新
文化環境日趨成為經濟發展中提升區域競爭力的一個重要部分。在經濟“全球化”和“本地化”趨勢的雙重影響下,地域文化創新氛圍的形成顯得尤為重要。從黑龍江省地域文化創新與區域經濟發展的關系來看,黑龍江省區域經濟的發展由地域文化創新推動,而地域文化創新一定程度上又以區域經濟發展為前提。黑龍江省區域經濟創新體系包括黑龍江地區的市場創新、產業創新、政策創新、制度創新、管理創新、技術創新、知識創新、人才創新等,也可以看成是黑龍江省區域發展模式的創新。黑龍江省地域文化創新與經濟創新相互促進、共同發展,為黑龍江省帶來了美好的發展前景。
三、打造具有黑龍江特色的商業文化對策
聞名遐邇的徽商、溫商、晉商,是中國極具地方特色的商業文化,目前黑龍江省的首要任務就是打造獨具特色的“龍商文化”。龍商不同于“著名企業”,“杰出企業家”,“經濟風云人物”等稱謂,而是對市場上經商活動、經商人的社會學評價,是市場發展具有示范與帶頭作用的商業文化,是獨具黑龍江特色的商業文化:
(一)遵守中華優秀商業道德要求
因為黑龍江省地域文化是中華優秀文化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深受中華文化的熏陶,所以“龍商文化”的核心理念不能偏離中華優秀文化特征。即要以濟世為民為經商的責任,以誠實守信為經商的理念,以尋求創新為經商的精神,以實現共贏為經商的目標。
(二)要發揚黑龍江地域文化特色
剛健質樸、粗獷豪放的經商行為是黑龍江省獨具特色的地域風格;包容、接納外來商業文化模式,打造“龍商”發展模式; 不斷向中原市場開拓,努力獲取中原市場份額,也是“龍商”不變的追求。黑龍江省要充分利用這些特點,發展外向型經濟,謀得更大的發展機會。
(三)凸顯資源性產業、制造業產業、貿易性產業為主的優勢
黑龍江省物產、礦藏豐富,制藥行業、乳品加工業及機器制造業十分發達,同時又地處東北亞國際通道核心。因此,發展“龍商文化”要充分利用黑龍江省的地域優勢,建立以生態農業、能源、制藥業、乳品業、機器制造業為主的規?;a業集群,同時,大力發展對俄經貿。
經濟與文化的相互促進、協調發展是當代社會發展的趨勢。為使黑龍江地區得以迅速發展,充分運用黑龍江省的地域文化對區域經濟的影響機制是十分必要的,可以達到經濟與文化雙贏的目的。
[參考文獻]
[1]姜莉非正式約束與區域經濟發展機制研究:主體功能區建設的理論探索[J]河北經貿大學學報,2013(1)
【關鍵詞】環渤海區域;文化創意;產業合作
中圖分類號:F4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6-0278(2013)03-024-02
環渤海區域由北京、天津、河北、山東、遼寧五省市共同構成。近年來,在國家和地方政府的大力推動下,區域五省市在文化創意資源開發及創意產業發展方面都取得了巨大的成就。環渤海五省市地域相連、文化背景相似,區域的文化創意資源非常豐富。但是,環渤海區域五省市在文化創意資源整合與創意產業對接、分工合作方面等方面仍存在問題,這兩方面原因影響了環渤海區域文化創意產業發展。文章將從環渤海區域文化創意產業發展和區域經濟一體化的角度,來研究環渤海區域文化創意資源的整合及創意產業合作發展問題。
一、環渤海區域文化創意產業發展情況
進入21世紀以來,環渤海區域五省市都將文化創意產業作為新興產業和重點產業進行培育和推動。在文化創意資源開發與文化創意產業發展方面,都取得了顯著的成績。
(一)環渤海區域創意產業聚集區發展情況
環渤海區域五省市都通過創意產業規劃、創意產業基地(園區)的建設等方式,來推動文化創意產業的發展。
北京市到2008年已經建設成各類文化創意產業園區30個,目前,經過資源整合之后剩下19個創意產業功能區。初步解決了園區過去那種重復建設、定位模糊、特色不夠鮮明等問題,提高了北京市創意園區的競爭力。在文化創意產業資源整合方面,北京市走在了全國前列。
天津市到2011年底,已建成各類創意產業園區、聚集區49個,其中市級創意產業園區19個。代表性的產業園區主要有:天津凌奧創意產業園、6號院創意產業園、華輪創意工場等。
河北省在文化創意產業發展方面,提出了“四帶一區”的發展戰略?!碍h首都文化產業帶”、“冀中南文化產業聚集區”等來推進文化創意產業發展。重點發展動漫游戲業、文化旅游業、現代傳媒業等10大行業。到2011年底,河北省已擁有7個國家級文化產業示范基地及44個省級文化產業示范基地。
山東省近年來加快了文化創意產業基地與區域性特色文化產業群建設步伐。目前,山東省已經有3個國家級文化產業示范園區(基地),109個省級文化產業示范園區(基地)。
近年來,遼寧省重點推動一批文化產業園區(基地)建設,取得了顯著的成績。到2011年底,遼寧省擁有12個國家級文化產業示范園區(基地),及12省級文化產業園區(基地)。
(二)環渤海區域文化創意產業發展情況
北京市文化創意產業發展處于國內領先地位。2011年北京市文化創意產業實現增加值1938.6億元,占GDP比重達到12.1%,文化創意產業已經成為北京市的支柱產業。天津市近年來創意產業年產值逐年遞增。2006年以來創意產業增加值年均增速達22%,2011年天津市創意產業年總產值達到近700億元,占到全市GDP比重的7%左右。河北省在“十一五”期間文化產業年均增速達31.7%,比全省GDP年均增速高出21.6個百分點,成為河北省增長速度最快的產業。近年來,山東省文化創意產業增長迅速。在2007~2011年,年均增長率超過10%。2011年山東省文化創意產業實現增加值2300億元,比2011年增長16%。近年來,遼寧省以網絡、軟件服務業等為代表的新興產業發展迅速,有力推動了遼寧省文化創意產業的發展。2011年遼寧省文化產業實現增加值達688.1億元。
二、環渤海區域文化創意產業的特征與優勢
近年來,環渤海區域五省市在促進文化產業發展方面,進行了積極探索和大膽實踐,在文化創意資源資源開發、創意園區建設、優勢產業培育等方面都取得了較大成績。這五省市在創意產業發展方面,有許多共同與相似之處,也存有不同與差異。這些需要進行總結,來更準確地對環渤海創意產業的發展狀況與特征。
(一)環渤海區域五省市文化創意產業的共同特征
第一,環渤海區域五省市都非常重視文化創意產業的發展,并提供政策支持、資金扶持等多種方式促進創意產業發展。五省市及區域重點城市大連、青島、沈陽等都出臺了支持文化創意產業的綱要或規劃。如《遼寧省“十一五”時期文化發展規劃綱要》,河北省在2010年出臺了《河北省文化產業振興規劃2010—2015》等。
第二,區域五省市都把創意基地(園區)建設方面作為創意產業發展的支撐。進入21世紀以來,五省市的創意產業園區建設取得了較大進展。五省市創意產業園區的數量、質量都有較大提高,為各地創意產業發展提供了較強的支撐。如天津市創意產業園區(基地)的數量達到49個,河北省創意產業園區的數量達到了109個。
第三,進入21世紀以來,環渤海五省市文化創意產業都獲得了較大發展。環渤海五省市創意產業發展速度較快,如天津市2006年以來創意產業增加值年均增速高達22%。
(二)環渤海區域五省市在文化創意產業發展方面的優勢
進入21世紀以來,環渤海區域五省市文化創意產業都獲得了較快發展,無論是企業數量、產業規模,還是行業經濟效益等方面,都有較大提高。此外,區域五省市在文化創意產業發展過程中,也非常注重依托本地的文化資源、人才優勢逐步形成了其優勢產業與特色行業。
1 北京市創意產業特色明顯、優勢突出。北京是一座享譽世界的東方古都和歷史文化名城,發展文化創意產業具有得天獨厚的優勢。近年來,北京市依托本地的文化資源、人才優勢,初步形成了以軟件、網絡及計算機服務,新聞出版,設計服務,廣播、電視、電影四大優勢行業。其中的軟件、網絡及計算機服務業和新聞出版業這兩個行業2011年實現的增加值就占到北京市創意產業增加值的比重達的51%,優勢非常突出。
2 天津市文化創意產業在研發設計等行業優勢突出。近年來,天津市創意產業在發展過程中,依托天津本地工業與科技資源,逐漸形成了五大優勢產業。主要包括:研發設計、時尚設計、影視傳媒、動漫游戲、娛樂和演出。
3 河北省在傳統文化產業領域優勢突出。進入21世紀以來,河北省重點發展演藝業、動漫游戲業、出版發行業、現代傳媒業、文化娛樂業、文化旅游業、藝術創意設計業、文化用品制售業等十個文化產業。目前,河北省在文化用品設備生產、出版發行、文化休閑娛樂服務、文化用品設備銷售這幾個行業,具有較強優勢。
4 山東省在新聞出版、廣播影視等行業發展較好。近年來,山東新聞出版業發展一直走在全國前列,廣播影視業發展較快。此外,山東省依托豐富的文化旅游資源,大力發展旅游業,也取得顯著效果。
5 遼寧省在軟件服務等領域優勢突出。遼寧省以網絡、軟件服務業等為代表的新興產業發展迅速,有了推動了遼寧文化創意產業的發展。此外,遼寧的文藝演出、藝術培訓居全國各省之首,其中具代表性如本山傳媒。另外,遼寧省的文博、旅游、娛樂等產業近年來發展勢頭良好。
三、環渤海區域文化創意產業分工合作方面存在的主要問題
(一)環渤海區域文化創意產業重復建設比較嚴重
近年來,環渤海區域五省市的文化創意聚集區發展迅速,在園區的入住企業數量、產業規模、經濟效益方面都有較大增長,對區域文化創意產業發展提供了較強的支撐。由于多數創意產業園區的建設遵循政府導向的模式,導致盲目跟風建設現象。許多園區的功能和產業定位都不夠清晰,缺乏特色,導致重復建設及互相競爭。
(二)環渤海區域各創意園區之間合作程度不足
雖然,近年來,環渤海五省市創意產業園區建設取得顯著成績。但是,我們也看到環渤海區域各地方的創意產業園區分屬不同的省市,缺乏區域性的統一規劃。一方面,各創意產業園區主管單位又多缺乏聯盟合作意識,不能有效籌措資金,聯合發展;另一方面,區域內各省市產業園區之間缺乏信息共享。此外,區域間創意產業的產業鏈建設仍處于初級階段,園區之間的企業合作與園區之間的分工合作程度仍處于較低水平。
(三)文化創意資源整合程度較低
環渤海區域五省市創意資源非常豐富。但目前五省市都在忙于本地文化資源的開發,而區域五省市之間的文化創意資源的整合程度仍比較低。就是區域文化旅游資源的開發與利用,也還處于初級階段。旅游資源的信息共享、旅游市場的共同開發等進展還不夠快。
四、推動環渤海區域文化創意產業分工合作發展
進入21世紀以來,環渤海區域文化創意產業發展勢頭迅速,對國民經濟和社會就業的貢獻率不斷提升。從文章前面的分析可以看到目前環渤海區域五省市之間在創意產業的產業鏈建設與產業合作方面仍存在不足。這就需要加強區域五省市之間的創意資源整合與產業合作,從而實現資源共享、優勢互補、分工合作。
(一)做好區域各省市創意產業規劃,依托本地資源,培育優勢產業
北京市的出版、影視傳媒等資源非常豐富,人才資源優勢突出,因此,北京市應當重點發展軟件服務、新聞出版、廣播影視、文化會展等優勢產業。近年來,天津經濟及開發區經濟實力不斷增強,科技創新能力不斷提高。因而,可以利用開發區的科技優勢,重點發展工業設計、軟件服務、多媒體等產業。近年來,遼寧省大連市在國際軟件服務外包方面取得較大發展。相關產業基地基礎設施好、人才齊全,可以進一步做大做強軟件外包、動漫游戲等產業。
(二)以環渤海區域中心城市為重點來推動區域文化產業鏈建設與產業合作
環渤海區域的中心城市有北京市、天津市、沈陽市、大連市、青島市等,這些中心城市文化創意資源豐富、產業基礎好、居民文化消費水平高,發展創意產業具有較強的優勢。此外,這些中心城市文化創意產業發展水平差距較小。這些都為這些中心城市之間創意產業合作提供了良好的基礎條件。因此,目前環渤海區域創意產業合作的重點應當放在中心城市之間的產業鏈建設方面。
(三)加強區域文化創意產業合作,做大做強環渤海區域文化創意產業
產業分工與合作,是推動區域文化創意產業發展壯大的重要途徑。尤其是區域各省市之間的產業鏈建設,是實現區域經濟一體化的重要方式之一。可以通過合作開發、生產服務外包、品牌等多種方式,來推動區域創意產業鏈建設與產業分工合作。
關鍵詞:文化產業發展;要素稟賦;互動關系;動漫產業;玩具產業;
文章編號:1674-3520(2015)-09-00-02
如今已進入二十一世紀逾15年,文化產業由原來的新興產業到如今的發展勢頭蓬勃,而且,文化產業作為一個國家軟實力的象征,其作用不容忽視。而學界對文化產業的認識也越來越清晰,對文化產業的研究也逐漸深入。從1947年由法蘭克福學派的西奧多?阿多諾和霍克海默提出,在這短短的幾十年的時間里,文化產業經歷了否定,發展等一系列歷程,“北美行業分類系統”的,更是意味著文化產業和信息產業的融合,標志著文化產業進入了它的黃金發展期。但是想要統一的劃分標準它是如此的不易,每個國家都有自己的界定標準。我國在十六大之前一直沿用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的定義,將文化產業定義為按照工業標準,生產、再生產、儲存以及分配文化產品和服務的一系列活動。經過不斷地實踐與調整,確立了與國情相匹配的劃分標準,把它定義成為社會公眾提供文化產品和文化相關產品的生產活動的集合。
一、狹義要素稟賦論
而提到文化產業發展,要素稟賦論也是會被提及的,具體是指狹義的赫克歇爾一俄林理論(Heckscher-Ohiln theory,H―O理論),又稱要素比例學說(factor proportions theory)。該學說由赫克歇爾首先提出基本論點,由俄林系統創立。要素稟賦論以生產要素、要素密集度、要素密集型產品、要素稟賦、要素豐裕程度等概念表述和說明。而與文化產業發展相關的區域要素主要包括經濟因素,文化資源狀況、文化環境(包括文化市場狀況)、科技發展水平、文化政策和文化管理體制等方面。其中影響文化產業發展最為重要的是經濟因素,而文化產業發展的前提條件是區域文化資源的豐盈程度,文化資源狀況對某地區文化產業的形態和走向有著很大的影響。文化環境包括文化市場狀況、公眾的文化消費需求和消費水平,而且能給公眾提供參與文化活動的機會和場所、有利于維護文化多樣性。至于市場是產業生存和發展的基礎,因此建立健全文化市場體系,對文化產業的發展具有重要意義。文化產業能否具有突飛猛進的發展,是由科學技術水平的高低決定。文化管理體制和文化政策如何適應文化產業發展的需要,是文化產業健康發展極為重要的因素。
二、文化產業發展與要素稟賦間互動關系
從文化產業的發展來看,有人將文化產業發展的基本要素歸結為資源、資本、人才和市場,這些要素指引著一定區域內文化產業的基本發展方向和程度。而廣東地區,作為改革開放政策的首位受益者,自1980年后,廣東地區以其優異的沿海地區地理位置,鄰近港澳吸收先進的經驗技術,利用國家政策的扶持,逐漸成為了我國經濟發展速度最快的地區,也因此吸引了大量的人才。依托內陸經濟腹地,發展國內外市場。原始資本的積累,各地人才的集聚,海內外市場的開辟以及本地區保有的經濟文化資源,都為廣東地區的文化產業發展作出了巨大的貢獻。
從前文可知,廣東省的經濟基礎是使其文化產業發展的重要因素之一,除此之外,省政府的政策支持、高素質人才的流入、基礎文化設施建設較為完善、人民對文化產品的需求等也作用于其文化產業的發展。反過來,廣東省的印刷、傳媒、文化娛樂、文化旅游、高新技術動漫、網絡游戲、網絡電視、數字內容產品等的產業發展突出,對要素稟賦有明顯的反作用,包括吸引高素質專業人才來粵施展才華、商賈投資廣東,左右政府政策的制定,文化資源得以保護,以及其他要素稟賦流向的變化。目前學界對這方面的研究比較少,本文從文化產業發展和要素稟賦二者的互動關系出發,研究二者是如何相互影響,相互作用的,以玩具動漫產業為例。
三、案例分析
廣東省文化產業發展與其區域內的具有的要素稟賦是分不開的。有人說文化產業發展的基本要素歸結為資源、資本、人才和市場,這些要素指引著一定區域內文化產業的基本發展方向和程度。因此考慮一個產業的發展,必定要通過其所在的區域,分析其區域內的要素稟賦發掘其內部的互動關系,從而為文化產業的發展指引方向和調正不足。
(一)動漫產業
從資金、技術、人才、政策、文化資源這五個角度分析對廣州市動漫產業的影響。在資金上,廣州擁有雄厚的經濟基礎,資金投入大。早在明清時期作為開放港口,以及經歷改革開放,廣州市場發展比較完善,資金積累豐富,為日后動漫產業的發展打下基礎。而且,廣州市內企業類型多,既有民營企業, 也有臺資企業和港資企業, 還有中外合資企業,投資來源豐富。在技術上,廣州動漫技術位于全國前茅。在發展的早期,由于廣州與港臺、國外交流頻繁,學習了其先進的制作技術,成為全國范圍的動漫產業的領頭羊。目前,廣州的制作動漫技術成熟,質量上乘。優秀作品有《喜羊羊與灰太狼》、《開心超人》、《小胖妞》等。在人才上,廣州從事動漫產業人才較多,國內動畫產業中的策劃、制作精英占其大部分, 提供了豐富人才資源。此外, 廣州市內各大高校也相繼開設與動漫相關專業,例如廣州美術學院,為后續人才的供應保駕護航。在政策上,《“十二五”時期國家動漫產業發展規劃》提出,政府將加大財政投入到動漫產業中,且積極保護知識產權,完善投融資政策,實行稅收優惠,加強組織實施。在此政策上,廣州市的動漫產業得以更快速發展。在文化資源上,廣州自身的傳統文化資源豐厚,為動漫作品內容提供了豐富的資源。廣州動漫品牌多,云集原創資源,如《漫友》以原創作品吸引眾多讀者全省有4家少兒頻道,其中的廣東嘉佳卡通衛視更是上星頻道,網絡運營商和服務提供商眾多,為其提供了多個播出渠道。而且,廣州位置毗鄰港臺,兩地交流頻密,香港漫畫家更會來到廣州與本地企業合作動漫項目。
動漫產業對廣東省要素稟賦的分布有著反作用,體現在資金、技術、人才、政策、文化資源這五個方面。資金方面,由于廣州動漫產業的產值和增長速度位于全國前列,具有投資優勢,吸引著外來資金的投入,主要流到以廣州為首的珠三角,少量流向粵東粵西。本土動漫企業的資金則大部分留在企業本部用于制作動漫,其他則流向生產周邊產品產業鏈上。技術方面,廣州動漫產業擁有良好前景,為了制作質量優秀的作品,國外先進的制作技術將被引進。廣州本身擁有的技術則會傳播到其他相對動漫產業發展落后省市,帶動其他省市的動漫產業發展。人才方面,由于要引入先進技術,部分國外優秀制作團隊會來到廣州傳授技術,而且國內其他地區有意從事動漫、進修自身技術以及被良好的就業前景所吸引的人才也會流入,至于廣州市內各大高校的動漫專業人才則大多會留在廣州工作。政策方面,蓬勃的動漫產業會左右政府在做政策決定時偏向作出關于廣州動漫產業發展的優惠政策。文化資源方面,優惠政策的出臺將保護廣州本地的傳統文化資源,且以動漫的形式繼續得以流傳。
(二)玩具產業
作為動漫產業的延伸產業鏈的玩具產業,同樣也在蓬勃發展,以廣東澄海的玩具業為例。自上世紀八十年代初的改革開放,經過了三十年的發展中國成為了世界最大的玩具生產基地,廣東得益于改革開放的有利政策和香港與珠三角之間形成的“前店后廠”的地理優勢,從而使得玩具行業在廣東的一些城市發展發展迅猛,其產地主要集中在東莞、澄海、深圳、南海等地。澄海位于廣東省的東南部,屬廣東汕頭市的一個區,玩具業是當地最具特色、最有活力的第一支柱產業。在澄海區內,形成了以城區為龍頭,鳳翔、澄華、廣益、蓮上、蓮下、東里等鎮(街道)及埔美、外埔、西門、東湖、渡亭等專業鎮為生產基地的“眾星拱月”生產格局,以下則從宏觀和微觀的角度分析。
澄海玩具業出現在農村地域,與改革開放初期的社會背景有著緊密地聯系。宏觀上來說,我國的城鄉隔離的二元經濟結構使得鄉村工業化無法與城市工業相融合,而鄉鎮企業的發展因而被迫走上“離土不離鄉”的道路。微觀上,澄海玩具業發展初期正趕上農村開始實行,但澄海人多地少,農村制度改革無法真正改變當地人的生活,而改革開放初期消費品市場仍處于供不應求的階段,這使得玩具業有很大的發展空間和市場。再加上澄海是我國著名的僑鄉,海外僑胞為當時澄海玩具業發展提供了資金、設備、技術和信息,這大大的促進了該地區玩具業的發展。因而我們可以發現,澄海玩具業的發展離不開該區域內剩余的勞動力,國內及區域內廣闊的消費品市場,海外僑胞帶來的資金、技術和人才,以及通過僑胞還打開了海外市場的大門。該區域內的種種要素稟賦極大地促進了玩具業發展。
從另外一個角度來看,澄海的玩具業對該區域內的各項要素稟賦起著積極的作用。如今澄海玩具業以一種家庭式企業的形式集聚了各種資源,對該地區的資源、資本、人才和市場起著促進作用。首先,澄海玩具業目前全年可實現產值近80億元,為當地的經濟發展做出巨大貢獻,也為該區域內其他產業的發展累積了原始資本。作為全國唯一的“公國玩具禮品城”,澄海為將中國玩具推向世界,擺脫加工貼牌的舊有生產模式,該區域內的企業更加注重產品研發和創立自有品牌,強化了自主研發和產權保護意識,提高產品附加值,為該區域吸引不少人才和技術。同時,澄海玩具業形成了自有的發展方式,以產業集群的“抱團”式來提升行業競爭力,至今已在區域內形成完善的玩具產業群。此外,該區域還建立起了澄海玩具協會,形成一個完善的玩具制造發展體系。由此可看出,澄海玩具業對該區域內的種種要素稟賦都是具有積極的促進作用的,可為區域內其他產業發展奠定堅實的資金、市場、人才、技術的基礎。
四、結語
產業的發展與要素稟賦是緊密結合的,文化產業也不例外。看待兩者,不僅要看到要素稟賦如何影響文化產業的發展,而且還要關注到要素稟賦對文化產業的反向影響。本文以廣東澄海的玩具產業、廣東廣州的動漫產業為例,分析了二者的互動關系,得出了以下結論:一個區域的要素稟賦對產業的發展是具有導向性作用,有什么樣的要素稟賦就可以發展不同的產業。而某個區域的具體某個產業的發展狀況對該區域的要素稟賦分布也有著影響,產業發展良好則吸引有利要素稟賦流入,反之則會導致有利要素稟賦的流失,從而進一步影響產業自身的發展。因此,政府在制定政策或企業在規劃發展戰略時,要考慮到二者的互動關系,這樣才能更全面地認識到二者的狀況,從而能更好地作出促進產業發展的建議。
參考文獻:
[1]庹繼光,西部文化產業發展中的要素稟賦應用.[J]西南民族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14(9):144-148
[2]阿多諾和霍克海默,啟蒙的辯證法[M].重慶出版社.1990
[3]統計局就文化及相關產業分類新標準頒布實施答問[OL].2012.7.31
[4]國家統計局, 文化及相關產業分類(2012)[OL].2012.8.12
[5]蔣述卓,廣東文化產業發展與對策研究[M].廣東人民出版社.2005:7-9
[6]俄林的要素稟賦說.[J]領導決策信息.1998(07)
[7]王穎,基于要素稟賦理論的區域貿易分析[J]中國商貿.2011(20)
[8]鄧智平,廣東動漫產業發展現狀與趨勢.[J]科技管理研究.2008.2:24-26
[9]廣東省統計局,2012年廣東文化產業發展狀況分析[OL].2013.09.13
論壇開幕式上,貴州民族大學校長張學立教授、西南民族大學校長趙心愚教授、中國社會科學院民族學與人類學研究所黨委書記張昌東先生分別致辭。張學立首先代表貴州民族大學向與會代表表示熱烈歡迎,并就論壇召開給貴州民族大學相關學科發展帶來的推動意義進行了闡述。趙心愚在致辭中強調,中國民族研究西南論壇已經成為我國民族學人類學界共謀學科理論發展,共同推動學術服務社會現實的一個開放性學術平臺。張昌東指出,本次論壇從區域、社會與文化角度來探討民族學人類學的理論建構與田野方法,對深化當代的民族研究,尤其是西南民族研究,具有重要的學術價值和現實意義。另外,中央民族大學楊圣敏教授作了題為“學科興衰的原因”的主旨報告。報告以我國著名民族學家聞宥先生留下的一份64年前的會議記錄為例,回顧并反思了民族學、社會學、人類學學科在中國的發展歷程。開幕式由貴州民族大學副校長楊昌儒教授主持。研討會主要圍繞以下幾個方面的議題進行了深入討論。
1.關于民族學與人類學理論與對話。武漢大學朱炳祥教授提出并闡述了“主體民族志”的新概念?!爸黧w民族志”以對人類前途的終極關懷為目的,是目的論意義上的民族志范式。云南大學瞿明安教授從其主持編寫的《中國西部民族文化通志》的角度,討論了中國民族學西部學派的問題。重慶大學彭文斌教授以九寨溝旅游業為例,反思了旅游人類學的發展。大連民族學院李鴻教授研究了少數民族文化傳承與科技創新的關系,探討了推進民族地區文化科技創新的基本路徑。貴州大學納日碧力戈教授從西江苗族喪葬儀式的元話語的角度,揭示了核心符號與社會變遷的關系。中國社會科學院社會學研究所羅紅光研究員以大瑤山瑤族的親屬制度與“族內婚”為案例,討論了人類學與民族學的關系問題?!睹褡逖芯俊肪庉嫴縿⒑┦繉Χ鸷骵thnohistory(歷史人類學)在美國學界的表現作了翔實的歷史考察,為研究西方歷史人類學的興起提供了新的視角。
2.關于“藏彝走廊”與西南民族研究。西南民族大學趙心愚教授探討了《南詔德化碑》的立碑目的,認為南詔立此碑是在為閣羅鳳歌功頌德,同時向吐蕃示好,表明其繼續維持與吐蕃結盟而與唐保持對立的政治態度。四川大學石碩教授論述了新時期藏彝走廊研究對認識西南民族格局的啟示與意義。四川省民族研究所袁曉文研究員以藏彝走廊一個人口較少的族群“多續人”為研究對象,指出“多續人”的藏族身份認同是具有歷史淵源的。云南財經大學陳剛教授以瀘沽湖地區落水村為例,討論了藏彝走廊民族文化旅游與民族飲食文化的變遷。西南民族大學郎維偉教授通過對那曲村落社會的調查,分析了藏北牧民傳統畜牧生計方式的轉變。云南農業大學秦瑩教授就云南藏區維穩建設中比較突出的一些問題提出了相應的解決建議。大學平措教授以《格薩爾》為例,從語言學角度研究了藏語中的模擬詞。
3.關于民族認同與宗教。四川大學張澤洪教授介紹了其對西南少數民族《指路經》研究的部分成果,認為《指路經》反映出西南各族群沿藏彝走廊、南嶺走廊遷徙的真實歷史。中央民族大學邢莉教授討論了民族民間節日的價值體系與保護問題。云南省社會科學院楊福泉教授以東巴教“還樹債”儀式和同名口誦經為對象,研究少數民族文字經書與口誦經之間的關系。云南大學高志英教授通過對傈僳族以王驥崇拜為核心的下火海上刀山儀式的考查,探討其多重認同在不同歷史時期的演變及其動因。廈門大學王平副教授以甘肅臨夏八坊回族聚居區為個案,分析了城鎮回族聚居區傳統與現代社區的互動與整合。西南民族大學李玉琴教授對安多藏區山神信仰進行了考察,探討了山神崇拜所呈現的人與自然、社會、神靈、宗教之間的關系。
4.關于民族地區的流動人口與中國的民族識別。中央民族大學潘蛟教授討論的是少數民族人口流動問題,分析了少數民族人口流動“多態性”的成因;樸光星副教授基于對朝鮮族城市化進程的考察,探討了“壓縮型城市化”下的民族共同體的“離散危機”與“重構運動”;張曦副教授研究了了汶川地震后重建的四川邛崍市油榨鄉直臺村移民問題;關凱副教授作了題為《制度與理性的選擇:不流動的草原牧民》的發言,關注的是草原牧民的流動問題。云南民族研究所沈海梅教授從社會性別視角研究了民族識別問題,認為民族國家的民族識別工程實質上是歸屬政治的建構,歸屬的性別政治重新確定了少數民族女性與民族國家的關系。西南民族大學秦和平教授通過對云南“民族識別”工作的再認識,指出56個民族的來歷并非源于民族識別。海南師范大學王獻軍教授將貴州黎族與海南黎族進行了對比。
5.關于民族走廊與貴州民族研究。中國人民大學趙旭東教授探討了道路與族群關系的一體多元問題。中央民族大學楊筑慧教授從環境人類學視角探討了西南民族糯文化變遷的政策因素。貴州民族大學陳玉平教授將國家通道的路線與儺文化傳播的路徑聯系在一起進行了思考。吉首大學羅康隆教授以貴州黎平黃崗村為田野點,討論了國家控制與地方互動中的普適性規律。華東師范大學徐贛麗教授從老有所養、老有所樂和老有所用三方面分析了侗族老人居家社區養老生活幸福指數高的表現和原因。廣東民族宗教研究院陳曉毅研究員重點探討了西南民族地區都市外來少數民族的文化適應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