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數學學科校本課程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針對這些情況,為了更好地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更好、更快地學好數學,體會數學的精髓,借助選修課這一平臺,筆者大膽做了一些嘗試,開發了《數學思想方法》這一門課程。下面具體談一談本課程的開發、利用。
一、課程的目標、內容與評價
課程的目標是提高學生的數學素養,體會數學思想方法及其它們在后續學習中的作用,了解數學與生活、社會、世界的關系,培養當代人應該具備的重要素質:即學習的自主性、探索性、實踐性和創造性,以及合作學習的能力,體驗數學發現和創造的歷程,從而提高學習數學的興趣,樹立學好數學的信心,形成鍥而不舍的鉆研精神和科學態度。
在內容上,本課程適合高年級學生,對他們加強數學思想方法的培養;形式上,采取適合學生年齡階段的多種多樣的活動形式,如:集中授課、報告會、研討會等等,重視學生的興趣和“從做中學”親身體驗數學思想方法的魅力,感受數學學習其實并不是毫無規律;消除學生在解題上的盲目,體驗解題的樂趣,也為高考做好準備。
在評價體系上,形式多樣、靈活和自由,重視學生在課程學習過程中表現出來的態度及精神,不把結果作為考核成績優劣的主要依據。
二、教材的編寫內容與編寫原則
1、編寫內容。這個課程共分十一講:前言。第一講配方法。第二講換元法。第三講定義法。第四講參數法。第五講待定系數法。第六講數學歸納法。第七講反證法。第八講數形結合思想。第九講函數與方程思想。第十講分類討論思想。第十一講等價轉化思想。
2、本課程教材的編寫遵循了以下原則:(1)根據本學科的特點,體現科學性與思想性。每一講都對思想方法的定義進行介紹,然后分再現性題組、示范性題組、鞏固性題組,做到知識的正確表達,結合教學內容,向學生傳達正確的價值觀和數學意識形態,使學生形成歷史唯物主義的思想觀念。(2)強調內容的基礎性。一方面數學思想方法具有普遍性或共同性,它們都是客觀上大量存在的基本規律的反映。數學思想方法中,數學基本方法是數學思想的體現,是數學的行為,具有模式化與可操作性的特征,可以選用作為解題的具體手段。數學思想是數學的靈魂,它與數學基本方法常常在學習、掌握數學知識的同時獲得。另一方面,數學思想方法具有發生性、起始性,學生后續學習必須以它為準備條件,或者都不過是它的發展,或者是它的擴充,或者是它的加深,或者是改造,或者是這幾種情況兼而有之。(3)教材的編寫兼顧學科知識的邏輯順序和學生學習的心理順序。本課程適合高年級學生,這是在他們對高中數學各學科的概念、定理、性質、公式、公理都有一定了解的基礎上進行的,更容易找出規律,同一種方法可以在不同的知識環境中應用,可以達到對數學較高層次的認識。
三、校本課程組織方式
以課堂為主,教師先介紹每一種思想方法,通過再現性題組、示范性題組、鞏固性題組三種題組講清講透每種思想方法在不同知識背景下,以及在知識的交匯點的應用,一堂課講一種方法,并讓學生進行課堂實踐與總結,要求學生課后要找到一些相似的題目,兩人一組準備一種方法或兩種方法上一堂課( 1--2個題目),向大家分析題目、解題思路、本題所用知識點與思想方法,發表解題感想,然后其他同學進行點評。這樣課程安排下來,學生實踐的機會大大地增大了,他們要思考的問題也廣了。
四、數學校本課程開發和利用應注意的問題
1、校本課程開發和利用中的教師地位和作用。作為教師自身來說,首先,要加強自身學習,廣泛地接受新知識,更新自己的知識,爭取走在科技發展和信息技術利用的前列。其次,教師要更新教育觀念。隨著課程改革的深入,學生學習的主動性、積極性調動起來了,他們思考、研究的問題將更加廣泛,很多會超出教師的專業領域。在這種情況下,教師要擺脫傳統模式下地位和作用的束縛,在新的教育改革中重新給自己定位,更好地發揮自己的作用。
【關鍵詞】學術性高中 課程資源 開發現狀 實施途徑
目前,在我國教育改革不斷深化的背景下,辦“放眼未來”的教育越來越成為各校的共識。有學者提出,建設學術性高中是我國傳統的重點高中形成辦學特色、追求高水平發展的一種選項。我校是地區龍頭學校,在九屆四次教代會通過的學校理念文化綱要中,明確提出我校的辦學目標:“辦現代學術高中,樹優質特色品牌”。這就要求學校各項教育要素進一步優化升級,其中課程資源的建設就成為刻不容緩的大事。高中新課程實施后,學校具有了課程的開發權,其后必然面臨的一個課題就是對課程資源的選擇。現在梳理一下我校現有的課程資源。
一、我校課程資源的校本開發現狀
我校課程資源的校本開發是以國家課程為基礎,天文特色為增長點,開展研究性學習,組織社團活動,不斷豐富校本課程資源,最終開發出具有我校特色的精品課程。在學校理念文化輻射之下,我校的校本課程資源開發方面取得了較好的成果。我校校本課程資源庫已有資源主要有:
1.“曉庵天文研究”課程基地校本課程
依托“曉庵天文研究所”,校本課程以學科為基礎延伸開發,開發研制個性化的校本教材(分別命名為《中國古代天人合一思想概覽》《懷想詩意的天空》《高中數學與基礎天文》《天文視窗》《高中物理與天文》《宇宙化學》《宇宙與生命》《談天說地》《史海天文》)并每星期安排課程進行授課,已成為我校重要的校本課程資源。“曉庵天文”校本課程出版,并榮獲省、市一等獎(同時也是我校省首批課程基地建設項目“曉庵天文研究課程基地”建設的階段成果)
2.研究性學習
我校把研究性學習與科普特色建設相接,提倡學生以天文、機器人、人文歷史、教材延伸、社會學科等為對象開展課題研究,注重人文類、社科類與科技類的均衡。研究性學習課題由“研究性學習中心組”精心調研,以適合學生學情、契合教師專業成長、配合學校特色文化建設而設置。每年有對課題的考評,評選優秀課題和優秀指導教師,挑選優秀課題結集出版。
3.學生社團
育英學生社團,是我校學生基于共同的志趣和愛好,自愿結成的具有固定成員和特定活動的群眾團體。我校社團在學校活動及文化建設中發揮了重要的積極作用且為我校爭得了很多榮譽,我校在眾多社團中著力打造了一部分精品社團,如育英文學社、育英詩社,擁有自己獨立的社刊,全部彩刊印刷,內容詳實,緊貼校園生活,體現了我校書香之氣;曉庵天文社團還建立了“曉庵天文臺”網站并進行維護更新,記錄活動,宣傳天文知識。
4.競賽課程
我校開設五科競賽的選修課:高中數學、物理、化學、生物和信息技術競賽。從1998年起,我校就開始選拔在相應科目學習上表現優秀的學生,組織他們進行競賽輔導。近十幾年,五門競賽進入省代表隊的選手有12人次,進入國家集訓隊的選手有5人次的驕人成績。經過十多年的實踐,教師們總結了經驗和教訓,形成較豐厚的課程資源。且有被譽為“金牌教練”的數學組郭建理老師以及其他各組經驗豐富的老師組成力量雄厚的師資資源。
二、我校課程資源與學術性普通高中課程資源訴求的差距
課程資源庫的建設,是把對學生發展有利的資源進行有機整合,建立起具有校本特色的課程資源庫,并對之進行有效的開發和維護,使之為學生發展和學校建設服務。學術性資源庫的數量和質量是衡量一個學校學術水平和課程開發水平成就的重要標志。對學術性高中來說,更應在課程資源庫上走在前面。
以美國康涅狄克州的喬特中學為例,它是全美排名第三的學術性高中,在世界各地招生,有38個國家的學生在該校就讀,多種文化背景的人共同學習、共同生活。學校課程中既有法文、西班牙文、拉丁文,也有日文、中文和韓文等選修課。雖然我校校本課程資源的開發已經有了較突出的成就,但距離學術性高中課程資源的訴求還存在差距,主要體現在:
1.課程資源的專業素養要求不夠
學術性普通高中與傳統意義上的高中的一個重要區別是學術的專業素養,在專業素養方面能否給學生創設以學術專業的環境,使之在學術氛圍中成長學習。學校確立學術性的方向就體現了學術特色,為學生提供具有特色的課程選擇,使學生在個性化的課程設置中學習到自己感興趣的知識和能力,提升學術素養和專業精神。我校現有的校本課程資源雖也體現了豐富性多樣化的特色,但嚴格來講,其對學術的專業素養要求還是不夠,很多資源僅僅停留在基礎性課程資源、豐富性課程資、發展性課程資源的層面上。
2.課程資源的學科前沿力度欠缺
學科前沿知識,對學生的創新思維和創新能力的發展有著極大的推動作用。然而在高中教育階段,最主要的還是教給學生確定的、基本的基礎知識與基本技能、方法,有些學科部分知識要求對掌握的程度進行深化拓展,就體現了相應的前沿性、學術性。我校的校本課程資源如競賽課程等雖已比較成熟,但力度上仍有所欠缺,還不能稱之為真正意義上的學術性課程資源。
3.課程資源的品牌權威分量不足
我校的“曉庵天文”在上個世紀90年代已經成為蘇州教育的一大亮點,在近幾年又發展極為迅速,形成了較為可觀的校本課程資料,可以說已經形成優勢甚至品牌效應,但還應該繼續不斷擴充課程資源學術性的寬度和深度,保證課程資源數量的擴大和質量的提升,使其品牌權威分量更為充足。
三、我校課程資源走向學術性普通高中課程資源的途徑
培養學術型學生,建設學術性高中,需要對現有的課程進行改革,形成一系列的學術課程。學術性普通高中的課程資源,應該具有學術性、創新性,能夠激發學生探索的興趣,提高學生創新的能力。因此,應對我校已有的課程資源進行重新整合,使其符合學術性高中的發展目標,主要可以有以下幾種途徑:
1.依托課程基地,構建學術性課程資源
我校“曉庵天文研究課程基地”成為江蘇省首批課程基地后,課程資源的開發更是發展到新階段,是我校特色校本課程資源邁向學術性課程資源的最重要支撐。開發《曉庵天文》課程,是以“天文”為切入點,引導高中學生借助已有學科知識,領悟天文科學的無窮魅力和根本價值,涵養科學的人文素養,并希望樹立學生的學術意識和培養學術素養。突破學科邊界的傳統框域,以某一主題為主線,跨學科遴選課程資源,對國家課程的各學科進行“二次開發”,從中挖掘出與“天文”相關的“知識點”,使之成為校本課程的“生長點”;并依托各類校本天文資源(曉庵天文臺、曉庵天文公園、天文景觀、天文輔導老師等)以及校外天文資源(王曉庵紀念館、南大天文系、紫金山天文臺、吳少年科技活動中心等),努力尋找“天文”與國家課程的“結合點”。開發的九本教材,實現了實踐與理論結合,多種學科相互滲透綜合,表達出了天文的探究之趣、人文之美、和諧之韻、學術之精,體現了科學與人文融合、學校與社會融合、學習與研究融合、課程與學術融合。讓曉庵天文校本課程資源走向文化,走向精品,走向學術。
2.遴選優秀課題,發展學術課程資源
我校是最早開展研究性學習并且一直堅持了十幾年的學校,多次承辦蘇州市甚至江蘇省大型綜合實踐研討活動。每年都會將學生的研究性課題好中選優并集結成冊,總課題為《放飛翅膀》。近幾年的研究性學習,再上新臺階,研究性學習已由“課題”走向“專題”轉向“課程”,成為學校課程資源庫的重要組成部分,再遴選最優的課題成為精品課程甚至學術課程資源。在2014年12月,江蘇省教育科學規劃中學(中職)精品課題現場展示研討會在我校舉行,我校研究性課題“Stellarium(虛擬天文館)對望遠鏡觀測的優化研究”“我校天文望遠鏡的使用及運用研究”等課題組代表我校在研討會上作成果展示,其學術視野、學術素養、學術精神都給與會代表留下了深刻印象。彭鋼主任評價為:“校園環境不僅僅美,而且富有文化含量和學術氣息”;“天文公園不僅提供新的活動場所,而且提供了新的學習方式,發展了新的學術課程”。
3.打造精品社團,豐富學術課程資源
自2007年開始,學校大規模的開展社團活動,如今已有社團30多個,并有一批社團已發展成為精品社團,成就不俗。其中育英電視臺專訪獲得蘇州市中小學電視節目金獎,育英文學社榮獲蘇州市“社團之星”,并有兩人出版專著;育英詩社社長徐子蘅已加入江蘇詩人協會、江蘇作家協會,多次利用詩社活動開設詩歌講座,在發表大量詩歌的同時,還對紅樓夢研究頗有心得,有多篇關于《紅樓夢》的研究于國內知名刊物,體現出相當高的學術能力和水準。這些精品社團的成果已經出了相應的社刊,產生了較大的影響,育英文學社、育英詩社等與其他學校甚至像蘇州大學、華東師范大學等高校社團多次聯誼,極大地豐富了學校的校本課程資源,也為建設更多更充實的學術課程資源貢獻了力量。
4.聯合國際辦學,延伸學術課程資源
我校在2010年與美國“安生國際課程中心”合作,成立國際班,除了保留中國高中的優勢課程和開設TOEFL及SAT的備考課程等學術英語課程外,還引進了由美國大學理事會提供的在高中授課的美國大學預修課程――AP課程,幫助學生在完成課業取得一定成績后獲得大學學分,開設有AP經濟學、AP微積分、AP統計學等課程。在國際AP課程班成功舉辦的基礎上,進一步尋求突破,舉辦“國際課程校本實驗”項目,為不同興趣愛好、不同稟賦潛質的學生提供多樣化的課程選擇。探索多元化人才培養模式,成果顯著,所有國際班畢業生均升入美國大學,其中有多名學生考進世界排名前列的加州大學、布朗大學、華盛頓大學、康奈爾大學等,有一半學生拿到美國全額獎學金。
以上課程資源,均是我校目前以及未來重點要打造的學術性高中所需要的學術性課程資源。此外,在競賽輔導、自主招生考試上也已經在向學術性邁進,并且還有每個月至少1次的學術講座、人文課堂也正在開展之中。不僅是這些顯性課程資源需要我們全面優化,學校的隱性課程資源也應該廣泛挖掘,比如我校校園文化(包括校園精神文化、物質文化、制度文化等)、我校學校精神(包括詩書精神、以天下為己任的領跑精神、理想主義精神、科學理性精神、自由獨立精神等)、我校師生素養(包括人格素養、文化素養、專業素養、學術素養等),都是可以獲得學術性課程資源的途徑。
一、小學數學校本課程資源的選擇與整合
把課內外資源整合起來,一是為了理解知識的形成和內涵,了解人類各種生活經驗的寶貴,豐厚自己的文化積淀。二是社會的進步、科技的發展帶來新知識的源源不斷的噴發,有的甚至改變了歷史經驗的認知,這就需要把與教材有關的知識更新引入教學,讓學生用新的視角去認識社會和世界。三是學習課本的知識,不是為學習而學習,而是為了運用。活動類課程資源主要來自生活,包括學生生活、學校生活和社會生活。
二、小學數學校本課程生活化策略的實施
1.以“實用”為落腳點,搭建生活化課堂
這要求挖掘本土文化資源,融入課堂活動,讓學生愛上學習。在小學數學教學中,我們充分挖掘本土文化資源,將這些資源融入到課堂活動中,使學生自然地進入學習情境,從而樂于學習,積極參與課堂活動。
2.以社區教學為延伸,凸顯生活化課程的開放性
陶行知的生活化教育理念指出:“生活教育既然以社會為學校,教室的范圍自然不是在房子里,而是在天地間。”這也就是說課程要以自然與社會為活教材,整合本土文化中貼近兒童生活實際的教育資源,讓學生走進社區,將知識技能用到真實的生活場景中,形成開放性的生活化校本課程。
關鍵詞: 初中數學 課題學習 校本課程
1.引言
對于初中階段的數學教學內容來講,《全日制義務教育數學課程標準(實驗稿)》將其分為數與代數、空間與圖形、統計與概率、實踐與綜合應用等四個部分。對于“實踐與綜合應用”部分,強調以“課題學習”的方式進行。《初中數學課程標準》指出:“在本學段中,學生將探討一些具有挑戰性的研究課題,發展應用數學知識解決難題的意思和能力;同時,進一步加深對相關數學知識的理解,認識數學知識之間的聯系。”《標準》的這一要求體現了初中數學教學中課程與教學改革的要求,同時“課題學習”也為學生學習數學提供了一條具有實踐性和探索性的道路。為了更好地進行“課題學習”,基于通行的數學教材構建切合學校現有資源和實際發展,符合學生學習興趣和積極性的校本課程就顯得十分必要。
2.“課題學習”校本課程開展的價值
初中階段,一些教師和學生是為了課程而教學和學習,因此,一些課堂從根本上看是十分無序的、零散的,開設校本教材能夠滿足學生多樣化的需求,使學生的個性和學習的主動性得到最大限度的發揮。在初中數學教學中開展校本課程,能夠完成“課題學習”領域的任務,這標志著教師在教學方式和學生在學習方式上會有較大程度的轉變。
2.1轉變學生的學習方式。
以解決問題為中心的數學課題學習,強化了“問題”對于學生學習的重要性,強調了學生能夠在學習中不斷發現問題,并解決問題。這種探究性的學習方式從根本上來講是十分符合學生認知發展規律的,有利于學生轉變原有的學習方式,從根本上把握數學的本質,從而為逐步提高數學學習興趣奠定基礎。例如在初中數學中,“皮克定理”是引導學生認識多邊形的面積S同邊上的格點L和內部格點N之間的數量關系。為了讓學生對“皮克定理”的公式S=1/2L+N-1的公式由來和如何運用公式有更深刻理解,教師就可以引導學生以解決問題的探究性方式進行。可以通過最簡單的三角形讓學生發現S、L和N之間的關系。在這一過程中,學生不僅能夠不斷調動原有的數學知識和經驗,還能夠主動通過查找工具書等方式增強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的勇氣和動力。這種符合本校學生學習實際情況的校本課程的開展有利于調動學生學習數學的積極性,轉變原有的被動的學習方式。
2.2實現學生、教師角色的轉變。
在傳統的數學課堂教學中,教師的角色一直被放置在無可爭論的絕對位置上,教師在課堂教學中是主體,學生處于被動學習的地位。素質教育一直在強調學生學習主體功能的發揮,在課程改革中,教師應該逐步認識到學生學習的主體性,讓學生有意識地轉變在課堂教學中的角色地位,成為課堂主體,使學習的能動性得到最大限度的體現。為了使學生懂得“皮克定理”的由來與推導過程,對“皮克定理”做進一步的發現和驗證,教師可以讓學生以數學實驗的方式進行。在設計實驗中,教師可以設定實驗的目的,如“1.通過畫圖、列表、分析數據、尋找規律,發現并驗證皮克定理;2.通過動手操作、觀察類比、分析歸納、合作交流等一系列探究活動,了解解決問題的過程和方法;經歷從特殊到一般的過程,體驗‘在解決多變量問題中采用變量控制法’的科學思維方法。”在這一實驗目的下,教師就可以放手讓學生通過幾何畫板不斷尋找思考問題的著眼點,從而在掌握研究問題方法的同時領悟數學思想。通過不斷地假設和推理,就能夠根據規律發現S、N、L三者之間的數量關系。在數學實驗過程中,教師扮演引導者的角色,學生需要充分發揮自身能動性得到問題的答案。在這一過程中,師生角色不斷發生轉變,符合學生的學習實際,是實現校本課程目標的一個必要過程。
3.開展“課題學習”校本課程的途徑
3.1立足課堂,引導學生正確認識“課題學習”。
從目前的學校教育來看,課堂仍舊是教與學的主要陣地,因此,我們要立足課堂,不斷深入挖掘教材,開展符合學生學習實際情況的“課堂學習”校本課程。“課題學習”是一種強調對問題不斷探究的研究性學習,在這一過程中,教師為增加課堂教學的研究成分需要基于學生一定的問題情境,使學生能夠感受到一個立體、生動、內容更加豐厚的對象,從而在研究對象的過程中發揮積極性和主動性。
3.2引導學生在體驗生活的實踐中開展“課題學習”。
“人們的學習活動有三種形式:一是接受學習;二是發現學習;三是體驗學習”。“課題學習”可以看做是一種體驗式的學習形式,“人們在時間活動中,在情感行為的支配下,通過反復觀察、常識,最終構建新的知識的過程,追求的是在潛移默化中實現認知的積累和創新”。因此,在初中數學校本課程建構中,在“課題學習”中不斷引導學生體驗生活,讓學生能夠發現數學知識的實用之處,從而為提高學生的創新能力和實踐能力提供機會。
4.結語
建構以“課題學習”為基礎的初中數學校本課程能夠使學校教學更加符合學生的學習實際,促進學校從封閉走向開放,使課堂、學校、學生和教師等因素更好地結合,使教育教學呈現出新的生命活力。此外,通過“課題學習”合理安排數學課題學習,能夠使學生改進學習方式,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和主動性,有利于學生更新數學思想。
參考文獻:
[1]郭立昌,范永利.初中數學探究性活動的內容、形式及教學設計[J].2001,(1).
關鍵詞 應用技術型 光電子技術 教學改革
中圖分類號:G424 文獻標識碼:A DOI:10.16400/ki.kjdks.2015.02.062
Applied technical Undergraduate College Optoelectronic
Technical Course Teaching Reform
ZHAO Hongxia, BAO Lei, XU Dawen, CHENG Peihong
(School of Electric and Information Engineering, Ningbo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Ningbo, Zhejiang 315016)
Abstract In this paper, according to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application of technical undergraduate course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and training target, from writing and enterprise cooperation, the course focuses on the design of the experimental teaching materials, the use of modern teaching means and the use of the reasonable teaching evaluation system of optical electronic technology course teaching to carry on the reform and exploration.
Key words application technology; Optoelectronic technology; teaching reform
為了使大學生的培養更好地面向社會,貼近市場、更好地滿足社會經濟發展的需要。教育部等六部委提出了《現代職業教育體系建設規劃(2014-2020年)》,鼓勵舉辦應用技術型高校,將其建設成直接服務區域經濟社會發展,以舉辦本科職業教育為重點,融職業教育、高等教育和繼續教育于一體的新型大學。在上述《規劃》的指導下,欲推動一批本科高校轉型,而寧波工程學院恰是2000年以后轉型成立的服務地方經濟發展的本科院校,響應轉型號召義不容辭。但對于應用技術型大學培養沒有現成的經驗和軌道可循,只能在借鑒別國同類院校辦學成果和積累的經驗的基礎上探索。“光電子技術”是我校電子科學與技術專業光電子方向的一門專業核心課。其教學任務不僅要傳授給學生扎實的光電子技術的專業基礎知識,為后續相關課程的學習打下堅實的基礎,更為重要的是通過完善的理論和實踐教學體系培養和提高學生的工程素質,為畢業后從事光電子方面的相關崗位做準備。本文就光電子技術課程針對應用技術型人才的培養模式提出幾點見解。
1 應用技術型本科院校光電子技術課程培養目標
隨著我國工業技術的發展和產業結構的轉型升級及由此引起的勞動力市場變化,社會大環境對高層次應用型人才的需求更加迫切。由此,作為電子科學與技術專業核心課程的光電子技術課程的培養目標與傳統偏學術型定位的課程培養目標存在根本性區別,而應以學生就業崗位需求為導向確立培養目標。培養的學生既要具有扎實的理論基礎,更具有較強的動手能力,使學生畢業后在相應的工作崗位能夠具有光電產品生產制造、裝配、檢測、設備操作與維護、技術服務、生產管理等方面的應用才能。經過相關企業大量調研和人才需求分析,筆者認為應用技術型本科院校光電子技術課程的具體目標是以培養從事光電子方向系統設計與集成的應用技術人才為主,注重提高學生光子器件的開發能力,強調學生的綜合應用能力,能夠理解跨行業的知識融會貫通。
2 目前轉型類高校光電子技術課程教學中存在的問題
(1)教材少,內容陳舊,不能與時俱進。我校于2005年由原來的專科學校升格為本科院校,屬于地方本科院校。學生使用的教材幾乎都是由學術型大學的專家教授編寫出來的。這些教材偏重理論,對于培養應用型人才,服務地方經濟的宗旨不太匹配。教材更新速度慢,與企業實際情況相距甚遠。同時,由于課程內容側重理論,學生學習起來感到枯燥無味。
(2)授課內容偏重理論,輕實踐。光電子技術是光子技術與電子技術相結合而形成的一門新興的綜合叉學科,主要研究光與物質中的電子相互作用及其能量相互轉換的相關技術。它包含了激光原理與控制、光電顯示、光存儲、光輻射的調制及探測等方面的知識,討論光纖傳感器原理,相干測量及激光的各種應用等。當前地方本科高校的培養體系和模式基本都是按照傳統的理論人才培養模式構建,在轉向應用技術型本科高校的過程中培養內容和課程體系受到傳統慣性的影響,理論教學依然占有絕對的比重。這與培養學生具有相應的應用技能相悖。光電子技術本是一門應用性很強的課程,通過該課程的學習應該使學生具備應用所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完備系統的理論知識固然重要,但新穎的實踐教學環節的設計更能使學生提高學習興趣和對實際問題的分析和解決能力。
(3)課程內容較多,課時偏少。光電子技術是電子科學與技術專業的重要組成部分,是21世紀先進科學技術之一,在現代社會中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他的發展對國民經濟及國防建設有著巨大的推動作用。但光電子技術作為專業的主干課程,內容較多,涉及的范圍廣,而課時量大多在48~64課時之間,有的還包括16課時的課內實驗。在少課時的情況下,如何完成內容的講解,同時在理論學習和實踐的過程中提高學生的應用技能成為必須考慮的問題。
(4)評價體系單一。目前大多數高校光電子技術課程的考核方式是教師根據學生的出勤和期末試卷給出課程成績;出勤占20%,期末試卷占到80%。基本一張試卷決定學習的好壞,偏離課程學習初衷,忽略學生是否能運用科學的方法將所學的理論運用到實踐中去發現問題,探究和解決問題,生成新的知識。
3 應用型本科院校光電子技術課程改革措施
3.1 以崗位需求為導向自編教材,及時更新
依據當今科技的發展,企業技術不斷革新,通過到光電子方向相關的本地企業光圣科技、奇美電子、首佳液晶、璨宇光電、菱茂光電等進行大量的調研,了解企業對人才具體需求確定課程培養目標。整合課程內容:增加LED顯示材料和液晶顯示的驅動,刪除了陰極攝像管顯示和光輻射的電磁場理論。同時增大了液晶顯示板的設計,組裝和調試等內容。根據行業和企業的實際需求自編教材,且與企業合作共同編寫。該教材適合學生更快地進入工作狀態,熟悉工業運作,也可作為企業提高自已員工水平的參考資料。
3.2 增加實踐學時的比重,提高學生應用技能的培養
應用型本科院校定位后,我院對原有的光電子技術實驗室進行了升級改造。一方面增加了設計型實驗的比例,同時去掉了驗證性實驗。因設計性實驗能從多角度、多方位、多層次、多途徑訓練學生提出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是培養學生應用技能的重要手段。另一方面,根據課程培養目標,與大恒光電及天津拓撲合作共同開發了實驗項目。具體內容如表1所示:
表1 實驗類型、實驗項目及所占比例
3.3 采用課程內容分層、開展課堂討論及利用現代化的網絡平臺等多種教學方法
應用技術型本科院校在傳授學生系統的理論知識的同時,更重要的是培養學生運用知識的技能。傳統的光電子技術課程教學方式已不能適應新時期應用技術型大學生培養的需要。而教育體制改革又要求降低教學的學時數,給學生更加寬松的時間培養綜合素質,而技能的培養又需要大量課時。解決教學課時少與應用能力培養之間的矛盾,成了光電子技術教學改革的一項重要任務。筆者認為,首先為了能在有限的學時內,講解更多的內容,而且還能被學生較好地吸收,需要將教學內容作整體分析、分出層次。比如:哪些內容是重點、要點,需要學生牢固掌握;哪些內容是難點,需要慢講,細講;哪些內容屬于擴大知識而容易理解的,可以快講;哪些內容需要壓縮甚至刪減;哪些內容可以讓學生自學。例如,各種顯示器的工作原理和驅動方式是重點內容,需要詳講,精講多練;激光器的清洗,雕刻等應用內容簡單,學生可以自學。其次可以針對難點的內容開展課堂討論,在活躍的課堂氣氛下,加深對知識的理解。最后利用現代化的教學和溝通工具,為學生建立一個交流平臺,這個平臺應用的技術可以由教師自己選擇,如BBS、微信、QQ、電子郵箱、社區等,然后教師將認為有用的資料分享到這個平臺,并對學生提出的問題進行解答,這樣可以達到一個教學相長的效果。
3.4 采用多元化的評價體系
教學評價方面,采用多種考核方式并舉,多角度考查學生對知識的掌握程度。目的是淡化考核結果,避免學生機械地背誦書本知識應付考試,注重學習效果和過程,提高學生自學能力,培養學生良好的學習態度和習慣。如根據光電子技術的課程特點,筆者對原有的考核方式進行了適當的調整,偏重實踐教學的權重,同時,注重平時課堂表現、學習態度和成效,在期末考試中采取開、閉卷相結合的方式(如表2所示)。
表2 考核內容、考核方式及所占權重
基金項目:浙江省高等教育學會高等教育研究課題(項目編號:KT2014079)
參考文獻
關鍵詞:小學數學 快樂學習 綜合素養
小學數學當中的快樂授課方式,能夠將師生參與興趣有效調動起來,施教者帶著暢快的心情投入其中,受教者收獲學習的快樂,由此營造和諧的協作氣氛,所有受教者收獲快樂、自主的綜合發展授課模式。樂學彰顯規律性,也就是將教育教學規律顯現出來,彰顯個體成長特征;樂學亦展現著獨特價值觀,實則是師生一致探尋的價值準則。
一、興趣培養,情境創設
學習興趣即為受教者自主產生獲取知識的渴望,源自自身的主觀性的認知及探究知識,一般這樣自主性的探尋都飽含著一種快樂的因子,可以很好地激發學生參與意識,成為其收獲知識、提升能力水平等的有效驅動力。
學習數學的興趣包含直接及間接兩種類型。在知識及學習活動本身援引出的直接性的趣味便為直接興趣,這些興趣帶有新奇性,源自實踐,彰顯著一種簡潔化的公式特征,具備對稱性的函數特征,問題解決之后收獲愉悅之感。間接興趣并不是直接感興趣于知識自身及具體學習活動,興趣焦點為將來的學習成效,也就是學習成績優異,得到周圍人的贊許,可以更好地服務社會,為現代化建設奉獻自我能力。上述授課環節,受教者學習數學上述兩類興趣,有著重要的存在價值。假如直接興趣匱乏,則就會在學習數學環節產生一種枯燥感,不利于收獲樂學的成效;間接興趣匱乏,遭遇阻礙,就無法全心付出迎接難題,很好的探究數學奧妙。受教者不僅僅需要對數學知識予以學習,還應當將所掌握知識運用于實踐,進而對現實問題予以解決,挖掘數學的內質,深入思索學科價值,解題思路等。因此,施教者應當注重將數學知識和實際相結合,對受教者的數學意識予以培養,增強其解決問題的能力。進而對受教者解讀數學知識有著很好的幫助,也令其探究興趣更為濃厚。
二、引游戲入課堂,激發學習興趣
心理學指出,小學生于課堂中的注意集中時間并不長,一些學生注意力甚至僅僅為十幾分鐘,吸引其注意力就需要制造蘊含趣味的授課環節,最大限度地提升課堂四十分鐘的授課效能,數學教師于授課環節就可以將游戲情節介入課堂。依據授課內容將受教者的有意及無意注意予以調節,實施有效授課,令受教者處于抑制及興奮的持續更替中,實現授課環節的動靜融合。將樂趣和節奏有效結合。由此,將受教者思維有效的調動起來。比方說,講授“統計圖”的章節的時候,筆者可以設計如下導入情境,引領學生嘗試“石頭、剪刀、布”的游戲,為了體現師生互動,教師可以和一位學生進行此游戲,另外的學生可以在黑板上記錄兩人的比賽結果,剩余的班級學生就可以同時大聲喊“石頭、剪刀、布”,由此,令班級學生全部參與到授課情境,令每一名受教者自主參與的興趣大增。這樣有效的授課情境被設計出來,不僅僅能夠將教學資源有效利用,并將數學知識融入到小學生所喜聞樂見的游戲情境,令其學習興趣得到激發,從而帶著濃厚的興趣識記所要學習的數學知識。
三、實施有效激勵,感知評價樂趣
可以將班級學生劃分有效的層次,實施層次教學,成績較為優異的學生予以其充分的肯定,令其探索知識的趣味更濃厚。對于基礎較為薄弱的學生,令其能夠參與到基礎題的練習中,對于其所作出的正確答案或者點滴進步,教師都是給予鼓勵及贊許,令這些學生也能信心大增,感受到學習的光明之燈在召喚自己不斷努力。施教者進行數學競賽的環節,不應當僅僅側重優等生的認知特征,應當兼顧不同層面的受教者,包含基礎較為薄弱的受教者。
四、和諧師生關系構建
打造和諧、平等、民主的小學數學授課氛圍,施教者應當注重將授課理念不斷更新,鼓勵學生的每一次努力,相信受教者經過探索均取得了相應的進步。施教者應當公平地看待班級學生,令各個受教者均可以均等地得到展現自我的機會,進而收獲成功的快樂。此外,施教者對學生所給答案予以評定的時候,需要注重激勵性話語的運用,比方說,“你的思路很有見解”“好巧妙的答案”“別著急,慢點講”等帶有鼓勵性的話語。上述授課方式正是順應了新課改的要求,注重學生主體地位的彰顯,令受教者在一種樂學的情境中獲得知識。
綜上所述,小學數學授課環節,施教者應當注重和諧師生關系的構建,用微笑播撒溫暖,將愉悅的樂學氛圍營造起來,注重對學生有效引導,令師生之間搭建起包含樂趣的學習橋梁,切實彰顯受教者的主體地位,令其德、智等品質均得到培養,切實營造快樂的數學學習氛圍!
參考文獻:
一、學校本位及學校本位美術綜合課程
學校本位我們可以從以下四個方面來理解:(1)以學校為基地。課程整合的全部要素,從計劃的設定、內容的設計到相應評價體系的建立,都是在學校發生和建立的。(2)以學校為基礎。學校課程整合的方式和策略等以學校自身的性質、條件和特點以及可利用的資源為依據。(3)以學校為主體。課程整合是在領會國家課程基本精神的前提下,根據自身的條件和特點對課程體系進行整合的校本化過程,學校和教師是真正的課程整合的主體和主人。(4)以滿足學校學生的需要為根本宗旨。課程整合以滿足學校學生的學習需求、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為根本宗旨。
所謂學校本位美術綜合課程,就是依據學校的實際情況,包括學校的辦學宗旨、學校文化、學生和教師的特點、周邊環境及社區的價值取向等,通過美術進行課程的統整。其目的就是最大限度地發揮美術綜合課程的獨特性,滿足學生的發展需要。學校本位美術綜合課程的實施,不僅對教師、學生,甚至對學校自身來說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教育意義。具體來說主要體現在以下這三個方面:(1)學校真正成為了教育的主體。(2)教師真正成為了課程的主人。(3)學生真正成為了課程的受益者。在美術綜合課程實施過程中,教師、學生和學校三者的角色都發生了重大的轉變。對教師而言,其從被動地接受教學任務的“教書匠”轉變成為了自主選擇、開發課程的“研究者”。對學生而言,以美術為核心來統整其他學科,對問題從多角度進行闡釋,使整合在學生心理上產生,最終達到人格的統整。對學校而言,學校本位美術綜合課程是依據學校自身的特點和條件進行的統整,更加突出了學校的優勢,更加有利于構建學校的辦學特色。
二、學校本位美術綜合課程實施的基礎
目前,許多學校都在進行課程整合的改革,大多數都集中在三門綜合課程上,即“社會”、“科學”和“綜合實踐活動”課,但是以美術為核心統整的課程卻是非常少的。其實美術學科有其內在的獨特性,相比其他的學科在統整課程方面更有學科優勢,更加容易成為整合不同學科的核心,所以學校本位美術綜合課程的實施是有基礎和實施的可能性的。
首先,美術學習可以作為一種學習方式。大家都知道美術學習運用的是一種視覺化語言,在學習中運用的主要是形象思維,這種思維方式與研究性學習是不同的,這是一種開放的、沒有標準答案的、靈活的學習方法。Feltovich和Spiro等人把學科區分為兩大類:一類稱為“有組織”的學科,比如物理、化學,這類學科一般都具有自身一套基本的觀念和明確的規則,像物理學研究的主要是分子、原子和其他的粒子,以及它們相互之間的組合,這些就使物理成為了一門有別于其他學科獨特的學科;另一類是“無組織”的學科,這類學科是沒有永遠成立的規則的,美術就屬于這類學科,像美術中的事物在不同的情況下有時可能是美的典范,有時可能就變得正好相反。所以在欣賞一件美術作品時弄清楚作品與創作背景的關聯是很關鍵的,這是人們之間一種思維方式的溝通。因此,我們應該認識到美術的學習不僅僅是單純的技術訓練,它更多地是一種學習方式的獲得、一種特殊的學習方式,其特征就是形象地感知、非線性地思維和無標準答案地解決問題。
其次,美術具有人文性。這一點已經寫入教育部《義務教育美術課程標準》(2011年版)的美術課程性質中:“美術課程追求人文性。學生在美術學習中學會欣賞和尊重不同時代和文化的美術作品,關注生活中的美術現象,涵養人文精神。”在這里,人文性質與人文主義、人文精神等概念是相同的。在我國傳統文化中,“人文”與“天文”相對;在西方世界,“人文”則與“科學”相對,是“一種思想態度,它認為人和人的價值觀具有首要的意義”。人文精神,就是審視人生,以人為本,就是對人生進行終極意義的探索,對人類命運進行深層觀照,主要是通過人生觀、價值觀、世界觀、人格特征、審美情趣等體現出來。美術是具有豐富的人文內涵的學科,也是我們進行人文教育的核心學科之一,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1)美術是人類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通過美術的學習可以陶冶學生的情操,提高學生的審美能力,在這點上凸顯其人文教育的功能。在美術學習中,一方面學生可以通過靜止的二維畫面和可見、可觸的三維藝術造型來審視客觀世界的美與丑,從而獲得對審美的認識,使學生在欣賞中受到教育和感染。另一方面也可以通過美術創作體現學生自身對審美的一種認識。可以說美術課教學是美育的直接形式,是培養其人文精神的第一臺階。因此,我們應該從人文教育的高度和審美素養的層面來推動美術教育。(2)美術的學習可以發展學生的感知能力和形象思維能力。學生可以通過美術的學習對現實生活和自然界中的事物進行模仿,借助于美術形象再現歷史、現實和未來各種不同的社會生活場景和自然景象。(3)通過美術的學習可以促進學生的個性形成和發展。每一件美術作品不僅與時代、社會、階級、民族、風俗等密切相關,而且還與藝術家的生活閱歷息息相關,因此美術不僅具有時代性、社會性和民族性,它更具有藝術家的個性。
再次,美術本身是一種綜合課程。之所以這么說是因為一方面就美術本身而言,每一件美術作品不論是何種形式,它都不是一個獨立的個體,受到多種因素的影響,諸如時代、社會、階級、民族、風俗等。我們如果要正確地解讀它,就需要整合諸如歷史、文學、心理學等各方面不同視角的觀點。另一方面,就大環境而言隨著全球經濟的一體化以及科技的快速發展,人們的生活發生了巨大的變化,同時也影響到了我們的美術教育。美術已不再是以前我們認為的一種精致藝術,它已成為我們生活中不可缺少的大眾藝術,這種視覺藝術無處不在。我們應當看到在這種后現代的氛圍中,“視覺”已經取代了“讀寫”成為人們傳播訊息的主要方式。語言和視覺藝術已經充分地結合在了一起,在多種媒介的混合交錯中來尋求我們所需要的意義。也就是說當代美術已經成為了一門統合的課程,可以作為一種思維溝通的方式并成為學校課程的中心。
三、學校本位美術綜合課程的設計理念
首先,關于教學。現代教學理念把教學看作是簡單的、確定的和可控制的活動。而后現代教學理念卻不同,它把教學看作是一種復雜的活動,并且充滿了不確定的因素,因此后現代教學主張教學應該而且必須恢復它復雜的面目。
其次,關于認識活動。現代教學理念認為教學認識活動是一種將客觀的、確定的知識由教師傳遞給學生的單向的、線性的過程。而后現代教學理念認為教學認識活動是師生通過對話共同進行知識建構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不僅能夠發現知識,而且還可以生產、創造知識。
再次,關于課程。現代教學理念認為課程是特定知識體系的載體,課程的內容是固定不變的,課程的目標是預定的、不可更改的,課程的組織是有學科界限的。而后現代教學理念把課程看作是一種發展的過程,是教師和學生共同參與、探究知識的過程;課程的內容是一個動態的發展過程,具有開放性和靈活性;課程目標是可以根據實際加以調整的;課程的組織向跨學科、綜合性方向發展。此外,后現代教學理念還承認、尊重價值觀的多元性,并不以某一種所謂權威的觀念控制課程。這些正是學校本位美術綜合課程所遵循的課程觀。
第四,關于學生。后現代教學理念認為每個學生都是獨一無二的個體,因此在教學中不可能用統一的標準來評價學生的學習水平和發展程度。另外,后現代教學理念尊重學生的個性,承認學生是有個別差異的,關注學生主體性和創造性的發揮,把學生看作是知識的探索者和發現者,而不僅僅是知識的被動接受者。注意給學生的不同見解留有空間,加強師生之間的對話和交流,在教師和學生中發展并建立一種平等的對話關系。
第五,關于教師。在現代教學理念中,教師的角色被定義為“教書匠”,也就是機械地按照教學大綱和教材所規定的知識教授學生,還有就是為了保證課堂教學的正常進行而做的常規教學管理,因此對教師的要求也就是具備學科知識和一些教學技能、技巧而已。而在后現代教學理念下教師的角色發生了轉變,教師不僅是擁有實踐智慧的教育者,而且還是教學的研究者、課程的開發者。在學校本位美術綜合課程中,教師也正是承擔著這樣的角色定位。
最后,關于教材。后現代教學理念認為好的教材應該能促進學生的自主學習,為學生的自主學習創造條件,教材并不是孤立的,它應該和教師、學生形成一個相互影響、相互豐富、相互補充的系統。學校本位美術綜合課程能較好地體現這一點,在學習過程中,學生在教師的引導下與教科書產生直接的聯系,發展和豐富學習的內容,學生真正成為學習活動的主人,促進了自主學習。
四、學校本位美術綜合課程實施中的關鍵問題
美術綜合課程由誰來進行綜合,這個問題在整個課程中起著重要的作用,實際上反映出三種不同的課程觀。
一是綜合主體是教材,即教師對教材內容的機械式捆綁與僵化,體現的是一種視課程就是課程標準或教課書的課程觀。二是綜合主體是教師,即教師在實施課程教學之前,預先設計綜合性的教學內容,結合地方資源、學生等情況進行綜合,形成校本課程呈現于學生,學生按照教師的計劃去進行綜合,體現的是一種視課程是“學習的內容及其進程”的課程觀。這二者綜合,其內容在教學活動開始之前就已經確定。三是綜合主體是學生,即由學生自己在學習過程中實現綜合,體現的是一種視課程為表現學生自身經歷的“履歷書”或“自我史”的課程觀,綜合的內容在學習活動的自然流程中進行。當然,所謂“學生主體”其實也需要在教師的指導下師生共建“學習共同體”,給學生提供一個自主學習的平臺,讓學生成為學習的主體。
從綜合的主體上講,目前多數美術綜合課程是一種以專家為綜合主體的課程,即教師把專家預先設計好的綜合性的學習內容呈現給學生,學生按照此進行綜合學習,實質上這種綜合在教學活動開始之前就已經確定了,根本談不上對學生綜合能力的培養。因此,我們應該把美術綜合課程視為一種開放的、動態的、相互聯系的、建構的過程,它應該也必然是一種由學生、教師、學校自主選擇和創建的開放的課程。
后現代的課程觀視課程已不再是一組預定的、僵化的內容,而是在動態、反省的教學過程中選擇、組織、開展。因此,學校本位美術綜合課程的學習,已不再是被動地生產知識,而是主動地建構意義;教師不僅是教學者,同時也是課程設計者;師生共同參與共有的問題和關系,由此形成一個動態的、開放的、生態化的美術學習課堂。美術課程的綜合是符合人類發展需要的,它將會更好地發揮美術教育對人類的獨特價值。
參考文獻
[1] 鐘啟泉,等.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試行)解讀.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1.
[2] 王大根.高中美術新課程理念與實施.海南:海南出版社,2004.
【關鍵詞】中等職業學校 數學教育 校本課程
【中圖分類號】G71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4810(2014)06-0170-01
目前,職業教育中的數學課程陷入了前所未有的尷尬境地:學生學習興趣缺失、教材內容缺乏針對性、一部分學生“望數生畏”,游離于數學學習之外。怎樣才能更好地做到“以人為本”,讓中職數學教學工作更貼近學生的實際、專業的實際、生產的實際?無疑開發出適合中職數學教學需要的校本課程具有重大意義。本文試圖從數學校本課程開發的視角來剖析其中的一些問題,并對職業教育的革新做進一步的思考。
一 開發的校本課程應適時滿足社會對人才的需要
不同專業對數學知識和能力的要求差別很大,相近專業的具體要求也不盡相同。如機械專業對立體幾何、解析幾何有所側重;計算機專業對集合、一元二次方程、計算方法等知識的要求較高;而電工電子則對復數、三角函數、邏輯推理等知識的應用較多;旅游專業要對成本計算、最佳線路的問題應用較多等。因此校本課程就要根據行業企業發展需要和完成職業崗位實際工作任務所需要的知識、能力、素質要求,選取教學內容,并為學生可持續發展奠定良好的基礎。
二 激發學生學習動機,養成良好學習習慣
心理學研究表明,在多數情況下,提高學習動機的最好方法就是讓學生取得較好的學習成績,有經常性的成功體驗。因此,校本課程應適當降低教材的起點,幫助學生系統梳理、復習初中基礎數學內容,充分注意與初中內容的銜接。這樣不僅有利于彌補學生知識上的缺陷,還可以有效消除他們心理上的障礙,提高學習數學的興趣,增強學習的信心,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
三 可以更好地與信息技術相結合
利用信息資源跨越時空界限的特點,將信息技術融合到數學課教學中來,開發校本課程。充分利用各種信息資源,引入時代活水,與數學課教學內容相結合,使學生的學習內容更加豐富多彩,更具有時代氣息、更貼近生活和現代科技;同時也可使教師拓展知識視野,改變傳統的學科教學內容,開發自己的“教材”,使數學課“活”起來。
四 可以融合體現數學文化
長期以來,很多教師將數學教育等同于數學知識的教育,缺乏數學教育中的文化教育。而通過校本課程開發對學生進行數學文化的教育,以校本課程開發理論、高中數學新課程標準為依據;以課外實踐活動和研究性學習兩種課程實施方式為依托,從數學作為一種理性精神、思維方式、現實價值、歷史存在的文化價值入手,將知識與技能寓于數學的理性精神的探索中,將過程與方法寓于數學的思維方式培養、現實價值的探索中,將情感、態度與價值觀寓于數學的歷史存在、美學的感悟和體驗中,從而促進學生全面和諧地發展。
五 通過課程開發可以促進教師的專業成長
校本課程開發是教師面臨的新課題。校本課程開發是一項對教師的專業理論水平、課程開發技能要求較高的工作。鑒于絕大多數教師沒有接受過課程理論方面的專門培訓,特別是缺乏課程開發技能,還有一些教師對中職校本課程開發本身的認識不足,也沒有這方面的實踐經驗,因此,對中職教師特別是參與校本課程開發的教師都需要開展這方面的培訓,通過學習課程論知識,參與校本課程開發實踐,能促使教師形成課程意識,掌握課程開發技術,發展課程能力,從而促進教師的專業成長。
盡管中職校本課程開發具有很多優點,中職開發校本課程不僅是社會的必然要求,而且也是自身求得生存和發展的需要。但很顯然,校本課程不是學校課程的全部,也不是所有中職學校都無一例外地具備開發校本課程的條件。對中職校本課程開發可能會存在局限性。盲目跟風,把校本課程開發當作“編教材”的過程,帶有隨意性。以本校的特色項目作為校本課程開發的主體,固然可以成為校本課程的部分,也容易形成成果和特色,但不論何種類型的校本課程開發,都意味著對課程進行重組和規劃修訂,進行實施、評價與改善的整個過程。那種僅僅熱衷于“編教材”的做法,或未經系統思考和整體設計的“零打碎敲”式地對教材或教學所做的變化,絕不是校本課程的開發初衷。所以學校層面上開發校本課程時也要注意優勢互補,強強合作,避免資源的浪費。這就需要各學校之間克服狹隘的本位主義。無疑,各級教育主管部門應擔負起這樣的責任,進行有效的協調工作。
參考文獻
[1]于凌云、吳建新.職業教育校本課程開發的研究與實踐[J].中國職業技術教育,2009(2)
[2]黃櫻君.讓信息技術深入數學校本課程的開發[J].太原城市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06(3)
[3]俞昕.高中“數學文化”校本課程的實踐研究[J].數學教學研究,2007(11)
隨著經濟的不斷發展,許多大城市的政治經濟都迫切需要復合型高級藝術設計人才,所以藝術設計教育變得尤為重要。而藝術類設計課程不同于其他的課程,相對而言,它的理論部分比較少,算占比例也比較小,而它的大部分時間都用在輔導學生完成作業設計。為了使學生能做出好的作品,每個輔導老師必須策劃和設計好每堂課的內容,使學生更好地理解藝術設計這門課程。據了解,發現許多設計課程教學并不能達到最初的目的,其效果不盡人意,在教學過程中,還存在著很多問題,引起我們的關注。為了使課堂教學深刻、提高學生的動手能力和綜合素質,實踐尤為重要,而藝術設計實踐課程是培養這樣的創新型人才的最有效的辦法。為了解決這些藝術設計課程中存在的問題,本文提出了相應的改進措施。
二、本科藝術設計課程教學普遍存在的問題
首先,就大多數本科院校的藝術設計發展而言,學習專業不夠深,無法全面接受專業知識,而只停留在表面的形態設計,不僅如此,在教學過程中,無法規范教學環節,老師教課太過隨意,無法找到側重點,大多數存在著"備課不足,講授過多,忽略實踐,注重講評"的現象。這樣一來,學生的理解就受到限制,對一些概念模糊,僅僅停留在一些表面的圖紙上面,缺乏實踐能力,只能做一些設計繪圖,而不能將設計作品的材料與工藝結合起來,缺少藝術設計的實踐,使設計作品沒有實用價值,從而使大多數學生不能完全掌握藝術設計課程學習到實踐的轉換能力。
其次,教學太過重視技術方面的訓練,從而忽略培養學生的創造性思維。在教學過程中,只是一味的去講述知識,缺少對學生創造力的培養,即使有一些課程中也有所體現,但卻不能從實際出發,使得教學效果并不是很好。在許多制定的教學計劃中,都規定了一些具體的技術性的目標,這就使得大多數學生的思維受到限制,他們無法按照自己的想法去進行設計構思,二是按著具體的步驟、用制定的軟件工具去進行創作,這樣創作出來的作品很多沒有活力,一定程度上也不能鍛煉學生的思維創造能力。假想一下,一個人的思維受到限制,怎會產生慣性他又怎樣去天馬行空的想像,進行藝術設計。這種以著色均勻,繪圖精細來衡量一個學生的藝術設計訓練太過死板,是許多學生的注意力無法專注在設計上,而僅僅是這些表面功夫上,久而久之,這就使藝術設計失去了意義。這樣長期以來,導致許多學生的學習課程成了圖表設計與程式設計課程,偏科現象嚴重。
最后,教學模式上也存在許多問題。造型基礎、設計基礎、專業設計一直都是教學的三大模板,但這樣的模式并不能完全適應時代的發展,盡管在許多方面都比較完善,設計了許多體系的的課程,卻存在著缺少綜合性教學等問題。當今社會需要的是復合型藝術設計人才,而這樣的教學模式阻礙了對綜合型人才的培養。不僅如此,教學過程中太過乏味,缺少對學習方法、人生態度的培養,忽略了彼此的交流與合作,這就使學生思維受限,失去了積極性,無法培養學生主動實踐的能力。
三、本科藝術設計課程教學改革措施
(一)啟發式教學,注重實踐
運用啟發式教學,讓學生能運用自己的知識來解決一些實際問題,而不是僅僅停留在理解層次上。所以對學生的訓練不應只停留在作業訓練上,應加入一些社會活動,多給學生實踐的機會。只有有針對性的訓練,才可以使學生又好又快的理解知識并學會運用。同樣,也可以舉行一些設計比賽,而比賽內容最好貼近生活,使學生在實踐中認識到藝術設計的重要性。而這些藝術設計的訓練不再是一味的模仿,而是根據老師布置的課題和你自己的知識去創作,老師只起到一個引導的作用,而所有實踐都交給學生,這樣學生的思維不再受限,能進行屬于他們自己的創作。
(二)明確設計目的,激發設計興趣
在研究藝術類設計課程教學模式中我們把學習的主體學生放在第一位。學生有兩種學習態度,一是被動,二是主動。被動者的學習,通常表現為學習目的不明確,專業概念模糊,課程作用不清楚。對于一個沒有學習目標的人來說,他是沒有動力和積極性的,其學習只有盲目和應付。因此,明確學習目的,引起學習興趣是搞好學習的前提,把要我學轉變為我要學,轉被動學習為主動學習。
(三)加設本土文化課程,創作特色設計作品
創建地方資源是一種寶貴的資源,只有加設一些關于本土藝術特色的理論課程,才可以使每個學生更好的理解本土地域文化,更好的建設具有地域文化特色的學院。而藝術設計離不開各種地方特色的靈感,營造學校地域性的文化氛圍也需要藝術設的配合。運用地方、民族文化獨有的資源進行藝術設計,使藝術設計的創造性思維得以拓展,也營造出學校重視地方文化的氛圍和注重運用民族文化的學風。不僅如此,利用這些地方資源,有力的結合了地方特色,帶動了許多學生的學習興趣,加強學生對地方文化的了解,鼓勵創作一些具有創造性的具有地方特色的藝術設計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