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疾病預防的方法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通過學習科學發展觀,加深了對科學發展觀的理解和認識,明確了我國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目標和途徑。作為一名疾病控制工作者,更加知道衛生工作是一項直接關系到人民健康問題的社會基礎性工作。總書記報告強調了健康是人全面發展的基礎,有健康才有小康。這使我們對人民健康的理解放到了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總體要求的高度。同時弘揚了我們黨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宗旨。我們要緊緊圍繞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目標做好我們的疾病控制工作,使各項工作有新思路、新突破、新舉措。
作為一名黨員,一名疾病預防工作者,學習科學發展觀,更要結合自身實際情況,要認真貫徹執行同志提出的:發展要有新思路,改革要有新突破,開放要有新局面,各項工作要有新舉措。必須堅定不移地站在時代潮流的前列,這是歷史和時代賦予我們全體黨員的莊嚴使命。
我們要把學習踐行科學發展觀與當前疾病控制各項工作結合起來;與謀劃好今后的疾病控制工作和人民身體健康結合起來;著力提升我們的職業道德水平和專業素質,提高疾病控制服務質量和服務水平。
胡總書記在十七大報告中提到了建立基本醫療衛生制度、提高全民健康水平,“所講的都是當前醫療衛生行業中最重要的問題,比如說要堅持公共醫療衛生的公益性質,強化政府責任和投入”。其中,“提高重大疾病預防和突發公共衛生事件應急處置能力”,這一條很有現實意義。
我們要提升我們的職業道德水平和專業素質,提高疾病控制服務質量和服務水平,提高重大疾病預防和突發公共衛生事件應急處置能力,就應該做到以下四個方面:
一要提高學習能力,進一步增強自身素質。我們不僅要深入學習業務知識,用專業知識武裝頭腦,而且還要貫徹落實到平常的工作中。在學習中,要有目的,有方向,要進行系統思考、系統安排。我們不管學什么,都要與推動本職工作結合起來,在實踐中善加利用,解決學習不夠重視,功底不夠扎實,工作成績不明顯的問題。一定要有一種學習的危機感、緊迫感,把學習知識、提高素質作為生存和發展的緊迫任務,把學習當作一種工作和追求,牢固樹立終身學習的觀念,爭當學習型職工,要通過學習,不斷提高理論水平,提高知識層次,增強做好本職工作的能力。今年我中心從年初就開始布置了章貢區傳染病防治管理工作綜合培訓班,利用夜校和星期日時間系統安排大家學習專業知識,同時為了使疾病監測工作做得更好,對各醫療機構性病、艾滋病、結核病、傳染病等網絡管理直報人員進行專業知識培訓。通過學習,才能使他們更新專業理論知識,從而達到素質的提高。
二要提高工作能力,進一步增強服務群眾的本領。新形勢下我們尤其要具有綜合分析研究的能力,能夠在復雜的人物和事件中透過現象看本質,抓住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并根據事物的發展趨勢,預測未來可能出現的問題,超前采取防范措施,把工作做在前面,掌握工作的主動權。疾病預防控制中心是一個為群眾服務的窗口單位,它的服務優劣在一定程度上會影響群眾的投資熱情。我們要在廣大職工中廣泛開展“忠于職守、愛崗敬業、開拓進取、樂于奉獻”的職業道德教育,樹立熱情服務的宗旨,實行辦事程序、收費標準公開,做到廉潔辦事,為我區經濟發展提供良好的環境。
三要提高創新能力,進一步增強工作的實在性。隨著改革的不斷發展和深入,疾病控制工作面臨的新情況、新問題將會越來越多,工作任務也將會越來越繁重。要使疾病控制工作再上新臺階,要求全體職工必須提高創新能力。如何結合建設社會主義新的要求,順應形勢進行不斷總結、鞏固、升華,是值得我們認真思考的問題。要講發展,不斷開拓工作新局面,要以良好的精神狀態面對全新的工作。要發揚艱苦奮斗、埋頭苦干、自覺奉獻的優良作風,堅持說實話、辦實事、鼓實勁、求實效,勤于政事,苦干實干,把心思用在工作和事業上。
提供參考。
關鍵詞秋季;蠶病;發生原因;防治
蠶桑生產是銅山縣棠張鎮的重要產業之一,桑樹種植規模一度達到2萬hm2,但近幾年來,因受各種因素的影響,桑園面積大幅度減少,其中蠶病的發生嚴重影響蠶農的收入[1-2]。為此,結合生產實際,就秋蠶發病原因及防治措施進行探討,以促進秋蠶的健康養殖。
1蠶病發生情況調查
在養蠶過程中,特別是在老蠶區,蠶病發生的種類很多,主要是發病率高、危害重的三大傳染性蠶病(病毒病、真菌病、細菌病)居高不下。其在中晚秋每年造成的損失大約15%~20%,特殊年份高達25%~30%。棠張鎮現有新老桑園1 333.3 hm2,正常情況下中晚秋可養蠶2.5萬張左右,如平均每張產繭37.5 kg,因各種蠶病每年損失蠶繭近160 t,相當于擁有106.7 hm2桑園的一個重點村全年蠶繭產量,按中準價13.0元/kg計算,每年收入減少200萬余元。
調查中發現,目前蠶病的發生突出表現出以下發病特點:發病早、發病廣、防治難、損失重。各種蠶病中,以病毒病、真菌病(主要是白僵病)危害最重,占蠶病發生率的95%以上。其中真菌病晚秋發生較重,而且小蠶發病率高。病毒病(主要是血液型濃病),中秋蠶發病率高于晚秋,往往是四眠中略見,五齡4~6 d暴發。
2發病原因
2.1改進消毒方法,提高消毒效果
2.1.1做好大環境的消毒工作。養蠶環境中,病原存在是發病的主因。因此,各家各戶在蠶室蠶具消毒結束后,要對全村進行一次大掃除,清除垃圾,鏟除雜草,疏通陰溝,然后用新鮮石灰粉,對大路小道、屋前房后普撒1次。
2.1.2專室專用。養蠶過程中,原則上要求養蠶室、貯物室等專室專用,嚴禁生產用房和生活用房混在一起,從而影響全面消毒效果和保持經常性的清潔衛生。
2.1.3全面清理,全面消毒。在調查中發現,很多蠶農重視藥物消毒,忽視打掃和清洗;重視地面消毒,忽視墻壁和屋頂消毒;重視蠶具消毒,忽視蠶室消毒;重視小蠶室消毒,忽視大蠶室消毒;重視自家院落消毒,忽視大路小道、屋前屋后消毒;重視蠶期消毒忽視蠶期后的回山消毒[3]。特別是中晚秋蠶期,氣溫較高,病原菌繁殖快,兩季間期短,如果簇具、蠶沙處理不及時,病死蠶隨地亂丟,任人踐踏或喂食雞鴨,必然使養蠶環境受到嚴重的污染,給做好蠶病防治工作帶來很大困難。
2.2選用優質高效蠶用消毒藥品
在生產中消毒效果達不到要求,其原因:一是用藥劑量不足。部分蠶農為了省錢不按標準購足藥品,結果造成蠶病發病早,傳染快,損失慘重[4]。二是使用方法不當。如漂白粉和石灰粉混合消毒,或用藥液消毒后立即放在陽光下曝曬,或直接用福爾馬林熏蒸蠶室蠶具,而沒有使消毒用品在溫潤狀態下密閉24 h以上,從而降低了消毒效果等。三是蠶室蠶具消毒后管理不善,造成二次污染和交叉感染。
2.3飼養管理粗放
①桑園偏施N肥,造成蟲害嚴重,葉質差,加劇野外昆蟲與家蠶的交叉感染。②收蟻期、將眠期、起蠶期、老熟期處理不當,蠶藥用量偏少。眠前不撒止桑材料,眠中干燥材料偏少,眠起時不撒消毒蠶藥。③飼養密度偏大,造成食桑不均和蠶兒互相踩踏,加重蠶病感染。④不提青分批,不淘汰病弱小蠶,造成“幾代同堂”。⑤人為降低上蔟后的溫度,致使營繭時間延長增加感病機會,特別是晚秋期表現尤為突出。
2.4基礎設施不健全
一是桑園排灌配套設施不健全。全鎮80%以上的桑園不能做到旱能灌、澇能排和“三溝”配套。二是養蠶設施落后。據調查,50%的農戶無專用蠶室,40%的蠶戶蠶具不足;80%的農戶蠶室無對流窗或對流窗偏小,空氣流通不暢。
2.5技術服務跟不上
一是隨著縣、鎮兩級事業單位的不斷改革,造成基層技術服務人員職數減少,甚至偏少;二是村組合并后,村級沒有專職蠶桑技術人員,兼職人員隊伍也不穩定,滿足不了蠶農對蠶桑技術人員的要求,造成老蠶農技術倒退,新蠶農缺乏養蠶和防病科學知識。
3防病措施
3.1宣傳、規范蠶病防治技術
一是統一印發宣傳材料,技術人員必須到村到戶宣傳指導,現場規范和矯治各種不當技術。二是技術人員包村包組,以村或組為單位,建立一個統一消毒時間、統一消毒程序、統一消毒標準、統一消毒藥品、統一防病制度的“五統一”的綜合防病制度,堅決做到及時、全面、徹底,避免人為留下“死角”。三是做好蠶期“三隔離”(前后批隔離,大小蠶隔離,蠶室、貯桑室和生活用房隔離),重點防“三病”(病毒病、真菌病、細菌病),預防抓“三期”(收蟻期、起蠶期、將眠蠶期),做好“三處理”(蠶沙、蠶病、舊簇具),實行“三專”(專用蠶室、專用蠶具、專人飼養)的“五個三”工程。四是全面實施養蠶前全面消,蠶期中經常消,蠶兒眠中四周、空氣中消,蠶體蠶座定期消,發現蠶病及時消,上蔟采繭回山消的“六個消”綜合消毒措施。
3.2加強領導,強化服務,獎懲到位。
在每個秋期生產季節到來前,要做好各種蠶病防治預案,及時向上級領導匯報,以得到領導的重視和支持,撥付專項資金,利用廣播、講座、集市等各種形式廣泛宣傳。同時縣蠶桑主管部門的所有技術人員包鎮包村強化“零距離”服務,細化服務的各個要點和環節,量化防病的各個指標,堅決做到好者獎、差者懲,并和技術職稱晉級聯系起來,從而調動縣、鎮兩級技術人員的積極性和創造性,其中我們的主要經驗是讓技術人員集中力量抓重點,采取“各個擊破”的辦法,對重點村“老病戶”、“低產戶”實行包技術、包送藥上門、包提高產量的“三包技術”。每一個技術人員除了做好面上工作的同時,必須聯系10~20個重點示范戶,使規范化的科學養蠶技術逐步推廣實施,實現無病奪高產[5-7]。
4參考文獻
[1] 陳端豪.秋蠶期蠶病流行原因及防治措施[J].蠶桑通報,2002(4):34-35.
[2] 董林,喬翠芳,丁漢.秋蠶期蠶病暴發原因及其防治措施[J].現代農業科技,2008(6):184.
[3] 李洪.蠶病的綜合防治[J].蠶學通訊,2010(1):43-44.
[4] 吳月芳.淺析東陽市蠶病發生原因及防治對策[J].蠶桑通報,2010(1):62-63.
[5] 孫黎峰,韓益飛,楊佩華,等.2008年江蘇秋季蠶病疫情調查分析[J].江蘇蠶業,2009,31(3):7-11.
[關鍵詞] 玉米粗縮病 發生規律 防治方法
玉米粗條紋矮縮病毒病(粗縮病)是于近幾年在我縣玉米生產中發現的一類新病害,主要在我縣山區片的東灣鎮和西戈壁鎮玉米生產區發生,玉米發病后的明顯特征是節間縮短、植株矮縮,沿葉脈產生褪綠條紋。玉米整個生育期都可能感染發病,若苗期感病則受害最重,到長出5~6片葉時就會表現出癥狀,剛開始在心葉基部及中脈兩側產生油浸狀褪綠的虛線條點,逐漸擴展到整個葉片。玉米苗感病后葉片濃綠、僵直,寬短而厚,心葉不能正常展開,發病株較正常植株生長緩慢。至玉米10~11葉期受害,植株會明顯矮化,頂葉叢生,雄花不易伸出,特別是在制種玉米田內,由于雄穗受害,雄花不能散粉或散粉量少,造成雌穗授粉率低,多形成花粒,產量顯著降低;個別田塊后期受害,矮縮不明顯,對產量影響較小。
一、發生規律
該病毒是由灰飛虱傳播的,土壤、種子以及雙斑螢葉甲、葉蟬、薊馬、蚜蟲等危害后都不傳毒。灰飛虱最短獲毒時間為8小時,體內循回期最短5天,病毒不經卵傳播,平均氣溫在20~30℃時,潛育期在7~20天左右,一般為9天左右。該病發生與灰飛虱若蟲的發生數量以及發生時期有直接關系。3~4齡若蟲在農田四周的雜草和土塊下越冬。第二年春季轉入附近的麥田危害,羽化后有一部分成蟲遷飛到剛出苗的玉米田為害。一般7~8月份蟲口密度最大,為害最重。待9~10月份玉米收獲后又轉移到農田四周雜草上,潛入雜草根際或土塊下越冬。帶毒若蟲是翌年的主要初侵染源。降雨量大或灌溉次數多,地邊雜草繁茂有利于灰飛虱棲息繁殖。玉米第一水適時澆灌則發病輕,過早或過遲澆灌則發病重。田間濕度大有利于灰飛虱棲息繁衍。
二、防治方法
該病害由灰飛虱傳播病毒,灰飛虱發生數量的季節變化隨年份、地點而有所不同,因而感染時期也不盡相同,春玉米覆膜栽培時,從5~6月份幼苗期開始發生。與麥田相鄰的玉米田塊發病率相對較高。春玉米幼苗期,要避開麥田大量出現灰飛虱時期,或者利用透明地膜和銀灰色地膜覆蓋栽培,防止媒介害蟲灰飛虱遷入,以延遲發病時間。
三、主要防治措施
1.種植抗病品種,只要是以免疫或高抗自交系作母本,后代都抗病。
2.加強監測和預報在病害常發地區有重點地定點、定期調查,對玉米粗縮病發生趨勢做出及時準確的預測預報,指導防治。
3.依據當地玉米粗縮病的發生危害規律適當調整玉米的播種期,使玉米對該病害最為敏感的生育時期能夠避開灰飛虱成蟲的盛發期以降低發病率。春播玉米應適當提早播種。
關鍵詞:幼兒;疾病;防范
1 常規教學中的防范
1.每日晨檢,檢查幼兒有無發燒、口腔潰瘍、皮膚有皮疹或者手、足有水泡、發熱、腹瀉等癥狀情況。
2.通風與衛生清掃消毒制度:我園將幼兒教學及活動場所、師幼寢室、食堂等作為每日衛生清掃的主要場所,并實行一餐一消毒,餐后桌面及地面消毒水消毒,衛生間每天3次徹底消毒保持其清潔衛生,幼兒離園后紫外線40分鐘消毒(包括教室、寢室、廚房、衛生間),幼兒毛巾每天蒸氣消毒40分鐘,幼兒餐具3餐消毒40分鐘,各班老師每天檢查班機、寢室的開窗情況已保持通風,食堂工作人員做到做好廚房用具、餐具的清潔工作,做到無灰塵、油膩。菜刀、菜板、菜筐等要做到生、熟分_,餐具一餐一消毒。
3.每名幼兒“四勤”(勤洗手臉、勤通風、勤曬衣被、勤鍛煉)的個人衛生要求,及幼兒每天餐前餐后淡鹽水漱口.
2 與家長配合防范
家長應該配合幼兒園做好以下工作:學習有關傳染病的相關預防知識。做到早發現、早診斷、早報告、早隔離、早治療;積極配合班級教師做好傳染病的管理。做好幼兒的個人衛生;對幼兒進行健康教育。按照季節變化及時給幼兒增減衣物;傳染病流行期間不帶幼兒到人口聚集的場所和空氣污濁的場所游;家長應堅持入園前和回家后給幼兒自查,發現異常(例如:口腔有潰瘍、皮膚有皮疹或者手、足有水泡、發熱、腹瀉等癥狀)及時與班級教師聯系;加強幼兒體格鍛煉,堅持上幼兒園,早睡早起,養成良好的作息習慣,同時要加強幼兒在家的飲食衛生的管理,少吃生冷食品,不吃不潔飲食。不給幼兒帶生日食品、糖果等入園;加強家園溝通,及時交流幼兒的健康狀況。
家長若發現幼兒為疑似傳染病后要做好以下工作:家長若發現幼兒為疑似傳染病時,不要驚慌。要及時帶幼兒到我市正規醫院就診。做到早發現,早診斷;若醫院確診幼兒為疑似傳染病時,要立即和班級教師聯系。做到早報告。若排除傳染病也要持醫生證明方可入園;按照醫生要求對幼兒進行隔離治療,幼兒痊愈后須持醫生證明入園。做到早隔離,早治療。保護易感人群;在觀察和治療期間,希望家長多和班級教師保持聯系,同時我園教師也會通過電話給幼兒以身心關愛。
3 后勤工作中的防范
1.明細個人職責。在環境衛生管理方面大到整個幼兒園樓房、院落,小到各班級、各角落的衛生區域,制定了詳細的明細標準,分工到人,職責明確,隨機檢查、抽查,班級老師、家長予以監督,每周各班級進行評比衛生,每月設立衛生紅旗崗,在公共衛生區域里,不定期組織生活老師集體勞動,增加每個人的責任意識,幫助他們樹立新的“大健康教育觀”。每學期都要在后勤工作人員中開展衛生技能、技巧的評比活動,如洗毛巾、疊被子、擦玻璃窗的評比活動,本著公平、公開、公正的原則,評選出一、二、三等獎,給予一定的物質獎勵和精神獎勵,激發后勤工作人員的工作熱情。如果說個人的衛生區域使他們加強了自身的工作責任心,那么每周的集體活動會使他們加強幼兒園主人翁的意識和一種團結協作的精神。在集體活動里,要讓大家做到積極主動,并且感覺到為集體服務那是一種很榮幸的事情。
胰腺癌(pancreatic carcinoma),是胰臟出現的癌癥,其惡性腫瘤會在患者的胰臟生長。通常認為胰腺癌是常見腫瘤中惡性程度最高,也是死亡率最高的。40~70歲多見,男性多于女性。近年來發病率有增高趨勢。由于胰腺位于上腹部胃的后方緊貼脊柱,胰頭部被十二指腸部分包繞,此處癌瘤占2/3之多,90%為導管細胞癌。病因不明,但與飲食、環境和吸煙有關。早期可無明顯癥狀,一旦出現黃疸或腹痛已至中晚期,治療效果較差。因此凡中年以上有上腹不明原因隱痛或脹悶感連及“后心”部,體重減輕或消化功能紊亂者,應想到患胰癌的可能性。
胰腺癌的病因及發病機制目前尚不十分清楚,最近的大量研究表明,胰腺癌的發生可能與以下因素有關。
1.吸煙。大量的研究支持胰腺癌與吸煙之間有密切聯系。吸煙引起胰腺癌的可能機制:①吸煙促使致癌物質煙草特異性N-亞硝酸鹽分泌到膽管,隨后反流入胰管;②煙草特異性N-亞硝酸鹽對器官的特異性作用可隨血流入胰腺;③吸煙增加血脂水平,促發胰腺癌。
2.飲酒。不同種族飲酒后其胰腺癌發病率亦有不同。
3.糖尿病。實驗研究表明,胰島素在體外或體內能促使胰腺癌細胞生長;高濃度胰島素能使胰島素樣生長因子-1受體活化,產生包括細胞周期進程改變的生長促進效應。
4.慢性胰腺炎。流行病學和分子流行病學的研究大多支持慢性胰腺炎可以發展為胰腺癌。
5.長期高脂肪、高動物性蛋白飲食。
6.幽門螺旋桿菌(Hp)。研究顯示,胰腺癌患者中有Hp血清陽性結果,提示Hp感染與胰腺癌有相關性。
胰腺癌的預防方法:
1.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戒煙限酒。吸煙,世界衛生組織預言,如果人們都不再吸煙,5年之后,世界上的癌癥將減少1/3;其次,不酗酒。煙和酒是極酸的酸性物質,長期吸煙喝酒的人,極易導致酸性體質。
2.不要過多地吃咸而辣的食物,不吃過熱、過冷、過期及變質的食物;年老體弱或有某種疾病遺傳基因者酌情吃一些防癌食品和含堿量高的堿性食品,保持良好的精神狀態。
3.有良好的心態應對壓力,勞逸結合,不要過度疲勞。可見壓力是重要的癌癥誘因,中醫認為壓力導致過勞體虛從而引起免疫功能下降、內分泌失調,體內代謝紊亂,導致體內酸性物質的沉積;壓力也可導致精神緊張引起氣滯血淤、毒火內陷等。
4.加強體育鍛煉,增強體質,多在陽光下運動,多出汗可將體內酸性物質隨汗液排出體外,避免形成酸性體質。
5.生活要規律,生活習慣不規律的人,如徹夜唱卡拉OK、打麻將、夜不歸宿等生活無規律,都會加重體質酸化,容易患癌癥。應當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從而保持弱堿性體質,使各種癌癥疾病遠離自己。
關鍵詞:計算機;防范;病毒
在計算機病毒剛出現時,人們對計算機病毒的認識不夠,防范意識不強,還沒來得及深刻認識他的作用,他就已經大量傳播,肆意橫行。幾乎每一網或者沒聯網的計算機都無一例外的遭受到病毒的入侵,也給我們的工作和學習帶來了極大的妨害。隨著計算機在社會生活各個領域的廣泛運用,計算機病毒攻擊與防范技術也在不斷拓展升級。據報道,世界各國遭受計算機病毒感染和攻擊的事件數以億計,嚴重地干擾了正常的人們的生活,給計算機網絡的發展也帶來了負面的影響。然而,計算機病毒技術也也曾應用在了軍事方面,在海灣戰爭、科索沃戰爭中,雙方都曾利用計算機病毒向敵方發起進攻,以達到破壞對方的計算機武器控制系統和整個軍事網絡,病毒的應用作為高科技武器的一個應用,達到了一定的目的。最后,隨著計算機網絡的不斷普及,防范計算機病毒將越來越受到各世界的高度重視。
1.病毒的起源
1949年,由馮?諾伊曼提出了一種對病毒雛形的一個概念,一種可能性,但是沒引起人們的絲毫關注。時隔10年,在美國的貝爾實驗室中,這些要領被應用于一種叫做“磁芯大戰”的電游戲中。這個游戲是由貝爾實驗室的三個年輕工程師發明出來的。該游戲的編寫思路就跟病毒的作用差不多,主要思路是:雙方各編寫一個程序,在一臺計算機中注入,這兩個程序在電話系統內相互廝殺,有時他們會放下一些關卡,停下來修復被修改的指令,當它被困時,就復制一次,以便可以逃離險境,因為它們都存在于計算機的記憶磁芯中,因而得名“磁芯大戰”。在那段時間,計算機都是相對獨立,沒有聯網,所以沒有怎么傳播,只是在小范圍傳播。 1988 年底,才在我國國家統計部門發現了小球病毒。在后面的時間里,病毒的發展是越來越快。
2.計算機病毒的類型及特點
計算機病毒是通過復制自身從而感染其它程序的指令代碼或程序。當染毒文件運行時,病毒也隨之運行并自我復制來感染其它程序。不過,良性病毒沒有惡意攻擊性性的代碼,只占用系統的資源,讓系統運行減慢。但是對大多數的惡性病毒卻是攜帶惡意攻擊性的毒碼,一旦被激發,即可感染和破壞。歸納一下,計算機病毒有以下幾種特點:一是隱蔽性強。病毒可以在毫無察覺的情況下感染計算機而不被人察覺,等到發現時,就已經造成了嚴重后果。二是繁殖能力強。電腦一旦染毒,可以很快“發病”。三是傳染途徑廣。可通過移動設備、有線和無線網絡、硬件設備等多渠道自動侵入計算機中,并不斷傳染。四是潛伏期長。病毒可以長期潛伏在計算機系統而不發作,等達到激發條件后,就發作破壞系統。五是破壞力大。計算機病毒一旦發作,輕則干擾系統的正常運行,重則破壞磁盤數據、刪除文件,甚至導致整個計算機系統的癱瘓。
3.對計算機病毒運用的技術分析加以分析
人們設計計算機軟件的目標主要是追求信息處理功能的提高和生產成本的降低,而往往忽略了安全問題。這就給計算機病毒的發展提供了一個廣闊的空間,而計算機系統的各個組成部分,接口,各層的相互轉換,都存在著不少漏洞。再加上硬件設什缺乏整體安全性考慮,也不可能做到百分之百的安全,軟件方面也更易存在隱患。計算機系統的脆弱性,為計算機病毒的產生和傳播提供了可乘之機;全球萬維網使“網絡全球化”,更為計算機病毒創造了實施破壞的環境;隨著電子技術的發展日趨完善,新的計算機應用技術所涉獵的領域也越來越廣泛,為計算機病毒實現破壞提供了一個平臺。國外專家認為,計算機標準化、標準的信息格式、分布式數字處理、可重編程嵌入計算機、網絡化通信、軟件標準化、標準的數據鏈路等都可讓計算機病毒的入侵成為可能。
計算機病毒入侵的核心技術是解決病毒的入侵。其攻擊目標是計算機各種系統,以及主機到各種傳感器、網橋等,以使他們的計算機在關鍵時刻受到誘騙,而導致崩潰,無法發揮作用。從技術方面來看,病毒的入侵主要有以下幾種: 一是采用無線電方式。主要是把病毒碼通過無線電發射到對方的電子系統中。此方式是計算機病毒注入的最佳方式,也不易被人察覺,但也是技術難度最大的一種方式。采用的途徑大致有:①直接通過向對方電子系統的無線電接收器或電子設備發射病毒代碼,從而使接收器處理時把病毒傳染到主機上,以達到破壞的目的。②冒充合法無線傳輸數據。使用標準的無線電協議及格式,發射病毒碼,使之能像合法信號一樣,進入接收器,達到破壞。③尋找對方信息系統各個環節最易入侵的地方進行病毒的注入。二是采用“固化”方法。即把病毒先注入芯片硬件和軟件中,然后把他們直接或間接交給對方,讓病毒傳染對方電子系統,進而攻擊目標計算機。此種方法非常隱蔽,即使染毒組件被徹底檢測,也不能夠說明其沒有其他一些特殊功能。就是因為我國還是有太多計算機組件還是要從外國進口,所以,才會很容易遭遇芯片病毒的攻擊。三是采用后門攻擊方式。后門,是計算機安全系統中的一個小洞,允許用戶繞過正常安全防護措施進入系統。如早期的windows 98系統。四是采用數據控制鏈侵入方式。通過遠程修改技術,改變數據控制鏈的正常路徑。
當然,還有一些其他的注入方式,這里就不多講解。
3.對計算機病毒的防范可以采用的方法可從管理上和技術上進行預防
3.1管理上的預防
一是不使用來歷不明的軟件,尤其是盜版軟件。機房應禁止未經檢測的移動盤插入計算機,嚴禁上機打游戲。因為游戲的運行環境較多,傳染病毒的可能性較大。二是本單位使用的計算機應有嚴格的使用權限。三是對所有的系統盤以及移動盤進行寫保護,防止盤中的文件被感染。四是系統中的重要文件要進行備份,尤其是數據要定期備份。五是網絡上要限制可執行代碼的交換,建立好較好的口令,規定合理的讀寫權限。
以上是適合于局部小單位,計算機的發展至今,已經在技術上和應用中成為一個社會的問題,最終,還是需要國家制定的法律法規進行約束。
3.2技術方法上的預防
一是采用內存常駐防病毒的程序。在系統啟動盤的AUTOEXE.BAT文件中加入一個病毒檢測程序,它將時刻監視病毒的侵入,并對磁盤進行檢查。由于這種方法要占用內存空間,又容易引起與其他程序的沖突,有些病毒具有躲開防毒程序的功能,所以,不能把它作為防病毒的主要武器。二是運行前對文件進行檢測。這種方法主要采用殺毒軟件進行檢查,不是所以的殺毒軟件都能清楚所有病毒,所以還是要注意以預防為主。三是改變文檔的屬性。只讀文檔時不能修改的,有些病毒只能去掉只讀標志,不能改變屬性。這種方法不失為一種簡單的方法來預防病毒。但它只是針對一般的文件型病毒而言。四是改變文件擴展名。由于計算機感染時必須采用了解文件的屬性,對每種不同的文件都必須使用不同的傳染方式,將可執行文件的擴展名改變后,多數病毒會失去效力。五是防火墻技術。所謂“防火墻”,是指一種將內部網和公眾訪問網如Internet分開的方法,它實際上是一種隔離技術。防火墻是在兩個網絡通訊時執行的一種訪問控制尺度,它能允許你“同意”的人和數據進入你的網絡,同時將你“不同意”的人和數據拒之門外,阻止網絡中的黑客來訪問你的網絡,防止他們更改、拷貝、毀壞你的重要信息。實現防火墻的技術包括四大類:網絡級防火墻(也叫包過濾型防火墻)、應用級網關、電路級網關和規則檢查防火墻。
盡管現在的病毒種類各種各樣,殺毒軟件也比較先進。但病毒的更新,換代速度也非常之快,我們不要掉以輕心。要樹立良好的安全意識,才能在計算機病毒的防護方面做到盡量避免損失。
參考文獻:
1、發病特點
大豆菌核病主要侵染大豆莖部。田間以植株上部葉片褐枯死最先引人注意。這時病株的莖部已斷續發生褐色病斑,上生白色棉絮狀菌絲體及白色顆粒狀物,后變黑色成為菌核。縱剖病株莖部,則見內有黑色圓柱形的菌核依次排列。病株枯死后呈灰白色,莖中空皮層往往爛成麻絲狀,病株外部菌核易脫落。莢上病斑褐色,迅速枯死不能結莢,最后全莢呈蒼白色,輕病莢雖可結粒,但病粒腐爛或干縮皺癟。大豆菌核病菌屬子囊菌亞門,核盤菌屬。莖上形成的菌核圓柱形或鼠糞狀,不規則形。外部黑色,內部白色,切面呈薄壁組織狀。菌核在多雨、潮濕并有光照條件下才能萌發形成子囊盤。病原真菌以散落在土壤里和混在種子間的菌核越冬,越冬后的菌核環境適宜時萌發產生子囊盤和子囊孢子,成為田間初侵染來源。菌核在陰雨連綿的年份發生重,地勢低洼、重茬地種和向日葵茬地發生重;此外,施氮肥過多,大豆生長繁茂,莖桿軟弱,倒伏地段發病重。過度密植地,以及鄰近向日葵的豆田發病較重。
2、發生原因
(1)大豆重迎茬對發病的影響
由于受經濟利益的驅動,一些種植戶在自己承包的土地上連年種植大豆,導致大豆菌核病發病較重。對重迎茬大豆菌核病發病率調查,迎茬發病率為5.6%,重茬發病率為11.2%,而且隨著重茬年數的增加發病率越高,重茬3年發病率為13.7%,重茬4年發病率為28.5%,重茬5年發病率為37.0%。
(2)前茬作物對發病的影響
大豆菌核病除危害大豆外,還可侵染菜豆、蠶豆、馬鈴薯、白菜、向日葵、胡蘿卜等383種寄主植物。近幾年由于種植業結構的調整,各種經濟作物發展迅速,造成大豆前茬的多樣性,再加上不合理的輪作,使大豆菌核病發病率逐年提高。據調查,前茬為菜豆的大豆田,發病率最高的是前茬豇豆地,發病率為41.7%;前茬為向日葵的大豆田,菌核可達6.18 g/m2;前茬為油菜的大豆田,菌核病發病率比正常輪作大豆田高20~50個百分點。
(3)氣候對發病的影響
以2007年為例,大豆菌核病發病率較高,是由于6月降水量大于常年,再加上7月低溫、寡照、土壤潮濕引發了菌核病病菌的萌發,造成大豆再次被侵染,致使許多地塊大豆大面積死亡。
(4)栽培管理對發病的影響
土地不平,排水不暢;封壟前未及時中耕培土,使菌核病病菌有了萌發的機會。大豆種植過密或施用氮肥過多,致使植株繁茂,透氣性差,濕度增加,促使菌核病病菌萌發。
3、防治方法
在大豆開花期,大豆菌核剛開始萌發出土至子囊盤形成盛期,即發病初期,噴灑50%速克靈可濕性粉劑1 500倍液,或50%農利靈可濕性粉劑1 000倍液用量450 kg/hm2噴灑防治,每隔7d噴1次,共噴2~3次,防效可達85%以上。
二、大豆灰斑病的發生與防治
1、病害癥狀
大豆灰斑病病原菌主要危害成株期葉片,也可侵染莖、莢及種子。帶菌種子長出的幼苗和子葉片出現圓形或半圓形深褐色凹陷斑,氣候干燥時,病斑擴展緩慢。當氣候適宜、低溫多雨時,病斑可蔓延至生長點,使幼苗枯死。成株葉片染病后,初現褪綠色小圓斑,逐漸發展成為中間灰色至灰褐色,四周褐色的蛙眼狀斑,大小1~5 mm,有的病斑橢圓形或不規則形。潮濕時,葉片背面病斑中央生出密集的灰色霉層,為該病菌的分生孢子,發病重時,病斑布滿整個葉片,病斑融合,導致葉片枯死脫落。莖部染病后產生紡錘形或橢圓形病斑,中央褐色,邊緣紅褐色或黑色,中部稍凹陷,后又變成淡灰色,從皮孔中又長出分生孢子梗和分生孢子,使病斑處密布小黑點莢斑圓形或橢圓形,邊緣紅褐色,中央灰色,因莢上多毛,不易看到霉層。豆粒上病斑與葉斑相似,多為圓形蛙眼狀,也有的呈現不規則形,邊緣暗褐色,中央灰白,輕病粒上僅產生褐色小點。
2、發生原因
(1)大豆品種抗性
品種對發病影響很大,高感病品種在田間發病早、蔓延快、病斑多,形成孢子量大。耐病品種即使在該病流行年份,葉部病斑也很少。灰斑病生理小種容易變異,使大豆品種抗性喪失。近年來,分子生物學技術尤其是分子標記技術的不斷發展,為大豆灰斑病抗病育種開拓了新的思路。國內外已對部分灰斑病生理小種抗性基因進行了RAPD、AFLP和SSR等分子標記,期望找到與抗病基因緊密連鎖的分子標記,進而應用于分子標記輔助抗病育種,盡快培育出優良抗病品種,減少灰斑病對大豆生產造成的經濟損失。2006年在河南省永城和夏邑等地調查發現,有的地塊大豆灰斑病發生嚴重,品種間反應差別較大。品種試驗田中病情指數為4.3~85.7,可能是灰斑病菌生理小種發生了變化。
(2)環境因素
大豆灰斑病菌孢子萌發的最低溫度為12 ℃,以21~26℃為最適,超過35 ℃萌發率顯著降低。在大豆生長季節,黑龍江省主產區最高溫度很少超過35 ℃,且7—8月平均溫度都在20 ℃左右,因此溫度不會成為大豆灰斑病流行的限制條件。濕度是影響孢子萌發的關鍵因素。因此,降雨量和降雨天數是該病在當年能否流行的關鍵因素。田間濕度越大,孢子萌發率越高,發病越嚴重。在河南省,如果 7月上旬至8月中旬雨量大、雨天多,則導致相對濕度增大,當相對濕度超過82%以上,斑病發病重,此期若干旱少雨,則病害發生輕。
(3)栽培因素
大豆種植密度過大,通風條件差,導致局部溫濕度大,有利于病原菌的繁殖,增大發病幾率。在田間越冬菌源量大的重迎茬和不翻耕豆田,大豆灰斑病發生早且重。前茬作物對大豆灰斑病的發生有很大影響,因為大豆灰斑病病菌的寄主范圍窄,若連年種植大豆會使病原菌積累,感病品種遇到高溫高濕的環境條件,會導致灰斑病的大發生。
3、防治方法
急性心肌梗死是指冠狀動脈急性狹窄或閉塞,所產生的心肌嚴重缺血和壞死。其起病兇險,死亡率高,預后差,是心血管疾病中最危重的急性事件之一。臨床表現多樣,危重程度不一,病情變化迅速,治療措施復雜,需要醫護人員積極配合,對于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而言,時間就是生命。在最短的時間內給予患者正確的診斷及及時的搶救治療,往往決定著患者的短期存活率及長期預后。
1 急性心肌梗死的預防及早期發現
任何可誘發冠狀動脈粥樣硬化斑塊破裂的原因都可成為急性心肌梗死的誘因,如過度用力、劇烈運動、情緒激動、疲勞、吸煙和飲酒都可導致心率加快、血壓急劇升高和冠狀動脈痙攣而誘發冠狀動脈斑塊破裂,是急性心肌梗死的常見誘因[1],故對于已明確診斷為冠心病的患者或存在多種冠心病易患因素(如吸煙、肥胖、高齡、高血脂、糖尿病、高血壓)的患者,應對其進行健康教育與生活方式指導,注意避免急性心肌梗死誘因,指導患者識別常見的心肌梗死癥狀及危險性較高、高度懷疑存在心肌梗死可能性的癥狀,如持久的胸骨后劇烈疼痛、可放射至左側肩背部、小指,含服硝酸甘油2~3粒癥狀不緩解,伴有大汗、惡心、嘔吐等癥狀,應及時撥打120后入院診治。部分患者可能發生的不典型急性心肌梗死癥狀,尤其是糖尿病患者及老年女性,可僅表現為胸悶、氣短、乏力及不可名狀的不適,亦可表現為腹痛、牙痛等,可伴有發熱、惡心、嘔吐等癥狀。均應引起患者及醫護人員的高度重視。
2 加強基礎護理
2.1 休息 由于心肌梗死患者冠狀動脈急劇閉塞,心肌供血驟然下降,其氧供應明顯不足,如增加機體活動量,心肌可進一步缺血缺氧,使心肌壞死范圍增大。因此,急性期患者要絕對臥床休息,嚴禁翻身,減少或禁止親友探訪,防止情緒激動,保持環境安靜,減少干擾。護理操作盡量一次迅速完成,并在護理工作中注意向患者解釋急性期臥床休息可減輕心臟負荷,減少心肌氧耗量,縮小梗死范圍,有利于心功能的恢復;告知患者家屬,患者需要家人的積極配合與支持,家屬應給患者創造一個良好的身心休養環境[2]。
2.2 運動
2.2.1 根據病情選擇適當活動量 對于心肌梗死不同時期活動范圍如下:第1周,絕對臥床休息,尤其心肌梗死前3 d,飲食及大小便均有護理人員協助,四肢關節做被動活動,防止血栓發生;第2周:可在床上翻身及肢體自由活動,可在床邊及室內活動;第3周:可在床上作輕微的活動,如洗臉、進食等;第4周:床邊及室內活動。活動或如有心悸及不適者應減少活動量,無不適感覺者應逐漸增加活動量。發病后常伴有心功能不全,心律失常者可適當延長臥床時間。當患者出院時做好出院指導,避免過度勞累及精神緊張,不逆風疾走及快步登高,以防復發。解釋合理活動的意義,病情穩定后逐漸增加活動量可促進側支循環的形成,提高活動耐力,防止深靜脈血栓形成、便秘、肺部感染等并發癥。活動耐力的恢復是一個漸進的過程、既不能操之過急,過度活動,也不能因擔心病情而不活動。
2.2.2 訓練時的監測 若運動時心率增加超過(170-年齡)×80%,或血壓降低超過15 mm Hg,出現心律失常或心電圖ST段缺血型下降≥0.1 mv或上升≥0.2 mv,則應退回到前一運動水平,若仍不能糾正,應停止活動。
2.3 吸氧 心肌梗死急性期心肌處于缺氧狀態,急性期給予持續吸氧48 h,氧流量3~5 L/min,病情變化可延長吸氧時間。吸氧可改善心肌缺氧狀態,減輕疼痛,早期應用有助于縮小梗死面積。待疼痛減輕,休克解除,可減低氧流量。
2.4 飲食
2.4.1 少時多餐 一次性飽餐后,腹壓上升,膈肌抬高,心臟被迫上移,可影響心率及冠狀動脈血流量,增加心臟負擔。飽餐后胃腸道血管擴張,血液需求量增加,這樣大大增加了心肌耗氧量,增加心臟負擔,促使病情的惡化,因此要少食多餐。
2.4.2 低脂飲食 進食過多脂肪飲食,可使血液內含脂量增加,血液粘稠度增高,冠狀動脈阻力增大,血流緩慢,血小板聚集,加重冠狀動脈的閉塞,擴大梗死面積,因此,急性心肌梗死的前幾天,宜進低脂、低膽固醇、清淡易消化膳食,如:果汁、菜湯、米粥、面片等。2.4.3 進食適量的蛋白水果高纖維素飲食 心肌梗死患者長期臥床,消化功能減退,腸管蠕動緩慢,經常出現排便困難,高纖維素飲食產生的食物殘渣,可以刺激腸壁引起排便,植物纖維素還可以促進類固醇的排泄,使血膽固醇下降,水果中果膠又可刺激腸蠕動,起通便作用。避免刺激性的辛辣食物。
2.4.4 限制鈉鹽的攝入量 每日鹽攝入
3 保持大便通暢
3.1 心理疏導 心肌梗死急性期,向患者解釋床上排便對控制病情的重要意義。指導患者不要因怕弄臟床單而不敢床上排便,或因為怕床上排便而不敢進食,從而加重便秘的危險。
3.2 指導患者采取通便措施 如進食清淡易消化含纖維素豐富的食物;每日清晨給予蜂蜜20 ml加適量溫開水同飲;適當腹部按摩(按順時針方向)以促進腸蠕動;遵醫囑給予通便藥物如麻仁潤腸丸、果導片等。囑患者勿用力排便,病情允許時,盡量使用床邊坐便器,必要時使用開塞露。
4 潛在并發癥的預防與護理
4.1 心律失常 急性期持續心電監護,發現頻發室性期前收縮,多源性的、成對的、呈RonT現象的室性期前收縮或嚴重的房室傳導阻滯時,應立即通知醫師,遵醫囑使用利多卡因等藥物,警惕室顫或心臟停搏的發生。監測電解質和酸堿平衡狀況,因電解質紊亂或酸堿平衡失調時更容易并發心律失常。準備好急救藥物和搶救設備如除顫器、起搏器等,隨時準備搶救。4.2 心源性休克 因心肌廣泛壞死,心排血量急劇下降所致。多發生于起病的數小時至1周內,患者表現為面色蒼白、皮膚濕冷、脈細而快、大汗淋漓、煩躁不安、尿量減少,嚴重者可出現昏迷,血壓下降,收縮壓低于90 mm Hg,或原為高血壓患者,血壓較原水平下降30%以上,一旦出現上述癥狀、體征,應立即通知醫師,準備好急救藥物隨時準備搶救。
4.3 心力衰竭 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在起病最初幾天內甚至在梗死演變期可發生心力衰竭,特別是左心衰竭。應嚴密觀察患者有無呼吸困難、咳嗽、咯痰、尿少等,囑患者避免情緒煩躁、飽餐、用力排便等可加重心臟負擔的因素;一旦發生,則按心力衰竭進行護理。
4.4 出院指導 建議患者出院后繼續康復門診隨訪,進行康復治療。一般分階段循序漸進增加活動量,提倡小量、重復、多次運動,適當的間隔休息,可以提高運動總量而避免超過心臟負荷。活動內容包括個人衛生、家務勞動、娛樂活動、步行活動(是應用最廣泛的方法),避免劇烈運動、競技性活動、舉重或活動時間過長。經2~4個月的體力活動鍛煉后,酌情恢復部分或輕工作,以后部分患者可恢復全天工作,但對重體力勞動、駕駛員、高空作業及其他精神緊張或工作量過大的工作應予更換。
參 考 文 獻
[關鍵詞] 種豬 疾病 種類 防御措施
[中圖分類號] S828.4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3-1650 (2013)06-0210-01
一、種豬疾病的種類特征及其防御措施
1.種豬肢蹄病
肢蹄病最主要的特征是會使種豬的關節發生腫大,會使豬腳破裂,嚴重的時候會致使種豬不能站立。對于種豬肢蹄病主要的防御措施有幾種:(1)要保持種豬生活環境的清潔與干爽;(2)減少對種豬的刺激與驚嚇,盡量減少種豬的打斗;(3)保持圈舍不要有尖銳物,做好種豬的消毒工作。針對種豬肢蹄病的治療方法有兩種:第一,10 mL安痛定,加10-20mL復方磺胺;第二,10 mL安痛定,加160-320萬單位肌注的青霉素,再加10mL地塞米松。
2.種豬的消化系統疾病
種豬的消化系統疾病主要包括病毒性腹瀉、細菌性腹瀉以及出血性腸炎三種。其中病毒性腹瀉的癥狀為:種豬的糞便如同水一樣漏出,嚴重者直接噴出。糞便的顏色為黃綠色或者青綠色,種豬食欲不振,出現消瘦的癥狀。病毒性腹瀉的防御方法同樣要保持圈舍的干凈與干爽,充足的陽光照射,做好消毒工作。不要喂食種豬霉變的飼料以及亂喂東西。藥物治療多用些防止脫水以及防止繼發感染的藥物。可以全群投藥,也可以在飼料中添加抗生素、米糠等。種豬細菌性腹瀉又叫做下痢,這種病的特征是種豬的糞便不會出現水狀,而是稀糊狀,影響種豬的生長并且能夠引發其他疾病。下痢的治療可以全群投藥也可以個體治療。防御措施要做到以上防御措施的同時還要保持種豬飲水的清潔。種豬出血性腸炎的癥狀為種豬拉稀,糞便中帶有儲出血現象,種豬的食欲不振。出血性腸炎的防御措施為:在種豬的飼料中添加150-200g/t料的痢菌凈,也可以添加1000g/t料的土霉素。出血性腸炎治療措施:將10-20mL的林可霉素,5-15mL的痢菌凈,兩種藥物分開注射。
3.種豬的呼吸系統疾病
種豬的呼吸系統疾病的主要癥狀就是咳嗽、食欲減退、呼吸急促,同時伴有發燒,肺炎等癥狀。種豬的呼吸系統疾病的預防主要分為飼養預防以及藥物預防,飼養預防主要是指圈舍的通風良好,飼養者要做好御寒以及避暑的工作,保持種豬生活環境的良好。藥物預防指的是將藥物拌進飼料中達到預防的目的,主要用的藥物有,北里霉素、土霉素、磺胺-6-甲氧、阿莫西林以及強力霉素等。
4.種豬鏈球菌病
種豬的鏈球菌病包括三種類型,分別是種豬急性敗血癥腦膜腦炎型、種豬關節炎型以及種豬淋巴結膿腫型。急性敗血癥腦膜腦炎型的癥狀是種豬出現突然倒地,體溫升高,種豬的四肢出現游泳狀,口吐白沫。急性敗血癥腦膜腦炎型的預防藥物可以選擇強力霉素、增效磺胺-5-甲氧嘧啶等。種豬關節炎型的癥狀與肢蹄病比較相似,種豬的關節出現腫大以及破腳的現象。預防藥物與急性敗血癥腦膜腦炎型的預防藥物一樣,治療的方式為10mL安痛定,加160-480萬青霉素;或者10-20mL復方磺胺。種豬的淋巴結膿腫型癥狀為種豬的下頜淋巴出現紅腫或者膿包。最簡單的治療方式是將其切開,將膿水排出,用藥物進行清洗。預防措施可以采用以上藥物進行預防。
5.種豬皮膚病
種豬的皮膚病主要是豬疥螨病,這種病的癥狀是種豬皮膚局部會出現結節,結節的一般大小為黃豆大小,發病的時候比較癢,種豬會在角落里或者欄桿處摩擦蹭癢,嚴重的種豬會出現消瘦或者皮毛松亂的癥狀。較好的預防措施是保持圈舍的清潔干爽,要定期對圈舍進行消毒。治療豬疥螨病可以在種豬身上噴灑配制好的高錳酸鉀溶液或者敵百蟲溶液,如果種豬出現了全身感染,就肌注青霉素160-320ml,加上5-10mL地塞米松.
二、浙江省永康市種豬養殖現狀
目前浙江省永康市種豬的養殖在發展的同時出現很多問題,首先,在基層的人員,尤其是在進行種豬疾病診斷的專業人員特別少,專業臨床獸醫較少,這樣就很難滿足種豬養殖場或者個人養殖場的需求與需要。其次,專業人士對種豬疾病的診斷并不及時,經常延誤病情,造成了種豬疾病的傳染與擴散。針對這些問題與存在的弊端,有必要增強養殖人員的專業知識以及種豬疾病的防治方法。
三、豬的檢疫檢驗方法
1.宰前檢疫
1.1群體的檢疫。通常采用“動態、靜態、飲食狀態”的觀察,對豬群體健康狀況進行初步的評價,對呈現異舉的豬及時標識隔離,以進一步檢查。
1.2個體的檢疫。通過體溫的檢測視診、觸診,必要時輔以叩診、聽診等方法,對群體檢疫時隔離出的異舉狀態生豬做詳細檢查,初步判定其是否有病。
2.宰后檢驗
2.1宰后檢驗基本要求
2.1.1為了迅速、準確地檢驗胴體和內臟,不遺漏應檢部位、項目,必須遵循一定的檢疫程序和順序。
2.1.2為保證肉的衛生質量和商品價值,只能在一定部位剖檢,刀口要深淺適度。
2.1.3切開臟器或病損部位時,要防止病變材料污染產品、場地、設備、器材和檢驗人員等。
2.1.4對受檢淋巴結,應縱向切開,盡量暴露較大切面。
2.2宰后檢驗程序及目的
2.2.1頭部檢驗
檢查炭疽、結核、口蹄疫、囊蟲等疫病為主。
2.1.2體表檢驗
一般僅限于對燙毛豬的檢驗,以檢驗豬瘟、豬丹毒、豬肺疫等疫病、皮膚病變等為主。主要觀察體表和四肢。
2.1.3內臟檢驗
在開膛后進行,先檢查胃、脾、腸、后檢查心、肝、肺。以檢驗各種器官呈現的各種疫病病理變化為主,同時檢查囊蟲、細頸囊尾蚴、漿膜絲蟲等寄生蟲疫病。
2.1.4胴體檢驗
通過對肉體應檢淋巴結、腰肌、腎臟的檢查,對各種疫病、囊蟲等進行檢查。
2.1.5旋毛蟲檢驗
豬開膛后采取橫膈肌腳左右各一塊肉樣,按肉體編寫同一號碼,送做旋毛蟲檢驗。檢查時撕去肌膜,肉眼觀察有無寄生蟲存在,必要時可以從肉樣上剪取24個小肉粒,壓片用50~60倍顯微鏡鏡檢。主要檢查旋毛蟲、囊蟲等疫病。
2.1.6復驗
對胴體各部位進行一次全面復查,重點觀察脊柱骨斷面有否膿腫、出血病變,有害腺體是否摘凈等,并對產品做出最終衛生詳檢。
2.1.7化驗室檢驗
在感官檢驗無法得出確切判斷情況下,微生物學、組織病理學、血清學、理化學檢驗等實驗室檢驗方法是有效補充。尤其在炭疽的確診上必不可少。對進行化驗室檢驗的胴體、內臟等應標識,隔離清楚,單獨存放,等確診后再依有關規定處理。
四、結論
種豬疾病是影響養殖種豬事業發展的重要因素,針對以上分析總結的種豬疾病類型以及防治措施和方法,對種豬日常行為所表現出來的癥狀與特征進行觀察,做好防御工作,針對發生的不同病情采取有力的措施,爭取治療的第一時間,真正做到疾病的預防與治療,豬的檢疫也是非常重要的,這關系著人們食用豬肉的安全問題,所以掌握一定的檢驗檢疫方法是必要的,通過本文的論述,希望對種豬疾病的預防與治療以及檢疫檢驗方面有所幫助。
參考文獻
[1] 孟和吉力根. 近年豬疾病復雜的原因分析[J]. 吉林畜牧獸醫. 2011(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