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校園欺凌對學校的建議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關鍵詞:欺凌;普遍性;成因;危害;干預
一、相關概念界定
關于欺凌的定義,有研究者認為欺凌是力量較強者在未受激惹的情況下對力量較弱者重復進行的攻擊,是一種故意傷害他人的行為。而人員高度集中的學校,必然成了欺凌滋生的土壤。隨著社會的發展以及網絡的普及,校園欺凌愈演愈烈,很多行為由欺凌變成了暴力,由此校園欺凌才受到較為廣泛的關注。
(二)欺凌的類型
關于欺凌的分類,心理學上把欺凌分為直接欺凌和間接欺凌。直接欺凌主要包括直接的身體欺凌(即欺凌者用身體上的動作直接對受欺凌者實施的攻擊)和直接的言語欺凌(即欺凌者通過口頭言語形式直接對受欺凌者實施的攻擊);間接欺凌主要是指通過某種中介手段來達到傷害對方的目的,如運用人際關系或關系網絡來孤立、冷落受欺凌者等形式給受欺凌者以精神上的打擊。隨著網絡的普及,以將欺凌視頻或受欺凌人的行為公布在網絡上為特征的網絡欺凌也成為一種主要方式。
二、校@欺凌的成因
學生的生長離不開周圍的環境的影響,家庭、學校、社會是學生所處的三大環境,耳濡目染,其思想和行為會或多或少會受到環境的一些影響。
(一)家庭環境
家庭是學生最先接觸到的也是學生所處時間最長的環境,對學生的影響也最大。多數家庭對獨生子女的嬌生慣養,使孩子形成了“唯我獨尊”,事事依賴他人的習慣。困難面前他們或是躲避退讓、忍氣吞聲,或是惱羞成怒,不計后果。單親家庭中的兒童,由于缺乏家庭原有的溫馨和關愛,可能會形成攻擊性較強的性格或回避型的性格特點。如果孩子曾經被毆打,則他們長大后也會如法炮制,誤認暴力是解決問題的方法。用父母對待他們的方式去對待別人,在他們看來,這是對自己父母不滿的一種發泄和釋放。
(二)學校因素
雖然素質教育的口號喊了很久,但是迫于升學壓力,幾乎所有學校仍然將智育放在的第一位,而忽視德育、法制教育、心理健康教育等。從領導到班主任都普遍缺乏防微杜漸的意識,往往是欺凌事件發生了,才逐步調查出一些細枝末節,而這些看似渺小的“嫩芽”長大的過程,除了學生有所察覺,幾乎沒有成年人知道。太多的因素在暗中長時間發酵,才最終醞釀出幕幕悲劇。
(三)社會環境
當今的青少年生活在社會轉軌時期,各種外界的不良信息使他們受到很多負面的影響。隨著越來越多的游戲廳、網吧等娛樂場所進入了青少年的學習生活,這些媒介所渲染的暴力行為在更寬廣的思想空間上影響甚至左右著青少年的道德和價值評判。當孩子的眼里有傷疤,看世界才會殘缺;欺凌一次次在校園發生,這意味著成人世界的不美好投射給孩子太多的陰影。諸多校園暴力事件發生,歸根到底必須先從反思和檢討成人社會的缺失開始!
(四)立法缺失問題
立法的缺失問題是國內校園暴力不斷發生,始終也無以得到遏制的真正原因。對欺凌者的各種欺凌僅僅停留在道德批判層次是遠遠不夠的。支持制定有關反校園暴力的法律法規,明確規定應對校園暴力的相關條文,司法機關及時介入校園暴力事件,提前刑事責任能力年齡,根據情況對施暴者定罪量刑,對監護人做出連帶處罰,以法律手段有效減少校園暴力事件的發生。
三、校園欺凌現象的危害
無論對于被欺凌者還是欺凌者,其危害都是顯而易見的。在欺凌事件中,受欺凌者大多處于弱勢,他們通常采取逃避、退縮、忍讓等方式。根據心理承受能力的不同,受欺凌者可能會出現恐懼、焦慮等癥狀,以至于不能專心于學業;一些應激能力較弱,敏感性較強的學生若不能得到及時有效的心理疏導,妥善處理欺凌事件帶來的影響,長期處在情緒不穩定、心情壓抑的狀態,久而久之可能會發展成心理疾病,嚴重影響身心健康; 對于欺凌者,學生時期的欺凌有可能會成為一種行為習慣,隨著年齡的增長日趨嚴重,甚至發展成違法犯罪行為。若不及時干預,任其發展,將來出現嚴重暴力行為乃至違法犯罪行為的風險也會極高。
四、干預:建議與對策
(一)家庭方面
1.做文明家長,杜絕家庭暴力,努力為孩子創造和諧的家庭氛圍
社會學習理論認為:人的行為是通過學習獲得的,主要是通過強化與觀察模仿兩種機制來完成。家庭環境的不良和父母的教養方式不當也必然會產生一些與之相對應的行為后果。例如,生活在家庭暴力環境中的孩子,更容易走上極端,長期的負面環境使他們更可能成為截然相反的兩種人:欺凌者和被欺凌者。前者把暴力看做一種情緒發泄,遇到問題后,不去尋找其他的解決渠道而是想當然地認為暴力是解決問題的唯一辦法;后者則是在形成了唯唯諾諾的心理,認為被暴力是正常的,不敢反對,不敢向老師或其他人求助。以致屢次被欺。因此,家長們要意識到自己的行為對孩子產生的影響,要為孩子樹立良好的榜樣,為他們的健康成長創設一個和諧安寧的家庭氛圍。
2.加強學校與家長聯系,及時進行心理干預
家長首先要善于捕捉孩子欺凌他人或遭受欺凌的跡象。當校園欺凌事件發生后,家長應及時與學校取得聯系,了解情況,進行情緒疏導和心理安撫。例如,告訴受欺凌者要及時向老師或家長反映,大膽說出自己的委屈,而不是一味地害怕或躲避;警告欺凌者這種行為是錯誤的,長期發展下去將會導致犯罪,可選擇更好的解決問題的方式。
(二)學校方面
1.引起重視,加強法律知識的教育普及
學校首先應當引起重視,把預防欺凌現象的發生作為學校日常教學管理的一部分。此外,可以利用班會、對學生進行法律知識的普及。很多學校是每周一個主題,但周周都在換,實際上根本起不到什么教育作用。一節感恩班會也只是讓學生給家長端了一盆洗腳水,僅此而已。若想從根本上根除某一問題,穩固一個觀念或培養一種習慣,我們可能需要一個學期甚至更長時間。
2.開展心理健康教育
學校通過開設心理健康教育課程,針對欺凌者和受欺凌者開展心理健康教育,提高欺凌者的自控能力,幫助他們學會控制情緒和行為的沖動性,不讓沖動的情感動作化,引導他們當出現緊張或憤怒的情緒時,可以用跑步、打球等活動代替,學會預見行為的后果以及換位思考,在其身上模擬侵犯動作,使其設身處地體驗受欺凌者的痛苦,從而達到改變其行為的目的;針對受欺凌者開展心理健康教育,積極引導受欺凌者表達出自己內心壓抑的消極情緒,防止這種情緒走向極端化,認識到自己受欺凌的原因,找到解決問題的對策,樹立改變現狀的信心。
3. 學校、社會、家庭合力,齊抓共管“后進生”
對學校和執法部門而言,學校要積極做好學困生的轉化工作,善于用我們的眼睛去發現美,發現后進生身上的閃光點,一旦發他們現有了點滴的進步,教育者就可以“小題大做”,公開表揚, 以此作為他們轉化的立足點。同時還要加強法制教育,針對學校出現的問題,請派出所給學生上專題法制課,與當地政府聯合召開后進生及其家長的座談會;和執法部門增強聯系,嚴懲社會不良分子對在校學生的騷擾,為其創造一個良好的學習、生活環境。
(三)社會方面
建議廣電部門嚴格審核機制,將非暴力的、適合中小學生收看的電視節目呈現給他們;同時呼吁執法部門著實加強對網吧、游戲室等場所的治理,最大限度地切斷中小學生模仿不良行為的渠道。
綜上,杜絕校園欺凌幾乎是不可能的,但我們至少可以盡力減小其危害。而且這是一項宏大的工程,不是哪一個教師或班主任能夠單獨完成的任務。我們不能簡單地認為某個班級的班主任應該負全責。從教育指導思想到教育、教學的組織和運作方式,都需要有根本性的變革。
參考文獻:
[1]朱 瑾.校園受欺負學生的心理分析與干預研究[J].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2011(2).
防治校園暴力,這回出招挺細
日前,多部門聯合《關于防治中小學生欺凌和暴力的指導意見》。《意見》不僅明確要“消除未成年人違法犯罪不需要承擔任何責任的錯誤認識”,也提出了關注學生有無精神恍惚、推進視頻監控系統全覆蓋、多次實施暴力學生必要時轉入專門學校等具體舉措。專家指出,任何情境任何形式的暴力都不允許,必須做好早期發現,懲戒和教育并舉,防止受害人受到二次傷害。
欺負弱小、敲詐勒索、言語和肢體傷害……屢屢發生的校園欺凌和校園暴力事件,影響了學生的身心健康和安全,受到了社會的廣泛關注。
日前,繼國務院教育督導委員會辦公室印發《關于開展校園欺凌專項治理的通知》之后,教育部聯合中央綜治辦、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檢察院、公安部等部門,針對學生欺凌問題聯合《關于防治中小學生欺凌和暴力的指導意見》,從有效預防、依法處置、形成合力3個方面,對防治中小學生欺凌和暴力提出了要求。
與以往不同,《意見》提出了非常具體的舉措,如“關注學生有無學習成績突然下滑、精神恍惚、情緒反常、無故曠課等異常表現及產生的原因”“禁止學生攜帶管制刀具等危險物品進入學校”“推進校園及周邊地區公共安全視頻監控系統全覆蓋”“對屢教不改、多次實施欺凌和暴力的學生,應登記在案并將其表現記入學生綜合素質評價,必要時轉入專門學校就讀”“依法追究其監護人的法律責任”等。
事前
消除“未成年人不需擔責”的錯誤認識
《意見》提出,針對欺凌、暴力進行全面教育,強調“消除未成年人違法犯罪不需要承擔任何責任的錯誤認識”,意在堅決對欺凌、暴力說“不”。
“在施暴者的心中,欺凌行為常常被認為是可以容忍的。”南京師范大學心理健康教育咨詢中心咨詢師裴濤分析,在這種錯誤認知的指導下,欺凌和暴力才會屢見不鮮。《意見》明確,任何情境下以任何形式訴諸暴力,都是不被允許的。只有在中小學生頭腦中樹立“欺凌害人害己”“違紀違法必究”的觀念,才能指導他們正確判斷身邊的欺凌、暴力現象,從根本上瓦解欺凌暴力行為滋生的土壤。
有效遏制校園暴力的發生,“心防”和“人防、物防、技防”同等重要。武漢大學教育科學研究院院長程斯輝談到,在學校安全管理中,物防與技防已受到相對的重視,人防問題也有相應的責任制度規定。這次多部門出臺的防治學生欺凌與暴力的《意見》,將學校安全管理視為預防學生欺凌與暴力發生的重要舉措,凸顯了“心防”的重要性。
《意見》強調,要及時掌握學生思想情緒和同學關系狀況,“特別要關注學生有無學習成績突然下滑、精神恍惚、情緒反常、無故曠課等異常表現及產生的原因,對可能的欺凌和暴力行為做到早發現、早預防、早控制”,程斯輝認為,這正是旨在關注師生心理健康安全。此外,應該對學校的優秀學生、貧困生、心困生、留守生給予更多的關注與關愛。
事中
早期發現,監控上下學重要時段與路段
華東師范大學教育學部常務副主任范國睿認為,每一起學生欺凌和暴力事件中,施暴者、被施暴者雙方都是受害者。被施暴者一方,身心受到傷害;施暴者一方,人格也會受到傷害。因此,對待中小學生欺凌和暴力事件,無論是用教育的方法還是法治的方法,根本目的都是為了學生的人格與心靈健康。在應對策略上,應當綜合運用積極教育、早期預警、現場干預、依法懲處、心理疏導等方式。其中,現場干預一環,是不容忽視的。
那么,校園暴力事件正在發生時,應該如何干預呢?
《意見》特別強調了早期發現的重要性,“重點監控學校周邊、學生上下學重要時段、學生途經重點路段,加強對重點青少年群體的動態研判,對學生欺凌和暴力事件做到早發現、早預防、早控制,對青少年違法犯罪活動預測預警、實時監控、軌跡追蹤及動態管控。”
“早發現,是迅速、妥善應對欺凌和暴力事件的基礎和前提。”北京教育科學研究院研究員耿申認為,學校應聘請專業人員對全體教師和學生家長進行培訓,使教師和家長能夠從學生的行為、情緒、衣著、用品等方面發現卷入欺凌和暴力事件的跡象,及早發現尚處隱秘期的欺凌和暴力現象,并且實施早期干預,將欺凌和暴力遏制于萌芽階段。
范國睿指出:“《意》要求,在地方和區域層面,建立學校、家庭、社區(村)、公安、司法、媒體等各方面溝通協作機制,真正形成學校、家庭、社會三位一體的工作合力。”此舉意在明確多元主體的共同責任,形成合力,不讓欺凌和暴力現象躲過各方的視線。
事后
懲戒教育結合,避免校園暴力擴散成網絡欺凌
《意見》指出,“既做到真情關愛、真誠幫助,力促學生內心感化、行為轉化,又充分發揮教育懲戒措施的威懾作用。”裴濤分析說:“我們要懲戒和杜絕的是欺凌和暴力的行為現象,而不是要討伐和清算一個個迷失自己的孩子。《意見》的出發點是我們始終相信,每個孩子都可以通過教育改正錯誤,成為一個更好的人。”
《意見》還提出:“對實施欺凌和暴力的學生,要充分了解其行為動機和深層原因,有針對性地進行教育引導和幫扶,給予其改過機會,避免歧視性對待。”有專家分析,這提示了作為教育管理者,不是要對施暴學生一味批判、恐嚇、全盤否認,而是要幫助他們看到自身行為的不合理之處,理解自己施暴行為的前因后果,并學習用更加健康積極的方式實現合理的目標。這樣才能懲教結合,立德樹人。
面臨日益頻仍的學生欺凌和暴力事件,世界多國都加強了立法等相關懲戒措施。
2002年,挪威政府總理、全國教師協會、各區反欺凌聯盟、全國家長協會和兒童監察員代表共同發表了《反欺凌宣言》,對學生欺凌和暴力實行“零容忍方案”。
2003年,英國政府教育與技能部《反欺凌行動》。多數中小學制定了專門針對欺凌的措施。
2013年,日本參議院審議通過《欺凌對策推進基本法案》。
此外,美國聯邦政府和州政府也都加強立法,通過制定欺凌行為認定標準和嚴懲欺凌行為,遏制校園暴力。
范國睿建議修訂未成年人保護法及民法、刑法相關條款,增加“防治中小學生欺凌和暴力”等內容,使中小學生承擔欺凌與暴力的相應法律責任。同時,借鑒相關國家的未成年人社區矯正制度,對于未成年犯罪者,采取非監禁執行,強制其參加一定時間的社區服務;對監護者進行必要的懲戒,以強化其教育、監護之責。
此外,《意見》強調,在報告、宣傳及處置等各環節,要“嚴格保護學生隱私,防止泄露有關學生個人及其家庭的信息”“防止媒體過度渲染報道事件細節,避免學生欺凌和暴力通過網絡新媒體擴散演變為網絡欺凌”。對此,裴濤認為,中小學生遭受欺凌暴力傷害后會進入心理創傷狀態,安全感被破壞,各方面均不穩定。任何疊加的危險,都可能造成更加難以挽回的傷害。必須通過反復確保所處環境的安全穩定,才能逐步恢復正常。因此,隱私保護就顯得格外重要。
“雖然傳播有警示意義,但我們不能泄露孩子的隱私或揭開孩子的傷疤,使他們受到二次傷害。”裴濤說,“無論如何,要將孩子的身心安全與合法權益放在首位。”
(來源:人民網 記者 趙婀娜/文)
記者調查
三問校園暴力
打開網站,輸入“校園暴力”幾個字,一大撥視頻蹦現在眼前:圍毆打罵、被逼、狂扇耳光、強吞穢物……每一段視頻都觸目驚心。
學校本應是最陽光、最安全的地方,但是當種種“惡霸”行為不斷傷害孩子們的身心健康、沖擊社會的道德底線之時,我們不禁要問,究竟是什么原因讓孩子變得暴戾?將施暴視頻公之于眾有利還是有弊?到底怎樣做才能有效地防治欺凌事件?
一問施暴心理:為何暴力行為頻頻出現,施暴學生不以為意?
前不久,北京航空旅游專修學院發生了一起校園暴力事件。兩名女生在宿舍內遭到多名女同學毆打,導致嘴角撕裂、身體多處受傷。而更令人震驚的是,事發后,打人女生竟在微信朋友圈公然警車和警察照片,并配發“已經對警車免疫”“這次幾日游?”等調侃性的文字。
在校@欺凌和暴力事件中,最可怕的,是施暴者的不以為然。有些孩子“天真地”認為暴力行為是可以被接受的、是能夠解決問題的;有些孩子想當然地把暴力當作一場“引起關注”或是“樹立威風”的方式;還有些孩子主動錄制視頻上傳網絡,將暴力行為當作一場“表演秀”……這些現象的出現,折射出的是青少年價值觀的扭曲。
“青春期的孩子身心發育不完全,大腦的前額葉還不成熟,加之荷爾蒙激增,所以情緒不穩定、容易暴躁失控、自我調節能力差是常見的現象。這也是導致青少年暴力行為多發的一個重要原因。”首都師范大學心理素質教育指導專家楊芷英認為:“除去生理因素外,更主要的原因則是青少年對施暴行為的認知出現了偏差。而偏差的出現與其所處的環境息息相關,包括家庭、社會等諸多方面。”
“很大程度上,校園欺凌的根子在家庭。”中國教育科學研究院研究員儲朝暉說:“我們在調研中發現,許多施暴的孩子有著相似的家庭背景:或是家境優越,認為不管出了什么事,家長都可以擺平;或是家境惡劣,自己也有過被父母暴力對待的經歷。孩子的成長是一個不斷學習的過程,家長處理問題的方式,往往會引起孩子的模仿。”
“做事不講程序規則、處理問題簡單粗暴、缺乏民主協商意識,諸如此類的社會大環境,也會潛移默化地影響孩子,成為校園欺凌滋生的土壤。”儲朝暉解釋道:“比如電影電視劇中出現的用暴力解決問題的情節,網絡游戲里大量的打斗、殺人的情境,這些都會讓孩子形成一種‘心理免疫’。也就是說,當孩子接受了、習慣了暴力的環境,暴力對他們就是一種正常現象,一旦現實生活中出現了矛盾,他們就會不自覺地將暴力行為應用到現實當中。畢竟青少年心智發育不成熟,分辨能力不足,很容易產生思想上的混亂。”
二問網絡傳播:施暴視頻是否應該公之于眾,會不會造成二次傷害?
與過去相比,發生在網絡時代的校園欺凌和暴力事件有著更易傳播、更易擴散的新特點。當人人都是自媒體的時候,一起發生在校園角落里的暴力事件,很有可能在下一秒就會眾人皆知。
而施暴視頻到公共平臺之后,由此帶來的傳播效果也會朝著不同的方向發展。效果可能是積極的,人們會對受虐者產生同情、對施暴者加以譴責、提高保護自我意識、告誡自己不可施以暴力等等。效果也可能是消極的,施暴者的引以為傲、叫囂者的更加囂張、學生們的主動效仿,諸如此類的問題也會隨之而來。
“網絡的雙刃劍效應必須引起我們的足夠重視。”南京師范大學心理健康教育咨詢中心咨詢師裴濤說:“在新媒體環境下,有一些視頻材料沒有經過后期處理,直接把暴力現場展示在屏幕上,甚至過度渲染細節,這些都是應該嚴令禁止的。
因為孩子們在觀看欺凌暴力視頻報道時,往往缺少家長或學校的合理引導,這就很容易讓身心發展尚不成熟的觀看者,成為欺凌暴力的間接受害者。另一方面,這些視頻也很有可能造成‘觀察學習’效應,引起一部分學生的模仿行為,成為校園暴力的反面教材。”
“校園暴力事件的報道、視頻的,目的在‘警示’,而關鍵在‘怎么說’。”楊芷英認為:“暴力事件可以報道,典型事件也應當通報,媒體可以做道德上的評價,行為上的指導,但一定要注意的是,不要過分渲染細節,不要出現暴力打斗的具體場面,否則便可能適得其反。”
此外,從心理學角度看,青少年遭受欺凌暴力傷害后會進入心理創傷狀態,安全感被破壞,各方面均不穩定,任何疊加的危險都可能導致更加難以挽回的傷害。因此,此時的隱私保護就顯得格外重要。
裴濤說:“雖然施暴視頻的傳播具有警示意義,但我們不能期待尚處于精神崩潰邊緣的受害者都敢于暴露自己鮮血淋漓的傷口。對受害者而言,身心安全與合法權益的保護應該是放在首要位置的,特別是要防止網絡傳播導致的事態蔓延,避免使受害學生再次受到傷害。”
三問解決之道:是懲罰不夠還是教育不足,防治校園暴力的有效途徑何在?
在諸多校園欺凌事件中,“我沒成年”似乎成了施暴者有恃無恐的借口。
我國刑法規定,未滿14周歲或已滿14周歲故意傷害但沒有致人重傷的,不能構成犯罪,這類行為均作為一般民事糾紛,由監護人承擔民事賠償責任。其他國家或地區的刑事責任年齡起點相對較低,如法國是13歲,荷蘭、印度、加拿大、希臘、匈牙利、丹麥是12歲,中國香港和美國紐約州是7歲。
作為世界各國普遍面臨的問題,許多國家采取了立法的形式,加大對校園暴力的懲戒力度。“法律的約束是防治校園欺凌不可或缺的一環。”華東師范大學教育學部教授范國睿建議:“修訂《未成年人保護法》及民法、刑法相關條款,增加‘防治中小學生欺凌和暴力’等內容,適度降低刑事責任年齡起點,使中小學生明確并承擔欺凌與暴力的相應法律責任。同時,借鑒相關國家的未成年人社區矯正制度,對于未成年犯罪者,采取非監禁執行,強制其參加一定時間的社區服務。此外,對未成年犯罪者的監護者也進行必要的懲戒,以強化其教育、監護之責。”
但是,在我們對施暴者強烈譴責、嚴肅處理之余,也要正視這樣一個事實,那就是有些施暴者也是另一種意義上的受害者。這些孩子或是迷失在暴力的情境之中、或是得不到正確的情緒疏導、或是本身也是暴力的受害者。而要從根本上杜絕校園欺凌和暴力,教育應當承擔起更為重要的責任。
“τ謨泄暴力行為的孩子,不要另眼相看,而應該用愛的教育,讓孩子成為積極向上、充滿友愛精神的人。”北京石油學院附屬中學校長孫玉柱說:“此外,通過教育引導、事前疏導的方式,將暴力從源頭上掐滅格外重要。作為學校,應該加強心理健康教育、法制教育,讓學生懂規則、明事理、主動拒絕不良行為。作為家長,則應以身作則,以建設性的方式與孩子溝通交流,而不是張口就罵,抬手就打。”
(來源:《人民日報》 記者 丁雅誦/文)
觀點聚焦
終止校園暴力要標本兼治社會學校家庭須齊心
《關于防治中小學生欺凌和暴力的指導意見》亮點頗多,不僅對預防校園暴力的保護機制提出了新的思路,在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監護人追責等環節也有明確表述。
近年來的校園暴力事件,可謂五花八門。一些施暴者為了炫耀或者其他原因,還將視頻傳到網絡上,花季少年的這等囂張和無所謂,不得不令我們深思:孩子們到底怎么了?我們該怎么辦?這次《意見》的出臺,就是要從根本上解決這個頑疾。
校園暴力的發生,首先體現的就是青少年法律意識淡薄,暴力實施者不懂法,受害者缺乏維權意識,相配套的心理疏導、心理教育要么沒有,要么就是擺設。除了對學生的懲處和教育之外,本次《意見》加強了對家長的問責制度。父母是孩子模仿學習的第一對象,不少施暴學生就來自于暴力家庭,未成年學生對他人的人身和財產造成損害的,要依法追究其監護人的法律責任。
很長時間以來,我們的教育中有幾個問題極為突出:一是校園暴力事件的施暴方往往得不到有效懲處;二是在一些學校,老師對成績差的學生采取放任自流的態度,導致一些所謂的“差生”被邊緣化,他們往往消極地看待社會,對周圍充滿破壞情緒。
中國留學生在美國暴力毆打同伴被判刑后,不少家長覺得我們這里沒人管。
事實果真是這樣嗎?
事實是,只要施暴者年滿16歲,就會受到法律制裁。
只要年滿16歲,實施校園暴力肯定會受到法律制裁
中國留學生在美暴力群毆同伴的事件引起全社會關注,3名中國留學生分別被判處13年、10年和6年監禁。
一些網友戲言,這是個例,“那么多校園暴力,頂多教育一下,草草了事”。錯!其實,只要滿16周歲,就到了完全負刑事責任年齡,觸犯法律,必須承擔刑事責任。
比如,打人了,怎么判?
根據我國刑法規定,按照傷害等級鑒定,如果被害人受傷程度達到輕傷,則構成刑事犯罪,屬于故意傷害他人罪,處3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致人重傷的,處3年以上10年以下有期徒刑;致人死亡或者以特別殘忍手段致人重傷造成嚴重殘疾的,處10年以上有期徒刑、無期徒刑或者死刑。
依照我國法律,如上述事件的施暴者,不僅可能構成故意傷害罪,也有可能構成侮辱罪。侮辱罪的要件是“公然、使用暴力”。事件中施虐者顯然使用了暴力,但是屬不屬于公然呢?我國有和美國不一樣的地方。在我國,圍觀人數達到三人以上,就是公然,動手的施虐者構成侮辱罪,但是圍觀、幫忙的人不會被判刑。而美國把圍觀人也定為這次校園暴力事件中的共同犯罪人,予以制裁。這顯然是大陸法系和歐美法系的差異。
這次校園暴力事件中的受虐者為女性。所以,還要罪加一等:強制猥褻、侮辱婦女罪。刑法規定,偷剪婦女發辮、衣服;追逐、堵截婦女;向婦女身上潑灑腐蝕物,涂抹污物等,均屬于侮辱婦女的行為,情節惡劣的,構成犯罪,處5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聚眾或者在公共場所當眾強制猥褻婦女或者侮辱婦女,處5年以上有期徒刑。由此可見,此次校園暴力事件中,施虐者的行為完全符合這項罪名成立的要件。
這下清楚了吧?
只要校園暴力事件中的施虐者達到了刑事責任年齡,符合犯罪要件,都會受到法律的制裁。這樣的案例有很多,我們就不一一復述了。
呼吁專門針對校園暴力立法
雖然《關于依法辦理家庭暴力犯罪案件的意見》《關于進一步加強對網上未成年人犯罪和欺凌事件報道管理的通知》在2015年,但在司法實踐中,專門針對校園暴力的處置仍處于無法可依的狀態。
今年兩會上,很多政協委員就校園暴力提出了自己的建議。
有的建議,要加快修訂刑法中的刑事責任年齡。可以考慮將刑事責任能力年齡適當提前,擔心實施暴力不受懲罰,容易助長“藐視法律”的心態。
有的建議建立國家統一的“校園系統典型事件判例庫”,由最高人民法院和最高人民檢察院組織力量,對涉及校園的典型案例進行規范性審判,公布審判文書,進行要素分析,以指導全國各地,以事實為依據、以法律為準繩、以判例為參照,同一個國家同一部法律同一個標準。
教育部部長袁貴仁則說,解決校園暴力問題,應該是三方面的。第一個是教育,從思想根源上把校園暴力解決。第二是加強學校的管理,包括構建學校的安全網絡,對發現的一些苗頭性、傾向性的問題,及早制止,及早化解。第三是加強依法懲治。同時,我們還要通過修法、釋法,讓這些惡意的造成重大傷害的欺凌者,受到紀律、法規、法律的懲治,擔負起他們應當擔負的責任。
如此看來,校園安全立法是當務之急。
好消息是,目前,教育部已在著手制定相應的法規,抓緊起草校園安全條例,研究制定健全學校安全風險防控體系的意見,將進一步明確各方職責,建立系統化、法治化、專業化的校園暴力解決機制。
鏈 接
上海政法學院社會管理學院教授周松清在《中美校園暴力法律規制比較研究》中說:
校園暴力不是中國法律專門處置的犯罪行為,而是被歸入一般刑法或校紀校規處置之列。
美國疾病控制和預防中心將校園暴力界定為:在學校財產范圍內、上下學的路上、學校主辦的活動中發生的青少年暴力。一名青少年可能是校園暴力的受害者、施害者或者見證者。校園暴力包括恐嚇、欺凌、推搡、擠壓等暴力行為以及團伙暴力、襲擊乃至謀殺。
這意味著:一個未成年人犯了成年人所犯的罪,就不應再被當作孩子來看待,無論多小的年齡都應以成年人的身份為他們所犯的成年人的罪負責。
美國的青少年司法系統是解決青少年被逮捕和指控犯罪的基本制度。通過警察、法庭和矯正機構干預罪錯行為,大部分是懲罰性的。青少年和他們的父母或監護人面臨各種后果,包括緩刑、社區服務、青年法庭、青年監禁、可選擇的學校教育。
近年來霸凌事件在校園頻繁發生,成為社會各界廣泛關注的問題。校園霸凌對兒童和青少年心理健康的消極影響非常大。校園欺凌是一個多因素現象,同個人、家庭、學校、文化等多種因素相關。
一、霸凌的定義
霸凌是指一種反復發生的、以大欺小或以多欺少的惡意侵害行為,通過孤立、辱罵、威脅、打罵、勒索等方式侵害他人身心。霸凌可分為直接霸凌和間接霸凌。直接霸凌包括直接語言霸凌,如謾罵,也包括直接身體霸凌,如拳打腳踢,拉扯頭發等。間接霸凌,如造謠,孤立排擠等。
二、校園霸凌行為的特點
(一)普遍性
由于校園霸凌行為對兒童或青少年的身心發展有巨大危害,各國心理學家都對本國學校的霸凌現象做了調查。挪威學者奧維斯最早關注校園霸凌事件,在半個世紀以前就對北歐國家的校園霸凌事件進行了研究。根據奧維斯對挪威數萬名中小學生的調查研究,約50%的學生“一個月兩三次”或者更頻繁地卷入霸凌問題,其中受害者約占9%,霸凌者約占7%。
(二)隱蔽性
校園霸凌現象分為直接霸凌和間接霸凌。直接霸凌是通過身體霸凌或者語言霸凌直接作用于受害者,較容易發現。然而,間接霸凌通常需要通過第三方,這樣就導致霸凌現象難被發現。例如網絡傳播謠言,背后說壞話。父母和教師也較難判斷孩子是否深陷這種霸凌行為。
(三)反復持續發生
受害者通常膽小,不敢將受霸凌的事實告訴教師和父母。霸凌者正是抓住此種心理,反復持續欺侮受害者并且以此為樂。霸凌現象一旦發生就會持續反復發展下去。
三、校園霸凌行為的影響因素
社會學習理論由美國當代著名心理學家班杜拉于1977年提出。該理論認為人的行為源于以偶然強化為中介的直接學習和觀察學習。兒童和青少年的霸凌行為屬于社會行為,是兒童或青少年直接學習和觀察學習的結果。直接學習,是指個體直接做出某種行為并親自體驗這種行為的結果,從而獲得“何種行為在何種場合下是適宜的”信念。這些信念會指導他們日后的行為。觀察學習是指個體通過觀察他人的行為及其后果而實現的學習。
(一)家庭因素
家庭因素對孩子的行為有著最直接的影響。在家庭生活中,這些霸凌者常看到他們父母的家暴行為,耳濡目染,或者是一些家長因為教育方式有問題在教育孩子過程中采取打罵方式。這些兒童和青少年在觀察父母的暴力行為后,認為此行為等同于發泄憤怒的正確方式,學習了暴力行為并且應用在學校環境下,就成為霸凌者。
另一方面,家長對霸凌現象認識不夠,許多家長認為孩子之間打鬧是再正常不過的小事,教育孩子大事化小,小事化了。久而久之,孩子就不會和家長說被欺負的事實,可能導致更加嚴重的后果。
(二)傳媒因素
兒童和青少年還沒有形成穩定的“三觀”,在成長過程中容易受到外界信息的影響。例如,書籍中的暴力情節,電視電影中對暴力的美化和渲染以及網絡中的暴力游戲。身心發展尚不健全的孩子們看了書籍、影音或網絡游戲會覺得用暴力來解決問題是正常的。同時自身缺乏認識,不知道自己的行為會對他人造成嚴重的身心傷害。在學校里的某件小事可能就成為其霸凌的導火線,他們應用在媒介中學到的暴力解決問題方式而成為校園霸凌者。
(三)校園因素
校園因素分為教師對學生的影響和同學之間的互相影響。父母是孩子最重要的老師。上學以后,孩子在學校的時間顯著增加。教師對孩子的影響也不可小覷。尤其是青少年和兒童,身心發展不成熟,還沒有形成固定的價值觀,很容易模仿他人的行為。在中國大部分城市,雖然現在教師水平顯著提高,但不排除個別教師對學生的指責、打罵現象。教師眼中的學困生,如果性格軟弱、內向,則更加容易成為被霸凌的對象。
四、校園霸凌行為的危害
霸凌是兒童和青少年當中普遍存在的問題。無論是中國或者外國,農村或者城市,每個學校每個班級幾乎都會有這種現象存在。因此有人覺得,霸凌是個人成長不可或缺的一部分,霸凌可以讓成長中的兒童變得更堅強,從而能更好地迎接成年后的生活。顯然這種觀點是錯誤的。霸凌行為對被霸凌者、霸凌者、旁觀者和整個社會都有消極影響,因此霸凌行為是百害而無一利的。
霸凌者和被霸凌者都有可能患有心理疾病,如焦慮、孤獨、自殘,甚至有自殺的想法。而霸凌者可能會在的道路越走越遠,也可能因為控制不了自己攻擊他人而抑郁。看到霸凌行為的同學會恐懼,心靈受到創傷。如果旁觀者看到霸凌行為沒有受到制止或懲罰,他們也有可能受到錯誤的引導而走上霸凌的道路。校園霸凌行為毀壞校園和諧氛圍,影響兒童和青少年以后的發展道路,甚至可能引發自殺和犯罪,影響到家庭和社會。
五、對策與建議
校園本應該是培育祖國花朵的花園,教育祖國未來的地方。然而,校園內霸凌事件卻越來越頻繁,破壞了本應該是一片祥和的學習氛圍。那么,究竟有什么好的建議和對策能夠解決校園霸凌呢?
(一)個人方面
首先,加強認識。研究顯示,實施暴力的兒童或青少年自身并沒有認識到暴力對他人所產生的危害,因而他們肆無忌憚地霸凌給他人帶來傷害。因此,學生自己應該充分意識到霸凌行為危害的嚴重性,從而學會控制自己的情緒,遇到矛盾不再采取暴力的方式。
其次,青少年和兒童應該注重溝通交流。交流包括和同學的交流。當遇到矛盾時,要學會用語言表達,而不是采用暴力的方式;同時也要多與教師和家長來交流。如果自身安全受到威脅,應該及時向教師和家長反映,積極溝通,尋求幫助。
再次,同W們如果看到其他同學被欺負,不應冷眼旁觀,應該及時勸阻欺凌者,保護被欺凌者。校園環境需要所有人的共同維護,保護他人的同時也是保護自己。
(二)家長方面
父母是孩子最親近的人,家永遠是孩子最溫暖的港灣,父母是孩子最強大的后盾,孩子的健康成長離不開家長的關心與教育。
家長應該時刻讓孩子感受到家的溫暖和力量。在一個良好的家庭環境中成長的孩子會更加自信自律,較少被欺負,較少欺負他人。家長要以身作則,堅決杜絕暴力行為的發生,以免孩子模仿學習。
家長應該盡量陪伴孩子,注意孩子所關注的電視、網絡信息有沒有不健康的內容。如果要觀看含有暴力信息的內容,家長要陪同觀看,并且教育孩子暴力行為是不正確的。
(三)學校方面
在反霸凌行動中,學校是最重要的一環。學校的管理者要正視霸凌問題,采取積極的態度預防霸凌事件的發生。所有教職員工都應該為和諧校園貢獻一份力量,加強對學生的關心,給予學生應該得到的尊重,鼓勵兒童和青少年的多元化發展等。
學校可以設置一些課程,增強學生對霸凌行為的認識,增強學生的法律意識。法律意識缺失是導致霸凌現象的原因之一。同時教師要告訴同學們,學校和教師永遠是他們的后盾;告訴同學們“人善被人欺”,我們不可以欺負別人,但是也不能讓別人欺負。如果有霸凌事件發生要堅決抵制,第一時間聯系學校和教師來處理事情。學校可開通投訴郵箱。
(四)國家與社會方面
國家要完善制度,制定相關法律法規,明確懲罰霸凌學生,保護被霸凌學生來約束霸凌行為發生。
通過公益活動加強美德、公德教育。指出暴力的惡果,減少暴力文化對兒童和青少年的影響。
互聯網、手機等電子媒介,以及書報等紙質媒介,都會對兒童及青少年產生影響。因此,呼吁各類媒體對播出的內容、出版的書籍等嚴格把關,減少美化和渲染暴力對未成年人的誤導。
國外也有一些值得借鑒的做法。例如,2003年9月,美國新澤西州制定反霸凌法規,要求學校采用反霸凌政策,處理霸凌和其他騷擾。“olweus禁止霸凌計劃”要求任命反霸凌協調員,并建立學校反霸凌條例,以班級為單位,組織對霸凌的專題討論。據統計,這項計劃實施后,校園中的霸凌和其他行為減少了50%。設立求助電話是一種有效的措施。英國許多地方設立了針對兒童問題的熱線,請志愿者和專業人士協助解決包括霸凌在內的兒童問題。
六、總結
不論被霸凌者有什么樣的錯,霸凌都不應該成為解決問題的手段。冤冤相報何時了?與其以牙還牙,不如手挽手,肩并肩,建設和諧校園。目前,校園霸凌事件還時有發生,希望學校、社會各方可以警覺起來,改進不足之處,幫助孩子們。
【參考文獻】
[1]劉天娥,龔倫軍.當前校園欺凌行為的特征、成因與對策[J].山東省青年管理干部學院學報(青年工作論壇),2009(04):80-83.
[2]吳志鋸.合理、合法地制止校園欺侮行為[N].中國教育報,2007-07-12.
[3]張馨之.班杜拉社會學習理論在青少年德育中的應用[D].煙臺:魯東大學,2015.
一、所做工作
(一)學生常規管理
1. 規章制度的制定
本學期在常規管理方面,在校長及校長助理的指導下,制定了《學生宿舍管理制度》、《宿舍管理員職責》、《學生考勤制度》、《預防校園欺凌方案》、《校園欺凌應急預案》、《先進班集體評選辦法》、《優秀班主任評選辦法》,不斷健全學校規章制度。
2. 日常督查
將日常督查工作進行明確分工,具體落實到學生處每個人。早操或課間操、早讀、課間、晚自習、學生回寢室時,我們采取定時定點專人負責的方式進行巡查、督促。發現問題后及時與年級組溝通解決。
3. 宿舍管理
本學期學生處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進一步完善修訂了《學生宿舍德育量化標準》,從安全、紀律、衛生等多方面考核學生在宿舍的表現。除此之外,采取獎懲并用、落實到個人的方式進行管理。對于表現好的宿舍通過加分、頒發衛生流動紅旗、在宣傳欄展示進行獎勵表彰。對于表現不好的宿舍設定扣分上限,超出扣分段則作出處罰。宿舍的每一項扣分都展示在宿舍門后,并且落實到學生個人。本學期對于回宿舍遲到現象進行嚴查,專人定點定時檢查,查明學生晚歸原因,并登記備案,與班主任進行核查。
實施宿管老師向學生處定時匯報制度,每周五下午5點,宿管老師負責人向學生處匯報當周存在的問題及工作的落實狀況。本學期共對宿管老師進行兩次培訓,提高宿管老師的管理水平。
4. 學生考勤
本學期制定學生考勤制度,明確學生事假或病假的請假程序。每周五每班考勤負責人向學生處上交班級考核記錄表,學生處及時了解各班出勤狀況,并將考核表歸檔。
5. 節假日通知
清明節、五一勞動節、端午節、暑假等節假日,發放紙質版《致家長的一封信》,做好節假日期間對家長的溫馨提示。
6. 班主任隊伍建設
2018年5月24日舉辦班主任經驗交流會,由五班班主任張云老師作為主講人,分享了自己班級管理方面的經驗和感悟。本學期班主任需上交的《班主任工作手冊》 和主題班會PPT,也都全部收齊存檔。
(二)學校活動
1. “感恩與成長”開學典禮
2月28日舉辦以“感恩與成長”為主題的開學典禮,在開學典禮上對上學期的優秀學生進行表彰,頒發先進班集體、優秀班主任獲獎證書。
2.“婦女健康知識講座”
3月8日邀請我校學生家長為全體女教師進行了婦女健康知識講座,提高教師的健康意識。鄭醫師耐心得為女老師們解答疑惑,進行健康指導。
3. 春游
4月28日組織學生進行春游,在老師們的支持與配合下,安全有序的結束了首次春游活動。上午學生們在銘投拓展主題山莊參加團隊真人cs主題拓展活動,下午前往桂林洋國家熱帶農業公園。此次春游活動得到了學生與家長的認可,學生與老師共同在活動中成長。
4.消防應急疏散演練
為提高全體師生的安全意識,增強應對安全突發事故能力,于6月26日組織全校師生消防應急演練活動,活動基本安全有序進行。
5.“感動校園人物”評選活動
為進一步弘揚正氣,增強學生的社會責任感和正義感,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和榮辱觀,營造良好的學風、校風,構建文明和諧校園,我校于7月11日組織開展首屆“感動校園人物”評選活動。
6.每月一主題安全系列教育活動
本學期安全教育月月講,每月至少選擇一個安全主題,通過主題班會或升旗儀式的方式對學生進行教育。重點圍繞交通安全、消防安全、防溺水、防校園欺凌與暴力、安全生產、國家安全等專題展開。
7.其他德育活動
除此之外,根據教育局文件精神要求還進行了植樹節“愛護環境,從我做起”主題班會、與團委一起進行了清明祭英烈活動、“文明禮儀、遵章守紀”主題班會、“喜迎建省30周年、創建清潔美麗校園”衛生整治活動、“建省30周年”主題班會和主題板報、“紅旗飄飄演講比賽”、“保護濕地”黑板報、“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主題活動等。
(三)評優助困
1. 評優
申報“2017—2018學年海口市三好學生、優秀學生干部”、“海南省三好學生”,5班范菲菲同學獲“海口市優秀學生干部”稱號,3班趙綰寧同學獲“海口市三好學生”、“海南省三好學生”稱號。
2. 助困
本學期申請了家庭經濟困難寄宿生生活補助,共有7名同學成功申請,本學期補助資金已經發放到位。
(四)家長學校
1.本學期設置家長學校辦公室、家長學校教師,申報了“海口市示范家長學校”,但并未申請成功,不過為后期的成功申請做好鋪墊。
2.舉辦了以“引領孩子走向成功”為主題的講座,邀請中國關工委專家,圍繞孩子的青春期教育、家長與孩子溝通等方面對家長進行培訓。
創建平安校園的倡議書
老師、同學們,我們是學校的主體,也是學校安全教育工作的主體。為營造學校安全環境,創建扶中平安校園。校團委、校學生會特向全體師生提出如下倡議:
一、提高個人安全意識。安全就在我們的身邊。要時時想安全,事事講安全,樹立自我安全意識。讓安全走進我,們的生活。
二、認真學習交通安全常識。嚴格遵守交通規則。來校、回家做到文明行路,騎自行車不帶人,不乘坐農用車輛、無證車輛。
三、提高個人和集體衛生要求標準,不購買、不食用變質、霉爛食品。
四、自覺維護宿舍紀律。不在宿舍違章使用熱的快、電熱毯等。不違章私拉電線,夜間上下高層床輔要注意安全。
五、加強自我防范意識。注意在公共場所的人身和財產安全。不把珍貴物品、現金放在教室和宿舍,晚上回家和同學結伴而行。
六、認真學習,珍惜時光。遠離網吧,遠離游戲廳,遠離吸煙、賭博等不良嗜好,遠離危險地帶,遠離壞人。
七、全面提高個人思想素質,團結同學,和舍友和睦相處。善于化解同學之間的矛盾。不因小事和同學爭吵,甚至打架斗毆,爭做文明中學生。
老師、同學們,校園是我們的家!自覺維護校園安全的穩定是我們共同的責任和義務,讓我們攜起手來,共同維護好我們的校園環境,共同構筑校園堅固的平安長城!
校團委、學生會
創建平安校園的倡議書
同學們:
安全與我們每一個人息息相關,事關大家的人身安全和財產安全;校園安全是保證師生員工正常學習、生活的基礎,也是關系到學校和社會穩定的一件大事。這就要求我們攜起手來,營造關注校園,關愛生命,關心自己的氛圍,牢固樹立安全第一的意識,逐步提高同學們的自我保護意識和能力。為了讓學校安全警鐘長鳴,為了我們能有一個舒心、優雅、文明的學習環境,班委會向全體師生發出倡議,希望大家加強自我防范意識,為創造一個文明安全的校園環境做出應有的貢獻。
一、加強宣傳教育。要時時想安全,事事講安全,提高我們的安全、文明意識,樹立自我安全意識,讓安全走進我們的生活。
二、提高個人思想素質。主動化解同學之間的矛盾。不和同學爭吵,不打架斗毆,爭做文明學生。
三、關注課間安全。上下樓梯靠右走,做到右行禮讓不追逐嬉戲,不打鬧,不攀高,不擁擠,不搶道;不在教學樓內打球踢球等。
四、嚴格規范操作。體育課、活動課,上早操,及其他戶外活動嚴格服從老師指揮,嚴守操作規程,不擅自行動,防止各種妨害安全的事件發生。
五、遵守交通規則和交通秩序。過馬路走人行橫道,做到紅燈停、綠燈行,黃燈等一等來校、回家做到文明行路,不乘坐農用車輛、無牌無證車輛,不乘坐超載車輛。
六、講究飲食衛生,養成良好習慣。不吃腐爛變質食品,不吃零食,不喝生水,不在校外的攤點上就餐,不喝酒,不暴食暴飲;不隨地吐痰,不亂扔果皮紙屑。
七、強化防火災、防觸電、防侵害、防自然災害意識。不吸煙、不玩火,不焚燒廢棄物;不隨意觸摸各種電器,不私拉電線;上下床鋪注意安全。不接受陌生人接送與來訪,遇到形跡可疑的人要及時報告保衛人員、值周老師或班主任。
八、學會自護自救,提高防御能力。學會簡易的地震防護等自救方法,遇到偶發事件要冷靜對待;不下河游泳;敢于批評、指正一切違反安全要求的行為和現象,做維護校園安全的主人。
九、加強自我防范意識。注意公共場所的人身和財產安全。不把貴重物品和危險物品帶進校園,手機、現金隨身攜帶。
十、認真學習,珍惜時光。遠離網吧,遠離臺球室,遠離營業性歌舞廳、遠離游戲廳,不賭博,不同社會閑雜人員交往。
十一、全體同學們友善相待,顧全大局,遇事分清是非,在校期間不以任何名義參與各種形式的老鄉會,同學會等聚會,節假日參加聚會或宴請不飲酒,不到娛樂場所逗留。
同學們,為了創建安全、文明的校園,為了大家都能健康快樂地成長,讓我們攜起手來,從現在做起,從自我做起,從點滴做起,嚴格要求自己,改正不良的行為,共同維護好我們的校園環境,共同構建平安和諧校園!
Xxx
創建平安校園的倡議書范文
為進一步加強院校環境綜合管理,創建一個平安、健康、文明、和諧的校園環境,保證學生健康成長,廣泛發動全體在校師生,共同努力、齊抓共管,合力創建平安和諧校園,倡議如下:
一、防止校園暴力行為。建立良好的師生關系,加強學生心理輔導,引導學生建立互助團結的集體觀念,陶冶情操,實現自我修養提升,理性對待問題和化解矛盾,防止校園欺凌和校園暴力行為。
二、自覺抵制不良校園貸和傳銷行為。學校要積極開展金融理財知識及法律法規常識教育,引導學生建立健康的價值觀念和消費觀念,嚴禁在校園內進行各種校園貸業務宣傳和推介;規范學生社會實踐活動,防止傳銷人員滲透和滋擾,加強輿情、警情以及投訴舉報工作,防止傳銷進校園。
三、堅決抵制。學校要結合新時期青少年學生特點,創新教育內容和形式,運用新媒體、新手段和新形式開展預防教育工作,深入剖析對社會、家庭和個人帶來的危害,引導學生追求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
四、加強安全和防火防災意識。學校要做好各種安全隱患排查的日常巡查工作,維護和完善安全設施,做好防火災、防擁擠工作,完善應急預案。同時,做好安全預防和科普教育工作,幫助學生樹立安全意識。
五、做好食品安全監督管理。學校要建立食品衛生安全管理制度,落實食品安全及食源性傳染病防控責任,做好學校食堂及周邊食品經營單位監督管理,推進明廚亮灶建設,提高食堂食品安全量化評級。學生購買食品要注意食品狀態,有變異情況拒絕食用,不購買三無食品,不在街頭流動攤點購買零食,防止誤食不衛生食品、過期變質食品,避免造成食物中毒。
六、做好實習學生照顧管理工作。學校要嚴格按照《職業學校學生實習管理規定》要求,加強學生實習全過程管理,規范實習單位用人管理,建立健全安全生產責任制,完善實習責任保險,嚴禁六不得行為,維護人身安全和勞動權益。學校和家長要共同配合,督促學生如實有效參與實習活動,通過實踐磨煉技能,幫助學生轉變角色,盡早適應社會工作環境。
七、強化交通安全意識。學校要經常性開展交通安全教育活動,教育指導學生遵守道路交通規則,安全駕駛、避讓車輛、尊重行人,拒絕乘搭非法交通工具,做到文明安全出行;在學生出入校園高峰期,做好人流疏導和交通指揮工作;校園內應禁止未經批準的外來車輛進入;制定特殊天氣對師生出行的應對措施,防范臺風、大霧、暴雨、陰雨等天氣對學校周邊交通的影響。
八、共同做好免學費和國家助學金發放監督管理工作。目前,我市嚴格按照國家、省、市文件要求,落實免學費、國家助學金、建檔立卡等資助政策。符合申請條件的在校學生,均可提出申請,經上級部門審核后,由所在學校落實待遇發放工作。學校要通過課堂、網站等開展政策解讀和宣傳,使廣大學生及時了解資助權利,幫助有困難的學生解決學習生活困難。同時,歡迎同學們對待遇發放工作進行監督,對違規違法行為進行投訴舉報。
一、未成年人校內暴力的現象
在當前的校內管理過程中,發現一個明顯存在的問題,那就是未成年人校內暴力事件頻頻發生,并且這一事件發生的幾率呈現逐年遞增的趨勢,尤其是在高中階段,學生都具有了一定的思想與自主能力,他們完全能夠對自己的行為與言語負責,高中校園中出現校內暴力的事件甚至要高于大學,可見這一現象正呈現出年齡降低的趨勢。
在校內暴力的主要類型中,大致上可以分為三種,即語言暴力、力量暴力以及心理暴力,無論是哪一種校內暴力都會對未成年人的身心發展造成十分嚴重的影響。語言暴力主要是指在同學之間起外號,嘲笑對方,對學生的精神造成嚴重的侵害。力量暴力重點是對學生的肉體造成十分嚴重的損害,同時這一類型也是最為普遍的現象之一,在很多高中院校中,每隔幾日就會發生這類暴力事件,輕則對受害人造成身體上的殘廢,重則甚至會造成死亡,但是由于高中階段很多學生都是未成年,只能在少管所進行改造,但是無論是從哪一方來講,因為校內暴力造成的損失都是無法挽回的。之所以會發生校內暴力事件,追根究底應該是在思想觀念上的一種扭曲,如果任其發展下去,施暴者極有可能產生反社會人格的傾向,這在今后步入社會中,將會是十分嚴重的潛在威脅,所以只有進行有效的預防,才能避免他們在成人以后發展犯罪。除了上述兩種暴力類型以外,心理暴力在近幾年的發展過程中也是比較普遍的一種現象,主要是在班級或者社團活動的過程中,故意孤立某個人,對他的精神造成十分嚴重的傷害,這一類型的校內暴力事件是經常容易被忽略的,但是一旦發現后果卻是相當嚴重的,并且不僅僅是學生能夠成為心理暴力的施暴者,教師也極有可能在這一過程中成為施暴者。
二、未成年人校內暴力的主要原因
從個人方面來講,施暴者經常會對一些弱勢群體展開校內暴力,因為施暴者在社會認知方面會存在一定的缺陷性,所以會產生一定的攻擊性行為。但是這并不是全部的原因,學生在高中這一階段,自認為能夠領導別人,潛意識中也受到外界因素的影響,自認為需要做一些特別的事情才能引起大家的關注與羨慕,所以就采用這種極端的方式來欺辱他人,還有些學生是為了義氣,認為朋友有難,應該兩肋插刀,所以采用暴力的手段解決人際之間的摩擦,但是熟不知這種方式最終受到傷害的是雙方。在很多高中院校中,一部分學生的家庭情況并不是十分理想,有些是單親家庭出身,從小就缺少親情的關愛,對于社會會產生一種排斥感,因此經常在學校作出一些有違學生行為的事件,以此博得關注。除此之外,類似的原因還有很多,都是學生自身的因素造成的校園暴力事件。
從家庭方面進行分析,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位老師,很多學生的習慣都是從父母處潛移默化的形成的,如果父母進行了錯誤的示范,那么就會對學生產生負面的教育意義。有些父母的潛意識中,認為只有棍棒之下才能出孝子,所以一旦學生犯了什么錯誤,經常以棍棒伺候,長此以往,對孩子的身心健康造成了嚴重的損害,尤其是在高中階段,他們具有很強的逆反心理,如果不能順著他們的心意,那么就會走上一條十分極端的道路。在相關調查研究中發現,校園暴力中的施暴者中很大一部分是家庭條件較差的學生,他們學習水平不高,所以在學校期間會整天無所事事,以欺負同學為樂趣,有一部分學習成績優秀的學生會產生冷暴力的情況,對周圍的事情保持著漠不關心的態度,對于前者來說,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家長的不管不問,而后者的家長則主要將重心放在孩子的學習上,對于其他方面的事情也保持著漠視的態度。
從學校的角度來看,學校領導對未成年校內暴力事件的忽視是造成這一問題的主要原因,很多學生學習成績不好,所以不受到同學與老師的重視,他們為了引起關注,才會作出一些出格的事情,一部分原因是為了引起其他人的矚目,也有一部分原因是為了宣泄心中的不滿。所以在高中校園中,經常能夠發現損害學校公共物品現象的發生,但是在這種情況出現后,學校領導并沒有做出過多的懲處,進而才會發生更加嚴重的校內暴力。學校制度的不健全會對教師的計劃輔導工作帶來一定的阻礙,很多教師為了能夠多掙錢,對其他事情一概漠視,將學習成績當作一切,因此才會造成現在校內暴力事件的頻頻發生。除了文中提到的一些原因以外,還有很多問題是由于被害學生自身的原因造成的,不能單一的從加害者的角度分析未成年校內暴力的問題,這樣是片面的,只有深刻認識到這一問題的重要性,才能更加有效的解決矛盾,為校園營造一個健康的環境。
三、未成年校內暴力的法律討論
在法律的角度上來講,未成年的校內暴力現象已經上升到互相傷害的層面上,輕則是對學生的身心發展造成一定的影響,重則是對心靈與肉體上雙重暴力,嚴重損害到了一個學生的正常發展。在當前的《未成年人保護法》中,主要是對未成年群體進行保護,保證他們的利益不受到侵犯,但是在未成年校內暴力事件中,絕大部分的施暴者都是未成年人,而被害者同樣也是未成年,這就在無形之中產生了一種矛盾,究竟如何對他們的利益加以維護,這是需要相關法律條文應該進一步優化的地方。在當前的社會發展中,還會發現一個普遍的現象,那就是學生出現早熟的情況愈發明顯,那么相關法律是否應該對未成年的年齡進行重新界定,這樣才能保證從法律上對被害者有一個合理的交代。除此之外,很多情況的校內暴力事件發生以后,并不能從根本上做到有法必依,執法必嚴的效果。
上述的這些法律亟待進一步的完善,對于約束校內暴力事件,還被害者一個公道具有重要的幫助。
四、降低未成年校內暴力事件的有效途徑
在當前的許多新聞中,能夠發現未成年校內暴力事件的程度愈演愈烈,其手段十分殘忍,很多學生因為一點小事就對周圍的同學進行人身傷害,為了能夠有效的控制這類校園暴力事件的發生,相關專家建議在未成年刑事責任能力年齡方面應該進一步提前,因為在當前的《未成年人保護法》中,并沒有具體對校內暴力事件加以明確的制約,甚至可以說是相對落后以及偏輕的,所以未成年人暴力犯罪的概率才會逐年提升,他們并沒有對自身的錯誤有一個正確的認識,所以在全國兩會中,明確提出了要想關注未成年人的安全問題,就應該各方承擔起應付的責任。
為了應對校內暴力事件,世界各國都采取了不同的手段,這值得我們的借鑒。日本文部科學省加強了對教師進行預防校園暴力的培訓,增加了合格學校輔導員和護理員的數量,以幫助學生處理各種問題; 同時,允許學校對那些給同學帶來身體或心理傷害的學生停課,并為此制定了更加明晰的指導原則和程序。澳大利亞建立了政府支持的組織和網站,如反暴力網絡組織和澳大利亞無暴力計劃,以幫助學校了解暴力現象,為學校制定相關政策,提供教師培訓的指導大綱。在美國,校園暴力被稱為欺凌。學校對暴力十分重視,每年開學時,會培訓教師如何處理暴力事件,發給指導材料。對學生也會有預防性的教育,告知他們學校的有關規章。以上的措施都值得我們進一步的學習,但是還應該從具體的國情出發,制定出切合實際的措施來抑制校內暴力的發生。
對于學生如何自護自救,有論者給出了幾個建議:首先,應該告訴孩子遇到校園暴力,一定要沉著冷靜。采取迂回戰術,盡可能拖延時間。必要時,向路人呼救求助,采用異常動作引起周圍人注意。其次,人身安全永遠是第一位的,不要去激怒對方。順從對方的話去說,從其言語中找出可插入話題,緩解氣氛,分散對方注意力,同時獲取信任,為自己爭取時間。最后,教育孩子上下學盡可能結伴而行。給孩子的穿戴用品盡量低調,不要過于招搖。在學校不主動與同學發生沖突,一旦發生及時找老師解決。上下學、獨自出去找同學玩時,不要走僻靜、人少的地方,要走大路。不要天黑再回家,放學不要在路上貪玩,按時回家。學校應定期開展心理、思想道德課程教育,適當組織同學間的協作活動,加強團隊互助意識。
海牙美國學校(American School in The Hague)是位于荷蘭海牙的一座國際學校,1000多名學生來源于70多個國家,包含小學、初中和高中三部分。作為一所注重技術應用的學校,該校中學所有年級和幼兒園、小學部分年級配備了個人電腦或Pad設備。在參觀考察學校信息化建設的過程中,其不同學段信息化設備的使用規則給筆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學校信息化設備使用規則
1. 小學高年級階段計算機使用規則[1]
學校提供計算機軟件、硬件和網絡是為教育目的服務的。學生可以在學習中使用這些技術。為了保證師生在校園中充分使用技術,每個人都必須接受并遵守使用規則。
(1)我理解使用本校的電腦教室、它的組成部分和網絡是一項權利。我理解如果我以任何方式不當或濫用這些設備,學校有權利關閉我的賬號。
(2)我只將學校的這些設備和網絡用于學校學習。
(3)我只在成人監護下使用電腦教室、教室計算機、手提電腦和其他設備。
(4)我會仔細對待這些設備。我不會在電腦附近吃喝|西。我不會改變或破壞電腦、鼠標、耳機、鍵盤、電線或打印機。
(5)我只用我自己的用戶名和密碼登錄。我只會將我的的密碼告訴老師。我不會企圖找到或使用其他人的密碼。
(6)在學校里,我不會寫、畫、發送任何不合適或者可能冒犯、傷害或激怒別人的內容。
(7)在互聯網上,我只查詢經過核準的網站或適合孩子的目錄。
(8)我會一直感激在我的作業中使用過相關文字、圖片或聲音資料的作者。
(9)我會節儉地使用紙張和油墨。
(10)只有在教師同意時我才能打印文件。
(11)我不會在郵箱或網絡上,把我的姓名、地址、電話號碼和學校地址給任何人。
2. 初中學段技術設備使用規則[2]
我理解使用本校的電腦教室、它的組成部分和網絡是一項權利。我通過遵守學校的核心價值和以下規則來保持這項權利:
我會:
(1)在校使用電子設備、網絡和軟件為學習目的和學習活動。
(2)我的和別人的個人信息都是隱私。個人信息包括電話號碼,家庭住址,密碼等等。
(3)當使用技術時(包括社會媒體),需要尊重自己和別人。
(4)當我使用別人的觀點和作品時,需要尊重。
(5)當發現技術有不當使用時立即報告。
(6)負責地且只有必要才打印。
(7)小心對待所有設備。
3. 高中學段技術設備使用規則[3]
海牙美國學校通過筆記本電腦、網絡以及他們自己的賬號登陸系統和設備,提供給本校所有高中生使用技術的機會,比如“谷歌教育APP”“魔燈(Moodle)平臺”“Power School平臺”學校內的通訊系統、課程計劃平臺(Naviance) 以及其他設備來支持學習。學生利用這些資源來進行課堂學習、研究、預習、交流以及提升技術能力。
作為學校的一個技術用戶,我會遵守:
(1)尊重和保護自己和其他人的隱私。
我會:
我所有賬號的密碼和用戶名都是私人的,我會確保我的檔案資料是受保護的。
只使用我自己的賬號,不用其他人的賬號登陸,保持我的文件是私人的。
如果我我的信息或圖像在網絡上,不能包含我的全名、地址、電話號碼、學校名稱或者任何其他個人信息。
仔細考慮允許誰成為我的網上朋友。
意識到我在網上參與的所有內容都會留下公開的和永久的數字印跡。
(2)就像是自己的物品一樣尊重和保護所有的電子資源。
我會:
成為一個負責任的用戶,理解到所有的使用都是一種特權,而不是一個權利。
小心使用筆記本電腦和平板設備。
A.不會在設備附近吃喝。
B.不會拿著打開的筆記本電腦走路。
C.小心安放我的筆記本電腦。
D.不會在休息和午飯時間,在自助餐廳使用筆記本電腦。
E.我會給我使用的任何設備套上保護套。
(3)我會尊重和保護別人的知識產權。
我會:
注明引用材料,這些材料包括:信息、音樂、視頻、圖片等。
不抄襲。
只使用本校提供和安裝的軟件程序。
(4)尊重和保護社區的規則。
我會:
無論校內校外,無論進行什么形式的交流時使用禮貌的語言。
永遠不使用任何形式的電子交流區傷害、威脅、恐嚇和欺凌。
在課堂中,電腦和網絡只用于學習活動。
在學校時間,不為個人使用下載數據流音樂、電影或者游戲。
只使用老師建議或批準的程序或網站。
許可時才打印,不浪費資源。
在校期間,可以為了學習目的使用社會網絡或者游戲,但是需要在教師監控下。
負責任地使用學校的電子郵件賬號,且需要每天檢查郵件。
學生同意
我已經閱讀了上述的這些指導意見。當我在校期間使用電腦、設備和網絡時,我承諾任何時候遵守這些要求。我理解如果我不遵守這些條例時,我可能不會再被允許使用電腦。
規范核心內容解讀
以上技術使用規范,雖然來源于不同年段,但是又都共同強調以下幾點核心內容:
1. 對責任和義務的重視
每個學段的技術使用條例,都體現出學生在校使用技術設備的責任和義務。如初中學段開頭簡明扼要地指出這兩者的關系:“我理解使用本校的電腦教室、它的組成部分和網絡是我的一項權利。我通過遵守學校的核心價值和以下規則來保持這項權利”。我有權使用,前提和條件是我需要遵守相關條例,否則就像小學段那樣明確指出的“我理解如果我以任何方式不當或濫用這些設備,學校有權利關閉我的賬號”。
2. 對于“技術只用于與學習相關活動”的校園使用原則的重視
無論哪個階段的規則,“我只將學校的這些設備和網絡用于學習活動”一直是其首要和核心內容。在高中學段,“在課堂中,電腦和網絡只用于學習活動。在學校時間,不為個人使用下載數據流音樂、電影或者游戲。” 明確說明了技術設備在學校使用目的和范圍,否則有相應的制裁措施――“學校有關閉賬號的權利”“有可能不會再被允許使用”。讓學生從小就形成意識――學校提供的這些技術設備在校期間只能作為學習工具來使用。
3. 對個人隱私和安全的重視
如何進一步保護未成年人在信息社會的安全與利益,提高其安全意識,是學生在網絡工具使用過程中的一個重要問題。在這所學校的使用規則中,都強調對自己隱私以及網絡安全的重視。這既包含對自己個人賬號、用戶名和密碼的保護,如:“我只用我自己的用戶名和密碼登錄。我只會將我的密碼告訴老師。我不會企圖找到或使用其他人的密碼”,也包含對網絡使用安全的重視:“在互聯網上,我只查詢經過核準的網站或適合孩子的目錄”“仔細考慮允許誰成為我的網上朋友,意識到我在網上參與的所有內容都會留下公開的和永久的數字印跡。”等內容。
4. 對知識產權的重視
對版權、知識產權的保護和重視,不是一句空,更不是靠政策和制度的制約就能徹底解決的問題,這需要長時間培育形成自覺意識和行為。而這種意識的培育,需體現在從小就應逐步養成的點滴使用習慣中,這點也同樣體現在學校的技術使用規則中。本校各學段的使用規則都包含這點內容。
規范透視
1. 規范內容背后體現的技術素養要求
規范不僅是制約,更應是指導和方向,體現對學生技術素養的培育。國家教育技術標準作為信息技術教育的課程標準,明確規定了學生需要具備的能力和素養要求。其中,在2007年頒布的《面向學生的美國國家教育技術標準》中,“數字公民職權”維度中包括“主張和實踐安全的合法的及負責任地使用信息和技術”, 這所學校的規范要求包括對版權的重視,包括自我的安全意識、對他人的尊重以及安全合理使用技術范圍,較好地落實了課程標準要求。在我國的《中小學信息技術課程標準》中也明確要求:教育學生正確認識和理解與信息技術相關的文化、倫理和社會等問題,負責任地使用信息技術;培養學生良好的信息素養……知道應負責任地使用信息技術系統及軟件,養成良好的計算機使用習慣和責任意識。
2. 規范的層階性體現不同發展階段信息素養的具體要求
隨著學生年齡的增長,同樣內容的規則和規范,無論在用語和表達上,還是在技術要求細節上,都需要適合不同年齡段學生認知水平、理解能力和技術能力的差異。這所學校的規則充分體現了這種差異。如在小學階段,統一用簡潔明了的句子來說明各點要求,符合小學生理解能力,且所有的規范都在同一層級中;初中階段相對簡潔,而在高中階段,根據學生的理解能力,提煉歸納為四個部分――隱私的尊重,愛護設備和資源,對知識產權的尊重以及社區社交規范,每個部分分別具體描述了相關要求。在資源和設備使用范圍的細節規定上,小學階段的要求是“我只在成人監護下使用電腦教室、教室計算機、手提電腦和其他設備” ;而在高中階段增加了“在校期間,可以為了學習目的使用社會網絡或者游戲,但是需要在教師監控下”,針對現實需要,具有一定靈活性。在小學階段的知識產權部分,用的是針對小學生年齡特征的描述用語:“我會一直感激在我的作業中使用過相關文字、圖片或聲音資料的作者”,而在高中階段,則具體很多。
在具體描述的細節上,同樣的內容,在不同階段也體現了不同層次、等級的信息素養內涵要求。如在尊重和保護自己和他人隱私部分,高中生的準則中除了對個人相關隱私信息的保護之外,還特別提到對網絡交友和自己在網上行為的重視。同樣針對高中階段學生越來越多參與網絡社區的活動,特別強調互相尊重的重要性,提及如何避免網絡暴力和欺凌,如強調老師建議和要求,教師監控等內容。
這些或簡潔或具體的表達差異,表面看是針對學生不同年齡的差別,而在這些層次和要求差異背后,是基于不同階段學生對技術理解的深淺程度、技術使用現狀特征的準確了解和把握,是對學生信息素養發展目標的貫徹和落實。
規范對比
由這所學校的管理規范,筆者聯想到國內學校機房或教室類似設備管理條例,于是搜索了部分計算機房管理規則[4],如圖1所示,具有一定程度的代表性。
由此案例與海牙國際學校的技術設備使用規范做一對比,可以看出以下方面的差別。
1.“指導―管控”“素養培育―紀律維持”的差異
由圖1可以看出來,中國學校的信息技術設備使用規則更多是管理管控型的。從規則的數量和內容上可以看出,維持機房秩序和愛護設備是首要和關鍵,基本沒有涉及使用技術于學習過程中的意識、規范、責任、界限等具體內容,是以紀律維持為主要目的規范導向。
海牙美國學校的設備使用規范是指導型的,把握的是技術使用規范的核心內涵,是學生在校使用技術的共性和核心素養:具體責任、權利和義務是什么,從中得到明確的信息,應該做什么,不可以做什么,上網的界限和注意點在哪里,如何保護自己,尊重別人,規范執行的本身就是具體信息素養的培育過程。
2.“細節―粗略”的差異
在圖1中國學校機房管理規范的最后一條涉及上網使用規則,但是較為籠統粗略的(這一點在很多學校都很普遍)。如“善于網上學習,要增強自護意識,要維護網絡安全,不破壞網絡秩序”,學生看了以后并不明白,什么是善于學習,怎樣做才是增強自護意識,如何維護網絡安全,怎樣才是不破壞網絡秩序,缺乏具體而明確的指導意見和要求。海牙美國學校的規則規范非常明確清晰,列出具體方面的使用細節,可對比可落實,可操作性強。
3.“尊重―命令”的差異
仔細閱讀,上述機房管理規則的語氣是強制式的命令,多處使用“嚴禁”字樣,缺乏對學生應有的尊重,讓人心生反感。海牙美國學校的機房管理規則也是嚴肅而認真的,但是強調責任與義務的統一,強調享受利益、自我保護和尊重他人等內容的統一,讓學生感受到其中的道理,而不是純粹管理命令式的。同時,第一人稱的口吻顯示對學生的尊重。雖然是描述字詞的差異,但一定程度上體現的是教育理念的差異,學生是用來管制的對象,還是用來培育指導的對象。
關鍵詞:賞識教育;小學教育;應用探究
中圖分類號:G62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673-9132(2020)28-0155-02
DOI:10.16657/j.cnki.issn1673-9132.2020.28.077
學生在生活和學習中會遇到困難和挫折,尤其是身心發育并不成熟的小學生,更需要教師以及家長的支持,需要他們幫助學生建立起自尊心、自信心以及生活學習的動力,因此賞識教育對學生有著不可或缺的作用,賞識教育的研究和探索對于我國未來教育事業的發展也有著至關重要的作用。
一、賞識教育的價值和意義
(一)賞識教育的內涵
賞識教育就是要通過對學生的贊美、肯定和認可,讓學生加強自身的自信和自尊,從而接受和肯定自己,進而激發學生努力向前的動力。一些小學生在生活中遇到問題和挫折,就會喪失信心和自尊心,很容易產生自卑心理。自卑心理嚴重影響了學生的生活和學習,越是自卑在很多生活和學習中遇到問題就很難獨自處理,無法靠自己的能力解決問題。而越有自信則會越容易成功,成功以后就更加有自信。而幫助學生樹立自尊心和自信心,是賞識教育最重要的教育核心。需要教師在不同的時機不同的學生身上找到優勢和閃光點,巧妙地對學生進行肯定和表揚,這是小學教師需要掌握的策略和技巧,讓學生意識到自身存在的問題,并且了解自身的優勢,同時獲得自信和成功的體驗,其對于自信心不強、喪失自信心的學生有很大的幫助。
(二)賞識教育的重要性
賞識教育對學生有著很重要的意義。首先,賞識教育能夠快速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可以促進學生學習的主動性,消除學習的被動狀態,學習的主動性需要強大的學習動力來表現,賞識教育不僅能夠推動學生在學習中的內部動力,還能夠幫助學生建立外在自信。其次,賞識教育能夠直接提升學生的學習動力,提高學生學習的積極主動性,同時還能提高學習效率。學習動力不是自發就能夠產生的,而是需要長期的培養所建立起來的,因此教師應當運用賞識教育的理論專業知識來激發學生的學習動力。最后,賞識教育還能夠讓學生重新認識自己,賞識教育可以讓學生找到自身的優點和缺點,找出自身的問題所在,從而引導他們不斷去面對問題、解決問題,培養他們獨自解決問題的能力,減少對外界的依賴,重新培養自信心和自尊心。
二、賞識教育在我國小學生教育中的現狀和問題
(一)教育環境影響學生的性格養成
環境對于學習有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好的學習氛圍能夠極大地提升學生的學習興趣,還能夠起到很好的教學輔助作用。而影響學生的兩大環境因素,是家庭和學校。有的學生存在著家庭問題,有的是父母離異,有的是單親家庭,還有的是由于家庭教育原因,導致學生的性格較為自卑,導致了學生本身的性格以及自卑心理。只通過教師的調節和贊美,并不能夠起到良好的效果,需要通過家庭進行輔助,教師和家長共同解決學生的性格問題以及成長環境,才能更好地使賞識教育發揮它應有的作用。還有一個重要的環境影響因素就是學校環境,學生在學校中也會遇到各種各樣的挫折與困難,如學生的人際關系相處不和諧也會導致學生的自卑心理,有的學生還會遇到校園欺凌問題,這會使學生的自信心和自尊心受創,很難重拾自信心。因此,教師對學生多加關注,愛護學生關心學生,解決學生的生活問題,才能夠從實際上建立起學生的自信心和自尊心,才能發揮賞識教育的作用。
(二)學習成績影響著學生自信心建立
目前,部分學校還是以學生的學習成績為主,以學習作為學生的主要任務。然而一些學校對于學習成績過于偏重,導致了部分教師都將學習成績作為衡量學生的標準,將很多學習成績較差的學生推向了自卑的邊緣,學習成績的落后,導致學生自信心喪失,從而失去了學習動力。自從我國提倡素質教育以來,全面發展成為學校教育的重心,學校不能再以成績來單純判斷學生的價值,而應該看到學生自身的優勢。
(三)對小學生的身心發展特點了解不夠完善
小學生剛剛進入學習階段,在這個階段內,他們的身體發展、知識技能以及智力水平也在逐步提升,人際交往的范圍從家庭擴散到了社會的各個領域,逐漸與社會和他人有了來往關系,自身的責任感、道德感、自我意識等都在逐步提升和發展。然而由于小學生的身體、心理發展還不夠成熟,在心理上具有多變性的特點,他們對學習還沒有十分明確的動機,容易受到外界與家人的影響,興趣還不夠分明,注意力也不夠集中,一般注意力在半個小時之內,性格方面也沒有完全成型。
部分小學生對于教師家長在生活學習中的依賴性也較強,需要成人進行具體的監督和保護。教師應當了解小學生的身心發展特點,從而結合具體的特點和問題進行教學。從小學生的身心發展特點來看,賞識教育對于小學教育有至關重要的意義。因此,教師應該加強對學生的引導性,對學生多加表揚和肯定,做好學生引導工作是教師的首要任務。
三、賞識教育在小學教育教學中的應用探討
(一)豐富賞識教育的作用
賞識教育不能單純來表揚和肯定學生,而應該以表揚作為首要手段,結合批評與建議,這樣才能夠真正發揮出賞識教育的魅力。單一的贊揚會導致一些學生自傲自負,失去對自我的真實評價,從而無法面對生活中的困難和挫折,尤其對于小學生來說,應當先表揚,再給予相關的批評與建議,這樣才能夠更好地發揮出賞識教育的真正作用。對學生的評價,教師應當發自內心地真誠地贊美,當學生真正發揮到自身優勢,體現自身價值時,教師進行表揚才能夠真正觸動學生的心靈,感受到正確客觀的引導,這樣的教育才能稱之為成功。例如,學生在回答問題時,應當先給予學生主動回答問題的勇氣加以肯定,再從中指出具體的問題,給予建議,這樣的賞識教育才是需要教師真正掌握的技巧,需要合理的嘗試教育才能夠使學生發現自身的優缺點,從而揚長避短,不斷成長和進步。
(二)在課堂教育中充分發揮賞識教育的魅力
每個小學生都有自身的優缺點,很多的閃光點是需要教師不斷發掘的。在課堂教學中,教師應當多發掘他們身上的不同優勢,從而在適當的機會肯定和贊美。教師不能戴有色眼鏡去看待學生,而是公正平等地看待每一個學生。還要適當利用“放大鏡”去挖掘和發現學生的閃光點,教師要真心看待每一位學生,耐心地找到他們自身的問題。
(三)關愛學生,用愛使賞識教育發揮作用
教師對于每一個學生都應當給予賞識,從而讓他們真正地成長,真正擁有快樂,真正擁有學習的動力和熱情,教師對于每一個學生都不應該特殊對待。對于有問題的學生,教師應該花費更多的時間和精力,了解他們,關愛他們,真正成為學生的良師益友,融化他們內心的自卑與困難,溫暖他們的心靈,主動積極地參與到他們的生活中。尤其是對于學習成績較差,性格較為內向的學生,絕不能放任自流,而應當作為重點培養對象,真正走入學生的心中,了解學生的問題,利用自身的魅力去影響和關愛學生,教師的每一句賞識都能給學生的學習和生活帶來很大的不同。
(四)消除學生的自卑心理,幫助學生重拾信心
在小學生的學習成長階段,教師的表揚和肯定對學生未來生活的發展有著極其重要的作用,當教師給予學生肯定和自信時,學生就會有很大的成就感,也會逐步培養學生自身的信心。教師應該堅信每一位學生都會走向成功,都會實現自身的價值,都有自身優質的潛能。比如,學生學習成績參差不齊時,部分教師會給成績優異的學生更多的鼓勵和贊揚,而忽視了成績較差或者進步不大的學生,這些學生如果沒有得到教師的肯定和賞識,則會喪失自信,成績也會一落千丈。教師更應當把重心放在成績較差或者成績平平的學生身上,不斷鼓勵和激勵他們才能夠激發他們的學習動力,才能夠使他們的下次考試成績有提高和進步。教師的一個溫暖的眼神,一句鼓勵的肯定,一句真心的贊美都是學生強大的動力,因此教師應當將賞識教育作為一種精神動力,消除學生的自卑心理,重建他們的自信心。
(五)打造平等和諧的師生關系
隨著我國教育事業的不斷發展,教師和學生的關系不再是傳統上的單向教育輸出,而是一種平等和諧的關系。教師不再是高高在上的領導者,而是跟學生地位平等的交流者。部分學校還存在著師生關系不和諧的現象,個別教師經常以命令的形式去教學,導致學生與教師的關系出現不合理,嚴重影響了師生的關系,不利于學生進行有效的學習,因此教師應該更加平易近人,多與學生交流,成為學生的良師益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