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平臺經濟發展規劃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關鍵詞:區域物流發展研究
中圖分類號:F20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7712 (2012) 12-0011-01
隨著經濟的發展,物流業已成為國民經濟的基礎產業和服務貿易的重要組成部分,已被各行各業以及人們所熟知,所獻服文論述了在推動社會經濟的發展同樣起著重要作用,特別是在發達國家,物流已被人們譽為繼物質資源、人力資源之后可供挖掘的“第三利潤源”。不少專家學者甚至認為“21世紀將是物流掛帥的世紀”。現代物流作為一種先進的組織方式和管理理念,已被不少國家從宏觀或微觀上所認可,他利用計算機網絡技術的力量,對物流資源進行整合,降低成本,并實現從生產到消費的快速轉移的全過程。因此發展物流區域有著十分重要的意義。
區域物流規劃中的:非均衡發展理論是由德裔學者艾伯特?赫希曼提出的。赫希曼指出:在實際情況允許的情況下,主張資本和資源的發展通過“關聯效應”的產業部門來實現經濟的增長。由于區域和國家的相似性,使得區域開發與規劃做為理論常常被引用和借鑒,并因此作為區域經濟發展戰略選擇的理論基礎。
一、社會經濟發展促進現代物流業的發展
隨著全球化進程的加快,不同國家及區域對經濟內容與結構進行了調整。穩定一產、優化二產、繁榮三產,無異是今后產業結構的調整方向。加快發展現代物流業,會明顯降低制造業成本、優化服務環境、提升產業核心競爭力,將成為推進經濟社會又好又快發展的重要源動力。為擴大內需,推動建立完整的物流產業供應鏈,促進工商業與物流業互動發展,國務院把物流業列為調整和振興的十大產業之一,出臺了《物流業調整和振興規劃》,這是十大產業中唯一的非實體經濟規劃。
二、促進現代物流的各項措施
區域經濟是各種生產要素聚集在一起例如:人流、商業流、資本流等聚集的經濟,以生產的批量化和連續性為特征。現代物流業涉及領域廣、關聯產業多,加快發展現代物流必須多措施并舉,才能收有較好的效果。
(一)加快企業資源整合,促進產業融合發展。調整和優化物流業結構,使快遞企業的服務有所延伸,來實現增長方式轉變,推動物流業平穩快速發展。同時,促進物流產業政策體系建立,建立物流產業安全保障機制。特別是加強對重點產業的物流服務引導工作,充分發揮對重點產業的支撐作用。引導制造企業轉變經營管理理念,順應產業分工細化、深化的趨勢,打破“大而全、小而全”的運營模式,積極做好物流業與制造、商貿流通、農業等相關產業的聯動發展,形成完整的產業鏈和供應鏈,降低成本,從整體上提高我國物流產業競爭力。
(二)強化物流業基礎工作,提升支撐保障能力。構建現代化綜合交通運輸體系。加快推進物流信息平臺和標準化體系建設。整合物流鏈各環節的信息資源,穩步推進物流公共信息平臺建設。完善物流業服務體系。規范發展物流師職業資格崗位培訓認證工作,加快培養各層次物流人才。高度重視引進高端和復合型現代物流人才。
(三)強化政策扶持,優化物流業發展環境。鼓勵城市物流配送實行品牌化、集約化、網絡化經營,培育“城市快運”品牌,引導城市物流配送企業統一標志、統一車型,并實行公司化管理,采用封閉兩廂式貨車運輸。引導和支持工商企業剝離低效的運輸倉儲功能和業務,積極發展專業化、社會化物流服務企業。在工業轉型升級中鼓勵制造業與物流業聯動發展。
(四)加強對物流業的指導管理,推動物流業快速發展。應加大對現代物流業的宣傳力度,普及現代物流知識,宣傳支持物流業發展的有關政策、工商企業優化企業物流的成功經驗和先進物流企業,提高全社會對加快發展物流業重要性的認識,為現代物流業健康發展創造良好的輿論氛圍。
三、區域物流發展規劃的原則
區域物流規劃的過程是及其復雜和煩瑣的,建立的過程是需要一定時期,對物流的長、中、短期的發展目標,所掌握的資源,方案及戰略的設計都需要進行統籌管理。在建設的過程中只有遵循以下原則,才能使區域物流更加合理化,對區域經濟的發展起到一定的作用。
(一)戰略性原則。在進行區域物流的發展規劃時,對各要素進行長期,戰略性的設計。應從區域經濟發展的需要出發,對規劃要素、取舍、建設標準要有戰略的眼光。對規劃要素的布局要有整體意識,在充分考慮到彈性的前提下,要充分考慮各種環境因素可能發生的變化,縮減成本的支出。
(二)系統性原則。物流本身系統性的特點,決定了在進行區域物流規劃的同時,必須對各要求進行系統的思考及設計。區域物流進行發展規劃的同時,必須把其放在大環境中即社會發展規劃中,整體與局部都要兼顧,保證突出重點,照顧一般,把物流區域的各個部門、各個環節充分的調動起來,結合社會力量,盡可能挖掘其潛力。
(三)科學性的原則。區域物流規劃時,對各種規劃要素進行科學的定位、分析、研究,并利用科學的方法進行規劃,同時應與其他區域的社會中的文化、政治、教育等建設和發展相互協調。對各要素現狀的問題進行調查,調查后的分析,制訂規劃與方案。同時強調組織各部門、各環節相互協調,必須信息交流,相互銜接。總之,只有做到科學調查、科學分析,并采用科學的方法與程序,才能保證區域物流規劃的科學。
(四)可行性原則。在進行區域物流規劃時,對規劃的要素的定位、完成的目標、各項措施實施情況,是具有可操作性的,不是紙上談兵的空想。區域規則可立足于中長期的目標,此目標也需符合國情區域,使之具有可實現性。
(五)服務產業集群發展的原則。產業集群是提升區域經濟競爭實力的有效形式。物流產業是區域經濟發展的重要組成部分,沒有產業的支撐就沒有經濟的發展。物流產業集群規劃代表著區域發展的重點和方向,是加快調整經濟結構,轉變發展方式的行動指南。
參考文獻:
一、成立領導小組
為加強百里工業經濟帶發展規劃研究編制工作的組織和領導,保證規劃編制的順利進行,市政府成立由市委常委、常務副市長宋文任組長的百里工業經濟帶發展規劃研究編制工作領導小組(領導小組成員名單詳見附件1)。
二、外聘專家學者
一是從國家級宏觀經濟研究部門,聘請5-7名專家組成我市百里工業經濟帶發展規劃專家組,參與我市百里工業經濟帶發展規劃的研究編制工作,并提供指導咨詢服務。二是在規劃的論證階段,分別聘請不同領域、不同層次的市內外專家學者進行充分討論論證,以提高規劃的科學性和前瞻性。
三、召開啟動會議
會議由市政府主要領導召集,參會人員為領導小組成員和有關大中型企業。會議的主要任務,一是通過召開工作會議,進一步認識國家嚴格控制占用農用地進行項目建設的宏觀政策下,丘陵區的土地資源優勢,認識建設百里工業經濟帶的必要性、可行性,以統一思想,形成合力。二是共同研究探討制定百里工業經濟帶的戰略定位、遠景目標、框架設計、資本運作、鼓勵發展政策等。三是安排部署工作,分派具體任務,啟動百里工業經濟帶規劃研究編制工作。
四、科學編制規劃
百里工業經濟帶發展規劃是一個區域發展規劃。百里工業經濟帶規劃區域為**市區以及沙河市、**縣、內邱縣和臨城縣的海拔500米以下區域。應立足于打造一個招商引資的新平臺、打造一張城市經濟發展的新名片、打造**經濟發展新的增長極,按照打破行政區劃界限,帶狀展開、組團式開發的思路,充分利用西部丘陵區可利用土地,充分考慮自然條件、產業狀況和現實基礎,編制一個科學的、具有可操作性的發展規劃。為搞好這一規劃,一是各相關部門需立足自身職能,針對制訂百里工業經濟帶規劃開展、完成本方案規定的相關調研專題;二是橋西區、橋東區、高開區、沙河市、**縣、內邱縣、臨城縣三區四縣(市)要對涉及本轄區的百里工業經濟帶規劃區域進行規劃,提出規劃思路、重點和戰略舉措,為研究編制百里工業經濟帶發展規劃提供基礎性資料和規劃參考依據。
五、工作步驟和時間安排
百里工業經濟帶發展規劃研究編制工作分5個階段進行:
第一階段:前期工作階段(**年9月)。主要是①成立領導小組,外聘專家學者,召開啟動會議,安排布置任務;②各有關部門、三區四縣(市)按照任務分解表(詳見附件2)的要求,進行專題研究,形成文字和相關圖表,按時限要求報市發改委(聯系人:趙昌晶電話:3288011)。
第二階段:集中研究起草階段(**年10月)。起草組集中時間、集中精力、集中辦公,研究起草出規劃初稿。
第三階段:征求意見討論修改階段(**年11月1日-15日)。初稿發外聘的各專家學者,并與專家學者見面,由每位專家學者對規劃初稿進行修改。初稿發有關部門和三區四縣(市)征求意見。之后,在不同層面上廣泛征求人大代表、政協委員以及社會各界人士意見。
借優勢拓展經濟新空間
2月6日,貴州印發《貴州省數字經濟發展規劃(2017年-2020年)》(以下簡稱《規劃》),這是國內首個省級層面數字經濟發展規劃,我省發展數字經濟的優勢是什么?
謝曉堯:貴州的優勢總的來說有4個方面,一是戰略優勢,國家大力支持,數字化發展態勢逐漸形成。先后獲批建設全國首個國家大數據(貴州)綜合試驗區、大數據產業發展集聚區、大數據產業技術創新試驗區,獲批寬帶鄉村、遠程醫療、物聯網重大應用等試點示范,在大數據方面相繼出臺《省人民政府印發〈關于加快大數據產業發展應用若干政策的意見〉》等系列相關文件,為發展數字經濟創造良好的政策環境。
二是資源優勢,數據加速累積,應用模式和種類不斷豐富。全省數據中心服務器承載能力達37萬臺,安裝使用服務器5.1萬臺。云上貴州系統平臺已承載481個應用系統,三大電信運營商貴安數據中心正式投入運營,數據共享開放實現突破,云上貴州政府數據共享交換平成升級改造,完成353個數據資源目錄的梳理和170個數據集上云,共享數據集118個,108家網站與省政府門戶網站實現數據交換等。
三是環境優勢,軟硬生態良好,發展條件和氛圍持續優化。我省充分發揮得天獨厚的生態和氣候條件,不斷優化營商環境和宜居宜業環境,推動大數據等新經濟形態發展,開展大數據先行探索,營造全社會關心、重視、參與大數據發展的氛圍,形成全國大數據“試驗田”的先行優勢和數字經濟發展良好的環境優勢。交流合作環境不斷優化,貴陽數博會成為全球數字經濟領域重要的高端交流平臺,中國痛客大賽、中國“云上貴州”大數據商業模式大賽等一批創業創新平臺不斷涌現。
四是后發優勢,發展速度加快,為數字經濟融合發展提供了新空間,我省實施工業強省戰略和城鎮化帶動主戰略,經濟加速發展、綜合實力快速提升,工業實力明顯增強,農業現代化步伐加快,旅游業井噴發展,一些優勢產業在全國地位夯實,全省在西部地區實現了趕超進位的歷史性突破,主要經濟指標增速連續五年位居全國前列。
發展“四型”數字經濟
《規劃》中提出了發展“四型”數字經濟,“四型”所對應的經濟業態是什么?
謝曉堯:“四型”經濟即資源型數字經濟、技術型數字經濟、融合型數字經濟、服務型數字經濟,是貴州發展數字經濟的主要內容。一是資源型數字濟,主要包括數據采集、數據存儲、數據分析挖掘、數據可視化、數據交換交易等領域產業。這部分對應大數據核心業態部分。二是技術型數字經濟,主要是數字技術硬件產品研發制造、軟件開發和技術服務,包括智能終端產品、軟件開發、信息系統集成、網絡通信服務、數字安全等技術領域以及虛擬現實、可穿戴設備、人工智能等領域產業。這部分對應大數據關聯業態部分。 三是融合型數字經濟,包括數字技術與一、二產業的融合應用,智能制造、數字農業、智慧綠色能源、區域特色產業數字化等新型業態,促進產業資源優化配置,推動實體經濟的數字化、智能化轉型和提質增效,形成數字融合型經濟新增長極。四是服務型數字經濟,包括數字技術與服務業融合發展,積極培育數字化、網絡化的現代服務產業新業態,著力提升服務水平和服務質量,再造數字消費“新藍海”。
當前,我省正深入推進大數據戰略行動,發展數字經濟和實施大數據戰略行動是什么關系?
謝曉堯:數字經濟有很強的大數據特征,我們用大數據戰略行動統攬數字經濟發展,把數字經濟作為我省大數據戰略行動的重要方向,作為國家大數據(貴州)綜合試驗區建設的重要內容。
項目“牽引”培育市場主體
《規劃》不但提出了我省數字經濟發展的總體目標,而且明確了四個支撐性目標。怎樣才能實現這些目標?
謝曉堯:主要以六個方面為抓手:一是抓信息基礎設施。大力提升現代信息網絡發展水平,加快形成寬帶、泛在、融合的信息基礎設施體系,構建數字流動新通道。二是抓發展載體。以創建貴安數字經濟國家級創新示范區,打造貴陽數字經濟示范城市、遵義數字端產品制造集聚區,建設貴陽-遵義-貴安數字經濟核心引領帶和一批省級數字經濟示范基地(園區、小鎮)。三是抓重點項目。每年謀劃、和實施一批引領性、應用性、支撐性的數字經濟重點項目。四是抓融合應用。抓各行各業的大數據應用,抓產業數字化、智能化,推動轉型升級。今年我們將實施“大數據+產業深度融合行動計劃”,推動傳統產業數字化、智能化,促進產品創新、技術創新、經營模式創新,重點建設120個典型示范項目。五是抓企業培育。千方百計打造一批引領企業、龍頭企業,培育一批中小微企業。六是環境營造,持續營造大數據綜合試驗區“試驗田”環境,讓企業愿意來貴州投資、創業,愿意來貴州試驗新技術、新產品、新模式。
《規劃》明確,數字經濟是我省當前和今后一段時期的發展重點,我省在發展數字經濟方面具體如何布局?
關鍵詞:常州;物流園區;建設研究
中圖分類號:F127文獻標識碼:A
隨著國民經濟的持續增長,城市化進程的加快,外貿依存度的逐步提高,產生了巨大的物流需求,推動了物流規模水平不斷提升。物流園區作為物流體系的基礎設施和物流產業聚集地,被看做城市經濟發展新的潛在增長點,各級政府都在規劃和建設物流園區,掀起了物流園區建設熱潮。而博科資訊物流供應鏈研究中心2009年第2季度中國物流市場調研報告中指出:“與當前物流園區熱形成鮮明對比的是我國物流園區市場空置率已達60%”[1]。常州作為經濟發展的前沿陣地,如何科學規劃建設符合當地經濟發展的物流園區,避免盲目建設所造成的園區資源浪費和環境破壞問題是值得我們思考的課題。
1常州物流園區建設的必要性
1.1促進產業升級,建設現代制造業基地的需要
常州正致力于加快新型工業化和現代制造業基地建設,由傳統制造業走向現代制造業,迫切需要提升產品的科技含量,形成具有常州特色的產業優勢,提高企業的核心競爭力。常州依托蘇南板塊的良好區位優勢,以對外開放帶動產業升級,抓住全球產業升級的有利時機,使常州日益成為世界跨國公司的加工廠和上海工業后方基地,成為全球制造業的重要一環。常州現代制造業基地的建設,對現代物流系統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原材料、零部件與產品的分撥路線拉長,運輸成本與庫存成本增加,如何降低物流成本,保證運輸的時效性對常州的物流支持系統提出了很高的要求。良好的物流支持系統正成為吸引眾多的國內外企業投資的首要考慮因素之一,而物流園區是物流支持系統的重中之重。據有關部門對常州的100家生產制造類企業的問卷調查[2],生產企業外包物流服務不超過26%。物流總等高增值、綜合所占比重很小,而企業對自理物流中運作成本高的不滿意率達30%。生產制造企業中有76%的企業想將企業的物流服務功能從企業的生產經營活動中剝離出去,交給物流企業去經營管理,因此物流園區的建設成為現代制造業產業發展的迫切需要。
1.2構建特色產業集散地,增強區域經濟帶動能力的需要
常州有幾家規模較大的特色產業基地,如橫林國際地板城、湖塘棉紗市場、江蘇湖塘紡織產業交易中心、常州鋼材現貨交易市場、凌家塘農副產品批發市場、中國江蘇國際塑化城等。這些特色產業基地年交易額均超過100億元。大規模、高頻率的生產商貿活動對物流系統有很高的需求和要求,物流園區建設也水到渠成,良好的園區物流系統確保了區域內資源的高度整合和高效利用,還能通過對生產和流通領域的“提速”,加快其他領域的“運轉”,對提升城市經濟發展和輻射帶動整個區域經濟發展具有“一箭雙雕”的作用。
1.3優化常州物流空間布局、整合提升物流資源的需要
常州五大物流市場的發展現狀,說明了常州物流空間布局的不合理性,沒有適應市場發展的需求,常州物流企業小、散、弱的狀況也影響了現代物流體系的建設進度,滿足不了幾個重要產業的發展需求,必須盡快整合物流資源,優化物流空間布局結構,科學合理建設與產業發展配套的物流園區。
2常州物流園區建設的可行性
2.1推進生產服務業發展政策為物流園區建設帶來機遇
近年來,常州市委、市政府在加快推進現代制造業基地建設的過程中,充分認識到了生產業對建設現代制造業的強有力支撐作用,因此,常州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視和積極推進生產業的發展,一是加強了規劃和引導。在國民經濟發展規劃特別是服務業發展規劃中,特別強調了生產業的發展,完成了《常州現代物流發展規劃》、《常州港口發展規劃》和常州綜合交通體系研究。二是加快了基礎設施建設。“十二五”前四年,市交通設施和城市基礎設施建設共投入近400億元。三是大力發展生產資料市場。充分利用產業發展的優勢,建設3~5個交易額超百億元大型生產資料市場。四是加強了科技合作與人才培養。常州加強了與清華、北大等知名院校的合作,成立了清華大學科學技術開發部常州產學研合作辦公室[2]。
2.2區域交通網絡不斷優化為物流園區建設創造了有利條件
常州有著十分優越的區位交通,城市與上海、南京兩大都市等距相望,與蘇州、無錫聯袂成片,構成了蘇錫常都市圈。市區北臨長江,南瀕太湖,滬寧城鐵、京滬高鐵、滬蓉高速公路、312國道、新京杭大運河常州段完成南移,寧常、揚溧高速公路常州段主線實現貫通。城市路網功能完善,市區南北大通道無縫對接。全市水網縱橫交織,連江通海。長江常州港是國家一類開放口岸,年貨物吞吐量2 029萬噸。民航常州站有通達北京、廣州、大連、廈門、深圳、海口、西安等國內20多個大中城市的航線。完善的區域交通網絡為物流園區建設創造了有利條件。
2.3良好的物流業發展態勢為物流園區建設打下了堅實基礎
常州市已完成了《常州現代物流發展規劃》、《常州港口發展規劃》和常州綜合交通體系研究,目前正加快推進物流園區、物流中心、配送中心網絡構架的形成。并力爭成為與上海國際航運中心相呼應的長江三角洲區域物流中心之一,成為全國現代物流業發展供應鏈中的重要樞紐與節點。積極引導物流企業進行信息化改造,中國物流公司常州分公司建成了GPS系統、物流信息化管理系統,常州通行科技有限公司建成了中國貨運信息網。目前,凌家塘物流中心一期已建成運行,奔牛港物流中心新一輪規劃建設方案已通過論證,長江常州港錄安洲碼頭群開發建設已初具規模,民航機場也已經完成了升級改造,正向國際物流方面發展,成為蘇南地區的貨運中心[3]。
2.4較快的物流業發展需求為物流園區建設提供了根本保障
常州有1個國家級經濟技術開發區、9個省級經濟技術開發區,有新型紡織服裝業、農業機械制造業、輸變電設備制造業、汽車摩托車配件制造業、電子信息及現代視聽設備制造業、工程機械制造業等六大支柱產業,全市制造業對全市GDP的貢獻份額達34.35%,制造業增加值占全市工業增加值的95.16%。因此,常州現代制造業基地的建設發展,對現代物流業產生了巨大需求。同時,特色專業市場的發展壯大,也需要便捷快速的物流配套服務支持。所以科學合理的物流園區的建設已勢在必行[3]。
3常州物流園區的現狀分析
常州地處長江三角洲經濟發達地區,具有鐵、公、水、空交通綜合優勢。物流交易市場起步也較早,市區目前有5個占地面積不小的物流市場。據行業主管部門調查,5家物流市場中有3家不僅沒能跟上現代物流業的發展步伐,就連原來“辦公、停車、住宿”的運轉方式也無法維持,“物流市場”基本“名存實亡”;另外2家雖然能正常運作,但也存在缺乏系統管理、科技含量低、配套服務薄弱等不足。
3.15家物流市場的經營現狀
位于新北區的城北物流市場,是常州市區于1996年建成的第一個貨運交易市場,占地面積10 000平方米,配套招待所、加油站、修理廠等設施,當時進場經營業戶近50戶,目前只剩下5家;8 000平米的停車場,現在5 000平米變成了倉儲,1 000平米左右的招待所也已歇業。
位于五角場東路的五角場物流市場建于1997年,占地22 000平方米,停車面積10 000平方米,配套交易大廳、大型顯示屏、商住辦公用房等。原來有近40戶經營業戶,目前已減至6戶。三分之二的停車場地堆存生鐵。交易大廳則始終未曾啟用。
2001年組建的飛龍物流市場,占地64 000平方米,停車40 000平方米。設有交易廳、洽談室,當時60余戶進場,時至今日,交易廳改建成轎車專營店,洽談室改成網吧,營業大廳租給保險公司,貨運經營業戶已不足30戶。
位于常錫路菱江橋堍的城東物流市場也在2001年建成,占地面積22 300平方米,停車面積3 000平方米。雖然沒有配套設施,但由于較好的地理位置,目前市場仍保持40戶左右經營戶。
2003年建成的城西綜合運輸市場,位于凌家塘立交橋北,占地99 000平方米,配套商住房22 000平方米,倉儲30 000平方米,停車40 000平方米,另有交易大廳、電子信息平臺等。因為交通便利,目前經營業戶超過300戶。
5個市場累計占地20萬平方米,現在駐場經營業戶近381戶,其中從事專線運輸的占20%,非專線貨物運輸的占50%,從事配載、信息服務的占30%。
3.25家物流市場不景氣的主要原因
3.2.1選址與城市發展不相適應
常州市5個貨運(物流)市場的總體布局,在90年代中、后期還是比較合理的,它們促進了常州市貨運行業發展,為規范行業行為發揮了積極作用。但進入21世紀后,市場位置就越來越不適應飛速發展的城市建設。
飛龍物流市場有限公司組建時,緊靠312國道常州段南端,大型貨車進出方便,貨物集散便利。去年,312國道常州段南移,老312國道納入城市交通管理,該市場貨車進入、貨源集散同時受到限制,駐場業戶紛紛離開,另找市場。原本具有一定規模的物流市場,不得不重新調整經營思路。
較早建成、設施較全的五角場貨運中心,則純屬當時選址不當。該市場雖位于常州市貨源集散較為集中地段,但地處市區東門腹地,貨源又主要是市區發送或到達的鐵路貨物,一般為中短途運輸,對貨運企業吸引力不大。組建初期的進場業戶,主要是通過政策引導甚至行政干預而來,所以也就失去了創業的長期動力。
原本“領頭”的城北物流(貨運)市場因其地理位置原因已逐年萎縮,不得不將地塊分割,經營倉儲等項目。
選址較好的城東、城西兩個市場,目前運作較好,但同樣面臨是否適應城市發展規劃的問題。兩個市場由當初所在的外環路外面的郊區,變成了工業園區腹地,車輛進出,貨源集散等都受到不同程度的影響。所以,只有了解城市發展總體規劃后,才能正確選址,使市場穩步發展和壯大。
3.2.2經營環境欠佳,政策保障不夠
常州市的物流(貨運)市場的配套服務設施,硬件如停車、倉儲、辦公樓等基本到位,但軟件明顯欠缺。主要原因是市場服務意識不強,僅停留在招商上,為了招商,甚至吸納無證無照者進場。目前,入場的經營業戶95%以上仍為傳統貨運,“多小散亂差”現象明顯,對客戶的服務水平也上不了檔次。另一方面,常州市道路貨運站(場)管理辦法遲遲沒有出臺,市場管理還不到位,造成經營環境不佳。
物流(貨運)市場要發展,需花大力氣打造本身的品牌。目前物流市場擁有的較為成熟的物流企業為數不多,只有華宇、佳吉、佳佳等幾個,且主要集中在城西市場,因此該市場的知名度較其他市場要高。而品牌打造需要政策保障,經營業戶進場,大多希望有良好的貨運交易氛圍,有暢通的信息渠道,有方便的結算方式,有完善的配送服務等,但市場大多無法滿足這些要求。目前,反映市場服務不盡人意較集中的是,有關部門對經營業戶運費結算時對車輛噸位營收的限制。如華宇物流每月運費結算需近250萬,但開票結算,按其在常注冊登記車輛噸位還不到20萬,差額十分大。城西市場目前進場業戶300戶,營收50個億以上,但可以開票結算的運費還不到10個億,40億運費只能采取各種辦法開票結算,流失的稅費可想而知。5個市場經營業戶共381戶,流失的稅費更是驚人。市場為難,經營業戶也感到十分不便。
因此,只有通過政策規范,給物流(貨運)市場創造寬松的經營環境,再加之市場自身不斷完善,樹立品牌意識,才是市場健康發展的關鍵所在。
3.2.3專業人才缺乏,行業管理薄弱
常州的物流行業現狀是傳統貨運還處于主導地位,現代物流還處于初步發展階段。目前雖然都冠之“物流”市場,但大多經營業戶的現代物流專業知識相對缺乏,只是從事簡單的運輸配載業務,市場管理人員也普遍缺乏物流管理知識和物流市場管理能力。兩種專業人才的缺乏造成了經營者的低層次經營,管理者的不科學管理,成為常州物流市場發展的致命短處。
另外,常州物流市場發展總體規劃至今還在完善,常州市道路貨運站(場)管理辦法遲遲沒有出臺,行業管理部門對市場內的物流企業缺乏監管手段,這些都成為常州物流市場發展緩慢的因素。
4常州科學發展物流園區的對策
隨著常州經濟的快速發展,產業結構的調整,專業市場的日益壯大,大大促進了物流產業的快速發展,催生了對物流園區(中心)的發展需求,如何科學建設適應常州經濟發展的物流園區,避免盲目建設和資源浪費,需要做好以下幾項工作。
4.1加強園區建設的統籌規劃
物流園區的建設是城市功能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因此物流園區在規劃時要與城市總體規劃和當地經濟發展規劃相協調。與城市規劃相協調就是要合理選擇物流園區建設地址,即要有便利的交通條件、發達的工業園區和可持續的發展空間。與經濟發展規劃相協調就是物流園區建設要準確定位:一是要準確定位所服務的產業;二是要準確定位建設的規模。常州的產業帶應該說是布局合理、特色鮮明,比如說城北新區的制造業、城南武進區的紡織業、城東的建材業等,要針對不同的產業帶定位相應的物流園區服務功能,同時又要根據相應產業帶的經濟發展總量和發展前景定位物流園區的建設規模,做到規模適當,不能一味的求全求大,造成資源閑置和浪費。
4.2構建物流交通平臺
物流園區需要暢通便捷的交通網絡作為支撐才能產生高效的物流運作效應。因此要充分發揮常州現有的滬寧、沿江和西繞城高速公路、滬寧鐵路、滬寧城鐵、京滬高鐵,以及長江深水港、京杭運河、常州民航航空港等綜合運輸網優勢,建設連接物流園區、物流中心、配送中心等之間,以及它們和外部交通基礎設施(包括鐵路、公路、水運、航空等貨運場站)之間的貨運道路系統,形成快速暢通的物流通道網絡。
4.3構建物流信息平臺
物流公共信息平臺建設是物流業發展的核心,物流園區之間、物流園區和企業之間、客戶和政府之間的物流信息交流非常復雜,因而各個單位物流信息子系統需要有一個共用物流信息平臺提供服務。常州要充分利用現有信息基礎設施和“數字常州”的綜合優勢,加快建設一個以互聯網為載體,包括電子數據交換中心、電子商務認證中心和金融結算中心,可協調全市各個企業、各類市場、物流園區、物流中心和相關行業管理部門的信息,可與其他地區的物流平臺進行物流信息交流的區域性物流信息平臺,實現物流信息的全面共享,物流環節的有效控制和全程管理。
4.4構建物流網絡平臺
常州正在打造現代制造業基地,城北新區作為常州最早的國家經濟開發區,其現代制造業已具備相當的規模,在國家制造產業政策的大力支持下,常州現代制造業會迎來更大的發展機遇和空間,所以面對大規模的制造產業需求,城北新區物流園區建設迫在眉睫;而城南以湖塘為中心的武進區,原有經濟實力雄厚,紡織業蓬勃發展,而武進高新區、經發區、西太湖開發區等開發區建設又方興未艾,對物流產業的需求十分強勁,所以湖塘物流園區的建設也十分必要。再加上常州已有的橫山橋建材業,凌家塘農副產品批發業以及金壇、溧陽等縣級城市的超速發展都需要有相應的物流中心來支撐。所以必須加快建設“兩大物流園區-七大物流中心-若干配送中心”的三級物流網絡。兩大物流園區即新區物流園區和湖塘物流園區;七大物流中心即橫山橋、凌家塘、常州港、奔牛、新閘、金壇和溧陽物流中心。
4.5完善物流產業發展政策
物流業是項投資大、回報慢,但綜合效益高的特殊行業,政府在規劃、用地、稅收、資金等方面要給予鼓勵和優惠政策。應從立足長三角經濟發展的高度和打造常州為物流中心城市的高度制定和規劃相關物流產業發展政策,支持物流園區的建設和發展。另外,可以利用市場機制來吸引眾多物流業的投資者入園經營,并給予必要的政策支持,如提供一定數量的低息貸款、適當減免稅收、優先發行債券等,保證物流園區的功能得到充分發揮。形成支持物流產業發展、具有高度開放性、為區域物流發展創造良好條件的產業政策環境平臺[4]。
常州物流園區的規劃、建設、成長、發展之路,應該是全國物流園區建設發展的一個縮影,反映出了對物流園區建設的認識是一個逐步成熟的過程。物流園區建設在發展初期不可避免地會走一些彎路,面對經濟快速發展帶來的物流市場需求,只有以科學發展觀來謀劃物流園區的規劃建設,才是推動物流園區建設走上可持續發展之路的根本保障。
參考文獻:
[1] 上海博科資訊有限公司. 2009年第二季度中國物流市場調研報告[R]. 北京:博科資訊物流供應鏈研究中心,2009.
[2] 李旭宏. 常州現代制造業與現代物流[R]. 南京:東南大學交通學院,2007.
[關鍵詞]現代物流業;發揮肇州優勢;強化措施
現代物流業作為國民經濟中一種新型的服務業態,可以最大限度地降低經濟活動中的流通費用和成本,加速區域內商品流動,提高服務質量和經濟效益,進而從整體上提升一個地區的經濟運行水平。從肇州發展看,2010年,全縣地區生產總值80億元,同比增長49%。在全省縣域發展排名中位于第18位。這樣的發展速度與經濟總量需要完善的現代物流業作支撐,助力產業發展,加快縣域經濟發展步伐。
一、肇州物流業發展的現狀分析
肇州縣的物流業發展起步較晚,發展遲緩,現代化程度不高,對于服務和促進經濟發展的作用發揮不夠明顯。主要有五方面原因一是思想觀念僅停留在貨物運輸的初級階段。一些生產企業沒有正確理解現代物流的涵義、模式,對新形勢下社會分工合作、第三方物流等尚未形成共識;物流企業對傳統物流向現代物流轉變,為制造商提供真正意義的物流服務等尚未進行更深層次的理解。二是專業化、集約化程度不高。物流市場小、散、亂的問題比較突出,現有的5家企業基本沒有建立物流信息管理系統、電子數據交換系統和貨物跟蹤系統。三是物流基礎體系不夠完善。肇州縣境內無江河、無鐵路,交通運輸主要依靠公路運輸一種方式。距離最近的肇東火車站為80公里,距離最近的哈爾濱國際機場為150公里,貨物省內外運輸和進出口周轉速度比較慢,成本高。四是缺少總體規劃和必要的政策支持。五是缺少現代物流管理人才。這些情況嚴重影響了物流業的發展。
二、肇州發展現代物流業的比較優勢
(一)物質基礎優勢。2010年,全縣完成固定資產投資45億元,同比增長332%。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15億元同比增長35%。啟動建設2平方公里肇州農畜產品加工區,規模以上企業達到22家。糧食產量達到25億斤。境內原油產量突破100萬噸,慶深氣田增加探明儲量500億立方米,總量達到1700億立方米。這都為發展現代物流業奠定了堅實的物質基礎。
(二)地理區位優勢。隨著“松(吉林省松原市)肇(黑龍江省肇源縣)大橋”建成及明沈公路、大廣高速公路開通,有2條國道、1條省道、2條縣道貫穿全境,肇州由過去的偏遠縣變成了大慶對外開放的前沿陣地和“窗口”,使之成為“哈大長”、“哈大齊”經濟產業帶上的黃金交匯點,對外關聯度提高。對內可以輻射肇東、安達、大同、肇源等縣(市、區),成為經濟板塊中心點。
(三)交通運輸優勢。全縣公路總里程1200公里,實現鄉鄉通公路目標,65%以上自然屯通硬化路。目前,已經形成了較為完善的縣、鄉、村三級公路運輸體系。全縣每年完成客運量58萬人,客運周轉量8834萬人公里;實現貨運總量65萬噸,貨運周轉量4488萬噸公里。
(四)政策環境優勢。一是可利用國家實施振興東北老工業基地支持政策二是可享有黑龍江省建設經濟區,推進十大工程政策措施;三是享受部分“哈大齊工業”走廊的優惠政策;四是縣委、縣政府規劃建設建材、蔬菜、農貿三個大市場,在土地審批、資金匹配、基礎設施完善配套等方面出臺支持政策。
三、肇州發展現代物流業的對策措施
(一)樹立開放思維,強化發展意識。針對目前肇州對現代物流理念認識不足的缺陷,采取專題報告、講座以及在廣播、電視等媒體開辟專欄的辦法,廣泛開展現代化物流業宣傳教育活動。讓相關人員充分認識到,加快發展現代物流業的緊迫感,在全縣上下形成推動現代化物流業加速發展的氛圍。
(二)選準發展重點,制定科學規劃。在充分論證的基礎上,合理界定重點培植發展的物流產業,并制定發展規劃。物流發展規劃要與城市規劃、國民經濟發展規劃結合起來,合理布局,防止盲目建設,重復投資。一是發展流通業。推進“萬村千鄉”市場工程,組建集倉儲、信息、運輸等服務為一體的大型貨站,以商貿開發區為重點,進一步加大建材市場、蔬菜批發市場和農貿市場建設力度,逐步將部分重點市場培育成商品集散中心,加工交易中心,提升現代化批發市場的層次和水平。二是發展企業物流。把發展企業物流作為現代物流的重點。各企業要按照發展現代物流要求,設立物流中心等專門的管理機構,對產、供、銷物流活動實施全過程、全方位管理。三是發展第三方物流。規劃建設物流園區和配載中心,壯大專業物流隊伍,探索大宗物資配送的路子,加快現代物流企業的發展步伐。
(三)完善配套政策,優化發展環境。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對綜合型物流園區、專業物流中心、重點物流企業等的建設發展,有針對性地出臺具有科學性、指導性和可操作性的政策。一是結合外地經驗和實際情況,在資金、稅收等方面給予優惠。二是針對現代物流業發展的相關產業分別扶持。三是圍繞建立統一開放、公平、規范的市場體系和營造良好的發展環境,特別是金融、工商、稅務、等部門,都要出臺支持物流的配套政策,規范執法行為,做出服務承諾。
(四)搭建信息平臺,強化科技支撐。繼續加大投入,在現有基礎上以擴大信息容量、提高傳輸速度為重點,進一步搞好信息網絡建設,增強對現代物流業發展的科技支撐能力。積極實施企業上網工程,迅速搭建企業物流管理信息平臺。推行電子商務信息管理系統,實現網上訂貨、網上營銷、網上結算。逐步構筑起覆蓋寬泛的現代物流信息平臺,達到資源共享,信息共用。
(五)實施人才戰略,適應發展需求。采取在校培養與在職培訓相結合、基礎培訓與專業培訓相結合、理論培訓與工作實踐相結合的培訓辦法,全面提高現代物流從業人員的素質,重點培訓一批懂現代物流、新型業態、連鎖經營等現代物流管理知識人才。要進一步加大人才引進力度,對物流產業發展規劃與管理人才、企業經營管理人才、物流技術人才及物流職業經理^等急需的優秀人才,要不惜重金聘請。建立有利于優秀人才脫穎而出的新機制,培養造就一支高素質的現代物流人才隊伍。
[參考文獻]
[1]《現代物流管理概論》(劉宗鳳著?中國物資出版社2006年8月出版)。
進入20__年,我國利用外資政策中新增了一個高頻詞匯“服務外包”。政府工作報告中明確提出了“大力承接國際服務外包,加快提高服務業發展水平”的要求,這是基于我國正面臨新一輪國際服務產業轉移的重大機遇而作出的戰略選擇。深刻認識服務業外包的本質,對服務業外包的發展趨勢予以合理判斷,是我們應對新一輪全球產業調整的迫切任務,也是我街道經濟發展的一種機遇,一種挑戰。
我認為,我街道應從以下幾方面著手,來狠抓服務外包產業的發展。
1、明確發展方向,大力發展服務業。
__街道在加快城市化進程中,經濟發展的重點是加快發展現代服務業,特別是服務外包。要把服務外包作為當前服務業發展的重要突破口,今年重點是做好服務業發展規劃、服務業載體建設和服務業招商引資三篇大文章。在發展規劃上,進一步完善服務業的規劃布局,做好服務業集聚區規劃的指導,使規劃合理銜接;要盡快完成以特色商業街和主題商業為重點的綜合性、前瞻性、可操作性強的發展規劃設計。在載體建設上,要打造服務業發展平臺,以平臺引項目。要加快啟動__、__、__等社區的服務中心、鄰里中心的建設,營造服務業發展的良好環境和堅定基礎。
2、確定招商引資目標,吸納服務業外資。
近年來,__街道的產業結構布局逐步向服務業轉移,已初步具備發展總部經濟的條件,發展輻射型服務經濟,為跨國公司或境外政府機構等提供配套的商務流程服務,也不失為一個切合實際的方向。因此,在尋求吸引外資過程中,要結合街道經濟發展的大方向,確定招商引資的目標,重點吸納服務業外資。
在招商引資上,要加強招商隊伍建設,有目的地培養一批發展服務外包產業的專業人才,聘請招商顧問,宣傳優惠政策,積極開展無地招商,突出品牌商業、優勢商業、特色商業、功能商業的招商。要召開專題招商會、推介會,加大招商力度,力爭在引進服務業重大項目上取得突破。
3、延長產業鏈條,讓制造業外資落地生根。
服務業可以被分為“為生活的服務”和“為生產的服務”。因此,承接外包服務,既可以從服務業跨國公司的“歸核化”戰略中獲得商機,也可以延長制造業產業鏈條,向制造業跨國公司提供相關的商務服務。延長產業鏈條,讓現有的外資企業落地生根,是提高利用外資質量和水平的重要內容,也是擴大服務業利用外資,高起點承接服務業外包的切入點。
要通過三個“一”,對現存的外商投資企業予以應有的“呵護”:剝離一批企業,促使現有制造企業把生產環節中相關業務剝離出來,形成新的服務企業;培育一批企業,大力扶持知識型、成長型外包企業;做大一批企業,做大現有服務外包企業。這樣,既可以穩定現有投資者,又可以獲得這些跨國公司總部的外包服務,進一步延長跨國公司的業務鏈。
4、加快管理制度創新,促進服務外包發展。
經濟的全球化帶來了企業分工的專業化,企業的專業化促進了生產服務的外包化,也是企業降低生產成本、規避經營風險、提高核心競爭力的重要途徑。一個企業的管理能力是有限的,資源也是有限的,要實現無限發展,只有自己做最重要的、最擅長的。把非核心的部分外包出去,輕裝上陣,企業才能走得更好、更遠。因此我們應引導我們的企業,積極借鑒國內外先進企業推行服務外包的先進經驗,確立現代經營管理理念,搶抓利用服務外包的機遇。企業要適應全新的經營方式,就必須加快管理創新,從注重內部管理轉到內外管理并重上來,就要全面掌握服務外包的操作手段,建立相應的外包管理控制體系,全面提升企業業務外包管理水平,確保企業安全發展。
5、加強組織領導,健全監管機制。
(一)專業設置與“福建省海洋經濟發展規劃”發展適應性分析按照“福建省海洋經濟發展規劃”和“廈門東南國際航運中心建設”關于產業發展的目標要求,我校與之相契合的專業有航海技術、輪機工程、船舶與海洋工程、電氣工程及自動化、水產養殖學、海洋漁業科學與技術、動物科學、動植物檢疫、食品科學與工程、交通運輸、法學(海商法)等10多個等面向海洋的本科專業,占學校現有專業的20%左右。
(二)專業設置與區域支柱產業適應性分析按照《廈門市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二個五年規劃綱要》做強做大電子、機械、航運物流、旅游會展、金融與商務、軟件與信息服務業六大支柱產業,我校與之契合的有電子信息類、機械類、交通運輸類、物流管理與工程類、工商管理類、旅游管理類、經濟學類、金融學類、計算機類等近30個專業,占我校現有專業的45%左右,從比例上看,學校目前的專業設置和分布與區域支柱產業對人才的需求基本相協調,但這些專業中,背靠產業支撐、與地方經濟建設緊密結合或不可替代的專業仍顯不足,缺乏大規模多對象的協同合作,合作的規模較小,影響力不足。
(三)傳統通用專業服務區域經濟社會發展分析根據廈門統計局的《2012年廈門市國民經濟運行情況》,2012年,全市共實現地區生產總值(GDP)2817.07億元,比上年增長12.1%,增幅呈穩中有升態勢。其中,第一、第二、第三產業增加值分別是25.21億元、1374.01億元和1417.85億元,分別增長0.4%、12.6%和11.7%。產業結構從上年的1.0:51.1:47.9調整為0.9:48.8:50.3,二產比例略有下降,三產比例持續上升,產業結構不斷優化。區域經濟建設中心任務是不斷推進兩岸新興產業和現代服務業合作示范區、兩岸金融中心、東南國際航運中心、大陸對臺貿易中心“一區三中心”建設。突出發展金融商貿、航運物流、會展旅游、科研文教等現代服務業。學校與之相對應的專業中,具有影響力的專業數量不多,有些專業存在特色不明顯的問題;部分專業的辦學力量還不強,主要服務面向和功能定位不清晰。
二、結合學校發展定位和區域經濟發展需求,學校專業結構調整對策思考
區域經濟社會的快速發展為學校發展帶來了機遇,也對學校專業建設提出了嚴峻的挑戰,專業結構的調整優化是關系到學校長遠發展的大事,學科是專業發展的根基,學科與專業是“源”與“流”的關系,新一輪的專業結構調整必須堅持“融合、優化、發展”的總原則,以理順專業關系為出發點,整合資源,將有利于做強一級學科的相關專業,以及服務對象相近、相互支撐的專業相對集中,使調整后學院的專業建設任務及服務面向更加明確,形成集中度較高的專業群體,推動學科專業為區域經濟服務。
(一)增設新專業,調整改造老專業,凝練特色,提高學校專業發展與區域經濟重點發展領域的契合度緊密結合區域經濟發展要求,結合學校現有基礎,增設相關新專業,調整專業發展方向,推動專業與社會的對接,提升專業的社會適應能力。一是做強海洋工程、海洋技術及相關學科,以適應福建省加快海洋經濟發展和廈門東南國際航運中心建設的需要。根據“福建省海洋經濟發展規劃”關于產業發展的目標要求和學校的發展定位及辦學特色與優勢,應當積極培育為海洋產業發展服務的新興交叉學科,大力培養適應福建省經濟發展方式轉變和海洋經濟強省建設需要的海洋經濟、海洋工程、新能源、新材料、電子信息及裝備制造等人才。根據相關政府部門和研究機構調查研究預測,在建設東南國際航運中心的過程中,航道設計與施工人才、深水港建設人才、引航人才、港口機械裝卸技術人才、航運經營與管理人才、航運金融保險人才、航運信息研究分析人才、物流經營管理人才、海事法律人才、航運網絡經濟人才及郵輪經營管理人才等11類復合型人才為建設東南國際航運中心的急需人才。學校可結合以上人才需求,量力而行的增設新專業,如結合學校海洋漁業科學與技術、水產養殖學及地理信息科學及自然地理與資源環境等專業多年來的辦學優勢,增設海洋科學、海洋工程與技術等專業,結合學校海上專業及機械類、能源動力類及土木類專業的辦學優勢,增設港口航道與海岸工程等專業。二是強化特色,在現有專業中凝煉涉海方向。如結合廈門游艇基地建設,航海技術專業可增設游艇駕駛方向,船舶與海洋工程專業可增設游艇設計制造方向;結合東南國際航運中心建設對人才的需求,經濟學類專業可增設航運經濟、航運金融保險方向等;按照廈門市東南國際航運中心與國際郵輪母港發展規劃以及海洋旅游迅速發展對專業人才培養提出的新要求,在加強酒店管理方向和休閑與海洋旅游方向專業建設的基礎上,旅游管理專業可增設郵輪經營管理方向;電子信息類專業可結合學校海上專業優勢,發展海上通導方向,培養航運信息研究分析人才;結合福建是海洋大省,水產資源豐富的地域優勢,食品科學與工程專業可增設水產品加工方向;機械設計制造及其自動化專業增設漁業機械方向和港口機械方向;結合福建省建設海洋強省的策略,社會體育指導與管理專業可增設水上運動休閑方向等。三是加強對傳統通用性專業的調整、融合,積極探索新的增長點。對傳統通用性專業要根據區域經濟社會發展的狀況進行適當的優化和調整,如結合建設對外開放、協調發展、全面繁榮的海峽西岸經濟區對人才的需求,法學專業可增設涉外法律方向的課程;應用心理學專業可增設增設人力資源管理方向等;結合英語專業畢業生全國總體大量過剩;但結構性供給不足,尤其是高層次、復合型的應用型外語人才供給不足的現狀,可增設翻譯方向等。此外,對于某些與區域經濟社會發展不相適應的專業,可進行撤銷、歸并或調整。
(二)整合資源,搭建專業平臺,增加基礎學科和應用學科專業間的相互支撐,形成若干個優勢學科專業群按照“集中管理、資源共享”的原則,將全校帶有綜合性、交叉性和基礎性的資源和平臺統一集中,優化重組。創新體制機制,實行開放式運行,面向各學科、各專業的師生和社會人員開放使用。各學院、學生可以根據課程和項目的需要申請使用各種儀器設備和加入各種項目,尤其是各專業實驗室在完成本專業課程和項目的基礎上應接受其他專業學生的使用申請。同時鼓勵各平臺在進行科學研究的過程中和在完成正常教學任務的前提下開展對外服務,以增加平臺的利用率、使用效益和提升社會服務的能力。結合“福建省海洋經濟發展規劃”和“廈門東南國際航運中心建設”項目,依托學校重點學科和工程研究中心,打破學院壁壘,搭建“海上交通信息工程及控制、能源與動力工程、航運經濟與管理、機械工程、海洋環境工程、電工電子”等學校層面的學科支撐平臺,發揮優勢特色學科的引領、輻射作用,通過學科的交叉、綜合、滲透和延伸,促進專業結構調整,從而形成優勢突出、特色明顯、相互促進、布局合理的專業體系,帶動專業群甚至整個學校實力的提高。
(三)以教學內容和課程體系改革為核心,加強專業內涵建設專業結構的調整優化在對專業進行調整和改造的基礎上,更要強調專業內涵的建設,而教學內容和課程體系改革是專業內涵建設的重點和難點。學校要在建設國家級和省級“專業綜合改革”試點項目的同時,遴選建設一批校級“專業綜合改革”項目,形成三級建設體系,以專業內涵發展和學校人才培養定位為依據,強化特色,通過課程體系的整合、重組,建立與區域經濟社會發展相適應的課程體系。同時,鼓勵從教學內容,教學方法等方面開展專業課程改革,及時、大膽的吸收學科發展的前沿知識,鼓勵創新和實踐,真正做到“人無我有,人有我優,人優我特”,能夠揚長避短,辦出特色,以滿足行業、產業集群發展對多樣化人才的需求。
論文關鍵詞:循環經濟障礙對策
目前,在國內學術界和有關部門,循環經濟已在很大程度上被認同為有利于實現可持續發展的經濟模式,并且開始著手將其納入實際操作層面。然而,循環經濟發展面臨諸多障礙,亟須對其進行客觀分析,并提出有針對性的對策建議。惟此,才能促進其從先進的理念發展成現實的經濟運行模式。
1我國循環經濟發展中存在的主要障礙
1.1認識方面偏頗
狹義地理解循環經濟,認為循環經濟就是清潔生產和資源綜合利用,是生產、經濟管理和環保部門的事,與己無關;認為中國是發展中國家,貧窮是主要問題,因而迫于經濟增長和就業壓力盲目追求經濟增長,忽視與環境的協調;對自然資源稀缺程度了解不夠,以為資源不會枯竭,看不到資源存量和環境承載力已經不起傳統發展模式的高消耗和高污染,認為發展循環經濟為時尚早。認識偏頗,影響了各方參與循環經濟發展的主動性和積極性。
1.2管理方面缺失
(1)缺乏協調統一的管理機構。循環經濟覆蓋面廣,綜合性、交叉性強,現行管理體制中沒有統一的管理協調部門。
(2)缺乏系統長遠的發展規劃。循環經濟是龐大的系統工程,必須有科學的長遠規劃和分步實施規劃的指導。在推動循環經濟發展的初期階段,如何結合“十一五”規劃的編制,搞好適合區域(部門)特色的循環經濟發展規劃是值得研究和探討的難題。
1.3經濟社會運行方面體系不完整
(1)經濟運行系統中缺少物質循環鏈。現行經濟運行體系是按產品流向構造的,即具有前向、后向關聯的產品之間構成產業鏈和產品鏈,而缺少按物質流向構造的循環鏈,即上游產品、企業、產業的廢料成為下游產品、企業、產業的原料等等。
(2)人類社會組織分工中缺少“分解者”。人類社會目前不乏生產者和消費者,而缺乏相當于自然界中“分解者”地位和作用的廢棄物處理者,影響了“廢物”在人類社會經濟體系中的“內循環”和使“廢物”友好進人環境的“外循環”。
1.4制度方面有待建立
(1)自然資源和環境成本外部化。自然資源的使用價格沒有反映其生態成本,造成成本外部化;環境容量屬公共財產,使用時具有公開獲取性,使用結果具有排它性,由于監管不嚴,企業和公眾使用它的收益大于其分擔的成本,具有顯著的外部性。這使得循環型生產成本高于傳統生產,形成循環經濟發展的成本障礙。
(2)價格形成機制不科學。初次資源價格和生產支付的環境成本過低;國際分工中存在對原材料和能源提供國明顯的價格不利因素;廢舊產品和廢棄物的收集、整理、運輸成本高,再生技術滯后,使再利用原料成本高,以上各因素構成了推進循環經濟的價格障礙。
(3)法律法規建設滯后。我國已有4部環境法、8部資源法、20多項資源管理行政法、260多項環境標準。但循環經濟法律法規較缺乏,不能滿足發展的需要。
(4)相關政策支持不利。現行的循環經濟相關政策主要是環境管理制度,以命令控制型政策為主,以市場機制為基礎的政策較少且效率不高,對循環經濟發展的激勵作用不夠。
1.5技術支撐體系方面落后
(1)綜合評價指標體系尚未建立。現行指標體系缺少反映經濟社會活動中的物質投入(消耗)、排放(廢棄)、利用效率和循環利用方面的指標,不利于評價和跟蹤監測其發展情況,以作為對區域(部門)經濟社會發展業績評價的重要參數,扭轉單純追求GDP的政策目標。
(2)技術支撐體系落后。現行技術體系更注重生產效率的提高和新產品的開發,對污染治理、廢物利用、清潔生產和生態工業鏈接等技術開發和重視不夠,無法支撐循環經濟發展。
(3)缺少相關的信息平臺。我國目前還沒有形成系統的循環經濟信息網絡平臺,特別是缺少固體廢棄物和循環型技術的供求信息,不利于構建循環型社會經濟體系。
2推進我國循環經濟發展的主要對策
2.1提高認識,轉變觀念,引導全社會參與
(1)要認識到發展循環經濟是人類生存方式的巨大變革。認清循環經濟的本質是:把經濟活動的中心從單純以價值流循環為核心,轉變為以價值流和物質流循環為雙核心。它不僅包括能夠創造價值、帶來價值增值的社會再生產各個環節,而且包括全部有物質、能源消耗和廢棄物產生的社會基本單元。因此,人類必須認識到,發展循環經濟不僅是物質流動形式的轉變,更是一場經濟運行方式的革命和人類生存方式的巨大變革。
(2)要轉變發展觀、價值觀、生產觀和消費觀。摒棄傳統發展思維和模式,堅持科學發展觀,走經濟、社會和環境協調和可持續發展的道路。在全社會倡導并確立有利于循環經濟發展的價值觀,以是否有利于世界系統良性運行作為價值尺度,檢驗各學科的理論與方法、制度和政策以及技術發明推動人類社會的進步。企業要充分認識到資源和環境也是生產力,發展生產、增強競爭力必須樹立綠色生產、清潔生產觀,樹立綠色消費和適度消費觀。
主動消費未被污染或者有助于公眾健康的綠色產品;在消費過程中,注重環保,節約資源和能源,改變對環境不宜的消費方式;在消費后注重對垃圾的分類處置,促進其資源化等。
(3)要引導全社會參與。廣泛開展綠色教育,將環境常識列入學校教材,加強相關知識的教育培訓,加強輿論宣傳,普及環境知識;完善環保工作制度,帶動民眾廣泛參與環保實踐;經常舉辦環境污染案例聽證會,加強其社會影響;向消費者提供消費選擇和消費后果的相關信息;對綠色產品廣告予以優惠;定期公布環境質量狀況等。引導全社會自覺地進行環境保護,為建立循環型社會貢獻自身的力量。
2.2健全管理體制搞好長遠規劃
(1)成立專門的領導和管理機構。成立以各級黨政主要領導任組長,發改委、經委、財政、城建、規劃、環保、水利、綠化等部門負責人參加的各級循環經濟發展協調領導小組,對循環經濟發展工作實施統一領導和部署。領導小組下設辦公室,由上述部門組成,負責日常組織協調工作。制定循環經濟發展目標責任考核獎懲辦法》,把有關任務目標層層分解落實到有關部門和單位,嚴格考核,認真兌現獎懲。
(2)制定科學的規劃。在制定“十一五”規劃時,要采用超前性理念和系統工程思想,制定循環經濟發展規劃。首先,各級政府應將其納入各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總體規劃;其次,在加強專題研究的基礎上,制定國家、地區和部門循環經濟發展的統一規劃、專門規劃和分階段、分步驟實施規劃;第三,工業區、經濟技術開發區、高新技術產業園區、企業、社區等開展循環經濟示范,也要編制具體規劃;第四,用循環經濟理念指導各類規劃的編制,如,城市建設規劃中應增加對地表水的收集管線設施建設、中水循環利用設施建設、城市污水分類處理設施改造等完善水循環系統的內容、方法和步驟;環衛規劃要充分考慮推進城市生活垃圾分類收集、處理工作的具體方法和步驟;科技規劃要體現對循環經濟重大支撐技術研發的引導和促進,技術支撐體系的建設等方面的內容;經濟發展規劃要充分考慮產業循環鏈建設、清潔生產和靜脈產業發展方面的內容等。這是搞好循環經濟規劃工作的重要一環,也是使循環經濟貼近、融入經濟社會活動的關鍵環節。
2.3構建循環型社會經濟運行體系
運行體系的核心是把各個環節和子系統中的斷點或缺損的半環接續起來,形成反饋流程。
(1)發展企業廢物代謝網絡,塑造生產循環鏈。首先,在企業層面,組織企業內部物料循環,將生產中流失的物料或生成的廢料回收或經適當處理后作為原料返回原流程或廠內其他流程;實現清潔生產,減少物料和能源使用量和排放量。其次,在生態工業園區試點基礎上,由各級工業主管部門和工商管理部門等牽頭組織對所轄企業進行廢物代謝網絡調研,按工業生態學原理進行相關分析,對具備輸出、輸入潛能而未形成輸出、輸入關系的企業組織洽談,促成其建立鏈接關系;對在本轄區范圍內無法找到鏈接對象的企業,可跨產業和地區尋找鏈接伙伴,建立產業生態系統的“食物鏈,消除循環鏈的斷點。第三,結合調整產業結構和布局,在新拓展區域的招商引資、項目擺放上突出構建循環經濟產業鏈條和網絡,使企業在發展橫向耦合和縱向閉合關系的過程中向工業園區聚集,使大部分企業都能成為各種特色生態工業園區的成員,形成共享資源和互換副產品的產業共生組合。第四,大力發展環保產業。它既是生產循環鏈的補鏈環節,又是形成全社會完整的循環經濟環路的重要環節。
(2)發展廢舊物資回收產業,塑造流通循環鏈。流通領域既要減少商品流通中的物質消耗,還要將可再用的產品和包裝物回收上來,返還到相關企業。首先,大力發展廢舊物資回收產業。逐步形成多渠道的廢舊物資分類收集、運輸、處置的產業化和社會化服務體系,完善相關基礎設施,在社會范圍內形成循環經濟環路。其次,培育再生資源集散交易市場,把分散回收集中到規范的市場中來,為資源調控和優化配置提供更多選擇。
(3)實行城市生活垃圾分類收集,塑造消費循環鏈。首先,各級政府應增加相關投入,保證垃圾分類的物質設施建設。其次,由政府與環保企業、房地產開發商聯手,在新建住宅區推廣使用專供家庭或小區使用的生活垃圾處理器,通過加熱干燥和微生物分解等方式,將有機垃圾轉換成家畜飼料、有機肥料等。第三,結合文明社區建設,開展小區生活垃圾分類收集試點,由小區保潔員負責指導、監督居民將不同類垃圾正確投放到不同的垃圾箱內,由環衛部門或相關的產業化公司將垃圾分別送往相關企業。第四,在試點基礎上,向全社會推廣。
(4)實行城市污水集中分類處理,塑造社會整體循環鏈。社會整體循環鏈的核心是形成城市內部、鄉村內部以及城鄉之間廢棄物互換的循環鏈條。近期重點是解決城市污水資源化問題。針對城市污水大部分直接排人河流、湖泊,小部分進污水處理廠,城市污水多為集中綜合處理的現狀,應加快推進其向集中分類處理轉變;將居民、企業、機關單位、公共設施(除醫院)的洗浴問下水與廁所公桶的下水管道分設,在城區分別建設城市污水和肥源排放輸送管網,在城郊或城區分片建設污水處理廠和肥源處理廠,將廚房、洗浴問污水通過污水管網輸送到污水處理廠,經處理后再利用;將廁所的人糞尿下水通過肥源管網輸送到肥源處理廠,經加工處理形成系列肥料,運往鄉村。企業廢水經集中處理后再利用或達標排放。
2.4創新循環經濟制度基礎
(1)實現環境成本內部化。逐步取消自然資源開發利用補貼制度,使資源價格反映其真實的生態學、經濟學價值。對環境容量等共有財產使用者征收高稅費,提高生產和消費環節的排污和廢棄成本,促使環境成本內部化,解決循環型生產環節的成本障礙。
(2)建立基于資源全部成本的完全價格體制。該體制不可能通過市場自發建立,需政府有計劃的組織生態學家、經濟學家對資源價值進行貨幣化評估,計算出其真實價值,并以稅收形式計人產品或服務的市場價格,通過市場機制和價值規律消除循環經濟發展的價格障礙。
(3)健全循環經濟法律體系。以《循環經濟促進法》為框架法,以《資源有效利用促進法》為基本法,包括((綠色消費法》、《包裝物再生利用法》、《家電再生利用法》、《食品再生利用法》、《建材再生利用法》、《汽車再生利用法》、《節能法》、《廢棄物處理法》及相關子法。制定城市垃圾處理、水和大氣污染治理的監管條例,將責任主體和監管部門的行為置于法律規范之下。制定可持續發展認證體系、產品質量標準體系、環境標志和標準體系。(4)完善循環經濟激勵政策。征收資源稅,實現資源有償使用,限制不可再生資源的開采和使用、限制資源型產品出口;征收廢棄物處理費、垃圾填埋和焚燒稅,推動垃圾分類處理,促進其減量化、資源化;以廢棄物為原料的企業,可獲相關廢棄物處理費的補償;對環境有害的技術和產品,在銷售環節加征環境附加費,使其在成本效益選擇中更樂于采用潔凈技術、生產潔凈產品;將循環技術納入科技創新體系,在風險投資基金中劃出一定比例支持循環型技術研發;對循環經濟項目,給予財政補貼、貸款擔保與貼息、低息貸款、優先貸款、延長信貸周期、減免稅收或稅前還貸等支持通過傾斜的產業政策,支持其到資本市場融資;對清潔汽車、能源及獲環境標志和能源效率標志的產品,減征消費稅;對原污染型生產設施,折舊率可以提高到30%以上等。本文由中國收集整理。
(5)健全循環經濟保障制度。包括有利于循環經濟的資源、產權、市場和產業等經濟制度;循環經濟核算、會計、審計、生產、消費、貿易、包裝和回收等規范制度;有利于循環經濟的財政、金融稅收和投資等激勵制度。
2.5創建循環經濟技術支撐體系
(1)加快促進循環經濟發展的技術開發。針對物質在傳統線性濟體系中不能環狀運行的技術根源,研發環境友好技術,包括:消除污染物的環境工程技術,如固體廢物處理技術,大氣、水、噪聲及環境污染綜合防治技術;廢棄物再利用的循環生產技術,包括:廢棄物分解技術,分解物再生產成原材料的合成技術,把再生資源加工成產品的制造技術等;清潔生產技術,包括清潔的生產和清潔的產品技術。近期重點是開發引進資源節約和替代能量梯級利用、延長產業鏈和相關產業鏈接、零排放、有毒有害原材料替代、可回收利用材料和回收處理技術,特別是降低再利用成本的技術等,突破循環經濟發展的技術瓶頸。
(2)構建循環經濟綜合評價指標體系。這是循環經濟發展從理論探討進入實際操作階段的前提。依據其構建原則,通過篩選,我們初步構建了循環經濟評價指標體系的邏輯框架(表1)。
關鍵詞:新形勢;中小企業;營銷創新;營銷戰略;研究
當前時期中小企業面臨的市場環境發生了重大變化,市場競爭加劇,企業間競爭的內容和形式更為復雜,再加上企業消費群體的多樣化需求不斷增多,客戶的要求不斷提高,對企業的營銷模式和手段提出了新的挑戰。企業要想在市場中占據一席之地,除具備有競爭力的產品和服務外,必須依托有效的營銷策略展開宣傳和銷售,為企業在整個市場的可持續發展奠定堅實的基礎。尤其是針對中小型企業,在企業規模和資本等方面輸于大中型企業,更要認真研究和分析自身企業的優勢進行營銷策略的制定和執行,不斷提升企業知名度和產品的市場占有率,為企業謀求長遠發展。
競爭激烈的經濟形式對中小型企業既是挑戰又是機遇,企業要客觀分析新時期的挑戰,抓住機遇,轉變自身經營理念,多從營銷戰略的創新角度出發進行多角度的思考,建立健全具有自身特色的營銷戰略。分析當前企業的發展階段和未來經濟發展規劃,綜合考慮企業產品優勢和市場地位,對比分析競爭對手的優勢與劣勢,統籌規劃企業營銷創新體系。企業名片是企業品牌的代表,加快企業品牌的創立和營銷,提升文化品牌價值在企業產品中的附加值,不斷研究和分析消費群體的多樣化和個性化需求,建立和擁有自身企業的顧客滿意度,合理利用新時期的各項信息資源和信息平臺,加快電子信息技術在營銷戰略中的應用水平和更新速度,滿足不斷增長的顧客需求度。不斷增強企業與顧客群體的互動,建立科學高效并循環有序的營銷模式。
一、基本現狀、存在問題及其原因分析
營銷創新在我國企業界受到重視主要開始于大中型企業,尤其是上市企業。隨著我國加入世貿組織,不斷參與國際競爭,企業間的營銷競爭日趨激烈。相關研究報告顯示,在過去的十年內,我國中小型企業不斷增加在營銷方面的資金投入,尤其是在過去的五年中,我國中小型企業的外向型經濟發生了重大變化,與前一個五年相比,營銷資金投入有一個較大的增幅。中小型企業目前深刻認識到營銷創新對企業發展的重要性,逐漸開始探索屬于自身的營銷創新方案和戰略,不斷增加營銷對企業利潤的貢獻能力。綜合我國目前中小型企業在營銷創新方面的不足,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
第一,我國大多數中小型企業擁有自身的營銷戰略,但是其在制定企業營銷戰略時未充分考慮企業自身發展的階段性和現實需要,將營銷戰略懸空于企業實際經營狀況之上,脫離了企業發展的具體階段,缺乏針對性和實際操作性,又或者沒有得到嚴格的執行,或者缺少靈活性和創新性,無法滿足企業不斷發展完善的需要,形同虛設。在過去十年內,統計年鑒顯示,我國僅有不足五分之一的中小型企業開展了營銷創新研究,這其中有一部分企業開始注重分析企業營銷創新與企業整體發展規劃的有效結合,在二者的銜接上做出了重大修正和設計。并且,這些企業加大了營銷創新的資金用度,成立營銷專項基金,保證營銷創新的不斷完善和發展。但由于中小型企業資金鏈有限,缺少相關部門的資金支持,限制了企業在營銷創新方面的資金計劃。
第二,品牌建設在中小企業中尚未得到認可和重視。在我國,品牌建設的起步比較晚,一些企業并沒有意識到企業品牌對自身發展的作用和意義。尤其是中小型企業,對于企業品牌的研究和創建發展緩慢,由于自身理念并沒有完全得到改變,因此這項工作開展緩慢并停滯不前。通過我國自主品牌和知識產權企業調查總結可知,我國擁有自身名牌和知識產權的數量比例接近1/10,與發達國家相比,在數量和質量上顯然都處于劣勢地位。由于當前我國對知識產權的保護工作并未得到落實和重視,整個發展環境阻礙了企業品牌化發展的步伐。
第三,中小型企業的營銷渠道狹窄。傳統的營銷理念限制了企業營銷戰略,將企業營銷渠道局限于傳統的關系網。目前企業的營銷渠道的長度并沒有真正得到延伸,局限于固有的領域,缺少開拓和創新精神。在營銷渠道的寬度上,僅限于單一的營銷方式,未充分利用新時期的信息網絡平臺,展開有效的創新模式研究和利用。創新研究在整個企業中沒有受到重視,對企業利潤增長的貢獻較小。同樣有相關數據顯示,我國中小型企業在營銷渠道創新方面的資金投入較少,并且這個數值的增長速度非常緩慢,與中小企業的經濟發展趨勢和經濟效益的增長速度不成比例,難以滿足企業長遠發展的需要,營銷對利潤增長的支撐力度不足。
第四,中小企業缺少對先進電子信息平臺的利用。電子信息技術發展迅速,為企業發展提供了便利的發展平臺,為企業營銷創新帶來機遇和載體。尤其是當前無線信息技術平臺的上線和覆蓋,為企業營銷帶來新的營銷模式,拓寬了營銷渠道。在我國中小企業信息化程度低,對信息市場和經濟發展形勢缺少靈敏性,嗅覺遲鈍,缺少與顧客群體的及時互動溝通。
二、新形勢下中小企業營銷創新問題的建議和對策
針對當前我國經濟發展的新特點,以及中小型企業在營銷創新方面存在的不足,借鑒當前關于營銷創新的相關先進理論和實踐經驗,研究成功開展營銷創新的優秀案例,并參考先進國家中小企業營銷創新經驗,針對我國中小型企業營銷創新存在的阻礙,提出如下措施和建議。
中小型企業制定營銷創新戰略的基本依據是企業實際發展的需要和可持續發展具體規劃,將營銷戰略計劃進行細分,并與企業的各個發展規劃達成統一,形成相互協調的一個企業發展體系。不斷增強營銷創新對企業經濟利潤的貢獻。
制定企業營銷戰略必須敢于放棄舊的營銷模式和渠道,嘗試新的營銷模式,轉變營銷思路,研究制定新的營銷模式。制定營銷創新模式的依據必定是企業實際需求,新時期企業間的競爭對中小企業帶來的機遇大于挑戰,敢于打破傳統,用發展的眼光研究和分析當前階段企業發展的現實需要和長遠的戰略規劃。細分企業經營領域,劃分優劣勢領域,確保企業優勢項目更強,保證企業優勢產品的市場地位和競爭力,不斷建立和完善企業的名牌產品的知名度,提升企業產品在領域內的實力和口碑,確保企業優勢項目的同時,開展相對落后區域的營銷模式創新,改變傳統思路,放開思維,轉換角度去轉變企業在該區域的營銷戰略,有針對性的解決落后區域的障礙性問題,提升市場占有率。
加快中小型企業品牌建設的進程。中小型企業首先要提升自身對品牌建設的意識,從意識上重視品牌和自主品牌的建設。目前,我國擁有獨立知識產權的企業太少,品牌對利潤的貢獻同樣比較低,必須加大自主研發資金投入,加快自身知識產權的建設和保護工作。不斷擴大品牌產品為企業帶來的高附加值。品牌同樣是企業的名片,尤其是當前隨著消費者對品牌的認可度,對企業的產品質量和品牌的追捧,為企業帶來重要機遇,要緊緊抓住時機,扭轉當前低附加值的現狀,走品牌路線,樹立自身品牌特色,輔之于創新性的營銷策略,將企業推向更大的競爭舞臺。
另外,時展如此迅速,時機不等人,企業必須建立快速反應營銷模式。縮短企業內部決策的層級和寬度,將決策權大膽下放,緊緊抓住有利機遇,鎖住消費者的需求,尋求短平快的營銷模式。在當前信息經濟時代的背景下,信息化和網絡化的環境為企業的營銷創新帶來極大便利和平臺,中小企業建立顧客服務和交流平臺勢在必行。加強與顧客的溝通,有利于縮短企業與消費者之間的距離,增進企業與顧客的情感,將消費群體的需求融入公司經營發展規劃,以負責人的企業形象在市場競爭中取得優勢地位。
研究新時期中小型企業的營銷創新是一項艱巨的任務,對于中小企業抓住發展機遇具有重要意義,對于我國整體經濟改革發展而言也是一項有價值的研究項目。本文只是從理論的角度思考營銷創新對企業發展的貢獻率,提出解決當前障礙的建議,各個中小型企業的實際經營狀況不同,必須依據自身發展規劃展開企業營銷創新工作,切實轉變思路,充分重視品牌營銷的意義,加快品牌建設,樹立優秀企業形象。
參考文獻:
[1]劉虹中小企業的創新發展初探[J]中國集體經濟,2011年21期
[2]湖北省經濟委員會主任王建鳴加快產學研合作 提升中小企業自主創新能力[N]湖北日報,2006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