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input id="zdukh"></input>
  • <b id="zdukh"><bdo id="zdukh"></bdo></b>
      <b id="zdukh"><bdo id="zdukh"></bdo></b>
    1. <i id="zdukh"><bdo id="zdukh"></bdo></i>

      <wbr id="zdukh"><table id="zdukh"></table></wbr>

      1. <input id="zdukh"></input>
        <wbr id="zdukh"><ins id="zdukh"></ins></wbr>
        <sub id="zdukh"></sub>
        公務員期刊網 精選范文 學校的校本課程范文

        學校的校本課程精選(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學校的校本課程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學校的校本課程

        第1篇:學校的校本課程范文

        一、校本課程為何需回歸學校教育原點

        校本課程(school-based curriculum)”這一概念最早由菲呂馬克等人提出,作為重新分配課程權力和責任的工具而誕生。在我國,2001年頒布的《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試行)》中正式提出“實行國家、地方和學校三級課程管理”,這標志著課程自的下放。可以看出,不管是國內還是國外,校本課程的原初使命就是為學校賦權增能。換言之,孕育校本課程的土壤就是課程民主。然而,這一民主的產物一卷入實踐場域,便遭遇重重困境,產生了各種問題,諸如價值異變、管理虛浮、淪為“第三類課程(the third curriculum)”,等等。為此,我們只有跳出課程管理與課程政治學的視閾,進入學校教育文化實踐場域,重新審視和考察校本課程的本質,才有可能走出實踐困境,真正推動課程改革的深化。

        (一)校本課程回歸學校原點的合法性闡釋

        翻閱相關政策文件發現,“國家課程”“地方課程”的概念表述清晰,卻沒有明確的“學校課程”或“校本課程”稱謂:“學校在執行國家課程和地方課程的同時,應視當地社會、經濟發展的具體情況,結合本校的傳統和優勢、學生的興趣和需要,開發或選用適合本校的課程。”[2]這表明,校本課程具有兩個基本要求:其一,結合本校的傳統和優勢;其二,結合學生的興趣和需要。前者與學校文化關聯,后者則直指學校教育的原點――學生。當然,“執行國家課程和地方課程的同時”的表述,很容易讓人誤以為“適合本校的課程”是與國家課程、地方課程并列的第三類課程(即校本課程)。但是“任何課程,不論是國家課程,還是地方課程或者是校本課程①,都必須回到學校這個具體的教育教學環境中才有意義。從課程的現實角度而言,只存在具體化的學校課程,而不存在什么抽象的國家課程”[3]。由此看來,一旦進入學校文化實踐場域,所執行的國家課程和地方課程必然是校本化的課程。

        在我國香港,校本課程在實踐場域中已經完全擺脫了與國家課程、地方課程對立的地位,而發展為以學校為本,切實提升學生學習的課程建設工作:“十多年經驗的積累,加深了我們對校本課程發展的認識:校本課程發展的核心是提升學生的學習,特別是學會學習的能力和開放積極的態度,以面對瞬息萬變的社會挑戰。”[4]同樣,在我國臺灣,“學校本位課程”“(不僅)是一種理念,亦是一種號召,在認定學校人員有能力發展課程的基本信念下,主張學校在社會、國家甚至全球社會的脈絡中,由‘中央’、地方與學校進行課程決定權力的重新分配,學校擁有更大的課程自,形成愿景及目標,解決學校問題,以學校為主體,由學校課程的利害關系人結合內外資源,所進行的課程發展過程與結果”[5]。可以看出,兩個地區的校本課程實踐已經成功開啟了回歸學校教育的原點之路。

        (二)校本課程回歸學校原點的合理性說明

        論及校本課程為什么要回歸學校教育的原點,首先就必須考察課程的本質及與學校教育的關系。課程究竟是什么?日本學者水內宏認為,“課程系指根據教育目標,為指導學習者的學習活動,有計劃地編制的教育內容的整體計劃,是旨在塑造新生代未來人格而設計的藍圖”[6],這是典型的計劃說。經驗論者則認為,“所謂課程,是指旨在實現教育目標,學校所準備的經驗的總體”[7]。此外,還有學科說、活動說、目標說等等。仔細分析不難發現,不管是哪種學說,出發點和落腳點都是教育目標。基于此,在學校教育的文化實踐場域中,課程必然指向學校的教育目標?;氐健罢n程評價之父”泰勒(Tyler, R. W.)那里,讓我們重溫經典的“泰勒原理”:1. 學校應力求達到何種教育目標?2. 如何選擇有助于實現這些教育目標的學習經驗?3. 如何為有效的教學組織學習經驗?4. 如何評估學習經驗的有效性?5. 學校教師如何進行編制課程的工作?[8]在泰勒原理中,學校教育目標是課程設計的邏輯起點。由此看來,課程與學校教育的聯結點即學校教育目標。

        作為“以影響學生的身心發展為首要和直接目標的教育活動”[9],學校教育的終極目標必然是“促進學生的發展”。在當前全球化、信息化以及知識經濟時代,學校教育的目標正轉向“促進學生核心素養的形成與發展”。換言之,“促進學生核心素養的形成與發展”是新一代學校教育的原點。基于課程與學校教育的內在關聯,不管國家課程、地方課程,還是校本課程,都應回歸這一原點。

        第2篇:學校的校本課程范文

        一、以生為本,校本課程頂層設計

        學校前身是一所村辦小學,始建于1951年,可以說,她既是一所有著“半百”悠久歷史的老校,也是一所新興的城市小學。單純從校本課程講,學校經歷的是一個從粗放到精品,從精品到多元的過程。

        2001年,學校的校本課程是“中國傳統文化”,2006年,學校開始傳統文化精品課程“中國結?龍蒂花編制”的開發實施。這樣的定位基于以下幾方面的考慮:既符合校情,又具創新意義;授課教師只要下工夫鉆研便會教學;學生無需先天條件,經過努力人人都能學會;經濟實用,學生感興趣,家長也支持。

        但是,隨著時代的變化和學生需求的發展,單一的校本課程不足以滿足學生的多元化需求。首先,這種動手編織型的課程,更受女生歡迎;其次,單一的課程內容,在大量師資和硬件優勢閑置的同時,也一定程度上忽視了學生在課程開發中的主觀能動性;最后,時代的進步帶來更大的信息量,校外更加豐富的生活體驗使單一的校本課程相形見絀。

        以生為本,強調課程多樣化,促進學生個性發展,注重課程體系建設,成為學校發展的歷史性任務。為此,學校成立了校本課程開發團隊,多種渠道調查了解學生需求,結合學校育人目標,開始進行校本課程體系的頂層設計。我們研究出臺了《校本課程規劃方案》,從課程的實施內容、實施管理及評價制度等方面進行全面、系統、連續的規劃。整個體系目前包括四大門類,14門課程,分為限定性課程與選修性課程。在課程設置上突出以生為本,各班每周都有固定課時,開展限定性課程。每周五下午第二節為選修性課程,采用走班制。

        如今,“紅結飛揚啦啦操”、“籃球飛人”、“陽光田徑”、“新苗合唱”等體育藝術類課程成績斐然;“優秀古詩詞誦讀”、“跟我大聲說”等學科拓展類課程發展迅猛;“人校課程”、“離校課程”等修身教育類課程深受家長好評。加上原先“中國結?龍蒂花編制”發展出的“結飄滿園”、“絲網生花”等技能實踐類課程,學校的校本課程體系已基本能夠滿足不同層次、不同個性的學生需求。校本課程體系的建立,豐富了校本課程內容,重視每一位學生的學習需求,使學生在學習中得到尊重和滿足。

        二、以校為本,文化建設深入推進

        學校文化植根于學校的方方面面,校本課程為學校課程注入了活力,對學生個性發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動作用,使學校教育得到了本質回歸,也為學校文化內涵發展找到了精神核心。

        在校本課程發展的過程中,學生開始懂得團結合作的重要性,動手實踐能力和審美情趣也不斷提高。教師在參與課程的開發與實踐中,工作興趣、自主研發的意識和能力得到提升,同伴互助、教研氛圍日漸濃厚。

        學校經過慎重考慮,將原有校訓“誠、勤、信”修改為“結、勤、信”,并重新進行釋義:結,即團結協作、百折不撓;勤,即勤奮刻苦、腳踏實地;信,即果敢自信、抱誠守真。

        為了深化廣大師生對“中國結”文化內涵的認識,讓“結文化”不僅寫在墻上、掛在嘴上,更能內化為學校的靈魂,學校以豐富多彩的活動為載體,讓“結文化”根植于師生的心靈深處。具體做法如下。

        1.凝心聚力,全員參與,確保校本課程落實

        根據學校的《校本課程規劃方案》,學校以教研組為單位,組織教師集體備課、觀課議課、交流研討,凝聚集體智慧。任課教師由過去的專職設置到如今全體教師擔任,課程內容變得更加系統、豐富,實施途徑更為廣闊。經過不斷地實踐研究,校本化、多元化的課程體系得以逐步完善。

        同上校本課,每一個教師從不同的角度詮釋了“結文化”,人人有上法,節節有新意,既解決了教師專業局限對教學效果的影響,又使更多的教師參與到課程的研究與實踐中來。校本課程不會因教師流動而終止,真正形成了校本化、多元化,并具有持續性、發展性。

        體育組和音樂組從特色課程《結飄滿園》中獲取靈感,為學生量身打造一套自編操――《結藝操》,并列入陽光體育大課間活動。該操將紅皮筋首尾相接作為鍛煉器械,模仿穿插編制中國結的動作,進行藝術夸張設計,利用皮筋的拉伸性有效鍛煉身體各部位肌肉,得到了教育部領導的高度肯定,也深受學生的喜愛。

        與此同時,學校加強國家課程的校本化二次開發。仍以中國結為例,語文課上,學生通過誦讀《校訓三字歌》來了解學校文化,借助認識中國結、欣賞中國結,進行說話、寫話訓練;數學課上,學生以中國結為例學習軸對稱知識,練習測量、估算技能;美術課上,中國結為學生提供了更多的欣賞和繪畫內容;信息技術課上,學生以中國結為目標,學習網絡搜索技能;綜合實踐活動課上,中國結成為很多學生的研究性學習對象。

        2.圍繞文化,突出育人,打造精品系列活動

        一是“情系節日”系列活動。將校本課程與重大節日相整合,通過“編織友誼結”手拉手活動傳承學校文化、增進同學感情,通過“我為媽媽送祝?!?、“勞動創造美”等活動進行感恩教育和勞動教育。

        二是“愛心接力,屆屆相傳”系列活動。在每年新生入校時,由高年級的學生親手制作中國結,贈送給一年級的新同學,使他們一人校就能感受到一種關愛,也使學校文化得以屆屆相傳。每年六年級學生畢業前夕,學生都要發揮創造力,精心設計畢業作品獻給學校,表達對母校的深深眷戀之情。

        三是“參與實踐、展示智慧”系列活動。學生在教師的帶領下開展社會實踐活動,讓課堂延伸到校外,讓中國結走出校門,走進社區,走向社會。如教師節開展“我為老師送祝?!被顒?,學生紛紛送上自己親手制作的龍蒂花,表達對老師誠摯的謝意;元旦前夕舉辦“愛心大拍賣”活動,學生到街頭、公園現場編制義賣,將收入所得用于救助貧困學生,既鍛煉了其綜合能力,又培養了孩子的愛心。

        3.整體規劃,美化校園,營造和諧育人氛圍

        走進校園,迎面佇立的是一座文化雕塑:由中國結抽象變形成的三個人形造型,彰顯著學校的“結文化”特色,“結紅花香,潤物無聲”體現著學校的育人理念。我校目前的校園文化設計可以分為四個板塊。

        一是“育人為本,和諧發展”的思想教育板塊。其內容包括校訓、教風、文化墻、“中國結”標志等,主要分布在教學樓、綜合樓的醒目之處,展示了學校“為每―位學生提供適合的教育,為每一位教師創設發展的空間”的辦學理念,集中反映了學校近年來發展、變化的足跡。師生置身其中,時時處處都能受到激勵和鞭策。

        二是“學會感恩,學會感動”的人格教育板塊。校園西邊的文化墻上設置專欄,展示“中國結在我心中”、“中國結情緣”主題征文活動中的優秀作品,表達了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真實感受和獨特體驗。

        三是“動手參與實踐,弘揚民族文化”的藝術教育板塊。步人教學樓、綜合樓,映入眼簾的是樓道和走廊墻壁上的一幅幅造型獨特、色彩絢麗、內涵豐富的中國結、龍蒂花作品。在這里,師生不僅能感受到高雅的文化氣息,還能體驗成功的幸福,品味實踐的樂趣,暢談人生的理想,憧憬美好的未來。

        四是“營造良好氛圍,培育創新人才”的班級文化教育板塊。班級文化建設突出風格統一、各具特色的特點,教室前黑板上方正中懸掛著鮮艷的國旗,兩邊是八字學風“勤奮、守紀、樂學、多思”,后墻是各班根據學生年齡特點、班級特色精心策劃、挑選的班級口號。這些個性化的班級口號經典、深刻、催人奮進,時刻提醒著學生朝著預定的目標不懈努力。學生親手制作的中國結、龍蒂花作品不僅裝點著教室,而且對提高班級的凝聚力、向心力也起著重要作用。

        三、和諧發展,構建魅力生態文化體系

        一是建立魅力課堂文化。校本課程的開發與實踐,促進了學生學習方式的轉變,豐富了學生的實踐體驗,引導學生在體驗中探究,在小組合作、探究學習中,品味到了學習的樂趣。教育教學活動由課內走向課外,使學生感悟到生活的樂趣,激發了熱愛生活的情感。

        二是建立魅力教師文化。對校本課程的研究,為學校管理帶來嘗試與探索,由行政管理走向目標、理念的引領,由行政組織走向領導教師組成的研究共同體。幾年來,學校堅持以辦學理念促改革,以改革促發展,構建學習型、研究型組織。校本課程的開發與實踐,實現了教師教育理念的根本轉變,提高了教師的課程開發能力。教師由課程的實施者、執行者,成長為課程的開發者、建設者和評價者,其專業水平也得到了不斷的提高。近三年來,學校教師共榮獲國家級優質課3節,省級優質課2節,省、市級基本功比賽第一名各1次。

        三是建立魅力學生文化。在參與校本課程的過程中,學生的態度、情感、價值觀得到極大升華,精神世界更加豐富,自主探究、團結協作、勇于創新、不斷進取的意識增強,綜合能力也得到長足發展。在首屆鄭州教育服務大會上,精美的中國結、龍蒂花作品,以及孩子們的現場演示,頗受與會領導及市民的青睞。學校在此次大會活動評比中榮獲一等獎。2012和2014年,學校“紅結飛揚”啦啦操隊遠赴美國奧倫多參加世界啦啦操錦標賽,途中學生們陽光自信的精神狀態、待人接物的文雅舉止,引來眾多國際友人贊賞的目光。

        四是建設魅力校園文化。在每年的校園文化周活動中,風格統一、精巧雅致的校園環境和學生各項綜合素質的展示,受到周邊居民和單位的高度贊揚。《河南衛視》、《河南日報》、《鄭州晚報》等多家媒體,都曾對學校校本課程的開發和實施進行過報道。

        在取得成績的同時,我們也清醒地認識到存在的問題。一是目前的課程仍以技能實踐類、德育類為主,不能全面滿足學生的個性需求;二是教師的課程設計與實施能力還有待于進一步提高;三是課程評價體系不夠完善,缺乏科學、具體的評價標準和方式。

        第3篇:學校的校本課程范文

        【關鍵詞】 聾校;數學;校本教材;整合與開發

        【中圖分類號】G63.02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2095-3089(2013)4-0-02

        隨著課改的深入進行,當前,聾校數學教材的選用上基本是兩種情況:一是繼續使用人教版的聾校實驗教材,二是使用課改后的普小教材。人教版數學聾校實驗教材,在教學中我發現存在許多問題,如教學內容陳舊、嚴重偏離聾生的生活實際、有些知識體系編排不符合聾生的認知規律等。在外出交流中,同行也深有同感。在了解了很多使用普小教材進行教學的學校后發現:普校教材具有大量的教學資源,緊跟社會發展步伐,貼近生活。它是眾多專家學者和前沿教師對教育教學研討的結晶,相對于聾校教材來說,含概了相當的教育教學的超前意識和教育新理念。老師運用起普校教材來,備課準備會輕松些,上課的形式也隨著新教材的引導而顯得豐富些。但是,普小教材的對象畢竟是給健全孩子使用的,一些采用著普校教材的學校,老師通過實踐發現:對于我們聾生來說,普校教材卻又是有很多的望塵莫及,因為里面涉及了太多的知識點和信息量。對我們特殊學生來說,陌生的東西太多,困難重重。綜上所述,單獨使用普校教材或聾校教材都各有優劣,當前真正適合聾孩子的新教材又沒專家在搞,我們該怎么辦呢?等我們的新教材出來,我們再進行教學改革在當前來說是不現實的。于是我們學校決定整合和開發適合我們學校學生實際的數學校本教材。我們申報了課題,進行了3年的整合開發研究,現在就這個課題研究中的一些做法與大家交流。

        1、不拘一格活用教材

        教師在每個學期的開學初,根據當冊的教學目標制定好本冊的教學計劃、各單元的教學目標。具體到每個課時的安排,選用什么樣的教材進行教學則由我們任課老師自己定。教師可以根據學生的實際需要,選用我們的老教材進行教學,也可以選用普通學校的教材,而且是不同版本的教材。原則就是盡可能的貼近我們學生實際,適合我們學生學習和認知特點,能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能有效的提高我們的課堂效率學習材料。如:我們的聾校教材在“運算”單元中一般都是這樣安排的,前半單元是計算,后半單元是應用題。計算教學中一般都是這樣安排的,出示一道計算的例題,再教學例題的算法,最后讓學生模仿、練習、鞏固。而后半個單元就是一些應用題,我們聾生對學習應用題非常怕,也學的很困難。主要原因是他們的語言理解能力差,加上由于語言的缺失,影響了思維的發展。而應用題恰是思維的體操,玩一些文字游戲,所以我們學生學習應用題時相當有難度的。學生學習這部分知識是一點興趣也沒有,也學不會。北師大的一位顧教授在一次講課中曾提到一個觀點,“我們的殘疾學生,他能學什么,我們教什么?!笔茄?,對于應用題,我們的很多學生很努力學了,但還是學不會,那還不如不教。當然,那學生這部分的能力就不培養了嗎?不是的,我們的方法是把他結合到計算題中進行教學,在我們創設的情境中進行教學。舉個例子“在教學100以內的連加連減和加減混合運算中”。我們的聾校教材安排如下:

        在這樣的教材引領下,我們的老師上這類計算課時,也往往只是先教學例題,介紹算理,步奏,接著讓學生嘗試練習,最后鞏固。這樣的計算教學是很枯燥的,整堂課5分鐘就會了,后面只是重復的練習。我們參考了普通學校的教材,決定借鑒他們的編排。如人教版新教材在這節的安排中,強調與具體情境結合,強調實際運用,不僅讓學生掌握算理、方法、步驟。還讓讓學生體會到運算的實際意義。教材安排了兩道例題,并且根據摘西瓜和運西瓜的事件引出兩道例題,

        這樣編排,既可以突出連加、連減知識在實際生活中的應用,又有利于學生了解連加、連減之間的聯系,并從整體上更好地掌握這些知識。同時這樣安排學生可以清楚地看到第二步計算中第一個加數是怎么來的,從而更好地理解加減混合運算之間的聯系。例2通過運西瓜的情景圖引出連減計算,使學生感受到我們的生活離不開計算。把后面的應用題,提前到這里進行滲透教學。這樣的情境比純文字的應用題學生更好理解,更符合我們聾孩子思維直觀形象的特點。讓學生既能較直觀的學習生活中的一些數學數量關系、掌握計算的技能。落實了我們的教學目標,又能讓學生體驗到數學的實用性,體驗到成功的喜悅,從而激發學習數學的樂趣。

        當然也不是普通學校的教材都是適合我們聾孩子的。如:一年級的教材中第二單元,認識1-5的數,我們聾校的老教材先安排:“認識數1、2、3,再學習認識加法、減法;接著認識數4,再學習4的加減法計算;依次接著認識5……”安排的課時很多。而普通學校的教材在這個知識的安排都是先認識1-5各數,1課時完成,再認識相關的加減法計算,相比較而言,普小的教材這樣安排綜合性強、跨度大,它是符合普通學生特點的。普通學生現在都進行了3年的學前教育,有了一定的數感,智力發展整體較好。這些知識可能也都會了。而我們的學生就不同,他們可能沒有進行學前教育,智力發展也很落后。即使有些學生參加過語訓,其數感及智力的發展也很不平衡。所以,在這個單元我們就覺得按普通學校的教材安排給我們學生學習是不適合的。我們就以聾校的老教材為藍本進行教學。因為它依次認識各數,及加減法計算,步子小,適合我們學生實際。

        第4篇:學校的校本課程范文

        為了增強地方課程對學校及學生的適應性,學校專門成立了以校長為組長、相關科室負責人為成員的石刻藝術校本課程開發領導小組。申報了市級“十一五”規劃課題“大足石刻藝術教育校本課程的開發與實踐研究”,該課題得到了市區級專家的肯定。校長親自任課題組長,加強了課題研究和后勤保障。課題實施中,學校專門購置了美術相關教具,配置了美術教室、展覽室、工作間等,并派送教師到大足石刻景區、永川古鎮、巫溪寧廠古鎮、榮昌安富――“西部陶都”、北京、南京等地采風學習,為課程開發提供了強有力的保障。

        二、以課程資源為載體,整合創編校本教材

        校本課程的開發必須符合兒童的身心特點。為了編寫出適合學生的特色鄉土美術教材,在市、區教育專家的指導下,學校美術教師多次深入石刻景區考察,拜訪大足石刻研究院的專家和學者,選取了大足石刻中雕刻精湛,極具代表性的造像《千手觀音》《臥佛》《華嚴三圣》《牧牛圖》《父母恩重經變相》等為素材,并把這些素材運用兒童化的藝術語言進行組合,在不同的繪畫紙、竹編、紙扇等材料上進行實踐,形成了石刻繪畫、石刻剪紙、石刻線描、石刻泥塑等獨特的創造技法,創編具有地方特色的校本課程。

        為了校本課程的有效開發與實施,本著“邊實施邊研究”的原則,在每周美術課程教學時間內,專設一課時為《大足石刻藝術教育》。在實施過程中不斷改進創新,使校本課程更加具有科學性、實效性、有效性。于2010年編印了《大足石刻藝術教育》校本課程,分上、中、下三冊,供不同階段學生使用。這套教材,采取了多種形式表現石刻藝術之美,既培養了學生的審美能力、想象能力和創造能力,又使學生在學習中了解家鄉,熱愛家鄉,感受民族文化的美,做民族文化的繼承者和傳播者。

        三、以主題活動為平臺,多元實施校本課程

        為了增強校本課程實施的有效性,學校堅持開展豐富多樣的主題活動。在“我是石刻宣傳家”主題活動中,學校領導帶領學生參觀了寶頂山石刻、千手觀音修復工程現場,并邀請專家進行講解,讓學生更深入了解大足石刻的內涵和藝術價值,學習和傳承大足石刻所展示的忠孝、誠信、禮儀、廉恥等中華民族核心價值理念,保護文化遺產,擔起傳承和宣傳家鄉文化的重任,真正成為大足石刻文化的宣傳家。

        再如在“七彩畫筆畫家鄉” 主題活動中,學生深入石刻景區采風學習,將精美的石刻造像,采用剪紙、水粉、線描等手法,在繪畫紙、竹編等材料上進行創作,展現家鄉石刻之美。學生在活動中了解家鄉,感受民族文化的博大精深。

        此外,學校還組建了石刻藝術活動小組――線描組、版畫組、雕塑組等,不僅提高了學生的繪畫技能,還進一步提升了學生的人文素養。為了滿足學生藝術表現的需求,學校為師生舉辦畫展,展示師生的石刻藝術創作。

        經過多年探索, “大足石刻藝術教育校本課程的開發與研究”課題獲2013年重慶市政府教育成果三等獎;學校被評為“重慶市藝術教育先進學?!薄爸貞c市首批藝術(繪畫)特色學?!薄?藝術校本課程的開發,營造了獨特的大足石刻藝術教育特色校園文化,充分發揮了大足石刻藝術教育課程的育人功能。

        第5篇:學校的校本課程范文

        關鍵詞:高等學校校本課程校本課程開發

        中圖分類號:G64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2-7661(2012)08-0003-03

        19世紀60年代末,美英等發達國家推動了校本課程開潮。20世紀90年代,我國學者開始廣泛關注校本課程開發,有關教育法規也做出了一些規定。第三次全國教育工作會議上國務院《關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進素質教育的決定》中提出:“調整和改革課程體系、結構內容,建立新的基礎教育課程體系,試行國家課程、地方課程和學校課程?!钡歉叩葘W校的校本課程開發一直進展緩慢,直至目前,無論是理論研究還是實踐操作仍處于初步階段。

        一、高等學校的校本課程開發現狀

        (一)校本課程開發的涵義

        校本課程開發的先導菲呂馬克和麥克米倫最初對校本課程開發作出了界定:校本課程開發意指參與學校教育工作的有關成員,如教師、行政工作人員、家長與學生,為改善學校的教育品質所計劃、指導的各種活動。華東師范大學課程與教學研究所教授王斌華認為:校本課程就是由學生所在學校的教師編制、實施和評價的課程。華東師范大學崔允漷認為:校本課程是指學校在保證國家和地方課程的基本質量的前提下,通過對本校學生的需求進行科學評估,充分利用當地社區和學校的課程資源而開發的多樣性的可供學生選擇的課程。王嘉燁指出:校本課程是學校在具體實施國家課程和地方課程的前提下,通過對本校學生的需求進行科學評估,從學校自身辦學實際出發,充分利用學校所在社區和學校的教育資源而開發的可供學生選擇的課程。筆者認為:校本課程就是相對于國家課程和地方課程為促進學生更好的發展,促進學校課程開發組織的發展,促進學校課程組織成員和學校自身的發展為目的,體現學校辦學特色,經過對本校學生的需求進行科學評估,充分利用本校而開發的多樣性的可供學生選擇的課程。

        (二)高等學校的校本課程開發現狀

        許多世界著名的大學都十分注重校本課程開發,擁有自己的特色課程,例如牛津大學的“復合課程”;哈佛大學的“核心課程”;麻省理工大學的“跨學科選修課程計劃”;筑波大學的“學科綜合課程實施方案”等,這些都是一流大學的重要標志。這些著名大學校本課程開發目標就是通過獨立或合作開發有特色的課程,形成大學自身的學科特色。我國許多高等學校校本課程開發的現狀主要有:

        第一,一部分高等學校的校本課程開發取得了明顯的成就。如蘭州大學地處西北,充分利用西部少數民族的文化優勢,于2005年在體育課程中開設了“鍋莊舞蹈課程”,深受學生歡迎;湖南吉首大學在專業設置和課程建設過程中,注重具有湘西特色的校本課程的開發與建設,高等教育專家潘懋元教授稱贊“吉首大學是湘西人的驕傲”;廣西右江民族醫學院重點建設了一系列的校本課程,如民族醫學與方劑學、民族醫學與內科、兒科、婦科等,為右江革命老區培養了大批“下得去,留得住,用得好,有作為”的基層醫療衛生專門人才……這些校本課程的開發,為各高校特別是地方高校在長期的實踐中凝煉自己的特色、最大限度地發揮自己服務社會的職能作用奠定了基礎。第二,總體來看,我國高等學校的校本課程開發還處于起步階段,盡管投入了一定的人力物力,收效不大。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大多是教師的個人行為,根據自己的研究成果和教學經驗而進行校本課程開發;數量極少,且主要集中在少數民族地區的高等學校以及民辦高等學校。第三,高等學校的校本課程開發質量不高。多是依靠單個教師的力量,缺乏集體的合作與科學調整,質量低下,難以保證需求。

        二、高等學校的校本課程開發存在的問題

        (一)缺乏完整理論體系構建,不能為校本課程開發提供較好的理論指導

        目前,課程專家的數量非常有限。隨著高等學校的校本課程開發大范圍啟動,課程專家無論在數量上還是在質量上都是一個短期內難以突破的瓶頸,也就致使理論體系的構建還需較長一段時期,這無疑會給高等學校的校本課程開發的順利進行帶來阻礙。

        (二)高等學校的校本課程開發實踐缺乏系統性,且各階段都存在不足之處

        高等學校的校本課程開發數量不多,質量不高跟開發過程缺乏系統性有著直接關系。目前高等學校的校本課程開發,前期缺少計劃性,缺乏對本校學生需求的評估,缺乏課程專家的指導;開發過程中,主要針對教材開發,缺乏對教學過程的開發;對校本課程開發進行評價應是多方位多主題的,不僅僅是教師對學生課業成績的評價。

        (三)高等學校缺乏進行校本課程開發的意識和能力

        我國高等教育尤其是教師教育中長期存在著“重教育輕課程”的現象,導致教師的職前職后教育都缺少應有的課程開發知識以及相關的培訓,而高等學校和教師應有的課程開發意識與課程開發能力正是高等學校校本課程開發的重要前提。

        三、相關建議及對策研究

        在高校擴招之后,結構性失業現象嚴重:用人單位招不到合適人選,大量畢業生卻又找不到工作。這不僅是對高等教育資源的嚴重浪費,同時也給社會帶來了一系列的問題。為此,高等學校應該適時調整課程結構、開發具有特色的校本課程,提高校本課程開的質量,以更好的培養適應社會需求的人才。

        (一)加強高等學校的校本課程開發的理論建設

        理論對實踐有著指導意義,沒有完善的理論指導,實踐就無法很好的進行。國家需加強對課程專家的重視與培養,鼓勵課程專家對這方面的理論研究。但不能急功近利,理論的完善需要一個長期的過程,況且就我國目前而言,有關高等學校校本課程開發方面的研究還沒有明顯的建樹。

        (二)高等學校校本課程開發的實踐中,應逐步完善課程開發體系

        第一,建立校本課程開發小組,重視課程專家及社會同行人員的參與。高等學校課程的專業性強,教師的學科知識豐富而課程建設知識薄弱的現狀,決定了校本課程開發不是單個人所能完成的,需要各方人員的合作,課程開發小組的成員至少應該包括該學科專家,專業教師,管理人員以及課程專家和社會同行人員等等。

        第二,提高高等學校教師課程開發的意識和能力。師資狀況是影響校本課程開發的首要因素,校本課程開發的各個階段,都要依靠教師的專業能力。因此教師進行校本課程開發的意識和能力,決定了校本課程開發的質量以及成敗。為此,首先要加強教師培訓。除了校外培訓外,應有校本培訓。校本培訓要著重激發教師開發校本課程的興趣和愿望,提高校本課程開發的意識。其次,在管理層面,要建立合理的激勵體制,激發教師進行校本課程開發的積極性??梢詥咏洕軛U在課程開發中的作用,促使教師在高等學校的校本課程開發中唱好重頭戲。

        第三,對學生的需要和學校校本課程資源、條件進行評估。首先,校本課程的開發最終目的是促進學生的發展,那么學生的需求就成為開發過程要考慮的重要因素,它涉及到學生的認知需求、心理發展的需求及將來的就業需求等。同時,高等學校的校本課程開發必須基于學?,F有的課程資源、條件,這是校本課程開發的保障。不對學校自身信息資源、人力資源、物質資源、時間和條件等教育資源的挖掘和利用的話,校本課程開發就成了無源之水、無本之木。

        參考文獻:

        [1]王舒.草原文化與特色教育資源的開發利用[J].內蒙古教育,2011,(1).

        [2]王斌華.校本課程論[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2.

        第6篇:學校的校本課程范文

        關鍵詞 醫學院校 醫療體育 校本課程

        中圖分類號:G633.96 文獻標識碼:A

        2002年8月,教育部頒布了《全國普通高等學校體育課程教學指導綱要》對高校體育課程建設和教學改革提出了新的要求(以下簡稱《綱要》),成為現階段普通高校進行課程建設和教學改革的重要依據。高校體育教學改革已經推行了多年,統一的體育課程體系和單一的人才培養模式受到一定沖擊。醫學院校體育教學的目的,是增強學生體質,提高健康水平,為社會主義培養合格的醫務人員,如何把體育教學與學生所學的醫學專業有機地結合起來,既為鍛煉學生身體,又為將來所從事的醫學事業服務,是醫學院校體育教學改革的一個重要課題。醫學院校是以醫學為專業特色的學校,這對醫療體育校本課程的開發提供了有利條件。隨著現代醫學的發展,醫療體育不斷增添新的內容。在臨床醫學中,醫療體育作為綜合治療的一種措施,日益受到重視。在醫學院校正確合理地開發醫療體育校本課程,有效地融入教學就顯得尤為重要了。

        1 校本課程

        校本課程連同國家課程和地方課程一起被稱為“三級課程”。校本課程的含義:一是使國家課程和地方課程校本化、個性化,即學校和教師可以通過選擇、改編、整合、補充、拓展等方式對國家和地方課程進行加工和再創造,使之更符合學生、學校和社會的需要;二是學校設計開發新課程,即學校在對本校學生的需求進行評估,并在充分考慮當地社會條件和學校課程的基礎上,以學校和教師為主體開發有利于學生個性特長的、多樣的、可供選擇的校本課程。醫學院校的體育課程,理應挖掘、繼承和弘揚醫療體育中的精髓,樹立“以人為本”“健康第一”的教育理念,構建與以往課程不同的校本課程體系,建立獨立開放的體育校本課程,引導學生主動、積極、科學地鍛煉身體,獲得獨立從事醫療體育的基本能力,培養終身體育的興趣和良好的鍛煉習慣。從而充分發揮醫療體育“身心兼修”的育人功能,為振興中華服務。醫學院校開展醫療體育的教學,是結合醫學專業特點、有針對性地培養醫療體育技能和專業素質的特色教學,是醫學院校體育教學改革的方向和趨勢。在體育教學中有計劃、有目的地開展醫療體育教學,將對培養實用型醫學人才起到積極作用。

        2 開發醫療體育校本課程的依據

        2.1 社會對醫學院校人才培養的新要求

        隨著現代醫學不斷發展和醫學教育模式的轉變,對以培養高等醫學創新型、應用型人才為目標的高等醫學院校,應適應社會對醫療服務、康復治療、保健預防和健康教育的需要,結合學科特點,改革教學內容體系。目前,我國高等醫學院校體育課程在教學改革中存在著偏差,受學科發展水平的限制,尚未進入穩定的、特色的、個性化的發展階段,仍舊參照普通高校體育課程體系執行。通過對中南大學湘雅醫學院、湖南中醫藥大學、湖南師范大學醫學院等學院的調查,結合本校體育課程開設的實際情況得知醫學院校必修課設置的項目中開設較多的主要集中在三大球和田徑項目上,在調查結果中都超過85%,這些項目都是我國學校體育領域比較傳統的體育項目,且在高校開展的時間較長也比較廣泛。為此,開發醫療體育校本課程符合高等醫學教育的特點,適應社會需求的醫學體育學科,適應醫學教育模式轉變需要,具有非常重要的現實意義,也是勢在必行的。

        2.2 整合醫學資源優勢,體現醫學院校優勢特色

        醫學院校體育學科建設應充分利用醫學資源,發揮其它院校所沒有的教育優勢,開發校本課程,突出了醫學院校的實效性和針對性,這是醫學院校體育教育的發展方向。首先結合醫學生的未來職業需要和適應社會對醫學人才需求,針對性地開發、增設新課程內容,體現優勢。如臨床醫學等專業開設健身處方教學,讓學生學會既能開診斷處方,又能開健身處方,適應社會對醫療服務、康復治療、保健預防和健康教育的需要;護理等專業開設形體、健美操和體育舞蹈等內容實現塑造優美的形體,培養優雅的氣質,養成良好的禮儀,為從事未來職業奠定基礎;中西醫結合等專業增設醫療保健體育。

        2.3 繼承和發揚中華民族的醫療體育的寶貴遺產

        醫療體育歷史悠久,我國是世界上最早應用體育進行醫療的國家,早在公元前700多年就有了用舞蹈、導引、按摩治病的各種記載。三國時期名醫華佗推出的“五禽戲”就是一個典型的例子。以及以后發展的各種流派的氣功、太極拳、八段錦等成套的醫療體育方法,無論在內容和形式上都具有我國獨特的風格,自成體系。西方國家的醫療體育則是利用一些器械如肋木、體操凳、滑輪、重量及徒手體操等以專門鍛煉身體各部,是以功能訓練為特色。隨著現代康復醫學的不斷發展,近年來,在體育專家和醫學界專家的合作下,我國在使用醫療體育防治高血壓、慢性冠心病、神經衰弱、糖尿病、頸椎病和肩周炎等方面取得了長足的進步。祖國醫學不僅把體育鍛煉運用在增強體質、健身防病上,而且作為一種醫療方法和康復手段,也運用在治療和康復上。醫療體育在健康醫學、預防醫學和康復醫學中將占有越來越重要的地位。在培養學生體醫結合知識和技能方面,醫療體育有著重要的作用。因此,醫療體育應成為醫學專業體育教學的重要內容。

        3 開發醫療體育校本課程的重要意義

        醫療體育是利用人體的各種功能活動、體育運動和自然因素,如日光、空氣和水等,預防和治療疾病與創傷,并使患者盡快地恢復健康和勞動力的一門醫學科學。它對健康人來說,是一門預防醫學;對病人來說,既是治療醫學,又是康復醫學。發展至今,醫療體育在醫學科學中是一門新興的獨立學科,是運動醫學的一個分支,也是康復醫學的重要組成部分。在醫學界,人們將用體育運動治病的方法稱之為“體育療法”。 醫療體育作為醫學院校體育校本課程的內容,可以使學校教育資源得到重新配置,發揮其最大效益。同時,醫學專業學生如果能夠學習和掌握醫療體育方面的知識,身體力行地為患者的康復和醫療服務,這對醫學生有著重要的現實意義和職業實用價值。

        4 開發醫療體育校本課程的若干建議

        隨著我國醫學遺產的不斷挖掘和現代醫學與體育運動的發展,醫療體育的種類和方法不斷豐富起來,臨床上常用的體療種類和方法多樣,根據每個學校的實際情況,在開發醫療體育校本課程時應該充分考慮一下幾點:

        4.1醫學院校醫療體育校本課程開發的條件

        在校本課程開發之前,必須對教師實行職前培訓,提高教師在校本課程開發方面的專業化技能。而這并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需要有一個較長的周期。

        應對學校已經開設的選修課、活動課需進行大量的多層次的評估整合,通過與專家結合進行訪談、問卷等調查,獲取診斷本課程設置的信息,為學校構建校本課程可能的框架結構提出建議。

        4.2 醫學院校醫療體育校本課程開發的實施

        應根據醫學院校的教育特點和學生的需求評估,在多次研討的基礎上形成《體育校本課程開發的指南》,進一步制定《校本課程實施方案》,形成與國家課程相整合的、對學校育人目標起支撐作用的適應學校辦學背景、滿足學生需求的校本課程結構。

        4.3 醫學院校醫療體育校本課程開發的管理

        開發之初要初步形成校本課程管理制度,成立由專家、院長、教師代表和學生代表組成的“學校課程發展委員會”,制定《校本課程管理細則》和《校本課程評價指南》。建立校本課程的決策程序與內部課程監督機制。

        4.4 醫學院校醫療體育校本課程開發的評價

        在校本課程評價方面,應綜合各類人員廣泛參與的評價,對醫療體育校本課程進行診斷,通過評價來發現校本課程實施過程中的不足以及實施結果達成課程目標的偏離情況,為新一輪課程實施中的改革和完善提供依據。

        新課改的深入發展,要求我們打破現代體育教育標準單一化的模式,提倡多元文化體育教育。為了進一步完善醫學院校體育課程體系,學生傳授醫療體育的基本理論與技能,加深學生對體育功能的認識和理解,以及防病治病的體療方法,進一步拓寬醫學專業學生醫療技能的知識面,研發醫療體育校本教材,建構起具有醫學特色的醫療體育校本課程,開展醫療體育教學在醫學院校是非常必要的。

        參考文獻

        [1] 教育部.全國普通高等學校體育課程教學指導綱要[M].教體藝[2002]13號.

        [2] 張永誼.校本課程開發的困惑與思考[J].教學與管理,2000.

        [3] 國偉,周利.某醫學院開設醫療體育課程必要性探析[J].醫學與社會,2009,22(12):63-65.

        [4] 楊黎明.學校體育與醫學教育的再認識[J].北京體育大學學報,2007,30(11):402-403.

        [5] 劉杰.高等醫學院校體育教學目標取向及教學切入點的研究[J]. 北京體育大學學報,2007,30(4):542-544.

        [6] 錢星博,嚴靜.醫療體育在世界范圍內的新發展[J].體育科研,2000(2):45-46.

        [7] 吳剛平,校本課程開發[M].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2002.

        第7篇:學校的校本課程范文

        關鍵詞:小學數學 校本課程 課程開發

        校本課程開發是新時期社會發展的必然要求,是課程體系根據目前教育發展的現狀所作出的調整與重構的結果,是課程深化發展的一個重要標志。

        一、小學數學校本課程開發的基本模式

        1.調查研究

        在開發數學校本課程前,我們對學生做了這樣一個問卷調查:“你認為數學是什么?”80%的學生認為“數學是運算”、“數學就是數字”、“數學是+-×÷”。這樣的結論反映出我們當前的數學教學現狀還是沒有沖破應試教育的樊籬,把學生束縛在了一個有限的圈子里,這樣一來數學就成了一門僵死的學問,一串沒有感情的數字。這樣的認識忽視了學生對數學學習的感受,忽視了數學教育的本質,使數學教學變得生硬而毫無趣味,致使不少學生對這門學科產生了畏懼心理。這顯然和以人為本的新課程理念是相悖的,因此,我們以此為切入點,有針對性地進行了我校校本課程的開發,試圖通過開發和實施多元化的數學校本課程,讓數學學習更具有生機和活力,讓更多的學生喜歡數學,接納數學,參與到數學的學習中來。

        2.基本模式

        (1)序幕。故事引入。從調查資料的分析上看,由于受到學前教育小學化的沖擊,有20的小學生在低年級對數學有一種害怕心理,總認為學習起來不那么有趣,不像寓言故事那么吸引人。為此,我根據學生的年齡特點通過上網查找改編了一些有趣的故事,如《數學王國選國王》、《神奇的小數點》,還有數學家高斯的故事,阿基米德的故事等等,并以科學家的故事勉勵孩子從小樹立遠大的理想,以此作為孩子啟蒙教育中重要的一課。這樣也使孩子在數學課上同樣感受到學習起來有“故事”,這樣的設伏,就使學生在不知不覺中進入事先預設的“圈套”,便于校本課程的實施,也消除了學生的畏懼心理。

        (2)過程。瑞士心理學家皮亞杰的研究指出:小學生思維的特點是以具體形象思維為主,即數理邏輯的運算需借助具體的實物來表現。也就是說,小學生數學的學習應在大量具體的操作性活動和趣味游戲的基礎上逐步向抽象的符號運算過渡。為此,通過研討,我們制定了我校校本課程的學習實踐模式,即“問題情景――動手操作――拓展與應用”,并讓其盡量符合學生相應階段層次數學知識和認知上的特點。以學生的生活為基礎,在生活中學數學,在游戲中學數學,擴展學生的生活經驗,豐富學生的精神世界,發展學生的思維,加強學生的反思,使學習成為學生的主動行為。

        (3)尾聲。寫日記。要求學生在活動和游戲中收獲自己的甜蜜,發現和積累新知,分享活動的成果,并養成自覺反思的習慣。

        二、小學數學校本課程開發的基本方法

        1.活動

        新課程倡導學生的廣泛參與,教師只交給學生基本的方法,但是學生年級低,不一定理解,也不懂得怎么辦,只有借助于師生之間的雙邊活動,學生才易于理解。如在教學生理解“一定”、“可能”、“不大可能”、“不可能”這些術語時,可通過反復變換紅球和白球的數量的方法來現場給同學們演示,演示完后,再讓學生親自試驗來印證,使其真正理解這幾個概念的差別,而后教師關鍵處的幾句講解表明結論;再如在教學生認識周長和面積這部分知識時,我找來一根鐵絲,通過變換各種不同的圖形來讓學生理解什么是周長,這樣幾次三番學生就會形象地得出周長就是一個圖形當中最外沿的部分,它是長度。這樣通過演示和學生反復的動手操作,學生就能很容易明白這幾個概念的內涵,學習起來自然輕松自如。

        2.游戲

        魯迅曾說過一句話“玩具是孩子的天使,游戲是孩子最正當的行為”,在校本課程的開發過程中,不失時機地運用玩具和游戲將會起到意想不到的作用。例如對有關平移知識的學習,可以依托游戲――俄羅斯方塊來進行,讓孩子在快樂的氛圍中完成對知識的探索,從而在玩游戲中知道了平移的知識和技巧。

        3.交流

        蕭伯納說過這樣一句話:你有一個蘋果我有一個蘋果,相互交換一下還是一個蘋果;但是你有一個思想,我有一個思想,交換后就都擁有了兩個思想。在進行校本課程的開發時,學生是最有效的資源,因此,多給學生說話和交流的機會,讓他們的思想在相互的碰撞中產生火花,這樣得到的將會是更多的思想的精華,也會使學生變得更加自信。

        4.拓展

        教材是資源但并非是唯一的的課程資源,課程資源的概念是非常豐富的,因此我們要走出課堂走出課本,為學生搭建一個廣闊的實踐舞臺,也使學生體驗學習的成功與快樂。如:學習了年月日的知識后,我們進行了《制作年歷送老師》的校本活動,學生自己動手設計制作了年歷卡,不僅鞏固了年月日知識,也知道了年歷的編排和與星期、月份等的關系。同時在進行了調查訪問、網絡搜索后,獲得了豐富的有關時間的知識。

        三、校本課程開發的主要問題

        都說是萬事開頭難,其實不然,一開始,我們的校本課程進展順利,但是隨著工作的逐步展開,越到后期開展起來就越難,以至于諸多問題都暴露出來,這些問題不解決,課程開發就很難繼續推進。

        1.校本課程的開發要求變革現有的考核機制

        眾所周知,開發校本課程是一件系統的工程,需要大量的時間投入,而一般中小學又沒有過多的剩余人員,廣大中小學尤其是小學教師本身就人員相對短缺,這些教師擔任的課節又多,如果再進行校本課程的開發,勢必增加他們的負擔,易造成過度疲勞,因此,課程開發要求變革原有的考核機制,它要求重新合理計算教師的工作量,定期的開展階段性成果小結并采取鼓勵性措施持久的激發教師的工作積極性。

        2.趕急圖快,急于呈現教材

        由于對課程理念和對這一概念的理解不到位,造成了認識上的偏差。在教師們看來,編寫出教材來,研究才算取得了成果,課程開發也就宣告結束了。于是,一時間東拼西湊者有之,依葫蘆畫瓢者有之。其實,教材只是課程最終呈現形態的一個方面,真正的課程是需要建立一個龐大而完整的體系來支撐的,諸如時間的分配和課時安排,學生的人員分流,場地安排,課程的實施與評價,教師工作量的界定,進行的課題研究等等都是長期需要做的工作。

        第8篇:學校的校本課程范文

        一、激發興趣,提升學生活動參與度

        校本課程以學?;举Y源為依托,結合學校教育資源、自然地理資源、文化資源及學生實際,綜合考慮的基礎上開設的,調動學生內在積極性,自覺主動地參與到活動中,更好地促進綜合能力的發展。

        例如結合學校教育實際開設的“我身邊的安全校本課程”,從學生的學校安全、社會安全、家庭安全等方面開展安全知識學習,讓學生在活動中學習,從中了解到學校安全、家庭安全及社會安全對個人的重要性,從思想認識上發生轉變,切實提升對安全問題的重視程度,從而為以后的安全行動作好鋪墊。在學生思想發生轉變基礎上,指導學生積極開展安全調查活動,發現身邊的安全問題,結合具體的安全事例加深警示,積極進行安全調查綜合實踐活動,發現學校、社會、食品、交通等領域存在的安全隱患,給身邊的人提醒,同時針對安全隱患問題提出合理的整改建議,橛行П苊獍踩問題提供保障。

        二、開發資源,有效推進資源利用

        校本課程立足于自身資源實際,有針對性地進行課程設置,對學校、學生、家庭、鄉土等多種資源進行篩選,有選擇性進行利用,充分發掘出包含在其中的對學生成長有益的教育資源,并加以深化提升,更好地促進學生能力的全面發展。

        1.學校教育資源的拓展。學校教育圍繞國家課程方案展開,有計劃地加強學科知識與基本技能的培養,注重知識間的關聯性與統一性。有針對性開設與學科知識聯系密切的校本課程,如圍繞語文學科開設鄉土文化探究學習、結合地理學科開設家鄉風貌的調查、與生物學科相關的自然資源調研、圍繞音樂課開設的家鄉歌謠學習等,既加深了學科知識的學習,又促進校本課程資源的研發利用。

        2.自然資源的開發。自然生活與學生息息相關,及時將自然生活融入校本課程中,既可以加深對知識的理解,也促進了理論與實踐的融合。通過對家鄉自然風貌的探究學習,讓學生對家鄉的自然風光、風土人情、資源及經濟特色等有全面了解,激發學生熱愛家鄉、奉獻家鄉的情感。

        3.家庭資源的利用。每個家庭都有其獨特的個性特點,如家庭文化氛圍、教育方式、家長個性特長等,在課程開設中,可以很好地調動學生家長資源,提升學習活動的質量。如在開展家鄉文化探究活動中,有的學生家長的剪紙水平很高,可以作為活動的指導教師,開展剪紙活動相關指導,大大提高了學習活動的針對性與活動質量。

        三、強化實踐,全面提升學生綜合素養

        校本課程立足學生、學校、學科知識、相關資源,有機結合統一后形成綜合性的探究活動,活動中小學生主動參與,提升了學習興趣,訓練了動手、動腦等能力,促進了認知、思維、交流、溝通等能力的提升,為學生的整體素質提升提供了保障。

        如有的學校結合實際開設鄉土文化課程,讓學生根據學習內容開展活動,先讓學生明確目標任務,主要有:了解家鄉自然風光、資源特色、風土人情及文化等,增強熱愛家鄉的感情;通過多種途徑收集整理資料,培養學生分析、處理資料及動手、動腦的綜合能力。再讓學生自主組成小組開展活動,如自然景物組、特色資源組、文化組等,從不同角度開展探究活動。學生利用一段時間進行搜集整理,教師進行過程指導,最后進行成果展示。

        第9篇:學校的校本課程范文

        一、慶有豐富的《石油與科學》課程資源

        慶陽地處祖國大西北、陜甘寧三省的交會處,境內山、川、塬兼有,溝、峁、梁相間,交通不暢、信息閉塞、經濟落后。但是,慶陽是甘肅的石油天然氣化工基地,是長慶油田的主產區,石油資源儲量為28.47億噸,2004年原油產量為205萬噸;西峰油田已探明三級地質儲量達4億多噸,開發前景極為廣闊。這是中國石油近十年來找到的第一個大油田。慶陽境內分布著14個油田、63個開發區快、1300多口油井,有眾多的現代化的石油化工企業。這些豐富的課程資源,長期以來沒有得到農村學校的重視,學校一方面缺乏資金購買實驗儀器,教學只能“紙上談兵”,另一方面面對滿山遍野的油井、隔墻而立的現代化企業“望洋興嘆”。開發有地方特色的校本課程,這是溝通學校與企業、學校與社會的橋梁。

        二、《石油與科學》校本課程的開發

        校本課程開發指的是學校根據本校的教育哲學,通過與外部力量的合作,采用選擇、改編、新編教學材料或設計學習活動的方式,并在校內實施以及建立內部評價機制和各種專業活動。課程開發涉及到一些基本的技術問題,1949年,泰勒出版《課程與教學的基本原理》一書,該書從此成為課程研究與開發領域的經典之作。在《課程與教學的基本原理》中,泰勒開宗明義地指出,開發任何課程和教學計劃都必須回答四個基本問題:

        第一,學校應該試圖達到什么教育目標·

        第二,提供什么教育經驗最有可能達到這些目標·

        第三,怎樣有效組織這些教育經驗·

        第四,我們如何確定這些目標正在得以實現·

        這四個基本問題——確定教育目標、選擇教育經驗(學習經驗)、組織教育經驗、評價教育計劃——構成著名的“泰勒原理”。后來遭受各方攻擊,但現代課程開發的理論研究都是圍繞這四個基本問題建構起來的。舒伯特(W. H. Schubert)把從這四個問題中歸納的“目標”、“內容”或“學習經驗”、“組織”和“評價”稱為課程開發的“永恒的分析范疇”

        1、確定課程目標

        課程目標是課程開發的靈魂,也是課程評價的基礎和標準。確定課程目標要依據三個來源——對學習者自身的研究,對校外當代生活的研究,學科專家的建議。綜合各種因素,《石油與科學》校本課程目標可以確定為:立足慶陽石油基地,以學生的發展為中心,關注學生科學素養的整合發展;通過學生與石油基地的聯系,提高學生的探索、參與、感受和創造的積極性,擴大學生的科學視野;通過對石油基地的了解,激發學生熱愛家鄉的情感。具體表現在三個維度,知識與能力:引導學生學習石油勘探、開采、冶煉、運輸的初步科學知識,培養學生初步的觀察、分析、概括、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重要的是培養學生創新和實踐能力。過程與方法:通過參觀、體驗、探究、合作和綜合等各種方法,使學生理解石油及相關的科學知識。情感態度與價值觀:豐富學生的情感體驗,培養學生對生活的積極樂觀態度;培養學生對科學的興趣,樹立終身學習的愿望和良好的學習習慣;培養學生勇于探索、敢于創新的精神,培養學生團結互助和相互合作的精神。

        2、選擇課程內容

        確定課程目標之后,選擇課程內容非常重要。為了使課程內容更符合學生的實際,需要考慮以下幾方面的因素:課程的內容是否符合學生的生理和心理特點;學生能否按照設計的課程內容完成任務;課程內容是否超出了學生的能力范圍;課程內容是否符合課程目標的總體要求;通過這些內容能否使學生擴大視野、增長知識、培養和提高動手動腦能力,從而使學生主動、全面的發展;課程內容是否具有實踐性、科學性、綜合性。《石油與科學》校本課程的體系主要從三個方面構建?!叭齻€方面”是指課程的形態以三個專題的形式切入。一、石油基礎知識,主要內容有:石油的形成、石油勘探、石油開采、石油冶煉、石油運輸。二、石油與生活,主要介紹人們日常生活中的石油產品。三、石油工業與環境,主要內容有:非法“土煉”石油的危害性、石油工業與環境污染、環境污染的治理、石油工業與可持續發展、人與社會、自然的和諧發展。

        3、組織實施課程

        泰勒指出,為了使教育經驗產生累積效應,必須對教育經驗進行有效組織,以使之相互強化?!敖M織之所以被視為課程開發中的一個重要問題,是因為它極大地影響著教學的效率以及在學習者身上所產生的主要的教育變化的程度”[2](P83) 組織實施課程是一個動態的過程,直接影響學生的學習效果。組織實施《石油與科學》校本課程。應關注以下幾個問題。

        首先,課堂教學應該豐富多彩。通過請進來、走出去的辦法開辟生活課堂。除了常規課堂教學外,教師可以定期邀請長慶油田的專家來校講座。還可帶領學生走出校門參觀石油生產現場,請現場的工程技術人員、工人師傅直接講解。

        再次,作業方式盡量多樣化。學生可以個人撰寫參觀感想、描述石油工業某環節的生產流程,也可以小組討論石油工業的熱門話題,也可以分組調查,撰寫調查報告,總之,根據學生的興趣,作業應多樣化。

        4、開展課程評價

        課程評價是校本課程開發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通過評價一方面可以改進教師的教學工作,保證課程有較好的效果和質量,另一方面還可以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從而更加努力地投入到現實生活中去。對校本課程實施的評價,應該采用以過程評價為主、結果評價為輔,教師、家長、專家、同學、多元評價相結合的方式。在具體操作過程中,多運用正面評價,多運用鼓勵性評價,課程結束后,教師根據每個學生的態度和表現,給每一位學生都寫出鼓勵性的評語,評價時注重的不是學習結果的好壞,而是注重考查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是否積極主動的參與。這種評價方式可以減輕學生心理壓力,使他們以輕松愉快的心態投入到學習活動中。

        參考文獻:

        [l]崔允郭.校本課程開發:理論與實踐[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2000.

        [2]走進新課程 朱慕菊 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 2002年

        无码人妻一二三区久久免费_亚洲一区二区国产?变态?另类_国产精品一区免视频播放_日韩乱码人妻无码中文视频
      2. <input id="zdukh"></input>
      3. <b id="zdukh"><bdo id="zdukh"></bdo></b>
          <b id="zdukh"><bdo id="zdukh"></bdo></b>
        1. <i id="zdukh"><bdo id="zdukh"></bdo></i>

          <wbr id="zdukh"><table id="zdukh"></table></wbr>

          1. <input id="zdukh"></input>
            <wbr id="zdukh"><ins id="zdukh"></ins></wbr>
            <sub id="zdukh"></sub>
            亚洲欧洲自拍偷线一区二区 | 欧美一区二区狠狠 | 亚洲午夜久久久久久91 | 日韩中文字幕一区 | 伊人一区二区三区 | 中文乱码字幕国产中文乱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