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豐富的民俗文化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現階段我們進入了數字化的信息時代,在高度的工業(yè)化、信息化和商品化的潮流中,藝術設計也受到了極大地沖擊,現代藝術設計中表現浮夸、內容沒有營養(yǎng)的現象比比皆是,在這個情況下,將民俗元素充分的融入到現代設計當中,找回藝術設計的初衷,并通過與民俗元素的結合,給現代藝術設計注入新的活力和動力,從而設計出更好的作品。
關鍵詞:
藝術設計;民俗元素;應用
民俗藝術是人們在長期的生產生活中創(chuàng)造和總結出來的生活文化,包括了民間風俗、民間信仰、民俗習慣等文化,民俗文化能夠影響人的行為、語言和心理,也是傳承中國傳統文化的重要載體,隨著對民俗文化研究的不斷深入,民俗文化不斷地被應用于各種領域,其中在現代藝術設計中應用的民俗元素就是適合應用于藝術設計中能用圖案、文字等形式表達出來的文化,現如今民俗元素越來越被人們重視,也越來越多的應用于各種行業(yè)的藝術設計當中,給現代藝術設計帶來新的活力,也在一定程度上改變了現代藝術設計節(jié)奏快、忽略傳統文化的現狀。藝術設計與民俗文化息息相關,藝術設計是為了人們的生活需要而創(chuàng)造出來的文化,民俗則是體現人們生活方式的重要載體,通過研究兩者之間的關系,從設計的角度去挖掘中國的傳統文化,從而促進藝術設計民族化的進程。筆者在下文分析了藝術設計與民俗文化的關系,并就其應用提出幾點看法。
一、藝術設計與民俗文化的關系
1.民俗文化是藝術設計的源泉
設計自古以來就是人們生產生活的重要組成部分,從原始人設計工具到現階段設計出各種各樣的藝術作品,都離不開設計,而在設計過程中,民俗文化則是影響人們設計活動最深的因素,我們可以看到,在很多實體物質上的繪畫中,大多都是涉及到了人們的衣食住行、民俗服裝、民間建筑等,而一些剪紙、年畫等民俗畫中,都包含了豐富的民俗文化,其中蘊含的豐富的文化信息和審美已經為我們的現代設計提供了豐富的素材,像南北方的建筑設計因為民俗文化的不同變得更加豐富多彩,構建出了諸如北京四合院、南方吊腳樓、云南一顆星等設計形式多樣的建筑,這些民族文化演變出來的藝術設計更容易讓人產生親切感。這種寄予人們精神愿望的藝術加工方法與現代藝術設計的理念十分相符。
2.民俗文化對現代藝術設計的影響
民俗文化對現代藝術設計有著深遠的影響,像民俗文化中的民俗觀念和民俗行為等,我們在藝術設計中要充分的考慮到,就像在川菜館中我們不能一股腦的將一些其他地區(qū)風格的設計融入其中,讓人感覺驢唇不對馬嘴,從而不被人接受。民俗觀念和民俗行為來源于人們長期的生活習慣,能夠體現一個人的信仰、觀念,增加對民俗文化的認知,能夠幫助我們設計出更加容易被人接受的作品。就拿民俗信仰來講,我國在長時間的發(fā)展過程中,逐漸形成了一套崇拜觀念、行為習慣以及相應的儀式制度等,其信仰對象有對祖先的、有對神的,由此產生了很多民俗活動,由此產生的門神、十二生肖等物化形象,都可以為藝術設計提供豐富的素材。其次是信仰的方式,通過營造情境產生心理暗示的方式也可以為藝術設計提供靈感。
二、現代藝術設計中民俗元素的應用
經過長時間的發(fā)展,民俗元素已經越來越受到人們的廣泛關注,其應用范圍也涉及到了服裝、建筑、工藝品等各個行業(yè),筆者就其應用展開論述:
1.民俗文化在建筑藝術設計中的應用
在建筑設計中,無論是古代還是現代,我們都很注重設計與傳統文化相結合,尤其是在現代快節(jié)奏的社會中,在高樓林立的建筑中融入民俗元素能起到錦上添花的效果。在建筑設計中,我們最為關注的是各地的建筑特色和風格,這些建筑所蘊含的民俗文化經過時代傳播演化成了我國的傳統文化,成為民俗文化中的重要組成部分,像很多古代建筑中門口一般雕塑門神、石獅子;還有一些古代建筑的飛檐式外形、房梁上雕刻的龍鳳、懸魚、蝙蝠等;一些因為當地的生活習慣以及生活環(huán)境而演化出來的竹樓、福建的土樓、甘肅河南等地黃土地區(qū)的橫洞等,這些建筑蘊含著豐富的民俗元素,并通過這些民俗元素的融入,讓整個建筑的設計更加符合群眾的需求。
2.在服裝藝術設計中民俗元素的應用
現代服裝藝術設計中,我們以傳統民族文化服裝藝術為基礎,將民俗文化延伸到現代服裝藝術設計當中,是我國服裝行業(yè)發(fā)展的主流趨勢,在服裝藝術設計中,民俗文化很容易給藝術設計帶來靈感,而服裝的形式有很能體現出各個時代的民俗特點,像民國時期的中山裝、八九十年代的牛仔褲、21世紀的西服等,這種服裝設計都蘊含著這個時代的民俗文化,民俗服飾既體現了民俗文化的傳承,又在此基礎上對其進行了發(fā)展和變革,到現如今的服裝設計中,我們往往會講一些民俗吉祥物添加到服裝之上,像龍、鳳、福祿壽等文字,還有一些過年過節(jié)的服裝,也非常受人們的歡迎,這些都是民俗文化應用于服裝藝術設計中的很好例子。
3.工藝品藝術設計中民俗元素的應用
工藝品的設計在很多程度上收到民俗元素的影響,像陶塑、剪紙、木雕等,這些工藝品的設計總很多都是以當地的民俗文化為基本,蘊含了當地的信仰、生活習慣,蘊含著對平安、幸福等美好的向往,在現代工藝品的藝術設計當中,民俗文化的應用為其提供了更多的素材,讓工藝品能夠不斷地推陳出新,更加具有觀賞價值和收藏價值。加之現階段我國不斷地融入世界的舞臺,一些蘊含中國當地民俗文化的工藝品越來越受歡迎,像山西的刺繡、陜西的剪紙等,都是供不應求,現如今一些旅游紀念品、民俗商品等大賣也體現出了將民俗元素融入現代工藝品藝術設計中的可行性,也反映了現代人們渴望傳承我國傳統文化的美好愿望。
總的來講,民俗文化是我國傳統文化重要組成部分,是中國人民千百年來智慧的結晶,在現代藝術設計中,我們更應該重視將民俗文化融入其中,將藝術設計與民俗文化做出有效的結合,達到更好的藝術效果。隨著社會的發(fā)展,國家對傳統的民族文化重視不斷加深,民俗元素會更多的走入人們的生活。
作者:孟維康 單位:武漢紡織大學
參考文獻:
[1]趙若君.淺談民俗元素在產品設計中的應用[J].工業(yè)設計研究,2013,00:79-81.
[2]陶明珠.談中國元素在藝術設計中的應用[J].讀與寫(教育教學刊),2015,03:34.
[3]王瑋,凌繼堯.中國民俗藝術在景觀設計中的應用研究[J].創(chuàng)意設計源,2015,02:60-65.
關鍵詞:中國;現當代文學;民俗文化
我國的民俗文化是世界上民俗文化最為豐富的國家之一,我國幾千年的文明歷史為民俗文化的發(fā)展打下了深厚的基礎。在中國現當代文學作品中,民俗文化發(fā)揮著十分重要的作用,民俗文化中蘊含的優(yōu)秀傳統精神、文化內涵能全面提高文學作品的底蘊。
一、中國現當代文學作品中民俗文化的重要性
對于中國現當代文學作品中民俗文化的體現,主要集中在居行民俗、禮節(jié)民俗、生活民俗、鄉(xiāng)土民俗等幾個方面,在分析中國現當代文學作品中民俗文化的重要性時,可以從這幾個方面入手。作為諾貝爾獎的獲獎者,莫言是我國文壇上為數不多的成功者,而莫言的作品中就蘊含著豐富的民俗文化,可以說民俗文化是幫助莫言登上文壇的重要力量。莫言用他獨特的文字語言描述,將民俗文化形象的展現在讀者面前,莫言的眾多作品均得到了東西方的共同認可,如《紅高粱》、《生死疲勞》、《豐乳肥臀》等,莫言的每一部作品都蘊含著他獨特的精神向往及民俗文化內涵。
縱觀中國現當代文學,民俗文化各局千秋,可以說是中國現代文學中的一道靚麗風景線,文學是讀者經驗的產物,而文本則具備互動性及不確定性,對文學作品中的民俗文化進行分析,也可以看做是對文學作品的一種闡釋,因此,在文學作品中,應該加強對民俗文化的重視力度,以此加深對文本閱讀的理解、感受。
二、中國現當代文學作品中民俗文化的體現
(一)莫言作品中的l土鄉(xiāng)情民俗文化體現
在20世紀80年代初期,莫言的《紅高粱》被廣大讀者評委“我最愛的作品”,《紅高粱》中“真刀、真槍、真性情”的語言進攻性,使其剛發(fā)表不就,就廣受歡迎,面對挑剔的發(fā)行商,《紅高粱》還能大受歡迎,不僅僅在于人物形象的生動塑造,還在于民俗文化的生動表達。在《紅高粱》中充滿了濃郁的“鄉(xiāng)土鄉(xiāng)情”,民俗文化的豐富性使得國內外讀者嘆為觀止,如姑娘坐花轎出嫁,在中國民俗文化中,“花轎”是特有的婚禮用轎,正所謂“上錯花轎,嫁錯郎”,這主要是描述對禮俗、民俗的忠誠,《紅高粱》中“花轎”的設置,將鄉(xiāng)土鄉(xiāng)情的民俗文化形象的展現在人們的面前。同時釀酒、飲酒也體現了民俗文化的鄉(xiāng)土鄉(xiāng)情,作品中血氣方剛的少年對新時代、新思想充滿了向往,憧憬著無拘無束的生活,由此大碗喝酒,可以說在中國人心理,酒是具有傳奇色彩的,讀者之所以感覺血氣方剛的少年有力壓群敵、以一敵百的氣勢,就是跟喝酒有很大的關系。在《紅高粱》中,作者強調酒的重要性,就是希望讀者能從作品中感受到傳統民俗文化的味道,《紅高粱》中對民俗文化鄉(xiāng)土鄉(xiāng)情的深刻描述,使得作品的民俗色彩、政治色彩更加豐富。
(二)實作品中的禮儀民俗文化體現
對于文學作品,在傳遞某種價值觀時,就需要設定這種價值觀 特有的禮儀性,實的《白鹿原》就是一部民俗文化十分濃厚的作品,《白鹿原》充分描述及定位了禮儀民俗,特別是在描述長子白孝文、長女白靈的誕生禮時,更是將禮儀之道描述的活靈活現。在實的作品中,集中將“有禮志士”的寬廣情懷和“禮儀”引起的民族氣節(jié)展現出來,凡事禮當先,這是中華民族幾千年的公共規(guī)則,禮是中華文化的內涵,對我國而言,治國安邦的關鍵就是禮。實在作品中,用禮對生命進行了詮釋,整個作品中,始終貫穿著禮的存在,因此,《白鹿原》被海外讀者評為最具中國味道的文學作品。
(三)莫言作品忠、勇、毅精神民俗文化體現
在莫言的作品中,讀者可以尋找到一種中國人獨有的精神,這種精神在于中華民族固有的性情、心態(tài),可以說莫言的作品中具有十分強烈的視覺感官效果,同時每一個感覺刺激后面都有一個不清不楚的內涵,而這個內涵會對讀者的產生一種無形的力量,這就是民族文化中蘊含的精神。毫無疑問,《紅高粱》是一部充滿了勵志性的作品,也是一部展現中國忠、勇、毅精神的作品,作品通過對青年余占鰲的成長進行描述,以此讓人明白一個“忠、勇、毅”的道理。年少輕狂,為一時之快,做出很多啥事,多年闖蕩后,發(fā)現早已物是人非,但是國人的身份卻沒有改變,面對外辱,余占鰲意識到,丟什么也不能丟了民族氣節(jié),這也是中國人民最質樸的品格。
三、總結
綜上所述,文學作品與民俗文化是一個不可分離的部分,在中國現當代文學中,民俗文化的體現是升華文學作品,提高文學作品底蘊的最好方式,也是彰顯中國現當代文學作品獨特魅力的重要途徑。
參考文獻:
[1]張東茹.中國現當代文學作品中的民俗文化體現[J].短篇小說(原創(chuàng)版),2015(23):123-124.
【關鍵詞】學前教育 民俗文化 發(fā)展價值
我國作為具有悠久發(fā)展歷史的四大文明古國之一,在其漫長的歷史長河中積淀下來了豐富的民俗文化,這也是我國民族的根源和文化的精髓所在,推動著我國人民在建設社會主義國家的道路上不斷的前進。學前教育界對于民俗文化的教育早在上世紀80年代就開始了,但是由于當時不健全的教育結構,沒有完善的民俗文化課程體系,這些都導致了民俗文化課程的教育沒有取得其應有的效果,甚至對兒童真善美三方面的追求也逐漸發(fā)生誤導,不利于兒童的健康成長,因此對于現階段學前教育中民俗文化的教育改革勢在必行。
一、 學前教育中民俗文化課程教育的含義
對于現階段的學前教育中的民俗文化課程來說,就是為了將我國的歷史長河中積淀下來的悠久的民俗文化以簡單的形式傳遞給兒童,為其以后更好的了解我國的民俗文化奠定堅實的基礎。在進行民俗文化課程教學的時候,教師要充分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以其所在地域的民俗文化為主進行重點介紹,同時也要兼顧好其他民族地區(qū)的民俗文化。
針對于當下學前教育界的民俗文化課程來說,將傳統的普適性知識和境遇性知識進行完美的結合,使其滿足于當下兒童對于民俗文化知識的需要,并在教學方式中實行體驗式的情景式教學方式。教師在進行教學的過程中,充分運用故事、視頻、聲音等多媒體形式進行教學,使學生能夠身臨其境的接受民俗文化知識,并將知識進行深刻記憶,以至于在未來的生活中充分運用和傳承,同時還能很好的促進學生德、智、體、美、勞的全面協調發(fā)展,增強學生的學習自主性和能動性。
二、 學前教育民俗文化課程的主要內容
對于現階段的學前教育民俗文化課程內容來說,本文經過相關的總結分析,將其總體上分為以下幾類:
(一) 社會組織民俗文化資源類
這類民俗文化課程主要是指以家庭、社會組織和宗教等集體形式存在于組織類型中的文化。它是以個人為主體,通過逐步的向外延伸,不斷的發(fā)展到家庭、社會、宗教等其他組織之中去,主要包括傳統的節(jié)日風俗和人情世故等方面的內容,是在日常生活中最常見的民俗文化類型。
(二) 物質民俗文化資源類
我國勞動人民在幾千年的辛苦勞作中積淀下來了豐富的物質民俗文化資源,主要包括傳統的農業(yè)、漁業(yè)、商業(yè)等方面的內容,不僅僅是為了滿足人們在物質生活方面的需求,也大大的豐富了人們的精神生活,也可以算是一種常見的民俗文化類型。
(三) 口頭語言民俗文化類
自從人類進化開始,身體語言就一直作為一種重要的溝通交流的方式存在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之中,因此,身體語言也作為一種經典的民俗文化類型存在在人們的日常生活中,是當下許多民族文化的載體,承載著歷史文明和發(fā)展。學前時期的兒童,由于其不健全的語言組織結構,有很多語言是用他們各自的身體來進行傳達,因此,口頭語言民俗文化的類型能夠引起他們高度的學習興趣,促進他們對于民俗文化的理解。
三、 民俗文化課程對于現階段學前教育時期兒童的重要影響
學前教育時期的兒童,由于其年齡還比較小,他們的思維能力和認知能力還處于十分不健全的時期,同時對于新鮮事物有著濃厚的興趣,在這種情況下促使兒童進行民俗文化課程的學習,不僅有助于他們對傳統中國文化的理解,也有助于促進學習能力的提升,其對兒童成長產生的重要影響主要包括以下幾點:
(一) 增強文化認同感
所謂的文化認同感就是指在日常的生活、學習中產生的一種對于本民族文化的強烈的肯定心理和情感支持。這是一個民族在長時間的發(fā)展中對于本民族人們的強烈文化形式影響,是最主要的引起人們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的形式。在學前教育時期就對兒童進行民俗文化的教育正是增強這種民族認同感的有效方式,值得廣泛推廣。
(二) 有助于培養(yǎng)文化包容的意識
對于我國現階段的國情來說,大多數家庭都是獨生子女,這種環(huán)境下生長起來的孩子很容易沒有集體意識、不懂得包容他人。因此,對于其進行民俗文化的教育就可以很好的提升他們對于他人的包容意識,同時也能很好的提升其對于外民族文化的認同和學習,充分了解我國56個民族大家庭的歷史文化,增強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
四、結語
綜上所述,學前教育時期是一個孩子成長的關鍵時期,教師和家長在這一時期對其進行民俗文化的傳授工作,有助于其深刻理解和記憶,同時也對其未來的健康成長有著良好的促進作用,應該大力推廣和發(fā)展。
參考文獻
[1]朱家雄.幼兒園教師要不要教學:一個原本無需討論的問題--對我國幼兒園課程改革的反思之八[J].幼兒教育(教育科學版),2007(09)
關鍵詞:淺析;新時期;油畫創(chuàng)作
隨著社會經濟的不斷發(fā)展,全球文化交流也日益頻繁,這為我國的文化事業(yè)發(fā)展壯大創(chuàng)造了條件,奠定了基礎。尤其是黨的十,提出了五位一體的發(fā)展格局,將文化建設作為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重要內容,這也為我國的油畫創(chuàng)作和發(fā)展開啟了嶄新的時代,我國油畫創(chuàng)作也進入了一個新的春天和全速發(fā)展的跨越期。在這樣的新時期和大背景下,我國的油畫創(chuàng)作必須要承擔起繼承和發(fā)展中國優(yōu)秀傳統文化的重任,又要不斷地吸收借鑒國內外先進的創(chuàng)作理念和方式,讓中國的油畫創(chuàng)作煥發(fā)出勃勃的生機與活力,為我國的經濟社會發(fā)展發(fā)揮重要作用。
1 必須繼承和發(fā)揚優(yōu)秀傳統文化
油畫在中國傳播和發(fā)展已經有近百年的歷史了,油畫雖然發(fā)源于西方,但是,油畫傳入中國后就產生了本土的氣息。因此,中國的油畫事業(yè)要不斷發(fā)展壯大,與時俱進,就要不斷吸收借鑒優(yōu)秀的民族文化,走繼承和發(fā)展民族藝術的發(fā)展道路。要不斷嘗試與中華民族的傳統文化和藝術表達方式相融合,促進油畫創(chuàng)作的民族化、本土化特點,這樣才能不斷提高油畫作品的自身競爭力。
在新時期、新階段,中國的油畫創(chuàng)作,更要在浩如煙海的知識寶庫中,不斷吸取養(yǎng)分,促進自身發(fā)展。油畫創(chuàng)作要盡量立足中國傳統文化中,在繼承傳統中吸取營養(yǎng),注入活力,將神秘的東方文化和華夏精神內涵,融入到嶄新的西方藝術表現形式之中,用油畫的藝術語言表達東方的神韻,也只有這樣,才可以創(chuàng)造出更多更好的,富有中國獨有文化內涵的油畫作品。道教思想一直是中華民族的傳統思想,老子的清靜無為和莊子的天人合一的哲學理念,以及其中體現出來的崇高的生命意義與價值解脫境界,都為中國油畫藝術創(chuàng)作和發(fā)展提供了重要的精神依據。如果將中國傳統文化中的哲學,宗教,繪畫等各種元素吸收進去,為我所用的話,將會促進中國的油畫藝術自身的大發(fā)展和大繁榮,將為中國油畫的創(chuàng)造提供重要的精神基礎和價值理念。所以說,油畫從走進中國的那一刻起,就注定了要在中國廣袤的國土上生根發(fā)芽,與中國五千年文化息息相關,與華夏兒女的生產生活一脈相承,與中國文化血脈相通,也只有這樣,中國的油畫創(chuàng)作才能深入人民大眾,才能植根于中國的傳統文化,才能煥發(fā)出勃勃的生機與活力,才能不斷獲得新的發(fā)展。在新時期、新階段,油畫藝術創(chuàng)作必須要借助民族文化的發(fā)展平臺,不斷謳歌主旋律和快節(jié)奏的現實生活,才能在中華大地上不斷的茁壯成長,煥發(fā)出強大的生命力和廣闊的發(fā)展前景。
2 必須吸收中國民俗文化思想
中華民族是一個有著五千年燦爛文化的文明古國,是一個歷史悠久、文化燦爛的偉大民族,中華民族勤勞勇敢,自強不息的民族精神,造就了中國豐富多彩、博大精深的民俗文化。這些扎根于民間的民俗文化,在經過數千年的文化積淀后,產生與廣大人民群眾悠久的社會生產生活實踐中,這種文化是中華文化寶庫中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的綜合,是民風與藝術的完美結合體。民俗文化的主要作用在于,可以完整而真實地再現特定民族的生活習慣、心理特征、行為方式、倫理理念等民族特點。中國民俗文化博大精深,豐富多彩,這為中國的油畫創(chuàng)作創(chuàng)造了重要條件。
油畫從傳入中國的那一刻起,它的發(fā)展壯大就一直離不開中國文化,尤其是與民俗文化有著千絲萬縷的密切聯系。中國民族中的飲食文化,禮儀文化,倫理文化、祭祀文化、節(jié)日文化等等,豐富的民族元素,為中國油畫創(chuàng)作提供了眾多的素材。中華民族民間文化中的幸福、歡樂、美好、順利、健康、吉祥、財富、平安等等精神追求和現實愿望,也給了中國的油畫創(chuàng)作更多的靈感來源。要想將民俗文化完美地融入到油畫創(chuàng)作中,我覺得需要注意以下幾個方面:
首先,要對民俗文化有深刻的理解。油畫藝術家要能夠主動參與到各種民俗活動中去,真實感受民俗文化氣氛特點,從中深刻領悟民俗文化的深層含義、精神意義、社會價值、人文關懷等因素,在這些民俗文化和活動過程中,發(fā)現創(chuàng)作的靈感和源頭,并用油畫創(chuàng)作真實而完美的展現出來。其次,要保持對異地風俗的高度的好奇心和探秘感。油畫作家不能緊緊局限于本地的風土人情和民俗習慣,還要隨時關注自己熟悉地區(qū)以外的地區(qū),甚至是少數民族地區(qū)的生活和民俗習慣,并懷著強烈的好奇心,去發(fā)掘,去探索,去追尋,不斷地深入異地邊疆地區(qū),進行采風活動,為油畫創(chuàng)作注入活力。再次,要積極培養(yǎng)對民族文化的喜好之情。創(chuàng)作靈感大多處于喜愛。中國豐富民間藝術和作品,豐富多彩,內涵深刻,影響深遠,貢獻巨大,而且與中國民族的發(fā)展成長息息相關,要開啟創(chuàng)新思維,用油畫作品展現美好的民族文化。要懷著對中國民俗文化的強烈熱愛之情,在探索的過程中,發(fā)揮主動性和創(chuàng)造性,不斷克服前進路上的困難和挑戰(zhàn),不斷解決前進道路上的新問題,對中國油畫發(fā)展的民族化奉獻自己的全部力量。
3 豐富油畫創(chuàng)作的文化內涵
如果油畫的表現力比做一棵樹的話,那么豐富的內涵就好比是土壤中的養(yǎng)分,雖然我們無法用肉眼看到,但是我們可以通過油畫作品的風格特點,感知油畫作品的內涵。美術本身是文化現象和文化事業(yè)的一種,它運用現代的視覺藝術來表達文化的吸引力。所以,美術要具有廣闊的時空內涵,才會有強大的生命力和感召力。那么,油畫作為美術的一種重要表現形式,它只有植根于中華文化的肥沃土壤中,才能生根、發(fā)芽、成長、開花、結果、繁榮、興盛。在新時期、新階段,中國油畫創(chuàng)作也必須要有豐富的內涵和自己的獨有特色,這種特色往往來自于中國的民族文化,這就要求我們加大對本民族傳統文化、民俗文化的拓展力度和方式運用和表達于油畫的創(chuàng)作之中,從而形成具有中國油畫創(chuàng)作的鮮明特點的本土化、民族化作品。
黨的十提出了五位一體的總格局,強調了文化興國戰(zhàn)略的主要意義和地位作用。油畫作為美術的一種重要表現手段,作為文化的一個重要發(fā)展載體,在建設文化強國的過程中必定要發(fā)揮重要的作用。中國油畫創(chuàng)作的根在中華民族傳統文化和民俗文化之中,中國的油畫創(chuàng)作只有頑強地根植于我國的本土文化和傳統文化以及民俗文化之中,才能不斷地繼承、發(fā)揚中國傳統文化的寶貴之處,不斷汲取中國民俗文化的養(yǎng)分,積極吸收借鑒現代藝術的成熟觀念與先進畫法,在創(chuàng)新中發(fā)展,在發(fā)展中創(chuàng)新。只有通過這樣的頑強努力,中國油畫藝術才能真正滴的滿活力,充滿朝氣,充滿魅力,才能在世界油畫發(fā)展史上,書寫中國油畫發(fā)展的濃墨重彩的一筆,確定中國油畫在世界油畫發(fā)展史上的重要地位。
總之,在新時期、新階段,中國的油畫創(chuàng)作一定要扎根于中國傳統文化和民俗文化之中,以民族文化和民俗文化為根為魂,不斷提升自身的文化價值和豐富內涵,不斷提高中國油畫的發(fā)展動力和獨特魅力,最終不斷提高中國油畫的競爭力和影響力,為中國油畫的發(fā)展做出新貢獻。
參考文獻:
[1]馬筱,顧靜潔.對新時期油畫創(chuàng)作的思考[J].南京工業(yè)職業(yè)技術學院學報,2007(09).
[2]孟剛.淺談新時期油畫創(chuàng)作[J].大舞臺,2012(03).
民俗文化獨有的地域性、民族性和歷史性在全國各地大力倡導文化旅游的契機下獲得了蓬勃發(fā)展,為增強地區(qū)旅游競爭力發(fā)展符合時代需求的參與體驗型旅游產品提供了新的動力。近年來以少數民族聚集區(qū)尤為突出,形成了為數眾多的民俗文化旅游村。
隨著民俗村、民俗鎮(zhèn)的不斷興起,陜西出現了一些知名民俗村,如黨家村的古建筑群、鳳翔六營民俗村的泥塑、袁家村的民俗、富平陶藝村的陶藝、平利龍頭村的鄉(xiāng)村美景。這些民俗村或依托自身文化資源,或發(fā)展農耕文化通過民俗民風的實體展示凸顯出具有當地鄉(xiāng)土氣息的獨有文化,吸引了周邊和外地游客的目光。寶雞作為華夏始祖炎帝的故鄉(xiāng),周秦文化的發(fā)祥地,加之“青銅器之鄉(xiāng)”和“民間工藝美術之鄉(xiāng)”的美稱,自然人文旅游資源不勝枚舉,民俗文化更是眾多,但是寶雞雖然農家樂發(fā)展很早,卻沒有對民俗進行深入的挖掘,使得民俗文化旅游發(fā)展滯后尚未形成知名的民俗村鎮(zhèn)。因此,寶雞應在借鑒周邊民俗文化旅游發(fā)展的基礎上后發(fā)制人,兼容并蓄為寶雞創(chuàng)造新的旅游吸引點。
一、寶雞民俗文化旅游資源概括
寶雞擁有豐富的民俗文化資源,從靜態(tài)的民俗工藝品到動態(tài)的社火表演,無不彰顯西府風情,據粗略統計寶雞市有市級以上非遺保護項目78個,如此豐富多彩的民俗文化為寶雞民俗旅游開發(fā)提供了充足的資源寶庫。筆者根據陜西省四批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和第五批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推薦項目名單將寶雞市的省級41項非物質文化遺產總結成冊見表一。通過此表就可看出寶雞的民俗資源主要集中于隸屬寶雞的關中平原一帶,且自古以來就是經濟發(fā)達交通便利之地,同時寶雞的民俗文化除競技類外涵蓋了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所有類別,足見其的種類繁多。其中以傳統手工技藝數量最為豐富,而且涉及范圍最廣,動靜皆有是值得民俗文化旅游開發(fā)的重點項目。
二、寶雞民俗文化旅游發(fā)展分析
民俗文化旅游作為當前文化旅游的主打項目不僅具有文化旅游的文化歷史傳承性,而且還將文化旅游中存在的物態(tài)化表現力缺失通過民俗中的相關實物得到了充分的展示,同時由于其獨有的地域特征使得旅游者在參與過程中對當地文化獲得了更好的體驗。因此在寶雞大力發(fā)展文化旅游的契機下,民俗文化首當其沖是旅游開發(fā)的重點。
(一)民俗文化旅游發(fā)展現狀
從寶雞的民俗文化旅游發(fā)展來看,最早開發(fā)的當屬岐山周公廟民俗村,隨后在寶雞各個縣市得到了響應,但是主要是以單一的“農家樂”形式通過單調的起居飲食習俗來進行旅游活動,隨著對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的重視,2012年底市區(qū)建成了寶雞民俗博物館和非物質文化遺產陳列館,并積極申請國家級和省級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項目,通過2013年2月在隴縣成功舉辦中國首屆社火藝術節(jié)的活動使得寶雞民俗文化家喻戶曉。雖然初具規(guī)模,但是依然屬于旅游開發(fā)的初期,在深入學習袁家村鄉(xiāng)村旅游成功經驗的基礎上,2015年確定了千陽縣黃里古鎮(zhèn)、眉縣庵嶺古城和鳳縣鳳州古城等16個鄉(xiāng)村旅游建設項目,目前眉縣庵嶺古城和鳳縣鳳州古城已開業(yè)運營,通過典型的民居建筑和飲食習俗為游客營造和體驗出具有不同地域的民俗風情。
(二)寶雞民俗文化旅游發(fā)展存在的問題
1、民俗文化旅游資源開發(fā)深度不夠
從對民俗文化資源的總體開況來看,靜態(tài)展示多于動態(tài)的生動表演,僅僅是通過民俗工藝品陳列,蠟像泥人的場景再現對民俗風情進行簡單的表現。而對于動態(tài)的社火、西府曲子等除了民間特定時間地點的表演外,基本沒有形成一個完全的體驗場所,更無從說將民俗文化動靜結合的整體呈獻給游人。民俗文化是對當地社會生活、精神態(tài)度的高度凝練形成的具有當地民眾特色的涉及日常各個方面的信仰、社會、生活、經濟的民俗。與當前旅游者的旅游需求不謀而合,即對旅游地的社會生活的參與和體驗,但是要生動再現民俗文化不是簡單的擺幾個場景,放幾件工藝品就能夠完全做到的,對于民俗文化的開發(fā)需要一個整體的氛圍,讓民俗文化能夠活起來,不僅僅是對動態(tài)的鑼鼓、戲曲,還包括對傳統手工藝的過程的展示和參與。這樣才能將民俗文化的精髓通過體驗和傳承獲得不斷的發(fā)展融合。
2、旅游資源整合力度不強
所謂“千里不同風,百里不同俗,此因地而異者也?!睂τ诿袼孜幕窃趯氹u這塊優(yōu)越特定生態(tài)環(huán)境下孕育而生的。民俗文化的產生與自然地理因素息息相關,只有將民俗文化融入到自然山水中才能真正體會到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意境。寶雞民俗文化旅游目前的發(fā)展僅僅停留在對人文環(huán)境的展示,缺乏對文化大環(huán)境的重視和烘托,這也造成了民俗文化旅游商業(yè)化氣息嚴重,產品類型單調,體驗和參與性幾乎沒有的狀況。
3、缺乏相關市場營銷手段
寶雞地處關中平原,自新石器時代起,就有人類在此繁衍生息,經過漫長的歷史發(fā)展積淀下極其豐厚的文化底蘊,尤其是民俗內容豐富,形式多樣,地域風格鮮明,具有很高的歷史文化價值,非物質文化遺產數量眾多是我國傳統文化中燦爛奪目的瑰寶。其中鳳翔木版年畫以其源遠流長的歷史、古樸自然的風格、夸張飽滿的造型、強烈鮮艷的色彩聞名全國;鳳翔泥塑以其豐富的民俗文化內涵、濃郁的鄉(xiāng)土氣息和大膽夸張的造型在全國泥塑藝術中獨樹一幟;寶雞民間社火以其豐富多樣的表演形式和宏大氣勢而久負盛名。它們現已被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加上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西秦刺繡、社火臉譜繪制技藝、炎帝陵祭典、西鳳酒釀造技藝等不勝枚舉。但是這些民俗卻由于開發(fā)手段和宣傳力度不夠幾乎并不為旅游者所知。
筆者通過對寶雞各縣區(qū)旅游網站的查閱發(fā)現明確將民俗單獨羅列提出的僅有眉縣和扶風兩縣,但僅對其工藝品做了圖片展示。旅游產品中基本將民俗文化的工藝品做為旅游商品售賣,沒有將其作為旅游相關項目參與產品設計,因此對民俗文化的宣傳根本無從談起,很多具有民間濃郁鄉(xiāng)土氣息,旅游吸引力極強的民俗文化沒有得到很好的推銷。
三、寶雞民俗文化旅游發(fā)展策略
(一)民俗文化與旅游資源整合開發(fā)
民俗文化是在特定的地理環(huán)境中人類長期生活延續(xù)下來的民間觀念、民間文學、宗教巫術以及婚喪嫁娶等相關活動。所謂一方水土養(yǎng)育一方人,脫離了自然環(huán)境下的民俗就失去了其真正所蘊藏的文化內涵,因此在對民俗文化旅游開發(fā)和發(fā)展過程中不能忽視自然旅游資源與其千絲萬縷的關系。寶雞的眾多民俗就是依托自然景觀共同形成的,比如信仰民俗,這是人類對自然界現象不能正確認知的情況下產生的一種精神寄托,這類民俗在西府地區(qū)流傳甚廣,滲透于生產、生活的各個方面,隨著時間的推移雖有些已經消亡或發(fā)生了變異,但有些至今仍在民間流傳,甚至有些地方還產生了新的信仰民俗。社火表演和龍門洞、靈山廟會以及春節(jié)、清明、冬至等傳統節(jié)日,盛行的敬神祭祖都是民俗與自然景觀的完美結合。尤其是上世紀90年代初,寶雞市重修了炎帝祠、炎帝陵,在每年一度的清明節(jié)和農歷七月初七,兩處都要舉行規(guī)模宏大的民眾祭祀典禮活動。平時,海內外炎黃子孫亦來此尋根祭祖、觀光旅游。此外,在渭濱區(qū)的峪泉村、天臺山,鳳翔縣的槐原村和陳倉區(qū)的橋鎮(zhèn)白荊山,每年在農歷正月十一、三月初三和七月初七,都要舉行祭祀炎帝及炎帝之母女登活動。祭祀炎帝已成為西府地區(qū)的民俗活動。
除傳統的節(jié)目外,近年來新設立的有“清明祭祀炎帝典禮”、“炎帝節(jié)”、“太白山旅游登山節(jié)”、“法門寺國際佛教文化節(jié)”等。這些民俗文化旅游不僅為寶雞旅游發(fā)展提供了新動力,同時也為游客更深入的了解西府文化提供了生動直觀的視覺盛宴。
(二)引入品牌化營銷理念
酒香也怕巷子深,在民俗文化旅游火熱發(fā)展的同時,品牌化是其在旅游市場激烈競爭的重要手段,唯有建立屬于自身特色的品牌核心競爭力,才能增強旅游吸引力。因此寶雞民俗文化旅游要重點開發(fā),推出具有典型特征的民俗村,民俗鎮(zhèn),并且利用智慧旅游和互聯網+的助力創(chuàng)新營銷方式將其展示給游客。
金臺區(qū)的古陳倉印象,鳳翔縣的六營民俗文化村,岐山縣的食為天公社,太白縣的黃柏塬生態(tài)休閑古鎮(zhèn),鳳縣的鳳州古城等16個鄉(xiāng)村旅游計劃項目無不各具特色,民俗文化資源開發(fā)建設的后期重點在于對其的營銷。利用互聯網技術的發(fā)達,進行網絡營銷、病毒營銷等手段讓眾多游客了解寶雞民俗,產生對寶雞民俗的參與和體驗需求,從而吸引其前來。同時加強智慧景區(qū)建設,讓游人能夠實時通過移動終端設備與景區(qū)互動交流,達到高效高質服務的效果。
(三)合理規(guī)劃發(fā)展特色衛(wèi)星城鎮(zhèn)
由于民俗文化的地域特征,使得民俗文化旅游具有典型的不可移動和模仿性,因此在百里不同俗的寶雞地區(qū),有重點、有計劃、有特色的開發(fā)民俗村鎮(zhèn)形成以圍繞寶雞市區(qū)為核心的民俗文化特色衛(wèi)星城鎮(zhèn),進而帶動寶雞旅游產業(yè)的全面發(fā)展。建立衛(wèi)星城鎮(zhèn)并不是簡單的選擇寶雞周邊的鄉(xiāng)鎮(zhèn),而是在全面的城鄉(xiāng)規(guī)劃中,通過調研尋找具有典型民俗文化資源,交通及基礎設施利于發(fā)展旅游業(yè)的村鎮(zhèn)。唯有此才能在既便于外地游客前往,又具有強烈旅游吸引力的前提下達到鄉(xiāng)村旅游的深度開發(fā),為地方經濟提供新的起飛點。
(四)形成政府保護引導,企業(yè)經營,本地居民參與共贏發(fā)展模式
民俗文化尤其是具有稀缺性的非物質文化遺產類項目的手工工藝隨著市場經濟的高速運行,后工業(yè)時代的碾壓正面臨消亡的局面。如何保護和傳承將是擺在政府面前亟待解決的問題,民俗文化旅游的發(fā)展為這些民間文化找到了維系的紐帶,也通過旅游的方式為現代人展示了古老民間智慧的精髓,從精神層面給世人以新的推動力。
一、發(fā)掘民俗文化資源,讓作文教學更加生動形象
作文教學難一直是廣大高中語文教師所面臨的難題,其中重要的一個方面就是高中生缺乏豐富的社會閱歷以及多樣化的人生體驗,可供使用的寫作素材嚴重不足,導致學生在事例選擇上生搬硬套、苦澀單調。各地區(qū)在民俗文化發(fā)展方面積淀了深厚的底蘊,將其有效發(fā)掘出來,能夠極大地豐富學生的視聽,為作文寫作提供生動素材,幫助學生走出“無米下鍋”的作文寫作窘境。筆者在作文教學中,系統分析并搜集整理了本地區(qū)民俗文化方面的資料,將其制作成視頻短片,在課堂上向學生進行播放,以此為素材開展寫作訓練活動,能夠提高學生寫作的實際成效。如孤山廟會是本地區(qū)較為出名的活動,也是民俗文化中價值較高的一項活動,靖江歷史上曾是多廟之縣,凡是大廟均有廟會,孤山寺歷史悠久,名聞遐邇,每年三月初三的廟會更是規(guī)模宏大。是日,廟里的僧侶舉行佛事,善男信女朝山進香,而山下則有數以萬計的群眾從事各種貿易活動,其場面十分壯觀。學生對這個活動具有或多或少的了解,這就為教學活動的順利開展奠定了良好基礎。筆者在教學中向學生播放了介紹孤山廟會熱鬧場景的視頻短片,為枯燥的課堂注入了生機,學生興趣盎然,在認真觀看的基礎上進行相關相關內容的相互研究,選取寫作切入點進行自主命題寫作,效果非常明顯,改變了以往作文指導空洞無物的狀況,學生寫出來的文章具有真情實感,效果較好。另外,筆者還要求學生利用課余時間,采取上網搜集、調查走訪等多種形式,了解家鄉(xiāng)的民俗文化,通過圖片、文字、視頻等形式在全班進行交流,將其作為校本課程的重要組成部分,豐富學生對民俗文化的了解,積累豐富的寫作素材,打蓮湘、腰鼓、秧歌舞等民間文藝節(jié)目極大地吸引了學生,也成為了學生描寫家鄉(xiāng)、刻畫人物以及反映生活等題材文章中重要的信息來源。
二、開發(fā)民俗文化資源,讓課外實踐活動充滿快樂
高中語文教學中,教師要注重教學空間的拓展,雖然語文教學節(jié)奏快、時間緊,但是教師不能以時間戰(zhàn)術和題海戰(zhàn)術束縛學生,應當注重勞逸結合的教學調解,以發(fā)掘民俗文化為切入點,帶領學生開展各種拓展活動,既要讓學生學到東西、積累素材,同時也是對學生身心的一種放松。靖江的講經被形象地譽為“中國民間藝術的活化石”,元末明初傳入靖江,經過民間藝人長期口頭加工,至清末達到定型階段。由于講經具有可貴的原始性、獨特的地方性和鮮明的藝術性,深受海內外專家的重視。筆者帶領學生走進文化館以及民間藝人集中的會館,詳細了解這一藝術形式的特點、發(fā)展歷程以及現在的實際狀況,指導學生撰寫了《講經藝術發(fā)展現狀的分析與建議》專項調查報告,向有關部門匯報了這一藝術形式的生存與發(fā)展空間方面遇到的問題,表達了對發(fā)揚和傳承這一藝術形式的熱情,受到了充分肯定。另外,筆者還邀請社區(qū)腰鼓隊的老同志走進校園,向學生介紹這一運動的發(fā)展狀況,學生們得知這一活動已經成為了中老年強身健體的重要載體,非常感興趣,開展了社會調查活動,在這樣的活動中提高了調查分析與語言表達等方面的能力。再比如本地區(qū)在春節(jié)、元宵節(jié)等節(jié)日具有許多獨特的民俗,如“甜嘴”、“接灶神”、“掛天燈”等,這些傳統習俗也可以作為學生課外實踐活動研究的對象,提高學生的語文綜合素養(yǎng)。綜上所述,在高中語文教學工作中,教師應當立足本地民俗文化資源并進行深度發(fā)掘,有效豐富語文教學活動,以及拓展教學活動空間,提高學生語文綜合素養(yǎng)。
作者:錢亞軍
一、中國民俗文化的發(fā)展
中國是一個幅員遼闊的國家,各個區(qū)域都存在著不同的文化特色,那些流傳在民間的風俗習慣、精神信仰等文化內容被稱為民俗文化。由于我國民族的多樣性,民俗文化也相當豐富多彩。改革開放以來,國家愈加重視民俗文化的傳承與發(fā)展,許多民俗文化甚至被申請成為非物質文化遺產,例如昆曲、京劇、剪紙、皮影戲等耳熟能詳的民俗文化。這些文化都是中國的文化瑰寶。然而有些民俗文化由于年代久遠,運用的人數較少,正逐步走向滅亡。為此,我國加大了對民俗文化的保護力度,鼓勵民俗文化的發(fā)展與創(chuàng)新。除了一些戲曲和風俗習慣之外,民俗文化還包括各地的民俗建筑、民俗景觀等等。這類民俗文化由于旅游業(yè)的逐步發(fā)展而遭到了影響和破壞。部分地區(qū)由于對外開放的程度過大,導致當地的風俗習慣逐漸受到外界的影響發(fā)生變化。還有一些是由于各地游客的不重視和游客素質的高低差異,導致建筑和景觀被破壞。例如,2015年9月11日,有網友在網上發(fā)出情侶在故宮銅缸上刻字的圖片。這種行為嚴重的破壞了民俗文化的發(fā)展和流傳,也觸犯了我國有關文物保護的相關法律。但由于多數人們的法律意識不夠強,個人素質不夠高,導致他們認識不到民俗文化的重要性和珍貴程度。出現對民俗文化肆意破壞的現象,致使民民俗文化的衰敗和消失。
二、新時期的油畫創(chuàng)作
油畫的傳入是在清代康熙年間,當時的傳教士利瑪竇等人將油畫帶入了中國,并且使其成為了一種專屬于宮廷的繪畫藝術。后經過長時間的改革和創(chuàng)新之后,油畫開始逐漸走入民間。戰(zhàn)爭時期,中國油畫主要分為三個派別,分別是:以徐悲鴻為代表的寫實派、以劉海粟為代表的新畫派以及以龐薰琹為代表的現代派。在戰(zhàn)爭年代,油畫家們顛沛流離,盡管如此,面臨國難當頭,油畫家們雖不能上場殺敵,但他們以自己的油畫作品作為武器,大力弘揚抗日精神,創(chuàng)作了諸多警世之作。改革開放之后,中國的油畫從原有的抗戰(zhàn)和革命的內容變?yōu)榱藢ψ鎳馁澝篮透桧?。但是由于建國后一段時期油畫受到了政策上的限制,雖然后來政策有所改變,油畫仍由于種種原因得不到快速發(fā)展。到了新時期,中國的經濟突飛猛進,國家更加重視精神文明的建設,因此對油畫也更為關注起來。新時期的油畫更加重視作品的寫實和情感的表達。油畫家對油畫也有了新的認識,在油畫的創(chuàng)作上不斷借鑒和吸取西方油畫的精髓,并且加以改進和創(chuàng)新,使中國油畫更具有特色。
三、中國民俗文化對新時期油畫創(chuàng)作的影響
(一)對油畫家創(chuàng)作情感的影響
每個人在成長的過程中都會受到當地民俗文化的影響,油畫作家也不例外。在民俗風情的影響下,油畫家筆下的油畫也多少帶有了一些民俗色彩。例如,紅色在中國一直代表著喜慶和吉利,鯉魚代表著成功和好運,喜鵲代表著幸福和吉祥等等。這些民俗文化代表著人民群眾對美好生活的向往,油畫家的思考方式和創(chuàng)作感情會受到這類十分普遍的民俗文化所帶來的潛移默化的影響。像顧黎明的《吉祥如意》就在畫中利用了牡丹來表達吉祥高貴的創(chuàng)作情感。
(二)中國民俗文化和新時期油畫的融合
[關鍵詞] 萬壽宮 民俗文化 保護 開發(fā) 思考
萬壽宮民俗是由江西民眾參與創(chuàng)造、享用和世代傳承的生活文化,豐富多彩、特色鮮明,具有濃郁的江西地方特色。萬壽宮民俗文化是一個可供挖掘的文化資源,在全國乃至全世界都具有獨一無二的優(yōu)勢。
一、萬壽宮民俗文化研究綜述
民俗文化是民族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在推動人類文明的進程中發(fā)揮著獨特作用。萬壽宮民俗文化是以萬壽宮為載體的江西本土文化,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蘊和濃郁的地方特色。萬壽宮是一個蜚聲中外的道教圣地,在海內外有1300多座。萬壽宮和中國其他道觀一樣,供奉著道教神仙,只不過萬壽宮供奉的是一個真實的歷史人物―許遜。歷代江西人一直把許真君作為江西地方保護神,無論走到哪里,都會把真君帶在身邊,并在當地修建萬壽宮供奉真君,期盼著真君為他們帶來好運。萬壽宮民俗文化隨著各地萬壽宮的建立,也就逐漸與當地文化交融在一起,進行交流與發(fā)展。千百年以來,江西人在自己的生活中形成了飽含濃郁的江西地方特色的萬壽宮民俗,具有極其豐富的文化內涵。
二、萬壽宮民俗文化的特點
筆者認為,萬壽宮民俗文化與中國其他民俗事象相比,它的最大優(yōu)勢就在于萬壽宮在世界上是獨一無二的,無法替代,由其產生的萬壽宮民俗文化也是如此。萬壽宮民俗文化是江西人在祭祀許真君過程中產生的一種“活”文化?!盎睢卑▋蓚€層面的意思:一是人們祭祀的對象―許真君是中國歷史上的一個真實人物;一是萬壽宮民俗活動的產生緣于許真君崇拜,人們都親身參與其中。這種文化具有以下兩方面的特征:一方面,萬壽宮民俗文化形式多樣、內容豐富。萬壽宮民俗文化屬于區(qū)域文化,它的根基在于民間對許真君的崇拜和敬仰,應而具有廣泛的群眾基礎。萬壽宮民俗文化形式多樣、內容豐富,包括民間故事、祭祀活動、民間習俗等。另一方面,萬壽宮民俗文化特色鮮明,底蘊深厚。在江西各地遺留著與萬壽宮、許真君有關的地名和遺址,如慈母渡、君子巷、西山萬壽宮等遺址,這些都是江具特色的民俗文化資源。
三、對萬壽宮民俗文化資源整理與經濟開發(fā)的思考
萬壽宮民俗文化資源是江西人的根,是江西非常寶貴的民俗文化資源,積淀了深厚的文化底蘊。保護萬壽宮民俗文化資源的根本就在于增加萬壽宮造血功能,對萬壽宮民俗文化資源進行有效保護與適度經濟開發(fā)。
第一,把保護、整理萬壽宮民俗文化資源作為一項重大的文化工程來抓。民俗文化是一種不可再生的文化資源,一旦消失必是一種歷史的遺憾,無法恢復。對萬壽宮民俗文化資源進行整理,將促進江西民俗事物的保護和民間藝術的挖掘。對萬壽宮民俗文化資源進行全面、系統整理,應由當地政府牽頭,廣泛動員從事民俗、歷史、文物研究的專家學者、政府部門的專業(yè)人員共同參與,通力合作,本著保護特色民俗文化的原則,把搶救、保護、研究、整理萬壽宮民俗文化資源作為一項重大的文化工程來抓。
第二,正確處理好萬壽宮民俗文化資源的保護與開發(fā)利用的關系。我們對萬壽宮民俗文化資源不能只顧一味開發(fā)、索取,而忽視了對它的保護,應做到民俗不俗,俗中有雅,這樣才能符合持續(xù)開發(fā)和合理開發(fā)的要求,以確保萬壽宮民俗文化得到弘揚和保護。據筆者了解,目前全國各地仍然殘存不少萬壽宮,但很多都未得到有效保護,甚至岌岌可危。萬壽宮是寶貴的宗教旅游資源,屬于不可再生資源,保護工作尤為重要。保護萬壽宮民俗文化資源與南昌旅游事業(yè)的可持續(xù)發(fā)展是相輔相成的,相互促進的。一方面,萬壽宮在全省、全國乃至于全世界都是獨一無二的,能夠吸引眾多海內外游客前來瞻仰真君仙容和觀賞、游玩,促進南昌旅游業(yè)的發(fā)展。另一方面,開發(fā)萬壽宮民俗文化資源,不僅可以不斷完善其文化價值,還可以通過參與旅游實現自身的經濟價值,更加有利于保護。
第三,對萬壽宮民俗文化資源進行經濟開發(fā)的思考。萬壽宮不但是江西寶貴的文物資源,而且也是南昌獨一無二宗教旅游資源。萬壽宮民俗文化完全可以和當地旅游經濟開發(fā)結合起來,將萬壽宮民俗文化通過適合游客心理、游客需求和旅游審美的形式顯現出來,達到促進當地經濟文化繁榮和發(fā)展的目的。一是解放思想,更新觀念,以市場經濟理念經營萬壽宮民俗文化資源。我們要抓住江西在中部地區(qū)崛起、南昌經濟飛速發(fā)展的大好機遇,確立經營萬壽宮民俗文化的思路,建立與市場經濟相適應的經營理念和運作機制,像經營城市一樣經營好萬壽宮民俗文化資源。二是深入挖掘萬壽宮民俗文化特色,精心打造萬壽宮民俗文化旅游品牌。萬壽宮文化的內涵十分廣泛,包括凈明道文化、民俗文化、陶瓷文化、客家文化以及革命文化等內容。我們要堅持人無我有,人有我特的原則,把萬壽宮民俗文化打造成賦有地方特色,獨具魅力、吸引力和競爭力的旅游精品。三是把萬壽宮民俗文化資源作為一項系統工程進行合理開發(fā),實現可持續(xù)發(fā)展。萬壽宮民俗文化是儒釋道結合的文化,關于萬壽宮民俗文化的人文景點非常多,完全可以打造一條萬壽宮民俗文化專題精品線路;有關萬壽宮、許真君的傳說、故事很多,內容精彩,會吸引許多游客。四是堅持以人才為根本,加強對萬壽宮民俗旅游文化產業(yè)人才的引進、培養(yǎng)和開發(fā)。政府要適時出臺一些政策措施,留住江西本地現有的從事萬壽宮民俗研究的人才,改善他們的工作條件,提高各方面待遇。同時,加強對萬壽宮民俗旅游文化產業(yè)人才的引進、培養(yǎng)和開發(fā),這是實現萬壽宮民俗文化旅游快速發(fā)展的重要基礎。
參考文獻:
[1]清光緒:逍遙山萬壽宮志[M]
關鍵詞:拴馬樁;民俗文化傳承;建筑裝飾
中圖分類號:F28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291X(2017)14-0155-02
引言
拴馬樁石雕藝術是陜西關中地區(qū)所特有的民間石刻,在農耕文化為主的關中平原有大量的遺存。拴馬樁是關中莊戶人家用來栓馬、驢、騾子等牲口的實用性傳統器物,多以青石雕刻,由樁頂、樁頸、樁身三個部分組成。拴馬樁常設置在農戶大門兩側,既方便農耕出行使用,又展現出戶主的富裕殷實。
關中地區(qū)是中國文化起源地之一,對拴馬樁設計元素的分析發(fā)掘及建筑裝飾應用,能夠促進傳統民俗文化傳承的多樣化,增強建筑裝飾空間地域特色,將現代人對空間的精神需求與傳統文化相融合,促進民俗文化傳承發(fā)掘與再利用。
一、拴馬樁設計元素的提取
從先秦時期開始,廣沃的關中平原奠定了農耕文化的基礎,拴馬樁的創(chuàng)造、運用及普及是關中地區(qū)勞動人民的智慧結晶。如今,挖掘傳統民俗傳承設計元素已經成為地域建筑裝飾不可或缺的一部分。通過對拴馬樁藝術元素的提取、變異、重組,運用現代藝術創(chuàng)作手法,結合人們對建筑裝飾空間的需求,將其運用在建筑空間裝飾中,形成有傳承、有內涵、有特色及情感的關中風格裝飾組成。在拴馬樁設計元素的提取過程中,筆者主要從以下幾個部分展開。
(一)造型結構
拴馬樁的整體形體結構可以概括為“上圓下方”,上部采用圓雕手法對刻畫內容進行夸張的藝術處理,題材多樣,胡人奴獅、騎馬、獅子戲球及各類瑞獸較為常見,雕刻相態(tài)飽滿、生動,獸爪下鏤空留作栓繩之用。下部為長方柱體,柱體石材保留鑿刻痕跡,更有精細者用浮雕手法表現各類藤蔓及祥瑞圖案。受益于樁頂的圓雕造型,拴馬樁四面皆有不同,整體比例協調,渾然天成,樁頂主題突出,高度恰處視覺中心,樁頂曲線與樁體直線實現了剛柔的高度契合,給人帶來高度的視覺享受。
(二)視覺肌理
關中地區(qū)拴馬樁都采用石材制作,包括灰青石、黑青石,細砂石等。拴馬樁樁體石材肌理質感粗糙、質樸,光下不同的角度看去,呈現不同的視覺體驗,整體給人帶來返璞歸真的感受。拴馬樁肌理展現出成熟的雕刻技藝,樁頂圓雕、浮雕技法嫻熟,刻畫人物瑞獸生動飽滿,樁身保留原始刀刻痕跡或線刻紋理,呈現出自然刀斧的美感。長期使用的拴馬樁栓繩部位細膩沉穩(wěn)、精光內斂,暗含關中人樸實無華的勞動精神。除了石材貼近自然的屬性外,還能夠傳遞三秦大地文化傳承的厚重。
(三)色彩光影
拴馬樁所用色彩都為石材原色,呈灰青、黑青。在關中地區(qū),受早期秦漢歷史文化影響,色彩重黑、紅,與拴馬樁灰色調一樣,都偏重于厚重的色彩感受。古代,拴馬樁立于屋前兩側,就像侍從守衛(wèi),構成房屋區(qū)域的界限,斜陽下拴馬樁與地面投影相映,美輪美奐。
(四)符號
拴馬樁從頂視圖來觀察,“外方內圓”與印章形體保持一致,從正面觀察,“上圓下方”,暗含天圓地方的意思。樁體基本一致,樁頂各有不同,是為“大同小異”,樁頂的圓雕內容,從早期的胡人馭馬,祥瑞獅獸,逐步加入和合二仙、騎獅、獅子繡球等吉祥題材。拴馬樁從形制到題材處處都滲透出中國傳統思想的文化精髓。
(五)氣質元素
拴馬樁又稱為“看樁”“望樁”,在關中地區(qū)還被稱為莊戶人家的“華表”。無論是“看樁”“望樁”又或是“華表”都可以追溯到人類祖先對于圖騰的崇拜,拴馬樁上圓下方的造型同時又暗含男尊觀念的隱示。由此,拴馬樁體現出關中傳統文化中,人們對力量的崇尚、勞動力的尊重及殷實富裕生活的向往。
二、拴馬樁設計元素的應用
拴馬樁起源于元朝,盛行于明清。民國后,在關中平原農村,依舊有大量留存。拴馬樁在近現代已經不再用來安置牛馬,而是大量的被收集在各類博物館中,還有一部分被運用在各類關中民俗文化主題的民俗村中,譬如袁家村、馬嵬驛、崇泉古鎮(zhèn)等地,增強景區(qū)的地域文化特色。
對拴馬樁設計元素的挖掘及裝飾空間應用可以提高關中民俗風格在建筑裝飾領域的影響力,提高關中地區(qū)城市的形象識別,提煉關中民俗設計元素,將關中風格融入到現代建筑裝飾設計中,系統、科學地為創(chuàng)建關中民俗風格建筑裝飾提供理論及實踐依據。
在現代建筑空間裝飾中,拴馬樁需要突破傳統形制及使用局限,不僅僅用來陳列,而且需要在構思、造型及情感傳遞進行延伸,將現代人對空間裝飾舒適、情感、鄉(xiāng)情的需求與拴馬樁設計元素相結合,達到古為今用、雅俗共賞的目的。對于拴馬樁設計元素在建筑裝飾空間的運用,體現在如下幾個方面。
(一)空間平面的藝術表現
建筑裝飾的平面空間包括室內各界面、隔斷、地面分隔等二維平面。拴馬樁豐富的表現形式和圖像語言可以運用在現代居室裝飾中,電視背景墻、沙發(fā)背景墻甚至地面都可以運用拴馬樁的圖形元素進行平面填充、平面空間劃分、視覺傳達節(jié)點、標識及布局。胡人馭馬“望”的深切、獅子繡球的頑皮等元素是關中傳統拴馬樁文化的重要組成,拴馬樁的柱體肌理、整體的輪廓在平面空間的劃分重組過程中起到重要的支持。當然,在元素使用過程中,需要運用藝術手法對其進行處理,避免生硬的照搬,要與裝飾空間的需求相結合,在完成主題營造的過程中,兼顧空間功能需求。平面空間的拴馬樁元素導入能反映出關中民俗傳統文化特色與關中人質樸的氣質,豐富空間的視覺效果。
(二)建筑空間元素應用
建筑室內空間,裝飾元素應用集中在門窗、玄關、各類洞孔、空間陳列及箱柜家具等部位。o論是拴馬樁頂部祥瑞元素的二次運用,還是整體柱型在空間內柱體的擬態(tài)使用都有用武之地。拴馬樁整體輪廓線條四面皆有看點,通過輪廓抽象化、柱體殼化作加減法等處理手法加強設計元素的延伸,能夠運用在各類小品擺設件的設計中,如花盆、筆筒、斗柜、矮凳等。建筑室外空間除了運用相應元素進行建筑外墻界面裝飾外,還可以利用其陣列的空間氣場營造庭院空間的景觀布局,隔墻立柱的點現結合進行空間劃分。
(三)精神元素的傳遞
拴馬樁體現了關中地區(qū)勞動人民的才智與情感,傳遞著關中地區(qū)農耕牧馬文化的民俗傳統及審美。拴馬樁盡管已經沒有了實用功能,但其作為關中民俗傳統文化遺產,是民間傳統造型藝術的延續(xù),在精神層面上展現了關中勞動人民對勞動趣味及生活富裕的美好訴求。在進行拴馬樁元素與建筑裝飾的融合過程中,元素所攜帶的精氣神也會融入在裝飾空間中。通過拴馬樁元素及承載器物的排列組合、空間構建,形成風格統一、氣息相容的作品,達到協調舒適的空間裝飾效果。
在拴馬樁設計元素設計應用中,需要充分研究不同形制拴馬樁的造型特點、裝飾紋理及寓意,合理地將其轉化為符合裝飾空間需求的設計元素,逐步調整完善,形成具有關中傳統民俗文化特征的裝飾主題。
三、拴馬樁設計元素帶來的經濟效應
和我國其他優(yōu)秀傳統民俗文化一樣,陜西關中拴馬樁以其突出的文化歷史內涵和豐富的藝術魅力進入到建筑設計裝飾當中,以設計元素的形式豐富了建筑裝飾的元素類型,提升了建筑裝飾的文化內涵和美學內涵,在合理利用之后還能帶來巨大的經濟收益,產生相應的經濟效應。具體來看,拴馬樁設計元素在建筑裝飾應用帶來的經濟效應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打造民俗文化主題旅游景點增加旅游創(chuàng)收
拴馬樁設計元素被廣泛應用在建筑裝飾當中,對于陜西當地民俗文化立體展示而言是重要的組成部分。作為我國西部內陸地區(qū),關中平原當地的地理優(yōu)勢不足、自然資源相對匱乏,但豐富的傳統民俗文化是取之不盡的寶藏,能夠借助于傳統民俗文化實現文化帶動經濟的效果。就拴馬樁設計元素而言,充分挖掘、整理并實現與現代建筑裝飾理念的強強結合,能夠使得傳統民俗文化煥發(fā)光彩,為打造當地的民俗文化主題旅游景點提供豐富的元素和理念基礎。極具當地特色和傳統文化內涵的旅游景點能夠吸引更多的其他地區(qū)游客涌入,通過景點的票務和旅游產品、旅游服務實現經濟創(chuàng)收,進而帶動當地其他產業(yè)的蓬勃發(fā)展。
(二)建筑建設品質提升促進建筑裝飾行業(yè)發(fā)展
作為我國傳統民俗文化的重要瑰寶,拴馬樁作為設計元素應用在建筑裝飾當中,不僅可在當地文化旅游景點建設中發(fā)揮作用,還能經由專業(yè)設計師的提煉,將其應用在其他設計領域當中,對于建筑裝飾行業(yè)的整體發(fā)展而言也能提供源源不斷的動力。將裝飾元素應用集中在門窗、玄關、各類洞孔、空間陳列及箱柜家具等部位,或者實現拴馬樁頂部祥瑞元素的二次運用,使得現代城市建設更具中國傳統文化特色,提升建筑裝飾品質,讓業(yè)主和客戶更加滿意,實現建筑裝飾行業(yè)在經濟效益提升上的不斷進步。
(三)文化設計理念輸出實現帶來更多對外收入
文化設計理念作為一種軟實力,能夠為我國的建筑裝飾行業(yè)應用,也能夠在本土發(fā)酵創(chuàng)新之后實現文化價值的不斷提升,進而輻射到國外乃至全球,成為建筑裝飾甚至其他設計領域的理念源泉。經由我國建筑裝飾設計師的提煉運用,既具有傳統民俗文化魅力又符合現代人們審美取向的設計理念逐漸成熟,會讓其他國家在全球化大浪潮下感受到該設計理念的設計魅力,從而進行資本引入,把我國的拴馬樁設計元素引進到當地。文化過渡到經濟,是文化本身的經濟價值的最終實現,對于關中地區(qū)而言不僅是文化魅力的傳播,也是同步獲得經濟效益的自然完成。文化設計理念的成功輸出,所獲得的對外收入也是拴馬樁設計元素在建筑裝飾應用后獲得的二次經濟效應。
結語
傳統民俗文化的傳承不是單一的照搬、復制,在拴馬樁的設計元素應用中,要充分分析拴馬樁的造型、肌理、符號、氣質,發(fā)掘其內涵氣息,運用現代設計手法將傳統文化元素與空間裝飾相融合。拴馬樁只關中傳統民俗文化的一個縮影,關中平原千年農耕文化孕育的不僅是這片土地上的人,更有這群人所特有的精氣神。傳統文化的傳承也不僅僅是器物的傳承,還有對美好生活的追求。通過對拴馬樁的設計應用,將傳統文化融入在空間裝飾中,可以展現關中地區(qū)人文與歷史的傳承,獲取應有的經濟效益,充實關中地區(qū)建筑裝飾風格的研究與應用。
“基金項目:陜西省教育廳人文社科類項目“關中民俗文化設計元素分析及‘關中風格’建筑裝飾設計研究”(16JK1167)”
⒖嘉南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