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區域建設發展規劃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關鍵詞:城市規劃;規劃建設;發展趨勢
中圖分類號: TU984 文獻標識碼: A
引言
城市的規劃和建設和城市居民的生活質量息息相關。如今,在大家越來越重視生活質量,生活水平的這樣一個大背景下,我們更應該想方設法的克服城市規劃建設中的難題,選擇合理的城市規劃建設方法。逐步提升全國城市居民的幸福指數。
1、城市規劃概念及內容
城市的發展離不開城市規劃,尤其是在如今我國城市化進程加快,城鎮化水平不斷提高的時期,城市規劃顯得尤為重要。
目前國內外對城市規劃沒有一個統一的定義。美國國家資源委員會認為:城市規劃是一門科學、一種藝術、一種政策活動,它設計并指導空間的和諧發展,以滿足社會和經濟的需要。日本則更強調城市規劃的技術性:城市規劃是城市空間布局、建設城市的技術手段,旨在合理地、有效地創造出良好的生活與活動環境。國標《城市規劃基本術語標準》:城市規劃是“對一定時期內城市的經濟和社會發展、土地利用、空間布局以及各項建設的綜合部署、具體安排和實施管理。”
城市規劃的核心內容包括:土地使用的配置;城市空間的組合,交通運輸網絡的架構,城市政策的設計與實施。
2、城市規劃的原則
城市規劃的原則,是正確處理城市與國家、地區、其他城市的關系、城市建設與經濟建設的關系、城市建設的內部關系等的指導思想。城市規劃編制工作一般應遵循以下原則:
①整合原則。城市規劃要從實際出發,要正確處理和協調好各種關系,尤其是城市規劃與環境保護要同步發展。②經濟原則。城市規劃要與當地的經濟發展水平保持一致。③安全原則。城市規劃要注意城市防災,注意交通安全,注意人民防空等一系列關乎市民安全的問題。④美學原則。城市規劃要注重自然景觀與人文景觀協調,歷史氣息與現在氣息并存。⑤社會原則。城市規劃中要樹立為全體市民服務的指導思想,貫徹落實有利生產、方便生活、促進流通、繁榮經濟、促進科學技術文化教育事業快速發展的城市規劃精神,最大限度地滿足市民的需要。
3、我國城市規劃建設現狀
3.1、管理力度有待加強
各級管理部門對城市的規劃建設的管理力度有待提高。目前,各級城市規劃建設管理人員魚龍混雜,在有些城市中甚至出現城市規劃建設管理者身兼數職,這樣如何能夠將城市規劃建設的監督工作落到實處,缺乏有效的監督管理又如何保證城市規劃建設工作順利開展。
3.2、城市規劃的隨意性
城市的規劃在城市的建設過程中占有舉足輕重的地位。從廣義上講,城市規劃的概念極其的廣泛,包括:城市公園廣場的建設,社區街道的布置,城市綠化景觀的位置、面積,市政基礎設施。但是,現階段在我國的城市建設中城市規劃常常由于種種原因被改變,隨意性很強。主要原因如下:首先,地方領導的更換可能使得原來領導的規劃方案流產。其次,某些地方政府為當地的發展尋求財力支持選擇出讓土地,土地的出讓勢必會對城市的原本規劃造成影響。第三,城市規劃管理者中難免會出現一些者,這些人利用職務之便暗中誘導城市規劃進行調整,從而為自己謀求私利。上訴問題的存在使得目前我國很多城市的規劃工作隨意性極強。
3.3、規劃缺乏前瞻性
擁擠的交通如今已成為困擾城市居民的主要問題之一,究其原因固然和中國快速發展的汽車制造業息息相關,但缺乏超前意識的城市規劃建設亦難辭其咎。由于城市的建設缺乏前瞻性,使得中國很多城市的道路數量和道路寬度已不能滿足需求。在中國的大部分城市中你都有機會看到不寬的街道上充斥著數量龐大的汽車這樣一幅畫面。行路難沒有出現在陡峭巍峨的山路上卻常見于大城市中人口密集的老城區中。如此擁擠的交通環境將會給城市居民的出行造成不便,降低城市居民的生活質量。大量的拆遷現象也都是由于城市的規劃缺乏前瞻性導致。
3.4、缺乏對文化遺產的保護意識
每一座城市發展到現在都是時間的沉淀和歷史的積累的結果。因此,每座城市都有其相應的文化底蘊和這種文化下所孕育出的大量名勝古跡。但是,目前的很多城市在建設中竟然忽視對文化遺產的保護工作,使得大量歷史遺跡遭到毀滅性破壞,讓人感到惋惜。
3.5、生態環境破壞嚴重
城市的生態環境的好壞是衡量居民生活質量的關鍵因素,是衡量城市規劃建設是否人性化的標準。現階段,國內很多城市的規劃建設雖然給城市帶來了巨大的經濟收益,但是也給這些城市的生態環境造成不小的沖擊。國內針對這種破壞生態環境的現象早已制定出相關的法律,比如說:水土保持法、環境保護法,但是企業對此不夠重視,相關的責任部門對此監督也不到位使得這些法律變成一紙空文,落實不到實處。
4、我國城市規劃建設的發展新趨勢
4.1、建設可持續發展的城市基礎設施
城市得以穩定發展的一般條件是城市基礎設施,同時,它也是為居民生活和物質生產提供服務的行業總體。城市基礎設施包括能源利用系統、環境改善系統、水利系統、交通系統、災害防護系統、郵電系統這六大系統。目前,我國城市基礎設施滯后,需要做的工作和要解決的問題還有很多,比如說:合理規劃基礎設施建設;快速發展公用事業,改革原有的傳統服務觀念;制定并且落實改善基礎設施現狀,實現基礎設施可持續發展的相關政策。
4.2、進行生態城市規劃建設
城市規劃建設的可持續發展的最終目的是追求人和自然的統一協調發展,在城市建設發展的同時注意對自然環境的影響,開展生態城市規劃建設。生態城市規劃建設指的是從整座城市的發展建設著手,實現居民生活富足、社會文明禮讓、生態環境良好的發展目標。城市的發展建設要以城市的生態環境不遭到破壞為前提,滿足人民對生活環境的要求,真正做到主席所提倡的以人為本的發展理念。另外,為了縮小城市向外蔓延的范圍,生態城市規劃建設致力于把廢物的處理、土地的使用情況、以及已有的基礎設施進行最合理的使用能源和材料的規劃。在進行生態城市規劃建設工作中要把環境保護作為中心內容。整座城市的規劃以城市基礎自然生態環境為中心,最大限度的發揮利用城市中擁有的自然生態資源,通過合理的利用規劃這些自然生態資源來為城市創造經濟效益。生態城市建設的主要特點是,把人類城市的發展建設和生態學中的基本規律、基本原理相結合,把一些生態學中的理論運用到城市建設發展的實踐中,著力打造人類與自然生態平衡協調發展,能量、信息高效利用的居住地!為實現這個遠大的目標,還應該將自然資源的建設和保護工作進行詳細的分工,并且設立相應的監督機構。
4.3、強化對城市建設規劃的可持續發展的支持
第一,妥善處理環境保護和經濟發展間的關系,需要投資者和執政者樹立經濟發展的同時離不開環境保護的觀念。良好的自然環境是經濟發展的前提,切不可一昧的追求發展經濟而犧牲自然環境。為了創造一個環保與發展共存的局面,政府各個部分要落實以下幾點:工業方面:鼓勵環境無污染、少污染型工業代替傳統污染嚴重型工業!農業方面:拒絕引進可能對環境存在污染的項目,大力發展綠色農業,綠色蔬菜等有利于環境保護的項目。第二,政府部門應加大環境保護工作。在城市可持續發展的建設中各個部分間應各司其責,狠抓落實。比如:發展計劃局要做好宏觀指導、統籌規劃的工作;各個環保部門則要進行統一的管理監督。
結束語
改革的春風沐浴著整個中國,近年來經濟的快速的發展使得中國城市化建設速度加快。從改革開放到如今這短短三十幾年時間里中國城市的發展不管是速度還是規模在整個人類的歷史上都是罕見的。步入新世紀后,中國經濟的增長依舊保持著強勁的勢頭,與此同時受世界經濟市場化、依法化、生態化等趨勢的影響,中國的城市規劃建設也在原有的基礎上呈現出一些新的特點,形成新型的中國城市規劃建設模式。新的城市規劃建設大力宣揚自然環境對城市規劃建設的影響,突出城市規劃建設中保護自然環境的重要性,使得人性化元素在城市的規劃建設中凸顯。同時,為了適應新時代背景下的城市規劃建設的具體需要,清楚認識目前國家在城市建設規劃方面的問題,這就要求我們不僅要吸取自身城市建設規劃的成功的經驗和失敗的教訓,還要學習其他國家城市規劃建設的先進的方法和理念,開創中國城市規劃建設的新時代。
參考文獻
[1]羅宏,呂連宏,何美梅.低碳城市規劃建設的難點與關鍵問題[J].環境科技,2010,06:71-75.
隨著我國航空運輸業的飛速發展,以及首都機場航空運輸能力的日漸飽和,北京新機場的建設迫在眉睫。2011年11月北京市政府、民航總局和軍方簽訂三方協議,解決了制約新機場建設的重大問題,新機場的選址及建設方案研究也取得了顯著的進展。國家相關部委、民航部門及北京市政府等紛紛組織開展了新航城建設前期各項準備工作,北京市政府還專門成立了新機場建設前期工作領導小組,對新機場建設前期的主要工作進行部署,統籌協調各部門,確保新機場建設工作的順利推進。按照規劃,未來北京新機場將承擔1億人次以上的客流量,機場占地面積超過40km2。如何圍繞新機場更好地發展臨空經濟,進而建設北京新航城將是規劃工作者面臨的重大挑戰。綜觀荷蘭史基輔、韓國仁川、迪拜國際中心等全球知名航空城的發展歷程,可以發現一個具有國家戰略高度的、統一完整的綜合性發展規劃是推動航空城發展邁向成功的第一步。
北京新航城發展規劃依據我國臨空經濟區(航空城)的規劃體系要求,結合新機場及區域的特點,以綜合性發展戰略規劃為指引,對戰略定位、產業發展、空間布局、生態建設和交通體系等專項規劃展開研究。
戰略定位是北京新航城本質特點的體現,也是其未來發展方向的指引,在發展規劃中有著至關重要的地位。在北京新航城的定位研究中,詳細分析了世界航空城的典型案例,剖析了新航城在北京建設世界城市的背景下擔當的角色,總結出新航城在未來發展中應承擔的角色:不僅是世界交通樞紐,更是以擁有科學有序的產業體系、宜居宜業的城市環境、優美舒適的生態環境及中西結合的時尚氛圍為特色的,世界科技、信息、資本、人才、物流的樞紐,以及中國對外交流的門戶和區域發展的增長極。為此,從國家戰略層面考慮,新航城的定位為“世界樞紐、中國門戶、區域引擎、生態新城”。這種宏大的戰略定位承載著國家的戰略意圖。新航城的建設發展將對“首都經濟圈”乃至整個京津冀地區產生重大影響,在促進區域經濟、城鎮化、社會事業及生態環境建設等方面發揮巨大作用。
新航城產業發展的重點是解決臨空經濟區產業“發展什么、怎么發展”的問題。“發展什么”重點解決產業體系、產業定位、產業發展類型和發展方向等方面的問題,其中,產業體系的構建是重中之重。新航城產業發展規劃須充分依托樞紐機場,重點發展臨空產業,并結合國家戰略及區域自身特點,發展國家和區域戰略導入的特色產業,從而構建既能體現國際化、高端化特點,又有鮮明的臨空指向性和區域特色的科學合理的產業體系。新航城產業發展主要在四個產業領域展開,分別是樞紐機場自生產業、典型臨空經濟產業、世界城市戰略產業和都市生態配套服務產業(表1)。“怎么發展”重點解決新航城產業提升和產業發展時序的問題。通過實施高端化的國際產業發展、產業與資源環境的可持續發展、產業綜合服務平臺構建、產業與文化驅動發展等措施來提升新航城產業的競爭力。新航城產業發展時序結合新機場的建設進程及北京世界城市整體戰略部署,從初期的臨空典型產業、衍生臨空產業到形成成熟的產業鏈集群,進而發展壯大新航城,從而使得新航城臨空產業成為區域經濟發展的支柱。在新航城產業發展規劃中,特別注重從全局出發,整體把握新航城在京津冀經濟圈中的功能定位,協調與區域特別是北京與河北環首都經濟圈的產業分工,形成良好互動。積極發揮新航城的輻射帶動作用,引導新航城產業、人才及經濟向區域實現“正外溢”,在更廣泛的領域和更高的層次上與其他區域實現產業聯系與協作,營造新航城與區域雙贏的發展環境。
根據臨空經濟不同單元與機場之間聯系緊密程度的不同,不同產業在機場周邊空間中表現為不同的區位選擇,使得產業空間布局呈現出一定的空間圈層結構特點,通常包括四個圈層區域,即空港區、緊鄰空港區、空港相鄰地區與空港交通走廊沿線區、輻射區。但該結構圖2北京新航城空間布局結構圖3北京新航城功能分區會隨著機場周邊交通干道及自然條件等因素的限制和變化出現不同程度的變形,從而形成圓形模式、偏側模式、線形模式和星形模式等不同的空間分布形式(圖1)。新航城的空間布局規劃遵循航空港發展的基本規律,以發展臨空經濟為基本要務,結合產城融合、建設生態宜居新航城的理念,合理地將臨空產業發展與城市建設相結合,提出了“一核、一軸、環狀組團”的“中”字形新航城空間發展戰略空間結構,形成了“點軸布局、星狀模式、圈層結構、組團發展”的空間布局模式(圖2)。“一核”,指新航城中心城區,包括新機場以及新機場北側的臨空產業區、保稅加工區、航空物流區、國門商務區、國際居住城、榆垡鎮和禮賢鎮。“一軸”,指北京南中軸,通過新航城的建設,加強北京南中軸的世界城市職能—國際交往職能、文化與傳媒職能、國際性金融職能、國際性商貿職能和洲際交通樞紐職能。“環狀組團”,指圍繞新機場,按照職能分工合作建設的多個組團,包括龐各莊鎮、安定鎮、魏善莊鎮、廣陽區、固安縣、永清縣、霸州市和涿州市等。在具體空間布局上,北京新航城臨空經濟區既要立足產業理想布局,又要堅持區域統籌,強化北京與河北區域的聯動與協調發展。根據各產業對機場的需求程度以及區域的資源稟賦和產業分工,在整個區域內進行合理的功能布局(圖3)。
當前,全球低碳生態發展漸成趨勢,機場作為一個高碳排放的區域,應在保證“發展是第一要義”的前提下,提高區域的生態容量和碳匯能力,建立區域生態安全格局。從機場運營安全及新航城環境保護的角度考慮,新航城發展的制約性因素不僅包括機場噪聲、電磁環境保護和鳥害防治等諸多方面,還包括基本農田、河流水系、綠地走廊、林地和濕地所構成的生態環境。這就要求新航城的建設要堅持生態保護與生態建設并重,遵循“低影響開發”的理念,維護區域生態基礎設施的連續性和完整性,維護區域生態安全格局。為此,本研究在新航城區域生態環境本底調查的基礎上,系統分析了新航城發展的資源環境稟賦,并依據生態適宜性分析的結果,提出了區域生態建設的重要任務(圖4)。首先,在保障區域生態安全底線的基礎上,提煉生態敏感要素,進行生態敏感區劃分,對生態網絡進行連接修復,盡量拉長生態網絡長度,以保障區域生態安全格局。在保證現狀廊道和斑塊連通的基礎上,將新航城劃分為禁建區和功能區。其次,在區域生態安全格局建立的基礎上,進一步劃分新航城功能區的生態格局,建設生態新航城。通過類比目前國內較具示范意義的生態新航城,以及根據國家對于生態城市的政策、評價指標體系,分析新航城建設用地與生態城市用地比例的關系,在滿足生態資源承載力的要求的情況下,進行新航城建設用地的選擇。最后,在新航城建設用地內,采用生態、低碳的規劃設計策略和技術方法,創建以人為本的生態宜居城市,如基于TOD創建緊湊的城市形態,建設步行優先、多功能混合的鄰里社區,優先發展自行車網絡等慢行交通等。
一、循環經濟規劃制度的必要性
循環經濟作為生產、流通、消費和廢物管理過程中所進行的減量化、再利用和資源化活動,旨在區域、國家或更大層面上建立以“資源-產品-再生資源”為物質代謝特征的經濟發展模式,具有很強的戰略性和宏觀性,及其發展過程中的長期性和復雜性。因此,循環經濟的上述特征決定了其實施和構建需要強有力的規劃措施加以保障。在世界范圍內,德國、日本等發達國家發展循環經濟、建設循環型社會的實踐充分說明了這一點。我國在推行循環經濟的過程中,規劃作為一項核心任務始終扮演著重要的角色。先期的試點示范單位幾乎都制定了專門的循環經濟規劃。貴陽制定了循環經濟型生態城市規劃,圍繞產業、基礎設施和生態環保三大體系制定了綜合性的循環經濟規劃;江蘇省制定了省級循環經濟建設規劃,分解成循環型農業、循環型工業、循環型服務業和循環型社會4個組成部分。其后,遼寧省、義馬市、日照市先后開展了循環經濟規劃。國家發改委等六部門的國家第一批循環經濟試點,明確要求制定循環經濟實施方案。其余一些省市盡管沒有制定專門的循環經濟規劃,但在制定十一五規劃的過程中,大多明確要求將循環經濟的理念和原則融入到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規劃、產業發展規劃、環境保護規劃中。2005年,國務院“國發22號文”明確提出,要“把發展循環經濟作為編制有關規劃的重要指導原則”。其后,國家環保總局“關于推進循環經濟發展的指導意見”中提出,加強對循環經濟發展的規劃和指導,制定循環經濟發展戰略和規劃。循環經濟規劃已經在我國發展循環經濟處于重要位置,并成為國家推動循環經濟的有效工具。我國2008年《循環經濟促進法》第12條明確規定:“國務院循環經濟發展綜合管理部門會同國務院環境保護等有關主管部門編制全國循環經濟發展規劃,報國務院批準后公布施行。設區的市級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循環經濟發展綜合管理部門會同本級人民政府環境保護等有關主管部門編制本行政區域循環經濟發展規劃,報本級人民政府批準后公布施行。”
二、循環經濟規劃制度的定位
循環經濟規劃制度的確立,需要考慮循環經濟規劃的定位。這里涉及兩個主要問題:第一,循環經濟規劃與已有的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總體規劃、專項規劃和區域規劃的關系;第二,循環經濟規劃制定的層面范圍。
(一)循環經濟規劃的基本類型政府需要制定規劃來應對循環經濟的戰略性、宏觀性和復雜性。當前,我國政府職能開始從項目管理逐漸轉向規劃管理、從微觀管理逐漸轉向宏觀管理。循環經濟規劃的制定與實施,符合市場經濟的發展方向,有利于我國宏觀調控體系的建立和完善。但是,循環經濟規劃在我國并沒有形成既定的規范體系。概括而言,目前的循環經濟規劃主要存在兩種形式:第一種是制定專門的循環經濟規劃,設定循環經濟的目標和指標,提出發展循環經濟的任務、重點和措施等。在實踐中,通過出臺循環經濟實施意見和目標分解等手段強化實施;第二種形式是在總體規劃、區域規劃和一些專項規劃中融入循環經濟的理念、原則,增設部分章節和內容以及循環經濟實施方案。上述兩者形式各有所長。第一種形式內容明確,易于落實,但要花費較大的努力,同時也容易引起其與其它已有規劃之間的矛盾和沖突;第二種形式可以避免矛盾和沖突的問題,但循環經濟的實施效果要更加依賴于各規劃的制定水平和實施狀況。在規劃實踐的內容中,作為第一種形式的專門性循環經濟規劃,已經出現了過大過小,定位不清的現象。存在兩種極端情況,一種是將循環經濟規劃等同于為各種廢物尋找減量化、再利用和資源化的答案,而在一定程度上忽視了廢物循環對于產業發展乃至經濟發展的反饋作用;另一種是將循環經濟規劃泛化為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規劃,將人口發展、生態建設甚至社會公平等強加到循環經濟規劃中,試圖賦予循環經濟萬能的表象。這兩種做法都會不同程度地傷害循環經濟規劃的制定和落實。
(二)應率先在省級以上開展循環經濟規劃我國2008年《循環經濟促進法》第12條規定要求:“在國家、省、市以及跨省、市區域上制定和實施循環經濟專項規劃,而對于縣級規劃則不做法律上的明確要求。”筆者認為,這是符合我們國家目前循環經濟發展要求的:第一,是源于循環經濟的理論探索性。我國循環經濟發展目前尚處于試點示范階段,循環經濟規劃本身的成熟與規范尚需要一個發展過程,還需要不斷的探索其與區域規劃、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規劃以及其他各類專項規劃的協調關系。第二,是源于循環經濟規劃的可操作性要求。目前,我國的循環經濟規劃編制和實施中還存在許多亟待解決的問題,循環經濟體制還不完善,例如,各級各類規劃的相互關系、功能定位,特別是與市場作用的界限,數量上看規劃不少,但內容上相互之間交叉重復,區域規劃不到位,針對性不強,銜接協調不力,規劃編制程序不夠規范,規劃的評估調整機制尚未形成,規劃期的界定比較機械等等。這些問題不僅有損規劃的有效性、科學性,而且直接影響到可持續發展和經濟社會的協調。因此,在當前狀態下,急于要求開展縣級循環經濟專項規劃肯定會導致一些不必要的問題。當然,國家要鼓勵有條件的市縣開展與國民經濟、土地利用、基礎設施、公共服務項目、生態環境等融為一體的循環經濟專項規劃。須要指出的是,應大力強調在跨省行政區域層面上開展循環經濟規劃。我國規劃體系中,區域規劃是一個亟待加強的薄弱環節。但是這個很重要,區域調控是宏觀調控的重要內容,區域規劃是區域調控的重要依據。發展什么產業,市場經濟國家一般很少干預,但對區域發展則干預比較多。區域循環經濟規劃旨在根據該區域的地位和作用和不同區域生產要素條件,對區域未來循環經濟的發展設定或提出總體思路、方向、目標、保障措施和重點任務等,以達到指導建設資源節約型和環境友好型社會、區域循環經濟發展的目的。
三、循環經濟規劃的主要內容
循環經濟規劃內容一般需要包括指導思想、發展目標、戰略重點、保障措施、主要任務、發展水平(主要是指節材、節能、節水、節地、廢物循環處置和利用的定額指標和標準)等。循環經濟規劃指導思想要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以技術創新和制度創新為動力,以優化資源利用效率和效益為核心,堅持政府引導、公眾參與、企業實施,強制手段與市場手段相結合,義務與責任公平分擔的原則,加快建設資源節約型和環境友好型社會。循環經濟規劃發展目標不僅要設定節水、節能、推進計劃和制度建設、資源綜合利用示范試點等方面的工作目標,還要根據區域情況設定資源節約、消耗、廢物排放、循環利用和環境狀況等量化約束性目標。明確規定污染物排放強度、資源循環利用率、資源生產率等特征指標。對于循環經濟規劃主要內容和重點任務,應在充分考慮產業布局、資源條件、市場需求以及經濟和環境成本的前提下,根據發展形勢和區域特點在流通、生產和消費領域有側重地選擇重點企業和行業開展節水、節能、節地、節材和綜合利用等活動。在循環經濟規劃保障措施方面,要加強分類指導。完善相關政策法規,建立有效的激勵和約束機制;明確建立循環經濟評價指標體系;探索在市場經濟條件下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推動循環經濟發展的對策措施和思路。循環經濟規劃的核心內容是循環經濟的發展目標和任務方案,明確資源節約型社會和環境友好型社會的各項要求。以區域規劃、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規劃為基礎,開展資源減量、節約、再循環和再利用的綜合規劃,同時針對重點或突出問題開展重點區域規劃(工業帶、農業區、礦區等)、重要專業規劃(節能、節水、廢物循環等)和重大問題研究工作,尤其重視城鄉規劃和園區建設。城鄉規劃和建設應當按照循環經濟要求,實施節水、節能、節材、節地,發展再生水回用,可再生能源的使用。地方各級人民政府發展區域經濟,應當根據資源條件、生態功能區劃和環境容量,對新建、擴建和已建的開發區和產業集中區進行建設、規劃、改造和運營。
關鍵詞:區域規劃;地方經濟;房地產
2009年以來我國先后批復了《黃河三角洲高效生態經濟區發展規劃》、《關于支持福建省加快建設海峽西岸經濟區的若干意見》、《關中-天水經濟區發展規劃》、《江蘇沿海地區發展規劃》、《橫琴總體發展規劃》、《遼寧沿海經濟帶發展規劃》、《促進中部地區崛起規劃》和《中國圖們江區域合作開發規劃綱要》8個規劃,出臺速度前所未有。隨著區域規劃對地方政府的經濟的帶動作用,地方房地產業發展也出現了如火如荼的局面,成為地方發展的強勁動力。
一、區域規劃概述
區域規劃是為實現一定地區范圍的開發和建設目標而進行的總體部署。中央出臺的區域發展規劃,除提業優惠政策外,更重要的是為地方政府打開了土地開發引資的大門。區域規劃首先帶動部分城市的房地產開發,房價上漲,便可實現后續的招商引資。房地產和區域發展其實是相輔相成的,區域發展必然要尋找一些先導產業發揮帶動作用,房地產便是其中之一。
只有當項目產品在二級市場上交易活躍的時候,房地產和區域經濟的后續發展才有源源不斷的資金動力。區域振興規劃無疑也是助推市場活躍的強心劑。
作為調整經濟結構和促進產業轉型升級的重要一環,國家在去年陸續出臺了多項區域經濟振興規劃。隨著相關規劃的實施,規劃給區域發展帶來新動力,區域經濟有望成為新的經濟增長點。其中,房地產與其他產業的發展有望相互促進。
區域振興規劃實施后,國家和地方大量的投資項目將跟進,這對當地經濟發展的推動作用是實質性的,但并非立竿見影。需要大量前期投資和基礎設施建設作為鋪墊。部分城市的區域振興規劃引起的過度炒房應當警惕。這些規劃的實施對當地經濟發展和相關產業的培育將產生巨大影響,但同時也成為了主題投資的熱點,吸引了樓市和股市的投資者競相介入。在這種背景下,房價出現一定程度上漲可以理解,但過度炒作形成較大泡沫將遏制地方經濟的健康發展。
二、區域規劃對地方房地產經濟的影響
區域規劃在刺激地方經濟之前,首先激活了當地的房地產市場。目前多數炒房者紛紛踩著區域規劃制訂的時點,介入相關地區的房地產市場。大到國家級區域規劃,小到新地鐵線路投建方案,都被炒房者視為投資良機,體現了區域規劃對區域樓市的明顯帶動和提振作用。
(一)區域規劃改善當地基礎建設的同時也引起了房價的快速上漲區域規劃的影響是長期的。區域房地產潛在價值提升,可以吸引外地資金進入,加速該區域開發。不過,近期部分地區房價因區域規劃而被過度炒作,這無疑是對未來發展的透支,也可能引起政策制訂者的警惕。
2009年11月,國務院批復《關于調整天津市部分行政區劃的請示》,同意撤銷天津市塘沽區、漢沽區、大港區現行建制,設立天津市濱海新區行政區。隨后的三個月,濱海新區房價累計漲幅超過50%:今年1-2月累計成交11591套,同比增長39.7%。
2010年1月初,《國務院關于推進海南國際旅游島建設發展的若干意見》頒布,海南房地產和土地價格不斷攀升。隨后的一個多月內,海南主要城市房價漲幅超過100%。
(二)區域規劃是房地產持續穩定發展的基礎,但不應成為短期投資炒作的對象如果瘋炒一陣房地產,最后造成房地產巨大泡沫的話,區域振興必將大打折扣。理論上來講,區域性發展規劃作為一種刺激和拉動經濟的工具,短期內能創造出一個洼地,吸納各種要素進入并加快流動,從而迅速催生資本聚集效應。但區域性發展規劃一旦成了一件人人都在賭運氣的標的,就非常容易背離實際,陷于概念性的炒作,由此必定形成一個巨大的流動性漩渦。而房地產作為資本增值和發展突破的首選項,首當其沖會被拖入。縱觀近些年許多區域崛起的現實,房地產不連跳幾個臺階、基礎設施建設不突飛猛進、城市化推進節奏不加快,區域經濟一定是不會有起色的。于是,區域性發展規劃與房地產業發展機會、區域經濟與房地產業部門經濟,就直接劃上了等號。如果不能扭轉這種極端錯了位的聯系,后果是很難設想的。
(三)區域規劃成為地方房地產泡沫的直接誘因已經看到,一些地區在剛剛拿到批文之后,當地房地產市場已然如一鍋煮沸的開水,各路資本紛紛殺奔而去,價格隨即扶搖直上。上一次海南島房地產泡沫破滅,一個最主要的原因,就是這種錯覺造成的。官方給了大量的扶持政策要建設特區,結果那里卻變成了房地產投資樂園,一類大資本在那里倒賣土地,另一類小資金就在炒賣房屋。實業沒有做起來,大多數資本都在鉆投機取巧的空子。因為流動性漩渦的作用,土地、房屋的價格受到劇烈攪動,變得嚴重脫離實際,在缺少真實性需求支持的情況下,最終摔了個粉碎。
包括海南等新近拿到規劃批文的區域,在迎來又一輪歷史性機遇的同時,也再一次被推入到這樣一種威脅面前。雖然17年過去了,"概念性炒作危機"陰影卻始終沒有走遠。盡管有人認為,眼下的市場已不是當年的初級形態,以前的悲劇當不致重演。但我認為,只要有那一紙被鍍上決策印信的規劃存在,流動性漩渦就一定要出現。原因在于,當前的中國市場并不缺少流動性。在今天,無孔不入的全國乃至于國際資金都在向這些區域注入,這對于各個準備起步的區域板塊的撬動是很明顯的。
三、地方房地產業良性發展的對策與建議
要防止此類房地產熱,先得設法使盲目性、一窩蜂似的"規劃熱"冷卻下來。區域性規劃,并非越多越好,要寧缺毋濫,不宜鼓勵競相"要規劃"的風氣。經濟發展受諸多因素影響,核心的一點是,大到一國,小到一地,都需要以結構合理、需求堅實的產業基礎做后盾。區域經濟是許多部門經濟的集合,是一種結構性、同步性、綜合性和協調互補性的經濟形態,我們需要加強一種可持續性的區域發展營造意識,力避急功近利的心態。
(一)適度控制房地產投資規模
在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總規模中,房地產投資應占多大比例需要認真研究。事實證明,房地產投資占全社會固定資產總投資的比重如果過高,一定會產生泡沫,很多城市在年所經歷的房地產市場巨變都與此有關。而如果房地產投資比重過低,不僅不能夠滿足居民的住房需求,而且會對城市發展造成不利影響。因此保持適度的房地產投資規模,是政府調控房地產市場的首要環節。要研究一個城市房地產業與經濟社會發展大局的關系,從中找出規律,努力把握好這個比例關系,如此,房地產市場供求才能大體平衡,房地產市場才能穩定發展。
(二)加強對規劃全程的監督控制對于區域發展規劃戰略,決策層也要對規劃落地全程予以監督控制。在規劃推進的過程中,必須嚴格控制土地、資金兩類要素的投放。
因為有政策傾斜和照顧,預計這兩類要素的投放將會拉開一個極大口子。如果兩者投放不夠合理,甚至失去控制,在市場層面就會導致炒地、炒房的惡果。
(三)加強區域內調控政策的穩定性和連續性房地產市場調控是政府穩定房價的手段。但由于房地產是關系百姓居住生活的大事,是對國民經濟具有廣泛影響的行業。因此,必須要在調控中保持政策的穩定性和連續性。如果在執行中忽松忽緊,忽冷忽熱,就會在解決老問題中產生或留下新問題。在一個區域規劃體系中,有很多產業部門需要政策惠及,但房地產業是最不應該受到關照的,更不能被當成特殊產業來對待。放眼全國看一看,現在不僅流動性充裕的地方,房地產經濟很發達,連很多流動性并不充裕的欠發達地區,亦如此。因此房地產業本就該被排除在一攬子區域規劃措施之外。
參考文獻:
關鍵詞:區域經濟 規劃 房地產影響
2009年以來我國先后批復了《黃河三角洲高效生態經濟區發展規劃》、《關于支持福建省加快建設海峽西岸經濟區的若干意見》、《關中-天水經濟區發展規劃》、《江蘇沿海地區發展規劃》、《橫琴總體發展規劃》、《遼寧沿海經濟帶發展規劃》、《促進中部地區崛起規劃》和《中國圖們江區域合作開發規劃綱要》8個規劃,出臺速度前所未有。隨著區域規劃對地方政府的經濟的帶動作用,地方房地產業發展也出現了如火如荼的局面,成為地方發展的強勁動力。
一、區域規劃對地方房地產經濟的影響
區域規劃在刺激地方經濟之前,首先激活了當地的房地產市場。目前多數炒房者紛紛踩著區域規劃制訂的時點,介入相關地區的房地產市場。大到國家級區域規劃,小到新地鐵線路投建方案,都被炒房者視為投資良機,體現了區域規劃對區域樓市的明顯帶動和提振作用。
(一)區域規劃改善當地基礎建設的同時也引起了房價的快速上漲區域規劃的影響是長期的。區域房地產潛在價值提升,可以吸引外地資金進入,加速該區域開發。不過,近期部分地區房價因區域規劃而被過度炒作,這無疑是對未來發展的透支,也可能引起政策制訂者的警惕。
2009年11月,國務院批復《關于調整天津市部分行政區劃的請示》,同意撤銷天津市塘沽區、漢沽區、大港區現行建制,設立天津市濱海新區行政區。隨后的三個月,濱海新區房價累計漲幅超過50%:今年1-2月累計成交11591套,同比增長39.7%。
2010年1月初,《國務院關于推進海南國際旅游島建設發展的若干意見》頒布,海南房地產和土地價格不斷攀升。隨后的一個多月內,海南主要城市房價漲幅超過100%。
(二)區域規劃是房地產持續穩定發展的基礎,但不應成為短期投資炒作的對象如果瘋炒一陣房地產,最后造成房地產巨大泡沫的話,區域振興必將大打折扣。理論上來講,區域性發展規劃作為一種刺激和拉動經濟的工具,短期內能創造出一個洼地,吸納各種要素進轉自省略入并加快流動,從而迅速催生資本聚集效應。但區域性發展規劃一旦成了一件人人都在賭運氣的標的,就非常容易背離實際,陷于概念性的炒作,由此必定形成一個巨大的流動性漩渦。而房地產作為資本增值和發展突破的首選項,首當其沖會被拖入。縱觀近些年許多區域崛起的現實,房地產不連跳幾個臺階、基礎設施建設不突飛猛進、城市化推進節奏不加快,區域經濟一定是不會有起色的。于是,區域性發展規劃與房地產業發展機會、區域經濟與房地產業部門經濟,就直接劃上了等號。如果不能扭轉這種極端錯了位的聯系,后果是很難設想的。
(三)區域規劃成為地方房地產泡沫的直接誘因已經看到,一些地區在剛剛拿到批文之后,當地房地產市場已然如一鍋煮沸的開水,各路資本紛紛殺奔而去,價格隨即扶搖直上。上一次海南島房地產泡沫破滅,一個最主要的原因,就是這種錯覺造成的。官方給了大量的扶持政策要建設特區,結果那里卻變成了房地產投資樂園,一類大資本在那里倒賣土地,另一類小資金就在炒賣房屋。實業沒有做起來,大多數資本都在鉆投機取巧的空子。因為流動性漩渦的作用,土地、房屋的價格受到劇烈攪動,變得嚴重脫離實際,在缺少真實性需求支持的情況下,最終摔了個粉碎。
包括海南等新近拿到規劃批文的區域,在迎來又一輪歷史性機遇的同時,也再一次被推入到這樣一種威脅面前。雖然17年過去了,"概念性炒作危機"陰影卻始終沒有走遠。盡管有人認為,眼下的市場已不是當年的初級形態,以前的悲劇當不致重演。但我認為,只要有那一紙被鍍上決策印信的規劃存在,流動性漩渦就一定要出現。原因在于,當前的中國市場并不缺少流動性。在今天,無孔不入的全國乃至于國際資金都在向這些區域注入,這對于各個準備起步的區域板塊的撬動是很明顯的。
二、房地產業對經濟發展的作用
房地產業在經濟系統中所起的作用,不僅包含自身所承載的基本作用,同時還包括在經濟鏈中帶動相關產業、聯結生產與生活的作用,促進產業結構調整的作用、影響公共投資和個人消費傾向的作用,以及拉動城市基礎設施建設,改善城市生產、生活環境等方面作用。
1、房地產業增加值對GDP的貢獻率
房地產業對經濟增長起到了巨大的拉動作用,從1997年之后,房地產業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首先呈攀升趨勢,03年達到27.7%,隨后批發零售業,金融業,商務服務業,信息傳輸、計算機服務和軟件業等幾大行業相繼進入了更為快速的發展時期,迅速占領了第三產業的大部分空間,而房地產在宏觀政策的控制下,快速增長的勢頭相對放緩,貢獻率隨之回落,但是05年仍達到了22%以上。所以從近幾年來的貢獻指標分析,房地產對我區經濟增長起到了極為關鍵的作用。
2、房地產業促進城市經濟發展,有利于區域價值的提高
各種房屋建筑是城市經濟存在和發展的主要空間條件,也是一個城市形象的展現。房地產業可以為城市提供基礎設施、生活設施以及各行各業和居民的用地用房,從而對城市進行綜合開發利用,這也是房地產業在旁側效應方面發揮的重要作用。如北京朝陽區CBD、燕莎、朝外、亞運村等多個經濟熱點區域都是以率先發展起來的房地產業為基礎,而逐漸發展壯大的。隨著這些區域的集聚效益不斷發揮,將吸引更多的企業和人才,聚集更多的技術和資金,進一步促進經濟的發展。
3、對經濟可持續發展的影響
經濟可持續發展是區域可持續發展的核心內容,區域可持續發展首先是經濟發展,只有經濟發展才能使人類脫離貧困,并解決資源和環境問題。經濟發展可以為環境保護和資源開發提供資金和技術,是社會可持續發展的根本前提。宏觀經濟是房地產投資的基礎,其發展水平和發展趨勢直接決定房地產投資的發展方向和投資方式。房地產投資能夠促進宏觀經濟的增長,推進經濟和社會的繁榮發展。
同時,不同區域的經濟發展定位也在一定程度上決定房地產投資行為,區域經濟的性質、功能。特點和發展水平都會對房地產投資方向和投資方式產生影響。當不同區域根據自身特點和發展狀況確定發展戰略和城市定位時,對于房地產投資結構有不同的要求。商業城市、工業城市和旅游城市需要不同比重的房地產投資構成,在同一城市定位下,發展階段不同也會產生房地產投資需求比例的不同。只有根據實際情況,確定適當的房地產投資結構,才能與宏觀經濟發展相協調。
4、對社會可持續發展的影響
社會系統是區域可持續發展系統的主體,其中人是生產與消費的統一體,是整個系統主體的核心因素,也是系統中最為積極活躍的因素。在宏觀經濟快速發展的同時,房地產投資對社會可持續發展的影響鮮為人知和有所考慮。許多極富文化底蘊和民族特色的城市在現代化建設中忽視了對人文環境的建設,盲目上馬一批不中不西的房地產投資項目,并拆毀大量具有歷史意義和鄉土特色的房地產建筑,城市的民族特色和文化特色逐漸消退,房地產品與周圍的社會環境格格不入,城市規劃呈現短期性。在物業管理中采用封閉式管理,在注重個人隱私的同時卻忽視了開放性,不利于建立正常的鄰里關系和情感溝通。房地產品作為人類社會環境的組成部分和人類文明的具體體現,房地產投資應充分尊重和結合社會方面的具體要求,才能實現真正意義上的社會可持續發展。
2009年,中國經濟走勢呈現出“V”型線,由受到國際金融危機的影響,國家先后批復了長三角、珠三角、北部灣、環渤海、海峽西岸、東北三省、黃河三角洲、中部和西部9個區域發展規劃。新的區域經濟版圖逐漸成型。區域經濟發展規劃對促進中國產業結構升級、擴大內需、拉動投資有非常重要的意義。新的經濟區域規劃的劃分始終遵循經濟區劃分的基本原則。首先,遵循“區內求同、區際求異”原則,即各個區域內部地區擁有相似的自然、經濟、社會和環境條件,且在資源條件、經濟發展存在的問題和潛在問題,面臨的任務與發展方向等方面都具有相似性;而區際間則應存在差異,避免重復建設,特別是部門經濟區或經濟類型區之間的差異應非常明顯。例如《橫琴總體發展規劃》《支持福建省加快建設海峽西岸經濟區的若干意見》這兩個不同的區域經濟規劃不僅遵循了“區內求同、區際求異”原則,還展現出“突出地區優勢,同時與本地國民經濟綜合發展相結合”的區劃原則。其次,遵循地區經濟中心要與經濟腹地相結合的原則。經濟腹地通常指一個密集的城市區,一個大城市或者中小城市群。在《黃河三角洲高效生態經濟區發展規劃》中,主要區域包括山東省東營和濱州兩市全部以及與其相毗鄰,但其主要內容是依托東營、濱州、濰坊、萊州四個港口,重點規劃建設四大臨港產業區。而在《中國圖們江區域合作開發規劃綱要》中,主要以吉林省長春市、吉林市部分區域和延邊州為核心地區,其三,遵循經濟區的界線盡可能與行政區界線一致的原則。例如《珠江三角洲地區改革發展規劃綱要(2008-2020年)》,該區域規劃主要包括廣東省珠江三角洲地區的廣州、深圳、珠海、佛山等九個城市。《江蘇沿海地區發展規劃》明確指出以連云港、鹽城和南通三市為區域范圍。《遼寧沿海經濟帶發展規劃》中則包括了大連、丹東、錦州、營口、盤錦、葫蘆島等沿海城市。此外,各個規劃同時遵守了“同級經濟區之間在地域范圍上沒有重疊或交叉”的原則。除了繼續關注沿海地區經濟發展,中央還批復了關中-天水經濟區和促進中部地區崛起規劃,旨在推進中國西部和中部的協調發展。“西三角經濟圈”的意義,更在于將成為中國西北地區和西南地區聯運并進的橋梁。從沿海區域規劃的“見縫插針”,到中部、西部與東北地區的各個突破,每一個區域經濟規劃的出臺,都不只是單個區域的“獨奏”,只有各地攜手并進,方能擔起促進中國經濟持續增長的重任。在世界經濟全球化和區域化的背景下,中國正抓緊改變以往長期計劃經濟體制下形成的單體城市或行政區經濟自閉式的經濟發展模式,轉而強調加快區域經濟發展,以解決地區間發展的不平衡。
二、“新區域經濟版圖”產生的原因與過程
(一)從追求經濟增長向追求經濟發展的轉變自改革開放以來,我國政府和人民以追求GDP增長為中心,大力發展經濟,由此取得輝煌成績,但貧富差距加大和城鄉二元經濟結構等尖銳問題暴露了單純追求經濟增長的不足和劣勢。作為追求和諧社會的政府而言,在經歷了30年改革開放后,經濟總量大幅上升,外匯儲備世界第一的情況下,應該思考追求產業增長外,把注意力向追求產品合理分配以及消除貧困,滿足人民基本需求的方面轉移。
(二)以縣域為單位的經濟發展的局限性中國悠久的歷史長期形成了以縣級行政區為基本單位的經濟發展體,而地方政府出于經濟主體的動機和利益沖突,爭相發展有利于本地區的產業,慣常追求小而全的經濟模式,從而導致了地區產業結構趨同、各地重復建設的后果。1994年分稅制改革以后財政分離,且地方政府自擴大,又逐漸導致區際經濟關系緊張、經濟秩序紊亂的局面。主要表現為區際經濟摩擦日益增多,農副產品和原材料的爭奪日益加劇;地區間貿易壁壘、市場分割進一步抬頭,阻礙了商品和要素的正常流動,擾亂了經濟的正常秩序和市場發育,主要表現在商品銷售排外、資源強調就地加工、生產布局區內配套、資金流向流入不流出等。
(三)區域經濟發展失衡促使向經濟協調發展的轉變區際之間經濟發展失衡,首先是區際之間經濟差異拉大的問題,其表現在各個方面,諸如東、中、西部地區之間,一般地區與貧困地區和民族地區之間、鄉村地區之間以及資源省區和加工省區之間,發展差距都有明顯擴大的趨勢。其中,尤以東、中、西部地區之間差異擴大令人關注。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實行向東部沿海過度傾斜的區域經濟政策,從而產生了兩方面后果:一是區域經濟發展不平衡,區際之間經濟差異拉大,不利于社會穩定和民族團結,不利于在穩定中求發展;二是長期以來形成的區際經濟關系和產業關聯受到損害,不利于形成區域產業特色和區際分工格局,也不利于提高宏觀經濟效益。此外,老工業基地出現萎縮,發展后勁嚴重不足。改革開放以來,一些老工業基地雖然也地處東部沿海地區,其區位條件和外部條件都是不錯的,但與東南沿海新興工業化地區相比,卻出現萎縮現象,增長不景氣。老工業基地出現萎縮現象原因有許多方面,但最重要的還是它們正處于經濟成熟期,即將走向衰退期。它們大多建成于20世紀五六十年代,傳統產業所占比重大,加上對現有企業技術改造和產業結構轉換重視不夠,致使出現產業、企業和產品老化等方面的問題,亟待更新、改造與重構。
三、如何防范與解決可能出現的問題
(一)遵循效率優先兼顧公平的原則在各區域發展過程中,難免出現利益沖突和摩擦。長期以來我國堅持的原則就是效率優先、兼顧公平。雖然此前我們談到,經過30年改革開放的發展,當前我國整體實力明顯增強,我國中央政府本著構建和諧社會,保證社會安定團結的思想,逐漸把精力投向合理分配和保障民生的層面,致力于縮小貧富差距,解決收入分配、醫療保障和社會保障等問題。但在區域經濟發展中,區域內部的目標是使得整個區域經濟得以長期發展,提高區域內工業化水平和文化水平,提高區域內部人民的富裕程度;加之出臺區域發展規劃的地域,經濟水平參差不齊,部分地區長期落后,亟待經濟發展。故而,各區域主管經濟發展機構仍將奉行“效率優先,兼顧公平”的原則。
(二)解決體制上的障礙1994年我國分稅制改革后,“財政分灶”使得各縣級政府的財權受到限制,但是屬于縣級政府的事務并沒有減輕。各政府面對利益用力爭搶,面對責任相互推諉的局面對區域經濟協調發展十分不利。故而需要出臺相關法律法規保障區域經濟規劃的實施,以保證出現問題時能得以解決;或者設立專門機構,綜合管理區域經濟協調發展的實施,保證產業政策和區域政策相結合,達到綜合治理問題區域的目的。在這個方面我們可以向一些發達國家學習,以20世紀美國阿巴拉契亞地區為范例:美國為了拯救衰退的煤礦地區阿巴拉契亞地區,為了使該地區重新煥發生機,建立了專門的機構負責協調地區和中央政府的關系,為該地區的生態保護和經濟發展提供資金支持;此外,美國政府還特別通過了《阿巴拉契亞開發法案》,從立法的高度來扶持該地區的發展,最終取得巨大成功。因此,建議我國的區域經濟發展管理部門,出臺法律法規保障區域經濟的發展,以有助于進一步改善中央與地方的財權和事權分配;以有助于合理界定各級政府的規劃領域和內容,避免高層次區域規劃事無巨細,無所不包,防止地方政府盲目競爭和不必要的重復建設,保證中央與地方責、權、利協調統一。
(三)政策支持是關鍵國家政策的支持對區域經濟發展通常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我國改革開放后,東南沿海地區經濟得以騰飛就是很好的實例。國務院批復的《黃河三角洲高效生態經濟區發展規劃》就得了金融等方面的支持,根據規劃,黃河三角洲地區可以按照相關管理辦法,建立黃河三角洲產業(股權)投資基金。國家支持黃河三角洲地區在流轉土地使用產權、林權和海域使用權抵押融資方面先行先試;支持發展村鎮銀行、小額貸款公司等新型農村金融組織,建立健全農民小額信用貸款和農戶聯保貸款制度;支持黃河三角洲地區積極穩妥發展產權交易市場。此外,有專家學者提出可以設立國家區域共同發展基金,專款專用,為區域經濟規劃提供財政支持和保障,筆者認為這不失為一個好方法。
《關中一天水經濟區發展規劃》集中了國務院有關部門、國家有關研究機構、專家學者和陜、甘兩省等各方面的智慧,是繼續深入推進西部大開發,加快重點地區發展的重要指導性文件。自己學習《規劃》,深思之所以這一地區的區域規劃上升到國家層面,主要是出自于以下幾個方面的考慮:
首先是國家在過去有這方面的規定。2005年,國務院關于加強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規劃編制工作的若干意見明確規定:“跨省(區、市)的區域規劃。由國務院批準。”關中一天水經濟區跨陜、甘兩省,范圍涉及陜西省的西安、銅川、寶雞、咸陽、渭南、楊凌市(區)和商洛市的部分區縣以及甘肅省的天水所轄行政區域。
其次,關中一天水經濟區是國家西部大開發的重點區域。“十一五”規劃明確提出:“推進重點經濟區率先發展。要在城市建設、土地管理、人口及勞動力流動、重大基礎設施建設和重要產業布局等方面,加強統籌規劃和協調,打破地區封鎖和市場分割,優化經濟發展空間布局,加快建立分工合理、協作配套、優勢互補的成渝、關中一天水、環北部灣(廣西)等重點經濟區,成為帶動和支撐西部大開發的戰略高地。”
三是這一區域發展具有十分重大的意義。經濟區地處亞歐大陸橋中心,處于承東啟西、聯接南北的戰略地位,是我國西部地區經濟基礎好、自然條件優越、人文歷史深厚、發展潛力大的地區。加快經濟區建設與發展,將形成支撐和帶動西部地區加快發展的重要增長極。
五個“有利于”對西部地區的帶動和引領作用
《規劃》中有許多亮點,其中之一就是提出了五個“有利于”,即:加快經濟區建設與發展,有利于增強區域經濟實力,形成支撐和帶動西部地區加快發展的重要增長極;有利于深化體制機制創新,為統籌科技資源改革探索新路徑、提供新經驗;有利于構建開放合作的新格局,推動西北地區經濟振興;有利于深入實施西部大開發戰略,建設大西安、帶動大關中、引領大西北,有利于應對當前國際金融危機的影響,承接東中部地區產業轉移,促進區域協調發展。
近期區域規劃出臺的過程
早在2004年,在省級行政區域層面,地方政府不約而同地提出區域概念,一些省市區紛紛提出或實施內部區域發展與合作的新舉措。福建省的“海峽西岸經濟區”、廣西自治區的“北部灣經濟區”,山東省的“山東半島城市群”,河南省的“中原城市群”,湖南省的“長株潭”城市群、湖北省的“武漢城市圈”、江西省的“昌九工業走廊”,安徽省的“合肥一蕪湖都市帶”,陜西省的“關中經濟區”等概念頻頻見諸媒體與政府文件,以至于我們可以將這一年稱為“區域經濟年”。
雖然不能排除少數地方政府盲目“跟風趨熱”的嫌疑,但絕大部分地區對區域經濟的重視,是對客觀發展要求的一種必然反應。中國加入世貿組織后,來自國外的競爭沖擊與壓力明顯增大,“兄弟鬩于墻”則不可能“外御其侮”,只有聯合起來才能真正提高中國在國際競爭舞臺上的整體實力,而全國發展的整合建立在各省級行政區內部不同地區合作的基礎之上。同時,進入新世紀后,改革開放以來的第三輪區域沖突爆發,使各地區與整個國家利益都遭受損失,中央與地方政府都認識到了克服沖突加強合作的戰略意義。不難看出,新區域概念的出現,是國際競爭壓力增大與克服區域沖突要求的必然產物。
在地方政府重視區域概念的同時,中央政府開始不斷強化區域規劃指導。在“十五”期間,中央政府提出在京津冀都市圈與長江三角洲進行區域規劃試點。最近兩年,國務院頻繁批復許多區域規劃。2008年國務院通過《廣西北部灣經濟區發展規劃《2006-2020)》并了《國務院關于進一步推進長江三角洲地區改革開放和經濟社會發展的指導意見》,國家發展改革委《珠江三角洲地區發展規劃綱要(2008-2020)》。同一年,國務院批準了《武漢城市圈資源節約型和環境友好型社會建設綜合配套改革試驗總體方案》,《長株潭城市群“兩型社會”建設改革試驗總體方案》和《長株潭城市群區域規劃(2008-2020)》。2009年,除批準戰略區域層次的《促進中部地區崛起規劃》外,國務院還先后或批準了《關于支持福建省加快建設海峽西岸經濟區的若干意見》,《江蘇沿海地區發展規劃》、《關中一天水經濟區發展規劃》,《遼寧沿海經濟帶發展規劃》,《中國圖們江區域合作開發規劃綱要》以及《黃河三角洲高效生態經濟區發展規劃》。需要注意的是,2009年8月國務院批準實施的《橫琴總體發展規劃》不是區域規劃,而是一個局部地區的發展規劃。目前,還有成渝經濟區等許多區域的規劃正在編制過程中。
2009年新的區域規劃層出不窮,人們不禁要問,為何這一年區域規劃出臺如此密集?未來還會有更多的區域規劃出臺嗎?
區域發展階段性特點決定了需要區域規劃的指導
任何區域的發展都是有規律的。考察世界上許多發達國家或地區的發展過程,會發現一個基本規律,當一個地區達到中等發達水平即人均GDP5000~6000美元前后時,會面臨結構調整問題,大量傳統企業會面臨外遷的壓力。
經過改革開放以來30年的發展,中國許多城市化水平較高的地區都達到或超過了中等發達水平,有些城市化地區正在接近這一水平。近幾年來,珠江三角洲與長江三角洲大量企業外遷或倒閉,導致經濟發展速度降低與就業水平下降,這正是區域發展階段性規律的反映,而不是國際金融危機影響的結果。也就是說,沒有國際金融危機的影響這些區域也會面臨此類問題,金融危機只不過是加劇了問題的嚴重程度而已。
實際上,許多城市地區已經認識到了這種規律,而且有些城市開始主動安排已經失去競爭優勢的傳統企業轉移并想方設法發展接續產業,即所謂的“騰籠換鳥”。但是,單個行政區在調整產業結構與產業布局時往往難以從全局的角度考慮,有些地區在結構性困難面前感到無所適從或一籌莫展。在這樣的背景下,從全國整體空間格局優化的角度考慮,中央政府通過區域規劃指導各個地區的產業結構與布局的調整,引導地區發展的方向,就是順理成章的事了。近幾年國務院批復的區域規劃都是針對城市化水平高,已經或即將面臨結構與布局調整的重要經濟中心區域。可以說,近幾年區域規劃的密集出臺,是引領這些地區發展格局優化的需要,同時也是保證整個國民經濟平衡健康發展的需要。
區域規劃是完善政府區域管理的重要工具之一
從全局角度可分析區域規劃密集出臺的體制背景。進入新世紀后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已經初步建立,未來進一步完善體制的關鍵之一是完善政府對經濟社會發展的調控。正因為如此,黨的十六屆三中全會確定“完善政府重大經濟社會問題的科學化。民主化,規范化決策程序”是中國未來改革的重要方向之一。
在計劃經濟時代,政府管理主要是按“條條”(即部門)進行的,這種調控由于難以落實到具體空間而存在可操作性不強的致命缺陷,政府想事事都管,但往往顧此失彼,而且在這種體制下地方只不過是沒有利益主體身份的“棋子”,地方發展經濟的主動性與積極性受到壓制。進一步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要求政府將調控重點由部門轉向區域,明確政府的有限作用領域。從1953年至2005年沿用了半個世紀的1計劃“一詞改為1規劃”,是在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這個大背景下改革政府調控理念與調控方式的必然選擇。
一般而言,政府區域管理的主要手段有兩個,即區域規劃與區域政策。通過區域規劃引導重點區域的調整與發展方向,以使全國空間發展最優化是中央政府的重要職責。近幾年密集出臺區域規劃,正是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具體安排。
但值得注意的是,區域規劃這個區域管理工具的主要功能是優化經濟社會活動的空間安排,而不是實施優惠的政策,區域利益再分配是區域政策的功能。因此,指望通過國務院批復而獲得特殊利益安排是不切實際的,謀求特殊政策需要在區域政策方面做文章。此外,國家戰略是指國家整體發展的藍圖性謀劃,而區域規劃是經濟社會活動的具體空間安排,其作用主要是引導一個區域的發展方向,區域規劃獲得批準與國家戰略之間沒有必然聯系。需要特別指出的是,區域規劃是政府區域管理的重要工具,出臺區域規劃不僅與計劃經濟沒有聯系,而且會促進市場經濟體制的完善。
區域規劃的未來
“十一五”期間,中國已經明確了未來將主要運用區域規劃與區域政策調控國民經濟與社會發展。今后會有更多的區域規劃出臺是勿庸置疑的。
根據發達國家區域管理經驗,目前中國的區域規劃還不盡完善。這主要表現在三個方面區域規劃制度基礎不完善,缺乏區域規劃規范,區域規劃實施機制不明確。充分發揮區域規劃對區域經濟與國民經濟發展的促進作用,需要重點解決以下問題
第一,開展區域規劃立法,通過立法明確區域規劃的主體與客體。區域規劃主體是指區域規劃決策部門,目前中央政府區域規劃決策權分散在眾多部門。區域容體是指標準區域的劃分,目前我國還不存在這種可供區域規劃利用的、制度化的區域劃分體系。
第二,統一區域規劃本身的規范。已經出臺的區域規劃在基本概念,規劃內容,結構等許多方面不完全一致,這會導致理解偏差,影響規劃本身的操作性。因此,制定標準,統一的區域規劃規范迫在眉睫。
[關鍵詞] 區域經濟發展戰略規劃系統方法
在區域經濟的發展過程中,我們把帶有前瞻性的、關系到區域經濟總體發展的綱領性設想和謀劃,稱為區域經濟的發展戰略,把實現發展戰略的具體安排,稱為區域經濟規劃。所謂區域經濟發展規劃,是指在特定的區域空間范圍內,對未來經濟建設發展的總體部署。它是經濟、社會、科技和環境的空間統一形式,是區域經濟發展戰略、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計劃在地域空間上的落實和體現。一個完備合理的區域經濟發展規劃應包括在充分的調查研究的基礎上先期的區域經濟發展戰略思路的確定,并以此為指導進行區域經濟發展規劃的全面系統地分析、制定、評價與落實。
一、針對所研究的區域經濟進行深入廣泛的調研,確立區域經濟發展戰略
區域經濟發展戰略是指對區域經濟長遠發展的全局性的謀劃。它是一個地區在一定的歷史時期中,區域經濟發展的總目標、總任務、發展模式、發展重點,以及為此所采取的重大的規劃布局與對策措施。
區域經濟發展戰略是研究未來時期內區域經濟發展的總體構想,它有許多自身的特征。在深入調查研究中,把握區域經濟發展戰略的基本特征,對于進一步認識調查區域經濟發展規劃的本質、要求和編制方法有著十分重要的作用。
總體而言,區域經濟發展戰略具有地域性、綜合性和動態性、預見性和可操作性。
地域性是區域經濟發展規劃中最重要的特征。區域經濟發展戰略不同于國家的整體發展戰略,而必須根據區域的具體情況制定,一定要從本區域的自身特點出發,發揮地區優勢,制定符合地區實際情況的總體發展戰略。運用系統分析的方法,全面進行資源評價等區域國力的分析,研究區內外自然的、地理的、歷史的、經濟的、社會的聯系,找出本地區的比較優勢,確立主導產業,以及空間的重點布局,使區域的經濟、社會、人口、環境和資源等在空間上合理分布,協調發展。
區域經濟發展戰略是一個完善的系統,它涉及區域內的城鎮、鄉村、產業、部門、資源、環境,以及社會發展、政府行為等方方面面的情況,可以說具有極強地復雜性和綜合性。區域經濟發展戰略系統要求各組成部分整齊有序,各個分支系統協調合理,在結構層次上,在時間序列上,在空間區位上,在運作過程中協調發展。區域經濟不僅是一個綜合復雜的系統,而且也是一個開放的動態系統,區域經濟系統與全國經濟、其他區域經濟系統之間、區域經濟系統內部各個子系統之間,隨時都在進行著要素的流動和能量的交換。由于影響區域經濟增長的各種因素在空間轉換中不斷發生變化,因而作為依據區情制定的區域經濟規劃也必須是動態的區域經濟規劃的反映。
區域經濟發展戰略,是指導區域經濟發展的科學依據,必須有較強的預見性和前瞻性。在對現實區域發展狀態的廣泛調研的基礎上,總結經驗,準確估計未來經濟形勢的發展變化,做出科學合理的有實現可能的預測。區域經濟發展戰略的可操作性,主要表現在目標的可實現和采取策略的可應用性,要求制定者必須深入實際認真調查研究,分析地區經濟發展中存在的問題,原因和解決的路徑。
二、區域經濟發展規劃的系統方法原則
將所研究的區域經濟看作是一個大系統,用系統理論思想指導區域經濟發展規劃的制定。首先應把區域看作是各個子系統組成的有機體,但決不是把各個子系統簡單相加。系統理論的目的是系統整體的最佳運轉狀態,并根據這一目的去要求和規劃各個子系統;
區域經濟規劃是區域整體發展規劃,現代的經濟發展概念,既包括經濟增長,也包含社會進步。區域經濟發展的根本目的,不僅在于提高人們的物質生活水平,而且在于提高人們的精神文化水平。在現實的經濟生活中,某些經濟增長是以破壞資源、污染環境、社會秩序混亂為代價取得的。這種經濟增長嚴重損害了當代和后代人們的可持續發展的利益。因此,區域經濟規劃必須注意經濟、社會、環境、資源的協調發展,堅持經濟發展與社會進步相結合的原則。
在區域經濟協調發展的微觀結構中,區域經濟發展要求經濟增長速度與效益的協調統一,也是現代區域經濟規劃所要追求的重要目標。在制定區域經濟規劃的指導思想上,必須轉變經濟增長方式,由高投入、高消耗、高速度的粗放型增長方式,轉變講求速度與效益相協調的集約型增長方式上來。其中的關鍵是立足發揮本地優勢,選準主導專業化部門,以主導產業為核心,延伸和擴展產業鏈,優化配置產業結構,并以此提高區域經濟的整體素質,提高區域經濟的質量和效益。
在區域經濟發展的調研中,運用上述方法與原則,明確研究對象,合理劃分區域內部結構,詳盡了解區域內部經濟發展的優劣勢、產業結構、資源分布等表現區情經濟發展現狀的重要指標,為下一步的統計分析做好準備。
三、在充分調查研究的基礎上,對所調研的資料與成果進行定性與定量分析,確定區域經濟發展的模式及指標評價體系
首先,當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下要求的是區域經濟和社會綜合協調的可持續發展戰略,這種發展戰略模式是將經濟的發展與社會、生態環境的發展結合起來綜合考慮,以經濟發展為手段,以社會進步為目的,以滿足最廣人民的利益為最終訴求,消除貧困,使整個國家或地區能夠實現可持續發展。由此針對所研究區域經濟發展的現狀,做出判斷,趨利避害,建立起較為完善的可持續協調發展模式。
現代中國經濟發展的不平衡性也是區域經濟發展的一大特點,針對這一狀況,我們必須強調對區域經濟發展的規劃必須從實際出發,發揮優勢,降低劣勢,充分運用系統理論,分清主次,找準規律,逐步達到整個區域經濟的協調可持續發展。
其次,確定區域經濟發展各系統的指標評價體系
在上述的區域經濟發展戰略模式的分析確立之后,選擇與區域經濟協調發展的各項指標,進行評價。由社會、經濟、科技文化、生態環境四個子系統分解為眾多具體指標組成協調發展指標體系框架,主要包括:其中,社會子系統主要包括的狀態指標:人口勞動力、平均壽命、人均居住面積等,主要控制指標有:人口自然增長率、消費品價格指數等;經濟子系統包括的主要狀態指標有:人均國內生產總值(GDP)、工業資金利率、人均社會商品零售額等,主要控制指標有:固定資產投資增長率、地方財政支出等;科教文化子系統包括的主要狀態指標有:高新技術產業產值、每萬人口科技人員數等,主要控制指標有:科技經費占GDP的比重、教育事業費點地方財政支出的比重等;生態環境子系統包括的主要狀態指標有:工業廢物凈化處理率、城市人均用水量、各類資源再生率、森林覆蓋率等,主要控制指標有:人均環保經費、各類資源年采伐量等。在此基礎上,對其眾多細化指標進行綜合評價,運用大系統的綜合思想,在具體方法上通過對若干統計指標的綜合計算形成一定的標志數值,以得到直觀的、整體的評價,力求全面、準確的反映區域經濟的總體發展及某方面的基本特征。
四、區域經濟規劃的詳細制定方案及實施
首先,通過上述中對收集、調研的資料在科學理論的指導下,進行詳盡的分析,找出地區經濟發展的優勢、劣勢,并以這一認識為基礎,對區域經濟發展的一系列指標,進行科學分析預測,提出預案,預案應當是多個,要依據不同因素的影響,在其變動的情況下,做出幾種可能出現情況的預測。
其次,制定目標設計,在以各項指標的分析預測的基礎,提出區域經濟發展的方向及目標,應當邀請專家反復論證,結合當地的實際情況,并多方面征求公眾意見,謹慎確定。
第三,在發展目標確立之后,進入具體內容的設計制定階段。
在發展目標確立之后,進行專題研究,主要包括主要產業部門、區域內各地區及若干專門問題的研究,采取定性分析與定量分析相結合的方法對區域內各子系統指標進行實地考察研究:
(1)分析區域經濟發展的各種條件與影響因素,找出有利條件,列出限制性因素。
(2)分析規劃地區的經濟特征,地區經濟結構,包括部門結構和空間結構,歸納地區類型。
(3)剖析區域勞動地域分工特征和區內差異性和地區經濟發展中的矛盾及相互關系,確定主要矛盾。
(4)制定規劃實施應采取的措施。
(5)在可持續協調發展原則的指導下,要求區域內部四大子系統和三大產業結構之間協調發展;使生產發展與諸種條件和資源在空間配置上協調平衡,合理分配,加快建設步伐,提高投資效率。
經過上述步驟,制定出區域各類產業和各項經濟社會事業發展的具體規劃,最終形成一個比較完善合理的區域經濟發展規劃。
參考文獻:
[1]孫久文葉裕民:《區域經濟學教程》 [M].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3
[2]湯兵勇張神勇楊浩等:上海城市建設的經濟社會條件協調發展指標體系研究[T].上海統計,1996
[3]李樹桂:區域經濟規劃的理論與方法[J].合肥聯合大學學報,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