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高中歷史背誦的方法和技巧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部分高中歷史教師在教學中會發現,很多學生在學習歷史時,從來不質疑問題,如果教師不能引導學生質疑歷史知識,學生就不能從歷史知識中生成自己的知識,本次研究說明了高中歷史教師在歷史教學中應當如何培養學生的質疑能力。
【關鍵詞】
高中歷史;歷史教學;質疑能力
在高中歷史教學中,如果教師不能引導學生質疑歷史知識,學生就不能從歷史知識中生成自己的知識,即學生難以從自我的視角形成自己的知識結構。
一、選擇有爭議的議題,引導學生質疑歷史問題
部分高中歷史教師在教學中會發現,很多學生在學習歷史時,從來不質疑問題,他們僅僅只會機械的記憶教師教給他們的知識或背誦歷史課本中的知識,這些學生不能把他人的知識轉化為自己的知識。同時,如果學生不會質疑問題,教師就難以了解學生學習的層次。這些歷史教師提出一個問題:“我要怎樣做才能讓學生開始學會質疑問題呢?”筆者認為,歷史教師可以從給學生一些具有爭議的歷史問題讓學生思考,引導學生質疑具有爭議性的歷史問題。以一名歷史教師引導學生學習《秦朝在中國歷史上的地位》這一節課的教學為例。有一名歷史教師引導學生思考某人提出的一個觀點:“在秦始皇以前,中國人是很敬畏‘天’的,這一點在人們尊重周天子的行動上反應出來,整個周王朝持續了800年,無論是西周還是東周,末世幾位君主都資質平庸,毫無才能,對社會也無建樹??墒侨藗儧]有想過廢除周天子,這是對‘天道’最后的一絲敬畏,代表人們做任何事情要有底線,要有顧忌??墒乔厥蓟蚀蚱屏诉@一點,秦始皇用武力奪取了周天子的權力,表示只要擁有實力,便可以不畏天神,只要握有實權者愿意,就可以用人的意志代表天的意志。秦始皇的統治可以一時興盛,可是他對中華民族的文明破壞卻是致命的。”過去學生在學習秦朝的知識時,一般只聽說過秦始皇一生有功也有過,比如學生們聽說過秦始皇建立了一個高度集權化的封建社會,這種封建社會提高了社會生產力,他是有功的;而他統治的方式比較殘暴,這是他的歷史過錯,而這一歷史過錯僅僅只是統治方法的錯誤。這一名教師提出了過去學生從未聽說過的新觀點,讓學生感覺到特別新奇,于是學生開始質疑,到底哪種說法說得對?高中歷史教師可以用歷史視頻、歷史畫冊、歷史故事、歷史問題等把學生引導學生情境中,讓學生在情境中找到值得質疑的問題,這是高中歷史教師培養學生歷史能力的第一步。
二、引導學生交流討論,給予學生質疑學習平臺
當學生找到了值得質疑的問題以后,如果學生發現老師不允許他們質疑問題,或者不鼓勵他們質疑問題,學生就不愿意繼續質疑問題。為了讓學生愿意質疑問題,歷史教師要為學生一個質疑的平臺。依然以那一名歷史教師引導學生學習《秦朝在中國歷史上的地位》這一節課的教學為例。這一名歷史教師為學生講述了全面否定秦始皇的觀點以后,學生開始質疑:“為什么要這樣全面批評秦始皇?難道秦始皇就沒有一點歷史貢獻嗎?”這一名教師繼續說,這個人之所以全面的否定秦始皇,是因為他認為周天子用武力了殷商以后不敢對殷商不敬,周朝的天子歷史都只敢稱“王”,而不敢稱至尊,這便是對“天道”的敬畏。自從秦始皇以暴力奈得至尊的權力以后,人們便不再敬畏過去的天理法則,人們開始見樣學樣,認為只要擁有武力便可以成為天子。秦始皇便是用這種暴力奪得了至尊之位,爾后被暴力。以后中國歷史就進入了一代一代,武力奪取至尊位的循環。這一名教師引導學生開始思索,主流的秦始皇有功有過的觀點正確,還是秦始皇毀滅了中國的傳統觀點正確?教師給予學生五分鐘討論的時間,五分鐘后,學生要提出自己的立場,然后應用辯論會的方法討論各自的觀點。當高中教師給予學生探討式的交流平臺、辨論會式的交流平臺時,學生便能了解教師鼓勵他們提出質疑,此時學生就會愿意大膽思考,小心求證,提出自己的質疑。
三、教給學生質疑技巧,鼓勵學生理性討論問題
當學生愿意提出自己的質疑,愿意交流自己的問題時,教師可引導學生掌握質疑的技巧,讓學生從質疑規則中了解應當如何學習歷史知識。依然以那一名歷史教師引導學生學習《秦朝在中國歷史上的地位》這一節課的教學為例。那一名歷史教師根據學生的立場,把學生分為正方及反方,其中支持秦始皇毀滅了中華文明根本的觀點為正方,質疑這一觀點的為反方。學生們要在同一立場的成員中選擇四名辯手。這名教師引導學生了解,這四名辯手的素質要求分別為:一辯要思想宏觀,不管別人提出了怎樣的質疑,都能從宏觀的視角站穩自己的觀點;二辯要思維開闊,能從多種角度思考問題;三辯要求情感豐富,能夠用富有情感的語言影響他人;四辯要邏輯清晰,能夠抓住本方陳述的關鍵,作出簡練、明晰的結辯詞。這名教師應用這種方法引導學生了解了在學習歷史知識時,只學會質疑還是不夠的,他們必須有宏觀看問題的視野、廣闊的思路、豐富的情感、清晰的邏輯,只有應用這種方法質疑問題,才能夠從質疑問題的過程中吸收歷史知識。
總結
歷史教師要在高中歷史教學中引導學生質疑問題、思考問題、交流問題。本次研究說明了高中歷史教學中培養學生質疑能力的方法。
作者:鄭華蘭 單位:青海師范大學2013級歷史學科教育碩士
【參考文獻】
[1]王柳寧.關于高中歷史人物教學的幾個問題[D].陜西師范大學,2015.
【關鍵詞】高中歷史 人文精神 培育策略
“讀史使人明智”,所以,學習歷史知識對高中生來說著實重要?,F階段,在歷史課堂中培育人文精神則是該課程教學改革的方向之一。所以一線教師需要把握時機在教學過程中培育人文精神,并用人文精神指導學生形成正確的價值觀念和取向,進而幫助高中生建立健康的人格。那么應該怎樣去培育這種人文精神呢?筆者結合平時實踐及思考在此濃縮成以下幾點:
一、營造人文精神教學環境
歷史學科雖然是一門較為重要的學科,但是高中生往往會因為歷史學科知識點的無系統性和復雜性降低對歷史知識學習的興趣。如何提高他們的學習熱情,進一步促使他們形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就成為該階段歷史教師需要思考的問題。營造良好的人文精神教學環境,有利于提高高中生的學習興趣,解決現階段他們存在的心理等問題。
在營造人文精神教學環境的過程中,教師需要根據自由觀念賦予學生自主思考的權利,讓學生自發的思考和探究,同時作為歷史教師還應該鼓勵他們表達自己的意見和想法,更應該尊重他們所提出的獨特見解,幫助學生分析問題,指導他們從學習過程中摸索出適合自身的學習技巧,進而在增強自身學習熱情的前提下提升學習效果。同時,為了營造較為和諧的人文精神教學環境,教師應該與學生建立民主、平等的師生關系,只有在良好的師生關系的支持下,學生才會大膽表達自己的所思所想,闡述自己的觀點。只有這樣,才能達到人文精神培育的教學目標,讓高中生在學習歷史知識的過程中理解和掌握人文精神的內涵。高中歷史教師需要擺脫傳統思維的束縛,勇于打破現有教學模式中的條條框框,在尊重學生地位的前提下構建一種較為歡快平等的課堂教學環境,從而讓他們在這樣的氛圍中領悟人文精神,最終有益于他們的全面健康發展。
二、強調人文精神教學主題
歷史學科與其他學科的不同之處在于知識點的復雜性和無系統性,高中歷史課本中表面的知識聯系性較弱,需要高中生通過自主預習、質疑和教師講解、指導才能增強知識的聯系度。但作為歷史教師不能單純地按照歷史課本上的知識進行講解,這樣只是照搬傳統的教學方法,把分散性的知識灌輸到學生腦海中,是無法提高教學效率的。因此,歷史教師需要擺脫傳統教學模式中存在的弊端,結合當下教學計劃和調整教學內容,促使教學內容符合歷史教學改革的要求以及高中生的學習心理。
高中生面臨著升學的壓力,很容易因為歷史知識的枯燥乏味產生厭煩的心理。所以歷史教師需要強調人文精神教學的主題,指導學生挖掘歷史知識中蘊含的魅力,把枯燥繁瑣的歷史知識賦予時代的內涵,防止把歷史教學演變成為對歷史知識的記憶和背誦,忽略該課程應呈現的人文精神。為了更好的達到人文精神的教學目標,歷史教師需要更新教學思維,完善教學方式,提高教學質量。
歷史教師可以在課堂上開展辯論活動,讓學生圍繞人文精神教學專題進行辯論,就生活中發生的某個實踐,闡述自己的觀點,并在闡述的過程中指出人文精神的體現??梢园讶宋木竦某橄蟾拍钷D變為具體的概念,讓學生在辯論的過程中加深歷史知識。在具體的“孔子的思想在時下有無價值”辯論過程中,教師可以要求班級人員劃分為兩組,一組持支持的態度,一組持反對的態度,通過課堂辯論,可以讓學生從其他角度加深對歷史史實的印象,從而明確孔子思想的現實價值,更好地培養高中生的人文精神。
三、開展人文精神實踐活動
教學的最終目的是學生能自主將具體知識加以應用及處理好實際問題。因此,歷史教師需要把歷史知識還原到生活實際當中,通過開展具體的人文精神實踐活動培養高中生的人文精神。這樣既可以增強歷史教學的趣味性和實踐性,又能讓學生在實踐過程中領悟歷史知識的魅力,從而激發自身探究歷史知識、學習歷史知識的興趣和熱情。
教師可以組織社會調研,讓學生通過參觀歷史博物館、游覽歷史名城等形式加深對歷史知識的印象。同時教師還可以開展模擬經營社會活動,比如讓學生選擇自己喜歡且典型的朝代,并根據朝代把班級學生劃分為小組,然后再進一步的思考探究,進而深挖并體會其中蘊含的人文精神。比如《古代商業的發展》一課,教師就可以在尊重學生的前提下將班級分成兩組,一小組學生模擬唐朝時期的經營方式進行經營,另一小組可以模擬宋朝時期的經營方式進行經營,然后讓學生思考下唐宋時期經營活動有什么明顯的變化等等。教師通過創設具體的歷史場景,不僅可以讓學生在玩的同時學到歷史知識,還可以讓他們體驗到對明顯朝代商業發展特點的理解與掌握,更能較好的呈現出這些朝代所表現的人文精神。
總之,歷史教師需要從高中生的心理特點出發,結合教學改革的要求,制定教學計劃,豐富教學內容,在提高學生學習興趣的基礎上培育他們的人文精神,由此讓他們在實施素質教育的今天更健康全面的發展。
【參考文獻】
[1] 周曉平. 淺析高中歷史課堂人文精神的滲透[J]. 課程教育研究(新教師教學),2014(35):12-13.
關鍵詞:以生為本 高中歷史 認知規律 互動生成
高中的歷史已經走過了初中學習歷史故事的階段,它需要我們經過學習掌握和分析出歷史現象和歷史規律的方法和技能。但是就目前的現狀而言我們對于傳統的歷史教學工作仍然停留在讓學生背誦條文的原始階段,這樣的教學方式不但不能夠激活學生的學習興趣,而且更加不能夠讓學生通過體驗完成對知識的理解和把握。近些年以來對于文科的考試也越來越側重對歷史的分析和解讀能力的考查,這就需要我們教師在平時的教學中要能結合學生的認知規律設置合情合理的問題和具備針對性的誘導方案,讓學生通過學習歷史后能夠認真的進行思考、師生之前、同學之間友好的互動和多多進行溝通與交流,共同探討知識點,這樣能夠較好的去完成對歷史知識的認知、理解和運用。鑒于此,筆者結合一線歷史教學中的經驗對生本理念下如何引導學生們在互動學習中體驗生成并進行分析與討論。
一、明確三維目標,實現有的放矢
要切實可行的做到還原學生的課堂主體地位,讓同學們積極主動地參與到知識生成互動中來,我們教師首先就要給他們明確三維目標,這樣才能夠讓老師和同學雙方之間做到有的放矢,明確出每一步我們應該怎樣的去分析和如何展開討論,怎樣才能為下一步做較好的鋪墊工作。教材作為知識的載體,也是我們傳播歷史知識的重要媒介,我們要有針對性挖掘出教材中的情境進而來引導學生們深入的學習和探究。
比如,在教學“第一次工業革命”這一歷史內容時,我們教師可以先給學生明確的列出三維目標:①知識目標:學生們通過閱讀教材能夠掌握第一次工業革命所發生的時間、歷史背景及標志性的重要事件等基礎知識,并結合材料分析工業革命對世界市場、生產力、生產關系等方面的影響。為了更好的強化學生形象生動的認知,我們教師此時可以借助于多媒體教學形式,給學生們一種直觀清晰的畫面展示;②過程與方法:以教材為媒介,結合學生認知規律選擇如下幾種方式進行引導:A.歷史場景再現法:穿越參觀第一屆世博會,了解第一次工業革命的成果;B.圖片比較法思考法:中國和英國在政治經濟思想文化等方面的不同,深刻思考兩國發展道路相差甚遠的原因;C.視頻觀察法:截取《大國崛起》視頻思考工業革命的影響等等。最后讓學生通過互動討論深化認知;③情感、價值觀目標:培養學生樂于接受新鮮事物的好學精神、科學技術創新意識等等方面的價值觀和情感……這樣設置的三維目標,都體現了以生為本的精神,讓學生明確了通過學習歷史知識我們將要學到些什么,又該怎樣的去學,為接下來的互動課堂奠定基礎。
二、巧設關鍵問題,啟發深入探究
如果沒有教師適時的引導,學生在閱讀和自主學習歷史知識時可能會有許多的知識細節注意不到,也可能會遇到一些重難點知識不知該如何的下手。這就需要我們教師適時在關鍵知識環節上設置出具有針對性的問題,啟發學生獨立的思考,進而完成更為深層次的探究和理解。
在這里我還以“第一次工業革命”的教學為例,在引導學生自主學習完成對知識細節的深入認知時,我們可以設置一下關鍵的問題讓學生進行探究學習活動,比如:第一,為什么英國會最先開始工業革命活動?這樣通過該問題的提出我們教師可以啟發學生去深入分析和理解工業革命生成的歷史背景和必要條件;第二,在這樣的歷史大背景下都有哪些重大或具備經典性的發明開創和促進了第一次工業革命的發展?同時代的英國和中國為什么會有截然不同的發展模式?這是讓學生通過閱讀去發現和認知關于第一次工業革命特征上的細節問題,并通過縱橫分析比較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國家和新興資本主義國家的顯著差別;第三,工業革命各個歷史環節上他們之間又有著怎樣的相互促進作用?他們都帶來了怎樣的積極影響?這是教學中的重難點處,引導學生深入分析和討論,探尋歷史的規律。
這樣設置出的問題,不僅能夠對學生進行層層的引導,還可以有效的防止學生在自主學習中淺嘗輒止,引導他們仔細認真的展開閱讀和不斷深入的挖掘教材中所包涵的知識和信息,繼而通過探究和思考將知識鏈接生成脈絡。
三、設置小組學習,多邊互動交流
教師、學生和知識是課堂三要素。為了讓這三個要素互動起來,我們就可以借助上面的問題,根據學生的認知規律以“組內同質,組間異質”為原則搭配出一個由5人左右組成的學習小組。讓學生在組內發揮出自己的優勢和特長來承擔相應的探究內容。這樣的設置方式有很強的互動性,也很容易激活學生發現問題、分析問題的主觀能動性,最終在共同的探索體驗中學習他人的長處,拓展問題的廣度和深入。
面對探索的共同問題,組長還可以根據組員的特長將學習任務分配,然后針對開放性的重點問題實行共同的分析和探討。具體到第一次工業革命教學,我們可以讓學生以小組互動的方式討論工業革命所產生的影響。同學們根據自己的認識和理解紛紛從不同的角度進行闡發:(1)生產方式。工廠取代手工工場,成為工業生產的主要組織形式;(2)經濟結構。農業比重減少,工業發揮重要作用;(3)國際格局。加快殖民擴張和掠奪,推動了世界市場的基本形成……合作過程中,我們一定要鼓勵學生敢于提出自己發現的問題,敢于貢獻自己的創新思維,只有這樣才能實現“1+1>2”的互動交流效果,在知識面的同事也擴散了新的學習方法和思考角度,在互動中完成知識的有效融合,同時讓學生通過對問題的具體思考和體驗養成良好的歷史探究習慣,培養嚴謹的治學態度。
四、開展閱讀練習,提升理解技巧
材料閱讀分析是近些年歷史高考的重點,其實也是考查學生歷史分析能力的重要手段。這就要求我們在歷史教學中一定要注意培養學生的閱讀理解能力。同學們要能通過材料描述發現并提取有效的歷史因素,尋找其中的歷史線索和規律。
這里還以“工業革命”學習為例。為了培養學生的綜合分析能力,我們在學完第二次工業革命后,可以用多媒體讓同學們看第一、第二次工業革命的相關背景視頻和對比數據,然后讓同學們判斷和分析,有怎樣相同的歷史條件,和怎樣不同的歷史背景,分別產生了怎樣的積極影響……通過這樣的材料整合、分析,可以有效鍛煉同學們總結知識,分析歷史規律的能力,從而達到學以致用的教學目的。
上文是筆者聯系多年的一線教學實踐對高中歷史生本課堂以互動完成學生體驗認知的分析與理解。課堂教學中,我們要摒棄傳統歷史的記時間,說故事的守舊方法,要先給學生明確三維目標,然后以恰當的方式和方法吸引他們參與到知識互動中來。通過合作學習和互動討論完成“發現問題――分析問題――掌握解題技巧”的學習體驗,最終完成知識到能力的遷移,達成學以致用的教學目的。
參考文獻:
【關鍵詞】歷史;講評課;有效性
一、高三歷史試卷講評課存在的問題
高三課堂上一個非常重要的環節就是試卷評講,但目前歷史試卷講評教學卻不盡如人意,主要存在以下問題:
第一,照本宣科,只對答案。這使一些學生對一些選擇題、材料題等根本無法理解,更談不上對評講內容進行鞏固和提高了。
第二,逐題講評。一份試卷要花兩三個課時才能評講完。泛泛而談缺乏針對性,浪費了大多數學生時間也易使學生產生厭煩心理。
第三,重點評講,就題講題。沒有解題思路的引導,沒有審題技術的培養,沒有解題技巧的指導,學生不能觸類旁通。
第四,依分講題。對客觀題的認識存在表面化的看法,認為學生“做對”就是“會做”,忽視了做題中的偶然性因素,使學生養成了“猜”的習慣。
第五,不對評講效果進行鞏固,不對試題進行拓展和變式訓練,容易產生思維僵化。
這些問題不僅不利于提高教學效率,而且也不符合新課程的評價理念,更不利于學生創新能力的培養,甚至還會影響考試的效果乃至整個復習備考的效果。因此,課堂教學的有效性就成為我們探索、研究的首要任務。
二、如何提高高三歷史試卷講評課的有效性
那么新課程背景下,如何提高高三歷史試卷講評課的有效性呢?本人在教學實踐中進行了一些積極的探索和嘗試,下面就來談談自己的一些粗淺看法。
(一)課前準備
想上好試卷講評課,必須提前完成兩大任務:一是及時認真批閱試卷,二是做好試卷分析,這是上好講評課的兩大必備前提。
1.認真批閱試卷
現行高中歷史試卷主要由客觀題和主觀題組成。客觀題的答案比較唯一,容易批閱。但批閱主觀題要相當慎重。
首先要盡可能統一評分標準,給分客觀,否則會打擊學生的積極性,甚至會使其產生委屈感,認為老師不公平,從而喪失學習的興趣。
其次因為目前高考對主觀題的批閱是踩點給分,所以批閱時不能簡單地打“勾”“叉”,或直接打個分數,而應該把學生的得分點用紅筆劃下來,并給出分值;同時盡可能地在每個同學的試卷上寫下批語,如“沒有讀懂題目,答非所問”、 “思維定勢,沒有充分利用材料”、“答案過于白話,請用歷史專業術語”等。這樣既有利于老師分析學生錯誤原因,有針對性地講評,同時又利于學生拿到試卷后有針對性地糾正錯誤,反思自己的解題情況和解答時存在的缺陷,從而使師生達到共識。
2.做好試卷分析
試卷批閱完成后,接下來就要認真分析試卷。教師應當吃透考題內容,明確考點,分析試題涉及到哪些課本內容,相關問題可以進行怎樣的變化和拓展;試卷的重心是什么,是培養學生能力還是培養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試卷的線索是什么,是考查文明史觀還是整體史觀,是考中外橫向聯系還是縱向聯系;題型有哪些類別;分數分布如何;在試題的難易度上,區分這些題目各占試卷分數的多少。其次要分析學生的答題情況,如每道題的正答率、平均分、最高分、最低分,學生答題中的常見錯誤、失分較多的題型等。只有這樣,老師講評時才知道重點應該講哪些題目,哪些題目可以不用講,哪些知識學生掌握得比較好,哪些知識應該再鞏固。
以上工作完成后,立即將答案發給學生,要求學生在上課前訂正,并最好將自己暫時沒有弄明白的題在題號上作標記。
(二)教學過程
1.概括總評、明確目標。教師用5分鐘時間將考試結果,即分析出的試卷難度、區分度以及得分分布情況向全體學生公布,使每位學生既了解全班同學所取得的進步和存在的不足,又明確自己的成績與別人的差距。指出本次考試所暴露的主要問題,實際上也就是使學生明確了講評的目標方向,調動了學生矯正彌補學習的熱情和積極參與教學的意愿。
2.學生個人獨立解決問題。上課時首先讓學生參照課本、筆記、錯題本等方式自己獨立地解決習題中存在的問題。(由于審題、信息提取、知識的記憶、識圖等方面存在問題而出錯的題目,一般可以通過本環節自己解決。)
3.同位或前后位討論解決一些還模糊和較難的問題。在這期間教師要在教室走動,隨時注意傾聽學生討論不懂問題的側重點,并且自己要主動隨機詢問學生討論得情況。結合閱卷最終就可以掌握最需要講解的問題,從而加強了講解題的針對性。
4.點撥啟發、補救矯正。根據批改情況結合剛才詢問學生仍感覺比較難的地方確定出要講解的題目,切記有些題目要拓展、總結和舉一反三,并且最好在講解過程中穿插一些必要的提問、背誦。這樣可以盡可能地讓學生始終在課堂上保持參與的態度,調動積極性提高課堂效率,這也符合素質教育的要求。
(三)課后反思
一張試卷講評完,老師和學生需要共同反思。
關鍵詞:高中歷史;教師道德規范;為人師表;協作精神
中圖分類號:G633.5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672-1578(2016)06-0318-01
著名教育家葉圣陶曾說過:"為人師者,沒有道德是比沒有知識更為可怕的。"新的時期,教師肩膀上的教學職責日益重大,不仔細解讀好教師職業道德規范,就很難提升自身的教學水平、很難克服職業倦怠感。換言之,在教學之余,教師有必要一遍遍重溫道德規范,始終用道德規范要求自己的一言一行。
1.始終忠誠于教育事業
著名教育家葉瀾曾經說過:"忠誠于教育事業,是一個教師的教學起點,更是一個教師獲取別人尊重的前提。"近年來,心理學上有關職業倦怠感的討論不絕于耳??梢哉f,各行各業都存在這樣一個問題,教師也不例外。不少教師隨著教學實踐經驗的不斷豐富,自身的教學熱情反而逐漸降低,有的甚至懷疑自己的崗位是不是真正有意義。出現這些情況,也是非常正常的。但是,當我們的職業倦怠感產生的時候,我們要明白,我們的每一點倦怠都有可能影響幾名甚至幾十名學生的歷史學習,而這些也許對學生的一生都有影響。所以,我們必須積極調整自己的狀態,重煥教學的激情。其中,最好的方法莫過于不斷督促自己始終忠于教育事業。只有忠于我們的教學崗位,忠于我們的教育事業,我們才會感受到教學的源源不斷的激情,才會體會到教學過程的美好與樂趣。尤其需要指出的是,歷史教師在這個過程中,要嘗試更加喜愛我們的歷史知識。否則的話,教師自己講歷史知識都講煩了,又怎么能激發學生們的歷史學習興趣呢。綜上所述,只有干一行愛一行的人,才有職業前景;始終熱愛三尺講臺的教師,才有資格說自己是一名稱職的人民教師。
2.堅持無私地傳授知識
唐代大文豪韓愈曾經說過:"師者,所以傳道授業解惑也。"教師的職責是傳遞知識,然而,教師與教師之間,傳遞知識的程度與水平也是有差異的。比如說,有的歷史教師在教學的過程中,除了把課本上的知識點精心講解好之后,還會給學生遷移一些有關的課外知識,或者是懂得換個角度重新解釋問題、闡發觀點。但是,另外一些歷史教師則是草草講了書本上的知識就萬事大吉了,針對學生提出的一些問題也愛理不理。這些教師這樣做,一般有兩種可能,一是教師本身沒有遷移拓展知識的意識,本身的教學功底還是淺薄。二是有的教師也知道傳遞完整知識的必要性,但是其為了謀利賺錢,專門挑選課下的時間開設輔導班,收費的方式給學生講解全面的歷史知識。而課上,教師往往是敷衍了事。毫無疑問,這種教師根本就沒有堅持無私地傳授知識這一道德規范,毫不夸張地說,是一種無德的教學行為。所以,我們要做的不僅僅是傳遞知識,更是無私地傳遞知識、傳授技巧。要知道,教學不是做生意,教師也不是生意人,教師這個職業是一個良心活。我們只有無私的傳遞知識,才對得起我們的學生,對得起我們"心靈工程師"的這個稱號。我認為,在教授歷史知識的時候,教師必須要知無不言、言無不盡,要堅持把自己的全部學識盡可能傳遞給學生們,要想盡一切辦法幫助學生們學習好歷史知識、掌握歷史學習的技巧。
3.為人師表、言傳身教
毫無疑問,教師是學生最好的老師,是學生們學習模仿的對象。因此,在教學的過程中,始終嚴格要求自己、注重自己一言一行對學生的影響是很必要的。就拿我們歷史教學來說,教師想要啟發學生們形成客觀理性的史學觀點,就必須給學生們做出好的示范和榜樣。如果教師都在質疑著歷史上的偉人,給學生們傳遞著某種負能量,那么學生的史學觀點就不可能像我們預期的那樣發展,學生看待歷史這門課程時也不會全面與客觀。
比如說,在講解到中國古代的四大發明時,我們想要激發學生們認可古代勞動人民智慧的共鳴,那么我們就要更多的表達自己對古代勞動人民的欽佩之情,學生被教師的欽佩之情感染,他們的那種真實的情感自然就流露出來了。再比如說,我們強調學生們踏踏實實記熟有關的歷史重點。那么,我們在給學生上課的時候,就不能總是照著課本念,要實現將有關的知識一遍遍背誦直至嫻熟。這樣學生被教師的教學風采打動,他們也會更加用心地記憶歷史知識??傊處煹囊慌e一動都是學生們學習和模仿的對象,因此,我們必須時刻銘記為人師表、言傳身教的道德規范,盡可能把自己最好的一面展示在學生面前,努力成為學生們實實在在的榜樣。
4.具有團隊意識和協作精神
每一名教師的教學職業生涯中,任何一個進步的獲得都與集體的力量分不開,這一點早已是廣大教師的共識。具有團隊意識和協作精神,不僅是教師教學智慧的源泉,更是教師必須遵守的職業道德規范的內涵之一。換言之,一個不懂得融入集體之中的教師,進步的空間是有限的。那么,教師怎樣才可以在團隊意識和協作精神方面做到最好呢?
首先,教師要明確自己在教師這個集體中的定位。在團隊中,每個人的分工與職責都是不同的,明確自己的定位是我們真正融入集體的關鍵。一般而言,我們的優勢是什么,定位就最好與優勢有關。其次,教師要積極參與教師集體的一系列活動。當學校組織歷史類主題活動的時候,我們要積極參與進去,積極為活動出謀劃策,為活動的順利進行貢獻自己的一份力量。再次,我們遇到教學問題的時候,要主動與同事尋求幫助。古語有云:"三人行,必有我師焉。"遇到教學上的難題時,與身邊的同事積極交流,問題一般都可以迎刃而解。比如說,講解到明清君主專制加強的時候,針對其利弊有時很難總結得清楚,總結不清楚,就容易給學生造成誤導。所以,我們教師要時常和同事進行切磋辯論,從而可以更加全面的、客觀的看待這個問題。最后,在集體需要的時候,要不遺余力的貢獻自己的智慧和力量。當團隊需要我們的時候,我們要清楚自己是團隊中的一份子,及時貢獻自己的力量。這既是我們具備團隊協作精神的體現,也是我們實現自身價值的一種途徑。總之,一個人的力量與智慧終究是有限的,只有融入到集體中,我們的價值才會凸顯、我們的教學生涯才會充實、我們的教學藝術才能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