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疾病預防概念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建國以后,國家在各行政區域內相繼成立“衛生防疫站”機構。據說此名稱是從原蘇聯學來的,現在又改為“疾病預防控制中心”,據說是從美國學來的。作者認為兩種名稱實則出自一轍,屬同工異曲,都強調預防在先,控制在后。這也順應了我國一貫倡導的“預防為主”的衛生工作方針,順應了廣大人民對健康愿望的理念要求。
經常聽到這樣的對話:“在什么單位工作?”,“×××疾控中心”。最近有些媒體(報紙、電臺、電視臺等)甚至有些專業學術會議、專業學術刊物等也稱“×××疾控中心”等。對此,作者不敢茍同且有以下愚見,現呈上,請大家賜教:
1 “疾控中心”似給人們傳遞一種這樣的概念,尤其是剛剛改稱的單位名稱,一般人(非本專業)會認為疾控中心即疾病發生后去采取應急措施以達控制之目的的單位。冤枉啊!對疾病采取控制措施那只占該單位(中心)工作的一小部分,況且那還是不得以而為之的應急、應付措施。它主要的或大部分的工作是預防人們不得病!或防患于未然!屬祖國醫學中的“治未病”范疇!如現在我國已根除的天花病,還有已達到消除的脊髓灰質炎、白喉、流腦、麻疹、狂犬病等傳染病也都是通過實施預防措施,如注射相應生物制品和開展健康教育等而取得的,沒有哪一種傳染病是可以通過采取控制措施而消除的,更不能根除傳染病。現在不能!將來也不能!
2 “×××疾病預防控制中心”,作者認為強調工作重點、工作方向是預防在先,控制在后,即這個單位的工作是對占整個人群95%以上的健康、亞健康人群負責。抑或千方百計地運用預防醫學的理論、方法去保護、去預防這個群體不得病和少得病。又因為疾病也有其自然規律,有時也會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尤其是傳染病使得部分健康人群因預防措施不到位,被傳染上病原體而發病了,這時就需要如何去控制它,以保護易感者少得病或不發病等。如消滅或控制傳染源、切斷傳播途徑、保護易感人群等,這些措施屬被動的補救措施,是萬不得已而為之的辦法,它與預防健康人群不得病所實施的預防措施是截然不同的兩種概念。前者是一種防患于未然的大衛生觀念,是國家公共衛生工作的基本方針、重中之重,是衛生工作絲毫不能動搖的,有時甚至是一種政府行為(如控制某一區域的健康人口流動等)因此歷來受到黨和政府的重視和關注。
3 日常生活中人們有時為了表達方便起見常把一串多字的話語進行縮減,這本無可厚非,但是如果盲目縮減改變了其原意就有些不妥了。如“疾控中心”這種稱謂作者認為本身就是先天不足,把一個重要的關鍵詞“預防”給人為省掉了。試想一句完整的語言把“關鍵詞”給省掉了還有什么意義可言?!再者,單從這四個字(疾控中心)上講似有重治療輕預防的誤導嫌疑。另外,由于我國是個多民族的國家,也就意味著是個多方言的國家,因此疾控中心常常被相當多一部分人誤解成“質控中心”,應該說這是個概念問題,兩個系統的單位問題或風馬牛不相及的問題。既然經常在老百姓口―口相傳中張冠李戴,造成誤解,給工作帶來不便,甚至給外行帶來誤解,或覺得“×××疾病預防控制中心”這個稱謂就是太長,不好記憶或訴說,想縮減一下,作者提議稱“×××疾病防控中心”如何?!這樣既突出了預防為主的衛生工作方針,又不失其原全稱的全部(公共衛生)內涵,說出來也比較順口、好記。
【摘要】 公共衛生體制改革是醫療衛生體制改革的重要組成部分,從大頭娃娃、蘇丹紅、吊白塊、三聚氰胺等食品安全事件到SARS、禽流感、手足口等疫情的發生,給我們國家帶來了前所未有的災難,也給我們敲響了警鐘,同時也暴露出疾病預防控制體系和衛生監督體系存在的致命弱點,因此改革建立符合我國國情的疾病預防控制體系和衛生監督體系,勢在必行。本文通過對目前公共衛生體制現狀及存在的主要問題的分析,提出公共衛生體制改革的建議。
【關鍵詞】 衛生監督;疾病預防控制;問題;建議
1 當前基層公共衛生體制的現狀及存在的主要問題
1.1 目前現狀
1.1.1 機構情況 我國的公共衛生體制網是國家、省、市、縣、鄉五級。縣級公共衛生體制是在原衛生防疫站的基礎上改革分為疾病預防控制中心和衛生監督所,改革結果多數是一個機構兩塊牌子,極少數是人、財、物徹底分開。鄉鎮級防疫體系隸屬鄉鎮衛生院領導,一般由2~5人從事本轄區計劃免疫、衛生監督、預防保健等社會性工作。
1.1.2 經費情況 縣級公共衛生機構一般是全額撥款的事業單位,部分是差額或是定額撥款的事業單位,鄉鎮衛生院經費由鄉鎮財政撥付,在我國普遍存在縣鄉兩級經費撥款嚴重不足,特別是鄉鎮衛生院業務運轉幾乎到了舉步維艱的境地。過去防疫站的運行主要靠健康查體、各種監測及疫苗的收費,來彌補經費不足,勉強運轉,鄉鎮的衛生防疫靠有償服務收入不僅解決運轉問題,還要解決部分工資問題。而目前疾控和監督的分離,在不能保證監督經費的同時,實際上是弱化了衛生監督,隨著監督工作的弱化,被監督單位主動到疾病控制中心送樣檢測的樣品越來越少,突發性公共衛生事件(如食物中毒)無法正常協調處理,出現了兩個機構沒活干和有活沒法干的局面,挫傷了縣鄉兩級工作積極性,體制改革的結果將進入死胡同。
1.1.3 設備情況 疾病預防控制機構設備陳舊,已經存在50多年的縣級衛生防疫站或新成立的疾病預防控制機構,目前仍然是設備破舊不堪,已處于半癱瘓狀態,工作難以正常開展。成立只有幾年或十幾年的質檢、藥監、環保等部門,無論是技術設備、交通工具還是人才建設發展都是十分快速的,已成為強有力的工作機構。就是同一系統、同一級別的醫院大多數都已與時俱進,不論是工作條件還是實力水平都不是疾病預防控制機構所能比較的。
1.2 存在的問題
1.2.1 多家分管、重復投資,造成資源的巨大浪費 在過去的幾年里,政府在食品安全的職能分工上,食品藥品、技術監督、工商、食品衛生都明確了各自的分工,衛生部門的職能被劃分出去,強化了技術監督、工商、食品藥品的監管職能,相應弱化了衛生行政部門的監督職能,從形式上看,多了執法部門,增加了執法人員和執法車輛,加強了執法力量,其結果是國家花費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增加了幾個收費部門和就業崗位,導致重復監督檢測以及原有衛生部門人力資源的極大浪費。
1.2.2 衛生公共體制改革的結果與初衷相違背 按照衛生部要求進行的兩項體制改革,從實踐的結果看:在基層(縣鄉兩級)無論是疾病預防控制還是衛生監督,不僅沒有得到加強,反而是大大的削弱。一方面不少單位將涉及公共衛生方面的專業如食品、公共場所衛生等相關科室整體或部分的劃出,致使疾病預防控制機構功能處于缺胳膊少腿、支離破碎現狀,似乎疾病預防控制機構主要工作只是控制傳染病;另一方面,普遍存在新成立的衛生監督所由于各種原因,不是強化監督執法,而是強調局部利益或搞創收,有些則是擠占屬于疾病預防控制業務的監測評價等事務性工作,無形中形成兩個過去的衛生防疫站,人為地將衛生與防病分家,相當數量的疾病預防控制機構和衛生監督所都無法正常開展工作,其結果與改革的初衷相違背。
2 原因分析
2.1 醫療衛生部門內部矛盾的凸顯,造成體制改革混亂 目前整個醫療衛生體制改革,不是隨著經濟的發展和社會的進步而和諧發展,其主要原因一是衛生行政部門沒有給政府提供準確可靠的信息,沒有幫助政府做出好的決策。二是政府對公共衛生工作缺乏足夠重視和了解,尤其對基層工作缺乏了解,由于醫療衛生工作面寬且專業性強,平時宣傳力度不夠,未能引起政府及社會的重視,反而讓會說話會喊口號的部門占據上風,醫療衛生部門內部矛盾的凸顯,造成體制改革混亂。
2.2 “重醫輕防”觀念,導致公共衛生工作弱化 長期以來,政府有關部門領導形成“重醫輕防”的觀念。目前普遍存在這樣一種現狀:預防工作是說起來重要,做起來次要,忙起來不要。在一些地方甚至是經濟較為發達地區,一些領導對醫療單位情況介紹如數家珍,但是對預防工作能說出多少?在考慮投入的時候往往首先是傾向醫療單位,其中的原因固然很多,但是醫院和醫療政績有形并易見,不能不說是一個主要的因素,如此已久,形成公共衛生工作弱化局面。
2.3 機構定性不清、定位不準,直接影響疾病預防控制和衛生監督工作的開展 近年來,特別是在體制改革后,較為普遍存在這樣一種觀點:將疾病預防控制機構歸類于一般性的衛生服務機構,并推向市場,縱觀世界各國,還沒有將政府行為的專業疾病預防控制機構用市場經濟進行調節的,如果按照這樣定位是十分危險和有害的,將直接危及疾病預防控制事業的地位和發展。衛生監督機構取消收費,縣級財政撥款經費嚴重不足,使監督執法工作無法正常開展。由于對業務工作的定性不清,定位不準,直接影響了疾控和監督的正常工作。技術監督部門要求,食品化驗只要有資質單位就可以,無形把疾控推向市場。有時政府及上級衛生行政部門制定了政策、下發了文件,本來是利國利民的好事,可到基層難以落實,如國家花費巨大的人力、物力、財力,提供免費疫苗,要求地方財政向衛生部門提供公共服務專項經費,然而地方財政特別是縣鄉兩級財政無力支付,致使縣鄉兩級公共衛生服務工作無法正常開展。
2.4 目前兩項體制改革過于急促粗糙,過于簡單化 許多地方在未統一認識,弄清改革的實質和目的情況下,不顧實情、政策,惟我所用,為改而改,大多地方采用的是簡單的一分為二的分家方式,美其名曰“先建后暢”,其實是一種極不嚴肅與不負責的做法。
3 改革建議
隨著衛生部《關于疾病預防控制體制改革的指導意見》和《關于衛生監督體制改革的意見》的貫徹實施,目前全國各級疾病預防控制和衛生監督體制建設已相繼完成,兩項體制改革已近尾聲,但如何適應新形勢的發展要求,建立現代化的疾控和衛生監督機構,仍是我們應迫切解答的重點問題,據此筆者提出以下建議。
3.1 明確機構定位 疾控中心履行的職責包括健康規劃、公共衛生與疾病監測、評估分析、預警及大量常規業務工作的檢查指導和應急問題的處理等,這些工作具有很強的專業性,同時又是社會公共事務管理的一部分,跟其他醫療部門的服務工作是不一樣的,其對象是群體,而不是個體,因此服務的概念也大不相同。衛生監督工作其職能包括食品衛生監督、公共衛生監督、飲水衛生監督、學校衛生監督、醫療職業衛生監督、許可審辦等業務,是衛生行政執法的重要內容。兩項工作首先是政府的工作的一部分,是非盈利性的公益事業,機構是直接代表政府承擔這項義務的專業性部門,其工作人員應該既是衛生技術人員,又具有公務員的性質。
3.2 轉變觀念,加大投入 政府應轉變觀念,與時俱進,把公共衛生建設作為實踐“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的實際行動,確實加強領導。疾病預防屬于公共健康安全服務,所必需的經費應有公共財政承擔。要把公共衛生機構建設納入到國民經濟與社會發展總體規劃中,把公共衛生事業作為政府公共財政支出重要項目,并將其工作的重點轉移到疾病預防控制與防止突發性公共衛生事件的發生上來,提高公共衛生服務總體水平。
3.3 處理好二者的關系 衛生行政部門在制定各項業務《規范》的基礎上,要高全盤考慮,搞基層調查研究,做好試點工作,認真評估、科學論證、客觀地分析在試點過程中存在的問題,提高改革方案的可行性和可操作性,避免一個機構兩塊牌子改革,扭轉沒活干和有活沒法干的局面。
3.4 加大宣傳力度 各級疾控部門和衛生監督單位要高度重視宣傳,讓政府及全社會增強對疾病預防控制和衛生監督工作的了解和認識,客觀地反映我國公共衛生服務工作中的薄弱環節及存在的問題。明確疾控和衛生監督機構的定性和定位,確立其相應的職能和權力,使其在公共衛生服務和公共衛生監督工作中發揮重要作用。
1衛生監測的概念和主要含義
衛生監測是指為了某一特定目的,選擇有針對性、特異性、敏感性的指標,定對象、定時空、定方法連續不斷地觀察(測),并收集整理、分析、利用其資料的一項專業工作。
衛生監測是一個籠統或泛義的概念,目前疾控系統習慣將以傳染病、地方病、慢性病等為主要內容所進行的流行病學監測稱之為疾病監測,另外以食品、環境、職業、放射、學衛、消殺等專業為主要內容所進行的衛生學監測,稱之為公共衛生監測。
包括衛生監測在內的各類監測工作或多或少都具有一定的行政行為,從防控疾病目的來說具一定的超前性、主動性和廣泛性。而檢測多數是被動的和狹義的。
2疾控機構目前衛生監測工作現狀和主要問題
2.1兩項體制改革前后現狀
在兩項體制改革前衛生防疫系統監督監測不分,多數偏重于公共衛生監測,借助于衛生監督的手段,公共衛生監測工作無論是深度還是廣度均較大,社會影響也較好。衛生防病作為一個整體和系統,資源統合,發揮了很好的效能。然而在改革后,由于各種原因,公共衛生監測工作已經大為削弱。目前疾控機構履行衛生監測的職能受到衛生系統外部以及內部的干擾,開展正常工作困難重重,少數地方衛生監督機構出于局部或自身利益對疾控中心開展衛生監測工作不予支持和配合,甚至擠壓和排斥。一些地方歪曲疾控中心的職能,認為疾控中心只是檢測(驗)機構,不可主動開展衛生監測業務,只能被動檢驗樣品。對疾控中心的正常工作設置阻礙。由于矛盾很大,難以開展工作,不少疾控機構逐漸淡出甚至放棄了公共衛生監測工作。縱觀外系統的環保、公安、農業、質監、藥檢等部門,均沒有目前衛生系統這樣在行政執法與技術監測方面處于矛盾和互不信任甚至于扯皮的狀況。而其后果則是造成衛生系統本身職能的弱化以及事業的損失。
2.2監測資源的浪費
目前多數疾控中心仍堅持按照職能分工設立有衛生監測科室,盡管困難很大,仍積極努力開展食品、環境、學校、消殺、職業等專業的公共衛生監測工作,對相關的資料進行匯總、分析,或向有關部門報告或通過媒體和通報等形式向社會公布,以引起政府和社會的重視。同時為疾病預防控制提供數據和素材。但是,在一些地方疾控機構的衛生監測資料未能引起衛生行政部門和監督機構的重視,造成監測資源的浪費。
2.3監測經費缺少
因為缺少專項的衛生監測經費,多數基層疾控中心設備陳舊、儀器老化、標準缺失、人才不足。近幾年非典、人禽流感等新發現的傳染病以及不時發生的突發公共衛生事件,使疾控機構疲于奔命,忙于應付,不同程度地放松了衛生監測工作的管理和質量,致使衛生監測工作的能力和水平下降,不能適應新形勢的需要。
2.4缺乏可操作規范、法律
面臨新的工作形勢,疾控機構多數按照上級布置的年度工作任務開展公共衛生監測工作,或者按照《全國疾病預防控制機構工作規范》進行操作,但工作規范內容仍比較粗淺,實際操作性較差,疾病監測相對公共衛生監測來看,目前所受干擾較少,但由于經費以及專業技術人才水平所限,還存在資料收集不全、數據不準、工作不能落實的情況。
疾病預防控制工作與醫療專業相比有著本質上的區別,疾控面臨的是人群、環境、社會,而醫療面臨的是病人個體。因此疾病預防控制業務具有社會性、行政性和法制性,衛生監測作為疾病防控的一個內容,其工作并非只是采樣、收集資料這種單純的業務。大量的防病措施要落實到位,需要一定的行政手段才能達到目的。然而在目前的狀況下,由于疾控機構既缺少行政管理權,又沒有執法權的強有力支持,開展衛生監測可謂難以到位,效能更是難以發揮。
疾控機構開展衛生監測雖然有法律規定,但在具體執行工作中卻困難較大。首先是監測人員外出工作時缺少法律身份,至今還沒有一個明確的說法,其次也沒有統一的監測證件或者著裝,因此,許多工作難以進行。
3疾控機構履行衛生監測職能的法律依據
疾控機構履行衛生監測職能,而不僅僅是一個單純的檢測(驗)機構,是由有關法律、規章所明確的。
2004年12月1日起施行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傳染病防治法》第7條明確規定,各級疾病預防控制機構承擔傳染病監測、預測、流行病學調查和疫情報告以及其他預防控制工作。
2005年1月5日衛生部吳儀部長簽發的40號令《關于疾病預防控制體系建設的若干規定》中,明確疾控機構職能包括“健康危害因素監測與干預”,其主要職責項目中亦包括“開展疾病監測和食品衛生、職業衛生、放射衛生和環境衛生等領域健康危害因素監測。
2001年4月13日衛生部《關于衛生監督體制改革實施的若干意見》和《關于疾病預防控制體制改革的指導意見》中關于疾控機構職責明確規定:對影響人群生存環境衛生質量及生命質量的危險因素進行食品、職業、環境、放射、學校衛生等衛生系統監測,對傳染病、地方病、寄生蟲病、慢性非傳染性疾病、職業病、公害病、學生常見病及意外傷害中毒等發生、分布和發展的規律進行流行病學監測,并制定預防控制對策。
衛生部于2002年1月頒布的《全國疾病預防控制機構工作規范》,對各級疾控機構在衛生防病工作中的具體業務作了詳盡的要求和規定,涉及相關的疾病和公共衛生監測分為13個大類,基本上涵蓋了疾病預防控制各方面的內容。
4討論
4.1衛生監測是疾控機構的重要職能和法定義務
衛生監測是國家和有關法規賦予疾控機構的重要職責,我們要認真學習,掌握有關法規和標準以及工作規范,依法辦事,全面、準確地履行好工作職責。屬于職責范圍內的衛生監測應不放松,更不能因暫時性地開展工作困難而放棄。要充實和加強有關人力技術及設備建設,關心和支持相關專業人員積極開展工作。要在衛生行政部門領導下科學、有序地做好各項衛生監測工作,及時如實地匯報工作中的問題和困難,定期、不定期地匯(通)報衛生監測有關情況和資料,使政府和社會及時了解相關信息。
4.2加強隊伍建設
無論是疾病的流行病學監測,還是涉及相關產品、場所、環境、用品的衛生學監測,均有很強的科學性和專業性,其作用是其他部門不能替代的。衛生監測可以看作是單獨的專業學科,但又貫穿于整個疾病控制專業體系中,衛生監測必需與相關專業有機結合才能發揮其最大效益。因此,要全力加強技術力量和隊伍建設,要做好相關人員的培訓以及對基層技術指導,使監測的素材真實,數據可靠。
4.3搞好質量控制多數衛生監測項目離不開實驗室工作,不論是病原微生物、免疫水平,還是水質、食品、職業衛生樣品都需要進行科學、專業的檢測(驗),因此要按照標準、規范搞好質量控制。要按照規定做好單位計量認證,同時創造條件爭取相關衛生專業技術檢測資質,以及國家實驗室認可,使疾控機構的衛生檢測數據公平、公正,具有可信性。
4.4爭取專項經費投入衛生監測的正常進行,需要專業經費保證。因此,要積極向上級包括財政部門呼吁、匯報,爭取有專項經費投入。開展允許收費的服務要按規定執行好物價政策。
4.5做好調控,整合資源
衛生監測是公共衛生、預防控制疾病的重要內容和手段,是衛生事業的重要組成部分,衛生行政部門應從更高的層面統一做好領導和協調工作。應為衛生監測工作的開展創造條件,頒發統一的衛生監測證件。同時科學合理地利用各種衛生監測信息,使其能發揮最大的效益。
【關鍵詞】 期間核查;方法
【中國分類號】 R195【文獻標識碼】 A【文章編號】 1044-5511(2012)02-0501-01
期間核查是《實驗室資質認定評審準則》的重要內容。疾病預防控制機構有著較廣泛的檢測領域及較多的儀器設備(標準物質),而期間核查往往缺乏明確和可操作性的方法,結合疾病預防控制機構機構的特點,本文對疾病預防控制機構期間核查的實施辦法進行探討,以期能更加科學合理, 簡單方便地進行該項工作。
一、期間核查的概念
期間核查不是一般的儀器設備的功能檢查,更不是縮短檢定校準的周期,其目的是測量儀器設備或標準物質的校準狀態在校準/檢定有效期內是否得到保持。
二、期間核查的對象
期間核查的對象主要是針對儀器設備的性能不夠穩定漂移率大的、使用非常頻繁的和經常攜帶運輸到現場檢測以及在惡劣環境下使用的儀器設備。疾病預防控制機構需要實施期間核查的儀器設備一般應包括:①各類氣體采樣器,如大氣采樣器、煙塵采樣器等;②各類氣體測儀,如一氧化碳測定儀、甲醛測定儀;③電化學儀器,如pH計、離子計、電導儀等;④聲級計;⑤分析天平;⑥空氣壓力表、風速儀、照度計等;⑦各類光譜類儀器;?各類色譜類儀器。
三、期間核查的方式、判別原則及判別方法
實驗室應針對具體的設備或計量標準的各自特點,從經濟性、實用性、可靠性、可行性等方面綜合考慮相應的期間核查方法。其中常見的有以下幾種方法:
1、監測標準方法或技術規定中的有關要求和方法。許多標準方法已經詳細規定了校準的方法和要求,可以直接作為期間核查的方法。如GB/T 18204.23 公共場所空氣中一氧化碳測定方法第一法 不分光紅外線氣體分析法中就規定了校準的方法和要求。
2、 使用有證標準物質進行核查。這是一種通用并且有效的方法。當實驗室有檢定/校準被檢查設備的標準物質時,可采用該方法。具體操作是用標準物質去校準被核查儀器設備的參數,考查儀器設備測量的某參數或量是否在受控范圍內。其判別準則為:
En=|x-X|≤1
式中:x一測量值;X-標準值;一與被核查儀器設備準確度指標相對應的允差限值,或最大允許誤差值。
標準物質包括各種標準樣品、標準儀器。如噪聲監測儀使用聲級校準器核查;pH計、離子計、電導儀等使用定值溶液核查;氣體監測儀使用標準氣體核查;氣體采樣器使用標準流量計核查等。使用標準物質核查時,應注意所用標準物質的量值能夠溯源并且有效。
3、儀器設備檢定規程。儀器設備檢定規程往往詳細規定了整個檢定過程,期間核查可以采用其中需要核查的部分。如果某類儀器設備沒有檢定規程,可以參照類似儀器的檢定規程。分光光度計、氣相色譜、PH計等都可以根據檢定規程來制定核查方法。
4、使用儀器附帶設備進行核查。有些儀器自帶校準設備,有的還帶有自動校準系統,可以用于核查。如電子天平往往自帶一個標準工作砝碼,射線監測儀自帶標準膜片并能自動校準,某些新型大型分析儀器自帶 核查系統和自動核查程序。例如對于每天都使用的電子天平,可以制定一份作業指導書,規定每天早晨上班開啟天平后,采用天平內置砝碼進行"CALIBRATION"(自校準),天平恢復原狀則認為通過校準,并以此作為判斷天平期間核查合格的證據。
5、標準物質的期間核查。實驗室應首先使用有證標準物質,對有效期短、穩定性差的標準物質,必要時在有效期內進行一次期間核查,核查方法通常是用已知濃度的標準滴定溶液(新購置)來衡量使用一段時間后基準物質的實際純度。如果計算下來純度在該基準物質國家標準規定的范圍內則認為合格。由于基準物質一般比較穩定,在其有效期內一般只需核查1-2次即可。
四、注意事項
期間核查的對象是:測量儀器或標準物質。因此,進行期間核查時,應排除其他因素的影響。例如排除人員、環境等的影響。此外期間核查主要是核查系統漂移。所以,期間核查應在盡可能理想的環境條件下和理想的測量系統中進行。同時,重復測量次數應充分大(例如10次),因此,上述x1、x2、xi應是重復測量平均值。
五、 期間核查的成本、風險和頻次
期間核查可以提高檢測質量,降低出錯的風險,但并不能完全排除風險。期間核查的實施及其頻次應結合疾病預防控制機構自身的特點,尋求成本和風險的平衡點。此外,不同實驗室所擁有的測量設備和參考標準的數量和技術性能不同,對檢測/校準結果的影響也不同,實驗室應從自身的資源和能力、設備和參考標準的重要程度以及質量活動的成本和風險等因素考慮,確定期間核查的對象、方法和頻率,并針對具體項目制定期間核查的操作方面和程序。實驗室應在體系文件中對此做出規定。
參考文獻
關鍵詞:社區;慢性疾病;控制;成本-效益;成本-效用;研究
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逐漸提高,人們的生活質量也逐漸提升。生活方式發生了改變,飲食習慣和作息時間都有了進一步的調整。由于大多數的人們作息時間不規律,生活習慣不好,導致引發了很多的慢性疾病。其中以心腦血管疾病、糖尿病以及癌癥居首。這些非傳染性疾病已經嚴重威脅了人們的身體健康,這些疾病導致的死亡率甚至高于傳染病的死亡率[3]。根據相關調查顯示,全國每天約有1萬人死于慢性病,其中城鎮居民居多[4]。近幾年,慢性疾病的發病率呈現了上升的趨勢。針對慢性疾病的預防與控制,是我國衛生部門應該引起重視的一個關鍵環節。同時,花費在慢性疾病預防與控制上的錢也逐年增加,給衛生部門增加了很大的經濟負擔[5]。同時慢性病的治療過程十分漫長,也給患者的家庭帶來了很大程度上的經濟負擔。社區內部針對慢性疾病的預防與控制效果明顯。
1 社區有效地預防與控制是成為防控慢性疾病的有效路徑
慢性疾病給社會和家庭帶來的負擔使得針對慢性疾病的控制與預防成為衛生部門的重點。很多慢性疾病都是通過日常生活中的小疾病慢慢積攢而來的,所以對于生活中的一些常見疾患者們應該具有防范意識,小疾病及早醫治,以防后患。對于慢性疾病的預防,選擇正確有效地防控措施是比較關鍵的,有效地預防措施能夠很好的控制慢性病的發病率。但是選擇預防措施要考慮到經濟效益、社會效益以及成本問題,更要考慮到措施的長遠發展。社區內部針對慢性疾病的防控就具有這些特點。
社區內部對于預防慢性疾病可以采取很多措施,包括針對慢性疾病的宣傳活動,針對慢性疾病的治療方式以及注意事項對社區居民進行教育,使社區居民了解慢性疾病的危害以及慢性疾病應該如何預防還有一旦患上慢性疾病應該注意哪些事項來控制病情的發展與延續,告知人們在日常的生活中多加運動,注意飲食與生活作息時間,以積極的心態面對慢性疾病,不要有消極厭世的情緒,健康樂觀的生活[6]。相關學者認為社區內部控制與預防慢性疾病具有3個特點:受益的人群很多、成本符合經濟效益,也符合社會效益,同時能夠防止人們有進一步患上慢性疾病的可能[7]。社區內部通過宣傳與教育,能夠對社區的居民進行有針對性的教育,針對性較強,能夠使慢性疾病的教育覆蓋到每個家庭,使每個居民能夠有防范意識并且能夠對慢性疾病有一個理性客觀地認識。同時,每個社區進行宣傳時只要安排合理的時間,在社區顯著的地點,不用耗費太多的人力物力以及財力就可以使慢性疾病的知識得以普及。社區內部關于慢性疾病預防的知識宣傳能夠使患上慢性疾病的患者保持陽光積極的心態配合醫生更好地接受治療,早日康復。另一個方面,也能夠加強健康人士的防范意識,使社區居民對于慢性疾病有一個概念,同時在日常生活中多加防范,防止新患者的產生,同時也就控制了慢性疾病的發病率,這樣在成本上得到了節約,在效益和效用方面也產生了良好的效果。
2 社區內部對于控制與預防慢性疾病活動的開展情況探討分析
我國關于慢性疾病的控制與預防教育在社區內部實施本身起步較晚。在其他地區,關于心腦血管防治、癌癥以及糖尿病的知識普及已經有所進展。有效的慢性知識教育的宣傳活動可以使人們加強防范意識,對慢性疾病有所了解,然后提高對慢性疾病的認知率。在我國的北京上海等地陸續出現了社區慢性疾病防范試點,按照慢性疾病的防治方案,進行知識教育普及。開展針對心腦血管、糖尿病以及癌癥的教育,以社區為基礎促進健康,綜合治療慢性疾病,這樣的教育普及取得了良好的結果。根據相關調查顯示,北京的某個社區在進行慢性疾病知識教育普及之后,心腦血管的發病率由之前的68%下降到46%,死亡率也有所下降。這就足以說明,教育的普及使得慢性疾病的防治工作進展的非常順利。判斷慢性疾病知識的普及教育情況是根據小區居民的發病率變化、健康指數變化以及對待教育普及的態度進行評判的。成本-效益的比較的是針對教育普及項目投入的成本和貨幣化健康程度產出量[8]。成本-效用比較的是教育普及項目投入的成本量和調整后健康效果的產出量[9]。兩者具有差異,但是差異不是很顯著。
3 社區慢性疾病預防控制成本-效益與成本-效用的探究
根據相關的調查研究結果表明,在沒有對社區居民進行慢性疾病防控措施知識普及的時候,平均每個人花費在慢性疾病方面的金錢很高。但是進行了慢性疾病知識的普及教育以后,花費在慢性疾病防控方面的金錢就大大減少了。這就是慢性疾病預防控制成本-效益中產生的效用值。這也充分說明了慢性疾病健康知識普及教育的作用,也說明社區的干預導致了花費在慢性疾病治療方面的成本大大降低[10]。在社區內針對慢性知識的教育普及,根據調查顯示,是可以使用最低的成本但是帶來最大的效益的。上海某社區開展了社區慢性疾病防治工作以來,18514例當中,有568例糖尿病患者社區對其進行干預,管理率高達84%。心腦血管患者中有376例進行了干預,發病率也明顯下降[11]。不僅在國內,就是國外的經濟學者通過研究表明,以社區為基礎的慢性疾病的預防和控制工作的開展不僅能夠使人們了解慢性疾病,普及慢性疾病的知識,同時也能夠在經濟上省下一大筆開銷,還能夠收獲同等的效益,是最有效的途徑。
4 結論
慢性疾病中的心腦血管疾病、糖尿病、癌癥對人們的危害很大,我國每年在慢性疾病防控與治療中投入的成本也很多。雖然投入了大量的成本,但是收到的效益卻很少。以社區為基礎的慢性疾病的預防與控制經過了諸多的試點分析以后發現這樣的方式不僅收獲了很大的效益,同時投入的成本減少,節省了很多的開支。開展慢性疾病預防與控制教育需要達到的效果是受益的人群很多、成本符合經濟效益,也符合社會效益,同時能夠防止人們有進一步患上慢性疾病的可能。在社區的基礎上開展教育就具備這樣的特點。社區慢性疾病的宣傳教育在近些年當中取得了一定的成果。我國心腦血管、糖尿病的發病率逐年下降,這是與社會上的共同努力分不開的。社區中教育活動的開展,使得投入成本低但是獲取的效益卻很高,遠遠高于以前的水平。同時在社會上引起的反響也很大,起到了良好的社會效用。人們對于慢性疾病的認識逐漸深入,同時也能夠在日常生活中注重自己的生活習慣,養成良好的生活作息時間。社區普及還有一個很大的優勢就是,一個家庭中一旦有一個人知道了該如何預防慢性疾病的知識,就會使這個家庭的其他成員也能夠受益,這樣的普及效果是其他方式不能達不到的。綜上所述,以社區為基礎的慢性病預防與控制的成本-效益與成本-效用具有一定的意義,可以在社會教育中普及。
參考文獻:
[1]武瑞雪,劉寶.中國慢性非傳染性疾病社區防治的發展及經驗啟示[J].中國衛生事業管理,2007,10(9):706-708.
[2]朱榮,李士雪,滕芬.以社區為平臺在慢性病綜合防治中開展健康促進活動[J].實用全科醫學,2007,5(12):1035-1036.
[3]盛鋒,程曉明.以社區為基礎的慢性病預防與控制的成本效益與成本_效用分析[J].中國衛生資源,2002,5(5):199-200.
[4]白雅敏,王卉呈,董建群,等.慢性病預防控制適宜技術的發展與應用[J].中國慢性病預防與控制,2010,18(6):651-653.
[5]田惠光,郭則宇,宋桂德,等.1991年~1996年天津市慢性病-省略-預項目成本-效用和成本-效益分析[J].中國慢性病預防與控制,2000,8(5):196-198.
[6]莊志雄.我國毒理學的發展歷程與展望[J].中華預防醫學雜志,2008,42(9):10-15.
[7]朱雯,王紅妹,錢小萍,等.衛生適宜技術研究進展[J].衛生經濟研究,2006,5(7):10-14.
[8]祁國明.衛生技術評估[J].中華醫學科研管理雜志,2000,3(1):3-4.
[9]陳春明,趙文華,楊正雄.中國慢性病控制中膳食關鍵因素的研究[J].中國流行病學雜志,2006,27(9):739-743.
流行性感冒,簡稱流感,是由流感病毒引起的急性呼吸道傳染病,發病率較高,易引起暴發性流行或大流行,病原體為甲、乙、丙3種類型流行性感冒病毒,主要通過空氣飛沫傳播。臨床上有急起高熱、乏力、全身肌肉酸痛、眼結膜炎明顯和輕度呼吸道感染癥狀,雖有自限性,但老年人及伴有慢性呼吸道疾病、心臟病者易并發肺炎。
普通感冒,簡稱感冒,俗稱“傷風”,是急性上呼吸道病毒感染中最常見的病種,雖多發于初冬,但任何季節,如春天、夏天也可發生,不同季節的感冒致病病毒并非完全一樣。其主要病原體有鼻病毒,普通感冒起病較急,早期癥狀有咽部干癢或灼熱感、打噴嚏、鼻塞、流涕,開始為清水樣鼻涕,2~3天后變稠;可伴有咽痛;一般無發熱及全身癥狀,或僅有低熱、頭痛。普通感冒大多為散發性,不引起流行,但冠狀病毒感染可引起某些流行。感冒多呈自限性,一般經5~7天痊愈。
不要認為慢性呼吸道疾病離我們很遠,其實,只要病程超過了3個月的呼吸道疾病就可以稱為慢性呼吸道疾病。哮喘和慢性阻塞性肺疾病都屬于慢性疾病。哮喘是世界范圍內最常見的慢性疾病之一,在哮喘的防治中,避免過敏原是不變的話題。例如有的人對家中飼養的寵物過敏,就需要忍痛割愛將寵物送走。
在眾多的慢性呼吸道疾病中,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發病率最高。慢阻肺通常包括慢性支氣管炎和肺氣腫,以咳嗽、咳痰,甚至呼吸困難為主要癥狀。各種對呼吸道的有害刺激都可能會加重慢阻肺患者的病情,比如:空氣污染,吸入煙霧及刺激性氣體、礦物燃料產生的廢氣或者廚房的油煙等。而二手煙的危害也不容小覷,據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在廣州的研究表明,目前中國不吸煙的人群中,有190萬死于慢阻肺的人歸因于二手煙的危害。
功能性產品強調食品的某些功效,模糊了“食字號”和“健字號”之間的界線,明顯在打政策的“球”。
猴頭菇有養胃的功能,就意味著加入猴頭菇的餅干有養胃功能,這是典型的“掛羊頭賣狗肉”’現象。
面對一哄而起的“養胃”功能食品,不少消費者感到茫然:這些“養胃”食品真有養胃功效嗎?中國食品商務研究院研究員朱丹蓬稱,所謂養胃食品是典型的“掛羊頭賣狗肉”。
“養胃說”并無權威依據
一打開南方黑芝麻集團股份有限公司的官網首頁,最新版的黑芝麻乳廣告就開始自動播放。除了繼續請來演員蔣雯麗助陣,廣告還提出了“餓了要養胃,先喝黑營養”的新口號。2014年以來,“養胃”食品大軍不斷擴容,而提出“養胃說”,黑芝麻乳并非第一家。2014年上半年,江中集團曾因猴姑餅干的“養胃”功效深陷輿論泥沼。雖然備受質疑,但江中猴姑餅干已被眾多企業跟風。在京東商城,與猴姑相似產品的品牌已有七八種,均聲稱以猴頭菇為主要原料,具有“養胃”作用。
除了猴姑餅干、黑芝麻乳,市場還有不少養胃茶、天然本草植物飲料打出了“養胃”旗號。這些“養胃”食品的一個明顯特征就是強調原材料的營養。
江中集團曾聲明自辯,稱猴頭菇有養胃功效在《中華人民共和國衛生部藥品標準》有明確的記載。該聲明同時表示,“一種食材有沒有功效是要經過科學界定的,烏雞、山楂都是食材,但它們同時又有功效,也是藥材。中國文化里的藥食同源就是這個道理。” 目前,南方黑芝麻乳并未提供“養胃”說的具體理由。唯一可作為解釋的是其官網“黑芝麻與健康”欄目內提及的營養知識――一段不足百字的中醫觀點。主要原料的微量元素含量高,是否就意味著工業化生產的食品營養價值高?
中國農業大學食品學院營養與食品安全系副教授范志紅說,根據2013年起我國正式實施的《預包裝食品營養標簽通則》,預包裝食品應按照規定標示營養標簽,營養成分種類及其含量的多少可以直接看標簽內的數據,而非簡單的原材料營養物質比較結果。
根據營養標簽,食品標注的營養價值及聲稱有明確的含量要求。以鈣為例,每100克的食品中,鈣能達到一個正常成年人每天所需量的15%,才能標注食品含有鈣或者是鈣來源;達到30%及以上才能說“富含鈣”。
那么,以我國藥品法典或是中醫典籍中的說法作為支撐,是否能夠令人信服?
范志紅認為,宣稱自己的養胃功效,只靠一份材料來證明不能服眾,更需要更權威的實驗數據來支撐。
和君咨詢集團合伙人夏忠群則表示,目前食品的“養胃”功效更多的只是民間傳統說法,大多無法進行科學定量實驗。
模糊的身份打“球”
不屬于保健食品,卻聲稱能“養胃”,這是現有“養胃”食品的共同點。根據《食品安全法》有關條例,普通食品不能宣稱具有保健功能及疾病預防功能。即便是特殊膳食用食品,雖然其產品配方設計有明確的針對性,但其目的是為目標人群提供營養支持,不具有預防疾病、治療等功能,食品標簽不應涉及疾病預防、治療功能。
范志紅直接對“養胃”的概念提出質疑:“在我國保健食品的27個功能中,并沒有‘養胃’的說法。‘養胃’既不屬于保健概念,也不屬于醫療概念,更不是營養概念,它究竟是什么概念?要養到什么程度才能算養胃?”
范志紅認為,目前“養胃說”的具體含義、標準和評價標準都不明晰,食品能“養胃”更多的是給消費者一份心理安慰。
中國食品商務研究院研究員朱丹蓬則表示,企業為尋求新的盈利增長點,推出了眾多功能性食品。這些功能性產品強調食品的某些功效,模糊了“食字號”和“健字號”之間的界線,明顯在打政策的“球”。
朱丹蓬認為,立法滯后性使得相關法律法規跟不上食品產業的發展速度,一方面是法律法規的缺失,一方面是消費者的信息不對等,沒有了約束,企業在逐利性的驅動下屢屢打出“球”。
“企業靠打‘球’很難保持基業長青。”夏忠群表示,單純或主要依靠這一策略,隨著市場的推廣,消費者發現其效果不如預期后形成的不良口碑,反而有可能損害之前的品牌形象。
食品單純強調營養功效不可取
利用現代人追求健康的心理,企業夸大宣稱食品的營養和功效。這并非個別現象,目前甚至有越演越烈的趨勢。比如,各類猴姑餅干稱猴頭菌富含氨基酸和多糖成分;又比如南方黑芝麻乳,除了在新版廣告提出“養胃說”,舊版廣告還曾通過黑芝麻與白色食品進行簡單的比照,凸顯“黑營養”的觀點。
加強疾控特色文化建設的必要性
(一)加強疾控特色文化建設是樹立疾控品牌的需要
一個人的文化靠其言行舉止、風度、修養體現;一個系統、一個單位的文化靠品牌、 社會貢獻和社會影響力來體現。疾控中心成立之初,社會各界對其知之甚少,2003年“非典”來襲,全體疾控人在與病魔進行大無畏的戰斗中贏得了國人的尊重和認同,疾控中心也逐漸為大家所熟知。但是在“太平盛世”,在我們的工作重心逐漸從傳染病防控轉向慢性病預防控制的時候,我們就需要通過文化建設樹立疾控品牌,擴大社會影響,贏得社會認同和尊重。
(二)加強疾控特色文化建設是增強系統凝聚力的需要
在中國,由于行政管理、經濟、社會影響等原因,形成了教育系統、金融系統、衛生系統等諸多系統,在衛生系統,疾控中心由于其特殊的存在形式和社會職能,又形成了所謂的“疾控系統”。能形成系統的,必定有其特定的社會職能和價值理念,“疾控系統”也不例外。
(三)加強疾控特色文化建設是完善科學管理的需要
國家提出要以法治國、以德治國,一個單位就要以制度治單位、以領導者的人格魅力治單位,這就離不開文化建設。在中國,疾控中心是一類比較特殊的事業單位,一是她沒有行政權力卻有類似行政管理職能;二是每個縣級以上行政區域均設有一家疾控中心,可以說在當地,疾控中心的工作缺少競爭和類比。在現行管理體制下,疾控中心要較好地履行職能,不斷發展事業,樹立良好的社會形象,加強疾控特色文化建設就顯得尤為重要。
加強疾控特色文化建設的有效途徑
(一)精心提煉、大力宣揚疾控特色精神文化
疾控精神是疾控系統全體職工在疾病預防控制長期實踐中形成的精神信仰、價值理念、職業道德和職業責任,是疾控文化的核心和靈魂,是疾控向心力和凝聚力的集中體現,是疾控事業科學發展、可持續發展的寶貴精神財富。
(二)不斷完善、創新發展疾控特色制度文化
制度文化是疾控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不斷建立和完善具有疾控特色的、與疾控工作相適應的行為規范、規章制度,對于保障疾控的工作秩序的正常運轉、調整與協調內外關系,調動職工的積極性和創造性,推動疾控事業不斷向前發展起著重要的保障作用。
(三)科學設計、全方位營造疾控特色環境文化
環境文化是人們在社會實踐過程中,對自然的認識、對人與自然環境關系的認知狀況和水平的群體性反映樣態,由“環境認知文化”、“環境規范文化”、“環境物態文化”和“民俗環境文化”構成,四種文化交融互攝、循環擴展,形成一個動態的復合體。環境文化的概念比較復雜,但環境又可分為硬環境和軟環境,硬環境主要指建筑物的形態、裝飾、標志、標識等。
多年后,這名中國醫師找到了原因,那就是:許多美國人一生都在不斷地進行健康投資。
10多年前,我曾在美國學習工作過,以后因工作關系也常去美國,對他的發現我深有同感。在美國,無論是小孩還是老人,無論是政府、軍隊還是學校、企業,從上到下,不分男女,都非常重視健康投資。造成“窮人胖,富人瘦”的原因,無非是富人更有錢進行健康投資。
光健身減肥的生意,在美國就有億萬美金的市場。每天的報紙、電視、廣播都有與醫學健康有關的新聞信息。全國性的大電視臺高薪聘請醫生做專職醫學健康編輯、記者,地方小電視臺則花遠高于醫院的年薪聘請護士來全職報道醫學健康消息。小學從一年級就開始灌輸健康平衡飲食和生命在于運動的概念。無論是早晨、中午還是晚上,不管是平時還是周末,到處都可以見到跑步健身的男女老少。健身俱樂部、游泳池、各種球場比比皆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