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課堂教學優點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關鍵詞] 多媒體 英語教學 優點 需要注意的問題
隨著現代科技尤其是計算機技術的飛速發展,多媒體技術得到了越來越廣泛的應用,將多媒體技術應用到教學當中也成為了當今課堂教學的發展趨勢。我國教育部在《基礎教育改革綱要(試行)》中提出:“大力推進信息技術在教學過程中的普遍應用,促進信息技術與學科課程的整合,逐步實現教學內容的呈現方式、學生的學習方式、教師的教學方式和師生互動方式的變革,充分發揮信息技術的優勢?!?的要求。在大學英語教學中,合理地把多媒體技術運用到課堂教學中能夠給學生提供一個全新的課堂環境,而這種新的課堂環境既能夠滿足教學的多種需要,又能夠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和求知欲,對于提高教學質量有著積極的促進作用。
一、 英語課利用多媒體課件教學的優點
1、英語課利用多媒體課件教學能夠引發學生濃厚的學習興趣
長期以來,傳統的英語課堂教學主要是一支粉筆、一塊黑板,教師講,學生聽,教師處于教學過程中的絕對中心地位,教學方法和教學環境比較單一。這種呆板傳播式、填鴨式的教學模式,使師生倍受折磨,教學過程也只是完成了“授業”的任務,根本談不上“傳道”的目的,多數情況下學生只能充當被動的語言知識的接受者,難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主觀創造性,達不到“授人以漁”的目的,學生實際運用語言的能力提高緩慢。和傳統模式相比較,多媒體技術在形式上改變了傳統的教學模式和教學方法。利用多媒體技術輔助英語課堂教學使教材圖、文、聲、像并茂,使教材的知識性、趣味性和思想性有機的融為一體,讓學生在視覺和聽覺上得到和諧的信號刺激,讓學生從多角度輕松愉快的接受學習信息,學生的學習興趣和積極性馬上就被調動起來了,注意力也集中了,教師的授課內容變得新穎而充實,教學效果有了明顯的提高。
2、英語課利用多媒體課件教學能夠提高學生的學習效率
隨著現代科學技術的不斷發展,大量的心理學實驗證明,人們學習同一份材料,運用視聽相結合的方法進行學習的效果要遠比只是聽或只是看的學習效果好的多。多媒體課件教學實現了文字、聲音、圖像、動畫和活動視頻等諸多方面的有機結合,可以把學生的認知過程、情感過程、意志表現綜合的統一到生動的教學過程當中,創造出教學情境,將本來枯燥的教學內容變成了一個個圖文并茂、生動形象、妙趣橫生的世界,給學生的聽覺、視覺帶來強大的沖擊力,大大增強了學生對授課內容理解能力。
3、英語課利用多媒體課件教學能夠提高教師的教學效率
多媒體課件教學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擺脫教師的重復性勞動,在內容的選擇上,我們當前所使用的教材不但配有錄音帶,還配有多媒體光盤,這為我們提供了豐富的教學資料,我們可以積極的利用這些有利提條件;還可以集體備課,成果共享,每人主備一課,根據學生的實際水平,選擇補充課件的內容,然后經過集體討論修改最后定稿。如:在為學生講評作文時,可以利用多媒體課件的形式來標記謬誤,使學生加深印象。在導入部分加入多種形式的音像材料如歌曲、電影片段、人物介紹等,將一些社會、人文、歷史等背景知識表現出來,由于形象直觀,生動活潑,能夠增強學生的學習興趣。當然,每位教師也可以有自身的特點,適當補充具備自己特色的教學內容。
教師在制作多媒體課件和探索多媒體教學方法的同時,也提高了自身的知識水平。教師需學會通過電腦對文字、表格、圖象、聲音等進行處理;還要學會使用相關的工具(如PowerPoint ,Photoshop ,Flash等)以及利用網絡來獲取信息等,從而大大加強了教師的創新精神。
二、 多媒體技術應用于英語教學應該注意的問題
多媒體技術應用于英語教學能夠大大地優化和改進傳統的教學方法,全面提高英語教學質量,達到更好的教學效果;但是任何事物的發展總是一個辨證的過程,在多媒體的開發與應用過程當中也存在著一些問題需要我們注意。
1、多媒體技術只能輔助英語教學,不能反客為主
多媒體技術是一種新興的教學手段,是為教學服務的,是教學中為解決某一教學任務而使用的手段或工具。多媒體技術在英語教學中只能起輔助作用。在英語課堂教學中,要堅持“以人為本”,教師和學生是課堂教學的主體,師生之間的交流是很有必要的,當學生遇到問題時教師及時的給予提示幫助,學生的信心就會大大增加,這是機器無法替代的。一些教師將多媒體的作用過度夸大,認為多媒體是無所不能的,在實際教學中,無處不應用多媒體。如果過多的追求多媒體,甚至把整堂課都設計成多媒體課件,教師在采用多媒體課件授課時,只專注于操作電腦、演示課件,一堂課下來幾乎不用黑板和粉筆,勢必會減少師生之間的交流;而學生的注意力也會過多的被吸引到多媒體課件上,這樣不僅不能增強教學效果,反而會分散學生的注意力,干擾學生的思考,使學生的注意力過多的集中在多媒體課件的畫面和聲音上,其結果是喧賓奪主,沖淡了主題,不利于學生看清問題的本質。成為教學的干擾源。我們采用多媒體技術進行教學,不應該也絕對不會妨礙傳統教學手段的應用?,F代的信息技術手段應該說是對原有教學手段的加強,而不是替代。
2、多媒體課件的制作要注意選材,科學設計
制作多媒體課件所需要的教學資源往往比較零散,不成系統,這就需要我們平時多積累一些包括文本、視圖、音像等多方面的教學資源,儲存起來,以備教學時使用。選材時還要注意選擇那些與實際教學內容相關,感覺直觀,易于學生理解的信息。
要想制作出科學合理的多媒體課件,首先要明確教學目標。教師應該先考慮到設計的內容和設計的對象,然后再考慮如何進行設計,確定要講授的教學內容。在設計教學內容時,教師主要考慮的應該是如何讓學生認知學習的內容,如何讓學生參與到教學活動中來。多媒體課件與英語課堂教學相結合的主題是語言的學習,學生需要大量的口語、聽力等方面的練習,教師在設計教學內容時,應該從實際出發,遵循教學原則,利用多媒體把信息準確無誤、簡單易懂地傳遞給學生。因此,教師在制作英語多媒體課件時應該把解決英語教學中的問題放到首位,追求多媒體課件的內在作用,而不是外在的形式美。在多媒體這種新的教學技術支持下,必須要有新的教學觀念,這樣才能夠使多媒體技術成為現代課堂教學的良好工具。
參考文獻:
[1]朱寶銀.多媒體網絡在教學中的應用[J].職教論壇,2003,(2).
用優勢;探究
【中圖分類號】 G633.67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4―0463(2015)22―0047―01
交互式電子白板是匯集了尖端電子技術、軟件技術等多項先進技術以及全新材料制成的高新技術產品,它主要通過應用電磁感應、超聲波等原理,結合計算機和投影機,可以實現無紙化辦公及教學。交互式電子白板豐富的圖庫和課件資源營造了有趣的引人入勝的課堂氛圍,營造了真正的新型教學環境、動態教學環境,解決了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技術層面的局限性,從而提高和優化教學質量。
一、 傳統媒體與多媒體技術的局限性
課堂是學校教育的主陣地。傳統的課堂教學主要借助黑板和粉筆進行,雖然教師能夠比較充分地發揮主導作用,師生能夠及時互動,但是,由于該技術手段單一、教學資源嚴重受限、教學內容無法再現和重復利用。隨著社會的發展和各種信息技術手段的出現,學校課堂中越來越多地需要展示豐富多彩的數字化媒體材料,多媒體課堂確實有許多傳統媒體所不具有的優點與功能,如可以展示各種數字化媒體材料、補充豐富學生的各種感知,能充分展示復雜動態的過程,信息量大,但在多媒體課堂教學中也存在一些不足之處。
首先,缺乏交互性控制,即教師在屏幕前講授時不能對投影在大屏幕上的內容有任何控制,只能按事先制作好的課件順序講授,教師大部分時間扮演著放映員的角色,無法像傳統教學過程那樣可以在課堂上邊講解、邊標注、邊板演,尤其是對需要大量推理論證的學科如數學等更顯不足。
其次,由于教學資源庫的建設不完善,課堂教學課件制作不易。教師在多媒體教室上課用到的課件絕大多數是自己動手制作的。他們制作這些課件需要花費很長的時間,由于廣大教師受計算機水平的限制,他們制作的課件不能滿足課堂需要,不能將信息技術和課程有效地結合起來。對課件制作人員來說,除了要掌握很多的計算機專業知識,還需要掌握與課件相關的專業知識,對于教師來說顯然是一個很大的負擔,課程的層次性、結構性、交互性不能得到很好的體現,多媒體課堂教學的優勢也就難以得到充分的發揮。
二、交互式電子白板在課堂教學中的應用優勢
1. 對教師教的優勢。
(1)便于靈活高效地實施教學過程。①作為電子教學工具。交互式電子白板自帶一些常用教具的電子符號,比如數學教學中常用的直尺、量角器工具,這些電子工具可以方便地用于畫圖、測量、角、扇形等知識的教學過程中。②局部放大功能。因為一般的黑板、屏幕、白板都不是特別大,如果想讓全班學生都能清晰地看到白板上的教學信息,只要在交互式電子白板上很隨意地拿感應筆一劃,這一部分內容就放大了。③回放功能。利用交互式電子白板系統的回放功能,可以對以前的操作過程進行任意多次回放,實現高效有序的復習。④探照燈功能。利用交互式電子白板系統的探照燈功能,能使重點、難點非常突出顯現,特別是對于中小學生,能夠有效地激發他們的學習興趣。⑤編輯、批注功能。對于已經制作好的課件,教師可以在白板的批注模式下,對原有的課件進行控制和批注,甚至可以在一些視頻文件上進行標注,展開詳細的講解,更好地引導學生把握重點。
(2)無縫地使用數字化信息化資源。交互式電子白板可以無縫地使用一些數字化信息化資源,這些資源包括網址、視頻和音頻剪輯、教學交互性程序等,使得數字化資源的呈現更靈活,也解決了過去多媒體投影系統環境下,使用課件和幻燈講稿教學材料結構高度固化的問題。
2. 對學生學的優勢。
(1)提高學生的課堂學習效率。在整個教學過程中,學生可以根據自己的想法,隨時更改、充實教師原先的“課件”內容。不管是學生對知識的正確理解,還是錯誤的回答,或是對錯誤回答的及時更正,只要在白板上操作,白板系統都會自動儲存這些寶貴的資料。由于可以進行存盤、打印,所以學生只需專心致志地聽講,不必忙著記筆記,課后可以直接存盤帶走課堂教學資料,以供復習,大大提高聽課效率和學習效率。
一、利用故事,激發聯想
針對小學生愛聽有趣的奇聞軼事的心理特點,在導入新課中,適當引入一些與教學內容有關的故事、寓言、典故、謎語、趣聞等,可以幫助學生展開思維、豐富聯想,可使他們興致勃勃地投入新知識的學習中去,變好奇心為濃厚的學習興趣。例如在講“分數大小的比較”一課時,老師說:“今天我給大家帶來一個故事,你們想聽、想看嗎?”這時老師打開電腦播放《西游記》片斷:“唐僧師徒四人去西天取經。一天,天氣特別炎熱,師徒四人口渴難忍,讓八戒去找西瓜解渴。不大一會,八戒抱著一個大西瓜回來了。孫悟空說:“把西瓜平均分成四份,每人一份?!卑私渎犃瞬桓吲d了,叫喊道:“西瓜是我找來的,不給我六分之一,也得給我五分之一?!蔽蚩諛妨?,趕緊切了五分之一給八戒。八戒吃完西瓜拍著肚皮說:“我真傻,為什么比應得的還少呢?”學生聽完故事后,教師說:“你們能告訴八戒這是為什么嗎?”這樣的導入,既生動有趣,又蘊含著新知識,能激勵學生積極主動地學習。以與教學有關的趣聞、故事作為新知識的切入點,能幫助學生理解教材,為課堂教學成功鋪下基石。
二、以舊聯新,搭橋鋪路
采用這種“溫故而知新”的方法,在投影片的設計上要找準舊知識和新知識的聯結點,并因情況而異采用不同的方式。一種是聯想式。如教《環形面積的計算》時,可做一框兩幅抽拉投影片。教學時,先出示兩個半徑分別為5厘米和2厘米的圓,讓學生先計算出兩個圓的面積,然后啟發學生想:圓的面積和環形面積有什么聯系?能從兩個圓的面積得出環形的面積計算公式嗎?最后老師演示抽拉投影片,把兩個圓重疊在一起,形成兩個同心圓。學生通過形象直觀的投影演示,理解了環形面積的計算方法是用大圓的面積減去小圓的面積, 從而實現了知識和方法的“遷移”。學生學得積極主動、輕松扎實。另一種是對比式。如教《有余數的除法》時,先投影顯示六個梨、三只盤子,指名學生到投影儀上把六個梨平均分放在三只盤子里,他們很快分完了。這時老師在投影儀上又加了一個梨,繼續讓學生把七個梨平均分在三只盤子里,結果剩下一個梨無法平均分。 趁勢讓學生思考這兩道題:什么變了?什么沒有變?剩下的數叫什么數?通過觀察比較,學生理解了正好分完的叫“整數除法”,不能正好分完的叫“有余數除法”,剩下不能分的數叫“余數”。這樣既溫習了舊知識又掌握了新知識,同時有助于學生形成良好的認知結構,對知識的掌握也較為深刻。
三、結合重點,提高認識
在教“相遇應用題”時,其要點是:①掌握此類應用題的結構特征;②能在正確分析此類應用題數量關系的基礎上正確解答此類應用題。如教學時,在兩張膠紙上各畫一輛汽車,通過抽拉直觀演示,顯現兩車相遇的全過程。這樣分解就會給學生留下深刻印象:a、時間:同時;b、地點:兩地;c、方向:相對;d、結果:相遇。在學生掌握了這些特征后,可進一步通過投影片抽、拉的演示,弄清速度和、相遇時間、相距距離等概念的含義,即:速度和——單位時間里兩車共行的路程;相遇時間——從兩車同時出發到相遇所經過的時間;相距距離——相遇的這段時間里兩車共行的路程。教師通過投影的直觀演示,突出了相向而行的兩車各從起點出發開始直到兩車相遇點。突破了難點后,學生對相遇應用題的特征既有感性認識又有理性認識,因而解答起來就會得心應手。
四、善于引導,拓寬思路
教學過程中,教師要善于把握學生的思維導向,要有一定的預見性,在學生思維轉折處采用恰當方法及時點撥提示,盡可能地使學生產生發散性思維,又少走彎路,提高學生解題的能力。
如當學生學習了圓周長的計算方法后,在計算半圓周長時,常把圓周長的一半誤為半圓周長。產生這種錯誤的原因:一是受圓周長計算方法和“半”(1/2)字的影響;二是在思維轉折處發生了障礙,沒考慮圓周長的一半與半圓周長二者的區別。此刻,展示半圓圖(弧長和直徑可以分離的復合片),通過抽拉演示并伴以 “半圓周長是由哪幾部分組成的”這一提問,學生就會立刻明白錯在哪里,并使之印象非常深刻。
五、借助電教,解決困惑
教者如能在學生思維困惑處介入電教媒體,既有利于及時點撥和調控,也有利于學生空間想象能力、解題能力的培養。 如教學長方體、正方體體積之后,出示這樣一題:把一個棱長為五厘米的正方體表面全部涂上紅色,然后將此紅色正方體切割成體積是1立方厘米的正方體小塊,一共可切多少塊?其中一面、兩面、三面有紅色的各為幾塊?還有幾塊一面紅色也沒有的?
一、師生共同創造良好的教學開端
興趣是創新的基礎和源泉,成功后的喜悅和樂趣,會極大地喚起學生的創新熱情。開放評價的目的就是讓學生不斷品嘗到學習音樂和獲得創新的成功樂趣。在教唱歌曲時,我們可以利用美麗的畫面,動聽的歌聲去看、去聽,充分調動學生的視覺和聽覺器官,更形象直觀地感受音樂、理解音樂,讓學生充分發揮想象力,擴大音樂視野。教師隨時抓住學生的注意力,善于摸索、分析學生心理,了解學生的心態,這樣才能不斷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所以,我們在音樂教學中應努力營造音樂氛圍,引導學生抓住音樂特點,“讀”懂音樂,感受音樂。
二、音樂教學應突出“音樂性”
音樂課程是實施美育的重要途徑,其特點就是情感審美。音樂教育的基本方式是以情感人,以美育人。
音樂美,就是一種特殊的情感表達方式。因此,音樂教學的重要機制,在于有情感的教師面對有情感的學生,通過音樂進行審美的傳遞、體驗和交流。音樂教學的過程,應是一種自覺的審美體驗過程,這個過程應貫穿所有的審美因素,并以美感的發生為根本內容,只有在長期的、反復的美感發生和發展中,音樂教育才會影響學生的情感意向,形成審美情操,從而使人格得以完善。也就是說,在音樂教學中,要強調音樂的情感體驗,根據音樂藝術的審美表現特征,引導學生對音樂表現形式和情感內涵進行整體把握。只有當學生對所感知的美有深刻的情感體驗時,才會產生對美的熱愛,只有把培養學生對音樂的感受、理解和想象與音樂情感聯系起來,才能真正體現音樂審美的意義。因此,具有深刻審美內涵的音樂教學必定是富有音樂性的。同時也是我們體現音樂教學有效性的一個重要途徑。
三、學科綜合,突出音樂教學的有效性
課改中的綜合是為了更深入地加強對音樂的理解。通過綜合,更全面地建立起音樂與相關學科的聯系,通過綜合完善音樂自身的學習領域。從更大范圍內讓我們的學生更全面地獲得音樂的益處。讓學生在理性思維與感性思維中尋找平衡點和連接點,從另外一個途徑豐富音樂學習的內容。同時,也證明了作為一門最感性的藝術門類,音樂在溝通和形成這種聯系方面具有其它學科無法相比的優勢,它將賦予我們音樂教育無窮的生命力,這是我們衷心期望的。我們應清醒地認識到:融入其它學科的特長,引入其它學科的優勢,是為了更好地感受、理解音樂,是為了更好地學習音樂,激發學生對音樂的情趣。在音樂教學中教師必須把握這個“度”,這個“度”就是以音樂為本。教師不管采用哪個學科哪種方式引題,都要盡快地切入到音樂場面的教學上,在課堂上讓音樂早一點響起,早一點亮出音樂課的招牌。
四、緊緊抓住音樂要素,深化音樂審美
音樂要素是音樂教學的靈魂,是音樂教學之根本,在各領域開展音樂教學都必須緊緊抓住音樂要素。如欣賞教學,我們要引導學生運用音樂要素去分析音樂作品,這才是深層次的欣賞。音樂欣賞為學生提供了最好的審美實踐機會,使學生感受音樂語言美的同時,還能夠從音樂作品的題材、體裁、風格、格調中理解音樂的內容、形式、哲理的美。在教學中,應充分揭示音樂要素在音樂中的表現作用,讓學生親身感受音樂中最激動人心和極具表現力的部分,幫助學生逐步增加對各種音樂要素的敏感反應,即培養學生對音樂的感知能力,這也是音樂教學要義所在。
五、器樂教學在音樂教學中的有效利用
器樂教學可以說是通往更好體驗音樂的橋梁,事實上它本身就是一個廣泛的音樂學習領域。器樂教學對于學生來說,既是很好的音樂實踐,又能促進知識向能力的轉化,而器樂演奏對于激發學生學習音樂的興趣,提高對音樂的理解、表達和創造能力等方面都有著極為重要的意義。
關鍵詞 多媒體;語文教學;課件
中圖分類號:G633.3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671-489X(2012)34-0058-02
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多媒體技術迅速興起,并被廣泛應用到了課堂教學中。這為改革語文教學手段,提高語文課堂教學效率帶來了新的生機和活力。但在教學實踐中還有一部分教師對多媒體技術輔助語文教學的優點認識不清,教學實踐中存在一些問題,不知道如何正確、合理地使用。筆者結合初中語文教學實踐,就這些問題談談自己的看法。
1 多媒體輔助語文教學的優點
1.1 多媒體的運用有利于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美國心理學家布魯納說過:“學習的最好刺激,乃是對所學材料的興趣?!笨梢?,學習興趣是促使學生積極主動學習的重要條件和心理前提。學生只有對所學內容感興趣,才會激發求知的欲望,才會以飽滿的熱情全身心地投入到學習之中,從而達到最佳的學習效果。語文教學中利用多媒體技術將文字、聲音、圖像等進行有機地整合,可使教學內容更加形象、生動,充分調動學生的視聽感官,有利于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如筆者在講《中國石拱橋》一課趙州橋和盧溝橋的特點時,用多媒體分別播放配有動聽音樂和解說的趙州橋和盧溝橋的相關的圖片,大大激發了學生學習課文內容的興趣。
1.2 多媒體的運用有利于突破教學重難點
初中語文教材中,有些內容比較枯燥抽象難以理解,如果只是教師口頭講解,學生很難接受。采用多媒體技術輔助語文教學,可以創設模擬與教學內容相關的場景、氛圍,形象、逼真地反映客觀事物,化復雜為簡單,化抽象為具體,使課文內容變得更容易讓學生理解,有利于突破教學的重難點。如《蘇州園林》一課,讓學生通過課文描寫和教師的講解來理解蘇州園林建筑上的共同特征——“務必使游覽者無論站在那個點上,眼前總是一副完美的圖畫”——有一定難度,如果用多媒體畫面把蘇州園林的亭臺軒榭的布局、假山池沼的配合、花草樹木的映襯、近景遠景的層次及每一個角落的圖畫美、門和窗的圖案美、園內建筑的色彩美表現出來,通過對比分析,就會加深學生對蘇州園林的共同特征的認識。
1.3 多媒體的運用有利于增大課堂容量,提高課堂效率
多媒體技術輔助語文教學減少了板書、繪圖、不必要的描述講解等花費的時間,提高了課堂教學對時間的利用率,有利于增大課堂的容量,同時多媒體融圖片、文字、聲音、圖像等為一體,增強教學內容的形象性和動態感,強化學生對課文的理解和感受,從而能有效地提高學習效率。如筆者在講朱自清的《春》時,第一課時由多媒體展示描寫春的古詩句導入,然后用多媒體展示作者簡介、生字詞,再用多媒體播放配有音樂和畫面的課文朗讀錄音,讓學生跟讀,感知課文內容,領略文章的語言美,再用多媒體出示問題,引導學生歸納文章的內容結構,最后用多媒體展示描寫春天的古詩進行拓展練習。這樣一來既增加了課堂的容量,也提高了課堂效率。
2 多媒體輔助語文教學存在的問題
正因為多媒體技術輔助語文教學有這么多的優點,才使它被大量運用到語文教學活動中來。但是,在實際運用中卻出現很多問題。
2.1 忽視學生對文本語言文字的品讀、體味
語文教學中用多媒體來呈現課文內容有著傳統媒體無法比擬的優勢。但是,語文教學不僅僅是讓學生掌握課文所反映的內容,更重要的是培養學生正確理解和運用祖國語言文字的能力。因此,語文教學應圍繞引導學生對文本中的語言文字進行品讀、體味而展開,只有這樣,才能使學生加深理解和體驗,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的熏陶、思想的啟迪,使學生的語文能力和語文素養得到提高。而一些教師用多媒體技術輔助語文教學只講究視聽沖擊,一味地將課本文字翻譯成聲音、畫面、圖像等來取代語言形象,而忽視了對語言文字的品讀、體味。如有的教師在教學《智取生辰綱》一課時,不是讓學生通過課文語言文字的描寫來了解楊志這一人物形象,而是放了一段視頻剪輯,經常如此,怎么能提高學生的語文能力呢?
2.2 妨礙學生想象力的發揮
語文教學強調培養學生的形象思維能力,而想象能力是形象思維能力的重要體現。語言文字本身提供了豐富的想空間,語文教學中教師讓學生根據語言文字的生動描述在大腦中呈現出相關的具體圖景,可以充分發揮學生的想象力。而有的教師在教學中,還未讓學生品讀文本,就用畫面或圖像來代替學生對語言文字的獨特體驗,在一定程度上妨礙了學生想象力的發揮。如有的教師在講《三峽》一課時,還沒讓學生閱讀課文,就急于用多媒體展示相關景物的圖片,使學生的發散思維受到限制,阻礙了學生獨特的想象與體驗。
2.3 多媒體和課件“統治”課堂教學
多媒體課件集聲音、圖像、文字等多種信息于一體,對于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創設教學情景起到重要作用。于是,很多教師便在語文課堂教學中充分運用。如有的教師把所有的教學內容和環節都做在課件中,把整堂課用多媒體課件控制了起來,用課件的演示代替教師的講解,用事先設計的課件代替學生的語文實踐,整個教學過程的講解、描述,以課件為中心來展開,使學生處于被灌輸的狀態,其結果是教師的主導作用和教學藝術性、學生學習的主體作用無法充分發揮,以及知識的及時反饋、情感的交流都難以實現。
3 多媒體輔助語文教學的改進
以上列舉的多媒體輔助語文教學中的這些問題對語文課堂教學起了副作用,影響了教學效果。要想在語文教學中發揮多媒體的優勢,必須糾正這些錯誤做法。
3.1 確保語文教學應以語言文字為本的地位
語文學科不同于其他學科,其他學科師生雙方要在課堂上研究語言媒體所傳遞的各種知識信息,而語文則是研究語言媒體本身。語文教學的最終任務是培養學生正確理解和運用語言文字的能力。這種能力的培養必須通過對語言文字本身的學習和訓練來實現。語文課堂上教師引導學生在閱讀文本的基礎上揣摩、體味、聯想、想象,進而對文本信息進行概括、篩選、整理、遷移,這應該是語文學習的主要方式。而不能用多媒體一味地以圖像直覺取代語言形象,忽視語言訓練和語言教學的功能。
3.2 合理使用多媒體,留給學生思維、想象的空間
使用多媒體進行語文教學,最大優勢在于給學生以直觀的感受。但是,如一味追求直觀、形象,反而會限制學生的思維,妨礙學生想象力的發揮。因為語言文字本身所提供的想象空間遠遠大于直觀的畫面,教師如果忽略學生對語言文字的審美體驗,用有形的圖像來代替學生無形的想象,就容易使學生的思維形成定勢,剝奪學生想象力的發揮。語文教學中使用多媒體要注意語言文字自身的特點,不能用畫面、圖像來全部代替學生對語言文字的獨特體驗,要留給學生思維、想象的空間。
3.3 遵循輔教學的原則
本次應用電子技術學案進行英語課堂探索,選用的是譯林版牛津小學英語六年級上冊Unit 5 Signs。而通過本次課的學習,1、要進一步讓學生學會對標志進行分類,(即按標志告訴人們內容的不同,把標志分為四類,directions, instructions,warnings,information)。2、要求學生通過自己探索,小組合作等方式學習一些新的標志,不僅理解其意義,而且能嘗試對其進行分類。3、通過對標志含義的表達,進一步掌握can、can’t、must、mustn’t等情態動詞的用法。4、從情感目標來講,因為標志和我們密切相關,通過對該主題的學習。最重要的是要讓學生更好地理解遵守規則的重要性,并在實際生活中嚴格遵守各項規章制度,從而保障自己和他人的生命安全。
下面就利用“電子學案”進行的英語課堂教學談一些自己的體會。因為用“電子學案”進行教學,其出發點是想讓學生通過自己的探索完成學習任務,讓程度不同的學生都能有所得。所以在進行課堂設計時,我考慮作為課堂的設計者、組織者、管理者必須是要設法讓每一位學生都能積極主動參與各項課堂活動,讓學生的主動性得到充分地發揮?,F代心理學證明,在學習中,如果態度積極主動,所學的知識就能夠更有效地被吸收和理解,學習效率就能夠大大提高。為了達到目的,在這堂“學案”課上,我做了以下幾方面的努力,取得了不錯的效果。
一、創設情境,讓課堂生動起來
情境教學是一種促使教學過程變成一種能引起學生極大的興趣,能激發學生向知識領域不斷探索的教育方法。在本次“學案”課上,我創設與生活密切相關的問題學習情境導人課文,取得了很好的效果。首先,我播放了一段交通事故的錄像,一輛快速行駛的小汽車沖過十字路口,與正常行駛的一輛大客車發生猛烈撞擊,小汽車飛出去翻倒并燃起大火,小汽車司機在交通事故中當場身亡。雖然錄像只持續了短短幾十秒鐘,但給同學們的心靈帶來了一定的沖擊,why did it happen?我馬上提問引發同學們思考,接著畫面上出現了“紅燈”的標志,What does this sign mean?同學們的回答幾乎異口同聲,接著我解釋道,因為汽車司機沒有注意到紅燈標志,所以沒有按規定停車,結果釀成大禍。進而再提出問題啟發同學們思考:What will happen if we don’t notice the signs in our life?于是同學們自己得出結論:Maybe we will be seriously injured or lose our lives.然后我總結到:認識標志,理解標志含義,遵守規章制度都與我們的生命密切相關,從而自然、流暢地引入了課題,也為同學們認真對待本次學習任務作好了情緒鋪墊。
二、組織學生參與形式多樣的英語課堂學習活動
英語教學的實質是交際,是通過活動表現的。活動是轉變教學方式的關鍵。丹麥語言學家葉斯帕森說過:“學外語要像學游泳一樣,必須讓學生浸在水中,而不是偶爾沾沾水”。英語活動化的課堂學習,以學生主動參與為核心,發揮活動在英語教學中的積極作用,培養學生學習英語的興趣,改善學生的學習方式。使活動成為學生智力、情感發展的紐帶,為學生有目的地、積極主動地發展自己創造條件。同時,活動設計要注重層次性,既讓學生拾級而上,又讓學生“跳一跳”才能摘得,這樣,才能收到預期的效果。以這堂課為例,課前我讓學生提前體驗合作學習,以小組為單位(四位同學為一組),運用已學過的標志和規則,共同完成主題為“signs”的海報制作,要求“圍繞主題,畫面美觀,布局合理,表達準確,并在規定時間內完成”,在接受任務后,各小組都紛紛推薦小組負責人,進行合理的角色分工,海報完成,各小組成員分享合作的結晶,通過愉快的課前海報制作過程和課中的海報內容介紹及其他小組海報的欣賞,不知不覺中,同學們重溫了學過的相關主題的知識,為后階段新知識的學習做了很好的鋪墊。
三、充分發揮“電子學案”課堂教學評價表的優點
課堂教學評價表,它是從學生的參與度、交互度和達成度等各方面評價學生的學習。通過評價表的制定,引導教師把課堂教學的重心從關注完成教學任務轉移到重視學生的發展上來。更重要的,是通過指導學生學習評價表,讓學生進一步明確要學什么,該學到何種程度,這樣有利于學生充分發揮其學習的主觀能動性,積極參與到英語學習的各個環節中。在本次“學案”課前5分鐘,我組織學生明確這堂課的四大學習任務和評定標準,讓學生學習的目的性和方向性更強。課后通過填寫評價表,讓師生站在各自的立場關注到差異,通過反思,教師可不斷改進教學策略和方法,成為會教的教師;作為學生可以調整自己的學習態度、習慣和方法,成為會學的學生,師生雙方都受益匪淺,這是“學案”課的一大亮點。
經過實踐,從關注學生學的角度出發,運用“電子學案”進行課堂教學探索,體現了2011版《小學英語課程標準》的精神和發展方向,有利于學生的終身學習,也有利于教師的專業化發展。我相信,隨著新一輪課程改革的深入,我們對新理念的認識水平會不斷深化,經驗也會不斷豐富,教學能力也會不斷得到提升!
一、有效使用電教手段,以靜變動,便于學生理解
小學低年級學生抽象思維能力較差,對課文中出現的抽象事理和深奧的道理,單聽老師講不容易理解,因而利用多媒體化靜為動、化無聲為有聲的優勢,將抽象的知識、深奧的道理進行形象演示,能使學生在短時間內獲取準確的知識。如:《小蝌蚪找媽媽》一課,我在教學中先讓學生在課文中找出小蝌蚪變成青蛙的語句,體會理解的同時利用多媒體演示動畫,讓學生觀察到他們說話的動態,聽幻燈片上小蝌蚪和鯉魚、烏龜的對話,這樣多數學生產生了想把閱讀、觀察、討論得到的信息,通過思維即刻表達出——我已知道小蝌蚪是怎樣樣變成青蛙的……所以,合理有效使用電教手段,結合動畫內容,學生理解也就容易多了。
二、有效使用電教手段,啟發學生思維,突破課堂教學難點
在語文課堂教學活動中,大家都知道每篇課文都有一些讓學生難以理解的重點詞句。如果能恰當地運用電教手段便會使一些難以理解的內容迎刃而解,如:在語文第一冊第七課中,講方位詞上、中、下,我在教學中充分發揮電教優勢,啟迪學生思維,利用多媒體課件,讓學生觀察,小朋友在玩滑滑梯,誰在上,誰在中,誰在下。由于小朋友在不同地變換位置,上、中、下也在不同地變換,讓學生直觀地看到了上、中、下位置并不是固定不變的,而是在比較中出現的,這比我們以往用嘴說概念要好得多,同時也使學生在輕松愉快的環境中增添了知識,突破了課堂教學難點,做到知識傳授更易讓學生接受。
【關鍵詞】 交互式電子白板;互動課堂;初中數學
目前我國許多城市的初中數學課堂中已經運用了交互式電子白板教學,交互式電子白板教學具有書寫、顯示以及存儲等功能,它可以很好地滿足各個學科的教學要求,特別是在數學的教學中,可以把數學中一些抽象的問題進行具體化. 和多媒體教學相比,運用交互式電子白板進行教學時教師可以對白板上的內容進行隨意拖動,這在一定程度上也保留了傳統教學的模式,就比較容易接受,還加大了師生之間的交流. 交互式電子白板教學的操作方法十分簡單,推廣起來阻力比較小. 在如今這個信息技術發達的時代,利用高科技信息技術進行教學是必然的,而這種新型的交互式電子白板教學保留了以往黑板教學的模式,還擁有多媒體計算機的生動的教學優勢.
一、交互式電子白板的基本功能與優點
交互式電子白板教學適應了教學科目所需的要求,是對多媒體教學技術的進一步改進,和多媒體教學技術相比,它擁有更好的交互性與方便性. 交互式電子白板基本的功能:(1)可以運用電子筆進行教學,電子筆就相當于傳統教學中的粉筆,也是一個靈活的移動鼠標,教師可以利用電子筆對白板進行自如的控制. (2)交互式電子白板的固定方式是多種多樣的,而且對其進行安裝和拆卸也都是十分方便的,而且具有多媒體教學中的投影功能,十分耐用,整套設備的穩定性很強,使用的壽命也長,最主要的是它不容易受外界環境的影響. (3)交互式電子白板的整體設計充分地體現出人的主導性,可以滿足不同人群的需求,白板的設計有很多的規格和型號供人選擇,而且它操作的方法十分簡單,更易被學生與教師接受. (4)交互式電子白板對內容的定位性能好,擁有的分辨率極高,還有和傳統的教學中一樣的大面積的板書面,滿足了教師的需求. (5)交互式電子白板是多種教學工具的結合體,可以為教師提供更好的教學課堂以及演示的條件,有效地提高了教師的教學效率.
交互式電子白板在設計時保留了傳統的課堂教學模式,滿足了教師在教學時把書寫與講解結合的習慣,而且電子白板可以把板書的內容進行存儲,可以被反復地利用. 電子白板又有海量的資源庫,可以實現教學資源的共享,教師在課堂中教學的每一個內容都可以進行保存,學生就不用把所有的精力都放到課堂筆記的記錄中,就可以更加專心地聽講,提高課堂教學的有效性. 交互式電子白板教學主要的優勢是可以進行有效的互動,這就彌補了多媒體教學無法互動的缺點. 二、交互式電子白板對數學課堂教學有效性的提高
1. 多種功能的運用可以提高學生學習的興趣
電子白板的操作十分簡單,比較容易被學生和教師掌握. 教學內容之間的互動都可以通過電子白板來進行,教師可以隨意對教學的資源進行更換,而在多媒體教學中,教師要對教學的內容進行更換和移動就要重新設計課件,交互式電子白板教學就可以對教學資源中的圖片和文字與影像等進行隨意的更換,整個的變換過程十分簡單. 教師在教學的過程中可以對電子白板中的各種功能進行有效的利用,比如水彩筆和熒光筆,還有字體的各種粗細與顏色的變換,可以使得教學的內容更加生動,讓學生擁有很好的感觀體驗. 電子白板還擁有一些特殊的功能,比如探照燈和放大鏡等,教師可以有效地利用這些有趣的功能將教學內容中的重點劃分出來;教師還可以運用電子白板中的翻轉和透明度的設置功能,把教學中的難點和重點體現出來. 電子白板中還擁有一定的繪圖功能,可以對一些簡單的圖形進行繪制,比如常見的圓形以及三角形,還能夠對繪制出的圖案添上不同的顏色,這就給數學教學中的幾何教學提供了很好的條件,提高學生學習的興趣與主動性,學生在課堂上的感觀認知得到了最大限度的調動,學生在課堂上就會更加集中精神,極大地提高了課堂教學的有效性.
2. 擁有海量的教學資源,使教學的內容更加豐富多彩
交互式電子白板有很強的整合性,電子白板的運行界面中內置了海量的資源庫,教師可以根據自己的教學需求選擇教育資源,還可以運用多媒體計算機技術引用網絡平臺中的各種教學視頻資料,還可以根據找到的資料進行課件的設計,對資源庫中的教學素材進行有目的性的整合,為日后的課件設計保留資源,有效地提高了教學內容的生動性,可以滿足不同教師教學習慣的需求,實現了有效的教學.
3. 擁有較強的交互性,增加了課堂教學的氣氛
交互式電子白板教學有比較強的交互性,學生可以根據自身的情況與課堂上的教學內容進行互動,教師可以讓學生在電子白板中對數學題目進行求解,也可以對學生在解題過程中的問題進行修改講解,在對問題進行討論的過程中,學生也可以在白板中展示自己的想法,這樣就會使得整個的課堂教學更加活潑生動,就可以提高教學的有效性.
三、結 語
隨著現代信息技術的不斷進步,這種交互式電子白板教學一定會得到更好的發展,在整個數學課堂教學的過程中,只要教師合理地運用電子白板,把教學的內容進行合理的設計就可以有效地提高課堂教學效率. 這種新型的教學工具彌補了多媒體教學中無法對數學知識具體化的缺點. 電子白板是一種新的教學媒體,它繼承了多媒體教學的優勢,還保留了一定的傳統教學模式,特別是對數學教學中幾何教學有很好的效果,可以把抽象的數學概念具體化,能夠更好地提高初中數學課堂教學的有效性.
【參考文獻】
關鍵詞:建構主義 學習方法論 教學觀
建構主義者認為,雖然世界是客觀存在的,但對于世界的理解和賦予意義是由每個人自己決定的,人們是以自己的經驗為基礎來建構或者解釋現實,個人由于經驗以及對經驗的理解不同,所以對于外部世界的理解也不同。但是通過學習者的合作,可以使得理解更加準確、豐富和全面。建構主義的這些觀念為我們更好地探討一種課堂教學理念提供了堅實的理論基礎。
一、有效的教學應引導學生積極地、主動地參與學習
用建構主義的觀點看,因為知識是不能傳遞的,教師傳遞的只是信息,知識必須通過學生的主動建構才能獲得。也就是說學習是學習者自己的事情,誰也不能代替。因此,教師教學的有效性首先體現在能否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促進學生對知識的主動建構。而學生對知識的主動建構主要體現在以下兩個方面:
1.學習者參與目標的提出和確立
建構主義者認為,只有學習者清晰地意識到自己的學習目標并希望獲得預期的成果時,學習才可能是成功的。因此強調讓學習者參與目標或子目標的提出或確立,當然不是所有課的目標都能由學生自己提出。許多課是需要教師在備課時事先設計出各種任務、課題,但應該引導學生在課堂上自己確立這些任務,明確自己要解決的問題,即由學生確立目標,教師再教導學生去尋找實現的方法和途徑,啟發和鼓勵學生根據學習需要對目標進行分解或轉化為其他目標。
2.學習者在“做”中進行學習
在傳統的教學中,教師一般先傳授所要學習的概念和原理,然后再讓學生去做一定的聯系,嘗試去解答有關習題,其潛在的假設是,學和做是兩個獨立的過程,只有先學會了才能去做。建構主義所提倡的現代教學理念是,先鼓勵學生去做,在做中學,因為在做的過程中,學生需要綜合運用原有的知識經驗,甚至查閱有關資料,分析解決當前問題,形成自己的假設和解決方案。在這一過程中學習者可以建構起與此相應的知識經驗。
二、有效的教學應使教師與學生,學生與學生間保持有效互動的過程
如果只是教師講,學生聽,那么教師和學生的交流是單向的。教師應該認識到學習不僅僅是個人的行為,還是一種社會性的行為。根據建構主義的觀點,個人根據自己的經驗所建構的對外部世界的理解是不同的,也存在局限性,通過意義的共享和協調,才能使理解更加準確、豐富和全面。教學過程不但包括師生之間的互動,還包括了學生之間的互動。知識是合作掌握的,學習是學習者、教師和其他學習者之間相互作用的結果。
三、有效的教學應為學生的主動建構提供學習材料及時間上的保障
建構主義反對過于簡單化地處理學習內容,希望把學習置于真實的、復雜的情境之中,從而使學習能適應不同的問題情境,在實際生活中有更廣泛的遷移。教師提供的學習材料應更多取材于現實生活,并在很大程度上與問題解決聯系在一起,讓學生學會用材料提供的原始數據去進行分析和思考,提出假設,檢驗假設,得出結論。比如,在學生學習統計知識時,傳統的教學往往給出一些人為編造的數據,讓學生學會如何計算平均數、標準差,并記住這些計算公式。而建構主義倡導的教學是,教師提供給學生的,可能是一個班全體學生的身高的原始數據,讓學生分別計算出男生和女生的平均數和標準差,并對它們加以解釋。學生需要對原始數據進行分類統計,需要利用計算器完成較為復雜的數值運算,并最終解釋男、女學生的差異表明了什么規律或信息。
在教學中教師要為學生的知識建構提供充足的時間保障。因為,在學習者面對一個新問題的時候,必然先要求他們用自己的頭腦獨立思考,在有了一定的想法和努力方向后,才開始嘗試用一些方法對該問題展開探索。根據嘗試的后果,學習者還需要在自己的小組中準備需要交流的信息。在小組討論時,一方面讓別人理解自己的解題策略,另一方面還要努力理解別人的解題策略,不斷回顧和反思自己與他人在解題策略上的異同,比較不同方法間的特點等等,這些環節都是知識建構的必要過程,只有給予時間上的充分保障,學生的知識建構質量才能提高。
四、有效的教學旨在使學習者形成對知識的真正理解
教學中應重視學生對知識的真正理解,而不是表面的理解。如果在課堂上通過提問“你懂嗎?”或“你們還有什么問題?”來判斷學生是否真正理解,就會變得毫無意義。學生是否形成了深層次的理解大概可以從以下方面來判斷:
1.能否用自己的話去解釋和表達所學的知識;
2.能否基于這知識作出推論和預測,從而解釋有關現象,解決有關問題;
3.能否運用這一知識解決變式問題;
4.能否綜合幾方面的相關知識解決比較復雜的問題;
5.能否將所學知識遷移到實際問題中去。
這些方面,教師通過有效的課堂提問是可以判斷學生對知識的真正理解和掌握程度的。而要做到這些方面,教師不僅要關注學生的學習的結果,還要關注學習的過程,因為只有理解和關注學生是怎樣學習的,才能促進學習者形成對知識的真正理解。
五、有效的教學應使學生獲得對學科學習的積極體驗及情感
學生在學習某門學科時,總是帶有一定的情感的。這種情感的投入與學生在學習該門學科的過程中所獲得的體驗密切相關。積極的體驗會使得學生不斷產生濃厚的興趣和快樂。而積極的體驗建立在民主和諧的學習氛圍上,建立在不斷取得的成功與進步之上。建構主義的教學觀認為,教師對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每一次成功與進步的評價會促使學生獲得對此學科的積極體驗。這種評價不能簡單地形式化為一種膚淺的表揚。比如,教師對學生的評價如果只是“回答得很好”、“回答得不錯”的話,這種評價包含的信息量就太少,對學生的能力發展不能起到很好的促進作用。如果教師在評價時善于抓住學生在回答問題過程中表現出來的思維、語言表達、解題策略、或合作意識和技巧等方面的優點加以表揚,比如“你想的方法真是與眾不同”,“說得太好了,思路比較清晰”等等,通過這些評語,受表揚的學生更能夠充分地感受到教師的真誠,因此受到鼓舞而信心倍增。
總而言之,通過學習方法論可以對教學規律和教學理念有更加深入地了解,并將之應用到教學實踐中以促進更好地教學。以上是學習了建構主義方法論后跟教學觀結合的幾點體會。
參考文獻:
[1]馬忠林等編.數學學習論.廣西教育出版社,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