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百合花的栽培技術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關鍵詞 藥百合;特征特性;栽培技術
中圖分類號 S644.1.04+.7 文獻標識碼 B 文章編號 1007-5739(2016)11-0119-01
藥百合(Lilium speciosum Thunb.var. glorosoides Baker),屬于百合科百合屬,是原產日本的美麗百合(Lilium speciosum Thunb.)的一個變種。主要分布在我國南部的廣東、廣西、湖南、湖北、江西、安徽、福建、浙江、四川、云南、貴州等省區,一般生于林下蔭濕地、山坡路旁草叢中。百合的鱗莖含有豐富的淀粉、糖類、蛋白質、脂肪、維生素B、鈣、磷和鐵等營養成分,可食用,也可藥用,而且花朵芳香,姿色優美,既是園林綠化的新特品種,也是現代許多百合栽培品種的重要親本。目前藥百合人工栽培很少,大都是野生狀態分布,現有自然種質資源遭受極大破壞。藥百合是中國的一味傳統中藥,具有潤肺止咳、清心安神之效。藥百合還含有如秋水仙堿等多種生物堿,對白細胞減少癥有預防作用,能升高血細胞,對化療及放射性治療后細胞減少癥有治療作用。而且藥百合對人體具有良好的營養滋補之功,尤其對秋季氣候干燥而引起的多種季節性疾病有一定的防治作用。近年來,人們發現藥百合鮮品富含黏液質及維生素,對皮膚細胞新陳代謝有益,常食百合,有一定養顏美容之效。藥百合的花大而艷麗,花莖細長,是插花、束花的理想品種,在切花中應用較廣。藥百合的鱗莖增殖性強,易適應環境,是盆栽的佳品。也可以作為地被植物在景觀配置中發揮其獨特的野趣[1]。因此,大力開展藥百合的人工栽培,不僅可以發揮它的經濟效益,而且對它的種質資源也是一種有效的保護。
1 特征特性
1.1 形態特征
藥百合為多年生宿根草本植物,鱗莖扁球形,鱗莖瓣披針形,黃褐色,無節。莖直立,高20~200 cm,無毛;葉散生,寬披針形,長8~12 cm,無毛。葉具短柄?;ㄍǔ?~5朵,成總狀花序,下垂;無花被管,花被片6,純白色,反卷,邊緣成波狀,1/3~1/2外有紅色斑塊和斑點,雄蕊上端常向外張開,藥絲綠色,苞片絳紅色;子房圓柱形,長1.5 cm,花柱長為子房的2倍,柱頭微裂。蒴果近球形,成熟時果梗膨大?;ㄆ?―9月,果期10月[2]。
1.2 生物學特性
藥百合性喜涼爽濕潤,耐蔭,耐寒,忌干旱、忌酷暑。生長、開花適宜溫度為15~25 ℃,低于5 ℃或高于30 ℃生長幾乎停止,10 ℃以上植株才正常生長,超過25 ℃時生長又停滯,鱗莖膨大期日均溫為24~29 ℃。藥百合喜肥沃、腐殖質多、土層深厚、排水良好的微酸性土壤,最忌硬黏土。
2 栽培技術
2.1 繁殖方式
藥百合的繁殖方式可以采用播種法、分小鱗莖法、鱗片扦插法。
2.1.1 播種法。由于藥百合目前主要以野生分布為主,無法采集大量的鱗莖,因此可采用種子繁殖來擴大種源。秋季采收種子,貯藏到翌年春進行播種,一般播種后1個月左右發芽,幼苗期需要適當遮陽。到秋季時,地下部分已形成小鱗莖,可挖出進行分栽。
2.1.2 分小鱗莖法。母株在地下莖節上形成小鱗莖,有時在母株球的基部也能形成小鱗莖,秋季將其與母株球分離,進行栽植或沙藏至第2年春種植。栽時宜深,一般20 d即可發芽。
2.1.3 鱗片扦插法。在生產實踐中,鱗片扦插法應用比較普遍,一般于秋季(9月下旬至11月中旬)或春季將成熟健壯的百合花鱗莖陰干數日,然后將老鱗上充實、肥厚的鱗片逐個分掰下來,每個鱗片的基部應帶有一小部分莖盤,將鱗片的2/3部分斜插入粗砂或顆粒泥炭中。一般春季扦插,經2~4個月即可大部分生根發葉,并在鱗片基部長出小鱗莖,此時即可移栽。若秋季進行扦插,維持溫度在20 ℃左右,1個多月后鱗片傷口處即產生帶根的子球。
2.2 圃地選擇
根據藥百合的生物學特性,圃地應選擇地勢平坦、排水良好、土壤肥沃、土層深厚、質地疏松的砂質壤土,土壤為弱酸性,pH值為5.5~6.5。另外,在圃地選擇時,要注意前茬作物,前茬可以為瓜類、豆類或水稻等禾本科作物,切忌與百合科的植物,特別是蔥蒜類連作。然后進行深翻細作,開溝做畦,以備種植。
2.3 田間管理
不管采用什么繁殖方式,種植后要及時在畦上覆蓋1層稻草,厚度為10 cm左右,保溫保墑,促進地下根的生長。秋季種植的藥百合當年不出土,主要進行根系生長和發育,到第2年春季3月才發芽出土。出土前要注意中耕松土,深度宜淺,以免傷害根系。及時清除圃地的雜草,如雜草過多過密,可用草甘膦22.5 kg/hm2,對水1 050~1 200 kg/hm2,均勻噴灑1次[3]。
根據土壤肥力狀況,在苗木出土前可酌情追施三元復合肥225 kg/hm2,花蕾期增施1次磷鉀肥。一般食用和藥用以收取鱗莖為主的,在6―7月孕蕾期間,及時摘除花蕾,以免消耗營養,影響鱗莖生長。
由于藥百合生長周期較長,至少1年,因此可以結合套種,根據茬口的安排,套種一些蔬菜;也可以與大豆、玉米等糧食作物間作,提高單位經濟價值,還可以為藥百合遮蔭,防止病害的發生;根據藥百合的生物習性,可以發展林下經濟模式,結合當地的林業經果林發展,在經濟林中進行種植。在生產實踐中,與楊樹的間作模式,效益非常好。
2.4 病蟲害防治
藥百合在野生狀況下,很少發生病蟲害。在人工栽培的條件下,生態環境的改變和密植,容易引發病蟲害。因此,要以預防為主,綜合防治。
葉枯病又稱灰霉病,藥百合受害后,在莖、葉和花上產生斑點,呈紅褐色水浸狀,并逐漸擴大,最后干枯,造成死亡。防治措施是發現病株,及時拔除,同時噴灑等量式波爾多液進行防治。
百合腳腐病主要危害莖、葉。發病期間,莖部出現暗綠或暗褐色水浸狀斑,并向上擴展,葉片黃化,發病嚴重時,莖部腐爛,植株枯萎折斷。防治措施:在種植前對土壤進行消毒,病害發生時,及時拔除病株,并用25%甲霜靈可濕性粉劑2 000倍液噴施。
蚜蟲主要為害幼芽、嫩葉,刺吸汁液,造成葉片卷縮變形。在防治上可用40%樂果乳油1 000倍液進行嫩梢噴灑。
根蛆主要為害鱗莖,幼蟲鉆入鱗莖內取食,使葉片枯萎,造成整株死亡。在防治上可用90%敵百蟲對水灌根[4]。
2.5 適時采收
藥百合移栽后,于第2年秋季地上部莖葉枯萎后,及時進行采挖,此時鱗莖發育充分,產量高耐貯藏。采收應在晴天進行,采后洗凈,去須根、莖桿,大鱗莖加工成商品,小鱗莖選出作種用。
3 參考文獻
[1] 蘭家泉,向世軍,陳繼富.湘西野生藥百合品種篩選及園林觀賞利用前景[J].中國農村小康科技,2007(7):59.
[2] 李性勤.優質藥百合栽培技術[J].河南農業,2000(1):27.
【關鍵詞】 阿子營 鄉鎮發展 水源保護區 牧羊河 生態涵養示范區
我國飲用水水源地周圍分布著較多的鄉鎮,長期以來在尋求生態環境保護的同時促進農民增收和經濟發展一直是當地鄉鎮十分關注的問題。在國家主體功能區劃背景下,現階段包括生態補償在內的一些政策可促進農民增加收入,但并不能從根本上解決讓農民主動獲取收入并自覺保護湖庫型飲用水水源地的問題。
在阿子營飲用水水源地建設中,筆者基于從傳統農業、規?;r林業種植向生態旅游業轉變的發展思路,提出了以山區鄉鎮人口有序遷移模式和環境保護分級控制模式為主體的發展模式及其要點,從而達到保護中實現發展的主體功能區目標。這對其他山區受湖庫型飲用水水源地環境保護影響的鄉鎮發展具有一定的借鑒意義。
一、阿子營鄉的基本情況
阿子營鄉位于昆明市郊,處于昆明市重要的飲用水源——松華壩水源保護區的上游,曾經是云南省最大的百合花生產基地,屬于中國夏秋百合的優勢主產區之一,被稱為“中國百合之鄉”。當地居民以百合種植、畜禽散養及小規模蔬果種植為主要收入來源,但隨著昆明市2008年起對水源保護區進行大力整治,阿子營也被納入了整治范圍,百合種植、畜禽養殖被禁止,烤煙及蔬果種植面積大量減少,當地居民經濟收入來源面臨極大困難。
二、松華壩水源保護區建設對環境的限制
2005年6月,國家水利部發文要求保護水資源、搞好水庫庫區水土保持生態建設,并在全國9?。ㄊ校┲写_定了10個水庫(水源區)開展防治面源污染及水土保持試點工程建設,其中就有云南省的松華壩水庫。據此,昆明市盤龍區政府出臺了《松華壩水源區生態保護行動方案》,阿子營域屬的牧羊河屬于松華壩水庫的兩條主要匯水河之一,據其地理位置被劃入了相應等級的水源保護區。阿子營主要的百合種植區就集中在河流兩側,屬于一級保護區,而其它農作物種植以及畜禽養殖則集中在二、三級保護區之內。
三、保護區設置對阿子營鄉農村經濟發展的制約
我國有大量水源保護地,并有著大量依水而居的居民和大批臨水工農企業。人口的增加、經濟的發展,對水源地的污染日益嚴重,發展與保護難以共存。阿子營也存在這樣的問題。
1、“止耕禁養”措施導致農戶耕地大面積減少
(1)水源保護區的一級區嚴格實行“止耕禁養”,實施退耕還林還濕,恢復生態,加強河道兩岸100米永久性生態林帶建設管理。為治理35條入滇河道之一的牧羊河,保護松華壩水源,昆明市政府從2007年起,從阿子營農民手里收租土地,“退花”之際,政府按照相關政策給予一次性經濟補償。此后,原來種花的土地每畝每年補助690元租金,并逐年遞增5%。除此之外,還有一定的教育補助、燃料補助等,但與之前農民種百合或蔬菜的收入相比,相差甚遠。例如羊街村村委會,有10個村民小組,土地一共被收租了1295畝。其中第一和第二小組被收租最多,達800畝左右,人均被收租2畝多。兩個小組199戶,土地被收租前,有100多戶種植百合平均每畝收入1萬元以上。到2010年,阿子營共收租了2.7萬多畝。由于種植限制,人均收入減少到1000元每畝。
“止耕禁養”措施對當地農戶的生活造成了較大的影響,一方面,原來河岸兩旁的耕地無法繼續作為農用,當地居民的耕地面積減少,導致大量勞動力和勞作時間空閑,需有其它就業途徑;另一方面,剩余耕地距水源遠,灌溉不便,耕種成本增加,補貼金額不多,導致農戶總收入減少,甚至返貧,抑制了農民的耕種積極性。
(2)在水源區內構筑“生態修復、生態治理、生態保護”三道防線。一級保護區建設生態林,二、三級保護區發展經果林、增加水源涵養林。一定時期內,為了建設水源保護地,控制工農業污染源,阿子營必需作出重大犧牲。作為整個社會系統中平等的個體而言,水源地居民的犧牲只能得到較少的補償,保護投入區與受益區不一致,致使水源地上游區域發展經濟與保護生態環境的矛盾十分突出。
2、“禁花減菜”致使農戶直接喪失了最主要的經濟來源
二級區實施“農改林”,重點發展經果林,適度發展用材林;實施“禁花減菜”,減“菜”5000畝改種經濟林(阿子營1800畝)。而經果林難以在短期內帶來實際收入,導致已脫貧的農戶又返貧。
三級區全面調整種植結構,發展有機生態、無公害農業,推廣有機生物肥,種植化肥用量少的中藥材,并通過引導土地使用權的合理流轉,引進從事有機生態、無公害農業生產的龍頭企業,在松華壩水源區開展生態農業基地建設。企業雇傭當地居民,可為當地居民創造一定收入,但由于勞務需求有限,能就業的居民數量也有限。
3、限制畜禽養殖的措施致使經營者面臨直接的經濟損失
水源保護地建設項目實施后,飲用水源一級保護區嚴禁畜禽養殖,二、三級保護區禁止規?;B殖;水源保護區實行圈養、禁止放牧。對已在一級、二級保護區建成的畜禽養殖場采取限期關閉或搬遷的辦法,致使經營者面臨直接的經濟損失,再在保護區外尋找合適場地建設養殖場,又會增加投資成本,運作風險增大。
4、環保節能的生活方式導致農戶生活負擔加重
針對農業生產中的污染問題,水源保護地建設項目開展污染治理工作:一方面是進行農業面源污染治理;另一方面是全面推進水源保護區農村清潔能源。相關部門按照《關于對市委主要領導近日明確的14項工作任務進行立項督查的通知》(昆督通〔2011〕54號)的要求,對水源區村莊污水進行截污、收集處理,對水源區工業污染源進行拉網式普查,加大執法力度,及時發現和查處違法排污和其他環境違法行為,并進一步完成各村的垃圾集中處理站和清潔能源工程建設。這筆污染治理的費用大部分由政府承擔,但當地政府的財政能力有限,居民需要一起分攤。另外,為了降低污染,還需普及污染度低而價格較貴的生活農耗產品,這對當地居民也是一個負擔。
5、人口遷移政策致使政府及農戶都面臨資金、房源等問題
一級保護區(核心區)要進行人口搬遷及安置工作。對于一級保護區的居民及部分其他地區的居民,計劃搬遷3080人,平均靜態投資30—40萬/人,共9.5億,盤龍區要承擔5億以上。其中存在幾個較嚴重的問題:移民搬遷投資較大;移民安置房源難以落實;移民的生產生活方式短期內難以融入城市;移民就業問題處理不好,很可能成為新的城市困難群體;移民搬遷后,長期的社會保障問題為政府帶來較大壓力;移民人數眾多,需要政府加大投入,解決好移民的入學、就醫、文化娛樂等各方面的問題。
四、促進水源區保護與當地經濟發展的對策建議
水源保護區水環境綜合整治建設是改善生態環境,保障松華壩水體水質,削減水源區內面源污染,同時保障水源區內人民身體健康,造福社會的環境保護工程。因此,阿子營要加強水源保護區水環境綜合整治建設,走出自己的城鄉一體化道路,建設保護與發展共存的水源保護地,堅持“經濟生態化、生態經濟化”,致力于低碳發展,努力實現經濟與生態的互促共贏。
1、采取有效措施消除當地農民對水源保護地建設的抵制情緒
要讓農民拿到合理的經濟補償,并加強宣傳。例如,從農民的角度出發,向他們宣傳水源污染,垃圾處理不當等問題對他們自身身體造成的慢害,如肺結核、肺癌、血液病等疾病,對任何人而言,這些疾病帶來的身體痛苦、龐大的醫療開支以及工作時間的耽誤都是難以承受的。所以應當調查清楚當地居民的患病情況,從最貼近當地居民的點切入宣傳,能取得比宣傳宏觀政策更好的效果。
2、加強技術培訓,切實做好替代種植
長期從事百合、烤煙栽植的村民,如果再去從事經果林、中藥材等的栽植,經驗上就會有所欠缺,也難以找到好的銷售渠道。建議與專業農林院校開展合作,由校方提供專業的技術指導,派遣專家實地考察,給出合理的種植意見,對當地居民開展實用技術培訓,逐漸打造阿子營新的農產品品牌。
3、規范養殖,做好防疫工作,建立突發事件應急機制
畜禽的養殖只能在距離一級、二級水源保護區較遠的地區,按規定建設養殖場,并做好排污凈化設施的建設,規范養殖,做好防疫工作,建立突發事件應急機制。政府應對養殖者予以一定的經濟補償,并建設沼氣池對畜禽糞便進行循環利用,這樣既可控制排污,又能產生可利用的清潔能源及有機肥。
4、嚴格監管,杜絕一切可能的污染源
嚴格監管,建議由各街道辦事處負責轄區范圍內村莊、道路沿線環境的集中整治,清理村莊和公路沿線亂堆亂放等現象。因地制宜建設垃圾收集、清運、處置系統,以徹底消除水源區的污染隱患。種植區實施無公害栽培模式,只施用有機肥,利用生物多樣性作物栽培技術防治病蟲害,杜絕一切可能的污染源。在嚴格監管的同時,進行大力宣傳,讓環保理念深入人心,使農戶主動配合,并養成良好的生活、生產習慣,為水源保護地的建設盡力。
5、通過教育移民和就業移民有序實施人口遷移
一、二級水源保護區范圍內,除出生、婚嫁、軍隊復員轉業退伍及大中專院校畢業生分配等國家政策允許遷入的外,不再辦理其他人口的戶口遷入,并通過教育移民和就業移民有序實施人口遷移。加大主城重點飲用水源保護區所在縣區集中辦學、規?;k學的力度,建立水源區農村適齡人口小學至大學階段學業的扶持保障制度。合理制定勞務輸出的政策措施,做好勞動力轉移就業的培訓工作,做好信息服務。廣泛收集省內外各種用工信息,向適合條件的農村富余勞動力及時,鼓勵其外出務工。
【參考文獻】
[1] 張力、飛雪梅等:阿子營現象透視[J].中國花卉園藝,2004,10(19).
[2] 肖青:阿子營生態環境狀況及對策研究[J].水利科技與經濟,2005,2(2).
[3] 李欣:城郊水源保護地森林公園規劃建設探索——以福建將樂縣金溪森林公園為例[J].福建林業科技,2009,6(2).
[4] 鄧敏、付奠基等:城市飲用水源地生態補償標準定量研究——以昭通漁洞水庫水源保護地為例[J].西南林學院學報,2010,10(5).
[5] 夏磊:江西省新建縣飲用水源保護對策探討[J].江西化工,2010(12).
[6] 孫金華:水源保護地生態型社區建設的思考[J].環境水利,2003(3).
[7] 馬斌、譚柳等:發達國家水源地保護模式研究[J].水利與建筑工程學報,2010,6(3).
[8] 呂普:國外水源保護地的生態補償機制研究[J].中國環保產業,2009(1).
[9] 趙加祥:一條實現水源保護地與水源區經濟可持續發展的好路子——對嵩明縣阿子營鄉發展百合花產業的調查[J].時代金融,200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