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input id="zdukh"></input>
  • <b id="zdukh"><bdo id="zdukh"></bdo></b>
      <b id="zdukh"><bdo id="zdukh"></bdo></b>
    1. <i id="zdukh"><bdo id="zdukh"></bdo></i>

      <wbr id="zdukh"><table id="zdukh"></table></wbr>

      1. <input id="zdukh"></input>
        <wbr id="zdukh"><ins id="zdukh"></ins></wbr>
        <sub id="zdukh"></sub>
        公務員期刊網 精選范文 小學校本課程體系范文

        小學校本課程體系精選(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小學校本課程體系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小學校本課程體系

        第1篇:小學校本課程體系范文

        一、校本課程管理與體育校本課程管理的內涵

        課程管理作為一個重要概念,是指學校對教學工作實施管理,從而完成教學計劃、大綱規定的教育任務。正確解讀有關“三級課程”的基本概念,有助于對校本課程管理概念的理解。在三級課程管理模式中,國家、地方、學校各司其職。國家制定總體規劃;地方根據國家總體規劃,制定地方需要的課程指導綱要,開發與選用;而學校則在國家、地方的指導下,結合本校的實際情況,進行課程設置與實施。因此,校本課程的管理必須首先保證國家課程和地方課程的有效實施,其次,每所學校要結合自身實際,合理地開發和組織校本課程資源,以最大限度地滿足學生需要。做到這一點,需要學校充分發揮自主管理權,開發多樣性的校本課程。校本課程是以學校的教師為主體,開發的多樣的、可供學生選擇的課程,以尊重師生的差異性和獨特性等。基于以上的認識,可以將校本課程管理定義為是指學校根據上級教育行政部門有關政策規定,結合本校的實際和學生需要,而對課程進行的安排、實施、開發和評價等一系列的自主管理活動。

        體育是學校各類課程當中最能反映地方特色和學校特色的課程之一。由于體育課程教學環境、教學空間、教學內容和教學手段等方面的特殊性,這對地方和學校來說,各自的地域特征、體育傳統等,都是有極大的差異性。因此,在積極施行國家制訂的體育課程標準的基礎上,應因地制宜進行體育類的校本課程的開發。所謂體育校本課程是以學校體育教師為主體,在具體實施國家和地方體育與健康課程標準的過程中,結合學校自身實際,充分利用學校周邊和學校體育資源的基礎上,所設計的以促進學生發展為主要目的的方案。由此可見,體育校本課程不僅指學校體育教師自行開發設計的新課程,也包括學校和教師對國家課程、地方課程進行加工、再創造得到的富有特色的體育課程。在我國,關于體育課程的理解目前比較一致的認識為,體育課程是指學校根據社會的教育目的要求,為學生提供的,并且在一定程度上給學生規定的,或可由學生選擇、規范了的體育學科課程和活動課程內容、學習操作程序和方法,在不同的學段所要達到的體育教育標準的總體設計。

        因此,本文結合以上論述,對學校體育校本課程管理的定義為:體育校本課程管理就是對體育類以校為本的課程管理。

        二、學校體育校本課程管理的理論基礎

        1.系統論

        系統論是研究結構和規律的學問,它用數學方法定量地描述其功能,是具有邏輯和數學性質的一門新興的科學。貝塔朗菲曾說,系統是由諸多要素組成的,而各個要素的有機組合共同構成了完整的系統,強調的是整體性。系統中各要素相互依存,每個要素在系統中起著一定的特定作用,要素之間構成了一個不可分割的整體。否則,脫離整體,各要素將失去要素的作用。管理就是對于系統的管理,而體育管理就是對體育系統的管理,是以系統科學作為理論基礎,從本校的實際情況出發,對學校體育管理系統進行詳細的部署,進而建立一個高效有序的學校體育管理的組織。而方法體系則是以系統工程、自動化技術和信息技術等作為學校體育管理系統及其子系統的實踐方法。根據學校體育管理系統的特點,綜合運用系統技術方法,形成一套科學合理且層次分明的方法體系,以實現學校體育校本課程的管理。

        2.后現代主義哲學

        所謂后現代主義哲學的形成,是同現代西方哲學中各個流派的升降沉浮密切相關,并隨后結構主義興起而發展起來的。后現代主義提倡多維視角和多元方法,以否定、超越西方近現代主流文化的理論基礎為基本特征,它表現出反本質主義傾向對現代社會具有很大的沖擊。目前,三級課程管理體制要求實施校本課程管理,培養創新意識。為此,在我國課程改革中,后現代主義哲學作為理論基礎,為學校課程改革實現了質的飛越。后現代主義課程觀鼓勵人們懷疑一切現有的知識權威,這對于教育理念的嬗變是一種觸動。同時,后現代思想家倡導不同觀察者之間的平等關系,鼓勵教師和學生自由地通過對話來建構他們自己的課程,教師是學習情境中的組織者和引導者。除此之外,后現代課程觀強調尊重個體的差異性,倡導開放性的思維方式和多元主義方法論,提倡以多種方式探究課程知識,強調個體自由和自主。

        3.教育未來學理論

        教育未來學是一門新興學科,它以未來學及其相關科學為依托,探索學校教育的未來發展趨勢。從教育與政治、經濟、文化等方面的關系到教育的培養目標、內容、手段以及教育管理等都屬于這門學科范圍,從中探討學校教育在發展過程中的新趨勢,以適應社會的變革步伐。因此,面向未來是學校教育改革的大方向之一。就學校體育校本的研究者來說,應該以適應未來需要為突破口,力爭把未來體育教育引入到現在的教育,從而為實現素質教育和終身教育做好鋪墊和準備。

        三、學校體育校本課程管理理論體系的構建

        1.體育校本課程管理的價值體系

        弄清體育校本課程管理的價值是管理工作的首要前提。校本體育課程管理的價值追求應該包括健康性、創造性和專業性三個方面。首先,健康性。“健康第一”是學校體育課程的本質要求。因此,必須把健康作為體育課程的首要目標。體育教育必須圍繞五個領域目標展開,讓學生形成正確的體育觀,并通過體育鍛煉促進身心發展。其次,創造性。所謂校本體育課程所追求的創造性是指參與校本體育課程開發的主體需要具備一定的創新意識和創新精神。體育工作管理者的創造性主要包括體育工作的指導思想、管理方式等;體育教師在體育校本課程的管理過程中,充分做好實現者、組織者、探索者和引導者的角色,不斷地修正校本體育課程的內容和方法。而作為學生,要學會思考問題,學會學習,使體育學習達到最優化效果。再次,專業性。主要強調的是體育教師的專業能力。體育教師的專業能力和專業水平直接關系到體育校本課程開發的效果。因此,體育教師必須扎根于教學,要積累、觀察、記錄并通過對教學材料的研究,使體育課程更好地發揮課程的實質。

        2.體育校本課程管理的基本原則

        首先,以學生發展為原則。體育校本課程管理要求承認并尊重學生的個別差異,注重學生的全面主動地可持續發展,使每個學生都能得到充分的發展。素質教育強調學生的主體性,在校本體育課程開發的決策中要讓學生參與。同時,體育校本課程要給每個學生的個性張揚提供了現實條件,從學生的差異及經驗出發,提供差異性教育。其次,自主性原則。依照課程管理中的權責分配,體育部門要積極地組織體育校本課程的開發,實現權職的統一。并根據自身的實際,確保體育校本課程的優化實施。再次,全員參與的原則。學校體育校本課程的管理需要學校教師、學生等共同參與。教師是課程開發的主要力量,學生有權對所學的課程項目提出建議。可見,要建立一個良好的學校體育課程管理體系,需要學校各方面人員的廣泛參與。

        3.體育校本課程管理的機構與內容

        就學校體育校本課程管理體系的框架來看,需要構建有效的管理運用機制。而對學校體育校本課程管理的組織與設計,就需要建立專門的管理機構。機構主要包括建立“體育校本課程評議委員會”、設置專門的體育校本課程管、成立體育校本課程評價組等。機構的主要任務是根據課程管理計劃,對課程定期診斷、評價、修改和校正,使課程系統最大限度地接近課程目標。

        在體育校本課程管理的內容方面,要緊扣體育校本課程目標。第一,體育校本課程計劃管理;第二,體育校本課程標準管理;第三,體育校本課程編制管理;第四,體育校本課程實施管理;第五,體育校本課程條件管理,如教學設施配備、保管及各種管理制度的建立、完善和執行等。除此之外,對體育校本課程評價管理。其主要內容包括教學指導綱要、教學大綱、課程開發等。

        4.學校體育校本課程管理體系的模式

        學校的課程管理模式是在實踐中發展,傳統課程管理模式主要有學校課程管理的專業模式和學校課程管理的科層管理模式。其中,學校課程管理的專業模式對專業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專業模式的學校把學校看作是社會文化和學生個性發展的場所,充分重視教師的專業自。而學校課程管理的科層管理模式是把整個課程管理、課程設置、課程教學進行勞動分工,不同等級的課程管理者角色有很大差異。這種等級制結構和缺乏彈性的規章制度限制了教師創造性的發揮,忽視了學校中人際間情感交流的重要性。隨著改革的深入,新一輪教育課程教育需要全新的學校體育校本課程管理模式。而全新的模式需要體現“以人為本”理念,最大化地關注學生的興趣和發展需求,讓學生養成健康的審美情趣和正確的價值觀。在課程管理手段上,盡可能地滿足教師和學生多方面的需要,關注教師理性和非理性在課程管理中的作用。同時,現代模式的學校課程管理結構是一個開放的結構,能夠讓相關人士積極參與學校的課程管理,創造性地進行學校課程管理。

        基于以上分析,為建立適應我國學校的體育校本課程管理模式,做如下的嘗試:第一,構建學校體育校本課程的決策系統。主要指體育部教學委員會根據學校課程要求,結合本校的實際,決定體育的培養目標,制定課程標準,制定相應的課程審議、教學管理、課程評價、激勵制度等一系列制度。第二,學校體育校本課程的開發系統。為了使課程建設和發展得更好,應以廣大教師為主體,結合本校的資源狀況,開發出具有特色的校本課程。第三,學校體育校本課程的實施系統。實施主體主要由管理辦公室或教研室組成。其中,辦公室貫徹學校的政策,對教學活動進行組織、協調。而教研室則根據整體安排,確保完成體育課程管理的各項要求,以取得最優化的教學效果。第四,信息的收集系統。組織一支認真負責的信息小組,專門負責收集課程開發、課程教學等相關信息。信息收集的主要任務是收集來自各方面的客觀信息,及時反饋到管理辦公室,以便作出準確的判斷,進而作出正確的評價。除此之外,課程管理要有必需的設備與經費上的支持,為體育課程實施提供必要的物質保障。

        參考文獻

        [1] 傅建明.校本課程開發與教師專業發展.教育發展研究,2002(5).

        [2] 辜偉節.學校課程開發與管理的現狀和策略.教育理論與實踐,2001.

        [3] 靳玉樂主編.現代課程論.重慶:西南師范大學出版社,1995.

        [4] 張華.課程與教學論.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0.

        [5] 陳慧瓊,羅宏文.校本課程管理和開發的思考與實踐.湖北教育2005(1).

        [6] 金東海.論三級課程管理體制中的學校課程管理.西北師大學報(社會科學版)2004,41(3).

        第2篇:小學校本課程體系范文

        轉眼間,一個學期過去了,在這個學期剛開始的時候,學校特意為我們開設了校本課程,有十幾門校本課程供我們選擇,當時,我選擇了文學社。

        在我加入文學社之前,在老師的鼓勵下,我積極參與各項征文活動。早在上個學期,我就想加入校文學社了,只是一直沒有機會罷了。至今為止,我的文章已經在校刊《尖尖角》上發表了三篇,還得過不少征文獎。

        在文學社學習的這段日子令我終生難忘。文學社有兩位授課老師——伊新華老師和武瑞杰老師。通過這段時間的學習,我懂得了如何正確運用各種寫作手法……

        可是,時光如梭,我簡直不敢相信我們在文學社的學習生涯已經結束了,畢竟,我們在這里學習了這么長的一段時間,文學社的兩位老師教給了我很多在寫作方面的知識,還讓我們在學習寫作的過程中讀了許多的美文詩篇,縱然離開,還真有點舍不得……

        第3篇:小學校本課程體系范文

        一、結合教材特色,貼近心理增興趣

        我校英語教學采用義務教育小學《英語》(譯林版)為指定教科書,在教學過程中,我們不難發現,譯林版英語教材按照“話題――功能――結構――任務”的主線進行編寫,以學生在各個年能階段“能做某事”作為能力劃分的標準,可以說,實例活潑,情境生動,貼近生活,符合各個年齡階段兒童的心理發展水平與需求。筆者認為,在以“兒童個性化學習”為核心的校本教學應緊扣教材本身,實現英語課堂的外延內化,為學生提供夯實所學知識的第二課堂,以此站在學生的角度,傾聽他們內心深處最真實的想法,了解他們對教材的認同程度與吸收能力,用學生們熟悉的英語教材,打開學生們英語學習的另一扇大門,激發他們個性英語學習的興趣,為“兒童個性英語學習”校本課程的開設與落實掃清障礙,提供可能。

        教學譯林版小學英語四年級《Unit 3 My day》這單元后,筆者考慮到本單元的教學內容主要以時間為節點,根據一天當中早、中、晚各個時間段的活動安排展開教學,教學脈絡清晰。因此,在校本課程教學活動中,筆者結合教材內容與教材話題特點,引導學生們以“My weekend”為主題,展開小組探究活動。在這個活動中,筆者要求學生們以英語學習小組為單位,以report的探究形式展開活動,利用課余時間,對小組成員的周末活動情況進行探究,并形成報告,說明本小組周末活動特點,成員的周末活動情況進行探究,并形成報告,說明本小組周末活動特點,成員的周末活動情況進行探究,并形成報告,說明本小組周末活動特點,設計出最理想的周末安排表。在這個校本探究活動中,筆者以學生們剛剛完成的單元學習為背景,以學生們的自主實踐、合作探究為

        二、搭線少先隊活動,增進合作融個性

        小學階段的學生活波好動,思維活躍,個性鮮明,渴望在教師及同伴群體中表現自己,期待得到關注與肯定,有著較強的好勝心與不適度的自尊心。特別是對于現在的小學生而言,他們大多來自獨生子女家庭,集三千寵愛于一身,無論是語言還是觀點,都顯得過于自我。因此,在兒童個性化英語學習的校本教學過程中,筆者嘗試以集體性、小組性的少先隊社團活動為背景,開展如英語配樂朗誦、英語演講比賽、英語書法比賽、英語合唱比賽等少先隊活動,營造爭學奮進的“紅領巾”學習氛圍,在豐富多彩的英語集體活動中,激發學生們英語學習的積極性,激發學生們語言創造的潛能,引領學生們積極地參與到個性化英語學習與實踐的過程中,提高學生的團隊合作能力。

        在小學三四年級的英語校本課程活動中,筆者考慮到三、四年級的學生好奇心強但注意力的穩定性較弱,興趣廣泛但自覺性與自制力較弱,處于行為養成的關鍵時期。因此,在這個階段的英語教學中,教師應該十分關注學生英語書寫能力的培養與英語書寫的規范。由此,筆者利用校本課程活動平臺,結合少先隊活動,開展了以三、四年級為活動對象的英語書法比賽,要求學生在規定時間內書寫指定英語文本。在作品的評選過程中,我們遵循既堅持英文書寫規范,又尊重學生獨特體驗與個性創造的評選原則,在一、二、三等獎的基礎上,評選出“最佳創意獎”、“最具潛力獎”等榮譽稱號,并將優秀作品張貼至校園宣傳欄,以此規范學生們的英文書寫,鼓勵學生們的個性創造,實現共性與個性的有機融合,幫助學生們養成良好的英文書寫習慣。

        三、善用主題節日,豐富特色促發展

        小學英語課程標準中明確指出,英語教學應有意識地發展學生跨文化交際的意識與能力。這就要求我們在設計校本課程的過程中,應該有意識地滲透西方文化知識與社會風俗習慣,積極地拓展學生們的文化視野,尊重學生的獨特體驗,促進學生的個性化英語學習。

        在六年級的校本英語課程中,筆者在感恩節(Thanksgiving Day)期間,開展了以感恩節為主題的活動周,在本周的教學設計中,筆者首先引導學生們利用課余時間,收集有關感恩節的背景材料,包括它的起源、寓意以及西方人們慶祝這個節日的主要途徑等。隨后,筆者利用多媒體信息技術,與學生們一同走進這個節日,了解更多有關感恩節的背景知識、感人故事以及學習有關感恩的英文歌曲,如seasons in the sun。最后,筆者將課堂交還給學生,引導學生動手設計一張英文賀卡,寫上簡單的英文祝福(PPT呈現范例),送給自己最想感恩的那個人。在動手實踐環節,學生們集思廣益,創意無限,不少學生甚至把卡片設計成立體式,十分精美。在這個校本課程的主題節日活動中,筆者依托節日積極地拓展學生們的文化視野,有意識地提高學生們的跨文化交際意識,同時幫助學生們形成樂于分享、學會感恩的情感價值觀。

        第4篇:小學校本課程體系范文

        【關鍵詞】大學英語 后續課程 口語

        地方本科高校轉型發展既是經濟發展方式轉變的迫切要求,也是貫徹落實國務院關于加快發展現代職業教育的部署的重大舉措。當前,地方政府、教育行政部門、行業企業、高校和研究機構對地方本科高校向應用技術轉型發展形成了廣泛共識。其中,大學英語教學轉型也需要做到以社會需求為導向。

        一、地方應用型本科院校大學英語課程存在的問題

        2010 年之前學界對大學英語課程體系、以及課程性質的討論多數還停留在“構想”和“思考”的層面,鮮有對已經建立的課程體系產生的教學效果進行驗證的報告。而且,不少“構想”和“思考”也缺乏理論的支撐。現在,大學英語教學改革已經呈現出進一步深化的趨勢,目前大部分以開設綜合英語及視聽說英語課程為主的教學模式已經不能滿足社會發展需要和學生的自身需求,在地方應用技術型院校全面建設大學英語后續課程勢在必行。后續課程建設的開設,既要滿足學生英語語言水平的穩步提高,又要有利于學生個性化學習,以滿足他們各自不同專業的發展需要。

        現有以綜合英語及視聽說英語課程為主的大學英語教學模式具有與社會需求脫節、教學內容滯后、技能提高指向性模糊和難以做到因材施教等弊端。與應用脫節的教育模式使學生在實際英語交流中聽不懂說不出寫不來,無法適應用人單位的需求。因此,應把學習內容的選擇權利還給學生,給學生一個“英語課程組合+英語技能組合”的自主性“學習超市”,給學生創造較大的選擇空間,把提高學生英語應用能力放在首。

        二、口語類課程設置

        近年來,社會對大學英語教學的批評主要集中在重應試、輕實踐、少應用等層面上。從大學英語四六級增設口語考試環節可以看出,口語課程在提高大學英語教學方面的重要意義。大學英語后續課程體系設置的重中之重,就是口語課的設置情況。為了提高大學英語口語課的教學質量,要避免將教學任務不加指導地委任于外教,而應從分級教學、以學生需求為導向和完善教學評價機制三個角度入手。

        1.分級教學。在口語類課程體系中,應根據不同學生口語水平進行分層次教學。在開課前對選課學生進行語音水平測試及口語表達能力測試。未通過語音水平測試的同學需修一學期的英語語音課。通過語音水平測試的學生可參加口語水平測試。根據口語水平測試結果可將學生分為三個級別教學。初級班修基礎口語,中級班修公共演講課,高級班修英語辯論課。第二學年每個學期均開設此四個層級課程,學生修完一學期課程后,仍可參加入學前測試,以進入下一層級的語言表達課程。

        2.以學生需求為導向的課程教學內容及方法。

        (1)英語語音課的教學目標為幫助學生掌握正確的英語音素發音,能夠運用語音基礎知識進行朗讀,語調自然,語言流暢,為實現成功交際打下基礎。Z音教學應注重實踐練習,也不忽視理論教學,應全面介紹英語語音知識,讓學生知其所以然。教學方法不只局限在跟讀-模仿訓練,應采取交際教學法及任務教學法相結合的方式,更大的激發學生語音訓練的積極性。課堂上進行配音及話劇表演,讓學生自主感知英語語音的魅力,通過強化訓練感悟到語音語調的變化帶來的交際效果;課后除完成規定練習外,還可利用英語趣配音等軟件繼續訓練語音并進行師生及生生互動。教材可選用北京外國語大學楊立民教授主編的《英語語音》教程,內容具體充實,課后練習題豐富。

        (2)基礎口語課的教學目標是讓學生能夠運用已有語言知識進行口頭表達,做到語流順暢,語調自然,表達恰當。教材可選用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的《大學英語基礎口語教程》,此教材話題豐富有趣,圍繞大學生生活經歷,且課堂活動豐富,更能激發學生表達的主動性。課堂應以交際教學法及任務型教學法為主,教師擔當指導角色,學生是課堂的主人公,通過完成形式多樣的口語訓練任務,提高溝通交際能力、組織能力及語言表達能力。

        (3)公共演講課的教學目標是幫助學生掌握公共演講及修辭手段的基礎知識,熟練運用演講技巧,以提高語言表達能力、溝通能力及組織能力。教材可選用高等教育出版社的《英語公共演講教程》,此教材專為大學英語選修課設計,語言平實易懂,課后練習豐富,可操作性高,適合大學英語后繼課程的要求及需要。課堂因學生人數多,且以口語表達類活動為主,如何科學合理的組織課堂成為此課開展的關鍵。在此建議教師以任務型教學法為主,學生分組完成任務。當一個學生在前演講,注意對其他學生布置參與任務,如讓學生扮演不同身份的觀眾,在演講結束時提與身份相關的問題。并注意記錄課堂表現,關注每一位學生的參與度,爭取做到全員參與,人人有上臺演講的機會。

        (4)英語辯論課的教學目標是幫助學生掌握英國議會制辯論模式,熟練運用辯論技巧,強化學生的英語思維能力、語言表達能力及在公眾場合的聽說能力及臨場應變能力。因選課學生為非英語專業學生,語言組織能力及表達能力與母語辯論的要求有一定差距,因此掌握思辨方式,敢于表達見解,培養獨立思考的能力為該課程的教學重點。可選用熱點時事或歷屆辯論大賽的賽題作為訓練題目。教師應全程參與指導及辯論,以帶動學生參與到辯論中。

        3.完善教學評價機制。

        (1)口語類課程特性決定測試形式應靈活多樣,而非終結性測試一種。英語語音、英語基礎口語、公共演講及英語辯論的測試可采取形成性、過程性評價與終結性測試相結合的方式,注重平時考核成績在總成績中的比重。以英語語音的測試為例,講完48個音素后可進行階段性測試;講完連讀、不完全爆破、單詞重音、句子重音等語流音變策略后再進行一次階段性測試;最后講完語調及綜合訓練后再進行終結性測試。階段性測試的成績應占總成績的60%。通過考試不是最終目的,采取多種多樣的測試形式目的是以考促練,讓學生獲得階段性收獲,更能促進學習積極性。

        (2)加大形成性評價在總成績中的比重,以考促學。形成性評價在總成績中的比重應不少于40%,成績構成應形式多樣。以英語基礎口語課為例。形成性評價可包括出勤、話劇表演、配音作品展示、課堂活動參與度等若干項。形成性評價內容應在開課初公布于學生,目的是激勵學生積極參與到口語課堂活動中,明確本學期任務,對要完成的任務能提前準備,以更好的達到口語訓練的效果。

        (3)終結性測試應有完備、科學的評價標準,參加測評的教師應有統一標準。口語類課程采取口頭表達形式進行測試。由于教師未經過專業的口語測試評價培訓,對口試評價標準不一。再加之口語類測試本身存在主觀評判的弊端,使得學生之間評價結果相差頗大。比如英語辯論的評價,應有完善而科學的評價標準,在測試之前教師首先應對考點及評分標準進行深入商榷,達到統一評價標準后方可進行測試。建議口語類課程的終結性測試評價結果應先采取等級制,每科測試應至少由兩名教師參與,如兩名教師的最終成績等級相差多于一級,應進行二次測試。兩位教師最終成績換算成百分制后,c平時成績及階段性測試成績按百分比換算,得出學生的學期成績。

        三、結論

        大學英語后續課程的設置是一個系統性性的課題,現有以綜合英語及視聽說英語課程為主的大學英語教學模式具有與社會需求脫節、教學內容滯后、技能提高指向性模糊和難以做到因材施教等弊端。因此,應把學習內容的選擇權利還給學生,給學生一個“英語課程組合+英語技能組合”的自主性“學習超市”,把提高學生英語應用能力放在首位。

        后續課程體系設置由四大模塊組成,即語言基礎模塊、應試英語模塊、語言文化模塊和學術英語模塊。大學英語基礎課程在第一學年開設,后續課程從第二學年開設。從學生角度,第二學年從語言基礎模塊、應試英語模塊、語言文化模塊的后續課程中選二門。第三、第四學年,重點要求學生選修學術英語模塊課程,同時開放全部四個模塊為選修,為必修課階段沒有選到前三個模塊所需課程的學生提供二次選擇的機會。

        語言基礎模塊中口語類課程在提高大學英語教學方面的具有重要意義。要避免將教學任務不加指導地委任于外教,而應從分級教學、以學生需求為導向和完善教學評價機制三個角度入手。以英語語音、英語基礎口語、公共演講及英語辯論的課程形式,以交際教學法及任務型教學法為主,做到以考促學,達到提高口語交際能力的目的。

        參考文獻:

        [1]孫詠梅,張小川.地方應用技術型本科院校大學英語后續課程體系研究[J].大慶師范學院學報,2014(11):135-137.

        【基金項目】大慶師范學院教育教學基金項目“地方應用技術型本科院校大學英語后續課程體系研究”(編號:JY1411)。

        作者簡介:

        第5篇:小學校本課程體系范文

        【關鍵詞】高等代數;近世代數;線性代數;教學體會

        一、引言

        大學代數課程主要包括數學專業的《高等代數》、《近世代數》課程及公共課《線性代數》.這三門課程都具有高度的抽象化和形式化的特征,是被學生公認為比較難學又極其重要而基礎的專業課程.從大學代數課程的教學研究和實踐出發,對其教學內容、教材建設、教學手段等方面進行有效的改革,從而提高教學質量,同時培養學生的數學素質與創新能力,使得學生從“知識教育”向“能力教育”逐漸轉變,這便是我們對代數課程進行相關探索和研究的主要目標.如何結合地方院校自身的特點,讓學生更容易、更有效率地學好這幾門專業課程,并讓學生盡量利用所學的代數思想方法應用于實踐,從而培養他們形成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這便是我們進行相關探索和研究的重要內容.

        目前,已有不少文獻探討了《高等代數》《近世代數》或《線性代數》課程的一些教學實施與體會,如可參看文獻[1-4]等.本文作者將結合自身在廣東省精品資源共享課程《高等代數》《近世代數》及《線性代數》這三門大學代數課程的教學研究及實踐的基礎上給出一些教學體會.

        二、大學代數課程教學的幾點嘗試與實踐

        (一)始終不渝地把握四個教學原則

        1.體現大學代數學的典型思想方法的原則

        培養學生系統地掌握代數研究問題的基本方法是代數課的教學目的之一.代數中有代表性的典型思想方法包括:公理化演繹的思想(如:向量空間、歐式空間等各類代數系統),分類的思想(如:矩陣的相似、合同、等價等等各種等價關系),相互關聯的思想(如:同態、同構等各種形式的映射),矩陣的方法,初等變換的方法,抽象推理的方法等等.了解這些思想方法的具體含義和在代數中的具體應用對代數課程教學是十分有益的.文獻\[1,4\]也結合高等代數課程的教學體會,詳細地探究了嚴格的邏輯推理方法,公理化方法,結構化方法,矩陣表示方法和等價分類方法等在教學中有效實施.

        2.體現與時俱進的原則

        參考國內外最新的教材內容,結合我們的教研、科研,把課程的前沿知識、研究現狀和發展趨勢,及時貫徹到教學過程中,常講常新.例如,我們可以在教學過程中把代數學家的一些故事、代數學界最近的研究現狀及所發生的一些事情帶入到課堂,介紹給學生,以此激發他們學習數學的興趣與熱情.

        3.體現現代教育理念的原則

        適當安排一些探索性內容,擴展性內容,構建終身學習所需要的代數學的基礎.將現代化手段在數學課程教學中的應用將全面鋪開;從教學內容的組織與安排看,課堂教學與課外延伸相結合,將知識傳授、能力培養、素質教育融為一體,采用各種形象化的教學手段,使用投影儀和計算機輔助教學,增加教學的直觀性,化解數學的抽象和難點,促進教學質量的提高.

        4.突出師范教育的特點

        惠州學院的數學與應用數學專業是師范專業,而高師數學專業培養的目標是中小學數學教師,我們努力在《高等代數》與《近世代數》課程的教學之中滲透教育學和數學課程教學論的思想,注重研究代數學課程對中學數學教學的指導,充分體現數學文化和數學美,培養學生的數學文化素養和未來數學教師的綜合素質,適應基礎教育教學和改革的需要.

        (二)不斷嘗試各種教學理念和方法

        1.采用“本原教學法”進行教學

        高度的抽象化和形式化是代數學的基本特征,《高等代數》、《近世代數》及《線性代數》這三門大學代數課程是被學生公認為比較難學的數學課程.所謂“本原教學法”,就是教學中要返璞歸真,從源頭講起,講清楚問題產生和發展的過程,先講明道理,水到渠成,讓學生自己歸納定義或結論,再講推理,然后再抽象化和形式化.

        例如,在引入同構概念之前,我們可以先讓學生回憶三角形全等的概念和判定方法.ABC與三角形A′B′C′的全等實際上是建立兩個三角形的頂點和邊的一一對應.點的對應可以看成兩個集合S和T的元素的一一對應,即AA′,邊可以看成兩個點所作用的結果,從而S和T的邊的對應可以是看成保持它們兩個點的運算結果.這樣一來,兩個代數系統的同構其實就是這兩個代數系統間可以建立一個一一映射,并且該映射保持這兩個代數系統的所有運算.

        再例如在引入向量的線性相關的概念時,我們先從“平面向量的共線”及“空間向量的共面”入手,介紹一些具體的、學生熟悉的例子,最后歸納出線性相關的一般定義.教學實踐證明,這種教學方法學生易于接受,效果明顯.

        2.采用“研究性教學法”進行教學

        在自身開展科研的同時,我們經常將所授課程的前沿知識,研究現狀和發展趨勢融入到教學過程中,將自己的研究實踐經驗、思維創新方法、學科前沿動態介紹給學生,并適時適度提出一些問題供學生研究.例如我們在《高等代數》或《線性代數》課程教學中,可以提出如下問題給學生探究:矩陣表示方法的綜合體現、等價分類方法的滲透與應用、同構思想的應用、分析學思想在代數學中應用等等.此外,我們也偶爾可以不從定義出發而從問題出發來組織和展開本課程的教學內容和體系,即從重要的問題出發,根據需要引入概念,并總結出定理,引導學生去探索和發現知識,從而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這一教學過程的主體是學生,主導是教師.

        3.利用類比法進行各代數系統相關內容的教學

        類比法是數學發現中最常用、最有效的方法之一,它在科學發展史上起過重大作用.法國數學家拉普拉斯指出:甚至在數學里,發現真理的工具是歸納和類比,這也足以看出類比方法的重要性.

        類比是通過兩類不同對象A,B間的某些屬性的相似,從而從A具有某種其他屬性便猜想B也有這種屬性.

        本科階段主要接觸的代數系統有向量空間、歐式空間、群、環和域等.由于這些代數系統之間具有一些屬性的相似,即都是一些帶有運算的集合,這即表明類比的數學思想方法可嘗試在這些代數課程的學習或教學中去運用.

        例如,我們在講授《高等代數》或《線性代數》時,可以利用類比法來講解向量空間與歐式空間、矩陣與線性變換的定義與性質、聯系與區別等等.

        又例如,我們在講授《近世代數》時,可利用類比法來講解群環域等代數系統及其子系統的概念,講解代數系統的同態基本定理,講解一些特殊環(整環、除環與域)之間關系,講解一些特殊整環(唯一分解環、主理想環、歐氏環等)的關系等等.教學實踐證明,該方法教學效果明顯,而且可以培養學生如何發現新問題的科研興趣和能力.

        4.課堂精講、返講與自學相結合

        我們在代數系列課程的教學中,努力做到課堂精講、返講與自學相結合.課堂上,講重點,講知識的背景與形成過程,揭示知識的內在聯系;對難點、重點內容進行返講,使學生深刻理解抽象的理論,從怕學到愛學;自學是指有些教材內容則采用學生自學為主,教師給出思考題,課后下班輔導及答疑.我們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指導學生自主學習,主要做法是針對不同專業的學生建立不同層次的試卷庫,建立自測卷,同時,統一考試標準及要求,保證其公正、公平.

        5.以科技創新活動為突破口,激勵學生研究性學習

        (1)開發第二課堂

        通過講座,介紹代數發展歷史上的典型人物、典型事件、典型的思想方法,代數與相關學科的聯系、應用前景,提高學習代數學的興趣.指導學生去發現實踐中的數學問題,指導學生使用Matlab分析和解決問題;指導學生自主式學習、探究式學習,給他們布置一些難度不是很大的研究性問題,讓他們課外去找資料解決,并用規范論文的格式打印出來.這樣,一方面,我們可以讓所有學生學會如何撰寫數學專業論文,另一方面,我們也可以讓一部分寫得比較好的學生的論文拿去發表,從而達到一舉雙得的效果.

        此外,我們也提倡學生在《數學的認識與實踐》、《數學教育學報》、《大學數學》、《高等數學研究》、《數學通報》、《中學數學研究》等一些專業涉及知識不深的期刊中找適合自己的文章閱讀、報告和探討.

        (2)以學科競賽為平臺,提高學生協同創新能力

        我們的具體做法有:以全國和國際數學建模競賽為平臺,培養學生的解決實際問題的創新能力;以全國普通高校信息技術創新活動為載體,培養學生信息技術創新能力.

        數學建模對激勵學生學習數學的積極性、提高學生建立數學模型和運用計算機技術解決實際問題的綜合能力、推動大學數學教學內容和方法的改革等方面均有重要意義.通過“一年兩賽”模式參加國內和國際數學建模學科競賽,努力提高學生的應用能力與創新能力,提倡“以賽促教,以教育賽”,并將建模融入日常教學中;以數學建模競賽為切入點,努力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

        (3)指導學生申報各類大學生科技創新項目,培養學生研究性學習的能力

        在教師的指導下制定研究課題,鼓勵學生自主申報并研究國家級、省級、校級大學生創新創業訓練項目、暑寒期社會實踐項目等各項課題,鼓勵學生踴躍向國內外專業期刊投稿,以此來增強學生的科學研究及寫作能力.

        (4)鼓勵學生參加教師的課題,提高學生以及教師的科研創新能力

        教師是培養大學生科技創新能力的關鍵因素之一,倡導教師將學生納入自身的科研工作之中,根據學生的知識階段,指導學生完成力所能及的研究工作,努力提高學生的科研創新能力.

        三、結束語

        本文就《高等代數》《近世代數》及《線性代數》這三門大學代數課程的教學原則、教學理念、教學方法、教學研究及實踐等方面,給出了一些教學思考與體會.旨在強調探索和改進傳統的教學模式,不斷滲透數學思想和方法,對提高教學質量,培養和發展學生數學思維能力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因此,我們今后需不斷地對大學代數課程課堂的教學內容、模式和方法進行有效改革,使得學生既感興趣地學到必要的數學知識和數學技能,又掌握了其中的數學思想和方法,好為他們將來更好地從事數學方面的相關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礎.

        【參考文獻】

        [1]侯維民.關于代數學研究問題的基本方法[J].數學教育學報,1999,8(1):94-96.

        [2]蘭艷,沈艨.高等代數抽象性及其教學的研究[J].數學學習與研究,2011,23(1):11-12.

        第6篇:小學校本課程體系范文

        【關鍵詞】地方應用型本科院校,金融類課程,實踐教學體系

        金融類課程是地方應用型本科院校在經濟管理類專業的教學活動中普遍開設的課程,主要涉及貨幣、信用、金融工具、金融機構及其管理、金融監管等諸多領域,對學生金融現象的分析能力和金融產品的操作能力有較高要求。 金融類課程對培養學生宏觀經濟認知能力具有重要作用,因此,多被作為專業基礎課,或者是大三、大四學生的專業方向課程。

        目前,大多是地方應用型本科院校為了配合金融類課程教學的展開,一般在學期末開設為期1-2周的以股票、外匯、期貨模擬交易和銀行、保險業務為主的實訓環節,作為培養學生實踐能力的主要手段。但隨著社會對高校畢業生的能力需求的提升,這種傳統、單一的實踐培養模式已經不能滿足地方應用型本科院校人才培養的需要,急需建立全新的實踐教學體系。

        一、地方應用型本科院校金融類課程實踐教學中存在的主要問題。1.缺乏定位明確的實踐教學理念。目前各專業在人才培養計劃中都對專業應用能力做出了詳細描述,并且安排了與專業應用能力培養相關的實踐環節,在一定程度上體現了實踐環節對應用型人才培養的重要作用。學生實踐能力培養并非通過教學過程中的實訓環節就能得到鍛煉和提高,現有教學實踐環節由于環境、技術、師資等因素的限制,僅能對學生未來就業環境進行簡單模仿,與其實際工作環境和氛圍有著較大差距。單純依靠課內實訓和集中實訓環節的實踐教學理念難以支撐應用型本科院校的人才培養目標。

        2.實踐教學手段單一。金融類課程的實踐教學基本圍繞證券、銀行、保險等核心金融產品和金融機構業務展開,使用的教學工具多為各軟件開發商開發的實驗室教學軟件。該類型軟件,除證券類軟件可以實現實盤模擬交易外,其他多停留在環境模擬或業務模擬階段,對于形成金融實踐能力的作用有限。

        3.實踐平臺建設滯后。由于金融企業經營的特殊性,分散和集中實習都受到限制,金融類課程的教學實踐環節多在校內完成。基礎條件較好的院校能在校內設置全面模擬金融企業環境的高仿真金融實驗室,而其他院校的實踐平臺則多以機房為主,學生缺乏對金融企業和金融產品的直觀認識,實習基地的實踐平臺作用難以得到充分發貨。

        4.專業實踐指導教師缺乏。高素質的實踐教師隊伍是實踐教學活動順利開展的保障。各高校的金融類課程實踐指導教師多為專業任課教師兼任,在實踐指導方面缺乏足夠的經驗,且受到專業知識領域和自身實踐能力的限制,難以全面把握實踐環節具體操作,對實踐教學體系整體建設也缺少系統的思路。

        二、地方應用型本科院校金融類課程實踐教學體系完善措施

        1.構建服務于專業人才培養方案的實踐教學理念。地方應用型本科院校金融類課程教學應立足于各專業的人才培養方案,從全面提高學生實踐能力的角度入手,將金融類課程的理論教學和實踐教學與其他課程的教學活動相結合,應將實踐能力培養作為教學活動的統一目標,使金融實踐能力培養與其他專業能力培養有機結合,共同服務于整個專業的人才培養目標。開設金融學等學科專業基礎課的專業,要突出金融基礎理論課程在教學活動的,通過金融實踐教學強化學生對金融理論的認識并培養其對社會上各種金融活動的基礎認知能力和初步分析能力。開設金融方向專業的金融類課程教學,應突出金融學科體系建設,謀劃建立金融學課程群,積極建設并完善符合金融類課程特色的實踐教學項目及與之相適應的教學考核指標體系,形成服務于人才培養目標和創新人才培養模式的課程教學、課內實訓、綜合實訓、學科競賽、校外實習五位一體的實踐教學新理念。

        2.豐富實踐教學手段,拓展學生金融實踐能力。第一,繼續強化對現有金融實驗軟件的應用。以現有證券模擬交易,銀行和保險業務軟件為基礎,根據課程教學的需要,對課內實訓和綜合實訓進行重新設計,使之穿插于課程教學活動中,將實踐教學引入課堂,增強學生對金融類課程學習的直觀感受。第二,完善金融專業實驗室建設。金融實驗室可分為兩種:一種是供課程教學使用綜合實驗室,應配備投影儀、學生和教師用計算機;另一種是金融仿真實驗室,主要是以現有證券、銀行、保險等金融機構布置為藍本,設置模擬崗位,供學生體驗金融機構的業務經營活動。第三,大力發展并積極參加學科競賽,讓學生在競爭中鍛煉實踐能力。應從金融課程的特點入手,設計不同類型的學科競賽,以興趣為切入點,引導學生積極參加,培養鍛煉其實踐能力。第四,加強校外實習基地建設,拓展實習基地范圍,突破原有證券、銀行、保險三種金融行業的限制,將擔保、典當、投資公司、財務公司等微金融企業納入實習基地范圍,增強學生對金融行業的認識;實習基地建設不能流于形式,應不斷深化與實習單位的合作,共同探討人才培養的合作模式。

        3.打造新型金融實踐教學平臺。第一,實踐教學研究平臺。該平臺由專業課程教師和實踐指導教師組成,主要負責課程和實踐教學的研究,實踐指導,校企合作項目研究等。第二,學生社團。該平臺由學生組織管理,以興趣為基礎,由學生自愿參加。主要負責金融實踐活動的宣傳,學科競賽的組織管理等工作。第三,校外實踐智囊團。該平臺由企業專家組成,主要工作是結合各自本職工作,從金融企業經營活動出發,為實踐教學提供建議,共同構建新型金融實踐教學平臺。

        4.培養高素質實踐指導教師隊伍。第一,聘用專任實踐指導教師,負責實踐教學的統一管理和學生實踐指導工作。第二,組織專業教師去金融機構實習、調研,拓展專業教師對金融行業的認知,保證課程教學、實踐教學與金融行業實際工作接軌。第三,以組建校外實踐智囊團為契機,聘請校外實踐導師參加并指導實踐教學活動,提高實踐教學活動的效果。

        參考文獻:

        第7篇:小學校本課程體系范文

        關鍵詞:旅游英語課程;實踐教學;體系;創新;實踐

        作者簡介:李瓊(1975-),女,湖南邵東人,湖南人文科技學院講師,碩士,研究方向:旅游經濟、旅游英語教學

        中圖分類號:H319.1;G42 文獻標識碼:A doi:10.3969/j.issn.1672-3309(s).2012.06.65 文章編號:1672-3309(2012)06-155-03

        一、前言

        隨著我國對外開放及旅游業的發展,從20世紀80年代始,各大高校相繼開設了旅游管理專業,并開設了旅游英語課程,從而開始了對旅游英語的教學和研究。本科旅游院系旅游英語課程教學普遍存在重理論、忽略應用課程的問題。宋鴻立認為旅游英語教學的發展和成熟需要在課程設置、教學計劃和教學方法上不斷探索和改進,提出了保持旅游英語應用性課程和旅游英語學術性課程的平衡的觀點。[1]黃庭月在對河南省 30 多所高校和旅游學校的旅游英語教學情況進行調查研究后提出:旅游英語是實踐性很強的課程,必須把教學重點放在學生實際應用能力的培養上,在教學中應貫徹以教師為主導,學生為主體的原則,在課時分配上要向實踐和實習課傾斜,在考試方式上要靈活多樣。[2]王曉宇認為本科旅游英語教學中存在的主要問題是旅游英語教學與實踐脫節,教學手段缺乏創新,考核方法陳舊,提出了選擇注重旅游基礎知識和實用性的教材、采取項目化教學方法等改革措施。[3]于萍提出旅游英語課程實踐教學體系中存在實踐教學目標、實踐教學手段、實踐教學內容、實踐教學師資方面的缺陷,應從專業培養目標出發,強化實踐教學環節,構建 “旅游+英語”無縫銜接的目標體系、職業能力導向的運行體系、軟硬件雙向發展的保障體系[4]。

        二、旅游英語課程實踐教學中存在的問題

        《旅游英語》課程是旅游管理專業的專業必修課,是一門以旅游專業知識為基礎的專門用途英語,不但理論性強,還兼具實踐性、專業性、綜合性,內容既涉及旅游專業的基礎理論知識,如旅游業、旅游市場營銷、旅游資源、飯店、旅游交通等,又涉及社會文化知識,如歷史、地理、宗教、飲食等。

        湖南人文科技學院是一所新建的地方本科院校,在2003-2006級旅游管理專業(專科層次)已經開設了三屆《旅游英語》課程,兩屆全院性公選課,并在2007-2010級開設了四屆本科《旅游英語》教學。旅游課程建設起步較晚,經驗的積累還在初級階段,基本上是按照傳統的理念教學,存在理論教學與實踐環節脫節現象。從已經進行的教學和教學效果分析,存在的主要問題有以下幾個方面:

        1.實踐教學目標與旅游行業要求不相匹配;

        2. 教學內容以旅游學基礎理論知識為主,沒有突出旅游英語的應用性和實踐性;

        3. 教學模式、教學方法比較單一,以教師主講為主,缺少教學交互性;

        4. 校內實訓實驗室和校外實習基地建設條件落后,難以滿足導游英語、飯店英語的實踐教學開展;

        5. 教學資源不豐富,缺少必要的旅游英語方面教學音像參考資料(如國內著名旅游景區、景點音像資料)和關于旅游方面的書籍;現在使用的教材是全國通用的版本,具有普遍性,而具體性、針對性和地方性相對不足;缺乏模擬導游課程的教學課件;缺乏包括行業標準、專業英語、試題庫、自測系統、專業視頻、案例集、實訓手冊等在內的,與課程教學、實際工作崗位相關的多媒體教學資源庫;

        6.教學考核方式單一,只采用了筆試和口試兩種形式。

        三、旅游英語課程實踐教學的創新

        實踐教學是培養大學生解決實際問題的重要手段,其作用是理論教學不可替代的。針對旅游英語課程實踐教學環節相對薄弱這一現狀,從2009年開始該課程加強實踐教學環節的改革,從調整課程培養目標出發,強化實踐教學環節,構建實踐教學體系,具體來說是將創新教學模式、模塊化實踐教學內容、豐富教學資源、完善教學方法和手段、完善考核方式,以期真正實現課程的培養目標。

        1. 調整實踐教學培養目標

        由于旅游管理專業具有很強的涉外性,涉外旅游從業人員應當具有突出的口語、書面表達能力,因此旅游英語課程教學的目標應該是培養學生在旅游職業范圍內使用英語的能力,以培養學生的職業素養(包括專業素質、崗位素質、基本素質)和旅游英語應用能力(包括跨文化交際能力、聽說讀寫譯能力)為核心,以職業道德修養和職業行為習慣養成為主線,幫助學生取得職業資格證書(包括英文導游證書、星級飯店職業英語等級證書)。

        2.創新實踐教學模式

        根據專業和課程培養目標,在教學模式上進行適度的改革與創新。首先在課時分配上,旅游英語課程原本開設兩個學期,分別是第五學期72課時、第六學期54課時,在此基礎上再增加一周的《英語導游技能訓練》專題實訓周,以更好地幫助學生們掌握英語導游技能和通過英語導游資格證考試。其次是建設校內實訓基地,拓展校外實習基地。在校內,成立了導游之家、英語導游俱樂部;在校外通過與婁底市旅游局、婁底市旅行社聯盟合作,在鞏固已簽訂協議的婁底市中青旅、婁底市華天國旅、故居管理處、婁底市九龍華天大酒店、婁底市清泉大酒店、婁底市東方明珠大酒店等十多家實習基地的基礎上,又積極聯系外地大中小型旅行社和涉外酒店,目前業已與韶山市春秋旅行社、長沙華雅國際大酒店,北京泰和順餐飲公司等建立了穩定的合作關系。構建了由模擬仿真教學、見習實踐教學、頂崗實踐教學等三大部分組成的實踐教學體系。第三是在教學過程中,以模擬情境為載體、以旅游專業實訓室為支撐、校內外實訓基地補充結合的方式,將實訓教學內容分別穿插在校內實訓基地以及星級酒店、餐飲企業、旅游景區等校外基地。通過課內外實訓(實習)并舉、項目導向、任務驅動等實踐教學模式,實現課程教學、實踐一體化,提高人才培養質量。

        3.模塊化實踐教學內容

        旅游英語實踐教學內容既要有學生在崗位工作中所必需的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又要有職業導向性,其廣度和深度要適中。我們將實踐教學內容按就業崗位群分成了導游英語、酒店英語和旅游英語應用文寫作3個模塊,分別開發了相應的實踐教學資源。

        4.豐富教學資源建設

        旅游英語屬于專門用途英語,因此其教材不同于普通的基礎英語教材,必須與旅游環境相結合,突出地方性特色。在教材選用和講義編寫過程中,考慮崗位技能要求與教學內容之間的關系,突出實用性和針對性。因此,我們結合湖南省的實際,編寫了以英語導游技能訓練為核心內容的《旅游英語》校編講義;購買了豐富的教學音像參考資料(如北京、張家界等著名旅游景點景區音像資料)和書籍;制作了大量的模擬導游課程教學課件;建設了與課程教學、實際工作崗位相關的多媒體教學資源庫。

        5.完善教學方法和手段

        運用瑞士著名心理學家皮亞杰(J.Piaget)的建構主義理論,在課堂教學中以學生為中心,教師只起到組織者、指導者和促進者的作用[5]。第一是引導學生完成課前自主學習。如課文涉及有關旅游接待部門時,我們會提前讓學生對酒店的分類、酒店接待業的崗位設置、職責要求和接待業設施進行了解,并對不同類型酒店的崗位設置、職責要求進行橫向和縱向對比。由于學生們了解的信息各有側重,通過課堂上相互交流,學生們會對該話題的了解更加深入,知識的建構也更加完善。第二是提倡學生多途徑搜集學習資料。圍繞教學內容,提倡學生借助網絡、教學光盤及各種社會資源,去搜集并分析有關的信息和資料,加深對相關主題的理解,建構新的知識結構。這一學習方式很好地體現了“以學生為中心”的教學理念。第三是運用情景教學法,進行課堂模擬表演。在課堂上,我們運用多媒體和直觀道具,根據每個單元的學習重點,設法創設各種工作情境,讓學生沉浸在各種模擬旅行社或者模擬酒店的場景中進行表演練習。如地接導游的接團服務、沿途導游服務、景區講解員進行現場導游和講解服務、酒店前臺接待客房預訂、樓層服務員的叫早和開夜床服務等不同的情境。學生們通過交流和相互配合,自行編寫臺詞和分角色扮演。由于模擬情境能較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調動積極性,學生的語言應用能力和交際能力得到較好的鍛煉,教學效果比較令人滿意。

        6.考核方式多樣化

        平時成績方面,針對不同的任務形式,要求學生提交不同形式的作業,如錄音、錄像等音視頻作業和圖片、幻燈片、文本等文本作業。在考試考核方面,為了避免應試教育考試,突出對旅游英語實踐應用能力的考查,我們運用了多樣化的考核形式,運用筆試、口試、閉卷、開卷等考核方式,進行學生的課堂表現、課后練習、實習實訓報告與期末考試相結合的綜合評價考試模式的探索。

        四、實踐教學效果

        通過對旅游英語課程實踐教學體系的創新和實踐,我們認為教學效果和學生滿意度得到較大提高。如英語導游技能專題訓練的開展幫助學生熟練掌握了相關業務流程,鍛煉了相關技能,提高了英語導游資格證的通過率;各種實踐資源媒體的開發和靈活的組織方式,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增強了學生的學習自主性;學生在實踐過程中,形成了多種形式的實踐作業,如錄像、圖片、幻燈片等,將學生的這些作業通過網上教學平臺展示出來,可以給其他的學生有益的借鑒。

        通過近3年的實踐教學體系改革,我們從調整課程培養目標出發,創新教學模式,模塊化教學內容,豐富教學資源,完善教學方法和手段,完善考核方式,取得了較好的教學效果,學生的旅游英語應用能力和學習自主性有所增強,但也存在一些有待改進的地方。比如實踐教學偏重于導游英語方面,對酒店英語的口語應用訓練仍然不夠;寫作訓練模塊的教學資源不夠豐富,訓練力度不夠;學生的自主思維能力有待加強,在做景點解說時,解說詞抄襲較多,缺少原創。針對這些不足,在今后的實踐教學中,我們要進一步開發適合酒店模擬情景的實踐教學資源,豐富旅游應用文寫作資料,改進教學方法和教學內容,以更好地培養學生的職業素養和旅游英語應用能力,提高學生的就業競爭力。

        參考文獻:

        [1]宋鴻立.高校旅游專業英語的應用性和學術性的平衡[J].中國成人教育,2007,(05)

        [2] 黃庭月.河南省旅游英語教學的反思與展望[J]. 商場現代化,2007,(04).

        [3] 王曉宇.探析本科旅游英語教學改革[J].遼寧經濟,2009,(08).

        第8篇:小學校本課程體系范文

        一、目前中小學校本課程建設的幾個突出問題

        (一)誤把學校課程等同于校本課程。這類學校的所謂“校本課程”呈現“高大全”格局,什么都包攬其中,一些學科的綜合實踐活動、一些學科的培優輔差、一些學科知識體系內的興趣小組活動等等,統統都算是“校本課程”,并把國家課程納入校本課程體系,美其名為“基礎性課程”。這種狀態是學校校本課程結構大多如下:

        這就是典型的“誤把學校課程等同于校本課程”的情態,因為它把國家課程、地方課程都納入校本課程范疇。這本身就存在邏輯問題。

        (二)誤把國家課程校本化實施等同于校本課程。這類學校的所謂“校本課程”呈現雜亂松散格局,沒有主線,沒有體系,更沒有特色,所有的校本課程幾乎都是國家課程的衍生物。這些學校發揮了老師的特長,開設了一些培養學生特長活動,但基本上只是一個活動而已,充其量也只能算是“國家課程校本化實施”。其實,國家課程校本化實施,是指國家課程規定的要達到的知識能力以及素養,用學校的具體載體來實施。這與廣義的“校本課程”基本相似,但它絕對不是等同于校本課程,尤其是不能等同于嚴格意義上的校本課程。

        (三)誤把學生選修讀本等同于校本課程。這類學校教師數量龐大,大家積極性也很高,選編了很多讀本。但是,仔細深究下去,不僅沒有一本能反映地方文化資源的讀物,而且沒有一樣是按照“課程的格式”來設置的,僅僅是讀本而已。

        (四)人云亦云,沒有主見,不知所以。這類學校以農村中小學居多,老師們對“校本課程”的認知依舊還停留在初始的認識層面。究竟校本課程是個什么東西,應該怎么開發,幾乎還沒有進行實質性的思考與實踐。

        二、有必要重新認識一下“校本課程”

        國家課程、地方課程、校本課程三者是相對獨立的課程。作為地方課程,或者校本課程,要充分體現地方教育特色,是形成學校辦學特色的課程。因此,校本課程除了具有“開放性、生成性、綜合性和實踐性”等之外,我認為還應包括“特色性”。

        (一)校本課程具有鮮明的地域性。校本課程不同于國家課程中的學科課程,它不刻意追求理論知識的系統性、連貫性和深刻性,及其對學生智力發展的認知功能,但它特別強調課程有利于學生深入社區、走進社會、參與社會實踐活動,從中去建構自己對社會的認知與情感、價值取向與社會責任。這也是校本課程獨特之處所在。校本課程也不是語文、數學、英語等國家課程的衍生物,它之所以成為學校本身自己的課程,就是因為它具有本地域屬性。這個屬性注定了它具有地域特色,在適用范圍上具有鮮明的地方性或地域性,特定的校本課程只適用于特定的社區中小學。如廣州市番禺區沙涌小學的《鰲魚文化》特色課程,只適用于沙涌小學。因為,在廣州市只此一處有“鰲魚舞”這一民間藝術,而且是廣東省“非遺項目”,沙涌村又是一個國家級民間藝術之鄉。據此而開發出來的系列校本課程地域性非常鮮明。

        (二)校本課程具有很強的目的性。我們要辦一所什么樣的學校?需要什么課程來支撐我們的辦學特色?這是每一個辦學者需要認真思考的問題。校本課程是針對自己的辦學需要而開發的課程,其目的性是非常明確的。如果不從辦學特色需要這一層去理解的話,那么任何一個老師實施的一個主題活動都應該是校本課程,校本課程也就失去了“校本”的真真意義。

        三、掌握校本課程開發與設計的幾個技術問題

        目前,校本課程開發與利用的路徑日臻成熟,很多問題有配套要求,如課程標準、實施意見、評價意見等。但如何開發校本課程依舊存在技術性問題,讓許多學校和老師都頗感困擾。那么,怎么才能較好應對校本課程開發與設計的問題?我認為還有一些必要的技術技巧需要把握。

        (一)要有明確的校本課程建設總體規劃。規劃是行動指南,有了整體規劃或頂層實際,學校教師才有下一步的方向。要完成這個總體規劃,就要將“校本課程”與國家課程、地方課程框架分離開來,恢復校本課程的獨立性,使之自成體系。校本課程一旦主題確定,它的基本框架應該是這樣的:

        其中,認知性課程板塊、實踐性課程板塊、創新性課程板塊都包含若干子課程,一同構成學校的校本特色課程。這里面只有國家課程目標要素,沒有國家課程基礎內容。這才是校本課程原本應該有的面目。

        (二)要明白校本課程研制與實施的基本流程。校本課程建設的基本流程一般是這樣的:學校頒布校本課程建設的整體規劃――教師根據規劃找自己熟悉的項目或話題――教師按課程要求進行設計――學年初(學期初)教師向學校申報――學校審定、排期、公示――學生選課――組織實施――學生、家長反饋效果――學校確認課程價值――繼續完善推廣,乃至形成特色課程、品牌課程。

        (三)要嚴格按照“課程格式”來設計與審定校本課程。課程規劃包括課程目標、課程內容、課程管理、課程實施、課程評價等,而一門好的子課程也應該包括這些基本要素,這才是比較符合規劃要求的規范的要求。規范的東西,一時半會不夠完善是可以理解的,但一定要堅持嚴格要求,經過一個周期的訓練、修改、完善,校本課程的設計便可以得到較好的規范。

        第9篇:小學校本課程體系范文

        【關鍵詞】學生發展 責任課程

        體系

        【中圖分類號】G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50-9889(2015)09A-

        0040-02

        《基礎教育課程改革(試行)》明確規定:“為保障和促進適應不同地區、學校、學生的要求,實行國家、地方和學校的三級課程管理。”而學校一級的課程管理是學校結合本校實際自行實施的校本課程。南寧市仙葫學校根據學生特點,提出了“責任教育”的特色發展主題,架構了“美麗校園我負責”“高效管理我負責”“多彩課程我負責”“有效課堂我負責”“豐富活動我負責”“和諧社校我負責”的學校發展框架,其中構建多彩的課程,形成責任教育校本課程體系,是學校發展的重要路徑之一。我校將責任教育深入到課程這一核心領域,立足于每位學生的發展,認真落實國家、地方課程,積極開發校本課程,初步形成了責任教育課程體系,促進學校的健康發展。

        一、形成課程共識,構建責任課程體系

        隨著辦學實踐的深入推進,我校面臨著一個個教育困惑和難題。我校是地處城鄉結合部的一所中小學校,生源結構、學生家庭教育背景差異性大,學生良好的生活習慣和學習習慣嚴重欠缺。課堂上,有不少學生昏昏欲睡或是東張西望,但在運動場、藝術活動中,學生們個個生龍活虎、神采飛揚。是什么原因使學生產生這樣強烈的反差?我校努力尋找問題的根源,組織全體教師開展“我們的課堂缺什么”的主題研討,進行了課堂教學“問診”,努力改變課堂教學狀態。經過一段時間的教學實踐,學生在課堂中的學習狀態雖然得到了較大的改觀,但課堂狀況沒有發生根本性的轉變。單從課堂上去發展學生是不夠的,我校開始從課程的設置上尋找突破口。為了全面了解學生對課程設置的喜歡程度,我校在三至八年級學生中發放調查問卷。在“你喜歡現在國家規定的學科課程嗎?”一欄中,學生選擇“都喜歡”的占19.64%;選擇“大部分喜歡”的占41.42%;選擇“少部分喜歡”的占14.95%;選擇“都不喜歡”的占2.35%。而在“除學科課程的學習以外,你是否愿意學習其他非學科學習方面的技能和知識,比如手工制作、體育藝術、心理健康、綜合實踐等?”一欄中,學生選擇“愿意”的占79.21%。這些統計數字說明,學校僅僅實施國家課程還不能滿足學生的需求,學生需要更加豐富的課程,學校只有構建多彩的課程體系,方能滿足每一名學生的發展需要。隨后,我校先后向全體教師和家長發放了關于校本課程開發的調查問卷,有76%的家長認為,學校非常有必要開發校本課程,并且有50%的家長愿意參與校本課程的開發。96%的教師認為校本課程開發“很有意義,有利于學生的全面發展”,支持校本課程開發;9%的教師已做好校本課程開發的準備;68%的教師表示“有一些想法,愿意參與”。從調查中我們清楚地看到,教師和家長都有全面的教育觀,支持校本課程的開發,絕大多數教師和部分家長愿意參與校本課程的開發,學校具有較好的課程開發資源。學生的需要,教師、家長較為豐富的課程資源,為我校責任課程體系的構建奠定了基礎。為此,我校開始了課程體系的建設工作。

        (一)明確責任課程體系的目標

        課程體系建設目標應該滿足學生的發展需要,與學校的培養目標同步。依據學校章程確定的培養目標,我校首先明確了責任課程建設的目標。在總體目標方面,要培養學生具有良好文明素養,言行規范、誠信做人;具有適應終身學習的基礎知識、基本技能和方法;具有健壯的體魄和良好的心理素質,養成健康的審美情趣和生活方式,能適應未來社會、有責任感的仙葫少年。在具體目標方面,要培養學生對自己、對家庭、對他人、對集體、對社會、對祖國的責任感;培養學生的興趣愛好,發展學生的個性特長,提高學生自我完善的能力;培養學生的生活自理能力、交往協作能力、觀察分析能力、動手實踐能力以及對知識的綜合運用能力和創新能力;培養學生的團隊合作意識,提高學生的審美情趣、增進身心健康,使學生熱愛生活、適應社會。

        (二)課程資源整合,形成責任課程體系

        根據課程建設目標,我校將國家課程、地方課程和校本課程整體融合,設置了“學科文化類”“活動實踐類”“自主選擇類”三個類別的課程,每個類別分基礎型、拓展型、人格型、探究型、特長型、集體型六種課型,形成了“三類六型”的責任課程體系,并且明確了每種課型的目標作用,如下表所示。

        二、“三化”推進,全面實施責任課程

        在責任課程的實施上,我校做到學科文化類課程“校本化”,活動實踐類課程“生活化”,自主選擇類課程“類別化”,將課程融入學校教育教學活動,學生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實現“處處是責任課程,時時有責任課程”。

        (一)實施國家課程校本化

        國家課程是教育行政部門規定的統一課程,體現了國家對學生素質的基本要求,是課程的核心。課程建設與實施的前提是落實好國家課程。國家課程落實的方式是執行課時計劃,不能隨意增減學科課時量。在國家必修課程不能減少的前提下,要新增其他類別的課程,勢必人為地增加學生的課程負擔。這就要求學校要校本化地實施國家課程。校本化實施國家課程,就是對國家課程的“二度開發”,“使國家課程通過我們的開發,更加適合我們這所學校的教師教,更加適合我們這所學校的學生學,特別是不同層次的學生,更加適合具有這樣一些資源的學校實施”。一方面,要將部分國家課程與地方、校本課程整合實施。具體做法是將地方課程《安全教育》《環境教育》《民族教育》與國家課程中的《品德與生活》《品德與社會》《科學》《綜合實踐活動》整合實施,提高課程效益,將地方課程《演講》與語文學科中的口語交際、表達整合,使國家課程育人目標得到強化,地方課程目標得以更好地落實。校本化實施國家課程的另一方面,就是在某一學科內部進行課程資源的有效整合,提高實施效益,最大限度地落實課程目標。比如語文學科可以實施單元教學策略;數學學科就某一知識點的學習進行前后銜接或補充等;某些教學內容可依據學生的知識基礎,適當降低教學難度,讓學生“跳一跳”就可以“摘到桃子”,有效達到課程標準的要求。

        (二)實施活動課程生活化

        教育家陶行知曾說過:“教育不通過生活是沒有用的,需要生活的教育,用生活來教育,為生活而教育。”學校實施活動實踐類課程,就是要貼近學生的生活實際,讓學生在生活中體驗責任、強化責任、履行責任。學校要實施衛生清潔包干制,將學校重要區域,功能教室的衛生清潔給班級承包。班級設立各個責任崗位,每天由學生負責管理。學校大隊部、團委組建學生志愿者團隊走進社區敬老院、五保戶家庭,把溫暖送給孤寡老人。學校重視節日文化,如教師節時,學生給老師制作節日賀卡;婦女節、母親節時,學生為母親做一件貼心的事情,獻上一份孝心。學校可開展“責任銀行”教育活動,將良好的文明禮儀習慣和學習習慣要求融入活動,通過“責任銀行”構建的評價獎勵機制,將責任意識、感悟、收獲,轉變為責任金幣記錄在自己的銀行賬戶上,以此激勵學生養成良好的習慣,明確自己的責任。學校的養成教育、常規禮儀、重要儀式都植根于情境,精選為生活化的內容,兒童過去生活中已經遭遇、今天生活正在經歷或者明天可能會遇到的一個個話題,都可以轉化為一個個教育情境,讓學生從中尋找到生活的感覺,培養學生的社會責任感,實現“有什么樣的教育,就有什么樣的生活;有什么樣的生活,就有什么樣的教育”。

        (三)實施選擇課程類別化

        人的一生會面臨著各種選擇,從某種角度來說,有選擇才有創造,有選擇才能更好地盡到責任。我校開設的自主選擇類課程,就是為學生搭建自主選擇的平臺、自我發展的舞臺,創造自由呼吸的教育。在校本課程的開發中,我校通過發放家長問卷、學生問卷、了解學生的課程需要、挖掘學校課程開發資源,科學規劃校本課程,形成了“生活技能類”“身心健康類”“體藝特長類”“人文素養類”“科學素養類”五個類別的課程體系、幾十門課供學生選擇,充分滿足了學生個性發展的需要。

        无码人妻一二三区久久免费_亚洲一区二区国产?变态?另类_国产精品一区免视频播放_日韩乱码人妻无码中文视频
      2. <input id="zdukh"></input>
      3. <b id="zdukh"><bdo id="zdukh"></bdo></b>
          <b id="zdukh"><bdo id="zdukh"></bdo></b>
        1. <i id="zdukh"><bdo id="zdukh"></bdo></i>

          <wbr id="zdukh"><table id="zdukh"></table></wbr>

          1. <input id="zdukh"></input>
            <wbr id="zdukh"><ins id="zdukh"></ins></wbr>
            <sub id="zdukh"></sub>
            亚洲国产无遮挡在线 | 精品在线国产午夜精品 | 中国Av网站在线播放 | 亚洲日韩精品一区 | 原创AV巨作无遮挡国产 | 孕妇动漫精品国产一区二区三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