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九寨溝旅游市場細分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自1999年國家開始實施的西部大開發戰略以來,發展旅游產業已成為發展民族地區經濟,縮小東西差距的重要的和主要的途徑。到目前,已有甘肅、青海、陜西、內蒙古、新疆、廣西、寧夏、貴州、重慶、西藏、云南、四川等西部12省區紛紛都把旅游業定為其支柱或重點產業加以發展, 這其中原因之一是民族文化旅游產業及其結構自身的特點,決定了它能承擔促進經濟整體發展的重任。
倫納得•j.利克里什和卡森•l.詹金斯認為,“旅游產業各部門可以根據其最直接的相互依賴關系和從旅游業獲得的直接收入水平來劃分”。他將旅游產業劃分為三種類別:“一類旅游行業,指交通,旅行社,住宿餐飲和旅游景點,這其中包括旅行方式、支持系統和旅行動機;二類旅游行業是指直接從旅游消費中獲益的行業,通常在目的地。三類旅游行業,指從旅游消費中獲益的行業。”[1]
民族旅游業與其他產業關系就如同一張錯綜復雜的關系網,它除了具有一般產業的基本特征外,還具有自己的自身的產業特性,如很高的綜合性與很強的產業關聯度,它的發展涉及到很多產業和部門,更牽涉到少數民族生活的方方面面。民族旅游產業的多層次性和多樣性使得其產業結構呈現多樣化的特點。
西部民族地區的旅游資源非常豐富,而且具有獨特性,旅游產業是西部真正的優勢之所在。從自然旅游資源來看,目前西部擁有國家自然保護區34個,占全國總數的34.3%;擁有國家風景名勝區40個,占總數的33.6%;擁有國家森林公園40個,占總數的17.7%。從人文旅游資源來看,西部有31座歷史文化名城,占全國總數的31.3%;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38個,占總數的27.6%。同時,西部是我國最主要的少數民族聚居區,擁有豐富多彩的民族風情。西部的旅游資源品位高、種類全、有特色,為發展旅游業提供了堅實的基礎。基于內外兩方面的因素旅游產業在西部地區經濟的發展中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
二、民族地區旅游資源開發現狀及存在的問題
1. 旅游產業形象日趨明顯,但資源整體開發不足,產業結構和質量不盡理想
旅游業的創匯創收和促進經濟發展的功能和作用在民族地區日益明顯。各級政府不同程度地進一步重視發展旅游業,全社會的旅游意識不斷增強,產業形象漸趨鮮明。民族地區大部分旅游景區的綜合開發不夠,供給內容比較單一,文化和自然觀光構成主要的旅游形式,其他方面的需求難以滿足,忽視了參與性、休閑性、趣味性、民俗風情旅游產品的開發。不少景點文化內涵挖掘不夠,不注重景點歷史、故事、作用等文字材料介紹,或過分專業化,只能就景看景,不能適應大多數普通游客的需要。有些景區由于只注重數量型擴張,旅游產品有重復性,人工景點與資源的風格不協調,由于建設部門的分割,目標分散,難成為有競爭力的拳頭產品系列。
2. 資源開發初具規模,旅游產品基本成型且有一定的影響力,但是大旅游產業觀念還未真正樹立,交通等設施缺乏仍為限制因素
旅游業結構還處于不完整、不深入、不對稱的初級產業化階段。旅游業運行中涉及多個部門,一方面形成管理的交叉重復,另一方面又形成管理的空白,給旅游活動帶來阻塞和不便,旅游業運行中存在著混亂現象,市場治理的難度大。廣大民族地區雖已具備一定的旅游硬件設施,但由于沒有科學系統的規劃指導,設施存在過剩和不足兩方面的問題。尤其是在旅游旺季、旅游熱線、山區交通不便的地方尤為不足。旅游受交通的影響十分敏感,目前交通運輸還未形成,現代化立體網絡,機場、航線、火車臥鋪均少,旅游旺季難進難出。旅游商品生產、經營缺乏統一管理,旅游市場的要求很難反映到商品的設計、生產和銷售方面,致使旅游商品檔次低、品種單調,缺乏競爭力。旅行社行業規模不合理,內部利益機制未理順。旅游管理人員素質差,缺乏旅游院校和旅游培訓基地。
3. 旅游基礎設施得到加強,服務體系建設初見成效,但缺乏統一規劃和協作,難以形成“合力”和整體優勢
“八五”以來的發展大大改善了旅游業硬件設施和旅游景點的環境質量。與原來相比,交通運輸狀況發生了很大的改變,如公路的高等級化、高速化,航空設施建設,這些對遠離經濟中心和旅游客源市場的民族地區尤為重要,如昆明、成都等大城市、旅游中心城市都新建擴建了機場,增加了航線,而且主要旅游點也建了或準備新建擴建機場,如麗江、九寨溝、西雙版納等。旅游服務有了較大改善,基本形成了有一定檔次和規模的旅游飯店服務體系。“住宿難”解決后,飯店業已由旅游主導行業轉為基礎行業,這反映客源市場競爭加劇,各省各地縣各企業間缺乏協作和維護較大區域整體利益的觀念。
4. 旅游業發展的總體水平仍較低,區內發展差異較大,旅游人才缺乏,經營管理水平低
不發達省區的開放滯后,旅游業起步晚。目前民族地區旅游業總體發展水平還較低,高速度與低質量、新產業與舊秩序、結構與功能失調并存。產業規模小,占全國的份額低,與其自身突出的資源優勢不相稱。省際區際間旅游業發展的差異大,陜西、云南較發達,在區內所占份額較大。四川、重慶旅游資源開發較早,現已有相當的規模,但還遠比不上陜西和云南。地區差異性大還表現在旅游熱點高度集中,集中在少數旅游線路上、旅游中心城市及周邊區域等,而廣大西部地區旅游資源開發程度普遍低或呈待開發狀態。西部地區旅游人才缺口較大,其中國際旅游業從業人數總和僅占全國的12.14%,旅游院校的學生人數也僅占全國的14.25%,旅游人力資源總量和后備力量明顯不足。而且目前旅游職工隊伍整體素質不高,這個旅游服務體系存在著經營管理不善,服務質量不到位等問題,不能適應旅游業大發展的需要。
三、民族旅游產業結構調整與升級的對策
1.要解放思想,更新觀念
首先思想上要強化旅游產業作為先導產業,在西部開發中的綜合拉動作用和對外中的戰略性作用的認識。要站在全國甚至世界的旅游產業發展的高度,從食、住、行、游、購、娛六個要素及相關產業經濟發展角度來思考和規劃西部民族地區旅游產業結構的優化。在觀念上,要樹立大西部、大旅游,大市場和民族生態文化大景觀的觀念把西部民族地區作為一個整體協調發展,把西部民族旅游市場融入到國內甚至國際旅游市場中去。
2.民族地區旅游產業結構的合理化與高級化
旅游產業結構合理化是使旅游產業與其他產業之間,旅游產業內部保持符合產業發展規律和內在聯系的比例關系,確保旅游產業持續、穩定、協調地發展,同時促進旅游產業在國民經濟中的比例不斷加大,保證旅游產業與其他產業協調發展。旅游產業結構高級化是指旅游產業內部協調發展條件,新興旅游景點和服務設施迅速發展,占有越來越重要的地位,傳統旅游業的技術水平不斷提高,旅游產業產值在國民生產總值中所在占比例不斷提高的過程。概括而言,旅游產業結構調整與升級的實際內容包括:結構規模由小變大,結構水平由低變高,結構聯系由松變緊。
3.加強人才培養與人力資本的管理
旅游形象的創立、品牌塑造,旅游產品的開發,旅游宣傳促銷,旅游設施、設備技術的應用,旅游服務的提供,都離不開人力資源的投入,并且人才素質在很大程度上決定著旅游產品質量的旅游業的競爭力。因此加快當地教育事業的發展,培養有競爭力的現代人才是西部民族地區首當其沖的事情,一可以鼓勵現有旅游從業人員通過多種形式接受教育培訓,提升自身的綜合素質。二可以大力發展旅游學校教育,加大對旅游教育的投人,合理培養旅游專業各種人才,逐步滿足旅游業對專業人才的需求。三可以創新用人機制,一方面留住人才,另一方面吸引人才。
4.依托地區資源,突出資源特色優勢,實現旅游業產業化
民族地區應堅持“地方的、民族的就是世界的”觀念,結合國內旅游需求的逐漸成熟及個性化、多元化趨勢的逐漸形成,搞好市場細分,針對不同細分市場,設計、開發和銷售具備比較優勢、自身特色鮮明的旅游產品,提高旅游產品的科技含量和附加值,實現產品的綠色化、精品化,改變過去單純發展觀光旅游和古跡旅游的現狀,走旅游產品生產多樣化的道路,構造適應“生態、文化、度假、保健”等旅游發展趨向的產品體系,提高西部旅游產品的市場競爭力。發展“行有個色、游有絕色、購有特色、娛有本色”的特色旅游產業,并實現旅游產業結構的升級。
5.民族地區旅游要堅持走可持續發展道路
再造一個山川秀美的西部,是西部大開發的根本目的。而作為民族的聚居區,其生態環境十分脆弱,走邊建設邊破壞和先破壞再改造的老路都將給民族地區帶來災難性的結果,民族地區是我國境內主要河流的發源地,是我國的生態屏障,但是生態形勢很嚴峻。國家已提出了“退耕還林(草),封山綠化,以糧代賑,個體承包”的十六字生態建設方針和措施。目前主要要防止邊建設邊破壞現象的發生,應該加強和落實有關環保的法律、法規,可以制訂專門的西部生態環境保護法律、法規。民族地區可持續發展還需要堅持民族傳統文化的保護性開發,通過保持原生態,改善交通環境進行傳統民族建筑結構的修繕工作,打造獨具民族特色,濃郁民族文化的旅游景觀。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