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轉基因生物技術的應用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關鍵詞:有機農業;生物技術;種植;應用
有機農業產品開始成為現代人追求的新時尚,歸根結底還是因為有機農產品更加的綠色環保、健康養生。而在有機農業種植中,生物技術的應用不但提高了有機農業產量,更重要的是增加了農業生產的可持續性,這對于現代有機農業生產具有重要意義。若能夠合理利用,擴大有機農業生產范圍、推進有機農業發展并非難題。
1.生物技術在有機農業生產中的作用
生物技術是新興的科技產物,近些年來才被真正投入到實際生產中。生物技術最大的優勢在于投資成本低、產量大,在農業生產中的優勢體現十分顯著,并且能夠有效促進農業產量的提高。在實際的使用中,不但能夠有效增加作物產量,且投資成本低,在提高資源的利用率、推進可持續發展農業上也有著明顯優勢。因此,在推廣應用中得到了一致的肯定,能夠進一步推進綠色可持續農業發展。
2.生物技術在有機農業種植中的應用
生物技術隨著科技的進步不斷發展,其在農業種植領域中發揮了重要作用,并且在不斷的實踐中總結經驗,得到了長足的發展。目前生物技術主要被應用在下面幾個領域中:
2.1轉基因
轉基因技術應用到農業種植領域中,即通過將某一農作物的優良基因轉移到另一農作物上,以達到提高農產品產量、產品質量的目的。轉基因技術的工作原理是通過對某一農作物的基因進行改造,并重新組合,最終將其導入到生物體內,其中,目的基因的提取是轉基因技術的核心,據調查了解,當前農業種植中應用最多的生物技術則屬于轉基因技術,轉基因技術對農業種植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在農業種植領域中,常用的基因有種子貯藏蛋白質基因、蘇云金桿菌抗蟲基因等,由于植物中提取的目的基因具有良好的性能,因此,利用轉基因技術提取植物中的目的基因,并將其轉移到另一農作物上,不僅可以促進農作物的生長,也可以提高農產品產量、質量,因此,轉基因技術應用在農業種植中具有重要作用,其可以有效促進農業的可持續發展。隨著我國對生物技術的不斷研究,轉基因技術將會得到進一步發展,并且轉基因技術的應用規模也會逐漸擴大,據資料表明,當前轉基因類植物的種植范圍正在不斷擴大,在我國農業種植中,利用轉基因技術種植的植物面積呈進一步擴大的趨勢。除此之外,在農業種植中生物技術最為突出的則屬于雜交育種技術,雜交育種技術與轉基因技術相比,其操作更為簡單,在農業種植實踐中,雜交育種技術已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2.2組織培養
通過人工誘導技術,在組織細胞全能性基礎上進行組織培養,以此實現通過某組織得到完整植株的技術便是組織培養生物技術。該技術實現的基礎要求便是植物細胞在操作時需要處于無菌狀態,從而保證植物細胞發育能夠正常良好,最終得到的植株也完整。該技術在農業種植中的應用不但能夠提高植物的產量,并且還能在提高生長速率的同時,獲得優良的植株品種,這是因為植株在生長過程中處于無菌狀態,因而有效避免了外界病毒對植株幼苗的侵害。基于這一點,該技術對于作物產量的提升、優良品種的獲取具有積極作用,并且在實踐應用中也得到了廣泛的認可,是值得大力推廣的生物技術之一。但是,雖然該技術的優勢明顯,但需要注意的是:在組織培養過程中,植物組織的培育條件十分嚴格,陽光、溫度以及濕度條件必須滿足組織生長需求,并且培養基的成分、pH值等也必須嚴格依照組織生長規律進行調節,對外界因素的控制也是影響植物組織培養效果的關鍵。除此之外,在為組織發育提供優良條件的基礎上,還應當在初代培養過程中處理外植體褐變問題,這是因為接種外植體時極易產生褐變,這會直接對組織培養結果造成影響,因此外植體褐變預防工作也是組織培養工作的重點。
2.3制作生物農藥
生物技術的出現、發展給現代農業發展帶來了新的契機,由于生物技術的環保性高,可持續發展性強,因而在農業生產中,尤其是農業種植領域取得了巨大的效果。生物農業作為新興的生物技術在種植領域也開始得到應用,生物農藥是通過生物代謝產物達到殺滅農業害蟲的效果。該技術的應用不但有效保護了農作物免受害蟲侵襲,同時還避免了化學農藥對環境的破壞,是綠色農業發展的又一保障,因此生物技術被應用在農業制作商具有著廣闊的發展空間。在基因工程中,很多藥品都來源于生物組織,但是這種材料提取工藝較精細,且提取困難,因而成本較高。但是生物農藥的制作可以進行工業化生產,這種大規模的生產制作可以利用微生物進行生產,通過在微生物中導入需要的生物基因,利用該基因產生需要的藥物,這種生物制藥模式不但能夠降低生產難度,解決原料來源問題,還可以形成規模化生產,降低生物農藥生產成本。這種通過生物技術制造的生物農藥雖然目前沒有得到推廣,但是隨著生物技術的完善,生物農藥的制造水平將會越來越高,生物農藥也將在農業生產中發揮重要的作用。
結語
農業種植是有機農業生產的重要環節,生物技術作為新興技術被應用在農業種植中取得了可喜的成果,因此在未來,生物技術在有機農業領域具有廣闊的發展空間。目前較為常見的生物技術主要包括轉基因技術、組織培養技術、生物農藥技術等,其中轉基因技術是目前生物技術在農業種植領域影響最大的技術。而其他生物技術研究例如生物固氮技術、光合作用研究等是未來生物技術研究的攻關重點,對于突破科研瓶頸具有重要意義。其技術的突破也為未來有機農業發展開拓新的發展空間,不斷推進農業生產水平的提高。
參考文獻
[1]淺嚴昕輝.生物技術在農業種植中的應用[J].吉林農業,2016(17):39.
關鍵詞:農業種植;生物技術;應用
在眾多科技技術得到發展的同時,生物技術也被人們所關注,并促進其快速發展,在農業種植中也被大量應用,生物技術并不是我們想象的那么簡單,在應用過程中是有一定難度的,相關的技術人員要有專業的知識和技術,才能讓其在農業種植中得到很好地應用。在農業種植應用生物技術之后,我國農業發展又邁向了一個新的臺階,進一步推動我國經濟的增長。
1 生物技術的作用
首先,應用生物技術,能有效提高農業作物的抗病蟲害能力。農農業作物最怕的就是病蟲害問題,生物技術就幫助農業作物治理病蟲害問題,擺脫作物產量過低的,受病蟲害的影響,還能有效控制作物的死亡率。生物技術能對作物的基因進行改變,這樣能讓作物有預防病蟲害的能力,還不會過多應用農藥,起到了保護環境的作用。其次,應用生物技術,能有效提高農業作物的產量。我國是人口大量,而且土地資源還非常有限,對農業產量有著較高的需求,生物技術正好能幫助我們實現作物產量增長的需求。最后應用生物技術,能有效提高農業作物的生長質量。人們對農業產品的質量需求越來越高,并對其營養價值有更高的關注度,生物技術能將農業作物質量有效地提高上來,滿足人們對農產品的安全需求和質量需求。
2 生物技術的應用
2.1 轉基因技術
在農業種植中應用轉基因技術,是利用其技術對作物的DNA分子進行加工,通過剪切和拼接,最后在組合,將DNA改變之后的分子放到相應的作物基因組中,再對這些基因進行重新組合以及改造,將作物基因進行改變,作物性狀也會因此發生改變,實現人們的預期效果。轉基因技術在應用過程中,主要的對目的基因進行提取,也就是在相應的細胞中將想要的基因給提取出來。在這個過程中,對多細胞生物體進行檢測是整個環節中最重要的,主要是對單個的受體細胞進行單獨檢測和單獨培養,然后通過有效的手段將細胞體給培養和發育成預想的完整生物個體,最后再監測培育出來的個體細胞形狀,還要檢測其基因的攝入情況和目的。然后再依據檢測結果對那么沒有達到預期效果的細胞個體形狀進行淘汰,進而再研究細胞培育的技術方法。
在農業種植中,應用最廣效果也最好的生物技術就是轉基因技術,它在農業種植中起到的育種作用是很大的。利用轉基因技術,能組合農業作物所有的優良性狀,將農業作物生產質量給提高上來,在作物形狀發生該表的同時,也能有效預防作物的病蟲害情況。現在應用較好的轉基因技術有蘇云金桿菌的抗蟲基因、植物的抗病基因等幾種,這些基因在農業作物抗病蟲害的效果上是比較明顯的,在多數的農業種植中都將見到轉基因技術。其中,雜交育種技術在轉基因中也是比較常用的,其主要是和作物周邊的個體作物進行雜交,通過雜交之后的農業作物會有兩個不同的種群,形狀也會不同,這些作物后代還能在配子基因技術下進行遺傳。雜交技術和DNA分子技術相比要簡單很多,在推廣上也是很容易的,唯一的缺點就是在篩選和操作上需要很多人力。
2.2 組織培養技術
這種技術就是對選取相對應的植物,然后對去進行培養,通過細胞全能型的特點,并采用有效的誘導手段,讓作物培養環境保持一定的無菌性,然后還能讓植物組織在這個環境中正常發育生長,從而發育成完整的作物植株。該技術能夠加快植物繁殖的速度,還能讓植物的優良發育性狀有一定的保證。該技術是在無菌的環境中對植物進行培養的,所以植物也不會受到病毒的侵害,能良好的發育。在農業種植中,通過利用組織培養技術,具有以下幾個方面的顯著特點,它不僅能夠使得植物繁殖的速度加快,還能夠在有限的時間內,培育出更多的優良植物品種。還能夠有效的防止病毒對作物幼苗的侵害,保證種苗無病毒,進而有利于推廣良種經濟作物的種植。所以,今后在農業種植中值得進一步推廣和運用,為了達到更好的運用效果,在農業種植的時候,需要注意以下幾個問題:在植物組織培育中,要保證適宜的溫度、光照、溫度等條件,培養基組成、PH值、滲透壓等化學條件也應該滿足條件,為組織培養創造良好的條件,另外,在進行初代培養外植體的時候,要做好褐變處理工作。有時候外植體接種后,表面會出現褐變現象,這種現象的出現會影響整個外植體的培養,因此,必須做好處理工作,保證組織培養的質量。
2.3 生物農藥的制作
生物農藥也是伴隨著生物技術的運用而出現的,它是利用生物新陳代謝的產物,作為農藥制品的有效成分,改變傳統的通過化學手段制作農藥的方法,既能夠達到殺蟲保護農作物的目的,還避免對周圍環境造成損害,有利于環境保護。此外,生物農藥的運用,還具有良好的使用效果,能夠提高植株的耐藥性。因此,在農藥的制作上,采用生物技術具有良好的效果,對農業種植的影響也是深遠的。在基因工程藥品當中,許多藥品是從生物組織中提取材料生產的。但是材料提取困難,因而藥品的價格也比較昂貴。而微生物能夠迅速生長,并且容易控制,適用于大規模工業化生產。因此,在生物制藥實踐中,可以將生物合成相應藥物成分的基因導入到微生物細胞當中,使其產生相應的藥物,這樣不僅能夠解決材料來源困難的問題,還能夠進行大規模生產,有利于降低生產成本。
3 生物技術在農業種植中運用的展望
在農業種植領域,運用生物技術的優勢是十分明顯的,但其帶來的負面影響也不容忽視。其負面影響主要表現為生物技術存在潛在的安全危險性。由于受到科研水平和人類認識能力的限制,目前人類還沒有完全掌握基因技術,將生物技術運用到農業種植存在著一定的危險性,轉基因技術可能會對環境造成破壞,可能會影響到生物物種的多樣性。此外,轉基因還可能會影響到食品安全,對人類的健康潛在一定的危害,今后在生物技術的研究中,使生物技術有更大的進步。
結束語
將生物技術應用在農業種植中,能讓農業種植的產量和質量都提高上來,能使農業作物抗病蟲害的能力有所提高,還能較少農藥化學產品的應用,維護了生態環境的平衡。今后在實際工作中,應該加強生物技術研究,進行相關試驗,使其在農業種植中得到更好的運用,推動農業的可持續發展。
參考文獻
[1]張開榮,黃萍.探討農業種植中生物技術的推廣及應用[J].中國農業信息,2011(25).
1.1轉基因技術
轉基因技術是對基因進行改造和重新組合,然后再導入到生物體內,其核心技術是提取目的基因。在當前農業種植領域,轉基因技術是運用得最為廣泛的一種生物技術,對農業種植具有重要的作用,它能夠將某一作物的優良基因轉移到另一種作物當中,進而提高農產品質量和產量。當前,在農業種植領域,經常被提取使用的植物目的基因有蘇云金桿菌抗蟲基因、種子貯藏蛋白基因、植物抗病基因等。這些基因具有良好的性能,通過提取使用,更好的促進農作物的生長,提高產量和產品質量。總之,在農業種植領域,通過利用轉基因技術,能夠能夠改良農作物的品種,提高農作物的產品質量,取得良好的經濟社會效益。伴隨著科學技術的進步和科研工作的不斷深入,轉基因技術也會取得新的發展,在農業種植的應用范圍也必將擴大,將在農業種植中發揮更大的作用。調查顯示,目前轉基因類植物的種植面積在不斷的擴大,有調查研究指出,目前在全球所有的農業種植當中,采用轉基因技術的種植面積已經達到了全球耕地面積的16%,并且種植面積呈進一步擴大趨勢。此外,在農業種植領域,還有一項技術值得提及的,那就是雜交育種技術。該技術是一項極為常見的生物種植技術,與轉基因技術相比而言,其操作更為簡單,并且該技術的推廣也更早,在農業種植實踐中已經取得良好的效果。目前,在農業種植中雜交技術已經取得了豐富的經驗,相信隨著研究的深入和技術的進步,該技術會取得更大的進展,會在農業種植當中發揮更大的作用。
1.2組織培養技術
組織培養技術的運用,主要是建立在細胞全能性的基礎上,通過人工誘導的方式,使植物組織在無菌狀態下能夠良好發育,最終發育成為完整的植株。在農業種植中,通過利用組織培養技術,具有以下幾個方面的顯著特點,它不僅能夠使得植物繁殖的速度加快,還能夠在有限的時間內,培育出更多的優良植物品種。還能夠有效的防止病毒對作物幼苗的侵害,保證種苗無病毒,進而有利于推廣良種經濟作物的種植。所以,今后在農業種植中值得進一步推廣和運用,為了達到更好的運用效果,在農業種植的時候,需要注意以下幾個問題:在植物組織培育中,要保證適宜的溫度、光照、溫度等條件,培養基組成、PH值、滲透壓等化學條件也應該滿足條件,為組織培養創造良好的條件,另外,在進行初代培養外植體的時候,要做好褐變處理工作。有時候外植體接種后,表面會出現褐變現象,這種現象的出現會影響整個外植體的培養,因此,必須做好處理工作,保證組織培養的質量。
1.3生物農藥的制作
生物農藥也是伴隨著生物技術的運用而出現的,它是利用生物新陳代謝的產物,作為農藥制品的有效成分,改變傳統的通過化學手段制作農藥的方法,既能夠達到殺蟲保護農作物的目的,還避免對周圍環境造成損害,有利于環境保護。此外,生物農藥的運用,還具有良好的使用效果,能夠提高植株的耐藥性。因此,在農藥的制作上,采用生物技術具有良好的效果,對農業種植的影響也是深遠的。在基因工程藥品當中,許多藥品是從生物組織中提取材料生產的。但是材料提取困難,因而藥品的價格也比較昂貴。而微生物能夠迅速生長,并且容易控制,適用于大規模工業化生產。因此,在生物制藥實踐中,可以將生物合成相應藥物成分的基因導入到微生物細胞當中,使其產生相應的藥物,這樣不僅能夠解決材料來源困難的問題,還能夠進行大規模生產,有利于降低生產成本。
2生物技術在農業種植中運用的展望
在農業種植領域,運用生物技術的優勢是十分明顯的,但其帶來的負面影響也不容忽視。其負面影響主要表現為生物技術存在潛在的安全危險性。由于受到科研水平和人類認識能力的限制,目前人類還沒有完全掌握基因技術,將生物技術運用到農業種植存在著一定的危險性,轉基因技術可能會對環境造成破壞,可能會影響到生物物種的多樣性。此外,轉基因還可能會影響到食品安全,對人類的健康潛在一定的危害。今后在生物技術的研究中,應該進一步加強技術攻關,例如,進行光合作用的應用研究,加強生物固氮技術、植物的生物反應器等技術的研究,突破現階段生物技術發展存在的制約因素,促進生物技術在農業種植當中得到更好的運用。
3結束語
論文關鍵詞:生物技術;倫理問題;思考
21世紀是生命科學的世紀,生物技術的發展對人類和社會的影響深遠。而生物技術引發的倫理問題,已成為世界的焦點議題。如何合理的應用生物技術造福人類和社會,是眾多學者和科學家急需解決的問題。
一、現代生物技術研究的新進展
進入21世紀,生物技術正處于發展成熟階段,生物技術的應用已經滲透到我們生活中許多與生物無關的角落。生物技術的發展至今已經揭示了許多生命現象的本質及其規律,但生命現象極其復雜,目前仍有許多課題有待深入研究和探索。目前在克隆、胚胎干細胞、轉基因食品、人類基因組計劃、組織工程等研究和實際應用等領域取得了成果。
(一)克隆技術。克隆原意是無性繁殖,即由同一個祖先細胞分裂繁殖而形成的純細胞系,該細胞系中每個細胞的基因都是相同的。克隆技術首先用于動物,動物克隆就是通過無性繁殖方式,由動物細胞產生的遺傳形狀相同的動物個體。克隆羊多莉是首例克隆成功的動物。動物克隆為我們進一步揭示生命的奧妙及人類的自我認識展現了全新的視野。
(二)胚胎干細胞。干細胞是生物體在生長發育過程中起“主干”作用的高度未分化細胞,它具有自我更新、高度增殖和多向分化的潛能。干細胞分為三大類:全能干細胞、多能干細胞和專能干細胞。全能干細胞之所以全能,是指它可以分化成人體全部細胞類型,進而構建心、肝、腎、肺等多種組織和器官,最終發育成一個完整的個體。全能干細胞再進一步分裂、分化中又形成了各種多能干細胞。多能干細胞具有分化為多種細胞組織的潛能,但是卻失去了發育成完整個體的能力。
(三)轉基因食品。轉基因食品是利用生物技術將某些生物的基因轉移到其他物種中去,從而改造生物的遺傳物質,使其在性質、消費品質等方面向人類所需要的目標轉變。以轉基因生物為直接食品或以這種生物為原料,加工出來的食品都被稱為轉基因食品。轉基因食品在歐美應進入人們的日常生活中。有資料表明,在歐洲,玉米鉆心蟲每年要毀壞4000萬噸玉米,占世界玉米總產量的7%,但是如果把分離出來的抗鉆心蟲基因植入玉米中去,就可培育出抗蟲害的玉米,這種玉米就是轉基因食品。
二、現代技術發展引發的倫理問題
(一)關于克隆人的爭議。從“多莉”羊的克隆成功,待幾年來其他克隆動物的嘗試,克隆技術正不斷發展。目前科學界把對人體的克隆分為治療性克隆和生殖性克隆。科學界和倫理界對治療性克隆普遍支持。但生殖性克隆,即克隆完整的人則遭到很大的抵制。克隆人給倫理道德方面帶來了巨大的沖擊,對現有的社會關系、家庭結構造成了巨大的沖擊。另外,克隆人的身份難以認定,使人倫關系發生模糊、混亂乃至顛倒,進而沖擊傳統的家庭觀以及權利與義務觀。
(二)胚盤干細胞研究中的生命倫理問題。由于胚盤干細胞的制備是離不開人類卵子、胚盤以及克隆技術的,而卵子與胚盤在一些不同的國家和宗教界被視為是生命的起源,與活著的嬰兒沒有什么不同,所以在許多國家是被嚴格禁止的。堅持認為可以用人類胚胎做實驗的人認為:1、早期胚胎僅是一團細胞,尚難稱其為人的一條生命,從胚泡內細胞培養成人的胚胎干細胞,并沒有殺死細胞,只是改變細胞的命運;2、培養胚盤干細胞是用于治療現在還無法治愈的組織壞死性疾病,讓病人恢復健康,完全是合乎人類倫理道德。
(三)轉基因食品的潛在危險。對轉基因食品發展有兩種態度:支持者極力宣傳其帶給人類充足的糧食和新型抗病蟲策略;反對者則強調人為地用基因技術改變神武,會給人體健康和環境帶來危害。基因表達調控是個復雜的生命現象。目前,人類對基因的活動實施了解還不夠透徹,還沒有十足的把握控制基因中組后的結果。1993年英國的一份報告列出了一些人們對于轉基因食品應用的來努力方面的主要擔憂:1、人類基因轉入食品動物,如將人類基因因子與凝血的蛋白質的基因轉入綿羊中;2、某些宗教團體禁止食用的動物基因轉入他們通常食用的動物中,這可能觸怒猶太人和穆斯林,列入將豬的基因轉入綿羊;3、動物基因轉入植物中,可能會引起一些素食者的特別關注。
三、現代生物技術發展存在的倫理問題對策
現代生物技術的飛速發展,引發諸多倫理問題,發人深思。為了促進生物技術的和諧發展,應采取相應對策和措施。科學預言,21世紀是生物技術發展的黃金時期,全國普及大眾倫理學知識尤為重要,設置倫理學咨詢機構,利用各種媒體宣傳倫理學知識,增強大眾的倫理學意識,提高全民族的整體倫理水平。同時,我們還應改變傳統倫理觀念,發展中國特色的生命倫理學。總體上,生命倫理學應和國際生命倫理學保持一致,但又要保持中國的特色。另外,培養生命倫理專業人才,解決人才匱乏的局面。生命倫理學的發展任道重遠,生命倫理學人才匱乏問題需要解決,設置生命倫理學專業,加快專業人才培養規模勢在必行,特別應注重研究生、博士生的培養。
1生物技術在農業種植中運用的意義
生物技術是當今發展十分迅速的一種高尖端技術,運用這種技術可以有效地減少投資、降低成本,并且可以提高產量,所以,在農業中推廣這項技術十分重要,可以有效地降低種植成本,同時還可以提高農作物的產量。除了降低成本和提高產量以外,還可以有效地利用生態資源,避免資源的浪費,防止環境被破壞,從而促進農業的可持續發展。所以,生物技術對于農業的發展來說具有重要的意義。
2生物技術在農業種植中的運用
2.1轉基因技術
這種技術顧名思義就是對基因加以改造并進行組合,然后再注射到生物體內,它的核心技術是對目的基因的提取。目前為止,轉基因技術在農業種植中運用非常廣泛,也是比較高效的,這種技術可以提取某種農作物的優良基因,然后導入到另一種農作物中。現代農業中常用的目的基因包括蘇云金桿菌抗蟲基因、種子貯藏蛋白基因、植物抗病基因等。將這些基因整合到某種農作物之中,改良它的品種,更有助于農作物的生長,從而提高產品的質量和產量。隨著生物技術不斷的發展和進步,轉基因技術也會變得更加成熟,在農業上的應用更加廣泛。根據調查數據顯示,采用轉基因技術的農作物種植面積正在逐漸增大,已經占到了全球耕地面積的16%,而這種趨勢還在擴大。除此之外,雜交育種也是農業中運用比較廣泛的一種技術,它與轉基因技術相比較,其操作更為簡單。并且該技術的使用已經在實際生產過程中收到了良好的效果,我國更是在雜交育種技術的研究中取得了重要成果,將更有利于我國農業的發展。
2.2組織培養技術
使用組織培養技術需要以細胞的全能性為基礎,然后通過人工誘導的方式,讓組織在無菌的環境下生長,最后長成完整的植株。組織培養技術主要有以下幾個特點:首先,它可以加快農作物的生長速度,并且能在短時間內培育出更多的優良品種。其次,可以防止各種病毒對農作物幼苗的侵害,確保幼苗不攜帶病毒,更有利于幼苗的推廣。為了在農業種植中獲得更好的效果,需要充分考慮植物組織培育的環境問題,例如,合適的生長溫度和濕度、光照時間、培養液的成分、pH值等條件。所以,細致做好所有工作,才能保證組織培養的質量。
2.3生物農藥的制作
在生物技術的使用過程中,生物農藥也隨之產生,它主要是以生物新陳代謝的產物為主,從而制成了生物農藥,摒棄了化學藥品制作農藥的方法。生物農藥不僅可以殺蟲滅菌,還可以有效提高農作物的耐藥性,并且不會對生態環境造成破壞,所以,使用生物農藥對農作物進行保護會取得更好的效果。很多生物藥品的原材料是從生物組織中提取出來,但提取的過程十分復雜,并且存在著許多的技術難題,所以,生物藥品的價格十分昂貴。可以利用微生物快速生長的特點來培育出大量的生物藥品,并有利于推廣,從而進行大規模工業化生產。所以,在制作生物藥品的過程中,將一些必要的生物基因導入到微生物的細胞中,就可以生產出所需要的藥物,這樣不僅可以解決材料的來源問題,還可以降低大量的生產成本。
3生物技術在農業種植中運用的展望
使用生物技術進行農業種植雖然已經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但造成的負面影響是不容小視的。因為生物技術的發展還不夠成熟,尚且存在著不小的危險性,有可能會對生態環境造成另外一種破壞,影響物種的性狀。另外,轉基因食品也無法確保其安全性,也有可能對人類身體造成損害。所以,生物技術的發展還有很長的一段路要走,在今后的技術研究中,要研發出更多的技術形式,例如,利用植物的光合作用、固氮作用等,加強突破現階段生物技術發展存在的制約因素,才能更好地將生物技術運用到農業種植中去。
4結語
答: “基因”為英語“gene”的音譯,是DNA(氧核糖核酸)分子中含有特定遺傳信息的一段核苷酸序列的總稱,是具有遺傳效應的DNA分子片段,是控制生物性狀的基本遺傳單位,是生命的密碼,記錄和傳遞著遺傳信息。所有的基因都由4種堿基組成。
地球生物包括動物、植物、微生物,數量巨大,種類繁多,形態各異,生存環境和生活習性各不相同,這都是由基因控制的。“種瓜得瓜,種豆得豆”是人們對這種現象的高度概括,即物種的生物學特征和特性是由基因決定的,是可以遺傳的。一個基因編碼一個蛋白質,蛋白質的功能決定生物體所表現出來的特征特性。
2.什么是轉基因技術?
答:轉基因技術是利用現代生物技術,將人們期望的目標基因,經過人工分離、重組后,導入并整合到生物體的基因組中,從而改善生物原有的性狀或賦予其新的優良性狀。除了轉入新的外源基因外,還可以通過轉基因技術對生物體基因的加工、敲除、屏蔽等方法改變生物體的遺傳特性,獲得人們希望得到的性狀。這一技術的主要過程包括外源基因的克隆、表達載體構建、遺傳轉化體系的建立、遺傳轉化體的篩選、遺傳穩定性分析和回交轉育等。
3.什么是轉基因生物?
答:轉基因生物是指通過轉基因技術改變基因組構成的生物。轉基因生物又稱為“基因修飾生物”,英文是genetically modified organism,通常用英文縮寫GMO來表示。轉基因生物還被稱為基因工程生物、現代生物技術生物、遺傳改良生物體、遺傳工程生物體、具有新性狀的生物體、改性活生物體等。
4.什么是轉基因食物?
答:轉基因食品是指以轉基因生物為原料制作加工而成或鮮食的食品,按原料的來源可分為植物源轉基因食品、動物源轉基因食品和微生物源轉基因食品。例如用轉基因大豆制成的大豆油、豆腐、醬油等豆制品,鮮食的轉基因番木瓜,利用轉基因微生物所生產的奶酪等都是轉基因食品。
5.自然界中存在基因轉移現象嗎?
答:基因轉移現象在自然界中廣泛存在,包括物種內和物種間的基因轉移現象。植物界的異花授粉是物種內基因轉移的典型現象。農桿菌侵染植物傷口的過程就是物種間基因轉移的典型案例。農桿菌是普遍存在于土壤中的一種革蘭氏陰性細菌,它在自然條件下就能感染大多數雙子葉植物的受傷部位,并誘導產生冠癭瘤或發狀根。根癌農桿菌和發根農桿菌的細胞中有一段T-DNA,農桿菌通過侵染植物傷口進入細胞后,可將T-DNA插入到植物基因中。農桿菌對植物侵染作用的發現,是植物轉基因技術快速發展的基礎。
6.基因是怎樣轉入生物體的?
答:基因轉入生物體是一個復雜的過程,自然界中基因的轉移是發生在相同的生物種類或親緣關系較近的物種之間的,如不同品種的水稻通過花粉的傳播,將基因轉入另一個水稻品種中。而隨著技術的發展,人們已經可以把一個物種的基因通過基因工程技術轉移到另一個物種中。首先人們通過分子生物學技術手段克隆到我們認為有價值的基因,并利用技術將其構建到一種稱之為轉化載體的工具上,然后通過植物轉基因轉化的方法(包括農桿菌介導轉化法、基因槍法、花粉管通道法和核顯微注射法等)轉入我們想改變的生物染色體上。通過篩選和遺傳穩定性測試,來鑒定這個基因是否轉入了生物體并可以穩定遺傳。然后,通過對該生物性狀的考察和安全性測試,決定這個生物是否具有商業生產價值。
7.轉基因技術與傳統育種技術有何異同?
答:育種技術主要包括自然馴化、人工選育、人工誘變、雜交育種、分子育種、轉基因育種等方法,技術發展過程是不斷提高育種效率的過程,共同之處就是通過基因的改變獲得優良性狀。
轉基因技術與傳統育種技術相比較,具備以下兩個優點:第一,傳統技術一般只能在生物種內個體上實現基因轉移,而轉基因技術不受生物體間親緣關系的限制,可打破不同物種間天然雜交的屏障,拓寬了可利用基因的來源;第二,傳統技術一般是在生物個體水平上進行,操作對象是整個基因組,不可能準確地對某個基因進行操作和選擇,選育周期長,工作量大,而轉基因技術目標明確、可控性更強,后代表現可以預期。
8.為什么要發展轉基因技術?
論文摘要:隨著世界人口的增長,農業將經歷具有重大意義的革新。毫無疑問,生物技術作為科學和技術在這場變革中將起到關鍵性的作用。原則上講,生物技術本身有能力幫助人們提高農業生產力和保護環境,但在實踐中,生物技術作為環境保護的人其作用相對來說是微乎其微的。人們對它在環境保護以及促進人類進步中的作用仍將拭目以待。
一、生物技術給農業發展帶來機遇
廣義上講,生物技術是利用有機體、死細胞、活細胞以及細胞內含物,采用特殊的過程生產出特殊的產品應作到農業、醫藥以及環境修復治理中,尤其是70年代基因工程的出現,它能改變、取代物種的基因。
生物技術在農作物中已有廣泛的應用。最初通過遺傳工程獲得而進入市場的作物是:玉米、大豆和棉花。它們經轉基因后具有抗除草劑和棉鈴蟲的能力。這種玉米、大豆和棉花從Bt細菌獲得基因,經遺傳改良后具有防蟲害的能力。利用Bt細菌獲得經遺傳改良的作物的潛力是相當大的。例如:美國有200萬hm2的Bt棉花,澳大利亞有40萬hm2,兩者各相當于2.5億美元價值。如果將Bt玉米引種在美國1000萬hm2的土地上,只要增產5%,就意味著能增加3.5億美元收入。這項技術進一步促進了Bt制劑控制蟲害在商業上的應用。除此之外,還有許多經轉入特定基因的玉米品種,這些品種能同時抗除草劑和一些蟲害。
生物技術在畜牧業上應用所獲得的益處與在農作物上相似。一方面,生物技術有助于提高畜禽的生命力以及消滅競爭者。促進畜禽生長的物質有生長激素以及促進其生長的調節劑,這些物質可由基因工程而獲得。如利用鼠類基因(該基因能促進角蛋白的形成)能獲得了經遺傳改良的綿羊,這種綿羊比普通棉羊產毛量能提高6%左右。另一方面,生物技術在提高農作物產量、質量的同時,有助于提高畜牧業的生產力發展水平。例如,通過控制飼料作物體內碳水化合物含量可提高畜牧業生產力;利用基因調控技術可以提高包括豆科作物在內一些作物的蛋白質含量,減少飼料作物中難消化的木質素含量等。達比等人已生產出一種轉基因三葉草,可應用于澳大利亞綿羊牧場。該基因來自向日葵,經轉基因的三葉草能制造富含氨基酸的蛋白質,該蛋白質經食物鏈進入綿羊體內,進而能提高產毛量。
生物技術給人類帶來的益處也包括在生態和環境兩個方面。利用生物技術提高現有農業生態系統的生產力可以減低農業向原始的、自然、半自然生態系統擴張的要求,因此,它有助于有人類保存、保護地球上僅有的自然生態系統及其資源,有助于人們未來再利用其中的基因資源開發新的產品。
生物技術已用于生產抗蟲害、抗除草劑作物。正如前面所述,一些轉基因棉花、玉米、大豆等具有抗蟲害、抗除草劑的能力。1995年人們可以在市場上購買到轉基因馬鈴薯,這種馬鈴薯能產生水晶蛋白,而水晶蛋白對科倫那多馬鈴薯甲蟲有毒害作用。這些轉基因作物能減少殺蟲劑的用量,降低殺蟲劑及其殘留物對食物鏈、水體造成污染,從而有利于保護生態環境。
在許多農業生產區,土壤氮素可利用量是制約農業生產力提高的一個重要因子。而一高科技農業生產區使用人造氮肥是以犧牲生態環境為代價的。制造氮肥要利用大量能源,據統計,英聯邦農場平均投入的能源大約有50%來自肥料。由施用肥料而產生的溫度氣體(二氧氣化碳、氮氧化合物等)不可避免地促進地球氣候變暖。除此之外,農業土壤的氮素流失是水體富營養化的主要原因。
生物技術的利用能為這些問題的解決提供潛在的、真正有價值的幫助。
同樣,人們可以利用真菌來提高土壤養分的有效性。溫萊指出:特定的真菌類能促進土壤養分的釋放,從而促進作物生長;真菌也能通過分解有機物質(例如纖維素等)釋放出糖類,促進固氮菌的生長。進一步提高土壤養分有效性的可能,包括獲得轉基因細菌和真菌,以進一步增強它們制造養分和釋放土壤養分的能力。轉基因作物的最終目標是使作物本身能夠自行固氮,避免、減少使用人造肥料,從而減少對生態環境的破壞。這在目前尚不可能,但在將來卻有望實現這個目標。
二、利用生物技術發展農業應注意克服的問題
從經濟角度上講,生物技術帶來的不利并不明顯,然而,它會引起發達國家與發展中國家貧富差距進一步擴大。因為,生物技術公司主要集中在發達國家,發達國家可以通過輸出生物技術產品而獲得利潤。與此同時,發展中國家由于技術、及其產品還遠沒有被廣泛接受。
生物技術可能引起生產方式和人類健康的退變。這種情獎品可能會隨著需要特定處理的轉基因作物的出現而產生,特別是抗除草劑的轉基因作物出現。農民必須從同一公司購買種子和除草劑,否則除草劑起不了作用。同樣的問題也可能在需人造肥料的轉基因作物上出現,這些轉基因作物會取代傳統的依靠有機肥的作物,后者在發展中國家是很普遍的,并且也有利于環境保護。生物技術在食品上的應用對發展中國家的農民也會造成許多困難。生物技術也會對人類的健康制造麻煩。近年來在英國已有這方面的報道。特別是當能引發人體過敏反應的基因轉入農作物時,例如,堅果能引發人體過敏反應,若它的基因被導入其他作物,則有可能其他作物也會引起人體過敏。為了預防起見,轉基因作物產品必須經免疫測定篩選后才能利用。
生物技術也可能引發環境問題。人們利用生物技術生產出抗旱、耐鹽、抗病蟲害作物同時,也導致生物多樣性遭受嚴重破壞,甚至導致一些物種滅絕。這一結果是由于生物技術促進農作物向它原本不適應的地域擴張而造成的。生物技術同樣加速土壤侵蝕和沙漠化。農業,尤其是耕作農業的擴張會增加除草劑、殺蟲劑、人造肥料的使用,農業中不斷投入的能源促進全球變暖。與此同時,氮素生物化學循環的改變也加劇了水體的富營養化,直接影響人類和動植物的生存。
廣義上講,生物技術是利用有機體、死細胞、活細胞以及細胞內含物,采用特殊的過程生產出特殊的產品應作到農業、醫藥以及環境修復治理中,尤其是70年代基因工程的出現,它能改變、取代物種的基因。
生物技術在農作物中已有廣泛的應用。最初通過遺傳工程獲得而進入市場的作物是:玉米、大豆和棉花。它們經轉基因后具有抗除草劑和棉鈴蟲的能力。這種玉米、大豆和棉花從Bt細菌獲得基因,經遺傳改良后具有防蟲害的能力。利用Bt細菌獲得經遺傳改良的作物的潛力是相當大的。例如:美國有200萬hm2的Bt棉花,澳大利亞有40萬hm2,兩者各相當于2.5億美元價值。如果將Bt玉米引種在美國1000萬hm2的土地上,只要增產5%,就意味著能增加3.5億美元收入。這項技術進一步促進了Bt制劑控制蟲害在商業上的應用。除此之外,還有許多經轉入特定基因的玉米品種,這些品種能同時抗除草劑和一些蟲害。
生物技術在畜牧業上應用所獲得的益處與在農作物上相似。一方面,生物技術有助于提高畜禽的生命力以及消滅競爭者。促進畜禽生長的物質有生長激素以及促進其生長的調節劑,這些物質可由基因工程而獲得。如利用鼠類基因(該基因能促進角蛋白的形成)能獲得了經遺傳改良的綿羊,這種綿羊比普通棉羊產毛量能提高6%左右。另一方面,生物技術在提高農作物產量、質量的同時,有助于提高畜牧業的生產力發展水平。例如,通過控制飼料作物體內碳水化合物含量可提高畜牧業生產力;利用基因調控技術可以提高包括豆科作物在內一些作物的蛋白質含量,減少飼料作物中難消化的木質素含量等。達比等人已生產出一種轉基因三葉草,可應用于澳大利亞綿羊牧場。該基因來自向日葵,經轉基因的三葉草能制造富含氨基酸的蛋白質,該蛋白質經食物鏈進入綿羊體內,進而能提高產毛量。
生物技術給人類帶來的益處也包括在生態和環境兩個方面。利用生物技術提高現有農業生態系統的生產力可以減低農業向原始的、自然、半自然生態系統擴張的要求,因此,它有助于有人類保存、保護地球上僅有的自然生態系統及其資源,有助于人們未來再利用其中的基因資源開發新的產品。
生物技術已用于生產抗蟲害、抗除草劑作物。正如前面所述,一些轉基因棉花、玉米、大豆等具有抗蟲害、抗除草劑的能力。1995年人們可以在市場上購買到轉基因馬鈴薯,這種馬鈴薯能產生水晶蛋白,而水晶蛋白對科倫那多馬鈴薯甲蟲有毒害作用。這些轉基因作物能減少殺蟲劑的用量,降低殺蟲劑及其殘留物對食物鏈、水體造成污染,從而有利于保護生態環境。
在許多農業生產區,土壤氮素可利用量是制約農業生產力提高的一個重要因子。而一高科技農業生產區使用人造氮肥是以犧牲生態環境為代價的。制造氮肥要利用大量能源,據統計,英聯邦農場平均投入的能源大約有50%來自肥料。由施用肥料而產生的溫度氣體(二氧氣化碳、氮氧化合物等)不可避免地促進地球氣候變暖。除此之外,農業土壤的氮素流失是水體富營養化的主要原因。
生物技術的利用能為這些問題的解決提供潛在的、真正有價值的幫助。
同樣,人們可以利用真菌來提高土壤養分的有效性。溫萊指出:特定的真菌類能促進土壤養分的釋放,從而促進作物生長;真菌也能通過分解有機物質(例如纖維素等)釋放出糖類,促進固氮菌的生長。進一步提高土壤養分有效性的可能,包括獲得轉基因細菌和真菌,以進一步增強它們制造養分和釋放土壤養分的能力。轉基因作物的最終目標是使作物本身能夠自行固氮,避免、減少使用人造肥料,從而減少對生態環境的破壞。這在目前尚不可能,但在將來卻有望實現這個目標。
二、生物技術帶來的不利
從經濟角度上講,生物技術帶來的不利并不明顯,然而,它會引起發達國家與發展中國家貧富差距進一步擴大。因為,生物技術公司主要集中在發達國家,發達國家可以通過輸出生物技術產品而獲得利潤。與此同時,發展中國家由于技術、及其產品還遠沒有被廣泛接受。
生物技術可能引起生產方式和人類健康的退變。這種情獎品可能會隨著需要特定處理的轉基因作物的出現而產生,特別是抗除草劑的轉基因作物出現。農民必須從同一公司購買種子和除草劑,否則除草劑起不了作用。同樣的問題也可能在需人造肥料的轉基因作物上出現,這些轉基因作物會取代傳統的依靠有機肥的作物,后者在發展中國家是很普遍的,并且也有利于環境保護。生物技術在食品上的應用對發展中國家的農民也會造成許多困難。生物技術也會對人類的健康制造麻煩。近年來在英國已有這方面的報道。特別是當能引發人體過敏反應的基因轉入農作物時,例如,堅果能引發人體過敏反應,若它的基因被導入其他作物,則有可能其他作物也會引起人體過敏。為了預防起見,轉基因作物產品必須經免疫測定篩選后才能利用。
生物技術也可能引發環境問題。人們利用生物技術生產出抗旱、耐鹽、抗病蟲害作物同時,也導致生物多樣性遭受嚴重破壞,甚至導致一些物種滅絕。這一結果是由于生物技術促進農作物向它原本不適應的地域擴張而造成的。生物技術同樣加速土壤侵蝕和沙漠化。農業,尤其是耕作農業的擴張會增加除草劑、殺蟲劑、人造肥料的使用,農業中不斷投入的能源促進全球變暖。與此同時,氮素生物化學循環的改變也加劇了水體的富營養化,直接影響人類和動植物的生存。
1轉基因技術在農業領域的發展概況
自1953年英國科學家沃森和克里克提出了DNA的分子結構雙螺旋模型以來,人們對遺傳基因密碼的了解有了突破性進展,現代生物技術在此基礎上發展起來。此后,生物技術研究倍受青睞,得到了快速的發展。在短短的幾十年時間里,應用范圍已經涉及到農業,醫藥,環境,食品和化工等多個領域。目前世界上許多國家如美國,日本等一些發達國家早已在進行這方面的研究,并且取得了可喜的成果。美國等國家投資了上億美元的資金對人類基因組進行研究,并于今年4月完成人類基因圖譜,我們國家承擔了全部工作的l%左右。我國的863計劃,攀登計劃等對動植物的轉基因及水稻的基因組進行了研究。人類在生物基因工程研究領域已經取得了許多重大成果。19%年,中國水稻研究所以黃大年研究員為首的課題組,在世界上首次研究出了抗除草劑轉基因雜交稻,為解決長期以來困擾雜交稻制種純度問題提供了新方法。微生物農藥因具有對環境和生態安全的突出優點而受到國內外高度重視。將毒蛋白抗蟲基因和抗除草劑基因分別導人水稻,使得新種質不僅有顯著的抗蟲性,而且有較強的抗除草劑效果。控制谷蛋白產生的基因植人“越光”號水稻中,使它的谷蛋白含量減少了四分之三,大大提高了它在食用和造酒方面的質量。瑞士培育出能產生p一胡蘿卜素的轉基因水稻,在不久的將來,出現在餐桌上的米飯不是白色的而是金黃色的。全世界估計有24億人口以大米為主食,還有上千萬人因鐵的攝人量不足而使智力和身體發育受到影響;因維生素A的攝人量不足而在少年時期就失明。并且受影響的人群無法通過食用蔬菜、水果和肉類補充主食中缺乏的鐵和維生素。瑞士科學家把黃水仙等植物的基因植人水稻,從而提高大米的營養價值,可以幫助千百萬人防止貧血和失明。1995年安徽省岳西縣農民因種植假稻種而造成0.7萬公頃稻田大幅減產甚至絕收的慘劇,利用基因指紋鑒別技術,真假稻種一天可見分曉。集糧食作物“抗逆、早熟、高產、優質、無污染”為一體的“作物基因誘導調控技術”,在云南生態農業研究所誕生。這項新技術的問世,給21世紀世界農業的持續發展、解決土壤退化、耕地銳減、水資源枯竭等問題帶來了希望。1994年,首批轉基因植物產品延熟保鮮的番茄和抗除草劑棉花在美國獲準進人市場銷售。據不完全統計,迄今國外批準商業化應用的各類轉基因植物產品已近90種,僅美國和加拿大就超過了50種,其中,大部分都與病蟲草害防治有關,例如抗蟲(玉米螟)玉米,抗蟲(棉鈴蟲、紅鈴蟲)棉花,抗蟲(甲蟲)馬鈴薯,抗病毒的西葫蘆、番木瓜,抗除草劑(草甘麟、草錢磷、澳苯睛、磺酞脈、咪哇琳酮)的玉米、大豆、棉花、油菜、亞麻等。世界轉基因作物的種植面積越來越大,19%年全世界轉基因農作物種植面積為200萬公頃,1997年猛漲到1280萬公頃,1998年又上升到2600萬公頃,1999年的轉基因農作物種植面積達3990萬公頃,比1998年的種植面積增加了44%。美國是世界上種植轉基因作物面積最大的國家,1999年達到了2870萬公頃。其中轉基因玉米、大豆和棉花的種植面積,已分別占各作物總種植面積的1/4‘1/3。一個新興的農業高技術種子產業開始形成。生物技術已經顯示出對農業科技和生產力發展的強勁的推動作用。中國轉基因植物的研究也獲得了很大的發展。僅據19%年統計,國內研究和開發的轉基因植物達47種,涉及各類基因103種,其中,與病蟲草害防治有關的基因約62種。近兩年來,研究開發的基因數量和.轉基因植物的種類又有增加。目前國內已批準14種轉基因植物、30多種產品進人田間試驗或環境釋放。中國自行研究培育的4種轉基因植物、5種產品已通過安全性評價獲準商業化應用。其中同抗病蟲有關的有3個,即抗棉鈴蟲的棉花、抗病毒病(CMV)的番茄和甜椒。近年來,轉蘇云金芽抱桿菌(Bt)殺蟲晶體蛋白基因的棉花最為引人注目。中國已成為在世界上獨立研究成功轉基因抗蟲棉、并擁有自主知識產權的第2個國家。抗蟲棉的育成和推廣也標志著中國農業生物技術開始進人產業化發展階段。預計1999年轉基因抗蟲棉種植面積可超過13萬公頃,2000年可達到33萬公頃,除可創造可觀的經濟效益以外,還可產生巨大的社會效益和生態效益。通過生物基因工程技術,1999年全球轉基因農產品的銷售額由1995年的7500萬美元增長到21‘22億美元,增長了近30倍。2以洲〕年銷售額預計將達到30億美元。對于植物轉基因技術,目前存在著不同的觀點。人們對轉基因作物栽培的長期安全性以及對周圍生態的影響放心不下。北京大學副校長陳章良教授認為這種憂慮大可不必,他指出,克隆和轉基因等生物技術是人類改造自然的偉大創舉,對醫藥業、農業等領域都有重要作用。
只要加強監管和遵循科學的道德精神,人類完全可以控制轉基因技術可能導致的負面影響,如同人類發明了核能并成功應用于和平目的一樣。在農業領域中,將轉基因生物技術應用到殺蟲、抗除草劑等方面,起到提高產量和質量、減少污染以及提高作物抗逆性等益處。多種相關作物,包括耐保存的西紅柿,抗蟲的馬鈴薯,抗蟲和抗除草劑的棉花、大豆、玉米已進人市場。在種植轉基因作物最廣泛的美國,兩億多人食用四年多來還沒有出現過任何不良影響,其他地區也沒有接到有問題的報告。中國等發展中國家與這些發達國家不同,人幾基數大且每年仍呈上升趨勢,而可耕地面積卻沒有增加,自身依然要進口糧食等農產品。更重要的是,面對加人WTO的情勢,中國必須提高農業的生產效率,才能應對外國農產品的挑戰,穩定農業的基礎地位。因此,中國在關注生物技術安全性的同時,應加快推廣包括轉基因技術在內的農業生物技術成果。
2對寧波市今后發展農業轉基因技術的幾點建議
(l)現代生物轉基因技術的發展必須與傳統的常規技術方法相結合,這一點已為目以轉抗病蟲基因較多,例如抗稻疚病、白越來趁多的實踐所證明。以水稻轉抗病蟲基葉枯病基因,抗除草劑基因,抗旱抗鹽基因育種為例,一般來說,某一特定基因的直因,這些都是解決一些栽培上經常碰到的問接導人要比常規雜交育種簡便快速,更有目題。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以后應的性和預見性。然而,目前對于外源基因在適當進行一些能夠提高農作物品質的基因的轉基因植物中的整合特點、遺傳規律以及表構建與轉化,以及一些抗腐爛或貯藏墓因的達調控仍缺乏足夠的了解,若要獲得具有良植物轉基因工作。例如,現在市場上出售的好、稱定抗病和農藝性狀的品系,仍需要育袋裝榨菜,雪菜中的防腐劑含t很高,另外種、植保和分子生物學家緊密配合,從大童寧波地區的一些特產,如楊梅,奉化水蜜桃轉墓因植株中進行鑒定和選育。在病蟲害綜等產品,如果通過轉基因技術降低防腐劑的合防治體系中,轉墓因植物或重組微生物的使用量并提高它們的保鮮時間就可以銷往國應用不過是其中的一個環節,它的應用也可外和全國各個地方,能夠大大提高經濟價能引起植物與病蟲等生態關系的新的變化。值。
(2)目前生產上應用的一些轉基因項目以轉抗病蟲基因較多,例如抗稻疚病、白葉枯病基因,抗除草劑基因,抗旱抗鹽基因,這些都是解決一些栽培上經常碰到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