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生物化學及生物技術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關鍵詞: 多媒體技術 生物化學實驗教學 應用
合肥學院是一所立足安徽、面向全國招生的普通本科院校。生物與環境工程系是我校本著“地方性、應用型、國際化”的辦學定位[1]重點發展的系部之一。生物化學是我系承擔的省級精品課程,為配合課程建設,提升教學水平,生物化學實驗室建有多媒體設施。我們作為2007年到合肥學院參加工作的青年教師,三年內參與了生物技術專業和環境工程等專業的生物化學實驗的教學工作,在工作中有以下心得。
生物化學是研究生命中的分子和化學反應的學科,也可以說是主要用化學的原理和語言在分子水平解釋生命現象的一門學科。[2]生物化學中的重要定理都是通過前人一系列的科學實驗逐漸發現并確定的,生物化學實驗教學活動可以使學生更好地領會課本中的知識,并在實踐中培養動手能力和團隊協作精神。單純地通過板書和掛圖的方式不能很直觀的向學生展現出生物化學反應的過程,利用多媒體技術可以解決這一問題。多媒體教學手段可以展示傳統教學手段無法觀察到的現象,使得學生加深對知識點的掌握,提高學習積極性,同時還可以把最先進的實驗技術和實驗儀器向學生介紹,拓寬學生的知識面。[3]
1.多媒體技術應用于生物化學實驗教學的意義
多媒體技術并不意味著僅僅將講義上的內容逐條拷貝到課件上,照本宣科。如果單純這樣做僅僅是另一種形式的板書而已,從以前的“人灌”到“機灌”,起不到提升學生的實驗操作水平和激發其學習興趣的目的。[4]學生往往還會因為課件的內容太多,目不暇接,精力分散,造成課堂實際教學效果下降。利用多媒體技術,就是要通過課件這個工作平臺來充分地運用各種數碼科技為實驗教學服務,并通過多種溝通渠道與學生互動,教學相長。
2.應用多媒體設備服務于生物化學實驗教學
我系為鼓勵教師把多媒體手段應用于實驗教學中,給實驗室配備了掃描儀、數碼照相機和數碼攝像機等設備,利用這些設備可以充分地發揮多媒體教學的優勢。
以用分光光度計測定樣品中還原糖的含量這個實驗為例。由于實驗條件的限制,即使兩名教師同時向學生講授分光光度計的用法,每個分組二十人左右,只有教師周圍的四五個學生可以清楚地看到操作過程。而后面的學生并不能清楚地看到教師的操作,在實際操作中還需要教師反復地進行教授。利用數碼攝像機可以預先將儀器操作過程拍攝下來,并通過“會聲會影”等視頻編輯軟件剪輯編譯,在重要的操作步驟和節點處可以加上文字注釋說明強調或者通過調整播放速度用慢動作播放。學生通過大屏幕投影觀看實驗操作視頻,能準確掌握儀器的使用步驟。在生化實驗教學中,微量取液器的使用,索式提取器的組裝,電泳儀的操作等都可以通過上述方式進行。
掃描儀可以將參考書籍上的重要資料和圖片掃描下來,通過Firework和PhotoShop等軟件進行處理,應用于課件當中。教師還可以將學生實驗報告當中的問題和錯誤掃描下來,下次實驗課前對其問題和錯誤進行點評。
介紹儀器設備的外形面板、觀察實驗現象,以及指導提取過程中,稱量、研磨、過濾、定容、移液、離心等步驟的正確操作,借助數碼照相機呈現圖像是最佳的表現形式。[5]同時在生物化學實驗教學指導過程當中,運用照相機還可以起到監督取證的作用,將學生不正確不規范的操作動作拍下來,在下節實驗課前進行講評糾正。在實驗過程中,教師對出現的異常的實驗現象也可以記錄下來,以引導學生課后分析思考。
通過多媒體動畫來解釋比較復雜的實驗原理,有的生化實驗原理比較復雜,如聚丙烯酰胺凝膠電泳分離血清蛋白的實驗中關于濃縮膠和分離膠的具體作用,加入了示蹤劑的血清是如何分離的,學生單純從實驗講義中很難理解實驗原理。而通過多媒體動畫,學生能很好地理解聚丙烯酰胺凝膠電泳的實驗原理。多媒體動畫還可以用于展示儀器的運作原理,等等。[5]
3.利用現有條件與學生的溝通互動
上面所提到的課件和實驗操作視頻等也可以在實驗開始前通過網絡上傳到學校建立的Blackboard網絡供學生觀看預習之用。我系學生由于家庭條件的限制,擁有電腦的比例還不是很高,不到10%,能上網對上課內容預習的學生不多;但是據了解,擁有MP4或帶有MP4功能手機的學生比例較高,達到50%―60%的比例。現在的MP4除了視頻觀看以外,還常常具有閱讀PDF電子書等功能。這樣我們可以將儀器的操作視頻轉換為MP4格式給學生觀看,還可以將課件或者課外資料等通過軟件轉化為PDF格式的電子文檔供學生閱讀學習。在實驗教學結束后,還可以通過QQ群和飛信等手段與學生進行溝通互動,對學生在實驗當中碰到的問題答疑。
4.關于多媒體技術應用于生物化學實驗教學的思考
時代在不斷地發展,生物化學是生物學科方面的基礎學科,而實驗教學同時又是理論教學的補充,學科方面也要求高度重視實驗操作基本功。所以青年教師要不斷地學習充電,與時俱進,[6]利用多媒體手段想法設法提高教學水平。結合生物化學省級精品課程的建設,對生物化學實驗教學也應當進行前瞻性的建設。如建立實驗室網頁等,通過實驗室網頁可以建立虛擬實驗室和虛擬實驗的方式來對生物化學實驗的教學進行輔助。由于實驗教學課時的限制,很多試劑的配制和儀器的操作過程都是由實驗老師代勞,學生并沒有充分參與進去。虛擬實驗室的設想是將實驗室中大部分常用的實驗儀器的操作視頻拍攝編譯上傳,操作的標準步驟上傳,將實驗講義上傳,學生可以通過點擊鏈接而學習實驗試劑的配制準備過程,實驗儀器的標準操作,并可以下載保存。學生可以利用虛擬實驗這個平臺來學習各項技能,并且通過這一平臺對其進行研究性學習和實驗設計提供幫助。[7]虛擬實驗可以使學生掌握在講義要求以外的實驗,并可以節約大量的試劑和實驗儀器損耗。這也是未來實驗發展的一種趨勢。
綜上所述,教師合理利用多媒體技術,研究符合教學規律的課件,充分利用現有條件與學生溝通互動,并積極進行虛擬實驗室的建設,可以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提高生物化學實驗教學效果,提升學生知識應用的能力。
參考文獻:
[1]趙良慶,蔡敬民,魏朱寶.應用型本科院校實踐教學的思考和探索[J].中國大學教學,2007,(11):79-80.
[2]王希成.生物化學(第二版)[M].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2005.
[3]彭帆,肖方詳,王艷林.多媒體應用于《生物化學》實驗教學的優勢[J].健康研究,2009,(6):236-237.
[4]范桂林,羅小麗.多媒體教學課件制作中存在的問題及優化方法[J].科技資訊,2006,(33):70.
[5]沈劍敏.生物化學實驗多媒體課件的研制[J].實驗室研究與探索,2009,(2):79-81.
[6]高涵.青年教師如何做好生物化學實驗教學的準備工作[J].齊齊哈爾醫學院院報,2006,(7):862.
【摘要】 白花泡桐[Paulownia. Fortunei (Seem.) Hemsl.]為玄參科泡桐屬(Paulownia)植物,落葉喬木,全國幾乎均有分布,野生或栽培,是常用的中草藥,其花、葉、皮、根、果古時對其就有藥用記載,可用于治療炎癥、病毒感染、跌打損傷等多種疾病。白花泡桐花的化學成分除揮發油部分外,未見報道。本文對泡桐屬植物化學成分及生物活性進行總結,為開發利用植物資源、研究植物生物活性提供了一定的科學依據。
【關鍵詞】 泡桐屬;化學成分;生物活性
玄參科泡桐屬Paulownia植物,全屬共有7種,分別是白花泡桐[P.fortunei(Seem.)Hemsl.],毛泡桐[P.tomentosa(Thunb.)Steud.],蘭考泡桐(P.elongata S.Y.Hu),椒葉泡桐(P.catalpifolia Gong Tong),臺灣泡桐(P.kawakamii Ito),川泡桐(P.fargesii Franch.)和南方泡桐(P.australis Gong Tong),光泡桐[P.tomentosa var. tsinlingensis (Pai)Gong Tong]是毛泡桐的變種。除東北北部、內蒙古、新疆北部、西藏等地區外全國均有分布,栽培或野生。白花泡桐在越南、老撾也有分布,有些種類已在世界許多國家引種栽培。作為一種優質木材,它不僅在工農業方面有廣泛用途,同時它還是一種常用的中草藥,其花、葉、皮、根、果古時就有其藥用記載。如《本草綱目》記述:“桐葉……主惡蝕瘡著陰,皮主五痔,殺三蟲。花主傅豬瘡,消腫生發[1]。” 《藥性論》也言:“治五淋,沐發去頭風,生發滋潤。”近年來醫學研究發現其主要作用有:抗菌消炎,止咳利尿,降壓止血,同時還具有殺蟲作用。
1 化學成分
泡桐屬植物的化學成分研究始于20世紀30年代初。日本學者最先對泡桐屬植物的化學成分進行了研究,1931年Masco Kazi等從泡桐葉的樹皮和樹葉中分離得到糖苷類化合物[2,3] 。1959年,Kazutoru Yoneichi研究了桐木中的木脂素成分,分離得到了丁香苷。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各種色譜分離方法和現代波譜技術應用于天然產物的研究,從泡桐屬植物中不斷發現新化合物。該屬植物中所含化學成分類型主要有環烯醚萜苷、苯丙素、木脂素苷、黃酮、倍半萜、三萜等。其中許多化合物被證明具有一定的生物活性。
1.1 苯丙素類化合物 苯丙素類化合物在泡桐屬植物中分布較為廣泛。主要有:(1)木脂素(四氫呋喃駢四氫呋喃類):細辛素(d-Asarinin)[4],芝麻素(d-Sesamin)[5],泡桐素(Paulownin)[6],異泡桐素(Isopaulownin)、(+)-Piperitol[7]等。(2)苯丙素酚類:Verbascoside[8],Isoverbascoside[9]。
1.2 環烯醚萜類 富含環烯醚萜類成分是泡桐屬植物的一大特征,在該屬植物中多以成苷的形式出現,廣泛分布于桐木、桐皮、桐葉中,花中還未見文獻報道。泡桐屬中的環烯醚萜成分具有九碳骨架(即C-4去甲基)的環戊烷型、環戊烯型和7,8環氧戊烷型,顯示了其在植物分類學上的意義。其取代基位置比較固定,一般1位羥基與1分子葡萄糖成苷,8位為甲基或羥甲基。另外,Soern等從成年毛泡桐的葉部獲得兩個5,6位為雙鍵的環烯醚萜苷,同時,他還發現成年和幼年的毛泡桐中環烯醚萜苷成分有所不同[10~14]。
1.3 倍半萜類 李志剛等[15]從毛泡桐的花中分到7個落葉酸型的倍半萜,為首次從該屬植物中分到倍半萜類化合物,可能與該類激素促進開花,抑制種子發芽有關, 其他部分未發現。
1.4 甘油酯類 杜欣等[16]從毛泡桐的花中還分到了甘油酯類的化合物及其苷。
1.5 其他成分 從該屬植物中還分離出黃酮類、二氫黃酮類、三萜(主要為熊果酸及其苷[17])、生物堿、多酚、單糖、鞣酸、脂肪酸等多種成分。另外,栗原滕三郎和宋永芳等[18]對泡桐花的精油成分作了色譜、質譜分析,研究了其中的蛋白質、氨基酸、微量元素等營養成分,利用GC/MS技術鑒定出許多長鏈及芳香族化合物。
1.6 植物激素 王文芝等[19]對河南蘭考泡桐的根、莖、葉中的植物激素進行了研究,利用HPLC技術分離鑒定出了激動素、反式玉米素、激動素核酸等8種激素。
2 生物活性
2.1 抗菌作用 芝麻素對結核桿菌有抑制作用[20],而泡桐花及其果實的注射液(醇提取后用醋酸鉛沉淀去雜質制成),體外實驗時對金黃色葡萄球菌及傷寒桿菌、痢疾桿菌、大腸桿菌、綠膿桿菌、布氏桿菌、革蘭菌、酵母菌等均有一定的抑制作用[4]。從泡桐屬植物中分到的紫葳新苷Ⅰ對金黃色葡萄球菌和乳鏈球菌均有抑制作用,最小濃度為150μg/ml,并認為其角甲基是抗菌必要基團[21]。魏希穎等將泡桐花的黃酮提取物作了體外抑菌實驗,發現其對金黃色葡萄球菌作用最強,而對黑曲霉、啤酒酵母、產黃青霉無明顯的抑制作用[22]。
2.2 治療氣管炎 泡桐果及花治療慢性氣管炎有一定療效,臨床治療1341例,有效率為81%,其中臨床控制率7%,顯效25%[23]。
2.3 消炎作用 泡桐花可用于治療炎癥感染,臨床報道用其治療16種疾病計244例,均有一定療效,其中對上感、支氣管肺炎、急性扁桃體炎、菌痢、急性腸炎、急性結膜炎的療效較好,治療中未發現不良反應和副作用[4]。實驗中通過觀察泡桐花浸膏對哮喘豚鼠肺病理組織學的影響發現泡桐花浸膏能明顯延長豚鼠誘喘潛伏期,優于地塞米松(P
2.4 止血作用 泡桐屬植物中所含丁香苷有明顯止血作用。本品注射液用于手術70例,良效(明顯止血)30例,占42.9%,有效(出血減少)26例,占37.1%,無效14例[26]。
2.5 毒性研究 小鼠口服泡桐果乙醇提取物半數致死量為21.4g生藥/kg。大鼠口服2g/(kg·d),共21天,一般情況及體重均無異常,內臟病理檢查未見中毒性病理形態改變。家兔急性、亞急性毒理實驗中,泡桐果煎劑對心、肝、腎、脾、胃均無毒性病理改變。家兔灌服泡桐花浸膏或靜脈注射,一般情況及食欲、體重、白細胞等均無明顯變化,成人口服上述浸膏或肌肉注射,自覺癥狀、體溫、脈搏及白細胞數等均無明顯改變,但有輕度血壓下降[4]。已有報道苯丙素苷具有抗菌、抗病毒、抗腫瘤、清除自由基、延緩骨骼肌疲勞、DNA堿基修復、抗凝血、抗血小板凝聚等多種生理活性。從泡桐屬植物的樹皮和莖部分離得到一個新的呋喃醌酮(methyl-5-hydroxy-dinaphtho[1,2-2′,3′]furan-7,12- dione-6-carboxylate),對hela癌細胞有抑制作用,對polio病毒的brunhildeⅠ型EC50為0.1μg/ml對leonⅢ型EC50為0.1μg/ml[27]。另外,咖啡酸的糖酯類化合物被認為與該植物的顏色改變有關[28]。
2.6 殺蟲作用 泡桐素、芝麻素可增強殺蟲劑除蟲菊酯的殺蟲作用,可有效殺滅蚊蠅及其幼體[29]。
2.7 其他作用 泡桐屬植物還具有止咳、平喘、祛痰、治手足癬與燒傷、消腫、生發等功效[4]。
從以上可知,泡桐屬植物化學成分療效顯著且具多樣化,但對該屬植物的成分研究多集中于毛泡桐種,其他種涉及較少,而對部位的研究則多為桐葉,皮、根,莖次之,花研究的最少。對生物活性的研究則不夠深入,其有效部位及有效成分有待進一步確定。
轉貼于 參考文獻
1 中國科學院.中國植物志.北京:科學出版社,1979,67(2):28.
2 Masao Kazi,Tokiti Simabayasi.A glucoside from Paulownia. Japan, 1931, 93;735;27.
3 Koiti Iwadare. Lignin.Ⅱ.Ligin of Paulownia imperialis. J Chem Soc Japan, 1941,62:186-189.
4 江蘇新醫學院編.中藥大詞典.上海: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1977.
5 Kijjoa A,Kitirattrakarn T,Anantachoke C. Preliminary study of chemical constituents of Paulownia Taiwaniana. Kasetsart J,1991,25(4):430-433.
6 Kotaro Takagawa.Constituents of medical plants Ⅳ structure of paulownin,a component of wood of Paulownia tomentosa.Yakugaku Zasshi, 1963, 83: 1101-1105.
7 Hiroji,Mayumi O,Yutaka S, et al.(+)-Piperitol from Paulownia tomentosa. Planta Medica,1987,53(5):504.
8 Schilling G,Hugel M,Mayer W. Verbascoside and isoverbascoside from Paulownia tomentosa Steud. Z.,Naturforsch ,B:Anorg Chem Org. Chem,1982,37B(12):1633-1635.
9 Sticher I,Lahloub MF.Phenolic glycosides of Paulownia tomentosa bark. Planta Medica,1987,46(3):145-148.
10 Damtoft Soren. Biosyntheses of catalpol. Phytochemistry, 1994, 35(5): 1187-1189.
11 Hegnauer R, Kooiman P. The taxonomic significance of iridoids of tubiflorae sensu wettstein.Planta Medica, 1978,33(1):1-33.
12 Adriani C,Bonini C,Iavarone C,et al. Isolation and characterization of paulownioside,a new highly oxygenated iridoid glucoside from Paulownia tomentosa.J Nat Prod, 1981,44(6):739-744.
13 Soren D,Soren RJ. Tomentoside and 7-hydroxytomentoside, two iridoid glucosides from Paulownia tomentosa. Phytochemistry, 1993, 34(6): 1636-1638.
14 Soeren D.Biosynthesis of catalpol. Phytochemistry, 1994, 35(5): 1187 -1189.
15 李志剛.毛泡桐花化學成分.蘭州大學碩士學位論文. 2001.
16 杜欣.毛泡桐花的化學成分研究.蘭州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03.
17 Yoshihisa T,Sadao K,Kotaro T,et al. Constituents of medical plants Ⅲ Constituents of leaves of Paulownia tomentosa and Rhododendron kaempferi. Kauazwa Daigaku Yakugakubu Keukgu Nempo,1962,12:7-14.
18 宋永芳,羅嘉梁,倪善慶,等. 泡桐花的化學成分研究.林產化學與工業, 1990,10(4):269.
19 王文芝.反向高效液相色譜分離泡桐中的植物激素.分析化學,1984, 12(6): 531.
20 國家醫藥管理局中草藥情報中心.植物藥有效成分分離手冊.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1980.
21 White PJ.Separation of K+- and Cl-- selective ion channels from rye roots on a continuous sucrose density gradient.J Exp Bot,1995,46(285):361-376.
22 魏希穎,何悅,蔣立鋒,等.泡桐花體外抑菌作用及黃酮含量的測定. 天然產物研究與開發,2006,18:401-404.
23 河南醫學院,等.泡桐果及花治療慢性氣管炎的臨床療效和實驗研究.河南醫學院學報,1975,1:26-28.
24 張永輝,劉宗花,杜紅麗,等.中藥泡桐花浸膏對哮喘豚鼠肺組織作用的病理學研究.新鄉醫學院學報,2002,19(6):473-475.
25 李寅超,趙宜紅,李寅麗,等. 泡桐花總黃酮抗BALB / c小鼠哮喘氣道炎癥的實驗研究. 中原醫刊,2006,33(19):16-17.
26 謝培山,楊贊熹. 救必應化學成分的研究—止血成分救必應乙素的分離、鑒定. 藥學學報,1980,15 (5): 3-7.
27 Kang KH,Huh HK,Bak K. An antiviral furanoquinine from Paulownia tomentosa Steud. Phytother,1999,13(7):624-646.
關鍵詞:花布燈蛾;綜合防治技術
中圖分類號:S4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0432(2013)-06-0064-1
花布燈蛾(Camptoloma interiorata)又名黑頭櫟毛蟲,隸屬于鱗翅目(Lepidoptera)燈蛾科(Arctiidae),是柞樹重要食葉害蟲,也是一種適應性、突發性、暴發性極強的森林有害生物種類。分布于黑龍江、吉林、遼寧、河北、山東、河南、江蘇、浙江、福建、廣東、廣西、云南、四川、湖南、湖北、安徽等省區;國外在朝鮮、日本也有分布。主要危害麻櫟(Quercus aeutissima)、栓皮櫟(Q.variabilis)、板栗(Castanea mollisima)、遼東櫟(Q. liaotungensis)、槲櫟(Q. aliena)、槲樹(Q.dentata)、蒙古櫟(Q. mongolica)、枹櫟(Q. serrata)等。以幼蟲取食樹木的芽苞、葉片,使樹木不能正常發芽、抽葉,局部枝條失水、干枯,嚴重影響樹木生長,連年危害,有可能導致部分幼樹死亡。春季由于芽苞被取食,發葉嚴重推遲,遠看樹木呈大片枯死狀;秋季由于取食葉肉,葉脈遺留,遠看呈白花花一片。2011年吉林省花布燈蛾輕度發生面積1.70萬公頃,中度發生面積1.51萬公頃,重度發生面積2.32萬公頃。發生區域涉及到通化、吉林、遼源地區的10個縣(市、區)及紅石林業局和輝南森經局。
1 形態特征
成蟲:體長10mm,翅展28~38mm。體橙黃色,前翅黃色,翅上有6條黑線,自后角區域略成放射狀向前緣伸出,近翅基的兩條呈“V”形,其外側的一條位于中室,較短;在外緣的后半部,有朱紅色的斑紋2組,每組分出2支伸向基;靠后角沿外緣處有方形小黑斑3個。后翅為橙黃色。密厚的粉紅色絨毛分布于雌蛾腹端。
卵:淡黃色,圓形略扁,卵粒排列整齊,呈塊狀,粉紅色絨毛覆蓋于卵塊表面。
幼蟲:體長30~35mm。頭部黑色,前胸背板呈黑褐色,被黃白色細線分成4片。胸、腹部呈灰黃色,各節生有數根白色長毛,有深褐色縱線13條,臀板及腹足基部均為黑褐色。
蛹:略呈紡錘形,茶褐色,長約10mm,腹部末一節有一圈齒狀突起。繭深黃色。
2 生物學特性
該蟲在吉林省樺甸地區1年發生1代,以3齡幼蟲群集在樹干或枝丫處結蟲苞潛伏苞內越冬。翌年3中旬至4月下旬,所有幼蟲全部上樹,咬食萌發的芽苞,在芽苞上咬1~2個孔,鉆入芽內蛀食,嚴重影響柞樹開花抽葉。當柞樹嫩葉盛發時,幼蟲取食嫩葉。
6月初老熟幼蟲開始下樹,在樹根部枯枝落葉下作繭化蛹。6月末,蛹羽化為成蟲。這段時間是燈誘花布燈蛾最佳的時機。7月初,成蟲開始產卵。7月中下旬,大部分雌蟲產卵完畢,卵塊產在樹下部1.5~3米的葉片上,卵塊上覆蓋雌蛾脫下的粉紅色絨毛。這段時間是收購卵塊、防治的最佳時機。8月初,幼蟲開始出現。幼蟲孵化時,從卵底咬破卵殼爬出,群集在卵塊周圍,然后在卵塊下面吐絲結成灰白色的蟲苞,幼蟲潛伏于蟲苞內,此時幼蟲在清晨及黃昏時取食葉片,進食后回到卵塊下。10月初氣溫下降時,蟲群離開葉背遷移到樹干或大枝丫處作新蟲苞。10月中下旬,幼蟲下樹開始越冬。
3 發生規律
花布燈蛾多發生在丘陵山區,在避風陽坡處發生較為嚴重。忻介六(1953)報道花布燈蛾采取入土越冬的方式。陳天璘(1963)報道花布燈蛾以3齡幼蟲在樹干和大枝丫下做蟲苞越冬,鄭文云(2001)認為花布燈蛾以10齡幼蟲下樹入土越冬。有關花布燈蛾幼蟲的齡期和其采取的越冬方式,還需要進一步進行探討。
4 綜合治理
4.1 人工防治
采取人工采集該蟲幼蟲越冬期所形成的蟲苞的方式進行防治。
4.2 燈光誘殺
利用該蟲成蟲具有趨光性的特點,在成蟲羽化揚飛高峰期利用黑光燈或頻振式殺蟲燈誘殺成蟲。
4.3 毒繩防治
婁杰等(2010)利用該蟲幼蟲具有反復上、下樹的習性,在樹干胸高部位設置毒繩,殺蟲率達70%。
4.4 化學防治
秀珍菇,又名袖珍菇、白平菇、小側耳等,是平菇的一個變種。因品種引進來源不同,中文名稱也不同,如紫孢側耳、黃白側耳、佛羅里達側耳等。國內大部分省區生產以紫孢側耳為主,其隸屬于真菌門擔子菌綱傘菌目側耳科側耳屬,其拉丁文學名為[Pleurotus cornucopiae (paul. ex. pers.) Roll]。
1 生物學特性
1.1 形態特征
秀珍菇質地嫩脆,沒有平菇的腥味,味道鮮美,是平菇家族中的佼佼者。形態上由菌絲體和子實體2個部分組成。秀珍菇多叢生或疊生,呈復瓦狀,子實體分菌蓋、菌褶和菌柄3個部分。菌蓋有圓形、半圓形,初期扁半球形至扁平,伸展后呈扇形或漏斗狀。菌肉白色、致密,菌褶白色或灰白色,菌柄光滑無毛,偏生、側生或中間生,基部多相互連接,上下等粗或下粗上細,白色或近白色[1]。
1.2 生長條件
影響秀珍菇生長的主要因素有營養、溫度、水分和濕度、光照強度、空氣和酸堿度(pH值)。
①營養 野生秀珍菇一般生長在闊葉樹的枯干或伐樁等上,以分解吸收枯樹的木質素、纖維素而生長。人工栽培秀珍菇,多以闊葉樹(硬雜木)木屑、棉籽殼、玉米芯、甘蔗渣、杏鮑菇菌渣等為碳源,麩皮、玉米粉、豆粕、米糠等為氮源,選用過磷酸鈣、磷酸二氫鉀、輕質碳酸鈣等為無機鹽。
②溫度 秀珍菇屬變溫結實性菇類,不同的生長階段對溫度的要求不一樣。發菌階段,菌絲的生長溫度范圍5~30℃,以20~26℃生長最快。發菌階段,秀珍菇抗寒力很強,在-30℃以下不至于死亡,但培養溫度超過33℃時菌絲生長速度緩慢,停止生長,甚至死亡。出菇階段溫度比發菌階段溫度低,為5~20℃,最適宜溫度8~17℃。
③水分和濕度 菌絲體生長階段,培養料適宜含水量為60%~65%,空氣濕度維持60%~70%。出菇期菌絲體代謝活動比生長時更旺盛,需要更高的空氣濕度,適宜范圍為85%~90%。轉潮期,空氣濕度要下降到70%~80%。
④光照強度 發菌階段要盡量避免光照,出菇階段需要一定的散射光來誘導出菇。子實體伸長期、成熟期,適當減弱光照強度,有利于控制菇體生長速度,提高產品質量。
⑤空氣 秀珍菇是好氣性真菌,發菌期、子實體發生期、珊瑚期都要多通風換氣,保證空氣新鮮。子實體伸長期,維持出菇房空氣流通的情況下,保證一定量的二氧化碳,以促進菌柄伸長,抑制菌蓋猛長。
⑥酸堿度 秀珍菇菌絲體在pH值3~8范圍內均能生長,但以pH值5.5~6.0最好,由于發酵過程中pH值會逐漸降低,配料時一般pH值為7.5~9.0。
2 工廠化栽培技術過程
工廠化栽培秀珍菇,是利用制冷或加熱設備對栽培環境進行人為控制,使秀珍菇能在最佳的環境條件下生長發育。
主要生產工藝流程:培養料配制攪拌裝袋滅菌冷卻接種發菌出菇管理采收包裝轉潮管理。
2.1 培養料配制及攪拌
目前我國杏鮑菇工廠化日產量早已超1 000 t,由此產生了大量的菌渣,菌渣仍具有豐富的營養成分,可以作為食用菌栽培基質[2]。介紹幾種生產上杏鮑菇菌渣培養料配方(質量比)。
①杏鮑菇菌渣20%,雜木屑30%,玉米芯30%,麥麩10%,豆粕5%,玉米面3%,生石灰1%,碳酸鈣1%。
②杏鮑菇菌渣30%,雜木屑30%,玉米芯20%,麥麩10%,豆粕5%,玉米面3%,生石灰1%,碳酸鈣1%。
③杏鮑菇菌渣50%,雜木屑20%,玉米芯10%,麥麩10%,豆粕5%,玉米面3%,生石灰1%,碳酸鈣1%。
④杏鮑菇菌渣30%,棉籽殼50%,麥麩10%,豆粕5%,玉米面3%,生石灰1%,碳酸鈣1%。
杏鮑菇菌渣經脫袋粉碎后曬干,堆放于通風處保存,此后不可再受雨淋和水漬[3],如果季節合適,杏鮑菇菌渣經脫袋粉碎后可立即使用。配料前雜木屑要提前噴水,堆置發酵3~6個月,以便將其中的油脂等有害物質盡可能沖刷出來。拌料前玉米芯要預濕10~12 h,讓水分滲透[4]。
工廠化栽培采取機械拌料,將主料和各輔料按配方稱量,并換算成相應的體積后,采用不同體積容器量取各成分培養料并依次倒入攪拌機進行拌料。邊加水邊翻料,一次加水量不可太大,應逐漸加入。培養料含水量要求61%~63%為宜,掌握含水量的感觀標準為:拌勻吸水后,抓一小把培養料,用力握,以手指縫中有水滲出為適度。
2.2 裝袋
工廠化栽培秀珍菇,一般選用耐高溫高壓的塑料聚丙烯折角袋。出菇袋長35 cm、寬18 cm,每袋干料約0.5 kg、濕料約1.25 kg。用裝袋機裝袋后,人工在袋口套上套環,蓋上塞蓋,豎立擺放塑料滅菌筐內,再放入滅菌車上,推入高壓滅菌柜滅菌。
2.3 滅菌
工廠化栽培秀珍菇,一般采取高壓滅菌方式。滅菌開始時,先抽2次真空,后升溫至105℃保溫0.5 h,至115℃保溫0.5 h,至125℃持續4 h。抽真空速度不能太快,否則栽培塑料袋易充氣脹破。
2.4 冷卻
滅菌結束后,溫度降到50℃時出鍋,將滅菌車推運到冷卻室,當菌袋溫度降到24~29℃時即可接種。冷卻室要提前做好消毒滅菌,保持清潔衛生。
2.5 接種
工廠化車間中,接種操作在無菌室進行,接種室使用前必須先進行消毒,通過JY-BX100 標準型臭氧發生器對接種室的空氣反復凈化,確保接種環境保持無菌狀態。人工機械流水作業接種,接種過程要做到快、準、凈。接種人員每人一筐,一手拿菌種袋(一般每個菌種袋內培養40個枝條菌種,1個枝條菌種接種1個菌袋),一手迅速拔開菌袋套環塞蓋,將枝條菌種(長13.5 cm、寬8 mm、厚4 mm的
木條或木片)菌袋洞穴中,再在洞穴上部放少許菌種蓋住洞口,然后拔開下一菌袋的塞蓋,蓋住剛接種好的菌袋,如此循環推進接種。
2.6 發菌
接種后出菇袋被依次搬運到養菌房開始發菌,養菌房需提前做好消毒滅菌。出菇袋依然豎立在塑料筐內,整齊擺放在養菌架上。秀珍菇養菌條件要求黑暗、通風,適宜溫度范圍為20~24℃,空氣相對濕度為65%左右。
接種后10 d左右料溫基本穩定下來,一般25~30 d菌絲可發滿菌袋,其后再后熟培養5~10 d,以便菌袋內部菌絲發滿。發菌時防止霉菌感染是關鍵,在整個發菌過程中要時常檢查有無污染,如有污染,應采取隔離銷毀處理。
2.7 出菇管理
出菇房應提前做好殺蟲、殺菌、通風換氣、減弱光照和地面放水等準備工作,保持空氣濕度85%~90%,溫度15~18℃。
出菇袋菌絲發滿并后熟后,料面會吐黃水,并出現少數菇蕾,此時即可搬運至出菇房進行出菇管理。將出菇袋橫向插入出菇房栽培架網格中,碼放整齊,拔掉套環塞蓋,使袋口朝向操作過道。
秀珍菇從發育到采菇歷經3個階段。首先是原基分化階段,此階段要拉大溫差刺激,通過制冷機組將環境溫度降到5~10℃培養12 h左右,并適當增加光照,3~5 d后可促使子實體原基大量分化。其次是菇蕾形成階段,原基形成后很快發育成菇蕾,此階段要保持溫、濕度平穩,適量噴霧水,減少通氣量,環境穩定可提高成菇率。最后是子實體生長階段,當菌柄不斷伸長變粗、頂端形成青灰色圓帽時,減弱光線、減小通風量,控制菇蓋生長,每天噴水3~4次,隨著菇帽與菇柄變長、變粗,適當加大噴水量,溫度控制在15~18℃,可提高一級菇成品率。
2.8 采收及轉潮管理
秀珍菇生長速度很快,一般開袋后10 d左右即可采收第1潮菇,以菇蓋1元硬幣大小為標準進行挑采。大小統一、品質好的為一級菇。采后修剪菇根,裝入塑料袋,抽真空后裝箱送市場銷售。
轉潮期管理,以保持溫濕度和防止病蟲害發生為主。采收后停水2~3 d,及時清理料面和室內衛生,使菌絲休養做好轉潮準備。然后地面澆水保濕,保持空氣濕度70%~80%,1周左右后袋口又出現菌絲,此時對出菇袋低溫刺激12 h左右,調整空氣濕度90%左右,待菇蕾形成后再噴水開始新一輪出菇管理[5]。以此類推,一般可采收4~5潮菇。
參考文獻
[1] 馮志勇,王志強,郭力剛,等.秀珍菇生物學特性研究[J].食用菌學報,2003,10(3):11-16.
[2] 李翠新,陳強.食用茵栽培廢料的再利用[J].中國食用菌,2008,27(4):6-7.
[3] 李輝平,林金盛,曲紹軒,等.杏鮑菇菌渣栽培秀珍菇配方試驗及效益分析[J].食用菌,2015(5):28-29.
[關鍵詞] 多媒體技術 優化 教學
1 教學理念
在中學生物教學中,合理運用多媒體輔助教學能讓許多復雜的問題簡單化,抽象的問題具體化,降低問題難度,便于學生理解,有利于學生主動構建知識發展能力,形成正確的情感態度和價值觀。
現以《細胞增殖》教學設計為例,簡析利用多媒體技術優化生物學科教學。
2 教材分析
2.1 內容和地位
本節是人教版必修1《分子與細胞》第六章第一節的內容,本節內容主要包括細胞不能無限長大、細胞周期、細胞增殖及其意義等。該節內容承上啟下,前面學生已經學習了細胞生命系統的物質組成、結構等,而在后面的必修2中,學生將繼續學習減數分裂和遺傳規律等,學好這部分知識將為后面的學習打下堅實的基礎。
2.2 學情分析
新課改后,純文字敘述的課本也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尤其是其圖文并茂的特點吸引了學生們的眼球,并在初中學習了“細胞通過分裂產生新細胞”的基礎上,再學習這方面的知識,就有了一定的基礎,因此教師可以充分利用學生已有的知識水平,通過適當的教學策略,學生可以輕松構建自己的知識體系。
2.3 教學目標
2.3.1 知識與技能
(1)簡述細胞的生長和增殖的周期性。(2)觀察細胞的有絲分裂并概述其過程。
2.3.2 過程與方法
(1)學習有絲分裂過程,學生提高分析圖像、解讀圖像的能力。
(2)學習用曲線圖描述DNA和染色體數量的變化規律。
2.3.3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樹立生物體結構與功能,局部與整體相統一的觀點。
2.4 教學重點:(1)細胞周期概念;(2)真核細胞有絲分裂的過程。
2.5 教學難點:真核細胞有絲分裂過程中,各時期染色體行為和數目的變化以及DNA數量的變化。
3 教具準備
使用多媒體課件。
4 教學過程(見下表)
5 教學過程優化
多媒體技術在優化生物學科教學方面具有多方面的表現,比如《細胞增殖》這節課,筆者根據教材的特點和學生的實際情況,運用多媒體動畫展示細胞有絲分裂的連續動態過程,在體現以學生為主體,鍛煉學生的抽象思維能力,以及自主建構知識等方面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5.1 創設教學情境,提高學生學習的積極性
生物學是一門自然學科,高中階段的學生主要是學習各種生物的形態特征、遺傳規律、生理特點、進化方面等知識。由于其知識的細微、抽象、不可見等因素,教師往往很難通過傳統的教學將知識完美地反映和呈現給學生,單憑教師在講臺上滔滔不絕地用呆板的語言文字敘述,學生常常會覺得索然無味,更別談什么興趣了。
作為教師,我們都希望學生喜歡上自己的課,如何做到 “課伊始,趣即生”?在《細胞增殖》這節課一開始,我就先給學生播放人的胚胎發育過程的錄像,為了避免學生在看錄像時很盲目,在他們觀看的同時我會提出相應的問題讓他們思考,“視頻中的受精卵發生了什么樣的變化,子細胞的形態結構又是怎么樣的?”高中的學生已經知道了自己是從受精卵發育而來的,但究其具體過程,學生認識還是比較模糊,同時也比較感興趣,因此教師播放這樣一段視頻,正中他們下懷,極大刺激了他們的各個感官,激發了他們的探究欲望,此時的學生都很想知道自己是怎么來的,在這樣的情況下,我快速引入今天的課題――細胞增殖。
5.2 有利于教學重難點的突破
生物學因其學科特點,許多知識是看不見、摸不著的,而這些往往是課堂上的教學重點和難點。為了達到“啟其所感,導其所難”的目的,我充分利用多媒體教學動態、形象、直觀的特點,把生物學中的許多知識變靜態為動態,變無聲為有聲,使“死”的生物概念、原理變成“活的”生物知識。
例如在《細胞增殖》一節中,有絲分裂過程及其各時期染色體行為數目的變化和DNA的變化是教學的重點和難點,傳統的教學手段是教師結合一些掛圖進行表述有絲分裂各個時期所發生的主要變化及特點。由于有絲分裂所劃分的四個時期是為了人們研究的方便,實際上并沒有這么嚴格的四個時期,它是一個連續的過程,學生在掛圖上所看到的只是一個平面結構圖,教師講解完,學生還是感覺一片茫然,只能死記硬背其中的特點,這種情況下就別談學生自主構建知識了,而這一能力也正是新課程中所倡導的。
這節課,我利用有絲分裂小動畫,既可讓有絲分裂分步定格演示,便于教師講解,也方便學生清楚地觀察到各時期細胞核內染色體的形態變化,又可以在后面連續播放動畫,這樣從分步講解到連續回放,保證了學生很好地掌握細胞有絲分裂過程,保證了教學重難點的突破,更重要的是在這個過程中更易于學生自主建構知識。
5.3 有利于提高課堂效率
結合多媒體技術的靈活性和其所具有的豐富資源的特點,大大拓展了有限的課堂教學容量,在傳統的生物課堂中,教師就是一支粉筆,一個黑板,頂多加幾張掛圖走完一堂課。而在《細胞增殖》這節課中,傳統的教法是教師一節課要掛不下10張的掛圖來介紹有絲分裂過程,我們且先不說這種教學模式下的教學成果如何,單頻繁的掛這些掛圖就浪費了大量的時間,這對于有限的45分鐘課堂來說是很可惜的,而使用多媒體課件,這些問題將迎刃而解,現在網上的資源應有盡有,什么樣的圖片都有,相關的知識內容也很齊全,十分方便教學。
充分利用多媒體教學還可以增加課堂的容量,如在這節課上完之后,還可以附上與這節課相關的練習題,加深他們對新知識的掌握,以及理論聯系實際的能力。
本文雖主要闡述多媒體優化了生物課堂的教學,但這并不是說所有的生物課都適用多媒體教學,也并不是說整堂生物課也都用課件來上,一整節都用課件上,容易使學生產生視覺和聽覺上的疲勞感,分散學生的注意力,同時教師也可能被課件牽著走,學生和教師之間就會失去了很好的溝通交流的機會。多媒體課件所展示的內容應該與教材內容相適應,與學生的認知水平相適應,而不是為了趕時髦。只有這樣,多媒體技術才能給現代化教學注入新的活力,也才能真正優化生物課堂教學。
參考文獻:
[1] 沈亞強等.現代教育技術[M].杭州: 浙江大學出版社,2004.
文章闡釋了運用生物型化學工藝實施牧草類植物抗逆性能鑒定的機理及手段,以及當今國際上的研究進展。提出依托生物類化學工藝探究牧草植物逆境下的生理形成機制,展開牧草植物抗逆性能的研究及鑒別。此種方法不但節省時間、節省工力、同時又精準性強、重復性能佳,在以后我們國家的牧草移植、養護、選優及培植等研究活動中可發揮出很大的促進價值。
關鍵詞:
生化技術;牧草植物;抗逆性能;機理鑒定
牧草植物抗逆性能的高低關系著其生長、更新、成品收獲量大小的關鍵性因素,亦為牧草移植、養護、優化及人力培育草場所著重關注的內容之一。增強牧草植物的抗逆性能是牧草生物培植、管護及養育的關鍵性問題。牧草植物抗逆性能的探究由始以來備受人們的關注。過去運用的牧草植物抗逆性能鑒別手段是實施田間性比實驗,此類手段易于觀察、判斷精準、方便于具體操作運用,欠缺之處即為實驗期限長、耗時多、人工投入大,而且受外界因素制約程度高,反復性能有欠缺。由于生物工程技術的進步及其在牧草植物抗逆性能研發中的廣泛運用,給田間性比實驗技術注入了新的內涵,且其發展迅速。文章系統闡釋了當今國際范圍內生物工程技術運用到牧草植物抗逆性能鑒別的手段及過程,以藉此引發國內外業界的充分關注,且協同促進我們國家牧草抗逆性能的探究及開發。
1操作機理及實施措施
依托生物型工程技術展開牧草植物抗逆性能的鑒別判定過程,是指在實驗室內仿效自然生態環境,利用人力方法調控周邊環境中某一生態指標促使植物生長,依照牧草植物在逆境狀況下發生的某些代謝無序,出現的某些規律性生理演變;運用生化手段測驗某種生理狀態的改變情形以檢驗牧草植物在逆性環境下的受影響效果及承受逆境的本領;對照辯析驗證數據,判定相異類型牧草的抗逆性能差異[1]。牧草植物的類型及品種之間,除在性能特征、生物品質、尤其是產品收獲量上表現出一定的差別性之外,在抑制脫水本能、細胞膜養護品質、細胞質滲透調制本能、酶體的形態復雜性等生物性變化因素上亦均表現出極大的差別性。其中,牧草植物外觀形態的差別性是依托田間質比實驗實施鑒定過程的,而其生態品質的差異性即要求在試驗空間內利用生物化學技術進行鑒定。
2鑒別的基準和手段
2.1測試生物膜系統功能
植物細胞膜是植物體內細胞和周邊系統環境之間的隔離屏障,是細胞體里外介質流通的過路及調控閥。大量實證研究證明:在牧草植物處于逆境的狀況下,其牧草植物細胞膜抑損本領的高低,在很大程度上關聯著其整體抗逆品質的高低。現階段已將測試細胞體生物保護膜的過程當作鑒別判定牧草植物抗逆品質的常用手段之一。其測試基準為:①電導率數值。在逆境環境條件下,生物細胞膜的滲透性能可出現相異程度的上升,細胞內存有的電解質向外滲透,進而促使其細胞液電導系數大幅度增加。細胞液電導率數值愈大,細胞質薄膜滲透性能愈高,其細胞膜受損愈嚴重;②電阻數值。植物體內細胞之間的隔隙及細胞內壁中的所含液體是通過電流的路徑,細胞膜滲透出的電解質溶液愈多,其電阻值即愈小,因此細胞膜的受損程度和其電阻值形成反向比例[2];③膜脂中不飽和型胎肪酸的檢測。膜脂中的不飽和型脂肪酸是屬于細胞膜內的關鍵性組分,處于逆性環境下,植物細胞膜內不飽和型脂肪酸的類別和存量的改變深度影響著膜體本身的流動品質、塑變性和抑損本領,細胞膜中脂肪酸的不飽和程度的上升和牧草植物抗逆品質的高低具有著緊密的關聯關系。
2.2滲透性調節功能的分析
植物體內細胞的滲透性調制功能是指植物滿足環境條件需求提升抗逆品質的基本條件。處于逆境狀態下,牧草植物的生化本能出現改變,很多重分子化合物發生分解過程并衍生出大批小型分子分體。譬如,在干燥時牧草植物體內所含的蛋白質會分解成氨基酸和酸胺成分,其中淀粉物質及庶糖物質會快速離解成小分子狀單糖,特別是蔗糖、麥芽糖、氨基酸、脯氨酸等,其存積效果很是顯著[3]。此類化合物具備極強的親水品質,可對膠體品性和體內的代謝環節起到相當的穩定作用。
2.3測定脂質過氧化作用
脂質過氧化作用是植物在逆境條件下產生的超氧自由基對膜中磷脂產生過氧化作用,引發膜內蛋白質、酶及磷脂交聯、去活、膜的滲透性改變,嚴重破壞細胞膜系統,導致植物死亡。超氧自由基具有很強的氧化能力,是需氧生物在還原O2,至H20的過程中產生的[4]。這些自由基可導致膜結構的主要組成成分類脂的過氧化作用,形成脂質過氧化物(丙二醛)和脂性自由基,并通過連鎖反應生成蛋白質分子的聚合物。
3結束語
總之,為增強生物工程技術在牧草植物抗逆性鑒定方面的精準性,建議在使用該技術時應注意以下兩點:①生物化學技術鑒定(實驗室內)最好和田間品比試驗(自然環境中)相結合。這樣可以把牧草的抗性生理機制和其表現出的抗性生產特性有機的結合起來認識、分析問題;②利用多項指標實施系統性評定。自然界的牧草種類繁多,各自的生物學特性差異懸殊,抵御或適應環境的途徑和方式也是多種多樣,因而抗逆性機理也不盡相同,要比較不同牧草的抗逆性差別。
參考文獻:
[1]盛麗.牧草抗逆性研究概述[J].青海畜牧獸醫雜志,2010(4):43-44.
[2]范秀艷,張玉霞,王艷樹,等.沙生牧草和鹽生牧草抗逆性和滲透調節特性比較[J].內蒙古草業,2010(1):60-63.
[3]張麗娟,李景欣,陳曉彩,等.渾善達克沙地3種禾本科牧草抗逆性物質季節變化動態研究[J].內蒙古民族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07(4):409-411.
關鍵詞:班級管理 特殊家庭 心理問題 教育方法
【中圖分類號】G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8-1216(2015)02B-0020-01
近年來,筆者在班級管理中發現,特殊家庭的學生越來越多。以筆者目前管理的班級為例,據統計,這類學生約占全班的22.3%,為數不少。這些學生大多性格怪異,難以與人進行良好的溝通。這些學生身后,往往都有特殊的家庭背景:有的學生是奶奶、外婆等老一輩人帶大的,與父母零交流;有的學生在單親家庭長大;他們普遍存在自卑、抑郁等心理問題。雖然他們身上有著這樣那樣的毛病,但并非一無是處。只要我們對他們進行精心呵護,同樣可以成為社會的有用之才。筆者根據多年的工作經驗,開出了五劑“良方”:外敷藥三劑――融、護、信;內服藥兩劑――明、抗。
一、所謂“融”,是指融化、融合
這些學生心理上受到的傷害多于,心靈大多孤寂而冷漠,對別人常存戒心或充滿敵意。這就需要外界的力量去融化他們、融合他們。我們班有一個特別讓老師頭疼的女學生,學習成績較差,平時不做作業,經常無故不上課,在校園外游蕩。經過深入了解她的家庭,方知她從小父母離異,還沒有滿一周歲就跟隨奶奶生活,父母不聞不問,奶奶60多歲還要含辛茹苦地撫養孫女,心有余而力不足。在班級里她很少與同學交往,更別說有幾個要好的朋友了。老師與她交談,她總是報以沉默。怎么辦?不消除她的疑懼心理和對立情緒就沒法走進她的內心,也就沒法開展思想工作。于是我與班內幾個品行好、善于交流的學生談了自己的想法。
二、所謂“護”,是指保護
他們往往因家庭的特殊感到自卑,有極強的自尊心。我們教師在教學中,就應該充分保護他們的自尊心,激發他們的潛能,讓他們心中有一種“天生我才必有用”的感覺。我班有一位男生,母親殘疾,生活不能自理,家庭經濟來源主要靠其父親蹬三輪車,生活非常困難。其經常因衣服未能及時換洗,顯得很臟,破舊的書包里總是亂糟糟的,拿出來的作業本皺皺巴巴的,也不干凈,同學們常取笑他,他很自卑。有時為了維護自尊,他就與同學鬧矛盾,甚至打架。但他喜愛歷史,看了不少書,歷史典故如數家珍,數學很好。怎樣維護他的自尊?怎樣讓他贏得同學們的尊重?我做了三件事:一是讓他擔任數學課代表;二是每到周末,悄悄地提醒他回去換洗衣服,把書包刷刷,整理整理;三是借助講名著《水滸傳》的機會,舉行講故事比賽,使其展示長處,大放異彩。漸漸地,他像換了一個人,衣著整潔,做事井井有條,身邊的玩伴多了起來。
三、所謂“信”,是指信任
信任這些學生,不失為“醫治”他們的靈丹妙藥。慎重地委托他們完成力所能及的工作,往往能使他們在完成這項工作的過程中,克服不良行為習慣。例如實行值日班長輪流制,每人輪流當一天值日班長,做好當天的班級日志記載,從交家庭作業、早自習情況,早操出操情況到上課紀律,午休,眼保健操,打掃衛生,在值日本上寫上一天的總結和心得。這項制度的實施,提高了全班學生的責任意識。每當輪到這些特殊學生值日,他們興趣十足,倍加認真,因為他們體會到老師信任自己,“公眾的信任不能隨便托付給人,除非這個人首先證實自己能勝任而且適合從事這項工作”。
四、所謂“明”,是指明辨
是非觀念薄弱和缺乏辨別是非的能力,是這些學生易犯錯誤的主要原因,也是很重要的內因。必須對他們加強正面教育,使他們懂得什么是對、什么是錯,一是一,二是二,不做不應該做的事,學習用自己掌握的道德準則來衡量自己和別人。平時,筆者除了利用黑板報等陣地進行宣傳,還和學生一起策劃舉辦了“我為青春撐把傘”主題班會,運用大量的文字、圖片和視頻,擺事實,明道理,從正反兩方面強化學生的是非觀念,使他們心中確立標桿,適時地內省調整自己的言行。
五、所謂“抗”,是指抵抗
切斷不良“誘因”對這些學生的影響固然非常重要,古人云“近朱者赤”,應該讓這些學生經常與好同學接觸,但是避開“誘因”畢竟是消極的做法,現實中也不可能使生活環境完全“凈化”。因此,最根本的方法,是使這些學生增強與“誘因”斗爭的自覺性,增強抵抗力。我認為行之有效的辦法,是建立“談心記錄”制度,因為學生成長的過程是個反復的過程,需要做好長期“戰斗”的準備。“談心記錄”主要包括過程回放、自我認識、措施保證、簽名日期。我們要允許學生犯錯誤,更要有耐心等待學生自己改正錯誤,其目的也是讓其自我抵抗,增加免疫力。
總之,對這些特殊學生進行管理轉化教育,一定要從理解和尊重他們的角度出發,給予真誠的關愛和信任,并有針對性地給出“良方”。只有做到真心溝通,對癥下藥,才能使這些“帶病”的花朵,改顏換貌,綻放出絢麗的光彩!
參考文獻:
核酸檢測技術,全稱分子信標核酸檢測技術,簡稱FRET。該技術原理是利用熒光能量共振轉移來進行的化學成分檢測技術,通過此方式來獲得寡核苷酸探針,使之與特定的核酸相互補充,在靶分子雜交的生物作用下,形成熒光反應,根據熒光反應的強弱程度來為定量與定性研究的進行提供參照依據。在Pb2+(鉛離子)檢測中,分子信標核酸技術的應用亦是通過上述原理,在常溫下,能夠實現Pb2+的快速檢測,有利于削弱溫度對探針反應的作用力,同時限制條件的影響也被弱化。相關研究顯示,Pb2+的濃度決定了檢測的熒光強度,使用該方式能夠檢測出的Pb2+的濃度下限為1.7×10mol/L。另有學者專門將該技術的研究建立在以脫氧核酶的催化水解特性基礎之上,并以此為依據對該技術進行了系統化的研究,將其應用在了Pb2+的檢測之中,得出了比較喜人的結果[1]。另外,還有的研究中采用雙淬滅熒光探針進行檢測,主要方式為以8-17DNAzyme的底物鏈與酶鏈作為反應基,用熒光基團和熒光淬滅基團對此進行標記,得出雙淬滅熒光探針,促使金屬離子如Zn2+、Mg2+、Fe2+等相互作用,通過反應來輔助酶與底物之間以及酶內部的熒光能量共振轉移效應來實現Pb2+的檢測。
2免疫檢測技術
免疫檢測技術主要是基于抗體與抗原之間的特異性反應基礎上構建的生物化學檢測法,其優勢在于靈敏度較高并且特異性較強。鑒于抗體具有著不同的種類,因此免疫檢測亦分為單克隆抗體與多克隆抗體兩種,當前常用的檢測方式主要有酶聯免疫法與熒光偏振免疫法。其中酶聯免疫法屬于單克隆抗體檢測法,通過合成Pb2+抗原用來免疫小鼠。要想獲得Pb2+的有效抗體,則需要先獲得Pb2+。通過功能的雙螯合,獲得反應原性,之后再結合螯合劑與載體蛋白促使其獲得免疫原性,在小鼠體內注射之后分離出抗原,進而進行鉛檢測。很多研究顯示,Pb(II).CHXDTPA復合體同摻入Pb2+之后的2Cl2的親和力明顯提升,大約達到25倍,并且實驗證明,Pb2+也是唯一能夠提升兩者親和力的金屬離子[2]。而熒光偏振免疫法的原理主要是依靠樣品中的Pb2+同過量螯合劑的溶液反應,通過免疫復合物之間的競爭,獲得多克隆抗體當中的特異性,最后用熒光偏振儀進行測定,得出的數據對比標準曲線,則能夠得出Pb2+濃度。此檢測方式應用的便利性已經被很多研究證實,比如有的研究采用螯合物制備的多克隆抗體在熒光偏振儀當中測出了138個土壤樣品當中的Pb2+含量,熒光偏振免疫同火焰原子吸收光譜法與電感耦合等離子體所測得的與結果相關的系數取值分別為0.95與0.92,可見檢測的范圍較廣,并且交叉反應率極低,在確保能夠在室內順利檢測的同時,還能夠實現室外檢測。并且相比之下,具有著低成本、高速率等優勢,應用價值較高。目前,在生物化學技術的推動下,Pb2+檢測的免疫檢測水平逐漸升高,雖然優勢作用明顯,但弊端也依然存在,最主要的就是體現在抗體數量有限方面,同時,檢測過程如何實現從實驗室轉移到現實生活當中亦是一個需要進一步解決的問題,還需要避免金屬離子之間的交叉反應影響過大等問題[3]。
3超分子Pb2+生物化學傳感檢測技術
在超分子化學技術不斷發展的推動作用下,用于檢測Pb2+的多種檢測技術已被研發生成。此方式檢測技術主要是通過超分子生物化學傳感儀來實現,原理是在離子誘導的作用下使超分子熒光信號產生相應的變化。已有研究采用在PVC膜上固定乙醇介質的熒光傳感器用來檢測Pb2+,優勢特點表現為具有著極強的敏感性與選擇性,反應快速而及時;另外還有研究采用一種新型熒光肽金屬離子傳感器形成新的螯合物,該傳感器的特點是含有酰胺與色氨酸,在與金屬離子作用后,用于檢測,能夠通過熒光的響應來識別。
4結論
一、指導思想
貫徹《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精神,以全日制義務教育生物課程標準為依據,遵循學生身心發展特點和教育規律,面向全體學生,倡導自主、合作、探究性學習,提高學生的生物科學素養和人文素養。引導學生主動參與、樂于探究、勤于動手,逐漸培養學生收集和處理信息的能力,提出問題、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以及交流和表達能力。
讓學生在合作和探究過程中真正體驗學習的樂趣,從而進一步激發學生學習興趣,逐步養成學生熱愛自然、關注生命、關注社會發展的責任感。在此基礎上,發現并培養學生的個性和特長。
二、教學目標
通過義務教育階段《生物學》(八年級上冊)課程的學習,逐步實現以下發展目標:
知識與技能:
1、認識動物的主要類群及其對環境的適應性特征。
2、了解動物在自然界中的作用及其與人類的關系。
3、了解細菌和真菌的主要特征以及與人類的關系。
4、通過活動體驗生物的分類是根據不同生物的形態結構特征上的相似程度來進行的。
5、培養學生的實踐操作能力和實驗設計能力。如:進行“飼養和觀察蚯蚓”、“調查動物在人們生活中的作用”、“檢測不同環境中的細菌和真菌”、“制作甜酒”等與日常生活密切相關的活動。
6、培養學生收集和處理信息的能力。如:進行生物學相關信息資料的查詢和收集。
過程與方法:
1、期初“三個一”:訂一個奮斗目標、找一個互助伙伴、提一條教學建議。采取“目標激勵、同伴互助、師生共勉”的教學策略,增強主動性,密切合作性,促進師生共同成長、可持續發展。
2、每堂“三個一”:提一個學科問題、記一個知識結構、出一份測試試題。著意培養學生的問題能力、歸納能力和自我檢測能力,將課堂學習的主動權盡可能讓渡給學生。
3、注重學法指導,教會學生學習。如:
(1)問題導向法。指導學生按照“生物有哪些形態結構特征?如何適應環境?與人類的關系如何?”等基本問題自主學習、自主解答、自主測試、自主反饋,輔以同伴互助和教師點評,讓學生掌握自主學習的方法、形成自主學習的能力。
(2)實驗探究法。讓學生進一步熟悉“提出問題——作出假設——制定計劃——實施計劃(實驗操作)——得出結論——表達交流”的科學探究的方法流程。
(3)理論聯系實際法。指導學生學會運用學到的生物學知識來解釋日常生活和生產勞動中所遇到的生物學現象,提升學習興趣,加深對書本知識的理解。
(4)識圖學習法。新教材圖文并茂,形象直觀,可讀性強。引導學生學會看圖、讀圖,可以促進學生對教學內容的直觀把握和理解記憶。
(5)比較法和歸納法。引導學生通過對知識的比較和歸納,找出知識之間內在聯系,理順知識脈絡,形成知識結構,加深理解記憶。
情感態度價值觀:
1、認識生物多樣性的價值,樹立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的觀點。
2、了解生物科學技術在人們生產生活方面的重要作用和實踐價值,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投身生物科技的熱情以及促進社會進步的使命感。
3、了解科學技術在促進人類進步的同時,往往帶來人們預想不到的負面影響,認識科學技術是把雙刃劍,善用可以為人類造福,濫用則會貽害無窮,確立全面的技術觀和價值觀。
三、學情分析
一方面,經過七年級一個學年的學習,學生對生物學知識有了初步的了解,對生物學習的方法有了初步的掌握,具備了一定的生物基本知識、生物實驗技能和實踐操作能力,不少同學還對生物學有著濃厚的興趣,為八年級的生物教學打下了較好的基礎。
另一方面,不少學生在學習過程中仍然存在目標不明確、自制力不強、主動性不足等問題,具體表現是學習習慣懶散、注意力不集中、完成作業馬虎,好奇心有余而自覺性不足,學習成績存在兩極分化的趨勢。
因此,從本學期開始,在進一步激發學習興趣、加強課堂調控的同時,要注意加強學習思想引導、學習方法指導,特別是學習過 程和效果的監控,不僅要讓學生態度端正、學習得法,還要促使學生養成及時鞏固、持之以恒的良好習慣,力求使每個學生都有明顯的進步,學習成績有大面積的提高。
四、教材分析
八年級上冊《生物學》內容包括:第五單元《生物圈中的其他生物》共五章,第六單元《生物的多樣性及其保護》共三章。教材的編寫注重從生活實踐出發,內容編排圖文并茂,有較強的可讀性;欄目設置豐富多樣,注重創設問題情景,引導學生合作探究,給學生更多的自主學習空間,較好地體現了新課程標準的基本理念。
本冊書的第五單元《生物圈中的其他生物》與七年級的《生物圈中的綠色植物》、《生物圈中的人》同為《生物圈》的重要組成部分,《生物圈的多樣性及其保護》離不開生物圈中的綠色植物、人、動物、細菌和真菌等有機組成部分的和諧共存,前后內容之間有很強的關聯性。
因此,在教學過程中,既要要注意類別知識的橫向對比,又要注意結構知識的縱向梳理,還要注意基本知識的多向遷移,搭建過渡橋梁、構建知識網絡,力求做到形散神聚、融會貫通。
五、基本措施:
1、備課標、備教材。認真鉆研新課標和教材,明確教學要求,把握教學的重點和難點,明確本單元本節課在整冊教材中的地位,弄清知識的內在聯系和規律,全面深入理解和掌握教材內容,同時挖掘教材固有的思想教育因素,寓思想教育于教學過程之中。
2、備學生。深入了解學生思想實際和知識、能力水平,充分估計學生接受新知識可能遇到的問題。根據學生的認識規律和心理特點,精心設計教學程序和教學方法。
3、備教法、備學法。根據課程標準、教材內容和學生實際,瞄準教學目標,靈活采取自學指導法、談話法、演示法、實驗法、多媒體輔助教學法等手段,不斷優化教學方法,提高教學效率。同時,根據教學內容不同,指導學生采用自主學習法、合作學習法、實驗探究法、小組討論法、問題發現法、檢測反饋法,積極主動地參與學習過程,提高課堂實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