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社區衛生服務雙向轉診原則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醫療改革的“急先鋒”
家住宣武區姚家井社區的李老先生“搭乘”社區的雙向轉診直通車來到友誼醫院的“雙向轉診專區”。李先生今年80歲,一直在姚家井社區衛生服務站看病,最近總感到頭暈、心律不齊,但由于害怕大醫院的專家號難掛,老人家就一直在家休養著。
在社區雙向轉診正式實行的第一天,老人家一早就來到了姚家井社區衛生服務站,熟悉他的王大夫趕快給老人開了到友誼醫院的轉診單。轉診單上除了老人的身份信息外,還有社區醫生對老人病情的簡要概述以及初步診斷結果。
在王大夫的陪同下,李老先生來到友誼醫院一層的客戶服務部雙向轉診接待區登記,掛了社區轉診號,隨后在八層的雙向轉診專區順利看上了事先預約好的專家。從掛號到就診,前后只花了十多分鐘。
友誼醫院副院長韓小茜介紹,友誼醫院特意在門診樓8層開辟了“雙向轉診專區”。這里不但設有獨立診室,還可以進行大部分的化驗、檢查以及收費。病人一旦來到專區,就不必再跑上跑下了。為縮短社區病人的就診時間,醫院將盡量安排轉診病人第二天就診,住院病人在5天內能住進大醫院。
“雙向轉診”得到了社會的積極響應和熱烈評價。其具體流程是:轄區居民到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就診,分診到全科診室或住院部。達到轉診要求的,如發現大病癥狀等,由醫務科審核同意后進行轉診,其中門診病人憑社區開具的轉診單轉至上級醫院急診、門診或輔檢科檢查,醫院的檢查結果返回社區;住院病人憑社區開具的轉診單和入院單轉至上級醫院,進行住院治療。
治愈的病人直接出院,由社區衛生服務中心進行管理;有康復需要的病人則憑上級醫院的轉回單轉回社區,進行康復治療。
某衛生局醫政科科長尹先生解讀道:“雙向轉診”,就是社區醫療服務機構將因設備、醫療技術有限無力醫治的病人,及時轉入縣、區一級或市一級醫院,為上轉診;上轉病人術后病情穩定后,上級醫院及時將病人轉回基層醫院進行康復治療,為下轉診。上級醫院轉來的患者,可在接診醫院享受免收掛號費、診查費,減免住院床位費15%、化驗檢查費10%、治療費5%,優先就診等“兩免四減一優先”待遇。同時,接收下轉病人的各接診醫療機構,不允許作不必要的重復檢查。各醫療機構建立的雙向轉診綠色通道,設立專線電話,24小時服務。
代表醫療新方向
社區衛生服務機構與大醫院簽訂協議之后,如果病人需要,只憑社區醫生開具的轉診單就可以直接到大醫院就診。對于那些曾經凌晨四五點鐘就去醫院排隊掛號的人來說,這無疑是一個好消息。
據北京市東城區社區衛生服務管理中心副主任王建輝介紹,目前管理中心已經和十幾家醫院簽定了協議。在雙向轉診方面做得較好的是東直門醫院。為了更好地處理和東城區社區衛生服務站之間的“轉診”,這家三甲綜合醫院專門成立了社區衛生服務科。目前,東直門醫院和合作的社區衛生服務站之間已經實現了化驗單直通,服務站的化驗單在東直門醫院有效。如果急診病人轉診,社區醫生電話通知即可。
雙向轉診勾勒出的前景是美妙的。國外大醫院幾乎沒有門診部,到大醫院看病的人都是從社區衛生服務機構轉診,社區醫生能根據每名居民的實際情況找到更合適的地方和醫生。目前國內的現狀距離這種理想狀態還有很長一段路。王建輝承認,雖然已經和十幾家大醫院簽了協議,但雙向轉診的工作還處于起步期,特別是下轉診――如何讓綜合醫院自愿把處于康復治療期的病人轉到社區醫院也是個問題。
記者就社區衛生服務采訪了中國科學院研究生院博士、青海大學附屬醫院急救外科主任王曉臨。“社區醫療體系建設是醫療衛生體制改革之一,其目的是使那些正處于亞健康狀態的人盡快地脫離亞健康狀態,使那些現在患有某些疾病的人盡早盡快地康復或最大限度地減輕由于疾病所造成的痛苦,特別是為那些慢性疾病患者、年老體弱及殘疾病人服務。”王曉臨說。
社區醫院問題多
記者親眼目擊,同樣是社區醫院,在北京天橋醫院,一個普通的檢查,就有幾十個檢查與護理,而一次普通的看病,就收3000多元。而當事人質問的時候,醫生說:“我開單據的時候,你也沒有異議啊!這些檢查你都是自愿……”正遇一個病人對醫生進行投訴,這個病人的母親也是醫生,對許多不必要的檢查提出異議的時候,這個醫生才說,這些檢查也是為病人好……這樣的社區醫院,又怎么讓消費者放心?
在采訪中發現,不少市民認為社區醫療的就診環境不理想:硬件匱乏、設備陳舊,尤其是在一些偏離中心城區的衛生中心,心電圖、B超等基本醫療設備都比較落后。
讓很多上班族感到不便的是社區醫療機構的開診時間。“他們的開診時間是上午8∶00~12∶00,下午2∶30~5∶30,有時我們下班想看個感冒,或者晚上腹瀉想拿點藥,都會吃‘閉門羹’。”在CBD上班的白領張瑋莉小姐說。
“現在社區衛生服務站供應的藥品還是太少,我現在用的一種降壓藥是80毫克的,但是這次社區用藥目錄上沒有這種藥,所以我只能到大醫院去開藥。如果以后我們慢性病人都須在社區看病,那我希望社區的藥品目錄進一步擴大,藥品的供應也要跟得上。”患有高血壓的張大爺也很少去社區醫院就診。
2006年,衛生局促成了市內8家大醫院與18家社區衛生中心結成“對子”,進行“對口幫扶”。大醫院不僅定期派出專家到社區衛生中心坐診、指導、帶教,還為社區醫護人員提供到大醫院進修、學習的機會。這18家社區衛生中心解決不了的問題,病人可以由社區衛生中心介紹到對口的大醫院治療,有些大醫院還專門為這類病人開辟“綠色通道”。而對從大醫院轉回社區進行康復治療的病人,大醫院還有專家定期查房,跟進病人的病情。一年下來,其中一些結對單位已經實現了“雙向轉診”的模式。為此,衛生局今年計劃推廣這種合作辦法,爭取每個社區衛生中心都能與一家大醫院結成對口幫扶的對子。
利益分配是關鍵
“我們最擔心的是上轉的病人轉不回來。”北京某社區衛生服務站一位醫生說。北京市衛生局婦社處處長肖稱,市衛生局仔細考慮過下轉的問題,此次雙向轉診下轉的原則有6條:急性期治療后病情穩定,具有出院指征的病例;需要繼續康復治療的病例;診斷明確且需要長期治療的慢性病病例;老年護理病例;一般常見病、多發病病例;由上級支援醫院與受援社區衛生服務中心(站)共同商定的其他轉診病人等。支援醫院還要設立專職機構或指定相應部門,專門負責接待社區上轉和聯系下轉病人,并制訂具體雙向轉診實施方案,針對高血壓、糖尿病、腦卒中、冠心病4種慢性病,在相應科室按一定比例動態預留用于接收上轉住院病人的專用病床。
“經過我們診斷后,如果發現患者的病情不是我們服務站力所能及的,就將患者轉入醫院,可醫院卻沒有將輕病患者轉給社區衛生服務站。”某社區衛生服務站負責人李先生表示。據某社區衛生服務站站長徐先生介紹,今年以來,從他們服務站轉入醫院的病人有20余個,可轉回來的只有4個,而去年沒有一個轉回來。
“這涉及到利益問題,醫院當然是來者不拒,而服務站向醫院轉大病病人也是出于無奈。”某社區衛生服務站負責人表示。據業內人士透露,掛號費、門診費等占某些醫院利潤的45%左右,醫院自然不愿將這部分利潤拱手送人,針對大病社區轉醫院,而小病醫院不轉社區現象的存在,主要還是運行機制問題。
某大醫院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干部一針見血指出:“現在醫院之間競爭何等激烈,公立醫院又不是全額財政撥款單位,醫護人員的一切獎金福利都靠自己找。病人資源對各大小醫院來說,無疑就是財富的象征,誰愿主動打破利益格局,把到口的肥肉分出一部分來‘扶貧’基層醫院?”
“建立暢通的雙向轉診機制,首要解決的是利益分配的問題。”東城區社區衛生服務管理中心副主任王建輝認為。
具體細則亟待完善
北京市衛生局婦社處處長肖說:“現在很多人關心雙向轉診的標準,關心這個標準什么時候出臺,實際上轉診的標準包括很多方面,例如病情、年齡、家庭條件、醫保等十分復雜,所以出臺雙向轉診指導意見更符合實際。”
據介紹,現在已有的社區病人上轉條件包括幾個方面:不能確診的疑難復雜病例;重大傷亡事件中處置能力受限的病例;有手術指征的危重病人;因技術、設備條件限制不能診斷、治療的病例;由上級支援醫院與受援社區衛生服務中心(站)共同商定的其他轉診病人。
事實上,“雙向轉診”的瓶頸恰恰主要存在于后幾個環節。
其一,由于社保的區域性非常強,有些參加社保的病人住院后,如要轉診其他醫療機構,很可能要自費。
其二,許多醫院只能做到“參考”原有化驗單,相當部分患者轉診后仍需要重新檢查。最關鍵的是,由于社區醫院和大醫院之間很少“親兄弟明算賬”,存在病源不足和資金緊缺等諸多實際問題的社區醫院,就不可能主動地將病人轉向大醫院;而在許多病床并沒有飽和的大醫院中,一些本該轉到社區醫院康復的病人又不會輕易被分流出去。
另外,患者在大醫院住院進入康復期后如需轉入社區繼續康復治療,可能還面臨著醫療保險能否報銷的問題。
一位醫療界人士對記者說,目前國內開展雙向轉診的城市普遍面臨著“叫好不叫座”的問題。這是因為,我國城市里的多數病人沒有經過社區,而是直接去大醫院就診,因而也就不存在需要轉診的問題。在一些雙向轉診機制非常成熟和發達的西方國家,如加拿大、英國、澳大利亞等,大醫院根本不設門診,只設病房,病人都是通過轉診。英國超過90%以上的居民由社區全科醫生提供24小時預防、診斷和初步治療保健服務,除急診外,一般專科治療均需通過全科醫生轉診。
由于剛剛開始,醫院、社區和患者對其都有一個認識的過程,具體的實踐也需要在很多細節上有周密的安排。這些都需要各方積極努力,讓這個綠色通道真正通暢起來。
“雙向轉診”會不會變成對患者的“雙向亂宰”?
市場經濟改變了社會,也改變了人心,以追求經濟利益為最高目標的社會價值觀,幾乎徹底顛覆了“懸壺濟世”和“救死扶傷”的千古醫訓,“看錢治病”和“以藥養醫”變成了醫院“亂宰患者”的生存選擇。
“雙向轉診”這種符合現實的醫療措施能否一路走好,的確應該引起人們的警惕。毫不夸張地說,如今的醫療體制本身的“免疫系統”的確存在嚴重問題。
美好的“雙向轉診”會不會變成對患者“雙向亂宰”?會不會變成對患者“雙向欺騙”“雙向推諉”?收取“雙向紅包”?在“雙向轉診”的醫療機構內部會不會出現“雙向腐敗”……長期以來,基于醫療的專業名義,再加我國醫療資源存在緊缺和不公,醫患關系一直處于嚴重不對等的狀態,患者就像刀俎上的魚肉,醫生說什么就是什么,要開什么藥就開什么藥,絲毫容不得患者的半點質疑聲。
根據《國務院關于發展城市社區衛生服務的指導意見》,為促進新型城市衛生服務體系的建立,提高城市社區衛生服務水平,推動城市公立醫院支援社區衛生服務工作。經研究,提出以下方案:
一、基本原則
(一)堅持政府主導,加強衛生行政部門領導,多部門密切配合,因地制宜探索開展多種形式的醫院支援社區衛生服務工作模式。
(二)醫院與社區衛生服務機構合理分工、密切協作,引導廣大居民充分、合理使用城市社區醫療衛生資源,滿足群眾基本醫療服務需求。
二、工作目標
建立和完善具有可持續性的醫院支持社區衛生服務的長效工作機制,逐步提高社區衛生服務機構的醫療服務能力和管理能力。
三、工作任務
(一)地方衛生行政部門工作任務
1.省級衛生行政部門制訂完善醫院支援社區衛生服務工作方案和長效工作機制。鼓勵和支持城市醫院與社區衛生服務機構建立多種形式的聯合與合作。
2.市級衛生行政部門根據上級衛生行政部門的要求和當地社區衛生服務工作的實際需求,提出醫院支援轄區社區衛生服務工作的具體方案,并督導計劃的落實。
(二)醫院工作任務
1.根據衛生行政部門要求,制訂醫院支援社區衛生服務的年度和中長期工作計劃。承擔社區衛生服務機構的業務指導、技術支持、人才培養等任務。
2.落實支援社區衛生服務工作的相關部門和衛生技術人員,保證外派支援人員的原工作崗位、待遇等不受影響。
(三)社區衛生服務機構工作任務
1.根據自身需求,提出醫院支援社區衛生服務工作的需求及協作計劃。
2.為醫院在社區衛生服務機構內的支援活動提供工作條件。
3.制訂合理的綜合能力提高計劃,有效利用醫院的支持資源。
四、主要措施
1.醫院要根據社區衛生服務機構的需求,制訂支援社區衛生服務工作的年度工作計劃,培訓、安排具有相應工作資歷的有關專業衛生技術人員定期和不定期到社區衛生服務機構出診、會診并進行技術指導,接受、安排社區衛生服務機構的衛生技術、管理人員到本醫療機構進修、學習。
2.鼓勵離退休衛生技術人員到社區衛生服務機構工作,原單位要保持其離退休待遇不變。
3.各地市級地方衛生行政部門要指定有條件的綜合醫院、中醫院等,負責轄區社區醫療與護理的培訓工作。
一、總體目標
建成以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和精神疾病專業治療機構為依托,覆蓋全市城市區的社區精神疾病管理服務網絡,初步發揮社區管理重性精神疾病的優勢,有效實現對精神疾病的綜合干預,完善社區基本公共衛生服務功能。
二、組織管理
(一)組織領導。
成立市社區重性精神疾病管理服務工作領導小組,領導小組辦公室設在市衛生局基婦科,任辦公室主任。
(二)職責分工。
市衛生局負責工作目標的制定、各單位工作開展情況的督導檢查。
市第五人民醫院、市精神衛生中心、省第二榮康醫院負責各對口社區衛生服務中心醫務人員的專業知識培訓,派出專業技術人員定期到社區對精神衛生工作進行技術指導,建立轉診綠色通道,接受各中心上轉病人并將適合在社區康復的病人下轉。
各社區衛生服務中心負責本轄區內精神疾病患者基本情況調查,為精神疾病患者建立健康檔案,提供轉診服務,在精神病專業治療機構的指導下對社區的精神疾病患者進行規范管理,在居民中開展精神衛生健康教育。
三、工作內容
(一)精神病專業治療機構和對口社區衛生服務中心簽訂協議,建立重型精神疾病患者雙向轉診綠色通道。
(二)精神病專業治療機構派出專人定期到對口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巡診,原則上派出人員應具備中級以上職稱。
(三)精神病專業治療機構負責對口社區衛生服務中心相應人員的培訓,安排中心相應人員到精神病專業治療機構輪訓每人不少于一個月。
(四)社區衛生服務中心設置心理咨詢門診,配備至少一名精神病專業或經過全科培訓的執業醫師,按照《重性精神疾病患者管理服務規范》開展工作。
(五)精神病專業治療機構協助社區衛生服務中心開展重點人群的心理健康指導,為社區居民普及精神衛生知識,使精神疾病患者最大限度地回歸社會。
四、工作安排
(一)年4月底前為動員階段,由市衛生局確定精神病專業治療機構和社區衛生服務中心的協作關系。
(二)年5月,啟動階段。社區衛生服務中心提供業務用房、設備,設置心理咨詢門診。精神病專業治療機構為中心培訓業務骨干,雙方簽訂雙向轉診協議。
(三)年6月底前,各中心完成本轄區精神疾病患者的普查、登記工作。開展精神病門診、心理衛生健康教育、重型精神疾病患者的轉診和社區康復規范管理等工作。
(四)年10月底,結合社區基本公共衛生服務考評對社區精神衛生網絡建設情況進行評估。
五、工作要求
(一)提高認識,加強領導。
重性精神疾病患者的管理服務直接關系到人民群眾的身心健康和社會穩定。各單位要進一步提高認識,加強對此項工作的領導,加強內部管理,建立考勤考績和定期講評制度,提高服務水平,注重相互之間、與辦事處和居委會之間的溝通及聯系,切實做好該項工作。
【關鍵詞】 醫院 社區衛生 信息系統 資源共享
隨著衛生體制改革的深入發展,大部分省市、自治區逐步建立了社區衛生服務組織、綜合醫院和專科醫院合理分工的醫療服務新體系。社區衛生服務組織主要從事預防、保健、健康教育、計劃生育和常見病、多發病、診斷明確的慢性病治療和康復;綜合醫院和專科醫院主要從事疾病診治,其中大型醫院主要從事急危重癥、疑難病癥的診療,并結合臨床開展教育、科研工作。隨著社區衛生服務組織和綜合醫院、專科醫院雙向轉診制度的不斷建立與完善,也進一步明確了社區衛生服務組織和綜合醫院及專科醫院存在著密切的雙向轉診、指導培訓、信息反饋等關系[1]。這就需要醫院信息系統與社區衛生服務信息系統之間能夠實現資源共享,以盡快滿足醫療衛生服務模式的轉變及實現醫療衛生管理信息化的需要。
1 研究背景及存在問題
HIS是由計算機和一系列通信設備組成的,支持對醫療信息和管理信息的采集、存儲、處理和交換,并滿足各授權用戶功能需求的醫院局域網絡。信息科學的發展,使醫院信息系統的開發逐步向產業化方向發展。20世紀60年代,美國、西歐及日本等一些發達國家,相繼將計算機引入到醫院管理方面。其中有代表性的有美國的分布式醫院計算機程序、日本北里大學附屬醫院綜合信息醫院等。發達國家已廣泛應用醫院信息系統。這些醫院信息系統多數是在20世紀80年代開發的,大多以大型機或微小型機為主機,采用集中形式處理。醫院計算機網絡設施齊全,通訊方便,同時,還可與院外局域網、廣域網互聯,主要應用于醫院信息系統,支持醫療信息的實時處理[2]。
我國的醫院信息系統開發應用還處于初級階段,主要側重于事物處理和經濟管理方面。目前,在各醫院已建立的醫院信息系統中主要包括的功能子系統有:門急診掛號系統、門急診計價收費系統、住院病人(入、出、轉)管理系統、病房醫囑處理系統、藥品管理系統、財務核算系統、人事工資管理系統[3]。目前,我國正在建立的醫院信息系統基本上涵蓋了醫院大部分的事務性的管理,但是,它目前只是以醫院的管理信息為中心,還需在功能上不斷地完美和擴充,并逐步過渡到以病人信息為中心的臨床診療信息系統,如可加入醫學影像系統(PACS)、電子病歷功能、計算機輔助診斷功能、科研管理子系統及多媒體輔助教學功能等,并為社區、醫療保險等其他衛生服務信息系統提供標準規范的接口功能。
社區衛生信息系統包括醫療、預防、保健、康復、健康教育和計劃生育技術指導等六位一體的服務管理信息,可概括為社區衛生服務管理、社區衛生服務、社區衛生服務評價和決策支持四大信息系統,適用于社區衛生服務中心、社區衛生服務站、社區醫院及有關社區醫療服務機構的管理。我國社區衛生信息系統的開發正處于起步階段,表現為地域性強,條塊分割,多頭開發嚴重,各系統缺乏統一的信息分類標準和數據元素標準。
分析以上兩大信息系統,筆者認為主要存在的問題是:(1)社區衛生信息系統與醫院信息系統在總體設計時沒有考慮共網設計,造成目前各自為政百花齊放的格局,不利于信息資源共享;(2)兩大系統的標準化建設程度不夠,系統的數據格式大都采用自己的格式,缺乏統一的標準和協議;(3)兩大信息系統的網絡結構各異,運行平臺和數據庫不統一,而且系統之間也沒有為對方提供規范化、標準化的數據接口,無法直接互聯實現信息共享。現有系統不適應醫療服務模式的轉變。因此,研究雙向轉診系統中信息資源的利用,探討如何實現醫院信息系統和社區衛生信息系統之間的資源共享具有深遠的現實意義。
2 資源共享系統的建設原則
隨著科技的發展,信息管理系統功能不斷完善,一般管理信息系統具有如下特點:可識別性、可傳輸性、可存儲性、經濟性和信息可共享性。信息可共享性是指信息在輸出的過程中,只能使輸入一方的信息量增加,不會使輸出一方的信息量減少,從而實現“信息共享”。信息的共享性主要表現在不同的管理領域和管理層次都可共同使用同一信息。所以,醫院信息系統和社區衛生信息系統之間的信息共享性程序對管理信息系統的水平起著決定性的作用。醫院信息和社區衛生信息資源共享系統應該具有目的性、整體性、相關性和環境適應性等一般系統的特征,并應遵循以下原則[4]。
2.1 面向用戶原則 這是系統目的性的體現。醫院信息系統和社區衛生信息系統是為醫療衛生服務與醫療衛生管理工作服務的,建成的系統要由管理人員(用戶)來使用。系統開發的成功與否取決于是否符合用戶的需要,滿足用戶的要求是開發工作的出發點和歸宿;用戶是否滿意是衡量系統開發質量的首要標準。因此,在系統建設的整個過程中,應該始終與用戶保持密切的聯系,不斷地、及時地了解用戶的要求和意見,這是系統建設工作取得成功的必要條件之一。
2.2 整體性原則 系統的整體性,主要體現在功能目標的一致性和系統結構的有機化。為此,首先要堅持統一規劃、統一標準、統一規范,嚴格按階段分步實施的原則,采用先確定邏輯模型,再設計物理模型的開發思路;其次,要堅持繼承與發展相結合的原則,強調管理集成、信息集成和系統集成。
2.3 相關性原則 醫院信息系統和社區衛生信息系統是由多個子系統(功能)組成的,整個系統是一個不可分割的整體。整個系統的功能并不是各子系統的簡單加總,而是1+1>2。組成管理信息系統的各子系統各有其獨立功能,同時又相互聯系、相互作用,通過信息流把它們的功能聯系起來。如果它們之中的一個子系統發生變化,其他子系統也要相應地改變和調整。因此,不能不考慮其他子系統而設計某個子系統。整個系統為層次結構,可分解為多個子系統;子系統同樣又可分解為更細一級的子系統。系統、子系統均有自身的目標、界限、輸入、輸出和處理內容,但它們不應該被孤立地看待和處理。
2.4 動態適應性原則 醫院和社區自身條件及其外界環境是不斷發展變化的。為了適應這種變化,衛生管理信息系統中的這兩大系統必須具有良好的可擴展性和易維護性。能夠經常與外界環境保持最佳適應狀態的系統,才是理想的系統。開發信息系統必須具有開放性、超前性的眼光,應立足當前,充分利用現有設備、人員和工作基礎,兼顧衛生信息化長遠發展的需要,使系統具備較強的動態適應性。
2.5 工程化、標準化原則 系統的建設管理必須采用工程化和標準化的管理,即科學劃分工作階段,制定階段性考核標準,分步組織實施。所有文檔和工作成果要按標準存檔,以便修改、升級、維護和重用。
2.6 系統數據庫的統一性 為了使兩個系統具有良好的資源共享性,必須對兩個系統中的共同部分制定統一的數據結構和存儲格式,以便使兩個系統通過最為簡單的數據通信接口,便可實現系統間的數據共享。
3 資源共享系統的組成與實現
資源共享系統的組成主要由硬件系統和軟件系統兩大部分組成。硬件系統由高性能的中心計算機或服務器、大容量的存儲裝置、遍布醫院和社區衛生機構各部門的用戶終端設備以及數據通信線路等組成信息資源共享的計算機網絡。軟件系統采用具有面向多用戶和多種功能的計算機軟件系統,包括系統軟件、應用軟件和軟件開發工具以及各種醫院信息和社區衛生信息數據庫與數據庫管理系統。
資源共享系統采用客戶機/服務器(C/S)模式和組件程序設計。C/S結構是構成分布式應用系統的良好方式。這種結構和運行方式將應用分工,客戶機執行前臺功能,服務器執行后臺功能,有效地發揮了客戶機的處理功能和作用,從而減少了服務器的壓力,形成了多CPU分工處理的環境,提高了速度和效率。數據庫采用ORACLE,操作平臺則采取跨平臺方式,能夠在多種平臺上(如Windows,Unix,Linux)運行,支持微機系統、小型機系統等多個硬件平臺,采用光纜、10/100Mb網絡線路、PSTN、DDN等多種通訊手段,以形成高速交換帶寬,達到快捷的網絡速度,建立以城域網為骨干的資源共享系統網絡結構,客戶端分布在醫院和社區衛生服務的各個機構部門。通訊協議采用TCP/IP網絡通訊協議,能與各種開放網絡良好銜接。
軟件開發必須依照醫療行業規范,從實際出發,密切結合當前醫院管理體制和社區衛生服務體制的改革趨勢,嚴格遵循軟件工程規范。各子系統互相連接、交織成網,應充分考慮整個系統的模塊化和可拆卸性,模塊接口簡單清晰,充分考慮和醫療保險系統的統一規范,提供與醫療保險系統的收費結算系統的良好接口,便于醫院醫療服務和社區衛生服務的管理。采用誘導式編碼輸入法,并提供編碼查詢功能,具有完備字典功能。采用的標準及規范嚴格執行國家現行的醫院管理制度、衛生部《醫院信息系統(HIS)軟件基本功能規范》、國家標準《計算機軟件工程規范》及國家、行業及系統級的信息分類與代碼。
4 資源共享系統的內容構架與基本功能
隨著社會化、信息化步伐的加快,醫院信息系統建設速度也在迅速提高。我國各級醫院都在不同程度地建設具有各自特色的管理信息系統,但由于醫院規模、地理位置、管理部門等差別,醫院信息系統建設仍然千差萬別。較完整的和先進的系統較少,大多數仍處于部分網絡化,部分手工化的低水平、小規模層次,還僅限于信息的輸入、統計階段。雖然國內有眾多家IT廠商參與醫院信息系統的建設,但是仍沒有一個統一的標準,所以醫院在實施醫院信息系統時還具有一定難度。
醫院信息系統是管理系統(MIS)在醫院環境的具體應用,因此,具有一些其他MIS系統共有的特性,比如它們均是以數據庫為核心,以網絡為技術支撐環境,具有一定規模的計算機化的系統;都是以經營業務為主線,以提高工作質量與效率和輔助決策為主要目的,可以提高綜合管理水平;在系統內部按一定原則劃分為若干子系統等。但是醫院信息系統的推出又有許多不同于一般MIS系統的獨有特點,信息系統在醫院的實現又具有其特殊的功能要求。例如要有一個大規模、高效率的數據庫管理系統的支持;要有很強的聯機事務處理支持能力;具有易學易用的友善人機界面;具有可剪裁性和可伸縮性,能適應不同醫院的發展計劃需求;具有開放性與可移植性,能適應不同硬軟件平臺;采用模塊化結構,具有可擴充性等。參照衛生部信息化工作領導小組的《醫院信息系統基本功能規范》中的要求[5],醫院管理信息系統主要由以下5個部分組成,從而構成完整的醫院信息系統,見圖1。
圖1 醫院信息系統基本內容構成
臨床診療部分主要以患者信息為核心,將整個患者診療過程作為主線,醫院中所有科室將沿此線展開工作;藥品管理部分主要包括藥品的管理與臨床使用;經濟管理部分屬于醫院信息系統中的最基本部分,它與醫院中所有發生費用的部門有關,處理的是整個醫院中各有關部門產生的費用數據,并將這些數據整理、匯總、傳輸到各自的相關部門,供各級部門分析、使用并為醫院的財務與經濟收支情況服務;綜合管理與統計分析部分主要包括病案的統計分析、管理,并將醫院中的所有數據匯總、分析、綜合處理,供領導決策使用;外部接口部分包括醫療保險接口、社區衛生服務接口和遠程醫療咨詢系統接口。
社區衛生作為三級預防體系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必然要求社區衛生信息管理系統的建設也與醫院信息管理系統的建設是相輔相成的。為此,我們參照醫院信息管理系統來建設社區衛生管理系統。我國的社區衛生信息系統最基本的內容是居民個人、家庭及社區健康檔案管理,提供針對居民需求的包括生物、心理、社會3個層次的綜合性醫療衛生服務,與主要針對疾病的醫院服務有明顯的差異。社區衛生信息系統主要包括社區衛生服務基礎管理、醫療管理、預防保健和綜合管理四大功能子系統,見圖2。其主要特點是把醫療同社區衛生服務緊密結合,把費用使用同社區衛生服務相結合,把行政管理同社區衛生服務相結合,從而使該系統能夠為管理機構提供決策支持,能夠為科研機構獲取包括衛生經濟學等方面的信息[6,7]。
一、明確發展城市社區衛生服務的目標任務和基本原則
(一)目標任務
到20*年底,月湖區城市社區衛生服務人口覆蓋率達95%以上,貴溪市城市社區衛生服務人口覆蓋率達50%以上。到20*年,城市社區衛生服務人口覆蓋率達*0%,建成以社區衛生服務為基礎、社區衛生服務機構與醫療預防保健機構合理分工、密切協作的新型城市衛生服務體系。
(二)基本原則
——堅持社區衛生服務的公益性質,注重衛生服務的公平、效率和可及性。
——堅持政府主導,鼓勵社會參與,多渠道發展社區衛生服務。
——堅持實行區域衛生規劃,立足于調整現有衛生資源,輔以改擴建和新建,健全社區衛生服務網絡。
——堅持公共衛生和基本醫療并重,中西醫并重,防治結合。
——堅持社區衛生服務工作以地方為主,因地制宜,探索創新,積極推進。
二、加快推進城市社區衛生服務體系建設
(三)建立健全城市社區衛生服務網絡。堅持政府主導的原則,優化城市衛生資源配置與利用,促進優質衛生資源向社區轉移。將政府舉辦的現有部分醫院和國有企事業單位所屬醫療機構等基層醫療機構,按社區衛生服務的要求進行轉型或改造改制為社區衛生服務機構;鼓勵社會力量參與發展社區衛生服務。設置社區衛生服務機構應當符合城市社區衛生服務規劃和基本標準,原則上按照每個街道辦事處所轄范圍規劃建設一個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并根據實際需要設置若干社區衛生服務站,不斷完善社區衛生服務網絡。
(四)加強社區衛生服務機構建設。各地要將社區衛生服務機構建設納入城市發展規劃,確保社區衛生服務用房落到實處。在城市新建和改建居民區中,社區衛生服務設施要與居民住宅同步規劃、同步建設、同步投入使用。城市規劃部門在批準新建或擴建居民小區時,應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標準城市居住區規劃設計規范》,在公共服務設施中按標準(不少于150平方米)預留小區醫療衛生用房,由所在社區負責日常管理,鼓勵優先和優惠提供給非營利性社區衛生服務機構使用。政府舉辦的社區衛生服務機構的業務用房,由所在區(縣、市)政府、街道辦事處無償或按成本價提供。
(五)加強社區衛生隊伍建設。按每萬人口至少配備2名以上全科醫師、醫護比例不低于1:1的原則,配備社區衛生技術人員。以崗位培訓為重點,加強社區衛生技術人員隊伍建設,認真抓好社區衛生服務人員的繼續教育,充分利用現有各類教育資源,開展全科醫師、公共衛生醫師、社區護士的崗位培訓,不斷提高社區衛生服務人員業務素質,確保在20*年前基本實現所有社區衛生專業技術人員達到相應的崗位執業要求。城市醫療衛生機構要為對口支援社區衛生服務機構無償提供人才培訓服務,通過傳、幫、帶等形式幫助社區培養適宜人才。做好優秀人才引進和開發工作,凡到社區衛生服務機構工作的醫師和護士,可提前一年參加全國衛生專業技術中級資格考試,對在社區衛生服務機構工作的衛技人員職稱晉升,給予適當傾斜。鼓勵城市業務水平較高、身體狀況較好的退休衛生專業技術人員到社區衛生服務機構開展醫療衛生服務,社區衛生服務機構要為其開展服務提供便利,享受相應待遇。
三、完善城市社區衛生服務功能
(六)明確社區衛生服務機構職能。社區衛生服務機構提供公共衛生服務和基本醫療服務,不以營利為目的,具有公益性質。要以社區、家庭和居民為服務對象,以婦女、兒童、老年人、慢性病人、殘疾人、貧困居民等為服務重點,通過主動服務、上門服務,開展健康教育、預防、保健、康復、計劃生育技術服務和一般常見病、多發病的診療服務。各區(縣、市)政府和衛生、計生等部門要采取措施,整合公共衛生資源,促進公共衛生服務向社區衛生服務機構轉移,將疾病預防控制、婦幼保健、計劃生育等各項適宜社區開展的公共衛生服務工作如慢性病調查與管理、免疫接種、疫情報告、部分婦幼衛生工作(圍產期保健、兒童保健工作)、健康教育、計劃生育咨詢和技術服務等交由社區衛生服務機構承擔,并設立藥具發放點,由計劃生育服務機構提供國家免費的藥具,為社區衛生服務機構完成相應公共衛生服務創造必要條件。積極應用中醫藥、中西醫結合的適宜技術,充分發揮中醫在社區衛生服務中的特色和優勢。
(七)積極開展惠民衛生服務。社區衛生服務機構要積極開展各種形式的惠民服務,開設惠民門診。鼓勵慈善機構和社會各界對惠民醫療機構進行扶助和捐贈。
四、加強城市社區衛生服務管理
(八)依法實行準入和監管。開辦社區衛生服務機構必須符合設置規劃,依照國家有關規定履行申報、審批、注冊登記等手續。市級衛生行政部門負責制定社區衛生服務的發展規劃和機構準入標準,并會同有關部門加強對全市社區衛生服務工作的考核、監督和指導;各區(縣、市)衛生行政部門負責社區衛生發展規劃的組織實施、人員培訓和日常監督管理。建立健全社區衛生服務機構管理和考核辦法,建立科學合理的考核評價體系,實行服務信息公開制度,嚴禁超范圍行醫和無證行醫,規范服務行為;加強社區衛生服務的標準化建設,對不符合要求的社區衛生服務機構和工作人員,要及時調整、退出,保證服務質量。加強藥品、醫療器械管理,對違反法律法規規定的社區衛生服務機構或人員要依法嚴肅查處,確保醫療安全,提高服務質量。
(九)建立雙向轉診制度。引導和組織大中型醫院與社區衛生服務機構建立穩定的業務合作關系,積極落實分級醫療和雙向轉診制度。相關醫院要指定專門的職能科室和人員負責雙向轉診管理工作,建立健全雙向轉診流程和處理規范,對轉來的患者及時提供選擇科室、預約檢查、組織會診及安排住院等服務,同時將康復期患者和診斷明確的慢性病住院患者轉回社區,并提供跟蹤服務。探索開展社區首診制度,由社區衛生服務機構逐步承擔大中型醫院的一般門診、康復和護理等服務,方便群眾就醫。
五、改革城市社區衛生管理體制和運行機制
(十)完善社區衛生服務運行機制。政府舉辦的社區衛生服務機構屬于事業單位,要根據事業單位改革原則,改革人事管理制度,按照服務工作需要和精干、效能的要求,實行定編定崗、公開招聘、合同聘用、崗位管理、績效考核的辦法。對工作績效優異的人員予以獎勵;對經培訓仍達不到要求的人員按國家有關規定解除聘用關系。積極探索建立科學合理的社區衛生服務收支運行管理機制,規范收支管理,有條件的可實行收支兩條線管理試點。社區衛生服務從業人員的收入不得與服務收入直接掛鉤。積極推進分配制度改革,實行檔案工資與實際收入相分離,根據勞、責、績、效綜合考核,合理拉開分配檔次,形成醫務人員收入分配與技術水平、服務數量、服務質量和群眾滿意度的綜合考核緊密掛鉤的機制,充分調動社區衛生服務人員的積極性、創造性。
(十一)深化和完善藥品流通體制改革。各級人民政府和政府有關部門要完善相關政策,采取積極有效的措施,鼓勵藥品(含醫療器械)生產經營企業生產、供應質優價廉的社區衛生服務常用藥品,開展政府集中采購、統一配送、零差率銷售藥品和醫藥分開試點,努力減輕群眾醫藥費用負擔。
六、落實城市社區衛生經濟政策
(十二)加大對社區衛生服務的經費投入。各級政府要調整財政支出結構,建立穩定的社區衛生服務籌資和投入機制,加大對社區衛生服務的投入力度,為社區衛生服務機構提供必要的房屋和醫療衛生設備等設施,對業務培訓給予適當補助,并根據社區人口、服務項目和數量、質量及相關成本核定預防保健等社區公共衛生服務經費補助。從20*年起,建立市、區(縣、市)兩級財政對社區公共衛生服務的專項經費補助機制,按照服務人口和服務項目安排社區預防保健、健康教育等公共衛生服務所需經費。社區衛生服務機構承擔公共衛生任務的補助,財政按城市社區服務人口每人每年2元的標準,安排城市社區公共衛生服務經費,并納入同級財政預算,由市、區(縣、市)兩級財政分別各負擔1元。隨著社區衛生服務工作的發展,適時、適當提高社區公共衛生服務經費的財政補助標準。市、區(縣、市)衛生行政部門每年對各社區衛生服務機構承擔的公共衛生服務工作進行考核,根據其任務完成情況劃撥經費。對非政府舉辦的社區衛生服務機構承擔的公共衛生服務,應采取購買的方式給予補償。
(十三)做好城市社區衛生服務與城鎮職工基本醫療保險的銜接工作。將符合條件的社區衛生服務機構納入基本醫療保險定點醫療機構范圍,將符合規定的醫療服務項目納入基本醫療保險基金支付范圍,以方便群眾就醫。參保人員在社區衛生服務機構就醫,個人自付比例應分別比二、三級醫院降低*%、20%以上。慢性病在社區衛生服務機構門診的醫藥費,符合基本醫療保險政策的部分納入統籌基金支付范圍。
(十四)規范社區衛生服務項目和價格管理。按照社區衛生服務項目和收費的有關規定,繼續落實《收費許可證》管理、價格公示和收費結算清單制度,規范社區衛生服務機構價格行為。個性化服務可由社區衛生服務機構與服務對象簽訂合同,按服務時間、次數或服務人數收取費用;不列入國家統一規定醫療服務項目及價格之內的特需醫療服務項目價格,可由社區衛生服務機構按照合理補償成本的原則自主定價,報所在地價格和衛生主管部門備案。
(十五)落實優惠政策。非營利性社區衛生服務機構的收費,嚴格執行國家收費標準,收費使用財政票據。財政票據按行政事權由所屬的財政部門發放。
七、努力為城市社區衛生服務發展營造良好環境
(十六)加強組織領導。各級政府要充分認識發展社區衛生服務對于維護居民健康、促進社區和諧的重要意義,切實把這項工作作為深化城市醫療衛生體制改革的切入點,擺上全局工作的重要位置,統籌發展規劃、資源配置、條件保障和政策措施,為社區衛生服務提供良好的公共服務和發展環境。市政府成立城市社區衛生工作領導小組,各區(縣、市)也要成立相應機構,及時研究解決社區衛生服務中的重大問題,推動社區衛生服務持續健康發展。
(十七)落實有關部門職責,促進社區衛生服務發展。各有關部門要切實履行職責,共同推進社區衛生服務發展。
——衛生部門負責制訂社區衛生服務發展規劃、準入標準和管理規范,制訂社區公共衛生服務項目,加強行業監督管理。按照國家有關規定,組織開展社區衛生服務從業人員崗位培訓和繼續教育。
——機構編制部門負責牽頭研究制訂政府舉辦的社區衛生服務機構人員編制標準的意見。
——發改部門負責將社區衛生服務發展納入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規劃,根據需要安排社區衛生服務機構基礎設施建設投資。
——價格部門負責研究制訂社區衛生服務收費標準和藥品價格管理辦法。
——民政部門負責將社區衛生服務納入社區建設規劃,探索建立以社區衛生服務為基礎的城市醫療救助制度,做好社區衛生服務的民主監督工作。
——財政部門負責制訂社區衛生服務的財政補助政策及財務收支管理辦法。
——人事部門負責完善全科醫師、護士等衛生技術人員的任職資格制度,制訂社區全科醫師、護士等衛生技術人員的聘用辦法和吸引優秀人才進社區的有關政策。
——勞動和社會保障部門負責制訂促進城鎮職工基本醫療保險參保人員到社區衛生服務機構就診的有關政策措施。
——規劃部門負責按照國家有關標準,將社區衛生服務設施納入城市建設規劃,并依法加強監督。
——人口和計劃生育部門負責社區計劃生育技術服務的指導和管理。
一、指導思想、基本原則和改革目標
(一)指導思想
以*理論和“*”重要思想為指導,全面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強化政府公共服務和社會管理職能,堅持為人民健康服務的方向,進一步完善社區衛生服務體制機制,切實加強社區基本醫療和公共衛生服務,建立健全覆蓋全區的基本醫療衛生保健制度。
(二)基本原則
1、堅持政府主導。發展社區衛生服務的責任在地方政府。強化區、鎮兩級政府責任,發揮政府公共服務職能和社會管理職能,把衛生投入重點、工作重心轉向基層。
2、堅持公益性質。堅持為人民健康服務的方向,維護社區衛生服務機構的公益性質,注重社區衛生服務的公平與效率。
3、堅持保障基本。保持社區衛生服務與經濟社會同步發展,滿足廣大群眾的基本醫療和公共衛生需求。
4、堅持資源整合。優化整合區域內現有醫療衛生資源,科學合理共享部分檢查、檢驗項目結果,真正實現“雙向轉診”和“小病在社區、大病到醫院”的就醫模式。
(三)改革目標
經過2-3年的努力,初步形成機構布局合理、服務模式規范、運行機制科學、政府投入保障、醫保預付管理、患者就醫下沉、考核監督強化的社區衛生服務體系,不斷完善農村合作醫療制度,提高基本醫療衛生保障水平,基本實現“醫療費用低廉、診療水平優質、服務功能規范、監督管理有效”的社區衛生服務綜合改革目標。
二、主要任務
(一)切實降低社區衛生服務中心的醫療費用
1、減免門(急)診診查費。
在社區衛生服務中心簽約就診的居民可享受減免門(急)診診查費個人自負部分的優惠,醫保對象發生的減免費用由醫保基金承擔,其余居民由市、區兩級財政按1∶1比例分擔。參加農村合作醫療的農民在村衛生室也享受門(急)診診查費減免,費用由市、區、鎮財政分擔。
凡與社區衛生服務中心簽訂約定服務的對象,經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定向轉診至二、三級醫院的,接收轉診的醫院建立“綠色通道”,并給予門急診診查費個人自負部分減半的優惠。
2、規范服務降低費用。
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實施合理檢查、合理治療、合理用藥,從機制上轉變趨利性醫療行為,認真執行部分檢查、檢驗項目結果互認制度,減輕群眾的醫藥費用負擔。
3、降低社區的藥品零售價格。
依托藥品聯合采購平臺,降低藥品成本,控制藥品加價率在15%以內,積極推廣臨床療效好的廉價藥品的使用,切實減輕群眾就醫負擔。
4、鞏固完善農村合作醫療制度。
各級政府加大對合作醫療的扶持力度,逐步提高合作醫療籌資水平和補償標準,人均資金擁有量年增長幅度不低于15%,逐步縮小與城保之間的差距。
小城鎮保險參保人員同時參加合作醫療門診保險的,人均所需資金由醫保部門按有關文件精神從其個人帳戶中予以劃撥。
加強對醫療機構的監督檢查,確保合理檢查、合理用藥、合理收費。推進農村合作醫療的信息化建設,推進住院記帳式結算和村衛生室門診實時結算工作,方便參保百姓。
(二)切實提高社區衛生服務中心的診療水平
1、推進醫療資源縱向整合。
建立科學、合理、規范的醫療資源縱向整合機制。制訂鼓勵和引導三、二級醫院醫生到社區衛生服務中心指導、工作的有關政策。
完善骨干全科醫師隊伍建設,建立長效機制,加強三、二級醫院和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對應的人才和技術支持,提高社區衛生服務中心的診療水平。
推動建立上級醫院和社區衛生服務中心雙向轉診制度,合理分流病人,力爭一般常見病、多發病下沉到社區診療。
2、加強社區人才隊伍建設。
到2010年,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在崗執業醫師大專及以上學歷達到80%,在崗注冊護士大專及以上學歷達到35%,在崗醫技人員大專及以上學歷達到60%。
3、加快全科醫師隊伍建設。
加大全科醫師規范化培養力度,加強全科醫師社區基地建設,不斷提高全科醫師的服務能力和服務水平。鼓勵和引導臨床醫生取得全科醫師資格,到2010年,全科醫師占社區執業醫師數的50%以上。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可根據需要返聘70歲以下的三、二級醫院退休醫師,轉崗和返聘的醫務人員都要經過全科醫學崗位培訓,并建立管理制度。
4、加強社區公共衛生人才和鄉村醫生培養。
制定和實施社區公共衛生醫師、護士崗位培訓計劃,提高社區衛生服務人員工作水平。以鄉村醫生學歷教育為基礎,加強鄉村醫生定向培養和業務培訓,不斷提高鄉村醫生技術水平。
5、吸引適宜醫學人才到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工作。
要落實有關政策,采取有效措施,吸引適宜醫學人才到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工作,逐步優化社區衛生服務人員和鄉村醫生隊伍結構。
(三)切實規范社區衛生服務的功能和標準
1、明確社區衛生服務的功能。
社區衛生服務中心是為社區人群和各類場所提供綜合衛生服務的機構,主要功能包括一般常見病、多發病、診斷明確的慢性病的診療服務和健康教育、預防、保健、康復、計劃生育技術服務等“六位一體”綜合服務。
2、規范社區衛生服務機構設置。
各街鎮(金山工業區)要根據區行政區劃設置和區域衛生規劃,完善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和社區衛生服務站(村衛生室)的設置和布點。原則上一個街鎮(金山工業區)設置1所社區衛生服務中心,但可根據社區地域、服務半徑和人口分布狀況合理設置分中心;原則上城區按3-5個居委會或1-2萬人口設立1個服務站點,每個行政村設置1個衛生室,人口規模較大或偏遠地區的原村衛生室可予以保留。進一步規范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內部設置,門診以全科門診為主,不設專家門診和聯合病房。社區衛生服務中心按照有關文件精神規范服務項目。
3、推廣全科團隊服務模式。
開展“社區衛生服務中心、社區衛生服務站(村衛生室)、居民家庭”“三站式”服務,落實責任區的健康管理責任制。加強信息化建設,完善以居民家庭健康檔案為基礎的社區衛生服務信息管理系統,逐步實現以戶為單位的健康管理全覆蓋,實現區內各級各類醫療機構間、臨床與預防工作間的信息共享。
4、發揮中醫藥在社區衛生服務中的作用。
鞏固中醫藥服務社區示范點建設,加強達標創建單位建設,進一步推廣中醫藥適宜技術,開展中醫全科醫師培養和基層衛生人員的中醫藥知識培訓,更好地為居民提供便捷、有效、價廉的中醫藥服務。
(四)切實加強社區衛生服務管理和改革
1、實行社區衛生服務中心收支兩條線管理。
各街鎮(金山工業區)要保證對社區衛生服務中心預防保健經費、基本運行經費和專項經費的投入,特別是對核定的合理收入與合理支出的差額部分,政府要予以全額保障,確保社區衛生服務的公益性。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嚴格執行有關政策,全部業務收入上繳區社區衛生服務結算中心專戶。
區衛生局、財政局建立與收支兩條線管理相適應的績效考核機制,制定相應的管理督查制度,確保政府資金的有效利用。
2、實行醫保費用預付制管理。
按照“保證醫療,減少浪費,促進發展”的原則,實行醫保總額預付管理,科學合理確定各社區衛生服務中心的醫療費用預付額度。加強管理,明確職責,完善考核管理辦法。各社區衛生服務中心應加強醫保費用控制管理,采取切實可行的措施,降低醫保門診均次費用、復診率和住院床日費用,將費用控制在規定的醫保額度內,使社區衛生服務中心的醫保費用增幅控制在全市平均增幅內。
社區衛生服務中心門診新增醫保對象就醫所發生的合理超支費用,可由醫保基金補助。
3、改革社區衛生服務中心的收入分配機制。
合理確定社區衛生服務中心的可分配總量,切斷醫務人員收入與藥品、檢查收入之間的直接聯系,建立與服務工作數量、質量和社會滿意度等掛鉤的分配制度,并適度向關鍵崗位和優秀人才傾斜。逐步建立科學合理的醫務人員收入增長機制。
4、推進鎮村衛生機構一體化管理。
各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對村衛生室實現統一組織管理、統一人員管理、統一財務管理、統一藥品管理、統一業務管理的“五個統一”管理。村衛生室在社區衛生服務中心的指導下從事“六位一體”服務。
建立與服務數量、質量和社會滿意度掛鉤的鄉村醫生績效考核辦法,逐步提高鄉村醫生收入,提高鄉村醫生積極性。按照有關政策解決鄉村醫生養老保障問題,保證鄉村醫生隊伍的穩定。
5、完善社區衛生服務的考核監督機制。
建立與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六位一體”服務功能相匹配,以服務數量、服務質量和社會滿意度為主要考核指標的績效考核機制。
各街鎮(金山工業區)要加強對社區衛生服務中心社會滿意度的考核,充分發揮外部監督作用;區衛生局要加強業務考核和指導,強化行業管理和質量控制,加強對醫療檢查、治療、用藥的日常監管和監督執法。
加強社區衛生服務中心藥品和醫用器械的質量監督管理,規范采購行為。
三、保障措施
(一)落實組織,健全機構
組建金山區社區衛生服務綜合改革領導小組,由區政府分管領導任組長,成員由區政府辦公室、區政研室、發展改革委、人口計生委、人事局、民政局、財政局、審計局、衛生局、規劃局、食品藥品監管分局、各街鎮(金山工業區)等部門負責人組成,主要負責研究制訂社區衛生服務發展規劃和有關政策;研究解決工作中的重大問題,加強對社區衛生工作的檢查指導。
成立金山區社區衛生服務管理中心,設在區衛生局內,根據本意見的要求,開展社區衛生服務的組織、協調、指導和管理等工作。
(二)強化公益,確保投入
充分發揮區、鎮兩級政府在提供社區公共衛生和基本醫療服務中的主導作用,確保社區衛生服務的公益性。建立全區統籌的社區衛生服務籌資機制,保證對社區衛生服務中心預防保健經費、基本運行經費和專項經費的補償,并逐年遞增。
20*年,確保預防保健經費達到戶籍人口40元/人,外來常住人口20元/人;基本運行經費達到戶籍人口50元/人,按實核撥,實行封頂;確保社區衛生基本設施建設、設備配置和維修、人員培訓等專項經費的投入。其中預防保健經費按上級有關要求執行,基本運行經費逐年遞增。
(三)明確責任,形成合力
區政研室負責政策調研,給予政策指導,并將社區衛生服務工作列入目標考核內容。
區衛生局負責制訂社區衛生服務發展規劃,并會同有關部門制訂與社區衛生服務綜合改革相適應的有關配套文件;推進區內衛生資源縱向整合,推進雙向轉診和就醫下沉;依法加強行業管理和考核,切實保障各項改革措施的到位,充分調動管理者和醫務人員的積極性。
區發展改革委負責將社區衛生服務發展納入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規劃,根據需要優先安排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基本建設投資,研究制訂促進基本醫療服務重心下沉的綜合措施。加強社區衛生服務收費、藥品價格的監督管理。
區財政局負責制訂社區衛生服務收支兩條線管理辦法和實施細則,參與社區衛生服務中心收支兩條線的管理和考核,落實社區衛生服務利民優惠政策專項經費。
區審計局負責對區、鎮兩級政府投入的社區衛生服務經費及對社區衛生服務中心經費使用情況加強審計和監管。
區食品藥品監管分局負責社區衛生服務所需藥品和醫療器械的質量監督管理。
區人事局負責對社區衛生服務中心人員定編定崗、崗位管理;制訂吸引優秀衛生技術人才進社區和促進社區衛生服務人才流動的有關政策。
區規劃局負責按照國家和本市有關標準,將社區衛生服務設施納入社區公共服務設施規劃,切實落實社區衛生服務中心(站)的業務用房,并依法加強監督。
區民政局按照有關精神完善醫療救助制度。
(一)各級政府要加強對社區衛生服務工作的領導,將社區衛生服務工作作為社區服務的重要組成部分,納入社會發展計劃和精神文明建設規劃,搞好組織協調。
(二)衛生行政部門是社區衛生服務工作的主管部門,負責社區衛生服務的規劃、隊伍的組織和業務監督管理工作。
(三)社區衛生服務以縣及鄉鎮為單位組織實施。縣衛生行政部門根據全縣社區衛生服務工作網絡規劃和形成雙向轉診格局的要求,組織社區內有關醫院和鄉鎮衛生院選派醫務人員,在居民區開設衛生服務網點,形成基層衛生服務網絡,發揮不同層次醫療機構(包括中醫)的功能,注重發揮中醫藥資源質優價廉的特色和優勢。
各鄉鎮政府及居民委員會要積極動員群眾參與社區衛生服務活動。
(四)已進入社區的醫療衛生機構要對駐地的群眾進行預防、保健、醫療、康復和健康教育等綜合的、全程的服務,并保證服務質量。企事業單位對內部職工服務的衛生機構,在縣衛生行政部門的統一規劃下承擔本單位職工集居地的社區衛生服務工作。
財政、民政、規劃、物價等有關部門應積極支持和促進社區衛生服務事業的發展。
二、社區衛生服務的經費和房屋
(一)開展社區衛生服務所需經費,應本著國家、集體、個人相結合的原則,從以下幾個方面籌集:
——各級政府投入必要的啟動和維持資金;
——主辦醫療衛生機構的投入;
——企事業單位和個人的捐贈。
(二)社區衛生服務機構是非營利性公益事業單位,享受國家和地方的稅、費優惠政策。
(三)社區衛生服務設施建設作為社區服務設施建設的重要組成部門,應納入城市建設規劃。
社區衛生服務用房所需建設資金計入商品房成本,產權屬房產投資單位,由承租方與產權單位建設租憑關系,并按標準繳納租金。
(四)鄉鎮政府及街道、居民委員會應為社區衛生服務機構提供必要的服務設施,同時鼓勵社區內機關團體、企事業單位內社區衛生服務提供所需設施。
(五)社區衛生服務機構所需的水、電、氣、熱和通訊設施,有關部門應按規定給予辦理。
(六)社區衛生服務機構的資產屬國家資產,按國有資產管理辦法進行管理。
三、社區衛生服務技術人員的來源和培訓
(一)社區衛生服務的技術人員,主要從現有衛生機構(包括中醫)在職人員中選用。
(二)醫療機構要選思想作風好和技術能力強的醫務人員到社區衛生服務機構工作。社區衛生服務機構的負責人應具備中級以上技術職稱。
(三)社區衛生服務技術人員的培養以在職培訓為主,由縣衛生行政部門負責組織,要通過舉辦學習班等多種形式,逐步將社區衛生服務人員培養成全科醫生。今后還應從經過系統培養的全科醫學院校畢業生中來補充社區衛生服務人員。
四、社區衛生服務的收費和標準
(一)社區衛生服務應堅持以社會效益為主的原則,實行有償服務無償服務相結合的服務方式。
對老年人、殘疾人、優撫對象和社會困難戶實行義務或者優惠服務,便民利民服務項目實行有償服務。
(二)社區衛生服務的收費項目及收費標準,由衛生、物價部門按審批權限核批。
五、社區衛生服務中的醫藥費用報銷問題
(一)對在居住地接受社區衛生服務的公費醫療、勞保醫療干部職工,其醫療費用應予報銷。
(二)凡在社區衛生服務機構就診,并享受公費醫療的干部職工和勞保醫療的企業職工,在向上級醫院轉診時,須經社區衛生服務機構同意。
(三)社區衛生服務中干部職工的公費醫療報銷范圍和辦法,執行縣衛生、財政部門的有關規定。
六、社區衛生服務技術人員的有關待遇
(一)社區衛生服務技術人員的工資按照規劃定員實行全額補助,其各種補助不應低于其原在單位和科室的待遇。
(二)從事和社區衛生服務的技術人員,工作一年以上的可以不再承擔到期農村衛生機構工作的任務。
(三)在國家頒布全科醫生職稱標準以前,從事社區衛生服務一年以上的技術人員,晉升副 主任醫(技、護)師以下職稱的,評定職稱時參照相應級別的預防保健醫師標準執行。
七、社區衛生服務的監督與評價
(一)由縣衛生行政部門制度社區衛生服務有關的工作規范要求,各項規章制度和評價標準。
(二)對社區衛生服務機構,經縣衛生行政部門組織驗收合格,發給衛生服務許可證后,再由民政部門辦理社區服務有關手續。
(三)對擅自改變性質的社區衛生服務機構,由衛生行政部門收回社區衛生服務證書;對有違法行為者,按《醫療機構管理條例》規定給予處罰。
關鍵詞:醫改;基層衛生機構;運行質態
一、初步成效
1、政府財政投入逐年加大
自2010年以來,我區不斷加大對基層醫療衛生服務機構的直接投入,補助范圍涵蓋基本藥物、公共衛生服務、基礎建設、醫療設備購置等各個方面。一是基本公共衛生服務補助。按戶籍人口35元/人年對社區衛生機構承擔“六位一體”的公共衛生服務進行補助。二是對實行藥品零差率銷售的基層醫療機構人員經費實行相應的補助,三是對基層醫療機構的基本建設的補助和基本醫療設備的配備進行相應的補助。四是對鄉村醫生的養老保險進行補助。2010年下撥各項補助經費1512萬元,2011年為2076萬元,2012年1-9月為1867萬元,呈逐年增長趨勢。2012年1-9月財政補助收入占其全部收入的比例,平均達到52%;政府補助收入占其運營費用的比例,平均達到51%
基層醫療單位收入明細表
2、基本建設初見成效
目前,全區已建立30個社區衛生服務機構,41個村衛生室,服務人口總數47萬人,基本實現社區衛生服務全覆蓋的目標。5個社區衛生服務中心經過改擴建和移址新建,基本完成規范化建設。全區創建成“全國中醫藥特色社區衛生服務示范區”,蘇城等6個中心被評為“省中醫藥特色社區衛生服務中心”,京泰路等3個中心被評為“省社區衛生服務中心示范中心”。
3、規章制度不斷完善
為不斷深化醫藥衛生體制改革,市區各級政府和衛生主管部門了《泰州市人民政府關于進一步加強城市社區衛生服務工作的意見》、《泰州市城市社區衛生服務工作發展規劃》、《泰州市城市社區衛生服務和藥品價格管理實施細則》、《泰州市基本公共衛生服務項目資金績效考核辦法》、《泰州市衛生局關于加快推進基層醫療衛生機構綜合改革的通知》、《泰州市衛生局關于推進鄉村衛生機構一體化管理的實施意見》、《泰州市海陵區城市社區衛生服務機構設置規劃》和《泰州市海陵區基層醫療衛生機構實行基本藥物制度補助辦法(試行)》等一系列文件政策和規章制度,保證了醫藥衛生體制改革的穩步實施和基層醫療衛生服務機構的平穩、健康發展。
4、衛生服務功能有效發揮
全面實施新醫改以來,全區9個服務中心以及1家衛生院共提供57.63萬人次診療量(其中:門診56.97萬、住院0.66萬)。2012年的門診人均費用為56.15元,比市人民醫院、中醫院、第四人民醫院三家綜合醫院的門診人均費用162.87元低了106.72元,極大地減輕了居民就醫負擔。至2012年9月底,基層社區衛生服務機構已建立健康檔案34.43萬人份;對4.36萬高血壓和糖尿病病人進行了社區綜合管理;為417位精神病患者建立了專門檔案,并提供系統管理和康復服務;為6.09萬65歲以上的老年人提供免費體檢,為1.4萬產婦的產后家庭訪視工作,為5.13萬人次免費接種一類疫苗,同時全區組建了35支全科服務團隊,與12000戶居民簽訂服務協議,實行簽約式服務,衛生服務影響逐步擴大。
二、存在問題
1、財政補償機制不健全
由于尚未建立合理的基層醫療衛生機構補償機制,各基層單位的基本建設、設備購置、人員培訓的經費均沒有全面落實,生存、運轉已經成為基層醫療單位面臨的主要問題,因此“基礎建設、技術提高、公共衛生服務”等難以保證。同時由于政府投入不足,城市社區衛生服務站尚未實行基本藥物制度,從而使基本藥物制度政策不能惠及廣大市民。
2、人員編制無法到位,執業人員結構不盡合理
全區9個服務中心的核定編制數共406人,與轄區居民人口數的比例僅為9.2 。目前在編工作人員251人、非在編工作人員103人(含退休返聘24人)。其中,城東服務中心核定編制數36人,僅2人在編;城南服務中心核定編制數28人,無1人在編;城中為市社保局承辦,無正式人員,未能達到社區衛生服務中心設置的標準。在71個社區衛生服務站(村衛生室)中,有42個站未達到至少配備4人的基本要求。人員配備不足,雖然減輕了財政投入壓力,但客觀上也影響了公益性衛生服工作的開展。
基層醫療衛生機構人員情況表
市區9個服務中心的醫護人員共175人,其中醫生為123人,護士為52人,未能達到醫護比例1:1的要求。在71個服務站(村衛生室)的224名工作人員中,中專及以下學歷的114人,大專學歷的16人,本科學歷的1人;在年齡構成上,30歲以下的9人,30歲至40歲的27人,40歲至50歲的34人,50歲至60歲的29人,60歲以上的32人。學歷偏低、年齡偏大等問題,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社區衛生服務質量的提高,降低了社區群眾的信任度和滿意度。
3、業務收入明顯減少,出現新的“缺醫少藥”現象
近三年來業務收入逐年下降,藥品收入基本保持在一個相對穩定的水平,但醫療收入明顯減少,2010年1198萬元,2011年847萬元,2012年1-9月622萬元,主要是由于就診人員門診病人多,住院病人少,且醫療收費水平偏低,一般診療費、藥事管理費等相關項目一直未執行。
雖然基本藥物目錄涵蓋588個品種,但急救、康復、婦科、兒科、口腔、皮膚、骨傷及其他專科藥品種類不夠,導致一些病人“舍近求遠”,到上一級醫院就診;另外一些慢性病和特殊病種人群,由于基層醫療衛生機構“無藥”而不得不到上級醫療機構就診。
4、新農保政策對基層單位的影響過大
綜合2010年至2012年9月數據看,新農合政策對基層單位的影響過大,2010年新農合政策對基層單位傾斜較大,門診人次為22.21萬人次,出院人次為0.35萬人,2011年新農保調整補償政策,2011年門急診人次為18.82萬人次,2012年1-9月為15.93萬人次,出院人次為0.2萬人和0.11萬人,呈逐年下降的趨勢。
基層醫療機構業務收入分析表
5、醫療成本逐年增大,機構抗風險能力明顯下降
(1)人員成本增加
各基層醫療衛生單位只能在核定的編制范圍內用工,人員一律實行績效工資,用工形式單一。原來的一些臨時用工或退休返聘人員因不在財政補償范圍內而逐漸清退出去,再加上社會保險繳費基數逐年上調,導致用工成本直線上升,2012年1-9月人員支出占總支出的50%。
基層醫療衛生機構支出明細表
(2)材料成本增加
隨著醫療技術水平的不斷發展,原有的一些儀器設備逐漸淘汰,各單位根據診療需求均配備了相應的儀器設備,設備更新的同時,所使用的耗材也較前有所更新,特別有些檢驗試劑僅為某品牌儀器專用,采購成本加大。
(3)運營成本增加
各單位為營造良好的就醫環境,不斷地改造就醫環境,以人為本,增設了許多的便民設施,出臺相應的便民惠民政策,在贏得群眾的口碑的同時,也在無形中加大了單位的運營成本。
6、新的基層醫療衛生機構衛生制度的執行,導致單位運營存在隱性風險
新制度取消了原有的專用資金項目,單位不再提取修購基金,單位購買固定資產時直接列支出,賬面反映購進儀器設備的當月虧損嚴重,不能真實反映單位運營質態,導致單位抗風險能力下降,存在隱性風險。
7、績效考核不到位,職工積極性難以調動
2012年正式執行績效工資制度,根據2009年底人社部、財政部、衛生部《關于印發公共衛生與基層醫療衛生事業單位實施績效工資的指導意見的通知》規定,績效工資分為基礎性績效工資和獎勵性績效工資兩部分,基礎性績效工資在績效工資中所占比例為60%,按月發放,獎勵性績效工資為40%,年底根據考核結果發放。但由于系統完善的考核機制沒有跟上,留給單位自主調控的范圍比較小,分配差距無法拉大,業務骨干的勞動價值難以體現,導致醫務人員有“干多干少一個樣”的消極情緒,職工積極性普遍下降,不利于正常工作的開展。同時,考核時間跨度較大,每年考核一次,平時工作中不注重考核資料的收集整理,年終考核容易形成平均分配,搞平衡,不能真正實現考核目的,不能體現按勞分配。
8、雙向轉診、社區首診制度的執行亟待加強
2009年至2011年,市區7個服務中心共轉出急性、重癥等病人給綜合醫院13452人次,但綜合醫院辦理正式手續轉入中心的病人為0人次,雙向轉診“上轉下”工作基本處于空白,不利于合理分流病人到社區就近看病。基層單位除了接受一些骨科病人外,基本都是一些慢性病或者需要長期住院治療的患者,住院時間長,從而導致出院者費用逐年上升,2010年為2901.89元,2011年為3039.73元,2012年1-9月為3187.64元。
基層醫療衛生機構基本數字表
三、意見和建議
1、建立有效的財政補償機制,確保其職能的履行。探索建立有效的基層社區衛生服務籌資和補償機制,是保證基層醫療衛生機構能否正常運轉,公益性能否長期保持,服務群眾能否不斷提高的前提和保證。一是落實基本藥物制度補償經費。二是基本公共衛生服務和重大公共衛生項目的補助經費。三是落實基本建設的經費,以及基礎設施、醫療設備的投入。以減輕服務機構的運轉壓力,確保其“六位一體”功能的發揮。
2、建立規范有效的考核機制,強化日常工作考核,細化考核內容,充分調動每位職工的積極性。即針對基層醫療單位現狀,考慮行業特點,建立健全完整的考核方案,按月考核,公示考核結果,按季度或半年一次發放獎勵性績效。
3、注重預算管理,實行全成本核算,加強財務監督。單位應認真編制預算報表,嚴格按預算列支各項支出,加強資金預算管理,提高資金運行效率,對超預算部分要認真進行原因分析及總結,降低資金成本。各單位應組織實行全成本核算,首先要梳理成本核算內容與分類,強化成本核算組織職責,其次要合理劃分成本核算單元,各類物資實行信息化管理,實現財務記賬、成本核算一體化管理。加強財務監督,注重經濟內涵。
4、加強基層醫療衛生機構人才隊伍建設。注重人才培養,切實解決社區衛生服務機構人員和技術力量問題。優化社區衛生服務人員結構,加強從業人員培訓,進一步建立全科醫生、公共醫生和全科護士等理論和實踐的培訓基地,切實提高其業務素質。適時制定大醫院醫生輪流到社區衛生服務機構去出診出臺相應的政策。把好人員準入關,通過多種渠道不斷加快新型社區衛生醫療隊伍的建設步伐,適應社區衛生服務發展的需求,切實提高社區衛生服務水平和質量。發揮中醫藥特色和優勢,進一步推動中醫藥人才進社區,促進全市醫療衛生事業的健康、穩步地發展。
一、開展城鎮居民基本醫療保險門診統籌,要在堅持基本醫療保險政策規定的基礎上,充分考慮門診醫療服務特點和城鎮居民對門診醫療基本保障的迫切需要,進一步完善基本醫療保險的保障范圍、籌資、支付等政策和就醫、費用結算、業務經辦等管理措施,通過統籌共濟的方式合理分擔參保居民門診醫療費用。
二、開展門診統籌應堅持以下原則:立足基本保障,從低水平起步,逐步減輕群眾門診醫療費用負擔;實行社會共濟,通過基金統籌調劑使用,提高基金保障能力;主要依托社區衛生服務中心(站)等基層醫療衛生機構,方便群眾就醫,降低醫療成本。
三、根據城鎮居民基本醫療保險基金支付能力,在重點保障參保居民住院和門診大病醫療支出的基礎上,逐步將門診小病醫療費用納入基金支付范圍。城鎮居民基本醫療保險基金要堅持收支平衡的原則,門診統籌所需費用在城鎮居民基本醫療保險基金中列支,單獨列賬。
四、建立門診統籌可以從慢性病發生較多的老年人起步,也可以從群眾反映負擔較大的多發病、慢性病做起。門診統籌可以單獨設立起付標準、支付比例和最高支付限額,具體可由各統籌地區根據實際合理確定。門診統籌支付水平要與當地經濟發展和醫療消費水平相適應,與當地城鎮居民基本醫療保險籌資水平相適應。
五、開展門診統籌應充分利用社區衛生服務中心(站)等基層醫療衛生機構和中醫藥服務。將符合條件的基層醫療衛生機構納入基本醫療保險定點范圍。起步階段,門診統籌原則上用于在定點基層醫療衛生機構發生的門診醫療費用,隨著分級診療和雙向轉診制度的建立完善,逐步將支付范圍擴大到符合規定的轉診費用。同時,要通過制定優惠的償付政策,提供方便快捷的服務,鼓勵和引導參保居民充分利用基層醫療衛生服務。各級衛生行政部門要合理設置基層醫療衛生機構,促進基層醫療衛生機構與轉診醫療機構的分工合作,探索建立分級診療制度及轉診相關管理辦法和標準。統籌地區人力資源社會保障部門要會同衛生行政部門共同探索首診和轉診的參保人員就醫管理辦法,促進建立雙向轉診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