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input id="zdukh"></input>
  • <b id="zdukh"><bdo id="zdukh"></bdo></b>
      <b id="zdukh"><bdo id="zdukh"></bdo></b>
    1. <i id="zdukh"><bdo id="zdukh"></bdo></i>

      <wbr id="zdukh"><table id="zdukh"></table></wbr>

      1. <input id="zdukh"></input>
        <wbr id="zdukh"><ins id="zdukh"></ins></wbr>
        <sub id="zdukh"></sub>
        公務員期刊網 精選范文 基于核心素養的校本課程范文

        基于核心素養的校本課程精選(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基于核心素養的校本課程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基于核心素養的校本課程

        第1篇:基于核心素養的校本課程范文

        【關鍵詞】課程基地;校本課程;活動化;人文素養

        【中圖分類號】G63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6009(2015)26-0069-02

        【作者簡介】王公月,江蘇省徐州市第三中學(江蘇徐州,221005)教師,江蘇省特級教師,正高級教師。

        我校“高中人文學科特色課程基地”旨在整合相關學科,為學生創設做中學、學中做的環境,挖掘學生的潛能,提升其人文素養。怎樣才能實現學科整合最終促進學生人文素養的提升呢?我們在實踐中發現:構建活動化校本課程是切實提升學生人文素養、落實課程宗旨的有效途徑。

        活動化校本課程與傳統的課程有所區別,它以學生為中心,以學生的內在需要為基礎,以活動為主線,以學生主動參與、主動探究、主動操作為特征,以活動促發展。“活動化校本課程”更有利于學生動手體驗、更有利于課程基地物化平臺的利用、更有利于“課程基地”核心目標的落實。

        一、開設特色活動課程,凸顯人文特色課程內涵

        “人文學科特色課程基地”目的是為了提升學生的人文素養。如何才能提升學生的人文素養?我們的經驗是:人文精神在歷史的長卷中,在學生的生活里,在學科課程中。要想方設法讓學生徜徉在歷史中,生活在現實里。通過開設豐富多彩的活動化校本課程,為學生提供親近歷史、走近社會的平臺,有效促進學生人文素養的提升。

        從實踐的層面看,由于受“應試”教育的沖擊,為人處世的基本“德行”“價值觀”和“人生哲學”的教育比較薄弱,許多應該有的學校活動往往因為要給高考讓路而取消了,因此,解決好“學科課程”與“校本課程”的關系,成為能否落實“人文學科特色課程基地”建設宗旨的關鍵。

        自“人文學科特色課程基地”建設至今,徐州三中各學科圍繞促進學生人文素養的提升這一要求,開設了許多活動化校本課程,如“徐州民俗”“走近名人”“與父母親談話”“禮儀規范”“徐州精神”“數學與生活”“理性思考”“鼎銘民樂課程”等等,這些課程對學生的精神世界乃至日常行為,均產生了巨大的影響。

        鏡頭一:基于學校圍墻文化的“徐州民俗文化典故”演講活動課程

        校園的圍墻上,分布著一組24幅反映徐州民俗的銅版畫,一群學生正圍在一幅銅版畫前,一名女生正在做著講解,學生們的行為還吸引了不少市民圍觀。“五省通衢”是指哪五省?戲馬臺有什么故事?“鎮河鐵牛”有什么作用?鐘鼓樓是什么時候興建的?……這些承載著徐州悠久歷史的民俗版畫帶給學生們一種新奇的同時,也激起了他們心中許多的疑問。于是衍生出了許多與徐州民俗有關的社團組織――“徐州古地理”考察隊、“廢黃河的過去與未來”研究團、“徐州歷史名人”雕塑組、“徐州烙饃”研究社、“徐州精神”傳唱團……這些都是自徐州三中成為江蘇省“高中人文學科特色課程基地”以來高一新生的必修課程,調查、走訪、查閱資料等等,也成為學生經常的活動。

        鏡頭二:基于課程基地體驗中心、研發中心的課本劇活動課程

        每到周末,課程基地體驗中心的劇場、研發中心就會成為學生聚集的場所,劇場上有表演者,研發中心有閱讀討論者,詩歌中心有朗誦者……更多的是觀看、評價者。這是徐州三中高二年級學生的必修課程。

        實踐證明:活動化校本課程對學生有吸引力。因為這符合學生的表現欲,學生總是希望展現自己美好的一面,“做一回導游,講一講徐州的典故”,“上臺表演一下學習的課文”,“親自評價一下觀感”等等,也激發了學生的興趣和熱情。

        活動化校本課程能夠讓學生經歷、體驗過程。因為活動化的課程需要學生自己動手、動腦,自我組織活動,因此可以創造出意想不到的情境,為學生提供體驗、感悟的機會與場所。

        活動化校本課程能夠發展學生的實踐能力。“活動化”是以學生主動參與、主動探究、主動操作為特征,需要學生把所學知識轉化為實際的做的技能,去解決真實的問題,這是一個實踐的過程,也是一個能力增長的過程。

        活動化校本課程能夠提升學生的價值判斷能力。由于參與活動化校本課程需要學生研讀、選擇、準備,對社會現象的評價、分析往往成為學生探究、評判的核心內容,這樣的活動無疑將大大提升學生的價值判斷能力。

        活動化校本課程能夠促進學生的人際關系。“活動化校本課程”不是一個學生能夠完成的,需要小組合作、需要班際聯系、需要與社會聯系,在這個過程中,學生與人相處的能力獲得提升,人際關系會趨向和諧。

        總之,活動化校本課程能夠教會學生如何很好地處理與自然、與社會、與他人之間的關系,并較好地解決自身的理性、意志和情感等方面的問題,幫助每個人德、智、體、情等各方面達到和諧狀態,從而提高人的整體素質。

        二、學科整合,分段實施,落實校本課程

        從人文學科特色課程基地的內涵看,如何處理學科與人文特色的關系,是必須解決的問題。實踐證明,以活動化校本課程為載體落實基地建設,能夠很好地解決上述問題。因為,活動化校本課程是以解決實際問題為核心的主動參與、主動探究、主動操作活動,生活問題、認識問題、方法問題等的解決都需要聯系運用高中階段各學科的主干知識。所以,活動化校本課程能夠促進學生對所學知識的整合,并引導其對感興趣的方面進行深入研究。

        從實踐經驗看,以往學校開設的許多校本課程,因為學段不分明、隨意性強,所以多數如曇花一現,沒有生命力。基于課程基地的活動化校本課程,因為其學段分明、指向明確,便于實施和落實。如高一年級以“行為規范”為主線的系列化校本課程,高二年級以“價值判斷”為主線的系列化校本課程,高三年級以“素養提升”為主線的系列化校本課程,不僅便于實施,而且還逐步形成一條特色鮮明、多樣化的學生自主成長之路。

        三、改革教學與評價,充分發揮課程基地的效用

        有人說,課程基地建設硬件易,軟件難,發揮效用更難。徐州三中近幾年的探索證明:基于課程基地的活動化校本課程,由于能夠有機地聯系學科與校本兩類課程,從而更有利于課程基地效用的充分發揮。

        在實踐過程中,為保證各種課程基地平臺利用的最大化,徐州三中采取了兩大措施――

        一是構建基于數字化校園的“共享?成長”學科教學模式,鼓勵使用各種平臺開發適合學生人文素養發展的教學模型和教學環境,促進學科教學多樣化、特色化、個性化。

        “共享?成長”學科教學模式是基于人文特色課程基地建設進行的教學研究,目標就是要促進學科教學多樣化、特色化、高效化。如語文學科把學科教學延伸到“詩社”“朗誦團”“課本劇社”“名著誦讀班”等等社團活動之中,不僅豐富了學生的學習生活,加大了學生語文學習的深度,還增加了“基地平臺”的利用率,吸引了一些對語文有特殊愛好的學生。又比如學校自己組織的“模擬經濟法庭”,把許多不同的學科聯系到一起,既探討實際問題,又拓寬了學生的視野。

        二是鼓勵校本課程的開發與實施,建立相應的激勵機制,定期評測獎勵,提升校本課程的實用價值。

        第2篇:基于核心素養的校本課程范文

        [關鍵詞] 叔同實驗小學;校本課程;人文資源;李叔同

        《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試行)》指出:“學校在執行國家課程和地方課程的同時,應視當地社會經濟發展的具體情況,結合本校的傳統和優勢、學生的興趣和需要,開發或選用適合本校的課程。”[1] 李叔同祖籍浙江平湖,是中國近代文化發展史上,一位學貫中西且于書法、繪畫、篆刻、音樂、戲劇、詩詞、文學、佛學等方面均有造詣的學者,是我國的先驅者。他的多才多藝,他的偉大愛國精神,他的凡事認真的人格魅力等都是豐富的人文資源。基于這樣的背景條件,我校作為叔同實驗小學,不斷挖掘、開發李叔同人文資源中可供借鑒、吸收的資源,豐富我們的課程內容,這是非常有必要的。同時,這也是我們形成學校辦學特色,促進學校發展的良好契機。

        一、李叔同人文資源的內涵

        李叔同人文資源是指與李叔同相關的適用于我們學校、學生教育的校園人文環境資源,學校整體優化的富有濃郁人文氣息的育人資源,與李叔同相關的平湖文化名人等的人文資源。

        根據我校實際,積極開發并合理利用校內外李叔同的人文資源,開展校本課程研究,建立起具有我校特色的校本課程體系,是實施優質教育、提升學生人文素養的重要環節。以“傳承叔同藝術精神、弘揚叔同文化內涵、開發學生內在潛質、提升學生人文素養”的理念為指導,我們進行了叔同人文資源校本課程的構建與實踐研究。

        二、叔同人文資源校本課程的研發

        叔同人文資源校本課程的研發,以《芳草碧連天》叔同人文資源校本課程教材的開發和編寫為核心,在顯性課程的開發中,構建了富有叔同人文底蘊的、潛移默化式對學生進行熏陶的隱性環境課程。

        (一)校本教材《 芳草碧連天 》

        叔同人文資源校本課材的特點是面向學生,要從學生的認知水平、知識層面來開展學習,這是關鍵,否則,再精彩的校本教材也會遭遇“退市”。我們經過實踐與討論,初定了《芳草碧連天》叔同人文資源校本教材的篇章,從全面了解李叔同出發,編寫了14個各不相同的章節。具體為:《書法家——李叔同》《畫家——李叔同》《篆刻家——李叔同》《音樂家——李叔同》《戲劇家——李叔同》《教育家——李叔同》《文學家——李叔同》《高僧——弘一法師》《李叔同的愛國精神》《李叔同的人格魅力》《李叔同的名號》《名人眼中的李叔同》《緬懷大師——走進李叔同紀念館》《走進叔同實驗小學校園》。

        (二)提升資源,完善課程

        我們的校本課程開發、構建,以學生成長和發展的需求為導向,目的是有利于學生個性發展,能夠為學生提供發展空間;同時通過整合學校的多種資源優勢,挖掘教師潛力,培養教師主動性、積極性;積極尋求專家指導、引領課程構建,在實踐基礎上不斷提升資源,完善校本課程。李叔同人文資源校本課程的構建策略是:

        1.放眼整體——局部深化——整體優化

        我校校本課程首要的一個目的就是提升學生的整體人文素養,同時校本課程教材內容體系具有整體性,教學課程設計具有整體化特征。

        校本課程實施的過程實際上是利用校本教材的每一個章節組織主題活動。章節的實踐注重面向全體學生,關注每一位學生的學習起點。在此基礎上,設計開放性的活動,通過主題性突出的活動生成新問題與課題,教師在實踐的基礎上對局部章節內容不斷更新、改進、完善,拓展課程的內涵,促進教材、課程在課程價值體系的整體再優化、提升,如圖1。

        2.核心目標——分層目標——拓展目標

        我校校本課程的核心目標還包括通過校本課程的學習,培養、發展學生的審美能力、動手實踐能力與創新精神,促進學生的發展。它是校本課程教材編寫、課程實施的主線,教材編寫、課程實施始終不能游離于這個核心。

        校本課程的核心目標通過細化到每一個不同的章節來實現,引領了每個章節的核心目標,同時,我們將章節的核心目標劃分為不同的分層目標。教材是一個范本,課程的實施是一個互動生成的過程。我校的校本課程強調學生的個性化學習,不同學生根據不同的需要層次實現自身的發展,最終實現課程目標的拓展,如表1。

        分層目標是通過每個章節中具體實踐活動的開展來實現的。分層目標在每個章節中以綜合實踐活動的形式呈現。分層目標的設置要關注:

        第一,根據學生的個體差異制訂不同的目標

        校本課程所體現的是以學生發展為本的教育價值,其核心是學生的發展和個體差異。校本課程強調面向全體學生,力求創造一種適合每個學生發展的教育。因此,在校本課程內容的選擇、組織上必須考慮學生生活實際和學生身心發展特點,教師要把握好學生個性潛能發展的獨特領域,承認學生的個體差異,尊重學生的不同興趣愛好,積極創設條件,讓學生自主選擇目標層次,促進學生全面素質的發展。

        校本課程的學習單元中包括普及層面的學習,這是每一個學生都必須參與的活動、必須掌握的知識。 如《畫家——李叔同》有:參觀李叔同藝術成就專版,了解、知道李叔同的繪畫;選擇自己喜歡的李叔同的美術作品進行臨摹與創作,我跟李叔同爺爺學繪畫——點彩畫自畫像。

        在普及層面基礎上,我們根據學生水平、能力等設置自主選擇的專題性學習,如:選編李叔同美術作品集并設計一幅封面;編輯李叔同繪畫作品小報;李叔同“雨夜樓藏畫”的研究。

        這里既有美術“設計·應用”領域的學習,還有美術“欣賞·評述”領域的學習,而“雨夜樓藏畫”等是帶有一定深度的專題性問題研究,是學生嘗試以問題為核心的美術史研究。

        第二,整合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價值觀三維目標

        比如,我們在校本課程分層目標的提出、活動建議的制訂中,不僅關注學生知識和技能的獲得,還關注學習活動過程中學生的合作、探究精神的培養。這就是在關注課程學習過程與方法的基礎上,對情感態度價值觀目標的關注。

        3.初現文本——參與活動——提升文本

        校本課程內容的構建是一個文本生成的過程,包括初現文本的提升和轉變。文本提升的關鍵是教師、學生圍繞初現文本開展豐富多彩的實踐活動,在活動中不斷發現問題、解決問題,從而實現文本內容的擴展和深化。

        第一,初現文本——鼓勵教師自主選擇、主動參與編寫校本課程文本初稿

        我校是以“叔同”命名的學校,全校老師和同學對于李叔同精神和人文資源具有較大的認同感。因此以此為主題開發校本教材可以說是“一拍即合”。在此濃厚的氛圍和良好的基礎上,我們召開了叔同人文資源校本教材編寫的動員會,鼓勵老師根據整體的框架從自己的興趣、愛好出發進行研究。音樂組的老師承擔了李叔同音樂、戲劇的研究,美術組老師從李叔同繪畫的早期代表作品研究到出家后筆力遒勁、線條流暢的觀音像、羅漢畫。有了老師們的積極參與,叔同人文資源校本教材編寫研究的氣氛活躍,老師們通過資料查閱編寫了《李叔同的音樂藝術》《李叔同的繪畫藝術》等10多個章節內容。

        第二,實施文本——通過共同參與,在體驗性教與學中實施文本

        學生學習與教師教學是實踐校本課程的重要方式,學生學習校本課程的重要途徑是參與、體驗,這也是學生得以發展的基礎。校本課程教學只有真正關注了學生的參與,才會有好的學習效果,否則只是依附于形式的熱鬧的走過場。“真正有效的學習是一種心智活動,……體驗是用全部的心智去感受、關注、欣賞、評價某一事件、人物、事實、思想。只有經過體驗,我們才能把一個陌生的、外在的、與己無關的對象變為熟悉的、可以交流的、甚至是融于心智的存在。”[2]

        學生的體驗性學習是校本課程實踐的重要學習方式,同樣,鼓勵教師的積極參與體驗是成功編寫、實施校本課程的重要保障。因此,教材初稿完成后,必須通過教學專題討論活動、課堂實施、課后反思、互動研討等活動,在實踐中體驗和感受教材,從而達到豐富完善的目的。

        第三,提升文本——實踐基礎上的專家引領,有效互動與提升。

        師生的實踐參與和專家引領都是校本課程提升的堅強后盾。我校在校本教材編寫的過程中,多次主動邀請知名教授對教材的內容、史論等進行指導、考證,同時我們重視參與編寫、教學的所有教師的體驗和建議,重視學生的反饋,這種多元互動增進了我們對教材設計的把握,加深了對教材編寫和實踐的深層思考。從《李叔同的音樂藝術》《李叔同的篆刻藝術》到《音樂家——李叔同》《篆刻家——李叔同》,書名從《月滿天心》到《芳草碧連天》,改變的不僅僅是每一個主題篇章的名字和書名,而是校本課程文本從幼稚走向成熟、不斷提升的過程。

        第3篇:基于核心素養的校本課程范文

        一、夯實基礎:打造一支高素質的校本課程實施隊伍

        教師是校本課程開發與實施的主力軍。我校采用學科專任教師為主、學校教師全員參與的“雙軌制”指導策略,抓住教師在校本課程中重新學習、自我鍛煉的難得機遇,開展了四大系列培訓活動:一是通過邀請專家來校講學、舉辦骨干教師講座、開展教師課程故事演講等方式,促進教師對校本課程內涵的了解,樹立嶄新的角色意識。二是定期進行常規性和主題式校本課程教研活動,讓教師在集“做、說、評、思”于一體的活動中形成富有個性的操作技術和研究方法。三是實施“請進來、送出去”的教師研訓工程,加強與各兄弟學校的橫向聯系、縱向溝通,取長補短,開闊視野。四是通過小課題研究報告評比、活動方案設計大賽、展板設計評比等活動,為教師搭建校本課程展示、交流的大平臺。

        二、立足實際:尋求一條行之有效的課程資源開發之路

        校本課程是學校自主開發并實施的課程。基于學生的興趣和需求,我們結合學校實際,圍繞學生與自然、與他人和社會、與文化、與自我的關系,以一軸(校本課程開發為軸心)三線(以學生需求為主線、以資源條件為主線、以學校辦學目標為主線)進行校本課程的實踐與探究,先后開發出三大系列10余門特色校本課程,課程內容包括梁祝文化、甬上風情、氣象探秘、創意版畫、魅力太極、巧手紙藝等。

        內容形成序列。我們充分考慮學生身心發展的規律,根據不同年齡段兒童成長的需要和認知規律,從中年級到高年級初步形成了校本課程內容的序列,避免內容的無序和重復。

        體現個性差異。校本課程立足于學生的個性差異,立足于每個學生的健康發展,在教師的指導下,讓學生自主選擇活動內容。如我校氣象探究室、科技活動室、紅領巾氣象站聯合開展氣象科普系列實踐活動,并以“氣象七小活動”(小觀察、小制作、小調查、小實驗、小發現、小課題、小報告)為載體,分階段分年級自主實施,實現由“小研究”到“大學問”的飛躍。

        體現地域特色。我校根據本地社會、歷史、人文、地理等具體情況,挖掘具有鮮明地方特色的校本課程資源。如“千年傳說梁祝故事的變遷情況調查”“寧波市十大名橋的歷史調查”“黃泥墻傳說與康王下江南真實性研究”等。

        三、狠抓落實:構筑一道校本課程風景線

        加強組織領導。校本課程作為學校課程改革的突破口,學校上至領導、下至普通教師都十分重視。校本課程開發由教科室分管,并成立校本課程教研組,全面負責校本課程開發的日常工作。學校將校本課程作為課程改革的重要內容,對開發校本課程需要的經費、人力和物力給予了充分的保障。學校選定骨干教師擔任各校本課程的任課教師,科學管理,以典型帶動群體,帶動其他任課教師放開手腳、大膽嘗試,倡導團體指導和協同教學,進而促進了校本課程工作從點到面,再從面到點,全面深入地鋪開。

        合理開設課程。課程是學校提供給孩子最重要的產品。我校以學生的全面發展為本,構建形成“開發潛能,弘揚個性”為導向的多元化課程運行體系,逐步建立起由基礎型、拓展型、探究型三大類課程組成的“蝶變”校本課程,旨在培養有個性、有特長、有學力的學生。目前,我開發的校本課程以學生六大核心素養(優良的品德底色、強大的學習能力、出色的個性特長、自主的實踐創新、良好的行為習慣、健康的身心素質)為培養目標,開設四大類課程(基礎知識拓展類、體藝個性特長類、科技興趣實踐類、地方傳統文化類)共計51門。校本課程的開設既連續又有梯度,旨在滿足不同年齡階段學生的興趣特長和愛好,便于學生針對各自的特點靈活多樣地選擇課程。

        確保課程實施。一是活動開展有序。每學期初,學校教導處對全新校本課程系列活動進行總體安排,并制訂具體實施計劃,各班按計劃開展活動。二是研討堅持常態化。學校堅持每月開展一次校本課程觀摩研討活動或班級公開匯報課活動,進一步提高了教師的實踐能力。三是強化檢查督察。通過隨機推門巡課、抽查教師的備課筆記等方式,了解課時的落實情況和教師的工作態度;與學生交流,掌握學生活動的情況、內心的所思所想;通過對學生、家長發放問卷,調查了解活動開展的真實情況,以及學生和家長的參與情況、對活動效果的評價等,確保校本課程教學活動的真正落實。

        建設精品課程。我校校本課程的探索已有七八年歷史。多年來,我們處理好普及與提高的關系,打造一批精品課程。《梁祝文化探究》《氣象探秘》《創意版畫》等一批精品課程就在這樣的背景下應運而生。如《梁祝文化探究》校本課程的開發,充分挖掘梁祝文化獨特的自然美、藝術美、人性美優勢和情、意、境的可感受性,以培養學生綜合實踐能力為重點,以全面提升學生人文素養為核心,讓梁祝文化走進校園,用傳統文化浸潤學生心靈,成功打造了梁祝文化的特色品牌。

        四、大膽創新:建立一套切實可行的校本課程評價體系

        學生評價改革是校本課程改革的難點,針對以往只有活動、沒有評價的情況,我校對校本課程的評價方式做了創新嘗試。

        課程評價實現制度化。本著整體性、多元性、過程性、激勵性的原則,學校制定了《學生校本課程學分制評價實施細則》,規定學生每學年校本課程學分由考勤態度分(10學分)、過程評價分(60學分)與終結評價分(30分)三部分組成;平時加強對學生學業狀況的評價,建立學生成長檔案,做好適時性評價、階段性評價;同時對學生學業的結果進行評價,形成終結性評價,終結性評價內容側重于實踐展示性內容。

        活動評價實現多元化。確立多元評價主體(包括教師、學生、家長等方面),實行多元評價, 做到公正、公平、真實。多元化活動評價主要包括:評價主體多元,可以是個人自評、同伴互評、小組評價、教師評價、學校評價、家長評價、社區評價等。評價內容多元,學校組建了包括電子文本、展板、手抄報、黑板報、調查報告、故事演講、匯報演出、小論文以及原創作品等多個項目的評價庫。評價方式多元,學校開發了形式新穎多樣、學生喜聞樂見的評價方式,既有活動參與、活動記載、微信表彰等過程性評價,又有各級活動成果展示、課程評優等終結性評價。

        第4篇:基于核心素養的校本課程范文

        [關鍵詞] 校本課程;教師素質;教學監控能力;創新能力

        校本課程是我國新一輪基礎教育課程改革凸顯的新型課程形態,也是我國基礎教育三級課程管理的重要內容。隨著新課改的不斷深入,校本課程開發在越來越多的學校進行了積極的嘗試與探索。據了解,校本課程在部分地區和學校已經形成特色,出現了范圍逐步擴大、類型日漸豐富、管理日趨規范,為更多的師生和家長所認同的局面,豐富了學校課程體系,滿足了學生發展的需要。校本課程開發是社會進步、科技發展、教育變革的客觀要求,是課程體系對此做出的相應調整與重構的結果,是課程深化發展的一個重要標志。教師是課程開發的主要承擔者、實際的操作者,又是校本課程的編制者、實施者, 是活動成敗的關鍵人物,在整個課程開發活動中處于核心地位,起著決定性的作用。在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的背景下和在校本課程開發的要求下,教師應該加強自身的理論修養,更新自己的教學理念,提升個人素養,努力提高自己的專業能力和實踐能力。

        校本課程可以說是一種新生事物,它的誕生不僅是學校單一的課程改革,對學校來說是一次深刻的綜合性的改革。作為課程的編制者、實施者和評價者的廣大教師,將不再是一個教書匠,而應成為一名研究者。教師應具備“兩個觀念”“三種素質”和“四方面的能力”。

        一、觀念層面

        首先,應具備現代教育思想和教育觀念。由于教師是校本課程的規劃者、組織者、實施者和評價者,因此,教師的教育思想和教育教學觀、學生觀、人才觀、知識觀、課程觀和教育質量觀等影響校本課程開發的質量,影響學生和學校的發展。開發校本課程要求教師有全新的質量觀,要貫徹終身教育的思想,教師對課程內容的確定、知識點、教學方法的選擇,都應充分反映終身教育的思想。教師應避免局限在狹小的學校教育內思考問題,要著眼于長遠,著眼于學生一生,注重學習興趣調動,學習動機培養,學習方法傳授和學習能力提高,教會學生自我學習,自我提高。面向全體學生,全面提高學生的思想道德、文化科學、技能和身體心理素質,促進學生生動活潑地健康發展。

        其次,要具有課程意識與課程觀念。教師的課程意識與課程觀念是校本課程開發的重要前提條件。可是在較長時期里,我國教師只是國家課程的被動接受者和實施者,執行國家指令性的課程計劃,教師只能考慮“如何教”,而無需考慮“教什么”和“為什么教”,他們不可能也不需要具備多少課程意識和課程觀念。因此,多年來,教師只有教學的概念,沒有課程的概念;在教育理論方面,也只有教學論而沒有課程論。隨著校本課程的發展,要求教師不僅是課程的實施者,而且也要成為課程的編制者和評價者。開發校本課程,強化教師的課程意識與觀念是當務之急。

        二、素質層面

        所謂教師素質,就是教師在教育教學活動中表現出來的、決定其教育教學效果、對學生身心發展有直接而顯著影響的心理品質的總和。校本課程的開發對我國教師提出了更高的素質要求。具體來說主要表現在以下三方面:

        (一)知識素質

        教師作為校本課程開發的核心參與者,專業自主權受到了尊重,但同時也對教師的知識素質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校本課程的開發要求教師既要有精深扎實的專業知識,又要有相當廣博的科學文化知識,同時還必須具備相應的教育科學知識。

        首先是精深的專業知識。這是教師知識結構的核心,是開發校本課程的基本條件。作為校本課程的規劃者、組織者、實施者和評價者,教師應掌握所教學科的基礎知識、基本原理及基本技能;了解這門學科的歷史、現狀及未來,并使本學科知識力求反映該學科知識領域的最新成果與發展的新趨勢;要勇于淘汰那些已經被社會實踐證明是過了時的陳舊理論、觀念和知識,從不同學科發展的交叉點上去發掘新的知識,懂得這門學科的學習和研究方法,高屋建瓴地開發課程、實施教學。

        其次是廣博的文化知識。與學科綜合化的趨勢相一致,校本課程反對學科領域的嚴格劃分,提倡按需要把跨學科的內容組織成教學主題,并把課程與學習者身處的環境和個人經驗聯系起來,培養學生具有綜合的知識結構、智能結構和思維結構。因此教師應力求掌握與所學專業相關的多門學科理論,成為知識面廣、視野開闊的博學多才者,具有廣博的文化科學知識。

        第三是豐富的教育科學理論知識。現代心理學、教育學理論能使教師了解學生不同階段身心發展規律,熟悉學生心理特點,樹立正確的教育觀,掌握教育教學的基本規律、原則和方法,提高教育教學效果。校本課程要求教師從更高層次、應用現代教育學和心理學的理論去考察和探索教育教學工作,堅持教改實驗,積累資料,將獲得的經驗進行理論的概括。如杜威指出的那樣,科學家與教師的學科知識不一樣,教師必須把學科知識“心理學化”,以便學生能理解。

        (二)心理素質

        校本課程對人的培養是全方位的,學生健全人格的形成需要教師的關照。教師對學生的影響是多方面的,要培養心理健康的學生,教師必須具備良好的心理素質。心理素質作為現代心理學的新概念,它應該包括智力因素、非智力因素、心理健康素質和潛能素質等心理因素。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對學生施加影響不僅是傳授知識上,還有就是對學生個性的影響。教學活動是師生雙向互動的過程。心理素質良好的教師,會憑借對學生的愛心,對教育事業的責任心,潛移默化地感染學生;有良好的心理素質的教師,能夠憑借自己的創造性思維和創造性能力,研究每位學生的生理、心理特點、興趣愛好和個性特長,創造適合不同學生的成功方法。在充滿競爭的21 世紀,教師良好的心理素質也是教師自身發展的需要。 轉貼于

        (三)行動研究的素質

        在傳統觀念上,教育教學研究是學者專家的事,與教師沒有多少關系,教師只是使用研究成果,而沒有參與研究的權利。但是校本課程開發的背后所蘊含的理念,是把課程開發的權力還給教師,讓教師來從事課程的開發與實踐活動。這就要求教師,不能再停留在課程的執行者的角色地位,教師更應該是課程的開發者和研究者。由此,必然要求教師具有一定的教育研究素養。當然教師進行課程的開發與研究工作,不可能也不需要像專家那樣,恪守嚴格的研究規范與操作程序。基于客觀現實條件,對于大部分教師來說進行教育行動研究是最為恰切的。教育行動研究重在“反思”,其直接目的不是理論的產出,而是提高與改進教育實踐的質量,具有強烈的實踐傾向。校本課程開發秉持的是一種現場本位的原則,同樣地具有強烈的實踐傾向。校本課程開發是一種課程研制開發的流程,是一個課程不斷完善的過程。它遵循的是“開發—實施—觀察—反思—再開發……”這一螺旋上升的過程,其核心環節也是“反思”。校本課程開發過程本質地體現了教育行動研究的特質。可以說,教育行動研究是校本課程開發內在的要求。因此,校本課程開發本質上要求教師具有教育行動研究的素養。通過對校本課程開發實踐情境的不斷反思,從而不斷地提高校本課程開發的質量。

        三、能力層面

        首先要具備課程知識與課程開發能力。校本課程開發以學校為主體,學校可根據社區、學校和學生的需要開發多樣化課程,也可以對一些尚未開發出教學材料的主題進行教學。因此所有的教師都必須掌握如何自己編制課程的基本技能,也要學會如何根據學校的教育哲學思想而制定出的課程標準來選擇、改編或整合他人編制的課程。無論是哪種方式的課程開發活動,都對教師的課程知識、課程開發能力等提出了相當高的要求。

        其次要具備教學監控能力。教師教學監控能力是指教師為了保證教學的成功,達到預期的教學目標,而在教學的全過程中,將教學活動本身作為意識的對象,不斷地對其進行積極主動的計劃、檢查、評價、反饋、控制和調節的能力。教學監控能力是教師從事教育教學活動的核心要素,也是影響校本課程開發的重要因素。教學監控能力強的教師能根據具體的情況經常評估、修改課程,使理想課程與現實課程較為一致。他們重視學生的意見反饋,并及時納入課程計劃,使校本課程更能滿足學生的需求。

        第三要具備教學創新能力。創新性是人的本質屬性和本質力量的最高體現,人的素質的發展最根本的就是創新性的發展。校本課程開發中重要的精神之一就是要尊重學生的個性,培養創新型的人才,而培育創新型的人才必然要求有創新型的教師。創新型教師是指那些具有創新能力,以培養學生創新意識、創新精神、創新能力,造就創新人才為己任的教師。校本課程要求教師的知識結構必須是博專的、開放的、復合的,其思維必須具有深刻性、靈活性、獨特性、批判性與敏捷性。教學創新是一種動態性的教學,它要求教師引導學生自己獨立探究,特別是根據學生提出的新角度、新思路、新觀點、新辦法,解決問題的需要,及時給予恰當的輔導。教師的教學創新能力是在教師具備一般教學能力的基礎上,能想出優質高效的新方法,進行創造性的教學。一般說來,教師的專業發展既有內部的原因,也同時受外部因素的影響。主觀努力和大膽實踐是創新型教師成長的內部動因。教師應該樹立創新志向,涵養科學精神,要突破習慣性思維定勢,追求新知,掌握科學的學習方法,積極參加創新實踐,在教學和科學實踐中培養創造力。

        第5篇:基于核心素養的校本課程范文

        關鍵詞:美育校本課程;學校特色;開發原則

        中圖分類號:G622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2-7661(2016)08-052-01

        一、校本課程的內涵

        校本課程也稱為學校本位課程、學校自編課程、學校課程。關于校本課程的內涵,不同的教育者有不同的描述,但是對校本課程內涵的理解是一致的:校本課程就是學校在實施好國家課程和地方課程的前提下,依據國家課程標準的宏觀指導,以學校為課程開發的主體,通過校長、教師、學生、家長和課程專家的合作與交流自主研發的適合本校實際并能促進學校發展的課程。校本課程可以是對國家課程的改編,也可以是開發出新的課程;可以是學科課程,也可以是活動課程或綜合實踐課程。校本課程的開發是一個持續的、動態的過程。校本課程的主要作用有:彌補國家課程和地方課程的不足,彰顯學校的特色文化;適應現實生活需求,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促使教師行動研究,促進教師專業發展。因此,美育校本課程的開發,應立足學校實際,貼近學生的實際需要,更好地體現學校的辦學理念,凸顯學校的辦學特色,為教師專業成長與發展提供更多的機會。

        二、美育校本課程的開發

        1、美育校本課程開發的原則

        中小學校本課程是反映學校基本辦學理念、體現學校特色的一項教育資源,它要與學校的發展目標相適應,要有系統的計劃,充分利用學校所在環境的相關資源,讓校本課程的整體功能和價值充分發揮出來,使校本課程真正成為學校的辦學理念和學校特色的重要載體和實現方式。

        (1)符合學校的辦學理念,彰顯學校的特色文化。國家課程和地方課程,都是一些基礎課程,難以滿足學校個性發展的需要,學校應該基于自身的辦學理念進行校本課程建設,并依托于學校辦學過程中形成的特色進行校本課程開發。比如我校辦學理念是自信、快樂。為了給學生充分的展示平臺,讓學生收獲自信,開展有益的美育校本課程活動,可以班級為單位,學生自主策劃,有主題、有主持、有節目,人人參與,各顯神通。

        (2)適應生活的實際需求,引領學生的全面發展。校本課程的開發有其嚴謹的過程,美育校本課程并不等同于就是國家課程和地方課程之外的課,更不能讓其成為校長意志或其他領導意志下的“領導本位”課程。開發校本課程要考慮兩個方面的因素:一是學生有什么需要,二是學生對什么感興趣。綜合型人才的培養首先要使學生特長得到充分發展,而有特色的學校教育是重要的環節。開發使用校本課程既符合學校的人才培養目標,也滿足了學生的實際需求,促進了學生的全面發展。

        (3)注重開發的動態過程,促進教師的專業提升。前蘇聯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對于提高教師的幸福感說過:如果你想讓教師勞動能給教師一些樂趣,使天天上課不致變成一種單調乏味的義務,那么你就引導每一位教師走上從事研究這條幸福的道路上來前。課程的開發和改造是教師發展其藝術的載體,是其專業能力的重要體現,是一個不斷改進的過程,我們要把教師引向課程開發這條幸福大道上來。校本課程會隨著學校的發展變化、學生對象的變化、社會環境的變化而不斷改進、完善,也隨著教師專業素質的提高不斷優化,是一種動態建設過程。

        2、美育校本課程開發的過程

        美育校本課程是學校教育的一個核心體現,能使學生更加全面發展,也反映了學校培養人才的模式和創造力,反映了學校的辦學理念和學校特色。校本課程的開發應經歷以下過程。

        (1)基于辦學理念、學校特色的整體設計。美育校本課程的開發必須是以學校為基礎進行探索實踐的過程,必須要有科學的規劃,要根據學校實際量身定制,使它具有學校特色,讓別人一看校本課程就知道這個學校的特色是什么,辦學理念是什么,教師努力的方向是什么、專業能力如何。一般來說,校本課程的設計首先要有科學的指導思想與切實可行的總體目標,然后分析學情,了解需求,設計內容體系和內容框架,接著擬定實施計劃和步驟,另外還要建立合理的管理與評價體系。

        (2)基于整體設計下的分類定科開發搜集資料,確定主題方向。根據學校已有的實踐活動和經驗,經過調查分析,結合相關文獻研究資料,確定科學可行的課程主題。擬定課程綱要。教師開設校本課程必須有一個課程綱要,明確課程目標。還有課程介紹,主要包括主講教師、授課對象、授課時間、授課內容、課程類型、教學資源等。凡是準備開設校本課程,學年初應就所要開設課程的主要內容、目的、授課方式等,向全體學生開放介紹,讓學生自主選擇。具體課程可根據形勢和學生的需求進行調整變動。

        (3)基于學生需求下的課程整合校本課程,不是根據教師的特長來考慮學校該開什么樣的課程,而是根據學生的需求來設置,所以必須要考慮開發的校本課程學生需要嗎?學生喜歡嗎?校本課程開發是一個科學系統的過程,通過學生的行為反映出學生是否收到了課程實施的實效,優勝劣汰,科學整合。

        三、校本課程的評價

        評價是校本課程開發與建設中一個重要環節,能引導校本課程健康發展。但是我們發現,目前對校本課程的評價更多的是對結果的評價,比如看這個課程參加了多少比賽,獲得了多少獎項。而對課程的開發本身―――目標達成、實施過程等的評價卻較為缺乏。我認為,校本課程的評價應包括以下三個方面:一是對課程本身的評價。比如:該課程是否完善、完整、科學;該課程是否與學校辦學理念相呼應,體現學校辦學特色;該課程內容是否真正是學生需求的,學生喜歡的。

        參考文獻

        [1] 柴軍應.對當前中小學校本課程開發問題的思考[J].現代中小學教育,2010(10)

        第6篇:基于核心素養的校本課程范文

        關鍵詞:文學社團;課程基地;內容;成效

        中圖分類號:G423.07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9094(2015)10A-0053-04

        教育讓人富有,文學讓人高貴。長期以來,江蘇省洪澤中學重視文學教育的開展,致力于詩意校園的構建。學校洪澤湖文學社創辦近30年,開展了豐富多彩的文學課程活動,先后被評為江蘇省優秀中學生文學社、全國十佳中學生文學社和全國示范校園文學社。學校先后被評為“全國新課程寫作教學示范學校”“全國創新作文大賽基地校”“全國語文教師專業化發展工程基地校” “全國首批校園文學特色學校”。基于淵博的洪澤湖文化和悠遠的鄉土文脈,基于“崇德尚文”的校訓和豐碩的文學教育成果,2012年,學校申報了洪澤湖文學社團課程基地,并獲得江蘇省教育廳的立項。這是學校長期致力于校園文化構建和人文精神培塑的結果,也是學校提升辦學內涵、塑造特色品牌的契機。

        一、校園文學社團課程基地建設的緣起

        《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提出:“加強美育,培養學生良好的審美情趣和人文素養。”先生在《對教育方針之意見》中說:“文學教育兼及智育和美育兩者,在傳播知識的同時,還承擔著通過審美教育,塑造新的、全面健康發展的人性之功用。”[1]總之,文學教育具有培德、益智、審美等多重功能,構建優質的文學教育生態是實施素質教育、提升人文素養的重要途徑。

        反觀當下的文學教育,存在諸多問題。一是認識的缺陷。在基礎教育的應試競爭有增無減的今天,很多學校依然認為文學教育是無用之學,而看不到其無用之用、審美陶冶的功能。曹丕說文章是“經國之大業,不朽之盛事”,這過于拔高了文學功用,但我們現在又走向了另一個極端,被實用主義、功利主義遮住雙眼,忽視了文學教育對學生成長的作用。二是教師的素養問題。當我們的教師缺乏人文功底和文學才情,無法與當下文學生態構成對話關系,甚至無法體察當下文學的豐富與杰出時,又如何能讓我們的學生進入那種洋溢其思、浸染其情的文學世界呢?那么,上述問題的根本原因是什么?如何解決上述問題?筆者認為,問題的根本是校園文學未能進入課程,文學教育一直游離于教學之外,甚至包括語文教學之外。只有校園文學進入課程,上述問題才能迎刃而解。

        有人說,我們的語文課程中不是有文學教育的內容嗎?問題在于:一方面,文學教育必須通過文學活動來強化、拓展或提升,僅僅在語文課程教學中是無法完成的。另一方面,文學教育的方式方法是多樣的,語文課堂時間和空間的有限性也制約了文學教育功能的充分發揮。

        那么,如何能夠實現文學教育的目標?最佳途徑莫過于將校園文學社團納入校本課程進行開發。充分發揮校園文學社團的功能,開發校園文學社團課程,建設符合文學教育特征、充分展現文學教育功效的校本課程,可以構建一種優質的校園文學教育生態系統,進而促進學生審美人格的形成和人文素養的提升。

        二、校園文學社團課程基地建設的內容

        1.構建文學社團教育環境

        長期以來,我們忽視了課程改革中的一個重要因素,即教學環境。長期以來,基礎教育各門學科都在同一環境――教室中完成教學任務,沒能也無法打造體現各學科特點的教學環境和專業特質。學科知識缺少應有的拓展和生成,學科重點、難點缺少獨特的創新辦法。因此,營造學科情境、凸現專業特色,形成充分展現科學思想、學科思維、方法手段和文化品位的課程學科教學環境,便成為課程基地建設的第一任務。[2]文學社團課程基地強調的正是專業的教育教學環境的構建,比如用于話劇教學和表演的“文化劇場”、用于電影課教學與欣賞的“影視中心”和用于演講課教學與競賽的“演講廳”。小說中環境可以塑造人物,同樣,專業的教學環境也一樣可以塑造學生的專業品質。特別是在激發學習興趣、增強學習體驗上有著顯著的功效:在傳統教室的演講課教學中,學的是演講的知識;而在專業教室,學生獲得的是演講的體驗。在傳統教室中學的是抽象的人物形象;在劇場中學生化身為作品中的人物,用自己的理解演繹人物的悲歡。

        江蘇省洪澤中學作為江蘇省文學社團課程基地,在基地環境建設上富有特色。學校建設了“一館”、“一場”、“一網”,并進一步完善文學社、校報、校刊和廣播電視等現有平臺。具體為:

        建設了一座地方文化(文學)館。主要包括地方歷史文化展室、文學名人長廊、文學史展室、校園文學展室、多功能報告廳、文學沙龍、圖書漂流站、圖書館、閱覽室(包括電子閱覽室)、文學報刊編輯部、校園記者站等。

        建設了一座文學劇場。分室內室外兩個部分,室內包括文學活動展示中心、校園電視臺、廣播站、影視欣賞中心,室外為露天劇場,主要用于演講、辯論、朗誦、課本劇表演等。

        文學館和劇場的建設為校園文學社團校本課程的實施創設了具有鮮明特色的環境,搭建了學生創新實踐的有效平臺,讓學生在聽、說、讀、寫、采、編、播、演等綜合實踐與體驗中加深文學感知、激發文學靈感,提升人文素養。

        建設了一個文學網站,主要包括文學讀寫互動平臺、師生博客、文學資源庫、洪澤湖文化庫等板塊。這是一個資源共享的平臺,也是文學展示的平臺,更是一個即時互動、多方互動的平臺。

        2.開發文學社團課程資源

        一是加強國家課程中文學教育素材的發掘,實現國家課程校本化,促進學生個性化發展。二是加強校園文學教育校本課程的開發,實現校本課程地方化,促進學校特色化發展。洪澤中學本著國家課程校本化、文學活動課程化的原則,成立了“地方文學研究中心”“校園文學社團校本課程開發中心”和“校園文學研究中心”,利用地方文化資源和學校教育資源,師生共同編寫了《鄉土文學》《校園書聲》《電影課》《校園采編》《走進課本劇》《校園文學習作例談》等多種校本教材。需要強調的是,多數學校的校本課程都是先有教材后開展教學,而洪澤中學文學社團校本課程,無論是電影課、校園采編、課本劇,還是習作例談等等,都是師生共同探索、實踐之后匯編成校本教材,充分體現編撰校本教材的過程就是最好的課程實施過程的創新理念。同時,學校還有意識地將環境打造、學生活動與課程開發與實施融為一體。比如影視欣賞中心,學生在這里觀看影片,教師在這里開設影評講座;然后延伸到在課堂教學中嘗試運用影視素材;再然后師生共同評點,相互指導交流;最后編輯成校本教材《電影課》。其他如《校園采編》《走進課本劇》等校本教材也都是這樣形成的。

        3.打造文學社團教師團隊

        好的環境需要教師去組織利用,好的課程需要教師去組織實施,教師的專業功底和教育功底是影響學生目標達成的最重要的因素。因此,構建健全的文學社團校本課程基地,首先要擁有一支研究意識強烈、文學功底扎實、教學水平突出的教師隊伍。促進教師專業發展,要重點抓住“課題、課程、課堂”三個陣地。一是組建校園文學研究團隊,開展“名師工程”“青藍工程”等系列工程建設,建立以名師為核心的師生創新團隊,積極開展和實施校園文學社團教育的相關課題研究;二是廣泛參與文學社團校本課程的開發,教師結合各人特長廣泛參與校本課程的選題和校本教材的編撰;三是開展“文學課堂”競賽課、研討課和示范課等系列活動,大力提高教師專業水平和教學技能。特別是要突出文學教學內容的模型建構,對教學中重點難點等核心內容,通過表演等形式進行可視化展現,改進文學知識的呈現方式、表達方式和傳導方式,通過直觀體驗,引導學生演示、體驗、鞏固和拓展學習內容,增強學生對抽象內容的直觀理解和對具體形象內容的抽象概括,不斷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學習效率和學習效能。

        4.創新文學社團實踐平臺

        皮亞杰曾說,活動是智慧的根源。事實上,在傳統的課堂教學中,課堂活動是十分有限的。因此,建設促進學生自主學習、自主實踐的活動平臺,探尋促進學生多元發展、創新發展的高效之路,是文學社團課程基地建設的重點。因此,要擴展文學社團的陣地,組建演講協會、課本劇社、報刊編輯部、記者團等多樣的子社團,進而開展“校園講壇”“校園書聲”“文學夏令營”“圖書漂流”“課本劇改編與表演大賽”等豐富的文學活動。并將這些有特色、重體驗、有成效的文學教育實踐活動開發成校本課程。同時,組建“學生采編中心”,創建“地方文學”專題網站,建立班級博客,為學生創作交流、成果展示提供實踐和互動平臺,這種互動應該突破時空的瓶頸制約,應該包括師生互動、生生互動和人機互動在內的多種互動形式,以激發學生合作學習、實踐學習、快樂學習的內生機制,彌補傳統學科教學的不足,構建新型的文學教育生態系統。

        課程基地是“以創設新型學習環境為特征,以改進課程內容實施方式為重點,以增強實踐認知和學習能力為主線,以提高綜合素質為目標,促進學生在自主、合作、探究中提高學習效能,發掘潛能特長的綜合性教學平臺”[3]。課程是文學教育的核心,基地是文學教育的平臺,創建文學社團課程基地有利于進一步提升文學社團的功能,拓寬課程建設的渠道,有利于進一步整合和盤活學校的綜合資源,有利于構建新型的師生關系、教與學的關系,有利于創建學生自主發展的模式和教師專業發展的平臺,更加有效地建設文學社團校本課程。

        三、校園文學社團課程基地建設的成效

        1.整合和盤活了學校的課程資源,成為語文課程的有益補充

        選修課程、研究性學習和綜合實踐活動都是新課程改革要求開設的課程,大家也都知道這些課程對學生發展有幫助。但眾所周知,在應試主導的教育形勢下,真正落實上述課程的學校,特別是高中,沒有多少。課程基地建設將校園文學社團校本課程與這些課程整合推進,不僅是課程基地建設的有效路徑,也是新課標得以全面落實的有效嘗試。二者的結合,既使學校課程建設落到實處,課程資源得以充分挖掘,又使校園文學社團校本課程得以有效推進。

        同時,文學社團課程基地為傳統學科教學提供了創新的平臺。校園文學社團校本課程與傳統學科課程相得益彰,傳統課程、課堂是學生學習的主渠道、主陣地,社團課程則是學生學習的又一重要渠道和領域,是傳統課程和課堂的有益補充。如影視欣賞、課本劇、演講等課程的開設,在校園中形成了良好的文學氛圍,激發了學生學習語文的興趣,提高了學生們聽、說、讀、寫的語文綜合能力,豐厚了學生的人文底蘊。

        2.促進了教與學方式的轉變,建立了新型的師生關系

        一方面,文學社團課程基地通過對課程信息資源、物化資源和實踐性課程資源的有效運用,使文學課程內容的呈現方式更加直觀,優化了教與學的方式。如電影課的開設,讓學生對課本內容等有更直觀的認識,課本劇課程讓學生在體驗中深化了對課文的理解。因此,校園文學社團校本課程構建有利于學生的個性化學習,有利于學生完成真實、有趣、有意義的多維任務,有利于激發學生的主動參與、親身實踐、獨立思考和合作探究的意識和興趣。

        另一方面,在課程基地的課程實施過程中,文學社團指導教師與學生是以共同的興趣和愛好作為聯系的紐帶,因此學生可以自主選擇指導教師,而教師作為指導者,主要任務是對課程開展提出建議,為學生活動組織出謀劃策。因此,師生之間是平等民主的、合作伙伴式的關系。

        3.構建了自主實踐模式,促進了學生的個性發展

        課程基地通過校園文學社團校本課程實踐性校本資源的開發和運用,有效培養了學生的實踐、合作、創新等綜合能力,進而促進教育教學質量的提高。如在校園廣播站或電視臺的錄音棚,學生通過不斷比對、調整,提高朗誦的水平。比如在文學劇場,學生通過對課文的改編,演繹了一幕幕短劇,極大地調動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幫助他們加深了對文本的感知。

        課程基地中豐富多彩的校園文學社團校本課程,給學生構建了多元選擇的平臺,符合學生發展的差異要求,能為學生在中學階段的進步與可持續發展創造相對寬松而有益的空間,不僅有效地彌補了傳統課程無學校特色的不足,而且對學生的全面發展具有重要的意義。

        4.開拓了課程領域,促進教師的專業發展

        校園文學社團校本課程基地的包容性很強,課程開展、教學研究的內容不局限于校本教材。如,電影課對影視欣賞知識的要求、課本劇對劇本編寫及舞臺表演的要求、校園采編對采訪與編輯知識的要求等等,都要求教師必須具備更廣泛的知識和開闊的視野,必須開展更專業的研究和指導。“在指導過程中,教師要歷經‘主導’和‘引導’角色的轉換,將進一步提高教師的課程開發能力、課程組織能力和課程執行能力。”[4]

        說到底,課程基地核心還是課程,課程成就基地,基地推進課程。同時,基地還可以成就學校,因為豐富而有特色的校園文學社團課程基地,可以使文學教育成為一所學校的特色與品牌。

        參考文獻:

        [1]金林祥.教育思想研究[M].沈陽:遼寧教育出版社,1994:98.

        [2]馬斌.課程基地領跑高中學習的革命[J].江蘇教育,2011(10).

        第7篇:基于核心素養的校本課程范文

        關鍵詞:新課程背景下;藝術特色學校;校本課程;開發實踐

        隨著新課程改革的頒布,教學目標也發生了變化,大部分藝術特色學校教學內容比較傳統,教學方式比較單一,這樣的教學內容和教學方式不適用于新時代的教學理念。因此,各大藝術特色學校應該結合新的教學理念,對校本課程進行開發和實踐,結合學生的學習情況,制定合理科學的課程內容,并且在日常教學中進行實踐,并且對教學質量進行評估,在不斷實踐中開發出最適用的校本課程內容,只有這樣,才能提高學生對藝術課程的興趣,幫助學生更好的學習藝術知識,為學生以后的藝術學習奠定良好的基礎。

        一、校本課程編排堅持原則

        課程開發應該將“”作為基礎。“”是“建設有藝術教育特色的學校”的校本課程(教材)宏觀風格的共同點。“差異”指的是各系的編輯,吸收本系不同教材編輯風格的優秀篇幅,制定獨特的校本課程,校本課程要根據“學生的年齡特點、愛好、認知水平”以及要為老師創造性教學留出充足的空間。在教育模式開發中,各系開發的校本課程是普通教育模式也可以是課外教學模式,或者是兩者結合的教學模式。在教學內容方面需要強調“藝術教育特色的可持續發展”。校本課程開發的內容是校本課程開發的核心,直接反映校本課程開發的概念和目的。反映并留下了培養學校人才的藍圖。在課程中心談論學校教育目標和培養目標的實現只是空話。因此,基于“建設有藝術教育特色的學校”的校本課程研究和開發,各系應加強“藝術教育特色的可持續發展”。主題是選擇校本課程的內容,從“藝術”的角度探索和說明該學科的知識,揭示該學科知識的藝術內涵,并用該學科知識說明相關藝術問題。

        二、關注人類文明,啟發學生的思想

        在進行藝術學校校本開發的過程中,應該關注人類的靈魂和人類文明,啟發學生的智慧和思想。校本課程本質上是人類科學、技術、文化和經驗的結晶。一方面為學生提供身心發展所需的基本知識,讓學生對藝術知識有基本了解,另一方面,我們要學會為學生的身心發展創造特定條件,使他們能夠積極探索和體驗,適應社會生活,讓學生形成創造力,促進學生感情、興趣的培養,促進學生的長遠發展。因此,各學科開發的校本課程激發了學生對美的渴望,提高了學生的學習熱情,形成了學生良好的藝術素養、健全的人格和健康的審美情趣,形成了積極的生活態度、堅強的意志和團結合作的精神。

        三、關注學生的實際情況,制定校本課程

        在制定課本課程的過程中,應該充分關注學生的實際學習情況。在現代課程觀中,課程是教育工作者各種獨立活動的總和,因此,在課本開發的過程中應該關注學生的實際學習水平和心理發展情況,以此為基礎進行課程的制定,活動是心理發展的基礎,學習活動的層次、結構,方法,學習能力較低的學生也是如此,同時,各大藝術類特色學校應該在教學中注重教學理念的滲透,開發校本課程的過程要充分反映現代教育理念,注重以學生為中心的學習方式,給學生留出充足的時間進行藝術知識的學習和消化,讓學生在不斷探索中提高自身的藝術修養,與此同時,學校還應該為學生創造學習的條件,讓學生在學習意識知識的同時還能加強藝術實踐,通過這種方式,使學生的思維方法和能力培養成為現實。

        四、課程優化原則注重內涵發展

        藝術特色學校校本課程的研發有助于學校改變傳統單一的課程的簡單結構,優化自身資源配置,走內涵發展道路。具體來說,各大藝術特殊學校之間存在差異性,并且存在競爭,要想提高自身的教學質量,就要不斷改革,實現自身的個性發展。課程內容是學校教育的基礎,只要不斷創新校本課程,在實踐中開發出更加適用的課本內容,才能提高學生的學習效率。基于這種現狀,就需要進行特色校本課程的開發。除基礎課程外,還要以校本課程為主。這些課程的設置往往取決于學校教師和學生的特點和專業。在開發課程的過程中,還需要借鑒其他學校的優秀課程內容和教學方式。校本課程的研究開發目標是幫助學生更好的學習藝術,為學生奠定扎實的藝術基礎,開闊學生的視野,讓學生能夠修養高雅,健康向上,并且實現學生的可持續反戰。所以,我們必須充分發揮自己的資源優勢,并且結合其他學校的優點進行借鑒,和自身的校本課程進行合理結合,開發出更加全面的校本課程內容。藝術教育特色學校建設校本課程的開發和實施仍然注重各學科的教育,但要有意識地滲透藝術教育的要素,用藝術滋潤心靈模式。因為學習不是個人對事物的機械反應,而是主體和外部環境相互作用的結果。環境,特別是社會文化環境起著重要的作用。個人思維的發展方向和不是從個人思維走向社會思維,而是從社會思維走向個人思維,精神發展在社會文化層面優先于個人意識。

        結束語:綜上所述,校本課程內容是現代藝術特色學校教學的基礎,因此,各個藝術學校應該加強對校本課程的開發和實踐,在不斷的實踐中,探索出適應時代的課程內容,進而促進學生的可持續性發展。

        參考文獻

        [1]汪瀛.藝術教育特色學校建設校本課程的研發[J].長沙鐵道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18,12(02):109-110+124.

        第8篇:基于核心素養的校本課程范文

        引言

        廣東省深圳市北斗小學是深圳市羅湖區一所老牌省一級學校,是廣東省信息技術實驗學校。學校經過多年建設,目前已經形成了基于羅湖教育信息網的綜合信息平臺。在這樣的信息技術物質基礎上,學校從提升自身的核心競爭力的高度,加強信息技術與教學的工作有機結合,開展了“學校的數字化知識管理研究”“信息技術與學科教學的有效整合研究”等專題研究。在羅湖教育上級部門的引領和推動下,歷經多年的信息化建設和實驗,在力促優質資源共建共享、信息技術與教育教學深度融合等方面有了成熟基礎和積累,形成了數字化管理體系、數字化教師培訓體系,涌現出一系列信息技術教學應用亮點,形成了信息化基礎設施環境建設與信息化應用發展的有效模式。

        有堅實的信息技術基礎,有世界領先的管理制度,為互聯網+時代的語文教學創新夯實了基礎。北斗小學早在2008年就參與了中國和聯合國兒童基金會愛生遠程教育的整本書閱讀項目的研發,最早開始研發了整本書閱讀案例,案例和整本書閱讀策略指導課在全區進行推廣,案例獲得中央電教館頒發的一等獎。整本書閱讀課例分別獲得了羅湖區一等獎、深圳市在線展播優秀課例質量獎,廣東省優秀課例二等獎,全國新媒體新技術二等獎、三等獎。整合學校“智慧北斗”與“特色校本課程”――整本書閱讀課程,兩大核心競爭力,學校從戰略高度出發,探究兩者的結合體。探究“互聯網+小學語文整本書閱讀的實踐與研究”的有效路徑,以此為切入點,培養學生的核心素養,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可持續發展,為學生的未來而教,為學生的多元發展奠定基礎。

        案例設計

        背景 基于“閱讀人口”的低比例,中國國民閱讀量與世界閱讀先進國家相比,閱讀量較低。1941年,葉圣陶提出“整本書閱讀”,1949年《中學語文科課程標準》、2001版實驗稿課程標準、2011年新版的課程標準都將整本書閱讀寫進課程標準,將整本書閱讀作為語文課程的一部分。

        現狀 新課改以來,閱讀課程正在努力尋求突破,從一本教科書突圍展開大量閱讀。在整本書閱讀方面,新教育的“階梯閱讀”,江蘇揚州的親近母語兒童閱讀研究中心、深圳南山實驗學校的“八歲能讀會寫”項目、山東濰坊韓興娥老師的“海量閱讀”、三葉草親子閱讀等各種促進閱讀團體都在各個角度和運用各種方式對閱讀課程進行補充和完善。越來越多地區、學校有了將整本書閱讀納入到教學內容中來的意識,但缺乏作為承接學校文化的校本課程進行研發管理的研究,沒有形成一套可供復制、可供操作的模式。

        綜述 本案例依據國家倡導兒童素質教育、推行基A教育改革的指導意見。首先甄選出了小學語文一至六年級的閱讀書目,開發整本書閱讀的校本課程。再將隱藏在最佳案例中的“流程、步驟、方法、工具”歸納提取出來,形成策略/技術,顯化隱性原理。進而形成一套可復制、可推廣的“整本書閱讀模式”。

        設計 第一,整本書閱讀實踐與研究的目標定位。以人的核心素養、發展需求為核心選擇書籍,閱讀者(教師+學生)圍繞著書,有目的、有計劃共同進行一段閱讀的旅程,以彼此的經驗和生活喚醒自己,激活自己;同時,書以鮮活的形象、豐富的內涵打開閱讀者的心靈之窗,將其營養化育為師生的文化積淀,精神養料。第二,整本書閱讀實踐與研究的內容設計。一是建立小學階段整本書閱讀體系:班級共讀、親子閱讀、拓展閱讀。在此主要研究班級共讀。二是整本書閱讀的內容選擇:書目選擇、閱讀內容的選擇。三是班級整本書共讀的組織形式:整本書共讀選擇何時進入課堂?以什么形式存在?課堂主要解決什么問題?四是從眾多整本書閱讀的最佳案例中,提煉出小學語文整本書閱讀的流程、方法、工具,固化下來。

        實施過程

        陶行知倡導讀整本書。學校將新媒體新技術與閱讀教學有機結合,打造了一套全媒體化的閱讀模式。結合書本的電子化、拓展閱讀專題網站、閱讀互動社區、寫作博客等信息化手段,閱讀教學變得更加立體化、數字化。

        第一階段:博客圈為“整本書閱讀”鋪路 教的方面:教師網絡教研博客建立,使教學設計不是單打獨斗,而是取眾家之長。閱讀指導活動之前,教研團隊在博客圈進行設計交流,制定實施方案。分別開展活動之后,進行反思教研,調整方案,制定下一步實施計劃。

        學的方面:班級“整本書閱讀博客圈”的建立,為學生的閱讀活動提供了有力的推動基礎。教師、學生、家長分別擁有獨立的博客,他們在個人博客上發表的文章,都會在博客圈中展現。這樣教師、學生、家長的閱讀活動、閱讀進度、閱讀體會、閱讀疑難等信息就能不受時空限制地展開。許多閱讀交流活動,以博客圈為載體,教師在班級博客上發起閱讀活動,學生、家長共同參與。博客圈突破了時空的限制,密切了家長、學生、教師三者的聯系,閱讀活動的開展更為深入,交流更為頻繁,提高了閱讀的成效。

        第二階段:開發“整本書閱讀校本課程” 第一階段已開發出成熟案例,并普及整個語文科組,第二階段建立覆蓋一至六年級的閱讀書目,設計“整本書閱讀課程計劃”,把閱讀整本書從剛開始的文字書,拓展到繪本、橋梁書的閱讀。小學六年從繪本入手,到中年段的橋梁書、童話,到高年段的文字書閱讀,閱讀難度呈階梯上升的態勢。緊接著開發整本書班級共讀書目的方案。將內容與形式的研究推向“校本課程”的開發。

        第一,選書原則。兒童的:從這個角度出發,要讓孩子喜歡上閱讀,首先要尋找切合他們心理特點的書。解放兒童的心,保護兒童的想象世界,承認游戲是重要的,滿足兒童潛意識中的需求。經典的:歷經時間考驗的兒童文學作品、名著名篇、語文教材里課外書屋推薦的書籍、與課文相關聯、名作家相關聯的作品、適合學生年齡段興趣生活的作品。有閱讀坡度的:與一般消遣和娛樂性書刊所不同的是,有一定閱讀坡度的書,讀起來相對吃力,但吃力也有好處,有助于形成閱讀技巧。

        第二,分類搭配。書目的搭配――指向不同素養(《深圳市中小學生綜合素養》:品德、身心、學習、創新、國際、審美、信息、生活)。書目的階梯則是繪本、橋梁書、文字書。

        第三,整本書閱讀案例寫作模板。即方法指導,幫助學生讀進去;話題引領,帶領學生讀下去;書面表達,領著學生寫出來;閱讀延伸,引導學生讀開去。

        第四,整本書閱讀案例話題設計。從形式的角度看,話題應該是適合兒童的,有情趣的。哪諶蕕慕嵌瓤矗多提詮釋性的、有創意的、開放性的話題,這樣的話題,能讓學生讀聰明,讀成有思想的人。

        第三階段:國家資源平臺:學習社區構建――為“整本書閱讀”搭建共讀社區 學校以“語文情境教育專題社區”為基地,大力推進信息化教研。早在2009年11月,學校就獲得教育部電化教育主題社區一等獎,2014年獲得教育部基礎教育成果提名獎,并獲中央電教館立項。2014年作為優秀社區在全國交流匯報,2016年榮獲中央電教館精品專題教育社區稱號。借助“語文情境教育專題社區”學習社區將班級共讀推向線上共讀。社區有來自全國的助學導師,學生在主題活動中可自行開展小組研究,并開設小組活動計劃和流程控制。小組自行設計活動任務、活動目標、活動流程、活動規則和活動評價,使閱讀活動落到實處,學習社區真正實現交流、交互、共贏。

        社區采用班級共建,教師與助學者指導的方式。學生個體加入社區,開展活動,但同時根據活動內容,增加若干個活動小組,學生加入小組開展閱讀活動,助學者在不同小組指導學生,教師統籌全局,以班級為對象進行研究指導。

        第四階段:基于“互聯網+”兒童整本書閱讀策略的研究 現在,借助廣東省教育資源平臺“一起閱讀網”和“一起閱讀”APP開展“互聯網+”兒童整本書閱讀的案例研究。實現智能化評價與數據轉化。教師每個學期進行閱讀計劃設計與推送,學生接受班級閱讀計劃信息,家長同時接收到班級閱讀計劃,方便親子共讀與鼓勵督促。學生可在規定時間內在線上線下閱讀共讀書目,線上可記錄學生的閱讀時間和閱讀頻率,每本書配備專家組團隊設計的相應閱讀檢測題,檢測學生的閱讀效果。答題完畢,系統及時給每個學生出一份分析報告,從閱讀的五個維度分析學生的閱讀能力,方便教師掌握學生的閱讀情況以便于設計下一步的閱讀計劃。客觀題平臺實時呈現班級、甚至省內實驗學校的閱讀積分排行榜,評選“閱讀達人”,閱讀幣可換取書籍,很好地促進了閱讀。主觀題,從三個維度進行評價:自評、同伴評、教師評。學校利用此平臺,將整本書閱讀推進到智能評價與轉化數據階段。

        在此階段,大力推進APP在校園中的全時空應用,“為你誦讀”“喜馬拉雅”“一起閱讀”都成為整本書閱讀推進的輔助工具。

        推進校本特色研究,學校還可以將校本課程電子化,網絡化,如今學校正著手將“北斗人文星”“慧風雅韻――中國經典詩文誦讀校本課程”校本課程上傳到平臺,教研團隊進行課程的學生考察試題設計,完成了學生的閱讀與誦讀的校本特色。

        實施成果

        經過卓越績效和“智慧校園”的雙輪驅動,學校互聯網+整本書閱讀效果初顯。學校被評為中國信息技術創新應用示范學校,省信息技術實驗學校、英特爾未來教育項目推廣示范學校,深圳市電教示范學校、書香校園、首批教育教研基地、現代教育制度先進校、中小學生綜合素養試點學校。六個科組獲市先進、示范教研組。

        在實施“互聯網+小學語文整本書閱讀的實踐與研究”過程中,教師實現了專業成長,帶動了系列小課題研究,并在區里成功立項和結題,其中《借助故事媽媽進課堂拓展學生閱讀的提升》獲羅湖區小課題研究一等獎,《小學語文高年段課堂話劇活動的常態化研究》《國學經典誦讀校本課程開發與實踐探索》獲羅湖區重點小課題立項。教師在研究過程中的論文寫作榮獲國家級、省級獎項數篇,教學設計在國家級雜志發表。并通過“小手拉大手”,帶動了全體家長的參與,學生的閱讀積極性得到了很大的提高,書香校園氛圍濃厚。

        反思

        第9篇:基于核心素養的校本課程范文

        校本課程開發的提出

        南澳中心小學地處深圳南澳辦事處。南澳三面環海,環境優美,但地處偏僻,并且由于市政府限制開發,經濟落后,政府及各事業單位人才流失嚴重,學校教師流失也無可避免,并一度發生 “南澳醫生的家屬不在南澳就醫,南澳的老師小孩不在南澳讀書”的情況,只要有能力家庭都希望把小孩送到外面讀書。2010年9月,龍崗區教育局指定南澳中心小學參加“深港姊妹學校結對”活動,這給學校拓寬了視野,通過學習香港教育經驗的同時,也給南小人尷尬與汗顏,更加意識到自身的不足:如果香港姊妹學校來南小參觀交流,我們給他們看什么,交流什么?2010年底,幫扶南小的龍崗區實驗學校領導到校指導,提出要把實驗的管樂團帶來南小演出,讓南小的農村孩子見識一下什么是管樂,就算沒有機會學,也要增長一下見識。如果南小人只是深感自身不強,師生永遠不會有底氣,我們培養的學生永遠無法走到深圳教育的前列。

        面對此種情況,南小人意識到,學校必須進行改革,特色立校、特色強校、特色興校成為成為南澳中心小學發展的唯一選擇。任何學校特色的形成都需要課程教學來支撐,否則難以建設學校特色。創建特色學校必須關注學生的差異性和個性化,校本課程開發則是以“個性化”為核心,關注差異,這完全符合建設特色學校的要求。2010年,南澳中心小學開始進行“基于校本課程開發創建特色學校”的研究,圍繞“浸潤海洋文化,先學做人后學藝”辦學理念,依托校本課程開發,學校特色得以彰顯和持續發展;經過6年磨礪,終于打造出市民稱贊的身邊好學校,培養出有特長、有個性、有擔當的南小好學生。

        我們理解的校本課程開發是指“校本的課程開發”,它既可以是學校對國家的預留課程空間進行開發的過程,也可以是學校“校本化”實施國家課程和地方課程的過程,這使學校通過校本課程開發形成特色學校成為可能。我們理解的特色學校是指,學校在先進的教育思想指引下,結合本校的辦學理念,從實際出發,經過較長時間的辦學實踐,所形成的具有穩定性、整體性、獨特性和成功性的學校文化,并被全校師生員工認同和內化,被社會公認的成功學校。

        校本課程開發體系

        南小的校本課程開發,圍繞”浸潤海洋文化、先學做人后學藝“的辦學理念,經歷了三個階段。

        第一階段:初步建立社團課程菜單。2010年9月起,依托本土資源和學校現狀,利用學校教師力量,引進有特長的社會人士,開設音樂類(吉他、葫蘆絲、古箏、合唱、舞蹈)及學科類的學生社團,供學生選擇,初步搭建起課程菜單。通過更新教師觀念,讓家長感受學校課程變化,感受學生對學校的喜愛,使教與學相融共進。

        第二階段:探索國家課程校本化。南小人意識到,單靠單一少量社團活動,活動時間偏少,難于形成特色項目,不能從根本上改變目前的教育現實。2011年9月起,學校開始嘗試國家課程校本化,全校開設“國學養正”課程,利用每周一節思品課,在一至六年級分別開設《弟子規》《三字經》《聲律啟蒙》《笠翁對韻》《增廣賢文》《論語》等課程,每個年級使用《習慣養成教育實驗教材》,讓學生明確自身的責任,養成良好的習慣,從而使學生逐漸走向自治與自律的自我管理狀態中。一年級音樂課開設識讀樂譜;二年級音樂課開設豎笛教學;三至五年級實行音樂特長班模式,管樂班、舞蹈班、合唱班、葫蘆絲班、竹笛班相繼成立;一至三年級開設形體普及課,一年級每周兩節跆拳道普及課;二年級每周兩節網球普及課;三至六年級體育課實施分項教學,每周拿出兩節體育課。學校還開設校園高爾夫、網球、跆拳道、跳繩、足球、籃球、形體等項目供學生選課,學生由此走到省、市大賽的舞臺,參與區、辦事處、社區各級各類文藝匯演,參加深圳市電視臺歌曲錄制,走進深圳音樂廳公益演出舞臺。學校網球、高爾夫、跆拳道、帆船、跳繩被市文體旅游局、市教育局確定為體育傳統項目,學校被確定全區唯一“青少年素質教育示范基地”學校。學校藝術體育特色教學得到了市教育行政部門、周邊學校及家長與社會的高度認可。學生自信了,家長們踴躍報名參加義工,期待與孩子共成長。

        第三階段:確立“容融教育”課程體系。經過多年的國家課程校本化探索,南小人意識到,學校雖然進行多方位的校本課程開發,但是課程開發較為凌亂,不成體系。2015年,根據辦學理念和文化特色,南小人精心設計了“四類五域”的課程結構。四類分別是:德育課程、學科課程、活動課程、隱性課程。四類課程的構建,搭建起了課程模型結構的主干。

        第一類:德育課程體系。以“做人教育”為基礎,以“習慣養成”“責任教育”與“中華傳統文化教育”為核心,構建德育課程體系。德育課程體系,使得課程表上僅有的幾節德育課程,實際延伸到學校的每個角落,教學時空得到了延展,形成了立體的、全方位的、富有實效的德育網絡。

        第二類:學科課程體系。以國家課程為基礎,以藝體課程為突破口,實施“9+1”學分工程,構建南澳中心新型學科課程體系。學科課程主要是指國家課程和地方課程,對此,學校一方面以課堂為主陣地,扎實推進課堂教學改革,注重教學過程管理;另一方面以藝術、體育課程為突破口,探索國家課程特色化、學校化。

        第三類:活動課程體系。以校本研究為依托,以社團活動為載體,面向全體學生,構建普及與提高相結合的南澳中心活動課程體系。學校將活動課程分成了普及類與社團類,普及類又分全校普及類與年級普及類。通過普及類課程,每名學生都能在小學畢業階段輕松完成國家藝體課程“2+1”的要求。

        第四類:隱性課程體系。以文化建設為根本,立足校園,輻射家庭和社區,構建富有海洋文化氣息,有容有韌的南澳中心隱性課程體系(表一)。

        在構建“容融課程”四類課程體系的過程中,感覺到學科門類龐雜、繁多、各自為政的問題比較嚴重。隨即,我們以整體發展為思路,嘗試將四類課程融合為五大領域,五大領域分別是:人文素養、科學素養、運動健康、藝術素養、社會交往。在課程“四類五域”模型結構逐步構建過程中,南小人進一步確定了科學的課程內容與目標定位。

        校本課程開發評價

        課程評價是校本課程開發的重要環節,好的評價能夠促進校本課程不斷完善。2015年開始,南澳中心小學開始統一對所有校本課程制定評價體系,從課程方案、課程實施和學生學業三個方面對校本課程的開發與實施進行評價。

        教師開發課程方案的評價 教師課程方案內容包括:校本課程大綱、教學計劃、教材與教案(表二)。

        教師校本課程實施的評價 課程實施評價主要是對教師教學過程的評定,包括教學準備、教學方式、教學態度等方面的評價(表三)。

        學生學業的評價 學生學業評價主要對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知識與技能、情感態度、價值觀、學習方法等方面取得的成績做出評價,評價方法主要有觀察、調查、測驗、學習成果展示等。

        對學生的評價主要包括以下幾部分:

        (1)學生上課出勤率評價,計為學時學分(C)。出勤率低于60%無學分,超過90%,計滿分。該項目占學業總成績20%;

        (2)課業完成情況評價,計為課業學分(P)。占學業總成績的40%。包括平時上課聽講、學習態度、作業的完成情況;

        (3)課程結業成績。計為成績學分(K)。占學業總成績的40%。學生校本課程學業總成績=C+P+K ;

        (4)最后按A、B、C、D分四個等級。

        校本課程開發效果

        學生個性在校本課程開發中得到張揚 德育、藝術、體育等國家課程的校本化進程,使得學生發展空間得到拓展,發展需要得到滿足。在校本課程開發過程中,學校更多考慮的是學生到底需要什么,喜歡什么,課程是為學生的需要而開設,如同是把課程放在了開放式的貨架上,學生可以自由挑選,一方面有利于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挖掘其潛能;另一方面,也有利于培養學生特長,乃至促進整個個性的發展。

        教師專業在校本課程開發中得到發展 教師在開發校本課程的同時,也實現了自身專業的變革與發展。首先,教師的課程意識得到提升。在思維碰撞中,教師的觀念發生了根本性的變化,他們開始從被動的拘泥、從屬于教材,轉變一切為了學生的發展主動去開發、尋找課程資源。可以說,校本課程的開發,激發了教師自我發展的需要,構筑起了師生共同發展的平臺。

        更重要的是教育行為的轉變。一方面,南小人為適應校本課程的開發與實施努力參與課題研究、探索教育規律、反思完善教學行為;另一方面,在校本課程開發與實施過程中發現許多問題,教師之間的交流多了、合作多了,教師在合作中逐步成長起來。同時,教師的研究能力得到提高,校本課程開發與實施,是一個開發與研究相結合的過程,激發和鼓舞教師強化學習,在學習和實踐過程中完善和提升自己,以適應校本課程的要求,在這樣的過程中,教師的科研能力得到進一步提高。

        无码人妻一二三区久久免费_亚洲一区二区国产?变态?另类_国产精品一区免视频播放_日韩乱码人妻无码中文视频
      2. <input id="zdukh"></input>
      3. <b id="zdukh"><bdo id="zdukh"></bdo></b>
          <b id="zdukh"><bdo id="zdukh"></bdo></b>
        1. <i id="zdukh"><bdo id="zdukh"></bdo></i>

          <wbr id="zdukh"><table id="zdukh"></table></wbr>

          1. <input id="zdukh"></input>
            <wbr id="zdukh"><ins id="zdukh"></ins></wbr>
            <sub id="zdukh"></sub>
            色婷婷婷亚洲综合丁香五月 | 亚洲视频一区二区在线观看 | 日本一区二区三区精品道不卡 | 亚洲国产另类久久久精品女同 | 一本一本久久a久久精品综合不卡 | 亚洲αV欧美αV一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