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高中語文板書設計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首屆中小學教師教學技能大賽各學科第一名獲獎名單
高中組
劉映春(廈門同安一中)高中語文――特等獎;祁國偉(莆田第六中學)高中數學;賴小琳(永定一中)高中英語;潘登遠(集美中學)高中物理;楊伏勇(廈門一中)高中化學;胡麗娟(長汀二中)高中生物;郭 欣(福州三中)高中歷史;沈慈勇(晉江僑聲中學)高中地理;黃琦冰(廈門市大同中學)高中政治;陳文斌(廈門市禾山中學)高中體育;黃 鶯(晉江養正中學)高中音樂;傅閏冰(廈門市英才學校)高中美術;蔣雪梅(莆田第一中學)高中通用技術
初中組
葉森云(漳州八中)初中語文;林祥華(廈門市蓮花中學)初中數學;許雅麗(莆田中山中學)初中英語;謝麗紅(廈門市金雞亭中學)初中物理;郭璐琳(廈門雙十中學)初中化學;紀小蘋(廈門五中)初中生物;余 瑛(莆田擢英中學)初中歷史――特等獎;沈汝丑(廈門市金尚中學)初中地理;張 惟(福州三十八中)初中政治;吳智鵡(廈門市集美區教師進修學校)初中體育;張 恒(福州延安中學)初中音樂;陳曉州(廈門市翔安一中)初中美術;戴春蘭(長汀四中)初中綜合實踐
小學組
鐘振裕(廈門市實驗小學)小學語文――特等獎;李 鵬(廈門市海滄育才小學)小學數學;黃彥艷(臺江第三中心小學)小學英語;沈曉婷(福安師范附小)小學品德與生活(社會);郭清霞(龍巖市新羅區實驗小學)小學體育;吳 濤(邵武實驗小學)小學藝術(美術);林 嵐(臺江第三中心小學)小學科學
關鍵詞:語文課堂 課堂生機 途徑探究
語文學科以其獨特的工具性和人文性的學科特點,近年來一直走在課程改革的前列,但由于各方面的原因,語文學科課堂教學沉悶的現狀仍然存在。那么,如何激活語文課堂生機,讓學生流連語文課堂,是一線教師經常反思的問題。筆者就如何激活語文課堂生機的途徑作一膚淺探究:
一、塑造學科魅力,引發學習動力
首先,設置具有視聽效果的學習活動。學生學習興趣的培養,主要在于教師使學生對學習過程產生興趣。如在講授王維《山居秋暝》一詩時,我先引入有關王維音樂天賦的故事,就是他可以根據畫中樂工手勢來準確斷定其演奏曲目的那段逸事,同學們聽后都覺得“太神奇了”。然后,對于這樣一個“特殊人物”,同學們便想了解他更多的事情,在不知不覺中產生了濃厚的求知欲,學生自然就會把你當成朋友,讓他們從喜歡你到喜歡你的課,從而喜歡學習語文學科。
其次,即興變換教學語言和打造個人亮點。教法上的創新、靈活多樣都是培養和激發學生學習興趣的有效手段,教學語言的別致和個性化可以緩解45分鐘的單調,喚起學生強烈的“樂知”、“樂學”的欲望。比如講解“對文本內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當的兩項” 這類習題,最終明確答案時,可嘗試換用頒獎語言:“現在宣布將一等獎頒發給‘某項’, 二等獎授予‘某項’……”學生的頭腦中會閃現頒獎盛典的壯觀場面,引起學習思維的亢奮。
二、轉變重教材、輕學生和輕教法的備課定勢
備課是課堂教學的基礎,教師要對教材知識進行分析提煉,優化整合,并融入自己個性化的教學觀念,做到心中有課標、腦中有教材,還要做到眼中有學生,、手中有方法,重視對學生和教法的研究。
1.多關注學生這一教學主體。對學生主體的研究和把握是教師如何組織課堂的前提和依據。新課程明確提出要尊重學生的個性和獨特性。教師要放低身子接地氣,與學生零距離接觸,做到師生心理相容、心靈互相接納,有效預測學生學習上可能遇到的問題和困難。因而備課時教師要做到了解學生的年齡特點、學習態度、學習興趣和學習基礎等情況,既了解一般情況,又了解個別差異,做到因材施教,依據課程標準的要求和照顧大多數的原則,確定教學的重點和難點。
2.適時調整教學方法。如在教學《沁園春?長沙》一詩時,可要求學生把詩人描繪的秋景由文字變成形象的畫面在“大腦熒屏”上映出來:第一步可先“勾勒形態”,將群山、層林、江水、船只、雄鷹、游魚的輪廓勾勒出來;第二步再“染上色彩”,把黑白熒屏變成彩色熒屏,火紅的楓林,藍天碧水……讓畫面色彩更鮮艷;第三步則使“使畫面動起來”,秋風送爽,吹動滿山紅葉,像熊熊烈火,江水流淌,大小船只爭相競發,雄鷹翱翔藍天,游魚在水底自由輕快地嬉戲……同學們在自己的“大腦熒屏”上看到秋色的美好、嗅到秋的氣息,這樣一來,他們掌握了學習的方法和獲取知識的技巧,單調的語文課堂一下變為五彩斑斕的美術課堂。
三、人文情懷貫穿教學,寬嚴適度調控課堂
1.構建民主、和諧的課堂氛圍。學生主動參與學習與探究,首先需要的是一個民主、和諧的課堂氛圍。構建這種氛圍最主要的就是教師本身。筆者認為教師應該俯下身來看孩子的世界,用亦師亦友、民主和諧的課堂氛圍為激活語文課堂奠定環境基礎。新課程高中語文教學的對象是朝氣蓬勃的青年,他們獲取信息的渠道廣泛,具有較強的獨立意識,教師就必須融傳授知識、發展能力、培養素養為一體。要創造機會讓學生進行交流、分享,使個體的思維向縱深發展,讀書交流會、表演、編課本劇等都是比較可行的方法。
2.讓學生肩負起遵守紀律、參與課堂學習的責任。教師要充分運用自己的學識、人格修養、文化積淀等方面的優勢去吸引學生,從而達到學生自我建構的目的,讓他們意識到課堂上自己的角色責任,意識到遵守紀律是自己的事,重視控制自身的能力,而不是強迫學生改變行為。比如,有的學生坐在座位上玩手機或者趴在桌上睡覺,雖然違反了課堂紀律,但是沒有明顯地干擾課堂教學,老師可以發出咳嗽警告,或者向其提問來處理,而不是大聲訓斥,通過尋找契機使違紀學生再度回到學習中來,以保證課堂的流暢性,讓其自我控制和管理自己的行為逐漸提高。
四、借助板書示意,吸引學生眼球
[關鍵詞] 教改探究;創新;課件使用;教學反思
課堂教學追求看點,嘩眾取寵
語文課堂教學氣氛“沉悶”,一直被人們口誅筆伐,因此,新課改過程中,有些教師就特別注意營造熱鬧的課堂氣氛,刻意制造所謂“看點”。他們的語文課上笑聲、掌聲不斷,可謂熱鬧非凡,但是不少課表面繁華的背后,實則浮華空洞。
如一位教師教《林黛玉進賈府》,在講“寶黛初會”這個場面時,問同學之中有沒有會唱越劇的,果真有一個同學站起來唱了,課堂上一陣歡笑。后來又問:“寶玉是個什么人物?”學生發表意見后,教師強調,寶玉是個“情種”,學生又笑逐顏開。教師接著問:“黛玉是個什么人物?”學生猜了半天,教師說:“也是一個‘情種’。”學生再笑。教師又問:“你們想想,這兩個‘情種’要是碰到一起,眼神兒會是什么樣的?”學生再大笑……如此教學,學生只是被教師不停的“逗樂”,沒有對文本的深入解讀和品味,何談“在主動積極的思維和情感活動中,獲得獨特的感受和體驗”呢?
無視學生的存在,完全根據教參講解作品的人物形象
學生閱讀文學作品時,都有自己的評判標準,如果他始終沒有為這一人物所感動,或者說這人物壓根就沒有進入過學生的心靈,那么,不管這人物高尚也好,卑劣也罷,老師或人們的評價對于學生來說,就會非常遙遠。
所以,讓學生學會感動應是語文教師最主要的任務之一。
課堂上不能發現學生的優秀
在球場上看球,看一中鋒投球無比準,動作又無比機靈,才說“這個人哪個班的”,等他一回頭,卻發現是自己班級里坐在后排的平時默默無語的忠厚學生;看校藝術節演出,聽一個學生歌唱得字正腔圓,宛若某一歌星,正以為自己是在聽某歌星演唱會,就馬上有人補充說,剛才臺上那個唱歌的是你們班的學生某某。
學生的優秀總常常在語文課之外被發現。大概是因為我們語文老師在語文課上缺少了一雙發現的眼睛,在語文課外又缺了一顆溝通的心。
教師成為鼠標的奴隸
近日,筆者擔任了高中語文教學競賽的評委,所有參賽者都使用了多媒體,似乎公開課乃至平時上課都少不了多媒體教學課件的使用。這樣,師生間的啟發、問候、表揚等互動少了,甚至有時整節課老師都很少發言,只是不停地點鼠標,學生像看電影似的。教師為了應付課件,目光投向電腦屏幕的時間多于投向學生的時間,用課件代替講解,用課件代替板書,對學生提出的問題不進行適當的點撥和引導,或者干脆視而不見,惟恐打亂了自己的思路。教者在課前忙于課件內容的制作,在課堂上最擔心的不是學生答不上問題,而是多媒體出故障。
把學生考試成績作為衡量語文教師優劣的唯一標準
聰明的語文教師也許會這樣做:將教科書內容整理成條條的知識,再分解成各種題型,然后就將它們炮制給學生反復閱讀練習,這樣學生的考試成績就一定會令人滿意。
新加坡總理李顯龍曾說過這樣一段話:“教育不僅是為了讓人們掌握謀生技能,同時也是為了下一代創造施展才能的機會。我們的目標不僅是傳授豐富的知識,更重要的是在新一代人的內心燃起求知的火焰。”所以,優秀的語文教師功夫應該全在課堂上,全在學生的心靈的感悟中,全在靈魂的打造里。
教師沒有自己的教學思想
20011年5月,我市對本年度辦理高中教師資格證的教師進行了業務考核――15分鐘說課。筆者聽了19位語文教師的說課,說課內容有8人說《桃花源記》,11人說《蘇州園林》。不管脫稿說課,還是持稿說課者,其教學模式都是驚人的相似,即作者介紹、課文分段、內容分析、寫作特點。
愚以為傳統的教學并不可怕,可怕的是教師沒有自己的思想。他們面對教參不敢越雷池一步,比如段落的劃分相同,提出的問題相似,教學觀點一致,板書設計與教材完全相同。一言以蔽之,教參成了教師的金科玉律,教參成了教師的搬運站,教參成了傳聲筒。誰也不敢拋開教參自作主張,誰也不敢跳出教參的圈子,尤其是教參的觀點,唯恐把握不住教參上的重點、難點而上砸了課。嚴重缺失自己的獨立精神和教學個性,根本沒有自己的教學思想的影子。
板書的缺失
不難發現,在一些公開課或觀摩課中,伴隨著音樂濫用的是板書的缺失。更別說學生走上黑板的板演。即便是不可或缺的一行課題也用黑板掛上或用紙片貼上。造成這種現象的原因不僅僅是因為課件的使用,更重要的是板書功能已被一些教師忽視。
板書就是要把本節課主要的教學內容或重要的知識寫在黑板上,使有聲的口頭語言以濃縮的方式書面化、視覺化,具有提挈要點、強化記憶的功能。有助于學生在消化知識的過程中隨時解讀。條理清晰的板書,系統性強,有助于學生構筑知識網絡,進行知識內化。它的啟發功能、美育功能、改進功能、示范功能,有助于調動學生多種感官參于學習。這種作用是任何課件都不能夠替代的。
關鍵詞:教學觀念;三位一體;小講師;主體地位
我國課改從2001年至2005年一直是在思想上有所突破,而2005年秋最終解決了新舊教材并存的問題,才在課堂上真正地開始實施課改理念。而最初懵懂的我,把教學理念和課堂教學實踐一直認為是“兩張皮”,作為年輕的一線教師,我并沒有體會到年輕的優勢,一直存在“思想老舊”的教學觀念,所以面對學校全面展開的“三位一體”教學模式,我是憂之嘆之憐之恨之!
第一堂課前準備時的彷徨還沒有退去,就迎來了校長和主任的聽課指導,這對課改路上本來就迷茫的我來說無疑是“雪上加霜”,看著其他教師小組教學模式搞得有聲有色,我真的是“憂從中來不可斷絕”,伴著感嘆、伴著忐忑,漸漸的我從大家的課改教學中也看到了渺茫的希望,根據自己對“三位一體”教學改革膚淺的理解,有賴于同仁們對我的不斷提點,還有學生課堂上靈動的思維,我喟然長嘆:課改勢在必行,理念付諸行動!
在教學實踐中,對《氓》這首詩歌的設計與教學,我想用以下幾點來概括:
1.尊重文本。現在的孩子急功近利,平時閱讀中很難靜下心來思考,作為一名老師,我要帶領學生去“傾聽”兩千多年前的聲音,不斷把學生帶入一個新的思想和感情的空間,使學生置身于兩千年前的時代,用從前的思想感情和認知感受及理解詩中男女主人公的情感經歷,并在此基礎上發現文本本身的美。
2.尊重學生角色“小講師”的教學主體性。作為一名老師,不必拘泥在某種教學模式或理論中,我們允許根據學生對文本獨立的感受、體驗和理解解讀文本,允許學生獨立地組織語文教學,但我們要高屋建瓴,把握文本解讀的方向,并用最大容量的文學文化內涵充實自己的課堂,上出點學術味道的課,逐步引導學生進入學術研討的氛圍,而不是進行無效的甚至是沒有意義的研究討論。
3.發揮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只有充分尊重文本和小講師的教學主體性之后,才能正確發揮學生的學習主動性。在學習過程中,具有主體地位的始終是學生。全部的語文教學活動都必須落實到學生的“學”上,只有充分調動學生的主動學習意識才能最終提高課堂的實效性。
教學中,我努力用豐厚的文學文化內涵充實課堂,同時也努力將我的課堂探究的有點學術品味,啟發和培養學生的同情與悲憫情懷。
比如,在《氓》的內容分析的后面環節,我設計這樣三個自由選擇的問題:(1)“氓,我想對你說”;(2)賦比興手法在詩歌中的運用;(3)簡析《氓》,根據題目的難易程度給予每道題相應的分值,研討后形成答案進行展示。
設計另一個環節則是班級大討論,探討“女主人公悲劇的原因和現實意義”,目的是引導學生對我們自己現實人生的關照。
這一節課,應該說以上的主導思想,在某種程度上得到落實。這是我上這節課比較滿意的地方。其中存在的問題有以下幾個方面:
1.課程內容安排上比較保守,以基礎知識的落實為出發點,浪費了許多寶貴時間。如果把字音、通假字、古今異義等文言知識點放在研討時,我巡課時的檢查就省去大塊時間可以讓學生充分討論形成文字答案進行展示了。
2.情感的把握上不是十分到位。情與理的處理上,應該做到“以情動人”“以理服人”。自己感覺是蜻蜓點水,原本的打算是,希望學生通過探究“氓,我想對你說”這個問題,產生對這個弱女子的同情,對男子感情不專一的控訴,以此提升他們情感價值觀。但我的點評語言貧乏,在客觀上這個作用不是很明顯。
一節課下來需要總結的還有很多,如板書設計、內容安排時的順序、多媒體的使用等。懷揣忐忑,我看到的是課改之路前方晨光熹微,回首往事,我又心存疑慮緩步前行,相信在不斷的改進完善的同時,我也在不斷地提升自己的人文素養和駕馭課堂的能力,在不久的將來,我更希望我的學生是課改的受益者,而我也是課改教學的佼佼者,不知我心中的課改之火何時能夠形成燎原之勢!我
《懷李叔同先生》一文選自蘇教版高中語文教材必修二讀本“半瓣花上說人情”專題,本專題還收錄了《記辜鴻銘》和《懷念蕭珊》,都是以寫人記事為主的散文,對應蘇教版高中語文教材必修二中的“慢慢走,欣賞啊”專題。“一粒沙里看世界,半瓣花上說人情”, 根據文章的特點和蘇教版高中語文教材編者的意圖,筆者認為,專題的特色是通過細節描寫展現人物率真的性情、真誠的人格、真摯的情感,從而感受人物永恒的魅力。
在《懷李叔同先生》一文中,作者豐子愷以學生的視角,描寫嚴師兼好友的李叔同先生不同人生階段的幾次蛻變,但在這幾次蛻變中,“認真”始終貫穿其中。文章著重運用細節描寫,語言平實自然,人物生動鮮活。
“讀書且戒在慌忙,涵泳工夫興味長。”文中敘述李叔同的事情很多,教學設計意圖沿著李叔同的人生軌跡梳理探究,引導學生關注自己感興趣的事件,各抒己見,適時點評,品味揣摩文中的生活細節和特定情境,以此來體會人物獨特的人格魅力和不凡的精神世界。
學習目標:
1. 品味細節描寫,體會人物的個性特點。
2. 感受李叔同獨特人格魅力和精神境界。
學習方法:
文本研習,合作探究。
教學過程:
一、 緊扣標題,直接導入
同學們,今天我們一起來學習豐子愷先生懷念他老師的文章――《懷李叔同先生》。(ppt補充李叔同的簡介)
李叔同(1880―1942),即弘一法師。中國戲劇家、藝術教育家、文學家、書畫家,一代高僧。他為世人留下了咀嚼不盡的精神財富,一生充滿了傳奇色彩,是中國由絢麗至極歸于平淡的典型人物。
二、 抓住特性,整體感知
1. 通過課前預習,請同學們在文中找出最能凸顯李叔同先生特性的關鍵詞。
明確:認真。
2. 速讀全文,請同學們畫出“認真”一詞的句子,連起來讀一讀,說說你的感受。(出示ppt)
李叔同先生為什么能有這種權威呢?不僅為了他學問好,不僅為了他音樂好,主要的還是為了他態度認真。李先生一生的最大特點是“認真”。
這是最初表示他的特性:凡事認真。
這是第二次表示他的特性:凡事認真。
這是第三次表示他的特性:認真。
學道就斷食十七日,也是他凡事“認真”的表示。
一舉一動,都有規律,嚴肅認真之極。
他的生活非常認真。……都是“認真”的緣故。
我和李先生在世間的師弟塵緣已經結束,然而他的遺訓――認真――永遠銘刻在我心頭。
明確:李叔同先生的特性的確是認真,但我們只讀這些節選文段,會覺得過于突兀、過于抽象,沒有細節,缺少血肉。是的,這只是文章的一個框架。下面,就讓我們把目光投向文章的細節,去探究李叔同先生的精神品質。
三、 品味細節,探究品質
第一板塊:儀態萬方觀先生
引導學生找出文中對李叔同先生衣著儀態進行細節描寫的段落后,出示ppt:
這是最初表示他的特性:凡事認真。
這是第二次表示他的特性:凡事認真。
這是第三次表示他的特性:認真。
探究:三個“這”分別指代什么?請結合具體細節,說說李叔同先生是一個什么樣的人?
明確:對先生衣著儀態進行細節描寫的段落主要集中在第5、6、7三段。三個“這”分別指代作為公子、留學生、教師身份的裝扮。
1. 公子:
(1) “絲絨碗帽,正中綴一方白玉,曲襟背心,花緞袍子”,這樣的打扮符合他來自富裕之家的公子身份,即使家庭變故隨母南遷,依然就讀于上海南洋公學讀書,可見衣食無憂,生活富足。
(2) “頭抬得很高,英俊之氣,流露于眉目間”,這段描寫中,抬頭不僅僅是他的儀態,更有一種發自內心的自信。從“名字屢列第一”,以“才子”聞名于上海,以及所作的《金縷曲》中,足見其才情。有才華有風度才能稱得上是“一等的翩翩公子”,而非一般的紈绔子弟。
(3) 不但才華橫溢,屢列第一,可貴的是愛國熾盛,豪氣滿胸。對國家對民族有一顆赤子之心。赴日本留學,寫作《金縷衣》:“破碎河山誰收拾”“二十文章驚海內,畢竟空談何有”“長夜西風眠不得,度群生那惜心肝破”。言為心聲,可見李叔同是個有抱負有志向的青年,詞中流露了憂國憂民的情懷。
2. 留學生:
(1) “要做留學生,就徹底地做個留學生。”這種“徹底”表現在衣著打扮“活像一個西洋人”,扮演茶花女惟妙惟肖,所攻讀的學校“都是模仿西洋的”,所教的“都是西洋畫和西洋音樂”,學習期間,他又對西洋藝術“全面進攻”。可見,學習熱情很高,演繹茶花女角色是性別和文化的雙重反串,精湛的演技背后還要有對西洋文化內核的深刻體察和領悟,這樣才能做到形神兼備。
(2) 狂熱渴慕西洋文明的根本是熾熱的愛國之心。看見日本明治維新的文化,“立刻”放棄了翩翩公子的態度,改作留學生。聯系前文發現,支撐他全身心投入的精神動力是希望先進的文化能夠拯救國家,這正如當年魯迅文藝救國一樣。
3. 教師:
“灰色粗布袍子,黑布馬褂、布底鞋子”“金絲邊眼鏡也換了黑的鋼絲邊眼鏡”,由洋學生到一介布衣書生,完全是一副正統教書先生的模樣,但是,粗布馬褂難掩其獨特的氣質,樸素而不寒磣,簡單而不膚淺,真是“淡妝濃抹總相宜”。
李先生的三次著裝,變化的不僅是儀表,背后還有各個時代的思想和生活。三次變化,判若三人。每一次變化都是徹頭徹尾的改變,可見他的徹底性,每次變化都是那么“認真”。
第二板塊:言行舉止敬先生
引導學生找出文中對李叔同先生言行舉止進行細節描寫的句段后探究:作為教師的李先生,讓你最感動的細節是什么?你認為李叔同是一個什么樣的老師?(小組合作學習,各抒己見,教師適時點撥,重點關注細節描寫。)
明確:對先生言行舉止進行細節描寫的文字主要集中在第1至3段,作為教師的李叔同,是一位非常特別,讓人印象深刻的教師。
(1) 嚴肅認真,不茍言笑。先生很威嚴,在學生群體里有很高的威信。當時的學校,英文、國文、算學是正科,這三門課的教師最有威望,由于李叔同教音樂,所以音樂教師成了學校最有威望的教師。學生本來是有說有笑的,一見到他,所有聲音“忽然消滅”了,不僅是他長著一副威嚴的樣子,還有任何場合他總是用一種鄭重而嚴肅的語調說話。只要他在的地方,就會散發一種特別的磁場,每個人都會被感染,空氣里到處都彌漫著“嚴肅”。
(2) 愛生敬業,言傳身教。先生教書一絲不茍,嚴謹敬業。每次上課他都提前到崗,做好一切準備,“端坐”在教室,靜靜地等待學生,這種無聲的語言比喋喋不休的教誨更有力,以至于學生不敢遲到,凡是音樂課必早到,這種言傳身教還體現在多處。先生批評學生“不立刻責備”,“等其他同學出去了”再批評,說明他尊重學生,一貫以“輕而嚴肅”的聲音“和氣”地說話,每每批評完總是一鞠躬,學生能讀懂這一肢體語言,也說明了師生的默契,先生以自己的實際言行為學生做榜樣。先生威嚴但不失和愛,嚴厲而不失寬仁,正如他的長相――“溫而厲”。學生放一個屁,大家要不掩鼻要不發出厭惡的聲音。先生的反應是“眉頭一皺”,氣體散光了“方才舒展”,這說明不茍言笑的先生也食人間煙火,然而正襟危坐,“管自彈琴”也還算符合其在學生心目中威嚴的形象,然而,下課后他“鄭重地宣告”等一等,學生正想悉聽教誨,不料卻是“以后放屁,到門外去,不要放在室內”,一語驚人!依然是平日里“輕而嚴肅的聲音”,依然是那么“和氣”,再配上一貫的肢體動作一鞠躬。如此強烈的反差不得不說是點睛之筆,一個活生生的人物躍然紙上,它將不茍言笑和寬仁和愛合而為一,并且還帶有黑色幽默的藝術效果,進一步感染讀者。
第三板塊:處世之道仰先生
引導學生找出文中對李叔同先生處世進行細節描寫的句段后探究:作為道、僧的李先生,最感人的細節是什么?從中你看出李叔同精神境界發生了怎樣的改變?
明確:對先生處世進行細節描寫的段落主要集中在第8、9兩段。
1. 道人:“忽然”信了道教,“常把不用的東西送給我”,早在前文中就可看出“我”和先生關系很好,已超出了一般的師生情誼。所以來了日本好友統統交給我,自己關起門來研究道學,可見其非常信任“我”,也看出先生入了道后靜心養生,淡泊名利,深居簡出,少私寡欲,清靜無為。“學道就斷食十七日”說明其學得認真,“學一樣,像一樣”,也看出李叔同開始回歸本真,擯棄塵世的羈絆,注重自我內心的凈化。這些都順應道家的思想。
2. 僧人:不久學佛,一旦決定就毅然出家。修行頗有毅力,學的是佛教別講究戒律的律宗,這和他始終“認真”的做人信條完全一致。處置宣紙的事情再一次強調其“認真”的處世態度,而搖動椅子避免壓到小蟲,更是對其極度認真的深度渲染。從這一細節我們也會發覺,小蟲尚且如此相待,更何況人呢?佛教主張因果輪回,大慈大悲,眾生平等,敬畏生命。弘一法師恰是通過言行舉止詮釋了佛教的思想核心。從道人到僧人的變化,也是其思想境界從自我修行,清靜無為上升到普度眾生、博愛萬物的過程。
總結:
文章通過“我”的視角追懷李叔同先生,從翩翩公子到留洋學生,從教師到道人再到僧人,每做一種人,都做得十分像樣,都是一次人生蛻變。回首李叔同的一生,變化的是身份,不變的是認真的態度,變化的是復雜的人生歷程,不變的是獨特的精神境界。
有位哲人說過:“看人光看外表不行,光看性格也不夠,要看一個人心理傾向,看一個人的精神境界。”本文就是通過大量的細節描寫,于細節處見精神,展現了李叔同先生率真的性情、真誠的人格、真摯的情感,從而凸顯他獨特的人格魅力和不凡的精神世界。
板書設計:
衣著:公 子愛國熾盛才華橫溢
留學生渴慕西洋有為青年
認真 言行:教 師言傳身教愛生敬業
處世:道 人修生養性清靜無為
僧 人敬畏生命普度眾生
關鍵詞:教學模式的創新;學生;老師的角色;踴躍參與;自我挑戰;心理成長;反思
教師的角色可不可以由學生來擔當,就是讓學生嘗試一下當老師的感覺呢?在必修四的第二單元詩歌教學中,我們高一備課組進行了一次大膽嘗試,把課堂完全交給學生,讓學生擔當起老師的角色。
這一課堂改革的想法,緣于我們教師在教學的實踐中覺得 “教師最大的悲哀在于包辦,學生最大的問題在于依賴”,新課程改革由對教師的“教”為關注重心轉到學生的“學”為重心,怎樣能讓學生更有效的學呢?這是教師思考的問題,我們已經意識到了“在課堂上,我們不看老師講得多精彩,只看學生學得多主動”。老師精心講解的內容,學生可能無法做到真正消化理解,更不能得到語文素養的提高。出現了“教、學”不協調一致的現象。
教育需要的是創新的理念。給學生反串角色的機會,讓學生真正擔當教學的主動者,這樣能讓學生通過教學的各個環節體會當老師的辛苦,師生也相互理解,能使彼此關系更加融洽。同時能夠讓學生在與同齡人互動中,鍛煉學生的組織能力。這種教學模式既讓學生掌握了相應的語文知識,獲得語文應用能力的提升,更有一種學習知識“途徑”的新鮮感,獲取“教學”的成就感。
高一下學期,隨著高中語文教學的進一步深化,部分學生已經具備了掌握語文課堂授課流程的的能力。雖然對文意深奧、篇幅過長的文本沒有辦法讓學生做到全面把握,但對于詩歌教學的放手還是值得嘗試的。任課教師做好相應的“備課”,預設學生會對詩歌單元的教學達到什么樣的程度,會有什么創設性的教授,其他學生會從中受到何種教益。教師做好相應的單元“教學模式”后,就做好動員工作。任課教師組織學生從人教版必修四的宋詞單元中選擇喜歡的篇章,參考相應的資料,自己備課,擬定教學目標和教學重難點,自己設計教學程序。通過選課,最后定下每個班級有8名學生擔當起教師的角色,
任課教師做好隨時的輔導工作,解決學生在備課過程中的疑難問題,給學生相應的教學指導,并做好對學生的心理輔導工作,給他們鼓勵,讓學生放開手腳去展示自己的能力。此次活動使師生都獲益匪淺。
一、 學生積極踴躍參與此次活動。
老師提出此種教學想法后,在學生那里產生了極大的反響。引起了學生極大的興趣,他們都躍躍欲試,踴躍報名,甚至達到一首詩詞會有三四個學生報名參講。最后只能協調好積極報名的學生,讓幾個人參與一首詩詞備課,再由班級的學習小組協調進行,選拔出最有自信心的學生講授,此次活動真正做到讓全班學生共同參與教學之中的目標。
二、學生具有自我挑戰的意識。
初次嘗試此種教學模式,我們做教師的心理壓力很大,雖然我們相信我們的學生有這樣的能力,但是在實施過程中或許會遇到一些預設不了的狀況――學生講不下去怎么辦,其他學生的配合不到位怎么辦,課上有解決不了的問題怎么辦,等等問題,但是學生的表現給了各位老師一顆定心丸,他們的自我挑戰意識和各自的素質在此次活動中被充分的激發了出來。備課過程中他們查閱了大量資料,其中遇到了不少問題,但他們都想盡辦法,個個擊破,圍繞著教學重難點做好了充足的準備,信心十足的走上了講臺。
三、學生展示了自己的實力。
在課堂上,學生展示給老師和同學們的更是極佳的風采。每堂課都有讓老師贊嘆的部分,有的學生的教態自然大方(白冰同學在講授《望海潮》時就如一位老練的教者,各個教學步驟環環相扣,不緊不慢的把整首詩分析得透徹,深得師生的好評);有的學生教學語言自然得當,具有相當的親和力(張姝同學在講授《定風波》時娓娓道來,字字珠璣,感染力極強。);有的學生教學設計新穎獨特,教學過程合理,能較好的完成教學任務,又突破了教學重難點(張倩同學在講授《聲聲慢》時,對作者李清照的詩詞進行梳理,課堂容量極大,但條理清楚,使學生在45分鐘內收獲極大。);有的學生板書設計能體現了授課重要內容,字跡漂亮;有的學生設置問題具有藝術技巧,既有一定的深度,又能和高考知識點的考查相結合;有的學生大屏幕設計合理,有活躍課堂氣氛的環節,有知識遷移性訓練的體現,做到講練相結合。
四、學生的心理成長找到了契機。
登上了講臺自己就擔當了教師的角色,學生深知自己肩上的擔子重了,怎樣組織課堂,怎樣進行和同學之間的交流,怎樣有效的講授知識,怎樣讓學生能從自己的講授中學到知識,又能得到學生和老師認可,等等一切都是此次活動中學生要經歷和承受的,所以通過此次活動使學生有了長大的感覺,有了責任意識,有了圓滿完成任務的追求,這是此次活動時教師們所沒有想到,卻是在具體的教學活動中學生感觸最深的一點。
這次新教學模式的嘗試取得了重大收益,是一次讓學生終身難忘的經歷,讓教師有了對教學改革的信心。進一步認識到所謂“教無定法”“學無定規”。
但在此種“教學模式”中也存在著不足之處,值得我們反思。
1、學生放不開,上課的拘謹使自己的充分準備不能在課堂中展現出來,過度緊張使學生的授課過程缺少了激情,個別學生只是機械性的完成了既定的任務。有的學生時間分配不合理,前面有條理的進行,時間所剩無幾時,就匆匆結束。有的學生前緊后松,后面的課堂沒有內容進行,課前又沒有做好充分的準備,也不會靈活處理剩下的時間,自己急得滿頭大汗,覺得課上時間很難熬。
2、和學生的配合不到位。有的“老師”是一人代言,把知識內容強加給學生,不給學生任何發表意見的機會,很武斷的就進行知識的講解和傳授。有的學生不能快速的把握住學生回答問題的脈絡,對學生的回答欠缺必要的指點和評價,不能把學生的不同意見融合到自己的課堂授課中去,只是油、水的分離狀態,雖有問題的設計,但形同虛設。
3、重、難點不突出。有的學生預設的重難點,在課堂上沒有體現出來,重點沒有突破,疑難問題依舊沒有解決。一堂課沒有“起伏”狀態,各知識點都平均分配時間,整個課堂看來雖是一板一眼的進行,但是給人平平的感覺。
4、重復設題現象嚴重。有的學生沒有取舍能力,對同一個問題的設計出現了重復現象,雖為不同角度的設計問題,但自己的辨識性欠缺,哪個問題都不舍得丟,造成一堂課只圍繞著一個問題走,沒有一定的梯度,更沒有體現出一定區分度。
5、個別學生出現知識點的錯誤。自己貯備知識的含量欠缺,遇到學生回答問題中出現的知識性錯誤不能做到及時糾正,和給予正確的指導,這種現象雖然是極少數狀況,但是也看出學生教學的一些不足。
這次教學模式上的嘗試得到了學校教研領導的支持和學生的認可。更使我們教師有了和學生共同努力提高語文學習的信心。以后在教學中我們會逐步完善,使之成為高中課堂教學中的一個亮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