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醫療技術處置預案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關鍵詞醫務人員銳器傷原因防控策略
醫務人員在從事診療、護理等工作過程中容易受到污染銳器針刺傷損害導致感染血液傳播性疾病。本研究對某醫院臨床醫務人員進行銳器傷發生情況調查以了解醫務人員銳器傷發生的主要原因及危險因素為制定有效的防控策略提供理論基礎。
資料與方法
一般資料:研究對象為某市級醫院進入臨床可獨立上班醫務人員共7名。
研究方法:要求臨床各科室發生職業暴露的醫務人員立即報告院感科院感科核實情況后立即按職業暴露防護處置標準操作規程指導其進行防治同時填報結構式銳器傷原因調查表要求調查對象認真如實回答并一次性完成調查問卷。
結果
一般狀況:9年1月~11年1月共接報告銳器傷1人次受暴露醫務人員共8名平均暴露次數17次暴露率為6。其中醫生8名暴露5人次平均暴露次數1次暴露率為686;護士19名暴露6人次平均暴露次數19次暴露率為6。
銳器傷發生類型及地點:醫務人員銳器傷發生類型主要為注射器針頭(7)、頭皮針輸液器針頭(59)、血管鉗(167)和穿刺針(9)。銳器傷高發地段主要為各病室內(6)、處置室(18)、手術室(17)和治療室(15)等侵入性治療操作密集地段及醫療廢物處置地段。
銳器傷發生情況及處理措施:醫務人員銳器傷發生原因主要為自己/助手不正確操作(88);傷害發生最危險的環節為患者靜脈輸液或手術的時候(9)、操作后處理廢棄物(98)。銳器污染情況分析報告的1起銳器傷事件中銳器明顯被血液污染的有59起(66)銳器被血液傳播疾病患者的血液污染的有7起(18)。81的醫務人員發生銳器傷后能按正確的緊急處置方法擠出血并用流動水清洗、消毒71的銳器傷的受傷程度以輕中度傷為主其中僅表皮刺傷未出血或滴血占1皮膚刺傷有流血占69。
討論
本結果顯示護士和手術相關科室臨床醫生是銳器傷發生最多的工種。可能由于侵入性操作的增加工作負荷的增大提高了醫生職業暴露的危險性。職業暴露的科室集中在病房可能與病房中人員較多污染較為嚴重有關。暴露的途徑主要以針頭、縫合針刺傷為主說明銳器傷仍然是最常見的職業暴露原因。
98的銳器傷是操作后處理廢棄物所致這與國內多項研究報道一致1-可見醫院醫務工作者要認真執行操作標準糾正導致針刺傷的高危行為。實施標準預防盡量應用不接觸技術處理尖銳物品時要提高警惕預防銳器損傷處理醫療廢物時嚴禁用手直接抓取所有被血液、體液污染的廢棄物均焚燒處理。
銳器傷發生原因主要為自己/助手不正確操作說明不安全、不規范操作是職業暴露的主要原因加強防護意識培訓同時應重點加強標準操作規范的培訓院感科應與醫務處和護理部聯合對醫務人員培訓基本的醫療護理操作常規防治因不正確操作引起銳器傷。
本次調查銳器傷暴露源種類時66的銳器物明顯被血液污染18銳器物被血液傳播疾病患者的血液污染。醫院管理部門應制定切實可行的職業暴露防范措施、處理預案和保障制度把職業暴露時間的檢測工作作為醫院感染管理部門的常規檢測項目定期抽查醫務人員職業防護措施落實情況完善職業暴露的處理流程凡新職工上崗前均進行體檢并做好疫苗注射在職職工每年體檢定期注射疫苗。
本研究中81醫務人員發生銳器傷后能立即按正確的緊急處置方法擠出血并用流動水清洗、消毒傷口所有的銳器傷人員按處置標準操作規程指導其進行防治并進行血清學抗體追蹤檢測。通過以上預防措施近三年銳器傷發生率逐下降發生暴露風險后通過追蹤無一例因暴露感染血液傳播性疾病。
參考文獻
一、城市突發事件增多的主要原因
(一)現代城市的脆弱性容易導致“生命線”斷裂
我們知道,自然生態系統是一個封閉的生態系統,而且有很多鏈條相連,互相支撐,結構穩定,所以當遇到突然的環境變化一個連斷裂了,還有更多地連接相互支撐,形成了穩定的結構。而城市生態系統是一個半封閉的生態系統,是一條連接的生態結構。這種結構的特點就是單一而脆弱。不管人類文明多么發達,我們都不得不從開著的那個環節運來我們生活所必需品。而我們越來越依賴的現代化工具也都是在環境沒有突變的情況下實現的,一旦這個環節出了問題,所引起的一系列的連鎖反應就會瞬間發生:缺少能源,缺少食品,缺少衛生醫療用品等等。
人們對現代科學技術的依賴越來越強,生產生活和整個城市社會緊密地聯系在一起,能源、水源系統工程、各種建筑工程、交通工具、生物化學品、通訊網絡等等被稱為“城市生命線系統”,是保證城市生活正常運轉最重要的基礎設施。任何環節滯后或失靈都可能導致整個城市癱瘓。但是,我們多數城市的“生命線”設施老化,缺乏自我保護能力,極易成為技術性事故的高發區,技術處置程度也更加復雜。
(二)我國城市化進程的快速發展加重了城市運轉負荷
城市人口高度聚集,容易導致危機的發生。2006年全國城市化率已經倒到43.9%,城市化水平最高的上海、北京和天津已經分別達到88.7%,84.3%和75.7%。城鎮人口5.77億人。中國城市規劃標準一般是每平方公里1萬人。現代城市動則上百萬,甚至上千萬人,在一些大城市的中心區,甚至達到每平方公里2?萬人。人口流動群體,如此巨大人口的城市化,在世界上是找不到的。人口的集中和擴大,城市人口布局的過密,使城市的基礎設施不堪重負,歷史欠賬、歷史問題沒有完全得到解決,部分市政基礎設施嚴重老化,仍存在超負荷運轉、超時間運行。如此之多的人群,聚集在如此狹小的面積上,一旦出現問題,傳播速度之快,關聯程度之強,后果之嚴重是無法想象的。
(三)經濟與社會發展失衡是引發突發事件的潛在因素
由于城市化步伐的加快,大量的農村人口從農業轉入第二產業或者第三產業,從鄉村進入到城市,使得整個社會的結構也在發生比較大的變化。社會結構的多元化又導致的政治、經濟和文化發展不平衡,區域、民族和發生沖突,社會分配和再分配領域的不公平現象和就業問題的調控失衡。不同地區自然資源和發展水平各異以及社會不同階層在勞動分工上的差異性必然導致同一城市不同地區、不同階層貧富差距的擴大,部分低收入者將會產生失落感,心理失衡嚴重而導致仇富、報復社會等行為。此外,我們正處在發展的轉型時期,各類矛盾凸顯,產生一些不穩定因素,人民內部突發性群體矛盾增多、形式多樣,因占地、拆遷、企業改制等原因引發的仍然存在。這些都有可能誘發一定范圍的社會危機,從而破壞城市正常的生產和生活秩序,對城市公共安全構成威脅。
(四)信息化和全球化時代,城市之間突發事件的連鎖反應密切
在全球化和信息化時代,人、財、物、技術和信息等城市要素快速流動,全球各地之間關系更加密切、復雜,最終形成全球城市網絡化,使災難因素跨越國界更加容易,相互影響機會更多,增加了城市要素的不穩定性和不確定性,從而使傳統的城市結構變得更加脆弱和失衡,城市公共安全問題越來越突出。一個國家發生的突發事件,往往會迅速傳播蔓延到其他國家和城市,或者在其他國家和城市產生連鎖反應,近年來發生的瘋牛病事件、豬口蹄疫事件、亞洲金融危機、“9?11”事件、SARS事件、禽流感疫情等國際性突發事件,突出反映了這一趨向。我國實行對外開放政策,主動融入經濟全球化進程,獲得了更加廣闊的發展機遇,但也給我國城市帶來了更多的外來風險。
二、現代城市突發事件的主要特點
(一)突發事件呈高頻次、多領域發生的態勢
在城市化進程快速推進的今天,特別是20世紀90年代以來,我國城市各種突發公共事件的種類和頻率都有所增長。除傳統突發事件外,新的突發事件發生的種類不斷產生,如水資源緊缺、高溫熱浪等新增自然災害,化學污染、大氣污染、垃圾污染、網絡病毒、工程事故等新增事故災難,食品中毒、SARS疫情、高致病性禽流感等公共衛生事件,商品搶購、走私販毒、智能犯罪、靜坐示威等新增社會安全事件。
(二)非傳統安全問題,成為現代城市安全的主要威脅
這類危機事件(尤其是人為危機和人為制造的危機)的組織性、暴力性和危害性都比傳統安全問題都有所加強。據部門調查,近年來發生的,絕大多數幕后有人策劃、煽動和組織,較大規模的更是如此。隨著組織性趨向明顯,呈現出持續性和反復性的態勢,鬧事方式不斷升級,規模不斷擴大,對抗性不斷加劇。
(三)連鎖反應增強,突發事件極易被放大為社會危機
危機與危機之間的引發與傳遞往往是迅速而快捷的。一個危機導致系統中某個子系統的失調、失控或癱瘓,將會很快傳遞到其他子系統,并迅速引起其他子系統失調、失控或癱瘓城市。城市中各個部門或行業之間聯系十分緊密,一旦發生突發事件,往往引發連鎖反應,產生一系列次生衍生災害。特別是城市中的生命線設施系統,如果其中一點遭到破壞,往往會使城市的正常功能無法進行,造成整個城市系統的部分或整體功能的癱瘓。如兩年前的冬天一場不大的雪,就使北京地面交通陷入癱瘓;又如,不久前,美國的幾根高壓線故障,就導致了北美大停電。由此可見,引起危機的事件并不大,但產生的后果卻是很嚴重的。
(四)突發事件造成的損失,以及國際、國內影響加大
由于城市由于人口集中、商業發達、財富集中,突發事件所造成的人員傷亡和經濟損失更加巨大,社會影響更為廣泛。像美國紐約世貿大廈被炸,這個事件
造成的損失是2000億美金,新奧爾良的颶風是1500億美金。我國城市災害傷亡人數約占全部災害傷亡人數的60%,占財產損失的80%以上,并且發生在城市的突發事件,往往會產生更廣泛的社會及至政治影響。特別是中國加入WTO后,經濟、文化和社會領域發生的危機越來越多地為國外媒體所關注。
三、當前城市應急管理的薄弱環節
轉型期的中國社會面臨諸多安全隱患,一旦危機發生,相關信息在信息化時代就面臨失控的局面,計劃經濟時代的“看門人制度”效力逐步弱化。負責危機處理的機構分割嚴重,配合生疏,很難協同作戰、信息共享,更增添了應對城市公共安全問題的難度;尤其是不負責任的心理和城市建設中的急功近利心態,使城市風險經常防范失靈,加上我國預警機制還相當落后,危機預警和監控機制欠缺,行政執法監控出現漏洞,以及危機處理操作不當而導致的人為社會安全危機,而且政府的協調能力也不盡如人意。
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目前很多街鄉鎮應急管理機構還處在確實狀態,深入到基層、一線的責任體系和工作機制還未形成。形成政府、企事業單位、社會組織、群眾自治組織和公民個人等全社會共同參與的應急管理工作格局;專業處置還有較大差距。一些專項應急搶險退伍在突發公共事件綜合應對上還有差距,統籌協調作用發揮不夠充分,尚不能全面履行預測預警、應急處置和恢復重建等各項工作職責。應急管理的預測預警、應急決策和處置、恢復重建等機制研究和建設工作剛剛啟動,尚未形成一整套貫穿于突發公共事件事前、事發、事中、事后全過程管理的規章、制度、工作程序和標準。應急管理保障工作還不到位。應急物資、救援隊伍、場所等各方面資源尚需進一步整合和優化配置,應急資源的規劃、建設和管理工作還不到位。這樣,必然使得城市發展面臨整體性的風險,如何加強應急搶險能力,完善應急管理體制成為公眾最關心的問題。
四、加強城市應急管理建設的建議
政府的防災減災職能有兩方面:一是提供公共服務;二是根據所管理的公共風險,提供公共安全,從此種意義上講,公共安全管理反而更加重要。即要從“危機處理”向“危機管理”轉化,這是城市管理者應急需調整的城市公共政策的風險要素。應急管理工作的加強應該遵循政府主導,專業處置、部門聯動,條塊結合、軍地協同,全社會共同參與的原則。積極推動應急管理工作向基層延伸,全力做好完善體制、健全機制、推進法制、加大宣教動員力度、加強應急演練等工作,提高預防和應對突發公共事件能力,為提升城市的規劃、發展、建設、管理、運行、服務水平發揮保障作用。
(一)大力加強監測預警能力建設,增強預防和應對突發公共事件_的增強預見性和主動性
建立跨部門、跨區域、跨災種的綜合監測預警平臺和預警信息平臺。提高自然災害短時預測和精細化預測水平,提高對水、電、氣、熱、交通、通信等城市生命線、城市基礎設施,以及環境等風險的實時監測能力,加強重點行業場所的安全監管,加強突發公共衛生事件早期識別能力,提高社會安全事件的早期控制能力,加強對次生、衍生災害的綜合分析能力。同時,加強與新聞媒體、社會團體、在京國際組織的信息溝通與交流,切實做好突發事件信息工作。
(二)加強城區專項應急隊伍建設,并建立城市綜合應急搶險救援隊伍,提高處置能力
一是強化加強城市各專項應急搶險隊伍建設,同時強化各隊伍之間的協作機制建設,理順各專項應急指揮部之間工作關系,做到應急聯動,協同應對,確保各專項應急指揮平臺的互聯互通和有效對接。二是盡快組建通信保障和信息安全專項應急指揮部,負責政務網絡、廣播電視網絡、公共信息網絡的基礎設施和信息安全突發事件的統一協調與組織應對工作,統籌協調全市通信資源,提供應急通信保障。三是以本市消防安全應急指揮部為依托,擴充功能,增加設備,加強培訓,建設市級綜合應急搶險救援隊伍,切實提高突發事件的綜合處置能力。
(三)加強基層單位和社會單元的預案體系建設,提高覆蓋率和可操作性
應急預案體系要向基層延伸,推進各地區、各行業和各單位的應急預案建設,基本構建“橫向到邊、縱向到底”全覆蓋的應急預案體系。加強對街道、社區、學校、企事業等各社會單元應急預案編制工作的督促和指導。做好各級各類相關預案的有效銜接和配套工作,建立健全應急預案的動態管理制度,經常性地開展各類專項演練和跨地區、跨領域的綜合演練,不斷增強應急預案的針對性、可操作性和實用性。
(四)推進全市綜合應急保障體系建設
適應應急管理新形勢、新任務的要求,規劃、建設并使用統一的應急標志,組建專兼結合的應急志愿者隊伍,研究制訂動員和鼓勵志愿者參與應急救援工作的辦法。統籌規劃、統一管理應急儲備物資,建立物資儲備數據庫,制定調用方案。落實應急專項資金和公共財政應急儲備資金制度,制定出臺使用辦法,保障突發事件預防和應對工作所需經費。加強人員密集場所,商務、小區等重點地區的應急避難場所建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