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高中歷史必備知識點總結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關鍵詞:高中歷史;綜合素質;論述能力
要提高學生的歷史論述能力,首先我們要認知什么是歷史論述能力?論述能力是指一個人敘述并歸納、總結、概括事實,表達觀點的能力,在歷史教學上則是指學生通過給定的歷史材料歸納基本史實重點、表達觀點的能力。近年來,在高中歷史考查中論述類的題目越來越受到重視,分值不斷提高,但是這類型的題目也被學生視為最難解決、最難得分的題目。出現這樣的情況,這與教師在平時教學中教學重點的側重存在很大的聯系,教師對于學生論述能力培養的不足,導致學生在面對這些問題時無從下手,在答題過程中出現:史實運用不準確、觀點不明確,文字表達不恰當等問題。要想提高學生的論述能力,筆者認為要可以從鞏固基礎歷史知識、自主探究學習、培養綜合學習能力三方面入手。
一、鞏固歷史基礎知識
在學生閱讀一段歷史材料時,常常出現不知道材料所述史實、不知道材料出處的問題,這是因為學生對基礎歷史知識掌握不牢固,知識面不夠廣泛。學習歷史這類人文學科,不能夠讓認知和思維太過局限,要V泛的了解和學習相關知識。在高中歷史學習中就要以課內學習為重點,以課外學習為延伸。
(一)以課內學習為重點
高中歷史學習要以考試為重,所以對于課內歷史知識的學習至關重要,首先我們要做好的就是引導學生牢固掌握課內知識。課內學習材料重點是教材,高中歷史教材主要是從縱向、橫向兩方面展開,縱向的時間線和橫向的分類史實,因此我們在教學時也主要按照這樣的順序。高中歷史需要學生掌握的知識點繁多復雜,難以讓學生生硬的死記硬背,此時我們就需要引導學生掌握科學的學習方法,系統、結構的學習。
首先構建學習主線――把握時間軸,許多學生在學習歷史知識時最大的困難就在于記不清歷史事件的具體時間和時間順序,所以我們可以把教材拉通,按照朝代順序把具體的時間線給學生理清楚,讓學生掌握清楚。其次,模式化掌握重大歷史事件,高中階段對歷史的探討主要是掌握重要的歷史事件,例如、工業革命等等,對于歷史事件的學習主要是把握其時代背景、起因、過程、結果、影響這五方面。采取這樣模式化的教學方式學生可以保持清晰的思路,提高教學和學習效率。
(二)以課外學習為延伸
歷史學習最忌諱知識的掌握不夠,在高中階段由于教學時間的有限,教師往往只能對教材的內容進行教學,而學生也很少自主的去擴展課外閱讀,這就導致歷史知識儲備不足。雖然考試大綱明確了考試重點,老師可以有選擇的安排教學內容,有側重的教學,但是知識都是環環相扣的,任何一個獨立的事件都和其他事件有著直接或間接的聯系,這個聯系往往就成為了解答問題的關鍵,所以在有重點的教學和學習的同時,我們也要對重點外、課本外的知識有所涉獵。
二、培養學生自主探究學習的能力
高中歷史對學生論述能力的考查從某種程度上來說,也是對學生自主探究學習能力的考查,在論述過程中要求學生在特定時間內充分運用累積的知識,研究歷史問題并解決現實問題。這就要求教師在平時的教學中注意對學生自主探究能力的培養,在平時的教學課程中安排探究性的課程,提出探究課題,引導學生自主學習,激發學生的思考力、學習力,逐步培養學生的論述能力。例如在學習時,對于其對我國的影響究竟是利大于弊還是弊大于利,眾說紛紜、觀點不一,我們就可以在這一問題上讓同學們進行探討,表達觀點,形成完整的論述,并且在表達觀點的過程中要注意主客觀相結合,用事實作支撐,避免完全的主觀臆斷。
三、培養學生的綜合學習能力
高中歷史對學生論述能力的考查如果拆開來看,是對學生學習能力的綜合全面考查,論述的前提條件是理解材料,所以首先要提高學生的理解能力,其次是對問題的思考能力,最后是總結表達觀點的表達能力。
(一)提高歷史理解能力
理解能力的提高尤其是歷史理解能力,需要與學科特點相結合,同時結合學生的學習特點。提高理解能力需要以大量的材料閱讀量為支撐,所以首先我們要保證學生能最大限度地閱讀歷史材料,包括教材和適當的課外延伸材料。在平時的教學過程中教師要注意引導學生形成思維慣性,以一個特定的角度切入問題思考,把握問題或現象的實質。比如關于一個歷史人物的評價,我們就要讓學生分辨出其中的客觀事實敘述和主觀評價;關于兩段相似史實的評價就要思考其異同點,掌握普遍規律。
(二)不斷激發學生思考
學習探究需要保持思考才能發現問題、解決問題,所以教學中要注意對學生思考能力的激發。我們在教學過程中不能只是單一的講授,讓學生只是聽課而不參與到課堂中,不參與到學習內容中來,參與課堂的最好方法就是思考問題,已有的知識并不是絕對全面的、完全正確的,其中必然存在著許多未解決的問題。另外由于個人主觀立場的不同,對于同一問題會有不同的看法,所以保持思考是參與到學習中的最佳途徑。例如在教學中我們引導學生閱讀了教材之后,對于其中需要研究的原因、過程等問題,我們不要直接提出,而是讓同學們思考問題,表達觀點,逐步達到通過學生的思考得出答案的目的。
(三)提高學生的表達能力
關鍵詞:自主學習;有效教學;歷史教學
自主學習是以學生作為學習的主體,主動學習,通過學生獨立的分析、探索、實踐、質疑、創造等方法來實現學習目標。陶行知先生說:“我以為好的先生不是教書,不是教學生,而是教學生學?!币虼耍處煹穆氊煵粌H在于自己會“教”,更在于會指導學生的“學”和教會他們“會學”?!笆谌艘贼~,不如授人以漁,”要把“維持型”學習變為“創新型學習”,把“一次求學”變成“終身求學”,這要求我們在歷史教學過程保障學生的主體地位以及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收獲學習進步的成就感。那么,高中歷史課堂又是如何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
一、精心設計學案
學生是學習的主體,是一個發展中的個體,在課堂上要盡可能地為學生提供自主活動的機會,使其真正成為課堂的主人。要留給學生學習的自由,必須充分尊重學生的創造力,這是學生參與自主學習的前提。在歷史教學中,我們教師最好在課前精心準備好學案,在上課時,留給學生大約10~15分鐘的時間,以學案為導學提綱,以學生自學自研、互研,教師導學釋題為手段進行的教學活動,目的在于培養學生自主能力。學案包括學習目標、重難點、方法指導、知識綱要及問題、優化練習和作業推薦。著力點放在思路引導上,盡力做到學習內容綱要化、問題化,學法指導具體化以及作業梯級化,能夠把傳授知識和發展智力很好地結合起來。而且通過學案教學還能實行因材施教,克服了舊模式中學習的機械性和盲目性,使學生主動學習,把握學習技巧,培養了學生的歷史思維能力。
二、進行必要的學法指導
通過對身邊的歷史學習成績較差的學生的了解,可以總結出有這樣一些原因:有些同學學習很認真,書讀得很熟,就是不知道怎樣運用;有些同學覺得歷史知識點太龐雜,記不??;還有些同學做選擇題總是做錯,等等問題,反映出他們缺乏歷史的有效學習方法,長此以往,這部分學生逐漸失去對歷史的學習興趣。因此,歷史教師在課堂上應經常把一些好的方法教給學生,學生掌握了科學的學習方法將終身受益,而且科學方法還是知識轉化為能力的橋梁和紐帶。教師的學法指導應滲透在學生認知過程中的各種思維活動里,如指導學生科學記憶、科學閱讀,學會思考、學會探究、學會創新等。這樣才能使學生真正掌握學法,從而有能力去學,自然而然就能夠對歷史學習有信心,也就有了學習興趣。同時教師在教學中,要以良好的自信情緒給學生一種情境,營造能學、會學的心理優勢,消除學生畏懼、緊張的心理,讓學生敢說、敢問、敢議、主動參與,使每個學生都真正感到自己和其他同學一樣能行,樹立依靠自己的力量學好歷史的勇氣和自信。
三、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
敢于提出問題,善于提出問題,是學生進行自主學習必備的思維品質。教師在課堂教學中往往引導學生所關注的社會生活提出問題,并進行探究討論,每一個問題的提出與解決,都源于學生的生活實踐,讓學生在主動體驗的過程中感知現實生活源于歷史,從而強化了情感、體察歷史知識內涵。學生只有對所學內容提出質疑,才會有進一步的思考,才能拓寬思維領域,提高自主學習的能力。比如,有一次講授人民版歷史必修三《科學技術的發展與成就》這一節內容時,有一個同學提出疑問:“為什么中國的系列火箭比較苗條,而美國的火箭比較粗壯?”對于這樣的一個問題我沒有急于給他們答案,而是和他們一起探究:我首先問他們中國的航天發射基地在哪里?火箭制造基地在哪里?怎么運輸?學生通過討論得知發射基地有酒泉、太原、西昌等地都在中西部地區,火箭是在上海等地制造,運輸采用火車運輸。然后再問他們:把火箭造得粗壯些,在運輸途中會遇到什么問題?坐過火車的學生經過思考回答說不能經過隧道。經過探究學生知道了中國火箭苗條的原因,但有同學繼續提出問題:為什么不把隧道拓寬些?我又繼續引導學生討論得到結論:是由鐵軌的寬度決定的。我又繼續提出問題:鐵軌的寬度為什么這么狹窄呢?跟誰有關?同學們又繼續思考和討論,最后得出驚人的結論:是英國人史蒂芬孫最初利用馬車改裝為火車機車,馬車的兩個輪子的寬度決定了鐵軌的寬度,也就是說代表世界最新科技的火箭技術竟然受到古代馬車的兩個輪子的距離的束縛!在究根問底的討論過程中同學們感知了現實生活源于歷史,也離不開歷史,他們明顯表現出了對歷史學習的熱情。雖然這節課偏離了教學重點,但明顯激發了學生學習歷史的興趣,原來歷史并不是這么的枯燥無味。
四、營造開放和諧的教學氛圍,激勵學生自主創造的熱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