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疾病預防宣傳知識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一、災害前的醫療救護與疾病預防策略
(一)切實加強領導,建立高效、統一的組織保障系統。
1、在市委、市政府統一領導下,市衛生局成立衛生防汛救災醫療救護與疾病預防控制工作領導小組及其辦公室,加強對衛生防汛救災工作的領導。領導小組的主要職責是:為市防汛指揮部提供防汛救災醫療救護與疾病預防控制工作的建議;協調、指導全市防汛救災醫療救護與疾病預防控制工作;積極組織和協調全市衛生人力資源,對災區醫療救護與疾病預防控制工作進行緊急支援。
2、縣區、鄉鎮兩級醫療衛生單位都應成立相應的防汛救災醫療救護與疾病預防控制領導小組,在市衛生防汛救災醫療救護與疾病預防控制領導小組的指導和當地政府防汛救災指揮部的領導下,統籌安排當地的防汛救災醫療救護與疾病預防控制工作。根據當地汛情預測以及當地人口分布、衛生資源等實際情況,參照本預案,制定適合本地特點的防汛救災醫療救護與疾病預防控制預案,做到組織、人員和措施三落實。
(二)建立健全防汛救災醫療救護與疾病預防控制技術保障體系。
1、制定Xx市衛生防汛救災醫療救護與疾病預防控制應急技術預案。市衛生行政部門組織有關醫療和衛生防病專家,根據本市可能發生的汛情級別和造成的破壞程度以及人員傷亡情況的預測,全面評估本市醫療救護與疾病預防控制應急反應能力,制定本市防汛救災醫療救護與疾病預防控制應急技術預案。
2、完善市衛生系統防汛救災醫療救護隊伍,成員以Xx市公共衛生突發事件應急衛生救治隊和“三網”建設意外傷害醫療組為主。我市鄉鎮以上醫療機構,要分別組建防汛救災醫療救護隊和預備隊。醫療救護隊和預備隊要以創傷外科為主,適當配備其它相關專業的臨床醫護人員。負責全市災害地區指定區域內傷員的分級救治和轉運。
3、完善市衛生系統防汛救災疾病預防控制隊伍。以市疾病預防控制中心和衛生監督所聯合組建市級防汛救災疾病預防控制隊伍,各鄉鎮衛生院成立防汛救災疾病預防控制小組。疾病預防控制隊伍由從事流行病、免疫接種、消殺和環境、飲水、食品以及職業衛生等工作的公共衛生專業人員和相關的檢驗、藥械供應工作等人員組成,負責災害地區指定區域內的疾病預防控制工作。
4、防汛救災醫療救護與疾病預防控制隊伍要配備必需的現場醫療救護設備和藥品,消殺滅藥械、預防用生物制品,檢驗設備、試劑及必備的個人防護物品和生活物資,保持通訊暢通,以保障應急任務的執行。
5、開展防汛救災醫療救護與疾病預防控制技術培訓和應急演練活動。為了提高醫療救護隊與疾病預防控制隊伍的技術水平和整體應急反應能力,市衛生局、各醫療衛生單位要有針對性地進行相關技能和個人防護知識的專業培訓,根據實際情況適時組織不同規模的模擬演練,發現問題及時調整人員。
(三)收集災害醫學信息資料。
在市委、市政府的統一領導下,市衛生防汛救災救護與疾病預防控制領導小組應協調有關部門做好災害及其災害發生后,可能危及人民群眾生命與健康的信息資料收集,為市委、市政府提供決策參考,以加強對防汛救災防病指導工作。
災害醫學信息資料應包括以下內容:1、人口分布和生命統計資料;2、衛生資源配置、疾病動態、傳染病監測資料;3、重點傳染病的動物宿主和病媒生物的分布資料;4、醫療救護和疾病預防控制藥械的儲備資料;5、其它相關資料。
(四)做好防汛救災醫療救護與疾病預防控制所需的經費、藥械、血源、物資的籌集、儲備和管理。
各級衛生防汛救災醫療救護與疾病預防控制領導小組要根據預測災情波及的范圍,提出救災醫療救護與疾病預防控制所需經費的測算,藥械和物資的儲備方案,上報同級人民政府安排落實。并配合有關部門做好防汛救災醫療救護與疾病預防控制相關的防治藥品、設備和消殺滅藥械等物資的籌集儲備,保障應急供應。市中心血站要組織應急獻血隊伍,建立安全的血源儲備。
(五)完善醫療救護與疾病控制機構設施和設備,加強防汛抗災能力。
努力提高醫療機構醫療救護與疾病控制機構設施和設備的防汛抗災能力,保障防汛工作的正常運轉。
(六)開展醫學自救、互救和疾病預防控制的科普知識教育活動。
要充分發揮新聞媒體的積極作用,對公眾進行有針對性的災害發生時醫學自救、互救以及疾病預防控制科普知識的宣傳教育和培訓,提高自我防護意識和心理應激承受能力。
二、災害發生時醫療救護與疾病預防控制的應急措施
(一)啟動醫療救護與疾病預防控制組織系統和保障體系。
1、發生災情后,在當地人民政府的領導下,緊急啟動所設立的防汛救災醫療救護與衛生防病領導小組,根據所制定的預案,組織安排部署本行政區域內的醫療救護與疾病預防控制應急工作。并根據災情的需要組織協調相應的衛生資源對災區進行醫療救護與疾病預防控制的援助。
2、各醫療衛生單位在市衛生防汛救災醫療救護與疾病預防控制領導小組的指導和人民政府防汛救災指揮部的領導下,迅速開展以下工作:(1)對災害進行快速醫學評估,確定災害所引發的重點衛生問題,調配相應的專業救援隊伍。(2)開展醫療救護和疾病預防控制工作。(3)廣泛開展社會動員,并接受社會各界為災區醫療救護與疾病預防控制捐助的資金、防治藥品器械等,為災區提供醫療救護與疾病預防控制緊急救援。
(二)災區的醫療救護。
在市衛生防汛救災醫療救護與疾病預防控制領導小組的統一組織指揮領導下,醫療救護力量相互配合,劃分搶救區域,重點搶救重傷員,突擊救治中、輕傷員,對災區傷員進行分級醫療救護。
1、現場搶救。到達現場的醫療救護人員要及時將傷員疏散轉送出危險區,在脫險的同時進行檢傷分類,標以傷病卡,并按照先救命后治傷、先治重傷后治輕傷的原則對傷員進行緊急搶救。現場搶救的主要措施是止血、包扎、固定和合理搬運,準備轉運至適宜的醫院。
2、早期救治。醫院對接收的傷員進行早期處理,包括糾正包扎、固定,清創、止血、抗休克、抗感染,對有生命危險的傷員實施緊急處理。同時醫院要做好救治傷員的統計匯總工作,及時上報。
3、傷員轉送。超出醫院救治能力的傷員,醫院要寫好病歷,在統一安排下,及時將其轉往指定的醫院,并妥善安排轉運途中的醫療監護。
(三)災區疾病預防控制工作。
加強對傳染病防治和公共衛生工作的監督管理,組織疾病預防控制專業人員實施衛生防疫措施。
1、加強災后疾病監測工作,組織開展災區現場流行病學調查,對災區可能發生的傳染病及其危險因素進行分析、預測,并提出防治措施。
2、加強疫情報告,實行災區疫情專報制度。在災區工作的醫療衛生人員按要求向指定的衛生機構報告疫情,對重點傳染病和急性中毒事故等實行日報和零報告制度,同時報告衛生行政部門和當地政府,以便及時組織力量開展調查處理,迅速控制和撲滅疫情。
3、加強飲水衛生監督管理。及時確定可供飲用的水源,定期開展飲用水源的衛生狀況監測。對分散式供水用漂白粉或漂白粉精片等進行消毒。
4、加強食品衛生監督管理和宣傳教育。對災區的食品要進行抽檢,及時發現和處理污染食品,消除食物中毒的隱患,預防食物中毒和其它食源性疾患。
5、指導開展環境的衛生清理。加強災民聚集地的廁所及垃圾場的設置和管理。對患傳染病死亡的尸體應依據有關規定進行處理。
6、加強對蚊、蠅、鼠等病媒生物的監測,安全合理使用殺蟲、滅鼠藥物,采用多種措施,及時有效開展殺蟲、滅鼠等工作。
7、認真做好對參加救災防病醫療衛生人員的自身防護。
(四)開展疾病預防控制知識的宣傳活動。
充分利用各種宣傳手段,對災區群眾進行健康教育和疾病預防控制知識的宣傳,最大限度地提高宣傳教育的覆蓋面,提高群眾自身防護、自我保健意識和心理調節能力。
三、災害后期的醫療救護和疾病預防控制工作
(一)開展災后醫療衛生機構的恢復和重建工作。
1、派往災區的醫療救護隊在完成醫療救護任務撤離災區前,須做好與災區醫療機構的交接工作,確保災區傷病員醫療工作延續。
2、災區醫療衛生保健機構與設施的恢復和重建工作,要在當地人民政府的統一領導下納入地方政府災后重建整體計劃,統一規劃,優先安排,確保醫療救護與疾病預防控制工作的正常運轉。
(二)災后傷病傷殘人員的治療與康復。
1、繼續做好災區留治傷病員的治療工作。可以采取門診、巡回醫療、家庭病床等多種形式,對傷病員進行檢查、治療,同時還要對發現的漏診傷病員及時治療。
2、對于轉院的傷病員,進行系統檢查,優化治療措施。根據恢復情況,醫院可按照領導小組的統一安排,將基本痊愈的傷員轉送回當地,并與當地醫療機構做好銜接工作。:
3、當地醫療衛生人員須對傷愈出院的傷病員進行回訪、復查,對有功能障礙的傷員指導他們科學地進行功能鍛煉,促進康復。
(三)災后的疾病預防控制工作
各醫療衛生單位要做好衛生防病工作,確保大災之后無大疫。
1、完善疾病監測系統。
(1)加強對傳染病監測和疫情報告各個環節的督導檢查,落實各項防病措施。(2)繼續加強災區重點傳染病的預防與控制工作,防患于未然。(3)加強疾病監測與報告工作,及時評價和反饋監測信息。報告內容包括法定報告傳染病、人口的暫時居住和流動情況、主要疾病的流行動態等。
2、廣泛開展群眾國衛生運動。按照“政府組織,地方負責,部門協調,群眾動手,科學治理,社會監督,分類指導”的工作方針,整治居住區和公共場所的環境衛生,清運垃圾污物,做好人畜糞便、垃圾的無害化處理;消滅蚊、蠅孳生地,開展居住地及其周圍的滅鼠工作,努力消除傳染病可能發生或傳播的條件。
3、加強食品衛生和飲水衛生監督管理。
(1)強化對食品的生產、加工和經銷衛生監督管理以及從業人員的健康體檢和食品衛生知識的培訓。(2)加強飲用水源和臨時供水設施的衛生監督管理,定期監測水質,保障供水安全。
4、加強流動人口的衛生管理,及時發現傳染病人,采取措施,防止疫病的播散。
一、加強組織領導,完善疾病預防控制職能
本院按要求設置公共衛生科,切實增強履行疾病預防控制職責的能力,并成立了疾病預防控制工作規范化建設的領導小組和工作專班,保證開展基本公共衛生服務的必備條件。
組長:
副組長:
成員:
領導小組全面負責疾病預防控制工作規范化建設的組織督辦檢查工作。醫院公共衛生科負責組織相關科室落實各項公共衛生職能;醫院醫務科負責醫療救治和相關培訓;醫院臨床科室負責落實本科公共衛生職能。
二、認真做好健康教育
利用黑板報及講座等形式,及時向人民群眾宣傳黨的衛生工作方針、政策、公共衛生教育、傳染病防治法、食品衛生法等法律法規,開展公共衛生教育、傳染病與季節性疾病的防治教育、常見救護知識教育、用藥知識教育,以及康復醫學知識教育等,增強人民群眾健康意識,提高健康水平。
三、傳染病防治管理
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傳染病防治法》、《中華人民共和國傳染病防治實施辦法》及時收集疫情信息資料,按時匯總,準確及時上報;認真做好腸道門診登記工作,特別是每年五月一日至十月三十一日對腸道門診的病人認真登記,完成霍亂檢索工作;成立發熱門診,完成瘧原蟲檢索工作,防止傳染病的流行。
四、預防接種工作
在本院婦產科設置預防接種室,持證上崗,嚴格按免疫程序和《預防接種工作規范》的要求實施接種。
五、公共衛生培訓工作
根據《傳染病防治法》要求,對全院醫務人員每年進行兩次傳染病相關知識培訓。、新入院的醫生必須進行傳染病相關知識培訓,經考試合格后,方可上崗。培訓內容主要包括:傳染病防治法、突發公共衛生管理條例、衛生部37號令、傳染病監測信息工作指南、傳染病診斷標準等相關內容。
六、加強重癥精神疾病和死亡監測管理工作。
七、成立醫院感染科,按要求布局,根據《傳染病防治法》要求,承擔傳染病救治任務。
村衛生室工作計劃(一)20xx年我村衛生室各項工作,將在鎮衛生院、村委以及上級業務部門的正確領導下,緊緊圍繞全鎮衛生工作會議精神和20xx年度各項工作任務,進一步加強業務學習及加大衛生工作宣傳力度,確保我村衛生工作各項任務指標全面落實,現將工作計劃提出如下:
一、行政管理:
1、年初有工作計劃,年中有自查報告和半年總結,年終有總結和考核自查報告。
2、每月向上級領導匯報工作一次,各種制度上墻,按時完成各種材料上報工作。
3、使用統一的基本醫療、疾病預防控制、婦幼保健、健康教育、等工作登記表、卡、冊、檔案規范管理。
4、積極開展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宣傳及醫療服務工作,積極參加藥品統一代購及鄉村一體化管理。
5、按時參加例會及業務學習培訓,并作好學習筆記。
二、疾病預防控制
1、認真作好疾病預防控制的健康教育宣傳工作,嚴格執行傳染病防治法,按時上報疫情,報告率100%,嚴防傳染病的發生及爆發流行。
2、計劃免疫工作:按時通知和督促接種對象進行疫苗接種,按計劃完成各苗的接種任務。
3、積極參加上級安排的計劃外各種疫苗活動。
4、按時完成上級布置的各項任務。
5、認真作好結核病人治療的全程督導,督導率100%。
6、及時上報本村死亡人員、發熱病人。
三、婦幼保健工作
1、及時準確上報本村的孕婦數及出生情況,認真填寫及開展高危孕婦的篩查,確保各項任務指標的全面完成。
2、認真做好婦幼衛生知識及降消項目的宣傳工作,村宣傳覆蓋面達100%,孕婦知曉率100%(外出除外)。
3、按時準確上報各種報表,資料存根等進行歸檔保存。
4、做好孕產婦的轉診工作。
四、醫療工作
1、遵守職業道德和醫德醫風規范以及村衛生室的各項管理制度,嚴格按照操作規程開展醫務服務工作。
2、處方書寫規范,用藥、收費合理,配伍正確,并有病情和治 療記錄。醫療垃圾及時正確處理并完善記錄備查。
3、熱情接待病人,不得推諉病人和拒絕出診,做好病人的轉診工作。
4、做好農村新型合作醫療工作的宣傳動員工作,讓農民得實惠。
5、認真執行基本藥物制度和藥物零差價銷售。
五.健康教育
1、認真做好本村的健康教育和健康咨詢工作,制定好全年的健康工作安排 ,做到工作有計劃,做后有總結。
2、針對重點人群有針對的慢性病進行講解,讓老百姓了解一些慢性病和常見病的預防和治療情況。
3、對季節性的疾病做好預防工作,特別是一些具有傳染性的疾病,讓老百姓增強傳染病的認識和懂得一些防治知識。
4、加強學校和公共場所的健康宣傳。
我衛生室工作計劃有所不周,以及在以后的生產實踐中會存在許多不足之處,望上級領導在督導工作時加以指正。
村衛生室工作計劃(二)20xx年我村衛生室各項工作,將在鄉衛生院、村民委以及上級業務部門的正確領導下,以“xx”重要思想和科學的發展觀為指導,緊緊圍繞全鄉衛生工作會議精神和20xx年度各項工作任務,進一步加強業務學習及加大衛生工作宣傳力度,確保我村衛生工作各項任務指標全面落實,現將工作計劃提出如下:
一、行政管理:
1、年初有工作計劃,年中有自查報告和半年總結,年終有總結和考核自查報告。
2、每季度向村領導匯報工作一此,各種制度上墻,按時完成各種材料上報工作。
3、使用統一的基本醫療、疾病預防控制、婦幼衛生、健康教育、工作督導等工作登記表、卡、冊、檔案規范管理。
4、積極開展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宣傳及醫療服務工作,積極參加藥品統一代購及鄉村一體化管理。
5、按時參加例會及業務學習培訓,并作好學習筆記。
二、疾病預防控制
1、認真作好疾病預防控制的健康教育宣傳工作,嚴格執行傳染病防治法,按時上報疫情,報告率100%,嚴防傳染病的發生及爆發流行。
2、計劃免疫工作:按時通知和督促接種對象進行疫苗接種,按計劃完成各苗的接種任務。
3、積極參加上級安排的計劃外各種疫苗活動。
4、按時完成上級布置的各項任務。
5、認真作好結核病人治療的全程督導免費,督導率100%。
6、及時上報本村死亡人員、發熱病人。
三、婦幼衛生工作
1、及時準確上報本村的孕婦數及出生情況,認真填寫及開展高危孕婦的篩查,確保各項任務指標的全面完成。
2、認真做好婦幼衛生知識及降消項目的宣傳工作,村宣傳覆蓋面達100%,孕婦知曉率100%(外出除外)。
3、按時準確上報各種報表,資料存根等進行歸檔保存。
4、做好孕產婦的轉診工作。
四、醫療工作
1、遵守職業道德和醫德醫風規范以及村衛生室的各項管理制度,嚴格按照操作規程開展醫務服務工作。
2、處方書寫規范,用藥、收費合理,配伍正確,并有病情和治 療記錄。醫療垃圾及時正確處理并完善記錄備查。
一、貫徹實施《疫苗流通和預防接種管理條例》,全面推進免疫規劃工作
1、落實擴大免疫規劃政策措施,繼續加強各種預防用生物制品的管理。大力推廣使用各類預防用生物制品,要加強全縣預防用生物制品的統一管理,各鄉鎮要在縣疾控中心的統一指導下開展各種疫苗的預防接種工作,確保預防接種安全、有效,確保冷鏈運輸,提高預防接種效果。
2、抓好兒童計劃免疫接種工作,控制疫苗針對疾病的發生,確保計免90%達標復審通過。重點抓好兒童“五苗”接種和建卡建證工作,做好資料的收集整理工作,鞏固計免90%達標成果,保證兒童基礎和加強免疫接種合格率以鄉為單位達95%以上。各預防接種單位要抓好轄區內新生兒童的建卡建證工作,建卡率達95%,建證率達90%以上;加強對流動兒童、留守兒童的預防接種登記管理,全面落實預防接種證查驗制度,新入學、入托兒童查驗接種證率達95%以上,同時要做好查漏補種工作,保證基礎免疫接種率,提高及時率。各單位還要做好AFP病例的監測與報告工作,做好有關預防接種的各種登記,加強對預防接種異常反應的監測報告,按要求及時上報各種計免資料。
3、完成預防接種門診標準化和和信息化建設,完善預防接種服務體系。
認真貫徹執行衛生部頒布的《預防接種工作規范》,進一步完善優質預防接種服務網絡,為廣大群眾提供安全、方便、有效、合理的免疫接種服務。
二、突出工作重點,全方位推進疾病預防控制工作
1、加強腸道門診建設,做好霍亂防治工作。
縣級醫療單位要常年開設腸道門診,做好腹瀉病人的檢測工作,各鄉鎮衛生院4~11月份開設腸道門診。加強對全縣各醫療衛生單位腸道門診工作檢查指導,加強霍亂疫情監測(病原學監測和外環境水監測)與報告,健全霍亂防治隊伍并開展演練,做到常備不懈,確保能夠及時正確處置疫情,不發生二代病例。
2、重點抓好甲型H1N1流感、手足口病防治工作。
規范疫情監測和報告,抓好學校、托幼場所等重點場所甲型H1N1流感、手足口病疫情防控,加強重癥病例救治,強化健康教育和輿論導向,最大限度減少重癥病例和死亡病例的發生。
3、認真貫徹實施《艾滋病防治工作條例》,做好艾滋病、性病防制工作。
(1)健全艾滋病防治工作組織領導,加強艾防專業隊伍和艾防網絡的能力建設。縣疾控中心、縣人民醫院和婦保院VCT咨詢室要按要求開展好人群的艾滋病自愿咨詢檢測和艾滋病防制工作,完成我縣免費自愿咨詢檢測任務。
(2)加強多部門防艾工作的合作,繼續做好大眾艾滋病宣傳,落實“四免一關懷”政策。各有關單位要加大艾滋病防治知識和政策宣傳力度,提高全民艾滋病知識知曉率。開展艾滋病病毒感染者、病人及其家庭的幫扶活動;做好艾滋病防治信息溝通工作,提高艾滋病抗病毒治療工作質量。
(3)抓好高危人群的艾滋病干預。加強對高危人群的監測、篩查、流行病學調查和對監管場所被監管人員開展艾滋病抗體檢測。做好工作者、吸毒人員與公安監管場所被監管人員等高危人群的防艾宣傳教育工作。努力提高我縣艾滋病病人和感染者發現率、管理率、治療率、干預措施覆蓋率。
(4)加強性病防治工作,進一步加強性病、艾滋病防治管理和網絡直報工作。以監測為切入點,認真開展性病監測工作,在性病門診開展以控制梅毒和艾滋病經性傳播為目標的安全套推廣、艾滋病檢測和梅毒治療等工作。
4、加強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非典型肺炎、甲肝、乙肝等重大傳染病的防控。
完善各傳染病的應急預案及疫情監測系統,落實各項綜合防控工作措施,降低重大傳染病發病率,及時有效處置傳染病疫情,按要求完成好我縣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的監測工作任務。
5、做好防災防病工作。認真做好人員培訓、技術保障、落實經費與物資儲備等防災工作,一旦發生災情立即進行有效處置,確保災后無傳染病暴發與流行。
三、調動多方面力量,加強慢性病防控工作
1、認真做好省衛生廳“省乙型病毒性肝炎規模化現場流行病學和干預項目”課題,確保任務基本完成。
積極推進“省乙型病毒性肝炎規模化現場流行病學和干預項目”工作,圍繞專項目標,集中力量,加強任務的集成與銜接,保證調查工作質量。
2、完善工作機制,加快推進公共衛生均等化服務
積極推進公共衛生服務均等化,不斷提高服務質量,會同衛生有關職能部門,全力推進9項基本公共衛生服務,做好對高血壓病例、糖尿病病例和重性精神病患者的登記、隨訪和管理指導工作。
3、繼續抓好死因監測、傷害監測和食管癌/賁門癌早診早治等項目,完成好國家疾病監測點的各項監測工作。
(1)做好死因監測報告工作。各鄉鎮要加強對各村死亡報告的督促,每月定期收集上報死亡醫學證明書,注意審查,提高報告質量,確保報告死亡率達6‰以上。縣級醫院要加強醫院內死亡病例的網絡直報,保證報告率達100%。
(2)做好出生情況報告。有產科的醫療單位要及時認真填寫出生報告卡,報告率要求達100%。各鄉鎮還要加強對外縣出生、超生、偷生兒童的出生補報。
(3)開展好傷害監測。傷害監測是國家衛生部布置的監測項目,縣人民醫院、中心衛生院和衛生院要繼續加強內部的報告管理,動員各有關科室要做好每例傷害病例的填報,確保不發生漏報。
(4)認真開展食管癌/賁門癌早診早治項目工作。按照《省食管癌/賁門癌早診早治項目實施方案》要求,認真選擇項目實施點,組織宣傳、篩查工作,嚴把質量控制關,確保完成項目工作順利開展。
四、繼續做好地方病防治工作
按照上級要求,加強瘧疾、絲蟲病、麻風病等的病情監測,要繼續做好晚絲病人的關懷照料工作,要加強對鹽業批發和居民食用加碘鹽的監測,確保居民能食用合格的加碘鹽。
五、做好各種防病知識宣傳,有利推進疾病預防控制
在各重大衛生宣傳日、常見病高發期及自然災害多發期,采用多種方式對疾病的預防、控制進行多方面的系統宣傳,增強百姓防病意識,有利減少疾病的發生,積極推進疾病預防控制。
六、切實做好衛生監測工作
1、做好全縣的生活飲用水衛生監測。要經常性開展生活飲用水監測工作,并做好有關調查和水質分析報告。
2、加強全縣飲食、服務、公共場所等行業的從業人員的健康監測和飲食服務、醫療行業的消毒效果監測,杜絕食源性和醫源性傳染病的發生。
3、積極開展學校衛生監測,減少學生常見病的發生。
七、繼續加強人才隊伍和疾病預防控制能力建設
1、繼續引進衛生防疫人才,充實疾病預防控制隊伍。年內引進衛生專業人才1~2名充實縣疾控中心,建議引進2~3名具有衛生防病專業知識的人員充實鄉鎮衛生院防疫力量。
2、加強在崗人員衛生防疫專業知識的培訓,提高防疫工作人員的業務素質和能力。各單位要經常派出人員參加傳染病和非傳染性疾病預防知識的培訓,縣疾控中心要經常性開展防疫人員疫情報告、免疫接種、疾病監測等業務知識和技能的培訓。
在這里,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食物強化辦公室用長達十年的時間,在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領導下負責實施全國性營養改善項目。十年時間,他們推進的《鐵強化醬油項目實施行動計劃》,使1.29億的高危人群中缺鐵性貧血的患病率下降30%;面粉強化政策成功達到降低預防神經管畸形發生率的效果;而他們發起的北京市寄宿制學校綜合食物強化試點項目,直接改善了中小學生中普遍存在的維生素A攝入不足的狀況,成功提高學生的營養健康水平;“嬰幼兒喂養與營養改善項目”針對農村地區的兒童,生長遲緩率和營養不良的狀況都得以明顯改善。
這所英文簡稱為FFO(Food Fortification Office)的機構,正試圖通過自己的努力,解決人們在告別饑餓狀況后的營養性疾病的困擾,用經濟、有效、可行的預防方法,積極采取行動,消除維生素和礦物質缺乏的危害。
食物強化
從天安門廣場出發向南,繞過前門和天橋的多條胡同,就能到達南緯路29號,其實它到天安門的直線距離不過兩公里。
南緯路中段緊鄰的兩棟辦公樓里,是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的多家辦公機構,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食物強化辦公室就在這里。在百度地圖中,你搜索不到它的名稱,不過在這里,他們正在通過一種對調味品的營養添加方式,努力將自己的影響力輻射到百度地圖中內陸的大部分省份,他們工作的目標是一個對大眾比較陌生的名詞—食物強化。
“雖然我國的溫飽問題已基本得到解決,但是我國微量營養素的不足和缺乏并沒有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而改善,例如維生素A的缺乏。微量營養素的缺乏是不會隨著國民經濟的發展、人們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而自然消亡的。”—這是一段直奔主題的開場白,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營養與食品安全所研究員、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食物強化辦公室主任陳君石接受記者采訪時說:“食物強化是改善微量營養素缺乏的非常重要的營養干預手段,它不需要改變人們的飲食習慣,而且覆蓋面廣 、成本很低。”
他是中國食品毒理學學科的創始人之一,在1990到2000年三次開展中國總膳食研究,被世界衛生組織譽為發展中國家開展總膳食研究的典范,他也是最早進入南緯路29號制定中國“營養大計”的中堅。
其實我們需要一個更為系統的認識,就像教科書一樣:
鐵、碘以及維生素A、葉酸等缺乏直接摧毀人的健康和活力,它能直接或間接地造成死胎和流產,能讓腹瀉、瘧疾、麻疹等普普通通的兒科疾病變成致命的殺手,還能導致貧血、克汀病、失明和甲狀腺腫等疾病,使世界上千百萬人深受其害。但是最近的研究表明,這些傷害其實僅僅是一座巨大冰山的一角。即使是沒有任何臨床癥狀的中度微量營養素缺乏,也能妨礙大腦發育、傷害免疫系統,產生災難性的后果。而所謂“輕度微量營養素缺乏”實際上非常普遍,影響到世界上三分之一的人口,使國家和地區陷入“健康不良—貧困—教育水平低下—生產力低下—再度貧困”的惡性循環中。
出自南緯路29號成效最為顯著的食物強化計劃之一的,就是幾乎每家餐桌必備的調味品—醬油。
在FFO的辦公室里,這種經過營養強化的醬油有一個直白的名稱—鐵醬油—鐵強化醬油的簡稱,如同碘鹽。食鹽加碘被稱為20世紀公共衛生領域的最大成就。全球有100多個國家在食鹽中加碘,發展中國家有三分之二人口能吃到碘鹽。
鐵是地球上最豐富的礦藏之一,是人類使用最多的金屬之一,也是人體必需微量元素中含量最多的一種—人體內鐵的總量大約有3~4g,相當于一枚小鐵釘子那么重。盡管人們很早就知道鐵能賦予人健康,盡管鐵是人類了解和使用的所有金屬中最便宜和最常見的,但是這一枚“鐵釘”要在人體中補充起來并不是那么容易,目前鐵仍然是世界上最普遍缺乏的營養素,鐵缺乏被稱為“三大隱形饑餓之首”。
鐵缺乏對健康的威脅最可怕的是在于它的隱蔽性—只有當營養素的不足達到了一定的程度,表現出明顯的缺乏癥狀時,也就是當嚴重到隱性饑餓導致營養缺乏性疾病發生的時候,人們才開始意識、重視和補充,即使從營養不良的死亡陰影中掙脫出來,但是也常常留下難以完全消除的,終生不愈的殘疾、大腦遲鈍、無法集中精力學習等傷害。
在中國,無論是在經濟發達的江蘇省,還是經濟欠發達的貴州省,還是經濟處于中流的河北省,鐵缺乏人群都不在少數。
江蘇作為全國有名的經濟發達地區,是全國有名的富裕地區之一。但是經濟的富庶并不能自然而然地消除鐵缺乏。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食物強化辦公室在2004年的江蘇省貧血率監測結果顯示:太倉市婦女貧血率為48%,常州也達38%。
當年,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食物強化辦公室在全球營養改善聯盟的支持下,首先啟動中國鐵強化醬油的推廣應用項目,并在其后的四年在全國各省、自治區、直轄市逐步展開。
食物強化具有覆蓋面廣、見效快、方法簡便、花費少、不改變人們的飲食習慣等特點,是各國控制和消除微量營養元素缺乏的首選。早在1941年,美國就公布了食物強化法,其中規定必須在面粉中強化維生素B1、維生素B2、煙酸和鐵。20世紀40年代后,各國紛紛對食品進行強化,并進行了相關立法。而在我國最成功的范例是食鹽的碘強化。
1997年11月,原中國預防醫學科學院營養與食品衛生研究所(現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營養與食品安全所)與國際生命科學學會中國辦事處(ILSI-FPC)共同在北京召開了“中國食物強化問題研討會”。會議最終決定采用食物強化的方式改善中國人鐵缺乏的現狀,并選擇了覆蓋面廣、攝入量穩定、便于在加工過程中統一添加的醬油作為鐵強化劑的載體,啟動中國消除鐵缺乏行動項目。
到2003年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食物強化辦公室成立時,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營養與食品安全所花費了五年多時間潛心研究試驗,終于研究出了一種最有效、最經濟、最方便的補鐵措施—通過食用乙二胺四乙酸鐵鈉(NaFeEDTA)強化醬油持久補鐵。經過反復的試驗,發現NaFeEDTA強化醬油比同類鐵強化產品具有更大的優勢:吸收率高、不改變醬油自身的食用方法和口感、改善貧血效果顯著,且安全經濟。
這是一項極度專業的研究成果,衛生部于1999年批準NaFeEDTA為食品營養強化劑,列入《食品添加劑使用標準》,并在2002年批準NaFeEDTA擴大應用范圍(在醬油中使用),將之列入《食品添加劑使用衛生標準》。但如何推廣和實現有效的結果仍是個未知數。
鐵強化醬油不同于碘強化食鹽,碘鹽是國家強制性的強化食品,而鐵強化醬油是非強制性的,消費者在購買醬油時可以根據自身健康的需要選擇。
2003年11月,鐵強化醬油項目領導小組正式成立,這個由原衛生部疾病控制司、原衛生部衛生法規與監督司、原衛生部衛生監督中心、中國疾病控制中心、中國調味品協會和醬油生產企業等多部門人員共同組成的,有著深厚國際、國內經驗的核心小組在鐵強化醬油的研發和推廣過程里起到了決定性的作用,他們掌握著全面的第一手信息,能夠就營養干預問題找到協調各部門渠道,控制活動和工作的進程,并運用技術、策略和權威來化解障礙。這種多部門合作的推廣模式也為企業的積極參與提供了組織上的信心保障。
2005年,鐵醬油項目已經分別在貴州、江蘇、河北、上海、廣東共建立了12個鐵醬油項目監測點,用以及時了解鐵醬油項目推動后,人群鐵營養狀況改善情況以及目標人群對鐵醬油的認知、態度和購買行為的改變,加快鐵醬油的市場化進程。
“八山一水一分田”的貴州省是一個鐵缺乏的高發區,2004年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食物強化辦公室聯合當地疾病預防控制中心工作人員對貴州省龍里、凱里、惠水以及貴陽市烏當區不同年齡段婦女的貧血狀況監測數據顯示,四個監測點的平均貧血率均在40%以上。從中國的國情出發,為了不加重百姓的經濟負擔,鐵醬油的價格與同品牌的普通醬油差距不大,但卻仍是貧困地區低質醬油的價格(每斤約五角錢)的兩倍。價格落差造成了鐵醬油推廣難以跨越的鴻溝。2004年10月,鐵醬油項目組從河北珍極釀造集團調入十萬噸低價位的鐵醬油注入貴州市場,以解貧困居民對鐵醬油需求的燃眉之急。隨后為了從根本上解決這一難題,鐵醬油項目組扶持當地醬油企業,進行改進工藝、更新設備,以生產出有質量保證的低價位鐵醬油,使鐵醬油項目在貴州省推動工作的蓬勃開展。
現在,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食物強化辦公室的數據顯示,鐵強化醬油項目已建立了30個監測點,監測點居民鐵強化醬油覆蓋率達到100%,居民認知率達到80%,貧血率較原來下降比率為30%。全國共有19家鐵醬油定點生產企業,約有6000多萬人群長期食用鐵強化醬油。
醬油之外
營養不良會對健康造成傷害的觀點已經為人們接受并認同,但是會有怎樣的傷害?人們依舊處于一知半解的狀態。在中國,微量營養素缺乏造成的健康威脅同世界其他地方一樣,危若壘卵:
每年有近100萬中國兒童出生時因為在胎兒時期缺碘而大腦發育不良;
每年有2萬名缺乏維生素A的兒童因感染患病率提高而死亡;
每年有35,000至40,000名嬰兒因缺乏葉酸出生缺陷,包括小兒麻痹癥;
每年有大約1000名年輕婦女因嚴重貧血在懷孕分娩期間死亡;
……
作為中國營養強化的策源地,南緯路29號實施的項目不僅僅是一瓶醬油。
在大多數人日常食用的面粉、調味品等食品中強化最容易缺乏的微量營養素,以改善人們的營養狀況,保證健康不受威脅。這種措施的優點在于既能覆蓋較多人群,又能在短時間內收效,而且強化的成本不多,還不需要改變人們的飲食習慣。
南米北面是中國一個延續千年的傳統飲食習慣。
面粉消費在中國有三大特點:西部人口消費量高于其它地區人口;低收入人群消費量高于中、高收入人群;農村人口消費多于城市人口,因此面粉是目標人群最佳食物載體。
2004年開始,為了改善西部地區人群微量營養素缺乏狀況和推動中國面粉強化政策,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食物強化辦公室在國家退耕還林地區甘肅省蘭州市和河北省圍場縣開展為期3年的強化面粉干預項目。
結果顯示干預組強化面粉日平均攝入量為117~260克,通過強化面粉顯著增加干預組婦女膳食中維生素A、維生素B1、維生素B2、葉酸、煙酸、鐵、鋅7種微量營養素攝入水平,其攝入量達到中國居民膳食營養素推薦量標準或適宜攝入量標準;血清鋅、血清葉酸和血清維生素A水平顯著升高。兩個干預組貧血率下降,鐵營養狀況明顯改善。
2006年一項對于山西省某地三個縣的調查結果顯示,其出生缺陷的發生率是中國平均水平的6倍。同年,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食物強化辦公室確定以山西省中陽縣和交口縣的試點鎮中有育齡婦女的家庭為目標人群,以優惠補貼的方式供應這些家庭營養強化面粉。
結果,每日食用強化面粉234g以上人群,神經管畸形下降率達87%;117~234g人群則下降83%。本次項目實施證明在出生缺陷高發地區通過面粉強化能達到降低預防神經管畸形發生率的效果。同時,生物學監測結果表明,連續食用強化面粉的育齡婦女,能很好改善鐵缺乏狀況,提高血清葉酸水平的同時降低同型半胱氨酸。通過添加葉酸和鐵的強化面粉能有效增加這些營養素的攝入,并改善營養狀況。
在形成人口素質的三個要素(遺傳、營養和教育)中,營養狀況對于人的體力、智力和發展潛能的制約作用非常顯著。對于正處于生長發育期的兒童來說,營養不良對其認知能力和行為有著即刻和長期的影響。
維生素A缺乏是一個世界性的營養問題,它同鐵缺乏、碘缺乏并稱為“三大隱性饑餓”,在發展中國家兒童中比較常見。據聯合國兒童基金會(UNICEF)的微量營養素項目1998年報道,維生素A缺乏是78個發展中國家的主要公共衛生問題之一,估計受影響學齡前兒童為2.63億;此外,發展中國家的孕婦和育齡婦女也是維生素A缺乏的高危人群。
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食物強化辦公室副主任霍軍生博士說:微量營養素攝入量普遍不足是我國長期以來存在的問題。維生素A缺乏就是其中之一。
2002年中國居民營養與健康狀況調查結果顯示,我國3~12歲兒童維生素A缺乏率為9.3%,邊緣缺乏率為45.1%。
2012年,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食物強化辦公室通過在北京兩個郊區縣29所中小學校推廣使用維生素A強化食用油,改善中小學生中普遍存在的維生素A攝入不足的狀況,以提高學生的營養健康水平,并以此探索一種適合在全國中小學食堂中廣泛推廣的食物強化工作模式。
霍軍生博士說:從全球來看,維生素A缺乏在貧困地區導致的失明,數量之多你都無法想像。所以,對維生素A缺乏絕不能等閑視之。
12月13日,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食物強化辦公室(FFO)發起的“打工子弟學校學生多種強化食品綜合營養素干預項目”在該項目試點學校—北京市大興區蒲公英中學內正式啟動。他們聯合帝斯曼營養促進項目(NIP)、中糧集團食品營銷有限公司分別捐贈了可供蒲公英學校近600名學生食用8個月的鐵醬油、“維力米”強化大米及福臨門維A油,以幫助改善該校學生的整體營養狀況。
“嬰幼兒喂養與營養改善項目“同樣讓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食物強化辦公室的工作人員付出了大量心血。他們奔波輾轉廣東、河北、陜西、吉林、湖南、甘肅、江西、山東、四川、浙江、貴州這12個省份的部分市、縣,通過專業培訓、健康教育、營養素補充等措施,改善項目地區6~36月齡嬰幼兒營養狀況,降低貧血患病率。
除了0~36月齡嬰幼兒喂養與營養改善項目的目標人群還包括農村地區的縣、鄉鎮、村三級的婦幼保健人員以及育齡婦女和嬰幼兒家長。項目將對基層婦幼保健人員開展全面、系統的培訓,內容包括母乳喂養、輔食添加、營養素補充、營養不足及呼吸道感染、腹瀉和貧血等常見病防治,以提升專業人員對于嬰幼兒喂養知識和輔食營養補充品的認識及咨詢技術。
營養科普
十年,光陰冉冉,白駒過隙。
2003年,國際微量營養素行動組織(Micronutrient Initiative)《維生素和礦物質缺乏:全球進展報告》,報告尖銳指出:“對維生素和礦物質缺乏的無知是我們最大的敵人—無論這種無知來自政府部門、食品行業、衛生部門還是大眾。”
這一年,隸屬于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的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食物強化辦公室成立。
“隨著社會經濟和食品生產的日益發展,人們的膳食越來越豐富,越來越豐盛,人們逐步擺脫了饑餓的困擾。但是,人們并沒有因為解決了饑餓的困擾就解決了營養性疾病的困擾,更沒有解決健康長壽的全部問題。營養科學研究的步步深入,人們對‘饑餓’的認識從‘吃不飽’已經進深到‘吃不好’”。陳君石對營養有著專業的認識:“吃不飽造成的饑餓是肚子的感覺,吃不好造成的饑餓是全身健康的感覺;后者可能人們主觀上還沒有意識到的”。
盡管陳君石是中國食品毒理學學科的創始人之一,但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食物強化辦公室在他的帶領下,一直堅持的卻是一場類似于掃盲性質的營養科普過程。
一直以來,由于中國內地健康營養教育的缺失,公眾們主要是從廣告和一些商業當中來獲取相關信息,普遍缺乏科學的營養健康知識,即便是白領也有40%是“營養盲”。
消費者在眾多的保健品或是強化食品等面前無從選擇,不知道應該選擇什么好。于是出現了這樣的局面:全盤的接收,什么都補;或是全盤的否決,憑自己的喜好,吃飽就行。中國居民營養與健康狀況調查結果表明:隨著經濟的發展和居民收入水平的提高,中國居民的膳食結構及生活方式發生了變化,由于營養過剩或不平衡所致的慢性疾病在增多,維生素和礦物質攝入不足和不均衡的現象普遍存在。
“食物強化是一個重要問題,而營養宣傳教育是加快食物強化市場化進程的重要手段”。陳君石說。
經濟的發展并不能自然而然地消除營養不良問題,需要通過積極開展營養宣傳來提高民眾的營養學知識,從根本上改善人們的膳食質量。FFO的十年,是在中國普通百姓中推廣宣傳營養膳食的十年。
作為一個全新的機構,南緯路29號的人們都知道自己的工作任務:組織和推動食物強化的研究、應用、產業化和宣傳教育。
其實這些營養的盈缺影響的不僅僅是個例的身體強弱,從更為宏觀的角度出發,它直接牽連到國民素質所決定的國力強弱。
老百姓也許看不出一小勺強化了碘的食鹽或強化了鐵的醬油到底于他們的身體健康和生活品質有什么巨大的改善,但事實是,由此獲得的人群健康效果和經濟效益是可預見和可觀的。
中國90%以上的新生兒因為在某種程度上受到碘鹽的保護而免受缺碘造成的智力損害,甲腫率從10年前的50%已經下降到目前的5%。由于這樣的變化帶來的兒童成年后勞動生產力的提高,所能獲得的經濟效益相當于GDP的0.2%。鐵缺乏的改善也會有令人振奮的結果。當前的成人貧血造成的損失相當于GDP的0.7%,假如2010年我國的缺鐵性貧血患病率能減少30%,那么由于成人勞動生產率的提高,10年將可減損1070億元人民幣;兒童貧血帶來的智能損失和成人勞動生產率的損失,以凈現值計可達GDP的2.9%,降低兒童缺鐵性貧血對于勞動生產率的影響則更為顯著,如果能在目前的水平上降低30%,10年可減損4452億元人民幣。
知情的人們,沒有理由再輕視南緯路29號的重要性。
食物強化與合理膳食、營養補充劑同為改善公眾營養不良的有效途徑,也一樣不能缺少來自營養知識普及的支持。
發達國家的經驗告訴我們,食品營養品質的改善未必就一定能使國民總體的膳食質量得以提高,提高民眾的營養學知識才能真正改善人們的膳食質量。
與其他方式相比,營養教育是一項投入少、受益面寬、收效大的投資。重視營養教育,廣泛開展多種形式的營養教育活動,消費人群獲得更多的營養知識,了解食品與健康的關系,會對促進合理膳食、正確選擇食品起到重要作用。
“你不可能通過采用執法監督的手段去控制大眾消費,”衛生部衛生監督中心研究員張志強指出,“要想讓普通人群吃得更合理更營養,除了保障食物供給以外,讓消費者自己能夠作出正確的食物選擇是非常重要的因素。營養教育是關鍵。離開這個,不能達到營養改善的最終目的。”
從2003年開始的鐵強化醬油項目的五年目標中寫著:顯著提高目標人群中關于鐵缺乏和缺鐵性貧血的知識;使80%的目標人群意識到使用鐵強化醬油的健康益處;使居民對鐵強化醬油的知曉率城市地區達80%,農村地區達70%。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食物強化辦公室副主任孫靜表示:“一個營養改善項目的可持續性發展依賴于老百姓的自覺消費行為和真正的認識程度。鐵強化醬油不是強制性推廣產品,所以更加注重提高人群知曉率,以達到消費者能夠自覺自愿地購買鐵強化醬油的目標。為此,FFO充分利用各種途徑,宣傳營養知識和食物強化理論以及鐵強化醬油項目。”
在北京,為了跟進宣傳,鐵醬油營養知識與廣告遍布了公交車移動電視和信息亭,巡回展板和宣傳畫冊深入社區之中;與鐵醬油定點生產企業聯合進入北京學生營養餐,采用團體采購的方式,迅速提高鐵醬油的覆蓋人群。在貴州,扶持當地小企業,加大農村地區的鐵醬油覆蓋率。
鐵醬油推動工作在江蘇、貴州、河北、吉林、廣州等五省全面啟動一年后,FFO在相關地區進行了鐵醬油宣傳推動工作效果評估:常州地區人群鐵醬油知曉率由12.5%上升到66.2%,石家莊地區由原來的20.5%上升到80.2%。鐵醬油知曉率快速攀升。而相應的,常州地區人群貧血率已由原來的39%下降到29%,石家莊由42%下降到31%。兩地貧血率下降幅度均達26%。
全球營養改善聯盟(GAIN)總部負責社會營銷工作的Susan女士對FFO所取得的成績鼓掌。她說:“鐵醬油推動工作已經探索出一套有自身特色的社會營銷及宣傳理論,真正把營養科普宣傳工作覆蓋到貧苦人群使之提高身體素質上。這在全球都是少之甚少的,是很好的案例,我們可以從中汲取很多經驗,把它運用到其它營養改善項目中,積極應對人類今天所面臨的隱性饑餓的挑戰。”
年中央補助疾病預防控制專項資金項目將我市確定為包蟲病防治項目旗(以下簡稱項目旗)。為了保證中央轉移支付包蟲病項目在我市上述兩個旗順利實施,通過項目培訓以點帶面,提高我市各級醫療衛生機構醫務人員對包蟲病防治工作重要性的認識,真正做到早發現、早診斷、早報告、早治療,保障廣大人民群眾身體健康。根據《—2015年全國寄生蟲病防治規劃》及《年中央補助疾病預防控制包蟲病防治項目方案》,制定本實施方案。
一、總體目標
逐步提高我市項目旗和其它旗區醫療衛生機構工作人員對包蟲病防治知識的熟知程度。利用健康檢查或布病普查工作契機,早期發現包蟲病病人,并及時診斷治療。通過廣泛開展包蟲病防治健康教育,逐步提高廣大農牧民,特別是高流行區群眾對包蟲病及其危害的知曉率,加強傳染源犬的管理和治療,降低犬感染率,從而有效控制包蟲病的發病率。逐步培養農牧民健康的生產生活方式,改善農牧民群眾的生活質量。
二、工作目標
(一)2012年市衛生局將對項目旗從事包蟲病防治和診療人員以及其它旗區從事B超的工作人員和內科醫生集中進行師資現場培訓。兩個個項目旗再逐級進行培訓。
(二)2012年項目旗在工作開展前要做好犬包蟲病感染率、兒童包蟲病感染率、羊包蟲病感染率和農牧民包蟲病防治知識知曉率等內容的基線調查工作。
(三)2012年項目旗要大力開展健康教育,使廣大農牧民群眾對包蟲病及其危害知識的知曉率有一定提高、逐步培養健康的生產生活方式。
(四)從2012年開始,項目旗要利用農牧民健康檢查、布病篩查或鼠疫防治等有利時機,對所轄蘇木鄉鎮、嘎查村的農牧民進行包蟲病B超普查。兩至三年內完成普查工作。
(五)市衛生局確定市中心醫院為我市包蟲病外科手術治療定點醫院,對符合手術指征的包蟲病病人給予手術治療。
(六)對發現的包蟲病確診病人給予藥物治療,對符合手術指征的包蟲病病人經審批后到定點醫院接受治療。
(七)2012年,項目旗對所轄地區所有犬進行登記管理和驅蟲,犬的驅蟲覆蓋率達要到80%以上。
三、組織措施
(一)成立領導機構
項目旗人民政府要成立由宣傳、衛生、農牧業、財政、民政、公安、教育、廣電等相關部門組成的包蟲病防治工作領導小組,制定詳細的實施方案和技術方案,建立健全組織網絡,定期舉行防治工作會議,落實各項防治工作措施。
領導小組下設辦公室,辦公室設在衛生行政部門,負責資料的收集、匯總和定期通報情況,組織技術培訓、檢查和考核。
(二)成立技術工作組
1.畜牧部門成立犬驅蟲技術工作組,主要負責犬驅蟲、掛牌、登記等工作。
2.衛生部門成立包蟲病防治技術工作組,主要負責病人的發現、治療和管理。
(三)部門職責
宣傳部門:根據疾病預防控制工作實際,分階段、有計劃、有重點安排播放包蟲病防治科普專題片和衛生專業技術人員電視講座活動,全面提高群眾衛生健康知識知曉率。
衛生部門:組織開展技術指導和培訓;負責符合手術指征病人的審批;做好包蟲病的普查普治、檔案管理和療效跟蹤;收集、整理、分析、上報和反饋有關包蟲病防治技術資料。
農牧業部門:組織做好犬登記、驅蟲、掛牌工作;指導農牧戶犬驅蟲后糞便消毒工作;加強牲畜屠宰點管理、嚴格檢疫制度。
教育部門:將包蟲病防治知識健康教育納入學校教育計劃,設立健康教育課,廣泛宣傳包蟲病防治知識,在學生中普及預防包蟲病的知識。
財政部門:根據包蟲病防治工作需要,落實工作經費和人員補助經費。
公安部門:做好無主犬的管理。
民政部門:根據實際情況對特別困難的包蟲病病人給予救助。
其它部門按照各自職責協助做好包蟲病防治工作。
四、防治措施
(一)加強組織領導,強化政府職能
各級人民政府和各有關部門要高度重視包蟲病的防治工作。項目旗要本著科學、嚴謹、認真的態度做好項目的各項工作,建立和健全協調機制,有計劃、有步驟地開展防治工作,落實各項防治措施和經費,確保各項措施落到實處。其它旗區要積極做好病人的發現和報告工作。
(二)普及健康教育知識,提高防病意識
要充分利用廣播、電視、報紙等新聞媒介,結合“三下鄉”等活動,豐富宣傳形式,有效宣傳包蟲病防治知識,培養群眾衛生健康意識,改變不良的生活方式。
(三)加強傳染源的管理與控制
犬是包蟲病的主要傳染源,做好家犬的管理工作是包蟲病防治的重點和難點,犬驅蟲任務很重,項目旗要認真協調農牧業部門和公安部門,做好所有家犬的登記及驅蟲,保證將犬驅蟲和無主犬的管理落到實處,控制傳染源。各旗區要嚴格執行《食品安全法》和動物檢疫制度,設立集中屠宰場所。牲畜如羊、牛等廢棄染病臟器必須進行無害化處理,嚴禁亂扔和喂犬。
五、組織實施
(一)項目旗要結合本旗實際情況制定實施計劃,設立每月犬驅蟲日,明確部門工作職責,并將包蟲病防治工作目標和任務層層分解,簽訂目標責任狀。
(二)健康教育
1.項目旗宣傳部門要充分利用廣播、電視等新聞媒體,每月定期定時播出包蟲病防治知識;衛生部門要利用常見傳染病宣傳日活動宣傳包蟲病防治知識,不斷提高農牧民群眾防治知識的知曉率。
2.教育部門要將包蟲病健康教育納入中小學教學計劃的,且每學期不少于8課時,加強學生對包蟲病防治知識的認識,并教育引導學生將包蟲病防治知識傳授給家長。有條件的幼兒園對4-5歲的幼兒進行早期防治知識教育。
3.開展全方位的城市社區和農牧區宣傳教育,項目旗結合人群包蟲病普查普治和犬驅蟲治療管理等防治活動,發放宣傳單、宣傳冊,使包蟲病防治知識家喻戶曉。
(三)犬驅蟲工作
1.衛生部門要按照犬驅蟲治療管理工作程序與質量控制要求,每年對犬驅蟲工作組成人員至少進行一次技術培訓,同時要保證犬驅蟲日開始前3天將所需犬驅蟲藥品發放到位。
2.項目旗人民政府要組織公安、民政、農牧業等部門對無主犬進行管理。犬驅蟲技術工作組要在每個驅蟲日開始后,5日內完成計劃驅蟲蘇木鄉鎮的家犬驅蟲治療任務。填寫犬驅蟲登記卡,驅蟲后的家犬要拴養5日,并對排出的犬糞便進行嚴格的消毒和凈化處理。要保證做到月月驅蟲、犬犬驅蟲。
3.每月犬驅蟲工作結束后,項目旗犬驅蟲工作組要完整保存原始工作記錄(家犬驅蟲治療管理冊),由當地疾病預防控制中心組織專人整理、匯總犬驅蟲治療工作報表。以月報表形式報同級衛生行政部門及市疾病預防控制中心。
4.項目旗人民政府要采取季度考核的方式,對犬驅蟲工作情況進行考核、評估。同時應結合犬驅蟲工作實際情況,給予犬驅蟲工作人員一定的補助,保證包蟲病防治各項工作的實施。
(四)牲畜屠宰管理
項目旗農牧獸醫、衛生監督和工商等部門要依照《傳染病防治法》、《食品安全法》和《動物防疫法》,加強牲畜屠宰場所的監督管理,染病牲畜臟器必須進行無害化處理,嚴禁出售、亂扔和喂犬。
(五)病人的發現、治療和管理
1.病人的發現:項目旗包蟲病防治工作組在當地政府的統一領導下,以蘇木鄉鎮為單位對所轄地區全部人群進行B超檢查,對于確診的包蟲病病人給予藥物治療,對疑似病例需進一步進行血清學診斷。項目旗及其它旗區各級各類醫療衛生機構對發現的包蟲病病人必須按照《傳染病防治法》規定的程序、時限進行網絡直報,對不符合手術指征和手術后的病人的服藥由當地疾病預防控制中心負責解決。
2.病人的治療和管理:項目旗疾病預防控制中心要對包蟲病治療藥品實行統一管理。病人在采取藥物治療前,診療醫師應要求病人詳細填寫包蟲病診斷治療知情同意書,同時填寫病人藥品發放記錄。醫療機構負責需手術治療病人住院期間的包蟲病治療藥品的發放工作,疾病預防控制中心要填寫醫療機構領藥記錄,同時疾病預防控制中心要建立包蟲病病人管理檔案,填寫病歷和診療記錄,并做好隨訪、服藥和督導工作。
一、行政管理:
1、年初有工作計劃,年中有自查報告和半年總結,年終有總結和考核自查報告。
2、每月向上級領導匯報工作一次,各種制度上墻,按時完成各種材料上報工作。
3、使用統一的基本醫療、疾病預防控制、婦幼保健、健康教育、等工作登記表、卡、冊、檔案規范管理。
4、積極開展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宣傳及醫療服務工作,積極參加藥品統一代購及鄉村一體化管理。
5、按時參加例會及業務學習培訓,并作好學習筆記。
二、疾病預防控制
1、認真作好疾病預防控制的健康教育宣傳工作,嚴格執行傳染病防治法,按時上報疫情,報告率100%,嚴防傳染病的發生及爆發流行。
2、計劃免疫工作:按時通知和督促接種對象進行疫苗接種,按計劃完成各苗的接種任務。
3、積極參加上級安排的計劃外各種疫苗活動。
4、按時完成上級布置的各項任務。
5、認真作好結核病人治療的全程督導,督導率100%。
6、及時上報本村死亡人員、發熱病人。
三、婦幼保健工作
1、及時準確上報本村的孕婦數及出生情況,認真填寫及開展高危孕婦的篩查,確保各項任務指標的全面完成。
2、認真做好婦幼衛生知識及降消項目的宣傳工作,村宣傳覆蓋面達100%,孕婦知曉率100%(外出除外)。
3、按時準確上報各種報表,資料存根等進行歸檔保存。
4、做好孕產婦的轉診工作。
四、醫療工作
1、遵守職業道德和醫德醫風規范以及村衛生室的各項管理制度,嚴格按照操作規程開展醫務服務工作。
2、處方書寫規范,用藥、收費合理,配伍正確,并有病情和治療記錄。醫療垃圾及時正確處理并完善記錄備查。
3、熱情接待病人,不得推諉病人和拒絕出診,做好病人的轉診工作。
4、做好農村新型合作醫療工作的宣傳動員工作,讓農民得實惠。
5、認真執行基本藥物制度和藥物零差價銷售。
五。健康教育
1、認真做好本村的健康教育和健康咨詢工作,制定好全年的健康工作安排,做到工作有計劃,做后有總結。
2、針對重點人群有針對的慢性病進行講解,讓老百姓了解一些慢性病和常見病的預防和治療情況。
3、對季節性的疾病做好預防工作,特別是一些具有傳染性的疾病,讓老百姓增強傳染病的認識和懂得一些防治知識。
關鍵詞:大學生;艾滋病;預防;路徑
Abstract: In our article, we president the important of publicity and education activities in AIDS Prevention, analyze and summarize the path and practice on publicity and education activities.
Keywords: College students; AIDS; Prevention; Path教體藝司函[2014]12號文件要求,各地在2014年第27個“世界艾滋病日”,要認真貫徹落實《艾滋病防治條例》,依法開展艾滋病防治工作,國艾辦函[2014]17號對學校開展2014年“世界艾滋病日”宣傳活動提出具體要求。目前,艾滋病流行呈年輕化趨勢,艾滋病的主要傳播途徑已由經血液傳播、母嬰傳播、性傳播三條主要途徑轉變為主要由性傳播。大學生正處于性意識與行為、價值觀的形成期, 對性和周圍世界有著強烈的探索欲望,且當今大學生性觀念趨于開放,屬于艾滋病感染的易感人群[1]。目前在艾滋病防治方面全球沒有有效疫苗與藥物,因此,對大學生群體進行艾滋病預防知識的教育宣傳活動迫在眉睫[2]。
作為建筑業人才培養的學校,艾滋病預防宣傳活動更有其特殊意義。學院在防艾知識宣傳教育活動中,全方位探索和實踐活動路徑,以提高大學生的自我防范意識,改變性生活觀念和行為,形成預防艾滋病的有效屏障。
1. 策劃細致 提前準備
以往艾滋病宣傳活動主要是在世界艾滋病日當天進行大型現場宣傳活動,根據今年艾滋病發展新形勢及上級的通知文件,特決定將每年12月定為學院的“艾滋病預防宣傳活動月”,內容包括配合市疾病預防控制中心進行宣傳資料展示、學院內部問卷調查、專題講座、主題班會、繪制宣傳海報、有獎知識競答、校園廣播、電子視屏播放、文藝晚會、宣誓、簽字、QQ群、飛信等等。11月月初著手準備,進行詳細策劃與分工,落實到責任人。
2. 問卷調查 掌握現狀
并在宣傳活動進行前對學院大一年級的學生進行問卷調查,根據調查結果制定具體宣傳內容及形勢。對各系部班級抽樣,對抽到的班級現場發放問卷1000份,現場收回,收回1000份有效問卷,其中男生730份,女生270份。
從調查結果來看(表1),大學新生對艾滋病三大主要傳播途徑:血液傳播、性接觸傳播、母嬰傳播的認知情況比較高;對現階段男性同性戀的認知一般,僅為65.1%;對蚊蟲叮咬不傳播艾滋病的認知為66.7%;與艾滋病人擁抱、咳嗽打噴嚏不傳播艾滋病的認知較低,僅為23.6%和24.4。因此,加強大學生艾滋病傳播知識的宣傳教育迫在眉睫。
3. 針對問題 開展講座
針對男生和女生對性病患者是否更易感染艾滋病這個問題上存在較大差異,專門分別針對男生和女生做專題講座,從男性、女性生理、心里、常見不同性別所具有的疾病的困擾等方面分別進行講解,避免男女生同堂聽課引起尷尬,又能帶來好的聽課效果。
四川建院大學新生艾滋病傳播途徑知曉調查 表1
大學生對艾滋病預防的有效途徑認知度為88.6%,但對目前我們國家通過血液檢查艾滋病抗體陽性來確認感染艾滋病病毒的認知度僅為78.4%,在對待艾滋病病人的態度上,71.6%的人不拒絕與其交往(表2)。
四川建院大學新生艾滋病預防其他知識知曉調查 表2
4. 多種形式 擴大人群
發動學院公共衛生團隊接洽的四個學生部門共同組織學生參與活動,增加活動的參與度。由學院學生團體保健部牽頭,生活部、女生部、節能減排部積極配合,進行責任分工,每個部門負責相應的活動,并及時將活動進程向領導匯報。其中尤其把各系各班的“艾滋病預防知識主題班會”作為重點檢查落實,要求活動中做好記錄,包括參加人員、時間、地點、主持人、活動方式(防艾學習十分鐘、演講會、搶答賽、組織觀看海報展示)等方式,促使宣傳教育活動落到實處。
5. 多方聯動 掀起
大量的研究證明,大學生艾滋病預防不僅僅是一個醫學問題,而且是一個全社會的重大公共衛生問題[3]。與市疾病預防控制中心聯合行動,增加宣傳的范圍和受眾人群。對方向學校提供技術支持與指導,提供宣傳物品資料,布置活動現場所需物資,社會人士艾滋病預防宣傳的作品等。學校發動學生組織現場宣傳、繪制海報、有獎知識競答等,將市疾病預防控制中心的艾滋病預防宣傳資料發放到學院學生手中,組織安排學生參加在市里舉行的艾滋病日宣傳活動,現場向市民發放宣傳資料并進行簡單講解,大學生在活動中自身也受到教育。
在“艾滋病宣傳活動月”結束之際,舉行以艾滋病預防為主題的文藝演出。演出節目以學生在活動期間涌現出來的新思路,新議題為切入點,對節目進行編排,篩選,使得節目更有宣傳力度,更具吸引力。演出人員來自學院的學生社團和附近街道的居民,將艾滋病的預防宣傳擴大到周邊居民,對街道居民的健康教育工作起到一定的補充作用。在節目表演之間穿插艾滋病防治知識有獎問答,將此次宣傳月活動推向。
6. 小結
如前所述,“艾滋病宣傳活動月”要收到預期效果需重視三個問題:一是提前謀劃,喧聲造勢,展現特色,提升效果。一個月就做策劃準備,與市里的相關部門進行溝通交流,引進更多的宣傳資源和信息。將整個12月作為艾滋病宣傳的活動月,增強宣傳活動的影響力,增加了學生對活動的關注度。提前作問卷,將問卷結果用于活動開展,作為活動的指引和方向,這是今年艾滋病預防活動的亮點,也是我們的特色。最后的文藝演出,是對整個活動月的總結,也是對宣傳效果的考核與強化,將整個活動推向,提升活動效果。二是以學生為活動主體,參與整個過程。從活動的組織、策劃、到實施,整個過程都是學生在參與,老師作技術性指導,對各個環節進行監督和控制,以便進行及時調整。通過開展網上QQ群討論、主題班會、海報繪制、現場宣傳、知識競答、文藝演出等形式,促進學生自主性學習和獲取艾滋病預防知識。活動結束后,對活動進行總結,評選出優秀個人和集體,并頒發榮譽證書,極大的鼓舞學生參與的熱情,變被動學習為主動探索[4]。三是學校與社會聯合[5]。活動策劃初期,與當地疾病預防控制中心溝通,以獲取更多的宣傳資源和信息,并安排學生參與政府在社會上開展的宣傳活動,服務大眾的同時也提升學生自身的艾滋病相關知識貯備。
參考文獻:
[1]胡國良,廖清華,汪國勛等.江西省大中專學校艾滋病性病健康教育工作分析[J].中國性病艾滋病.2002,8(1):31-35
[2]尹利軍,樊紅光,尹小靜.健康教育是預防艾滋病最有效的疫苗[J].中國健康教育.2000,16(1):47
[3]常春.大學生預防艾滋病知識與能力評價指標體系的開發研究[J].中國健康教育.2007, 23(11)
摘 要 目的:討論研究社區慢性疾病患者對中醫養生康復健康教育的需求,以及根據情況進行針對性健康教育的意義與重要性。方法:選取社區慢性疾病患者300例,對其進行中醫養生康復認知情況、需求及獲得相關知識等方面的調查,并對調查結果進行分析。結果:慢性疾病患者對中醫養生康復知識的了解程度普遍較低,對于健康教育需求率高,對中醫養生各方面知識需求率均>90%,主要包括對順應四時養生規律、服藥知識、疾病預防、養生食療及作息規律等方面的知識需求較高。對健康教育方式的需求主要以專業醫護人員進行教育、組織講座和發放宣傳手冊為主;另外還可采取張貼海報、電視宣傳等方式進行教育。結論:對社區慢性疾病患者進行中醫養生康復健康知識宣傳有利于使患者對疾病相關知識有更全面正確的認識,懂得進行自我保健、自我養生及預防疾病的知識。對其進行問卷調查可發現其對相關知識的需求及掌握情況,并根據所得結果采取針對性措施,提高老年患者預防疾病、自我保健的意識及能力,幫助其更好地控制疾病發展,改善生活質量。
關鍵詞 慢性疾病患者 中醫養生康復健康教育 護理及宣傳教育 療效與影響
Research on the health education needs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health preservation and rehabilitation in the patients who with chronic diseases in community
Peng Zheju
The Health Service Center of Jialing community,Guangyuan City,Sichuan 628000
Abstract Objective:To research the health education needs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health preservation and rehabilitation in the patients who with chronic diseases in community,and the significance and importance to do targeted health education according to situation.Methods:300 patients with chronic diseases in community were selected.We investigated the cognitive situation,demand and obtain relevant knowledge about the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health preservation and rehabilitation,and analyzed the results.Results:The understanding level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health preservation and rehabilitation knowledge in the patients with chronic diseases was generally low.The demand rate for health education was high,and the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health knowledge demand rate was above 90%,including the adaptation to the four health law knowledge,medication,disease prevention,health supplements , rest rules and other aspects of knowledge.The way of health education mainly included professional medical personnel education,lectures and issuing brochures,and also the posters,TV and other ways of education.Conclution:We take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rehabilitation health knowledge propaganda to patients with chronic diseases in community was conducive for them to understand the knowledge about disease correctly and completely,and to make them study the knowledge of self care,self health and disease prevention.We will find the demand and situation of grasp about relate knowledge in them by questionnaire investigation,and to take corresponding measures according to the results obtained,so that,we can improve the consciousness and ability of disease prevention and self protection in elderly patients,help them to control the disease development better,and improve the life quality of them.
Key words Patients with chronic diseases;Health education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health preservation and rehabilitation;Nursing and education;The effect and influence
近年來,各類慢性疾病患者人數顯著增加,患者年齡呈年輕化趨勢發展。慢性疾病的發生發展與人的生活作息方式、飲食習慣等方面均有一定關系[1]。養生與康復在中醫中屬于“治未病”范疇,是中醫預防及治療疾病的基本原則,包括未病先防、既病防變、瘥后防復3個方面,對慢性疾病患者進行相關中醫養生康復知識的宣傳教育有利于患者對疾病相關知識的了解,并通過加強鍛煉、飲食調整、改變生活方式等養生保健手段更好地調整自身身體機能,控制疾病進一步發展。如今隨著人們生活及文化知識水平不斷提升,越來越多的人意識到養生保健對自身的重要性,但對于養生保健知識認識不夠,因此本試驗對300例社區慢性疾病患者進行相關問卷調查,了解其對中醫養生保健知識的掌握情況及教育需求并提出針對性措施。現報告如下。
資料與方法
2013年1月-2014年1月隨機選取我社區慢性疾病患者300例。男154例,女146例;年齡57~69歲,平均(63.3±6.4)歲。所有患者中包括糖尿病患者102例,慢性阻塞性肺疾病78例,高血壓90例,慢性肝病30例。所有患者一般資料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調查方法:使用社區自行設計的問卷調查表對慢性疾病患者進行調查。內容包括患者一般情況,對各類中醫養生康復知識的了解程度以及對康復知識的需求情況,對中醫養生康復知識教育方式的需求情況等[2]。每位患者填寫完畢后將調查表統一上交,經相關專家進行審定,可靠度高。調查者以問卷為基礎與被調查者進行交談并為其充分講解問卷中各項問題及回答要求。共發放300份問卷,回收有效問卷300份,有效回收率100%。
療效觀察:統計所有患者問卷調查中對中醫養生康復健康知識的了解程度以及對宣傳教育知識的需求程度等。
統計學方法:采用SPSS 16.0統計軟件進行統計分析,計量資料用(x±s)表示,計數資料用百分率表示,組間計數資料的比較采用χ2檢驗,以P
結 果
所有慢性疾病患者對中醫養生康復知識的了解情況,見表1。
所有患者對中醫健康保健知識的需求情況:慢性疾病患者對順應四時養生規律、服藥知識、疾病預防、養生食療及作息規律等方面的知識需求較高,見表2。
患者對健康教育方式的需求主要以專業醫護人員進行教育、組織講座以及發放宣傳手冊為主,另外還可采取張貼海報、電視宣傳等方式進行教育。
討 論
本次調查研究發現,慢性疾病患者對中醫養生康復知識的了解程度普遍較低,對健康教育需求率高,對中醫養生各方面知識需求率均>90%。說明慢性疾病患者的健康保健意識較強,希望通過不同渠道獲得有益于身體健康的信息。護理人員應針對患者需求進行中醫養生康復知識方面的宣傳教育,一方面幫助患者正確、全面的認識康復養生知識并改變自身不良的生活作息方式及飲食習慣,努力控制疾病發展,促進身體恢復;另一方面可督促患者從自我保健做起,提高自我行為管理能力,改變不利于健康的行為習慣,堅持鍛煉身體,遵循四時變換規律進行保健養生、注意情志調養及飲食調護等,最終達到改變患者不良生活方式及行為,提高生活質量,減輕疾病負擔,改善健康質量的目的[3~5]。
另外,調查顯示,慢性疾病患者對順應四時養生規律、服藥知識、疾病預防、養生食療及作息規律等方面的知識需求較高。說明患者對如何預防疾病、更好地進行日常養生及藥食同補的中醫藥知識興趣較大。由于疾病的特殊性,慢性疾病患者長期與疾病作斗爭,對疾病的過程非常了解,他們希望了解更多關于自我保健的知識及自我管理技能,提高自身治療依從性,能夠依靠自己解決疾病給日常生活帶來的各類軀體及情緒問題。因此,護理人員在進行健康教育宣傳時應了解慢性疾病患者的教育需求特點,以改變患者日常生活中不良行為及生活方式,提高其行為管理能力為目的進行針對性的教育。
此外,對患者進行中醫養生康復健康教育應以家庭化、連續化為主。調查顯示>80%患者希望進行健康教育時有家屬共同參與。因為家庭生活習慣對患者健康觀念及行為有較大影響。中醫養生康復教育通過自我保健、自我康復及開展健康行為知識的教育,促進患者健康行為的養成。對患者改變不良生活行為方式、培養健康的生活及飲食習慣是一個長期的過程,需長期反復的教育及強化才能夠實現。因此對患者及家屬同時進行健康養生知識教育不僅能夠使患者更加了解保健養生知識,更能夠制造良好的家庭氛圍,督促家屬共同對患者不良生活習慣進行干預,培養其正確良好的作息、飲食習慣。
綜上所述,對社區慢性疾病患者進行中醫養生康復健康知識宣傳有利于使患者對疾病相關知識有更全面正確的認識,提高老年患者預防疾病、自我保護的意識及能力,幫助其更好的控制疾病發展,改善生活質量。
參考文獻
1 錢曄.以中醫養生提高生活質量之我見[J].統計教育,2007,31(2):56-57.
2 張安玉.慢性病的干預原則與健康傳播[J].中國慢性病預防與控制,1997,5(2):95-96.
3 傅東波,傅華.慢性病自我管理[J].中國慢性病預防與控制,2002,10(2):93-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