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精神文明建設綜述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關鍵詞:定位錯位;班主任本色;班級團體;學生精神成長;班級精神文明建設
當前,青少年身上暴露的問題越來越多,并且他們當中出現的一些暴力傾向明顯,青少年犯罪率在世界排名居于前列,加強班主任工作已列入我國議事日程:2006年,教育部把制定《班主任工作條例》抓好班主任隊伍建設,列入當年工作的要點之一。2009年教育部又頒布了《關于進一步加強中小學班主任工作的意見》。班主任的專業化發展成為一個熱門話題,社會對于班主任的關注越來越多,社會對班主任的要求也越來越多,班主任管理和班級管理自然是其中的重頭戲。上網搜索,你會發現很多有關這方面的文章與心得,但覺得很多都是就事論事,采用流行色即行業流行什么就說什么。眼前流行的案例加評論多側重微觀,抓的多是芝麻小事,而未能從宏觀角度抓住班主任管理和班級管理的核心。但周彬老師的《班主任的“主人本色”與“管理之道”》和任國平記者的《讓班主任成為學生精神成長的關懷者》能走出流行色創新地整體地或從核心的價值方面去思考。拜讀了他們二位的文章,我就“班主任管理與班級精神文明建設”進行了兩點思考:
思考一:如何定位班主任這一角色?班主任究竟該如何管理?
思考二:班主任管理與班級精神文明建設有何關系?
一、班主任定位錯位
回顧班主任歷史,班主任——世界上最小的主任,有名無份,是常被大家忽視的似乎可有可無的弱勢群體。班主任角色大家心知肚明重要,但班主任人嘛并不重要,班主任待遇普遍低得可憐。班主任工作常常是說起來重要,做起來次要,班主任工作與教學工作相比似乎永遠是“次業”,所以就連班主任自己也不得不經常提醒自己:教學第一,班主任第二。既然外界與班主任自己都這樣定位班主任:班主任僅是一代名詞,主任本無實際意義。加上班主任實在難當,責任太多,學生又實在難管,再加上社會對班主任的要求越來越多且越來越高,班主任確實易成為功不抵過的“消防員”。面對眾多學生,班主任眾口難調:有人說你啰嗦是管家婆,有人說你專制是暴君,也有人說你冷漠不聞不問……。班主任似乎左右不是人,怎么做都不是, 事無巨細,無不問津但卻吃力不討好。因此某種意義上說班主任淪陷不足為奇。周彬老師把班主任淪陷源于“管理的缺位”與“服務的越位”,強調班主任要管理學生群體而非管家婆,強調班主任是協調學科教師的主任而非服務員,他確實切中了班主任自身的要害。但就外因來講,我覺得班主任淪陷還源于外界的“評價錯位”及進而導致的班主任自身的“評價錯位”。并且我認為“評價錯位”是罪魁禍首,因為“管理的缺位”與“服務的越位”更多源于“評價的錯位”。
二、如何定位班主任角色?
班主任,顧名思義,固然有“主任”之義并且是中心意思,同時“班級”是它的限定語。換句話說,班主任確實是一個管理班級的主任。因此,周彬老師提出的班主任要回歸“主任本色”,千真萬確。
三、班主任究竟應如何管理?
班主任既然是主任,管理就成了班主任的首要任務。按常規思維,談到班主任管理,自然就想到班主任管理班級,而班級由學生組成,相應地班主任管理就變成了管理學生。一直以來。班主任管理的對象都僅限于學生。周彬老師從界定“班級由誰組成”開始,認為班級是由負學習責任的群體——學生(我認為學生不僅僅負學習責任)和負教育教學責任的群體——教師二者組成,缺一不可,進而認為班主任管理相應應是管理班級學生和班級教師。從而,周彬老師在班主任管理對象確定方面有了突破。但一個班級實為一個團隊,班級若由學生和教師組成,那站在一個個學生后面的家長為何不屬這一團體呢?家長畢竟是學生的第一任教師和終身教師,因此,家長理所當然應是班級這個團隊的重要組成部分。班主任管理則應變為管理班級學生、班級教師和班級家長。但是,班主任對學生進行管理無可厚非,班主任能對教師進行管理嗎?班主任實際究實質僅為一名普通科任教師(僅多做了一項工作而已),能管理與他有同等權力的班級教師嗎?班主任若有權能管理教師,那學校領導可真沒事可干了。若我們承認管理與權力相關,那么班主任稱其量只能算是個班級教師的協調者,談不上管理教師。因此,周彬老師所說“對于教師是否勤奮,班主任應該管理”,我覺得班主任在現實生活中難以實現。那么,班主任能對家長進行管理嗎?當然不可能。班主任最多只能當家長的助理而已。
周彬老師就“如何促成班級學生之間的協作”提出了其具體策略即“讓所有人是所有人的朋友”:1、讓同學間互相幫助成為一種責任而不僅是榮譽;2、讓同學對自己負責任而并非對他人負責任;3、班主任定位為“教育學生”而不是“判定”或者“指控”學生,既不是法官也不是檢察官。而要從“教育”的角度來理解學生,以學生的過錯來引導學生,以寬容來教育學生。這在理念上對班主任管理學生具有明確的指引作用。
周彬老師還就“如何讓班級教師協作起來”提出了具體策略:1、學校要授予班主任對班級教師進行評價的權力,當然這種評價權力僅限于班級教師的的合作能力與程度,而不包括班級教師的學科教學水平與能力;2、班主任召集班級教師進行班級工作研討,就班級中發生的問題以及班級中的問題學生進行分析與研究;3、將班級教師的評價標準與班級整體表現融合起來,讓班級教師將班級管理當作一種責任,而不僅是一種榮譽,或僅是幫忙或友誼表現。進而讓班級教師把“可以做的事”變成為“必須做的事”。周彬老師在此觸及到了班主任管理中的敏感話題,指出了班主任管理工作在協調教師方面的當務之急。
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說:“生命既是一種強大的生命力,同時也是一種脆弱的極易損傷的珍品,有時只消一句冷酷無情的話,就足以扯斷一根纖細的生命線。”他一針見血地指出了班級精神文明建設的重要性。 據此,對于周彬老師提出的“判斷一個班級優秀與否要看:班級學生努力與否、班級教師努力與否、學生間合作與否、班級教師間合作與否、班級教師與班級學生之間合作與否”我認為應該再加上關鍵的一條:班主任、班級學生、班級科任教師快樂與否。因此,任小艾老師所說的:“經常給學生創設一種情境與活動,達到寓教于樂的目的,是班主任老師工作藝術和智慧的表現”是班級精神文明建設的濃縮。班主任要像上海市尚文中學特級教師黃靜華所說,班主任要用真情去創造寬松、和諧的氛圍,來啟迪學生的良知,培養他們良好的品格行為,為他們學會做人奠定道德基石。
最后,借用任國平記者的一句話來說明“班主任管理”與“班級精神文明建設”的關系,那就是“如果沒有尊重形成的情感基礎,要求就成了專制;另一方面,如果只有尊重,沒有要求,教育就是“放羊”。同時希望天底下所有的班主任別忘了前蘇聯教育家馬卡連柯的一句話:教育“永遠是盡量地要求一個人,也要盡可能地尊重一個人。”
參考文獻:
[1]周彬.班主任的“主任本色”與“管理之道”[J].上海教育研究:2007.11
關鍵詞:老年文化文化建設消費市場
中圖分類號:TS976.34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引言
21世紀是人口老齡化的世紀,無論是發達國家,還是發展中國家,或先或后的都將進入人口老齡化的行列,老齡問題成了世界重大的社會問題。我國目前有60歲以上的老年人數達1.32 億,浙江省60歲以上的老年人數達580萬人,占人口總數的13%,先于全國13年進入人口老齡化省份。因此,進行老年文化建設,努力滿足老年人日益增長的精神文化需要,不僅關系到老年人的切身利益,而且關系到社會的和諧發展。
以此為背景,本文嘗試對該領域內筆者所關注的幾個主要問題進行歸納分析,力求總結出一些可行性解決方案。具體講,首先,城鎮社區老年文化的建設究竟有什么樣的意義?何以發展如此緩慢?怎樣改善社區老年文化的建設?再者,城鎮老年文化消費市場前景可觀,但目前開發為什么難以取得進展?應采取怎樣的營銷策略來滿足老年人的文化消費需求?
本文對文獻的綜述基本上按照以上幾個問題進行展開研究。通過對社區老年文化及其消費的調查了解,對我國城鎮老年文化建設現狀進行思考,期望能為人們進一步尋求上述問題的答案提供一些有益的視角。
二、社區老年文化建設
社區文化是指生活在特定區域內的居民在長期的社會交往和共同生活中,逐步形成的相近或相似的群體意識、價值觀念、習俗傳統和行為模式,是在一個社區范圍內相對通行的特殊文化現象。它包括環境文化、行為文化、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四個方面的內容。
社區老年文化建設是為滿足老年精神文化需求為目的的,有著極其重要的意義。
第一,社區老年文化建設是發展先進文化的必然要求。老年文化是中國先進文化的組成部分,老年人高尚的道德情操、豁達開朗的精神風貌、良好的道德品質對其他人又示范引導作用,有利于社區居民道德規范的形成,也有利于推動社會主義新型社區文化的建設。
第二,社區老年文化建設是社會精神文明建設的基礎環節。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與社會主義文化建設是內在統一的,都是以促進人全面而自由地發展和社會協調發展為根本目的。社區老年文化建設是把精神文明建設和老齡工作落實到基層的重要措施
第三,社區老年文化建設在建設新型社區方面的重要作用。主要表現在四個方面,一是溝通作用,社區文化活動是社區居民間相互聯系、增進了解的紐帶;二是整合作用,老年文化在規范社區行為,實現社區整合方面起積極作用;三是傳承作用,老年文化繼承了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重視親情和友情;四是服務作用,社區積極開展文化活動,可豐富老年人的生活。
由于整個社會對老年精神文化需求的重要性認識還很欠缺,也得不到社會的重視,導致社區文化建設出現了很多問題,阻礙了社區文化項目特別是老年文化項目的開發。
其一,社區老年文化建設無相應制度保障。因各單位、部門、社區成員對社區老年文化工作認知不足,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老年文化建設工作;同時缺乏規范的社區文化建設組織管理機構,也制約了社區文化建設的發展。
其二,社區老年文化建設投資匱乏,建設不夠,資源無法得到共享。社區文化事業投資渠道單一,未能充分吸引各類經濟主體參與社區的文化建設,尤其是一些公益性老年文化事業缺乏資金來源和政策支持;同時,社區文化設施的建設總體不足,也抑制了社區文化發展。
其三,社區文化活動內容單一,形式單調,缺乏創新,且針對性不強。未能針對老年人的基本情況,來開展符合本社區老年人需求的相應的文化活動。
其四,從事社區老年文化服務的人員多為年輕人,且人員不足。由于社區老年文化服務這一行業的社會地位和經濟收益都不高,對年輕的就要人群并不具有太大的吸引力,因此,社會對服務人員的需求很大,但依然難以吸引大量人員,尤其是專業人員的進入。
只有從以上幾個問題著手,才能尋找到解決社區老年文化建設的具體方案。比如,各級政府要認識到社區老年文化建設的重要性,加快社區老年文化設施建設;建立符合文化事業發展規律的社區老年文化事業管理制度;增加社區老年文化建設的投入,積極探索社區老年文化事業的多種經營方式和投資渠道;社區老年活動場地實行聯手共建,資源共享;從社區老年居民的特點出發,開展豐富多彩的社區老年文化活動;在社區老年文化建設資金想社區服務人員待遇傾斜的基礎上,培養社區文化骨干,并大力提倡志愿者活動等。以此來進一步加強社區老年文化的建設。
三、城鎮老年文化消費市場
老年人口是一個不可忽視的重要消費群體。據專家預測,到2020年,我國60歲以上的人口比例將達到16.84%;到2050年,這一比例還將上升至27.77%,人口結構將更加老齡化。同時,老年人的閑暇時間十分充裕,其精神消費的需求會日益升高,因此,老年消費市場原則上說很可觀。但是,由于受經濟收入、傳統觀念、資源配置、政策制約等諸多因素的影響,我國老齡產業的發展,特別是老年文化消費市場的開拓,還遠遠不能滿足老年人口急劇增長的文化需要。目前,我國老年文化消費市場的開發,還存在不少問題。
一是有關部門對老年消費市場的開發重視程度不夠。隨著老齡人口的增加,老年消費市場總需求比重將不斷增加。但是,我國老年產業的發展嚴重滯后于老年人口的需求,這種嚴重滯后在產品和服務的范圍、質量和滿足程度上表現得更為明顯。
二是對老年文化消費市場的研究滯后。從老年人消費需求看,有一個明顯的特點,即表現在心里、情感等方面的需求增加。如何使老年人從孤獨和對青年人的心理桎梏中解放出來,就成為一個十分重要的研究課題。
三是針對老年人特點和喜好的產品少。目前,文化市場中,產品開發大都是迎合青年人甚至少年兒童口味的產品,很少有專門針對老年人特點的和喜好的產品。一些老年人喜聞樂見的地方戲劇和曲藝節目極少,還有一些特色鮮明的地域文化都逐步退出市場。
老年人群中蘊含著巨大的消費潛力。只要緊緊抓住老年消費者的特點,制定相應的營銷對策,合理引導老年人消費,這個巨大的消費市場完全可以開發出來。
(一)開發適合老年人消費特點的文化產品。老年人消費特點在我看來主要有這幾個,消費觀念滯后、消費謹慎、消費能力較弱、有較高層次的精神需求。企業可根據老年人的這些生理、心理特點來開拓市場。如推廣地方戲曲,發展地域特色文化,發展老年文化旅游市場等等。
(二)建立社區老年活動中心或活動站。許多老年人缺少固定的文化消遣所,精神空虛,現有的圖書館、文化館、公共體育場所,應為老年人提供優先優惠的服務。在社區組建老年文化活動中心,或組建聲樂、舞蹈、戲劇在內的老年藝術團,豐富老年人的精神生活。
(三)重視發展老年教育產業。政府要鼓勵指導社會力量興辦各類老年學校;增加必要的教育場所;開辦老年人喜愛的課程,并發展廣播、電視、網絡教育。
(四)動員企業加盟老年文化消費市場的開發。政府制定相關扶持政策,引導企業參與老年文化消費市場的開拓,從老年人文化消費的特點出發,開發老年文化產品與服務。
總之,我國老年文化建設還存在種種困難和問題。歸結起來,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從老年人自身角度而言,其自我意識與當前社會有些格格不入,比如道德意識、文化意識、消費意識等。從政府與政策角度而言,國家政府各部門對老年文化的建設還遠不夠重視,投資缺乏,無規范的管理機構及相應的制度保障和法律法規。從研究理論角度而言,對城鎮老年文化領域的研究還遠不成熟,相關問題的研究還不夠深入,還需人們進一步開拓與完善。
參考文獻
[1]高天星 論老年文化的價值與功能. 黃河科技大學學報. 第1期 2001.3
[2]張詠 對我國老年文化建設現狀的思考. 沿海企業與科技. 第5期 2005.5
[3]宋惠昌 簡論現代社會的老年文化. 道德與文明. 第5期 1999.
[4]張俠 關于豐富老年文化生活的思考. 安徽職業技術學院學報. 第2期 2004.6
[5]劉飛燕 城鎮老年文化消費市場探析. 消費經濟. 第2期 2005.4
[6]宋丹丹 從老年人精神文化需求看社區老年文化建設. 菏澤學院學報. 第1期 2009.1
[7]金豐 關于加強老年文化建設的對策與建議. 新聞天地(論文版). 第7期 2009
[8]姚遠 關于中國老年文化的幾個理論問題. 市場與人口分析. 第2期. 2000.3
離退休老干部曾經是高校最具價值的財富,為我國教育事業的發展做出了重大貢獻,他們離退休以后,仍然是高校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做好離退休老干部的管理工作事關我黨老干部政策的落實和我國尊老、敬老傳統美德的弘揚,有利于營造高校團結互助、和諧穩定、協調發展的良好氛圍。離退休老干部一般具有高級職稱,曾經是各學科的專家教授,在教師和學生中有著較高的威信,受到大家的尊敬,為他們做好服務,發揮他們的專業特長,滿足他們的需求,傾聽他們的呼聲,即是對他們過去的工作給予敬重,也是給在職教師樹立榜樣,為高校的長遠發展積蓄精神力量。
二、做好高校離退休老干部工作為什么要以服務為中心
離退休老干部,尤其是離休干部年事已高,早已過了人生的興盛時期,遇到的身心健康問題越來越多,管理工作以服務為中心也就找準了工作的切入點。因為,離退休老干部實際上已經脫離了高校的具體工作,管理職能已經虛化,就是組織一些活動也會因客觀條件的制約效果不好。如果以服務為中心進行管理工作,管理的內容正是離退老干部的急需,雙方一拍即合,路徑打通,水到渠成。離退休老干部離職以后身體上、思想上都會發生這樣那樣的變化,沒有了工作的寄托就好像失去了方向,他們急需組織的關懷。他們的訴求是多種多樣,有的希望繼續發揮余熱,有的去追逐自己的夢想,有的身體狀況不佳,有的生活遇到困難等等等等,這些都需要用我們管理者的貼心服務來解決。
三、以服務促管理的策略研究
(一)政治服務為主,進行思想層面的關懷。離退休老干部中有長期受黨的培養教育的黨員,也有各級領導,思想政治覺悟高,離開工作崗位后為黨工作的熱情不減,他們的政治需求較高。在工作中我們要善于運用離退休黨支部這個政治平臺,組織他們開展學習、讀報、談心、交流等活動,及時把國家經濟建設的發展向他們宣傳和通報。組織他們參加老年大學的學習,開辟網絡學習討論陣地,關心國家大事。組織他們參觀高校的校容校貌,觀摩高校各專業的授課,廣泛征求他們對高校工作的意見和建議,充分發揮他們思想政治優勢和專業優勢,為高校教育體制的改革出謀劃策。
(二)個性化服務,實施差異化需求管理。雖然都是離退休老干部,但是他們的經歷、背景、文化、愛好不盡相同,追求的晚年生活狀態也不一樣。所以,我們在離退休管理工作中,就要區別對待,實施差異化管理。對于那些身體較好、專業素質高,有繼續做奉獻的要鼓勵和支持。合理開發和利用這一寶貴資源,可以邀請他們參加重點科研項目的觀摩和指導、擔任學生的工作督導、做精神文明建設和校園文化建設的輔導,老有所為,發光發熱;具有一定聲樂、文學、繪畫、藝術才藝的,更需要培訓、練習、交流、展演等活動,我們就要為他們創造良好的活動環境和交流平臺,使他們老有所樂,享受優雅的文化藝術氛圍;要根據他們不同的愛好和性格特征組織活動,充分滿足他們對文化體育、休閑娛樂等各方面的需求,做好服務工作,使每個老干部都能心情愉快地安度晚年。
(三)加強軟硬件建設,服務內容豐富多彩。搞好老干部日常管理,開展豐富多彩的活動,離不開設施建設,也就是老干部之家的建立和運作,這是搞好服務的基礎條件。利用高校的場地資源,建立相應的閱覽室、健身房、電教館開辟適宜的活動場地。軟件建設也就是服務的內容,要讓廣大老干部動起來。尤其是在節假日期間,老年人容易產生孤獨心理,要抓住這一契機,組織有能力的老干部開展豐富多彩的、親近大自然的活動,比如踏春、游覽、參觀、騎行等等。在室內可以開展健身、書展、乒乓、臺球等體育活動,強身健體,益壽延年。老干部隨著年齡的增長,記憶力下降,對于新事物的接受能力弱化,使他們覺得自己有被社會拋棄的感覺。這時我們要從實際出發,開展對他們的生活應用培訓,比如計算機的應用、手機的使用、銀行卡的操作等等,使他們在心理上年輕起來。
(四)生活服務到家,完善生活醫療方面的管理。老干部一生勤奮工作,有的退休待遇并不高,有的身體患有多種疾病,雖然情況特殊,但要重點關注,切實落實國家“老有所養”的政策。要及時把國家針對老干部的養老、醫療政策向他們宣講,把各項生活待遇發放到位,不斷調整校內離退休津貼等各項補貼,使得離退休老干部的津貼收入能夠與教職工的工資同步增長;每年按照相關規定全額劃撥老干部活動經費和醫療費,保證年度的適度增長,對于有重大疾病的或發生意外的要調動各種資源給予資助,確保他們的正常生活不被打亂。組織他們進行體檢,開展健康講座活動,定期家訪、慰問,為他們看病醫療提供信息和交通上的支持,真正實現老有所醫。把老干部人生的最后旅途作為服務工作的重點,開展一系列的活動,負責到底。如法律援助、政策咨詢、心理輔導、臨終關懷等等。
關鍵詞:基層效能監察 調查思考
一、基層效能監察綜述
近期,重點對所屬基層22個單位進行了油料管理辦法效能監察。監察的內容是物資供應站油料監督崗位人員履行職責情況、前線基層隊的油料配送和交接情況基層車隊單車(車組)加油手續控制情況、油料消耗公開情況、油料消耗獎懲情況、油料管理中的違規違紀情況。監察的采取的主要方法是:到加油站現場跟蹤監察加油情況,到前線基層隊施工現場查看油料配送交接手續,到基層車隊查看油料管理、控制的有關資料。
通過召開座談會、現場詢問、跟蹤記錄等形式,了解到基層單位都能根據根據《關于印發油料管理監督實施辦法的通知》要求,在油料配送臺賬上(《油料配送現場交接記錄表》)填寫油料種類、數量并簽字;當班班長、小班柴油司機、現場一名職工代表核對加油單據和實際配送數量無誤后,分別在油料配送臺賬上簽字認可。
去年以來,通過開展職工生活費發放、油材料消耗、物資采購方面的基層效能監察,為企業避免或挽回經濟損失146萬元,并從中發現了一些違紀問題線索,及時查處了一些違紀行為,有效地堵塞了管理工作中的漏洞,促進了黨風廉政建設。
二、基層效能監察的思考
分析現狀,看到在實際工作中有些單位經濟效益狀況不佳,一條重要原因就是管理工作薄弱,執行規章制度不力,個別領導干部不能履職盡責。而管理中的不少漏洞又給腐敗分子空隙可鉆。作為企業紀檢監察部門,有責任圍繞生產經營工作中心,發揮自身優勢,積極開展效能監察,從源頭上預防和治理腐敗。在近幾年來的效能監察工作中,筆者認為效能監察要與以下幾方面相結合。
(一)效能監察要與生產經營管理相結合
生產經營管理上要開展成本效能監察,突出成本管理的重要性,樹立“時時、處處、事事都是成本管理點”的觀念,把效能監察介入成本管理過程中,不僅要重視和控制生產成本、業務成本等顯性成本,而且要重視和控制因效率不高、信息失真、資產閑置等形成的隱性成本。對于基層生產成本中的一項重要因素,油料消耗,是一項長期的效能監察項目,不求做到全方位監察,選擇有代表性地的隊伍,在不同的時機進行監察即可,及時發現、反饋、解決施工過程中存在的問題,堵塞成本管理中的漏洞,切實做好降本減費工作。通過效能監察發現執行管理辦法好經驗、好典型,但是也存在問題有待于整改和加強。比如:監察中發現個別基層隊把油料配送到施工現場后,沒有及時填寫交接記錄;出現個別人、卡不符加油現象等等。
(二)效能監察要與職工關注的熱點難點相結合
企業效能監察工作既是增加經濟效益,提高全員工作效率,保證工作人員職務廉潔性的重要途徑,也是保障職工群眾切身利益的有效手段。工作中應把廉政監督與公平、公正、公開的原則相結合,通過基層隊(站)務公開,將職工關心的重大決策、生產經營、涉及職工切身利益的問題,通過參與和對程序的監督,促進最大限度的公開,避免暗箱操作,從而達到密切干群關系、凝聚人心的作用。
去年,通過對基層生活費的發放進行了效能監察。基層單位在執行生活費管理過程中都能夠遵守制度、帳目清楚、公開透明,得到了廣大職工的擁護和贊成。但是,還存在一些管理上的問題,比如:購買物品不入帳,白條子多,沒有證明人簽字,有的干部還用生活費購買生產物資,有的公開的資料和實際不相符。這些都是制度操作不嚴肅、不認真、不落實造成的。通過監察和通報,限期整改問題,完善管理制度,執行操作程序,使職工生活費管理使用得到了加強,走上了正規管理的路子,保證了職工群眾的基本利益。理順了干群關系,凝聚了職工的心,為搞好生產經營奠定了基礎。
(三)效能監察要與績效考核相結合
開展績效考核的目的是使個人、團隊業務和企業的目標密切結合,增強管理人員、團隊和個人在實現企業持續進步方面的共同責任感,其實質就是提高工作效率和管理水平。而開展效能監察工作,可有效堵塞經營管理中的一些漏洞,提高企業管理質量。在實踐中可建立分層分類的績效評價體系,如述職報告制,中層季效考評,普通員工月度測評制等等。績效考核注重個人與團隊,效能監察注重團隊與企業管理,二者只有互動,效能監察才能找到其落腳點。同時,堅持干部考核制度,對于干部每年都經過考核業績警告和淘汰不合格的干部,把干部考核、季度測評、員工考核與精神文明建設考核結合起來,促進了干部作風的轉變, 幾年來通過考核和測評先后解聘了4名基層干部,調整了三名科級干部。
(四)效能監察要與黨風廉政教育相結合
關鍵詞:群眾文化;大型活動;組織;策劃
在社會經濟不斷發展的大背景之下,基層群眾對于精神文明的需求也在持續提升,為了更好實現和諧社會建設,豐富群眾精神文明建設,當前,許多地方政府文化部門已經將群眾文化活動開展作為重要途徑。大型群眾文化活動開展改變了小規模群眾文化活動建設功能與作用的局限性,受到了地方政府與文化部門的重視,通過較多的大型群眾文化活動也可以得出,大型群眾文化活動的開展難度系數較大,但是在其文化建設功能與作用也更有效,同時在大型活動在開展前期與活動中有許多問題需要關注。
一、群眾文化大型活動策劃中需要重點關注的問題
(一)安全問題
安全問題是開展任何活動前應當重點關注與慎重思考的問題,在群眾文化大型活動策劃與組織前,也應對活動的安全問題進行格外關注。群眾文化大型活動的開展通常伴隨著豐富的文藝表演、群體活動等具體內容,在活動開展過程中,實際參與人數眾多,且在活動開展過程中,由于受到許多不確定因素影響,極易導致安全問題的產生,對人民群眾的生命與財產安全可能造成較大威脅。如在2014年上海外灘出現的擁擠踩踏事件造成了36人死亡,49人受傷,慘痛的教訓告誡我們,在群眾文化大型文化活動組織中,應當群眾的生命與財產安全放在首位。同時,當前我國反恐形勢依然嚴峻,在人流較大且密集的群眾文化活動開展中,務必重點關注踩踏與其它安全事故的發生。
(二)文化特色問題
大型群眾文化活動的開展是為了更好豐富群眾文化生活,但是在當前的大型群眾文化活動組織中,大多忽視了群眾文化特色問題,從而出現了“叫好不叫座”的尷尬局面,由于缺乏與群眾文化緊密相聯的文化特色,人民群眾對于這些大型活動的參與興趣較低。在群眾文化大型活動組織過程中,應當兼顧到群眾文化層面,對群眾文化韻味進行彰顯,發揮文化特色,聯系區域人民群眾的生產生活實際,才能可能獲得良好的群眾文化提升效果。反之,缺乏創新的,忽略實際的大型群眾文化建設難以取得文化建設收益。
(三)宣傳與部署問題
群眾文化大型活動策劃涉及的工作內容眾多,高效的前期宣傳與部署工作將使群眾文化活動開展的文化影響更加顯著,因此,在群眾文化活動開展前,應對前期宣傳與部署工作進行重點關注。基層人民群眾是大型群眾文化活動開展的主體,活動中將有許多的群眾參與其中,但是部分群眾由于對群眾文化活動的內容與意義并不了解,在實際參與過程中缺少積極性,此外,在前期部署階段對群眾文化活動宣傳沒有進行良好規劃,使得大型群眾文化活動在開展宣傳環節耗費了工作人員過多精力,使得群眾文化的影響性被弱化。
二、群眾大型文化活動組織策略措施
(一)相關部門加大群眾文化大型活動開展的重視
在地區文化發展過程中,大型群眾文化是一項積極的導向性活動,地區相關部門應積極正視群眾文化活動對文化大發展大繁榮的推動作用,高度重視群眾文化活動的宣傳與組織工作,并建設品質城市、推進文化強市做出積極貢獻。具體來說,要將大型群眾文化活動的策劃與組織納入年度宣傳文化工作中,并與黨的群眾路線進行充分結合,通過廣泛發現群眾力量,精心組織策劃,周密的活動部署。與此同時,可以將群眾文化活動的開展情況納入各縣市區綜合考核項目之中,加強各單位的重視,并強化相關人員的配合與協調使大型群眾文化活動開展順利進行并取得良好效果。
(二)強調活動特色
大型群眾文化活動是群眾性、公益性、普惠性的活動,在活動的策劃與組織中,要認真總結過往經驗,強調活動特色,擴大活動影響力同時增強活動實效性。大型群眾文化活動開展在注重量的同時,也要關注地區特色,創造一個符合基層群眾文化需求,獲得群眾認可的文化活動品牌,在活動中充分發揮地區優勢,與時代合體,體現文化特色,并形成一套嚴密的運作模式,從而收獲群眾的認可,贏得群眾的贊譽,獲得理想的文化建設效果。例如,近年來,鄉村文化旅游逐漸受到了人民群眾的認可,國家對于新農村建設與發展的關注度持續提升,針對這一現狀,大型群眾文化建設可以向新農村、基層方向進行構思與定位,如此才能與群眾物質文明發展實際以及精神文化需求相吻合,同時也提升了活動知名度,促進當地產業發展,也為新農村建設的規劃與發展做出了積極貢獻。
(三)關注作品的自主創新
群眾是群眾文化活動的主體,群眾文化活動的開展應與繁榮創作、培養人才、保護與傳統民間文化等充分結合起來,通過現代文化服務體系的構建,尋找活動開展的長效機制。在群眾文化活動作品的選擇上,要重點關注群眾中的自主文藝創作,如音樂、曲藝、小品等優秀群眾文藝節目,頗具時代特色的創作話題等,跳出文化創作的局限,吸引群眾展示自我風采。如近年來廣受基層群眾關注的“反腐倡廉”“黨的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都可以運用到文化創作中來,鼓勵群眾自編、自導、自演,對作品進行自主創新,促使群眾展現自己文化才能同時更好滿足群眾對文化生活的渴求。
(四)做好經費預算與籌集
大型群眾文化活動需要有充足的經費支持,在市場經濟時代,我們應當對群眾文化活動的經費開支進行客觀預算后,采取“政府主導,企業參與,部門支持”的經費籌措方式,獲得一定的經費保障。在經費預算與籌集過程中,要堅持貫徹《關于制止豪華鋪張、提倡節儉辦晚會的通知》最大限度避免鋪張浪費現象產生,講求活動實際,避免由于講排場、講形式造成的活動經費浪費。
(五)加大宣傳工作力度
地方媒體的宣傳與報道工作將使大型群眾文化活動的宣傳效果更加顯著,各地相關部門要借助新媒體力量,通過多種途徑宣傳大型群眾文化活動的經驗與效果,為地區經濟社會發展凝聚正能量。在群眾文化大型活動開展前,通過電視臺、報紙、LED屏幕等對活動舉辦的時間、地點進行專題宣傳,同時,對群眾文化活動的實時動態進行報告,從活動啟動到結束,對重要活動進行直播或者錄播,通過多種宣傳工作的積極開展,使大型群眾文化活動取得好的宣傳效果,也為群眾文化活動知名度得到提高,促進當地文化事業發展。
(六)關注群眾文化活動人才培養
大型群眾文化的策劃與組織過程也是各種活動人才發掘與培養的好時機,為了確保后續的群眾文化活動更好開展,相關部門在群眾文化活動組織時,要對編導人員、文化館長、優秀文藝人才等進行文藝創作培訓。在活動開展過程中,充分發掘這些文藝人才的資源優秀,鼓勵其進行文化創作,對群眾文化活動進行業務指導,使群眾文化活動表演中呈現出優秀的具有地方特色的作用,也為后續的群眾文化活動開展培養出優秀的組織與創作、演藝人才。
三、結語
綜上所述,為了促進群眾文化發展,打造優秀的群眾文化品牌,大型群眾文化活動的策劃與組織要重點關注安全、文化特色、宣傳與部署問題,由政府牽頭或參與,打造具有特色的群眾文化活動,同時通過多種策略加強群眾文化活動的宣傳力度與影響,對活動開展過程中的問題進行妥善處理與解決,進而將大型群眾文化活動的效能最大限度發揮出來,為促進和諧社會構建做出積極的貢獻。
[參考文獻]
[1]宮偉.當前基層群眾文化活動中存在的問題及對策分析[J].辦公室業務,2015,07:28-29.
[2]鄧洪芳.群眾文化活動的時代價值及管理創新的綜述[J].大眾文藝,2014,14:17.
關鍵詞:廣西地區;民眾體育;參與總體狀況;對策
促進民眾體育事業的發展,有利于促進全民健身計劃的推廣實施和提高民眾的生活質量,對構建社會主義文化建設和精神文明建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在民眾生活水平提高的情況下,我們把廣西地區的民眾體育參與總體狀況作為研究對象,進行深入細致的調查,在全面認識并分析廣西地區民眾體育參與狀況的基礎上,探索出促進廣西地區民眾體育事業發展的的新思路,并為我國其他地區民眾體育建設的發展提供借鑒和參考,從而促進我國的社會主義各項建設的發展和進步。
一、研究對象
2010―2015年廣西地區內,以南寧、桂林、玉林以及柳州市6以上周歲的城鄉居民,在每個年齡階層抽取100個采樣點為研究對象。
二、研究方法
1、文獻資料法
查閱與本文課題有關的廣西地區文獻資料20余篇,并對其進行分析和探討。
2、問卷調查法
按照社會學研究方法,調查問卷的設計根據所要達到的目標確定調查內容。調查樣本總計為700人,分別為6~19歲、20~29歲、30~39歲、40~49歲、50~59歲、60~69歲以及70歲以上的7各年齡階層,回收問卷618份,回收率約88.3%,其中有效問卷568份,有效率約91.9%。經專家鑒定,調查問卷的信度和效率均符合本課題的研究要求。
3、數理統計法
對收集的所有調查統計數據通過FOX BASE處理,再使用EXCEL、SPASS等讀取后做出相應的統計處理[1]。
三、研究結果分析
1、廣西地區民眾體育參與的總體水平
民眾體育參與的總體水平是全民健身運動開展好壞的衡量依據。據調查數據顯示,廣西地區民眾有78.6%都能在每周參加至少一次體育健身活動,其中男性占40.8%,女性占37.8%。而另外21.4%很少參與體育健身活動,其中男性占10.1%,女性占11.3%。女性未參與者比例偏高的情況應當引起民眾體育工作人員的注意。現將廣西地區民眾參與總體水平公布如下:
2、廣西地區民眾體育參與人群的年齡分布特征
根據上表數據統計,廣西地區6周歲以上的民眾體育參與人群的年齡越大,參與比例越高。6~19歲年齡段參與率為14.3%,20~29歲參與率為10.3%,30~39歲參與率為13.5%,40~49歲參與率為15.0%,50~59歲參與率為19.7%,60~69歲參與率為17.9%,70以上的年齡段參與率9.2%。其中40~49歲、50~59歲以及60~69歲位列前三位,說明中老年人參與體育活動的民眾較多,其次是年齡段為6~19歲的在校學生。而70歲以上體育活動參與者較少的原因大多是身體狀況不允許;20~29歲參與者較少的原因是初入職場,工作比較忙碌,業余時間用于網絡游戲、聊天交友等事情上;對于30~39歲的人群來說,由于承擔較多的家庭義務和工作中扮演著重要的角色,使他們成為社會和家庭的中堅力量,導致他們能夠參與體育活動的時間大大減少[2]。
3、廣西地區民眾體育參與的頻率
據調查數據顯示,廣西地區民眾每周參與體育活動的次數隨著不同年齡段,也有較大的差異。其中50~59歲、60~69歲兩個時間段每周具有5次之上,6~19歲的一般一周1~2次,而20~29歲、30~39歲兩個年齡段則每周次數較少甚至沒有。由此看來,中老年人由于年齡的增大運動強度減弱,以增加運動頻率來加強自身體育鍛煉,而6~19歲的在校學生則是由于課程擁有穩定的鍛煉頻率,20~39歲的人群則由于工作原因很少有鍛煉時間。因此,在廣西地區,近期內發展民眾體育建設的重要任務是加強20~39歲人群的體育活動。廣西地區民眾具體體育參與頻率如下表:
4、廣西地區民眾體育參與的時間
通過對這七個年齡段的民眾進行仔細調查,民眾每次參加體育活動時間一般在一個小時以上的比較多,大約有203人,且人群的年齡段主要在50~59、60~69以及70以上三個年齡段之間,占總人數的45.5%,排第一位;30~60分鐘的人數為142人,大多為6~19歲和部分40~49歲,占總人數的31.8%;30分鐘以下的人數有101人,以20~29歲和30~39歲兩個時間段的人為主,占總人數的22.7%,居末位。由此看來,老年人隨著年齡的增長,身體機能也在逐漸下降,需要用較長的時間來完成體育活動,以增強體質;在校學生則受學校課程時間限制,參與體育鍛煉的時間較為穩定;青年人則由于身體強健,會選擇強度大而時間段的體育活動項目,在30分鐘左右完成,但卻不利于終身體育習慣的養成。因此,從各個年齡段參與體育鍛煉的時間上可以看出相對應的身體狀況,和體育鍛煉中潛藏的問題。
5、廣西地區民眾體育參與的場所
據調查表明,廣西地區民眾體育參與的場所主要有空地、體育場館、公路或街道以及環境較好的公園場所。其中,空地為民眾參加體育活動的場所選擇最多的一個,有134人,占總人數的30.04%,居首位;體育場館則成為民眾選擇的體育活動第二場所,有98人,占總人數的21.97%,僅次于空地;經濟方便的街道或公路則有85人選擇作為參加體育活動的場所,占總人數的19.05%,居第三位;而環境優美的公園場所由于采取收費經營使用率較低,沒有成為全民健身的常用場所,僅有65人,占總人數的14.57%,另外其他場所的占14.39%。這也從側面反映了廣西地區民眾體育活動空間的主要場所[3]。
6、廣西地區民眾體育參與的項目
根據對廣西省民眾體育參與項目的調查,可以發現民眾由于受生活環境、身體機能、經濟水平以及傳統體育文化等因素的限制,不同情況的群眾選擇的也有很大不同。例如,男性身體強壯,一般選擇對抗性較強、競爭性激烈的運動項目,以球類或跑步為主;女性由于體制纖弱,主要以健身操、舞蹈等運動項目為主;青少年一般選擇運動量較大的活動項目;而老年人一般選擇相對平緩對身體機能要求較小的運動項目。從項目選擇來看,這些項目具有隨意性較強、對運動場地制約小、投資不大等優點,民眾體育工作人員可以利用這些民眾體育項目,大力發展廣西地區的民眾體育事業建設,進而推進全民健身活動的普及和發展。下圖將詳細展示廣西地區民眾體育參加項目的選擇:
7、廣西地區民眾體育參與的因素
廣西民眾參與體育活動的主要目的以增強體質為主,其次是消遣娛樂,基本顯示了現代社會民眾的體育走向。其中以增強體魄為目的的有384人,占總人數的86.1%,主要以中老年人和在校學生為主;以消遣娛樂為目標的人數為35,占總人數的7.85%,主要以年輕人為主;另外還有個別年輕人參加體育活動價值取向是為了參加體育活動比賽獲得好成績,剩下的6.05%則是由于各種各樣的因素參與體育活動的。總的來說,廣西民眾參加體育活動的價值取向是多元化的,這種體育價值取向的離散分布也表明了民眾參加體育活動的真正意向。
四、結論
通過對以上調查數據分析,在廣西地區的民眾體育參與上我們得到一些結論。首先,可以肯定的是,廣西地區民眾體育參與率較高,參與者性別比例男性稍多于女性。其次,廣西地區6歲以上的民眾體育參與情況隨著年齡段的不同,參與情況也有很大差異,其中以老年人和在校學生居多,而青年人和中年人則參與率較低。第三,民眾參與體育活動是對于項目的選擇,受各方面因素影響,男性側重于選擇競爭性較強的球類運動和跑步,女性以健身操、舞蹈為主,老年人以對體能要求較低的項目為主,青少年以時間短活動量大的項目為主,但總的來說,這些項都十分簡單實用,便于普及。第四,在體育運動的場所選擇上,公園場所使用率較低,以空地、街道以及公路為主。第五,增強體制是民眾參加體育活動的主要價值取向。最后,中青年人群每周體育活動的參與率較低,且一些參與體育活動的時間也比較少。另外,不參與體育活動的廣西地區民眾主要是工作忙家務重的人群,因此為了推動全民健身運動的開展,加強職工體育活動的發展是廣西地區民眾體育中心工作的重點。
總而言之,民眾體育事業在近年來隨著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得到了很大的發展,也獲得了豐富的成果,但其中仍然存在著一些問題有待改善。在對民眾體育的研究上,要以體育事業現狀和應用為主要內容,根據民眾體育參與的狀況,探索出民眾體育發展與社會的經濟、文化、政治等各系統發展之間的聯系,加強民眾體育建設,注重對已有的成績進行總結概括。如此一來,才能有效促進各地區的民眾體育事業發展,進而促進我國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和社會主義文化建設。
參考文獻:
【關鍵詞】高校教師 凝聚力 現狀分析
Abstract: This article aims at analyzing the cohesiveness of college teachers at present and the multiple aspects which would influence the cohesiveness of them. On the basis of above-mentioned, hopefully some feasible strategies and plans would be achieved or realized.
Key words: college teachers; cohesiveness; current analytics
凝聚力顧名思義,指的是某一組既定群體成員之間為實現集體活動目標而團結實施協作的程度,而所謂群體外在表現指的是人與人的聯合體,其囊括家庭、朋友、單位、老鄉、集體、階級、民族甚至大到國家等等不一而論。
這一概念的提出可以追溯到20世紀50年代,美國著名心理學家和群體動力學家柯特?勒溫(Kurt Levin),他主張凝聚力主要關注個體如何知覺其自身與某個特定群體之間的關系。 凝聚力從外向內而言,在于個體的動機行為對本組目標任務所具有的信賴性、統一性乃至服從性上。本文旨在討論高校在職教師這一特殊群體的凝聚力現狀并對之加于分析,在此基礎上得出一些可行性較強的培養和增強這一群體凝聚力的策略和方案。
當代社會的多元化體現在方方面面,今日的大學校園也早已不是往昔的象牙塔。許多大學教師出于對本職工作的迷茫或者其他諸多原因,既無法把全身心投入到平時的教學當中,更無力安安靜靜地坐下來從事相關的科學研究工作。
在此前提下,高校迫切需要培育本校職工的凝聚力,更好地督促高校教師們擔當起教書育人這一職責。而另外一個較為矛盾的方面是凝聚力的產生又具有相對的獨立性,高校如果過多的干涉和參與,沒有教師成員自覺自愿地執行群體任務,教師成員為實現群體活動目標而實施團結協作,這種凝聚力的形成是比較困難的。以下本文將對影響高校教師凝聚力的多個因素進行分類,分析和比較:
1 外部因素
如上所言,本文把凝聚力的可控因素歸納為外部因素,同理教師本身的因素則歸類為凝聚力內部因素。這兩部分相輔相成,對凝聚力的形成與加強起著決定性作用。
1.1 共同責任權益意識
群體成員的“共同責任權益意識”就好比一個機器的觸發鈕,燈泡的開關一樣,是觸發等值的整體配合效能,歸屬心理相結合起來形成的一個意志過程。而激發群體成員的“共同責任權益意識”較為牢固長遠的基礎在于將群體行動的目標與群體成員的根本利益聯系起來,或者是將群體成員的利益與群體總的根本目標利益聯系起來。馬斯洛的層次需要理論的最底層指出人的最基本的需要是要滿足溫飽的需要,而教師的經濟待遇足以說明教師的生活水平高低。從實施來看,目前多數高校都在改革并實施績效工資,就在于貫徹少勞少得,多勞多得的薪酬分配政策,進一步加強教師隊伍的共同責任權益意識,以此來激發高校教師的群體凝聚力。高校教師在將自己歸屬于這一群體后,并且個體成員又具有在集體行動中實施行動的整體配合效能,那么在共同目標利益的激發下便能產生出群體內部相應的凝聚力。與此同時,高校需要通過行為榜樣和適當的教育來加以鞏固,這些行為榜樣和教育也就是現在各個高校經常實施的優秀教師或十佳教師評選等,以此來形成不同高校所提倡的不同的“校園文化”。
1.2 高校的管理制度
各個高校都擁有相對獨立的一套大學校規和管理制度,只要與國家的憲法不相抵觸,一般也無人質疑。但實際上高校的管理制度如同一個社會的法律一樣,它在學校建設和發展中起到制約和管理的作用。熊川武在他所著的《學校管理心理學》中就明確地將群體凝聚力定義為群體對其成員的吸引力和群體成員之間的吸引力以及群體成員對群體的滿意程度。從這個側面來研究,高校教師對高校的向心力是由高校本身來決定的。而高校的管理制度主要針對教師和學生展開,而其中的教師管理,是指對教師的聘用、培養、提拔、工資薪酬等方面的規定及其操作。高校的管理制度必須在這些方面保證高校教師利益分配的公正公平公開性,盡量減少因此而導致的不必要的沖突和矛盾,從而增強教師群體的凝聚力。
當然外部因素還包括很多,譬如教師的整體經濟待遇,教師的社會地位以及教師的職業聲望等等,可以理解為馬斯洛需要層次理論中的自尊的需要。當高校教師這個職業成為受人們尊敬和向往的職業的時候,已經成為教師的人們就會倍加珍惜現在的工作,并付出更多的努力使工作做得更出色。但是這些已非高校本身所能控制和掌衡,所以本文不做進一步闡述和討論。
2 內部因素
2.1 高校教師之間的人際關系
高校教師作為一個群體,其本身就是需要相互協作來完成共同目標和追求的,因此高校教師之間的人際關系狀況對凝聚力的形成和發展都起著重要的作用。教師們不僅年齡跨度大、個性鮮明,而且價值觀念多元化,并且,作為知識分子的高校教師,部分還有“文人相輕”的思想,在教師間的人際關系中具體表現為彼此冷淡、不合作、不服氣、相互排斥等。這種復雜的人際關系不利于高校教師間的合作。雖然目前基本上所有的高校都設有工會這一組織結構,這一組織結構的目的就在于協調教師之間的人際關系和組織相應的交際活動,但是其作用仍然受到一定的拘束和抑制。韋克南在其《管理心理學》一書中將人際關系的作用概括為以下幾點:(1)對組織和群體來說,良好的人際關系可以產生合力;(2) 良好的人際關系可以提高人們的工作情緒、勞動效率;(3)良好的人際關系有助于人的身心健康;(4) 良好的人際關系是精神文明建設的重要內容。由此可見人際交往在高校凝聚力的形成與發展過程中的作用十分顯著,尤其是前兩方面的作用。教師個人與周圍人的交往狀況會影響教師對該工作的喜愛程度,如果交往不順利,總有矛盾和沖突,會直接影響到教師的情緒,進而影響到教師群體凝聚力的形成。基于這個層次,高校凝聚力建設應該避免只重視外在凝聚力建設而忽視人際凝聚力建設的問題。
2.2 高校教師與高校學生之間的人際關系
目前幾乎所有的高校都設有學生給老師的評語評分制度,首先這一激勵和督促設施更加和諧了師生關系,也使部分教師充分認識到了自己教學中的不足和缺點。并且有效地消除了少數老師上課散漫、隨意的現象, 增強了教師的自我約束力。但是在操作上有些高校矯枉過正,過于側重評語評分制度,并以此來認定和評價一位教師,導致部分教師不敢管,不愿管,充當一個老好人以換來學生們的好評和高分。甚至出現有個別教師對學生從不掛科,任其再差的學生也大開綠燈,放其通行。這樣的情況恐怕是這一制度的設計者們所始料未及的。教師責任感的缺乏必然進一步導致教師凝聚力的泛散。另外一方面,師生之間良好的關系需要師生雙方共同的努力,而良好關系的建立又能反過來推動教師凝聚力建設的進步。
3 結論
高校凝聚力具有動態變化性、動力性和多維性的特征。高校凝聚力的動態變化性是指高校凝聚力會隨著影響高校凝聚力因素的變化而變化。這是因為,影響高校凝聚力的因素不是靜止不變的,而是發展變化的,這些因素的變化必然會使高校教師先前對這些因素的認知或感受發生改變,繼而使學校對他們的吸引力、他們對學校的滿意度與向心力以及他們相互之間的吸引力出現變化,從而影響高校的凝聚力。例如, 如果學校的組織結構發生改變,新的組織結構設計不能做到量才而用,難以滿足教師發展的需要,那么教師對先前組織結構滿意的認知就會發生改變,對新的組織結構設計不滿,導致他們對學校的向心力減弱,從而降低高校的凝聚力。
高校凝聚力規范教師的行為是通過形成良好的群體規范和形成正確的群體輿論實現的。首先, 高校凝聚力能夠形成良好的群體規范。高校規范的形成有利于教師確立共同的觀念與價值標準,從而培養教師的集體觀念,強化教師的職業道德,規范教師的行為,遵守高校的規章制度,增強自律意識,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
首先, 高校要通過提高教學質量、創建品牌、形成特色、培育優良校風等途徑,努力塑造自身的良好形象,在一定范圍內具有較高的知名度、美譽度,受到社會各界的信任和贊賞,并有美好的發展前景。教師能以自己為該群體的一員而感到光榮,凝聚力就能在無形之中自然提升。其次,為了高校的生存和發展,高校管理者們必須關注、關心、激勵、支持本校教師,增強高校對教師的凝聚力,把他們團結起來,通過他們獻身教學、科研及其他工作,使高校在競爭中生存,在競爭中發展。總而言之,通過強化共同責任權益意識來強化利益凝聚機制,改善高校的管理制度來形成事業凝聚機制, 加強精神文明建設來鞏固情感凝聚機制。
【參考文獻】
[1]熊川武. 學校管理心理學[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1996:87.
[2]王秀章. 略論校園凝聚力[J]. 上饒師范學院學報,2003,23 (02):100-101.
[3]葉珊,趙梅. 影響高校群體凝聚力的因素分析及應對策略[J].醫學教育探索,2006(04):292.
[4]陳永清. 團隊凝聚力初探[J]. 商場現代化,2009,(16):164-165.
[5]王華,王云芝. 淺析高等學校教職工凝聚力的形成[J].航海教育研究,2007(03):93-95.
[6]何傳亮.論高校教師凝聚力的構造[J].開封大學學報,2010,16(01):7-8.
【關鍵詞】古玩 文化底蘊 中華文明
中國文化具有十分悠久的歷史,在漫漫的歷史長河中,中國文化以其博大精深的特征影響著世界。中國古玩作為中國文化之中的精髓,也以屹立不倒的姿態,持續影響著中國文化的傳遞和發展。當今社會,中國古玩不僅在世界各大博物館之中展示著獨特風采,更是世界富豪彰顯身份的象征。
一、古玩鑒賞的概念及發展
古玩,是近些年來才有的叫法,早在中國古代時期,古玩最初被稱為骨董,指零雜的意思。“骨”便是通“古”,指的就是過去所存在的東西。而“董”則是通“懂”,指的是懂得之意。從字面的含義之中,不難看出,古代的骨董的最基本意思便是通過遺留下來的東西,懂得古人文化之中的精華。從這個意義上來說,古玩的價值是一直延續至今的。
骨董一詞,最早見于唐代開元年間張萱所著《疑耀》一書:“骨董二字乃方言,初無定字”。到了明代,董其昌《古董十三說》說道:“雜古器物不類者為類,名骨董”。直到清代乾隆年間,才開始把骨董稱為“古玩”,即取自古代文玩的簡稱。古玩一詞所包含的不僅是對于古代舊物的一種欣賞,更是飽含了對于中華文明的一種傳承,這是其他詞語所無法替代的。所以,古玩一詞一直沿用至今。由于中國的歷史悠久,所以遺留下來古玩的種類也十分繁多,主要包含書畫、古硯、印章、古墨、碑帖、名紙、竹刻、木雕、牙角器、漆器、絲繡、石器、玉器、陶器、瓷器、鐵器、金銀器、青銅器、錢幣、古代偶像、古代磚瓦、古籍書籍、家具、紫砂器等諸多種類。
二、古玩鑒賞與中華文明傳承的關系
1.古玩鑒賞可以提高文化底蘊
在世界文明的漫長歷史長河之中,中華文化是唯一一個延續了五千多年沒有中斷過的民族,留下了許多珍貴的歷史文化景觀。和中華文化起源相近的,并稱為“四大文明古國”的古代埃及、古代印度和古代巴比倫文化早已經中斷。英、法、德文明年份也遠沒有中華文化之久遠,20世紀以來的美國文明雖然強勢,但是卻是一種移民文化的文化形態。
我們通過古玩鑒賞,可以加深對于中國歷史文化的了解和認識,更好地吸收中華文明之精髓,感受中國文化的博大精深和深遠持久,對我國民族文化更加充滿信心。尤其是在經濟全球化不斷發展和推進的今天,世界競爭十分激烈,文化入侵也愈加嚴重,很多當代人甚至產生了崇洋的思想。通過古玩鑒賞,我們能夠更好地傳承和發揚中華的傳統文化,把中國的發展立足于傳統文化之上,吸收民族文化之精華,在繼承的基礎上加以創新,更好實現中國民族的偉大復興,讓中國文化屹立于世界文化之林。例如,中國的瓷器文化博大精深,對于瓷器等古玩的收藏和鑒賞,能夠讓世界看到中國傳統文化的風采。通過對于瓷器的鑒賞,能夠讓我們感受到父輩們在瓷器的制作和繪畫事業上精益求精,能夠更好地傳承和發展我國的瓷器藝術。更重要的是,在瓷器的鑒賞過程中,我們不但能夠了解到當時的政治、經濟和時代背景,還能學到青花瓷一般的淡泊和安然,讓自己的文化底蘊不斷提升。
2.古玩鑒賞能夠提高藝術素養
雖然古玩的含義是古代,但是發展至今,古玩的意義已經不僅僅只是局限于,而是代表著中華民族的一種文化精神和藝術高度,是中華民族珍貴的文化遺產,是祖先傳下來藝術瑰寶。通過對于古玩的研究和鑒賞,能夠讓我們擁有一雙充滿藝術氣息的眼睛,能夠提高我們的藝術修養,培養藝術鑒賞能力,從一定的程度上提高藝術水平。我國很多著名的藝術大家都有古玩鑒賞的愛好。例如,20世紀中國畫壇最具傳奇色彩的國畫大師張大千,著名現代畫家、美術教育家徐悲鴻等等,都是十分愛好收藏古玩,并且從古玩鑒賞之中汲取文化和藝術的精華和內涵,使得他們的藝術感受力變得很敏感,讓他們的藝術修養不斷提升。他們在藝術道路之上的造詣和取得的成績,從一定程度上來說,也跟古玩鑒賞有著間接的關系。所以,古玩鑒賞對于培養人的藝術感受力,提高人的藝術修養有著十分重要的意義。
3.古玩鑒賞利于創建精神文明
由于古玩十分珍貴,所以價格也是十分昂貴。在很長的一段時間里,古玩鑒賞只是少數有錢人的專利,而更多的人是在整日為了自己的溫飽問題而奔波勞碌。但是當今社會,社會物質文明的發展已經到達了一定的高度,人們對于文化的需求越來越高,精神文明建設被提上了日程。在這樣的社會發展的基礎之下,古玩風潮又開始重新興起。
古玩之中不僅包含著我國古代勞動人民的勞動和智慧,傳承著中華民族的特有的精神文化內涵。在物質飛速發展的今天,古玩鑒賞對于我們的精神文明的建設便顯得更加重要。我們的生活之中很多時候文化都是遠遠跟不上經濟和物質的發展,導致精神空虛和文化缺少。古玩鑒賞恰恰可以彌補這一文化缺陷,讓人們感受悠久的文化特征,在浮躁的社會之中放慢自己的腳步,提升自己的精神境界,達到“寧靜致遠,淡泊明志”的意境。例如,在中國書畫的鑒賞中,可以感受到其中悠遠的歷史,能夠讓鑒賞者的心靈得到精華。
4.古玩鑒賞有利于構建和諧社會
現代社會,人與人、人與社會之間都多了一層防范意識,人際關系變得越加冷漠。而古玩鑒賞作為一個興趣愛好,能夠拉近人與人之間的關系,將具有相同愛好的人凝聚在一起,不分你我,共同感受古玩鑒賞的藝術魅力,品味古玩鑒賞之中的藝術和文化,將中華民族的民族精神充分發揮出來,并影響自己身邊的人,進而影響整個社會。從這個角度上來說,古玩鑒賞有利于中華文明精神的傳承,有利于我們構建和諧社會,更好地實現我們的“中國夢”。
三、古玩鑒賞策略探究
前面我們已經對古玩鑒賞與中華文明的關系進行了深入的探討。綜上所述,古玩的文化內涵十分豐富,鑒賞古玩也對于中華民族的傳承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所以,掌握一定的古玩鑒賞技巧也是很有必要的。
首先,鑒賞古玩需要具有一定的知識基礎。從古玩的定義之中我們就可以知道,鑒賞古玩需要具備一定的歷史知識,掌握一定時代的歷史背景,明白某種器物產生的歷史文化背景和社會因素。除了歷史知識的掌握,古玩鑒賞還需要一定的古文閱讀能力。一般說來,由于古玩的歷史文化悠久,會有很多古文字在上面被完整地保存下來,要想對古玩進行深入的研究和分析,就要有一定的古文字閱讀能力。尤其是在字畫、石刻、碑帖的鑒賞之中,這一項能力尤為重要。若是對文字不夠了解,那么我們就無法真正了解古玩的內在文化內涵。
其次,除了對于專業性知識的掌握,不斷拓展鑒賞的知識面,在古玩鑒賞之中,實踐的經驗也十分關鍵。古玩鑒賞需要有足夠的耐心,不能總是紙上談兵,需要一定的實踐經驗。所以,只是單純地掌握這些知識是遠遠不夠的,必須在知識的基礎之上對實物有一定的接觸,感受古玩的形狀、紋飾、銘文、尺寸、重量等,然后結合自己的知識對實物有自己的把握,才能夠最終不斷提升鑒賞古玩的能力。
結語:綜上所述,古玩是中國文明和中華文化的一部分,古玩鑒賞有利于中國民族文化的傳承和發展,有利于提高我的藝術修養,有利于中國的文化建設。我們作為當代的中國人,絕不能只是崇洋。要切實傳承我們的民族文化,弘揚和發展古玩鑒賞,讓民族文化走出中國、走向世界。這對于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另外,在古玩鑒賞中,不能只是一味地憑自己的感覺,要多涉獵相關的歷史知識和文化知識,真正提高古玩鑒賞的能力。
參考文獻:
[1]賀志鵬.古玩交易慣例研究[D].中南大學,2012.
[2]楊晶.完善和發展中國古玩市場的對策研究[D].合肥工業大學,2009.
【關鍵詞】 經濟公正;經濟倫理;
國內關于經濟公正的理解可以分成幾個大的方面。
一、經濟公正是經濟倫理學的核心范疇
1、黃云明在著作《經濟倫理問題研究》中認為我們在探討經濟公正的時候既要把握經濟公正作為公正的共性,又要把握經濟公正本身的個性。宋增偉在他的博士學位論文《制度公正問題研究――從人的發展視角分析》中談到,經濟公正專注于系統的整體的權利,而不是個人的美德和義務,它是從把握人們的經濟行為的合理性和合法性的角度說的。在這里,經濟公正不僅被認為是規范經濟行為的倫理原則,而且被認為是經濟倫理的價值目標。黃云明沒有突出強調經濟公正的功能,宋增偉只是突出了經濟公正作為規范的作用而沒有強調經濟公正的第二個層次的功能。
2、經濟公正是指社會經濟生活領域或社會經濟活動中的公正,屬于社會公正的子概念。陳傳勝認為經濟公正是實現社會公正的基礎,是實現社會公正的重要環節。李建華認為經濟公正是公正最基本的領域,討論任何公正的人不可以規避經濟公正談論其他公正。然而人們常常把社會公正理解狹隘了,將之理解為經濟公正。這是因為經濟領域是社會最基本最重要的領域,因而經濟公正也在根本性的意義上決定著其他領域是否公正以及公正實現的程度。作者認為還應該強調一點的是:經濟公正和社會公正不能完全等同。因此,經濟公正就是經濟領域的公正問題,而且還是最基本最重要的公正問題。經濟公正是社會公正的子概念,因為經濟公正是社會經濟領域的公正。社會領域包括經濟領域、政治領域、文化領域等等,而經濟領域只是其中一個領域,所以經濟公正是社會公正的子概念。也正是在此意義上,兩者并不等同。
3、由經濟公正中的分配公正在整個公正領域的基礎地位所決定,經濟公正常常被狹隘地理解為分配公正,即在社會成員中進行公平合理分配財富和物資以及公共利益和負擔。羅爾斯在《正義論》中說道:“社會基本結構是正義的主要問題。這意味著首要的分配問題是基本權利和義務的分配,是社會和經濟的不平等以及以此為基礎的合法期望的調節。”正是在這個意義上,分配公正被認為是經濟公正首要的問題。但是,研究經濟公正又不能局限在分配領域,還有生產、交換和消費領域。
余達淮在著作《馬克思經濟倫理思想研究》中對分配公正進行了嚴格定義:社會利益和社會責任通過一個由道德的、法律的、文化的規范和原則構成的合作組織來正確的分配。所討論的分配通常是指社會產品的分配。黃云明在著作《經濟倫理問題研究》中說到,分配倫理的核心問題是公平正義問題,檢驗分配倫理價值的標準是其在社會實踐中是不是能夠做到公平與效率的統一(公平與效率的關系是公正要探討的關鍵問題)。怎樣進行分配才是公正,人們的認識相差甚遠,甄別各種分配理論的是非,是我們確立公正分配思想的理論前提。由此可見,公正與否是分配問題的核心,分配公正是經濟倫理學的核心問題。故而經濟公正是很關鍵的問題。山東大學的宋增偉雖然沒有將經濟公正局限在分配領域,但是他承認,分配公正是經濟公正的基本環節和基礎形式。他的看法的優點在于對經濟公正的理解更加全面,從廣義上來理解經濟公正。中國人民大學的龔群要將分配公正的問題聚焦在社會財富分配公正的問題上,可以說對這方面有具體的認識。
馮顏利在著作《全球發展的公正性:問題與解答》中將分配領域的經濟公正作為分析經濟公正的切入點。他認為經濟公正問題就是按照貢獻來進行利益或權利分配的問題。陽芳在著作《企業薪酬分配公正研究》中將分配公正與經濟管理學中的企業薪酬制度結合在一起,從多學科多領域的視角研究企業勤酬分配公正,是對經濟公正中的分配公正的一個更加專業化的探討。
二、對于經濟公正問題表現的研究
中央黨校的吳忠民在著作《走向公正的中國社會》中論述,在關于經濟公正的問題上,他認為貧富差距現象和經濟初次分配領域是如今很顯著的。浙江省委黨校的董建萍在著作《公正視域中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當代中國社會公正若干問題的研究》中提到要正確處理效率、公平及社會分配的關系、三農問題以及反貧困問題。北京大學的陳少峰在著作《正義的公平》中在“經濟自由與正義”一章中,認為財富最大化和分配正義、經濟領域的公平分配與公平競爭、經濟平等與經濟自由、企業的社會責任、保護消費者權益、經濟立法都體現了經濟公正的問題。具體比如說經濟政策、民生問題、企業競爭以及私有財產保護。
三、對于經濟公正關鍵范疇的研究
經濟公正的關鍵范疇有衡平、正義、平均等。經濟公正與平均主義的關系主要是,它不等于平均主義。金雁、秦暉在著作《經濟轉軌與社會公正》提到轉軌經濟學中的公正問題:所謂的公正,這不等于好,不等于平均,這是自然法意義上的合法性,人們認為這種關系是“兩廂情愿”。交易和合同是“兩廂情愿”的標準形式,說明市場經濟實際上是一個“公正的經濟”――盡管它未必是“良好的經濟”。市場經濟以前,公正,事實上只存在廣義的合同形式。在“轉型”的時代,公正是建立在轉換合同的基礎上。轉型中的“起點的公平”實際上是對原來的“合同”的一種解決,它與平均主義無關。那些否認原來的“合同”,將威脅到公正的轉型。
四、對于經濟公正原則的研究
山東大學的宋增偉在他的博士學位論文《制度公正問題研究――從人的發展視角分析》中提到,如何能夠保證經濟公正的實現,程立顯認為:“就是要切實貫徹執行‘按勞分配為主、多種分配方式并存’的經濟分配原則。”姚洋在著作《自由公正與制度變遷》中提到,我們強調基本物品的平等分配的重要性。個人權利和必備物品的公平分配,確保了人們的整體發展進程中體制的起點平等。還必須有實現人的自由全面發展、追求社會和諧和實踐科學發展觀等觀念,從而考慮到在社會分配中的社會弱勢群體的利益。
五、對于經濟公正意義的研究
劉化軍、郭佩惠在《經濟公正――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經濟倫理基礎》中提到,經濟公正是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經濟倫理基礎,經濟公正有利于實現人與自然、人與人(集體、國家和社會)和社會分工之間的和諧,因而經濟公正對于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具有重要的意義。因此,在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構建的過程中,要采取一系列具體的措施來推動經濟公正的實現,從而為實現社會的和諧奠定基礎。他們倆還在《經濟公正――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健康運行的倫理基礎》中提到,經濟公正是當代經濟發展面臨的一個重要問題,它是指社會經濟生活領域中的公正。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健康發展要求經濟公正,同時,社會主義市場經濟也為經濟公正創造了條件,伴隨著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不斷發展,經濟公正必將在更廣泛的領域內得到實現,反過來它又將進一步推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良性發展。王銳生在《經濟公正與社會主義精神文明》中說,經濟公正是精神文明成果中的最重要的組成部分。經濟公正應區分為兩個層次:作為未來社會理想目標的經濟公正;作為現階段應有的解決經濟發展的原則和實踐問題的經濟公正。一個公正的經濟模式建立起來,無疑是社會精神文明建設優秀成果的展示和體現以及精神文明向前發展的基礎。
恩格斯在《社會主義從空想到科學的發展中》說過:“一切社會變遷和政治變革的終極原因,不應當到人們的頭腦中,到人們對永恒的真理和正義的日益增進的認識中去尋找,而應當到生產方式和交換方式的變更中去尋找;不應當到有關時代的哲學中去尋找,而應當到有關時代的經濟中去尋找。對現存社會制度的不合理性和不公平、‘對理性化為無稽,幸福變成苦痛’的日益覺醒的認識,只是一種征兆,表示在生產方法和交換形式中已經不知不覺地發生了變化,適合于早先的經濟條件的社會制度已經不再同這些變化相適應了。”這實際上說明了,經濟公正如今成為重大的時代議題的意義何在。因為是時代的變遷,同時也因為時代對我們提出了新的問題和挑戰。
六、對于經濟公正實現的研究
李岳在著作《公正是最大的動力》里面著重強調了制度對于公正實現的重要性。經濟運行中企業是主體,在企業管理中的公正需要制度來保證。“只有讓公正的制度成為權利的盾牌,抵制住權勢和強勢的壓制,公正才可以實現。”吳敬璉曾說過“制度高于技術”,公正的制度是一個企業成功的前提。通過建立系統的管理制度體系,把管理制度化、規范化,來對企業整體進行約束和引導,具有極高的效率和極好的效果。北京大學的程立顯在《社會公正:應對金融危機的根本之道》中說,正義是社會制度的首要價值,經濟公正是現代經濟學的重大關切問題,為社會公正而吶喊是經濟學家的天職。公平正義的嚴重匱乏是當前金融危機的道德總根源。因此,應對金融危機和經濟危機的根本之道,就是要不斷地推進全社會的公平正義。為此,重建“以人為本,誠信公正”的現代企業文化,為民主法治建設夯實倫理基礎,以企業公正帶動全社會的經濟公正和政治公正,進而重塑公平正義的社會價值觀,這是從根本上克服和防范金融危機的重大文化建設工程。
華中師范大學的趙澤林在《試論互聯網經濟時代經濟公正的實現》中說,以互聯網經濟為背景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賦予了公正新的內涵,探討在互聯網經濟沖擊下的經濟公正的實現,對建設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及其實現有效的分配公正,具有重要的指導意義。這篇文章的新意在于伸出當今時代最敏銳的觸角,結合哲學基本理論對經濟公正問題展開分析。
馬克思曾經說到:“只有在偉大的社會革命支配了資產階級時代的成果,支配了世界市場和現代生產力,并且使這一切都服從于最先進的民族的共同監督的時候,人類的進步才會不再像可怕的異教神怪一樣,只有用被害者的頭顱做酒杯才能喝下甜美的酒漿。” “強制提高工資(且不談其他一切困難,不談強制提高工資這種反常情況也只有靠強制才能維持),無非是給奴隸以較多工資,而且既不會使工人也不會使勞動獲得人的身份和尊嚴。甚至蒲魯東所要求的工資平等,也只能使今天的工人對自己的勞動關系變成一切人對勞動的關系。這時社會就被理解為抽象的資本家。”這兩段話深刻地說明了,只有在社會主義制度的條件下,平等和自由以及經濟公正才能得到真正的實現。資產階級文明發展了生產力,但是不能給人民群眾帶來真正的經濟公正。它只是為建設新世界創造物質前提,產生一種能徹底結束各種壓迫和剝削的力量,即無產階級。
【參考文獻】
[1] 馬克思、恩格斯.馬克思恩格斯選集(1-4卷)[M].人民出版社,19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