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齊魯文化概論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主要成就:
一、出版了四部專著、參編著作j部、論文128篇。他的主要論著有:《中國武術咨詢大全》、《中國氣功咨詢大全》、《使用保健氣功》、《武術》等。
二、在《體育科學》等刊物上發表的論文主要討論中國傳統武術文化;中國傳統武術文化結構;中國傳統武術的思維方式及特征;科技是第一生產力與體育振興。
三、《中國氣功咨詢大全》出版后,深受讀者的歡迎,1990年榮獲第四屆全國金鑰匙獎和省科技進步三等獎,1994年再次榮獲“第七屆全國優秀暢書獎”。
四、《中國武術咨詢大全》一書,1995年在美國榮獲人體科學研討會二等獎。他多次參加國內外學術會議,并作大會發言,先后榮獲“國際少林武術研討會一等獎(金獎)”“國際形意流大會特等獎”、“第三屆中國孫臏拳學術研討會特等獎”。
五、現任中國武術學會常委,中國武術八段,主要教授武術史、民體概論、氣功、武術專業技術等課程,主要研究中國武術發展戰略與傳統武術文化。曾獲得“全國金鑰匙獎”“山東省科技進步獎”“世界傳統武術節研討會一等獎”等稱號,出版著作7部,百余篇。
六、他多次參加全國大型武術比賽,劈掛拳、長穗劍、雙刀等項目曾先后獲一等獎,被譽為文武雙全的青年武術家。他的武術系列文化研究已由山東省教委推薦申報科技進步一等獎。1993年,被評為全國優秀科研工作者;1995年,擔任第二屆中華民間武藝精粹邀請賽副總裁判長;1996年,擔任全國首屆孫臏拳武術邀請賽副總裁判長;1997年,擔任全國武林精英邀請賽總裁判長。注重研究,有武術論文百余篇發表于《中國體育科學》、《中華武術》、《武林》及《武壇》(新加坡)報刊。1559年被聘為全國高校武術統編教材專家審定小組成員。
現任山東師范大學民族傳統體育學學科點負責人,上海體院武術博士研究生指導小組成員,教育部人文社科重點研究基地齊魯文化研究中心特聘教授,中國武術學會委員,全國武術中青年學科帶頭人,中華民族武術文化委員會常務理事。
在幅員遼闊的中華大地上,有五十六個民族在這里繁衍生息,從洪荒野蠻的刀耕火種到現代化建設,經歷了幾千年的漫長的歲月,創造了燦爛的民族文化。文化是人類歷史活動的產物,是人的創造。生活在不同的自然條件下,有著不同歷史經驗的人們,他們的社會實踐也不盡相同,他們各自面臨的問題以及對此做出的回答-文化――當然也就不同。于是,不同的人類共同體,不同的民族都有各自獨特的文化傳統。武術,作為民族傳統文化的一個組成部分,也會因文化傳統、地理環境的不同而形成風格各異的各種流派,這些流派在形式和內容上受到了地域條件和習慣生活方式的影響而逐漸形成了特色各異的地方拳種,帶有鮮明的地域和民族特點。
武術流派的產生與我國的文化傳統、地理環境、古時的生產方式等因素都是密切相關的,并在一定的角度上集中表現了中華民族的優良傳統。
武術是一種文化形態,它不可避免地要受到地域文化因素的影響,又由于它基本屬于純粹的民間文化,所以它一直保留著原始古樸的風貌,基本上沒有受到外來文化的影響。說到武術的地域性就不可避免的要提到武術的流派。中國武術的主要流派都是從地域性文化派生出來的。武術流派是一種重要的武術文化現象,是區分拳種類別的標志,是由不同技術特點和風格形成的武術技術派別,是武術技術的精華,我們認為以少林派、武當派、峨嵋派、民間派為例并試探從文化地理學的角度進行分析研究,是我們探討傳統武術發展戰略的基礎。
文化地理學是研究人類文化的空間組合,人類活動所創造的文化在起源、傳布方面與環境關系的學科。從文化地理學的角度研究武術的流派以及武術與地域文化的關系也就是研究武術的空間分類,即不同生存環境或不同的人類群體,根據自身的特點和要求在適應或改造生存環境的過程中,所創造的以技擊為主要內容,以套路和搏斗為運動形式,注重內外兼修的中國傳統體育項目。
關鍵詞:武術文化;中國武術;地理環境;農耕;自然環境
中圖分類號:G852.0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7-3612(2010)12-0037-04
O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Formation of Martial Arts Culture and Geographical Environment
WANG Junqi
(School of P.E., Nanchang Aviation University,Nanchang 30063,Jiangxi China)
Abstract:the aim of this paper is to study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Chinese martial arts culture and its formation mechanism and development. The methods of documentation, logical analysis and comprehensive analysis are adopted to explore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Chinese martial arts culture and the geographical environment. According to the paper, firstly, the natural farming environment has great influence on the formation and continuity of Chinese martial arts culture. Secondly, the Chinese geocultural diversity has a certain influence on the diversity and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Chinese martial arts culture. In addition, semifeudal and landlocked nature of the geographical environment shapes the selfesteemed, selfconfident, selfcentered cultural value of the Chinese martial arts.
Key words: martial arts culture; Chinese martial arts; geographical environment; farming; natural environment
任何一種文化的形成與發展不是憑空而來,它是植根于該生活的土壤之中,與該地域有著千絲萬縷的關系。中國傳統武術文化以獨特的人文表現有規律地分布于各地區,其地理特征由物質、精神、自然三個層次組合形成,是傳統武術文化模式的地區表現,與地理要素有辯證邏輯關系。地理要素復合體內涵發生變化,導致國家、地區、部落之間或內部武術文化地理特征產生差異,并以此為支撐形成武術文化體系。中國傳統武術文化模式的形成、演化、擴散主要來自黃河長江流域地區經濟基礎的嬗變及整合所產生的內力控制與推動,部分來自外域文化的影響。 所以,要全面深入地認識武術文化的本質,就不能不對武術文化受地理環境的影響做一些探討。
1 中國地理環境的特點
1.1 適宜農業的氣候、土壤 我們所說的地理環境,是指“生物特別是人類賴以生存和發展的地球表層”,“地理環境可分為自然環境(或自然地理)、經濟環境(或經濟地理環境)和社會文化環境……上述三種環境各以某種特定的實體為中心,由具有一定地域關系的各種事物的條件和狀態構成。這三種地理環境之間在地域上和結構上又是互相重疊、相互聯系的,從而構成統一的整體地理環境?!保?]
中國不但疆域遼闊,而且地理位置比較優越。大部分地區雨熱同季,溫度和水分條件配合良好,為發展農業提供了適宜的條件。[2]中國優越的自然環境不僅為原始農業的發展提供了有利的條件,也十分適宜早期人類生活,而且地理環境的特點對社會生產方式的選擇和形成具有一定程度的規定性,其優劣與否,對社會的存在與發展有著加速或延緩的不同作用。中國的地理環境如此優越,無疑為中華民族的生存與發展提供了良好的自然空間,為中國文化的創造提供了良好的條件。
“在中國占主導地位的傳統文化,無論是物質的,還是精神的,都是建立在農業產業的基礎上的?!保?]武術是中華大地上滋生繁衍的,也同樣是建立在農業生產的基礎之上。從中華武術幾個大的流派來看(如太極拳、少林拳)都是形成于農業區,如少林武術是中原地區范圍最廣、歷史最長、拳種最多的武術門派,在武術文化中占有重要地位。眾所周知,少林武功源于有天下第一名剎之稱的嵩山少林寺,這座名寺位于今河南省登封縣嵩山。河南省自古以來,不僅是中原的中心,也是農耕發源地之一。根據文獻記載和考古發掘的結果,夏、商、周的中心地區位于今天河南省的中部和北部、山西省的南部、陜西省的關中地區、河北省的西南部和山東省的西部,這里正是當時自然地理條件最優越的地區,因而,這里形成了中國最早的大片農業區,也就成了自新石器至夏、商、周時期中華民族繁衍生息的中心地區。
投稿日期:2009-10-29
基金項目:國家哲學社會科學課題部分成果(課題號:08BTY002)。
作者簡介:王俊奇,教授,研究方向體育文化與民俗體育。1.2 地理環境多樣性的特點 我國幅員遼闊,從最東的黑龍江與烏蘇里江匯合處到最西的帕米爾高原約有5 200 km,從最北的漠河以北的黑龍江江心到南海諸島南端約有5 500 km。境內的一些主要山脈,東西向的天山、陰山、燕山、昆侖山、秦嶺、大別山、南嶺,南北向的賀蘭山、六盤山、橫斷山,北東向的太行山、大興安嶺,北西向德阿爾泰山、祁連山以及弧形的喜馬拉雅山等,主要的河流如長江、黃河、淮河、漢江、遼河等,往往就成為地理區域的分界線。由于高山大河的天然阻隔,中國疆域內就形成了各種不同的自然地理區域,表現出不同的地理特征,蘊藏的自然資源也豐富多彩,各不相同。
而歷史上的疆域范圍更大,加之我國歷史悠久、民族眾多,不僅具有色彩各異的民族文化,而且同一民族也存在著風格不同的區域文化。從歷史角度看,不同區域的不同民族和集團,在漫長而艱難的歷史發展過程中,又形成相對獨立的文化模式和個性。長期積淀的歷史傳統觀念、生活習慣、民族意識、文化心態……無疑也使得民族文化“廣種博收”地傳承、沿襲著豐富的傳統文化基因。滿蒙文化、齊魯文化、吳越文化、巴蜀文化、苗彝文化……莫不表現出異彩紛呈的個性特征。
1.3 地理環境對中國文化形成的影響 從中國的地理全貌看,在西北、西南是高原、高山、戈壁、荒漠,但東南卻有一萬多公里的海岸線,是通向世界各地的對外通途。中國版圖的這種形狀被地理學或人文地理學稱為半封閉、內陸性地理環境。當然,這種地理環境是相對而言的,在生產力極低的情況下,地理障礙對人類活動,特別是交通運輸的影響要比現在大得多,有時往往起了完全隔絕的作用,即使后來生產力提高了,地理障礙的影響依然存在。大西北和高原地區和西南偏僻山區的交通要比長江下游沿海經濟發達地區困難得多,至今仍然制約著區域文化的內在特質和發展慣性。
半封閉、內陸性地理環境制約了自然生產方式,也決定了人類意識形態的雛形及發展基因,而且水平低下的持續循環的生產模式,導致了經濟結構中絕少沖突的生產關系的穩定狀態和群體文化心態的趨同性。中國這樣的地理環境,也是影響武術文化形成、發展的重要因素。首先,中華武術具有穩定連貫的文化特色。在中國四境之外,無論滄海、戈壁還是高原、江海,都成了一道難以逾越的天然屏障,中華民族只在半封閉的空間里活動,較少借鑒和吸收別國文化,并且沒有因外來文化的沖突而使自己的文化出現斷層、轉型或湮滅。在中國歷史上,印度佛教文化曾經危及中國文化,中華武術外家拳的代表少林武術曾一度佛教化,曾有人擔心武術將走向寺廟化,但是沒過多久,到唐代,印度佛教文化就淹沒于中國文化的大海之中,最終使佛教被中國武術吸收、消化,成為中國武術文化的組成部分,是西方文化中國化的典例。
2 地理環境對武術文化產生的影響
2.1 地理環境對武術文化形成和延續的影響 我國拳術中內家拳的代表――太極拳也開創于中原,即當時的農業區。雖然關于太極拳創拳者有多種說法,但到目前流傳比較廣的說法是:元明之際的張三豐創造了太極拳。據考證,元明時期的張三豐周游各地訪道,曾在陜西寶雞山中短期隱居,山中有三峰峙立,于是自號“三峰居士”。三豐創太極拳后經山西人王宗岳、河南人蔣發傳入溫縣陳家溝。陳家溝的陳長興經過收集整理,將太極拳定型為陳氏老架一路和二路(炮錘),后來產生楊、吳、武、孫等其他流派,其中陜西、山西、河南都是宋、元、明、清時期的重要農業區。我們還知道,武當武術也是農業地區逐漸發展起來的。有考證說,春秋及戰國早期,武當山地區有庸、巴、苗、盧、濮、彭等多個古氏部落,這些古氏部落好習武術、英勇善戰。又據武當道教及楚國地方志研究專家的考證:武當地區“東達齊豫,南通巴蜀,北抵三秦,舟車可至,實為八方之咽喉。”[3]重要的拳種,如峨眉武術發源地是有秀甲天下之姿的四川盆地;南拳發祥地為富甲一方的福建莆田。這類發祥于農業地區的拳種數不勝數。
為什么大部分重要的中華武術都源于農業地區呢?從地理學和社會學方面看,主要原因是,中國是一個農耕文明較早的國家,所以古代農業發達地區社會、文化、經濟條件都比較優越,這為中國文化(包括武術文化)的延續提供了穩定的物質基礎。從某種程度上來說,地理環境是人類生存活動的基地。人類為了要生活和生存下去,就不得不努力觀察、利用和改造環境,以便進行有效的文化活動,從而直接的獲取人們生存所必須的生活資料。例如在古代不少文獻中記有關于天象、物候,以及人們在各個月應該做的事,如何根據各個月令飲食、出行和從事生產活動。古人把人體看作一個系統,人體是大自然的產物,與自然界也構成一個大系統。“人以天地之氣生,四時之法成。”(《素問 寶命全形論》)。因此,人和天地之氣、四時變化都有相應的關系。例如說:“上配天以養頭,下像地以養足。”(《素問 陰陽應象大論》)“天不足西北”,因此“人右耳目不如左明也”;“地不滿東南”,因此“人左手足不如右強也”。這些說法可能只是牽強附會。但它關于四季、晝夜對人體的影響的論述則是深刻的[4]?!饵S帝內經》載:“夫四時陰陽者,萬物之根本也。所以圣人春夏養陽,秋冬養陰,以從其根,故與萬物沉浮于生長之門。”古代稱為“四時陰陽”。這些都是“月令”的思想,是把地理、氣候與人體緊密聯系的充分反映。同樣在武術的形成和發展中也離不開對月令的觀察與遵從,武術各種拳術理論無不講陰陽、八卦、五行,甚至有不少對風、雨、雷鳴的模仿與運用。
中國傳統武術分為“內家”和“外家”?!皟燃摇敝械拇砣g為“太極”、“八卦”和“形意,它們無一不與陰陽相關。其中太極拳開創于中原農業區。太極拳與地理、氣候、四季、四時有不少聯系。如陳鑫在前人理論基礎上積十三寒暑撰成《陳氏太極拳圖說》一書。他以太極陰陽五行學說為主,參照三才、四象、六合、八卦之理,又雜合洛書、河圖,把拳理于天象、地理、人事融合一起,從而建構起一個無比復雜龐大的太極拳理論體系。他說:“開合虛實即為拳經”,“一開一合拳經盡矣”,“一開一合,有變有常,虛實兼到,忽現忽藏”,“一動一靜,是盡拳中之妙?!保?]其次,農業發達、經濟發展快,自然成為兵家必爭之地。在歷史上,北方的游牧民族曾多次以武力入主中原,陜西、河南、山西、河北、山東、四川等中原主要農業地區,可以說戰火連綿不斷,凡是戰爭經常發生的地區,其地居民無不英勇善戰,并多能使拳弄棒,這是人類為生存而產生的一種自愿的行為。此外,農業地區山川河流縱橫其間,水草豐茂,便于居住。因此成為古代移民躲避戰禍的首選地區。據文獻記載,自東漢末年至明末清初,中原地區先后發生多次分裂和戰亂,人民大量逃亡,輾轉進入贛、徽、嶺南、廣東農耕地區。大量漢族(華夏)人口不斷從黃河流域遷往南方、西北、東北各地,文化上的優勢和數量上的多數使這些移民最終成為遷入地區的主體人口,他們所傳帶的文化自然也成為遷入地的主體文化。中原武術也部分隨著這種遷徙流播到各地。如太極拳發祥地在陜西、山西、中原農耕地區,比如中國著名武術流派之一青城玄門太極拳,為湖南湘譚人陳琳所創,這便是太極拳南移的典型例子。峨眉武術被稱為“湖廣填四川”移民文化,少林弟子避亂于南少林,創南拳又是一個例子。拳種由北而南的例子不枚勝舉。說明,中華武術大多形成于農業區,是實事,而這些武術又隨著農業區擴大而傳播,也是事實。
2.2 地理環境對武術文化多樣性的影響 中華武術流派林立,拳種多達千種?!稘h書•藝文志》中就收入了《手搏》六篇,《劍道》三十八篇,到明清時期,武術種類之多達到歷史高峰。有明確記載的明代拳術就有三十二式長拳、六步拳、猴拳、少林拳、內家拳等幾十種;棍術種類也不少,比較出名的有少林棍、紫微山棍、張家棍、青田棍等。據著名將領戚繼光的《紀效新書》中記載:“宋太祖三十二勢長拳、綿張短打,溫家七十二行拳、三十六合鎖、山東李半天之腿、鷹爪王之拿、千跌張之跌、張伯敬之打……共十六家拳法?!边€有槍術、刀術、劍術……所謂“十八般武藝”。到了清代,又出現了形意拳、八卦掌。我國向有南拳、北腿之說,有內家拳、外家拳之說……,拳種之多、風格各異,讓人眼花繚亂。在武術文化中“取之自然、依賴與自然”也是十分明顯的。在武術內容中幾乎遍及日月星辰、山川草木。據《開封方志》(1989年2曰)中的《峨眉拳在開封》一文說,峨眉武術起源于一名道姑。其文說明朝有海普濟寺一名道姑,博采眾長,創出了“手如三春楊柳,步如風擺荷葉,出手似閃電,發力如雷霆”的峨眉拳。峨眉拳既吸收了楊柳、荷葉的柔、擺、又模仿了天空閃電雷鳴的迅速出擊。
中華武術為什么如此豐富多彩,傳千年而不衰。盡管是有多種文化因素促成,但其中與中國地理環境的多樣化有密不可分的關系。在人類社會的早期,利用和改造自然條件的能力非常有限,一般只能被動地適應自然環境。李宗桂先生在《中國文化概論》一書中指出:“原始的生態環境所制約的自然生產方式,作為社會經濟的基本結構,也決定了人類意識形態的雛形及發展基因。中國以自給自足、取之自然、依賴于自然為根本特色。因而,組織分散、范圍狹小、水平低下的持續循環的生產模式,導致了經濟結構中絕少沖突的生產關系的穩定狀態?!?/p>
在武術拳種門派中就有不少與植物、山川、日月有關,如“弓力拳”、“五梅拳”、“永春白鶴拳”、“龍形拳”、“龍虎拳”、“蛇拳”、“螳螂拳”、“白虎拳”,又如峨眉派取名峨眉山,其中峨眉派的五大支派“黃林派”更是與樹林有關。據說,黃林派拳師練武之地在四川彭縣九峰山,那里是一片銀杏,每年秋后葉落都是一片金黃,因此而得名“黃林”。峨眉山地處西南,披風沐雨、奇峰險峻、山林覆蓋率很高,是動物棲息最佳場所。所以,峨眉山武術與峨眉山中的動物有不少關系。有一種傳說,峨眉山萬年寺的道人根據《參同契》一書中的理論,參照山上猴子的動作身法,模仿靈猴的搏斗動作及其他獸相爭的姿態,創編了火龍拳。又據《樂山市市志》和《四川武術大會》記載:峨眉武術的創始人是司徒玄空。司徒玄空,號動靈,耕食于峨眉山中,他模仿猿猴動作,在狩獵術基礎上創編了一套攻守靈活的“通臂拳”,因此得到“白猿祖師”的名號。眾所周知,我國南拳起源于福建“南少林寺”,南少林是一座建立在樹林茂郁之中的千年古剎,風景秀麗,是十分僻靜之地,加上南少林距離中原政治中心較遠,所以成了明清以來,反清復明志士避禍之地和習武的場所。
我國地理復雜,而不同的地理與物質條件使人們形成不同的生活方式與思想觀念。從空間共時角度看,由于武術傳統具有鮮明的地域特色,客觀的自然生態環境決定了武術文化在武術技擊、習武觀念、習武生活、民間武術團體以及結社等方面所形成的種種鮮明不同的特征。北方游牧民族生活在廣闊的草原與荒漠地區,生存條件比農業民族更為嚴酷,常以遷徙與戰斗去對付來自自然界或異族的壓力,養成了孔武好戰,諸如滿蒙武術以摔跤和精于騎射為特點,齊魯地區好“狹義”,還有巴蜀(峨眉武術)武術文化,回族素以強健、勇武、團結和不畏著稱于世,回族武術非常強調實戰性,動作樸實,徒手套路眾多,有“教門彈腿”、查拳、通臂劈掛拳、心意六合拳、八極拳、回民七勢拳。苗族流傳一句俗話“養兒不學武,一輩子受欺侮?!睂W習武術是苗族人最重要的事。苗族人民長期生活在高山深谷,地勢不平、道路坎坷、活動面積小,所以苗族武功十分重視樁法,善用“七”字步,又名趕步,進退大卻踩“品”字形。由于地理環境的影響,苗族地區的戰斗也只能是短兵相接,所以苗族武術結構必須緊湊、樁步必須穩當、動作必須嚴密,只需立足之地便能將對手擊敗。還有土家族武術、景頗族刀術、彝族武術、德昂族武術、壯族武術……,莫不表現出異彩紛呈的個性特征。總之,鮮明的地域特點使中華武術文化呈現出鮮明的多樣性。
2.3 地理環境對武術文化特殊性的影響 從武術拳種上看,我國地域拳種便最完美的闡釋了地理環境的重要影響。我國武術拳種的地理差異表現為南方拳繁雜,北方拳比較單一。我國北方廣大地區都是平原,舉例說,河北滄州武術,素以“武術之鄉”譽滿華夏,其地理位置是地處華北平原北部。更是“天蒼蒼,野茫茫,風吹草低見牛羊。”草原遼闊,一望無際,這樣的地理環境對文化交流是有利的,即便北方地區中的兩地相隔較遠,兩地語言有差別,但通話交流并沒有太大障礙。而南方即便同一省、同一縣,都有東、南、西、北鄉話,彼此差異極大。從拳種看,福建、廣東地方拳就有數十上百種之多,而且拳種之間的差異較大,北方的拳種就某一區域而言,要比廣東、福建少得多,但它的一種拳卻能在北方廣大地區流傳,如譚腿、功拳達摩劍、八卦刀、群羊棍、奇門槍等多種單練拳術和器械,這些拳種還流行于黃河流域、長江流域、或珠江流域,而南方的鴨拳、佛家拳、蔡家拳、五祖拳……,不少南方拳術卻只在少數縣鄉流行,足見拳種的形成與地理環境是有一定關系的,這是因為在北方地區,多為廣闊的平原地區,武術來往交流較為便捷,加之北方人性格豪爽,為了更好的切磋武藝,促使了武術的相近或相同,也促進了北方地區的武術融合。相反的,在我國南方地區,地形較多為山地丘陵,交通相對閉塞。人們之間的交流與溝通較為困難,地區之間有一定的隔離性,因此導致了相連地區交流與溝同較為困難,地區之間有的隔離性導致了相近地區間的武術也有較大的區別。比如畬族武術只限于本族中開展,所以南拳有“拳打臥牛之地”之說,還有“板凳花”、“打四方”、“和北技”……都很少向外流傳。這樣,變形成了各式各樣的地方武術。這就表現為,地理障礙對人類活動,特別是較通運輸的影響,中華武術也不例外。
另外,相對封閉的內陸地理環境使中國文化形成特殊的宇宙觀,認為世界由陰陽兩部分組成,而且把陰陽看作是在一個圓內的結合、變化,周而復始、相克相生?!痘蕵O經世心易發微》說:“其外圈者,太極也。中分黑白者,陰陽也。黑中含一點白者陰中有陽也;白中含一點黑者,陽中有陰也。陰陽交互,動靜相倚,周詳活潑,妙趣自然?!闭沁@種宇宙生存理論,造成道家哲學構成中華武術的思想基礎。如在武術技擊中處處表現了陰陽變化觀念的技擊特點,在武術的拳種中常提到在與對方交手時要“人背我順”所謂“人背”,是說要盡量使對方處于一種不便于用力、變勢的不利的姿態;“我順”,則是使自己處于便于用力、變勢的有利的姿勢[6]。武術中“以柔克剛”、“引進落空”、“四兩撥千斤”的成功運用,就是一種陰陽變化觀念在武術實踐活動的體現,武術攻防中還要求:欲進則退、欲左先右,你進我退、借力而行,都是武術理論受道家關于太極這個封閉“圓”的理論影響。
再者,在相當長的歷史時期里,這種文化觀使中國武術具備了高度的自信心和強烈的自豪感,激勵著習武者奮發有為。電影少林寺、霍元甲、黃飛鴻都博得觀眾的極大喜愛,這不只是藝術的美感,更重要的是電影中的武林豪杰高超的武藝與崇善懲兇完美的結合,給中國觀眾樹立了自尊、自強、自信的思想文化的沖擊。然而,半封閉、內陸性地理環境下產生的心理貫性,容易造成以封閉性、單向性和趨同性為特征的傳統思維方式,這種思維方式具有“反創造性”。中庸之道便是與它相聯系的文化觀念[7],在這一點上,中華武術表現得很明顯。武術都按規定套路演練,無論什么拳種,都有起式、收式,規定路線,甚至要求起式與收式在同一點上;賽龍舟、踩高蹺、放風箏、蕩秋千……民俗體育幾乎全國一個模式,時間相同,動作相同,模式也相同,傳承了數百上千年都難有創新。顯然,這都是以我為主、唯我獨尊的結果,這種夜郎自大的心態嚴重阻礙了中國武術文化的近展,這已成事實。
3 結 語
武術文化是人類社會實踐的產物,因而不可能離開自然和社會的物質、經濟、政治條件而憑空產生和孤立發展。正是基于不同的自然、社會條件,才可能產生不同民族、不同地域的武術文化。中華武術文化也是我們祖先在半封閉、內陸性地理多樣性、民族生活多樣化、特定的社會結構和政治結構諸因素交織的環境中創造出來的。因此,只有聯系具體的自然、社會條件來考察武術文化,才能深刻地理解武術文化的特質,全面認識武術文化的共同性以及民族、地域差異性,更準確地揭示中華武術文化產生、發展的客觀規律,這對我們更好地傳承與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也有很好的啟迪作用。當然,我們在武術形成與地理環境關系的研究中,也應考慮,地理環境對開放與封閉的影響是相對的。首先,不存在絕對的開放或封閉的地理環境;其次在不同的生產力條件下,影響的程度是不同的;再次,隨著社會的進步,科技的發達、信息流加強,武術受封閉的地理環境影響也會越來越小。
參考文獻:
[1] 陳傳康主編.中國大百科全書•地理學卷[M].北京: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1990,64.
[2] 張岱年,方克立主編.中國文化概論[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4,20.
[3] 華博編著.中國世界武術文化[M].北京:時事出版社,2007:91-92.
[4] 周桂鈿著.秦漢思想史[M].石家莊:河北人民出版社,2000:569.
[5] 鄭勤著.太極文化與功法[M].武漢:湖北人民出版社,2004:8-9.
[6] 溫力著.中國武術概論[M].北京:人民體育出版社,2005:203.
[7] 魏承思.中國傳統的思維方式和文化觀念[N].文匯報,1986-4-8.
參考文獻:
[1] 孫小禮,張增一.科學方法中的十大關系[M].上海:學林出版社,2004:114-130.
[2] 張力為.體育科學研究方法[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173.
[3] 范克新.社會學定量方法[M].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2004:7-11.
[4] 石隆偉.哲學視野下的方法論與比較教育研究[J].比較教育研究,2006,27(6):14-18.
[5] Ian Jones.Mixing Qualitative and Quantitative Methods in Sports Fan Research [J/OL] ,1997.
[6] 嘎日達.社會科學中質的研究與量的研究之爭及其啟示[J] .學科前沿,2006(3):47- 49.
[7] 章嵐,許小冬,趙開強.對體育科學研究中質的研究方法的探討――一種更加注重程序化、情景化的研究方法[J].體育科學,2004,24(7):1-4.
[8] 陳波,何文華,謝旭等..社會科學方法論[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89:234-235.
[9] 常俊躍,雒麗.研究范式之爭及其對研究工作的啟示[J]. 自然辯證法研究,2005,21(7):20-23.
[10] 劉淑紅,王雪蘭.現代教育研究范式的歷史轉換及其價值取向[J].科學.經濟.社會,2005,23(1):69.
[11] 于景元,劉 毅.關于復雜性研究[J].中外管理導報,2002(9):19.
[12] 馮建軍.教育研究范式:從二元對立到多元整合[J].教育理論與實踐,2003,23(10):11-12.
[13] 路甬祥.學科交叉與交叉學科的意義[A].見劉仲林主編.中國交叉科學[M].北京:科學出版社,200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