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input id="zdukh"></input>
  • <b id="zdukh"><bdo id="zdukh"></bdo></b>
      <b id="zdukh"><bdo id="zdukh"></bdo></b>
    1. <i id="zdukh"><bdo id="zdukh"></bdo></i>

      <wbr id="zdukh"><table id="zdukh"></table></wbr>

      1. <input id="zdukh"></input>
        <wbr id="zdukh"><ins id="zdukh"></ins></wbr>
        <sub id="zdukh"></sub>
        公務員期刊網 精選范文 社區衛生服務中心主要職能范文

        社區衛生服務中心主要職能精選(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社區衛生服務中心主要職能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社區衛生服務中心主要職能

        第1篇:社區衛生服務中心主要職能范文

        Key words urban areas;health resources;allocation;countermeasures

        摘要: 合理配置城市衛生資源是衛生改革的重要組成部分,是提高人民群眾健康水平、構建和諧社會的重要保證。本文針對南通市衛生資源配置現狀,就城市衛生資源合理配置的對策提出思考:制訂并實施區域衛生規劃,調整存量資源;構建以城市醫療中心和社區衛生服務機構相結合的新型城市衛生服務體系;發展非公醫療機構,依法加強衛生全行業監督管理;建立和完善覆蓋廣泛和功能齊全的公共衛生體系。

        關鍵詞: 城市;衛生資源;配置;對策

        城市衛生資源是城市經濟與社會發展的重要組成部分,同時也是促進城市經濟發展和維護社會穩定的重要保障。做好城市衛生資源配置工作,提高人民群眾健康水平,是科學發展觀重大戰略思想的重要內涵,是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重要內容,是構建和諧社會的重要保證。面對經濟社會發展新形勢,如何以科學發展觀為統領,合理配置城市衛生資源,實現衛生事業又快又好地發展,是廣大衛生管理專家當前討論的熱點問題。本文在調查了江蘇南通市衛生資源配置現狀的基礎上,就城市衛生資源合理配置的對策提出如下思考。

        1 制訂并實施區域

        衛生規劃,調整存量資源 以區域衛生規劃基本要求為原則,實施醫療衛生機構的全行業管理,根據市區發展規劃,對衛生機構的布局、衛生資源的分布、結構進行合理調整,逐步形成布局合理、功能健全、層次分明、互相支持、資源共享的完善的衛生服務體系,減少衛生資源的閑置與浪費,提高資源利用效率。對現有的大型醫療設備按功能狀態進行估價,將功能完好但閑置的設備,按照其現有價值,有償調劑到需要裝備的單位。對各類醫療機構的功能、服務范圍,根據居民衛生服務需要特點進行重新明確,疾病歸口管理,各級、各類機構間建立相互協作、雙向轉診的良性關系,而不是惡性競爭,從而實現市區醫療機構功能齊全、定位明確、服務規范的新局面。

        2 構建以城市醫療中心和社區衛生服務機構相結合的新型城市衛生服務體系

        城市衛生資源的合理配置,關鍵是要調整城市醫療服務體系,逐步構建以醫療中心和社區衛生服務機構為主體的二級結構,建立起分工合理、雙向轉診的新型醫療衛生服務體系。

        2.1 明確政府辦醫責任,集中力量辦好城市醫療中心

        2.1.1 合理確定公立醫療機構的規模和數量 按照保障基本醫療供給和履行公共衛生職能的總體要求,衛生資源優化配置過程中,首先要明確將那些主要承擔基本醫療任務、代表區域醫療水平、在醫療服務體系中起重要作用的醫療機構由政府繼續辦好,以充分發揮區域醫療中心在主導基本醫療服務、調控服務市場、平抑服務價格等方面的功能。對那些市場機制較難發揮作用的專科醫療機構承擔的傳

        染病防治、精神病防治、婦幼保健服務等,主要由政府舉辦,逐步實行購買服務。急救醫療機構、采供血機構等,由政府舉辦。對政府不再繼續舉辦的醫療機構,要本著因地制宜、積極穩妥、分步實施、保證穩定的原則,通過適宜的形式進行產權制度改革。地級城市市區辦好1~2家綜合醫院和1家中醫院。

        2.1.2 大力扶持城市醫療中心的發展 醫療機構體制改革和規模調整以后,政府要集中力量加大對公立醫療機構的基本建設、大型設備購置和維修、重點學科和人才建設、執行政府指令性任務等方面的投入。要改革和完善財政投入方式,及時解決公立醫院在發展、改造、用地、科技進步等方面的問題,確保公立醫院穩定健康發展。公立醫院要堅持社會效益優先原則,建立和完善現代化醫院管理運營體制,切實提高國有資產和財政資金的利用效率和社會效益。政府舉辦的醫療機構可吸納民資或外資參與合作建設,合作后其非營利性質不變,允許合作者有一定的回報。

        2.1.3 推進公辦醫療機構運行機制改革 一是建立出資人制度。為明晰公立醫院的產權關系,加強對國有醫療衛生資源的管理,按照管資產、管人、管事相結合的原則,建立出資人制度。探索成立衛生國有資產管理與投資發展中心,履行政府出資人代表職責,代表出資人聘用院長,通過契約明確各自的權利和義務,使醫院具有真正意義上的經營自主權,形成法人治理結構,做到政事分開、權責明確。二是實行以“兩權分離”為核心的院長負責制。對繼續由政府舉辦的醫療機構,按照經營權與所有權分離的原則進行改革。建立科學合理的院長任期目標責任制,探索風險抵押、委托經營等管理方式,嚴格考核制度。積極探索效益工資、績效工資、崗位工資、年薪工資等多種報酬實現形式。三是創新人事分配制度。改革公立醫療機構人事制度,打破人員身份限制,實行全員人事和全員合同聘用制,促進公立醫院員工由單位人向社會人轉變,由身份管理向崗位管理轉變。

        2.2 實施重心下移,發展城市社區衛生服務

        2.2.1 城市社區衛生服務的發展定位 所謂城市社區衛生服務,是指以全科醫師和全科護士為供給主體,對所負責的社區人群提供預防、保健、醫療、康復和健康教育等綜合性的衛生服務。其主要職責是:負責急性傳染病和慢性非傳染性疾病的預防,建立居民健康檔案,對家庭和居民進行衛生指導、健康教育和管理,組織開展社區衛生活動;負責一般傷病的治療,開設家庭病床,提供家庭醫療衛生服務;負責圍產期保健和兒童計劃免疫;提供醫療信息和轉診服務;提供急性病人出院后家庭恢復期的服務;向上級主管部門報送衛生信息等。從當前實際情況出發,可以從全科醫療開始,逐步過渡到醫療與防保工作的結合,從集體對社區人群負責制過渡到全科醫師對社區人群負責制。

        2.2.2 城市社區衛生服務發展的原則 發展城市社區衛生,要在科學發展觀的指導下,以新時期衛生工作方針為指針,解放思想,深化改革,堅持政府主導、社會參與,加快整合衛生資源,建立健全社區衛生服務網絡,必須符合三點原則:一是以人為本的原則,以社區居民衛生保健需求為導向,以健康為中心,合理規劃布局;二是與社會事業同步協調發展的原則,將社區衛生服務納入社會經濟發展、城市發展和社區建設總體規劃,以社區建設帶動社區衛生服務機構的建設,保證社區衛生服務的可持續發展;三是以區域衛生規劃為指導并合理配置衛生資源的原則,立足現有衛生資源,對區域內的醫療衛生機構統籌規劃,通過重建、改建、轉型或功能轉換等途徑,建成符合要求的衛生服務機構。

        轉貼于

        2.2.3 城市社區衛生服務機構的設置 原則上每個街道(鎮)設置1個社區衛生服務中心,覆蓋人口5萬人左右。服務人口超過5萬人以上的街道(鎮),考慮到便民的原則,可增加1個社區衛生服務中心。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原則上由政府舉辦的一、二級醫院和企事業單位的衛生機構改建,部分三級醫院按照統一規劃,承擔部分社區衛生服務中心的組建任務。在堅持以政府為主辦好社區衛生服務的同時,充分發揮市場機制的作用,根據公平、擇優的原則,打破部門、所有制界限,吸引社會力量舉辦社區衛生服務機構,加快形成多元化興辦社區衛生服務的格局,培育和完善社區衛生服務市場。

        2.2.4 城市社區衛生服務機構的建設標準 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和社區衛生服務站業務用房使用面積分別不少于1000m2和100m2,功能分區合理,符合衛生學標準。按規定設置科室、配備常用儀器設備及衛生技術人員。

        2.2.5 建立雙向轉診制度 衛生行政部門引導和組織社區衛生服務機構與城市綜合性醫療衛生機構建立穩定的業務合作關系,制定雙向轉診的臨床標準和管理辦法,加強考核監督,確保雙向轉診工作有序開展,真正實現“小病在社區、大病在醫院”和“救治在醫院、康復在社區”。醫療衛生機構指定專門的職能科室和人員負責雙向轉診管理工作,建立健全雙向轉診流程和處理規范,對社區衛生服務機構轉來的患者要開通“綠色通道”,及時提供選擇科室、預約檢查、組織會診及安排住院等服務,同時將康復期患者和診斷明確的慢性病住院患者轉回社區,并提供跟蹤服務。

        2.3 制定服務和價格規范,引導居民合理消費 無序的競爭降低了衛生資源的利用效率,不規范服務既增加了患者負擔,又浪費了有限的衛生資源。因此,應該按照機構功能,制定科學、合理的服務規范和服務范圍,規范各級醫療機構的服務行為;同時,理順醫療服務價格體系,實現各級醫療機構服務價格的合理梯度,引導病人合理流向。另一方面,在規范了各級醫療機構服務行為的前提下,通過政府的協調,與職工醫療保險管理部門加強合作,將社區衛生服務納入到醫保服務范圍,并建立鼓勵病人利用社區衛生服務的醫保報銷規定,提高基層衛生服務的補償比,這樣既可以促進社區衛生服務的發展,又有利于節約醫保基金支出。

        3 發展非公醫療機構,依法加強衛生全行業監督管理

        3.1 發展非公醫療機構以擴大服務提供量 合理配置醫療資源的一個重要手段是引進市場競爭機制,在公平有序的競爭下,各醫療機構會更加重視醫院的運轉成本核算,重視設備的投入和基本建設的可行性論證,避免浪費,從而達到醫療資源的優化配置。凡符合投資要求的任何境內外資本投資主體,應當可在市區域內申請舉辦各類醫療機構,不受數量、地點、類別、性質的限制。以需求為導向,積極鼓勵和引導各類社會資本投資者到醫療資源相對薄弱、需求比較迫切的城市新區、城郊結合部、開發區等區域投資舉辦醫療機構;引導社會資本向特需醫療、康復醫療、老年病院、醫療美容、中西結合等特色明顯的適宜領域投資;放開舉辦主體,鼓勵各類社會資本舉辦社區衛生服務機構;鼓勵各類民資或外資參與政府不再舉辦的公辦醫療機構的改組、改造或改制。近年,南通市在市開發區利用民間資本舉辦了南通瑞慈醫院,規模和效益都較理想,對市區醫療機構的深化改革和拉動競爭產生了積極的作用。這方面的經驗值得很好地加以總結。

        3.2 實行醫療機構分類管理 政府舉辦的醫療機構為非營利性質,原則上不鼓勵公有資本新設醫療機構。由公立醫院改制的民營醫院和新設立的民辦醫院,其性質實行自主申報,鼓勵其定為營利性醫療機構;對符合區域衛生規劃、主要提供基本醫療服務、執行政府規定的醫藥指導價格、所獲利益主要用于改善醫療衛生服務條件的,可核定為非營利醫療機構。民辦醫院在獲得執業許可證后,定為營利性的醫療機構到工商行政管理部門進行工商注冊登記,定為非營利性的醫療機構則到民政部門進行民辦非企業登記。民辦醫療機構享有充分的用人和分配自主權,在人才引進、技術職稱評定、參加學術組織和學術活動、政策知情等方面,享有與公立醫院同等的待遇。按照政事分開和精簡、效能、統一的原則,建立健全辦事高效、運轉協調、行為規范的衛生監督體制,實行對公共衛生和醫療服務的結合監督管理。充分發揮行業協會、學會、中介組織對醫療機構的指導和服務功能,規范并引導醫療服務市場競爭。

        第2篇:社區衛生服務中心主要職能范文

        關鍵詞:城市社區衛生服務;現狀;政府職能

        1 政府推動城市社區衛生服務建設的重要現實意義

        社區衛生服務作為國家城市衛生服務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與我國基本國情相適應,能有效減輕醫療費用給政府財政帶來的壓力,有利于構筑防控重大公共衛生事件的機制和防線,是滿足居民基本醫療服務需求的最佳方式,在提供優質、價廉、方便、快捷、連續、綜合的衛生服務方面具有很大的優勢。因此,政府推動社區衛生服務建設發展具有重要現實意義[1]。

        1.1是履行社會公共服務職能的必然要求 為廣大人民群眾提供優質的公共服務是政府義不容辭的責任。社區衛生服務提供的是最基本的公共衛生服務,這種特殊服務的宗旨是提高廣大居民的健康水平。從社區衛生服務的性質考察,無論是屬于公共產品的社區公共衛生,還是屬于準公共產品的社區醫療,政府都應當重視從各個方面對其進行資金和政策的投入,這也是政府真正履行公共服務職能的必然要求。

        1.2是合理配置醫療衛生資源、優化衛生服務結構的必然途徑 現階段民眾享受不到高覆蓋面、高質量醫療衛生服務的原因之一就是醫療衛生體制改革的失敗以及醫療衛生資源配置的不合理。在大醫院人滿為患的同時,社區衛生服務機構卻無人問津。長此以往,必將導致一種惡性循環,造成服務質量的下降、醫患關系的緊張以及衛生資源的極度浪費。而社區衛生服務強調采用符合成本效益的適宜技術而不是昂貴技術,其預防疾病的成本遠低于治療成本,有利于扭轉服務機構靠向患者收費賺取收入,希望患者越多越好的錯誤激勵機制,有利于患者合理分流;發展社區衛生服務能避免大醫院的重復建設和重復購置,從而減少政府的重復投資,使居民享用低醫療成本的服務,并可通過健康教育、預防保健,培養居民健康的生活方式,減少發病,從而能夠有效地控制醫藥費用過快增長,減輕政府財政的壓力。但是,完善衛生服務體系的結構、布局、功能,使醫療衛生資源的配置能夠發揮其最大的效用,在很大程度依賴政府在其中起到的作用,合理地引導和發展社區衛生服務,可以使衛生服務資源得到合理的配置和優化,為患者提供更加優質高效的服務[2]。

        1.3是政府工作"以人為本"、保證社會公正的重要體現[3] 在"科學發展觀"的指導下,"以人為本"的理念應該貫穿于政府工作的方方面面。我國已經進入經濟社會高速發展時期,然而醫療衛生服務問題已經成為制約經濟社會發展的瓶頸。同時,考察我國的醫療衛生服務體系,"看病貴、看病難"的現象也已經成為制約我國居民健康水平的重大問題。社區衛生服務關注的是最廣大人民群眾最基本的健康問題。政府投入社區衛生服務建設彰顯了其"以人為本"的工作理念,保證了社會的公平公正,同時也為經濟社會的發展奠定了基礎。

        2 城市社區衛生服務與政府職能概述

        2.1城市社區衛生服務的屬性和分類[4-5]

        2.1.1社區衛生服務的屬性 明確界定社區衛生服務的屬性是研究該領域政府職能的前提和基礎。只有按照其內容的不同性質將社區衛生服務中純公共產品、準公共產品和私人產品的性質及范圍劃分明確,才能進一步確定政府、集體、市場、個人在社區衛生服務領域中的相應責任,有利于進一步明確政府在其中應當承擔的職能。從總體來說,社區衛生服務具有以下屬性:①社區衛生服務提供者和消費者雙方信息不對稱,社區衛生服務的主動權掌握在全科醫生手里;②社區衛生服務消費是基于維護生命健康權利的基本消費,需要社區從解決疾病向解決居民健康問題發展,不僅要求診治常見病,而且要滿足健康教育、康復保健等多方面的需求,預防性、干預性和公共衛生服務的比重逐步加大;③社區衛生服務需求增多,供給方式日趨多樣化、個性化,社區衛生服務市場卻是有限的。隨著人們衛生觀和衛生服務模式的轉變以及社會發展和經濟生活的提高,不同背景的社區和人群其需求層次也是不一樣的,而在一個社區內開展衛生服務,其服務時間和范圍、對象和病種是有限的,社區衛生服務機構供給的能力也是有限的,在某些方面存在一定的競爭性和排他性。④社區衛生服務提供的目標不是追求利潤最大化,而是把公益性放在首位。在社區衛生服務領域中,衛生產品信息的不對稱性可能直接導致"市場失靈"。主要表現為存在醫生謀取"壟斷利潤"的可能,影響了醫療市場的公平,侵犯患者的利益。因此,要求政府必須干預,強化有計劃的政策引導和制度保障。

        2.1.2社區衛生服務的基本分類 我國社區衛生服務提供的是"六位一體"的綜合性基層衛生服務,包括公共衛生服務和基本醫療衛生服務兩部分。根據衛婦社發(2006)239 號"關于印發《城市社區衛生服務機構管理辦法(試行)的通知"要求,社區衛生服務機構提供的公共衛生服務包括衛生信息管理、健康教育、慢性病預防控制、計劃生育技術咨詢指導等,并協助處置轄區內的突發公共衛生事件及政府衛生行政部門規定的其他公共衛生服務;提供的基本醫療衛生服務包括一般常見病診療護理、社區現場應急救護、家庭醫療服務、轉診服務等,以及政府衛生行政部門批準的其他適宜的醫療服務。按照這些內容,可以將社區衛生服務分為公共衛生服務、準公共衛生服務和私人衛生服務三類[6-7]:①公共衛生服務:具有公共產品特點,受益面大、具有明顯社會效益和外部效應,主要用于防范和化解公共衛生風險,但個人不愿購買和私人機構不愿或難以提供的衛生服務。從經營的角度看,在自由市場經濟條件下,作為個人對這類公共衛生服務的主動需求很小,供給者提供這類產品也不會獲得理想的利潤。同時,由于消費人數的增加一般不導致成本的增加,而且一經提供就有眾多的人享受,所以從社會角度上考慮,公共衛生服務會產生很高的經濟效率;然而,在市場機制下這種具有高經濟效率和很強公益性的公共服務是沒有人愿意主動提供的。這是醫療衛生服務領域中市場完全失靈的領域,自由市場機制并不能實現衛生資源的有效配置。主要包括衛生監督執法、重大疾病控制與預防、以及健康教育等[8]。②私人衛生服務:個體根據自己的健康需求、支付意愿和支付能力,要求社區衛生服務機構為其提供的特殊而非必需的衛生服務;受益者主要為個體,且不具有外部效應的衛生服務,可由個人、補充醫療保險、商業保險付費。比如,病因明確、療效明顯的急癥就診、外科手術等,有著價格彈性小、成本--效益好等特點,隨著經濟發展,可以逐步納入準公共產品進行提供;而有的病種,價格彈性大,沒有確切的治療和防病效果,成本--效益差,就屬于私人衛生服務。③準公共衛生服務:介于公共和私人衛生服務之間,具有明顯社會效益和一定外部效應,但根據現階段國家或各地區的財力和衛生資源狀況,還不能完全由政府保障,需要由政府和個人共同承擔的衛生服務。這類服務如果完全按照市場規則來配置資源,必然會出現市場失靈,不能完全依賴市場機制,也不宜完全采用市場提供方式。如果為數眾多的低收入群體得不到這類應有的正常的服務,對公民健康、勞動力資源供給的潛在影響是不言而喻的,對于家庭、社會、國家都是一種損失,嚴重影響社會和國家的穩定,因此,對于這些具有"公"、"私"兩種屬性相結合的社會效益較高的公共產品,雖然它具有部分私人產品的性質,但由于是在社區這樣一個特殊具體的環境下,涉及到廣大居民的基本醫療服務,所以在很大程度上也具有公共產品的特質,宜歸屬于準公共產品的范疇。

        2.2政府在社區衛生服務中的主要職能[9-11] 政府職能是,根據社會需求,政府在國家和社會管理中承擔的職責和功能。從市場經濟發展史來看,發達國家政府職能演變的規律是:從以經濟為主逐步擴展到以社會性公共服務為主[12]。

        在國外社區衛生服務發展中,宏觀調控和信息服務是國外社區衛生服務中政府的主要職責。在西方市場經濟國家,政府的主要職責在于制定"游戲"規則,加強宏觀調控,提供信息服務。具體就是管執照、管規劃、管考核、管監督;以及協調疾病基金或保險公司等醫療保險機構和醫師協會的關系,做出最終裁判;此外政府還可以為居民提供有價值的信息,以利于患者更好地選擇衛生服務。

        而在我國,就目前的現狀來看,由于社區衛生服務領域中存在市場失靈的現象,社區衛生服務又具有基礎性、綜合性、連續性、協調性、可及性、公平性、公益性等特點,從而決定了政府作為社會公共利益的代表,注定是社區衛生服務的領導者和主導者。因此,政府在社區衛生服務中所履行的職能主要體現在以下3個方面:①政府是建設者。城市社區衛生服務是衛生改革和發展的戰略要點,是實施區域衛生規劃的基礎,是切實加強預防戰略,增進健康的重要環節,在社區衛生服務的起步階段,政府應成為衛生事業籌資主體、衛生機構建設主體和公共衛生服務的費用支付主體。②政府是組織者。社區衛生服務活動是由多種要素有機構成的復雜的運行系統,政府是這個系統高效公平運行的組織者和調控者。為實現這一職能,政府需要完成一系列的經濟行為,包括將社區衛生服務納入基本的醫療保障制度,保證其可持續發展,培育和完善社區衛生服務市場體系和運行機制,為系統運行提供良好的環境。③政府是管理者。政府通過政策、法規和行政力量對社區衛生服務實施管理。頒布與制定社區衛生服務發展規劃與實施計劃、社區衛生服務行業標準與社區衛生服務指標體系、社區衛生服務管理、監督與評估制度、社區衛生服務行業職業技術支撐與隊伍建設等政策法規,把握其可操作性、穩定性、導向性原則[13]。

        3 西山區社區衛生服務現狀調查及結果分析

        處于研究的需要,對西山區居民衛生服務需求與利用情況以及西山區社區衛生服務機構的基本情況進行了調查。

        3.1資料與方法

        3.1.1一般資料 采用非概率隨機抽樣方法,分別在前衛、福海、金碧、永昌、棕樹營、西苑、馬街、海口、碧雞、團結10個街道辦事處抽取1個總中心共10個社區衛生服務中心進行調查。而在每個辦事處抽取 30個居民進行問卷調查。

        3.1.2調查內容 ①西山區居民衛生服務需求與利用情況;②西山區社區衛生服務機構的基本情況

        3.1.3方法

        3.1.3.1 查閱相關資料 統計報表,年度總結等。

        3.1.3.2 問卷調查 采用研究者自行設計的調查表,調查社區居民和前來社區衛生服務機構就診的患者。 總共調查人數為300 人,回收有效調查表297 份,回收率 99%。

        3.1.3.3 現場調查和訪談 對社區衛生服務機構的設置基本情況,資金投入和財務收支情況,醫療服務項目開展與提供情況以及人力資源配置等情況做了詳細的調查。 調查社區衛生服務中心 10個。

        3.1.4分析方法 問卷調查資料采用 EXCEL2000 建庫。 另外,也對一些資料直接進行總結、歸納和分析。

        3.2調查結果

        3.2.1西山區衛生機構、床位、人員數和運營情況(含駐區省、市醫療機構) 截止2010年底。轄區內共有政府舉辦的非營利性醫療機176家,民辦醫院23家,個體醫療機構488家;轄區內醫療機構總床位數6505張,其中非營利性醫療機構設置床位數5388張,營利性醫療機構設置床位1117張。轄區內共有醫務工作人員13220人,其中:執業醫師7204人,護士3437人,藥劑人員366人,管理人員563人,其他衛生技術人員623人,鄉村醫生135人,非衛生技術人員892人。全區共有社區衛生服務機構77個,其中社區衛生服務中心27個,服務站50個。公辦38個,民辦28個,國有企業轉型11個,衛技人員1302名,執業醫師172名(全科醫師108名),,護理人員485名(全科護士67名)。

        3.2.2西山區居民衛生需求和利用情況

        3.2.2.1調查居民的就醫可及性 在所調查的人口中, 有近 68%以上的居民最近的醫療點在 2 km以內,有11%左右的居民看病要到 4 km以外的地方;有接近 45%的居民可在 15 min內到達最近的醫療機構,有近 20%的居民前去就診要耗時 30 min以上。綜合上述兩項指標可以看出,15min社區醫療服務圈:即居民從家中步行 15min均可到達一個社區衛生服務機構,享有方便、快捷的社區基本醫療和公共衛生服務構建規模尚未很好形成。

        3.2.2.2居民醫療服務需求、利用及費用情況調查 在所調查人口中, 有70.4%的居民患病后都首選市區級及以上的醫院就診, 只有 27.3%的居民患病后選擇社區衛生機構。 同時,還了解到其實有近 80%的患者的病因都是一些常見病、慢性病和康復治療,完全可以在社區得到解決。 而患病的居民選擇就診單位的主要原因有三個,按比重大小分別是醫療技術好、離家近和價格便宜。由表3、表5可以看出,在這次調查的 297 名居民中, 只有81 名居民利用過社區醫療服務,占 27.3%,患者平均每次就診費用約為 180 元。

        3.2.2.3社區醫療服務滿意度評價 在所調查的人口中,居民對社區醫院最不滿意的方面主要是技術水平差,普遍反映在社區醫院看病不放心,擔心誤診,耽誤了治療。 除此以外,也有部分居民反映社區醫院有時會提供一些不必要的服務,導致醫療費偏高。

        3.3西山區社區衛生服務機構的調查結果

        3.3.1基本情況 所調查的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很多都是由原城區衛生院拆分或由部分中小型企業職工醫院變身而來,成立時間都有十幾年以上。但以衛生行政部門認可的時間為準,都是在 2006~2008年建立的。 10間社區醫療機構中,均有《醫療機構執業許可證》;均屬于非營利性機構;由公立醫院辦的有2間,民營資本辦的有 1間,由衛生院轉型的有6間,由廠礦醫務室辦的1間。

        3.3.2政府對社區衛生機構的資金投入和社區醫療機構的財務收支情況[14] 所調查的 10 所社區衛生服務機構的業務用房只有 6所為當地政府部分提供使用, 而其余的 4 所衛生機構的業務用房的資金來源全部是自籌。從區衛生局有關負責人了解到,2006~2008年,按城鎮人口每年人均8元標準,由市級財政投入基本公共衛生服務經費。從2008年開始,按照農村人口每人年均6元標準,市級財政投入基本公共衛生服務經費,2009年開始,中央和省級財政增加基本公共衛生服務經費投入,增加到人均15元。到2011年達到25元,由各級財政共同承擔。在所有被調查的社區衛生服務中心都不同程度的得到政府的財政補助,其中,政府提供財政補助最多的達到了 40余 萬元,最少的也有 5萬余元。 所調查的 10 個社區衛生服務機構在日常運作的過程中, 據衛生局報告統計,2012年我區社區醫療的財務收支情況為盈利。

        3.3.3社區醫療服務機構的服務范圍 所調查的社區醫療服務機構平均服務半徑 3.1 km,最小服務半徑為 0.6 km,最大服務半徑為9.7km;平均服務人口49351人, 最少服務人口 26722 人, 最多服務人口為 99871人,服務人口在 4.00 萬~5.00 萬的較普遍,有 5 個,占 50%。

        3.3.4所調查的社區衛生服務機構醫療項目的開展與提供情況 所調查的社區衛生服務機構運作以來,都是以開展常見病、多發病診療為主,而其它社區衛生服務功能開展不理想甚至沒有開展,特別是作為社區衛生服務的"雙向轉診"機制尚未真正建立,只有社區醫院單方面向上轉診,而大醫院的下轉患者次數為零。

        3.3.5社區醫療服務機構人力資源狀況 在所調查的 10家社區衛生服務機構中,雖然全科醫生配備都符合標準; 但每家都有不同程度的人員兼職情況,從而制約著社區衛生服務的發展和服務功能的開展。

        總之,為了最大限度地節約醫療成本和醫療資源,從根本上緩解群眾"看病貴、看病難"的問題,必須合理分工,各司其職,目前,政府雖然提出各醫療結構分級負責并努力推行,要求大醫院發展高技術,負責疑難雜癥,社區負責預防、保健、康復和基本醫療,以真正實現"小病進社區,大病到醫院,康復回社區"的目的,但現實是,居民的醫療保健觀念還存在滯后和誤區,同時社區衛生服務機構自身建設也存在硬傷,理想和現實差距很大。一方面,居民對社區衛生服務了解不夠深入,對社區醫院所提供的服務認同度還不夠高,擔心被延誤病情或誤診而難以放心托付。居民們往往無論大病小病都到大醫院,導致大醫院人滿為患、門庭若市;雖然,社區衛生服務機構也做了大量的努力,也得到一些居民的認可,但社區醫院在人群中的影響力和吸引力仍然十分微小。另一方面,由于主客觀因素,社區衛生服務機構硬件、軟件建設均存在一定問題,居民缺乏對機構的信任,直接導致社區衛生服務的利用率低下。隨著人們經濟和生活水平的提高,居民對醫療保健的要求也越來越高,如果社區衛生服務機構的衛生人員素質、軟硬件設施、服務水平不能得到有效的質的提高,很難讓居民放心就診。

        在調查中,充分反映出醫療安全問題與服務需求的矛盾。如患者在大醫院配好的注射類藥物,要求社區醫院上門注射,其中部分藥品為易于發生藥物反應的生物制品、抗生素類藥物等,社區醫師出于醫療安全的考慮往往難于滿足患者的要求,雖然經過解釋大多數患者能夠接受,但也有不少患者表示不滿。在研究過程中也發現,社區衛生服務發展受許多因素的影響,而且相互交織,相互制約,如:由于區衛生公共服務的籌資機制不合理,而政府對社區衛生服務的投入分配不均,致使社區衛生服務中心的運行成本得不到合理的補償,影響了社區衛生服務機構業務用房的改善、基本醫療設備的購買、人員的培訓、職工工資與福利待遇的提高;進而又導致了社區衛生服務人員穩定性差、高素質人才難以引進、服務質量偏低、服務功能無法進一步拓寬、預防保健工作難以真正落實等一系列問題的產生,影響了社區衛生服務在社區居民中的聲譽,導致居民滿意度不高,最終減少了社區居民對社區衛生服務的利用。

        以上調查的結果給我們的主要啟示是:要實現社區衛生服務的和諧發展,健全和規范"六位一體"功能,除政府給予政策、財政等外部大力支持外,社區衛生服務機構還需苦練內功,增強自身軟實力,提高服務質量,特別是培養大量具有優秀資質的衛生人員、擁有可靠的醫療設備和過硬的服務能力;還需要加強宣傳引導,更新觀念,提高居民對社區衛生服務的認識;還需要各級職能部門結合實際制定合理、有效、可行的規章制度,來規范社區衛生服務的運轉。

        4 西山區社區衛生服務發展過程中政府職能履行現狀分析

        4.1宣傳引導機制的缺失導致社區醫療出現嚴重的"信任危機" 由于長期以來,對社區衛生服務機構以及"雙向轉診制度"缺乏有效的廣泛宣傳,導致居民對社區衛生服務機構的信任度一直較低。

        在本次調查當中,有近64%的居民在選擇對社區衛生服務機構最擔心的選項中都選擇了"技術水平低"。在大醫院人滿為患的同時,社區衛生服務機構卻無人問津,居民們通常只是感冒發燒的小病才到社區衛生服務機構就診,或者先在大醫院確診后到社區醫院進行治療和后期康復。很多患者擔心,社區衛生服務機構在設備、藥物配備和醫生的資質等方面都不如大醫院,擔憂在社區就診會延誤病情。一般而言,經濟條件許可的情況下,居民們都希望能夠到醫療條件好得多的大醫院去就診。

        4.2政府對社區衛生服務機構考核兌現機制不合理、投入分配不均[15] 西山區在政府購買公共衛生服務中,主要采取的方式是每年對各社區衛生服務機構進行兩次量化考核,然后根據考核結果兌現相關經費。但是,在考核過程中,區衛生局只對社區衛生服務機構的總中心進行考核,總中心又對所轄區域內的分中心和服務站進行交叉考核。這樣一來,考核標準的把握程度就會出現不一致的情況,最終往往會因考核中的主觀因素過多而導致政府兌現經費在各社區衛生服務機構中分配不均,多的可兌現到幾十萬,少的則只有幾萬甚至幾千。調查表明,僅2012年的兌現款中,政府提供財政補助最多的達到了40余萬元,最少的卻只有 5萬余元甚至幾千元。

        4.3西山區在城、郊兩個區域的社區衛生服機構設置不均衡 據本次調查表明,西山區現有社區衛生服務機構共77家,其中城區7個辦事處共61家,三個郊區辦事處共16家。由表8可以看出,從服務人口來看,城區社區衛生服務機構設置多出5個百分點,即至少多設置了4家。而郊區社區衛生服務機構設置不足5個百分點,以城區為標準,即在郊區至少還需設置4家社區衛生服務機構;從服務區域來看,出現嚴重比例失調。這也是導致西山區尚未很好形成"15min社區醫療服務圈"的主要原因。出現上述現象的主要原因有2方面,①政府在社區衛生服務機構的布點布局上,未出臺科學、合理的規劃指導意見和相關政策文件;②政府衛生行政部門的引導有失偏頗,致使社會資本籌資舉辦方考慮經濟效益問題而不愿到郊區投資[16]。

        4.4政府對社區的管理和監督機制不健全 在調查中,許多居民反映社區衛生服務機構經常提供不必要的服務和醫療費用過高等問題。而同時,大多數社區衛生服務機構卻認為運行資金不足,只能以開展基本醫療服務來維持日常開支,導致預防、保健、康復、健康教育、計生指導等社區衛生服務功能項目只能開展部分甚至不開展。 但從其財政收支狀況來 100%的社區衛生服務機構都處于盈利狀態,而他們的盈利基本上都來源于基本醫療服務。由此判斷,居民所普遍反映的一些問題確實存在。這與政府對社區的管理監督機制不健全有很大關系。

        目前政府對社區衛生服務機構的管理和監督手段主要是考核,但在實踐中,只是把考核作為體現政府主管部門的權力體現方式,把考核指標的設定以及考核的操作作為平衡多方利益的重要手段,而沒有真正把綜合評價體系的設置與評價作為干預、引導社區衛生服務方向的指揮棒;考核內容及指標設置不盡科學,容易誤導形式主義。同時,比較重視強調政府的投入與支持力度,但對如何細化內部運行規程以完善社區衛生服務功能、微觀管理的合理度和科學性等缺乏系統的思考。比如對健康檔案的管理,往往只重視健康檔案建檔率的指標考核,卻忽視檔案信息變更率,從而容易誤導社區衛生服務機構重視表面文章,弱化服務實質,重建檔,輕管理,出現健康檔案從建檔之日起就成了死檔案的現象。同時,由于缺乏有力的監督和制衡措施,在一定程度上,轉診制度形同虛設,導致在城市兩級醫療衛生機構之間,"小病在社區、大病進醫院"的工作機制一直未真正形成[17]。

        4.5政府缺乏吸引從事社區衛生服務的優秀人才的激勵機制 本次調查表明雖然現在社區都在加強全科醫師及其他人員的配備,但由于資金問題,全科醫師除了工資以外不能享受其他福利和保障,再加上根據政府的規定補貼只針對崗位而不對人,以致退休后也不能享受應有的待遇,所以很難吸引優秀人才。

        5 現階段西山區社區衛生服務建設中政府職能實現的途徑

        5.1明確政府責任,強化管理和監督職能 要使社區衛生服務機構以及從業人員的行為符合居民的利益,明確政府責任,制定規則和嚴格監管非常重要。

        5.1.1合理提出本地區城市社區衛生服務機構的規劃布點的原則。重點以滿足區域范圍內群眾的公共衛生服務和基本醫療衛生服務需求為原則,可以充分考慮結合城市的大小、原有衛生資源的設置、人口的密度、交通狀況、居民的經濟收入等來綜合考慮。同時,也不能片面強調幾分鐘服務路程的要求,既體現工作的原則性,又要有相對的靈活性。

        5.1.2用法律、經濟、行政手段加強宏觀管理,實現對社區衛生服務機構全行業的有效監管。對社區衛生服務機構實行動態管理,優勝劣汰。在準入方面,凡是申請建立社區衛生服務機構,必須要具有能夠提供"六位一體"綜合的能力;實行年檢制度,對年度評估不合格的或受到行政處罰的社區衛生服務機構實行摘牌和取消醫保定點單位資格等措施,直至取消舉辦者的資格;通過公開招標重新建站[18]。

        5.1.3理順服務價格體系。社區衛生服務內容非常廣泛,有些項目如家庭護理、代請會診等,按現行醫療收費標準難以套用,需要建立一套適合于社區衛生服務的價格體系。社區衛生服務是無償服務和有償服務的結合,疾病的診治費、藥品費等為個人提供的衛生服務,,應該實行非營利性的有償服務,按照服務成本收費;而健康檔案建立費用、健康教育、衛生保健、疾病預防等為公眾提供的衛生服務應實行無償服務,但也要按核定成本,通過政府購買的方式得到合理的補償[19]。

        5.1.4采取有效措施推進"雙向轉診"制度。強調兩級醫療衛生網絡機構的責任。要將雙向轉診制度的執行納入兩級機構的職責范圍;建立合理的轉診機構和工作流程,雙向轉診單位要制定雙向轉診制度實施細則,明確服務流程,確保服務的連續性;強調對"雙向轉診"情況的監管和考核,將"雙向轉診" 工作納入考核指標,與醫療機構負責人個人績效考核掛鉤[20]。

        5.2加大宣傳力度,增加居民的認同感 對于社區衛生服務的宣傳,要讓居民明確其定位、特色以及發展方向。 明確社區衛生服務和大醫院在功能方面是不相同的,除了提供基本的醫療服務外,還提供居民的保健服務。因此,現階段政府有一項非常重要的職能就是制定更多的惠民政策用來引導居民的就醫方向,并且對我們所做的工作進行宣傳,讓更多的居民了解到在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就醫的各項便民優惠政策,能夠通過親身體驗真正感受到社區衛生服務帶來的便捷與實惠[21]。

        5.3加大政府財政投入,建立健全科學的補助機制 就目前情況來看,政府對社區衛生機構的房屋、設備、人員進行的大力投入并沒有收到預期的效果, 居民沒有得到切實的實惠,社區衛生機構的效率依舊低下。因此,有必要改變社區衛生投入的方向,在加大對社區硬件設施和人才投入的同時也重視對社區參保人群的投入。另外,政府衛生行政部門在對社區衛生服務機構進行量化考核時,提前培訓好一批專業素質強、與各社區衛生服務機構無直接利益關系的考核專家組,由經過培訓的專家組統一對各社區衛生服務機構進行考核。避免因考核標準把握不一致及人情關系影響最終的考核兌現經費。

        5.4制定有效的激勵機制,培養社區衛生服務人才 要解決好社區醫療人才的瓶頸問題,首先應該對社區醫務人員繼續進行專業化的培訓,同時加強高等醫學院校的全科醫學、社區護理學科教育,積極為社區培訓全科醫師、護士,鼓勵高等醫學院校畢業生到社區衛生機構服務,完善全科醫師、護士的任職資格制度。同時,采取物質獎勵的方式激勵醫務人員下基層,如給在社區衛生中心服務的醫務人員適當的補貼,并將根據實際情況對在社區工作的衛生技術人員職稱晉升,給予適當傾斜。 再者,要加強人員和技術交流,有計劃地組織社區衛生服務機構衛生技術人員到醫院和預防保健機構進修學習、參加學術活動,提高社區衛生技術人員的素質和專業技術水平[22]。

        6 結論

        大力推進城市社區衛生服務建設和發展,是社會和諧發展賦予政府的重大政治責任。政治責任是指政府官員制定符合民意的公共政策并且推動其實施的職責,與公共權力密切相關。政府對健康負有不可推卸的政治責任,保證每個公民都享有最基本的健康保健,保證公民共享社會文明成果,是政府義不容辭的責任。近年來,我國的經濟水平有了很大提高,但貧富差距進一步擴大,影響了健康的公平性和醫療服務利用的均衡性,由于區域間、各社會階層間的收入和基本公共衛生都存在一定的差距,社會成員之間依靠自己的力量享受到的公共衛生和基本醫療衛生服務肯定存在差距,政府的政治責任就是要從政策上主導,建立公平的衛生服務體系,努力縮小這種差距,提高人居幸福指數,力求實現居民間基本醫療衛生服務的公平,保障公民健康公平。社區衛生服務中預防的功能是防控重大公共衛生事件的重點;而且,社區衛生服務機構可以發揮街道、群體、各社會團體、醫務人員、家庭的優勢,依托嚴密的組織網絡結構,作出快速敏捷的反映,在控制傳染病源,切斷傳播途徑,保護易感人群方面構筑起三道防線;還可以建立有效的防范、治療、保障機制,開展各種形式的宣傳教育和健康促進活動。社區衛生服務作為公共衛生體系的基礎環節,在疾病預防控制、突發公共衛生事件的醫療救治、衛生監督執法和公共衛生信息系統建設中發揮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總的來說,加強社區衛生工作,發展城市社區衛生服務,要求各級政府必須進一步解放思想,更新觀念,深化改革,堅持政府主導、社會參與,加快整合衛生資源,建立健全社區衛生服務網絡,加強社區衛生服務隊伍建設,強化綜合一體化服務,拓展社區衛生服務領域,完善社區衛生服務功能,堅持質量效益優先,提高社區衛生服務水平,努力為居民提供"低成本、廣覆蓋、高質量"的社區衛生服務,發揮其雙重網底功能,最終實現"人人享有基本醫療衛生服務"的目標。

        參考文獻:

        [1]鮑勇.社區衛生服務導論[M].南京:東南大學出版社,2009.

        [2]杜樂勛,張文鳴.中國醫療衛生發展報告[M].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9.

        [3]崔樹起,楊文秀.社區衛生服務管理[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

        [4]李士雪,曹艷民.政府在我國社區衛生服務建設中的角色定位[J].實用全科醫學,2005,3(41).

        [5]馬智容.基于昆明市某區社區衛生服務狀況的調查分析[C].云南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07.

        [6]崔運武.公共事業管理概論[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7]韓子榮.中國城鄉衛生服務公平性研究[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9.

        [8]陳振明.公共管理學[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3.

        [9]王瑜.我國社區衛生服務建設中的政府職能[D]. 天津師范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08.

        [10]史丹.城市社區衛生服務體系構建中政府職能研究[D]. 廣西民族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07.

        [11]盧 希.論城市社區衛生服務中的政府職能[C].長沙:中南大學政治學與行政管理學院,2009.

        [12]曹聞民.政府職能論[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

        [13]婁成武,孫萍.社區管理學[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14]西山區衛生局.2008-2012年社區衛生服務工作總結報告,2012.

        [15]屈凡偉.云南省城鎮社區衛生服務試點補償機制研究[D].碩士學位論文,昆明醫學院,2004.

        [16]昆明市規劃設計研究院.西山區社區醫院設施布局布點規劃(2010-2020),2010.

        [17]魯文勇.城市社區衛生服務發展障礙因素研究-以昆明市五華區為例[D]. 浙江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08.

        [18]孔毅.云南省部分城市社區衛生服務"六位一體"的評價指標研究[D]. 昆明醫學院碩士學位論文, 2006.

        [19]龔幼龍,龐連智,施永興.建設社區衛生服務體系的框架構思[J].中國全科醫學,2002(12).

        [20]昆明市衛生局.昆明市發展社區衛生文件匯編[C].昆明:昆明市衛生局,2007.

        第3篇:社區衛生服務中心主要職能范文

        曾正國的工作經歷詮釋著人民健康正朝著又好又快的目標發展。曾正國從一名內科醫師到長沙市衛生局局長,始終堅持治病救人的工作宗旨。30年來,無論是當一名醫師、醫院院長,還是衛生局局長,他無時無刻不在期盼著人民的健康。從看病難、看病貴到病有所醫,從小病、大病、重病到看好病,從改善就醫環境到優化資源配置,從增加高科技設備到培養技術骨干,從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到城市社區衛生服務,在上級主管部門的領導下,他帶領班子成員努力把長沙打造成健康之城。

        農民看病有“農合”

        談到看病,在衛生戰線奮斗30年的曾正國清楚知道老百姓看病的心理:一是將病看好,二是花最少的錢。“將病看好”的要求基本能夠實現,但讓老百姓花最少的錢看好病,這是一個很難解決的問題。

        曾正國說,在保障農民看病的問題上,要堅持兩條腿走路的方針。一是積極推行新型農村合作醫療(簡稱新農合),讓每一個農民都能享受到基本醫療補助。2006年,長沙市已全面推行新型農村合作醫療。2007年,長沙市有350多萬農民自愿參加新農合,參合率達91.7%,共籌集資金1.99億元,有28.56萬人獲得新農合基金補助。對其中的困難群體和患傳染病等特殊病種的農民,還適當提高補償標準,有的一次達到2萬元。二是按照“鞏固村、加強鄉、提升縣”的原則,建設好農村衛生體系。在鄉鎮衛生院建設方面,至2007年底,長沙市122個鄉鎮衛生院已基本按標準進行了業務用房改造擴建,累計完成投資額1.38億元,竣工面積16.66萬平方米,并開始實施鄉鎮衛生院設備配備,將累計投入1000萬元以上。2009年底前,長沙市可完成鄉鎮衛生院業務用房改造和設備配備任務,達到國家發改委、衛生部頒布的鄉鎮衛生院房屋建設和設備配備指導標準。長沙市衛生局從2007年起,將連續5年,每年選拔40名優秀醫學本科畢業生,經市級醫院培訓兩年后(費用由財政支付)派到鄉鎮衛生院工作,逐步提升鄉鎮衛生院醫療技術水平。在村衛生室建設方面,至2007年底,長沙市已建設標準化村衛生室1366所,擇優聘用鄉村醫生1366名,實現了每村一室一醫生的建設目標,每年由市縣兩級財政給每個村衛生室發放1萬元的工作補助。在縣級醫療衛生體系建設方面,主要是進一步建好縣級醫療、婦幼、疾控、衛生監督機構,建立對口指導支持鄉鎮衛生院建設管理網絡體系,發揮縣域范圍內的衛生保障的中心和輻射作用。這樣,力爭使農民群眾做到:“小病不出鄉、一般病不出縣、大病不越市”。

        社區看病更便捷

        “現在城市的基本醫療保險制度,已經不僅僅是城鎮職工的專利了,城市居民也能享受到基本醫療保險和社區衛生服務的方便。”曾正國在談到城市居民基本醫療保障時說。

        2006年長沙市政府出臺的《長沙市城市社區衛生服務工作發展規劃》明確:原則上一個街道設立一個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具有公益性質,不以營利為目的,不向醫院模式發展。中心服務人口約3~5萬;街道轄區人口不足2萬、服務半徑過小的相鄰兩個街道可合并設立1個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對距離社區衛生服務中心較遠的居民小區,適當設置社區衛生服務站。城市市政建設和各類開發建設拆除城市社區衛生服務機構用房的,必須按不少于原有面積,采取新建或購房置換等方式予以補償。新建居民小區,當地政府或建設單位要將城市社區衛生服務用房納入居民小區建設計劃,與居民住宅同步規劃、同步建設、同步投入使用。

        經過努力,目前,長沙市城市社區衛生服務機構覆蓋100%的社區,并全部納入醫保定點機構(主要為門診醫保),全市基本構建起以社區衛生服務中心(站)為基礎,二、三級醫院為指導,其他醫療衛生機構為補充,以塊為主、條塊結合的城市社區衛生服務體系,并基本具備“六位一體”的綜合衛生服務功能,能滿足居民的預防、保健、基本醫療、康復、健康教育和計劃生育技術服務等需求,逐步改變居民醫療衛生消費觀念和單一的醫院就醫模式,有效緩解了看病難、看病貴的問題。

        不斷優化衛生資源配置

        近幾年來,長沙市衛生局針對城市區劃及地理特征合理配置醫療衛生機構,形成南有市中心醫院,北有市一醫院,東有市八醫院,西有市四醫院的合理均衡格局。1998年,在市委、市政府的領導下,曾正國主持籌建的市中心醫院是由市五醫院、市二醫院、市老年醫學研究所和市醫療急救站合并而成功優化配置的樣板。2004年全面建成后,該院樹立“中心醫院,心中的醫院”的品牌,社會效益與經濟效益不斷增長,2007年業務收入達2.48億元。

        2006年,曾正國調任市衛生局局長后,更進一步加速實施長沙四個方位的核心醫院競爭力的發展。成功聯姻長沙縣,將原來的市七醫院、市中醫院合并,進行優勢互補,成功組建市八醫院,打造了一批特色優勢專科,其中骨傷科為國家中醫藥管理局的重點科室。2007年初,又將市傳染病醫院和市一醫院合并重組,目前醫院已發揮出規模和綜合效應。醫療衛生資源的成功組合,形成了就醫環境的新格局,使百姓就醫環境得到了明顯的改善。

        完善衛生應急保障體系

        完善的衛生應急保障體系是城市不可缺少的重要保障體系之一,它的作用可以形象地比喻為“衛生領域的消防隊”。目前,長沙市已經建立了突發公共衛生事件的組織指揮機構和疾病預防控制、醫療緊急救治工作網絡,并制定實施了各種應急預案、技術標準規范。在各種突發事件和災害面前,長沙市完善的衛生應急保障體系已經發揮出積極的作用。

        2008年1月,長沙遭遇20多天的嚴重冰雪災害,市衛生局迅速啟動衛生應急預案,組織衛生應急救援隊伍,配備齊全物資器材,調度60余臺救護車,出動3000余次,接運外傷病人1000余次、車禍病人700余次,心血管急診病人600余次,對農村偏遠地區的高危孕產婦預先接到醫院,沒有發生一例高危孕產婦死亡。曾正國深入救援一線,每天工作15個小時以上,有時通宵達旦。1月27日,路面結冰嚴重,曾正國帶領醫療應急救治隊伍,趕赴京珠高速公路上車輛受阻地段,逐車詢問檢查乘客和駕駛員的身體情況,醫傷治病,當天巡查70公里以上。29日,他已經兩天未休息,得知醫療采供血不足,又帶領相關人員到長沙血液中心主持無償獻血。

        5月12日,四川汶川發生8.0級強烈地震后,長沙市衛生局當晚就從市屬醫療單位緊急抽調骨科、外科、麻醉科等醫療骨干組成醫療救護隊在省衛生廳統一組織下趕赴四川災區緊急開展醫療救護工作,共派出醫療隊員39名,救護車4臺。在家的醫務人員也通過簽名、宣誓等形式,表達只要災區需要隨時奔赴災區參與醫療救護和災后衛生防疫的決心。5月21日,長沙市衛生局又選派26名衛生防疫監督人員奔赴四川協助開展災后衛生防疫工作。5月24日、5月26日,長沙市衛生局接收地震災區傷員99名,已安排在市中心醫院和市一醫院治療。醫院安排了最強的醫療護理人員,并給傷員提供了很好的醫療、生活保障。在自然災害面前,長沙市衛生局始終以強烈的社會責任感,科學調度,合理安排,全力抗災救災,確保人民群眾的生命健康。

        第4篇:社區衛生服務中心主要職能范文

        今天召開的全縣基婦工作會議是全縣衛生工作會議后一次工作落實會議,剛才二位局長分別就基層衛生和婦幼保健工作作了簡要的回顧,對今年的工作進行具體部署,目標明確,措施扎實,關鍵在于落實,下面就會議再強調幾點意見。

        一、充分認識基婦工作的重要性,進一步增強做好基婦工作的責任感和緊迫感

        近年來,黨和國家已將解決民生問題擺上非常突出的位置,特別是去年黨的十七大勝利召開,解決民生問題,更是倍受社會關注,十七大明確提出“大力發展社區衛生服務”、“加強婦幼保健工作”,努力使全體人民“病有所醫”、給我們衛生事業帶來新的機遇、新的要求和新的挑戰。

        1、社區衛生服務是衛生服務體系的重要基礎。

        黨的十七大報告中把“人人享有基本醫療衛生服務”確立為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新要求之一,要求“加快農村三級衛生服務網絡和城市社區衛生服務體系建設”,作為基層衛生工作的發展方向,是落實黨和國家解決“病有所醫”問題的具體措施。大力發展社區衛生服務,構建以社區衛生服務為基礎,建立以社區衛生服務機構與醫院和預防保健機構分工合理,協作密切的衛生服務體系,對于堅持預防為主、防治結合、優化衛生服務結構、方便群眾就醫,更好地滿足群眾的基本衛生服務需求,做到小病在基層社區,建立新型的醫患關系,具有重要意義。今年省政府已明確將支持經濟薄弱地區完成300個鄉鎮衛生院和3000個村衛生室的改造任務,大幅度增加基層衛生事業的投入,是落實十七大會議精神,加快城鄉衛生機構建設,改善服務條件,提升醫療服務水平的具體措施。我們要緊抓機遇,深刻領會發展社區衛生服務的重要意義,切實加大工作力度,緊密結合實際,努力推動我縣基層衛生工作又好又快地發展。

        2、婦幼衛生水平是衡量社會文明進步和衛生事業發展的重要標志。

        婦女兒童占我國總人口的三分之二,婦女兒童的健康關系到每個家庭的幸福和安寧,關系到社會的穩定和經濟的發展,關系到民族素質的提高,是民族興盛的基礎,孕產婦、嬰幼兒死亡率、出生人口素質歷來是衡量一個國家和地區經濟,社會事業發展的主要指標,對此,黨和國家歷來十分重視婦女兒童的健康,頒布了《母嬰保健法》,為了促進婦女兒童的健康,國家根據社會經濟發展的水平,提出了婦女兒童五年發展綱要。加強婦幼衛生工作,對于提高全民族健康素質,促進經濟發展和構建和諧社會具有重要意義。同時切實做好婦幼保健工作對于我們深化社區衛生服務內涵建設,轉變服務模式都具有十分重要的促進作用,作為醫務工作者一定要充分認識婦幼保健工作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增強責任意識,轉變觀念,轉變職能,依法執業,有力推動婦幼保健工作健康持續發展。

        3、積極應對我縣基婦事業發展過程中的問題。

        對照新時期衛生事業發展的要求,結合我縣經濟社會發展總體水平,我縣基層衛生與婦幼衛生事業發展也面臨著許多制約因素,由于經費投入不足,領導重視不夠,婦幼隊伍不穩等問題導致農村衛生機構服務能力不強,基礎設施建設差距較大,婦幼衛生不能適應形勢發展的要求,面對存在的問題我們不能裹足不前,必須充分認清形勢,把握機遇,迎難而上,重點突破,推進我縣基層衛生與婦幼保健工作向前發展。

        二、突出重點,扎實工作,全面提高基婦工作水平

        基婦工作是社會性工作與小康指標息息相關,這項工作在我縣底子薄,任務重,需要我們花大力氣,下大功夫,突出重點,攻克難點,扎實工作,采取扎實有效措施,全面推進。

        1、以機構達標建設為重點,完善農村衛生服務體系。

        農村社區衛生服務是為農村居民提供基本醫療衛生服務的基礎和前提,也是衛生事業發展的基本保障,我們要抓住省對經濟薄弱地區鄉鎮衛生院和衛生室基礎建設扶持的機遇,加快鄉、村衛生服務體系建設。一是完善農村社區衛生服務體系建設。要嚴格按照《響水縣農村社區衛生服務設置規劃》,整合資源,合理布局,整體推進、分步實施,落實好每個建制鄉鎮由政府舉辦和建設一所農村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和每個行政村建好一個社區衛生服務站的要求,實行一體化管理,優化衛生資源的配置,進一步健全衛生服務網絡,使農村居民小病不出村。二是要加強鄉村衛生機構建設。要嚴格按照《江蘇省農村社區衛生服務中心、站設置標準》,全面改造鄉鎮衛生院,要加強與鄉鎮政府和村委會溝通協調,切實解決好衛生室的業務用房,興建的要積極爭取地基,盡快落實好建設資金,按照省衛生廳統一圖紙,加快建設進度,力爭10月底前落實建設的村(居)全部到位,最大限度的爭取省級補助和縣財政的獎勵,全面改善鄉村衛生機構基礎設施條件。三是要加快鄉村醫療機構的轉型力度,各鄉鎮要盡快確定今年轉型的衛生室,合理調整布局,各鄉鎮的服務站建站率需達到70%以上。

        2、以深化內涵為重點,提高農村社區衛生服務水平。

        社區衛生服務工作能不能受到群眾的歡迎,關鍵取決于服務質量和服務水平。我們要不斷深化社區衛生服務內涵,用好政府的補助,切切實實為老百姓提供較高水平的社區衛生服務,讓老百姓切實感受到社區衛生服務的益處。一是完善服務功能。“六位一體”綜合服務和主動上門的服務模式,是社區衛生服務的基本特征,要正確把握這一定位,本著缺什么補什么,什么薄弱加強什么,全面開展預防、保健、健康教育、計劃生育技術指導、醫療和康復等綜合。二是加強人才隊伍建設。在繼續加強在崗人員轉崗培訓的同時,重點加強社區衛生服務機構管理人員的培訓,通過培訓,更新理念,理清工作思路,轉變工作組織方式,按照社區衛生服務的工作規律開展工作。衛生局將組織醫院、疾病預防和婦幼保健機構的工作人員下沉到社區衛生服務機構工作,實施技術指導,充實技術力量,提高社區衛生服務水平。三是不斷改進服務方式。要全面推行團隊服務和責任醫生制度,為居民建立家庭健康檔案,建立農村居民健康信息管理系統,對居民健康實施網格化管理。要做好各鄉鎮所在地的老干部、外來投資商等重點人群的健康合同服務,通過以點帶面,逐步推進健康合同服務,提高整體服務水平。

        三、以控降孕產婦死亡率為核心,全力提高婦幼保健工作水平

        今年,市提出了“以縣為單位,孕產婦死亡率和嬰兒死亡率分別控制在12/10萬和8‰以內”的目標,而我縣20*年孕產婦死亡率為20/10萬,嬰幼兒死亡率為7.66‰”,面對新的更高要求,我們必須切實抓好以下幾個重點:一是以孕產婦、兒童保健為重點,提高婦幼保健水平。我們要認真貫徹落實“一法兩綱”和“三網監測”的相關工作,嚴格按照《響水縣婦幼保健工作規范》的要求,緊緊抓住孕期保健這一關鍵環節,開展主動服務,使兩個系統管理真正實現管理制度化,運作規范化,真正實現兩個系統管理率達90%的目標。二是全面開展新生兒“三病”篩查。新生兒疾病篩查是《母嬰保健法》賦予我們的重要職責,這項工作雖然取得了一定的成績,但距市下達的90%的目標還有較大的差距。對此我們要高度重視,要轉變觀念,增強服務意識,要通過熱心宣傳,真情服務,使孕產婦及家屬能夠支持篩查,配合篩查,主動要求篩查,確保新兒疾病篩查率達90%,今年將在全縣范圍內再增加新生兒聽力篩查,希望各單位積極支持,積極主動配合,不講難字,只要做字,努力實現聽力篩查率達90%。三是要依法加強母嬰保健技術服務機構、人員、項目的準入管理,開展綜合執法檢查,堅決打擊非法接產,確保母嬰保健專項技術服務機構和人員持證率均達到100%。嚴格按照省人大常委會《關于禁止非醫學需要胎兒性別鑒定和選擇性別人工終止妊娠的決定》,高度重視“兩禁止”專項治理工作,堅持糾正違法執業行業;四是要加強婦幼保健服務體系建設。以愛嬰醫院復評為抓手,進一步加強合格產科建設,規范服務流程、提高服務能力、改善硬件設施,提高服務水平。今年都要精心組織,全務沖刺,確保通過產科合格率達100%,凡應建產科不能達標的一律取消接產資格,人員實行分流,切實保障母嬰安全。五是要加強對死亡孕產婦死因的分析,做到原因不清不放過,教訓不吸取不放過,責任追究不到位不放過,確保孕產婦死亡率和嬰兒死亡率控制在省定目標之內。

        四、強化領導,狠抓落實,確保各項目標任務的圓滿完成

        1、強化領導,精心組織。各單位要充分認識衛生工作在構建和諧社會中的重要意義,切實加強對基層衛生與婦幼保健工作的組織領導,主要負責人要親自抓,負總責,要切實保證村衛生機構和婦幼保健工作的必備設施的及時到位,分管負責人是直接責任人,認真負責基層衛生與婦幼保健工作的落實,婦產科主任是具體負責人,要認真履行職責,以孕期建卡為抓手,扎實做好本鄉鎮母嬰保健工作,婦兒保專職人員要主動深入村組,及時掌握本村的孕產婦數,做到底數清,情況明,定期組織孕期衛生宣教,積極動員建卡。要結合地方實際,按照“薄弱環節抓突破,不出事;常規工作抓規范,出經驗;重點工作抓標志,出碩果”的工作思路,認真制定工作方案,落實目標責任制,定期會辦研究,強化督導推進,確保年度目標的圓滿完成。

        2、加強學習,提高水平。基層衛生與婦幼保健工作政策性強,從事這項具體工作的同志,特別是領導干部要做到“四多”,“三不”。即多看、多聽、多記、多想,不講俗話、不講套話、不講外行話。“多看”就是要加強政策理論的學習和先進典型學習,“多記”就是要勤于記錄,“多聽”就是要注意聽上級部門的工作要求和外地先進經驗,“多想”就是要看到的、聽到的、記到的與自己的工作相結合,為我所用,不斷提高自己的政策理論水平和決策能力,要想做事、會干事,不出事,要多問為什么,多想怎么辦,只有這樣才能做到心中有數,路數清楚,領導有力,工作指導到位,不斷開創工作新局面。

        第5篇:社區衛生服務中心主要職能范文

        關鍵詞 社區健康服務中心 目標管理 評價

        社區衛生服務管理是隨衛生改革而出現的一項新課題,缺乏管理經驗可借鑒,因此在實踐中存在一定的缺陷,如各職能部門之間管理的重復性、交叉性而造成一定的推諉性、依賴性;管理的激勵機制不健全;缺乏創新意識及競爭意識,在一定程度上制約了社區衛生服務的發展。社區健康服務中心實施目標管理的基本操作模塊是醫護人員屢職(月)綜合評價量表。

        方法

        評價表依據此表是根據“深圳市社康評估操作系統”設計的,目的是使評估標準進一步行為化、具體化、過程化,確保社康中心管理到位,更好地回應市衛生局系統的指令。

        評價表內容評價表共6個項目,分別是:①醫療(權重2.5);②預防(權重1.5);③保健(權重2.5);④康復(權重1.0);⑤健康教育(權重1.0);⑥資質(權重0.5);⑦營銷(權重2.0)。每個項目對應各自的行為方式。

        醫療:①按時完成個人、家庭健康檔案;②合理檢查、合理用藥、規范書寫醫療資料;③熟練掌握并運用醫療技術;④無誤診、無醫療事故發生;⑤緊急救護及時、措施得當;⑥“雙向轉診”記錄規范,過程完整,無滯留病人;⑦認真履行首診負責制度;⑧正確使用醫療設備,日常維護及時。

        預防:①獨立、規范地完成各項免疫接種工作:②明確社區健康問題,適時進行醫學調查;③掌握傳染病的現場處理及報告制度;④嚴格執行消毒隔離制度,操作規范;⑤掌握公共衛生應急預案的啟動程序。

        保健:①準確動態地掌握重點人群的健康情況、專案管理;②重點人群定期隨訪,記錄準確;③開展計劃生育技術指導、藥具發放和咨詢服務;④個體健康教育與日常診療工作相結合。

        康復:①殘疾人的專案管理;②落實各項康復指導措施,定期隨訪:③建立、完善、落實康復訓練檔案。

        健康教育:①經常性、有針對性開展不同人群的健康教育;②專題講座與健康知識普及相結合,有計劃有重點;③編寫健康教育資料。

        資質:①嚴守醫德醫風格項規定,熱誠耐心為社區居民服務;②愛崗敬業,認真履行崗位職責;③嚴于律己、團結同事、服從統一安排;④有自身素質提升的規劃與措施,按時完成繼續教育。

        營銷:①人均就診藥費;②日均醫療收入:③日均就診人次。

        應用范圍 ①社康站內,由站長考核員工:②社康科,由社康主任考核各社康站及站長。實施過程中由于個人或社康站的職責和功能有所不同,相應的指標可以調整或標化。此表用于醫護人員屢職情況的月考量,連同本年度各自的工作責任目標,年末述職報告(總結),構成年度系列化的全方位評價。此表采用一評、互評和領導評價三結合方式,在今年屢職評價的總分計量中,自評和互評各占30%,領導評價占40%。年度的個人總分,全年屢職評價分占80%,完成工作責任目標占15%,年末述職報告占5%。

        評價結果 表中所列的7個基本項目指向的是社康中心的主要職能、個人素質和應承擔的責任義務,“行為方式”對應的是屢職行為準則或具體要求。評價者應以此為依據對被評價者的屢職行為和工作效績(包括效果、經濟和社會效益)客觀地確定A、B、C、D 4個等級中的1個。其中,A為優異,B為良好,C為一般,D為合格,E為不合格。量化評分:A為2分,B為1.8分,C為1.6分,D為1.2分;100~90為優異,89~80為良好,79~70為一般,69~60為合格。所有評價項目中有一個E的總分就是不合格。

        評價結果的校正 評價過程中,如果出現與實際反差過大的情況(如光環效應),可采取相應得統計方法特殊處理(如加權平均數、方差、集中量數等),以保證結果的公正、客觀性。結果

        2007年與2006年我社康中心實施目標管理前后病人滿意率,見表1。

        從表1可見:實施目標管理前后病人滿意率經兩獨立樣木的X2檢驗,P

        2007年我社康中心與未實施目標管理的社康中心的病人滿意率見表2。

        從表2可見:對2007年是否實施目標管理的社康站的病人滿意率經兩獨立樣本的X2檢驗,P

        討論

        這項目研究是作為整體改革概念、運用系統科學的方法提出的。其研究的主要目的是構建以社康中心功能為基礎的,以激勵評價為動力,以優化管理結構、改善服務行為為特征的適應形勢發展的管理體系和運行機制;其應用目標在于打造人文環境,強化社康中心的服務功效,更好地服務于社區居民的衛生健康工作。社區健康服務中心目標管理的基本框架式是:管理運作系統和過程監控系統。

        管理運作系統包括:①一體化目標的實施;②資源社會化的打造;⑧系統與組織的優化。

        一體化目標的實施指:①操作制度章程:②工作時序目標;③功能行為目標;④個體行為目標;⑤崗位職責要求。

        資源社會化的打造是指:①醫院文化的建構;②學習型社康中心的推進。

        系統與組織的優化是指:①組織管理原則;②服務流程的改善。

        過程監控系統包括:①模式控制;②形成性評價;③檔案考核;④隨機調控。

        “管理運作系統”的重點在于一體化的目標實施。一體化的目標由5個要素構成。其中的第一、第五要素體現了職務行為的規范和基本準則;工作的時序目標是中心年度總目標的層級分解,而個人行為目標則是它的具體體現和回應。顯然這是一個縱橫交融、拾級而上的目標管理網絡。過程監控系統是目標管理運作的助推器,對于每個相對獨立的事項,都有個“目標-達標-評價-冉達標”的基本模式控制。

        社康中心執行力的提升。執行力是個熱門話題,正所謂“企業的成功,三分靠戰略,七分靠執行”。社康中心的生存與發展也是這樣,要使它“六大功能”得以充分發揮,執行力是個核心因素。

        第6篇:社區衛生服務中心主要職能范文

        一、工作指標

        (一)孕產婦死亡率

        控制在10/10萬以下。

        (二)嬰兒死亡率和5歲以下兒童死亡率

        分別控制在6‰和7‰以下。

        (三)其他工作指標

        1.早孕建卡率達80%。

        2.孕產婦系統管理覆蓋率達98%。

        3.高危孕婦管理率達100%。

        4.住院分娩率達100%。

        5.7歲以下兒童管理覆蓋率達98%。

        6.6個月內嬰兒母乳喂養率達85%。

        7.高危兒童篩查率達95%,高危兒童專案管理率達95%。

        8.孕前傳染病篩查率達90%以上。

        9.產前篩查率達90%以上。

        10.新生兒先天性甲狀腺功能低下、苯丙酮尿癥、聽力障礙篩查率達95%以上。

        11.兒童白內障篩查率達90%以上。

        12.兒童髖關節篩查率達90%以上。

        13.兒童先心病篩查率達90%以上。

        14.適齡婦女婦科病完成當年計劃的100%。

        二、加強婦幼公共衛生體系建設,推動我區婦幼保健事業健康、持續和規范地發展

        (一)確定我區婦幼保健機構的發展模式為“專業公共衛生機構”。以婦幼公共衛生和保健服務為主要職能,按照市局統一要求名稱為“*區婦女兒童保健中心”,實現內部功能、科室布局、業務流程的標準化設置。

        依據相關政策,配齊婦幼保健工作人員。根據衛生部勞動人事部《各級婦幼保健機構編制標準(試行)》,參照轄區人口核定編制,配備工作人員。其中,衛生技術人員要占工作人員總數的75-80%。新進保健人員要具有大學本科及以上學歷,并要到市婦兒保健中心接受為期一年的崗位培訓。加強現有崗位人員培訓,通過三年時間,強化我區婦幼保健力量。

        (二)落實我區婦女兒童保健中心的基礎建設和12個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婦幼保健科的標準化建設,達到符合婦幼公共衛生和保健服務工作的需求。

        (三)確保經費,保障公共衛生工作開展。嚴格依照市政府《轉發市衛生局關于加強婦幼衛生保健工作的意見的通知》文件要求,按照0.5萬元/萬人口的標準撥付婦幼衛生群體保健經費。

        三、保證母嬰安全,控制孕產婦和嬰兒死亡率

        (一)強化責任

        繼續實行孕產婦死亡控制的領導責任承諾,強化轄區管理,實現有效控制。實行孕產婦死亡病例評審和歸因分析,對可避免因素所致死亡進行責任通報和明令整改。

        (二)做好孕產婦和兒童系統保健服務

        1.提高社區公共衛生婦幼保健服務質量和工作積極性。以婦幼衛生信息管理系統為基礎,對工作數量和工作質量進行考核。

        2.加強孕產婦保健手冊和兒童保健手冊的使用,社區衛生服務中心要提高孕婦早孕建卡率,二、三級醫院要做好孕婦接診的信息錄入。轄區各級醫療保健機構要按照孕產婦、兒童保健工作規范,做好外來婦女兒童保健服務。

        3.做好轄區各級醫療保健機構之間的轉診溝通,重點加強高危孕產婦的管理,做好高危孕產婦的鑒別轉診和全程監護。

        (三)暢通危重孕產婦和新生兒搶救綠色通道,加強搶救中心與基層單位的聯系溝通,保證危重孕產婦和新生兒及時得到救治,保障母嬰安全。

        (四)繼續加強轄區二、三級產科建設和管理,強化助產技術服務等院內感染控制的規范、培訓和督導,提高產科質量。

        (五)定期開展轄區圍產協作組活動,進行孕產婦死亡或危重病例討論,推動產科技術水平的提高。

        (六)根據《*市新生兒死亡病例評審制度》,開展新生兒死亡評審工作。進行新生兒救治講座和典型病例討論,整體提高新生兒救治水平,降低嬰兒死亡率。

        四、繼續認真貫徹實施《*市婦女兒童健康行動計劃》。

        (一)繼續認真落實*市12項免費惠民項目,嚴格質量控制和環節管理,對異常病例及時確診,適時干預,提高個人、家庭和社會的受益率。

        (二)今年實現我區托幼機構信息聯網,在散居兒童系統管理的基礎上,全面實現集體兒童的生長發育、營養攝入、健康狀況的動態管理與監控。

        (三)采取有效措施,控制剖宮產率。

        (四)通過實施《*市婦女兒童健康行動計劃監測評估方案》,進一步推進我區深入落實“行動計劃”,以促進我區婦女兒童健康事業的發展。

        五、做好計劃生育技術服務

        (一)按照市衛生局《關于進一步加強醫療保健機構計劃生育技術服務管理的通知》,加強計劃生育技術服務管理,提高服務質量,保障婦女安全。

        (二)貫徹執行《常用計劃生育技術常規》,嚴格掌握常用計劃生育手術的適應癥和禁忌癥,嚴禁因非醫學需要的超常規引產,保障受術者的安全與健康。

        (三)嚴格執行中期引產手術的登記及上報規定,繼續加大監管力度,嚴格禁止非醫學需要的胎兒性別鑒定及選擇性別的終止妊娠。

        六、做好婦幼衛生信息的統計、監測,全面實現婦幼衛生工作的信息化、網絡化

        (一)強化婦幼常規報表質量,做好孕產婦死亡、5歲以下兒童死亡及出生缺陷監測統計和質量控制,保證數據真實可靠。

        (二)對孕產婦和兒童保健管理、婦科病檢查、新生兒疾病篩查等信息系統,實現數據的實時采集、上報、統計和分析。

        七、加強婦幼衛生健康教育

        (一)制定我區婦幼衛生健康教育規劃,指導我區婦幼衛生健康教育事業發展。

        (二)建立婦幼衛生健康教育隊伍,在區婦女兒童保健中心設有參加市衛生局組織的統一培訓的兼職健康教育人員。

        (三)建立我區婦幼衛生健康教育示范基地。

        第7篇:社區衛生服務中心主要職能范文

        一、工作目標

        通過職業健康狀況調查,基本摸清我市主要行業職業病危害情況、職業病危害接觸人群分布、職業病發病人數及主要職業病發病特點,研究職業病的發病規律,為制定職業病防治政策提供科學依據。

        二、調查范圍和內容

        根據上級統一工作部署,我市本次調查工作的主要任務為全市職業病危害基本情況調查。

        1、調查范圍:本市轄區內存在職業病危害因素的所有企業。

        2、調查內容:

        ⑴轄區內從業人數、接觸職業病危害人數及其地區、行業分布情況;

        ⑵轄區內存在或產生的主要職業病危害因素;

        ⑶用人單位職業健康監護情況;

        ⑷轄區內職業病發病情況;

        ⑸勞動合同簽訂、參加工傷保險和職業病病人保障情況。

        三、組織實施與保障

        (一)組織形式及工作任務。

        1、成立以市政府辦、衛生、安監、文廣、人社、財政、總工會、發改委、經信委為成員的市職業健康狀況調查工作領導小組,領導組下設辦公室和技術指導組。

        領導組辦公室設在市衛生局衛生監督所,負責市職業健康狀況調查的領導、協調、組織和實施,對調查工作定期組織檢查、督導、評估等工作。

        技術指導組設在市疾病預防控制中心,負責培訓調查人員技術指導、質量控制、數據審核、匯總、上報,撰寫我市調查報告等工作。

        2、各鄉、鎮人民政府、街道辦事處,開發區管委會負責組織安監站、衛生院(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對轄區內用人單位開展職業健康狀況基本情況調查復核工作,按時上報各有關調查表。

        3、市衛生、安監部門為我市職業健康狀況調查工作牽頭單位,負責指定具有相關工作經驗的調查人員,專人負責技術督導、復核、資料錄入和有關資料的匯總上報等工作。同時,市安監局負責督促用人單位配合開展相關調查工作,協助調查專業技術人員進入用人單位開展調查工作。

        4、市人社局負責用人單位勞動合同和工傷保險參保情況調查的相關工作。

        5、市財政局要積極協調,做好職業健康狀況調查的經費保障工作。

        6、市直其它有關部門按照各自職能,積極參與配合本次調查工作。

        (二)實施原則。

        1、職業健康狀況調查與用人單位在崗期間的職業健康檢查相結合。

        2、按照全國統一方法、統一標準、統一控制、統一進度的原則。

        3、市調查領導組辦公室和技術指導組對調查工作的進展、質量進行技術指導、監督檢查和質量控制。

        四、工作進度要求

        1、2011年6月28日前,制定我市調查工作實施方案,成立相關組織。

        2、2011年7月5日前,召開全市職業健康狀況基本情況調查工作動員與培訓會,領導組成員單位、各鄉、鎮人民政府、街道辦事處,開發區管委會分管領導以及安監站站長、衛生院院長(社區衛生服務中心主任)參加會議。

        3、2011年7月8日前,各鄉、鎮人民政府、街道辦事處,開發區管委會制定職業健康狀況基本情況調查工作實施方案,并做好轄區內相關企業的調查動員和培訓工作。

        4、2011年7月10日前,全市存在職業病危害因素的企業按照調查要求搜集整理有關資料,并完成本單位調查表的初步填報工作。

        5、2011年7月11日-17日,各鄉、鎮人民政府、街道辦事處,開發區管委會組成若干審核組,逐一進廠對企業自填調查表進行檔案資料、作業現場審核,并將調查資料上報至技術指導組(市疾病預防控制中心)。期間,市職業健康狀況調查工作領導小組辦公室和技術指導組應安排工作小組開展巡回督導和技術指導工作,抽樣比例不少于3%。

        6、2011年7月20日前,市職業健康狀況調查工作技術指導組完成質量控制、數據審核、匯總、錄入等工作,并分析調查結果,按時按要求上報有關數據和工作分析報告至省、宣城市職業健康狀況調查工作技術指導組和我市調查工作領導小組。

        7、2011年7月21日-8月10日,各單位做好迎接省、宣城市的有關抽樣核查工作。

        五、有關要求

        (一)提高認識,加強領導。

        職業病防治工作關系到廣大勞動者的身體健康和生命安全,關系到我國經濟的可持續發展與社會的和諧穩定。通過開展職業健康狀況調查摸清當前職業病危害情況,研究制定職業病防治對策,落實“十二五”規劃和《省職業病防治規劃(-2015年)》。各級各部門要充分認識開展職業健康狀況調查工作的重要性,以實踐科學發展觀、對勞動者健康高度負責的態度,將調查工作作為進一步加強職業病防治工作的重要抓手,切實加強對調查工作的領導,健全組織機構,認真組織制定具體工作實施方案,并要精心組織,積極穩妥做好職業健康狀況調查,確保完成調查任務。

        (二)健全機制,加強協調。

        職業健康狀況調查涉及多個部門和各級各類用人單位,是一項政策性、技術性、敏感性都很強的工作,需各方面的積極支持,以及勞動者的理解和配合。衛生行政部門和安全監管部門作為實施本次調查的牽頭單位,要積極主動與其它單位和部門多溝通、多交流、多協商,協調好各方面關系。在實施過程中,各級各部門要按照調查方案要求,做好各環節的有機銜接,確保調查工作流程順暢。市職業健康狀況調查技術指導組要加強溝通,共同研究解決調查中遇到的各種技術問題,及時向市職業健康狀況調查工作領導小組和宣城市技術指導組報告工作進度,并積極爭取各有關部門的支持,確保調查工作順利進行。

        第8篇:社區衛生服務中心主要職能范文

        隨著全科醫學作為一個專業進入穩步發展階段,全科醫學在一些發達國家和發展中國家已成為整個醫學教育中不可缺少的組成部分,科研也正被視為這一專業發展的要素之一。

        今年5月,由衛生部、發改委等六部委聯合的《以全科醫生為重點的基層醫療衛生隊伍建設規劃》指出:加強全科醫學學科建設。在臨床醫學學科下,研究探索增設全科醫學二級學科,開展全科醫學醫、教、研工作。

        可以說,在這樣的政策背景下,再加上全科醫生對科研的熱情以及身處基層的獨特優勢,全科醫生有選擇性地做科研具備了天時和地利。那么,基層醫生要做好科研需具備哪些能力?在科研的選題確定、標書寫作、課題申報、答辯等方面有哪些需要注意的事項?且聽有關專家對此的解答。

        基層醫生搞科研有其獨特優勢

        郭愛民:不言而喻,基層醫生開展科學研究的目的是利用科學的原理和方法,對基層衛生服務工作中遇到的問題進行闡述和分析,從而提出解決的方法和措施。基層醫生應該清楚地認識到,好的醫學科學研究,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可以指導社區衛生服務向深層次發展,并通過進一步培養和提高社區衛生服務醫務人員的綜合素質,提升社區衛生服務中心的研究工作水平。

        王少為:全科醫生是處理社區常見問題的專家,正是對于社區常見健康和疾病問題的研究,使得全科醫生有著比其他任何醫學領域的醫生都具有更廣闊的前景和豐富的經驗。全科醫學工作的環境一般缺乏大型的診斷治療設備和尖端的實驗測試儀器,這對開展科研工作是一個不利的條件。但全科醫學的行醫方式有其獨特性:全科醫療負責所有性別、年齡患者的保健,治療預防所有器官系統的疾患;全科醫生從生物、心理和社會各個角度觀測、探討患者的健康問題;全科醫生因其連續的特點可觀察到患者從健康、疾病形成期、亞臨床、臨床期、康復期以至終末期的患者,有接觸患者的直接經驗。

        選題確定要有選擇性

        基層醫生做科研如果只會重復別人的工作,將難有實質性突破。全科醫學的科研首先應從日常醫療、衛生保健的實踐中發現問題,從中選擇迫切需要解決而尚未解決的課題。

        張勘:基層醫生應該利用所處工作環境的獨特優勢――貼近居民,有選擇地結合工作實踐嘗試開展科研工作,例如慢性病社區防治。高血壓、糖尿病、血脂等管好了,腦卒中、心血管疾病也就隨之減少了。社區醫師找選題需要從身邊著手,從貼近自己臨床實踐的工作著手。并考慮其可行性,即課題的實施已具備文獻、材料、設備、研究人員等基本條件,再通過努力申請到課題經費,進一步爭取必要的條件支持。

        周昕熙:正確地提出問題等于解決了問題的一半,從這個意義上說,提出問題比解決問題更重要。因此,無論是臨床應用還是基礎研究,都要凝練好科學問題。對于基礎研究,科學問題可以是疾病發生發展機制的某一個關鍵,也可以是干預手段的作用機制;而對于臨床醫生,則應注重制約臨床診治的關鍵問題,善于從臨床工作中發現課題,如預測預后的關鍵性指標、治療手段的作用與選擇,目的是能為病情的判斷提供幫助,促進成果轉化,提高臨床療效,切實讓患者受惠……從而做到問題的提出來源于臨床,問題的研究貫穿于臨床,結果應用回歸于臨床。

        科學問題的提出決定了科研行為,為了解決實際問題,臨床醫生會發現許多有意義和急需的科研選題。因此對某個科學問題感興趣的醫生,在前期多做一些積累,如在申報課題前做一些預實驗和基礎準備、發表文章,再去申報,成功的幾率會大很多。

        郭愛民:對基層醫生來說,最要注意的是,課題的選擇不宜過大,過大不能顯示研究者的經驗和水平,更無條件完成調查。例如開展對我國社區衛生人力資源狀況的普查就是不錯的課題,而與此相關的選題還可以是北京市社區衛生人力資源狀況普查、西城區社區衛生人力資源狀況普查等。一如科學研究的目的一樣,基層醫生可以通過描述城市社區衛生服務開展情況、探索使社區衛生服務有效的運做模式,來解釋為什么社區衛生服務不被百姓認可、評價社區衛生服務的效果、預測社區養老院的發展趨勢、對發展社區衛生服務提出建議。

        又如實行收支兩條線后職工積極性的調查、全國重點聯系城市調查、高血壓糖尿病社區規范化管理及健康促進效果評估、社區高血壓病的中醫藥干預、糖尿病足在社區的中醫藥診治研究、全科醫學培訓規范研究、基于適宜技術工作規范下的社區衛生服務成本測算研究、社區中老年人健康管理適宜技術效果研究、電子健康環境下的社區衛生管理模式優化研究、中國城市老年社區護理模式與管理研究等,都是基層醫生可以選擇開展科研的內容。

        課題設計要精準到位

        課題設計主要包括論證、設計相應指標、確定研究內容、確定研究方法、確定抽樣方法、確定技術路線、組成研究小組、確定項目產出、做好經費預算、做好標書撰寫等階段。

        郭愛民:對科研工作者來說,不僅要清楚科研每個階段的工作重點,做好設計,更要腳踏實地一步步的完成好。在論證階段,需要做好文獻檢索、研究背景等方面的研究和說明。確定研究的總目標和具體目標。具體目標是總目標的延伸,最好是具體可操作的定量目標,并要考慮好以下問題:分析總目標和具體目標之間是否銜接?具體目標是否可以確切測量?預期結果是否明確?實現總目標的措施和策略是否明確?

        在設計相應指標階段,則需要將具體目標轉化為可操作目標,即能用指標來表達的目標。這就需要圍繞研究目標,確定采用哪些變量,以構成調查內容和問題。以社區衛生服務(CHS)現況調查為例確定科研目標,見表1。

        對于科研工作者來說,可以將問題分為事實型問題、描述性問題和規范型問題等幾種。事實型問題重在客觀存在的問題;描述性問題則主要是提供信息、敘述事件、工作活動和特征。例如工作在社區的醫生多少人參加過全科醫學培訓?CHS機構運轉模式等;規范型問題則是與原有的標準或規范進行比較。例如是否實行了六位一體功能?開展哪些公共衛生服務?哪些問題影響了工作的開展?在繼續分析多少變化是項目實施的結果,多少是其他因素引起。例如進行健康教育是項目干預的結果,還是其他因素, 回答這類問題往往要設對照。

        經費核算必不可少

        任何一個課題,無論是臨床的還是基礎的,申請時都有一塊是關于經費的,但中標之后必須做一個經費預算。

        王少為:在做科研課題時,是否做項目經費核算,需要申請人自己考慮和決定,畢竟專家只是依據預算結合項目判斷這個預算是否合理。而相較于評審者,申請人更了解自己的項目。

        按照規定,一般相關科室人員是沒有人頭費的,對于臨床研究而言,很多時候所做的研究本身就是職責范圍內的,不可能因為不給這部分錢就不做臨床了。千萬不要指望靠點人頭費來改善生活,如果是這樣就不要做臨床研究了。不如把有限的經費投入科研,期待遠期的經濟或學術上的收獲。

        基金選擇要對號入座

        根據國民經濟的發展和社會發展的需求,科技計劃每年會定期或者不定期一些醫學類項目指南,每個對申請者的條件和資質有不同要求,申報者要充分閱讀申請指南,做到“對號入座”。

        肖詩鷹:醫院和醫生可根據要求選擇適合的和能夠承擔的項目,其中牽頭的主要是高等級醫院和資深科學家。因為科技計劃的申報對申請醫院的等級和研究人員的學歷層次、研究成果、團隊配置等都有要求。

        基層醫生的主要職能是為基層的健康服務,因此很難爭取到這樣的機會,尤其在863、973、重大專項之類。但對于一些特殊的課題,如地方病或一些大樣本的流行病學調查,可能會需要一些基層醫院以參加單位的形式加入。這對基層醫生來說,是不錯的機會。

        王少為:大的項目一般比較高端,不過也不盡然。一些跟國計民生有關的重大項目經費往往以千萬計,而工作往往是最基本的,例如腹腔鏡的普及,幾千萬元的項目,就是一個臨床路徑。人們常常有個誤區,認為影響因子高的期刊偏好“短平快”的基礎文章,臨床論文很難發表,其實雜志更注重對臨床有指導意義的論文,平素的知識積累、廣泛的閱讀則是發現問題和發表高水平論文的基礎。

        需要注意的是,一般課題獲得的資助都不會太多,因為經費額度原因,因此課題不需要解決太多的問題,解決一兩個問題就足夠了。

        標書撰寫要又精又準

        對評審專家而言,標書就是你的名片,同一個方向,申請相同的基金,不同的標書質量可能帶來完全不同的結果。

        王少為:標書的質量決定了標書的命運。首先,申請人要把需要表達的觀點寫清楚,包括選題的意義、創新性、在同行中的優勢,不僅要寫出研究的前景和意義,更要提出精練的科學問題;其次,臨床研究技術路線要清晰具體,比如要精確到臨床研究做多少個病例的細節;再次,臨床研究一定要解決好倫理學問題;最后,臨床研究還需要一份可行性論證,論證報告寫得好不代表能夠實施,一定要切合實際。

        肖詩鷹:對于申報項目的評審要求:第一是針對性,即課題申報一定要針對申請指南。第二是創新性,一定要把創新性描繪得淋漓盡致。第三是成熟性,即同一個課題,比別人做得更多、更成熟,獲得立項支持的可能性就越大。第四是申請單位的良好條件,一般來說,越大的醫院條件越好。但也不盡然,有的醫院有學科帶頭人、有非常好的團隊、在某個領域有深入研究,盡管醫院的規模不是特別大,一樣可以得到資助。第五是申請者的自身要素。比如學歷,盡管不能唯學歷,但仍是一個重要參考因素。第六是合理的經費申請。

        項目答辯須請有經驗者把關

        對于答辯的準備,比較通用的方法就是邀請專家進行指導,反復演練,達到一定標準再去答辯。

        周昕熙:申報單位的重視和集體協作對眼科的成功申報至關重要。年青醫生提交材料前應組織專家反復論證,申請者上臺講立題依據、科研思路、技術路線,對有創意的選題,請專家幫助看標書,查細節和不足,對摘要和標書的每一個字甚至標點符號都反復推敲。對初次申請者的一般水平課題,也請專家提出建設性意見,給與鼓勵,教他們分階段地做前期準備工作。

        如果是參加國家基金重點項目的答辯,那么盡量選擇曾經獲得過此類資助的專家;如果是通常項目,則應該請相似專業方向的專家。應注重總結以往申報過程中的經驗教訓,通過反復練習,直到講演熟練,其表述即使是外行都可以聽懂、都能被打動時,才能去答辯。

        要有同時成為好醫生和科研高手的決心

        侯凡凡:要同時成為一個好醫生和科研高手,就必須付出雙倍的努力。因為你要做兩件事(臨床和科研),你就要付出更多,還要不斷學習不斷思考。

        王少為:醫生的首要任務是為患者解除病痛,提高生存質量,這種追求是無止境的。而科研和臨床是相輔相成的,科研的最終目的是解決臨床上遇到的問題。臨床醫生做科研會在很大程度使臨床思維更清晰更慎密。一個手術的臨床設計、一個診療手段的選擇都是科研,都與臨床診療水平的提高密切相關。但常見的誤區是我們根本沒把這些當作科研,因而缺乏關注、缺乏總結、缺乏橫向的聯系,也不會注意知識的儲備和更新,所以臨床醫生往往覺得沒有什么好的科研項目可做。

        在大家的意識里,做基礎做分子生物學才是科研,其實不是這么回事。如婦產科學領域的宋鴻釗院士,他毫無疑問是一個好醫生,同時也是非常優秀的科學家。宋教授圍繞滋養細胞腫瘤做了一輩子工作,他的成果絕大多數以臨床問題為基礎。

        因此,發表的文章離臨床太遠,為晉升和某種目而發表的論文對于臨床沒有任何借鑒價值,臨床和科研被人為分開了。要想同時成為好醫生和科研高手,首先必須把醫生做好了,然后在自己的專業領域里找一些臨床需要解決的問題深入下去。

        做科研要耐得住寂寞沉得下去

        侯凡凡:目前的現狀是,臨床醫生申請基金項目多是為了應對職稱評定和考核,不重視通過科研工作的積累和深入思考去提出問題,不具備科研的基本條件,變成了以拿基金為目的。因而在激烈的競爭中,申請“落榜”很正常。

        王少為:我國的科研、科研論文因為與職稱、職務掛鉤,甚至有的地方研究生不發SCI不能畢業,這種急功近利的導向,使得大家追求的都是“短平快”課題。其結果是 “試劑盒”文章多了,潛下心來做研究的少了。

        研究中還常常面對這樣一個矛盾:小的東西人們不重視,擔心發不出文章;真正大的問題又沒有足夠的能力去做,包括人力、物力、創新思維的能力。科研氛圍的浮躁,一方面來自于社會大環境的浮躁,另一方面則取決于醫學工作者自己能不能真正沉得下心。沉下就意味著職稱不要了、名利不要了,這種潛心做研究的不是沒有,但實在太少。

        周昕熙:的確,由于社會和制度的原因,人們更多做的是一些“短平快”的研究, “搶帽子”也就不難理解了。在這樣一種環境下,似乎沒有人等得起:資助者不愿等,研究者不愿等,要求的是快速產生結果,為的是完成管理指標,都希望在3~5年內提供研究結果。如果要做一個長達10年的科研課題,則可能意味著準備工作也要長達10年,絕不可能一兩年的時間就完成了所有準備工作。同時,課題申請人需要承受很多,因此很少有人能沉下心去做一個比較長遠規劃。這個問題和整個社會的風氣有一定關系,在社會浮躁和急于求成的大環境下,很難吸引人投入較大的精力和人力去做某項研究。

        這對研究者來說確實是一個考驗,如果社會和國家能給予更寬松的環境,而不是像現在一樣,過兩年就要評估。其實真正長遠的研究更具優勢,但這首先需要能真正沉下去,除了已有的認可,還需要經費上的保障,才能謀劃一些有創新和深遠影響的研究。對于研究者來說,確定研究方向后,如果能堅持一個方向往往是最省力、最有效的。

        國家更重視解決基礎性機制性問題

        肖詩鷹:對于重大科研項目,人們可能存在誤解,認為過去重基礎、現在重臨床。其實恰恰相反,根據需要現在更側重基礎了。這和國家在過去還不怎么富有的時候,先解決溫飽問題,等到溫飽問題解決后再解決素質問題是一樣的。過去由于我國在這方面的投入少,急需要解決的是臨床上一些常見病、高發病等的防治。現在國民經濟持續高速度發展,國家的科研經費成倍增長,對基礎的投入更重視了――現在有經濟能力去解決一些基礎性、機制性的問題了,基礎投入對國家長遠發展具有不可替代的意義。

        侯凡凡:國家投了大量的經費在科研上,問題是怎么把這些錢用好,做出好的東西來。首先就是目的要純,確實是為研究;其次,要選擇有價值的研究對象。國家加大了科技投入,但這錢來之不易,都是納稅人的錢。因此科技人員要有責任感和使命感,選擇題目和做研究時,要考慮如何將基礎研究的成果轉化為臨床應用。

        王少為:至于臨床研究不好做,主要是兩方面的原因:第一是大家找不到臨床研究好的切入點;第二是臨床的問題太難解決了,需要匯集很多人很多思路花費很大的精力和財力。比如做染色體疾病的臨床篩查,現在沒有一個非常確切有效的無創或者微創的手段,而且篩查的臨床誤差很大,沒有好的切入點也就很難申請到項目,在研究前景還不明朗思路還不明確的情況下,期待大量資金的投入是不太可能的。

        周昕熙:對于臨床醫生來說,科研工作都需要利用業余時間完成,的確很辛苦。但在對待這件事上,應該有一個好的心態――要有目標,但不能利益目的性太強,不能急功近利,科研需要興趣作為動力,需要承受寂寞和挫折,需要無私奉獻,當然領導在晉升職稱、在招收研究生以及物質待遇等方面也應該給予激勵。

        鼓勵性政策出臺 全科醫生做科研更具動力

        周昕熙:目前,國際醫學發展的趨勢遵循“預見─預防─個體化”的模式,要求醫務人員不能只重視疾病的治療,更要重視疾病的預防、早期診斷、早期治療。可以說,這一思路與基層醫生的職責正好吻合,這也預示著我國的醫學科研應該符合這一發展趨勢,醫學研究的戰略應該前移。

        要想真正實現醫學研究戰略的前移,尤其是實現科研的廣泛化或全民參與,還需要內在動力和相關人事制度做支撐。首先,醫院的臨床醫生都經過本碩博以及專科醫師培訓,在一般疾病面前一般難分高下。這時,對科學研究的評定往往變成了區分專家的“分水嶺”。一個普通的醫生也常常因為獲得了比較理想的項目資助,又發表了一些較有影響力的文章,而從普通醫生變成了專家。

        而就醫院來說,人事職稱評定對個人科研成績的要求,科室管理目標責任制(包含每個科室年度需要完成的科研工作量),主診教授負責制(競聘主診教授需要考核科研工作,競聘上崗以后對每個治療小組也要進行年度考評,包含科研工作的考評)等,都將有力地促進此項工作。

        第9篇:社區衛生服務中心主要職能范文

        嘈雜擁擠的大廳、轉圈排的長隊、很難掛上的號、永遠緊張的床位……曾在三甲醫院有過就診經歷的患者都有過這樣的尷尬遭遇。相反,二級醫院、社區醫院卻是另一番景象:約號嚴重不飽和,病人寥寥無幾,很大程度上被周邊老年人當做是保健室、開藥室、注射輸液室。原本,社區醫院被規劃為中國分級診療體系中非常重要的基層單元,但從目前看,遠遠沒有發揮其作為“醫院”應有的功能。

        2016年4月6日國務院總理主持召開國務院常務會議,確定在全國70%左右的地市開展分級診療試點,開展公立醫院在職或退休主治醫師以上級別的醫生到基層醫療機構執業或開設工作室試點。2016年9月1日,總理在北京主持召開國務院常務會議。會議指出:建立分級診療制度是深化醫改的重要舉措,有利于促進優質醫療資源下沉,推進基本醫療衛生服務均等化,提高人民健康水平;并部署推進分級診療制度建設,以合理配置醫療資源、方便群眾就醫。2016年末,國務院印發《“十三五”深化醫藥衛生體制改革規劃》指出,到2020年分級診療模式初步形成,基本建立符合國情的分級診療制度。實現分級診療被看做是解決目前中國醫患矛盾的關鍵。

        所謂分級診療,是指按照病人患病的輕、重、緩、急和治療的難易程度進行分級,不同級別的醫療機構承擔不同疾病和不同階段的治療,實現基層首診和雙向轉診的醫療機制。分級診療這個詞被中國人提出之前,國際上并沒有這種概念。但它絕不是中國首創,歐美等醫療體系發達的國家早有“連續性醫療”和“整合式醫療”的先例,一直被認為是發達國家醫療體系的核心,可以說“分級診療”的概念就是來源于此。我國一直將推動分級診療制度作為醫療改革的核心工作。早在2009年國務院《關于深化醫藥衛生體制改革的意見》就提出“逐步建立分級診療和雙向轉診制度,為群眾提供便捷、低成本的基本醫療衛生服務”。但如今醫患矛盾和看病難的問題依舊廣泛存在。

        門庭若市與門可羅雀

        網上曾有人做過這樣的統計:到大醫院看病,從進醫院到掛上號用了4個小時,接著在門診排隊用了3個小時,最后進入診室見到醫生沒說滿5分鐘就結束看診被打發出來。

        在《協和醫院門診真實體驗:到底有多擠》的文章中,曾詳細描述了三名記者分別以“胃不舒服”為名赴北京協和醫院、北京醫院和北京大學第三醫院求醫。白天大廳里令人崩潰的掛號和取藥長龍、晚上帶著鋪蓋熬夜的排號大軍,4天4夜排不上號的外地求醫者、對加價三五百的票販子的心有不甘和無奈接受,種種見聞經歷都是以協和、北京醫院和北醫三院為代表的三甲醫院天天上演的典型場景。與病患求醫難相對應,醫院也“一肚子委屈”。院方表示:本來按1000人的日門診量設計的北京協和醫院,現在每天已達到7000D8000人,還有不斷增加的趨勢。國家規定每個病人就診時間為20分鐘,一個出診單元3個半小時本應看12D15個病人,醫生為“看完”掛到號的所有病人,單元門診量高達四五十病人,必須縮短看診時間到幾分鐘,即使如此還不時有患者要求加號。醫生有半天看100多個病人的、有一天做12臺手術的,承受著高強度工作的同時,甚至沒時間吃飯喝水上廁所,苦不堪言。

        根據中國社會科學院經濟研究所的數據:2009-2014的五年間,全國財政在醫療衛生領域的支出累計超過四萬億元,其中一部分投入基層醫療機構建設,意在強基層以建立分級診療體系。以首都為例,2013年醫院診療人次占比為67%,其中三級醫院占比高達45%,社區醫療機構占比不足22%;2013年北京市醫保統籌基金支出中65%用于門診補償支出,其中只有12%流向了社區醫療機構,88%流向了醫院,在流向三級醫院的醫保資金中,高達58%用于門診。與之類似的還有上海。可以說,去三級醫院扎堆是目前大城市就醫的普遍現象,十年前如此,目前依舊如此。

        與三甲醫院門庭若市相對比,社區t院卻是另一番光景。《生命時報》記者曾在2008年深度走訪北京市數家社區醫院,那時,國家衛生部推行社區醫院轉診制剛剛兩年有余。“社區醫院顯得冷落,有些甚至一天只接待一兩位患者”。搜狐健康做過一項“當您出現身體不適時會到社區醫院就診嗎”的網上調查,參與投票的18725位網友中有11785位表示“不會”,占比超六成。調查顯示,北京居民之所以不愿到社區醫院看病,最主要原因是認為“醫生水平低”占33.6%,其余依次為“醫療服務項目有限”占23.4%、“醫療設備陳舊不全”占23.4%和“藥品品種不全”占23.1%。而介于三級醫院與社區醫院之間的二級醫院面臨同樣尷尬:根據《生命時報》調查,共有220張床位的二級醫院北京廣外醫院年門、急診量約20萬人次,其臨近的三甲醫院北京宣武醫院年門、急診量則高達219萬人次,幾乎是廣外的11倍;同為二級醫院的北京市第二醫院日接診量約560人,只相當于三甲的北京同仁醫院的1/20。北京市衛生局透露,在北京市的網絡及電話預約號中,二級醫院的日專家號有半數都約不出去。

        與中國形成鮮明對比的是:英國90%的門急診由家庭醫生首診,其中90%以上的病例沒有進行轉診而直接由全科醫師完成治療,98%的門診處方藥由全科醫生開出;美國每年12億人次的就診量,其中81%發生在醫院外的醫生診所。

        供給側與需求側各有難題

        2009年到2014年發展分級診療的五年間反而三級醫院高速膨脹,形成了對醫生、患者和醫療費用的三大“虹吸效應”,加劇了居民“看病難、看病貴”的困境。中國的三級醫療分級體系出現嚴重的結構性失衡并非只單純因基層醫院條件差或患者對三甲醫院的迷信。由各級醫院組成的醫療供給側和作為患者的醫療需求側都有許多問題需要解決。

        首先,從供給側來看,我國的三級醫院規模龐大、資金雄厚,在區域內占據壟斷地位。與此同時,醫保作為引導醫療資源配置和醫患診療行為的重要一環,目前無法有效管控三級醫院,引導患者在基層醫療機構首診的效果也非常有限。部分地區做過這樣的嘗試:將社區首診作為獲得醫院門診報銷的條件,可以說是醫保方面的“強制社區首診”。比如廣東省東莞市職工醫保在社區醫療機構報銷70%,經過社區醫療機構轉診到二級醫院或者三級醫院門診報銷70%,不經社區轉診,直接到二、三級醫院看病的不予報銷。但從數據看來,2013年東莞醫院門診量占比為55.1%,二、三級醫院的門診與住院人次比高達43.2∶1,均高于全國和廣東平均水平(醫院門診與住院人次比越低說明社區首診越成功),證明從醫保進行強制社區首診的做法沒有扭轉患者蜂擁三級醫院的局面。

        另一方面,即使通過醫保引導患者到社區首診也不能改變社區醫療機構缺乏好醫生的事實。正規尤其是名牌醫科院校的畢業生不愿意到基層醫療機構就業,一方面是基層醫療單位待遇和“身份地位”均與三甲醫院不能相提并論,另一方面基層醫院幾乎沒有專家教授級醫生,對年輕醫學院畢業生向碩、博繼續深造選擇臨床導師方面也有諸多不便,所以形成了老中青優秀醫生都在三級醫院扎堆的現狀,日積月累自然也就形成了基層醫生水平低的社會認知,且日益根深蒂固并形成惡性循環,患者也越來越不信任社區醫生。在西部甚至很多基層醫生出身于赤腳醫生或部隊醫務兵轉業。

        很多發達國家優秀醫生并不集中在大型醫院,而是分散在社區醫療機構,相反這些國家和地區的所謂大醫院基本沒有多少普通門診業務。醫學生畢業進入醫院做住院醫師培訓,通過考試獲得執業醫師資格后一般繼續留在醫院工作鍛煉若干年,然后離開醫院到某個社區自辦診所或稱為合伙人開始執業,社區診所和醫院保持合作關系,多數醫生在診所和醫院間多點執業,醫生均為自由執業者。這樣醫生在社區開診所會得到患者認可,社區居民日常看病,自然首選診所,形成分級診療格局。而中國的醫生絕大多數還是擁有事業編制身份的醫院職工,執業需要聽取單位安排,無法在醫療機構間自由流動,甚至不能在公立醫療機構間自由流櫻對實現不同級別醫療機構間人才的合理配置是很大的障礙。

        作為需求側的患者,除因三級醫院與基層醫院資源配置失衡這一客觀因素造成對基層醫院的不信賴外,相當數量的國人對“小病要大治、沒病也要按病治”的“過度醫療”的熱衷,也造成了“大病小病有病沒病都跑到三甲醫院去掛號”的現狀。

        “互聯網+醫療”的探索之路

        截止到目前,中國已有16個省、市在進行分級診療的探索,其中不乏有若干試點在區域內取得了階段性的成功,形成了一些典型模式,而這些模式都有一個共同的特點,那就是“互聯網+醫療”。

        首先不得不提到上海。2015年上海把建立分級診療制度作為“社區衛生服務綜合改革”的重要組成部分。上海市衛計委以閔行區為試點,聯手互聯網醫院國家試點平臺――微醫集團構建了一個“市、區、社區”三級醫療機構共享的信息平臺。社區居民通過平臺與所在社區醫療機構的某位醫生簽約,相當于該社區醫生成為了此居民的家庭醫生,承擔居民健康管理、疾病首診并根據首診情況進行相應的處方,以及按需向上級醫院轉診、轉診回來后的延續治療這四項主要職能。

        再說陜西省。陜西省以西安為中心,整合了126家協作醫院。這些醫院覆蓋從二級醫院到社區醫院,并以不同區域、不同專業領域組成不同的醫療團隊,每個醫療團隊都是一個縱向醫療聯合體,實現資源和信息的共享。而落地分級診療上,首診醫生對病情進行初步判斷,根據首診情況為患者匹配最合適的科室和醫生,在醫聯體內部開展轉診工作,形成不同層級醫療機構間緊密穩定的分工協作機制。“上大醫院做手術,回小醫院做康復。”以此實現求醫信息與提供醫療服務信息的精準匹配,最大限度提高醫療資源投入效率、分清急慢癥、縮短患者求醫所耗費的時間。從2005年4月開始,西安在四個月時間里建成15個區域醫療聯合體、5個專科醫療聯合體,涵蓋了轄區內的42所二級醫療機構和61所社區衛生服務中心,服務人口450余萬人,實現了城六區醫療聯合體的全覆蓋。

        无码人妻一二三区久久免费_亚洲一区二区国产?变态?另类_国产精品一区免视频播放_日韩乱码人妻无码中文视频
      2. <input id="zdukh"></input>
      3. <b id="zdukh"><bdo id="zdukh"></bdo></b>
          <b id="zdukh"><bdo id="zdukh"></bdo></b>
        1. <i id="zdukh"><bdo id="zdukh"></bdo></i>

          <wbr id="zdukh"><table id="zdukh"></table></wbr>

          1. <input id="zdukh"></input>
            <wbr id="zdukh"><ins id="zdukh"></ins></wbr>
            <sub id="zdukh"></sub>
            免费在线观看日本A∨ | 中文字幕婷婷在线观看 | 久久国产色AV免费观看 | 亚洲日韩AV不卡在线播放 | 亚洲国产精品综合久久网各 | 亚洲一区在线曰日韩在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