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文物數字化技術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關鍵詞:公共文化服務;基層文化輔導;整合
中圖分類號:G249.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5312(2015)18-0247-01
黨的十七屆七中全會重點強調了要建設公共文化服務系統,突出了黨和政府對于公共文化建設的重視程度。作為推動基層文化輔導工作順利開展的保證,文化服務機構的工作者應該要認清自身使命,準確分析基層文化輔導工作的著力點和問題所在。不斷增強自身的責任感和使命感,把基層文化輔導工作作為當前精神文明建設的一項重要任務來對待。基層群眾文化活動的組織策劃是引導與提升群眾文化生活質量的重要渠道,是群眾文化工作人員工作的重點與難點。
一、當前基層文化輔導工作存在的問題
經濟社會的不斷發展提升了人們對于文化生活的追求,人民群眾對于文化產品質量的要求也不斷提升。所以說基層文化輔導工作者工作標準和工作質量都應該相應的提升。目前來說,大多數奮戰在基層文化輔導工作一線的機構和個人,自身力量較為薄弱,承擔的任務較重,不能較好的適應新形勢的發展,完成輔導任務的難度比較大。同時,基層文化輔導團隊的業務能力需要進一步提高,目前來說存在的急需要解決的問題主要包含以下內容:其一,業務從業人員趨于老齡化發展。因為多種原因,很多文化輔導機構長期沒有接納新人,一些年輕的、專業技能熟練、文化素養較高的干部無法參與到文化輔導團隊中:其二,從業人員的學歷較低,專業技能相對薄弱,無法勝任當前基層文化輔導工作。
二、對基層文化的輔導資源進行整合
(一)打造立體化的基層文化輔導體系
基層文化輔導工作作為一項長期開展的工作,必須打造一套能夠適應現實情況,同時具備可操作性的立體化方案體系,只有這樣,才能有效調動當地文化輔導部門實現資源共享。這樣在提升基層文化輔導工作整體利益的前提下,又實現了多元化和專業化的發展規劃制定,為有效提升基層文化工作者的綜合素質奠定非常重要的基礎作用。
(二)激發文化愛好者的熱情、充分發揮文藝骨干效能
基層群眾中擁有為數眾多的文化愛好者,他們長期工作生活在社區,既了解群眾文化需要,又明確群眾適應的輔導方式,他們應該作為基層文化輔導工作的骨干力量。要引導基層文化骨干組織群眾開展社區文化活動。這些愛好者不僅是基層文化的輔導目標,同時也作為資源開發的人員。
為了進一步豐富農村文化生活,滿足基層群眾多樣化的文化需求,健全農村公共文化服務體系,讓廣大農民群眾共享文化發展成果,推動農村精神文明建設,根據《山東省“一村一年一場戲工程”實施方案》、《日照市關于在全市農村開展“一村一年一場戲”演出活動的通知》精神,我縣文化部門專門開展了“迎新春”莊戶劇團業務技能大賽,從初步篩選出的23支莊戶劇團中,評選出了17支業務水平高的莊戶劇團,來承擔這一任務。本次活動對提升全縣各級莊戶劇團水平,豐富農村群眾精神文化生活、統籌城鄉文化發展、提升農村公共文化服務水平,讓廣大農民群眾共享文化發展成果,具有特別重要的意義。這次大賽極大的激發了各農村社區文化愛好者的參與積極性,提升了相關人員參與基層文化輔導的熱情。
(三)政府加強對社會自創的文化活動進行積極引導與幫扶
伴隨著基層文化建設的不斷進步,社會內也產生了很多自發的文藝隊伍。這些隊伍及活動高效的匯集了一些喜愛文藝的人員,進行健康的文藝活動。他們積極的熱情與飽滿的態度帶動了更多民眾參與到文化活動中。政府需要從各方面扶持他們的工作開展,更全面的激發群眾參與到活動的熱情與積極性,團結民眾與基層人民的心,從而更好地提升基層文化活動輔導工作的質量以及工作效率,帶動基層文化輔導的工作熱情,使得普通民眾的日常文化生活更加豐富多彩。近年來,我縣對文化事業的投入不斷加大,文化惠民工程深入開展,僅2014年,我縣投資460萬元,完成了對縣域100個社區文體中心進行完善和提升的為民辦實事項目;同時,縣文化部門聯合縣委組織部,為全縣126個社區配備了音響、投影儀等器材。文化投入的不斷加大,促進了莊戶劇團、文藝表演隊、健身舞蹈隊蓬勃發展,全縣各級文化服務能力日益提升,為開展豐富多彩的文體活動打下了堅實的基礎,也受到了廣大群眾的熱烈歡迎,群眾對文化生活的滿意度也越來越高。
總而言之,要在當前形勢下做好基層的文化建設工作,就需要以科學發展觀為基礎,遵照建設公共文化服務的標準需求,增強整合基層文化輔導資源工作,創建一支技術能力強、創新能力高的基層文化輔導團隊,為民眾提供優質的文化輔導服務,從而提高輔導質量,促進社會和諧發展。同時,要正視群眾的創造性與積極性,更加積極的扶持群眾自創的基層文化活動,多管齊下,群策群力,使得公共文化服務的基層文化輔導工作走上持續、健康、快速發展的道路。
>> 公共數字文化服務中的社會合作研究 海西農村公共文化服務機制創新研究 公共數字文化服務影響因素分析 農村公共文化服務供給機制探索 我國公共數字文化服務研究論文計量學分析 新常態環境下河北省公共數字文化服務體系建設研究 張家口市完善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的保障機制研究 西部少數民族地區公共文化服務財政保障機制研究 公共文化服務示范區長效運行機制研究 湖北省公共文化服務標準化均等化機制建設研究 江蘇省公共文化服務協同供給機制創新研究 城市社區公共服務運營機制研究 公共服務外包的治理機制研究 政府購買公共服務機制研究 旅游公共服務機制的創新研究 體育公共服務供給機制研究 構建公共服務的政社合作機制 公共服務供給三方合作機制探究 公共文化服務體系中的圖書館與社會合作實證研究 重慶沙坪壩區公共文化服務跨部門合作供給研究 常見問題解答 當前所在位置:.
[4] 中國圖書館學會.中國圖書館年鑒2014[M].北京:國家圖書館出版社,2014:57-59.
[5] 王世慧,杜偉.澳大利亞搜索引擎Trove對CALIS的啟示[J].圖書館學研究,2011(24):61-64.
[6] Sidsel Hindal,Elin Harriet Wyller.The Norwegian Archive,Library and Museum Authority-our role in a society based on knowledge and culture[J].Library Review,2004(4):207-212.
[7] Ruth Hedegaard.The benefits of archives,libraries and museums working together:a Danish case of shared databases[J].New Library World,2004(3):290-296.
[8] 李偉超.世界數字圖書館項目研究進展[J].情報理論與實踐,2014(7):141-144.
[9] 世界數字圖書館館藏數據公共數字文化服務合作機制研究[EB/OL].[2016-03-03].http:///zh/statistics/.
[10] 關于世界數字圖書館: 財政捐助[EB/OL].[2016-03-04].https:///zh/contributors/.
[11] Our Mandate - Library and Archives Canada[EB/OL].[2016-03-09].http://bac-lac.gc.ca/eng/about-us/Pages/our-mandate.aspx.
[12] Services and information[EB/OL].[2016-04-04].https://gov.uk/government/organisations/museums-libraries-and-arc
hives-council.
[13] 王學琴,陳雅.國內外公共文化服務績效評估比較研究[J].情報資料工作,2014(6):89-94.
[14] 胡瑩華.數字檔案館知識產權保護研究[D].武漢:武漢理工大學,2010:31-35.
[15] 郝世博,朱學芳.基于信任管理的圖書館、檔案館與博物館數字化協作可信監督模型構建[J].情報資料工作,2014(3):43-47.
數字化不動產檔案管理指的是利用現代化的數字技術以及設備,即計算機網絡系統對不動產檔案信息進行收集、整理、存檔等,最終通過利用數字技術實現對不動產的檔案管理。在數字化檔案管理中,檔案信息多以電子檔案或者數字檔案的狀態被儲存或使用,在相關檔案信息的調用過程中,使用者必須借助計算機網絡系統進行信息檢索操作,而且借助數字化系統,檔案信息會更加全面,而且檔案管理工作會更加方便和高效。數字化不動產檔案管理利用發展平臺的搭建,是以數字化不動產檔案管理為基礎,通過建立數字化平臺,最終實現對數字化不動產檔案的科學管理。
2.不動產登記檔案數字化主要問題分析
2.1登記信息共享率不高,工作效率較低
目前的不動產登記業務檔案管理工作普遍存在任務繁重、共享程度不高等問題,不斷增加的城市用地、房屋交易導致檔案管理的強度和難度日益增強。另外,在不動產的登記過程中,涉及到諸多業務部門的整合、業務分工調整、登記交易量,工作強度加大這些因素促使不動產登記業務檔案數字化管理工作力度加大。與此同時,一些不法分子冒名頂替、偽造證件等,也給不動產登記安全帶來很大隱患,影響整體工作效率的提高。
2.2不動產登記檔案管理軟件差異性較大
由于各部門管理人員水平、重視程度的不同,導致對不動產檔案管理的軟件設計、硬件功能、管理流程和管理模式都有所不同,他們對檔案數字化管理過程中新技術的應用和軟件開發的程度不同。通過對一些不動產檔案管理數字化的實際狀況的了解,軟件在數據采集、系統功能等方面均沒有達到國家規定的相關標準。一些不動產登記部門在使用軟件的過程中沒有即時更新軟件動態,一些虛假無效的信息,對基礎地形圖的管理不規范,在信息數據的接收和交換方面存在漏洞。有些部門為了應對統一不動產檔案管理軟件,防止“倒庫”中的信息數據丟失,將舊軟件拋棄,重新開發新的檔案數字化管理軟件,造成了檔案管理工作的重復性。
2.3抗風險打擊能力不足
房地產登記檔案作為重要的產權資料,抗風險能力的提升應該作為檔案管理工作的重中之重。目前,大量數字化信息都儲存在硬件設備中,設備的安全直接關系到檔案信息的安全和完整。電腦、硬盤、光盤等存儲設備具有一定的保存年限,需要不斷進行拷貝和更新,以維護數據安全。如果保管不當,可能發生損壞或老化等現象,導致數據損失損毀。網絡、計算機和信息系統是檔案管理現代化的基礎,但同時也是信息安全風險存在的地方。黑客攻擊、病毒蔓延、技術落后、治理不及時等是產生不安全因素的根源。
3.不動產登記檔案數字化存在問題的解決措施
3.1強化檔案管理意識
正確的意識可以對行為進行科學指導,所以,為了不斷完善不動產檔案管理利用發展平臺的功能,為了使不動產檔案管理能夠在城市建設中發揮應有的作用,應?強化檔案管理意識。不論是管理者還是普通員工,都必須認識到檔案管理關乎到城市建設工作的開展,檔案信息是其開展后期工作的重要依據,而且檔案信息可以為建設管理者進行決策提供一定的參考。檔案管理工作人員要能夠嚴格要求自己,力爭做好每一個環節的工作。
3.2加強檔案數據庫建設
在數字化不動產檔案管理利用發展平臺建設過程中,各類不動產檔案主要以數據信息的形式存在,而計算機網絡則是為此類數據信息的傳遞與處理構建了一個良好的平臺。為了實現對信息時代不動產檔案管理中所涉及的各類信息進行有效處理,必須構建一個完備的數據庫,數據庫可以對各類不動產檔案信息進行儲存,也可以方便城市建設管理部門的及時調用,進而為城市建設工作的有序開展提供有力的支持。具體而言,所建立的數據庫要包含城市不動產檔案信息的全部內容,所建立的數據庫要進行嚴格分類,當檔案信息數據庫建設完成之后,企業需要設立專門的計算機系統維護人員或專門的部門對數據庫進行定期的維護,如果有新增加的不動產檔案信息,要將其在數據庫中進行及時地分類并建立索引,對各類檔案信息進行及時更新和完善,以此確保檔案數據信息的安全性和完整性。
3.3加大專業人才的培養力度
為了有效推動數字化不動產檔案管理利用發展平臺建設工作的開展,首先必須加大專業人才的培養力度。在相關檔案管理人員的培訓過程中,主要進行理論知識傳遞和實踐操作培訓,通過此類培訓,使檔案信息管理工作人員能夠更好地規范自己的行為,以維護不動產檔案信息的安全性。其次,可以引進高素質的計算機管理人才為進一步完善不動產檔案管理提供幫助和支持。
3.4完善現有的法律法規
面對不動產登記業務檔案數字化管理工作中缺乏制度保障的問題,相關管理部門需要及時出臺合理的法律法規,明確規范工作職責,做到責任到人,避免責任追究無制度可循;同時有關不動產登記業務檔案的數字化管理必須要有統一的評價標準,確保參與相關工作的每個部門的工作達標,避免信息透漏等現象。只有有法可依,有制度可循,不動產登記檔案的數字化管理工作才能互惠互通,不動產的登記工作才能順利開展。
關鍵詞:非物質文化遺產;數字化保護; 立法
現階段,我國的非遺保護工作已由過去單個的項目性保護逐步走向整體性保護、科學保護和依法保護的新階段。隨著工作的不斷深入,加強科技與文化融合,利用數字化保護,逐漸成為保護工作發展的必然趨勢。
1 開展非物質文化遺產數字化保護的必要性
非物質文化遺產存續狀況堪憂,急需通過數字化手段進行搶救性保護。隨著城市化進程的不斷加速,人們的生產生活方式發生了顯著改變,非物質文化遺產賴以生存的文化生態環境日趨惡化,其存續狀況不容樂觀。面對這種嚴峻的形勢,亟需采用數字化技術手段,對瀕危的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和年邁的傳承人進行系統完整的搶救性記錄。
記錄再現和傳承傳播非物質文化遺產內容需要應用數字化技術。過去傳統的記錄方式以文字、圖片為主,很難真實完整地記錄和再現技藝及活動的流程與全貌。采用先進的數字化影像、3D動畫、虛擬現實等技術可以逼真、有效、全面、完整地記錄和保存遺產信息,加強記錄內容的準確性、原真性、可復原性。形成數字化資源,還可以打破傳統以口傳心授為主的傳承方式的單一性和模糊性,以直觀生動的數字資源進行大規模傳授,有利于遺產的傳承與傳播。
加強非遺保護管理工作和存儲非遺資源需要應用數字化技術。此前的保護工作,尤其是普查工作聚集了大量數據和信息急需統一的信息化管理,否則難以查詢利用,更無法進行資源共享。涵蓋文稿、錄音、錄像、實物等多種介質的傳統媒介占用空間大、不易復制和攜帶,早期以陳舊媒介方式進行存儲的資料,如保存不當,很容易損壞或丟失。應用數字技術可將這些資源轉化為數據,節省空間、實現大規模存儲,增強復制和檢索應用的便捷性。
由此可見,采用數字化保護方式是深入開展非遺保護工作的必要環節,通過數字化記錄、存儲和數據庫管理,更有效推動非物質文化遺產全面、整體的保護傳承與利用發展。
2 目前我國非物質文化遺產數字化保護面臨的主要問題
由于我國非遺數字化保護工作開展較晚,各地雖取得一定成果,但基礎較薄弱,也存在一些突出問題:1、非遺數字化保護工作大多處于信息整理和管理的初級階段,尚未建立系統完整的工作模式;2、非遺數字化保護業務方面缺乏統一的標準規范體系,嚴重制約了信息的互聯互通和數據資源的共享整合;3、現有數字化保護手段單一,不具備提供數據支撐的輔助決策能力,網絡宣傳展示渠道較少,數字化資源未得到較好展現,基于此的傳播機制和科研新模式也尚未建立;4、以普查數據庫為起點的非遺數據庫群建設缺乏基礎設施,相關IT基礎平臺、采集和加工處理專用設備有待加強建設。5、業務素質和專業技能兼具的復合型人才極度匱乏;6、對非遺數字化保護方面的相關法規,尤其是標準規范等方面的界定不夠,政策面支撐力度有限。
3 非物質文化遺產數字化保護的相關立法問題
《中華人民共和國非物質文化遺產法》的正式實行標志著我國非遺保護工作進入了有法可依的階段。此前,國務院、文化部及地方政府也出臺過不少相關的規章條令,在這些法規文件中,對于非遺數字化保護是怎樣約束和界定的呢?以下做簡要梳理:
3.1 國家級行政法中的相關規定。 人大——《中華人民共和國非物質文化遺產法》:該法第十三條明確指出:“文化主管部門應當全面了解非物質文化遺產有關情況,建立非物質文化遺產檔案及相關數據庫。”這是國家第一次在法律層面明確了開展非物質文化遺產數字化保護的必要性。
文化部——《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與管理暫行辦法》(文化部令第39號):該辦法第十四條指出:“國務院文化行政部門組織建立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數據庫。”
此外,2005年國辦下發的《國務院辦公廳關于加強我國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的意見》([2005]18號),雖不是以國務院名義制定的行政法規,但也是以國辦名義下發、用以指導各級機構開展非遺保護工作的政策性公文,在正式法律出臺前具有重要參考價值。該意見在第三部分提出:“要運用文字、錄音、錄像、數字化多媒體等各種方式,對非物質文化遺產進行真實、系統和全面的記錄,建立檔案和數據庫。”
3.2 地方性法規中的相關規定
目前,已有九個省(區、市)出臺了地方性非遺保護法規條例。
云南省在2000年頒布了《云南省民族民間傳統文化保護條例》,這是我國最早出臺的一部關于非遺保護的地方性法規,該條例第十二條指出:“重要的民族民間傳統文化資料、實物,應當采用電子音像等先進技術長期保存。”這在信息化還未大規模普及的二十一世紀之初提出,具有一定開創性和前瞻性。
同樣出臺較早的還有2002年頒布的《貴州省民族民間文化保護條例》,該條例第十條指出:“對于征集、搜集的民族民間文化資料,應當進行系統的整理、歸檔,逐步建立信息查詢系統。”第二十六條還規定:“省人民政府文化行政部門負責開設貴州省優秀民族民間文化網站和建立電子信息庫,擴大宣傳。”這是地方性法規中第一次對建立信息化系統和宣傳性網站進行規定說明。
2005年18號文件的出臺對全國非遺保護立法工作起到了重大的指導性作用。江蘇省(2006年)、寧夏回族自治區(2006年)、浙江省(2007年)、新疆維吾爾自治區(2008年)均參照18號文件,制定了本省非遺保護法規條例,廣東省是在《非物質文化遺產法》實行后頒布的本省保護條例,在以上地方性法規中均有對非遺數字化保護內容的規定及說明。
【關鍵詞】無人值守 變電站 自動化技術 問題 對策
近年來,我國社會經濟得到了快速的發展,特別是在現代化工業發展道路上,我國的電力工業發展更是發展迅猛。然而,從當前來看,我國的電力工業發展速度還不高,與我國的社會發展需求不能很好的適應。同時變電站中的自動化技術水平也不高,造成我國的電力發展效率不高。因此,通過變電站中無人值守自動變電的實現,促進變電站生產效率的提升是電力部門進行改造的發展需求。
1 無人值守變電站調動自動化技術概要及運行的重要意義
1.1 無人值守變電站調動自動化技術概要
對變電站來說,自動化系統是其二次設備功能的優化與組合。通過對計算機、電子、信號處理以及通信技術等進行利用,能夠實現對整個變電站重要設備以及輸、配電線路自動的進行測量、監控、保護和信息的傳遞。無人值守變電站在其運行的過程中的調度自動化系統已經從過去的兩遙(遙測與遙信)開始向電網運行的四遙(遙測、遙控、遙信與遙調 ),甚至是“ 五遙”方面全面監控,并在很大程度上取得了較大的發展。因為有了自動化技術,電網運行發生了巨大的變革 。無人看守變電站自動化系統具有以下五個方面的特征。首先,電力監控系統的集成性較強;其次,自動化系統因為裝備了報警系統,在發生事故時能夠將報警信息及時的通知給工作人員,讓其對系統進行維護;再次,它可以通過視頻圖像的方式實時監控電力網的運行情況;第四,自動化系統可以使得現場工作人員與 指揮中心的工作人員之間實現語音交流;最后,自動化系統能夠實時的對非法入侵的可疑 人員實施跟蹤,進而可以給公安機關提供犯罪嫌疑人的第一手資料,確保變電站運行安全。
1.2 無人值守變電站調動自動化技術運行的重要意義
無人值守變電站調動中應用自動化技術,不管是從社會效益上看,還是從經濟角度來看,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
1.2.1 能夠降低誤操作事故發生的幾率
在變電站占中應用調動自動化技術,能夠很好的降低錯誤操作事故發生的幾率,有助于促進變電站運行安全。從集控操作人員角度來看,通過在計算機上操作,具有明確的意圖,且沒有中間環節,沒有位置上的移動,同時利用計算機能夠十分容易的使得編號和名稱間不對稱的閉鎖與報警功能實現。此外,因為在監護的程序上比較完善,且監督到位,能夠很好的防止錯誤操作的發生。
1.2.2 有助于在運行充分發揮四種遙控功能的積極作用
強大的遙控作用可以給操作提供非常大的方便性,特別是在電網處在缺電的狀態下,地調的壓和送負荷成了一項非常繁重的任務,當對其進行集控操作時,每操作一個開關僅需要二十秒,所以能夠非常快速方便的進行操作。
1.2.3 有助于幫助相關人員發現事故原因
通過自動化技術能夠對電力監控系統的運行狀況相應的進行監控時,能夠發現該系統可以對變電站的門口和相關通道進行實時監控,并可以對周邊和控制室中紅外線警報信號實時進行接收。從監控系統角度來看,它可以很好的幫助變電站相關技術工人監控變電站的內部環境,它能夠通過視頻圖像的方式將相應的數據做好記錄,大概發生事故時就可以再將相應數據調出來 ,幫助技術人員找到事故發生的原因 。
2 無人值守變電站調動自動化技術運行中存在的問題
2.1 缺乏足夠的安全意識和過硬的專業知識
在對無人值守變電站管理的過程中,一些人缺少足夠的安全意識,僅僅是將其當做是自動化的設備,和人為操作無關。從目前來看,很多操作人員常常都缺少過硬的專業知識與專業技能,對突發事件不能及時的進行處理,使得出現的事故在處理上處于一種惡性循環的狀態而對正常的運行起到影響。
2.2 抗干擾問題
要確保變電站具有較高的自動化程度,必須對其中的抗干擾部分的設計做好控制。要根據變電站的實際狀況綜合的給予考慮到雷電波的侵入以及隔離刀閘等方面的操作。以往的變電站自動化設備當中僅僅在出廠抗干擾方面做了定性以及斷路器開合方面的試驗,但實際上并沒有真正的能夠確保設備的抗干擾性。因此,一定要做好變電站中自動化技術的抗干擾問題。
2.3 在系統故障專業性分工上不夠明確
從構成上來看,變電站綜合自動化系統主要包括繼電保護、當地監控以及遠動三個系統。這三個系統間既互相聯系但又互相孤立。變電站自動化體系涉及到通信、遠動以及繼 電保護等方面的技術。然而,自動化系統在將各個專業間的劃分點上很難找出來。因為在各個相關部門的責任分工上缺少明確的界限,因此當系統發生問題時,很多部門就相互推脫,導致不能及時的將問題解決。
3 無人值守變電站調動自動化技術運行中應采取的對策
3.1 強化對自動化系統相關人員知識與能力方面的培訓
在對自動化電網的運行狀況進行出來的過程中,應該仔細的對其進行檢驗和核對,這就需要相關的工作人員在學歷上高于中專水平,并應該具有較高的專業知識和專業能力。因此,要強化對相關工作人員知識和能力方面的培訓,通過進行連續性的培訓計劃促進工作效率的提升,進而確保高質高效的檢測工作的開展。
3.2 提高自動化系統的抗干擾能力
為了促進自動化系統抗干擾能力的提升,應該對靠近被控設備單元要盡可能的加以保護和控制。然而,這樣的方式能夠將控制單元推到惡劣的工作環境 。這就需要設備以及系統自身在自我診斷功能上非常的完善,能夠在線或離線對計算機、人機以及通信接口等設備運行狀況進行診斷,一旦發現故障就能夠及時的登錄并報警。
3.3 明確變電站遠動與保護專業的分工與合作
從變電站中的遠動與保護專業角度開看,雖然在設備上劃分的比較明確,但是從根本上看還是互相統一的,因此對故障設備進行有效處理,讓兩個專業的相關技術人員可以相互配合,進而共同的將出現的問題解決。
參考文獻
[1]賈曉蓉,騫青蕊.自動化技術在無人值守變電站運行中的問題及措施[J].大科技,2011,(10).
[2]黃小強.淺談無人值守變電站自動化技術[J].電力科技,2013(06).
[3]俞學源.無人值守變電站自動化系統淺析[J].新疆有色金屬,2011(增).
【輔導對象】小學一年級至高中三年級
【輔導科目】語文 數學 英語 物理 化學 地理 歷史 政治 奧數
【上課時間】署寒假 雙休日 平時 課外 隨到隨學
【輔導范圍】年級銜接課程輔導、同步課程輔導;小升初、中高考考試方向分析輔導;暑假班、寒假班;小學各科基礎知識漏洞梳理提高;初二、三物理(電學、力學基礎夯實);初三化學、初中英語(閱讀理解,作文、語法等);初中語文(寫作、閱讀理解、基礎知識等);高中理科(數理化生薄弱板塊針對性切入);高中英語(閱讀理解,作文、語法等);高中語文(寫作、閱讀理解、基礎知識等)。
====北京京翰教育金牌校區 免費咨詢電話====
海淀區 北京人大校區 400-0066-911轉分機89353
海淀區 北京公主墳校區 400-0066-911轉分機89354
海淀區 北京城建校區 400-0066-911轉分機89355
海淀區 北京北大校區 400-0066-911轉分機89359
海淀區 北京中關村教學區 400-0066-911轉分機89362
海淀區 北京世紀金源校區 400-0066-911轉分機89368
海淀區 北京牡丹園校區 400-0066-911轉分機89369
海淀區 北京人大附小校區 400-0066-911轉分機89370
海淀區 北京學院路校區 400-0066-911轉分機89371
海淀區 北京五棵松校區 400-0066-911轉分機89385
海淀區 北京四通橋數碼校區 400-0066-911轉分機89384
海淀區 北京公主墳天行建校區 400-0066-911轉分機89386
海淀區 北京萬柳校區 400-0066-911轉分機89389
海淀區 北京蘇州街校區 400-0066-911轉分機89394
海淀區 北京清河校區 400-0066-911轉分機89395
海淀區 北京花園橋校區 400-0066-911轉分機89396
朝陽區 北京勁松校區 400-0066-911轉分機89356
朝陽區 北京朝外校區 400-0066-911轉分機89357
朝陽區 北京亞運村校區 400-0066-911轉分機89358
朝陽區 北京團結湖校區 400-0066-911轉分機89364
朝陽區 北京精學望京校區 400-0066-911轉分機89373
朝陽區 北京大屯南校區 400-0066-911轉分機89387
朝陽區 北京CBD國際部校區 400-0066-911轉分機89388
西城區 北京宣武門校區 400-0066-911轉分機89360
西城區 北京四中校區 400-0066-911轉分機89361
西城區 北京崇文門校區 400-0066-911轉分機89367
豐臺區 北京馬家堡校區 400-0066-911轉分機89363
豐臺區 北京方莊校區 400-0066-911轉分機89366
東城區 北京雍和宮校區 400-0066-911轉分機89365
東城區 北京東直門校區 400-0066-911轉分機89372
東城區 北京交道口校區 400-0066-911轉分機89374
大興區 北京亦莊校區 400-0066-911轉分機89390
石景山區 北京石景山校區 400-0066-911轉分機89393
懷柔區 北京懷柔校區 400-0066-911轉分機89397
【溫馨提示】家長您好,請先撥打前十位總機號碼,聽到提示語音后,輸入對應校區的五位分機號,稍等片刻即可接通校方專業老師,把您孩子學習存在和遇到的各種問題做個說明,我們的老師會熱心為您答疑。
*******************************************************
北京市口碑好的大型正規輔導機構還有:您可以貨比三家,通過免費電話溝通,比較下師資、教學位置、收費價格、學習環境等哪家更適合您.
北京聚智堂:400-0066-9911 轉分機 99667
***************************************
北京精銳教育:
海淀區 海淀黃莊學習中心 400-0066-911 轉分機 99734
海淀區 公主墳學習中心 400-0066-911 轉分機 99735
海淀區 大鐘寺學習中心 400-0066-911 轉分機 99736
海淀區 牡丹園學習中心 400-0066-911 轉分機 99737
朝陽區 朝陽門學習中心 400-0066-911 轉分機 99738
東城區 王府井學習中心 400-0066-911 轉分機 99739
東城區 交道口學習中心 400-0066-911 轉分機 99740
東城區 和平里學習中心 400-0066-911 轉分機 99741
西城區 月壇學習中心 400-0066-911 轉分機 99742
西城區 白廣路學習中心 400-0066-911 轉分機 99743
豐臺區 方莊學習中心 400-0066-911 轉分機 99744
豐臺區 馬家堡學習中心 400-0066-911 轉分機 99745
關鍵詞:文物;現代技術;保護
一、引言
在傳統的文物修復中,多是通過人工完成,即主要依靠修復人員對殘缺文物的判斷,從而手工完成殘缺文物的拼合,文物的保護需要保護人員有豐富的人文、歷史、美術以及考古等多方面地擠出知識,同時還要具備高超的手工工藝經驗和技巧。近年來,在傳統的文物保護工藝得到發揚的同時,先進的科技信息手段得到了廣泛的應用,促進了出土文物的保護、加固以及修復技術的進步,大大的減少了人為因素造成的文物損壞,加強了對文物的保護。
二、文物信息化的重要意義
實現文物信息數據的數字化,就是將文物的信息以數字化的形式進行保存,突破時空的限制。將文物本身、附加的物理屬性、歷史地理信息以及人文價值等全部囊括其中,提供在線的文物資料查詢功能,能夠更加快捷有效的為相關單位研究課題服務。實現文物信息的數字化,一次的數字系統,便能夠得到無限次的利用,同時為我國的文物研究和觀測提供便利,能夠脫離文物的實體,減少文物的移動,將會大大的減少文物的損壞。
我國博物館的數字化建設自2001年9月啟動的“文物調查及數據庫管理系統建設”項目起,故宮博物院組建了資料信息中心,開通了院內的計算機光纖網絡系統和各類管理型數據庫,建立了國際網站,使遠在異地的人們就可以通過網絡暢游這座神秘的宮殿,一窺它雄奇瑰麗的建筑和琳瑯滿目的文物。浙江大學曾與敦煌研究所合作,利用計算機存儲和圖像處理以及數字攝影測量等技術,實現對敦煌壁畫和石窟檔案文獻資料的信息化,對其進行保存,并在一定的程度上實現對敦煌石窟壁畫的實景漫游,這樣能夠大量的減少洞窟內的參觀人數,加強了對這一偉大歷史藝術的保護。
三、如何利用現代技術實現文物的保護
現代技術的引用,能夠減少人工對文物的修復,改善了文物保護的工作環境,減少對文物的人為損壞。
(一)三維激光掃描技術的引用
隨著計算機圖形學、計算機視覺學學科的不斷發展與完善,數字技術使文物修復方式更加便利,利用數字化平臺,拍攝,掃描等方式對文物的形狀、大小、顏色數據的錄入,完成重建物體從平面像素點到三維空間點的轉化,三維掃描技術能實現非接觸測量,且具有速度快、精度高的優點。同時可運用3DSMAX,AUTOCAD 等計算機輔助設計創建模塊,便于對文物本身的數據測量,鑒定,或復原紋飾,創建新的仿制品,這對文物數字化保存、展示等有著重要作用。精準重建出的文物三維模型在永久保存文物原貌、文物鑒賞和研究、文物修復等方面有著重要的意義,同時利用虛擬實現手段對數字化三維文物模型進行三維可視化展示,人們可身臨其境的在三維虛擬環境中多角度游覽。
通過三維掃描和高清照相等采集手段獲取文物的三維數據和色彩紋理信息,建立實物三維模型數據庫,保存文物原有的各種形式數據和空間關系等三維數據,從而實現文物數據的科學、精確和永久保存。
(二)文物影像在文物修復中的應用
實現文物信息的數字化,能夠將文物自身的信息和與其相關的信息更加全面、精確化。影像技術能夠將文物的信息全方位、多層次的記錄下來,主要是通過數字攝影測量技術獲取文物實體的照片,解析演算出物體空間外形的技術方法,高倍率的文物影像突破了肉眼的限制,能夠為研究部門及參觀者提供多角度的研究、觀測數據。
2010年8月20日,在內蒙古博物院召開的吐爾基山遼墓出土文物3D 信息采集系統研發初步成果展示會上,內蒙古吐爾基山遼墓中出土的珍貴文物之一―――鏨花鎏金龍紋銀盒,研究者只用點擊就算能獲得器物上任何一個點的三維數據,還能夠任意的選取兩個點得到三位小數點的毫米單位的測量數據。在文物外出展覽時,只需要將文物的三維數據輸入到數字機床中,就能夠制作出類似翻模般得嚴密的包裝,不用人工觸摸,完成依靠計算機就能夠完成。
在文物的保護過程中,總會由于環境或者保護措施不當等原因造成作畫的顏色變色和褪色以及載體材料的老化,導致古畫原來面貌的改變。利用數字化的圖像能夠對其進行顏色的調整,實現古畫顏色的恢復,采用紋理合成的方法對古畫中殘缺的部分進行修補,適當的調整對比色彩,這對于古畫的保護與修復具有很重要的意義。
(三)建立數字化信息采集、存儲與數字化博物館
傳統的博物館對實體文物有很大的依賴心,但是文物藏品本身具有不可再生的特點,因此博物館特別重視文物的保護,追求最大文物原狀的最大保護,減少文物藏品的自然、人為的破壞,但是這仍然避免不了文物保管中“重藏輕用”的現象。另外在文物的保護過程中會有信息錄入、相關論著和文物修復記錄等工作,還有文物的出入、目錄、影像資料等,這些工作包含有大量的學術和管理信息,如果全靠人工完成,將會消耗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財力,影響了博物館工作的有效性,同時也會在一定程度上對文物造成損壞。
建立數字信息化的博物館,實現以文字、符號、圖像等形式,記錄、描述、復制、加工在數字載體上,借助虛擬現實、三維空間、影像、聲音等途徑,來彌補文物實體因受到條件限制而不能經常更換或展出的缺陷。
四、結語
文物是前人留給我們的藝術瑰寶,是中華民族優秀歷史文化的象征。具有很高的藝術、精神、欣賞和歷史價值,隨著時間的發展,能夠流傳于世的文物會越來越少,同時又不能再生,我們必須盡快的提高文物保護的手段,加強技術的應用,實現對文物的保護,這是我國文化建設的重要部分,促進我國精神文明的建設。
參考文獻:
[關鍵詞]數字化;藏品;管理
以前我國藏品管理相對簡單,在一般的狀況下,藏品只會存放在庫房和展廳兩個空間,很少有變動,因此只需為每件藏品建立相應的檔、賬、卡,并做好相關的保護和管理即可。隨著時代進步和社會價值觀念的巨大改變,各博物館利用館藏文物頻繁組織對外展覽、臨時展覽、編輯有關展覽、藏品的出版物,舉辦各類知識講座等等,藏品進出庫房成為常態。處在移動狀態下的藏品,遭到破壞的可能性也最大,藏品數字化管理于是就成為博物館管理中重要的一環。
一、常規博物館藏品管理方式
博物館的藏品管理工作是―項非常繁瑣復雜的工作,其內容可分為實物管理和資料管理兩部分。實物管理是指每一件藏品經歷的從征集入館到鑒選、登記、分類、拍照、清洗、消毒、修復、保養、入庫等一系列程序。藏品實物管理的主要宗旨是最大限度地保持藏品的原狀,盡可能地減少對藏品的自然或人為損壞,使其得以長久保存。藏品資料管理也是藏品全部管理過程中產生的各種記錄資料的管理,包括所有館藏文物的收入憑證、編目卡、文物總賬、分類賬、圖像資料、鑒定資料、相關論著、調用記錄等。許多博物館的藏品文字資料與圖片資料是分開管理的,給查找和研究工作帶來諸多不便。況且,手工妙寫難免出現筆誤疏漏.形成數據或信息的誤差,一點誤差更會增加查詢、核實的難度。對于館藏數量在萬件以上的博物館來說,要在成千上萬的藏品中進行資料的整理、分析工作,難度是很大。所以,傳統的藏品管理方式不僅浪費了大量人力、物力,而且制約著博物館業務工作效率的提高,也在―定程度上影響著博物館文物保護和利用的發展。
二、藏品數字化所面臨的問題
當前,我國許多博物館已經開展了博物館藏品數字化建設工作,建立了自己的藏品檢索系統。但由于我國博物館屬于文化教育、宣傳、非贏利的事業單位,所以,其財力、人力上的不足.使各博物館已有的藏品數據庫大多規模小,建設速度緩慢,難以真正地形成博物館發展之規模效應。同時,我國博物館行業尚缺乏全面、系統的藏品信息管理標準,各博物館往往根據本館具體情況,制定相應的藏品信息管理規定,并以此為基礎建立各自的藏品信息管理系統。由于各博物館藏品種類及管理狀況不同;導致所建立的藏品數據庫標準大都不統一。雖然各個系統的針對性較強,但適用范圍有限,基本不具有通用性,從而造成博物館存在著數據庫影響力小、覆蓋面小、藏品信息資源共享性差的現狀。隨著博物館之間、博物館與社會之間的信息交流的增多,藏品信息化建設工作標準不一的問題在某種程度上直接影響了文物藏品的利用與開發,成為藏品信息資源共享的重大障礙。所以,如何解決藏品信息采集的標準化問題成為藏品數字化管理的第一步,也是最重要的環節之一。
三、數字化技術在藏品管理中的應用
隨著經濟的發展社會的進步,實施博物館文物藏品信息數字化管理,是時展的必然趨勢,是解決文物宣傳和利用、收藏和安全之間矛盾的必然手段,能有效地拓寬藏品資源信息的途徑,是進一步提升文物庫房內部管理水平的重要方法,也是發揮文物其固有的、不可替代的社會效益的必由之路。一是藏品數字化管理主要是建立藏品信息的數據化管理系統。利用計算機多媒體技術,把館藏文物的文字資料、圖形、圖像資料、音頻、視頻資料等信息,系統、準確、多角度地進行存儲備份,提供準確高效的查詢、修改、統計、復制、輸出等功能。同時也是博物館實現辦公自動化、管理現代化、工作高效率、工作人員高素質建設的重要步驟,是博物館與時俱進、開拓創新的重要途徑和必然選擇。二是數字化管理系統中植入藏品出入庫管理模塊。內容應包括核對藏品出庫時的審查口令;提供藏品的現狀、數量和存放架位;記錄藏品的出庫時間、理由和去向;藏品歸庫時的現狀、數量等、有了這一功能,可以使工作人員很輕松地從電腦中檢索到藏品的方位。并且使得館藏文物除展出、保養外,一般無須提取文物本身,減少了文物的流通次數,降低損壞的風險。三是數字化管理系統提高了博物館科技含量,促進了科學研究事業的發展。借助計算機強大的統計功能,可在數秒之內完成過去整個部門幾天才能完成的查詢統計、資料的修改補充工作。使得學術研究能夠更加深入、更為方便。藏品展覽可以利用計算機多媒體技術,甚至虛擬環境技術結合起來,使展場變得豐富多彩、開放生動。四是以館藏文物數字化管理為基礎,可以將博物館的自動化控制防盜、放火等安全報警系統連接起來,形成一套完整的管理控制系統。對文物庫房、展廳進行實時監控,將人防和技防結合起來,對于保證文物安全起著重要作用。
總之,藏品數字化管理是博物館信息化建設的主體。是一項長期而艱巨的任務。博物館應充分認識到藏品數字化管理的重要性和必然趨勢,要根據信息化建設目標和博物館的實際,制定統一的數字化建設規劃和框架。在有限的條件下,統籌利用單位已有資源,包括硬件資源、信息資源和人才資源,加大博物館信息化建設和網絡化建設的投入,以藏品數字化管理工作促進博物館各項工作的開展。參與藏品數字化建設工作的各類專業技術人員必須認真、細致地做好每一步工作,使博物館藏品數字化管理在―個較高的起點上,充分發揮效能,推動博物館信息化、網絡化建設,實現文物信息資源共享這一宏偉目標。
參考文件:
[1]王宏鈞.中國博物館學基礎[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2001年
關鍵詞:虛擬現實 礦冶文化 保護
我國擁有三千五百多年的冶煉史,是最早進行礦石冶煉的國家之一,礦冶文化十分豐富,礦冶遺址遍布各地。進入21世紀,數字化時代的到來使得信息傳播的方式發生了巨大的變化,互聯網技術,多媒體技術和虛擬現實技術已成為數字時代最具代表的三種關鍵技術。黃石市(地區)要將礦冶文化作為發展特色文化的重點來抓,使之成為全省乃至全國礦冶文化研究和保護的前沿,就必須學會利用新技術,善于開拓新思路。
一、古代遺址的數字化三維復原與虛擬場景漫游
近年來,隨著硬件及網絡技術的發展和計算機高效的3D運算能力的提升,虛擬現實技術在三維虛擬場景方面的應用逐漸變為可能。由于虛擬現實展示技術能突破平面的限制,而不僅僅局限于二維空間的文字、圖片及影像,從而很好地解決了一般圖片和文字展示中缺乏真實感的局限性問題。可以重點選擇黃石地區的一些具有代表性的青銅冶煉古跡進行數字化三維復原,包括古代遺址的數字化三維復原與虛擬場景漫游。如大冶銅綠山古銅礦遺址博物館可以采用虛擬現實三維建模的方式,也可以采用全景圖片建模的方式構建一個虛擬的三維仿真環境,用戶通過多種傳感器和多維信息環境的交互作用可以從任意角度,觀看虛擬物體的三維效果,得到感性和理性的認識。對礦冶遺址進行數字化三維復原和虛擬場景漫游是一個全新的展示設計表現概念,它讓觀眾從單純觀測計算結果中解脫出來,轉變為沉浸到計算機創造的環境中,提供了其它傳統展示方式所無法比擬的、嶄新的信息交流界面。
二、古代青銅冶煉過程的數字化虛擬仿真
大冶銅綠山古代冶煉技術已達到相當高的水平,古銅礦遺址的發現和發掘,初步回答了我國青銅時代銅是怎樣開采、冶煉這一重要歷史課題,為研究我國礦冶技術發展史提供了一批珍貴的實物資料,它有力地說明,我國古代采冶技術有一套獨立發展的體系。采用淺井探礦和利用淘砂盤進行重砂測量是古代開發銅綠山礦區的重要探礦方法,當地的古代礦冶遺址均分布于富礦帶上的事實也說明了其科學性。采冶結合是銅綠山古銅礦的又一特點,在春秋早期即已采用鼓風爐煉銅,此外,在采礦方法、礦井提升、通風、排水以及工具的制作等方面也有不少創造。這些先進的技術都是我國礦冶文化的珍貴遺產,我們完全可以采用虛擬現實技術真實再現這些青銅冶煉的技術過程,如冶煉工序、冶煉方式等方面的虛擬再現。這也是將中國傳統文化和現代數字信息技術相結合,是先進生產力的具體體現,是傳播先進文化的有力工具,能夠更有效地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文化生活需要,在文化建設領域體現廣大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
三、建立黃石虛擬數字化博物館
虛擬數字化博物館是指利用數字技術,對文物(包括可移動文物和不可移動文物)信息進行全方位和多形式采集、標準化存儲和加工,并通過網絡連接和一系列相關規定、協議,實現文物信息的資源共享、有效利用和科學管理,為不同用戶提供數字化的輔助決策、科學研究、展覽展示、文化交流、教育培訓和游戲娛樂等服務的綜合信息系統。黃石地區的礦冶遺址和文物十分豐富,從1981年以來,通過考古發掘、遺址采集、流散收集、廢品揀選,已收集銅鐵器文物二千余件。其中,戰國時期的“青銅砝碼”全套13件;戰國時期的楚國貨貝“良金一朱”、“良金四朱”;商代“提梁”;戰國時期采礦工具“銅斧”等33件文物被國家文物鑒定組定為一級文物。另外,古礦井中發掘出土有大量的生產工具和生活用具,如銅斧、銅錛、本鏟、船形木斗、木瓢、竹簍、繩索、陶器碎片、竹藍等。所有這些文物,我們可以采用數字化三維掃描的方式進行文物的保存和陳列,建立黃石虛擬數字化陳列館。也可以將現有的博物館進行虛擬數字化,把館藏文物用虛擬現實技術進行數字化復制。借助于互聯網技術將其為網絡虛擬博物館,采取館藏薈萃、虛擬陳設等方式,讓更多的人更及時地了解和認識黃石地區的礦冶文化,從而進一步推動黃石地區的經濟和文化的發展。
四、結 語
隨著數字時代的來臨,利用數字技術整合民族文化資源,發展“信息內容產業”,攫取政治、經濟、文化各方面的利益,成為世界各國在21世紀的重要戰略之一。黃石市大冶地區具有豐富的礦冶文化資源,由于文物保護和展示條件的局限性,這些礦冶文化資源并沒有得到充分利用,有的正在逐步走向沒落或消亡。長期以來,由于展陳條件的限制,黃石地區的許多文物保護單位難于充分發揮社會教育和文化服務的功能。虛擬現實技術在黃石地區礦冶文化保護中的運用,將極大地促進傳統文化資源的全社會共享,對于弘揚先進文化,建立學習型社會,全面提高國民素質,提供黃石所能提供的精神動力和智力支持。同時也將使黃石市在進一步提高文化知名度,創建青銅文化、山水園林城市的生態和文化旅游中起到重要作用。
[本論文是黃石理工學院青年基金項目“黃石礦冶遺址三維虛擬仿真”的階段性成果。項目編號:09yjr61Q.]
參考文獻:
[1]康鳳舉:《現代仿真技術與應用》,國防工業出版社, 2001.9。
[2]胡小強:《虛擬現實技術》,北京郵電大學出版社, 200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