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教育高質量發展實施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關鍵詞: 高等教育質量工程建設 均衡性發展 科學發展觀
2007年年初,經國務院批準,教育部、財政部聯合下發了《關于實施高等學校本科教學質量與教學改革工程的意見》,正式啟動了“高等學校本科教學質量與教學改革工程”(以下簡稱“質量工程”),這是繼“211工程”、“985工程”和“國家示范性高等職業院校建設計劃”之后,我國在高等教育領域實施的又一項重要工程。
高等教育的主體和基礎是本科教育,抓好本科教學是提高整個高等教育質量的重點和關鍵。高校的根本任務是培養人才,教學工作始終是學校的中心工作,而本科教學工作水平更是重中之重。本科生量大面廣,是國家發展建設的一線人才;本科生的質量是研究生培養的重要基礎;本科教學水平將直接關系到學校整體的辦學質量。深化高校教育教學改革,全面提高教學質量是一項關系到國計民生的重要任務。本文從質量工程建設均衡性發展的意義出發,在科學發展觀的指引下,以江南大學質量工程建設的經驗與舉措為例,對高校在質量工程建設中的幾個關鍵問題進行分析。
一、質量工程建設均衡性發展體現科學發展之要義
自從教育部、財政部聯合下發高校質量工程建設的文件以來,各省(市、區)教育部門、高校高度重視,紛紛出臺了一系列的政策、措施,力爭在質量工程建設中占據一席之地。在這種形勢下,高校教育管理工作者應進行深入的思考:教育部的質量工程建設如何在本校開展,如何在本校不同學科專業間得以均衡性發展。同時應清醒地認識到:任何一所高校不可能所有學科都是國家重點學科,在國內處于領先地位。那么高校中廣泛存在的一些非重點學科的質量工程建設如何進行突破和發展呢?教學質量如何保證,并不斷提高,實現可持續發展,這一問題是擺在高校教育管理者面前的首要問題。教育資源的均衡性、公平性問題是教育管理者在質量工程建設中必須認真思考的問題。我們在目前的質量工程建設中,可以看出一大批質量工程建設項目在重點學科中脫穎而出,非重點學科的質量工程建設項目明顯處于劣勢。只重視重點學科的建設,而忽視非重點學科的質量工程建設,是有悖于教育部開展質量工程建設的初衷的。各高校只有以重點學科的質量工程建設為龍頭,非重點學科的質量工程建設持續跟進,發揮已獲批項目的共享示范作用,促使全校不同學科專業的質量工程建設均衡發展,才有可能實現學校的可持續發展,提高學校的整體辦學質量,為社會主義建設事業培養大批高素質的人才,為建設成為特色鮮明的高水平大學打下堅實的基礎。
二、抓質量工程建設均衡性發展之舉措,促科學發展
(一)強化優勢領域,辦出自身特色――質量工程建設的突破口。
高校的類型不同,辦學形式千差萬別;學科門類多樣,課程設置各異;學生層次、師資水平各有差別;不可能按照一個教學模式去培養人才。“不論哪層哪類高等學校,只要培養出來的學生能滿足社會需要就是好學校,在同層次、同類型中辦得最好就是一流”(馬陸亭,2006)。不同類型、不同層次院校的定位不同,培養人才的規格自然各異,評估其人才質量的標準理當有別。用研究型大學的標準來評估教學型大學,這是不符合教育規律與國情的。
在競爭日趨激烈的當今社會,辦出特色,是各高校、各學科和各專業求生存、求發展的必由之路。本科教學服務的主要需求者是用人單位與大學生,這兩者的多樣化與個性化要求提供特色化的本科教學服務。隨著社會分工越來越細,社會對人才種類的需求越來越多樣化。各高校、各學科和各專業只有辦出特色,才能滿足生產力日益分化對人才的廣泛需求,因此任何一個專業必定有一個鮮明而勃發的培養目標。對于高校各專業而言,首先需要對本校該專業在全國高校中的位置有一個清醒的認識,站在戰略的高度來審視自己,可以運用SWOT戰略決策模型進行本學科專業建設的戰略構思和戰略選擇。所謂SWOT戰略決策模型即結合自身優勢(Strengths)、劣勢(Weakness)及其所處環境的機會(Opportunities)、威脅(Threats)。對于各專業而言,強化優勢領域,彌補弱勢領域,并且結合當前的社會環境和地理環境,制定切實可行的培養目標,構建“人無我有、人有我優、人優我專”的富有特色的培養模式,是其質量工程建設的突破口。
(二)學習借鑒成功經驗,凝練提升內涵建設――質量工程建設的重要途徑。
質量工程建設是以推進教育教學改革和實現優質資源共享為手段,旨在提高高校本科教學質量,強調內涵建設。高校各專業以質量工程建設為挈機,學習本學科專業處于領先地位的學校的學科專業建設方法,學習本校其他優勢學科專業的建設方法,并結合自己的實際,不斷完善自身的建設,不斷學習先進的經驗,加強自身學科專業的內涵建設,是高校質量工程建設的重要途徑。同時我們要清楚地認識到:學科專業建設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不可能一蹴而就。任何一個學科專業,都有自己的深厚底蘊,處于領先地位的學科專業有的甚至經過了幾代人的努力,才取得了一定的規模和水平,培養了大量的人才,獲得了廣泛的認可。在質量工程建設中,對于非優勢學科專業,要循序漸進,借鑒別人的成功經驗,從基本教學單元――課程建設入手,深化教育教學改革,建設富有特色的教學資源,提升課程內涵建設,嘗試孕育精品課程。圍繞課程建設,加強教材建設,培育課程教學團隊等,進而實現質量工程建設其他項目的突破。
(三)通過內育外引方式,打造一流師資隊伍――質量工程建設的重中之重。
高校工作的主旋律是教學。一個高校質量工程建設的責任主體,既不是教學管理部門,更不是系、教研室和研究所,而是在第一線從事教學工作的教師。“教育大計,教師為本。沒有高素質的教師隊伍,就不會有高水平高質量的教育;沒有一流的教師,就不可能有一流的大學;提高高等教育質量的決定性因素是大學教師。必須把教師隊伍建設放在學校工作重中之重的位置,全心全意地依靠人民教師隊伍,堅定不移地建設人民教師隊伍,才能落實提高高等教育質量的歷史使命,才能辦好讓人民滿意的高等教育”(周濟,2007)。
作為教學活動的主體之一,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起著主導作用。教師的素質直接決定著所培養學生的能力。在質量工程建設過程中,首先要完善教師教學考核和激勵機制,充分調動教師教學的積極性;其次要結合“優勢學科創新平臺”建設,加大高層次人才的引進與培養;再次要重視崗前和崗位培訓,完善助教制度,發揮老教師傳、幫、帶作用,提高青年教師教學技能,重視教師人才梯隊建設;最后要以專業建設為龍頭,不斷提升教師的科研水平和能力,探索教學與科研的平衡方法,及時將學科前沿知識帶入課堂,促進本科教學內容的更新和教學水平與質量的提高。高水平的師資隊伍是質量工程建設得以成功開展的重要保障。
(四)做好頂層設計,抓好項目規劃與培育工作――質量工程建設的組織保障。
江南大學依據教育部質量工程“六大舉措”和“十組數字”包含的建設內容,結合江蘇省高等學校質量工程建設方案和學校實際情況,制定出了具有特色的質量工程方案。主要內容包括:品牌特色專業、優秀教學團隊、教學名師、精品課程、精品教材、雙語教學示范課程、人才培養模式創新實驗區、實驗教學示范中心、大學生創新實驗計劃、本科教學改革研究立項建設等10個方面。進一步加強質量工程項目的培育工作,力爭在質量工程建設各項目中都有所成效和新的突破。遴選在國內專業領域有一定影響的高水平教師作為培育主體,積極支持其承擔本科課程的主講,承擔教學改革項目,撰寫教學改革論文,并積極支持其參加各類教研活動;加強課程組和教學團隊的組織建設,鼓勵高水平教師作為課程和團隊的負責人承擔更多的教學工作,并逐步進行課程組和教學團隊的結構調整,補充高水平的教師和青年后備力量進入課程組;加強實驗教學改革和實驗室建設工作,加大實驗教學示范中心的投入和建設力度。同時,各學院在質量工程各分項上加強挖潛和培育,統籌規劃,為申報省、國家級項目做好充分的準備工作。
(五)投入專項資金,嚴格項目管理――質量工程建設的重要環節。
質量工程項目的順利實施和高質量的完成,離不開資金保障。為此,學校設立保障質量工程項目的專項經費,分層次、有重點地進行投入,同時也鼓勵各學院發揮自身特點,積極籌措資金支持質量工程項目的實施和建設。專項資金按照統一規劃、單獨核算、專款專用的原則進行管理。質量工程主要采取項目建設為載體的方式實施,對建設項目的嚴格管理是保證質量工程順利實施的關鍵。我校依據已有的項目建設管理辦法,實行項目主持人負責制,加強對項目的管理,按照公開、公平、公正的原則,認真搞好項目的檢查、驗收、評優和匯報工作,對在項目建設中貢獻突出的單位和個人予以表彰和獎勵,調動項目組建設的積極性。
(六)彰顯優勢特色,加強交流示范――質量工程建設的落腳點。
認真切實地組織實施已批準立項的質量工程項目,對獲得國家和省級質量工程項目,建立健全項目實施的質量監控機制,對項目實施的全過程進行監控,以保證各項目高標準、高質量完成。在此基礎上,發揮已獲批項目的示范作用,努力將質量工程建設成果轉化為優質教育資源,為學校本科教學發展打下堅實基礎。我校專門建立了本科教學質量工程網站,旨在加強交流示范作用。網站欄目設置豐富,除涵蓋質量工程建設“十大項目”外,還設置了其他一些特色欄目,已成為質量工程建設交流學習的平臺。網站實行專人管理,及時更新內容和實時最新消息,使各項目的最新建設成就得到及時共享和交流,并不斷建設和完善。網站開通以來,師生訪問量與日俱增,已成為學校優質教學資源的共享平臺。
高校在進一步拓寬本校重點建設學科專業的同時,對不同的學科專業提出不同的目標要求,給予不同的支持。重點學科的發展離不開學校和教育部門的大力支持,而非重點學科的發展更離不開學校在人、財、物上的大力扶植。我校鼓勵各學科專業在本領域內辦出特色,爭創一流,尊重各學科專業的自身特點及其自身的發展規律,弱化各個學科專業評價的統一性,避免用同樣的評價指標來評價不同的各有特點的學科專業,加強對學科專業特色和多樣性的引導,以促進各學科專業建設均衡發展。總之,質量工程的實施對于進一步深化教育教學改革,積極調整專業結構,不斷深化人才培養模式創新,強化專業課程建設,提高師資隊伍整體素質,增強學生的實踐能力和創新精神,全面提高本科教學工作水平和人才培養質量,促進學校規模、結構、質量、效益協調發展和可持續發展,建設國內外有一定影響、特色鮮明的高水平大學具有重大的現實意義和深遠的歷史意義。
參考文獻:
[1]周濟.注重質量、注重教學、注重教師(《名師頌》序)[J].中國高等教育,2007,378,(12):4-5.
[2]教育部,財政部.關于實施高等學校本科教學質量與教學改革工程的意見[R].教高〔2007〕1號,2007.
[3]張德江.實施質量工程應注意的若干問題[N].中國教育報,2007-04-20,(3).
[4]馬陸亭.質量是高等教育發展題中應有之義.高教發展研究,2006.
關鍵詞:高職高專院校 教育質量 可持續發展
《教育部關于加強高職高專教育人才培養工作的意見》指出:“高職高專教育是我國高等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培養擁護黨的基本路線,適應生產、建設、管理、服務第一線需要的,德、智、體、美等方面全面發展的高等技術應用性專門人才。”它為高等職業教育人才培養目標明確了方向。實現培養目標的關鍵是教育質量,提高教育質量是高職院校可持續發展的生命線。
一、教育質量與高職高專院校的可持續發展
1.教育質量的含義
教育主要是指學校對學生進行培養的過程。質量,在有些場合也被稱作“品質”,它不同于物理學中的質量概念,也并非哲學意義上的“質”與“量”的組合,人們對質量概念的認識經歷了一個不斷發展和深化的過程。例如質量概念中質量所描述的對象,早期僅局限于產品,以后逐漸延伸到了服務,現在已經擴展到包含過程、活動、人、組織的組合。一種頗有影響的觀點認為,質量意味著符合規范或要求。因此,教育質量是培養學生成為國家和社會需要的人。教育質量有其固有特性滿足相關方的要求,實現學生、學校和社會等方面的多贏和共贏。
2.教育質量對高職高專教育的作用
高職高專教育與傳統的學科型教育是兩種不同類型的教育,在專業設置、培養目標和學生業務規格等方面都有各自的特點。高職高專院校要辦出高職特色,實現高職高專教育的培養目標,必須對高職高專人才培養模式進行研究與改革,通過對高職高專人才培養模式的理論研究與實踐,順應時代的特點構建符合高職高專教育的規律,適應市場的需求,這是當前高職高專教育改革的熱點與難點。
高職高專學生的就業狀況,是衡量高職院校辦學教育質量的重要指標,也是高職院校的立校之本。要辦好讓人民滿意的高職教育,必須構筑就業工作長效機制,努力提高人才的培養質量。當前我國高等教育正在由精英化向大眾化教育階段發展,招生規模持續擴大,人才培養質量還不能完全適應經濟社會發展的需要,今后一個時期高等教育的重點和核心是“提高高等教育質量”。高校必須牢固樹立質量是高校生存發展的生命線的思想,切實把學校發展的重點放到提高畢業生質量和就業競爭力上來。專業教學應當著眼向下,面向基層一線的需要,努力培養下得去、用得上、留得住、有發展的高素質人才。
二、高職高專教育現狀
我國開始進入高等教育大眾化以后,高等教育從象牙塔里走了出來,已經成為主要的公共事業之一,它所承擔的社會責任的要求也隨之提高。高職教育有限的教育資源與迅速擴大的招生數量之間的矛盾越來越突出,教育質量在許多因素的影響下難以得到保證。如專業學科追求全、盲目追逐熱門專業、不考慮社會需要等因素,致使專業趨向現象十分嚴重,導致部分學生無法就業,許多在校學生產生了學習無用心理,學習興趣減弱、動力不足,不少學生無心學業,逃課現象普遍。甚至有的學生認為,只要畢業就可以,能否就業和學習成績沒關系,這種“讀書無用論”至少說明一部分學生對我們如今的高職高專教育失去了信心。這其中雖然有復雜的社會因素,如社會上各種游戲等娛樂活動的誘惑,吸引了學生的注意力及部分本該應用在學習上的精力。但是對于學生開始在學校混日子,學習也只是為了應付考試,學校和教育者更應多加思考。學校的課程設置與社會需求存在一定的距離,學生動手能力差、業務上手慢等原因也阻礙了畢業生的順利就業。高職教育出現了辦學的信譽危機,學校持續發展受到威脅。
三、提高教育質量,實現高職高專院校可持續發展
1.營造質量氛圍
教育質量是由學校成員合力創造的,每個環節的質量都會影響最終的教育質量。學校這種教育機構服務的對象是學生,服務學生的質量更依賴于服務者的素質。高職院校應提高師生員工的質量觀念和質量意識,人人心系質量、關注質量,維護質量逐步成為大家的自覺行為,努力營造講質量光榮,不講質量可恥的質量氛圍,把師生的積極性和創造性激發出來。事實證明,當學校各部門處于和諧協調狀態時,師生相互支持、步調一致,容易形成合力,教育質量往往較高。反之,人際關系緊張,各吹各的號、各唱各的調,甚至故意設置障礙,教育力量或是內耗掉了,或是難以直接作用于學生。尤其是師生關系緊張時,學生對教師不信任,不愿接受教師的教育,教育質量就更難以保證。總之,良好的學校人際關系對學校工作有全局性影響,是影響教育質量不可忽視的因素。
2.創建質量文化
隨著高職高專教育的發展,人們越來越發現,質量與文化密不可分,教育質量管理和提升需要良好的組織文化氛圍,質量文化是組織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質量文化是指組織學校全體教職工在教育質量方面所共有的價值觀、信念、共識及行為規范的組合。質量文化是學校生生不息的源泉,是學校的靈魂和精神支柱。為社會培養高素質的人才,是學校每位成員的責任和義務。
“生于憂患,死于安樂”。一個沒有危機感的民族是沒有希望的民族,對于學校來說,道理是一樣的。面對當前教育形勢和教育困境所帶來的現實挑戰,尤其需要我們保持清醒的頭腦,準確認識到存在的差距和問題,樹立與學校提升教育質量相適合的價值觀念,做到個人價值與學校價值取向一致,才是一名好教職工、合格教職工應有的態度。
3.教育模式借鑒
提高教育質量還可借鑒國內外較成熟的教育模式。澳大利亞的技術與繼續教育相當于我國的高等職業技術教育,具有100多年的經驗,形成了比較完善的體系,在國際上享有一定的聲譽,是其教育出口的重要內容之一。澳大利亞的技術與繼續教育學院提供了非常廣泛的實用性課程,有的學院每年提供1000多種可供選擇的不同程度的文憑、證書課程,教學形式也非常靈活,能滿足所有想學一技之長學生的學習需求。
國內高職教育產學合作模式也值得我們借鑒。比如“訂單式”培養應用型人才,學校與社會企業建立戰略伙伴關系。“校企合作,互助雙贏”。學校可在校內辟出一塊場地,以零租金或較低廉、只具象征性的地租形式提供給企業,再由企業與學校合作,提供學生實習機會。學校利用各種教學資源為企業在職人員提供培訓,合作企業每年也可從學校優先選拔畢業生到企業工作。這樣使教育、訓練、應用三者有機地結合起來。
四、結語
眾所周知,教學和科研是高校兩項不可分割的組成部分,它們相互促進又互為依存。從某種意義上說,科學研究是“漂”,教學是“流”。教師科研成果的取得,離不開長期教學實踐、豐富的知識積累,而只有進行科學研究,才能總結出各種理論體系,促進教學內容的更新、教學方法的改進,從而提高教師的教學水平。然而要真正意義上達到兩者的協調發展并非易事。
回顧大學發展的歷史,從近代大學的產生到1810年洪堡創辦柏林大學以前,大學一直將培養人才作為其主要功能,各項工作都圍繞著教學來進行。此后,隨著洪堡所倡導的“教學與科研相統一”原則的確立,二者度過了一段相互促進的“和諧期”。但隨著科學技術發展專業化趨勢的加強,科研難度不斷增大,高等學校的科研工作和教學工作逐漸分離,教學與科研的矛盾不斷激化。美國研究生教育模式的創立一度使兩者重新得到統一,但近幾十年來,由于大學的服務職能不斷增強,政府、企業、學校對科研的需求使科研的地位不斷提高,教學與科研的矛盾再度激化。高等學校究竟是以教學為中心還是以科研為中心,亦或是雙中心,人們莫衷一是。
一、教學與科研失調的現狀透析
教學與科研是涉及兩方面不同領域的兩種活動,本質相異但他們共存于高校這一特定環境,又是高校服務同一目標的兩項基本職能,在高等學校的發展具有同等重要的作用,但現實中卻存在重科研輕教學的現象,大部分高校教師往往對科研工作充滿熱情,投入大量時間與精力,而對教學工作卻重視不夠。一項調查表明,當教師在被問到科研與教學的相對重要性是否被正確對待時,85%的人認為教學沒有放在與科研同等重要的位置上,有78%的大學教師認為科研在其學校中占據優先的地位。究竟是什么原因造成這種重科研輕教學的現象呢?筆者分析如下:
1.科研與教學的特點導致重科研輕教學。相比較而言,科研是一種具有較高學術水平和創造性較強的活動,而作為先進科學文化知識的擁有者和傳播者的高校教師,具有強烈的創造知識,迎接創造性活動所帶來的挑戰的愿望,科研工作正適合了他們的這一需要。同時,科研的對象主要是未知的東西,具有不確定性,正好可以滿足人們探索未知的好奇心。教學既是一門科學又是一門藝術,但由于教學工作計劃性較強,是一種比較程序化的活動,雖然教學的形式可以變化多樣,但其內容基本上是已知的東西,因此對教師來說其挑戰性相對而言比科研低一些,其吸引力也就小得多。“教學與研究相比,僅僅是重復已知的事實,或重復別人的工作,教學即使有所創新,由于這些創新還沒有以不可改變的形式固定下來,因而本質上通常是嘗試性、探索性的。”在兩者無法兼顧的時候,大多數教師往往就把精力放在科研上而忽視了教學。
2.科研比教學更容易判斷和衡量導致重科研輕教學。由于科研工作是有形的,更容易測量和進行同行的評價;而教學行為則由于其動機、學生的起點、測量手段、衡量標準和產出結果的影響而難以測量,教師之間甚至同一教師在不同時期的教學活動都難以進行比較。
3.社會評價導向造成重科研輕教學。從學校層面來說,一所學校的地位和聲譽主要是因為它的科研水平的卓著而提高的,而這又可以為學校帶來有形資產,促進學校更大的發展。雖然抓好教學也可以獲得好的聲譽,如美國的賴斯大學,在校生不過三千人,但該校能立足實際,狠抓本科生教學,結果同樣名聲大振,在美國歷年名牌大學的評比中,基本保持在十五名左右的位置。但這種成功的例子畢竟是風毛麟角。科研成果見效快,短期內就可以提高學校聲望,教學由于對象是人,所謂“十年樹木,百年樹人”,其成效需要很長的一段時間才能顯現,在較短的時間內其成本與收益似乎不成比例。
4.科研是教師獲獎晉升的重要依據。本來科研、教學實績是衡量高校教師學術水平的兩把尺子,也是高校教師晉升所依據的核心條件,但長期以來我國的高校職稱評定中往往以科研論著多寡、強弱劃線,而教學成績由于難以量化而拉不開檔次,這就勢必導致有些教師一味追求項目獲獎或多。有的教師認為:教學是投入,科研才是產出,科研比教學更有價值。博耶曾分析:“除了少數人以外,年輕的教授們都知道,假如他們想要得到的終身職位或者受聘于一所高水平的學校,他們就需要在學術界獲得卓越的名聲,這不能靠做好教學工作,而要靠在研究工作和發表著作上有給人以深刻印象的記錄。”我國的職稱評定中也往往只看科研水平而不管教學成就,形成“抓科研名利雙收,搞教學勞而無功”的現象,嚴重挫傷了教師的教學積極性,在重科研輕教學的誤區越走越遠。
二、教學與科研的關系闡釋
1.對于不同層次的高等教育,教學與科研的相關性不同。在本科教育階段,由于學生數量大,而且“這些學生并不希望從事進一步的深刻的科學研究,他們只想學習知識,用這種知識來通過考試從而達到自己的目的,獲得他們所希望的職業,使他們能夠得到更高的收入”。因此教師為教學而忙碌的同時是不太容易顧及到研究的,教學與科研呈現出一種負相關。在本科后教育階段,學生數量少,并且對專業知識的掌握也較多,可以在學習過程中與教師共同探討,因此教學與科研能夠相互促進,是一種正相關。
2.對不同的學科領域,教學與科研的相關性不同。一般來說,應用學科教學與科研的關系較基礎學科更大程度地呈現出正相關,社會學科較自然學科更大程度地呈現出正相關。由于應用學科操作性較強,其成果主要依靠實踐中獲得,因此教學與科研能夠相互促進,社會學科與生活聯系緊密,現實生活變化多端,每個人都可以有不同的觀點,在與他人的交流中能夠獲得各種信息,提高認識,形成自己的見解,“人文科學和社會科學領域,科研往往能充實教學內容,并直接使課堂教學變得更加生動活潑和豐富多彩。”因此教學與科研相互促進。
3.對于不同的學校與教師,教學與科研在他們身上的體現不同。有的學校師資力量比較強,有深厚的底蘊和科研的傳統,就可能對科研比較重視,而有的學校條件有限,不可能兼顧二者。不同的教師教學與科研能力有所不同,紐曼認為:“發現和教學是兩種迥然不同的職能,需要迥然不同的才能,同一個人兼備這兩種才能的情形并不常見。”有的教師長于表達而創造思維差一些,更趨向于教學;而有的教師表達能力較差,思維能力較強,適于研究;還有的教師兩方面的能力都比較突出,能夠把兩者結合起來,使教學與科研相互促進。
三、促進教學與科研兩大職能的協調發展
高校在處理教學與科研的關系時,要根據情況的不同而采取靈活的辦法。針對目前高校中普遍存在的重科研輕教學的現象,我認為提高對教學的重視已經刻不容緩,畢竟高等學校如果輕視了教學這一基本職能,那還要招生干什么呢?它與專門的科研機構又還有多大的區別呢?因此,教學應該是大學永遠的主題,無論是研究型大學還是一般性大學,都不應忽視教學。有的人認為科研可以促進教學,而教學會妨礙科研,這是不正確的。洪堡認為:“大學教授正是通過本專業教學活動取得科研上巨大成就的,德國大學完成的科研并不少于科學院。”當然,對于不同類型的學校,研究占有的地位是有所不同的。
1.基于大學具有不同的層次性。我認為對于一些師資力量雄厚、科研水平較高的研究型大學來說,它們通常具有較優越的科研條件,人力資源豐富,可以在科研上投入較大的精力而不至于影響到教學的質量,因此在這些學校中可以對科研給予適度的重視,將教學與科研結合起來,協調發展。而對于其他的高校來說,基于對大學基本任務的認識和投入與產出的效益分析,把教學作為學校的主要工作來抓應是必然的選擇。博耶就指出:“在所有招收本科大學生的院校,我們主要期望的必須是優秀的教學。”此外,對于不同的學科領域,各個學校自己也應把握好對科研要求的“度”的問題,按學科領域的特點,以保證教學質量為前提來處理好教學與科研的關系。
論文摘 要:提高教育質量是當前高等教育發展的首要任務,提高高等教育質量必須構建一套整體持久的質量保證體系用以指導,控制和調整教育過程。本文針對我國高等教育質量保證制度存在的問題,提出將質量管理的各個階段、環節、學校各部門控制質量的職能和活動有機地組織起來,而形成的一個任務、職責、權限明確,互相促進的體系,以應對我國教育在培養人才的過程中出現的困境。
一、國外的教育質量保證制度
開放式培養是西方世界最為常見的教育模式,有無有效的質量保證制度是開放式培養模式能否得以順利實施的第一關。在美國,教育機構質量保證涉及三種(級)評估,一是機構注冊評估,二是機構質量保證制度,三是專業質量評估。機構的注冊,如同商業機構一樣,只是申請辦學許可,不反映辦學的質量。能夠表明高等教育機構辦學質量的主要是質量保證資格及資格等級。何為質量保證,簡而言之,就是以相互約定的質量標準為準繩,以自我評估和同行評估為特點,以質量的連續性提高為最終目的(質量保證手段之一)。也有學者認為,保證的目的是使學校取得校外人士的信心和信任,并進而贏得更好的聲譽。美國教育的質量保證對象是所有從事教育培養的機構,負責保證的機構為全美教育學院聯合會組成的保證理事會。質量保證又可細分為兩大類型,一是專業單純型,比如由全美教育學院聯合會的質量保證;二是政府撥款進行的相關質量保證。后者又分為兩種,一種是政府組織的質量保證(在美國很少見);二是政府委托質量保證機構進行的質量保證。政府通過對質量保證機構的保證標準、程序及工作規范加以認可從而獲得對質量保證的間接干預權。通過保證的結果來最終確定政府對教育的撥款額度。美國聯邦教育部對教育的政府補貼多數是通過這一手段而實現的。
與美國相比,歐洲很多國家教育機構質量保證系統稍有不同,多數是通過中介機構來實施質量保證。機構質量保證分為機構(學校)質量評估和專業質量評估。目前的發展趨勢是將兩種質量評估合二為一。英國于1997年成立高等教育質量保證署,該署于1999年11月首次公布質量評估新框架。2000年開始對42種學科進行質量評估。評估的主要目的是(1)在質量監控與質量改善上求得平衡;(2)在質量保證的各個側面維持平衡,直言之,要在依賴外部質量監控手段和依靠自我質量保證之間維持平衡;(3)追求效率;(4)與其它高等教育政策相協調。教育作為一個專業,也必將受到英國質量評估新框架的影響。
二、目前我國高等教育質量保證制度存在的問題
我國自從1992年開始新一輪高等教育改革以來,體制改革、教學改革和教育觀念改革全面展開,質量意識明顯增強,高等教育規模和質量得到了快速的發展。有關質量保證的研究迅速被提,以質量保證為目的的教育評估廣泛開展,1995年國家教委開展了全國高校本科教學合格、評優與“211工程”建設等工作。但總體而言,我國高等教育質量保證制度建設尚處于探索和借鑒外國經驗的階段,仍然存在著一些需要完善的地方,主要有:
1、質量監控主體單一化。建國以來,我國對高等教育進行質量控制是政府,他們既是高等學校的興辦者,又是高等學校的管理者,還是高等學校的評價者。在我國高等教育已經大眾化的情況下,面對近2000所高校的質量監控全部由政府來完成,其結果必然是周期長,時效性差,質量不能保證。
2、質量控制外部化。在我國現行的質量保證制度中,質量控制主要來自外部,政府在高等教育質量管理和保證方面有絕對的權威,其結果是學校本身高度重視外部評價,而忽視自身內部的自我評價,高校普遍缺乏加強質量管理的內部動力。從管理學理論角度看,高校內部全體員工自覺的質量控制才是持久的,僅依靠外部的質量監控是很難保證其教育質量的。
3、質量觀念片面化。在評價高等教育質量過程中,往往只根據人才培養的數量和規格這一因素來評價高等教育的整體質量,忽視了高等教育是否滿足人們的受教育需求,以及高等教育是否促進現代化這個根本的內容。高等教育是否促進當地社會的經濟、政治、文化發展,是否能滿足廣大人民群眾的受教育需要,是否有利于高等教育自身的發展,這些本來應該是評判高等教育質量高低的因素,卻被忽略了。在質量標準方面,用精英階段高等教育的學術取向和質量標準來規范大眾化高等教育,結果又造成了質量標準的同一化。
三、新時期完善我國高等教育質量保證制度的取向與對策
教育質量是高等教育的永恒的主題,高校能否保質保量的滿足社會對大學的全面要求,不僅影響到社會的進程,而且也決定了大學自身能否從社會換取資源的能力及其生存發展狀態。因此,高等教育的質量的問題必須引起高度重視。制度是質量的保證,要提高我國高等教育的質量,必須完善我國高等教育質量保證制度。
1、政府部門的質量監控制度。
(1)制定質量保證法律、法規,規范高校行為。 政府的主要職能是通過教育立法,規范高等教育教學質量行為。目前我國高等教育質量保證主要以《普通高等學校教育評估暫行規定》為政策依據,由于該《規定》制定較早,其基本框架已不適應當前形勢發展的需要。為此,國家應以《教育法》、《高等教育法》、《教師法》等為法律依據,并吸收歐美發達國家高等教育保證的經驗,制定有關高等教育質量保證的法律、法規,對高等教育質量保證的目的、組織、程序、周期、結果公布、保證對象及類別、保證結果的使用等做出明確規定。各省教育行政部門也要結合本省的實際對所管轄的高校制定必要的教育質量保證政策,使高等學校有法可依,并加大執法力度,使質量保證活動規范化、制度化。
(2)建立多層次、各種類型的高校質量標準。多層次、各種類型的高等教育質量標準的建立是由人才培養目標的多樣性和高等學校不同的層次、類型、結構和功能決定的,同時,目前中國高等教育在投資主體、辦學模式、體系結構、培養目標等方面,越來越向多元化、多層次發展,因此,難以用一個統一的質量標準來衡量,也不可能用一個統一的機制來保證。正如1998年在巴黎召開的首屆世界高等教育大會通過的《21世紀高等教育展望與行動宣言》中指出的,考慮多樣性和避免用一個統一的尺度來衡量高等教育質量。如果我們用統一的質量標準來衡量不同的高等學校教育質量,那是不現實的,也是不能奏效的。必須區分類型,并以此施行不同的管理辦法,建立分層次的多元化質量評估標準。如研究型院校、理工科院校、師范類院校、藝術類院校、高職高專等,使各級各類高校找到合理的定位和發展空間,在相應的平臺上與其他高校展開競爭。
(3)分類保證。上世紀90年代后期,我國高校結構性的合并調整、招生并軌、大規模地擴招等改革工作進行得如火如荼,使我國的高等教育進入到一個嶄新的高等教育大眾化時期。學習美國、加拿大等發達國家高等教育大眾化歷程中的經驗,在我國高等教育大眾化已初見端倪的今天,應盡快建立起高等教育的保證制度,制訂公正客觀的評價標準,對多樣化、多層次、不同區域的高等教育進行保證評估,保證的目的是要保證最低的質量要求,以確保高等學校提供的教育學生是合格的,可以被社會接受,從而證明學校是有效率的。以確保各類高校的教學質量符合社會經濟發展對高等教育的人才培養要求。
2、高校內部施行全面質量管理制度
隨著大眾化高等教育的發展,高校的主體地位將隨著高等教育管理體制改革的不斷深化而變得越來越突出,高校在質量保證中的作用也將變得越來越重要。高校在獲得辦學自主權的同時,應當建立嚴格的自律機制,通過自我控制、自我調節、自我完善,保障高等教育健康發展。
(1)強化質量意識,建立校內質量控制體系。全面質量管理是教育質量保證體系的重要理論基礎,基本核心就是提高教職員工的素質,增強質量意識,做到“質量第一,人人有責”,人人做好本職工作,人人抓教育質量,通過抓好教學、科研等工作質量來保證和提高教育質量。:建立校、院(系)兩級教學質量監控和管理體系;完善教學督導制度和教師教學評估制度;學校內部的教學質量由校、(院)系承擔,對專業的規劃、設置、監控嚴格把關,并實行審查。學校設立質量監控中心、學術委員會,(院)系也設立也設立相應的職能結構,目標分解,層層把關,及時糾正出現的問題,確保教育質量。
(2)建立定期的教學質量自我評估制度。建立定期的教學質量自我評估制度就是在校內形成教學質量管理網,使教學的每一環節都有相對穩定的管理標準和質量要求。學校教學質量自我評估分兩個維度進行,一是院系對人才培養的自我評估,主要評估專業培養目標是否符合社會需要;教學質量是否達到培養目標要求。二是對教師教學質量的自我評估,主要對教師教學態度、教學技能、教學內容、教學方法、教學效果進行評估。學校實施教學質量自我評估就是把質量管理的思想和理念要反映和滲透在各個考評項目中,包括教學管理工作效率、試卷建設、課程建設、教師教學紀律、教師教學質量、教研活動、聽課、教材、學生紀律、省級以上統考課程、師資水平、實驗設備、學生科研和實習工作等評估項目,以達到以評促改,以評促建的要求。為保證評估目標的實現,學校建立教育質量評價與診斷系統,由分管校長負責,聘請教學經驗豐富、教學水平高的教師組成質量監控中心,中心的人員經常參加聽課和評課活動,通過各種渠道了解學生和其他方面對教學的意見和建議,以便對學校教學質量管理進行評價,診斷質量管理存在的問題,并提出相關的改革意見。
(3)建立畢業生信息反饋制度。畢業生就業狀況和對社會的貢獻度如何,直接反映高校的教學質量,是高校質量保證的重要環節。學校可以建立畢業生就業狀況檔案,了解畢業生就業狀況。這樣做一方面能夠完整地了解畢業生走向社會的反饋情況,另一方面又能夠為學校提供專業的需求狀況,及時修正人才培養工作的偏差,同時也為學校及時調整專業起導向作用,是高校質量保證工作的重要環節。
參考文獻
[1]楊德廣.高等教育的大眾化、多樣性和質量保證.東南學術,2002(2):24-28
[關鍵詞]內涵式發展 高質量就業 試點學院 軟件學院
[中圖分類號] G645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2095-3437(2014)18-0115-02
黨的十報告明確提出“推動實現更高質量的就業”這一新要求,就是不僅要解決畢業生的就業而且是高質量的就業。這就需要提高高等教育的辦學質量,提升畢業生的綜合素質,增強畢業生的就業競爭力。提高質量、優化結構、深化改革、促進公平是高等教育內涵式發展的重要支撐點,內涵式發展是破解高校畢業生就業難題的有效途徑。[1]
一、高校畢業生就業現狀以及存在的問題
第一,在供需雙方存在的“兩難”現象。我國已經步入大眾化教育階段,2002年我國高校的入學率約為15%,2011年我國高校的入學率約為26.9%,今后這一數字還會提高。隨著入學率的提升,畢業生的就業率卻不容樂觀,現在社會崗位的需求與畢業生的能力之間存在較大差異,在各個行業當中都廣泛存在“兩難”現象,一邊是用人單位招人難,一邊是畢業生就業難。
第二,“高質”與“高量”之間的矛盾問題。現在高等院校普遍關注于畢業生的就業率問題,而往往忽視了畢業生的就業質量,即僅僅實現了“高量”,而沒有足夠的重視“高質”,導致畢業生就業之后,也不能安心工作,頻繁“跳槽”,還有部分畢業生的發展后勁不足。
為了實現大眾化背景下高等教育質量的整體提升,教育部和各個高校都做出了很大的努力,2010年出臺了“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2011年教育部出臺了“高等學校本科教學質量與教學改革工程的意見”,2012年教育部出臺了“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質量的若干意見(高教三十條)”,進一步明確提高高等教育質量的重要性,首先就是要“堅持內涵式發展”。[2]二、以內涵式發展提高人才培養質量
(一)堅持科學發展觀,促進高等教育的內涵式發展
內涵式發展是以育人為核心、以質量為生命、以協同創新為動力的可持續發展;充分利用內外部各種教育資源、挖掘可利用的教育空間、優化資源配置,促進教育質量不斷提高。[3]隨著我國進入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關鍵時期,信息產業的世界結構調整日益明顯,社會發展所面臨的深層次矛盾日益凸顯。高等教育也必須順應改革的要求,加快“兩個轉變”,即從原來的主要以規模的擴大、數量的增長為主要特點的外延式發展向提高質量、優化結構、突出特色、提升效率為主要特點的內涵式發展轉變,從關注硬件指標的顯性增長向提升內部軟實力的隱性增長轉變,在加快轉變的過程中,不能顧此失彼,要相互協調,統籌安排,科學發展。哈爾濱理工大學在堅持內涵式發展的同時,成立了校教學督導辦公室,獨立于教務處,由校長辦公室直接領導,監管全校的教學工作和教學狀態,進行不定期的抽查;同時各個教學單位又外聘有自己的教學督導,進行定期和不定期的教學督導和專項檢查;我校近期又出臺了“教學事故、教學差錯認定辦法”,對教師的授課、學生的聽課、教學次序、考風考紀等都做了的明確處理規定,主要的目的是為了進一步地提高教育教學的質量。
(二)完善規章制度,引入評價機制,保障教育質量
教育質量是高校的生命線,只有通過加強規范管理,完善自我評價和自我調節機制,改革和創新考核方式,建立基于過程的持續改進機制,才能在保障教育質量的前提下穩步提升。[4]在教學管理過程中引入軟件企業普遍采用的CMM思想,對教學過程實施過程管理,建立教學過程的持續改進機制,對本科教學實施定量管理和定量評價,從體制和機制上保證教學質量的持續提高。完善教師考評制度,采用督導考評、同行評價以及學生評教的“三位一體”評價制度;對教學予以高度重視,實行教學一票否決制;為增強教學的效果,以制度規定正教授、博士生導師必須為本科生上課;根據課程的性質和內容采取靈活的授課方式,以提高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同時采取多樣化的考試形式,主要目的是提高學生的實踐動手能力,以適應今后工作崗位的要求,提倡學生實行“面向工作的學習”;定期開展師生共同參加的座談會、交流會以及學習沙龍、興趣小組等形式,解決學生在學習生活中的困惑。這些措施都是以規章制度的形式制定下來,有效地保障教學次序,保證教學質量。
(三)改革教學方法,實施工程教育,提高教育質量
在實踐性較強的專業中,全面推行CDIO教學方法,培養學生在團隊合作的現代工程環境下,構思、設計、實現和運行復雜的工程產品、過程及系統的能力,提高學生對知識的整合能力。提倡基于問題的學習、基于項目的學習、基于案例的學習、“做中學”等研究性學習方法,激發學生的興趣和主動學習的精神,實現強化工程實踐能力、工程設計能力和工程創新能力的培養。
三、內涵式發展促進畢業生高質量就業
(一)完善就業政策,把實現高質量就業放在突出位置
各級政府機構和高校管理部門,要在實現畢業生高質量就業的工作中起主導作用,制定和完善各種就業政策,千方百計地創造就業機會,努力營造公平合理的就業環境,促進就業者提高自身的就業能力,在推進就業工作中實現“高質”和“高量”,實現“量”“質”協調發展。在就業工作中以貫徹促進畢業生就業為主,自主創業為輔的就業政策,根據學生自身條件進行合理選擇。落實政策保證就業,繼續做好就業指導、實習見習、就業援助的“三支一扶”工作,對于特殊困難群體,實施就業援助制度,幫助就業困難學生實現就業。鼓勵畢業生自主創業,利用創新創業帶動就業,充分利用國家制定的各項創業優惠政策。幫助學生制訂職業生涯規劃,在教學全程提供學生就業的質量保證,讓大學成為學生學習深造的場所。我校成立了校企合作“定制式”人才培養專業指導委員會,軟件學院為推進校企深入合作,建立長期合作的工作機制,形成了學院和企業間的制度化聯系,學院成立了“校企合作辦公室”,負責學院與企業合作的有關事宜。學院設置了“實訓中心”,在模擬企業環境下,學生以企業實際項目、案例為藍本進行學習體驗,可以使學生在工程化能力、團隊協作精神和企業文化認知、軟件開發規范等各方面得到系統的鍛煉,以期達到縮短學生畢業后的實際上崗培訓時間的目的,從而迅速適應未來從事實際工作的需要。
(二)改變就業觀念、合理引導,實現多渠道就業
高質量就業是高等教育的神圣使命,是衡量高等教育質量的基本標準。高質量就業是充分的就業、優質的就業、穩定的就業、符合自己意愿的就業,勞動關系相對和諧,基本能夠滿足勞動者的工作要求,最終體現為學生、家長、企業和社會“四位一體”的滿意度上。實現高質量的就業,首先要拓寬就業面,擴大就業方式。在國家層面,轉變經濟發展方式、調整產業結構,增加經濟社會發展對高教育水平勞動力的吸納能力;在高校層面要加強教育和引導,實現多渠道就業。在學校的教育中不僅要教會學生工作的基本技能,而且要學生對自己的職業生涯有一個基本的職業規劃,在新生入學的時候,進行一些基本的“智力測試”“個性測試”“興趣測試”“心理測試”等,引導學生正確了解自己,做好自我評估,對自己的人生目標有一個準確的定位,讓學生一入校就明白畢業之后要達到什么樣的能力,從事什么樣的職業,這樣更有利于今后的學習。
(三)面向企業、聯合培養,實現畢業生高質量就業
為了讓畢業生盡快了解企業的生產流程、融入企業、投入實際的工作當中,我校形成面向企業的“定制式”人才培養與就業方式。積極進行校企協同,形成特色鮮明的“兩段式”工程實踐教學體系。同時將校企合作引入人才培養的全過程,建立院內實踐教學基地,培養學生的基本技能和基礎工程能力;建立校外工程實踐基地,培養學生的工程實踐能力和工業化素質。通過“定制式”和“兩段式”的人才培養,達到了專業建設、用人單位和畢業生的三贏局面,在聯合培養人才的過程中,企業和學生都可以進行自由選擇,通過多種方式的校企合作,實現了畢業生的高質量就業。
四、結束語
哈爾濱理工大學軟件學院是黑龍江省首批綜合改革試點學院,在實現畢業生高質量就業方面進行了初步的探索和大膽的嘗試,取得了一定的成果,2011年我校獲得“全國畢業生就業典型經驗高校”的榮譽稱號就是對我校就業工作的肯定。但是“推動實現更高質量的就業”也將是一個長期的過程,在后繼的綜合改革過程中,我們會堅持內涵式發展,尋找實現高質量就業的突破口。
[ 注 釋 ]
[1] 杜玉波.全面推動高等教育內涵式發展[J].中國高等教育,2013(1):4-9.
[2] 劉善堂,成娟.大學生高質量就業的內涵與提升策略[J].江蘇高教,2014(1):133-134.
一、輕負擔高質量分課型教學研究的宗旨與目標
以提高教育教學質量,減輕學生負擔,全面推進素質教育發展為宗旨。以減輕學生過重課業負擔,塑造教師先進教育理念,打造優質高效課堂為目標。
二、輕負擔高質量分課型教學研究的策略
(一)靈活改變教法,提高課堂有效教學
(二)激發學習興趣,引導學生樂學
(三)借助多媒體手段,立足學生趣學
(四)創新評價機制,提高學生自信心
(五)豐富作業題型,立足學生樂練
三、輕負擔高質量分課型教學研究的具體措施
(一)轉變教育教學觀念,立足整體發展
面對教改新形勢,我認真學習教育教學理論,轉變教學思想、更新教學觀念,在教學過程中,由重知識傳授向重學生發展轉變,尊重、關心、理解和信任每一個學生,切實做到“輕負擔,高質量”。
(二)創設有趣教學情境,立足學生樂學
在思想品德課堂中,根據不同課的內容創設教學情境,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并以其親身生活實踐為基礎,從中體驗并獲得做人的基本道理,真正使學生在情感、能力、知識等方面獲得全面發展。
(三)列舉時政案例,立足學生理論、實際結合
教學實踐告訴我們,將時事教育寓于思想品德課教學,不僅有助于增強課堂的趣味性,激發學生學習的積極性,而且可以貫徹理論聯系實際原則。教師不要拘泥于教材內容,要結合教材適時地引入相關的時事材料進行教學。
(四)借助精彩多媒體手段,立足學生趣學
多媒體應用于課堂教學,除有圖文并茂、聲像并茂、動靜結合、形象直觀的特點外,還具有信息量大,傳播速度快,形式多樣、內容豐富的特點。通過現代化多媒體快樂的教學手段,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不斷滿足學生強烈的學習欲望,讓學生在教學中耳聞其聲、眼見其形,從輕松、愉快的氣氛中理解教材,提高學習效率。
(五)創新評價機制,立足提高學生自信心
追求“輕負擔、高質量”,改變用一張卷子、一個分數來評價學生學習的方式,要努力做到客觀全面,要重視對學生學習的態度、平時作業、練習、上課質疑問等的評價;重視引導學生對學習的自我評價。
(六)豐富作業設計題型,立足學生樂練
1.作業設計趣味性
為了喚起學生的學習興趣,作業題型要做到“活”“新”“趣”“奇”。我在教學中,通過情境表演作業,如小品表演、模擬法庭、演講比賽、故事會等,但情境表演要求課前排練,對學生要求較高,因此在布置此類作業時,不做統一要求,以小組為單位,給學生必要的指導。
2.作業設計生活化
思想品德課是德育教育的主渠道,必須與社會生活相結合,才能達到教學目標的最優化。因此布置作業應該與時俱進,注重學生實踐能力培養,做到知行統一。
3.作業設計開放性
在布置作業時,注重開放性,學生可自主選擇作業形式,如創辦學習報,自出測試題、小組互助糾正錯題、小制作、小發明等,學生可自控作業量,真正做到“我的作業我做主”。
(七)開展多元化課外活動,立足提高學生綜合素質
課外教學活動是思想品德課堂教學不可缺少的環節。我結合課內教學的內容和要求,讓學生有更多的時間走出課堂,去接觸社會和大自然,激活學生的想象力和創造力,鍛煉學生的動手、動腦能力,全面地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
【關鍵詞】護理優質服務;滿意度;成效;思考
1引言
隨著社會的發展和人們健康意識的提高,人們對醫院的質量和服務的期望也更高。因此,開展優質護理服務,提高護理質量勢在必行。高質量的護理服務是提供臨床護理服務,增加精神、文化和情感服務,創造一個良好的環境,奉獻愛心。我科在高質量的護理服務活動,開展了注重人性化服務,落實各方面的護理工作,貫穿整個護理工作流程,提高了護理人員的整體素質、護理質量和患者滿意度,樹立了良好的職業形象。
2基本方法
2.1制定計劃
制定“優質護理服務示范工程”實施方案。通過分析實施高質量的護理服務存在的風險,同時為保證高質量的護理服務,結合醫院特點進行護理工作,制定優質護理服務實施辦法、方法和內容,并按計劃逐步實施。
2.2實施方式、方法
各科室護士及相關人員,全員參與,組織責任,對患者負責。將基本護理服務納入各級各類崗位工作人員的每一個崗位工作流程,并增設生命護理崗位,制定了輔助護士。護士組負責對病人的整體照顧,從附助護士、責任護士、責任組長到專業指導,層層把關。任組長負責領導本組患者的操作指導,隨時可以解決護理工作中的難點問題。疑難患者或不合作患者本組護理人員同力協作,保證基礎護理服務的全面實施,有效地實現全面無縫隙護理優質服務。
2.3實施內容
(1)制定流程
結合本科接收疾病的程度和特點制定分級護理方案、臨床護理服務規范流程、基礎和臨床護理技術規范流程,修訂和完善護理人員崗位工作流程。加強溝通,將人文關懷融入到護理過程中,將健康教育納入護理過程中,將溝通的過程實現無縫對接,確保整個護理工作的連貫性和整體性,打破工作的界限,以病人為中心,保證患者的生理和心理安全,最大限度地保障患者舒適已經基本護理服務的規范化。
(2)人員培訓
服務理念,服務流程培訓。學習優質護理服務文件的相關內容,提升服務理念,為整個無縫病人服務中心打印輸出并送到護士手中分項學習。認真研究核心系統的護理程序,保證護理工作的安全。開展高質量的護理服務滿意度調查,開展出院后的隨訪,讓護士了解滿意度調查和出院后隨訪的情況,通過調查和隨訪,持續改進護理工作,提高患者及家屬的滿意度。
(3)實施過程
基礎護理服務和護理工作流程納入日常質量管理。觀察病人的基礎護理、疾病健康教育、滿意度調查、核心系統的質量,對護理工作進行評估。每日反饋,每周總結并納入績效月獎,確保護理質量,調動護士工作積極性和主動性,保證高質量護理工作的順利開展,實現護理工作的持續改進。
3成效醫院優質護理服務活動一年來的成效
3.1患者滿意度明顯提高
分級護理服務項目公示、溫馨提示,為患者家屬提供告知書和健康知識指導,增強了護患對患者的知情意識和溝通能力,融洽護患關系,有效降低了護理糾紛和投訴。
3.2 患者自聘護工比例降低
開展優質護理服務的醫院和病房,患者陪護率明顯下降,特別是聘請一對一護工的比例明顯降低。自開展優質護理服務后,自聘護工比例有所下降,減輕了患者的經濟和社會負擔,病房秩序明顯好轉。
3.3 護士責任感增強,綜合素質提升
高質量的護理服務改革,使所有護士轉變了服務理念,從病人和家屬的利益出發,從被動到主動服務,而且還對所有護士禮貌和訪問的方式進行教育,所有的護士工作認真,做一個整潔的著裝規范,文明的語言,護士和病人之間建立一個良好,護士掌握病情、治療計劃,及時溝通信息,明確護理要點,完成治療工作。這一模式提高了護士的責任心,提高護理質量,保證護理安全。
3.4 加強技術操作訓練及理論學習,提高了護士的整體技術水平
在患者對醫療需求不斷增高的今天,如果沒有過硬的技術水平和豐富的理論知識,僅靠服務態度好,也無法滿足患者的需求,護理部通過開展該項活動,制定了一系列的業務培訓計劃和考核措施,促使護士不斷學習理論知識、刻苦訓練各種技術操作、使護士的技術水平全面提升,減少了因業務技術問題引發的護理糾紛。
3.5 規范的文書管理,使護理文書記錄及時到位
記錄診斷和治療的全過程,在這項活動中,規范各種記錄系統,加強所有記錄檢查和監督,要求所有護理記錄書寫應整潔,清晰,干凈,記錄及時沒有遺漏,護士應每天檢查文件的標準化已經護理文件有沒有出現任何錯誤。
4思考
目前,全國各地的護士短缺是一個普遍現象,一個護士當上倆個甚至三個人使用。護理工作量增加,護理人員配備不足,不能滿足工作的需要。創建優質護理服務示范病房,每一個醫院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我們的護士姐妹們也投入了十二點的熱情。但是,畢竟高質量的護理服務仍處于試驗階段,我不知道多遠它可以實現。另外,現在的護士都是受到過高等教育,本科、研究生從事臨床護理工作也并不少見,這是一個巨大的護理資源浪費。
教徒式的無私無我犧牲奉獻,在南丁格爾時代可能是女性發揮自我的唯一出路,但隨著社會的發展,女性也能追求自我實現的時代,以南丁格爾式的護理使命對現代女性來說可能是走回頭路了。在后現代主義的社會中,或許除了南丁格爾精神,護理專業本身更需要正視的是:護理人員作為一個獨立的現代女性的內在需求,如何重新構建現代南丁格爾的形象與精神,才能讓護理人員在專業上得到更自由的發展,更有自尊與自信,才能讓患者享受到真實而持久的優質護理,這也是我們每一位護士或是護理管理者們值得思考的!
5結束語
在我科開展優質護理服務病房后,充分保障患者權益,滿足患者的需求,最大限度的提高患者的滿意度,提高護理質量。在患者心目中以及廣大市民中樹立良好的職業形象,也為醫院的生存和發展樹立了良好的品牌形象,不僅取得了良好的社會效益,而且取得了良好的經濟效益。
【參考文獻】
[1]曹淑貞.呼吸科開展優質護理服務辦法與效果評價.《中國高等醫學教育》[J],2013.呼吸科開展優質護理服務的方法及效果
[2]祝丹.呼吸內科開展優質護理服務的方法與效果評價.《中國實用醫藥》[J],2012.
[3]廖道榮.優質護理服務在呼吸內科開展的效果分析.《當代醫學》.[J],2014.
我們在增加教育機會方面已取得了顯著進步。通過投資基于實證的改革和提高學生學業水平的項目,聯邦政府與各州共同努力,提高學生學習標準和教學水平,并提高學生高中畢業率,為其進入大學、步入職場做準備。這些投資為各位教師、各學區和各州提供了改善最低效學校(lowest-performing schools)的有力工具。我們也在努力通過“連接學校倡議”(ConnectED Initiative),讓99%的學生在教室里連接到新一代寬帶網絡。此外,總統關于配備10萬名優秀數學和科學教師的目標已取得了進展。去年,美國中小學學生的數學和閱讀成績取得歷史最高分;高中畢業率有史以來首次高于80%;越來越多的學生通過助學金(grants)、稅收抵免(tax credits)、可承受的貸款(manageable loans)等方式負擔大學費用。另外,根據《退伍軍人權利法》,已安排130萬名退伍軍人接受大學教育。
我們在教育方面已經取得了巨大進步,但要確保教育再次領先世界,培養面向未來的高技能人才,依然有很多工作要做。預算案提出通過以下方式來實現這一目標:增加適齡兒童接受早期教育的機會;增加學生接受優質、可負擔的高等教育的機會;建立提高學生學習成果的關鍵因素的證據庫。
一、增加接受高質量、
可負擔的早期教育的機會
政府要為兒童提供接受高質量的早期教育的機會,使得他們進入幼兒園前能做好發掘自身全部潛能的準備。研究者已證實,在早期教育階段為孩子提供幫助而產生的收益遠超過投入的資金。這尤其適用于低收入家庭的孩子,與同齡孩子相比,他們經常在進入幼兒園時準備不足。
(一)全民學前教育計劃
預算案將繼續支持總統提出的里程碑式的“全民學前教育計劃”(The President’s Landmark Preschool for All Proposal),以確保全國4歲兒童接受高質量的學前教育。該計劃的目標之一是聯邦與州政府建立合作關系,為所有來自中低收入家庭的4歲兒童提供高質量的學前教育。同時,該計劃激勵各州擴展這些項目的受惠范圍,使來自中產階層家庭的兒童能接受學前教育,并出臺全日制幼兒園政策。該計劃通過提高煙草稅來獲得資金支持,這也將有利于減少吸煙者的數量。為幫助該計劃奠定堅實的基礎,預算案提供7.5億美元學前教育發展補助金(Preschool Development Grants),與2015年的預算水平相比,增加了5億美元。當前,學前教育發展補助金正幫助18個州在目標社區發展高質量學前教育項目。預算案還提供9.07億美元,為殘障兒童提供早期干預和學前服務,比2015年預算增加了1.15億美元。其中,1500萬美元被用于“為成功買單倡議”(A Pay-for-Success Initiative),該倡議旨在對學習能力不足和發育遲緩(尤其是患有自閉癥)的兒童進行早期識別和干預,通過創新公私合作關系激勵服務提供者提供更好的產品,幫助識別、發展和擴大基于實證的實踐。
(二)啟蒙計劃
美國衛生與公眾服務部(Department of Health and Human Services)的“啟蒙計劃”(Head Start)得到了預算案的創紀錄式的投入。這將比2015年預算多提供15億美元,其中6.5億美元被用于早期啟蒙計劃與兒童保育計劃,使數萬名兒童能夠接受高質量的早期教育。最近的研究表明,這將促使兒童取得更好的學習成果。另外,預算案將在未來10年中投資150億美元用于擴展基于實證的、自愿的家訪計劃(Home Visiting Programs),以資助保育員、社會工作者和其他專業人士與父母和準父母一起幫助家庭追蹤孩子的發育狀況,識別有關健康和發育的問題,并使服務者提高服務質量,利用好的教養實踐(parenting practices)促進孩子健康成長和早期學習。如同全民學前教育計劃一樣,該計劃會通過增加煙草稅來獲得資金支持。預算案在擴大接受高質量、可負擔的兒童保育機會方面進行了創歷史性的投資。
二、為所有學生的大學和職業成功作準備
各州、各學區不斷擴大教育機會使所有學生在高中畢業之時能達到嚴格的“大學與職業預備標準”(college-and career-ready standards),以便使他們為在全球經濟競爭中獲得成功做好準備。48個州和華盛頓哥倫比亞特區已經提高了學生學習標準。父母、教育者和各社區已共同努力推動低效學校(low-performing schools)轉型,為學生開啟新的學習生活。各學區在推動學生使用高速寬帶網絡方面已經取得了重大進展,衍生的個性化教學(personalized instruction)使學生能夠在校外進行學習。這些措施的實施效果是明顯的――高中畢業率達到歷史最高,學生不斷取得學術成就。但是,要確保所有學生,尤其是處境最不利的學生,做好在全球經濟中競爭的準備,依然有很長的路要走。
(一)“一號條款”項目
預算案提出,在2015年預算水平基礎上增加10億美元給“一號條款” (Title 1)項目,這是教育部最大的K-12補助項目,幫助低水平學校為高需求學生提供接受優質教育的機會。此外,預算案提出撥付1億美元以支持那些運用聯邦資金進行基于實證干預的州。預算案也將對那些幫助有學術障礙的學生達到嚴格的學術標準的項目加大投入,其中117億美元用于特殊教育,比2015年多了1.75億美元;有7.73億美元用于英語學習者,比2015年增加了3600萬美元。
(二)支持教師
預算案的可自由支配資金有30億美元,這將為教育者在教學生涯的每個階段提供有力支持。政府已經認識到將技術整合到課堂的重要性,這一投資里將有2億美元撥付給改進教育技術州補助項目(An Improved Education Technology State Grants Program),以便為教育者提供訓練和幫助,為學生提供高質量的教育。
預算案還提出一個為時5年、每年在強制支出經費中撥付10億美元的伙伴倡議(companion initiative)。這將幫助國家和地方共同努力吸引越來越多的人才從事教育行業,以滿足課堂需求,同時為教師形成貫穿其整個職業生涯的追求卓越的文化和專業發展的文化。
(三)改進高中學校
預算案設立了一個1.25億美元的競爭項目,通過促進深度學習和以學習者為中心的教學的一體化,來提高美國高中的教育質量。這一項目尤其關注“科學、技術、工程和數學”(STEM)高中,以擴大女童以及其他在STEM領域處于弱勢的群體的受教育機會。預算案也投資了5.56億美元用于學校改進補助計劃(School Improvement Grants),比2015年預算多了5000萬美元。
(四)推廣成功的特許學校模式
預算案提出撥付3.75億美元給特許學校,比2015年預算增加了1.22億美元。這一投資強調,在需要高質量教育的新地區推廣那些顯著提高處境不利學生學業水平的特許學校模式。
(五)建立證據庫并促進創新
預算案在投資創新項目(Investing in Innovation Program)上提供的資金為3億美元,比2015年預算水平增長了1.8億美元。這將為各州、各地區在重點領域提供最佳支持,如落實大學和職業預備標準、運用數據提示教學和個性化學習、改進低效學校等。從任何一個維度看,預算案都會持續推進政府去建立關于推動教育因素的更為強大的證據庫。
(六)增加土著青年的受教育機會
預算案支持印第安教育局(BIE)進行全面改革,為進入印第安教育局出資的學校的學生提供世界一流的教育,使該機構轉型為土著青年的能力建設者和服務提供者(capacity-builder and service-provider)。預算案為美國內政部(DOI)提供的資金用于如下方面:增加教育機會;提供不斷改善的教育服務和教師質量;推進語言和文化提高項目;提高寬帶和數字接入比例;重建學校并改進學校基礎設施;提供資金激勵學校創新方案,推動學校轉型。預算案也支持教育部新推出的土著青年共同體計劃(Native Youth Community Projects),有選擇地為那些提供有關文化的、協同的策略使土著兒童和青年入學與就業更便捷的土著團體提供資助。
三、為美國人提供高質量、
可負擔的大學教育
現在的美國人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需要掌握更多的知識和技能,以應對全球經濟不斷發展所提出的要求。大學教育為每個人,也為整個國家敞開機會之門。這就是為什么奧巴馬總統致力于使大學教育可負擔、易獲得,并著力實施改革,提高其質量和績效,以確保美國大學學業完成率再次在世界范圍內領先,如同上一代人所做的一樣。這一工作需要多管齊下的策略,包括強有力的佩爾助學金項目(Pell Grant Program),以增加中低收入家庭學生上大學的機會;學生貸款項目,幫助學生和家庭做出合理的財務選擇,以確保學生債務可控;重點投資美國高等教育體系,為努力學習的學生提供兩年免費大學教育,確保學生接受職業培訓或繼續深造,提供可負擔、高質量的社區學院的選擇;更加簡化、更加優化的有針對性的稅收制度,幫助家庭為孩子支付大學費用。但是,僅僅可負擔是不夠的。大學也需要幫助來自不同背景的學生,包括處境不利的、學業準備不足的學生,使他們堅持下來并最終取得成功。一些學院和州已經成功應對挑戰,并證明這是可以做到的――該預算案是建立在這些經驗以及政府已采取的提高高等教育的入學率、可負擔性、質量等舉措的基礎上的。
(一)加大佩爾助學金投入
在這一過程中,為中產階級家庭設立的佩爾助學金最大金額已增長了1000多美元,2015-2016學年度資助額度接近5800美元,預算案將通過確保佩爾助學金與通貨膨脹保持同步,來繼續履行總統提出的大學學員可負擔的承諾。預算案也提出加強佩爾助學金項目關于學生學術進步的要求,確保學生不斷取得進步并獲得學位。
(二)為努力學習的社區學院學生提供兩年免費教育,并不斷提高社區學院教育質量
預算案里有一個新計劃,確保所有美國人都有機會接受高等教育,并在高等教育中獲得成功,其目標是使兩年制社區學院如同高中一樣普及。新助學金計劃(New Grant Program)將給那些同意為社區學院每個合乎條件的學生免除學費、增加與聯邦基金相配套的資金投入、實施系列改革提高社區學院質量的各州提供資助。此外,預算案里有2億美元用于資助生涯和技術教育項目(the Career and Technical Education Program)設立美國中學后技術培訓基金(Postsecondary American Technical Training Fund)。
(三)推動稅收制度更簡單有效地幫助家庭和學生
預算案提出在設立美國機會稅收抵免政策(American Opportunity Tax Credit)基礎上,擴大、簡化、優化特定教育稅收優惠政策。
(四)使學生貸款為學生服務
預算案繼續提出“所得稅預扣”(Pay-As- You-Earn)的改革建議――一種基于收入的償還方式,以確保計劃的定位是良好的,學生貸款償是可應付的。它也支持改進貸款計劃,確保借款者能作出明確選擇。
(五)運用實證改進高等教育
【關鍵詞】區域 輕負高質
【基金項目】甘肅省教育科學規劃課題研究成果 GS[2013]GHB0098。
【中圖分類號】G63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3)11-0014-01
“輕負高質”是教育工作追求的目標,是素質教育的題中應有之義。什么是“輕負高質”教育?為什么要實施“輕負高質”教育?如何實施“輕負高質”教育?面對這些追問,引發并促使作者對區域性推進“輕負高質”教育的理論與實踐問題進行研究。
一、區域性推進“輕負高質”教育的行動策略
要實現區域推進“輕負高質”教育的任務,必須實施相應的行動策略。從任務相關者來講,行動策略主要包括政府主導策略、學校主體策略、家庭配合策略和社會協同策略。
(一)政府主導策略
政府主導就是要把發展教育置于全面小康社會建設、人力資源強國建設、和諧社會建設的宏觀背景下來統籌謀劃,運用政府部門的行政權威和協調能力,在推動教育改革發展的主要環節上發揮主導作用。就推進實施“輕負高質”教育來說,縣一級政府及教育行政部門的主要職責是理順教育管理體制,加大教育經費投入,堅持依法治教,加強督政督學,培育先進典型,營造良好環境。政府之所以要在推進“輕負高質”教育中發揮主導作用,因為基礎教育實行分級管理,學生過重的負擔主要發生在基礎教育階段,而且是一個需要綜合治理的問題。因此,縣一級政府及其教育行政部門應該在推進“輕負高質”教育問題上體現自己的執政能力,努力辦好讓人民群眾滿意的教育。
(二)學校主體策略
學校主體策略就是學校是“輕負高質”教育的實施主體。學校要提高實施“輕負高質”教育重要性的認識,精心規劃,科學實施。要把教學改革、教學管理的工作任務分解到各職能機構、教研組和各位教師,并對落實執行情況進行督促、檢查、考核和表彰。要切實加強教育研究,努力提高教育改革的實效。
(三)家庭配合策略
家長是重要的教育資源,學校教育與家庭教育要很好地結合起來,消除家長對“輕負高質”的疑慮,避免“學校減負,家長加負”,“表面減負,實際照舊”,“校內損失校外補”的現象,避免“減負”的反彈和回潮。要指導學生在“減負”后學會學習、活動、休息的合理安排,促進身心健康發展。
(四)社會協同策略
任何重大的教育改革離開了社會的支持必定是難以為繼的。教育部門要主動出擊,加強教育理念的宣傳和引導,呼吁全社會都來關心和支持學生“減負”。各類新聞媒體、出版部門、用人單位和社區等都要承擔起教育責任,協同教育系統實施“減負”行動。
二、區域性推進“輕負高質”教育的運作機制
區域性推進“輕負高質”教育本身是一個工作系統,該系統的組織之間相互作用的過程和方式構成了工作的機制。為了保證工作系統的正常運作,必須建立健全的運作機制。
(一)資源配置機制
教育資源配置機制對教育發展具有相當大的影響。資源配置機制包括資源配置的方向、結構、方式及對資源深層次的開發利用等。
(二)教育評價機制
教育評價有級次之分,主要有政府對教育行政部門工作的綜合評價、教育行政部門對學校工作的評價、學校對教師工作的評價、教師對學生的評價。教育評價引導著教育工作、學校工作的前進方向。為了使“輕負高質”教育得以順利推進,特別是教育行政部門對學校工作的考核評價,學校對教師工作的考核評價要突出“輕負高質”的方向,并在實踐中逐步完善。同時,建立在對初中畢業生綜合評價基礎上的高中招生制度也要進行配套改革,引導學校全面提高辦學水平和學生全面發展。
(三)監督激勵機制
發揮教育督導機構的職能作用,規范學校辦學行為,開展經常性的“減負”專項督查,執行好的予以肯定,違規的責令整改,情況嚴重的甚至可以嚴格“矯枉過正”,積極發現、挖掘“輕負高質”的先進典型,推廣其經驗,創建有利于推進實施“輕負高質”教育的良好氛圍。
(四)政策保障機制
區域性推進實施“輕負高質”教育,必須構建合理規范、相對穩定的政策保障機制。在素質教育的大框架下,教育行政部門要出臺有效的“輕負高質”教育系列指導性政策。政策不僅要執行,而且要進行評估,使之具有適應性。
三、區域性推進“輕負高質”教育的重點環節
區域性推進實施“輕負高質”教育,必須抓住重點工作環節,主要應抓好五個環節:
(一)增加學生自主支配的時間
學校要遵循學生的身心發展規律,規范辦學行為,還給學生自主學習,自由活動和正常交往的時間。讓學生在相對寬松的環境里,在老師和家長的指導幫助下多參與一些有意義的活動,努力積累知識,鍛煉技能,拓展視野,提高素質。
(二)提高教師的專業素養
教師要增加知識儲備,提高專業素養,提升教育教學技能,探尋有效的教學方法,設計科學的訓練方案,精選習題,避免題海戰術,節省學生的時間資源,實現“輕負高質”的目標。
(三)加強校長的課程領導力
校長要重視教學思想和理念的引領,加強對課程設置和教學計劃安排的指導,完善教學工作制度,努力提高課堂教學效率,讓課堂成為“輕負高質”的主陣地。
(四)推進課堂教學革命
“輕負高質”教育的主陣地在課堂,突破口也在課堂,因此,課堂教學的高效率高質量是一把打開“輕負高質”之門的“金鑰匙”,要把推進課堂教學革命作為實施“輕負高質”教育的重中之重來抓,加強集體備課組建設,加強課堂優質教學模式研究,建立“輕負高質”的課堂教學范式,努力把每一堂課打磨成精品課,切實提高課堂教學質量。
(五)改進學校工作考核辦法
教育行政部門考核學校工作不能過于看重升學率,要注重考核的過程性和全面性。對于教育行政部門著力推進的“輕負高質”行動,學校工作考核中應予重點體現,以發揮考核的導向作用,調動學校的積極性,自覺做教育改革的倡導者,促進者和實踐者。
“輕負高質”彰顯了新的發展階段富有時代氣息的教育理念,“輕負高質”承載了當代教育工作者太多的期望和追求。盡管我們對“輕負高質”津津樂道,但是擺在我們面前的教育現狀并不令人樂觀。影響學生負擔的最重要因素是學生因素和學校因素,因此,我們在考慮“減負”措施時,必須對癥下藥。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