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農村現代化治理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關鍵詞:農村水利建設;評價指標體系;分層法
農村水利建設是基礎,興修水利設施目的不僅在于農業灌溉、防洪防澇以及解決村民飲食問題,更在于透過水利建設評估現代化農業發展進程,明確農村水利在滿足農業生產以及農村經濟發展、農村生態建設等方面發揮的作用,更好地評估農業綜合生產能力。
1農村水利現代化建設內涵
1.1內涵當前,可以將農村水利現代化建設概括為增強農業綜合生產能力,改善農戶生活質量,保障現代化農業建設與生產,改善農村生態環境等幾個方面。農村水利現代化建設始終注重“以人為本”,將農戶利益作為根本,用現代化生產理念武裝農戶,落實人與自然協調發展的先進理念,用現代化管理經驗武裝農村水利,用現代化思想指導農村水利,從而實現農村水利與農村經濟建設的協調、和諧發展[1]。農村水利現代化評價研究發展起步較晚,很多研究方法不成熟,西方國家應用到AHP與BP神經網絡,結合當地農村水利實際情況構建了現代化評價模型,可依據模糊可變評價模型對農村水利現代化進行評價,但應用效果不顯著。因此,進一步加強對評價指標的研究與應用很有必要。
1.2評價指標分析要想使構建的指標合理、科學,與農村發展實際契合,就需要對農村水利現代化發展水平進行全面評價,指標必須體現出農業現代化建設水平與進程。農村水利現代化評級指標包括水資源開發利用、給排水工程、防災減災及農村水環境保護等,涉及到社會、經濟、生態及政策,在充分借鑒沿海發達地區村鎮水利現代化標準,結合地區發展實際構建農村水利現代化評價指標體系。
1.3農村指標閾值分析與等級劃分采用定性預測與定量預測確定閾值,該文確定的閾值為農村當前水利現代化到2020年所能達到的現代化水平。將閾值分為:蓄水工程達標率90%;應急通訊設備無物資、人力保障90%,應急預案完善度80%,供水保障能力85%,農業生產總值用水量410m3/萬元,灌溉水有效利用率0.7,萬元工業增加值取水量31m3/萬元,農村飲水安全達標率100%,旱澇保收面積比80%,鹽漬化面積比8%,地下水超采面積比3%,基層水利服務機構配置比95%。評價指標獲得的評價結果無物力意義,值介于0~1。因此,對數值劃分評價等級,給予其對應的物理意義,能得出評價結果表示的等級,進一步對農村水利現代化水平進行衡量與評估,嚴格按照農村水利建設現狀與既有規律將評價等級分為4大類[2,3],分別為:全面實現現代化,評價指標取值區間為1.0;現代化高等水平,評價指標取值區間為0.8~1.0;中等水平0.5~0.8;初等水平0.0~0.5。
2基于組合賦權的綜合評價法
2.1評價指標標準化鑒于農村水利現代化評價指標眾多,涉及各領域,且不同指標量綱存在差異,不能僅采用加權合并計算,需對各個數據預處理,應用相對比值可彌補量綱差異。
2.2定性指標定量化農村現代化評價指標中定性指標有2個,鑒于評價過程中應用到的評價指標均為定量數據,需使用定性變量(x)與定量變量(y),x、y相互映射才可以得到某一定量數據。定量需滿足以下條件:x=0時,y=0;x取最大值,y=1;y(x=0)與y(x=1)間差異拉大,這樣才能將兩者差距體現出來[4]。
2.3模型求解本次研究評價指標結構為層次性的,共設有2個層次,一級指標5個,12個二級指標,每一級均設計應用了重要性調查表,可得到一級指標相對重要程度。農村減災防災權重為0.22,對應二級指標為:蓄水工程達標率;應急通訊設備無物資、人力保障、應急預案完善度。水資源開發利用權重0.16,對應二級指標為供水保障能力,灌溉水有效利用率,農業生產總值用水量,地下水超采面積比,萬元工業增加值取水量。村鎮給排水工程權重為0.14,對應二級指標為農村飲水安全達標率。農田灌溉排水工程權重為0.14,對應二級指標為旱澇保收面積比、鹽漬化面積比。農村水利管理權重0.12,對應二級指標為基層水利服務機構配置比。在水利建設評價過程中存在某項指標缺失的問題,但該指標不被認為達到閾值,而最常用的方法就是將權重分攤到其他評價指標上,分攤后得到的權重應用在該地區綜合評價中。采用層權內權重可按照比例分攤法對權重分攤。假設某區域未達到蓄水工程達標率,權重0.36按0.68∶0.51∶0.41的比例分攤到應急通訊設備物資、人力保障完善度上或者應急預案完善度上;如果缺失蓄水工程達標率、應急通訊設備物資、人力保障完善度,農村減災防災權重調整為0,按照0.14∶0.12∶0.16∶0.19的比例分攤到其他指標上。依據樣本數據特征排序并調整,獲得綜合權重[5]。
3結語
通過對農村水利現代化評價指標體系構建與應用進行了分析,總結專家經驗成果,結合地區實際情況,對主觀權進行重新修正,不僅可以應用在地區間樣本綜合評價上,還可以應用在自我評價中,作為農村水利現代化評價手段。
參考文獻:
[1]索妮.縣域水利現代化指標體系研究[D].揚州:揚州大學,2013.
[2]嚴玲.蘇南縣域水利現代化指標體系及評價方法研究[D].揚州:揚州大學,2013.
[3]劉洪超,楊路華,陳凱,等.我國農村水利現代化評價指標體系與評價模型[J].水利經濟,2015(4):15-18,23,77.
[4]耿鵬森.淮安市農村水利現代化推進模式與保障措施研究[D].北京:中國農業科學院,2013.
指出:“自強不息、厚德載物的思想,支撐著中華民族生生不息、薪火相傳,今天依然是我們推進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強大精神力量。”推進農村社會治理能力現代化,需要大力發揚中華民族拼搏進取、奮發有為的精神,積極發展農村經濟,提高農民生活水平。由于多方面的原因,當前我國許多農村集體經濟相對比較薄弱,農民生活水平還比較低,嚴重制約了農村社會治理能力的提升。民俗是一個國家或民族廣大民眾所創造、享用和傳承的生活文化。它起源于人類社會群體生活的需要,在特定的民族、時代和地域中不斷形成、擴布和演變,為民眾的日常生活服務,我國傳統民俗事象豐富多彩,分布廣泛,文化內涵深厚,具有支持發展經濟的優越條件。因此,推進農村社會治理能力現代化,必須合理利用農村現有的傳統民俗資源,把傳統民俗資源打造成農村發展經濟的優勢,打造成為農民致富的重要產業。充分發掘傳統生產工藝,發展實體經濟,以增強農村經濟實力。江西歷史悠久,有著豐富、特色鮮明的傳統民俗,其中許多傳統民俗資源具有產品開發的重要價值。進賢文港的制筆生產工藝民俗就是其中之一。進賢縣文港鎮是北宋著名詞人晏殊的故里,具有制筆的悠久歷史,是聞名遐邇的毛筆之鄉,被譽為“華夏筆都”。文港傳統制筆工藝聞名遐邇,唐代王勃在滕王閣序中有“光照臨川之筆”的贊美(文港原屬古臨川縣管轄)。新時期以來,進賢縣文港鎮充分利用制筆的特色工藝民俗,打造成為“全國重要的文化用品生產營銷基地”。文港的“一支筆”,成為文港走向全國乃至全世界的“名片”。到2012年,文港鎮制筆企業發展到3000多家,毛筆、鋼筆、水筆、中性筆產銷量達17.5億支,實現總產值35.83億元。全鎮從事文化用品產業的勞動力17500.人,占勞力總數的70%,在外經銷人員1萬多人,文港鎮則因為傳統制筆產業成為全國特色鮮明的工貿大鎮。除了進賢縣文港制筆之外,江西還有生產文房四寶的悠久歷史和特色工藝,象鉛山縣連四紙、婺源縣龍尾硯和星子縣金星硯、婺源縣徽墨等這些傳統民俗文化瑰寶將發揚光大并形成生產基地。這些基地建成以后,將形成具有傳統民俗特色的文房四寶產品,既傳承了傳統民俗文化,擴大知名度,又將給當地帶來明顯的經濟效益,促進農村經濟社會發展和農民增收。充分發揮傳統民俗文化資源豐厚的優勢,把傳統民俗文化資源轉化為文化產業的開發。如充分挖掘江西傳統民俗文化資源,精心打造并成功上演的大型歷史風情歌舞《神奇贛鄱》,驚艷了所有觀眾。九江以展示九江本土的民俗飲食、工藝、文化產品為核心,打造“九江民俗文化產業園”,把傳統民俗文化和文化產業經營結合起來,將九江地區特有的傳統文化、特色小吃、手工藝品、非物質文化遺產等民俗風情在園區集中展示。
2013年南昌舉辦民俗文化節進行民俗文化展示。贛南采茶戲、樂安蛋雕、青花瓷樂、瓷板畫工藝展、瑞金竹編一一亮相古老的贛鄱民俗歷經千百年歷史的洗禮,依然光芒萬丈,向大眾呈現贛鄱大地的奇特魅力。這些依附于傳統民俗文化而打造的文化產業具有極大的生命力,讓更多的農民走出家門,拓展了視野,帶動了農村生產,推動了農村經濟發展。積極發展具有傳統民俗文化特色鄉村旅游業,最大限度地吸納農村群眾在當地就業、增加收入。近年來,江西利用其“風景這邊獨好”獨特的傳統民俗文化資源,大力發展民俗文化旅游,形成了江西民俗旅游的特色,有力地促進了當地經濟發展和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如在歷史發展的過程中,江西形成了具有以吉安、撫州等地為代表的贛中古村落及建筑群,以贛南客家為代表的圍樓建筑群和以婺源為代表的徽派古村落及建筑群,這些古村及其古建筑群經歷了幾百年甚至上千年的發展史,具有極高的文化價值和藝術價值,在全國具有較高知名度。如有被譽為“千古第一村”的樂安流坑村、被譽為“中國最美麗的鄉村”婺源古村落群、安義千年古村落、吉安漠陂古村、楊村燕翼圍等古村落和古建筑群,特別是婺源古村落的建筑,是當今中國古建筑保存最多、最完好的地方之一。近年來,這些古村因勢利導、因地制宜,大力發展鄉村旅游業,帶動鄉村旅游經濟發展。以婺源為例,2012年全縣以開展傳統民俗文化資源旅游為主的第三產業得到迅猛發展,全年共接待游客839萬人次,門票收入2.14億元,綜合收入43億元,占GDP比重達47.2%。目前,江西全省積極開發利用本地獨特的民俗文化資源,旅游業發展蒸蒸日上,成為建設富裕和諧秀美江西和農村脫貧致富的重要支撐??梢姡l展傳統民俗文化旅游,不但讓農民在家門口致富,還使得傳統農村成為農民宜業宜居的新家園,成為現代江西的重要名片。
二、弘揚優秀傳統民俗文化是豐富農村文化生活、凈化農村社會風氣、增強農村社會凝聚力的重要手段
中華文化源遠流長,積淀著中華民族最深層的精神追求,代表著中華民族獨特的精神標識,為中華民族生生不息、發展壯大提供了豐厚滋養。中華傳統美德是中華文化精髓,蘊含著豐富的思想道德資源,努力用中華民族創造的一切精神財富來以文化人、以文育人。當前我國許多農村社會具有傳承著中華文化精神的文化遺存,這些文化遺存在豐厚的傳統民俗之中。這些優秀傳統民俗在歷史上起著非常重要的道德約束、民間教化、凝聚人心的作用,這些傳統美德已經深入人心。在推進農村社會治理能力現代化的過程中,要充分利用傳統民俗文化在農村社會中的獨特作用,感受農村淳樸的民風,弘揚農村社會正氣,增加正能量。推進農村社會治理能力現代化,應當積極發揮傳統民俗節目活動在豐富農村文化生活中的重要作用,進一步促進社會和諧。在我國,歲時節日具有悠久的歷史。所謂歲時節日,就是與天時、物候的周期性轉換相適應,有固定的節期和特定民俗活動的時日。它們是先人將自然時間進程與社會活動節律有機結合的節日,體現著傳統文化中“天人合一”的觀念。
傳統節日是維系社會人際關系和諧、增強社會團結的重要紐帶。傳統節日往往伴隨著豐富的慶典、集會、娛樂、游戲活動,如正月拜年、元宵舞龍觀燈、清明踏青、端午賽龍舟、中秋賞月、重陽登高、除夕守歲等多種多樣的民間活動。這些異彩紛呈的節慶活動不但豐富了人們的精神文化生活,還有助于人們調整情緒、鼓舞精神,從而使人際關系更加和諧,社會秩序也更加推進農村社會治理能力現代化,應當利用傳統民俗文娛活動的力量,移風易俗,凈化社會風氣。我國傳統民俗在其形成和演變過程中,以各種娛樂的方式進行表達,極大地豐富了農村文化生活。比如被譽之為“中國古代舞蹈活化石”的南豐儺舞,。原是沿襲古代驅鬼逐疫的儀式“驅儺”,歷經改革創新,逐漸演變成為南豐鄉間的民間舞蹈。在南豐,上百個儺班出坊春節期間進行跳儺,送福迎祥,娛神娛人,聯絡族眾,和諧鄰里。鄉民又將儺舞、儺儀與戲曲演出、燈彩游藝、民俗禮儀等結合起來,縱情歡愉,宣泄情感,豐富了鄉村文化生活,滿足了廣大群眾對美好未來的企盼,也在一定程度上凈化了農村的社會風氣。推進農村社會治理能力現代化,要利用農村傳統民俗文化資源,強化文化認同和教化功能。農村源遠流長的村史、富有歷史感的建筑和文物、流傳悠久的歷史人物等,其潤物細無聲的教化效果往往勝過那些華麗但空洞的道德說教。如民間的祭祖活動就鮮明地體現了古代“孝”文化在民間的傳承?!靶ⅰ辈粌H體現在對死去先祖的隆重祭奠,更表現為對活著長輩的孝順?!鞍偕菩橄取?,對于我們在傳統“孝”文化的基礎上培育與現代社會相適應的“孝”文化是有積極作用的。在江西,被稱為“中國古戲臺博物館”的樂平,有著數量眾多、藝術絢麗、風格獨特的戲臺建筑,因此樂平也被稱為“贛劇之鄉”。傳統社會的樂平人不但利用戲臺唱戲來豐富生活,還把戲臺唱戲作為促進社會和諧的重要手段。唱戲的戲文都是弘揚正義、揚善罰惡、倡導兒女孝順的內容;戲臺建筑富有傳統文化內涵的楹聯和匾額、戲文人物浮雕,不但工藝精湛,增添了古戲臺的風采,而且寓意深長,不斷潛移默化地影響著人們的思想感情,增進了農村社會的團結?!凹訌妼炐銈鹘y文化思想價值的挖掘和闡發,維護民族文化基本元素,使優秀傳統文化成為新時代鼓舞人民前進的精神力量。”傳統民俗文化作為傳統社會的生活事象,具有民心凝聚和向心功能,是中國人價值觀念、生活方式的重要載體。如傳統民俗中的民間信仰對構建和諧社會建設具有重要意義,這個意義就在于對普通百姓進行道德教化,通過民間信仰文化豐富民眾的人生觀、價值觀、倫理觀,進而影響社會群體的道德意識、人際交往和生活習慣。這些優秀傳統民俗可以重塑現代農村的文化價值觀念,為基層黨委政府加強農村社會管理、推進農村社會治理能力現代化營造積極氛圍。
三、弘揚優秀傳統民俗文化是有效化解鄉村矛盾、維護社會穩定的重要途徑
同志指出:“一個國家選擇什么樣的治理體系,是由這個國家的歷史傳承、文化傳統、經濟社會發展水平決定的,是由這個國家的人民決定的?!盻我國是一個具有五千年歷史的文明古國,歷史的發展形成了以“和諧”為主題的中華文化精神,積淀了極為豐厚的優秀民俗文化遺產。民俗的作用就是在于根據特定條件,將某種方式予以肯定和強化,使之成為一種群體的標準模式,從而使社會生活有規則的進行。推進鄉村社會治理能力現代化,同樣需要發揮傳統文化的和諧思想,有效化解農村社會矛盾,促進社會和諧,切實維護社會穩定。當前,我國農村社會面貌與社會環境發生了深刻的變化,但傳統民俗、傳統習慣并沒有消失,還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人們生活。受傳統文化的長期影響,我國農村依然是一個熟人社會、人情社會,人們之間的禮俗、人情難于輕易改變。民俗是社會規范的重要方面,推進農村治理能力現代化,有效化解農村矛盾,還需要考慮到當地風俗,照顧到鄉村人情。近年來,影響農村社會穩定的各種矛盾日益突出,有效化解農村社會矛盾,既需要法律的手段和行政的低限度實施,也要發揮傳統民俗的力量。農村社會治理的事實證明,通過靈活地處理民問風俗與法律和行政的沖突,賦予了法律和行政以某種具體的鄉土性很濃的人文關懷,回應人們的現實需求,就能夠解決實際問題。經驗告訴我們,傳統民俗與現行法律和行政管理的有效配合、相輔相成,能夠進一步提升農村社會治理現代化水平。傳統民俗是深深積淀于社會中的傳統意識,是普通百姓日常生活和精神世界的重要內容和表達形式。推進農村社會治理能力現代化必須重視具有傳統民俗文化在制訂村規民約中的引領作用,進一步規范村民的日常行為,形成與現代社會相適應的道德水平。幾千年來,優秀傳統民俗形成了與之相適應的道德規范并廣泛根植于民眾的社會生活和日常觀念之中。
民俗文化就其實質而言就是人們在長期生產實踐和社會實踐中創造的語言和行為模式,或者說它是民眾共同創造和遵守的行為規則。深入總結在廣大農村社會中具有正面影響力的傳統道德觀念,并將其轉化為鄉規民約,使傳統優秀道德成為村民自覺的行為規范,把傳統道德約束與村民自律、村組織管理有效結合起來。當前,江西各地積極利用本地的優秀傳統民俗文化中的正能量,制定了許多村規民約,有效地維護了村民的利益,化解了農村長期存在的矛盾糾紛,促進了農村社會的長期和諧穩定。如資溪縣將推進和諧秀美鄉村建設活動的有關要求寫進“村規民約”,營造了優美、潔凈、文明的人居環境¨;星子縣通過制訂村規民約看榮辱,新余市渝水區通過制訂村規民約看美德;宜黃縣則把村規民約上掛歷,把村規民約印在掛歷上,讓老百姓天天都能看到,規范了村民行為,對爭做文明村民可起到積極作用。從這些村規民約我們可以看到,優秀傳統民俗不僅規范著社會成員的行為方式,更重要的是維系著群體或民族的文化心理。傳統民俗文化起作用并非來自它的強制性或威懾感,而是來源于它在人們心目中的社會秩序的安全感、家族血緣的親近感、共同文化的認同感。江西眾多的民間村規民約出于培育鄉里、鄰里和睦相處的親近感的愿望,潛移默化地影響人們的觀念和行為,是促進農村社會和諧的有效途徑。
四、弘揚優秀傳統民俗文化是構建和培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重要內容
為進一步提升農村社會治理能力現代化提供堅實的精神保障指出:“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要大力培育和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和核心價值觀,加快構建充分反映中國特色、民族特性、時代特征的價值體系。堅守我們的價值體系,堅守我們的核心價值觀,必須發揮文化的作用。民族文化是一個民族區別于其他民族的獨特標識。要加強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挖掘和闡發,努力實現中華傳統美德的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積淀著中華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包含著中華民族最根本的精神基因,代表著中華民族獨特的精神標識,是中華民族生生不息、發展壯大的豐厚滋養。作為一種常見的文化現象,民俗是千百年來民眾所創造的知識和認知系統,是人們在日常生活中靠口頭和行為傳承的一種文化模式,是優秀傳統文化中最貼近民眾生活、最具生命力的部分,體現著中華文化的核心精神,是中國廣大民眾的立身之本,是五千年中華傳統文化賡續不斷的源泉,應該成為當代構建和培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重要精神來源之一。“吉祥”一直都是中國人的共同觀念和人生祈望。自古以來,中華民族的吉祥心理根深蒂固,不論遇到什么困難,中國人都會從最樂觀的方面去積極思考,在困境中獲得平衡的心態,期望最好的結果。如中國的年畫,吉祥是年畫表現的主題。年畫歡樂、詼諧、幽默、吉慶、紅火、熱烈,充滿著蓬勃的生命活力與樂觀主義精神,顯示著鮮明的民族性格和強烈的民族意識和剛毅自信、艱苦卓絕、勤勞質樸、向往美好、富于理想、自強不息的民族品格,無不在年畫這一民間藝術中反映出來。在廬陵古民居裝飾中,祈福納吉包括招財進寶、延年益壽、交合化育、功名利祿、大福大貴等內容,如“龍鳳呈祥”、“鳳穿牡丹”、“喜鵲登梅”、“麒麟送子”、“福壽雙全”、“八仙慶壽”、“三星高照”、“五子登科”、“加官進爵”等。在贛南客家民居建筑中,隨處可見有各種符號文字和吉祥圖案等,特別是古村落的民居建筑其門樓上的磚雕、大門兩邊的對聯、廳堂歇檐兩側或廂房山墻上鑲嵌的磚刻家訓格言等等,所有這些幾乎全是儒雅的漢字文化和耕讀歷史傳統的表象,這些喜聞樂見的樸素語言蘊含了豐富的意義,表達著人們對生命價值和人生精神的關注,對生生不息、家族興旺的企盼,對富裕、美滿生活的向往,以及對自身生活品質的追求。人們不僅通過繪畫和雕刻表達著對美好生活的向往,還通過匾額、楹聯、家訓等無處不在的文字,浸泡在吉祥的祝福之中。它們是雕刻的寶庫、書畫的海洋,人們以這種獨特的形式,書寫著心中的期盼,傳達著人生希望。這些傳統年畫和民居建筑所蘊含的道德價值理想和人生精神,是我國構建和培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重要精神資源。江西自古商業氣氛濃厚,到明清時期形成了在我國具有重要影響的江右商幫。江右商幫在發展的過程中形成了許多具有中華傳統美德的商業文化傳統,其中有“講究信用”、“和氣生財”、“艱苦創業”“團結互助”和“回報家鄉”等優秀美德。江西商人吃苦耐勞,極為講究職業道德,如浮梁商人朱文熾在經營茶葉時,每當出售的新茶過期后,他在與人交易的契約上均注明了“陳茶”二字,以示不欺。
一、農業現代化面臨的問題
我國經濟發展進入新常態、經濟增速放緩。隨著國內外經濟環境的變化和長期粗放式經營積累的深層次矛盾逐步顯現,農業持續穩定發展面臨的挑戰前所未有,主要包括以下幾個方面:一是農業利潤空間受到擠壓,國內主要農產品價格高于國際進口價格,而我國農產品的生產成本仍在不斷上升。其中土地、勞動力等生產要素價格持續攀升,特別是人工成本快速上漲。大多數地區均面臨農村勞動力高齡化、務農勞動力面臨“斷代之憂”。以前是農忙才缺工,現在是一年四季都缺工。年輕農民都外出打工,不會種地,也不愿種地,農村務農的大多都是60歲以上的“高齡農民”。農業新型經營主體尚未培育成熟、壯大,務農勞力萎縮的問題卻已擺在面前。二是耕地、淡水等資源緊張,地減水缺的局面仍將持續。過去粗放的農業發展方式導致農業生態環境受損,水質污染、用水浪費、地下水超采等問題突出。三是目前耕地流轉“非糧化”現象已經比較普遍。
二、支持農業現代化的建議
(一)打政策“組合拳”,確保“大糧倉”豐產增收,強化農業科技創新驅動作用
1.全力扶持現代農業綜合配套改革試驗區。發展現代農業綜合配套改革試驗區,探索推進農業現代化。利用政策優勢,大力支持高標準農田建設和現代農業產業園區建設,持續加大全方位支持力度,支持糧食增產、農民增收。
2.積極扶持強化農業科技創新驅動作用。農業發展要靠科技,發展生物育種、智能農業、農機裝備、生態環保等領域均需要資金。我行可以加大對生物育種、智能農業、農機裝備、生態環保等領域的扶持力度。
(二)大力扶持農村土地整治,改善農業生態環境,促使農業發展方式轉變
1.大力扶持農村土地整治,提高土地的集約和節約利用水平。通過實施城鄉掛鉤規劃方案,對農村居民點布局進行合理調整,使得分散零碎、占地面積大的農村建設用地有所改善,集約和節約利用程度得到提高,土地的集約利用水平得到大幅度提高。同時,田塊將更加成塊、成形,農田水利設施也將更加完善,耕地的產出效益將會增加,其耕地的集約利用水平也會得到相應的提高。轉變農業發展方式,扶持由粗放經營轉向可持續的集約化經營上來。
2.加大水利基建投資,大力扶持發展節水農業。集中力量加快建設重點水源工程、江河湖泊治理骨干工程、節水供水重大水利工程等,加快大中型灌區續建配套與節水改造,加快推進現代灌區建設,加強小型農田水利基礎設施建設。積極創新投融資機制,扶持這些水利工程建設,以確保農業增產增收。另一方面,我國是一個水資源極其短缺的國家,推進農業現代化必須要大力扶持發展節水農業——高效節水灌溉。必須幫助農民樹立節水理念,助力農民探索發展高效節水灌溉。
3.扶持農業生態治理,改善農業生態環境。加強農業面臨污染治理,深入開展測土配方施肥,大力推廣生物有機肥、低毒低殘留農藥,開展秸稈、畜禽糞便資源化利用和農田殘膜回收區域性示范,按規定享受相關財稅政策。落實畜禽規模養殖環境影響評價制度,大力推動農業循環經濟發展。扶持啟動重金屬污染耕地修復試點。搞好這些農業生態環境的治理,保證農副產品的質量安全,關系到人民福祉。我行要加大扶持農業生態治理。對退耕還林還草工程,大力推進重大林業生態工程,加強營造林工程建設,發展林產業和特色經濟林等進行融資支持。積極扶持林業產業大發展,以切實改善農業生態環境,確保農業增產增收。
(三)加快構建新型農業經營體系,推進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
一、我市當前突出的三類農業環境問題
1、現代化農業生產帶來的各類污染。
我市化肥、農藥的施用成為提高土地產出水平的重要途徑。據2008年統計,全市化肥施用量為519946噸,農藥有效含量使用量1532.23噸,作物病蟲害發生面積為2977.07萬畝次,遠遠超過安全上限。此外,化肥、農藥利用率低、流失率高,不僅導致農田土壤污染,還通過農田徑流造成了對水體的有機污染、富營養化污染甚至地下水污染和空氣污染。由于我市新農村建設的示范村、推進村種植業生產水平相對較高,此類污染十分嚴重。
設施農業的普及,地膜污染也在加劇。近20年來,農膜年使用量4733噸,其中地膜3096噸,使用面積47329公頃。農膜回收率僅為35%,此類污染在發達地區尤其嚴重。
2、由于小城鎮和農村聚居點的規劃、基礎設施建設和環境管理滯后,造成人居環境污染。
隨著現代化進程的加快,小城鎮和農村聚居點規模迅速擴大。但在“新鎮、新村、新房”建設中,規劃和配套基礎設施建設普遍未能跟上:大部分城鎮只重視編制城鎮總體建設規劃,忽視了與土地、環境、產業發展等規劃的有機聯系,規劃之間缺位或不協調,農村聚居點則缺少規劃,使城鎮和農村聚居點或者沿公路發展,形成馬路和帶狀集鎮,或者與工業區混雜。小城鎮和農村聚居點的生活污染物則因為基礎設施和管制的缺失一般直接排入周邊環境中,造成嚴重的“臟亂差”現象。每年產生的農村生活垃圾,幾乎全部露天堆放,農村生活污水幾乎全部直排,使農村聚居點周圍的環境質量嚴重惡化。尤其值得注意的是,在我國農村現代化進程較快的地區,這種基礎設施建設和環境管理落后于經濟和城鎮化發展水平的現象并沒有隨著經濟水平的提高而改善,其對人群健康的威脅正在與曰俱增。
3、鄉鎮企業和集約化養殖場布局不當、治理不夠,產生工業污染。
農村工業化是中國改革開放30年間經濟增長的主要推動力,受鄉村自然經濟的深刻影響,這種工業化實際上是一種以低技術含量的粗放經營為特征、以犧牲環境為代價的反積聚效應的工業化,不僅造成污染治理困難,還導致直接污染的危害。目前,鄉鎮企業廢水COD和固體廢物等主要污染物排放量占工業污染物排放總量比率呈上升趨勢,而且鄉鎮企業布局不合理,污染物處理率也明顯低于工業污染物平均處理率。
與鄉鎮企業存在類似污染問題的是,近些年來在人口密集地區尤其發達地區蓬勃發展起來的集約化畜禽養殖,其污染危害更加嚴重,不僅會帶來地表水的有機污染、富營養化污染、大氣的惡臭污染、甚至地下水污染,畜禽糞便中所含病原體也對人群健康造成了極大威脅。
另外,農村由于污水灌溉和堆置固體廢棄物,大量承載了工業污染的轉移,導致了土壤的重金屬污染以及延伸的食品污染。我市污灌面積已達2。余萬畝,約占總灌溉面積的10%。
二、我市農業環境污染的本質和成因
1、由于重視程度不夠,加之農村現代化以及農村環境污染的特點,導致目前的我市環境管理體系及農業技術推廣體系難以應對污染問題。
2、財政渠道的資金來源不夠,導致污染治理不力。
3、扶持措施不力,導致農村污染治理的市場化機制難以建立;治理模式不適,導致農村污染治理效率不高。
4、農村的環境保護長期受到忽視,農業環保政策、機構、人員以及基礎設施均供給不足。
三、我市新農村建設中生態環境保護的對策
1、建立健全農村環境保護基本制度體系
目前我國對農村環境污染問題的法律法規還不夠健全,因此,應從環境立法的角度入手,制訂農業生產、污染物排放與控制等方面的環境標準,規定各級政府和環保、農業等相關部門的環境法律責任;其次,要對農村環境建設和污染治理提供政策扶持,在征地、用地、稅收等各方面給予優惠,建立有效的公共服務投入與收費機制;第三,要把一些行之有效的環境法律制度應用于農村環境保護,如環境影響評價制度、環?!叭瑫r”制度、排污收費制度等,以加強預防性環境管理,強化管理環境的經濟手段。
2、突出農村環境保護規劃的先導作用
將農村環境保護體現在國家和地方的有關計劃和規劃中。在地方規劃中應堅持經濟建設、城鄉建設和環境建設同步規劃、同步實施、同步發展??h域環境保護規劃的重點內容應是環境功能區劃和環境保護控制性規劃,有條件的應編制縣域環境容量規劃。通過編制小城鎮和新農村建設規劃、工業園和畜牧園區規劃,逐步實現人居環境和生產環境的分離。按照經濟建設與環境建設同步規劃、同步實施、同步發展的原則,注重區域環境規劃和經濟社會發展規劃的協調。
3、轉變農村經濟增長方式和農業科技推廣模式
解決農村面源污染的根本途徑是改變現有的農業生產方式。首先,要大力倡導發展農業循環經濟。生態農業是農業循環經濟的主要表現形式,各縣市區要因地制宜發展各種合理、高效、協同、循環的生態農業模式,通過發展生態農業調整優化農業增長方式,避免農藥、化肥帶來的面源污染,達到經濟、社會和生態效益的統一;其次,要加強綠色農業栽培等實用技術的研究和農村推廣體系的重建,在農藥、化肥禁止使用方面加強國家的強制性。
4、加強農村污染治理的集中化和市場化導向
生活污水集中處理和生活垃圾處理等人居環境基礎設施建設要滿足最小經濟規模條件,一般聚居點的人數要達到500人以上,因此,一方面要在規劃引導人口適當集中的基礎上,相應引導鄉鎮工業、規模化畜禽養殖企業的園區集中,使人居生活環境污染和工業、畜禽養殖業污染的集中治理變為可行。
一、現代化的農業生產造成了各類污染
我國人多地少,土地資源的開發程度深,化肥、農藥的施用成為提高土地產出的重要途徑,加之化肥、農藥使用量大的蔬菜生產發展迅猛,使得我國已成為世界上使用化肥、農藥數量最大的國家。這兩類污染在很多地區還直接破壞農業相關生態系統,對魚類、兩棲類、水禽、獸類的生存造成巨大的威脅。
二、由于小城鎮和農村聚居點的基礎設施建設和環境管理滯后產生的生活污染
小城鎮和農村聚居點的生活污染物因為基礎設施的不完善以及具體管制的不健全,一般直接排入周邊環境中,造成嚴重的“臟亂差”現象:每年產生的約為1.5億噸的農村生活垃圾幾乎全部露天堆放;每年產生的超過3000萬噸的農村生活污水幾乎全部直排,使農村聚居點周圍的環境質量嚴重惡化。然而,在我國農村現代化進程發展較快的地區,這種基礎設施建設不完善和環境管理落后于經濟和城鎮化發展水平的現象并沒有隨著經濟水平的提高而得到改善,其對人群健康的威脅卻在與日俱增。
三、鄉鎮企業布局不當、治理不夠產生的工業污染
受農村自然經濟的深刻影響,農村工業化實際上是一種以低技術含量的粗放經營為特征、以犧牲環境為代價的工業化,村村點火、戶戶冒煙,不僅造成環境污染,加大了治理的困難,還導致污染危害直接影響到周邊的自然生態環境。目前,我國鄉鎮企業廢水和固體廢物等主要污染物排放量已占工業污染物排放總量的一半以上,而且鄉鎮企業布局不合理,污染物處理率也顯著低于工業污染物平均處理率。
由于我國農村污染治理體系尚未建立,環境污染不僅將迅速“小污”變“大污”,而且已經“小污”成“大害”,給作為弱勢產業的農業和弱勢群體的農民帶來了顯著的負面影響。為此,我們應當采取如下措施:
1、加強環境立法,建立健全農村環境管理機構,明確環境保護職責權限,形成環境監測和統計工作體系。我國目前的諸多環境法規,如《環境保~》、《水污染防治法》等,對農村環境管理和污染治理的具體困難考慮不夠。
2、政府要加大財政資金的支持力度。城鄉分治使城市和農村間存在著嚴重的不公平現象。主要指城鄉地區在獲取資源、利益與承擔環保責任上嚴重不協調。長期以來,國家把污染防治投資幾乎全部投到工業和城市。城市環境污染向農村擴散,而農村從財政渠道卻幾乎得不到污染治理和環境管理能力建設資金,也難以申請到用于專項治理的排污費。
>> 當前中國社會經濟面臨的突出問題\根源及解決路徑 著力解決當前農村基層黨建突出問題 淺談當前農村社會建設面臨的突出問題和對策建議 當前基層治理幾個突出問題 當前城市義務教育存在的突出問題及治理對策研究 當前我國酒店管理存在的突出問題及解決路徑的選擇 當前旅游網絡營銷中存在的突出問題及解決對策研究 當前建設項目審計存在的突出問題及解決辦法 當前初中化學教學中存在的突出問題及解決路徑探析 當前學前教育面臨的突出問題及解決對策探析 當前中學外語教學存在的突出問題及解決策略探析 當前制約農村改革發展的突出問題 當前社會道德領域存在的突出問題及對策研究 當前社會道德領域存在的突出問題及對策 農村生物教育存在的突出問題及解決辦法 當前經濟運行的新變化及突出問題 當前經濟運行中的突出問題及應對 當前影響企業穩定的突出問題及對策 當前初中語文課堂教學存在的突出問題及解決策略 我國公司法人治理結構存在的突出問題及解決策略 常見問題解答 當前所在位置:l,2016年2月29日。
②程同順:“村民自治的時代困境及未來趨勢”,《人民論壇》,2013年第26期。
③中國互聯網信息中心(CNNIC):《2015年第37次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狀況統計報告》,中國網信網,http:///,2016年1月22日。
④吳景雙:“外出務工致農村人才流失超8成,職業農民培養難”,新華網,http:///,2015年5月11日。
⑤齊東杰,周海生:“城市化背景下的鄉村社會治理”,《農業現代化研究》,2015年第2期。
⑥李丹丹,楊雨奇,趙歡:“12起村官巨腐案涉22億”,《新京報》,2014年8月7日。
⑦曹溢:“‘村官巨貪’戲碼緣何不斷上演?”,《中國紀檢監察報》,2014年10月22日。
⑧劉苗苗,宋明爽:“社會治理理論視域下的農村基層探析”,《山東農業大學學報》,2015年第1期。
⑨敘嵐:“反家暴更須關注留守婦女權益”,中國青年網,http:///,2016年3月10日。
⑩潘岳:“環境不公加重社會不公”,《t望》,2004年第45期。
蘇揚:“農村現代化進程中的環境污染問題”,《宏觀經濟管理》,2006年第2期。
【關鍵詞】土地整治;鄉村治理;管理辦法
土地是人類賴以生存的載體,它不僅為人們提供必需的生產和生活資料,還象征著社會的和平與安寧。那一抹黃土最是人們日常生產生活財富的源泉,同時是人們社會活動的場所和鄉村發展的基礎。隨著我國經濟的飛速發展,解決“三農”問題的核心就是要解決農民們最最關注的土地問題。在鄉村治理土地中還存在著一些尚待解決的難題:如鄉鎮建筑用地擴張導致可利用土地減少;鄉村環境日益惡化導致土地資源的品質下降;調整鄉村的農業種植結構最終導致種植糧食作物的土地面積減少。所以土地的整治利用與鄉村的治理發展是緊密相連,缺一不可的。因此,我們要在鄉鎮經濟快速發展的同時,加強充分利用土地、整治土地,促進鄉鎮管理。
現在人們對農村的土地整治和鄉村治理方面的研究越來越多,例如VanHuylenbroeck指出國家的中央和地方政府應該全力投資于農村的改革或土地整治工程,用以改善農業生產結構。土地整治在于農村土地的利用和農業的生產,鄉村治理在于農民們的生產生活及鄉村的發展進步,所以土地整治和鄉村發展是攸關整個國家“三農”甚至“四農”問題的全局策略。為了解決當前鄉村發展中遇到的問題,實現統籌城鄉協同發展的目標,我們一定要加強土地整治管理和鄉村治理研究,把這兩個方面結合起來,統一規劃布局,用以完善人類與自然的和諧發展的重大戰略全局。
1 土地整治
1.1 土地整治的概念
土地整治是指治理低生產率、空閑、不合理使用的土地,以提高土地利用率和產出率的方法策略,是對各類土地進行整理、復墾、開發的總稱。土地整治實際上是由最新道路、灌溉設施和其他輔助服務體系構成的集中空間,是對農村整體布局的優化配置,用以提高土地利用率,支撐鄉村的全面發展。
1.2 土地整治的目的
土地整治的目的就是要解放農村生產力,發展農村生產力,改善農民們的生產生活環境,提高農民的生活水平,爭取把土地治理、村莊改造、新農村建設三者密切結合起來,共同協調發展,促進農村產業結構調整,發展農村經濟,用以實現農村的全面小康和現代化。
1.3 土地整治的必要性
國家實施土地整治的必要性,主要有幾下幾個方面:
(1)土地是人們生存的基石,它是關乎整個國家的糧食安全和社會穩定的重要問題,所以當前的土地利用形勢日益嚴峻,開展土地整治的行動迫在眉睫?,F在,我們的耕地利用形勢迫切,糧食生產質量失去了保障,所以這就要求我們快速開展土地整治行動。因為土地的利用會給人們帶來巨額的利潤,這樣就導致了社會對土地的迫切需求,從而造成了建筑用地增加而農用耕地減少的局面。土地使用的現狀要求我們迅速開展土地整治活動,加強土地協調管理,確保農用耕地不至于減少并且保證耕地質量,實現土地的物盡其用。
(2)在社會發展的大背景下,土地整治的現實效果和預期的收益度充分表明了應當立即開動土地整治項目。土地的管理利用關系到整個生態環境的保護與改善,關系到生態平衡的大問題,同時也是攸關國計民生的大事情。通過實施“五個統籌”及其相關的土地政策,土地整治使得農用耕地和建筑用地達到了總量的動態平衡,實現了增加耕地面積,提高土地利用效率,改善耕地質量,促進產業結構調整,增加農民收入,促進城鄉區域協調發展的戰略目標。隨著農業的機械化和農業經營的規?;F代化發展,及其基礎設施薄弱和鄉鎮環保的意識增強,這就要求土地整治項目的立即實施。
(3)開展土地整治是社會經濟發展的迫切需求。我們的國家現狀是人多地少,為了解決這一矛盾就會要求我們轉變土地經營模式,轉變粗放型經濟為集約型經濟,也就是進行土地整治。在經濟轉變的過程中,不僅要促進農村經濟增長,還要增強農民的環保意識,提高農民的生活水平,真正的實現“生產發展,生活富裕,鄉風文明,村容整潔,管理民主”的社會主義新農村。土地整治是一項資金密集型的公共服務工程,投資大,周期長。所以,為了提高土地利用率,增強土地管理,就要轉變鄉村的經濟發展方式,用以提高農民的積極性和生活水平,優化利用土地資源。
2 鄉村治理
2.1 鄉村治理的概念
鄉村治理是一種復雜的社會管理活動,它包含了政府統治,村民自治的治理方式;法定制度,村規民約的治理條例。同時在鄉村治理中,要求政府和農民們的共同參與,共同努力。從傳統的鄉村治理類型來說,有文化治理、經濟治理和法律治理這三種。其中文化治理是建立在意識形態基礎之上的;經濟治理要依靠利益相關性的基礎;而法律治理建立在國家強制力的基礎上。但是隨著市場經濟的快速發展,人們的意識日趨薄弱,文化治理越來越不穩固,經濟治理也不再可靠,搖搖欲墜。同樣的,在農村法律治理中,其存在的強制性無法展開。
2.2 鄉村治理的變革
鄉村治理的模式變革“必須從土地制度的變革做起”,這是最基本的操作平臺。土地是最最重要的資源,它為人類提供著物質財富,影響著鄉村治理的變革。土地是根本,所以土地制度的變革肯定會影響其他制度,鄉村治理必須從土地制度變革開始。土地所有制解決了土地分散問題,還是有效管理土地的重要手段,在促進農村產業可持續發展上有重大貢獻。因此,要在土地所有制的基礎上進行土地制度的變革,這樣才能順利進行鄉村治理的改革。
3 土地整治和鄉村治理相結合
土地整治工程可以提高農用耕地的生產率和產出率,提高了土地質量,優化了農村產業模式,而鄉村治理改善了農民人與人之間的關系,做到了產業形勢一體化。把土地整治和鄉村治理這兩個方面有機結合起來,土地整治是基礎,鄉村治理是保障。所以在解決“三農”問題的過程中,要遵循“治本為主,指標為輔,標本兼治”的方針政策,促進城鄉協調發展,提高農民的生活水平,并且在市場經濟的導向下,推進農業的產業化、現代化。
4 總結
綜上所述,進行土地整治和鄉村治理的終極目標就是提高農民的國民待遇和生活水平,改善農業生產環境和基礎設施,解決“三農”問題,建設社會主義新型農村。農民是農村的主人,所以在土地整治和鄉村治理一體化的過程中,一定要切實把握好農民和土地兩者之間的關系;要讓農民成為鄉村發展的動力,切實維護農民的利益,促進國家的安定繁榮。
參考文獻:
[1]張正峰.土地整治可持續性的標準與評估.農業工程學報,2012(07).
期待民生保障更全面、高質量。期待民生保障能夠在滿足基本需求之上,逐步提高最低生活保障水平,實現高品質生活,滿足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希望重大疾病用藥也能納入醫保報銷,群眾不被昂貴的醫療費用所苦;希望養老保險金能夠提高,農村養老條件更加成熟,老人能夠有更好更豐富的老年生活。
期待教育事業平衡健康發展。建設教育強國是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基礎工程,必須把教育事業放在優先位置,深化教育改革。近年來,隨著各項政策的落實,農村教育環境得到普遍改善,教育事業得到長足發展。但城鄉差異、地區差異仍然較大,農村學校教學環境差、教學設備短缺、教師外流嚴重等現象依然存在。希望城鄉教育資源能夠更均衡,給農村寒門學子更好的教育資源,引進好的師資,拉近與城市孩子之間的距離。
期待基層治理效率和能力能提升。在鄉村治理領域,部分基層干部存在服務意識薄弱、業務水平不高等問題,希望基層政府治理能力和效率能夠有所提升,推動基層服務透明化、現代化、便利化;希望基層干部能夠重視人民群眾差異化的合理需求,不搞“一刀切”,傾聽群眾聲音,解群眾之所憂,提升基層治理的溫度與厚度。
一、農村水利面臨的形勢和問題
當前,農業和農村經濟進入了一個新的發展階段,農村水利基礎設施建設的現狀和保障能力與農村經濟社會的可持續發展不相適應,農村水利工作面臨許多新形勢和新問題。具體體現在:
(一)農業產業結構調整。原來農業生產要追求糧食產量,水利工程主要滿足糧食作物的生長需要。但是,隨著農業產業結構調整,蔬菜、瓜果、苗木、花卉對灌溉、降漬和抗旱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而且農業產業結構調整是市場化行為,一家一戶生產,給農村水利組織協調工作帶來了困難。
(二)水質要求更加嚴格。由于水產養殖業發展較快,對水源水質的標準要求更加高。否則,一旦水源污染,水質破壞,會影響到水產養殖業的發展,也影響到農民的利益。目前因水質不能保證所引發的社會矛盾和經濟矛盾相對增加,也影響到水資源費和水利工程水費的收繳。
(三)宏觀環境發生了變化。目前農田水利基本建設由政府組織向村民自主轉變,由指令性計劃向指導性意見轉變,由盡可能以資代勞向盡可能出工轉變,由政府組織號召向一事一議轉變,農村水利建設的政策環境、投資環境都發生了根本性變化。
(四)部分干群理解水利產業政策的片面性。農村水利建設項目根據其功能和作用劃分為兩類,一是以社會效益為主、公益性較強的項目;二是以經濟效益為主、兼有一定社會效益的項目。如果按照這一劃分,農村水利建設中的許多工程都是公益性較強的工程,都需要政府在財政上給予支持。但是部分干群片面地認為防洪除澇工程、農田灌排工程、水土保持工程和水資源、水環境的治理全部依靠政府投入。但實際上并不盡然。對于流域性的防洪工程是公益性的,但在圩區治理中涉及到的防洪除澇工程,受益者、受益范圍都非常明顯,僅靠政府的投入是不夠的。農田灌排工程應該是農業生產性的工程建設,其受益范圍和受益者也非常明顯,不應該把政府作為投入的主體,相反農民應該成為農業生產投入的主體。
二、云縣農村水利工作的重點和方向
根據社會經濟發展的特點,云縣農村水利要圍繞一個目標(即農業增效、農民增收、農村穩定目標),利用兩大優勢(即水資源優勢和水務一體化優勢),確立三個協調(即“安全、資源、環境”協調發展),不斷完善四個體系(即防洪保安、水環境保護、水資源配置和農業灌溉安全體系),發揮五個方面的作用(即提高產業層次、提高安全可靠性、提高景觀水平、提高水資源科學利用程度、提高人民生活質量)。今后,農村水利建設的重點:
(一)積極推廣節水灌溉技術。
實施節水灌溉是實現工程水利向資源水利轉變的重要途徑,是促進農業產業結構調整的必要保障。加大農業節水力度,有利于解決農業面污染,有利于轉變農業生產方式,有利于提高農業生產力,是一項革命性措施,必須擺在農村水利建設的突出位置。要加大節水設施、節水技術的推廣力度,扶持節水灌溉典型,完善防滲渠系配套,合理發展噴灌、滴灌工程,重點發展淺濕灌溉技術,有條件的地方對主干渠道逐步實現襯砌化。
(二)努力提高農田灌排標準。要加強對灌、排、降技術標準的研究,以適應農業產業結構調整的需要。同時,要加強農業產業結構的規劃研究,有利于農田水利配套設施發揮更好的作用。
(三)加大農村水環境治理力度。要加大河道清淤力度,并作為經常性工作抓緊抓好;要關閉“五小”工廠,切除污染源;要加強水環境教育,形成強烈的親水意識;要研究解決“三水”(水花生、水葫蘆、水浮萍)問題的科學技術,形成良好的生態環境等。
(四)加快小城鎮防洪排澇工程建設。隨著農村城鎮化、集鎮城市化進程的推進,迫切需要解決農村小城鎮防洪排澇問題,特別要滿足短歷時暴雨的排澇要求。
(五)提高農村供水能力。目前,農村居民飲用水和農村工業用水主要是使用地下水,出現了農村發生地質災害的隱患,使農村水利工程的防洪除澇能力減弱。這就必須提高農村特別是小城鎮的自來水供水能力,加快管網敷設,解決農村居民生活用水和工業生產用水,順利推進地下水深井的封填工作。同時,在生產力布局上綜合考慮,加強村鎮科學規劃工作,建成集鎮截污處理廠,解決污染源,提高污水處理能力,形成良好環境風貌。
(六)強化防洪除澇工程的管理。
(七)進一步完善農村小型水利工程經營管理改革。農村水利是農業現代化不可缺少的基礎設施,它具有特殊性,不具有完全市場化的競爭能力。目前,農村水利工程建設和管理中一家一戶辦不好、也辦不了農村水利工程的建設和管理工作,應該通過建立由農民用水戶協會來進行解決。要按照“誰受益、誰負擔、誰投資、誰所有”的原則,明晰工程所有權,放開建設權搞活經營權,規范管理權。小型農村水利工程具體的經營管理方式可以根據工程類型、特點和當地經濟社會環境靈活掌握。
三、農村水利工作的主要措施
1.要進一步提高對農村水利的認識。農村水利是農業和農村現代化的前提和基礎。農村水利現代化也是整個現代化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應該保持與經濟和社會同步發展,并適度超前。要緊緊圍繞農業和農村經濟發展要求,用先進技術、先進設備裝備農村水利,用科學的方法、現代的觀念指導農村水利,為實現農業和農村現代化提供基礎性的支撐保障,加快傳統農村水利向現代農村水利的轉變,實現農村水利的新飛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