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高中語文古代文化常識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關鍵詞:高中語文 文言文 價值實現
眾所周知,文言文在高中語文教學中的地位逐年上升,教材中的文言文的數量也在不斷增加。這是弘揚民族文化的客觀需要。新課標的要求,在文言文的學習中,了解中國古代文化的發展及形態,掌握古代社會生活的特征。知識層面要求,能夠理解運用文言文的具體含義,表達方式。在對文言文的學習中,提高學生的審美能力,提升學生的文化素養。再高中的語文教學中,要求學生能夠獨立閱讀簡單的文言文,了解大意,增加自身的文化內涵。因此,文言文教學具有很重要的意義。而在教學中,怎樣能夠更好的實現文言文的價值,加深對學生文化素質的影響,這是教育界應該不斷研究的問題。
一、文言文的含義
文言文直接的字面意義顯而易見,就是用文言寫成的文章。文言是古代人們口語表達以及書面表達的一種語言行為及語言形式。是與現代語言相對應而言的。歷史悠久,是古代文化的重要載體,文言文言簡意豐,幾個字含有的意義卻很多,這也是我們理解的難點。如《醉翁亭記》,語言精練,詞義豐富。還有一點就是文言文具有很強的文化感,蘊藏著古代的文化甚至是生活風俗。如,每月的初一,古代稱為“朔”,每月的十五,古代稱為“望”。這樣的風俗習慣數不勝數。因此,在理解文言文的過程中,必須要具有一定的鑒賞能力。
二、文言文的價值體現
文言文是我國傳統化的重要組成部分,而高中語文教材中精選的文言文更是意義重大。當然,文言文價值之高也就不言而喻。
(一)文言文價值在文化上的體現
中華民族文化歷史悠遠,而文言文正是在古代文化背景下產生的,他蘊含了古代文化中人們的生活狀態,行為習慣,語言表達方式,思想意識,道德品質,社會制度,教育方式以及人生觀價值觀等等。通過對文言文的研究學習,我們能夠更好的了解古代文化產生,發展的歷程。從而更加準確地的進行繼承與發揚。如古代把“龍”“鳳”作為一種高貴的意象加以崇拜,流傳至今,人們仍然把這個作為一種文化傳統,代表著一種吉祥之兆。這就是文化的理解與傳承。
(二)文言文的價值在審美上體現的
文言文不僅語言精練,而且形式多樣,風格迥異,有婉約派的,有豪放型的,言辭優美,意境幽遠,音律和諧,讀起來朗朗上口,非常具有文學美感。文言文不僅形式上具有一定的審美需要,內容上同樣韻味無窮,道理深刻,畫面迷人。在高中語文教學中,不但提高了學生對文化的感知力,更提升了學生的審美能力。使學生的整體文化素養得以提升,對學生的語言能力,寫作能力,理解能力也有深遠的影響。
三、文言文價值的實現途徑
基于文言文的價值與意義,我們總結以下實現途徑。
(一)提高教師專業素質,改變教學觀念
文言文的教學要求教師自身素質的提升,打破陳舊的教學觀念與教育模式。注重學生學習能力的提升,鑒賞能力的提升,而不是意一味的注重學習成績,死記硬背,灌輸式教學。教師要根據教學實際,重視文言文的教學方式,指導學生閱讀,組織閱讀欣賞活動,鼓勵學生查找資料,獨立學習,把文言文的當做文學作文領悟而不是當成學習任務完成。
(二)師生共同提升文言素養,把握教學重點
所謂言傳身教,教師自身的文言素養提升了,才能在潛移默化中,影響學生的文學素養。為了保證文言文價值的實現,教師應豐富自身的文言文學識,增加閱讀量,了解古代文化背景,文化常識,人物背景,歷史事件,充實自己的文學底蘊,這樣才能帶動學生對文言文的學習熱情。另外在教學中,要分清學習重點,對典型文言文范文進行深度解析鑒賞。對文法修辭,句式表達,情感抒發等同樣要重點學習,以達到學以致用的目的。只有這樣,文言文在高中語文教學中的價值才會得以順利體現。
四、結語
文言文的文化意義已經非常明顯,那么在高中語文教學中怎樣完整的體現它的價值還需要不斷地研究與探索。在高考實際中,既要考慮學生成績的提升,又要加強能力的提高,二者必須和諧統一。文言文價值的實現也是教育的目標,要想達到很好的效果,就要不斷的改革,不斷地發展,在教學探索中,逐漸完成傳統文化的的繼承和文言文價值的體現。
參考文獻:
[1]王雷.論高中語文教學中文言文價值的實現[D].河南大學,2011.
[2]郭曉茜.淺談高中語文文言文教學[J].學周刊,2011,(08).
高中語文教育是滲透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主陣地,對弘揚和傳播優秀傳統文化負有重要的責任。高中語文教材選編的詩詞曲賦和古代散文包含著豐富的文化內涵,是傳統文化的優秀代表。新頒布的高考大綱已將優秀傳統文化做為考查內容,其目的就在于促使青少年從小樹立熱愛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意識,增強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并將之不斷發揚光大。然而如今的高中生卻很難對此挖掘得更加深入,甚至缺乏最基本的文化常識。
一、立足教材,挖掘傳統文化資源
教材是最好的范本,蘊含著豐富的傳統文化資源,需要教師根據教學實際不斷挖掘和整合,融會貫通,為我所用。新教材的編排很好地貫徹了“三維目標”,無論是必修課還是選修課,都加大了傳統文化名著名篇的份量,特別是“閱讀鑒賞”“表達交流”“梳理探究”“名著導讀”等環節的設計,為學生學習傳統文化提供了有效的平臺。作為高中語文教師的我們要準確領會編者的意圖,不斷挖掘和整合資源,實現讓學生準確“體會其中蘊含的中華民族精神”的目標。
教師可以將選修教材《中國古代詩歌散文欣賞》的古代散文部分作為實踐的重點,運用合并同類項的思維模式,從中挖掘和整合古代優秀文化,幫助學生樹立樸素的家國情選⒄確的道德觀念和頑強的進取精神。以傳統文化中的積極進取讓學生領悟“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的不輕言放棄、不斷勇攀高峰的真諦;以傳統文化中的家國情懷來培養他們的歷史使命感,讓他們體會到“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的以天下為己任、憂國憂民的為人情懷;以傳統文化中的積極處世思想讓學生懂得“己所不予,勿施于人”的尊重他人、理解他人的當代人與人交往的黃金法則……通過這些資源的不斷整合、滲透,使學生從中感受到博大精深的中華文化所散發出的獨特魅力,遨游其中,不能自已。
二、營造氛圍,提升語文教學效率
在校園里營造濃厚的優秀傳統文化氛圍,是不斷提高學生傳統文化素養、提升教學效率的有效途徑。學生每日長于斯,學于斯,校園的每個角落都是滲透傳統文化的絕佳場所。因此,我們可以在校園里張貼古代先賢的經典語錄、反映傳統孝道的二十四孝圖,播放一些古典樂器演奏的經典曲目,以社團的形式進行古典詩詞的吟誦、賞析和寫作訓練,邀請專家進行古典文化專題講座。
課堂上教師可以進行課前三分鐘的優秀傳統文化的推薦,充分利用讀和寫引導學生對傳統文化內涵進行挖掘。
如學習蘇軾的《定風波》,教師可以通過示范讀、齊讀、自讀等方式,抓住畫龍點睛之筆的“一蓑煙雨任平生”幫助學生理解作者的人生態度和價值取向。此句是本詞上片的結束句,形象地表現了作者的胸懷和抱負,也是全詞不同凡響的精彩之筆,讓學生通過誦讀體會到作者在種種打擊和困難面前不氣餒、不退縮、不喪氣,泰然處之、樂觀豁達的心境。再如學習荀子的《勸學》,可以引導學生通過誦讀,體會排比論證的語言氣勢;也可以通過仿寫將本篇作為“借助外物、實現理想”、“成功在于持之以恒”的論據等。
三、利用課外,擴展教學新境界
對學生進行優秀傳統文化的教育,既要注重課堂內,也要拓展到課堂外,豐富教學形式,潛移默化,寓教于樂。
一是舉辦一些與傳統文化有關的競賽,比如“腹有詩書氣自華”古典詩詞朗誦大會。書法大賽、講成語故事比賽等。借助此類活動讓學生進一步領略傳統文化的獨特魅力,運用聽說讀寫訓練使學生由旁觀者變為當局者。
二是利用端午、中秋、重陽、春節、元宵等傳統節日,讓學生積極參與傳統節日實踐,充分挖掘節日內涵,體驗傳統節日氛圍,不斷激發傳承傳統文化的自覺性和自豪感。
三是利用博物館、展覽館、文化遺址、名勝古跡等資源,開拓學生視野,近距離感受祖國的燦爛文明,促進學生的民族文化認同,激發其探究熱情,不斷陶冶愛國情操。
四是開展以“愛我家鄉”為主題的文化之旅,挖掘家鄉的民風民俗、風土人情,撰寫鄉土調查報告,采訪身邊人身邊事,把學生對家鄉文化認識的不斷深化與熱愛家鄉的情感有機融合起來,增強他們的家鄉自豪感。
一、高中語文古詩詞教學存在的問題及原因分析
(一)高中語文古詩詞教學存在的問題分析
雖然古詩詞是傳統文化的精華所在,但是一些學生并不喜歡,甚至非常討厭。為什么會出現這樣的現象呢?
1.傳統的死記硬背式的教學模式仍然存在。由于受到傳統教學觀念和模式的影響,一些語文教師在講授古詩詞時,仍然是主張讓學生死記硬背,只是注重字詞語法的講解,將詩詞講解得支離破碎,毫無意蘊、內涵可言,以為讓學生理解字面意思,再背誦下來就是完成了教學任務,根本不顧及學生的情感體驗。有些語文教師盡管使用的是新教材,卻是“舊瓶裝新酒”“穿新鞋走老路”,仍然延續已經不符合實際的教學方法,固定僵化的教學使得古詩詞教學變得枯燥無味,使學生產生了抵觸情緒,不愛學習古詩詞,更不要談提高學習效率了。
2.一些教師的教學方法滿足不了學生的需求。有的語文教師對教學理論研究不深,沒有新穎的教學方法,對古詩詞知識了解不夠透徹,鑒賞能力低下,根本不能滿足學生的學習需求。具體來說,主要有三種表現:一是教學時普遍停留在講解字詞句、翻譯句意的淺層次上,根本就講不出詩詞的文化內涵和韻味。二是過分重視標準答案,分析與結論講究統一性和標準性,忽視詩詞本身的審美和情感的共鳴,根本就不顧及學生自身的情感體驗。三是受應試教育的影響,教師只是針對高考考點進行針對性的講解,并花大量時間去探討,而那些不常出現的知識則很少講解甚至忽略,使古詩詞教學成為枯燥的語法講解。
3.學生對文言文學習的認識不足。隨著經濟的發展,人們的生活節奏加快,潮流文化和速食主義大肆橫行,這對學生也造成了巨大的影響。高中生由于年齡的原因,比較喜歡新鮮有趣的事物和快節奏的感覺,而古詩詞由于節奏慢,需要慢慢體會、品味,因而與學生的思維模式是格格不入的,學生也不喜歡這些“咬文嚼字”的東西,覺得學了這些古詩詞也沒有什么用處,多數時候是帶著抵觸的心理、浮躁的態度進行學習的。同時,學生的誦讀目標相對單一,只指向高考的幾十首詩詞,對于與高考無關的則一概不讀,學習效果可想而知。
(二)高中語文古詩詞教學出現問題的原因分析
1.教學理念出現偏差。由于受到傳統教育和應試教育的影響,很多教師都是以高考為指揮棒的,高考考什么就著重講解什么,注重分析高考解題技巧,幫助學生揣摩高考出題的指向,甚至炮制出一些“標準答案”,讓學生去套用。比如,古詩詞鑒賞的表現手法包括情景交融、虛實相生、動靜結合等,教師讓學生背誦下來,在考試時去套用,或者都寫上,以便得分。這樣的教學就是走上了歧路,出現了偏差。還有一些教師對新課標理解不透徹,從而出現偏差。如新課標規定:“文言常識的教學要少而精,重在提高學生閱讀古詩文的能力。”對此,一些教師就把文言常識講解一帶而過,甚至根本就忽視了這些講解。
2.教學方法走進誤區。主要是對古詩詞閱讀鑒賞的指導,出現了兩種誤區:一是重講輕學。也就是說,教師生怕自己遺漏一個知識點,上課時一直都在滔滔不絕地講,務必把知識點講解得細致入微,恨不得把自己腦海中的知識一股腦地灌輸給學生,完全忽視了學生的領悟和學習。二是采取“放羊式”的教學方法。這種方法美其名曰是為了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為了培養學生自主閱讀的能力,實際就是教師撒手不管,很少進行指導、啟發,致使看起來熱熱鬧鬧的個性化閱讀,學生卻沒有學到有用的知識。
3.應試教育仍存在較大的影響。雖然現在普遍提倡素質教育,注重能力教育,但是只要高考還是主要的人才選拔途徑,那么應試教育的影響就會依然存在,對高中語文古詩詞教學的影響也會存在,使得一部分教師過于重視考試結果,唯分數論英雄,甚至作為唯一的評價手段,使得古詩詞的教學完全沾上了功利色彩。分析高考試題、解讀高考指向、分析高考答案等等行為,對學生素質的提高、基礎教育質量的全面提高都帶來了不利影響。
二、增強高中語文古詩詞教學有效性的具體措施
(一)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學生的積極性
俗話說:“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只要學生對古詩詞學習產生了興趣,就能產生學習的內驅力,從而積極主動地參與學習。因而在教學中,教師應千方百計地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或者注重詩詞的情感解讀,引起學生的情感共鳴來引發學生的積極性;或者聯系相關的歷史背景、歷史典故等來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或者努力激發學生豐富的想象力和創造力,讓學生進行自主感知,從而提高學生的主動求知的欲望。不管采用什么樣的方法,目的都是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讓學生在學習興趣的驅使下積極探索,主動學習,提高學習效率。
(二)引導學生多朗讀、多背誦
誦讀法作為中國古代重要的教學方法,在今天的古詩詞教學中仍然非常有用。通過誦讀,可以使學生理解詩詞的大概意思,加深對詩詞的理解,而且可以對“只可意會不可言傳”的思想意蘊進行體味。可以說,誦讀古詩詞的好處是非常多的。在具體的教學實踐中,誦讀古詩詞的步驟分為:(1)讓學生整體讀一遍,做到有個大概的印象。(2)教師將這首古詩詞的時代背景以及作者情況進行簡要介紹,讓學生有個比較深入地了解。(3)讓學生展開誦讀,在誦讀過程中展開豐富的聯想和想象,沉浸在作者所描繪的畫卷中,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感受作品的思想意蘊。這樣的步驟下來,學生對詩詞就有了比較深入的理解,教師再進行點撥、指導,就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教學效果。
(三)加強情感交流,探索詩歌意境,提高學生的鑒賞力
《普通高中語文課程標準》指出高中語文課程“必須充分發揮自身的優勢,弘揚和培育民族精神,使學生受到優秀文化的熏陶,塑造熱愛祖國和中華文明、獻身人類進步事業的精神品格,形成健康美好的情感和奮發向上的人生態度”;“全面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充分發揮語文課程的育人功能”。文言文凝聚著我國燦爛的歷史文明,是中華民族寶貴的精神財富。高中教材選編文言文文質兼美,學習文言文,就是走近中國的傳統文化;學好文言文,既有利于民族優秀文化的傳承,又能幫助學生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質,健康美好的情感。高中新課標教材文言文選文約占課文的40%,因此文言文教學在高中語文教學中占有舉足輕重的地位。
傳統的文言文教學強調文言語法講授,肢解課文,忽視誦讀訓練,學生個體感悟。新課標專家學者反復叮嚀,讀書是語文教學的第一要務,語文教學應回歸“讀書”本真,真正體現“書讀百遍,其義自見”。要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誦讀是根本,語感訓練應是當務之急。誦讀教學方法雖然古老傳統,但今天無論多么優秀的語文教學法都是不可替代的,語文課堂的活力首先應是充滿了瑯瑯的讀書聲。誦讀應該成為我們打開文言文學門的一把金鑰匙。“準、通、懂、透”文言文誦讀教學模式充分體現了以誦讀為本,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新課改精神,在夯實文言知識的同時,強化語感培養,強調主體感悟,注重情感熏陶。“讀準——讀通——讀懂——讀透”四環節充分貫徹以學生為主體,教師為主導,優化學法,培養能力的課改理念。
“讀準”,就是讀準字音。學生在課前預習中結合注釋,借助工具書,認清認準每一個字音,特別關注通假字,多音字,異讀詞,古用今廢字,古代人名、地名、事物名用字。具體步驟:第一步,初讀課文,用筆勾畫所有不認識的字;第二步,瀏覽注釋,標注讀音,重點關注通假字,異讀詞,多音字。第三步查閱工具書,確定疑難字讀音。第四步,響讀課文,學生大聲朗讀,讀準字音。“讀準字音”環節四步任務充分體現新課標倡導的自主合作學習方式,學生既可在課前獨立自主完成,也可與同學合作交流,在查閱工具書前,相互請教,既培養了虛心好學的品質,又能讓學生在學習過程中體驗成功的快樂。然后劃分任務,分頭查找解決疑難字音,最后交流分享各自成果,既節約時間,提高效率,又能增進同學間的對話交流。教師在這一環節主要是布置任務,明確要求,檢查預習,點評學生自主學習,及時糾正在朗讀中普遍存在的字音問題,對個別易錯字音做強調。
“讀通”就是讀出句讀。教師指導學生能正確劃分句中停頓,根據標點符號來確定句與句之間停頓的長短,語調的抑揚。句中停頓劃分的方法:第一,根據語法功能停頓,主語和謂語,謂語和賓語,狀語和謂語,動詞和補語之間一般應停頓,但名詞做狀語時,應在名詞前停頓,而不能在狀語與中心語之間停頓;第二,特殊虛詞后考慮停頓,如句首發語詞“夫,蓋,若夫,至若”等,關聯詞如“雖,因,惟,故,且”等,句中表停頓的虛詞“也”。第三,特殊句式辨清停頓,如省略句“一鼓/作氣,再/而衰,三/而竭”,倒裝句“求人/可使復秦者”,判斷句“為/趙宦者令/繆賢舍人”;第四,古代文化影響停頓,國名,年號,官職,人名,地名,事物名要連讀,除此以外雙音節詞一般要分開讀,因為古漢語中一般都是單音節詞。具體步驟:第一,學生就響讀課文中句讀疑難向老師質疑,教師分類整理本課句讀疑難問題;第二,教師就典型例句講解劃分句中停頓的一般方法,學生討論劃分疑難句的停頓;第三,教師示范朗讀或播放名家朗讀錄音,給學生示范熏陶;第四,學生誦讀體悟,可以自讀,也可以分角色讀,還可以展開誦讀競賽。
“讀懂”就是理解文意。學生在讀準讀通的過程中,對課文通假字、古今異義詞,多音多義字、特殊句式有了一定的了解,結合注釋疏通文句應該不會有太大困難。教師指導學生在口譯文段的基礎上能把握要點,篩選信息,梳理文章結構,明確作者寫作意圖。在疏通文句中,既可讓學生自讀自譯,也可同桌合作,一人讀一人譯,隔句或隔段交換,教師特別關注詞類活用以及在前兩步未提到,課本下又沒有注釋的重點實詞和虛詞用法、意義,及時糾正學生翻譯中的錯謬,指導學生分類積累文言詞句,養成良好的文言閱讀習慣。在信息篩選、要點歸納、結構把握中,教師可通過設置問題,組織學生討論達成目標。如《廉頗藺相如列傳》內容概括:一塊玉璧(和氏璧),兩個國家(秦國趙國),三個故事(完璧歸趙、澠池相會、廉藺交歡),四個人物(藺相如、廉頗、秦王、趙王)。對于這類傳記性文章由于故事性強,情節波瀾起伏,懸念叢生,可以讓學生講述故事,或者進行場景表演,加深對人物性格特征的了解,對課文內容的理解,對文章結構的把握。
一、高中語文閱讀課標的延續
中學語文閱讀課標,初中學段有12條,高中學段有12條,兩者比較,共性較多,主要表現在以下11個方面:
第一,朗讀目標。初中學段要求“能用普通話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高中學段要求“能用普通話流暢地朗讀”。“普通話”是漢民族的共同語,“流利”“流暢”閱讀就是要求閱讀沒有字詞讀音的障礙,按照邏輯語義自然停頓。
第二,默讀目標。初中學段要求“較熟練地運用略讀和瀏覽的方法”默讀,高中學段也要求“靈活運用……略讀、瀏覽……閱讀方法”默讀。“略讀”和“瀏覽”兩種默讀方法,是兩種的終身閱讀方法,是快速獲取信息的讀書方法,是學生快速捕捉文章主要內容,提高閱讀效率的有效方法。
第三,課文理解目標。初中學段要求“在通讀課文的基礎上,理清思路,理解、分析主要內容”,高中學段要求“從整體上把握文本內容,理清思路,概括要點,理解文本所表達的思想、觀點和感情。”可見,“理清思路”和“理解”文本“主要內容”或“思想、觀點和感情”是兩個學段課文理解的共同目標,這是對中學生理解課文能力的一以貫之的基本要求。
第四,語言品析目標。初中要求“體會和推敲重要詞句在語言環境中的意義和作用”,“體味作品中富于表現力的語言。”高中學段要求“根據語境揣摩語句含義,體會語言表達效果”,“體會其藝術表現力”。兩相比較目標基本相同:根據“語言環境”或“語境”,“體會”“推敲”或“揣摩”“詞句”或“語句”的“意義”或“含義”,“體會”或“體味”其“表現力”。兩個學段都是讓學生結合上下文,品讀文中精彩部分的含義,可以說在語言品析要求上初中高中是無縫對接的。
第五,課文感知目標。初中學段要求運用合作的方式“探索、分析、解決”問題,“對課文的內容和表達有自己的心得,能提出自己的看法。”高中學段要求“探究性閱讀和創造性閱讀”,“注重個性化的閱讀……獲得獨特的感受和體驗。”初中學段感知課文要求“有自己的心得”“能提出自己的看法”,是與高中學段要求“獲得獨特的感受和體驗”基本一致,都培養學生自身的主動性,能夠“發展想象能力、思辨能力和批判能力”。
第六,文學常識目標。初中學段要求“了解課文涉及的重要作家作品知識和文化常識”,高中學段要求“了解作品所涉及的重要作家知識及其他文學知識”,可見兩個學段對文學常識要求目標基本一致。
第七,文體把握目標。初中學段要求“了解詩歌、散文、小說、戲劇等文學樣式”,而高中學段要求“了解詩歌、散文、小說、戲劇等文學體裁的……”。了解“文學樣式”和“文學體裁”,都是要求學生掌握基本的詩歌、散文、小說、戲劇等文體特征,培養識體意識,培養學生語文素養。
第八,思想啟迪目標。初中學段要求“獲得對自然、社會、人生的有益啟示”,高中學段要求“逐步加深對個人與國家、個人與社會、個人與自然關系的思考和認識”。“獲得自然、社會、人生有益啟示”和對“個人與國家、個人與社會、個人與自然關系的思考和認識”,都是對學生思想的錘煉,都要處理好個人(包含“人生”)、社會(包含“國家”)、自然(包含“環境”)三者之間的關系,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建立起社會責任感。
第九,古詩文閱讀目標。初中學段要求“閱讀淺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釋和工具書理解基本內容,誦讀古代詩詞”,高中學段要求“閱讀淺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釋和工具書,理解詞句含義,讀懂文章內容。誦讀古代詩詞……”。可見,兩個學段古詩詞的閱讀目標都是“閱讀淺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釋和工具書”理解“基本內容”或“詞句含義”“文章內容”,“朗讀古代詩詞”,能落實字詞,理解文意。
第十,資料搜集目標。初中學段要求“能利用圖書館、網絡搜集自己需要的信息和資料”,高中學段要求“能利用多種媒體搜集……信息”,兩個學段的目標都是要求“能利用”各種媒體(包括“圖書館”“網絡”)搜集“信息”(包括“資料”),都是要求學生熟練掌握資料搜集方式,培養一種采集信息的基本能力。
第十一,課外閱讀目標。初中學段要求“廣泛閱讀各種類型的讀物,課外閱讀……名著”,高中學段要求“具有廣泛的閱讀興趣……課外自讀……名著……”。可見,兩個學段課外時間“量”的閱讀目標就是“廣泛”,“質”的閱讀目標就是“名著”,都是對學生課外閱讀興趣和范圍的要求。
由上面的分析可知,高中學段閱讀課標在朗讀、默讀、課文理解、語言品析、課文感知、文學常識、文體把握、思想啟迪、古詩詞閱讀、資料搜集、課外閱讀11個方面,與初中學段閱讀課標基本一致,也就是說高中學段閱讀課標是初中學段的延續,高中學段語文閱讀課標延續了義務教育學段的“基礎”。
二、高中語文閱讀課標的加深
高中課標要求“在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改革的基礎上繼續推進”。那么,高中學段閱讀課標在初中學段作了哪些“推進”?比較高中語文學段和初中學段閱讀課標,不難發現,高中學段語文課標在以下12個方面作了推進、加深:
第一,朗讀目標。高中學段課標在初中學段“正確、有感情”的基礎上,要求“恰當地表達文本的思想感情和自己的閱讀感受”。這體現出高中在初中要求正確的基礎上,加深學生理解文本和體會情感的要求,要用自己的思想深入文本之中,并且要有自己的“閱讀感受”。
第二,默讀目標。初中學段要求“養成默讀習慣,有一定的速度,閱讀一般的現代文,每分鐘不少于500字……擴大閱讀范圍”,高中學段要求“根據不同的閱讀目的、針對不同的閱讀材料,靈活運用精讀……速讀等閱讀方法,提高閱讀效率和效果”。這說明初中學段默讀要求養成“獨立閱讀能力”的習慣,能夠閱讀“現代文”,達到一定速度(≥500字/分鐘),閱讀范圍要“擴大”,這只是習慣、材料、速度、范圍的要求;而高中學段閱讀方法在初中的“略讀、瀏覽”的基礎之上增加了“精讀”“速讀”兩種,要“根據不同的閱讀目的、針對不同的閱讀材料”“靈活運用”,達到有益的“質”(效果)和有益的“量”(效率)的要求,能夠“概括要點,理解文本所表達的思想、觀點和感情”,可見高中學段默讀目標能力要求更強,方法更多,閱讀的質和量更為明確。
第三,課文理解目標。高中學段要在初中學段的基礎之上繼續“發展獨立閱讀能力”,能夠從初中學段的課文理解“有自己的心得,能提出自己的看法”,發展到高中學段的“對閱讀材料能作出自己的分析判斷,努力從不同的角度和層面進行闡發、評價和質疑”,這說明高中學段要求理解能力具有多維性、批判性、思辨性,要培養多思、敢思、善思的精神,“在繼續提高學生觀察、感受、分析、判斷能力的同時,重點關注學生思考問題的深度和廣度”,這與初中學段相比“質”的要求更高。
第四,語言品析目標。初中學段要求“隨文學習基本的詞匯、語法知識,用來幫助理解課文中的語言難點”;高中學段要求能“運用所學的語文知識”去“理解結構復雜、含義豐富的語句”,“深究微言大義”,“關注作品內涵的多義性和模糊性,鼓勵學生積極地、富有創意地建構文本意義”。可見高中學段對語言品析的要求由初中學段的“理解”文中的“點”上升到分析和創新“建構”層面。
第五,課文感知目標。初中學段要求閱讀“有自己的情感體驗,初步領悟作品的內涵”,“把握文章的基本觀點”,“能領會文本的意思,得出有意義的結論”。高中學段要求“注重個性化的閱讀,充分調動自己的生活經驗和知識積累,在主動積極的思維和情感活動中,獲得獨特的感受、體驗和理解。”高中學段在初中學段緊緊把握文本“內涵”“觀點”“意思”大眾化感知的基礎之上,直接提出了具有鮮明的“個性化”“獨特”感知能力,為學生開展“主動積極”的個性化閱讀奠定了基礎,也是符合高中生的心理需求的。
第六,文體把握目標。初中學段只要求“區分寫實作品與虛構作品”,到了高中學段要求能“了解作品所涉及的有關背景材料”去“分析和理解作品”,從認識層面上升到能力層面。“了解基本特征及主要表現手法”是對學生文學素養的進一步要求。
第七,思想啟迪目標。這個目標從初中學段的自身體驗,上升到高中學段的“充實精神生活,完善自我人格,提升人生境界”,對學生精神層面的提升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第八,古詩文閱讀目標。這個目標從初中學段的“積累、感悟、應用”拓展到高中學段的“梳理常見文言字詞、句式,并舉一反三”,對學生文言能力掌握提出了實質性要求,并且誦讀內容擴充到了“文言文”的范圍。
第九,資料搜集目標。初中學段要求搜集資料信息,而高中學段不僅如此,還要“處理信息”對學生對信息的使用能力上提出更高要求;從單純的“幫助閱讀”上升到“學會靈活使用常用語文工具書”,突出要注重培育高中生學習的主動性、積極性。
第十,課外閱讀目標。初中學段要求“學會制訂自己的閱讀計劃,廣泛閱讀各種類型的讀物,課外閱讀總量不少于260萬字,每學年閱讀兩三部名著。”高中學段要求“具有廣泛多樣的閱讀興趣,努力擴大自己的閱讀視野。學會正確、自主地選擇閱讀材料,讀好書,讀整本書,豐富自己的精神世界,提高文化品位。一年內課外自讀五部以上文學名著及其他讀物,總量不少于150萬字。”可見,閱讀的“計劃”,由初中學段較有指令性的“學會制定”發展到高中學段自覺地“努力”地完成自讀書目;閱讀的“質”,由初中學段的幾乎沒有要求(“各種類型”)發展到高中學段的“正確、自主地選擇”“豐富自己的精神世界”的、有“文化品位”的“好書”“整本書”;閱讀的“寬度”,由初中學段的具有彈性要求的“廣泛”閱讀發展到高中學段的剛性要求“具有廣泛多樣的閱讀興趣”;閱讀的“量”,每學年閱讀部數由初中學段的“兩三部”上升到高中學段的“五部以上”,閱讀字數由初中學段三年“不少于260萬字”上升到高中學段“一年內”“總量不少于150萬字”(三年450萬字),總體來看提升了0.6倍以上。
第十一,文本閱讀目標。初中學段要求掌握“敘述、描寫、說明、議論、抒情等表達方式”,閱讀“簡單的議論文”“新聞和說明性文章”“科技作品”和“由多種材料組合、較為復雜的非連續性文本”。高中學段要求“能閱讀理論類、實用類、文學類等多種文本”,并了解他們的“文體特征”和“表達方法”。可見,初中學段文本閱讀目標主要是“得法”“識體”,能夠識別“簡單”的文體,這還是屬于知識層面的內容,而高中學段的目標是識別較為復雜的“多種文本”,并把握其“特征”及其“表達方法”,這是一種綜合文體知識的運用,是在初中學段文本閱讀目標的進一步加深和提高。
第十二,文學鑒賞目標。初中學段要求“能初步鑒賞文學作品,豐富自己的精神世界”,而高中學段要求“具有積極的鑒賞態度”,“養成互相切磋的習慣”,“學會鑒賞文學作品”,“樂于與他人交流自己的閱讀鑒賞心得”,“吸收中外古今優秀文化的營養,逐步形成自己的思想、行為準則,樹立積極向上的人生理想”。顯然,文學鑒賞的達到能力由初中學段“初步”上升格為高中學段“學會”,文學鑒賞的范圍由初中學段的基本沒有要求(“一般的現代文”“古代詩詞”等)擴大到高中學段“中外古今優秀文化”的作品,文學鑒賞的結果由初中學段的“豐富自己的精神世界”拓展到“與他人”一起“形成自己的思想、行為準則”和“積極向上的人生理想”,這是一個由不會到會能力形成的過程,這是一個由特殊到普遍范圍的擴大,這是一個由個體到全體的結果,也是語文的育人功能的體現,也是“全面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及整體素質”的根本要求。
由此可見,高中學段語文閱讀課標與初中學段相比,在朗讀、默讀、課文理解、語言品析、語文感知、文體把握、思想啟迪、古詩詞閱讀、資料搜集、課外閱讀、文本閱讀、文學鑒賞12個方面,無論是掌握知識還是發展能力,都有加深、推進,加強了語文能力的培育,為學生“終身學習和有個性的發展奠定基礎”。
三、高中語文閱讀課標的教學啟示
從上面兩個部分的分析可知,“普通高中語文課程與九年義務教育語文課程相銜接,致力于進一步提高學生的語文應用能力、審美能力和探究能力,全面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這三種能力就是對從知識本位到學生發展本位這種課程范式的深刻轉換的順應[2],這也啟示我們高中閱讀教學就是注重培養這三種能力。
第一,注重學生語文應用能力的培養。這是基于語文課程的基本性質,對其功用性和實踐性的強調。在語文獨立設科之時,即1903年頒發的《奏定學堂章程》就明確指出“其要義在使通四民常用之理,解四民常用之詞句,以備應世達意之用”。此后,從1923年吳研因、葉圣陶和穆濟波研制的中小學新學制國語課程標準,到1949年后多個語文教學大綱,總體上均確認發展學生語用能力是語文教育的基本目標。[3]培養審美能力和探究能力則是在此基礎上進一步達成的。所謂語文的應用能力,就是學生在母語圈中的語言交際(即言語)能力,其中當然包括以語感為核心的聽說讀寫之能力體系。閱讀能力,不僅是整體把握、理清思路、概括要點、理解文本,而且能從不同的角度和層面進行闡發、評價和質疑,獲得獨特的感受和體驗――這就是高中學生獨立閱讀的能力。總之,語文應用能力的培養是適應現實生活和學生自我發展的需要。
第二,注重學生審美能力的培養。高中語文課標與初中學段相比,不再泛泛而言“提高學生的審美情趣”,而是鮮明指出“語文具有重要的審美教育功能”,“審美教育有助于促進人的知、情、意全面發展”。語文課程蘊含著豐富的美育功能,新課標的突出貢獻在于確立并強化語文教師的美育意識。這在課標在第一部分“課程的基本理念”中就已明示了語文美育的基本內容:“讓學生受到美的熏陶,培養自覺的審美意識和高尚的審美情趣,培養審美感知和審美創造的能力。”[1]這句話分為兩個層面,一是健康人格構成要素的審美意識、審美感知和審美情趣,以及作為現代人必備的審美創造能力。前者要求教師在文學作品的鑒賞活動中積極引導學生感受世界和人生的豐富多彩,從中積累審美體驗,陶冶性情;后者要求教師啟發學生通過語言,深入言語,把握言語形式之美,并在這種對言語形式深化的了解中養成特色化和創造性的言語表達能力,給人帶來新的審美享受。
第三,注重學生探究能力的培養。高中語文課標則表示:“現代社會要求人們思想敏銳,富有探索精神和創新能力,對自然、社會和人生具有更深刻的思考和認識。”正是從現代社會對人素質和能力的需求出發,課標將學生語文學習和實踐的過程視為努力探究的過程,即引導學生通過有質量的閱讀,去探討人生價值和時代精神,逐步形成自己的思想和行為準則,樹立積極向上的人生理想,增強為中華民族振興而努力的使命感和社會責任感。這方面,既要在初中學習的基礎上進一步強化學生探究的意識和興趣,優化探究式學習的方法,而對個體生命發展更具有關鍵意義的是:高中生要養成獨立思考、質疑探究的良好習慣,特別是要發展創造性探究活動所必備的一系列的思維品質,即思維的嚴密性、深刻性和批判性。當學生從獨立的思維立場出發,以質疑批判、又不失嚴密深刻的創造性思維和精神去面對課程內容時,才會賦予它以意義、價值和生命活力。因此,語文教師要拓展胸懷、放遠視野,從學生思維發展、精神成長和人文學科課程的基本特點著眼,珍視差異,尊重質疑,促進學生優秀思維品質的形成。
從上文的分析可知,在朗讀、默讀、課文理解、語言品析、語文感知、文體把握、思想啟迪、古詩詞閱讀、資料搜集、課外閱讀、文本閱讀、文學鑒賞等方面,高中學段閱讀課標不僅強調、延續了初中學段的課標內容,而且在此基礎之上推進、加深了,體現了從知識本位向發展能力本位的轉換和順應,也就啟示我們高中語文閱讀教學要真正以學生為中心,以學生成長發展為目的,注重學生語文應用能力的培養,注重學生審美能力的培養,注重學生探究能力的培養,全面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為語文教育意義的實現和國家人才的培養做出有力的貢獻。
參考文獻:
[1]中華人名共和國教育部:《全日制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11年版)、《普通高中語文課程標準》(2012年版)。
[2]潘涌:《論普通高中語文課程標準的創新》,《中小學教師培訓》2004年第4期。
一、古詩詞的內涵及特點
縱觀中國古代幾千年的文學長河,古詩詞莫過于其中最大的一朵浪花。它以優美的語言、深刻的情思讓一代又一代文人拜服。古詩詞不同于散文、小說等文體,有其自身的內涵和特點。教師需要在充分了解這些內涵和特點的基礎上進行教學。
(一)古詩詞的內涵
歷來對古詩詞都沒有下一個準確的定義。古詩詞顧名思義,應該包括詩和詞。詩中又有古體詩和近體詩的區別,古體詩主要指唐代以前所創作的詩歌,像《詩經》、《楚辭》、樂府詩等,這類詩歌字數多少不限,對韻律的限制也較為寬松。近體詩主要指唐朝形成的一類詩歌,其特點是講究平仄和對仗,又可分為律詩、絕句、長律等。詞也稱“長短句”,是配樂而寫的歌詞。“詞,作為文學的一種樣式,指的是歌詞,即可以合樂歌唱的詩。”[1]詞包括詞牌、題目、正文三部分。詩以唐朝為勝,詞以宋代為佳,因此多種版本的語文課本都將學習重點放在唐詩宋詞部分,蘇教版高中語文選修教材甚至編訂了《唐詩宋詞選讀》,以更好地提高學生古詩詞學習水平。詩與詞雖然是兩種形式不同的抒情文體,卻有很多的相似之處。從描寫內容上來說,都有表現離別之情的,如詩中有李白的《送友人》,詞中有柳永的《雨霖鈴》,統稱此類詩歌為送別詩。同樣,將記敘游覽古跡,懷古思今的詩和詞稱為詠史懷古詩;將贊美某種特定事物,抒志的詩和詞稱為詠物詩;將描寫塞外風光和戰爭景象的詩和詞稱為邊塞詩;將抒寫山水田園生活的詩和詞稱為山水田園詩。從表達技巧上來說,都使用托物言志、借景抒情、情景交融等表現手法。并且,一個作者既可以是詩人也可以是詞人,因此本文將二者作為一個整體來研究,其中采用詩歌的廣義含義,既包括詩又包括詞。此外,元代散曲與詞在形式、內容上也有諸多相似之處,高中語文教材也涉及到少量的散曲教學。鑒于此,本文也暫把散曲歸為古詩詞一類。
(二)古詩詞的特點
1.語言凝練
古詩詞一般篇幅短小。古體詩受限較少還可能出現較長的篇幅,像白居易的《琵琶行》,但也在少數。近體詩大多為絕句和律詩,絕句四句,律詩八句,最多也只有56個字。詞也一樣,受詞牌限制,字數一定,且相對較少。所以要用有限的語言表達深邃的內涵,達到“言有盡而意無窮”的效果,詩歌語言必定要有高度的凝練性。“古詩詞區別于散文、戲劇、小說等文學形式的最大特點在于詩詞語言的概括性、凝練性,其最大的藝術魅力也在于能以最概括凝練的語言蘊涵非常豐富的景色描寫、事件敘述、情感抒發”[2]。如陳子昂《春夜別友人二首》(銀燭吐青煙)中的“明月隱高樹,長河沒曉天”,詩人不必全力去渲染月亮、銀河如何的明亮,“隱高樹”、“沒曉天”六個字就讓讀者體會到月亮、銀河的光輝是何等的耀眼奪目,使樹木黯然失色,將天空全然遮蔽。
2.想象豐富
古詩詞由于篇幅所限,不可能用大筆墨來描繪生動形象的畫面。但是讀者閱讀詩歌時卻并不會感到畫面的狹小、簡單、索然無味,這源于其營造畫面的豐富想象性。它善于將多彩的畫面凝聚到一兩個點上,透過這幾個點給讀者以無窮想象,達到知一斑而窺全豹的效果。如王維《使至塞上》中的“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大漠、孤煙、長河、落日僅僅四個景物卻將塞上風光淋漓盡致地展現在讀者面前。可以想象,滾滾黃沙漫漫,似大海無邊無際,旅人在行途中點燃木柴燒水做飯,因無風無雨,天空格外寧靜,連輕煙也筆直向上;一條長長的小河沿著天際緩緩流淌,已是黃昏時刻,沒有刺眼的光芒,泛著紅暈即將下落的夕陽顯得格外溫和。這是一幅怎樣宜人的畫面,絲毫不比美術大師筆下的美景遜色。
3.情感含蓄
古詩詞是一種抒情文體,詩人在有所感的情況下揮毫走墨,表達內心情緒。但一般情況下,他們不會全篇吶喊自己溢滿胸腔的情感,而是通過刻畫形象,營造畫面委婉地表達出來。這就形成了古詩情感表達含蓄的特點,但這樣不僅不影響詩歌的抒情性,反而使情感更加強烈。尤其是一些婉約派詞人,其詞作更是如此。如李清照的《聲聲慢》,借淡酒、大雁、黃花、梧桐、細雨寄托自己的孤獨惆悵之情,直到最后“怎一個愁字了得!”才點出自己內心的愁苦。即使這樣讀者也早已沉浸在女詞人的濃愁之中了,因為酒、雁、黃花等形象無不告訴我們女詞人是何等的愁緒萬千。
二、高中古詩詞的教學價值
《普通高中語文課程標準(實驗)》在必修課程中提出“閱讀與鑒賞”目標,要讓學生在閱讀中“發展想象力、思辨能力和批判能力”,“具有積極的鑒賞態度,注重審美體驗”。因此,高中古詩詞學習重點在于鑒賞,要讓學生學會分析詩歌,獲得獨特的審美體驗。
(一)培養審美情趣
《普通高中語文課程標準(實驗)》在“課程的基本理念”中指出:“語文具有重要的審美教育功能,高中語文課程應關注學生情感的發展,讓學生受到美的熏陶,培養自覺的審美意識和高尚的審美情趣,培養審美感知和審美創作能力。”古詩詞作為一種文學藝術,它的美體現在多個方面:古詩押韻,通過朗讀,我們可以體會其中的音韻美;古詩詞中詩人所塑造的形象,或玲瓏雅致或歡快活潑,具有形象美;由眾多生動的形象,組成豐富多彩的畫面,幽靜、傷感、朦朧、遼闊等等,給人以畫面美;通過這些畫面的描述,詩人在其中寄托自己的心緒,抒發一時的情感,讓我們跟隨詩人或喜或悲,體會其中的情感之美。比如在朗讀和鑒賞古詩詞時,品味有節奏的語言,感受優美的形象和多彩的畫面,體會豐富的情感,可使學生身心得到美的洗滌,凈化心靈,陶冶性情,培養審美情趣,提高審美能力。
(二)發展想象力
大多數詩歌都通過塑造形象,構成畫面,表達詩人的某種情感。詩人將自己的所見所聞通過文字記述出來。古詩詞篇幅短小,語言凝練,用區區幾十個字來表達無限的內容,給讀者留下很大的空白。因此在古詩詞的學習中需要讀者展開想象,充分調動自己的知識積累去填補敘述之外的空白,這樣一首詩才能變得鮮活起來,學生才能真正體會其中的美感。詩歌的學習應該是圓形的,而不是扁平的,即不能僅從字面理解內容。這種圓形解讀離不開讀者的想象,在古詩詞的教學中,教師常常有意識地引導學生在把握詩歌形象的基礎上想象畫面,并由此聯想出去,從更深層面體會詩人的情感,讀出文字背后的意蘊。在這一過程中,學生通過想象填補詩歌空白,不斷豐滿詩歌內容,并使想象力得到充分發揮。
(三)豐富傳統文化積累
中華民族傳統文化包含多個方面,如傳統文化常識,傳統文化精神。《普通高中語文課程標準(實驗)》中“課程基本理念”要求語文課程“使學生受到優秀文化的熏陶,塑造熱愛祖國和中華文明、獻身人類進步事業的精神品格”。“課程目標”中也提出“增強文化意識,重視優秀文化遺產的傳承”。古詩詞是中國古代文化最耀眼的明珠之一,包含豐富的文化內容,通過鑒賞古詩詞不僅能夠學習相關的中國古代文化常識,而且在了解詩人情感的基礎上,能夠增加自我的文化積淀,加強自己的文化底蘊。如學習孟浩然的《與諸子登峴山》可以了解羊祜“墮淚碑”的典故,學習文天祥的《過零丁洋》可以體會其深沉的愛國情感,使學生受到愛國主義精神的熏陶。
(四)提高詩歌鑒賞能力
詩歌鑒賞能力是高中生文學鑒賞能力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是全面提高學生語文素養的重要方面。詩歌鑒賞能力只有在認真解讀古詩詞的基礎上才能提高。學生在教師的引導下,從詩歌形象、內容、語言、表達技巧等多個角度分析詩歌,掌握古詩詞鑒賞的一般方法,探討詩歌學習規律,有步驟、有針對性地對古詩詞進行鑒賞。學生通過語文課本中少部分優秀詩詞的學習,做到舉一反三、融會貫通。在面對時代相隔久遠的古詩詞時,能夠找到解讀詩歌的突破口,在今后的生活和學習中學會獨立分析古代其他優秀的詩詞作品。
注釋:
[1]陳新璋.唐詩宋詞概說[M].廣州:廣東人民出版社,2009.6:186.
一、深諳兒童心理特征的誦讀教學理念,以讀促寫
我國古代蒙學重視從兒童心理發展的角度,有針對性地指導蒙童誦讀名篇。兒童多記性,古人認為蒙童十五歲以前物欲未染,知識未開。這符合現代心理學理論。私塾先生對閱讀教學環節理解透徹,甚至已臻化境。朗讀,熟讀,精讀;教書,背書,理書,講書,步驟科學,成效卓著。誦讀是蒙學的教學傳統。如今,高中語文課堂瑯瑯書聲已漸行漸遠。誦讀是中國幾千年童蒙教育實踐經驗的結晶,這一優良傳統我們沒有發揚光大。有人反問語文教學多讀就行了嗎?但是,語文教學不多讀行嗎?葉圣陶說,語文學科不該只用心與眼來學習,須在心與眼之外,加用口耳才好。吟誦就是心眼口耳并用的一種學習方法。讀得不熟練,記得不深刻,背得不扎實,何來思如泉涌,應筆而出,滔滔不絕,文章倚馬可待呢?北宋詩人蘇軾云:“故書不厭百回讀,熟讀深思子自知。”南宋朱熹說:“凡讀書須要字字讀得響亮,不可誤一字,不可少一字,不可多一字,不可倒一字,不可牽強暗記,只是要多誦遍數,自然上口,久遠不忘。”這些觀點恰巧契合心理學對人的記憶理解能力的研究結果。
我國古代通行蒙學教本有《三倉篇》《急就篇》《開蒙要訓》《三字經》《百家姓》《龍文鞭影》《千家詩》(《分門纂類唐宋時賢千家詩選》)《詩經》《論語》《孟子》《春秋》《禮記》《千字文》《國語》《左傳》《戰國策》《老子》《莊子》《荀子》《昭明文選》《藝文類聚》《文苑英華》《千家詩》《唐宋家文鈔》《古文觀止》《唐詩三百首》《史記》等。據《中國歷史軼聞》一書中統計,古代參加科舉考試的考生要背熟精通幾十萬字的書,其中《論語》11750字、《孟子》34685字、《書經》25700字、《詩經》39234字、《禮記》99010字、《左傳》196845字。值得關注的是,古人所說的背誦不是機械記憶,絕非鸚鵡能言,而是輔之以精思、貴通、貴用之法。
華南師大附小陳琴老師致力于小學語文“素讀”經典教學的探索。素讀經典就是不刻意追求理解所讀經典內容的含義,純粹地讀。這種不求理解、大量背誦的方法是科學的右腦教育法。其一二年級素讀目標為:《三字經》《千字文》《百家姓》《弟子規》《聲律啟蒙》; 三四年級素讀目標為:《論語》《大學》《中庸》;五六年級年級素讀目標為:《老子》,選讀《史記》《資治通鑒》。她的學生在小學畢業達到“背誦十萬字,讀破百部書,手寫千萬言”的目標。每天識記100多字,還給學生碩果累累的六年。
作為高中老師雖未能在學生十六歲以前加以引導其大量背誦,但用心理學的觀點指導學生吟誦,亡羊補牢,善莫大焉。2013年福建省高考語文《考試說明》背誦篇目增加到三十二篇。這是有識之士的遠見,有獨到的思考。熟讀背誦,是屢試不爽的好辦法。中國古典文學成就之高,令世界為之咋舌。文學家燦若群星,哪一個不是背誦頂尖高手。現代文學巨匠魯迅、茅盾、巴金,其背功已成為美談。讀,只有先“死”后“活”,方能“死”去“活”來。
讀,還能有力促進學生寫作風格的形成。清代學者崔學古說:“通于《書》,其文必實;通于《易》,其文必深;通于《詩》,其文必逸;通于《春秋》,必斷制;通于《禮記》、《周禮》,其文必典雅。”蒙學作文教學關注學生形成寫作風格,何其高哉!縱觀今日高中生寫作現狀,這個愿景難以實現,有遙不可及之態。
古為今用,推陳出新。如何深刻理解、借鑒古代蒙學誦讀的要旨,有效指導高中生實現從讀到寫的涅槃,老師任重道遠。這亦是筆者寫作本文的初衷。總復習中,高三學子根據拼音寫漢字,而這個動作已經重復了十二年,學生讀在何方呢?筆者憂思之切。每念及漢代揚雄“能讀千賦,則能為文”, 筆者扼腕長嘆,我們的語文教學特別是作文教學和古代蒙學弟子學文差距多大呢?高中作文教學應特別深入研究借鑒傳統語文教育讀對寫的影響,深入骨髓地理解,厚積方能薄發。閱讀是寫作的基礎,然并非淺嘗輒止、浮光掠影般的泛讀,也非“精耕細作”的精讀,恰是系統的“誦讀”。劉勰“觀千劍而后識器,操千曲而后曉聲”,量變推動質變。讀得不好,怎能寫得好?閱讀是吸收,其為主;寫作是運化,是皈依。高中教師如不能意識到寫作的根在閱讀,高中作文教學當無法實現質的飛躍。
二、閎中肆外的人文啟蒙教育,蒙以養正
先秦至清末,古代蒙學重視啟迪兒童心靈和智慧。蒙學教材文質兼美,充滿飽滿的人文精神,為弟子未來卓爾不群奠定堅實的智力基礎。
蒙學教材內容歷史演變,簡要概括如下:先秦時期,出現我國歷史最早的兒童蒙學教材《史籀篇》;西周蒙學以“六藝”為基本學科,學生德、智、體、美等和諧發展,農業、天文、歷法、及數學等科技文化知識滲透蒙學;漢代《論語》《孝經》為最通用的經學教材,醫學、史學也滲透到蒙學領域;魏晉南北朝時期蒙學教育融入玄、黃、老、莊、釋、文、史;隋朝科舉制成為蒙學教育的指南針,經學化傾向明顯;唐代振儒術,容佛道,蒙學教育注入新的元素;宋朝尊孔崇儒,強調了道德啟蒙和文化知識;元代蒙學教育普及農業知識和道德教化;明代法律已納入了啟蒙教育的范疇;清代后,蒙學領域教授西方科技文化知識。1898年的蒙學教材《蒙學課本》已破地理上“中國中心論”,強調天外有天,開放胸懷,迎接西學。蒙童人文啟蒙教育根植于中華民族的璀璨文明,民族人文特色熠熠閃光。
據徐梓《中國傳統蒙學書目》統計,蒙學教材為一千三百多種,門類繁多。蒙學對兒童人文啟蒙教育閎中肆外。思想內容博大浩瀚,語言表達縱橫捭闔,恣肆。人文啟蒙教育使蒙童通曉天下人倫事理,精諳古今德教典故,立志建立化成天下的宏大功業。兒童為嬰稚,即識人顏色,知人喜怒;其踐行“凡出言,信為先”;誡“詐與妄、奸巧語、穢污語、市井氣”;引導蒙童珍惜韶華、克盡求學之苦,正所謂“幼而學,壯而行,上致君,下澤民”。朱熹在《蒙學須知》講到,“夫童蒙之學,始于衣服冠履,次及言語步趨,次及灑掃涓潔,次及讀書寫文字,及有雜細事宜,皆當所知”;塑造童子“于灑掃進退之間,持守堅定,涵養純熟”。天真純樸的兒童天性最終發展為他日鑄成大器的精神底蘊、一抹亮麗的人格底色。令人嘆為觀止的是,古人讓蒙童在生活中快樂學習,實行以人為本的教育,具有人文先進性。蒙童練就的蒙學童子功具有可持續性,能良性發展,浸透人文啟蒙思想基因,為其將來寫作注入了思想和語言的博大動力。
時至今日,須指出的是,許多優秀高中生埋頭數理化題海,分配給語文學科的一點點時間又大量花在對高考滿分作文的模仿上。雖苦苦耕耘,卻一籌莫展,不得其法。沒有閱讀,高中生學識淺狹,胸中不富,作文無神氣基調。清初語文教育家唐彪說:“從古未有只讀四書一經之賢士,亦未有只讀四書一經之名臣。故欲知天下之事理,識古今之典故,欲作經世名文,欲為國家建大功業,則諸子中有不可不閱之書,諸語錄中有不可不閱之書,典制志記中有不可不閱之書,九流雜技中有不可不閱之書。”當代高中生會須痛飲一碗盛滿人文思想的美酒。
若想提升高中生的人文思想,應格外注重學生閱讀文本的選擇,以崇高的作品塑造鼓舞學子的精神,感化和陶冶學生的情操。否則,貽誤無窮。
三、質樸的作文教學法,百鍛為字,千煉成句
古代蒙學對作文教學的認識質樸,但作文教學法科學有效。注重文道統一是傳統蒙學作文教學的重要指導原則。人文啟蒙教育客觀上使蒙童在開蒙之初就得到了文德很好的訓練。古代蒙學作文訓練內容和形式豐富多彩。
其一,屬對、連珠、錘字基本功訓練。古人通過語音、詞匯訓練,修辭、邏輯訓練,幫助蒙童弄懂語音平仄、詞匯詞性、語法結構等寫作知識。作文講究聲律和諧、形式美觀。
其二,模仿和抄寫并用。蒙童模仿前人文章,含有創造的成分。師名家名篇的神,不師其貌,最終自然純熟;抄寫有助于品味前人遣詞造句。
其三,培養觀察能力。古人把用心觀察事物,體驗事物上升到寫作基本功高度,蒙童善寫天地人物情狀,粱劉勰提到,“博見為饋貧之糧”。
其四,作文先“放”中“脫換”后“收”。歐陽修稱,“作文之體,初欲奔馳”。初寫放膽文,抒發胸臆;“脫換”即稍加限制;“收”指終要膽小,文章精雕細刻。文章從氣象崢嶸、彩色絢爛,到造平淡,其實乃絢爛之極。
其五,文章不厭改。古人善于保護學生才思,提出隨學生立意而改;擇精當處,細小筆削地改,以點鐵成金:易日經時地改,則自解雌黃。
反思中國古代作文教學法,我們要從中擷取吉光片羽,傳承創新高中作文教學。
筆者認為小學初中直至高中語文必須實現教學一體化,要有一盤棋的思維,做好銜接工作。例如,古時蒙童屬對,今天高中生做對聯,但如何深入對聯教學,這是個棘手的問題。筆者要求高一學生惡補《幼學瓊林》《龍文鞭影》《笠翁對韻》,豐富典故知識、聲律知識、自然常識。這種訓練如果能提前到小學或初中階段則更佳。
談及古人寫作模仿和抄寫并用,高中老師大有可為。有些學生只看高考滿分文章,這是誤區。畢竟為考場倉促間所作,學生限于時間和才思,無法同前世和當代名家相比,故僅僅閱讀此類文章收效甚微。筆者常年呼吁學生要看名家作品。學生讀經書、讀史書、讀時文,融會變化,是為文的真訣。學生自覺向往釀花為蜜,蜜成不見花;當釀谷為酒,酒成而不見谷時,學生文章就有自家手筆。語文老師必須設計生成一個學生將來發展的空間。高一高二時要多抄寫文章。抄同題不同人的文章,思路就能掃除枯澀阻礙;抄同一作者的不同文章,研究其意思、句語、路脈,從而潛移默化,融會貫通。水融之日,則是學生揚眉劍出鞘之時。
晉代陸機《文賦》提出“玄覽”一說。“觀山則情滿于山,觀海則意溢于海”;學生佇中區,頤情志,激起寫作精神內驅力,這是足貴的。筆者認識到隨物賦形能力對學生來說太難了。《普通高中語文課程標準》要求學生學會多角度地觀察生活,豐富生活經歷和情感體驗,對自然、社會和人生有自己的感受和思考。應試教育如火如荼開展的今天,學生遠離自然,遠離社會生活,喪失了觀察事物、體驗事物的審美需求。倘能賞“萬類霜天競自由”,何其妙哉!
古人修改文章的做法非常符合現代教育心理學原理。高中作文教學要激發學生興趣。老師改文章不能將學生的文章改得面目全非;切不可強改,要改出學生之非,改出先生之妙。清末教育家王筠提倡“少改易之,以圈為主”,筆者深以為是。若能將以前的文章拿出來改,則更有意義。這樣的老師難能可貴。學生隨寫隨丟,對自己以往文章妍媸好丑不以為意,這不可取。總之,學生文章多改則能助其深入揣摩、玩味、雕琢。正所謂沿根討葉,思自轉圓。
關鍵詞:高中語文教材(人教版);古典詩詞選文;文化價值;現實向度
一、高中語文教材(人教版)古典詩詞選文研究的必要性
(一)古典詩詞在中國文化中的重要價值
中國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國之一,不僅有著悠久的歷史,更有著燦爛的文化,古典詩詞便是中華傳統文化中絢爛的瑰寶。泱泱古國,歷史悠久,擁有燦若星辰的詩人、詞人。如椽巨筆,歷史的盛衰變遷在古典詩詞中可以得到印證;斗轉星移,詩人、詞人對人生的深刻洞悟穿越時空依然引發回響。古典詩詞是中華民族傳統文化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更是中華古典文化中璀璨的明珠。學習古典詩詞從個人方面而言,可以陶冶情操,滋潤心靈,提高人的文化素養,豐富人的精神世界,促進人的全面發展;從社會角度而言,可以增強社會的文化底蘊,構建良好的文化氣氛,促進和諧社會的實現。
(二)選文研究在語文教學中的必要性
1、選文在語文教材編纂中的重要價值
南朝昭明太子蕭統所編的《昭明文選》,選錄了先秦至南朝梁代八九百年間一百多位作者、700余篇各種體裁的文學作品,它以“事出于沉思,義歸乎翰藻”為選文標準,主要收錄詩文辭賦,(除了少數贊、論、序、述被認為是文學作品外),有意識地把文學作品同學術著作、疏奏應用之文區別開來,這便是以選文為主體的中國現存編選最早的詩文總集。人教版高中語文教科書是按學期分冊,以不同的文體為依據,劃分出相應的單元,選文是語文教科書組合環節“牽一發而動全身”的重要部分,語文教材的編纂經過實踐檢驗,逐漸加入了導學、作業等環節,但選文在語文教材中的主體地位從未被撼動過,足以證明選文在語文教科書編纂中的重要價值,選文質量也成為決定語文教材質量的關鍵因素。
2、選文質量是決定教學質量的重要因素
宋文翰在《一個改良中學國文教科書的意見》一文中說:“教材是用以達到目的的工具,其選擇標準,應以兒童是否有興趣與需要為定;因為興趣與需要可以吸引學生的注意,而增加教學的效能。”一本好的教科書應該是以學生為根本出發點,從學生的角度來確定選文。當然,這并不是說要一味地迎合學生的趣味,而是強調要從成人立場走向學生立場,從學生的心理、趣味以及發展角度思考教材的選文意義和價值。毋庸置疑,語文教學在學校教學環境中一般而言是以教科書為主要依據,教科書是課程標準的具體化,語文教學的任務則主要通過對教科書中選文的教學來實現。高質量的教科書是以學生為立場,激發學生學習興趣以達到“寓教于樂”的目的。
(三)古典詩詞選文研究的必要性
通過對人教版高中語文教科書中古典詩詞選文數量、時代、單元排列等方面進行研究,可以更加透徹的了解高中語文教科書中的古典詩詞部分,用以指導學生提高古典詩詞欣賞水平,傳承中國古典文化,繼而推動語文教育事業的有序發展。
二、高中語文教材(人教版)古典詩詞選文分布情況
(一)古典詩詞在各冊中的分布狀況
必修一共有12篇課文,沒有安排古典詩詞;必修二共有13篇課文,古典詩詞安排在第二單元,共4篇,包含7首古典詩詞;必修三共有14篇課文,古典詩詞安排在第二單元,共4篇,包含7首古典詩詞;必修四共有13篇課文,古典詩詞安排在第二單元,共4篇,包含8首古典詩詞;必修五共有13篇課文,沒有安排古典詩詞單元。我們可以看出袁行霈主編的人教版高中語文教材古典詩詞主要集中于必修二、必修三、必修四這3本教材,以下將著重從這三本教材入手進行人教版高中語文教材的古典詩詞分析。
(二)高中語文教材(人教版)必修二、三、四中古典詩詞選文的時代分布
近代大學者王國維說過:“凡一代有一代之文學:楚之騷、漢之賦、六代之駢語、唐之詩、宋之詞、元之曲,皆所謂一代之文學,而后世莫能繼焉者也。”袁行霈主編的高中語文教材按時代先后來安排古典詩詞在各冊中的分布。
人教版高中語文教材必修二第二單元選入的是從先秦到南北朝時期的詩歌;必修三第二單元進行的是唐代詩歌的學習;必修四第二單元選入的皆是宋詞。
三、高中語文教材(人教版)古典詩詞選文基本向度
(一)文質兼美的選文標準
葉圣陶作為我國著名的教育家,有著七十余年的語文教學經驗,他對語文教學有著深刻的見解和獨到的建樹。1962年葉圣陶先生在寫給人民教育出版社中學語文編輯室的書面指示中提到:“所選為語文教材,務求其文質兼美,堪為模式,于學生閱讀能力寫作能力之增長確有助益。”至此“文質兼美”便成為了當代語文教材選文中一以貫之的標準。
葉圣陶認為,在語文教學中第一是要實現教材的“文質兼美,貼近對象”,好的教材能夠為教師的教學提供有力的保障,實現“和諧互動,萬物皆書”的教學理想,進而教師在掌握教材的基礎上,可以超越教材,變死教材為活教材,實現教師對學生的引導作用,“以身作則,教學相長”。
(二)古典詩詞選文的基本特點
1、文學性
高中語文教材中古典詩詞選文中“文學性”要求是指,語文教材選入的古典詩詞應能體現語文學科的性質,既要有利于培養學生的語言表達和運用能力,又要有利于學生形成高尚的道德情操、健康的審美情趣、正確的價值觀和積極的人生態度,具體而言就是要具備文學美、人文美。
(1)文學美。古典詩詞選文時注意選擇“文質兼美”的經典詩詞,讓學生體會中國古典文化的魅力,使學生對中國古典文化產生認同感,進而激發起學生學習的興趣。只有具備了文學美的古典詩詞選文教材才能夠滋養學生的肌肉與骨骼,充盈學生的靈魂與血液,成為聯系學生與教學環節的紐帶。
(2)人文美。語文教學不僅承擔著知識語言教學的重任,更是學生獲得人生觀、價值觀啟示的載體。高中語文教材編纂者旨在通過所選的古典詩詞讓學生領略關懷民生、憂國思家的情懷,體會至真至情、至愛至美的人性,收獲解讀人生、品味生活的哲理頓悟,感受堅忍頑強、浩然坦蕩的人格魅力,讓學生充分感受那一道道超越時空、溝通心靈的人文景觀,為學生勾畫出一道生命的底線。
2、典范性
研究人教版高中語文教材中的古典詩詞選文,可以看出所選詩詞皆具有典范性。選入高中語文教材(人教版)的古典詩詞,或是在所處時代中具有恒久的示范性,亦或是知名詩人、詞人作品中毋庸置疑的經典作品,無論是美學價值、審美意蘊,還是思想內核、文化內涵、情感精神都能歷經時間檢驗依然熠熠生輝,具有共時性、恒常性和耐讀性,時至今日依然具有存在的價值。
3、漸進性
人教版高中語文教材中古典詩詞選文的編排具有循序漸進的特點,古典詩詞選文的難度由低年級到高年級慢慢從易過渡到難。顧黃初先生說:“教材教材,是用來教學生的材料,而‘教’的規律是離不開教學雙方的心理規律的,就以課文的選擇為例,課文不僅是‘范例’,而且還應該是‘適例’,也就是說適宜于某個年齡段的學生的心理特點。”從人教版高中語文教材中的古典詩詞選文的分布情況來看,基本上是順應了學生的年齡特征,難易適度,循序漸進,關照了學生不同年級的理解程度,如此分布與編排可以調動學生求知的熱望和情感以及審美的期待,讓學生減輕對教材的畏懼,產生出親切感。
四、古典詩詞部分教與考的聯系
(一)古典詩詞填空題
古典詩詞填空題在高考試卷中表現為古典詩詞中名篇名句默寫,分析近年來的此類題型,高考對于該考點的考查具有以下特點:
1、考查形式穩定,以填空題為主。考試大綱將其考核目標定位為“A.識記”。試題選句有以下的四種情況:第一:揭示人類社會或其他事物發展規律的句子。第二:抒發愛國情懷、壯志理想的句子。第三:意境優美、藝術性強的句子。第四:宣揚傳統美德的句子。
2、試題內容涉及廣泛,重點選句。考查兼顧初中、高中篇目,其中《詩經》、唐詩、宋詞,為名篇名句考查的重中之重。
本題型難度較低,學生在備考時需注意:
1、記憶問題。(1)學生在記憶此類知識點時應回歸課本,課本作為最權威的版本,可以避免錯漏。(2)注意篇、段、層、句的關系,在前后聯系中背誦,在具體語境中分析品味和識記詩詞,避免死記硬背。(3)理解句意、文意,先理解后背誦。(4)化整為零,分散記憶。教師應引導學生形成古典詩詞背誦習慣,在日常生活中積累詩詞經驗。
2、書寫問題。(1)注意生僻難寫字。在備考時學生應加強對生僻難寫字的練習,達到熟能生巧、強化記憶的目的。(2)注意同音異義和同義異形詞。讀音相同、意義相近或相反的詞語即同音異義,如白居易《琵琶行》中的“別有幽愁暗恨生,此時無聲勝有聲。”中的“幽”常常會被望文生義的寫成“憂”;意義相同而字形迥異的詞即同義異性,《論語》中“君子坦蕩蕩,小人長戚戚。”中的“長”容易誤寫成“常”。這兩類詞是高考命題人設置陷阱的熱點,對學生具有很大的迷惑性和誤導性,備考時教師應提高學生對該類型的重視性。(3)注意通假字。(4)留意虛詞等細微處。
(二)古典詩詞鑒賞題
分析近年古典詩歌鑒賞題的命題,表現出如下的特點:1.詩歌鑒賞題的選材,多源于很少有爭議且傳誦至今的古代詩歌,多為名家詩歌。2.選材形式多為唐詩,間或少量宋詞。3.設置的考點為作品的形象、語言、表達技巧,評價詩歌的思想內容和作者的觀點態度。
隨著各地自主命題的增多,高考試題的命題也隨之出現了新變化:1.考題的選材多樣化的趨勢,不再僅僅局限于唐詩,宋詞、元曲也在各地的試題中出現。2.命題的角度翻樣出新,詩歌的比較閱讀也不斷的出現。3.詩歌答題過程中,文學常識、歷史典故往往被自覺不自覺的融入其中。
關鍵詞 積累 閱讀 表達交流
“積累”一詞在《現代漢語詞典》中的基本義項是:重新聚集。事實上,學習就是一個不斷積累,形成技能的過程。古人說:“不積跬步,無以至千里;不積小流,無以成江海。”可見一點一滴的重要,其實語文教學也是這樣。如果不注重積累,學生的語言倉庫就會永遠貧瘠,學生的語言泉流就會永遠干涸。因此,作為語文教師應重視積累、感悟、熏陶和培養語感,致力于語文素養的整體提高,應將積累貫穿于整個語文教學之中。
《語文課程標準》在提倡多讀善思的同時,強調重視語文材料的積累,引人注目地在閱讀方面做出了前所未有的量化要求,其意義非同一般。應該說,這為改革語文教學選擇了一個很好的切入口。因此,對語文積累的重新認識與研究成了語文教學的新課題。
一、語文積累存在的問題
近幾年,語文教學界重視積累的人越來越多,但認識中的模糊、偏頗也很多。歸結起來主要有兩方面。
(一)視野狹隘
人們都在強調積累的重要性,但究竟該進行哪些方面的積累,看法卻往往大相徑庭。不少人談積累都只局限在語言層面上,文化積累、生活積累都不在視野之內,這就是個“大語文”“小語文”的認識轉變問題。僅僅把“語文”理解為“語言文字”,視野當然就很難拓展開來,“語文”豐富的文化內涵就不會受到重視,“語文”本應有的對自然、社會、人生的熱切關注就會被忽略,這樣的語文教育能造就出“孔乙己”式的酸秀才,卻很難培養出心胸開闊、涵養豐厚、有歷史責任感的現代英才。語言積累方面,則要么只強調語言材料的積累,似乎只要記住一些文字符號,記住一些詞語, 語文積累就大功告成;要么只強調語言典范的積累,似乎只要多記誦一些精彩語段、篇章就萬事大吉。
(二) 理解機械
積累是什么,不是機械地抄抄寫寫,不是死背詞語解釋段落大意中心思想,不是不動腦筋地記誦他人語段、篇章。當前指導學生科學高效地積累,需注意糾正以下傾向:
1.切斷記憶儲存與理解、感悟、鑒賞的聯系,把積累變成孤立、機械的記憶活動。積累是經驗結構的積極重建,不是機械的累加、堆積。積累的對象必須是有意義的內容,不能是無意義的符號群。弄清內容的具體意義,識別內容的具體特征,了解內容之間、內容與原經驗結構之間的具體聯系,是有效積累的前提。把一切理解、感悟、品評、揣摩逐出積累的領域,一味強調記誦,學生的興趣難以持久,“悟性”也會逐漸萎縮。古人重“多讀”更重“自悟”就是這個原因,沒有“悟”的“多讀多背”與死記硬背何異?
2.不顧學生的興趣愿望,以教師的好惡代替學生的自主選擇,把積累變成硬性灌輸的過程。為什么要讀要背?為什么背這些而不是背那些?只籠統地說對語文學習有好處是不行的。只有巧妙激發學生的興趣,讓學生為積累的對象所吸引,產生讀、背的需要和欲望,積累才會有內驅力。要做到這一點,教師就要把選擇的機會還給學生,讓學生在價值判斷的實踐中逐步提高眼力。教師的任務是幫助學生把眼界打開,指導學生逐步掌握價值判斷的標準,研究探索積累的方法策略,而不是充當包辦太多的“保姆”,硬讓學生“積累”往往會挫傷學生的積極性。
3.積累指導偏重于內容的擴充,忽視自主積累的意識、能力與習慣的培養。培養自主意識、能力與習慣比增加積累內容更重要。有了自覺積累的意識,學會了積累的方法, 養成了注意積累、善于積累的習慣,學生才能自己“持續發展”。
二、高中語文積累的做法
(一)在閱讀鑒賞中積累
閱讀鑒賞是積累的第一捷徑。閱讀鑒賞可以獲得多方面的積累,首先要是言語知識層面的積累。其次情感態度價值觀層面的積累。再次閱讀鑒賞方法層面的積累。還有就是歷史文化層面的積累。教師如何指導學生在閱讀鑒賞中積累?
1.課堂閱讀鑒賞教學設計,要體現積累的思想。要讓學習者明白積累的目標,確定積累的對象,設計評價積累質量的標準。例如古代詩歌鑒賞要貫穿傳統文化的積累,而傳統文化的積累除作品背誦外,還包括積累與古詩文閱讀鑒賞關系密切的古代詩詞格律知識和古代文化常識。這些知識積累在課堂教學中機要可以隨文點撥,相機穿插,也可專題講授,集中訓練,總之知識要“精要、好懂、管用”,使學生在閱讀鑒賞中能自如地借助這些知識的支架作用,發展成為一個有意識有品位的閱讀者和鑒賞者。
2.課外閱讀鑒賞的活動組織中,要調動積累的興趣。教師對學生的課外閱讀要加強引導,通過語文活動(例如讀書筆記、讀書心得報告會、最佳閱讀者評選、讀書征文)的方式來幫助學生發現自己的閱讀積累的水平。
3.語文積累要建立一個基本限度的定量,有共同要求也有個別對待,以使學習者及時檢查自己的積累狀態。高中語文課程標準提出了閱讀積累量的要求。
(二)在表達交流中積累
不管是語言知識的積累,還是生活素材的積累,或是文化背景的積累,對于豐富表達交流都有舉足輕重的作用。在表達中,才可能暴露積累的欠缺;在交流中,才可能發現積累的不足。同樣,在積累中,才可能嫻熟表達的技巧;在積累中,才能促進交流的自由。諸如開設主題讀書論壇、電視新聞時評寫作、課前三分鐘演講等等活動都是增進學生在表達交流中積累的有效辦法。課外練筆是言語積累的重要渠道。課標中規定“課外練筆不少于2萬字”,這是個最低的限度。堅持練筆,利于語文積累的流通、置換與更新。
(三)在生活體驗中積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