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經濟糾紛時效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一、市場營銷環境分析
1.白酒市場概況。
1.1市場規模和構成。據《2013-2017年中國白酒行業產銷需求與投資預測分析報告》統計,2012年1-8月白酒的產量、收入,回落到了2006年的水平。從2012年至今,各白酒企業紛紛使出渾身解數進行轉型調整,但事實證明,白酒企業的冬天還要持續很久,整體白酒企業均呈現整體業績放緩的疲態。
1.2轉龍酒業市場區域特點。轉龍酒業的產品主要集中在包頭市三區,東河區大部分消費者知曉轉龍產品,青山區居民對轉龍酒業不甚了解,昆區的大部分消費者不認同轉龍酒業的產品,了解該企業品牌的但不愿意購買。
2.SWOT分析。
2.1優勢和機會。
2.1.1國企優勢。轉龍酒業是西北地區唯一一家國有企業釀酒基地,也是包頭市九原區政府指定宴會專用酒,在本地有良好的名譽和地位,有利于提高轉龍酒業品牌的認可度。
2.1.2地區品牌。轉龍酒業是西部區釀酒企業,產品主要銷售在包頭市及周邊旗縣,有比較廣闊的地區銷售市場。轉龍酒業屬于地方酒,在產品的銷售過程中有利于渠道的拓展,同時也為產品運輸提供了便利條件,為企業提供成本上的優勢。
2.1.3悠久的歷史。轉龍酒業始建于1977年,有著悠久的歷史文化,曾一度邁入輝煌發展的歷史階段,當時廠區晝夜燈火通明,經銷商、消費者曾排隊購買轉龍酒業的酒,為轉龍酒業的品牌知名度打下了良好的基礎。
2.1.4健康的水源。轉龍酒業系列產品以清澈甘冽的“轉龍藏”天然礦泉水為釀造用水,釀酒原料潔凈、健康。
2.2劣勢和威脅。
2.2.1禁酒令的影響。中央禁酒令,禁止公務接待喝酒,這個禁令本身是為了治理三公消費,制止政府機關公款吃喝,但轉龍酒業屬包頭政府專用宴慶用酒,在此項政策之后對轉龍酒業的產品銷售有較大影響。
2.2.2生產設備現代化程度低。轉龍酒業生產設備與一些知名的酒企相比有一些差距,在生產技術上比較落后,酒類產品單一,企業規模不夠大,造成產品競爭力不足。
2.2.3國有企業制度限制。轉龍酒業屬于國有企業,企業一些規章制度需根據國家規定執行,而且對企業的發展有很大的影響,局限了企業的發展與經營。2.2.4市場競爭激烈。在本地區,轉龍酒業的競爭者有金駱駝、寧城老窖、牛欄山等眾多白酒品牌,這些酒對轉龍酒業產生了威脅。而在省外,更有郎酒、洋河藍色經典等實力雄厚的大型企業,競爭對手也很強大。
二、問題診斷與目標市場選擇
1.企業問題診斷。
1.1問題存在的關鍵原因——企業沒有明確的品牌定位。轉龍酒業有限責任公司雖然早已改制,但是并沒有完全實現公司制,整個企業的管理和運營還是行政單位的模式,產品在生產和銷售上還存在很多制度性限制,使企業在品牌定位上,并沒有下足功夫,這就形成了市場定位不清,品牌訴求不明的問題,這一問題是阻礙轉龍酒銷售的關鍵問題。
1.2企業在市場營銷方面存在的問題。
1.2.1產品方面。(1)轉龍液酒口感激烈,大多數消費者難以接受;(2)產品生產上更重視中低端產品,對高端產品開發較少;(3)品牌認知度不高,消費者認為轉龍酒多為勾兌產品,且產品沒有創新意識,太陳舊。
1.2.2價格方面。(1)20元左右的轉龍酒銷量較好,但也同時在消費者心中樹立了低端酒的形象;(2)在婚慶、商務應酬、朋友聚會時,轉龍酒業高端酒產品的市場份額小。
1.2.3促銷方面。(1)轉龍酒業廣告宣傳力度不大,知名度低,只有老包頭人記得轉龍酒業的輝煌時代,青年人甚至不知道轉龍這一品牌;(2)營業推廣手段少,在小賣店、名煙名酒店,因為利潤薄,商家不愿意推銷轉龍的酒;(3)公共關系做的不完善,沒有形成企業文化,沒有樹立地方白酒代表的形象。
1.2.4渠道方面。(1)轉龍酒業銷售渠道過于單一,只在部分名煙名酒店和小超市有轉龍酒;(2)銷售人員不積極,部分經銷商不知道有轉龍液;(3)青山區和昆區的竄貨現象嚴重。
2.產品定位和目標市場選擇。要捋清產品銷售路徑,必須首先做好產品定位,明確產品的目標市場選擇,這樣,工作才能有的放矢。通過實地市場調查和分析,為轉龍酒業重新進行市場定位和目標市場選擇:
2.1市場創意與定位。產品定位——“包頭人自己的酒”,使轉龍酒成為“體驗老包頭,傳承龍文化”的典型代表。品牌定位——“酒中龍”;品牌訴求點——“喝老包頭轉龍酒,讓你龍馬精神,生活事業龍騰虎躍”。
2.2目標市場選擇。根據市場調查結果,選擇中輕年男性消費者,作為目標市場,采取集中性市場營銷策略。選用最能體現男性龍馬精神的五個場景:商務宴請、老友聚會、父子情深、送禮和婚宴,進行宣傳與銷售,特別開拓餐飲場所,在一批酒樓打造旗艦店的形象。
三、結語
關鍵詞:高職院校 績效工資 困境分析 對策
中圖分類號:G71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4914(2014)02-136-03
績效,從字面上理解即為業績和效能;科學管理之父泰羅和愛德華茲·戴明將績效定義為執行組織給定的任務;伯納丁將績效定義為一種結果;我們認為,可將績效理解為經過評價的工作行為及其結果。而績效工資應是一種對員工獎勵性報酬,是針對員工按工作任務目標、按時、按工作質量完成以后,并綜合評估超額完成基本工作量部分以及工作績效突出所支付的薪酬??冃ЧべY是對員工過去工作行為以及取得工作業績的認可,目的在于激勵員工今后的工作。
一、教師績效工資實施概況
英國最早于1710年在部分地區實施了教師績效工資;美國教師績效工資最早出現在1908年的馬薩諸塞州牛頓市,20世紀20年代以來,美國在較大范圍內展開了績效工資改革實驗,但并沒有出現比較成功的典型案例;特別是在最近10年間,美國、英國、澳大利亞等國家教師績效工資制度改革再次掀起了,但由于教育本身的特殊性,績效工資的實施及其效果一直爭議頗多。
從2010年1月開始我國高職院校實施績效工資,依據《事業單位工作人員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實施辦法》(國人部發[2006]59號)推進,實際上是2006年7月事業單位工資改革的延續。自2006年以來,高職院校相繼開展了核定編制、崗位設置管理、全員聘用制、清理各類津補貼等工作,為高職院校實施績效工資奠定了基礎。目前,按工資改革設計,現高職院校教職工的工資由崗位工資、薪級工資、各類津補貼和績效工資四部分構成,崗位工資、薪級工資、各類津補貼改革比較順利,而績效工資的實施卻進展緩慢,可謂步步艱難。若要真正實現績效工資管理,使這一項涉及每位教職工切身利益的分配模式進入良好的運行軌道,還有較長的路要走。
二、高職院校實施績效工資困境分析
我國在高職院校實施績效工資制度的初衷是想規范高職院校名目繁多的各種津補貼,試圖通過推行績效考核制度激勵教職工提高工作效率和教學質量,使我國的高等職業教育快速可持續發展。從高職院校實施績效工資三年多實踐來看,雖然大部分高職院校表面上已經實施了績效工資改革,但其績效工資實施效果并不容樂觀。我們認為,其根本原因在于高職院校屬于公益性事業單位,其績效產出周期長、難以量化,績效考核如何做到各利益群體適當均衡,如何體現公正、公平難度很大。我國高職院校在實施績效工資中要求是先進入后完善,績效工資完全采取“一刀切”、“削峰填谷”方式,這對于那些超工作量、壓力大的教師來說,實際上又造成了新的不公平,也使教師群體、除教師之外的其他專業技術人員群體、管理人員群體和工勤技能人員群體之間,高層管理人員與一般教職工之間,在崗教職工與退休教職工之間,事業編制內人員和編制外人員之間的利益沖突更為突出。如何找到各利益群體之間的利益平衡支撐點,如何更好地兼顧公平與績效困擾著高職院校實施績效工資的改革進程。
1.崗位設置及聘用管理不能真正到位,困擾績效工資的有效實施。我國高職院?,F有在崗人員身份比較復雜,有事業編制身份人員、編制外聘用人員、外聘兼職教師和實訓指導教師、借調人員、臨時用工人員等。根據我們調研情況來看,高職院校編制外人員約占在崗教職工總數的30%左右,而高職院校編制外人員并沒納入崗位設置管理的范疇,也就無法設計和實施編制外人員的績效工資,這就進一步加劇了不同身份的教職工之間收入分配矛盾。根據《事業單位崗位設置管理試行辦法》(國人部發[2006]70號)、《關于高等學校崗位設置管理的指導意見》(國人部[2007]59號)等文件精神,至2010年底我國高職院校實施崗位設置及聘用管理已基本完成,將崗位分為管理崗位、專業技術人員崗位、工勤技能崗位三類,學校在編人員基本上是按照他們現有的相應職務、職稱及現有的工資情況分別導入的,但隨著時間的變化,很多教職工現在的實際崗位、承擔的工作任務與崗位設置并不吻合,例如有的拿著專業技術崗位的工資報酬卻主要在管理崗位上承擔管理工作任務,有的是工勤技能人員也在管理崗位上工作或承擔著與自己技能無關的工作,有的同時承擔著教學、科研、管理及輔導員工作等。試圖通過崗位設置管理來實現從身份管理到崗位管理的轉變,做到一崗一酬、崗變薪變的改革初衷仍然十分困難,若不能實現具有實質性的崗位設置及全員聘用制和合同管理,就無法實施有效的績效工資制度。
2.績效工資總量核定與現實收入分配存在較大差距。我國高職院??冃ЧべY總量的核定,是按照上年度基本工資額度和發放的津補貼情況,并結合當地事業單位工作人員平均工資水平來核定下達到各高職院校執行。這種績效工資總量核定原則設計是想通過“托低”、“限高”來縮小院校之間的收入差距,但實際上各高職院校在財政資金投入、辦學規模、教學質量、經濟效益等都有較大差距,達不到績效工資平均值的院校由財政補貼,對經濟效益較好的院校加以限制,無疑給這些院校帶來了很大的分配壓力。據我們對部分高職院校調研來看,各高職院校實際發放的津補貼和獎金有課時費、崗位津貼、職務(職稱)津貼、輔導員津貼、科研獎勵、交通補貼、工作餐補貼和學期獎、年終目標獎等等,很多院校發放的資金總額與核定的當年績效工資總量相距甚遠。由于每年的績效工資總量核定方法并不透明或基數滯后,使得很多院校都無法在年初較準確地預算當年的工資總額控制量,這就極有可能導致績效工資總量核定流于形式,加大了實施績效工資改革的難度。
3.改革現行考核模式實施績效考核障礙多、阻力大。我國高職院校長期以來,是按照傳統的考核模式對教職工進行考核,即通常從德、能、勤、績、廉五個方面進行簡單年終一次性、定性的考核。這種考核模式缺乏科學的量化指標,很難對每一位教職工工作業績進行有說服力的評價,也就難以分出優劣,甚至有的部門出現輪流評優,造成考核形式化?,F有的考核原則雖然強調教職工在一年中的工作實績,但也只是在工作量上做一些泛泛的比較,憑管理者主觀印象色彩太濃,隨意性較大,管理者顧慮多而往往難以做出切合實際的客觀評價。在實行的考核方式上,對教職工實際收入影響力度不夠,考核結果對教職工觸動不大,對進一步調動教職工積極性和創造性所起到的推動力不足,詬病較多。盡管如此,若要改革現行考核評價模式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可謂困難重重。
一是高職院校的管理者和教職工對改革現行考核模式的重要性、緊迫性認識并不統一。從管理者角度來看,現行的考核方式、操作程序、管理辦法等已熟知,因考核引起的矛盾并不明顯,教職工對考核結果的不滿意度不高,因此改變考核模式的緊迫性不強烈,缺乏創新考核評價機制的內生動力。從教職工角度來看,只要不出現嚴重的工作過錯,絕大多數教職工的考核結果是一樣的,也就對考核結果不太較真,持無所謂心態,是否改變現行考核模式對自身利益影響不能確定,積極參與推動改革的主動性也不強;二是由于績效考核并沒有比較明確的頂層設計,管理者和教職工對改革成功預期、利益沖突監控、人際關系重建、是否會影響學校穩定等無法較為準確判斷,無意中也就會產生不小的抵觸情緒;三是要科學分析各個崗位的崗位任職條件、工作性質、工作任務、崗位職責等,量化相應的崗位工作目標要求指標難度較大;四是專業技術人員、管理人員、工勤技能人員之間的績效評價比較難、分歧大。院校長級主要領導績效工資是在人力資源社會保障、財政部門核定的績效工資總量范圍內,由主管部門根據對主要領導的考核結果統籌考慮確定,并與教職工收入保持合理關系。但由于其核算方法不透明,究竟與教職工收入保持多大比例才算合理并不明確,因此同時受到管理者和教職工質疑。
4.各類人員利益在短期內難以達到新的平衡。高職院校教職工收入主要來源于財政撥款和學生學費收入,而在教職工總收入中由學校自主分配的部分,據我們調研的情況是大多數高職院校已經占到了教職工總收入的50%~80%左右?,F有的分配模式是經過了十幾年的不斷改革逐漸形成的,雖有不少弊端,但還能平衡各群體利益,毫無疑問,績效工資的實施必然會打破現有的分配格局,是各利益群體和各類人員利益再分配。在核定的績效工資總量中所規定的基礎性績效工資部分所占比例過大(50%~70%),如果基礎績效工資所占比例靠近50%,教職工普遍反映比較強烈,特別是工作比較輕松的人員;如果基礎性績效工資所占比例靠近70%,獎勵性部分所占比例不足,又缺乏激勵力度使激勵效果差強人意,有回歸“大鍋飯”之嫌。對于高職院校的管理者來講,要在較短的時間內拿出一套比較完整又能平衡各類利益群體訴求的方案確實很難,也加大了高職院校維護穩定的壓力。對于教職工而言,對于實施績效工資期盼與現實存在一定差距,從對實施績效工資的認識到各利益群體之間的相互溝通、理解也需要一定的時間過程,這些都會增加實施績效工資的貨幣成本、時間成本、精力成本,也增加了實施績效工資的難度。
三、高職院校實施績效工資對策探析
1.分類指導,給予高職院校更大的分配操作空間。對于政府相關職能部門的政策制定者、高職院校管理者及教職工都必須要有清晰的認識,在高職院校實施績效工資并不是對現在發放的津補貼進行簡單整合,也不要誤認為會大幅度地增加工資。實施績效工資是一項全新型的制度創新,是對現有分配方式的顛覆,是要建立能有效調動教職工積極性和創造性,以適應高職院校未來較長時期可持續建設發展需要的分配新模式,在這些問題上要務必統一思想、達成共識。現有事業單位可謂千差萬別,就屬于公益性的高校而言,大學本科院校和高職院校不管在辦學規模、學生培養模式、培養目標以及在教職工隊伍構成、科研水平、財政拔款、辦學效益等方面都有較大差異。我們認為,在實施績效工資制度改革過程中,應從國家層面針對大學本科院校和高職院校在分配原則、分配制度和分配政策等方面給予分類指導,并給予一定的分配自,使之制定的績效工資方案更貼近高職院校實際。
2.科學核定事業單位績效工資總量是實施績效工資的關鍵。據我們對高職院校調研情況分析,高職院校普遍反映由于在核定的績效工資總額中,獎勵性績效工資比重過小,高職院校間不合理差距并沒有明顯縮小,而內部合理差距又無法拉開,激勵作用從某種程度上反而有所降低。因此我們建議:可考慮將基礎性績效工資比例確定為30%~50%為宜,這樣可以讓高職院校在制定績效工資實施方案過程中有較大彈性,增強可操作性。也可使高職院校能制定出符合本院校實際的績效工資實施方案,降低推進實施績效工資難度,盡快發揮績效工資激勵作用并建立長期激勵機制。
3.構建科學合理績效管理制度是實施績效工資的重點。在高職院校要有效實行績效管理制度,建立具有實質性的崗位設置及聘用管理制度是基礎,必須厘清實行績效工資與崗位設置及聘用管理的關系問題。高職院校現有專業技術人員、管理人員和工勤人員三類,國家在崗位設置管理中也就相應設計了專業技術崗位(分為13級)、職員崗位(分為10級)、工勤技能崗位(分為5級)并有與之配套的崗位工資。然而高職院校中普遍存在的現象是三類人員實際從事的工作崗位相互交叉重疊,除非崗位變動可以增漲崗位工資,否則是不可能做到崗變薪變的。
根據高職院?,F實狀況,要有力推進績效工資,實施績效管理,我們建議:(1)在高職院校內依據學校建設發展需要,科學合理地核定各專業技術人員崗位、內設機構管理人員崗位和工勤人員崗位數,并在做好工作分析的基礎上制定可操作的崗位說明書。(2)基礎績效工資可按三類人員實際執行的崗位等級發放,這樣可適當平衡各類利益群體沖突。(3)適當劃分三類人員所占獎勵性績效工資比重。(4)明確每一位教職工實際工作崗位(兼崗教職工明確主要從事的工作崗位),獎勵性績效工資按教職工實際工作崗位(兼崗教職工可劃分權重)所完成的工作任務考核發放。(5)退休人員生活補貼可按基礎績效工資同比例變動。
4.構建適合高職院校的績效考評體系??冃Э己耸歉呗氃盒_M行績效工資改革的難點,是目前高職院校推進實施績效工資進程中最為突出的問題,也是回避不了的問題,必須進行大膽的改革和探索。絕大多數高職院校內部缺乏科學合理、行之有效、易于操作的績效考評制度,現有的考核基本上是定性的,即使有定量的部分也非常單一,既不透明也難以做到公平公正。
影響教職工工作績效的因素有四類:即技能,主要指工作技巧和工作能力;激勵,主要是指激勵的方法和手段;環境,主要是指工作環境和外部宏觀環境;機會,主要是指管理者給員工創造績效的偶然性。特別是高職院校的教職工大多屬于知識型員工,高層次人才比例較大,他們注重縱向和橫向比較,追求公平公正。因此,應該構建一套以科學評價為基礎,以崗位職責、崗位等級為載體,以知識、能力、素質等為投入,以成果、績效為產出的考評體系。
由此我們建議:首先由政府相關管理部門制定出臺針對高職院校具有指導性、操作性強的績效考核細則,直接指導高職院校建立績效考核評價體系和績效管理制度;其次,在各高職院校內部,針對專業技術人員、管理人員和工勤技能人員構建定量化績效考核指標體系;第三,依據各崗位具體等級、工作職責等構建可行性強的績效考核模型;第四,針對高職院校內設機構,建立績效考核評價標準。
結語
高職院校實施績效工資是勢在必行,政府管理部門需要盡快完善相關配套政策措施,以減少高職院校推進績效工資改革的障礙。各高職院校應根據自己的實際情況制定績效工資實施方案,逐步完善相關績效管理制度,只有適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
參考文獻:
[1] 何旭曙.高職院??冃ЧべY改革的實踐和對策研究[J].經濟師,2012(7)
[2] 韋林華.美國高校績效工資制度對我國高職院校績效工資改革的啟示[J].柳州師專學報,2012(4)
[3] 文潔.美國一流大學薪酬理念對當前我國高??冃ЧべY改革的啟示[J].重慶理工大學學報,2012(6)
[4] 王慧媛.高職院??冃ЧべY運行中應嚴格績效考核[J].人力資源,2008(8)
[5] 羅哲.人力資源管理[M].四川大學出版社,2011(3)
【關鍵字】系統效率 平衡調整 無功補償 機采井的系統效率是機采井能源利用水平的主要指標。對以機采井為主要生產方式的油田而言,實現降本增效的一個重要的途徑就是提高機采井的系統效率。研究資料表明:抽油機井系統效率的理論上限為49%,理論下限41%。通過應用節能減速裝置、電泵轉抽、參數優化,合理沉沒度等措施提高了機采井的系統效率,對油田節能降耗具有一定的借鑒作用。 1 背景
隨著勘探開發規模不斷擴大,2011年年用電量8657.82萬度,較2010年增加995.72萬度,同比增漲12.99%,年電費支出頁同比增漲5.85%。抽油機作為我廠主要耗電設備,其電能消耗量占總消耗量的三分之二以上。抽油機井高效運行是節能的基礎,抽油機在不平衡狀態下工作不僅引起電能的浪費,而且還容易出現燒損電機、損壞抽油機等問題,無形之中又增加了生產成本。
2 抽油機調平衡的方法及存在的問題
目前,主要采用電流平衡法進行抽油機調平衡,電流平衡法進行抽油機調平衡時,其判定標準是上下沖程的最大電流比值是否在0.85-1.05之間。電流平衡法調平衡的優點是:使用方便,操作簡單,工作量較少;缺點是:一、抽油機的電流變化很快,設備需要較高的靈敏度。二、抽油機采用的是交流電,電流分不出正負,電流平衡有時會呈現虛假平衡狀態。三、電流的大小變化與抽油機平衡塊的移動量之間沒有嚴格的對應關系,往往要多次反復試調,調平衡工作量大。
3 功率法調平衡主要原理
功率法調平衡依據“上、下沖程電動機做功相等”、“上、下沖程中減速器曲柄軸的最大凈扭矩相等”或“減速器曲柄軸瞬時切線力與平均切線力的偏差平方和最小”等三條原則之一來精確地計算平衡塊的調整量,準確預測調整后的功率、電流和扭矩曲線,將抽油機調到理想的平衡狀態,能夠做到一次調整到位,不僅可以減輕人工勞動強度,而且還可以大幅度地減少抽油機的扭矩,延長電機、皮帶和減速器的壽命,實現節資降耗。
4 功率法調平衡油井測試情況及結果分析
在2010年10月份,采用PMTS3.1型組合式系統效率測試儀,在澗采隊、玉采隊隨機抽選10個井場的42口生產井進行測試,要求每口井測試三次,測試兩次一分鐘數據,一次五分鐘數據,測試完畢后,對數據進行整理分析。
4.1 測試油井波形圖及其分析
我們采用組合式系統效率測試儀對十口油井的用電情況,油層的產液能力和設備的工作狀態結合實際圖標。
被測試油井存在問題:8403-7、8403-6、2245-1、2242井沖次快,泵充滿程度差,需要降低沖次;2245-1、2242井不平衡,需要調平衡;8403-7碰泵,需要上提抽油泵。
4.2、抽油機井系統效率計算分析
由于各抽油機井井口沒有壓力表,含水油直接進罐,壓力不大,按零計算,加上各井不能測試動液面,考慮到各井均存在供液不足的現象,液面可按下泵深度估算。
4.3 調整前抽油機平衡狀況及用電量
通過采用“PMTS3.1組合式系統效率測試儀”及“位移載荷傳感器”同步進行抽油機井的電能和示功圖測試。
5 解決對策及方法
5.1 解決措施
上述生產井均存在供液不足且沖次較快的情況,平均功率因數很低,只有0.39,對于不同供液狀況的油井,應適當降低沖次,減少無用功和無效的機械磨損,安裝電容補償裝置,提高功率因數,降低生產成本。
(1)、2245-1井平衡調整建議:增加 4個曲柄平衡塊,使其總數為 8個,平均曲柄平衡重心位置移到 0.57米處。
(2)、2242井平衡調整建議: 增加 25個游梁平衡塊,使其總數為 26個,平衡調整后的預測電能曲線如下圖:
5.2 無功補償前后效果對比分析
分別對4口抽油機井安裝電容無功補償后,再用儀器測試上下行電流測試。
1、進行無功補償后,平均功率因數從0.32上升到0.93,平均電流從9.67A降到3.7A,單井可減少無功功率5.5kVar,總計減少無功功率22kVar,電網負載能力相當于增容22kVA,如果需要增加新井,不需要對電網擴容(增加變壓器及線路),可節省設備投資。
2、按照1kVar無功功率折算0.1kW有功功率的折算標準,每口井每年開抽350天,電費按0.65元/kW.h計算,單井全年可節省電費3000余元。
3、平均功率因數的提高,電流的減小,不僅能夠減少電網能量損失、降低電壓波動、提高變壓器的負載能力都有很好的效果,而且可以降低電網有功損耗,節省電費,減少因發熱而引起的設備損壞,提高設備的利用率和使用壽命。
6 結論
抽油機的平衡運行是抽油機安全和節能的基礎,對不平衡的抽油機采用功率法調平衡和安裝合適電容無功補償裝置,可以減輕工人勞動強度,準確預測調整后的功率、電流和扭矩曲線,將抽油機調到理想的平衡狀態,大幅度地減少抽油機的扭矩,實現抽油機節能3%-8%,提高抽油機井系統效率,降低抽油機井無功損耗,節約生產成本。
參考文獻:
[1靳龍章,丁毓山.電網無功補償實用技術[M].北京:中國水利水電出版社,1997
[2王正風,潘本琦,王鳳霞. 企業無功功率的最佳補償容量[J].電力電容器, 2001.3:18-20
[3董世民.抽油機井動態參數與系統效率優化[M].石油工業出版社,2003[4]馬驍驊,茍利鵬,陳小兵.姬塬油田提高機采井系統效率技術研究與推廣[J].石油化工應用,2013(03).
在高職院校發展過程中,隨著教學觀念的不斷改革,教學的模式也處于不斷創新過程中,當前最新應用的教學模式就是研究性教學模式,這種教學模式更加注重的是教學的理念,要正好符合當前高職院校發展田徑技術教學的特點。
一、互動式研究性田徑教學
(一)研究性田徑教學的互動模式
對于研究性田徑教學的互動模式,主要有三種:(1)共振式,這種共振式的互動模式主要的教學主體是教師,在教授課程的過程中,教師給予學生更多的互動以及相互之間交流的機會,同時也更多地去鼓勵學生敢于提出教學相關的問題,對學生的發散性思維進行有效地培養。同時,在課程結束之后,學生和教師之間也存在比較多的互動和交流,更好地教學習氛圍營造得更加和諧,在課后可以更好地鞏固著課程教授的知識點,這樣促進師生之間的良好互動關系發展,有效地將田徑知識的學習效率提高。(2)活動式,在教學過程中開展有意義的活動,將學生們分組,以分開的小組作為評教單位進行評教活動,培養學生的集體榮譽感以及促進學生之家的互動和交流,也能夠鍛煉學生的動手能力。(3)主體式,在平常教授田徑課程的過程中,讓學生輪流換著成為課程的主體,輪換制地成為教師,讓學生擁有足夠的提升空間。尤其在這個主體式教學過程中,學生也學會自主備課,完成上課以及下課等工作流程,長期堅持下去能夠有效地讓學生技能得到提升以及更好地掌握著田徑相關的知識點。
(二)互動式研究性田徑教學方法分析
對于互動式研究性田徑教學方法,也主要有:(1)小課題研究法,通過分組進行小課題研究討論,來有效地培養學生的創新研究精神;(2)比較分析法,在對不同的課題以及問題分析過程中,教師更好地了解學生的學習發展特點,同時也更好地培養學生的分析能力,讓學生更好地掌握著學習的正確方法。(3)主題討論法,教師根據學生的特點進行主題選定,在進行不同主題討論的過程中,能夠更好地做到理論知識與實踐狀況進行結合。(4)問題教學法,在教學過程中,只有不斷地提出問題以及解決好問題,才能夠更好地解決相關的課題,有效地促進學生掌握解題能力。(5)直觀教學法,教師在教學的過程中,可以借助新媒體進行教學,通過新媒體將教學知識點在視頻或者是錄像中展示出來,讓學生更加容易理解和掌握。
二、高職院校互動式研究型田徑技術教學效能
(一)有利于提高學生的創新能力
高職院?;邮窖芯啃吞飶郊夹g教學,對于技術相關問題的回答,學生可以根據自己的思維來回答,思維不會受到任何的限制,尤其不會局限于教師教學中的結論或是教材知識點,可以結合自身的理解來表達獨特的觀點。在解答相關的技術問題過程中,教師可以根據對學生學習能力以及掌握教學知識的程度來設置相關的問題,讓學生根據自身的知識掌握情況來更好地提高學習的效果,也更加容易掌握全新的技術方法,從側面更加容易將技術的經濟性以及時效性體現出來。同時,要更加說明在高職院校田徑技術教學過程中應用互動式研究型,可以對學生的創新技能以及思維活躍性進行有效地鍛煉。
(二)有利于提高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
高職院校互動式研究型田徑技術教學過程中,大多數的學生都能夠感受到自身自主學習的能力得到了提升,在掌握技術以及學習新技術的過程中,也會更多地去尋找好的方法提升學習以及掌握的效果。同時,要更加說明在高職院校田徑技術教學過程中應用互動式研究型,可以對學生思考以及分析問題的能力進行有效地鍛煉,也能夠提升學生自主解決問題的能力。
(三)有效地讓學生的技術水平以及身體素質得到更好的發展
在互動式研究性教學過程中,學生也會更加主動地身體素質鍛煉之中,這樣的身體素質鍛煉效果很好,學生的各項素質檢測成績也得到明顯的提高。同時,要更加說明在高職院校田徑技術教學過程中應用互動式研究型,可以有效地讓學生的技術水平以及身體素質得到更好的發展。
關鍵詞 汽車 融資 風險
一、經銷商融資的模式分析
銀行向汽車企業提供的融資方式主要有兩類:一是信用融資;二是質(抵)押融資。信用方式現實操作中極少,70%的經銷商還是依靠借用廠商信用質(抵)押融資方式,主要有以下幾種模式:
(一)見證回購模式
廠家為經銷商承擔回購擔保責任,一旦經銷商逾期后仍未足額還款的情況下,銀行方可根據質押的剩余合格證即可要求廠家提經銷商墊付還款。通常這種模式由主辦行代為保管合格證,根據經銷商的還款比例釋放對應車輛價值的合格證。優勢:授信額度有保障及審批效率較高,同時對于一些中小型汽車制造廠家也是一個較低的準入門檻。劣勢:第一,銀行整理并郵寄合格證工作量大,周期長,并且人為因素的丟失也不可避免;第二,并且如果經銷商車輛出現私售行為,通過合格證的回購模式得不償失。
(二)見車見證回購模式
在經銷商逾期后仍未足額還款的情況下,銀行和第三方監管公司需提供對應的車輛和合格證等相關隨車材料,廠家可根據協議的具體約定采取回購的方式。優勢:對汽車制造廠家較為保障,如果經銷商私售車輛導致的損失,將有第三方監管公司或銀行承擔責任。劣勢:第一,監管公司人員素質和管理水平要求較高,較為嚴格的管理人員會限制經銷商移車和放置二網車輛的比例,另外頻繁的盤庫和抽查也需與經銷商溝通平衡;第二,一旦經銷商出現倒閉并私售的行為,銀行在承擔損失的同時繼續質押合格證,可能存在客戶因購車后無法上牌引發的投訴也是廠家較為頭疼的問題;第三,銀行的損失會導致對經銷商整體授信額度的嚴格審核,對廠商的融資渠道將會收窄,因此一般來講廠家還是會盡力協助配合解決銀行的損失。
(三)調劑銷售模式
通常在融資能力強、較為強勢的汽車制造廠家中,銀行和廠商系的財務、金融公司都不會要求汽車制造廠家回購,核心廠家僅承擔在經銷商銷售不利情況下,在銷售區域內將融資庫存車輛調劑給其他經銷商代為銷售的模式。優勢:此類車輛品牌較好,銷售通暢。劣勢:需追加經銷商擔保可能存在擔保風險。
二、汽車經銷商庫存融資的風險點
(一)合格證抵押風險
“車輛合格證質押”模式下的金融風險是較為明顯。主要風險在于汽車經銷商銷售回款款后是否立即“贖回”合格證有充分的自,為了提高資金的使用率,往往將客戶交付的車款挪作他用,輕者作為銀行保證金繼續開票結算車輛,重者將資金轉移至其他產業中。該行為即屬于私售,一旦出現問題,廠家和銀行就會面臨失去實物資產,調劑或回購都無法實施。同時客戶沒有合格證無法上牌,經銷商逾期產生企業不良記錄,都將面臨巨大的風險和不良后果。經銷商這種延遲贖證挪用車款行為不僅侵犯了客戶的切身利益,也會影響汽車品牌的客戶滿意度。由于汽車合格證易復制、易補辦,為防范這一風險,可以采取合格證帶芯片以防止造假或合格證直接由廠家寄給銀行。對于銀行加強合格證的監管,防止經銷商“以證換證”。
(二)企業多元化的產業經營風險
資金鏈,資金鏈是指維系企業正常生產經營運轉所需要的基本循環資金鏈條。部分經銷商的投資人往往不止投資于一家經銷商店面或者在其他行業領域也有投資,一個投資人在多家公司擁有股份在汽車行業中是很普遍現象,尤其如若投資于一些高?;虍斍安痪皻猱a業,同時涉及多方融資貸款,如果突然產業中其中一個模塊出現資金周轉困難,銀行收縮貸款或停止放貸,各家銀行聞風收貸,嚴重的會導致所有產業破產清算。
(三)擔保、同業聯保風險
除了常規性的廠商回購以外,部分廠商不承擔回購責任的融資通常需要引入擔保聯保方,這也是銀行風控的一種手段。但是公司在對外提供擔保時,由于承擔了相應的法律和經濟責任就成為潛在的債權人甚至是全部和部分財產的所有人,這可能給公司帶來較大風險,實踐中,公司的擔保行為是引發債務糾紛的“高危因素”。投資人不當的對外擔保,可能因為連帶的法律訴訟,波及本來正常運作的經銷店。另外一些當地汽車商會中,也會有互相擔保的行為,一方面經銷商之間都有需要,另一方面朋友之間迫于面子、信任。因此,有些看似銷量很好的4S店,往往一夜之間改頭換面,甚至人去樓空,通常都是吃了對外擔保的虧。
(四)庫存壓力大并管理風險
一般銀行和主機廠都倡導經銷商對庫存合理管控,但往往在現實中,由于移車困難、銷售便捷、客戶選擇等問題,部分經銷商未能按照“先進先出”的原則,一方面會導致車輛庫齡偏長,長期未熟車型銷售不暢,質押價值下降;另一方面在涉及庫存融資的時候,會導致車輛未售到期,經銷商面臨大量的還款壓力,將原本融資庫存變為自有資金庫存,喪失流動資金。尤其在經銷商進行大量庫存備貨后,如果遇到這種情況后果更加嚴重。
關鍵詞:經濟發展;擴大就業;良性互動;挑戰;具體措施
中圖分類號:F241.4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291X(2017)07-0112-02
經濟發展與擴大就業兩者之間是相互影響、相互依存的,經濟的發展可以增加就業崗位,為擴大就業提供動力;而擴大就業可以為經濟發展提供更多的經濟增長點,保證經濟發展的可持續性。因此,實現經濟發展與擴大就業之間的良性互動,對我國經濟增長以及就業形勢的改善有著重要作用。但是,經濟發展與擴大就業的互動效果會受到許多因素的影響,要想實現良性互動,必須要解決互動過程中的問題,協調好兩者之間的關系。對此,本文針對當前經濟發展所帶來的就業問題進行分析,闡述了實現經濟發展與擴大就業間良性互動的關鍵點,并提出了實現經濟發展與擴大就業間良性互動的策略,希望能為我國經濟發展與擴大就業提供一定的幫助。
一、當前經濟發展形勢所帶來的就業問題
第一,經濟轉型所帶來的就業問題。目前,我國正處于經濟轉型的關鍵階段,許多傳統制造業開始向技術創新產業轉型。以技術創新為動力是我國經濟發展的必然趨勢。但是空有技術創新,卻沒有與技術相匹配的先進設備與人才也是不可行的。首先,企業技術創新會需要大量的科技型人才。企業在規模不變的條件下,崗位設置的數量也不會有太大的變化,因此,如果引進大量的科技型人才,那么原有的不符合企業技術創新發展要求的人T就會被迫下崗,造成結構性失業。這些失業人員當中有的已經在該崗位工作了很長時間,年齡也比較大,再次就業將會有很大的難度。其次,由于技術創新對專業性要求比較高,所以在勞動市場當中難以找到符合企業要求數量的高素質人才。而一旦人才供應不足,企業的技術創新也會受到一定的阻礙[1]。
第二,平均工資水平提高所帶來的就業問題。在過去很長一段時間,我國的勞動力成本都比較低,大多數勞動密集型企業利用這一優勢大力發展經濟。現如今,社會經濟迅速發展,人們對工資與社會待遇的要求越來越高,傳統的發展方式已經無法滿足當前的經濟發展要求,提高工資待遇水平、增加社會保障福利成為社會經濟發展的必然趨勢。平均工資水平的提高對就業形勢而言,有利也有弊。一方面,平均工資水平提高,人們就獲得了更多的經濟收入,消費水平也就更高。消費拉動經濟,通過擴大內需的方式,促進市場經濟的發展。而經濟發展后,就可以為就業人員提供更多的就業崗位;另一方面,平均工資水平提高,企業運營的成本就會提高,如果運營成本提高的幅度太大,那么企業運營的經濟效益將受到較大影響。特別是某些中小型企業,本身的盈利能力就不是很強,如果運營成本大幅度提高,那么企業將難以繼續吸納人才,甚至還要從原有基礎上進行裁員,以保證企業的正常運行。
第三,擴大內需與提高匯率所帶來的就業問題。以前我國的經濟都是靠外需拉動的,而近年來,我國積極采取措施擴大內需,使內需成為我國經濟發展的主要動力。這種經濟發展動力的變化并非偶然,而是生產方式、產業關系調整的必然結果。經濟發展動力的轉變,就意味著社會資源分配、社會價值觀以及社會消費行為以及相關經濟政策的變化。從長遠的角度來看,擴大內需的方式可以有效促進經濟發展,緩解就業壓力,但是內需市場的發展需要一個漫長的過程,不僅要優化產業結構,還要對產業結構調整所帶來的勞動力轉移問題進行處理。而大量的勞動力轉移使勞動力市場產生較大的波動,從而影響到就業。而匯率的提高會使得我國經濟發展受全球經濟形勢的影響,許多中小型企業的運營成本會大大提高,對人才的資金投入將會明顯減少,所以增加了社會就業壓力[2]。
二、實現經濟發展與擴大就業間良性互動的關鍵點
要想實現經濟發展與擴大就業間的良性互動,必須要把握好關鍵點,協調好經濟發展與擴大就業間的關系。具體來說,就是在經濟發展的過程當中,要考慮到社會的就業形勢;在擴大就業時,要考慮到對經濟發展的影響,兩者相互依存、共同發展,任何一方都不能被忽略。過去都是讓就業單方面地適應經濟發展形勢,而如今必須要實現經濟發展與擴大就業間的良性互動,在保證社會就業率的同時,促進經濟發展。實現經濟發展與擴大就業間良性互動的關鍵點如下:
第一,經濟發展與擴大就業的協調。實現良性互動最重要的就是互動雙方關系的協調,防止出現經濟發展速度快、就業困難或者就業率較高、經濟增長緩慢的情況。擴大就業與經濟增長之間是相互推動、相互促進的關系,所以,在經濟發展時,要控制好發展速度,防止速度過快而導致企業盲目增加就業崗位,造成大量的資源浪費;在擴大就業時,也不能盲目地追求數據,防止經濟發展過程中出現“泡沫經濟”等問題。
第二,勞動力的優化配置。勞動力的優化配置是實現經濟發展與擴大就業間良性互動的重要手段,其可以有效降低企業的失業率。在經濟轉型過程中,產業結構發生變化,傳統的勞動力配置方案不符合當前經濟發展的要求。因此,必須要優化勞動力配置方案,在發掘新經濟增長點、增加就業崗位的同時,還要對勞動力資源進行合理分配。比如,對結構性失業人員開展轉職培訓工作,加大對失業人群的救助,加強對再就業人員的扶持等,使得結構性失業人員能夠盡快適應當前的社會環境[3]。
第三,人力資源的合理開發。在開發人力資源時,必須要考慮到對經濟發展與擴大就業兩方面的影響。同時,要注意人力資源開發過程中的人性化因素,改變過去勞動力被動接受環境的行為,合理開發人力資源,使得人力資源開發在促進經濟增長的同時,提高社會的就業率。
三、實現經濟發展與擴大就業間良性互動的策略
第一,促進新興產業發展。促進新興產業發展,擴大新興產業規模是我國目前為解決就業問題所提出的重要戰略。2010年,我國對新興產業的發展進行了嚴密的規劃,把節能環保型產業、信息技術型產業、生物研究型產業、先進設備制造產業、新能源開發產業、新材料研發產業以及新能源汽車制造產業等七大新興產業作為戰略發展的主要目標。這些新興產業出現的時間比較晚,發展處于起步階段,所以存在較大的發展空間,再加上這些產業通常都具備與之匹配的產業鏈,所以推動新興產業的發展對改善就業形勢、促進經濟增長有顯著的效果。在促進新興產業發展的過程中,通過完善服務體系、合理分配勞動力資源、大力推動技術創新的方式擴大新興產業發展規模,從而為就業人員提供更多就業崗位,最終實現由產業發展帶動就業[4]。
第二,擴大傳統產業就業需求。雖然經過長期的發展,我國的經濟體系與產業結構都已經基本形成,但是總體水平不高,農業生產效率比較低,工業發展還未完全實現自動化,高新技術產業技術還不夠成熟,所以三大產業都還有較大的發展空間。利用這一優勢,就可以擴大就業。加大技術創新力度,優化產業配置,增加企業吸納就業的容量??梢詫趧用芗彤a業與技術創新型產業融合在一起,既能充分利用勞動力資源,又能推動技術新,提高企業的核心競爭力。首先,在農業方面,現代化農業重在技術創新和生產管理,所以對技術型人才與生產管理型人才的需求量有所提高,為農業技術型人才以及農業生產管理型人才提供更多就業的機會,也為附近農村勞動力的就業創造條件。其次,調整工業發展結構,促進高技術產業就業。我國中低技術型工業吸納就業的能力比較強,相比而言,高技術產業吸納就業的能力相對薄弱,還有較大的發展空間,所以需要調整工業發展結構。最后,促進社會服務行業的發展。目前我國服務業就業主要集中在商業服務與技術服務行業,而社會服務行業從業人員相對較少,還存在較大的發展空間,所以要促進社會服務行業發展,挖掘社會服務行業的就業潛力[5]。
第三,鼓勵中小型企業吸納就業。雖然大型企業可以一次性提供大量的就業崗位,但是全國的大型企業數量較少,絕大部分都是中小型企業。中小型企業為我國經濟增長做出了巨大的貢獻,且為我國提供了大量的就業崗位,因此,鼓勵中小型企業吸納就業成為我國緩解就業壓力的主要手段之一。但是就目前而言,我國中小型企業缺乏強有力的融資手段,投資較少,嚴重制約了中小型企業的發展。我國為解決這一問題,對中小型企業的發展進行了規劃,鼓勵大型企業帶動中小型企業發展,使其成為集中的產業群;出臺相關財政稅收優惠政策,為中小型企業提供更多的融資渠道,從而促進中小型企業的發展。
四、結語
經濟發展與擴大就業兩者之間是相互影響、相互依存的,經濟的發展可以增加就業崗位,為擴大就業提供動力;而擴大就業可以為經濟發展提供更多的經濟增長點,保證經濟發展的可持續性。因此,必須要協調好經濟發展與擴大就業之間的關系,通過促進新興產業發展、擴大傳統產業的就業需求、鼓勵中小型企業吸納就業等手段調整產業結構,優化勞動力資源配置,提高社會就業率,實現經濟發展與擴大就業間的良性互動。
參考文獻:
[1] 徐君,李巧輝,王育紅.產業聚集與新型城鎮化的耦合機制分析[J].資源開發與市場,2016,(8):983-988.
[2] 毛雁冰,薛文駿.中國能源強度變動的就業效應研究[J].中國人口?資源與環境,2012,(9):142-148.
[3] 俸曉錦.縣域經濟視角下南方民族地區農村青年就業模式研究――以廣西恭城瑤族自治縣為例[J].安徽農業科學,2011,(24): 116-118.
加入 WTO后, 我國承諾 5 年內開放國內銀行業市場,并在2006 年 12 月 11 日正式全面開放銀行業市場,銀行業的全面開放對于我國的銀行業來說一把雙刃劍,帶來巨大機遇的同時,也充滿著嚴峻挑戰。隨著金融體制改革的不斷深入,我國銀行業發生了極大的變化,其管理體制、管理方法得到了很大提高,我國銀行逐步的與國際接軌,為經濟發展做出了重要的貢獻。然而,值得注意的是,一方面,花旗銀行、德意志銀行等國外金融機構越來越多的進入我國資本市場,這些銀行憑借著雄厚的資本,成熟的管理體制,高效率的經營模式等優勢,滲透到各種金融業務,逐步占領我國金融市場,這使得我國商業銀行面臨的競爭更加激烈;另一方面,銀行客戶在逐漸成熟,需求也日益多元化和高層次化,這些都將對我國商業銀行提出更高的要求,加劇銀行間的競爭。因此,研究分析我國商業銀行的績效與競爭能力,并進一步探討提升績效與競爭力的有效措施與對策,以促進我國商業銀行持續穩定健康發展,具有積極的現實意義。
二、文獻回顧
銀行績效反映著銀行的綜合實力,其好壞直接決定著銀行的核心競爭力高低??冃Э己瞬粌H是銀行對一定階段經營管理狀況和戰略執行的檢驗和價值判斷,同時其制度設計本身也反映了銀行在特定時期的經營發展理念??v觀國內外一些學者對銀行績效的研究的文獻,大多數學者主要用SFA(隨機前沿面分析法)、DEA(數據包絡分析法)、DFA(自由分布分析法)、BSC(平衡計分卡)、CAMEL評價方法、EVA等分析方法,從安全性、流動性、盈利性、成長性等方面對銀行的經營績效進行研究。Avkiran’s (1999)以1986年到1995年間澳大利亞的銀行數據為研究樣本,運用DEA對其進行實證分析,認為隨著時間推移,銀行的經營績效也在緩慢提升。Lawrence Fogelberg和John M.Griffith(2000)通過對商業銀行管理層持股與EVA的關系研究得出管理層持股對EVA的提升有促進作用。國內學者李寧(2006)利用DEA方法,從營運能力、獲利能力、增長能力三方面,對我國商業銀行2000年~2003年的相關指標數據,分析表明我國商業銀行效率水平整體較低,已上市商業銀行效率高于一般的股份制商業銀行,高于國有商業銀行,尤其在營運能力和增長能力方面,國有商業銀行亟待提高。盧瑜、張筱峰(2005)和唐軍(2009)等人結合我國銀行的經營數據,運用主成分分析法和層次分析法對其進行分析,得出銀行在經營績效中的總體實力。胡騰宇(2010),上官飛,舒長江(2011),侯繼明(2011)運用因子分析法分析各銀行在經營安全性、盈利性、流動性等方面的的差異,給投資者提供一定的參考建議。本文選用主成分分析法和因子分析法來研究我國上市商業銀行的綜合績效。
二、實證分析過程
(一)數據來源 綜合考慮到數據來源的真實性、全面性、可獲取性,本文以我國16家上市商業銀行2011年公布的半年報告數據為實證分析的對象,這16家銀行分別為:招商銀行、寧波銀行、深圳發展銀行、民生銀行、南京銀行、中信銀行、華夏銀行、光大銀行、興業銀行、北京銀行、浦發銀行、中國銀行、農業銀行、工商銀行、建設銀行、交通銀行。各大銀行的各項績效指標是根據巨潮資訊網公布的2011年半年報整理而得。
(二)指標選取 本文在總結國內外關于銀行績效研究成果的基礎上,綜合考慮我國上市商業銀行實際經營情況,從銀行的市場價值、償債能力、發展能力、盈利能力、安全能力等五方面進行績效評價指標的設計,其中選取了總資產報酬率(X1)、成本收入比(X2)、平均凈資產收益率(X3)、資產負債比率(X4)、流動性比率(X5)、最大單一客戶貸款比例(X6)、不良貸款率(X7)、資本充足率(X8)、核心資本充足率(X9)、存貸比率(X10)、拔備覆蓋率(X11)、凈利差(X12)、凈利潤增長率(X13)、基本每股收益(X14)、每股凈資產(X15)等15項指標。以上15項指標存在正指標、反指標和適度指標,其中X7為反指標,X7越低,資產流動性越強,銀行盈利水平越高,資金營運越安全;X5、X10為適度指標,一般而言,銀行認為流動性比率為2、存貸率為0.75時為最佳值。針對這種情況,為了避免量綱和數量帶來的影響,確保能夠更準確的反應各數據之間的相關性,必須對原始數據矩陣X進行標準化,標準化后得出新的矩陣X*,從而對新矩陣X*構建相關的系數R。
(三)因子分析 利用軟件SPSS18.0對標準化后的指標數據進行KMO檢驗和Bartlett’s Test,得出其KMO值為0.61>0.6,Bartlett球型檢驗的P值為0.00
依據主成分分析和因子分析的基本原理,運用SPSS18.0對指標數據進行主成分分析和因子分析,可以得到相關矩陣R的特征值、方差貢獻率和累計方差貢獻率,根據特征值大于1的原則,提取了五個公因子,這五個公因子的累計方差貢獻率達到84.128%,表明15個指標的大部分原始信息丟失的比較少,具體如表1所示。
在計算原始指標數據的初始載荷矩陣時,我們發現各個因子沒有能夠很好的解釋其所代表的經濟意義,為了能夠找出更好對因子進行解釋,接著對數據進行方差最大正交旋轉,在旋轉第 7 次迭代后收斂,得到的因子載荷陣如表2所示。
提取方法 :主成分。旋轉法 :具有 Kaiser 標準化的正交旋轉法。a. 旋轉在 7 次迭代后收斂。
從以上因子載荷陣中可以看出,第一個公因子在基本每股收益(X14)、每股凈資產(X15)上有較大的載荷,稱之為市場價值因子;第二個公因子在資產負債比率(X4)、最大單一客戶貸款比例(X6)、存貸比率(X10)上有較大的載荷量,稱之為償債能力因子;第三個公因子在總資產報酬率(X1)、平均凈資產收益率(X3)、凈利差 (X12) 上有較大的載荷量,稱之為盈利能力因子;第四個公因子在成本收入比(X2)、凈利潤增長率(X13)上有較大的載荷量,稱之為發展能力因子;第五個公因子在流動性中(X5)上有較大的載荷量,稱之為安全能力因子。
根據表3因子得分系數矩陣,得到五個公因子得分模型:
F1=0113X1-0.019X2-0.166X3-0.132X4+0.019X5+0.010X6-
0.297X7-0.042X8+0.158X9+0.08X10+0.169X11-0.086X12-0.053X13
+0.286X14+0.291X15
F2=-0124X1-0.099X2+0.085X3+0.241X4+0.073X5+0.261X6-
0.056X7-0.092X8-0.395X9+0.213X10+0.068X11-0.034X12+0.094X13-0.145X14-0.174X15
F3=0341X1-0.036X2+0.259X3-0.021X4-0.007X5-0.032X6+
0.031X7-0.295X8+0.041X9+0.025X10+0.016X11+0.297X12+0.091X13+0.097X14-0.065X15
F4=-008X1+0.456X2-0.107X3+0.12X4-0.01X5-0.105X6+
0.245X7+0.017X8+0.056X9-0.145X10-0.075X11+0.279X12+
0.345X13+0.093X14+0.141X15
F5=-0039X1+0.06X2+0.054X3-0.221X4+0.809X5+0.097X6-
0.239X7+0.118X8-0.071X9+0.239X10-0.163X11+0.084X12+0.05X13
-0.075X14-0.055X15
將樣本數據代入上述因子得分函數中,得到各大商業銀行五個個因子的得分,而從表1得知5個公因子的方差貢獻率,從而可以計算出各的銀行的綜合得分,其公式為:F=0.23153F1+0.21703F2
+0.17408F3+0.13875F4+0.07988F5。16家上市商業銀行績效各項因子得分以及綜合得分排列如表4所示:
三、結論與建議
(一)研究結論 從表4中可以看出,深圳發展銀行的綜合得分最高,其中它的市場價值F1、償債能力F2、發展能力F4排名均在同行業內前三名,說明深圳發展銀行在我國上市商業銀行中的整體經營績效最佳,具有較強的競爭力和發展力。綜合得分排名第二的是中信銀行,其安全性F5能遙遙領先于其他銀行,盈利能力略微偏弱,但總的績效優勢還是比較明顯,穩占排名前二。接下來的是招商銀行,盡管償債能力和安全能力水平中等,但其市場價值和盈利能力均排名第一,說明招商銀行的獲利能力較強。縱觀表4,不難發現國有銀行的市場競爭力和發展能力遜色于新興小型銀行,發展歷史較久的工農中建交五大國有銀行各方面的能力均亞于一些新興銀行,由此導致五大行的綜合經營績效相對較弱。
此外,我們還以通過5個公因子的方差貢獻率得知,對銀行整體經營績效起著關鍵作用的是市場價值,這一因子對方差的貢獻率達到23.153%,這一指標最能反映我國銀行的投資價值;其次,銀行的償債能力因子對方差的貢獻率也達到了21.073%,體現了銀行經營的整體實力;再次,盈利能力對方差的貢獻率為17.408%,稍落后于市場價值和償債能力,這說明銀行的管理理念由 以“利潤”為核心的管理向以“價值”管理轉變,管理理念逐步向國際接軌。最后,發展能力和安全能力反映了銀行的未來發展潛力及其可能帶來的價值,對投資者做決策有很重大的參考價值,因此,投資者做決策時要綜合考慮上述五方面的因素,力求作出最合理的決策。
(二)相關建議 “知己知彼,方能百戰百勝”,銀行業的競爭也是如此,我國銀行要想在競爭白熾化的經濟環境中生存和發展壯大,必須認清自己的現狀,發現自身存在的問題,找出解決問題的對策,揚長避短,這樣才能提高在市場中的競爭力。我國上市商業銀行可通過以下方面努力:
一是深入貫徹落實以“客戶為中心”經營理念。加快自身經營轉型,轉變業務發展方式,努力提升核心競爭力和價值創造力,顧客是上帝,顧客是利潤的主要源泉,銀行業可通過對客戶市場進行細分,明確服務對象,不斷滿足客戶多元化、高層次的需求來實現。
二是精簡規模,實現規模經濟。目前,我國銀行業內還是存在規模不經濟的現象,尤其是國有銀行,存在著一些功能類似和重疊的機構,這大大增加了支出成本,形成了不必要的資源浪費。銀行應該應集成和壓縮功能重疊或類似的機構,減少經營過程中不必要的開支,提高辦事效率,使其能夠達到規模經濟的狀態,提高綜合經營績效。
三是積極推動業務創新。在同質化日益嚴重、競爭越發激烈的經濟環境中,創新己經成為銀行提高盈利能力和經營績效的原動力之一。一方面,我國銀行可以引進、吸收國外銀行的創新成果,并在此基礎上,結合本國銀行的實際情況大膽的進行創新;另一方面,要不斷的豐富自己的產品,加快銀行電子化建設,完善信息和銀行業務網絡,發展電子銀行業務,創造科技優勢,以更好地參與國際競爭。
參考文獻:
[1]李寧:《基于DEA的我國商業銀行績效評價研究》,大連海事大學2006年碩士學位論文。
[2]上官飛、舒長江:《基于因子分析的我國上市銀行財務分析與評價》,《經濟問題》2011年第11期。
[3]盧瑜、張筱峰:《主成分因子分析法在上市銀行績效評價中應用》,《特區經濟》2005年第10期。
[4]謝霏:《基于因子分析的我國上市銀行財務分析與評價》,《經營管理者》2011年第8期。
[關鍵詞] 金融危機;杠桿化;公共債務
doi : 10 . 3969 / j . issn . 1673 - 0194 . 2016. 13. 079
[中圖分類號] F831.5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673 - 0194(2016)13- 0140- 03
1 發達國家去杠桿化對全球經濟的影響
國家的經濟發展必然離不開金融的穩定發展,所以金融在當前經濟發展進程中有著不可或缺的地位,其主要職能不僅僅有助推的作用,其更杠桿功能更是可以使經濟的飛速的發展,在這前提下,金融還可以更好組織和配置各項資金的應用,是國家的經濟合理的快速的發展。但是,過度使用高杠桿會對經濟穩定與增長造成威脅,杠桿過度被認為是此次由次貸危機蔓延成的國際經濟危機的根源,從而引發世界范圍內特別是發達國家對去杠桿化問題的思考。全球經濟在高杠桿的支撐下已經發展近二十年,金融衍生品的快速生長及各種金融產品的發展是整個高杠桿金融發展的實質基礎。金融危機爆發之后,去杠桿是必經路徑,只有將去杠桿完成徹底,各國經濟才會徹底企穩,世界經濟才會重新起航,也就是說走出危機的本質就是去杠桿的過程。
一方面,去杠桿化會影響全球投資與貿易,在去杠桿化過程中,會限制場外衍生產品交易,使得各國利率、匯率等基礎資產價格波動幅度擴大,從而限制各國之間的貿易與投資行為。并且,去杠杠化使得金融機構急于出售其所持有的金融資產,整個市場同時出售會使資產價格陷入下跌一出售一再下跌的惡性循環。上述過量的去杠桿將是經濟的流動性過于收窄,將迫使銀行為了保持資本的充足,將不斷的降低向金融機構、居民等有貸款需求的群體的意愿,這樣國家居民消費率將會不斷降低,企業的經濟行為也會不斷的減少,這樣的縮減流動性將會不斷的傳導,最后會影響實體經濟發展,進而影響世界各國的經濟發展。
另一方面,許多潛在因素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抵消去杠桿化對全球經濟所帶來的不利影響。從短期看,庫存削減速度的減慢和財政刺激方案能夠提振經濟活動;從長期看,投資支出增長和來自新興市場的強勁出口需求也將有助于支持經濟增長。在上述抵消因素的基礎上,如果各國政府再輔以適當宏觀經濟政策來維持總需求,去杠桿化過程不但不會對全球產出增長造成損害,甚至可以提高產出并增強經濟活力。去杠桿化的根本目的是為了使過分虛擬化的經濟回歸理性,使全球經濟重新回到繁榮發展的軌道上來。能否有效控制去杠桿化的負面影響,將決定去杠桿化能否真正起到擠出經濟泡沫并促使經濟盡快回復活力的作用,這是后危機時達國家實現經濟恢復和持續增長必須面對和解決的重要問題。
2 發達國家去杠桿化的進程與前景
全球金融危機以來,發達國家普遍進入了去杠桿化進程。包括金融部門和家庭部門在內的美國私人部門的去杠桿化進程幾乎接近尾聲,在當前超低利率政策環境下,國內消費等力量成為驅動經濟增長的新動力。在2008年之前,美國私人部門的債務比例上升得非??欤隽苏5内厔?,使得債務達到無法支撐的程度,隨后出現了去杠桿化,到2013年私人部門的去杠桿化大部分已完成。私人部門的負債比率大幅下降。美國的去杠桿化的主要措施是將債務從私人部門轉移到政府部門,具體說,就是由政府出面,購買大量的有毒資產,同時采取化量寬松的經濟措施,進行扭轉操作。政府大量出售債券,壓低利率。結果導致私人部門的杠桿大幅度降低,但政府部門的杠桿卻大幅度上升,積累了大量的債務。一旦私人部門的債務下調到位之后,私人部門的投資和消費就能承接經濟增長的任務,而此時又是政府部門削減赤字和債務的好時機。
2000年前后,日本金融機構、非金融機構以及居民部門的債務占比均出現大幅降低的趨勢。當中,企業去杠桿化的進程不斷推進,以企業凈債務與所有者權益之比衡量企業的杠桿率為標準第13年該比例才維持到相對穩定的區間,直到1980-1990年,日本的總債務占GDP的比重由243%增長到387%, 1989年泡沫破滅,并經歷了長時間衰退,但政府債務卻繼續增加。日本作為世界經濟體中的重要國家,其國內政府重債務的企業,占GDP的比重超過200%,不過日本內部爆發經濟危機的可能性很小。日本政府占有社會資產量很大,但從總資產的角度來分析,將政府資產隔離出去,2013年日本政府凈債務占GDP的比重只有超過130%。日本政府的債務市場大部分有本國居民持有,國內大型企業持有,僅有不到5%的債務有外資占有,所有在這樣債務情況下,不會出現因國債而引起的經濟危機。日本非金融企業部門去杠桿進程的結束,為其投資擴張提供了很好的基礎,在超級寬松的財政貨幣政策的支持下,日本經濟有望實現穩步增長。盡管去杠桿化的進程有所不同,但發達國家依靠政府和央行的加杠桿來對抗私人部門去杠桿的沖擊的事實卻是一致的。在去杠杠化的過程中,家庭和金融機構的債務被轉移至政府和央行的資產負債表中。隨著國家對去杠桿的不斷重視,金融部門和家庭部門不斷推進去杠桿的速度,其進程中出現的矛盾也不斷凸顯,政府所面對的問題也不斷加大,所面臨挑戰也越來越大。
3 發達國家公共債務的削減分析
發達國家債務的高速持續增長,已成為其突出特征。發達國家近年來的快速發展與其對債務融資的高度依賴有著不可分割的關系,國家內部種種經濟活動和民眾福利都由此獲得,財政赤字的情況日益嚴重,占GDP的比重也不斷的升高。多數發達經濟體承受著社會保障、養老金、醫療制度保障等支出所帶來的長期財政壓力,使得政府難以平衡財政收支。政府舉債式的經濟增長模式是發達國家一直無法改變的促進經濟增長方法,財政結構性調整不完全,高杠桿的模式不改變,大幅度下殺的情況還會發生。自次貸危機以來發達國家的政府債務在本國GDP的比重中不斷升高。如果這種高比重的情形抓緊實施有效措施,其國家的債務陷阱將越發嚴重,雖然金融危機已有8年的沉淀期,但是如果這種高成本的融資方式不盡快改變,第二次的危機將再次重演。
當前,筆者從國家政府的角度分析解決債務問題可以財政緊縮,稅收增加,貨幣政策等方面進行實施措施。財政緊縮方面可以減少政府不必要的支出,在高福利的發達國家這種財政緊縮情況往往會影響到居民的種種社會福利也會有相應的減少,所以這種財政緊縮帶來的政治成本將會很高。加大稅收的力度的方法也會出現較高政治成本。通過加大財政寬松政策,也就是寬松的貨幣政策,通過通貨膨脹來減小債務負擔。通過不斷提高居民收入水平的方法來提高本國各部門的償還能力,來加快經濟增長的模式是最為理想的方法,但是這種方法往往難以實現,因為存在債務危機的國家其經濟內在增長力量本就不足,所以加快發展更是阻力重重。債務違約的方法,成功案例數不勝數,大部分成功方法是隱性的債務違約,相比顯性的債務違約方法,更能避免政府信譽嚴重受損的負面影響。
綜上所述,通貨膨脹、金融抑制以及隱性違約的代價最小,成本最低,符合發達國家以較小的經濟和社會政治成本擺脫債務重擔的訴求,因而成為發達國家緩解債務壓力的有效手段,然而,這三種方式無法徹底削減政府債務,只是通過債務轉移或財富幻覺等方式變相違約。近年來,發達經濟體的債務危機并沒有根本性白好轉,主要根源在于政府部門支出持續高于政務收入,若要從根本上削減政府債務,重建財政平穩仍然需要依靠緊縮財政與增加稅收的方式。與次同時,必須清楚認識到,削減公共債務、去杠桿化絕非僅僅依靠財政緊縮就能達成的,而須從根本上改變高度依賴政府舉債的經濟增長模式、調整財政收支結構、重估福利制度等多方面相互協調,才能維持發達國家債務經濟的可持續性,并最終實現其順利過渡。
主要參考文獻
[1]高曉紅,王靜.金融創新與貨幣政策:沖突與變革[J].南方金融,2002(6):4-6.
【關鍵詞】 MGM(1,2)模型 海洋產業 勞動生產率 就業彈性
21世紀是海洋世紀,海洋經濟正在逐步成為全球經濟新的增長點。我國勞動力資源豐富,就業問題事關國計民生。海洋產業的快速發展將給勞動力就業帶來契機,而豐富的勞動力資源也將助推海洋經濟取得進一步發展。因此,將海洋產業與就業聯系起來進行研究和分析,可為擴大就業、發展海洋經濟的政策制定提供一些有價值的參考建議。
目前,把就業理論和海洋經濟理論結合起來進行海洋經濟就業的專題研究還比較少。張萬鑫對海洋產業發展對經濟影響與就業彈性進行定量與定性分析,著重研究海洋產業與就業相關關系,并建立了兩者之間的良性互動關系,同時提出了發展策略。孫昭君運用面板數據模型對我國沿海地區的人口規模、經濟發展水平、城市化水平、海洋產業結構、收入水平和制度政策等因素對各地區海洋產業吸收就業水平的影響進行了計量分析,得到各因素對我國沿海地區海洋產業就業吸納水平的影響程度。周洪軍對全國涉海就業人員調查結果進行了分析,對主要沿海區域涉海就業進行調查分析,闡明了全國涉海就業人員的特點,指出了存在問題,給出了發展建議。崔旺來、周達軍、劉潔等運用計量分析的方法對海洋產業發展中的勞動就業貢獻率及其對勞動力的吸納能力進行了分析預測,指出海洋產業是浙江省吸納就業的主力,并提出了相關的政策建議。周井娟以我國主要海洋產業為研究對象,從就業彈性和單位崗位貢獻兩個角度出發,對主要海洋產業的就業拉動效應做出分析。上述文獻均從定性與定量的角度分析了經濟增長與涉海就業互動影響,但由于統計指標和統計數據的不完善,導致統計計量模型的有效性降低,且模型結果與實際結果存在比較大的誤差。
灰色系統理論建模所需的樣本量較少,精度較高,能較好地反映系統的實際狀況。鑒于上述文獻中所采用的定量分析模型的局限性,本文擬采用MGM(1,N)模型進行分析,該模型是灰色GM(1,1)模型的多元推廣,旨在從動態的、發展的角度,對相互影響關系的變動趨勢進行分析,預測未來幾年的海洋經濟生產總值以及吸納就業人員總量,并測算出未來幾年勞動生產率和就業彈性的走勢,希望能夠為今后制定產業政策和就業政策提供一些重要參考依據。
一、海洋產業發展與就業狀況
進入21世紀以來,我國海洋生產總值從2001年9518.4億元上升至2011年45570億元,年均以16.95%的速度快速增長,占國內生產總值的比重從8.81%提高到9.67%,產業貢獻度不斷增強,涉海就業人員從2107.6萬人上升至3420萬人,年均增長4.96%。然而,由于主要海洋產業發展的資源稟賦、生產要素以及技術條件等差異,因此相應的產業活動及其就業分布各具特色。2001年到2010年,海洋產業的增加值與從業人員變化如表1所示。
從表1可以發現,雖然海洋電力和海水利用業、海洋生物醫藥業發展起步較晚,增加值不大,對海洋經濟的貢獻度不高,但其增長率較高,發展前景巨大,并且海洋生物醫藥業從業人員的增長率也比其他產業高,海洋生物醫藥產業發展對勞動力市場需求較大。
從2010年來看,主要海洋產業就業吸納主要集中于海洋漁業、濱海旅游業以及海洋交通運輸業等幾個海洋產業,占海洋產業從業人員比例為66.38%;濱海旅游業、海洋交通運輸業、海洋漁業、海洋石油天然氣、海洋船舶工業增加值占海洋產業總增加值的89.32%。從2001年到2010年的演變來看,第一產業的就業人數占主要海洋產業從業人數的比例在下降,第二產業與第三產業人數比例在逐步擴大。
二、海洋產業的勞動生產率與就業彈性分析
勞動生產率是指勞動者在一定時期內創造的勞動成果與其相適應的勞動消耗量的比值,是地區比較優勢的一項重要指標。勞動生產率水平可以用一定時期內某產業實現的產值與該產業所吸納的勞動力數量的比值來表示,用公式表示為:勞動生產率=產值(萬元)/勞動力人數(人)。勞動生產率越大,說明該產業的人均產出效應越高,勞動生產率越小,說明該產業的經濟效益越低,在研究某產業的勞動力吸納能力時,不能只看到其吸納勞動力的絕對數量的多少,而應同時考慮到該產業勞動生產率的高低。
就業彈性是衡量經濟增長引起就業增長大小的一個指標,即在某一時期內就業數量的變化率與產值變化率之比。海洋產業的就業彈性可以用來反映海洋產業經濟增長吸納就業的能力及其變化趨勢,其實質是對海洋產業提供的就業機會的變動幅度及海洋產業自身變動幅度的一個反應。用公式表示為:就業彈性系數=就業增長率/產值增長率;新增就業機會=1%*就業彈性*就業人數。就業彈性系數越大,說明該產業對勞動力的吸納能力越強;系數越小,說明該產業對勞動力的吸納能力越弱。當就業彈性水平較低時,即使經濟保持高增長,也不一定會對就業有較強的拉動。分析海洋產業的就業彈性,便于了解海洋經濟增長對勞動力就業拉動的能力。涉海就業機會的增加不僅與海洋經濟增長的百分點與就業彈性有關,還與當期的涉海就業人數規模有關。
從圖1可以看出,海洋勞動生產率明顯高于國民勞動生產率,并且其差距有增大的趨勢,說明海洋就業增加1個單位所創造的產值大于國民就業增加一個單位所創造的產值,如果國民經濟中剔除了涉海的部分,那么非涉海部分與涉海部分兩者的差距還要大一些。該圖也從一定層面說明了未來一段時間內,就業會繼續呈現出趨海性移動的態勢。
雖然,海洋經濟從業吸納總量不如國民經濟總量的吸納總量,但從圖2可以發現,海洋就業彈性明顯高于整個國民就業彈性,說明海洋經濟對勞動力的吸納能力比國民經濟吸納能力強,海洋經濟的發展需要更多的勞動力資源來支撐。
三、海洋產業吸納就業人數預測與分析
多變量灰色模型自提出以來,應用到多個領域,取得了較好的效果,海洋生產總值與海洋從業人數兩個指標所受影響因素較多,相關因素復雜且數據信息難以獲取,自身數據也較少, 模型有解決此類問題的優越性。
通過上述模型對海洋生產總值和涉海就業人數預測,以期能夠為今后制定產業政策和就業政策提供一些重要參考依據。
從表2中的海洋生產總值的擬合平均相對誤差絕對值(MAPE)為1.61%,涉海就業的MAPE為0.11%,誤差很小,可以看出模型的擬合效果較好,很好地從動態的角度展示了生產總值和就業人數的發展變化,該模型可以用來作預測,得到表3。
從預測結果看,到“十二五”末期,海洋生產總值規模將達到近10萬億元,涉海就業人數將達到3800萬人,通過對勞動生產率與就業彈性系數的測算發現,勞動生產率和就業彈性系數在未來幾年將持續上升,發展態勢良好。根據前述新增就業機會計算公式得到2007年至2015年我國新增就業機會如圖3所示。
四、結論及對策建議
本文利用MGM(1,N)模型從系統的角度,動態分析并預測了我國海洋產業生產總值與就業人數未來發展趨勢。根據目前海洋經濟的發展態勢,“十二五”期末,勞動力需求將達到3800萬人,勞動力的增長也為海洋經濟的繼續發展帶來契機,2015年,預計生產總值將達到近10萬億元。為了保障海洋經濟健康可持續發展,緩解社會就業壓力,需要有力的對策來支撐。
第一,促進海洋經濟可持續發展。經濟增長是影響就業水平的根本因素。上述分析中,我國海洋產業的發展對就業有著顯著的影響,提高海洋經濟增長的質量,保持海洋產業的持續、穩定、高速發展能夠有效提高海洋產業吸納勞動力的能力。
第二,優化海洋產業結構和布局。上述研究表明產業結構對就業有著顯著的影響。調整海洋產業結構,大力發展海洋第三產業,特別是濱海旅游業、海洋交通運輸業、海洋科研教育管理服務業,這幾個產業的增加值每增長1個百分點,將帶來的就業機會高于其他海洋產業所帶來的。
第三,加強海洋勞動力教育與培訓,提高勞動者素質。完善培訓制度與體系,促使海洋勞動力的技能和素質得到全面提高。達到勞動力在數量上和結構上滿足海洋經濟發展對各類人才的需求,形成海洋經濟發展與海洋產業就業力增加的良性互動。
(注:本文獲得中國海洋發展研究中心重大課題廣東省海洋經濟綜合評價及試驗區建設研究項目(AOCZDA201102-1)的資助。)
【參考文獻】
[1] 張萬鑫:我國海洋產業與就業關系研究[D].中國海洋大學,2009.
[2] 孫昭君:基于面板數據模型的我國海洋產業就業狀況及趨勢分析[D].中國海洋大學,2008.
[3] 周洪軍:全國涉海就業情況調查與分析[D].天津大學,2005.
[4] 崔旺來、周達軍、劉潔、汪立、朱婧:浙江省海洋產業就業效應的實證分析[J].經濟地理,2011,31(8).
[5] 周井娟:我國主要海洋產業對勞動力就業的拉動效應分析[J].工業技術經濟,2011(3)
[6] 欒維新、宋薇:我國海洋產業吸納勞動力潛力研究[J].經濟地理,2003,23(4).
[7] 翟軍、盛建明:MGM(1,n)灰色模型及應用[J].系統工程理論與實踐,1997.
[8] 劉思峰、黨耀國、方志耕、謝乃明等:灰色系統理論及其應用[M].科學出版社,2010.
[9] 肖新平、宋中民、李峰:灰技術基礎及應用[M].科學出版社,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