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兒童早期教育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一、性教育的涵義
在我國,人們通常把性教育狹義地理解為對青春期兒童進行性知識教育。事實上,性教育是健康教育的重要組成部份。通俗地講,性教育不僅僅是引導孩子認識人體解剖和生育,并且是教他們懂得作為男孩或女孩各自的特性,為他們將來成為什么樣的男人或女人奠定基礎。
二、低幼兒童性教育的重要性
現實生活中,由于父母未能適時對孩子進行恰當的性教育,從而給兒童的人生發展帶來極其嚴重后果的例子比比皆是。
深圳南山區一位5歲女童因偷看小男孩撒尿被親母體罰失手致死。法官認定其母是教育手段不當造成悲劇,從輕判刑。事實上,如果孩子的母親適時讓孩子了解男孩子與女孩子的生理解剖特征、并教以適當的行為禮儀――比如“偷看別人上廁所、洗澡都是不對的”,那么,孩子就不會有偷窺的行為,也就不會出現后面的悲劇。從性教育的角度看,因為孩子的母親沒有掌握性教育的知識與方法,把5歲孩子常有的好奇行為當作“品德敗壞”――這才是本次悲劇發生的關鍵。
三、低幼兒童性教育的原則
原則1:要掌握好時機
性教育是一種典型的隨機教育。它首先要求父母善于把握“可教的時刻――即自然而且很容易給孩子提供有關性信息的時刻”:如當孩子問“我從哪里來?”時、當你在給孩子洗澡的時……,而在幼兒園則要求教師有意識地把性教育滲透于當一日生活環節之中。總之,低幼兒童的性教育不能像中小學那樣設立專門的課程來進行,它要求家長、教師心中有準備,敏銳地把握“可教的時機”,巧妙地滲透性教育的內容,使低幼兒童的性教育達到“潤物細無聲”的境界。
原則2:要掌握好分寸
在孩子成長的每一年齡段都有不同的性知識和信息需要了解。也就是說,不同時期,性教育內容的重點與講解的程度是不一樣的。
對低幼兒童進行性教育的第二個關鍵點就是要拿捏好分寸:講什么?怎樣講?講到什么程度?這些都要考慮到兒童的年齡特點。這既是原則,更是技巧。例如,父母不應該也不必要向5歲的孩子詳細講解避孕措施;但是他們絕對應該從孩子更小的時候就向孩子灌輸“防范犯”的觀念自己身體上的一些部位是不允許別人隨意觸摸的,如果有人對你做些感覺怪怪的事情,你一定要說“不”,并且趕快告訴爸爸媽媽……
原則3:自然地對待“性”
這一原則要求我們把“性”當作自然的事物來看待:既不應將“性”神秘化,對孩子絕口不談“性”的問題;同時也不應把“性”透明化,即在公眾場合(專題討論會除外)隨意談論“性”的問題。
四、低幼兒童性教育的主要內容
1、認識身體部位與自己的性別
家長和教師應該讓孩子了解到:身體的每一個部位都有名稱和用途。在家庭里,父母在給嬰兒洗澡和換尿布的時候就可以讓孩子像認識手、眼睛等器官一樣,很自然的認識生殖器官的名稱。同時也很自然地認識了自己的性別。通常這不是一次就完成的;而在幼兒園,教師可以在一日生活環節中抓住“可教的時刻”,或配合主題活動,借助圖片、模型等讓小朋友認識男孩和女孩生殖器官的名稱。
2、性別角色扮演
這一部份的內容就是要讓孩子不僅懂得作為男孩或女孩各自的特性,而且還能針對某種具體情況,做出與自己性別角色相適應的適當的行為:男孩子不能像女孩子那樣穿裙子;如女孩子不能像男孩子那樣站著小便。
3、“我是從哪里來的”――生命是怎樣形成的?
“我從哪里來?”――這是3到5歲孩子通常會給父母或老師出的“考題”。因此,無論是家長還是幼兒園的老師,都應做好隨時“應考”的準備。如果成人事先有心理準備,那么在回答孩子的問題時就顯得比較從容:先簡單回答(――你很小、很小的時候是媽媽的肚子里……),再根據情況判斷可以跟孩子講到哪一程度。其實這一問題,不僅僅是性教育的問題,還是生命教育的問題。
4、相應的禮儀
人之所以區別于動物,就是人生活在一定的社會背景之中,他必然要接受社會道德規范的約束,這是孩子社會化的問題。雖然禮儀的問題受文化背景影響較大,不同時代、地區有不同的禮儀,但在通常情況下,社會對個人都會有以下要求:即不能在眾人面前赤身;性器官是人的隱,不能隨便外露或讓別人碰,也不能故意偷看或碰別人的隱;洗澡時必須關上浴室的門等等。因此家長和教師應從小教給孩子相應的禮儀,這樣才能使孩子社會化過程更加順利,同時也使孩子形成健康的性心理。
5、防止犯:
在西方國家,兒童犯問題是個非常敏感的問題。在我國,以往大家對這個問題似乎都不夠敏感。比如在一些地方就有成人公開隨意逗弄小男孩的生殖器習俗,大家對此都不以為然。嚴格來講這實際上已是涉及到“犯”的界限了。
早期教育在人的一生中的作用舉足輕重。但如何進行早期教育?早期教育的重點應發該哪里?有關專家認為早期教育的重點應放在以下三個方面:
一是身體方面。當前許多父母很早就開始了對孩子智力開發,識字閱讀等。然而大多數父母忽略了重要的一點,即身體健康。兒童時期正是造就良好體能的關鍵時期,從兒童生長發育和人才成長的規律來看,兒童的早期教育把體育放在首位是比較科學和恰當的。
二是良好性格方面。父母應重視孩子優秀的非智力素質的培養,做到在家庭生活的瑣事中,在點滴的小事上,充分利用各種機會進行教育。
三是智力開發。讓孩子開闊視野,多接觸自然,多思考和探索,在這一過程中學習知識,鍛煉能力。主要的是學到如何學習和創新的方法,而不是單純的知識教育。
智力,也被稱為智能,指人認識、理解客觀事物并運用知識、經驗等解決問題的能力,包括記憶、觀察、想象、思考、判斷等。智力的生物學基礎是人腦的結構和功能,提高兒童智力水平的關鍵是提高腦發育的質量尤其是腦的早期發育。我們可以通過創造優良的環境促進腦的發育和完善,為兒童智力發展創造前提條件。
1 兒童大腦和神經系統的發展
1.1 腦皮層結構復雜化
腦和神經系統是兒童智力發展的物質基礎。出生后腦的發展主要在于腦皮層結構的復雜化和腦機能的完善化。髓鞘化是腦內部成熟的重要標志。新生兒出生時,腦的低級部位(脊髓、腦干)已開始鞘化,以后的發展不均衡,先是與感覺運動有關的部位,然后是與運動系統有關的部位,最后是與智力活動直接有關的額葉、頂葉區髓鞘化,6歲末幾乎所有皮層傳導通路都已鞘化。
1.2 腦的反射活動
腦的基本活動就是反射活動。兒童通過各種感官接受來自體內外的刺激,然后通過大腦的分析加工編碼,做出反應。通過各種反射活動,兒童與外界取得平衡。剛出生的新生兒,大腦皮層還未成熟,神經活動主要是在皮層下部位進行的一些先天遺傳的無條件反射。兒童形成條件反射的速度隨年齡的增長而加快。就整個兒童期來說,兒童形成的條件聯系帶有很高的穩定性,即能很牢固地、長時間地保留下來。
大腦皮層抑制機能的發展是大腦機能發展的重要標志之一,抑制性反射(一個刺激引起原來反應的停止或減少)對兒童來說有很大意義,可以提高兒童對外界變化著的環境的適應能力。
1.3 智力開發的關鍵期
大腦發展最快的時期為胎兒6個月至出生后10個月,在這一時期內,幾乎每分鐘增加20萬個神經細胞,如果這一時期缺乏良好的環境刺激方面的訓練,會使大腦發育受到損害。l歲半和2歲是孩子成長的兩個關鍵時期。由于這時嬰兒的左右腦的機制開始明顯增強,對嬰兒的飲食、玩樂和訓練應力求多樣化。孩子玩耍也是一種學習,無論是智力發育還是獲取社會知識,都孕育于玩的過程之中。3歲是幼兒期最重要的時期,也正是幼兒自己能夠形成各種習慣的時期。這一時期兒童的智能發育更加完善,求知欲強,語言和思維能力進一步發展。
2 家庭環境對兒童早期教育的影響
家庭是社會的細胞,是兒童生下來后最早接觸的社會環境,父母是兒童的第一任“教師”。家庭是兒童實現社會化的主要場所,因為兒童個性的形成,社會行為的獲得,最關鍵的幾年是在家中度過的。早期兒童與父母的相互作用,情緒關系的性質對兒童以后個性的發展有著重要的意義。
2.1父母良好的教養方式
社會化是個體學習和掌握社會文化知識、行為習慣和價值體系的過程。父母根據自己對社會化目標的理解,運用各種方式使兒童社會化,并使其個性得到健康的發展。
心理學家們研究發現,父母的教養態度大致可以分為:權威型父母、專制型父母、嬌寵型父母和冷漠型父母。
專制型父母,控制有余,愛心不足;嬌寵型父母,愛得不理智,控制不足;冷漠型父母,無論從教養方法和教養態度上都成問題。只有權威型父母是較理想的父母,當然,這還要視兒童所在社會的社會化目標和兒童自身的特點而定。
父母的作用受到以下幾個因素影響:(1)父母本人的個性特征,如對社會化目標的看法和對孩子的期望,對孩子能力的評估;(2)兒童自身的特征,如氣質、性格和能力;(3)社會環境,家庭內部的環境,如婚姻關系,文化和亞文化等。
2.2 和諧的家庭關系
家庭成員之間語言和行為上的直接交往,尤其是父母的言傳身教對兒童的發展具有重要影響,正所謂“身教重于言教”。研究表明,如果家長對兒童的要求是耐心、合理的并且是充滿溫暖和愛意的,兒童就容易接受,并能使兒童做出和諧和合作的反應;相反,如果家長對待兒童是粗暴、冷漠的,也就容易導致兒童的拒絕和反抗。這類家長由于對兒童犯錯誤的擔心,對兒童會進一步采取懲罰的手段,這又會加深兒童的不滿和反抗。家長和兒童的關系中,有的會促進親子關系,有的則會惡化這種關系,從而影響兒童的個性和智力的發展。
家庭成員的相互關系不僅影響兒童的個性形成,而且也會影響兒童的智能發展水平。國外的一項研究表明,高智商兒童的家庭環境有如下的特點:父母對兒童充滿了愛心,能敏捷地覺察兒童的需要,語音的反應是靈敏的,他們善于用鼓勵的方式教育兒童,并積極地介入兒童的活動。他們喜歡和兒童一起玩,同時避免對兒童的壓制和懲罰。他們的家庭環境布置得整潔,井然有序,能向兒童提供適當的游戲玩具和圖書。家庭生活也很有規律,通常有固定的用膳和作息時間,但也有日常生活的機動性。總之,他們是生活在一個溫暖的、有組織的家庭環境之中。孩子知道什么東西會放在什么地方和什么時候該干什么事情。這種家庭環境能保證他們獲得豐富的賴以成長的經驗,從而促進了智能的發展。
2.3 不同社會階層家庭功能的差別
家庭環境中會有很多因素影響兒童的早期教育,但最重要的是家長的素質。國外有很多研究表明,家庭經濟條件較好、文化水平較高的中產階級跟家庭收入較低的藍領階層對待孩子的期望值不同,價值觀也不相同。比如,中產階級的父母對孩子將來長大成才的期望較高,他們從小就培養孩子良好的個性品質,如自信、獨立、堅持、對事物的好奇、積極愉快的心境和發展自控能力。而藍領階層的父母對孩子的期望較低,他們比較關注孩子的外部特征,如是否清潔、整齊以及對父母是否服從、聽話。
3 超常兒童的智力發展與教育
3.1 超常兒童的心理特點
超常兒童是指智力發展水平大大超過同齡一般水平的兒童,或具有某種特殊才能,能創造性地完成某種活動的兒童。他們在心理活動上通常表現出一些共同的特點。
(1)感知覺敏銳,觀察力強。超常兒童觀察事物的特點是目的性強,有條理,善于分析、比較,并能抓住對象的主要特點。
(2)注意力穩定、集中,記憶力強。超常兒童通常可以專心致志地從事感興趣的活動,堅持兩三個小時而不分心。
(3)抽象概括能力強,有獨創性。超常兒童思路靈活、變通,能擺脫已有的知識經驗的束縛。
(4)求知欲旺盛。超常兒童從小就好奇、好問,表現出對各種事物的濃厚興趣。
(5)自信勤奮,能堅持,進取心強。超常兒童爭強好勝,能克服困難,達到既定的目標。
情感是一種心理狀態,也是一種心理感受和體驗。它和情感也有著一定的差別,情感是一種心理認知,包括社會性、理性的因素。而情緒比較自然,更原始。從情緒情感的研究中可知嬰幼兒的情緒發展順序可以分為滿目前后出現社會性微笑,3—4個月出現憤怒、悲傷,5-7個月出現恐懼、驚訝,此階段嬰兒積極情緒的表達很自然的受到家長的鼓勵,他們通過吮吸和回避方式調節消極情緒,在理解他人情緒方面,可以對快樂、憤怒、傷心等消極面部表情加以區分。7-12個月出現依戀,同時對憤怒、恐懼和悲傷等消極的情緒進行自我調節,他們能更好的再認他人的基本情緒,18個月出現驕傲、內疚、不安、同情。至24個月,復雜情緒全部發展出來,在發展心理學中,復雜情緒隨著認知發展而發展。是帶有自我意識和自我評價的情緒并會在一定程度上損害成提升孩子對自我的認識。此階段的嬰兒通過轉移注意力或者控制刺激源的方式調節情緒,也能夠開始顯示出些許掩飾真實感受的能力。2歲孩子的情緒情感已經比較豐富,不但情感體驗豐富,而且在與成人和同伴在一起時也比較能控制自己的感情。3歲前兒童的情緒情感特點包括:1、出生是消極情緒較多,但到第一年末,積極情感超過消極情感,孩子喜歡不停的活動,而活動的主要動機是為了獲得快樂。2、易受感染,周圍人哭他也哭,周圍人笑他也笑,互相容易產生情感共鳴,這是培養社會情感的基礎。如《幼兒園》紀錄片中剛入園的小朋友哭,其他的小朋友也會哭。3、易沖動易變化,喜怒形于色,外在特征明顯,體驗和表現是一致的,沖動時,不能用詞節,但也容易轉移和安慰。
從幼兒出生開始,就存在著一種情緒性智力,它是指孩子情緒的調控水平和情緒的特質,在半歲到兩歲是發展的高峰期。情緒性智力高的孩子有更好的社會適應性,它們的優勢主要表現在:1、它們能夠和其他孩子及成人建立更好的關系。2、他們是好的聽眾,更善解人意,更寬容,更能理解并很好的控制自己的情緒。3、他們較其他兒童更放松和合作,并能妥善的處理沖突和矛盾。4、這樣的兒童攻擊性發生的幾率小,少沖動,即能處理恐懼﹑焦慮和傷心等消極情緒又能表現高興。幸福的積極情緒情感能夠激發腦細胞的活動程度,使兒童保持高度的注意力,充分發揮想象力并能提高其記憶力,從而提高認知能力。所以父母在對幼兒進行教育時,要充分考慮其情緒化特點,進行積極的情感教育促進幼兒認知發展。因為幼兒能從父母的眼神和表情中體會到安全和信任,獲得早期的情感體驗,他們的言行會給幼兒留下印象并能成為幼兒模仿的對象,從而影響情緒情感的發展,面對這個時期幼兒的特點父母對他們早期的情感教育更應講究方式或方法,可以從以下幾方面進行教育:
一、創造溫馨和諧讓幼兒舒服的家庭情感氛圍
家庭的情感氛圍是讓幼兒成長和發展的重要環境,而父母正好是這個氛圍中的重要成員。父母之間的關系會影響幼兒的情感,如果父母之間互敬互愛,善于處理自己的情緒,并且經常能夠表現得愉快、幽默,就會讓孩子感到輕松、快樂并且能夠為孩子的學習以及處理和理解情緒提供正面的榜樣,對其產生重要的影響。而且我們更要關注的是孩子人生中的第一個人際關系和諧的基礎,其次,父母在愛孩子的同時能夠教會他們去體驗父母的愛并能學會去愛父母和其他的人。同時,父母也應該尊重孩子的情感,以平等的身份和孩子溝通,既不要百依百順,也要有原則。
二、通過多種方式豐富幼兒的情緒情感體驗
每個人都有自己的情緒如害怕、不安、高興等,作為父母要能夠讀懂和理解孩子的情緒,鼓勵孩子積極的情緒表達。如果孩子對別人微笑或是有禮貌的和長輩打招呼時就要適時的表揚他們。除此而外,家長還要幫助孩子控制情緒例如孩子如果生氣,父母就要盡量讓他冷靜下來,用自己的情緒去感染孩子,讓他們能夠控制自己的情緒或者是讓他們情緒的表達方式適當,使發出的行為不給別人和自己造成傷害。在對孩子的情緒進行控制時,父母可以通過以下方式:1.與孩子既角色扮演游戲,讓孩子假扮成另一個人幫助他們理解別人的情緒及別人的感受。2.給孩子講故事。父母可以和孩子一起討論故事中的主人公情緒變化,教育孩子要建立良好的情緒反應,而在豐富他們的情感時,則可以讓父母給幼兒增加人際交往的機會,讓他們與不同的人交往,從而可以從生活中找出能夠進行情感教育的素材。如讓兒童觀看電視中類似于“媽媽洗腳”的公益廣告,讓他們學會關愛父母,還可以讓她幫助其他人。還可以給他們講故事,讓他們去分辨真善美,假丑惡,培養他們的正義感。父母多帶孩子去參加一些活動可以培養他們多方面的社會情感。
三、幫助幼兒形成情緒調節的能力
當幼兒出現各種情緒時,父母應當正確的看待并且承認他們情緒的表現,讓他們能夠恰當地描繪他們的情緒,然后幫助他們學會有恰當的方式宣泄自己的情緒情感,父母不能一味的要求孩子控制自己的情緒,因為過多的情緒壓抑會使孩子的心理承受過多,不利于其心里的健康發展。家長可以在孩子情緒激動的時候,讓他們做一些運動來宣泄。當他們難過的時候,與他們及時溝通做他們忠實的聽眾。身為孩子的父母還應該設定一定的規范讓幼兒了解情緒的宣泄要適度,既不能傷害自己也不能傷害到別人,培養他們良好的行為習慣。父母還要注意自己在孩子生活中的榜樣作用,父母在遇到情緒困擾時,是否能夠以積極樂觀的心態去面對困難,并且想辦法解決的行為會對孩子情緒調節能力的發展有很大影響。
每個家長都是愛孩子的,對孩子情緒情感的早期教育在家長的生活中是至關重要的隨著兒童情緒情感的發展,父母在對幼兒的早期教育中要避免出現以下的誤區:
一、對孩子的需要無條件的滿足
父母對孩子的愛是無私的、無條件的、不求回報的。這是人類世世代代的本能,但是這樣的愛應該是理智的,不應該只注意給予他們物質條件的滿足,還應該重視對他們的情感教育。只對他們的要求滿足而你批評他們的缺點和錯誤是非理智的愛,很容易形成孩子在情感上的發育不健全,如只知獲取,不知給予,事事以自我為中心。身為孩子的家長,應該教會孩子孝敬父母,關心他人,鼓勵孩子做自己的事,培養他們積極地做事態度,學會自律。形成責任感。
二、孩子年齡小 不需要和他們溝通交流
有的家長認為孩子小,不需要情感溝通所以他們不積極主動的和幼兒交流,甚至會對孩子的情感要求不耐煩,不傾聽他們的訴說,這樣的行為有可能會使孩子產生情感饑渴。其實,作為家長,應滿足孩子的情感饑渴,多與孩子進行情感交流。利用和孩子一起玩耍,看電視等一切機會和他們交流談心,走進他們的內心世界,了解他們的情感秘密,使孩子感受到父母對他們的愛和關懷,從而將這種情感習得,然后去關心他人。
三、認為情感教育就是說教
有些家長認為孩子不懂事,所以就不太注重情感教育的方式方法。其實,情感教育不是一種灌輸,而是心靈的感受。孩子有著敏銳的眼睛,家長不要在孩子面前說一套做一套,孩子看到的都是真實的,往往以實際取舍。為了培養孩子良好的情感,父母要以身作則,將情感教育融于生活中的點滴中,讓他們感受到家庭的溫馨,學會愛別人。家長是孩子最好的老師,要注重自己榜樣的力量。
四、認為教育就是母親的責任
【關鍵詞】早期兒童音樂教育 教育目的 教學方式
音樂具有教育功能,它不僅啟迪智慧、誘發靈感、陶冶情操,同時還具有保健、對身心的調節以及疾病的治療、娛樂等功能,因此,無論是大學教育、中小學教育,還是幼兒園教育,都十分重視音樂藝術教育。同樣,兒童時期正是一個人生理發育快、心理易塑明顯的時期,在這個時期,如果進行良好的早期音樂教育,不僅可以開發兒童的智力,而且有利于發展兒童的音樂天才,為音樂事業培養人才。
從上世紀的80年代,我國各地出現了成千上萬的“琴童大軍”,直到如今,幾乎所有的家長,對于獨生的孩子在音樂藝術教育投資上都不吝嗇。這些家長都想通過音樂教育開發孩子的智慧、陶冶孩子的情操,或者是培養孩子成為音樂演奏家等愿望,這些愿望無疑是美好的,但在認識問題上也存在著偏差,第一,表現在早期兒童音樂教育的目的上,第二,表現在教育的作用上,第三,表現在價值取向上,第四,表現在教學方式上。
一、早期兒童音樂教育的目的
廣義而言,音樂教育目的在于培養人的音樂素質以及在于認識音樂的本質和音樂的理論。音樂教育是音樂文化的一個固定組成部分,其在音樂文化中的地位,隨著歷史的發展而不斷變化。早期兒童音樂教育不僅是培養兒童音樂技能方面的教育,更多的是以音樂教育為載體,通過傳授唱歌、跳舞、樂器演奏、欣賞、音樂游戲等教學手段發展兒童豐富的想象力,使他們感受到音樂美的熏陶、音樂美的享受,并擴大視野,達到促進兒童身心健康、提高兒童對音樂的感受能力。當然,也不排除從早期兒童音樂教育中發現具有音樂天賦的人才,為他們將來成為音樂專業工作者打下良好基礎。但是,在現實生活中,有許多人認為早期的兒童音樂教育就是要教會兒童學會音樂領域中某一種專業技能,將來成為演奏家或演唱家。當然,兒童早期的音樂教育一定包括培養兒童的音樂特殊能力,發現兒童的音樂天賦,培養音樂專業人才,但兒童早期音樂教育也一定是培養和提高一般能力的教育途徑,從而提高兒童的綜合素質,開闊孩子的眼界,培養他們的藝術修養和審美情趣。
二、早期兒童音樂教育的作用
西方客觀唯心主義創始人柏拉圖認為:“人的一生最初的幾歲很重要,兒童年幼且溫順,這個時期正是他們人格的形成階段,也是在他們心理上容易留下永恒記憶的階段。”日本音樂教育家鈴木鎮一認為:“在早期兒童音樂教育中,通過艱苦的音樂學習過程和持之以恒的訓練,可以鍛煉兒童堅忍不拔的意志和不懈追求目標的熱情。”同時,他認為利用音樂來教育兒童,讓他們在充滿美妙音樂的環境里聆聽、歌唱是一件快樂的事,有利于培養兒童的學習興趣。柏拉圖在《理想國》中寫道:“早期教育應該從美好的道德思想熏陶開始……這種教育就是用體操來訓練身體,用音樂來陶冶心靈。”他還認為,教育對于個體而言,是為了培養各種美德,以適應社會的和諧發展。他強調,音樂教育或文化方面的教育包含了一切富有陶冶人心靈的內容,這種教育可以培養出有教養的人。因此,早期兒童音樂教育是一種富有感染力的審美教育,能促進兒童的認知發展,促進他們的感知能力和表現能力,促進他們的聯想和想象等思維能力的發展。早期兒童音樂教育將為兒童的終生發展打下重要基礎。
三、早期兒童音樂教育的價值取向
如上文所述,兒童早期的音樂教育,一定包括培養兒童的音樂特殊能力,但也一定是培養和提高一般能力的教育途徑。因此,多數家長在早期兒童音樂教育中應注重其一般能力的發展,達到提高兒童綜合素質,而不僅僅是培養音樂家。但在當下,有部分家長由于受社會上各種各樣的培訓機構舉辦的各級各類的比賽影響,或是盲目追求音樂各專業技能中各種類別的考級,出現了隨波逐流現象,有的家長相互攀比、相互競爭,甚至不顧孩子是否適合學習音樂的實際狀況,孤注一擲,強迫孩子學習,便順應自己“望子成龍、望女成鳳”的愿望。因此,在早期兒童音樂教育中存在一些誤區,給兒童造成不必要的壓力和負擔,反而影響了他們的身心健康。
四、早期兒童音樂教育的教學方式
在早期兒童音樂教育中,教學方法至關重要。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既要遵循兒童教學的一般規律,又要符合早期兒童教育的總體目標。柏拉圖在早期兒童音樂教育中提出“寓教于樂”和“因材施教”。他認為,兒童的個體存在著差異,他們的天賦也不相同。他主張“不要強迫兒童學習,要善于利用游戲的教學方法”,把音樂游戲作為早期兒童音樂教育的主要方法。柏拉圖對早期兒童教育和對塑造兒童未來的種種論斷,對于現代的教育仍然有著借鑒意義。每一個兒童的潛在感受力和接受力不同,教師在教學過程中,一定要做到發揮兒童的潛能,了解和掌握兒童的趣味,深入淺出、由簡到繁、由淺入深,使教法靈活多樣,融教育性和愉悅性為一體,增強他們的學習興趣,拓展他們的音樂思維空間,從而達到音樂教育審美的目的。
總之,早期兒童音樂教育是培養兒童德、智、體、美全面發展的重要教育形式之一。我們在實施早期兒童音樂教育中,一定要明確教育目的、教育意義和教育的價值觀,特別是掌握正確的教育方法與方式,通過音樂教育,真正使兒童得到音樂美的陶冶,使他們的品格在音樂美的感知和感受中得以完善。
參考文獻:
[1]音樂詞典條目匯編?音樂教育學[M].鄒愛民、馬東風等,譯,北京:人民音樂出版社,1996.
一、殘疾兒童進行早期康復教育及訓練所發揮的作用
兒童殘疾的原因可能是由于先天條件導致也可能是后天外力條件導致。0-6歲是兒童發展的重要階段,在這一階段中,兒童對新事物的接受和學習能力更強。在這一階段對殘疾兒童進行早期康復教育是幫助其恢復部分身體機能,提高今后生活能力的重要方法。可以說,早期發育時期是殘疾兒童學習的關鍵時期,這一階段養成的生理習慣和基本技能將會讓其受益終生。
另一方面,近年來,我國對殘疾兒童的早期教育及康復訓練工作的重視程度也在不斷增加,殘疾兒童早期康復教育的缺失導致這項工作在實際進行的過程中存在著一定的困難。并且,殘疾兒童由于在身體或是智力方面的缺陷,經常被一些社會歧視現象困擾,長此以往會讓他們失去生活的信心,并對其身心健康產生不利影響。早期康復教育及訓練的主要目的就是可以幫助殘疾兒童重拾生活的希望,以更加樂觀陽光的態度面對生活。
二、為殘疾兒童早期康復教育及訓練造成困難的因素
近些年來,殘疾兒童康復訓練事業已經得到了很大的進展,但是在部分地區,殘疾兒童早期康復教育相關工作的效果卻成效頗低,這主要是因為以下幾方面的原因。
首先,殘疾兒童的康復費用是比較高的,對于條件一般的家庭而言,這種高花費的康復療法超出了其所能承受的范圍。很多家長在發現自己的孩子存在某些方面的問題后,第一反應就是帶孩子參加康復治療,但是在一段時間后,就會因為經濟的原因不得不停止,等到經濟條件允許的情況下再進行接下來的康復教育及訓練工作,這就導致這項工作缺少連續性,失去了其原有的作用。雖然相關福利機構也會提供幫助,但是這種治療缺乏針對性,康復訓練的效果也不盡如人意。
第二,早期康復教育是指針對0-6殘疾兒童進行的教育訓練工作,這一階段的兒童尚不具備足夠的自我認知,在康復教育的過程中可能會遇到不同程度的困難,因此需要相關的醫護人員或是家長對其進行照看。在這一過程中,看護人員的語言和行為方式都會對兒童造成一定的影響。有些康復機構的工作人員可能缺乏足夠的耐心,對殘疾兒童出現的錯誤寬容度較低。或者在進行一段時期的康復教育工作而沒有取得效果后,他們的工作積極性也會受到打擊,這會在心理層面上對康復兒童造成一定程度的打擊。
此外,智力與精神方面存在障礙的兒童在早期是不易發現的,很多情況下都會被當做某些技能發育遲緩,沒有得到家長的足夠重視,這樣就耽誤了對其進行早期康復教育。因此,家長在兒童發展的早期階段一定要注意觀察兒童的學習模仿能力以及對事物的反應能力。
最后,國家財政針對殘疾兒童的康復項目的投資力度比較有限。近些年來,殘疾兒童的病情種類以及數量呈現出上升趨勢,但是目前,福利機構的早期康復教育只針對孤獨癥、腦癱等幾種類型殘疾進行,而且相關的康復設備也并不完善,康復教育工作者所使用的訓練方式也比較落后。
三、關于提高殘疾兒童早期康復與訓練效果的相關建議
針對上述問題,筆者提出以下建議,希望可以對相關部門及相關康復教育工作人員提供一定的幫助。
首先,國家一定要加大對殘障事業的投入力度,為相關的康復機構提供更多的優惠政策,同時,對殘疾兒童家庭也應該依照具體的情況給予一定的財政補貼,減輕其經濟壓力。同時,國家應當完善相關的康復設施,目前,國外對于殘疾兒童康復的工作經驗相對比較豐富,在設備上也比較先進,相關康復機構可以從國外引進一些專業的康復設備。也可以定期要求國外的一些相關專家到我國殘疾兒童康復機構進行經驗指導與交流。
以四川省為例,四川省由于其特殊的地理環境條件,近年來接連發生自然災害,這在一定程度增加了四川殘疾兒童的數量,他們大多為災后的心理疾病或是災難造成的肢體傷痛。因此,四川省非常重視對于殘疾兒童的早期教育工作。為了促進殘疾兒童早期康復及訓練工作的順利進展,四川多個城市建立起了完整的殘疾兒童福利津貼制度,在相關兒童的殘疾情況得到確認之后,相關政府機構為0-6歲的殘疾兒童建立完整信息檔案,確保其得到應有的待遇。并且,四川省為了提升殘疾兒童的生活水平,由政府單位牽頭,開展了多項公益扶持項目,利用社會的力量為殘疾兒童的早期康復教育及訓練工作提供資金支持。
同時,康復看護人員應當對自身的心態進行適當的調整,在康復工作沒能取得預期的效果時也要保持積極的工作心態。對兒童進行更多的鼓勵和引導。家長也應該樹立正確的心態,因為殘疾兒童的康復工作需要長期的堅持,早期康復教育及訓練知識其中的一個階段。一定要避免對孩子遭到不良期待,因為這會加大孩子的壓力,對其產生不良的反作用。相關的康復人員曾做過一項調查,結果表明,家長及康復治療人員的工作態度和肢體、表情語言對殘疾兒童的康復起著重要的影響。給孩子的鼓勵越多,康復的效果就越好。
加強對兒童早期美術教育重要性的分析,對于后續教學工作的開展有著重大且積極地影響,所以應當引起高度的重視。一個成年人眼中做不到的事,兒童眼里就能做得到,因為他們的思想處于原生態,沒有束縛。而成年人,受到各種教育、宗教、政治等社會上的各種干擾與困惑,禁錮在各式各樣的牢籠里。孩子的心底寬闊,天馬行空,只有了解孩子的這些天性,才可以和孩子一起學習美術,必須有和孩子平等甚至低下的思維方式尚可談及幼兒教育。孩子眼里美的人和物便是人間最美的東西,和孩子探討這些美好東西將是成年人永遠的美好的回憶。成年人和孩子學習的內容應該是繪畫,了解合作對象又不能以自己為師,只有乞求孩子接受你,方能進入到孩子們萬花筒般的思想世界。
2兒童早期美術教育對兒童成長的影響
根據上文針對我國當前兒童早期美術教育的重大意義和深遠的價值等進行綜合性的分析,可以明確到工作的內涵所在。下文將針對兒童早期美術教育對于兒童所產生的重大影響等進行深層次的研究,旨在更好地促進教學思想和教學方式理念的改進。對于兒童早期美術教育,應當從顏色的層面著手,由于不同年齡階段的兒童對于事物的認知也有著一定的差別,所以應當注重教學和教育方式的差異性。在一般的情況之下,兒童對于藍色以及綠色等顏色的反應相對而言較為平淡,而對于橙色以及紅色等較為鮮艷的顏色表現則相當的強烈,對于顏色所呈現出來的物質變化等反應敏感程度也有著巨大的差別,所以在實踐的兒童早期美術教育過程之中還應當重視上述的情況。但是需要注意的是,不同年齡階段的兒童對于顏色的敏感程度不一樣,處于嬰兒階段的兒童應當教導其使用嘴以及手等,感受不同物體的形狀,另外,顏色對于嬰兒所產生的刺激可謂是相當強烈,所以,對于此階段的兒童采取恰當的兒童早期美術教育,有著重大的意義。在實踐的教育過程之中監護人還抱著孩子,仰望天空,引導其對天空之中的蝴蝶、鳥等進行觀察,同時引導幼兒觀察身邊的花草和植物等等,在這樣多重顏色的刺激之下,兒童對于顏色的認知也必將有著巨大的提升。在實踐的教育過程之中還應當注重的是對于兒童的表揚,恰當的表揚可以全面地提升兒童的信心,這一點對于其今后的成長以及個人發展有著巨大的意義,在表揚的過程之中還應當注重對兒童積極性的提升,以增強兒童進行繪畫等的興趣。因此,早期美術教育應是不斷探索、不斷改變現狀,因人、因地、因時靈活的教育方式,不可用成人的目光抱著功利的目的實施教育。恰當的教育方式,對于兒童的個人成長也必將起到深遠且積極的影響。
3結束語
【關鍵詞】 鋼琴教育;育人功能;學前兒童;
中圖分類號:G61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6-0278(2012)04-180-01
一、問題的提出
對于教育功能的研究從初始至今仍有不同爭議。在教育諸多功能中,根據不同劃分標準有不同分類。有研究者認為教育的育人功能是最基本功能,也有人認為教育的社會功能才是基礎,更有人提出在現代社會文化功能是教育的最基本功能。教育的育人功能,也稱之為本體功能或發展功能,是本文討論重點。豍而關于教育能為性質,有研究者提出了關于教育的三個主要類型功能,即教育的正功能、教育的負功能和教育的零功能。目前兒童培訓活動火熱的市場上,存在不少幼兒鋼琴培訓班、鋼琴音樂訓練等機構,兒童鋼琴教育得到一定程度的普及。本文試圖從教育的育人功能角度出發,探討鋼琴教育在兒童早期階段的影響以及其是否具有育人功能所擁有的三個具體正、負甚至是零功能等問題。
二、兒童早期鋼琴教育的育人功能
(一)鋼琴教育有利于發展兒童智力
赫伯特·齊佩爾說過:“音樂教育尤其是鋼琴教育,是開發人類智力的最好途徑。”教育育人功能也稱之為本體功能或發展功能。豎有研究者指出兒童學習鋼琴的價值包括了開發智能、陶冶情操、提高記憶力和提高創造思維能力等。豏鋼琴對于兒童來說是個新奇的事物,對鋼琴的接觸有利于激發起好奇心、開發其認知能力。彈琴過程是復雜的,即在同一時間里需要眼看、耳聽、手彈、腦想,要求高度協調統一,注意力必須是高度集中、思維靈敏活躍,需要全身心地投入。
(二)鋼琴教育中有利于發展兒童興趣
由于鋼琴是技術型練習,需要不斷的重復和積累。一般來說兒童容易受到外界影響支配,行為隨意性強,注意力集中一般時限為10-30分鐘。因此每次讓兒童練琴的時間應以20分鐘左右為宜。對于注意力集中能力差的幼兒,長時間的練習會產于厭倦和厭惡心理是難免的。這也就體現教育的負功能。產生負效果的原因是非常復雜的,既有教育方法不當,也有學生方面的原因。教育負功能或負效應是指教育對于人的身心發展和社會發展所產生的消極影響或事與愿違的作用。一旦教學方法不得其所,造成兒童不愿練習,想讓他們學好鋼琴是不可能的。教師這時候可以改用兒童熟悉的童謠兒歌或玩手指擊鍵游戲,消除學習中的枯燥乏味。
(三)鋼琴教育有利于兒童培養傾聽能力和手指小肢體動作發展
首先在鋼琴教育中,孩子需要聽從老師的指導,這對于培養孩子注意傾聽的能力非常有益。4歲的幼兒還未能將全部注意力放在安靜、耐心地聽別人的講話上,且不易記住講話內容。但安靜的鋼琴教育課室里則不同,多數是一對一教學,降低了嘈雜、玩鬧等影響問題。兒童在認真傾聽下才能明確接下來該怎么做。
其次,在鋼琴彈奏中不僅需要集中注意力,同時也需要快節奏的手指動作。這對于肢體協調能力發展還未完善的孩子有很好的鍛煉作用。
三、對當今社會兒童鋼琴教育的啟發
(一)良好的鋼琴學習環境需要社區和家庭的力量
不僅限于家庭氛圍,更有涉及家庭所在的社區環境。也就聯系到了社會的功能。一旦家長和老師有所放松,就不能堅持,以至于半途而廢。可見,成人必要的干預與引導對兒童學琴來說是必需的外部支持條件。
(二)市場并非主導幼兒鋼琴教育的指南針
教育在文化發展過程中具有文化選擇功能,兩種明顯不同的取向分布是按社會需要選擇文化和按教育的需要選擇文化。社會跟風現象,筆者認為就是按社會需要選擇的表現。甚至是家長價值觀喜好選擇的結果。個別家長過于重視孩子的特長教育,“別人家的孩子正在學舞蹈、我們就去學鋼琴;”“別人的孩子國畫學得可好了,我們也要把鋼琴學好。”以至于將鋼琴教育當作是孩子的任務,強迫學習,教育負功能也由之展現。不適當教育還可能導致幼兒手指甚至身體骨骼發育受損。不滿4歲或剛剛4歲的孩子,其骨骼尚未發育完全,骨質偏軟,長時間的彈奏會給孩子的手指骨骼發育帶來過重的負擔。一般來說,孩子在學前班開始學琴比較合適。
(三)不要低估兒童的能力
其實經過一定的訓練和學習,一般孩子可以掌握很多他們自己都不知道名字的技能。甚至超常兒童表現出來的能力超乎成人意料。成人更應注意的是采取合適的教育管理方式。孩子天性貪玩,端正坐著的練習有時會激起他們想逃跑的欲望。
【關鍵詞】兒童 藝術 綜合教育
進行早期兒童藝術綜合教育,是通過綜合性的藝術教育促進幼兒的多種心理功能協調發展,使幼兒的審美感和經驗不斷地從零碎的、分散的,向整體的方向聚合、轉化,使兒童感受不同藝術形式在思想情感上的“相似性”,并產生共鳴、移情和“創造”的沖動,從而使藝術教育活動中的美育功能真正得到實現。
1.早期兒童藝術綜合教育的概念。早期兒童藝術教育通常是指對學前兒童進行的美術、音樂、舞蹈、文學的教育。藝術教育是審美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對塑造受教育者的完美人格起著重要作用。構成一個人的完美人格的文化心理結構,不僅有認知結構、倫理道德結構,還包括審美心理結構。這三者之間相互聯系、相互作用,又不能相互替代。
進行早期兒童藝術綜合教育,是通過綜合性的藝術教育使幼兒的審美心理結構在整體上得到提高,即不但能對各種藝術的審美特征產生興趣和敏感性,產生“創造”的沖動,還能對各種藝術的共同審美要素進行直覺的抽象、概括和相互遷移。
2.進行早期兒童藝術綜合教育的理論依據:格式塔心理“異質同構”理論。現代美學研究中的格式塔心理學派認為:人腦諸方面的心理機制是一個運動整體。審美知覺不是被動的、機械的反映,而是一種主動的,富有創造性的心理過程,也就是說,審美心理活動不是分散的感覺印象的機械組合,而是具有內在整體結構的動力系統。在審美過程中,人們感受到的印象,會在腦海中與原有的心理因素相聯系,形成一種整體、一種結構(一種格式塔)。比如:一朵玫瑰不等于色、香、鮮、嫩諸感覺要素的相加;一個曲調并不等于高、低、強、弱幾個樂音的拼湊。格式塔心理學派還根據心理學實驗和大量的藝術實踐事例提出了“異質同構”論,并以這一觀點解釋了審美心理活動中情景交融、物我兩忘的奧秘:一塊陡峭的巖石、一株垂柳、落日的余暉、墻上的裂縫、飄零的落葉、一汪清泉……都具有表現性。例如:人們為什么會對垂柳產生孤立無助、綿綿哀愁的感覺呢?因為,柳條本身所表現出來的被動、下垂的特性,在人的心靈中產生了心與物的“異質同構”。概而言之,格式塔心理學派主張人類心理活動的整體性,主張知覺表象的創造性,主張心與物的“異質同構”。
根據這一理論,可以認為兒童的審美心理活動具有整體性、主動性、創造性。如果把文學、音樂舞蹈、美術等藝術中的共同審美要素加以溝通,通過藝術綜合教育活動作用于幼兒,就能促進幼兒的多種心理功能協調發展,使幼兒的審美感和經驗不斷地從零碎的、分散的,向整體的方向聚合、轉化,以逐漸形成良好的審美結構。將這一意圖轉化為教育實踐,就能使藝術教育活動中的美育功能真正得到實現,在塑造完美人格方面,真正發揮藝術教育的獨特功能。
3.藝術綜合教育活動的結構。
3.1 準備活動。藝術綜合教育中的選擇與匹配必須在已知和未知的材料中進行,以某一部分領域的經驗去同化和順應其他領域的審美信息。這就常常使得分領域的藝術活動變成藝術綜合活動的準備活動。如在欣賞詩歌《夢》之前,有必要將《夢之船》的歌曲先學會;組織大班幼兒學畫連環畫《龜兔賽跑》,就必須先在語言活動中進行故事《龜兔賽跑》的教學;學唱歌曲《春姑娘》,則先來欣賞散文詩《春天來了》,這樣,在同一主題的貫穿下去選擇各藝術領域的活動內容,為幼兒的主動學習和體驗提供豐富的材料。
3.2 活動過程。從文學導入的活動一般都具有三個先后聯接的活動或一個活動的三個層次(從音樂導入的活動、從美術導入的活動大致也有相似的三個層次)。
①配樂欣賞。音樂既可以作為渲染情緒的背景,也可以作為某一階段的主要欣賞對象,如在《煙斗豎笛》的教育活動中,故事敘述與豎笛音響交替出現,使幼兒更容易體會文學作品的內涵。
②與音樂和繪畫進行匹配。如讓幼兒觀察、思考哪首歌、哪幅畫與哪個故事相似,什么地方相似,聽(看)了以后有什么感覺等。
③表現(創造)活動。將一種藝術形式的情感或結構通過另一種形式表現。如讓兒童用歡快的音樂或明亮的色彩來表現故事中所蘊涵的快樂、幸福的情感基調。
4.藝術綜合教育活動的實施。教師在設計藝術綜合教育活動時,應把重點放在讓幼兒感知、體驗文學以及音樂和繪畫作品中所蘊涵的情感及形式美要素上。文學、音樂、舞蹈和美術有不同的藝術表現形式,但在表達同一思想內容及情感時,其審美效應具有相似之處。因此,與其他教育活動相比,藝術綜合教育活動的目的主要不是為了認知,而是幫助幼兒在認知的基礎上進行審美感知、審美想象,培養幼兒具有初步的鑒賞接受及創造美的能力。
教師在活動設計中,首先要選擇好材料,這是整個活動設計的關鍵所在。其一,所選的文學、音樂、繪畫作品應是形象鮮明、優美生動,可以為幼兒感知和理解的,同時又是具有審美功能的。其二,三者之間還要有相類似的審美特征,這些作品能相互匹配,并具有典型性。例如,中班的一個藝術綜合教育活動,教師選取的文學作品是童話《樹媽媽和樹葉娃娃》;音樂作品是歌曲《小樹葉》、樂曲《挪威舞曲》;美術內容是添畫“有表情的樹葉”以及拓印畫“打扮樹媽媽”、想象畫“秋天的樹”等。童話和音樂的結構都是ABA式,情感的發展也是ABA式,這種形式和內容上的一致,能使幼兒全身心地投入到活動之中,從而很好地把握住結構的特點。
其次應考慮以何種形式導入活動。活動的目的不同,導入的形式也要有所變化。一般地說,重在讓幼兒感知形式結構,從音樂和美術活動導入較為適宜。例如,為了讓幼兒感知故事《風箏燕子》的回旋結構,教師先讓幼兒感受、體驗音樂《兒童回旋曲》的結構,從而使幼兒更好地把握故事結構和情感發展的脈絡。
再次,設計中應注意感受在先,理性點撥在后。如感知節奏,對小班的要求是感知詩歌和音樂的節奏,到了大班后期,則讓幼兒自己去發現、探索具有節奏感的繪畫、詩歌、音樂作品以及生活中具有的節奏美。在教學過程中,一方面,教師要創設藝術氣氛濃郁的活動環境,讓幼兒在自由自在的審美欣賞和審美表現活動中,潛移默化地進行審美經驗的積累;另一方面,由教師在適當的時機幫助幼兒對出現頻率高的審美特征進行粗略的比較、選擇、概括和判斷。經過教師的點撥,可以使幼兒在日常的自發積累中,增加自覺體驗的成分,從而更敏銳地去發現周圍環境中的審美因素。所以在設計中,一般應注意理性點撥不應過多、過早的原則,因為幼兒審美能力的形成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不斷地熏陶和積累。此外,還應考慮到如何將教師的引導轉化為幼兒的主動學習,使孩子們能在愉快的活動中發展藝術感知和表現的能力。
在實施藝術綜合教育的過程中,使兒童在審美感知和審美表現中能將不同藝術形式所蘊涵的情感相互溝通。比如兒童為藝術的形式美所吸引,產生舒適和愉悅感,這是帶有直覺性的;同時能根據一種藝術形式所蘊涵的情感與另一種藝術形式所蘊涵的情感相互匹配,這具有理性感知成分,如漢民族常常用紅色象征熱鬧歡樂,并可與快節奏的樂曲產生情感溝通。同時,能使兒童感受不同藝術形式在思想情感上的“相似性”,并產生共鳴、移情和“創造”的沖動。比如可以利用音樂、美術去渲染文學作品的氛圍;可以通過文學作品的欣賞,激發幼兒在繪畫、唱歌、表演活動中的情感以及表現欲。這樣畫畫時孩子們可以賦予花朵以極強的生命力,在唱歌時能按情感的需要自動調節速度和音量,朗誦兒歌時也能自然地帶入感情。這樣的活動效果是單純畫一幅畫、學一首兒歌和唱一首歌所不能達到的。
總之,早期兒童藝術綜合教育,需要在實踐過程中不斷地吸取經驗,不斷地發展完善來培養兒童的審美能力和初步鑒賞美、創造美的能力,并促進兒童的全面發展。
參考文獻
1 《幼兒教育》1995.06.16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