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input id="zdukh"></input>
  • <b id="zdukh"><bdo id="zdukh"></bdo></b>
      <b id="zdukh"><bdo id="zdukh"></bdo></b>
    1. <i id="zdukh"><bdo id="zdukh"></bdo></i>

      <wbr id="zdukh"><table id="zdukh"></table></wbr>

      1. <input id="zdukh"></input>
        <wbr id="zdukh"><ins id="zdukh"></ins></wbr>
        <sub id="zdukh"></sub>
        公務員期刊網 精選范文 骨質疏松預防措施范文

        骨質疏松預防措施精選(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骨質疏松預防措施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第1篇:骨質疏松預防措施范文

        關鍵詞:骨質疏松骨折;再骨折;風險因素

        骨質疏松是一種以骨量降低及骨密度下降,骨組織微結構和超微結構破壞,而導致骨脆性增加和易發生骨折的全身性骨骼疾病。骨折后導致患者行動不便或被迫臥床,生活不能自理,還會繼發性引起栓塞性疾病,進而引發心腦血管疾病,而且有初次骨質疏松骨折病史的患者發生再骨折的風險仍然很高本文將對我院自2013年1月~12月就診的46例骨質疏松患者給予臨床分析,從而探討骨質疏松后再骨折的臨床風險因素以及有效預防措施,為降低骨質疏松骨折后再骨折情況的發生率以及提高骨質疏松患者的生活質量提供可靠依據,現結果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本文選取我院自2013年1月~12月前來就診的46例骨質疏松患者給予臨床分析,按照發生骨折與再骨折情況將其分為兩組,即骨折組患者26例、再骨折組患者20例。骨折組26例骨質疏松患者中男性患者為10例,女性患者為16例,年齡在52~82歲,平均年齡為(67.3±0.9)歲,再骨折組20例骨質疏松患者中男性患者為4例,女性患者為l6例,年齡在64~84歲,平均年齡為(76.9±0.8)歲。

        1.2方法

        1.2.1納入標準與排除標準 ①所有骨質疏松骨折或再骨折患者年齡均不小于50周歲;②所有骨質疏松骨折或再骨折患者發生骨折部位均位于人體橈骨遠端、椎體、肱骨近端、髖臼以及股骨近端;③患者致傷原因以摔傷為主,排除發生嚴重暴力導致骨折現象,如交通事故傷、墜落傷、撞擊傷等;④患者排除患有與骨代謝相關疾病情況;⑤排除患者具有放療或化療史;⑥排除患者服用抗凝藥物或其他與骨折有關的藥物或食物史;⑦患者體內骨密度值BMD-T不大于2.5SD。

        1.2.2臨床風險分析方法 對骨折組與再骨折組骨質疏松患者均詳細詢問病史,包括患者年齡、性別、骨折部位等,并檢測兩組患者BMD-T值、Charlson合并癥指數、平臥位到站立位的轉換間隔時間等,對檢測結果進行記錄,給予統計學分析,得出結論。

        1.3統計學方法 所有數據均使用SPSS13.0軟件包進行統計學分析,對于計量資料用(x±s)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采用χ2檢驗,P

        2 結果

        骨折組與再骨折組骨質疏松患者經上述臨床分析后,骨質疏松骨折后再骨折的臨床風險因素分析。質疏松患者為女性、年齡較大、平臥位到站立位轉換間隔時間較長、患者前次發生骨折部位位于椎體或股骨等因素均為其發生再次骨折的危險因素(見表1)。

        3 討論

        骨質疏松簡稱OP[1],臨床特征為患者身體骨量低下,破壞骨微細結構,從而增加患者體內骨骼脆性[2],患者易發生相關骨折癥狀,屬于全身性質的骨病,其中骨質疏松性骨折是骨質疏松的嚴重并發癥之一[3]。臨床研究表明,骨質疏松的發病因素包括飲酒、性別、年齡、身高、體質量比值、基礎代謝率、吸煙、合并癥以及使用相關藥物等,而骨質疏松發生骨折的患者除上述危險因素外,還與患者自身的工作性質、社會地位、社區衛生建設、生活方式、神經系統疾病等密切相關。

        本文研究可知,骨質疏松骨折病史的患者發生再骨折的臨床風險因素為:①骨質疏松性骨折患者中女性相較于男性更容易發生再次骨折現象;②患者年齡越大,則發生骨質疏松骨折后再骨折現象概率越大;③骨質疏松性骨折患者平臥位到站立位轉換間隔時間越長,則發生再次骨折概率越大;④骨質疏松患者前次骨折部位位于椎體或股骨,則發生再次骨折概率較大。

        綜上所述,對于符合上述骨質疏松骨折后再骨折臨床風險因素的患者,應及時采取相應的預防措施,特別是對發生椎體、髖部骨折的老年女性應進行必要的健康教育。從而盡量減少骨質疏松性骨折患者發生再次骨折的概率。

        參考文獻:

        [1]黃公怡.骨質疏松性骨折及其臨床特點[J].中華骨科雜志,2008,28(1):74-77.

        第2篇:骨質疏松預防措施范文

        山西醫科大學第一附屬醫院內分泌科,山西太原 030001

        [摘要]目的 研究骨質疏松性骨折藥物治療的優化方案。方法 隨機選取2012年6月—2014年6月該院收治的骨質疏松性骨折100例,按硬幣法將其分成實驗組50例,對照組50例,應用鈣劑+骨化三醇治療對照組,在此基礎上為實驗組病例應用降鈣素治療,觀察療效。結果 治療后,實驗組平均骨密度為(0.76±0.32)g/cm2,疼痛評分為(2.01±0.12)分,與對照組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 鈣劑+骨化三醇+降鈣素治療骨質疏松性骨折患者,效果滿意,值得臨床進一步應用、推廣。

        [

        關鍵詞 ]骨質疏松性骨折;藥物治療;優化方案

        [中圖分類號]R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0742(2015)04(b)-0082-02

        [作者簡介]楊娜(1980-),女,山西運城人,本科,主治醫師,主要從事老年病科工作。

        老年人骨彈性減弱,強度降低,脆性增加,骨折的危險性較高。為骨質疏松性骨折患者應用合適的抗骨質疏松治療方案,可恢復傷肢的活動和負重功能,延緩骨質疏松進展,降低再發骨折風險[1]。該研究為2012年6月—2014年6月該院收治的50例骨質疏松性骨折患者應用鈣劑+骨化三醇+降鈣素治療,效果十分滿意,臨床體會現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隨機抽取2012年6月—2014年6月該院收治的骨質疏松性骨折患者100例,經X線檢查后可見骨質疏松性脊柱壓縮骨折。將100例患者分成實驗組50例,對照組50例。實驗組:男女比例16:34,年齡65~86歲不等,平均(71.42±2.51)歲;對照組:男女比例15:35,年齡64~87歲不等,平均(70.42±2.52)歲。兩組患者均自愿參與該次研究且已簽署知情同意書,排除類風濕性關節炎、甲狀腺功能亢進、代謝性疾病、肝腎功能異常、糖尿病等嚴重疾病患者。比較兩組骨折患者的基線資料,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1.2 一般方法

        兩組病例均曾接受鋼板內固定術治療,術后恢復良好。

        1.2.1 對照組 應用鈣劑+骨化三醇治療對照組,碳酸鈣D3片,1片/次,1~2次/d;骨化三醇膠丸,每次1粒(0.25?ug),2次/d。用藥3個月后評價療效。

        1.2.2 實驗組 在此基礎上為實驗組病例應用降鈣素治療,鮭魚降鈣素鼻噴劑,200?IU/d。用藥3個月后評價療效。

        1.3 療效評定[2]

        3個月后,通過雙能量骨密度儀測量兩組患者骨密度值;采用視覺模擬評分法評價疼痛情況,并進行臨床比較。

        1.4 數據處理

        借助spss 11.0統計學軟件處理各項資料,計量數據采用t檢驗,以(x-±s)表示,P<0.05表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兩組骨質疏松性骨折患者均順利完成3個月的治療,治療期間均未發生骨折。實驗組平均骨密度為(0.76±0.32)g/cm2,疼痛評分為(2.01±0.12)分,對照組平均骨密度為(0.72±0.12)g/cm2,疼痛評分為(4.06±1.22)分,兩組數據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詳見表1。

        3 討論

        鈣是人體骨骼結構和生命活動的重要元素,鈣排泄過多或攝入不足可導致體內鈣缺乏,引發骨質疏松癥。近年來,我國人口老齡化加劇,骨質疏松性骨折發病率呈逐年上升趨勢,80%的骨折發生于年齡>60歲的婦女[3-4]。骨質疏松癥為多因素疾病,臨床特點主要為骨形成相對不足、骨吸收相對過渡,可給患者家庭及社會造成沉重的經濟負擔。鎮痛解痙、舒筋活血是治療骨質疏松性骨折的主要原則,為骨質疏松性骨折患者應用安全、有效的用藥方案具有積極的意義。

        目前,臨床上防治骨質疏松癥的藥物和手段較多,基礎藥物包括鈣劑、骨吸收抑制劑、骨形成促進作用制劑。有學者[5]觀察了藥物治療骨折疏松性骨折的實際效果,80例患者經鈣劑、骨化三醇、降鈣素治療6個月之后,骨密度值明顯上升,疼痛評分明顯下降(P<0.05),提示鈣劑、骨化三醇、降鈣素在骨質疏松性骨折患者中具有較高的臨床應用價值。本研究結果顯示,治療后,實驗組平均骨密度為(0.76±0.32)g/cm2,疼痛評分為(2.01±0.12)分,與對照組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近似于相關文獻[6-8],提示鈣劑、骨化三醇、降鈣素治療骨質疏松性骨折,可提高平均骨密度值,降低機體疼痛感。

        骨質疏松性骨折早期,骨吸收增強,破骨細胞活躍,骨量快速喪失,給予患者較強的抗骨質吸收藥物,可抑制骨丟失。有計劃的為骨質疏松性骨折患者應用抗骨質疏松藥物,可促進骨折恢復,鈣劑補充是提高骨峰值、防治骨質疏松的重要營養素,合理補充鈣劑可維持老年期皮質骨骨量。此外,鈣劑和維生素D是治療骨質疏松的基本藥物,可增加鈣在胃腸道吸收,促進腎臟對鈣再吸收,促進骨細胞分化。除增加骨量、降低再骨折率外,維生素D還具有改善神經功能、肌肉功能的作用,可防止機體摔倒。

        骨化三醇是一種人工制造的鈣化三醇,可刺激小腸轉運鈣的作用,促進小腸吸收鈣,還能和甲狀腺激素產生協同作用,促進鈣吸收,特別適用于骨質疏松癥患者。降鈣素能刺激軟骨內骨化,增加骨痂血管,加快骨痂成熟。臨床研究證實,降鈣素益于骨折愈合,破骨細胞具有豐富的降鈣素受體,降鈣素能短時間內抑制破骨細胞活性,減少破骨細胞數量,抑制骨吸收,有效抑制骨折疏松癥造成的疼痛感。本研究結果亦顯示,鮭魚降鈣素能抑制骨吸收,提高成骨細胞增殖,誘導成骨細胞分化,并調節鈣磷代謝,緩解疼痛,促進骨折愈合。

        聯合用藥可提高骨密度,恢復骨強度,降低骨質疏松性骨折發生率或復發率。體型瘦小、年齡>65歲、過早停經或長期應用皮質激素的婦女,都應早期采用骨質疏松預防措施,防止骨折。若患者已經發生骨質疏松性骨折,治療接受后也應給予骨折復發預防措施。該研究結果顯示,在骨質疏松性骨折預防中,三種藥物聯合應用較兩組藥物聯合應用效果更佳。但本研究僅對兩組病例進行了3個月的觀察,觀察時間相對較短,尚難確定聯合用藥在降低新發骨折發病率方面的作用,因此,有待業內人士做進一步研究。

        綜上所述,鈣劑+骨化三醇+降鈣素治療骨質疏松性骨折患者,效果滿意,值得臨床進一步應用、推廣。

        [

        參考文獻]

        [1] 楊劉柱,陳仲,嚴鑫平,等.椎體骨水泥注入聯合抗骨質疏松藥物治療急性骨質疏松性椎體壓縮性骨折[J].中國組織工程研究,2014,17(39):6265-6270.

        [2] 張雪絹,趙剛,尚煒.骨質疏松性骨折圍手術期的藥物治療[J].中國骨質疏松雜志,2014,9(2):214-218.

        [3] 賀良,鐘偉,李寧.骨科醫生重視骨質疏松性骨折的治療及預防嗎[J].實用骨科雜志,2009,9(4):241-244.

        [4] 聶瑋,李曉林.抗骨質疏松藥物對骨質疏松性骨折作用的研究進展[J].中國骨質疏松雜志,2010,11(8):606-610.

        [5] 徐保生,魏雙勝,楊鵬.椎弓根釘結合PKP治療多發性骨質疏松性椎體骨折臨床觀察[J].臨床合理用藥雜志,2014,11(35):16-17.

        [6] 張波.可膨脹椎弓根螺釘在骨質疏松性脊柱固定手術中的臨床應用效果分析[J].中國現代藥物應用,2014,12(24):53-54.

        [7] 郝成俊,崔丙軍,崔文峰,等.經皮椎體成形術治療老年骨質疏松性椎體壓縮骨折的療效觀察[J].中外醫學研究,2014,12(35):51-52.

        第3篇:骨質疏松預防措施范文

        骨質疏松癥是指骨骼中的骨質流失,會使骨結構變得稀疏,致使骨的脆性增加及容易骨折的全身性骨骼疾病。此病發病率隨年齡增長快速增加。據流行病學調查顯示,我國男、女性40歲組發病率分別為11.5%和19.9%,男、女性60歲組發病率分別為11%和24%,70歲組為20%和40%,80歲組為31%和65%。骨質疏松癥已成為老年人尤其是絕經后婦女的一種常見病和多發病。骨質疏松癥的確切病因迄今尚未完全明了,一般認為與先天遺傳和后天環境因素有關,而營養失衡、不良嗜好和缺乏體育鍛煉是誘發此病的重要可控環境因素,采取一些預防措施控制好這些因素,就可以降低該病的發病率或減慢其發展速度。

        1 危害

        1.1 人的一生中,骨骼系統不停地進行著新陳代謝:破骨細胞不斷分解舊骨,成骨細胞不斷形成新骨,兩者處于一種動態平衡中。隨著人體的老化,這種平衡被打破,成骨細胞少于破骨細胞,骨鈣及骨基質等物質逐漸丟失,導致骨量下降,形成骨質疏松癥。

        1.2 骨質疏松癥早期并沒有什么癥狀,當你經常感覺腰酸、背痛、腿抽筋……這些不經意的小病小痛時,可能就是骨質向你拉響警報,而你并沒注意,往往是發生了嚴重的骨痛或骨折后才會發覺,但那時骨骼破壞程度已很嚴重,因此應抓住骨質疏松發生的蛛絲馬跡及早防范。

        1.3 骨質疏松癥最嚴重的危害是骨折。據統計:我國老年人發病率為6.3~24.4%,尤以80歲以上女性為甚。雖然,大多數骨折并不會直接引起死亡,但卻有很高的致殘性,特別是髖部骨折。統計顯示約三分之一的髖部骨折患者會落下殘疾,近20%的患者需要長期護理,致使個人生活質量下降,也給家庭社會帶來負擔。

        2 預防

        骨質疏松癥是個緩慢漸進的過程,可一旦形成就無法根治,因此早期的預防是延緩骨質疏松的最好方法。

        2.1 及早樹立預防意識,在骨骼形成過程中,青春期前和青春期是骨密度形成的高峰期。如果在這個時期供給充足的鈣,使骨密度峰值達到最高,就能使骨質疏松發生的年齡推遲,減少發生骨折的危險性,所以該病的預防應從青少年開始。

        2.2 鈣構成骨骼的主要成分 骨骼的硬度應取決于其骨含量,骨質含量越高骨骼越堅固。該病的主要特征是骨質含量減少。人的一生其骨質含量的變化可以分為三個階段,第一階段是骨質上升期,出生后骨質含量不斷增長,約為30歲達骨峰值;第二階段是骨代謝平衡期,在30~40歲左右,骨質含量維持在一個相對穩定的水平;第三階段是骨量減少期,即骨質含量開始不斷減少。在骨量上升期達到的骨峰值越小,越容易發生骨質疏松癥。

        鈣是組成骨骼的主要成分,是維持骨骼強度所必需的要素,人體總鈣量的99%存在于骨質和牙齒中。老年人骨質疏松的發生、發展與一生中鈣攝入量密切相關。鈣的合理攝入量為800 mg~1000 mg/日。乳和乳制品含鈣量多吸收率也高,是優選的補鈣食物??梢赃B骨或殼吃的小魚、小蝦、堅果(如花生、核桃)和大豆含鈣量也多,必要時也可選用鈣強化食物或鈣劑。

        2.3 礦物質:骨骼健康第一主角 礦物質在骨骼健康中扮演著重要的角色,除了鈣,鎂也是構成骨骼的必要元素,并與鈣相輔相成,有效鞏固骨骼。鋅能夠支持骨骼生長和成熟,銅促進骨骼的韌性,有報道,錳缺乏可能是人類的一個潛在問題,是關節疾病、骨質疏松的潛在致病因素。

        2.4 維生素:骨質代謝的好幫手 骨質疏松的發生還與多種維生素(如維生素A、C、D、K)等的缺乏有關。維生素D可促進小腸鈣的吸收和骨質鈣化。人體皮膚在紫外線作用下可合成維生素D,所以應當多曬太陽,以增加體內維生素D的合成。維生素A和維生素C參與骨質中膠原蛋白的多糖的合成,也利于骨鈣化。奶類、蛋類、魚卵和動物肝臟富含維生素A,新鮮的蔬菜和水果富含維生素C;深色的蔬菜、水果和薯類富含胡蘿卜素,可以在人體內轉化成維生素A。因此適當補充多種維生素和礦物質以達到均衡的營養,有助于防止骨質疏松。

        第4篇:骨質疏松預防措施范文

        【摘要】 目的 通過測量徐州地區健康人群骨密度(BMD),分析骨密度的變化規律及骨質疏松癥的發病率,提高對骨質疏松癥診斷的可靠性,為骨質疏松癥的防治提供參考依據。方法 采用GE-LUNAR公司生產的雙能X線骨密度儀對徐州地區2005~2008年1 572例健康人進行BMD測定,分別做股骨上端及第2~4腰椎椎體測量,并按5歲為一個年齡組分組。以峰值BMD減低2.5 SD為診斷骨質疏松癥標準,按性別、年齡分組進行統計學分析。結果 徐州地區女性BMD峰值則在30~35歲,男性在35歲左右,女性55歲后骨量下降較男性顯著,骨質疏松發病率女性高于男性。結論 對于55歲女性和65歲男性,之前應加強普及骨質疏松預防知識,之后同時采取相應干預措施,以減少骨質疏松癥的發生,為徐州地區骨質疏松癥的診治提供參考依據。

        【關鍵詞】 骨質疏松癥;骨密度;骨峰值;徐州

        Abstract: Objective To analyze the variations of bone mineral density (BMD) and the incidence of osteoporosis by means of BMD measurements in healthy population in Xuzhou so as to improve the accuracy of osteoporosis diagnosis and provide reference for the prophylaxis and treatment of osteoporosis. Methods BMD determination by dual energy X-ray absorptiometry (DEXA) and measurements of the femur neck and lumbar vertebrae (2-4) were conducted in 1572 healthy people who were grouped at a 5-year age interval. An increase by 2.5 SD from the BMD peak was designated the criterion for osteoporosis diagnosis and statistical analysis in gender and age groups. Results The BMD peak occurred between 30 and 35 years of age in women and declined afterwards, whereas at around 35 years of age in men. A remarkable decrease in BMD was shown in women as of 55 years of age. The female groups had higher osteoporosis incidence than the male groups.Conclusion Popularization of the awareness of the prophylaxis and treatment of osteoporosis should be enhanced for women before 55 and men before 65, while for the subsequent years, relevant interventions should be taken to reduce the osteoporosis incidence.

        Key words: osteoporosis; bone density; peak bone mass;Xuzhou

        隨著老年人口的增加,骨質疏松癥愈來愈成為困擾中老年人的嚴重問題,主要特征為骨質密度降低、易發骨折。目前生化指標尚不能確定骨質疏松癥骨丟失狀況,骨密度測定仍是評估全身骨量丟失、診斷骨質疏松癥的重要指標之一。應用雙能X線骨密度儀(dual-energy X-ray absorptiometry, DEXA)測定患者骨密度診斷骨質疏松癥精確度高。按照世界衛生組織(WHO)骨質疏松癥診斷標準,當T評分≤2.5 SD時即可診斷為骨質疏松癥。為了解徐州地區人群骨密度水平及骨質疏松癥發生情況, 2005—2008年徐州醫學院第二附屬醫院用雙能X線骨密度儀對徐州地區15~89歲健康人群共1 572例腰椎和髖部BMD檢測數據進行統計分析?,F將調查結果報道如下。

        1 資料和方法

        1.1 研究對象 出生并長期居住在徐州市的15~89歲健康人共1 572例,均自愿參加并簽訂知情同意書,其中男669例,女903例,按性別及年齡段分組, 包括工人、農民、知識分子、家庭主婦等。排除以下各種可能影響骨代謝的主要疾?。禾悄虿?、甲亢、卵巢切除等內分泌疾病;先天性骨骼畸形、脊髓灰質炎后遺癥;嚴重肝、腎疾病。排除檢查部位曾發生骨折者及長期服用影響骨代謝藥物者。

        1.2 方法 準確記錄受試者性別、年齡、身高、體重及飲食生活習慣,采用GE-LUNAR公司生產的DEXA雙能X線骨密度儀,每日測量前均進行標準體模測試,精確性誤差

        1.3 診斷標準 本次調查采用WHO的診斷標準:BMD≤M-2.5 SD,即以同部位、同性別峰值BMD減低2.5 SD為診斷骨質疏松癥標準。

        1.4 統計學處理 全部資料數據按性別、年齡分組輸入計算機,采用SPSS 13.0統計軟件,按5歲為一年齡組分析各組BMD測定值,按5歲為一年齡組分析其發病率。

        2 結 果

        對1 572名人員骨密度測定值按年齡、性別進行分類,BMD測定值結果見表1、2,對其骨質疏松癥發病率進行統計分析結果見表3、4。表1 男性BMD測量值表2 女性BMD測量值(±s,g/cm2)表3 男性骨質疏松癥發病率(%)表4 女性骨質疏松癥發病率(%)

        3 討 論

        3.1 骨峰值和骨密度 許多研究表明,骨質疏松的骨量與成長時期骨量峰值密切相關,峰值越高,骨量儲備越高,抗骨質疏松的潛力越大[1]。20多年來,由于眾多學者對骨質疏松疾病的深入研究和預防診治,發現隨著生活質量的不斷提高,除了身體內部因素外,人們越來越注重環境和生活方式,生活質量的不同也直接影響不同人群的峰值骨量和骨丟失。本調查顯示徐州地區健康人群BMD變化規律, 20歲以后男性BMD增長速度明顯高于女性, 女性BMD峰值在30~35歲, 男性則在35歲左右。男女BMD達到峰值后隨年齡增加逐漸下降, 其性激素隨年齡增加而降低是至關重要的原因[2]。但女性55歲左右,因雌激素水平迅速下降而出現BMD的急劇下降,骨量快速丟失,相對而言男性骨量丟失則比較緩慢,以致此期男女BMD值差異明顯。

        3.2 骨質疏松癥發病率 隨著年齡增加, 老年人體力活動的急劇減少,同時膳食模式鈣攝入的嚴重不足,導致骨質疏松癥發病率快速上升。美國骨質疏松癥基金會(National Osteoporosis Foundation)預測, 2010年將有5 200萬名50歲以上的美國人將受到骨質疏松癥的影響。中國正在步入老齡化社會,狀況也會越來越嚴重。林蕓等[3]對253例中老年婦女骨密度檢測結果表明, 50歲以上女性已有39.7%發生骨質疏松癥,而65歲以上檢出率更高達87.5%。本調查顯示骨質疏松癥發病率女性明顯高于男性。發病率隨著年齡的增加而升高,女性骨質疏松癥出現時間早,骨量丟失快, 55歲以后女性,每增加5歲,骨質疏松癥發病率以>5%的速度增加。腰部與髖部骨質疏松發生時間無明顯差異,Ward三角區骨質疏松發生率女性顯著高于男性。由此可見,人體骨骼發育達到骨峰時的時間在35歲,以后則逐漸出現骨量減少,隨BMD下降發展成為骨質疏松癥,在女性由于更年期開始雌激素水平下降,這種變化出現早且發展更快。老年人腰椎前后位骨密度測定受較多因素影響,如骨質增生、腰椎小關節退變、主動脈鈣化等,可引起腰椎骨密度出現假性增高。

        3.3 骨密度測量和骨質疏松癥 骨質疏松癥嚴重影響人類的生活質量,特別是髖部骨折是骨質疏松癥中危害最大的一種骨折,其具有高致殘率、高死亡率,給家庭社會帶來極大的危害,檢測BMD是臨床中評估髖部骨折危險性的主要方法[4-5]。DEXA因其高精度、高分辨力、高準確性及操作簡便等特點,被WHO推薦為診斷骨質疏松癥的最佳方法,DEXA測定腰椎前后位、股骨近端骨密度仍作為骨質疏松癥診斷的主要指標之一。成年人早期BMD低是骨質疏松性骨折危險性的主要決定因素,因此必須做好防治工作,其重點在于中老年尤其是絕經期婦女。通過徐州地區健康人群BMD及骨質疏松癥患病率檢測,使我們認識到骨質疏松癥的發生是一個漸進的過程, 女性應在中、青年時提高自我保健意識,加強營養,合理增加牛奶及豆漿的攝入,補充足夠的蛋白質,增加戶外活動,保證每天日曬時間,同時可適當補充鈣劑。對于55歲以上的中、老年重點應該是預防骨質疏松癥并發疾病,如髖部骨折、腰椎骨折等,除以上預防措施外,還可在醫生指導下配合雌激素治療或類雌激素制品治療以增加鈣質的吸收。

        DEXA因其高精準、相對少損傷等特點,被WHO推薦為診斷骨質疏松癥的最佳方法, 但BMD在不同地區不同時期可有較大差異。本研究上述結果能基本反映徐州地區健康人群腰椎及髖部BMD變化規律及骨質疏松癥發病率,為本地區骨質疏松癥的防治提供參考依據。

        參考文獻

        [1] Miller KK. Mechanisms by which nutritional disorders cause reduced bone mass in adults [J]. J Womens Health, 2003, 12(2):145-150.

        [2] 張英男,陶天遵,高萍,等. 老年男性原發性骨質疏松癥患者血清性激素的變化[J]. 中國骨質疏松雜志,2005,11(2):199-201.

        [3] 林蕓,陳黨生. 253例中老年女性骨密度檢測結果分析[J]. 廣東醫學,2004, 25 (8): 925-926.

        第5篇:骨質疏松預防措施范文

        關鍵詞:跟痛癥 絕經后婦女 危險因素 相關性分析

        【中圖分類號】R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8-1879(2012)02-0014-02

        跟痛癥(Painful heel syndrome,PHS)是以足跟部疼痛而命名的疾病,是指跟骨結節周圍由慢性勞損所引起的以疼痛及行走困難為主的病癥。跟痛癥大多一側發病,也有兩側同時發病者。癥狀以清晨下床時疼痛最為明顯,稱為“始動痛”,是跟痛癥的特征性癥狀。活動一段時間后疼痛可有一定程度緩解。跟痛癥患者行走困難,嚴重患者行走需借助拐杖,很多患者病史較長,影響患者日常生活,特別是對老年人影響更大,部分患者疼痛可遷延、漫長。本文對我院375例門診確診跟痛癥絕經后婦女進行回顧性分析,現報告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資料來源。

        2010-2011年間門診確診跟痛癥絕經后女性患者共336例,年齡40-85歲 平均62歲。平均絕經年齡49.30歲。

        1.2 方法。

        1.2.1 調查內容。

        ①一般項目:除姓名、性別、年齡外,還包括家庭住址、聯系電話,以便聯系、隨訪、幫助判斷及核對其他調查指標。②患者體重及運動習慣:每天堅持運動 偶爾運動,從不運動。體重偏重,體型瘦小。③患者飲食習慣:常喝牛奶患者,偶爾喝牛奶,不喝牛奶。素食者,非素食者。④ 病史:內分泌疾病史,胃腸切除史,子宮卵巢切除史,嚴重慢性疾病史,罹患腫瘤史。⑤跟骨骨密度T值:由跟骨骨密度測量儀測定取得。

        1.2.2 調查表設計。

        采用問卷調查,由患者自己在表格上回答。為保證回答準確、真實,首先在卷首寫明答題要求及注意事項,讓患者了解調查目的及準確、如實回答的必要性,并保證為其保密。具體調查內容的設計遵循兩項原則:①將前述調查內容盡量用簡明、通俗、易懂的語言表達,避免專業術語。②回答方便,讓患者只在表格的“是”或“否”上打“鉤”或者畫“圈”即可。

        1.2.3 調查方法。

        調查員由我院醫師和護士擔任。實地調查前先統一對調查員進行嚴格培訓,認真核對每一項調查指標。調查時,由調查員向患者講明注意事項,然后發給每人一份調查表,答卷過程中,調查員在場釋疑,答完后統一收回封存,由調查員送回課題組。共收回問卷415份,其中有效的調查表336份,有效率(81%)。

        1.3 統計學處理。應用SPSS17.0統計軟件對數據進行統計學處理。對全部調查者的27個項目先進行單因素相關分析,選擇其中有意義的因素,在運用強迫引入法引入logistic回歸模型,進行多因素回歸分析。

        2 結果

        2.1 單因素相關分析結果。對所有調查指標進行數量化。定量指標用原始值,即實際值,對定性指標則進行數量化分級。對17項指標逐一進行相關分析,發現7項有顯著性意義(P<0.05),見表1。

        2.2 多因素分析結果。

        將表1中的相關因素引入logistic回歸模型,進行多因素回歸分析,得出55個因素與跟痛癥有顯著性意義,按OR值大小依次為:體重偏重、跟骨骨密度T≤-2.5、過量運動、子宮卵巢切除史、從不喝牛奶(表2)

        3 討論

        跟痛癥具有多個有爭議的病因,目前認為有足跟脂肪纖維墊炎、跖腱膜炎、跟部滑囊炎、跟骨高壓癥、跟骨骨刺等[1]。足跟部疼痛往往與一些疾病密切相關,如強直性脊柱炎、類風濕性關節炎、Reiterp綜合癥、骨關節炎等,并作為上述疾病的一個癥狀出現[2],跟痛癥患者是由多種危險因素相互影響疊加所致,對個體跟痛癥患者的發病機制尚難確定。本研究通過對確診跟痛癥的絕經后婦女的多因素進行定量分析,有效控制了混雜因素的干擾,進而對跟痛癥的危險因素進行客觀評價。

        吳立軍等人有限元模型的試驗發現足底腱膜后部承擔著最大牽拉應力,其次為足底長韌帶。這種高張力刺激機制是誘發足底腱膜炎與跟骨骨刺的力學因素[3]。絕經后肥胖婦女長時間站立時足底壓力發生高負載,通過生物力學參數的測定,絕經后的肥胖婦女站立時足底壓力峰值較非肥胖婦女大,在肥胖婦女中,足底不同部位壓力的增加引起不舒適及疼痛感[4]。本研究顯示,體重偏重為跟痛癥的首位危險因素,體重偏重患者可通過MRI檢測是否存在腱膜增厚并伴信號改變等足底腱膜炎的影像學改變,而且MRI還可以發現骨刺對小神經的卡壓,有助于制定完善針對性的診療計劃[5]。

        2011年原發性骨質疏松癥的診療指南中明確指出:骨密度值低于同性別、同種族健康成人的骨峰值不足1個標準差屬正常:降低1-2.5個標準差之間為骨量低下(骨量減少);降低程度等于和大于2.5個標準差為骨質疏松;現在也通常用T-Score表示,即T值≥-1.0為正常,-2.5<T值<-1.0為骨量減少,T值≤-2.5為骨質疏松。本次研究的危險因素中,跟骨骨密度T值、低鈣飲食及子宮卵巢切除史都與骨質疏松癥(OP)有密切聯系。雌激素可抑制破骨細胞對骨質的吸收,減少骨量丟失,子宮卵巢切除后雌激素水平的降低導致骨保護減弱,引起骨質疏松的發生[6],低鈣飲食可引起血鈣從而刺激甲狀旁腺素的過度分泌,造成骨骼分解和骨吸收過程的加快。防治骨質疏松的原則和目的是增加骨骼中骨基質和骨礦物質的含量,防止骨質的分解,促進其合成,緩解或減輕因骨質疏松引起的疼痛及不適感。[7]劉康妍等人對跟痛癥及骨質疏松的相關性分析指出,通過抗骨質疏松治療,抑制破骨細胞及促進骨吸收與骨形成之間的平衡,達到改善骨結構,提高了跟骨彈性,增強其負載能力[2],與結論相符。

        穿硬跟、硬幫鞋,長期壓迫摩擦形成可引起跟腱周圍疼痛,外傷或反復摩擦可使跟骨下、后或跟腱前滑囊發生炎癥。跟腱附著部位周圍組織也可因長期運動及勞損發生炎癥引起跟腱部腫脹、疼痛。跟腱變粗大,踝關節背伸、跖屈均可加重疼痛。??梢娪谶\動員群體,過量運動為本研究其中危險因素,與結論一致。

        跟痛癥病因機制復雜,并非單一因素而為綜合性因素所致的癥候群,體重偏重,過量運動,跟骨骨密度T值,子宮卵巢切除史,從不喝牛奶。對有以上因素存在的絕經后婦女,應采取預防措施,防患跟痛癥的發生。參考文獻

        [1] 馮成安.跟痛癥的病因及相關應用解剖研究進展[J].四川解剖學雜志,2009,4

        [2] 劉康妍.跟痛癥與骨質疏松的相關性臨床與影像學研究[J].現代臨床醫學生物工程學雜志,2002,8

        [3] 吳立軍.足弓第2與第5跖列的肌骨系統有限元模型及其臨床意義[J].中國臨床解剖學雜志,2006,24(6):691-694 

        [4] Monteiro M.Influence of obesity and sarcopenic obesity on plantar pressure of postmenopausal women[J].Clin Biomech (Bristol,Avon).2010 Jun;25(5):461-7

        [5] 毛賓堯.跟痛癥[J].中國醫刊,2005,40(11):7-9

        [6] 邢淑敏.絕經后骨質疏松癥的防治[J].實用婦產科雜志,2004,20(3):132-134

        第6篇:骨質疏松預防措施范文

        糖皮質激素(glucocorticoids)的作用廣泛而復雜,長程大劑量糖皮質激素常應用于自身免疫性疾病、腎病綜合征、血液病等領域,因其免疫抑制作用的快速效應而成為一些治療方案的首選,而長程大劑量運用引起的不良反應可累及消化、心血管、內分泌等多個系統,導致嚴重的不良后果。因此,副作用的防治尤為重要。筆者從2005年至2011年期間進行了系統觀察及院外隨訪60例,給予針對性治療,無嚴重不良后果發生,效果滿意,現整理總結分析如下:

        1臨床資料

        60例均為采用長程糖皮質激素治療方案住院病人及出院后院外隨訪者,男36例,女24例,年齡最小者13歲,年齡最大者62歲。給藥劑量為甲強龍1mg/kg.d,一日一次,8周至17周后逐步減量至正常需要量4-8mg/d,總療程1-2年。

        2.1治療前預防措施:詳細詢問病史,嚴格掌握如嚴重精神病及癲癇、活動性消化性潰瘍、新近胃腸吻合術后、創傷修復期、骨折、角膜潰瘍、腎上腺皮質功能亢進癥、嚴重高血壓、糠尿病及抗菌藥物不能控制的感染等禁忌癥,病情危急的適應癥,雖有禁忌癥存在仍不得不用時,癥狀控制后應盡早停藥或減量;測定肝腎功能,了解血K+濃度,了解心肺功能,做到盡早預防。

        2.2治療過程中的防治措施

        2.2.1消化系統并發癥的預防:因可刺激胃酸、胃蛋白酶的分泌并抑制胃粘液分泌,應盡早使用抑酸藥及氫氧化鋁凝膠等防止胃粘膜病變及急性消化道出血。

        2.2.2注意誘發或加重感染的防治:充分了解病人體內潛在病灶,對有結核的患者應合用抗結核藥;對常易誘發的皮膚感染、泌尿系感染應早用抗生素,保持局部清潔,多飲水,保持足夠的尿量;對好發于頭面部、頸部、上胸部的感染皮疹,應及時清除膿點,定時創面清洗消毒。

        2.2.3醫源性腎上腺皮質功能亢進的防治:由于過量激素引起脂質代謝和水鹽代謝紊亂,表現為柯興氏綜合癥、高血壓、糖尿病、低血鉀等,應采用低鹽、低糖、高蛋白飲食及加用氯化鉀等措施,必要時加用抗高血壓藥、抗糖尿病藥;滿月臉、水牛背癥狀,可采取局部按摩,熱療等方法,增加局部脂肪組織的分解;由于四肢皮膚變薄,極易導致皮膚真皮層斷裂而形成皮膚紫紋,應避免運動部位如肩關節、上臂、胸腰背部、腹部、雙下肢的過度牽拉,減少皮膚損傷。

        2.2.4心血管系統并發癥的預防:長期應用,由于水鈉潴留及血脂升高,可引起高血壓及動脈粥樣硬化,應根據血脂及血壓檢查情況,予以抗高血壓藥及調血脂、抑制血小板聚積等對癥支持處理。

        2.2.5骨質疏松、骨量丟失的防治:糖波質激素促進蛋白質分解、抑制其合成及增加鈣、磷的排泄,各年齡段患者均可引起骨量丟失、骨質疏松,嚴重者自發性骨折、股骨頭缺血性壞死、椎體壓縮,預防骨質疏松,尤其對青少年、老人至關重要,激素應用早期即應常規補充鈣劑及維生素D,病程中應根據骨密度檢測情況加用骨肽片、阿倫磷酸鹽、降鈣素等刺激骨生長因子、抑制破骨細胞對骨的吸收,從而防止骨量丟失,同時避免外傷及過度負重,以免自發性骨折。

        2.3減量停藥過程中的防治措施:加強營養,避免負氮平衡的發生;緩慢減量,減量及停藥時應警惕腎上腺皮質功能不全的發生及用藥反跳現象,必要時予以ACTH治療。

        第7篇:骨質疏松預防措施范文

        【中圖分類號】R47371

        【文獻標志碼】B

        【文章編號】1005-0019(2018)07-214-02

        隨著經濟的不斷提升以及人們生活狀態的改善,人們的壽命也得到不斷的延長,但是隨之人口老齡化的問題也不斷加重[1]。而人體隨著年齡的增加,身體機能會發生退化,各種問題也就隨之而來[2]。骨質疏松是中老年病癥中常見的一種,當病情嚴重時會對病患的健康以及生活的質量帶來嚴重的影響,同時也會加重家庭的經濟以及病患的精神負擔。而相關的研究表明骨質疏松的發生多和病患的飲食結構有關,為此本文分析營養教育與膳食干預對中老年骨質疏松患者營養狀況和骨密度的影響,現得出的結果報告如下。

        1一般資料和方法

        11一般資料從2017年11月至2018年2月我院收治的老年骨質疏松病患中隨機選擇100例作為研究的對象,將其分為常規組和實驗組,每組有病患50例。常規組中有男性病患28例,女性病患22例,年齡段在69歲至82歲之間,平均年齡為(755±23)歲;實驗組中有男性病患29例,女性病患21例,年齡段在69歲至83歲之間,平均年齡為(76±24)歲。兩組病患在一般資料的?Ρ壬喜⒚揮刑?大的差別(P>005),因此兩組之間的數據比較具有統計學的意義。

        12方法對常規組病患進行常規的干預,而實驗組病患則進行營養教育和膳食干預,具體方法為:(1)對病患發放相關的宣傳手冊,手冊的內容主要包括對骨質疏松病癥的相關預防措施,需要進行的膳食方面的指導以及人體攝取食物所需要的營養素的含量表等;(2)對病患進行集體的授課。相關的醫護人員根據骨質疏松的相關病癥以及治療的要求對病患進行營養方面的教育,每隔兩個星期的時間將病患集合起來對其進行營養方面的指導,主要包括對骨質疏松發病原因的解釋,在飲食方面的注意事項以及合理的食物搭配等,并指導病患對膳食的調查表進行證券的填寫;(3)對病患進行有關骨質疏松的相關營養咨詢和指導,同時對病患進行膳食方面的干預。在病患進行治療的期間,對于病患所提出的問題,醫護人員要針對其問題提供合理的建議和營養方面的指導,并且要根據病患具體的身體情況提供具有針對性的建議,并對病患所反饋回來的膳食結果進行計算,對于膳食的種類以及數量跟骨質疏松病癥改善所需要的鈣和維生素D等的參考攝入量明確的告知病患,并提出相關的改善建議。醫護人員要根據病患的不同飲食習慣和喜好提供適合的食譜,并且要多鼓勵病患進行戶外的運動,多去曬曬太喲昂,從而更有利于維生素D的合成,促進身體對鈣的吸收。

        13觀察的指標對比兩組病患營養狀況的改善情況和骨密度的改善情況。

        14統計學的標準本文對數據的處理采用的是統計學軟件SPSS210以P

        2結果

        21兩組病患膳食構成的改善結果對比在進行干預之前,兩組病患的膳食構成情況并沒有太大的差別(P>005),在進行干預之后,實驗組病患對于谷類、水果、豆類、蛋類、奶類以及蔬菜的攝入量都要高于常規組病患(P

        22兩組病患營養的攝入情況對比在進行干預之前兩組病患營養的攝入情況對比并沒有太大的差別(P>005),在進行干預之后實驗組病患在維生素A、C、鈣鋅鎂以及蛋白質等營養的攝入方面要明顯優于常規組(P

        23兩組病患骨密度的改善情況對比在進行干預之前兩組病患骨密度的情況并沒有太大的差別(P>005),在進行干預之后實驗組病患腰椎的密度值為(0721±0123)g/cm2,而常規組病患腰椎的密度值為(0601±0112)g/cm2,實驗組的骨密度情況要好于常規組的骨密度情況(P

        3討論

        第8篇:骨質疏松預防措施范文

        近年來,我國少兒心血管病發病率與其它小兒常見病比較有所上升。對此專家指出:少兒心血管病雖有先天性與后天性之分,但都能采取相應的預防措施,以減少發病。預防少兒心血管病要培養孩子從小養成良好的生活和飲食習慣:生活要有規律,起居要定時,飲食上要保證每日足夠的蛋白質和蔬菜,要特別注意避免食用過多的油脂和鹽。此外,家長對有關醫學知識的普及也是預防少兒心血管病的關鍵。

        心肌炎

        醫學專家指出,大量的事實證明,病毒性心肌炎的發病原因大多是因為小兒上呼吸道感染,病毒性腸炎反復發作久治未愈而遺留下的后患,應引起人們的注意。

        病毒性心肌炎占各類心肌炎的首位,且發病率呈逐年上升趨勢。患兒病前1~4周往往有發燒、疲乏、食欲不振、頭痛、嘔吐、腹痛、解稀水樣大便等病癥。心肌炎臨床表現為面色蒼白、頭暈、胸悶、心慌、心前區不適或疼痛、心律失常、心臟擴大等癥狀,嚴重者出現面部浮腫、不能平臥、呼吸困難等,甚至因心源性休克及嚴重心律失常而危及生命。因此,小兒若出現上述癥狀,應警惕病毒性心肌炎。一旦確診,患兒急性期應臥床休息1~3個月,及時到醫院診治,以免遺留后遺癥。

        乙型肝炎

        在傳染病中,乙型肝炎首當其沖,它一旦感染人體,就可能使患者終身不得安寧。在我國12億人口中就有1.2億人是乙肝病毒攜帶者;尤其令人可畏的是,攜帶乙肝病毒的母親可直接將病毒傳染給嬰兒。新生兒感染后很容易形成慢性乙型肝炎患者或病毒攜帶者,一部分成年后將發展成肝硬化和原發性肝癌,這將嚴重影響下一代的健康素質。因此,衛生部決定把乙肝疫苗列人免疫計劃,新生兒及學齡前兒童接種乙肝疫苗,可使嚴重危害身體健康的乙型肝炎得到有效的控制和消除。

        糖尿病

        糖尿病是嚴重危害人類健康的“富貴病”之一,中醫認為該病是由于長期飲食不節、損傷脾胃、濕熱內蘊或長期精神緊張、過怒傷肝引起的。最近,國外學者研究揭示,母乳喂養率下降,牛奶喂養增多,是糖尿病高發的一個不可忽視的因素。據近期《新英格蘭醫學雜記》報道:許多青少年糖尿病患者的發病可能與嬰兒時期飲用牛奶有關。因為牛奶中的一種蛋白質能和機體中的抗體發生免疫反應而誘發糖尿病,這一現象在有糖尿病家族史的兒童和成人中,發病率比別人高7倍。因此,為減少糖尿病的發生,除了飲食得當、營養平衡外,還要大力提倡和普及母乳喂養。

        高血壓

        高血壓是中老年人的常見病,它可引起心臟病或腦中風等嚴重的并發癥,是我國人群的主要死因之一。近年來的研究發現,兒童期原發性高血壓并不少見,許多成年人的高血壓在兒童時期就已開始。兒童的血壓如果在整個生長發育過程中雖未超過正常范圍,但與其他兒童相比較高,這樣的兒童在成年后形成高血壓的可能性要大得多。

        對此,專家指出預防高血壓發生應從小開始,其措施是:(1)注意體重。現在孩子在家里都是“掌上明珠”,家長總想把雞鴨魚肉這些好吃的東西往孩子嘴里送,結果使兒童中的1%成了“小胖墩”,為高血壓埋下一個危險因素。家長要學會用身高、年齡計算孩子的體重,如果孩子體重超過正常體重的20%就是超重,超過正常的50%就是肥胖。孩子應該少吃肥肉、糖類,多吃蔬菜、水果,多運動,不挑食、偏食,不任性;(2)控制鈉鹽的攝人。從小不要養成吃咸的習慣,少吃咸菜,家長做菜時少加鹽和醬油,吃飯時飯桌上不放咸菜,少吃罐頭食品;(3)教育孩子不抽煙。吸煙可以暫時升高血壓,兒童吸煙與好奇或模仿有很大關系,如果從小染上吸煙習慣,戒掉往往很困難,所以要教育孩子不吸煙,特別不要接受第一支煙;(4)安排好學習和休息。當前孩子們功課很多,造成體力和精神高度緊張,長此下去,對孩子血壓是不利的,家長、老師要合理安排學習和休息,不能讓孩子負擔過重;(5)孩子也應該每年測量血壓。高血壓的遺傳因素約占30%,其他疾病如腎炎、多囊腎、嗜鉻細胞瘤也會出現高血壓,生活方式不健康對孩子血壓十分不利,所以每年至少測一次血壓,這樣可以及早發現高血壓苗頭,早請醫生治療或指導,阻止高血壓的發展。

        牙頜畸形

        牙頜畸形影響儀表美,它的形成并非一朝一夕,而是早在兒童生長發育過程逐漸形成的,其原因是由遺傳、疾病、內分泌障礙、營養不良、功能紊亂以及不良習慣等因素造成的。造成的畸形也是多種多樣的:牙列不整齊、個別牙或多數牙錯位以及上下頜咬合關系不協調,頜骨頭大小不對稱,從而形成面容的變異,影響咀嚼、語言功能和個人儀表。所以在兒童時期如能及早發現和制止牙頜畸形發生,則可以使兒童健康成長。要提倡預防性矯治,即在錯頜畸形發生以前采取預防措施,如:妊娠應注意母體營養、健康,防止先兆流產、疾病及外傷,以保證胎兒正常發育。母乳喂養孩子時,注意哺乳姿勢;兒童時期注意口腔衛生,預防齲齒,早期發現和治療影響牙頜發育的五官和全身疾病。

        駝背

        “坐如鐘,站如松,行如風,臥如弓”是衡量青少年健康體魄的準則。而不少青少年在日常學習和生活中忽視坐立行的正確姿勢,形成駝背,影響美容,以至遺憾終生,因此,預防矯治駝背必須從青少年開始。

        據專家測定:兒童骨骼中水分和有機物如骨膠元含量較多,無機鹽較少。成人骨組織有機物與無機物之比為3:7,青少年學生為1:1。由于青少年骨骼硬度少、韌帶、肌肉也較薄弱,因而,受骨骼肌肉影響的身體形態,尤其是脊柱容易變形。女孩發育較平緩而協調;而男孩身高增長快,體重增長慢,骨骼發育快,肌肉發育慢,因而男孩更容易駝背。

        12~18歲是預防駝背的關鍵時期,在這個時期,應特別注意保持站、坐、行、臥、讀、寫的正確姿勢。還可以經常練習防脊柱彎曲操:頭頂一本書,不需手扶行走200~300米,每天練習1~2次,對預防駝背有較好的效果。

        骨質疏松癥

        第9篇:骨質疏松預防措施范文

        關鍵詞:老年人跌倒 緊急處理 家庭預防

        中圖分類號:R19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3791(2014)04(b)-0220-01

        跌倒是一種不能自我控制的意外事件,指個體突發的、不自主的、非故意的改變,而腳底以外的部位停留在地上、地板上或者更低的地方[1]。世界衛生組織(WHO)指出,跌倒是老年人慢性致殘的第三大原因,每年約有30%的≥65歲老年人發生過跌倒,≥65歲老年人跌倒后骨折的構成比較高,其主要與骨質疏松和平衡能力下降等自身因素有關[2]。15%發生過2次以上,并伴有骨折、軟組織損傷和腦部傷害等,因而導致老年人活動受限、醫院就診或死亡[3]。跌倒已成為公共衛生問題,對老年人的身心健康帶來嚴重的后果,因此,基于人們缺乏急救知識和預防措施,本文對老年人跌倒的緊急處理及家庭預防指導做如下綜述。

        1 老年人跌倒現場緊急處理

        好心扶起跌倒老人卻被誣陷是你撞的,此類事件在各地層出不窮。為此,衛生部出臺了《老年人跌倒干預技術指南》[4]其中明確指出:老年人跌倒后,不要急于扶起,要分情況進行跌倒后的現場處理。以下是老年人跌倒的相關急救措施。

        1.1 檢查確認傷情

        (1)老人意識不清立即撥打急救電話;如有嘔吐,立即將頭偏向一側保持呼吸道暢通;如有抽搐,移至平軟地面防止碰傷,必要時牙間墊硬物防止舌咬傷;如發生呼吸、心跳停止,應立即進行胸外按壓和人工呼吸;有外傷出血者立即止血包扎。

        (2)老人意識清醒詢問跌倒情況及對跌倒過程是否有記憶,如不能則立即送往醫院或撥打急救電話;詢問是否頭痛、手腳無力等,提示可能為腦卒中,處理時應避免加重腦出血[1];檢查四肢有無骨折,老年人在跌倒后局部疼痛和壓痛,且局部腫脹、瘀斑、肢體功能障礙、畸形的應懷疑骨折發生,及時送往醫院治療[5]。在送往醫院途中要注意平穩搬運病人,病人應保持平臥姿勢。

        2 老年人跌倒的家庭預防指導

        老年人由于年齡增長,身體素質差,平衡能力下降,肌肉萎縮,骨質疏松等內在原因,地面滑,光線暗等外部原因,易引起跌倒。社區護士應該對社區人群(包括老人、家屬、社區鄰里)進行健康宣教,讓大家都認識到預防老年人跌倒的重要性。具體措施如下。

        2.1 篩選高危人群,增強防跌倒意識

        運用跌倒風險量表評估,篩選出有跌倒傾向的患者(如糖尿病、腦卒中、高血壓等,虛弱無力、面色蒼白、偏癱或行走時不穩、抬腿困難、步速慢、年齡≥65歲等評估可能有跌倒高風險),有愛心、耐心地協助老年人完成日常生活護理。

        2.2 合理布置局室,保證光線充足

        室內布置應足夠寬敞,少堆放雜物,室內光線充足,夜間有照明燈,地面隨時保持干燥,浴室內放置防滑墊。

        2.3 注意外出安全,提防跌倒發生

        老年人外出,應避開上下班高峰,鼓勵老人穿戴色彩鮮艷的衣帽,以便引起路人和駕駛員注意,減少意外傷害的危險[6]。坐公交時要扶穩,跨越臺階時要小心。行動不便者使用拐杖或者應有人攙扶。

        2.4 指導合理用藥,避免誘發跌倒

        很多藥物可以影響神志、精神、視覺、步態、平衡、血壓等,增加跌倒的發生率。老年人應慎用藥物,如利尿劑、四環素、異煙肼、抗癌藥、強的松等均可影響骨質的代謝。應該指導老年人合理用藥,不隨意加減藥,了解藥物的相關不良反應,避免同時服多種藥。對服用鎮靜、安眠藥的老年人,未完全清醒勸其不要下床活動。

        2.5 指導合理飲食,防止骨質疏松

        食物中如果缺乏鈣質,會降低人體構造骨骼的能力。因此有必要指導老年人加強膳食營養,保持飲食均衡,適當補充VD和鈣劑;絕近期老年女性必要時進行激素替代療法,增強骨骼強度,降低跌倒后的損傷嚴重程度[1]。

        2.6 指導合理運動,提高身體素質

        老年人應結合自己的具體情況,加強體育鍛煉和適當的活動,保持骨關節的靈活性和防止肌肉萎縮無力和骨質疏松,特別是要加強下肢肌肉、關節的鍛煉。方式如;跑步、步行、爬樓梯、跳繩及負重鍛煉,每天運動30~40 min,每周堅持4 h以上。但應遵循循序漸進,不超過耐受力的原則。在此基礎上,積極參加適宜運動鍛煉,廣播操、健身操、跳躍等[7]。另外,對于跌倒高危人群:老年人、老年病及功能障礙者,應堅持積極的康復醫學干預策略,實施適宜的康復功能訓練以有效預防跌倒的發生。可能的康復干預措施主要包括:注意力、平衡、步態,以及日常生活功能訓練等[8]。

        2.7 調整生活方式,減少跌倒風險

        (1)轉身、轉頭時動作一定要慢;(2)走路保持步態平穩,盡量慢走,避免攜帶沉重物品;(3)放慢起身、下床的速度;(4)避免在他人看不到的地方獨自活動[1];(5)穿著舒適合身,避免過于緊身或過于寬松的衣服,鞋子要合適,避免穿過大過軟的鞋子,最好能夠防滑。

        2.8 合理健康宣教,了解跌倒知識

        社區可組織健康保健預防等知識學習講座,設立健康教育宣傳欄。家庭也可通過網絡、電視、廣播、報紙等向家中老人普及預防跌倒的知識。老年人跌倒時如果背部朝地,雙腳屈膝,將屁股挪到舒適位置,雙手伏地,休息片刻,體力恢復后可以稍挺背使自己變成坐位,或者翻轉身體使自己變成俯臥位,再向他人救助報告自己跌倒;如果腹部朝地,抬頭,雙手支撐地面,抬起臀部,雙腿屈膝,可以倚著椅子或者身邊其他支撐物緩慢站起,再向他人求助報告自己跌倒。

        參考文獻

        [1] 化前珍.老年人護理學[M].3版.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13:126-128.

        [2] 任紅紅,于普林.老年人跌倒的干預研究進展[J].中華老年醫學雜志,2011,30(10):883-886.

        [3] 周白瑜,石婧,于普林.北京市社區老年人跌倒情況及其后果的相關因素研究[J].中華流行病學雜志,2013,34(8):779.

        [4] 老年人跌倒干預技術指南[J].中國實用鄉村醫生雜志,2012,19(8):9-10.

        [5] 何亮.淺談老年人跌倒的預防及處理[J].按摩與康復醫學,2011,2(9):45.

        [6] 李春玉.社區護理學[M].3版.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12:131.

        无码人妻一二三区久久免费_亚洲一区二区国产?变态?另类_国产精品一区免视频播放_日韩乱码人妻无码中文视频
      2. <input id="zdukh"></input>
      3. <b id="zdukh"><bdo id="zdukh"></bdo></b>
          <b id="zdukh"><bdo id="zdukh"></bdo></b>
        1. <i id="zdukh"><bdo id="zdukh"></bdo></i>

          <wbr id="zdukh"><table id="zdukh"></table></wbr>

          1. <input id="zdukh"></input>
            <wbr id="zdukh"><ins id="zdukh"></ins></wbr>
            <sub id="zdukh"></sub>
            亚洲人成在线高清 | 亚洲福利精品一区二区三区 | 综合国产精品私拍国产在线 | 色花堂国产精品第一页 | 日本亚洲高清中文不卡专区 | 一本在线高清不卡dv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