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input id="zdukh"></input>
  • <b id="zdukh"><bdo id="zdukh"></bdo></b>
      <b id="zdukh"><bdo id="zdukh"></bdo></b>
    1. <i id="zdukh"><bdo id="zdukh"></bdo></i>

      <wbr id="zdukh"><table id="zdukh"></table></wbr>

      1. <input id="zdukh"></input>
        <wbr id="zdukh"><ins id="zdukh"></ins></wbr>
        <sub id="zdukh"></sub>
        公務員期刊網 精選范文 激進建構主義的觀點范文

        激進建構主義的觀點精選(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激進建構主義的觀點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激進建構主義的觀點

        第1篇:激進建構主義的觀點范文

        關鍵詞:建構主義學習理論新課程改革影響

        建構主義學習理論在我國當前新課程改革中備受矚目。本文嘗試對教育教學中的建構主義學習理論進行梳理,并從理論研究和實踐應用兩方面論述建構主義思想對我國新課改的影響。

        一、建構主義理論的形成和發展

        建構主義是學習理論中行為主義發展到認知主義以后的進一步發展。其理論淵源可以上溯至行為主義的學習論,后又繼承了認知心理學如瑞士皮亞杰“發生認識論”的若干思想,以及維果茨基“文化歷史發展理論”思想,還有美國心理學家布魯納的“認知一發現說”思想??偟膩碚f,從行為主義學習論到建構主義學習論的演變過程,是一個由強調學習的客觀主義到強調學習的主觀主義的演變過程。

        (一)行為主義學習論

        行為主義的基本觀點是:了解人類行為的關鍵是對行為外部事件的考察;外部環境是決定人類行為的最重要因素;對人們行動結果的強化會進一步影響后繼的行為,學習就是通過強化建立刺激與反應之間的聯結。教育者的目標在于傳遞客觀知識,學習者的目標是在這種傳遞過程中達到教育者所確定的目標,得到與教育者完全相同的理解。行為主義揭示人類學習的經典公式是:S(刺激)一R(反應),強調“經驗乃知識的惟~源泉”,明確提出教育與環境在人的發展中的主導作用,這顯然是一種客觀主義的學習觀。行為主義學習理論的主要缺陷是忽視教育傳遞過程中學生的主觀理解及心理活動過程。這種缺陷受到后來的許多心理學、教育學研究者們的批判。

        (二)皮亞杰的發生認識論

        皮亞杰關于兒童知識的自我建構思想是建構主義學習理論的直接基礎。和行為主義者強調外部環境、刺激等客觀因素在人的發展中的作用不同,認知主義者皮亞杰(Piaget)從內因和外因相互作用的觀點來研究兒童的認知發展,他強調個體的內部認知結構。他認為,兒童是在與周圍環境相互作用的過程中,逐步建構起關于外部世界的知識,從而使自身認知結構得到發展。兒童與環境的相互作用涉及兩個基本過程:“同化”與“順應”。同化是指把外部環境中的有關信息吸收進來并結合到兒童已有的認知結構(也稱“圖式”)中:順應是指外部環境發生變化,而原來認知結構無法同化新環境提供的信息時所引起的兒童認知結構發生重組與改造的過程,即個體的認知結構因外部刺激的影響而發生改變的過程。根據皮亞杰的這種認知建構主義觀點,教學的目標是在于幫助學習者習得事物及其特性,使外界客觀事物(知識及其結構)內化為其內部的認知結構,學習是一種“自我建構”,在這個建構中,要充分發揮學生在學習中的主動性和積極性。皮亞杰理論的缺陷在于沒有解決好客體問題而過于強調生物性,忽視了人的社會歷史性。

        (三)維果茨基“文化歷史發展論”

        在皮亞杰研究的基礎上,維果茨基進一步創立了文化歷史發展理論”。和皮亞杰自我建構理論不同,維果茨基強調認知過程中學習者所處社會文化歷史背景的作用,特別強調“活動”和“社會交往”在人的高級心理機能發展中的作用。他認為兒童的認知發展、人的心理機能的形成是通過社會作用不斷建構的,即社會建構,人的高級心理機能的發展是社會性相互作用內化的結果。這種互動通過教學、日常生活、游戲和勞動等來實現。在他看來,對于人的高級心理機能的發展,應當從歷史的觀點,而不是抽象的觀點,不是在社會環境之外,而是在同它們的作用的不可分割的聯系中加以理解。同時,維果茨基的最近發展區理論,對以后世界各國的教育理論發展影響極大。教師在教學中可以運用這一理論作為兒童發展的指導,并通過支架的幫助使兒童達到其最高的發展水平,從而使教師改變傳統的教學理念,引導、幫助兒童通過自己的努力達到最高的發展。

        (四)布魯納學科結構論與發現學習法

        皮亞杰的發生認識論、維果茨基“文化歷史發展論”先后在美國的流行,對于建構主義思潮的廣泛流行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以布魯納為首的美國教育心理學家對其進行改造與運用,進一步推動了建構主義理論的形成與發展。布魯納認為學科內容應是概念、命題、基本原理及其彼此的聯系,認為每一學科都有自己的知識結構。好的學科知識結構使“學習者不僅可以簡單地、明確地把握學習內容,而且可以發揮遷移力,對有關聯的未知的事物迅速地作出預測。”布魯納認為學習學科知識的最終目的是“學習處于知識結構最上層的概念、規則,才會出現學習的遷移,才能夠順利解決問題”。為此,布魯納倡導發現的學習方法。發現學習同其他學習方法一樣,主要目的是獲得知識,并且是客觀性、簡約性、概括性、結構性的知識。因此學生去發現的答案是教師已知道的,學生不是去質疑或發明而是去發現教師希望他們去發現的東西。布魯納的認知一發現說思想為以后更激進建構主義理論發展奠定了基礎。但是總體上說來,布魯納仍然強調知識的客觀性,強調主觀與客觀的有機結合,教學的目標在于幫助學習者通過一定的信息加工方式把外部客觀事物及其特征內化為其內在的認知結構。

        (五)建構主義理論的發展

        20世紀80年代以來,由于多媒體和網絡通信技術的飛速發展,建構主義學習環境下的理想認知工具因而有了可能性和現實性。建構主義學習理論在西方愈來愈顯示出其強大的生命力,并在世界范圍內日益擴大其影響。建構主義理論在發展演化的過程中又進一步形成了激進建構主義等新的流派。激進建構主義的主要代表人物是馮·格拉塞斯費爾德(Von.Glasesfeld)、格登(Gerdern)等。激進建構主義是一種關于知識的理論,更確切地說是一種關于經驗知識的理論,它更多地是從認識方面與傳統的客觀主義相決裂。他們認為,世界是客觀的,但是對于世界的理解卻是個體的。相對于認知主義的觀點——學習是全體學生在教師的指導下形成對某一事物的共同看法,建構主義則強調學習是每個學生從自己的角度出發、以自己的經驗為基礎來構建、解釋現實,教師只在其中起著輔助的作用。

        由于個體經驗的不同,因而個體對于外部世界的理解也各不相同。他們強調學習的主動性、社會性和情境性。新的建構主義流派更進一步提出了許多教學方法,諸如源于維果茨基“最近發展區理論”的支架式教學:建立在有感染力的真實事件或真實問題的基礎上的拋錨式教學:學習者可以隨意通過不同途徑、不同方式進入同樣教學內容的學習,從而獲得對同一事物或同一問題的多方面的認識與理解的隨機進入教學等等。建構主義強調以學生為中心、“情境”、協作學習對意義的建構作用;強調利用各種資源來支持“學”而非支持“教”;強調學習過程的最終目的是完成意義建構而非教學目標?!嬛髁x學習理論發展至此,已經從行為主義的客觀主義學習論到認知主義的相對客觀論演變為以主觀主義為中心的學習論。

        二、建構主義對教育改革的影響

        澳大利亞科學教育學者馬修斯(M.Matthews)指出,建構主義是當代科學與數學教育中的一種主要影響,這種影響從近年來國際上出版的大量有關建構主義的著述中可見一斑,尤其值得我們關注的是1996年美國出版的《國家科學教育標準》——美國有史以來第一個全國科學教育的綱領性文件,就是以建構主義理論為其指導思想的。除美國外,以建構主義理論為指導的課程與教學改革、科學教學評價改革以及相應的教師教育改革在許多國家也都正在展開。例如在德國,基爾大學科學教育研究所杜特(R.Duit)博士倡導用建構主義理論改革科學教育:在新西蘭,2O世紀9O年代中小學科學課程即是以建構主義理論為指導編寫的:在英國,利茲大學的科學教育研究中心多年來一直把建構主義理論用于科學教學改革中。

        在我國新課程改革中流行的建構主義理論多為源于維果茨基理論的社會建構主義。建構主義學習理論之所以在我國教育界備受關注,關鍵在于其理論構想非常有助于我國教育界解決困擾當前教育的核心性問題。眾所周知,我國教育從小學到中學普遍存在“應試教育”,即普遍存在圍繞考試、分數、升學進行教學的傾向和弊端。在教學中,將教學目標放在知識的傳授上,甚至將考試目標作為教學目標。教學方法基本以講授法為主,以大量的練習達到對知識的鞏固與理解。教學的評價方式更為簡單,以分數高低論學生優劣,以升學率作為衡量教師和學校水平的唯一標準。其結果造成了教學以教師為中心,以教材為中心,以教室為中心,學生成為知識的被動接受者。教學更多的是訓練學生的記憶力,而非發展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學習能力,更談不上培養其創造意識和創造能力。面對當今全球發展趨勢和我國對人才的需求,這樣的教育已難以承擔現代教育的重任。建構主義學習理論的產生則有助于改變這一切,其獨特的學習理論讓教育界耳目一新,開闊了研究者的思路,也從理論上有助于解決我國傳統教育中的某些制約教育發展的問題。從皮亞杰的發生認識論、維果斯基的最近發展區理論、到馮·格拉塞斯費爾德的激進建構主義理論、杰根的社會建構理論等等,他們共同的思想都是將學習置于學生原有經驗的基礎之上,并遵循其認識規律來進行。PI(’建構主義者重視學習活動中學生的主體性作用,重視學生面對具體情境進行意義的建構,這相對于行為主義的客觀學習論是一種進步所以,建構主義的學習和教學觀對我們當今的教學改革來說是具有積極意義的。

        三、建構主義在新課改實踐應用中的缺陷

        任何理論都有其不完善的一面,建構主義學習論也是如此。行為主義客觀學習論強調在教學中重視知識的確定性和普遍性,這在學習的初級階段是必要的,但它往往易使學生獲得教條式的知識。皮亞杰、維果茨基和布魯納重視因知識問相互聯系而形成的認知結構的作用以及經驗的建構,看到了學習中具體性的方面,但是不夠深入。建構主義的學習理論強調個人經驗基礎上的意義建構,側重于探索如何使學生的認識由抽象走向具體,更適合于學生學習的后續高級階段。但是,由于建構主義理論從行為主義的客觀學習論走向了另一個極端,否定任何形式的抽象和概括,這助長了知識的相對主義,同樣也會在教育實踐中帶來一系列的問題。

        (一)強調直接經驗而忽視間接經驗的系統學習,易導致整體教育質量的滑坡在教育研究領域,建構主義十分流行,正愈來愈多地被用于促進學生的主動性和探索能力的研究。但是在實踐領域,有經驗的教師常常對建構主義者抱著批判的態度。建構主義實際上特別強調學生的個別、直接的經驗,是否任何知識都需要經過學生的個別“意義建構”來獲得呢?根據科學的教育心理理論,學生學習的基本特點之一就是以學習前人通過直接經驗獲得而積累下來的“間接經驗”為主,直接經驗的學習只是對間接經驗學習的補充。如果過于強調直接經驗,對于人類有限的生命來說,無疑是一種浪費。另外,從教育的立場上看,其結果和美國l9世紀末至2O世紀初進步主義教育運動所宣揚的思想沒有什么本質上的差別。而那次的教育運動是極其令人失望的,它直接導致了美國教育質量的滑坡,迫使美國自上世紀5O年代后期以來自上至下進行了一系列旨在提高教育質量、改善教育現狀的改革。

        有學者明顯地表明對建構主義學習理論在當前新課程改革應用中的擔憂,指出過度強調學生的個人建構知識、情境學習而忽視教師在傳授知識中的作用,顯然不符合個人掌握知識發展能力的心理邏輯。對于我國的教育發展來說是有害的?!澳壳拔覈慕逃母镏?,‘自然主義’和‘形式教育’的思想占據了支配地位,‘兒童中心’和‘能力訓練’成為指導許多教育教學改革模式的主要原則,其結果是:知識的掌握被弱化了?!盵41?!薄耙J真對待和克服‘輕視知識’為特點的教育思潮。這一思潮流行時間很長,影響已相當深廣,已在課程改革的理論與實踐中有所反映,因此,對它認真進行探討、辨析、澄清和克服,盡量減少一些消極因素對新課改的干擾,避免太多的損失,不致付出過高的代價,應該說是必要的、有意義的。

        對于教學實踐的改革,也有學者進行了大景的探索,張奠宙認為“建構主義是一門嚴肅的學問,如何用于數學教學,則要慎重研究?!眑5l臺灣小學數學教學推行建構教學法,已試驗了五年,但無突出的進展。實際上,許多基礎知識和基本能力,是先記住會做,再逐步理解的。能力的形成與發展是離不開基本知識的記憶和學習的,一切都要建構顯然是行不通的。至少基礎知識的建構與思想意識的建構必須區別開來。

        (二)強調學習者的意義建構.缺乏對教學效果的衡量標準

        第2篇:激進建構主義的觀點范文

        在建構主義的表述上,有的加上“理論”兩字,冠以尊稱,有的直接表述為“建構主義”,看上去更是一種思想的潮流,這不僅僅是一個表述的問題,而且是認識上的混亂。從側面我們也能夠得知建構主義本體的含混或建構主義理論體系的缺失,正如美國心理學家斯拉文(R.slavin,1994.同:斯拉維因)在其著作中的表述:“當前教育心理學正在發生一場革命,人們對它的叫法不一,但更多的把它稱為建構主義”[1]。

        建構主義并非一時興起,建構主義有其深刻的歷史淵源,這種歷史淵源首先源于心理學上的理論。建構主義是對20世紀六七十年代行為主義的深刻反思,是對認知主義的超越。首先,行為主義強調的是刺激和反應之間的聯合,這種觀點體現出的是一種機械論,顯現出客觀主義的認識論。認知主義正是在完善了行為主義理論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可惜的是認知主義在某種程度走向了另外的極端,體現出了主觀主義。其次,建構主義最早的歷史原型可以追溯到瑞士心理學家皮亞杰。皮亞杰強調兒童與環境相互作用中“同化”和“順應”的兩種形式,并不斷的求得平衡以促進認知結構的發展。最后,建構主義受到了眾多理論的影響。其中,即有心理學上的繼承又有哲學上的影響。如:心理學上,維果斯基的“文化歷史發展理論”、奧蘇貝爾的“有意義學習理論”、布魯納的“發現學習理論”等;哲學上,后現代主義、新等;另外,還受到了科學社會主義理論等的影響??傊敖嫛弊鳛槔碚摰幕靖拍罨蛘叻Q其為理論的思維原核,已經無處不在。建構主義的廣泛存在,促使了建構主義不同的主張和類別的分化,但主要包括:“激進建構主義、社會性建構主義、社會文化認知的觀點、信息加工的建構主義、社會建構論和控制論系統”[2]。

        借助于美國斯坦福大學菲利普教授的“二階分類”[3],上述幾類建構主義又可以分為三大類,心理學建構主義、哲學建構主義、教育學建構主義,筆者重在討論教育學視野下的建構主義的主要觀點。

        二建構主義的觀點

        眾所周知,在狹義的教育觀下無非是教師和學生兩個主體間的交往,本文正是基于狹義的教育來論述建構主義理論(以下簡稱建構主義)。建構主義的基本觀點主要分為三個方面:

        1建構主義的知識觀

        首先,建構主義強調知識不是純客觀存在的,知識是人類創造出來的,必然受到環境和主觀的影響。其次,知識的永恒性被打破,知識的獲得是受人們主觀意識制約,知識是價值負載的,知識是在與環境的交融中建構起來的,人們對于知識具有發言權。最后,建構主義對于知識的觀點延伸到教育中來就構成了對于教學的本質認識,也深刻的顛覆了傳統的教學觀念,深化了人們對于知識傳授和學習的認識。

        2建構主義學習觀

        建立在建構主義知識觀點的基礎之上,建構主義的學習觀重點強調主動建構、互動建構、情景建構,從而進行意義的建構。首先,建構主義理論重視“人”的存在,重視人的主觀能動性,認為知識不是一成不變的而是主體自主的能動的建構意義。個人不是被動的接受知識,而是根據先前的知識經驗去編碼信息、積極表征的過程。顯然,建構主義是繼承了布魯納的發現學習理論?!袄蠋熃淌裁?,學生學什么;老師講什么,學生聽什么;老師寫什么,學生記什么;”正是對以往學習觀念的諷刺。學生不是空著腦袋學習的,而是主觀的、能動的建構意義。其次,除了強調人的主觀能動性外,還特別重視“人與人”之間的交往。學習不是學生一個人的學習,而是在于其他社會成員之間相互交流、相互協作、相互溝通中學習的,旨趣是一種“對話”的學習。最后,建構主義反對把知識在抽象中讓學生去學習知識。建構主義者提出,知識是存在于具體的情境中,是可以被感知。

        3建構主義教學觀

        葉圣陶先生曾經說過教師教的方法要依據學生學習的方法,可見在我國教育史上其實早就存在著建構主義的色彩,建構主義的教學觀從三個方面來說:首先,強調要重視學生的知識背景。學生對于文本的理解并不是憑空想像的,學生是根據自己的先前知識背景來理解文本的意義的。其次,積極的開展多重的對話。學生和學生、學生和教師、學生與自己、學生與知識之間存在著多重的對話,知識也正是在多重的對話中不斷發展的,這就要求教師要給予學生以開展對話的權利和環境。最后,重視學習環境的營造。知識的獲得和能力的培養都是存在于一定環境中生成的,這就要求教師要注重學習環境的營造。教師應該積極的創設情景,讓學生通過已有的知識經驗去建構、生成。

        三建構主義與語文閱讀教學的契合

        2001年國家教育部出臺了《全日制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實驗稿)》[4],其中對閱讀的要求是:“具有獨立閱讀的能力,注重情感體驗,有較豐富的積累,形成良好的語感;能主動進行探究性學習,在實踐中學習、運用語文;在發展語言能力的同時,發展思維能力,啟發想象力和創造潛能,為繼續學習和終身發展打好基礎”。2003年,制定并頒布了《普通高中語文課程標準(實驗稿)》[5]提出了“閱讀教學是學生、教師、教科書編者、文本之間的多重對話,是思想碰撞和心靈交流的動態過程”。從兩個語文課程標準中,我們能夠看到建構主義理論在語文閱讀教育中的彰顯?!懊绹e夕法尼亞洲《閱讀評價手冊》中將閱讀描述為是一種讀者與文本相互作用,建構意義的動態活動”[6]。

        顯然易見,國內外都把閱讀理解為是學生在主觀意識上與多方面開展的“對話”,建構主義成為了閱讀的一種理念、一種方式。建構主義和語文閱讀教學在某種程度上實現了高度的契合。首先,建構主義改變了傳統單線的閱讀教學。傳統的語文閱讀教學往往是教師直接替代學生的閱讀,即使有學生的閱讀,也是種閱讀形式的存在。學生是對文本進行了閱讀,但是怎么展開閱讀往往是含混不清。其次,建構主義注重了閱讀中學生的意識。建構主義重視學生對于文本的個性化解讀,或者發展到鑒賞性閱讀。傳統的語文閱讀教學往往成為既定答案下的閱讀,閱讀教學存在著一種預設的解讀標準,學生對于文本的解讀不是意義的閱讀,閱讀文本變成了對權威意識的尋求,或演變成對于考試的模擬,功利化傾向蔚然成風。最后,建構主義重視學生展開多方面的對話。傳統的閱讀教學是學生和文本的單線對話,建構主義變單線對話成為多重對話。教師的教和學生的學展開了心靈的溝通,這對于閱讀教學來說是具有積極作用的。傳統的語文閱讀教學的弊端基本上可歸納如下:第一,文本解讀的權威化和單一化;第二,語文閱讀教育中,閱讀內容的虛空化和閱讀方式的功利化;第三,語文閱讀情景的非真實化。建構主義的基本觀點極其有利于轉變傳統的語文閱讀教學弊端,建構主義恰為改變這種弊端起到了理論上的指導,盡管這是在觀點上的契合,但對于語文閱讀教學這一點來說具有突破性的引領,甚至對于整個教育面都有著重大的意義。

        綜上所述,語文閱讀教學和建構主義在很大程度上謀求了契合。應該用建構主義革新我們的學習觀念和教學觀念,更準確的說是我們的教育觀念。從觀念的引領下走上實踐的道路,只有這樣才能改變語文閱讀教學中少、慢、差的局面。我國正在基礎教育改革的熱潮中,借此背景下開創語文閱讀教育的新局面,已經成為了語文教育工作者和學習者的共同期待。

        四建構主義與語文閱讀教學的背離

        西方的建構主義與語文閱讀教育的“契合”,是不是完全的適宜?我們不得不認真的審視建構主義,而非一味的崇拜。傳統的語文閱讀教育中主要是重視瀏覽性閱讀和理解性閱讀,對鑒賞性閱讀、借鑒性閱讀、探究性閱讀,往往是忽視甚至是漠視。理解性閱讀中往往也是教師根據自己的理解傳遞給學生、學生也往往是在教師的理解上的理解,缺少了學生根據自己的知識經驗對于文本的解讀,其中的弊端可想而知。建構主義理論正是在這樣傳統的教育觀念中扎根與我們心中的,它不是“無源之本,無水之木”。閱讀在本質上主動的認知活動,語文閱讀更是建立在語文本質觀指導下的閱讀。

        語文本質觀的分歧更是嚴重的影響著語文閱讀教學的展開,語文閱讀教學在本質上是對于語言或言語的閱讀,更是在教師指導下的閱讀。片面的遵從學生的個性閱讀對于語言或言語的學習是不利的,語文閱讀的實施應該基于以下三個方面:首先,應該是在閱讀文本的基礎上的閱讀,并非是基于生活經驗或常識性的閱讀。其次,語文閱讀情景的營造是有利于學生閱讀的營造,并非是對于文本所描繪環境的營造。抹殺學生和文本的直接接觸,在其中增添情景這一中介,并不見得有利于學生的閱讀,反而增添了障礙。最后,從理論上來說,建構主義本體的發展并不有利于語文閱讀教學的“質”變。建構主義只是語文閱讀教學的外因,真正的原因是在理論上對語文閱讀教學本體的缺失。在理論的橫向來說,語文的本質是什么?閱讀的本質是什么?這些邏輯起點在闡述上混亂是根源所在。從理論的縱向上來說,語文閱讀教學怎么實施?語文閱讀教學實施的怎么樣?等基本技術理論或稱之為應用理論得不到深化是實踐的盲目。近些年來在教師理解和運用建構主義理論中,出現了機械的、照搬的傾向,讓人們看上去怎么也像是“二張皮”。建構主義理論弱化了教師的引導作用,否定了講課和考試的教育過程。同時,無限了夸大了學生的知識經驗,而且出現不分年齡階段的誤用傾向。大家都知道我國的基礎教育階段主要分為:小學階段、初中階段、高中階段。在小學階段和初中階段,學生的認識往往是以感性的認識為主,本應在教師的理性認識之下引導學生閱讀,建構主義卻無限的放大了學生的閱讀能力。單單的“建立”卻不見了“構造”,實乃糟蹋主義,這是非常危險的!

        “美國在20世紀90年代后期和21世紀初,在教育信息化進程快速實現的前提下,基礎教育質量不僅沒有提升,其教育部門的高層主管還承認有較大程度的削弱”[7]。在西方建構主義理論也才剛剛發展起來,所以說如何促進建構主義與語文閱讀教學在視域上的最佳融合,掌握好“度”的問題,是我國基礎教育工作者應在在內心掂量一番的。殷切期待我國語文閱讀教學早日鑄成理想境地。

        參考文獻

        [1][2][3]陳琦,劉儒德.當代教育心理學(第二版)[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7.

        [4]中國教育部.全日制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實驗稿)[S].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1.

        [5]中國教育部.普通高中語文課程標準(實驗稿)[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第3篇:激進建構主義的觀點范文

        關鍵詞:建構主義;語文教學;實踐

        中圖分類號:G632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2-7661(2013)22-042-01

        建構主義是學習理論從行為主義發展到認知主義以后的進一步發展。喬納生指出它是向與客觀主義更為對立的另一方向的發展。

        一、建構主義教學理論的核心及其要素

        學習不是教師向學生傳遞知識,而是學生建構自己的知識的過程,學生不是被動地吸收信息,而是主動地建構信息的意義,意義建構他人無法替代。魚與青蛙有著親密的“協作關系”,通過青蛙的講述,魚依靠其“文化背景”而建構了“魚?!毙蜗螅m然其建構的“?!迸c客觀世界中的牛并不一致,甚至相去甚遠,但仍然包含了對新信息的意義的建構和對原有經驗的改造、重組兩個方面的價值。建構主義認為,學習者以自己的方式建構對事物的理解,從而不同人看到的是事物的不同方面,不存在唯一的標準的理解。也正是因為每個學習者各以自己的方式建構知識,所以,通過合作可以使理解更加豐富和全面。

        根據建構主義的觀點,學習是在一定的情境即社會文化背景下,借助他人的幫助即通過人際間的協作活動而實現的意義建構過程,因此,“情境”(為學習者所創設的一個知道學什么、如何學的情境,利于學習者理解和意義建構)、“協作”(貫穿于整個學習活動過程,包括師生協作、生生協作)、“交流”(也稱會話,是協作過程中最基本的方式或環節)、“意義建構”(對事物的性質、規律以及事物之間的內在聯系獲得自己的理解)構成建構主義教學的四大要素。

        二、建構主義理論在語文教學中的運用

        教學活動的本質就是“組織學生學習”,判斷“這是不是語文課”,就看是否有效地組織了學生的語文學習活動。所謂“有效”,一是確實有“教一學行為”發生;二是發生的教學行為是符合語文學科特點的;三是所發生的符合語文學科特點的教學行為是有價值的。

        所謂“以學定教”指的是在課堂教學中,以“學的活動”為基點,學生與教師一道展開一系列的自主探究活動。它的特征是以學生為主體,以學習為主導,以探究為主線。語文學科有其特殊屬性,語文知識不可能以實體的形式存在于具體的個體之外,盡管我們通過語言符號賦予了知識一定的外在形式,即使這些知識得到了社會的普遍認可,也并不意味著學習者對這些知識有同樣的理解,因為這些理解只能由個體基于自己的經驗而建構,這取決于教學的特定情境。以學定教,既是建構主義教學觀的具體化,也是語文課程主導理念的具體化。

        一個充滿生命活力的語文課堂,必然是教師圍繞學生語文素養的發展,在精心設計的基礎上,充分運用自己的教育智慧,保證教學的高度靈活性和開放性,與學生一道,幫助學生“生長”的過程。從20世紀80年代以來,國內對發現學習、指導學習和接受學習存在許多爭論,爭論的核心就是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和學生各自起什么作用。這個案例中,以學生為主體,學生對課文信息做主動的選擇和加工,每個學生都在以自己原有的經驗系統為基礎對課文信息編碼,建構自己的理解,教師則引導著教學的進行,幫助學生掌握、建構和內化所學的知識;以學習為主導,教學不是知識的傳遞,教師不是知識的呈現者,而是傾聽學生的看法,洞察他們想法的由來,引導學生豐富或調整自己的理解;以探究為主線,不是簡化問題,而是引導學生在更為復雜的問題環境中學習,教師對探究的方向有很大的影響,或者給以啟發引導,或者提供問題解決的原型,或者給學生以信息反饋等,但重點是把學習任務拋錨于較大的問題探究過程中。這樣,比較好地體現了建構主義教學理論和以學定教的思想。

        從學的角度觀察,案例基本實現了由基于教師教的學轉變為基于教自己的學。首先,學生實質性地參與教學過程,包括參與提出并確定對自己有意義的學習目標,掌握學習進度等;其次,學生在教學過程中積極發展各種思考策略和學習策略,在解決問題中學習;再次,學生有情感投入,學習過程有內在動力的支持,并能從學習中獲得積極的情感體驗。從教的角度考察,則由基于自我付出的教轉變為基于自我學習的教。在課堂教學過程中,教師則致力于幫助學生澄清自己想要學習什么,幫助學生安排適宜的學習活動與材料,幫助學生發現所學東西的個人意義,維持有益于學習過程的心理氣氛。

        三、結論

        當然,我們在運用建構主義觀點對任何教學案例作分析或者運用建構主義理論進行教學設計的時候,都必須以辯證唯物主義為指導,全面衡量語文知識的客觀性與主觀性、確定性與相對性、特殊性與一般性,學習過程中的傳遞與建構,教師指導與學生中心,具體情境與抽象概括,個體建構與課堂交互等關系。同時,如果能進一步了解建構主義各種流派觀點的異同,如社會建構主義、激進建構主義等,對語文教學實踐與研究更有裨益。

        參考文獻:

        [1] 畢歡.淺談中學作文教學的問題及應對策略[J]. 科技信息,2011(22).

        第4篇:激進建構主義的觀點范文

        論文關鍵詞:職業技術;建構主義;教學觀;學習環境;網絡信息;創新

        近幾年的教育改革探索中,建構主義教學和學習理論逐漸受到教育者的關注。建構主義從哲學、認知心理學、社會學的角度闡述學習的過程,建構主義的知識觀、教學觀,對許多學科的教學理論和實踐的具有積極的指導作用。

        建構主義教學理論強調學習過程中學生的主體行為,重視學生的自身體驗和發展,強調認識主體的主體性。教師是學生的幫助者、促進者和引導者。這種教學模式改變了傳統以“教”為中心的教學觀念,“學”已是現代教學改革的大趨勢。隨著信息時代的到來,以知識經濟為主已經成為當今社會的主要特征,信息技術和智力資本成為經濟發展的重要動力。單獨的書本知識以及課堂教學遠遠滿足不了學生對知識的渴求。建構主義的學習和教育理論能夠有效地調動學生的學習主動性,培養創新精神、創新能力與合作精神,更加適合于目前我國職業技術教育的教學目標。

        一、關于建構主義的認識

        建構主義,也稱建構——闡釋主義,是一種哲學觀,它是對客觀主義的批判,它有特定的本體論、認識論、人

        論和方法論。建構主義的產生最早可以追溯到18世紀拿破侖時代的哲學家維柯,20世紀皮亞杰、杜威將建構主義的認識論應用于學習和課堂教學,為建構主義的發展做出了重要的貢獻。建構主義的觀點一般表現為認知的建構主義、社會的建構主義和激進建構主義。對教學影響較大的是認知的建構主義和社會建構主義,并產生了建構主義教學哲學觀,即建構主義教學模式。

        建構主義的先導者,認知的建構主義代表者皮亞杰認為“知識既非來自主體,也非來自客體,而是在主體與客體之間的相互作用過程中建構起來的。一方面,新經驗要獲得意義需要以原來的經驗為基礎;另一方面,新經驗的進入又會使原有的經驗發生一定的改變,使它得到豐富、調整或改造,這就是雙向的建構過程?!庇纱丝梢姡嬛髁x認為知識不是被動接受的,而是認知主體積極建構的;學習不是被動接受,而是學習者主動的行為,是基于原來知識基礎上的重新構件與升華。

        (一)建構主義的教學觀

        建構主義與傳統的教學模式存在著明顯差別,具體表現在:

        1.建構主義的知識觀。建構主義認為,知識并不是對現實的純粹客觀的反映,并不能絕對準確無誤地概括世界的法則,不是問題的最終答案,它只不過是人們對客觀世界的一種解釋、假設或假說,必將隨著人們認識程度的深入而不斷地變革、升華。

        2.建構主義的學習觀。對于知識的理解由學習者基于自己的經驗背景而建構起來,取決于特定情境下的學習活動過程。學習意義的獲得,是每個學習者以自己原有的知識經驗為基礎,對新信息重新認識和編碼,建構自己的理解。學習過程同時包含兩方面的建構:一方面是對新信息的意義的建構,另一方面是對原有經驗的改造和重組。建構主義強調復雜學習環境和真實的任務;強調學習的主動性;強調學習者社會協商和相互作用;主張理解知識建構過程。

        3.建構主義的師生觀。建構主義者強調學習的主動性和合作性,建構主義者認為由于對事物的意義每個人都以自己的方式理解,從而不同的人看到的是事物的不同的方面,不存在唯一的標準,通過合作學習,使對知識的理解更加豐富和全面。

        建構主義提倡在教師指導下的,以學習者為中心,但不忽視教師的指導作用,教師是意義建構的幫助者、促進者,而不是知識的傳授者與灌輸者。教師的作用由傳統的傳遞知識的者轉變為學生學習的輔導者、幫助者、促進者,學生是學習信息加工的主體,是意義建構的主動者,而不是知識的被動接收者和被灌輸的對象。

        (二)建構主義的學習環境

        建構主義認為,學生的知識是在一定情境下,借助于他人的幫助而獲得的,理想的學習環境包括情境、協作、交流和意義建構四個部分。

        1.情境。學習環境中的“情境”創建應有利于學生對所學內容的意義建構。在建構主義的學習環境下,教學設計不僅要考慮教學目標分析,還應考慮有利于學生學習的情境的創設問題。

        2.協作。協作貫穿于整個學習活動的始終。協作對于學生收集資料,對問題的分析、假設的提出與驗證和學習結果的評價、意義的最終建構都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學生之間通過相互溝通、交流、辯論,共同完成的一定任務,從而對問題形成更豐富、更靈活的理解。協作與溝通的對象可以是老師、學生、專家。

        3.交流。交流是協作過程中最基本的方式或環節。在學習的協作過程中,學生間對同一問題都有自己的不同體驗和理解,他們之間協商、相互交流,最終達成共識。從而形成學習者的思維成果都為整個學習群體所共享??梢哉f,交流是達到意義建構的重要手段之一。

        4.意義建構。意義建構社整個學習過程的最終目標,建構的意義就是指事物或問題件所構成的內在規律間的聯系。

        二、建構主義在職業技術教學中的融合

        (一)職業技術教育的性質適應于建構主義的意義建構

        職業技術具有較強的技術性和社會實踐性。要以培養生產、服務、管理第一線技術應用型人才為主,在掌握基本技能和理論基礎上能夠在社會實踐中熟練地運用知識、解決問題。這種知識和能力的培養是建立在長期的經驗積累和實踐基礎上的,它并不是對現實的純粹客觀反映,它的知識體系隨著科學技術的進步和經濟的發展而得到不斷地升華“在建構主義的學習中,知識的累積是必要的,但這不是知識的簡單疊加或知識的量變,而是對原有知識的深化、突破、超越或質變?!甭殬I技術教育所具有的這種知識體系和能力培養目標的特點,恰恰符合了建構主義知識觀。

        (二)職業技術教育工程性適合于建構主義的情景性理論的建構

        建構主義提倡情境性教學和對知識的主動構建。建構主義認為,學習者的知識是在一定的情境下,借助他人的幫助而獲得的。“它主要強調個人建構知識是在社會文化的環境之下建構的,因此所建構的知識與社會文化關系密切”它強調教學應使學習在與現實情境相類似的情境中發生,以解決學生在現實生活中遇到的問題為目標。學習的內容要選擇真實性任務,不能對其做過于簡單化的處理,使其遠離現實的問題情境。學生在真實性任務中解決的問題,帶有責任感;同時,由于任務本身具有整體性、復雜性和樣性,具有挑戰性,因此,容易激發起興趣和培養學生的解決問題能力,同時,還可以培養學生的探索精神。

        情境性的學習呈現了知識的復雜背景和學生對知識的運用能力。職業技術較注重學生的技術能力和實踐能力的培養,有許多知識需要在實踐和技術操作中加以鞏固和深化,如市場營銷、裝飾設計、機械制圖、等一系列專業中的課程都具有很大的復雜性和挑戰性,這些知識的獲得如果只依賴于課堂的教學環境,必然要導致學生學習的被動性。因此,建立適于解決實際問題的情景十分必要,學生通過查閱資料、調查研究、現場勘測等手段獲得相應的數據和資料,通過對話、協商、溝通使他們能夠看到那些與自己不同的觀點,在多種不同觀點的碰撞和融合中,激勵學習者自我反思,完善對知識的意義建構,進而不斷汲取各方面知識,提高學生的學習主動性,增強他們對相關專業知識運用能力和創造力。

        (三)信息網絡技術為知識的建構提供了有力的的平臺,使之成為可能

        建構主義的教學和學習理論,自產生至現在,已有100年的歷史,但建構主義的影響在上半世紀并沒有明顯的影響,其教學和學習理論也頗受人們的爭議,其中的焦點問題就是建構主義理論的實施問題。隨著現代教育觀念的轉變和信息網絡的出現,建構主義學習理論開始逐漸引起人們的的關注。

        計算機技術及互聯網的發展推動社會經濟的發展,同時為教育也帶來新的變革,為建構主義的實施提供了有利平臺,建構主義的認知理論為網絡信息時代的知識的自主構建提供了科學理論指導;可以說,建構主義和網絡信息技術二者之間在現代教育的發展中呈現出相互融合、相互支撐的關系,這種關系為自主學習或創新學習提供了可能。

        首先,網絡信息技術的所呈現的特點與優勢可以滿足建構主義的情境、協作、會話以及認知多樣化的要求,為建構主義的在教學中的實踐與發展提供了可能。網絡信息技術為學習的提供了豐富資源,學習的內涵和外延也得到充分的擴展,學生的學習正由被動的接受式轉向主動探索和研究上,學生的主動性得到比較充分的發展;建構主義學習理論強調創設真實“情境”、“協作”與“會話”、“意義建構”的學習過程,信息技術所具有的媒體化、網絡化、數字化、智能化等優勢,滿足了建構主義的諸多要求,它是其他媒體或教學環境所無法比擬的。

        其次,建構主義的教學觀點為網絡技術在現代教育中的應用提供了理論指導;建構主義強調學生在教學中的中心地位,教師是教學過程中的組織者、指導者和促進者。建構主義注重學生的學習過程與實效性,在這種教育模式下,“學習不是被動的,不是在外界環境支配下通過練習、強化所形成的刺激——反應聯結,而獲得知識,形成知結構的過程。學習者是一個積極的參與者,在學習過程中,學習者運用認知技能控制他的認知理性”。在建構主義理論的支撐下,網絡信息技術在現代教學中充分地了它的技術作用,即效能工具作用、信息工具作用、情景工具作用、交流工具作用?!霸诖龠M學習者發展方面扮演重要的角色。在充分發揮各種學習工具作用的同時,尤其重視信息技術的認知工具、知識建構和智能伙伴的作用,以促進學習者的告誡思維能力的發展。”

        三、建構主義對職業技術教學的指導意義

        根據目前職業技術教學適應時代的發展與市場經濟的需求的現狀,尋求與社會發展及市場需求相適應的教學模式及培養方式迫在眉睫。21世紀是一個信息產業化的時代,這個時代要求學校所培養出來的人才不僅要具有較強的本專業的知識與技能,同時還應具有溝通、協作能力,對知識的終身構建能力。傳統的教學模式已不適應目前職業技術教育和社會發展的需求,建構主義的教學模式從根本上擺脫了傳統意義上的客觀主義教學模式。

        (一)在建構主義的教學模式下,學生的學習成為有意義的學習。促進了學生自主創新式學習能力的形成,學生能夠對自己所要達到的學習要求和目標有所認識,能夠自覺地安排學習計劃并能根據學習的要求有效地選擇自己的內容,對材料信息具有敏銳感受和理解的能力,并能根據自己的需要進行分類、

        (二)培養學生對問題獨立分析和解決能力。在這種模式下,學生能夠對所學習的內容能展開獨立思考、進行多向思維,能從多種角度分析問題,能夠創造性地運用所學到知識去探索新的問題,使自己的視野不斷拓寬。

        (三)確立個人的自我價值和社會責任感。在實踐的探索中,通過接觸社會實際,鍛煉自身能力,在相互交流的中,學會認真對待他人意見和建議,正確認識自我,學會與他人分享成果,學會理解和寬容,并有實現理想的愿望和責任感。

        (四)建構主義模式所建立的新型師生觀,促進了“雙師型”教師的發展。在這種模式下,教師所承擔的任務更為復雜,不但要教授學生專業基礎理論知識,同時還要承擔學生的工程技術指導任務。在這種情況下,教師也要不斷學習和實踐,接觸最前沿的理論和技術,才能適應職業教育的發展。

        (五)建構主義提倡的近于真實得教學“情境”創建,為實踐教學提供了理論指導,使校企聯合辦學和實習基地建設的實現成為可能。實習和實訓是職業技術教育的重要環節之一,學生只有不斷地參加實踐才能夠學以致用,發現能力的不足;而企業通過學生的實習和實訓,不僅帶來新的勞力,同時也帶來了新的理論觀點,增強了企業的活力。

        第5篇:激進建構主義的觀點范文

        建構主義理論的興起是在近一二十年,其思想淵源源自JeanPiaget、JeromeBruner、LevVygotsky、JohnDewey等人,目前該理論流派眾多,正如有人所言:有多少個建構主義者,就有多少種建構主義理論。從美國喬治亞大學教育學院組織的、有許多建構主義領域著名學者參加的“教育中的新認識論”系列研討會中可以看出,目前建構主義理論的主要流派有:激進建構主義、社會性建構主義、社會文認知的觀點、信息加工的建構主義、社會建構論和控制論系統,這些流派至少在以下三個方面有共同的觀點:第一,知識是主動建構的,而不是被動接受的;第二,知識只是個人經驗的合理化;第三,知識是個體與他人經由磋商并達成一致的社會建構。

        首先,建構主義理論認為,知識是個體主動建構的,而不是被動接受的。早在公元前六世紀,希臘哲學家芝諾芬尼(Xenophanes)就已認識到人不可能得到真知(有關上帝或世界的真理),因為人的所有知覺與判斷都會受到個人生活經驗和態度的影響;現代美國教育心理學家奧蘇倍爾(D.P.Ausubel,1978)也非常強調學習者先前知識經驗的作用,認為有意義的學習就是把新知識和原有知識聯系起來,將新知識納入學習者原有的認知結構之中。因此,如果沒有主體的主動建構,知識是不可能由別人傳遞給主體的,主體也不會對別人傳遞的知識原封不動地全部照收。主動的關鍵就在于主體會根據自己先前的知識經驗來衡量他人所提供的各種知識并賦予其意義,因而在教學活動中,傳統教學所認為的,可以通過教師的講解把知識的意義直接傳輸給學生是不可能的,知識的意義必須要靠學生根據其個人經驗主動建構。由此可看出,建構主義理論的這一觀點,頗具辯證法的思想,它非常強調人的主動性,同時由此也引伸出第二個觀點。因為個體先前的知識經驗畢竟是十分有限的,也就是說,我們是在根據自己有限的知識經驗來建構知識的意義,因而我們也就無法確定我們所建構出來的知識是否就是世界的最終寫照,所以建構主義理論認為,知識并不是說明世界的真理,而是個人經驗的合理化。

        其次,建構主義理論雖然強調知識是個體主動建構的,而且只是個人經驗的合理化,但這種建構也不是隨意的任意建構,而是需要與他人磋商并達成一致來不斷地加以調整和修正,在這個過程中不可避免地要受到當時社會文化因素的影響。

        二、建構主義的學習觀與教學觀

        (一)建構主義學習觀

        1.強調學習者的經驗。前文所及,建構主義理論認為知識是主體個人經驗的合理化,因而學習過程中,學習者先前的知識經驗是至關重要的;同時學習者也不是空著腦袋走進教室的,他們在日常生活中,在以往的學習中,已經形成了比較豐富的經驗,而且,有些問題他們即使還沒有接觸過,沒有現成的經驗,但當一旦接觸到這些問題,他們往往也會從有關的經驗出發,形成對這些問題的某種合乎邏輯的解釋。

        2.注重以學習者為中心。既然知識是個體主動建構的,無法通過教師的講解直接傳輸給學生,因此,學生必須主動地參與到整個學習過程,要根據自己先前的經驗來建構新知識的意義,這樣,傳統的老師“說”、學生“聽”的學習方式就不復存在。

        3.尊重個人意見。既然知識并不是說明世界的真理,只是個人經驗的合理化,因而建構主義理論主張不以正確錯誤來區分人們不同的知識概念。

        4.注重互動的學習方式。建構主義理論認為知識是個體與他人經由磋商并達成一致的社會建構,因此,科學的學習必須透過對話、溝通的方式,大家提出不同看法以刺激個體反省思考,在交互質疑辯證的過程中,以各種不同的方法解決問題,澄清所生的疑慮,逐漸形成正式的科學知識。

        (二)建構主義教學觀

        1.從學習者的經驗出發。教師在傳授科學知識之前應認真考慮學習者先前的(原有的)知識經驗,使要學習的科學知識落在學生可能的建構區范圍之內,并與學生的經驗緊密結合,只有這樣,才能引起學習者有意義的學習。

        2.角色的調整。教師在教學過程中不再是知識的提供者,而是一個“協助者”,要適時給學生機會,由學生自己去組合(combine)、批判(criticize)和澄清(clarify)新、舊知識的差異,進而再搭建起自己新的認知結構。

        3.布置良好的學習情境。教師是學習環境的建構者,在教學活動中應注重調整現有的教學材料、布置適當的問題情境,制造學習者在認知上的沖突以引起學習者的反省及思考出解決問題的方法,不能只是照本宣科。

        4.鼓勵學習者反省和思考。以建構主義理論為指導的教學應該鼓勵學習者對過去一直被認為是理所當然的知識,能夠再加以思考。在教學中則要提供適合學生經驗背景的教學順序以促使學習者對學習內容有建設性的理解。

        5.重視合作的學習方式。以建構主義理論為指導的教學方式應該是通過師生之間、同學之間充分的溝通互動、辯證協調、澄清以及再建構的過程來使學習者非正式的先前經驗更接近正式的科學知識,盡管整個教學過程可能要花費相當多的時間讓學習者自己去建構知識。

        綜上所述,在以建構主義理論為指導的教與學過程中,學習者必須自己通過主動的、互動的方式學習新的知識,教師不再是以自己的看法及課本現有的知識來直接教給學生,而是植根于學生的先前經驗的教學;而且,在建構主義理論的教學活動中,知識的建構并不只是發生在學生身上,老師同時也在建構自己的知識,在整個教學過程中,教師必須隨著教學情境的變化改變自己的知識和教學方式以適應學生的學習,此間,師生之間的情感、心智的學習活動彼此交融著。因此,以建構主義理論為指導的教師本身除了是教學者之外,同時也是一位學習者,這與我國教育傳統上所說的“教學相長”的觀點不謀而合。

        三、建構主義理論的啟示

        隨著國際競爭的日趨激烈,各國經濟、科技及至軍事的競爭,最終都將集中在人才的競爭,特別是創造性人才的競爭。創造性人才的培養與造就,靠的是教育,尤其是創造性的教育;也只有創造性的教育,才有可能培養出創造性的人才。因而教育最根本的目的應該是創新人才的培養,正如法國教育家斯普朗格所說的,教育的最終目的不是傳授已有的東西,而是要把人的創造力量誘導出來,將生命感、價值感喚醒,一直到精神生活運動的根。所謂的創造性教育,指的是在創造型學校管理和學校環境中,由創造型教師通過創造型教學方法培養出創造型學生的過程(林祟德,1999)。因此,創造性教育并不是專門設置的課程形式,而是滲透融合在教育思想、教育內容與教育方法中,通過對現有教育觀念、教育方法的改革來實現。

        (一)創造性的人才要靠創造型的教師和創造型的教學方法來培養與造就。應該看到,我們的教師在工作中是非常認真負責的,在教學方法的改革、教學內容的發展以及教育技術手段的革新上,不能不說是非常努力的,但教學效果卻收效甚微,尤其是在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方面尤為薄弱。根本的原因還是在于,在許多教師的心目中,知識是可以通過教師的講解直接傳遞的,學生只是知識的被動接受者;而且,他們的教學活動是以行為主義理論為指導的。

        在行為主義學派的學者們眼中(如:E.L.Thorndike、B.F.Skinner等),學習就是環境的刺激引發行為上的反應,并通過反復的嘗試錯誤最終在刺激與反應之間形成聯結的過程,而且人的行為可以分解為幾個主要成分并以量化的方式加以界定、觀察和測量。在這種思想指導下的教學,必然就是老師講解和學生聽講與練習的教學,因此,在教學活動中,教師按照教學進度的安排,把課本內容依次講解給學生聽,學生則通過上課專心聽講和課堂練習,以及課后作業來熟悉老師所講授的知識內容,而且在教師認為必要時,還會補充許多課外輔導材料和增加考試次數來提供大量的練習機會。因而,教師的任務就是如何通過自己的講解把知識傳遞給學生,也就是說,在教師的心目中,知識就是可以通過自己的講解直接傳輸給學生的(因此才會要求學生在課堂中要安靜、認真聽講);學生的任務就是除上課要認真聽老師講解外,還要通過大量的練習來熟悉老師所講授的知識內容(但這實際上從另一角度為“知識是不能直接傳遞”的論點提供佐證,試想,如果知識真的可以通過講解直接傳遞,為何還要大量的練習呢?),在這種教學方法下學生何來的創造性。因此,要培養學生的創造性,首先教師的科學哲學觀必須轉變,同時在教學方法上也要進行革新,在這方面,建構主義理論至少在以下幾個方面都是值得我們借鑒的。

        1·首先是教師角色的定位,教師不再是知識的灌輸者,應該是教學環境的設計者、學生學習的組織者和指導者,要從臺前退到幕后,從“演員”轉為“導演”。在建構主義理論中,教師被要求要以更寬廣的心胸、更圓融的溝通、更高超的教學技巧來協助學生主動建構自己的知識意義。

        2·在教學方法上,教師要運用各種方法,如:支架式教學法、拋錨式教學法、隨機進入教學法等,來促成學生主動建構的發生。

        3·在對學生學習成績的評價方面,在形式上不能只以紙筆測驗為主,除紙筆測驗外,還應采用學生日記檔案、觀察與討論記錄、小論文、實踐活動等評價方式,同時在評價的過程中師生之間也應就評價的內容、程序和標準等進行討論協商,使師生之間形成一種平等的合作關系,而非以往那種“裁判與運動員”的關系。

        第6篇:激進建構主義的觀點范文

        關鍵詞: 建構主義 英美文學 教學改革

        一、前言

        英美文學課程是高校英語專業的一門必修課程,其教學目標不僅在于傳授英美文學的專業知識,更強調培養學生

        的文化素質、人文精神和文學鑒賞、批評能力,是高校對英語專業學生開展素質教育的重要陣地。根據我國教育部2000年頒布的《高等學校英語專業教學大綱》的規定:“文學課程的教學目的在于培養學生閱讀、欣賞、理解英語文學原著的能力,掌握文學批評的基本知識和方法,通過閱讀和分析英美文學作品,促進學生語言基本功和人文素質的提高,增強學生對西方文學及文化的理解。”[1]從教學大綱的表述可以看出,大綱對于英美文學的教學提出了更高更全面的目標和要求,要想真正實現英美文學課傳授知識、培養能力、提高綜合素質的全方位教學目標,就必須在傳統的教學模式基礎上推行教學改革,尋求更加科學合理、更加適應新形勢要求的教學模式和教學方法。

        二、傳統的行為主義教學模式的反思

        傳統的英美文學教學模式建立在行為主義認識論的基礎之上,其在研究人類的行為時強調外部客觀環境與事件的作用。在教學方面,行為主義主張各種知識是不以人的主觀意志為轉移的客觀存在,學習的起因在于對外界刺激的反應,而學習的過程則是學習者被動地接受外界刺激并產生反應,從而持續的一個由外到內的灌輸的過程。行為主義在研究學習的過程時,不關心學習者對于外語客觀環境和事件刺激的內部心理反應和過程,因而忽略了學習者這一學習的重要環節和因素,未能充分調動和利用學習者的主觀能動性和學習積極性。

        在行為主義指導下的英美文學教學,由于教學設備、授課時數、教材內容等各方面原因,教師往往采取“一言堂”的授課方式,在整個課堂中學生很少有表達自我和主導學習過程的機會,而是被動地在教師的控制和支配中接受教師灌輸的關于文學史、文學理論、文學作品相關知識的一切既定內容,完全接受并以教師對于文學作品的理解作為標準。權威多、叛逆少;繼承多、創新少,“剩飯一遍一遍的炒,新鮮的東西于是越來越少”。甚至深受傳統教學影響的英美文學授課教師,在分析作者在完成某一作品時的心境時會給出學生“標準答案”。當然,不可否認,這些“標準答案”因為在某一研究領域已經成為主流觀點而具有較強的權威性,但“標準答案”的存在無疑限制了學生的思維,去探知一個本來是完全未知、莫衷一是的內心世界。這一做法嚴重束縛了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和學習知識、探索未知領域的積極性,導致學生養成了死記硬背、應付考試的不良習慣。除此以外,傳統的英美文學教學還有重語言教學輕文學教學、考試方式死板和評價方式落后等多種弊病。這些因素都直接影響著高校英語專業英美文學教學目標的實現和英語專業學生綜合素質的提高,亟待改革。

        三、建構主義的教學模式

        建構主義(constructivism)也被譯作結構主義,作為一種哲學和心理學理論,是在瑞士心理學家皮亞杰、前蘇

        聯心理學家維果茨基和美國著名教育心理學家布魯納等的學說和理論的基礎上最終形成和發展的。與行為主義不同,建構主義的核心在于對外在客觀世界的主觀解釋。

        在學習觀上,建構主義認為學習是學習者不斷內化心理表征的過程。因此,建構主義強調學習者的主動建構在學習過程中所起到的重要作用,認為學習者是對外在客觀環境和其他信息刺激進行加工的主體,其在學習的過程中是個知識意義的主動建構者,教師則是學習者進行信息加工和意義建構過程中的幫助者、促進者和主導者,而不是客觀知識的灌輸者。在教學觀念上,建構主義強調,知識并非以客觀實體的形式存在于個體之外,也不是對現實的純粹客觀的反映和準確的表述,任何一種作為知識載體的符號系統也不是絕對真實的表征,而只是人民對客觀世界的一種主觀解釋或假說,不是問題的最終答案,其必將隨著人們認識程度的深入而不斷地發展變化,最終被新的解釋和假說所取代。[2]同時,建構主義教學觀指導下的教學目的也發生了變化,其旨在督促和引導學生獨立思考、主動建構,使學生學會以發散性和開放性思維,從不同的角度思考和解決問題,從而能在學科領域內鑒別和分析多種不同觀點,而非形成固有的單一角度的標準化答案。建構主義的教學理念與現有的以學生為中心(student-centered)的教育理念相契合;同時,激發英美文學專業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培養其發散性和開放性思維,有利于實現文化的多元化。

        四、建構主義教學觀指導下的英美文學教學

        為了適應新形勢對于高校英美文學教學的要求,應對日益激烈的國際和國內人才競爭,我國高校英語專業的英美

        文學教學,應當在建構主義教學觀指導下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改革:

        1.從以“教”為中心轉變為以“學”為中心。建構主義的教學模式提倡教師主導的以學生為中心的學習過程,其主張利用情境、協作、會話等建構主義的學習環境要素,充分激發學生的主動性、積極性和首創精神,從而使其有效地實現對知識意義的主動建構。因此,在教學過程中,應當實現從“教”為中心到以“學”為中心的重要轉變,注重學習者的主體地位和重要作用。

        在建構主義的教學模式中,支架式教學是其中一種比較成熟而又得到普遍認可的教學方法。這一教學方法是以前蘇聯著名心理學家維果茨基的“最近發展區”理論為依據的,其實質是利用某種概念框架作為學習過程中的腳手架,并通過這種腳手架的支撐作用將學生的智力從一個水平提升到另一個更高的水平。支架式教學主要包括搭腳手架、進入情境、獨立探索、協作學習、效果評價等主要環節。支架式教學方法是建構主義教學模式中教師與學生之間的關系的最佳體現,即學生是學習的主體、知識意義的主動建構者,而教師則是輔助者,是腳手架的搭建者、情境的創設者、探索和協作的引導者、效果評價的實施者。要有效地利用支架式教學方法,一方面必須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熱情、注重學生的主體價值,另一方面應當正確看待教師的作用。英美文學課程的特點決定了教師在學生重構知識的過程中將發揮重要的引導與促進作用,其首先需要引導學生掌握基本而全面的英美文學知識,調動以往的知識儲備,并提供豐富充足的學習資源;其次,創設真實、形象直觀的學習情境,為學生的學習提供“腳手架”;再次,充分調動學生的主動性、積極性,并逐步引導學生掌握學習過程的主導權;最后,建立科學合理的評價方式,與建構主義的教學模式相適應,從而引導學生掌握學習的重點,改變學習策略。

        2.注重多角度的意義探討,提倡開放性思維。建構主義的另一個重要的教學方法是“隨機進入教學”。所謂隨機進入教學,指的是讓學習者隨意通過不同途徑、不同方式進入相同教學內容的學習,從而獲得對同一事物或同一問題的多方面的人事和理解。[3]“隨機進入教學”主要包括創設情境、隨機進入學習、思維發展訓練、協作學習、效果評價等主要環節。這一方法的宗旨是培養和提高學習者的理解能力和知識遷移能力(即靈活運用所學知識的能力)。在英美文學教學中強調“多角度意義探討”并不意味著對文學作品相關知識的簡單重復,其目的在于通過改變每次教學的情境和研究的角度,使學生獲得對于學習對象全貌的理解和掌握,提高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3.構建科學的評價方式。從“支架式教學”和“隨機進入教學”兩個建構主義的重要教學方法來看,效果評價都是學習的重要環節之一。傳統的學習評價方式為單一閉卷考試的形式,這種評價方式屬于終結性評價方式,與建構主義的教學模式并不契合。建構主義教學模式指導下的效果評價方式,應當涵蓋學習的全過程,即包括形成性評價和終結性評價兩種方式。形成性評價應當包括學生平時的出勤、小組協作學習的表現、課程論文、課堂參與程度和作業完成情況等內容,而終結性的評價方式也應當在試題形式上改革,著重考察學生的獨立思考、創新精神及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四、結語

        在我國經濟和社會飛速發展的今天,各行各業對于英語專業人才的要求越來越高,而英美文學課程作為高校英語專業的必修課,應當肩負起培養優秀外語專業人才的歷史使命,以建構主義理論為指導,加快課程和教學改革的步伐和力度,嚴格按照教學大綱的要求,努力培養適應時代需求的高素質外語人才。

        參考文獻:

        [1]高等學校外語專業教學指導委員會英語組.高等學校英語專業英語教學大綱.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2000.

        [2]趙文學.建構主義觀照下的英語教學改革.昌吉學院學報,2006,(1).

        [3]張曉舸.建構主義教學觀與英美文學教學.現代大學教育,2005,(1).

        [4]黃若妤.建構主義與多媒體外語教學模式.外語電化教學,2000,(2).

        [5]Kafai,Y.,Resnik,M.Constructivism in practice:Designing,thinking and Learing in a Digital World,1996.

        第7篇:激進建構主義的觀點范文

        關鍵詞:默會知識;理論主體;實踐主體

        一、引言

        課程是學校教育的基石和核心載體;知識是課程的內核,秉承什么樣的知識論就會有什么樣的課程觀和教學觀。每一次課程改革都是在特定的知識觀的指導下展開的,課程變革的歷史深刻反映知識觀的變化歷程。我國新一輪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的理論依據就是知識觀的變革。而波蘭尼的默會知識理論和建構主義知識論凸顯知識論中“人”在知識建構過程中的主體性地位,重視主客體間的互動和對話,對正確理解教學理論和教學實踐之間的辯證關系意義重大。

        哲學認為:理論來自于實踐,是對實踐的高度凝練和概括,同時理論由于高度的抽象性又高于實踐,指導實踐;但理論必須接受實踐的反復檢驗,才能得到不斷地成長與發展,從而更好地指導實踐。哲學關于理論和實踐之間辯證關系的表述,對于我們科學辯證地認識教學理論和教學實踐之間的關系有著重要的理論指導意義。

        教學實踐為教學理論提供了豐富的土壤,教學實踐是教學理論的基礎,是教學理論的產生根源。教學理論有待教學實踐的檢驗、支撐、豐富與發展,沒有豐富且廣泛的教學實踐,教學理論只會淪為空洞的理論和無聊的文字游戲。教學理論為教學實踐提供了一個總體的指導原則,缺乏教學理論引領的教學實踐如無頭蒼蠅,缺少的是理性,更多的是盲動,易誤入歧途。因為,緊緊把握時代特點的教學理論可以激發和促進教學實踐主體不斷反思、不斷試錯,牢牢把握教學實踐的方向,推動教學實踐進一步深化。

        因而,教學理論和教學實踐是一種辯證統一、相輔相成、相互滋養的關系,但同時我們也要認識到由于教學理論的本質屬性和自身所具有的層次性,必然導致教學理論與教學實踐之間存在著一定的鴻溝和張力。

        第一,教學理論的高度抽象性決定了它與教學實踐之間必然存在著一定的距離。教學理論的抽象程度越高,離教學實踐之間的距離也就越遠,同時教學理論對教學實踐的指導作用,需要經過諸多中介因素,如思想、觀念、認識水平等。

        如果教學理論和教學實踐之間沒有這樣的鴻溝與差距,教學理論與教學實踐之間的區別與界限也就消失了,理論也就失去了存在的可能性。因此,教學理論的高度抽象性決定教學理論必須擁有自己的理論高度,方能對教學實踐有所指導。

        而教學理論的概括性和抽象性是以犧牲教學實踐的豐富性和情境性為代價的,忽略了眾多的事實與細節,因而教學理論研究不能像自然科學那樣,采用邏輯實證主義的方法簡單再現和還原人類豐富甚至高度個性化的教育實踐活動。

        第二,教學理論的層次性導致教學理論與教學實踐之間存在著一定的距離。葉瀾把不同的教學理論劃分為三個不同的水平層次。其一就是初級水平的教學理論,即正確描述簡單再現實踐本身的教學理論。通過符號化的描述使該理論區別于教學實踐,從而脫離了實踐主體獨立存在。其二就是關于對實踐進行注釋的教學理論,揭示教學實踐中的各種因果關系和相關性關系。其三就是旨在歸結某類實踐規律的教學理論,屬于最高層次的理論。理論的不同層次性決定了我們不能粗暴地采用一種簡單標準來衡量教學理論的指導作用。因此,不同層次的教學理論具有不同的功能和不同的指導范圍,對教學理論層次認知的錯誤會導致對教學實踐指導作用的錯位。

        因此,教學理論和教學實踐之間必然存在著一定的鴻溝,即一定的張力,但這種張力必須是合理的、適當的。這需要理論主體對教學理論做適度的概括和抽象,同時也需要實踐主體學會科學合理地借鑒教學理論,將教學理論和教學實踐之間的張力控制在科學合理的范圍之內,避免使二者之間出現扭曲、錯位甚至是關系斷裂。

        二、魍橙鮮堵巰碌慕萄Ю礪酆徒萄實踐關系的弊病

        傳統客觀主義認識論認為,知識是客觀的,科學是知識的代表和典范,科學的使命是發現與客觀實在相符合的價值中立的客觀真理,只有極少數人掌握著真理,廣大人民群眾只是接受和傳播他們所發現的真理。這必然導致客觀主義認識論下的教學理論和教學實踐的關系是一種純粹的指導與被指導的關系,教學理論很容易被教條化,成為一種封閉的教學理論,甚至有可能把教學理論和教學實踐的關系演變為控制與被控制的關系。

        因此,針對教學理論和教學實踐的指導與被指導的關系,出現了“質疑論”和“終結論”。他們認為“‘教學理論指導教學實踐’命題存在著認識上的偏誤和邏輯前提的失限”。教學理論有高低之分,甚至正誤之分,教學理論必須經過實踐主體的消化吸收、創新突破,其指導作用才能得以實現。更有甚者部分學者把“指導”演變成了“控制”。因此,部分學者指出在教學理論和教學實踐研究中應避免出現萬能的上帝、放之四海而皆準的指令,研究者需要根除其內心深處自我欺騙式自我保護本能,同時認識到世界的多元性和復雜性,反對經典科學的本質論、還原論和因果思維方式,在教育科學領域倡導復雜的、非線性、整體性、跨學科的思維方式,避免絕對化和二元對立的錯誤思維。

        針對教條主義和官僚作風導致教學理論和教學實踐之間的指導關系演變為控制與被控制的關系, “質疑論”和“終結論”學者憂心忡忡,顯示了廣大學者的社會責任感,但不能抓住一點不及其余,轉而“懷疑”、否認甚至“終結”教學理論和教學實踐的指導與被指導的關系,過于偏激,有因噎廢食之嫌,作為有社會責任感的學者,更應該提高自己的理論素養,辯證分析教學理論和教學實踐之間的動態互動關系,既要承認教學理論對教學實踐的重要指導作用,又要堅持兩者之間辯證統一、相輔相成、相互滋養、相互依存的關系,避免教學理論和教學實踐之間出現兩張皮的脫節現象。

        教學理論與教學實踐之間是如何才能建立一種良性辯證關系?兩者之間是單向線性關系、雙向互動關系抑或中介介入關系?要確立二者之間的關系,必須認識到教學理論與教學實踐的關系與作為認識主體和實踐主體的人密切相關,教育研究工作必須把研究重心置于研究主體和實踐主體身上。

        三、默會知識論和社會建構主義知識論建立起教學理論和教學實踐之間的橋梁

        英國哲學家邁克爾?波蘭尼在對實證主義和客觀主義認識論的批判基礎上,提出他著名的認識論命題:我們知道的多于我們能言說的。基于此,波蘭尼認為除了“顯性知識”之外,還存在一種“默會知識”(tacit knowledge)。即他把人類知識分為兩大類,通常所說的知識是通過用言傳、書面文字、數學公式系統表述的知識,即顯性知識,此外,還有一種知識是不能被語言文字、符號進行邏輯表述的,波蘭尼稱之為默會知識。顯性知識和默會知識論兩者之間存在著顯著的差別,如顯性知識可以通過語言、書面形式進行傳播,具有公共性,可以通過正規的方式在個體之間進行傳播。而默會知識則很難通過語言、書面形式或符號進行說明和傳播,不具有公共性。正是由于默會知識不具有公共性,導致教學理論主體在表達教學理論時天生就有其難以完全達意的特點,同時實踐主體也因默會知識的非公共性,難以準確把握教學理論的特點和實質,其結果必然導致教學理論與教學實踐之間存在著一定的鴻溝。但這并不意味著教學理論與教學實踐之間的鴻溝不可逾越,默會知識本質上是一種理解力,是一種領會、把握、重組經驗,以期達到對經驗進行理性控制并最終實現頓悟的能力。這就需要研究者在具體的理論與實踐環境中積極的感知世界、辨別差異和澄清事物的本質,充分發揮理論主體和實踐主體 “人”的主體性地位。同時,波蘭尼指出,“默會知識是自足的,而明確知識則必須依賴于被默會地理解和運用。因此,所有的知識不是默會知識就是植根于默會知識。一種完全明確的知識是不可思議的”,即知識的本質是默會的。

        這從根本上顛覆了幾千年以來依賴書面和口頭方式進行知識和文化傳承的合理性。因此,不僅要重視一定量的有意義的接受式學習,促進公共知識的體系化,同時注重公共知識通過團隊工作、做中學內化為個體知識,個體知識通過類比和隱喻外顯為公共知識以及通過分享、示范、做中學來實現個體知識之間的相互轉化。重視實踐、重視參與、融入共同體的文化歷史當中,加強主客體間的互動和對話,是默會知識獲得的根本途徑。

        繼波蘭尼之后的建構主義認識論是對默會知識論的繼承和發展,該理論認為:知識是個體建構的,它內在與個體心靈中,而不是外在于世界中,科學是一種開創意義的高級心理活動,通過感知、理解、直覺判斷,同時也不可避免地帶有個人的偏好、情感,并經過個體人的認知系統和價值觀念的過濾,主張知識是主體和客體在相互作用過程中主動建構的和內部生成的。

        而起源于哲學和心理學的建構主義知識論是涉及哲學、認知科學、心理學和社會科學的綜合性理論,是當代西方社會一種占主流地位的教學思想,對教育領域內的學習觀、教學觀、師生觀、評估觀產生了革命性的沖擊。建構主義知識論是知識領域內的一場劃時代的革命,是對傳統知識觀的揚棄和超越,強調學習者個人經驗及履歷和社會文化大背景的重要性,重視學習者對知識主體建構的重要性。因此,建構主義知識論強調在課堂教學過程中要發揮學生的積極性和主動性,注重合作分享,因為課堂教學不是簡單的知識傳授,不是簡單的“告訴”與“被告訴”的過程。

        現代建構主義流派眾多,但最具代表性的大致有三大主要流派:個人建構主義、激進的建構主義和社會建構主義,而社會建構主義是在補充、發展和修正個人建構主義和激進的建構主義基礎上發展起來,并逐漸成為建構主義理論的主流。

        現代建構主義知識論主要源于皮亞杰(Piaget)的認知發展理論、維果斯基(Vygotsky)的社會建構理論、庫恩(Kuhn)的范式理論。這些理論為建構主義理論提供了哲學基礎和心理學基礎。皮亞杰的認知建構主義思想認為人的認知圖式是結構與建構的統一,認知圖式的建構過程是通過“同化”和“順應”而不斷發展以適應新的環境的。而維果茨基社會建構理論強調社會文化在心理發展中的作用。庫恩的范式理論認為科學世界是主觀約定的世界,“范式”并不是客觀世界必然的知識。

        建構主義知識論觀點如下:從知識的本質上看,知識是客觀世界的一種假說、一種解釋,并不是絕對真理和終極答案,知識必將隨著人類認識的深化而不斷改寫和深化;從教學觀上來看,注重整體化學習,注重大概念及情景的設定,注重跨學科能力的培養,注重問題的探究和學生的興趣,以學生為中心;在學習觀上,主張基于互動、批判性思維為主、以小組活動為主建構學生知識,主張教師與學生互動對話,幫助學生建構知識,教師是學生學習過程中的支持者、協商者、互動者和促進者;在評估策略上,主張評估策略多元化注重過程性評估,比如學生作品的收集和檔案袋的管理等。從知識的來源和獲取方式看,建構主義知識論認為知識的獲得并不是通過移植而得到的,學習者也不是被動灌輸的空容器或者電腦磁盤,學習者的學習是基于自身已有的知識和經驗主動建構新知識。這一觀點正好與英國批判理性主義哲學家波普爾的知識觀遙相呼應。波普爾在其《科學發現的邏輯》一書中提出了科學知識增長和科學發展模式的學說,科學就是在“問題―推測―證偽―問題”這種模式中無限循環前進的。

        總之,建構主義知識論認為知識的獲取必須通過學習者發揮主體能動作用,置身于廣泛的社會文化大背景,加強與他人的交往互動,通過合作性學習來建構知識。這一觀點主要從知識的主體構成(個體知識和公共知識)這一向度來理解知識的基本屬性,即強調知識的個人性和社會性之間的彼此互動和相互轉化。社會建構主義知識論繼承和發展了波蘭尼的默會知識論。二者都承認個人因素和社會因素對于知識的影響,默會知識論強調個人因素,社會建構主義知識論則強調社會文化因素。社會建構主義知識論和默會知識論都強調知識的個人性與社會性之間的互動,個體知識與公共知識之間的辯證關系,因此它在知識觀上與默會知識論有著異曲同工之妙。

        在傳統知識論為基礎的教育模式中,個體知識受到壓抑,過分注重公共知識的傳遞。固然,公共知識在保證知識的系統化、可傳遞性等方面意義重大,但它過分強調知識的公共屬性和客觀性,而忽視乃至否認知識的個體屬性,把知識僅僅看成是社會的公共產物,個體知識則被排除在外。隨著現代科學知識“客觀性”標準的被證偽和現代知識論中知識的“文化性”標準的提出,個體知識理論的提出顯然有其重要的現實意義,一方面凸顯了知識論中“人”在知識創新中的主體性地位,另一方面順應了當今時代個體知識和公共知識并重的教育發展的潮流。

        正如余文森所言,認識運動是一個辯證過程:從實踐到認識,從認識到實踐,實踐、認識、再實踐、再認識、不斷反復以至無窮。同理,由個體知識公共知識個體知識公共知識……無限轉化、提升,以至無窮。這正是人類知識產生、發展、進化的基本途徑??梢姡瑫R論和社會建構主義知識論更注重理論主體和實踐主體的能動作用,以及主客體之間的相互作用,強調個體知識和公共知識之間的互動和相互轉化的知識觀與認識論是一脈相承的。

        四、對當前課程改革的啟示

        總之,教學理論是理論主體在特定的時代背景下對已有的教學實踐總結、提煉、提升的成果,凝聚著教W理論主體的智慧,其中必然有教學理論主體對教學實踐的主觀認識或者主觀評價,具有自身的局限性和時代的烙印,但它作為一種體系化的教育思想會給教學實踐主體以啟迪;教學實踐的主體必須通過自身的消化吸收、創新突破來指導教學實踐,而不是簡單地拿來主義。分析教學理論提出的歷史背景,以及新的時代背景下該如何恰當地引入教學理論,讓教學理論與時俱進,這都應成為每一位教學實踐主體認真思考的問題。廣大教育戰線的理論工作者和實踐工作者應盡快從傳統知識觀向新的知識觀轉型,盡快轉變角色,通過主客體之間的相互作用來協調教學理論和教學實踐之間良性循環的關系,從單純的課程的實施者轉變為課程的研究者、開發者和實施者,不斷提高自己的理論素養。

        參考文獻:

        [1]葉瀾.教育研究方法論初探[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9:160-161.

        [2]彭澤平.對教育理論功能的審視和思考[J].教育研究,2002(9).

        [3]Michael Polanyi. Knowing and Being[M].Chicago: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1969:144.

        [4]駱長捷.試析默會知識論的辯證性內涵――兼談默會知識論對社建構主義的影響及二者關系[D].上海:上海大學,2007:33-43.

        第8篇:激進建構主義的觀點范文

        論文關鍵詞:SSK;實驗室研究;社會建構論

        20世紀70年代興起的科學知識社會學代替了默頓的科學社會學,并以其激進的社會建構論知識主張在學術界引起了很大的反響。盡管科學知識社會學的目標是要揭示科學知識是社會地建構起來的,但研究進路卻是多元的,先后出現了以巴恩斯、布魯爾為代表的愛丁堡學派和以科林斯、平奇、特拉維斯為代表的巴斯學派的科學爭論研究;以拉都爾、伍爾加、謝廷娜為代表的實驗室研究;以馬爾凱和他的約克小組為代表的文本與話語分析研究。這些都是科學知識社會學的主要研究場點,但實驗室研究在這些研究場點中是較少受到批判的一種,且它與科學知識社會學社會建構論主張有著密切的聯系,是實現SSK目標的重要途徑。鑒于實驗室研究在科學知識社會學中的重要地位,本文擬就其研究的基本理論策略、研究方法、主要代表人物及研究進路進行敘述并作簡要評價。

        一、從傳統知識觀到社會建構論

        科學知識社會學把實驗室研究引人其研究范圍并作為重要研究場點是與整個科學知識的認識轉向有關的,它是傳統的知識觀和科學標準受到普遍的懷疑和挑戰的結果。傳統的知識觀認為,知識是對自然界的客觀描述,科學是由自然界決定的,人只是被動地反映自然;科學知識是被證明為真的命題,是客觀的、標準的、具有普遍有效性的,不帶有任何主觀性和直覺的成分,也與社會因素無關。而科學知識社會學則一反傳統的把科學知識看作“自然之鏡”的觀點,認為原先被認為是純粹的、客觀合理的科學知識實際上是社會建構的產物,科學更多的是社會建構性的,而不是描述性的。自然在知識的產生及確定其真理性的問題上是無發言權的,正如科林斯所說的:“在科學知識的建構中,自然世界只起很小的作用或不起作用。

        1962年庫恩的《科學革命的結構》一書開拓了對科學的社會學研究的新視野,其知識的社會學轉向的主要含義說明,知識不再是純粹真理的載體,而包含了許多社會的因素,對知識的研究必須置于一個廣闊的社會歷史背景之下??茖W知識社會學承襲了庫恩的社會學研究傳統并對其進行激進的解讀,把實驗室研究提高到一個戰略地位,這是與科學知識社會學的目標綱領分不開的。科學知識社會學的全部工作重心是說明科學知識的認識因素與社會因素的結合,說明在科學知識的形成過程中無不包含著社會方面的成分。為了揭示科學知識的社會構成,打開“既成科學”的黑箱,一些人繼承庫恩的相對主義認識論,選擇案例進行爭論研究,認為知識社會學應當公平同等地對待真理與謬誤、理性與非理性、成功與失敗,這些對立的兩方面都應當得到說明,從而認為科學知識是科學共同體談判和妥協的結果;一些人把文本與話語作為分析單元,更多地采用了符號學、修辭學、解釋學和文學批評的理論和方法;一些人則走進實驗室對科學家的日常生活實踐進行人類學方法研究,通過觀察科學家做了些什么、怎么做來揭示知識的制造過程。真正能夠更好地貫徹SSK社會建構論主張的正是后者,因為科學知識社會學“主要研究科學對象如何在實驗室中被生產出來,而不是事實如何被保存于關于自然的科學陳述過程中”。

        二、知識的實驗室制造

        實驗室研究是人類學方法(民族志方法)在科學社會學研究中的創造性運用。它最早起源于人們對化學、高等物理學、生物學、生物化學、神經心理學和野生生態學的觀察報告,與科學知識社會學的社會建構論有著密切的聯系。20世紀80年代初,一度成為科學知識社會學社會建構論的主要研究進路并成為科學知識社會學的著名亞綱領。

        20世紀60年代,美國社會學家斯華茨在加州大學實驗室、加拿大人類學家安德森在費米實驗室,最早將人類學的田野調查方法運用于“實驗室研究”,但他們的工作沒有重視實驗室的常規實踐,沒有對科學家的日常生活及交談進行分析。80年代實驗室研究迅猛增長,形成了一個強大的人類學領域。其中,拉都爾和伍爾加、謝廷娜的研究成果最為顯著。他們用人類學的民族志方法研究知識哲學和知識社會學的問題,把實驗室看作原始部落,對之直接觀察和描述,獲得豐富的資料,包括筆錄、實室論文分析、實驗室成員的手稿、通信、談話、備忘錄和其它由實驗室科學家們提供的資料。

        從1975年10月到1977年8月,拉都爾以陌生人的身份去薩爾克研究所參與觀察,并根據調查的資料寫成著名的《實驗室生活》。在此書中,他描述了實驗室內部的分工及操作的流程,描述了科學知識是怎樣在實驗室內被建構出來的,科學家應該怎樣說明這些建構。他把個制造現代文明的新“部落”看成是“文學銘”系統。認為“人類活動是一種銘文的活動,

        類歷史應當看作是一套碑銘整體”。文學銘寫暗示了科學實踐主要是一種文學的和解釋的勸服活動,科學事實是以書面陳述的形式被建構、傳播和評價的。拉都爾和伍爾加認為科學家所研究的不是事實本身,而是由技術人員在實驗中得出的經驗陳述??茖W家就是要勸說論文的讀者相信,他的陳述應當被接受為事實。

        如何才能使陳述被接受為事實,這就需要進行爭論,其“成功與否要取決于該爭論場中的人數、觀點和立場、作者的個性和他所屬的機構,以及論文本身的風格等”。這就是說,自然事實是科學家根據實驗制造出來的數據進行爭論的結果,實在是爭論解決的結果而不是其原因,即事實是科學家進行實驗和磋商的結果。

        拉都爾和伍爾加非常重視環境在科學實踐中的重要作用。他們認為,環境不是像過去被認為的那樣與科學實踐是不相干的,環境不但影響對科學事實的建構,而且整個科學就是由環境制作而成的。環境與科學實踐是不可分的、一體的。環境決定著科學家的地位、生活、工作、行為及實驗室的儀器、設備、實驗對象、材料來源,從而決定著所生產出的產品,并且環境是不確定的,可變的,有很大的權宜性。

        對實驗室場點進行研究的另一位著名代表人物是謝廷娜。她于1976年10月至1977年10月對伯克利加利福尼亞大學研究中心進行了為期一年的田野調查。她通過日常觀察、訪談、收集實驗室備忘錄、論文手稿和相關出版物,積累了豐富的材料。謝廷娜與拉都爾和伍爾加一樣,主張對實驗室知識生產實踐進行研究。在建構主義論題上,她認為,“它把現實的總體看成是裝配而成的,現實的齊一性是異質的,現實的光滑外表包裹著一種內在結構。對建構主義者來說,不存在最初的、未加掩飾的事實”。但她更強調科學的復雜性,認為科學是一個復雜的系統,科學家也處于不同的環境之中,因而實驗室知識的生產也具有不確定性。在《知識的制造》這本書中,謝廷娜表述了她的經驗的建構主義認識論思想。她把實驗室比作是生產知識的工廠,認為知識是在實驗室中人為地生產出來的。實驗室里的一切都人工化了。實驗儀器、工具是早已制造好的,實驗對象也是經過精心挑選或人工培育出來的,因而產品(知識)也就無涉于自然,完全是人工制造出來的。她還認為知識的生產過程是決策負荷的,科學實踐中包含著選擇機制。它貫穿于整個知識生產過程和結果之中。

        實驗室研究從發生學視角對科學知識的生產進行分析,著重從內部探討了科學知識形成的實踐過程,實現了科學知識社會學從宏觀到微觀的視角轉換。在這種轉換中,科學家的主體主動性得以突顯,而不是被動地受環境的約束,直觀地描述客觀外在世界。他們認為實驗室研究場點的開辟為打開科學“黑箱”找到了一把新的鑰匙。實驗室研究的最顯著的特點是研究者能直接觀察到科學家日常實踐的微觀互動過程,探究科學知識是如何在特定的時間、空間內被具體地生產出來的。從而揭示了科學家的研究活動不僅“介入”了自然界,而且也深深地“介入”了社會世界,科學知識本身是一種文化存在而不是被“發現”的自然給定。

        三、評價

        科學知識社會學實驗室研究是社會建構論的重要組成部分,對其進行研究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一方面,在批判傳統的科學觀方面具有重要的意義;另一方面,盡管它在所有的研究場點中是較少受到批判的,但它與其它研究場點一樣,面臨著自身無法克服的問題和困難。

        通過研究,可以發現其優點和不足,以便為我們找到科學的方法論提供新的思維視角。社會學家通過對實驗室的研究發現科學知識的生產是受到社會各利益團體制約的,如政府、工商界、出版界、科學基金組織、慈善機構等。這一點,對批判傳統的、與社會因素無關、價值無涉、情感中立的科學觀,打破對科學的盲目崇拜和科學霸權,有著積極的意義并取得了顯著的成果。知識的形成是一個歷史過程,其中必定包含著社會、政治、經濟、文化、思想等各種因素。如果知識的研究忽視了這些社會的組成部分,就會導致對虛妄的研究。傳統的知識觀把知識看作是自然的給定,這是一種祛魅的世界觀。它排斥了自由、價值,崇尚物質主義、決定論、還原論及虛無主義。這種知識理性的無限擴張及對科學方法的無限信仰,導致了主體對自身歷史存在的“自我遺忘”。也就是說,它失去了主體的性質。實際上,知識本身就是社會的一個性質。這就是建構論者所主張的,也是其得以迅速發展的原因。

        社會學家通過對實驗室的考查發現,實驗室“實在”是社會建構的,即實驗所需要的一切都是社會建構的。這一視角的切人非常新穎,但問題是這種建構的成分有多大,實驗者可以根據需要挑選儀器、對象、原料,這是一個建構過程,但被挑選出來的一切又是否是被建構的呢?即使所有的“實在”的建構性都比較強,那么,必定無疑,實驗產品——知識,也是建構的,這樣知識的確證無誤的程度就要大打折扣了。

        因為沒有了客觀性,所有的知識都是社會建構出來的,也就不存在普遍有效的評判知識的標準,知識也就不存在了。從另一個方面講,每個實驗室都有自己的建構體制,即使它們所使用的儀器、對象、材料,物理環境及人力資源都是一樣的,得出的結論也是完全不相同的。按照庫恩的“范式”的不可通約性,所有的知識就不具有可比性了,那么知識不就成了誰說了都算、“怎么都行”了嗎?可見建構主義者在這一點上走得太遠了。

        第9篇:激進建構主義的觀點范文

        經驗主義認為知識產生于觀察和感覺,其理論起源可以上溯到古希臘的恩貝多克勒(Empedocles)。在西方哲學長河中,長期以來,經驗主義與理性主義持續進行著此消彼長的辯論與斗爭,直到康德(I.Kant)折中主義的創生,二者的斗爭才趨于緩和。培根(F.Bacon)、密爾(J.S.Mill)和休謨(D.Hume)等在經驗主義的發展歷程中做出了開拓性的貢獻,洛克(J.Locke)是經驗主義的集大成者,他在《人類理解論》中講到:“人們的全部知識是建立在經驗上面;知識歸根到底都是來源于經驗的”。[4]康納利的敘事課程思想屬于溫和的經驗主義,其不同于維也納邏輯實證主義學派激進的經驗主義思想,其關注于當下,關注于現場,關注于人的情感,“經驗是教育的首要因素”是他在1988年提出的研究信條。[5]而在當時,教育研究的主要任務是提供路徑,為專業教師提供教學技術,使其盡可能快地走上教育研究所提供的道路,教師所希望得到的是標準化、最優化、可測量的教學方案。如此表明,當時北美的教育發展依然處在工業模式、行為主義、效率思想和工具理性的理論支配中,經驗敘事思想的提出無疑是對傳統模式的背叛和挑戰。當然,康納利理論的產生并不是突發奇想,其既是對當時派納(W.Pinar)“理解課程”思想的呼應,更是對前期杜威“經驗理論”的重新解讀??导{利認為:“人類經驗基本上是故事經驗,人類不僅依賴故事而生,而且是故事的組織者”。之所以引入敘事研究是因為“寫的好的故事接近于經驗,因為它們是人類經驗的表述,同時它們也接近于理論,因為它們給出的敘事對參與者和讀者有教育意義”。[6]如此革命性的“藝術創新”著實把教育研究從單純的構建理論、組合套路的堅硬領地帶入了一個“宣揚故事”的清新空間。敘事研究是把自己過去教育生活中司空見慣的幽微細節重新審視,去發現其中蘊藏的教育意涵,從而把作為敘事者的教師自身的思維觸角引向自我教育的深層空間,使看似平淡的日常生活顯現出并不平凡的教育意義。如是,作為教育敘事的研究者要深入實地,進入一線教師的工作領地,去聆聽教師的經驗敘事,獲知教師生活中的隱喻、他們的理解方式及鮮活故事,獲得一些帶有臉譜的教育圖景和地方性知識等的“軟性資料”,最終形成一些理解、感悟和見之于更廣大讀者的研究文本??傊瑪⑹卵芯繛榻逃芯刻峁┝艘环N新的知識理念和研究模式,隨著世界范圍內學者們的熱切關注和廣泛參與,它已經被確立了合法地位。如此不但使教師個體經驗、個性特征和個體經歷等到合理展示,而且更為重要是豐滿了教育界的課程觀與教學觀。

        二、現象學

        (一)現象學的源流現象學是20世紀以來在西方流行的一種哲學思潮,由胡塞爾(E.G.A.Husserl)所創立?,F象學不是一套內容固定的學說,而是一種通過“直接的認識”來描述現象的研究方法。現象學雖然關注于表面現象,但卻著眼于人的“精神”和“意識”等內在現象。現象學思潮至今已歷經了三個發展時期:胡塞爾現象學時期、存在主義現象學時期和綜合研究時期。胡塞爾之外,海德格爾(M.Heidegger)、伽達默爾(H.Gadamer)、薩特(J.Sartre)、梅洛-龐蒂(M.Merleau-Ponty)、施萊爾馬赫(F.Schleiermacher)、狄爾泰(W.Dilthey)和舒茨(A.Schutz)是現象學研究界的核心人物?,F象學主要通過直接、細微的內省分析,以澄清含混的經驗,從而獲得各種不同具體經驗間的不變部分,即現象本質。同時通過“主體間關系體”來完成個人生活世界向共同世界的過渡。

        (二)康納利現象學思想的形成過程及特征從地緣關系上看,由于同屬于加拿大的學術核心,康納利與馬克斯•范梅南(M.Manen)有著較多的學術往來,且克蘭迪寧與范梅南是阿爾伯塔大學課程與教學研究院的同事,他們相互之間的相互影響更是比較深厚的。教育現象學研究最早是由范梅南在北美發起的,康納利和克蘭迪寧都強調“現象”“情景”,關注“情感”“智慧”,注重“情誼”和“精神”。因此,有學者把康納利與克蘭迪寧在教師實踐性知識上的研究稱為“現象學范式的教師知識研究”。[7]康納利明確指出敘事研究就是現象研究,敘事研究本身也是一種現象。其敘事課程思想比較接近于現象學體系中的解釋學和民俗志理論。因為其敘述研究不僅關注于人類的經驗,更在于它的經驗理解與意義揭示,其力圖把敘事置于歷史知識的背景中,通過合理的表達來喚起別人的理解??导{利認為教師的生活需要“理解”,“理解”是關乎人類事件的日常知識之經驗形式,人們在日常生活中從一開始就把世界解釋為屬人的、充滿意義的世界。理解他人除了把存在的軀體理解為“心理—生理統一體”這個不可分割的事物之外,還要把其各種行動作為一個具有意圖的創造性活動來看待。其核心思想是告訴我們:“理解人們經歷什么比單純關注人們做什么更重要”。[8]其研究旨趣就是肯定了“理解”和“意義”的重要性。同時,從康納利的寫作風格來看,其受舒茨和加芬克爾(H.Garfinkel)的影響較大。康納利把教師看作了社會因子,教師不僅是研究者所觀察的客體,也是具有自己“先在解釋世界的存在”,他與研究者是共處于社會實在中的同伴,每個人既是觀察者,又是被觀察的對象。研究者要關注教師的生活世界,對于教師現象的理解要按照社會的框架體系來思考,要注重個體間的互動、設計和互生。

        三、建構主義

        (一)建構主義的源流建構主義最早提出者是瑞士的皮亞杰(J.Piaget)。皮亞杰研究的是兒童的認知發展,后來在科爾伯格(L.Kohlberg)、斯滕伯格(R.Sternberg)、卡茨(B.Katz)等人推動下,形成了認知建構主義學派,研究對象也從兒童個體走向了整個人生及人類群體。其堅持從內因和外因相互作用的觀點來看待個體發展,認為個體是在與周圍環境的相互作用過程中,逐步構建起關于外部世界的知識,從而使自身的認知結構也得到發展。經過學習與創新,維果斯基(L.Vygotsky)創立了“文化歷史發展理論”,其強調了認知過程中學習者所處的社會文化歷史背景的作用,強調“活動”和“社會交往”在發展人的高級心理機能中的重要意義。總之,建構主義把“情景”“協作”“會話”和“意義建構”作為四大屬性,這也是敘事課程所強調的四大要素。

        (二)康納利建構主義思想形成過程與特征康納利建構主義敘事課程思想的產生與發展在很大程度上受益于杜威、麥金泰爾(A.Mclntyre)、施瓦布、波蘭尼(M.Polanyi)和埃爾巴茲(F.Elbaz)等人。特別是施瓦布的實踐理論,杜威和波蘭尼的經驗思想。由于康納利曾在芝加哥大學工作/學習過一段時間,并且和克蘭迪寧都是在芝加哥大學取得的博士學位,他們深受杜威思想的影響,他們談到“杜威的經驗理論對我們的工作產生了極大的影響,使我們相信經驗是教育的關鍵”。[9]康納利的“重構”手法也來源于杜威的影響,杜威說“沖動和欲望在它們最初顯現自身的形式上如果沒有一些重構和改造,那就不會有智力的增長”。[10]麥金泰爾說:“人本質上是一種講故事的動物”,[11]每個民族在其古代都靠詩性教化人民——靠“講故事”來化育萬民。康納利對于麥金泰爾的道德建構思想是比較推崇的,其敘事課程也強調課程倫理的層面,著眼于主體性的回歸,呼喚著生命道德的價值,體現了人本主義的意蘊,且著重強調了“理解”的意義??导{利與波蘭尼和埃爾巴茲的關系一時難以盡述,但康納利敘事課程思想的構建在很大程度上是受到了波蘭尼“個體知識”的啟發:“知識既不是客觀的,也不是主觀的,知識是個人化的或主體間性的”。[12]個體的知識不僅要客觀和合乎邏輯,“更要具有審美、情感和道德品質”。[13]這都需要教師在實踐中去建構。埃爾巴茲和康納利在學術上曾經合作過多次,二者之間相互影響是不言而喻的。作為施瓦布的學生和“實踐”理論的跟隨者,康納利也受到了施瓦布“實踐課程”理論的影響。如此,建基在前人的思想基礎上,康納利和克蘭迪寧形成了自己的研究模式——敘事課程及敘事研究:“敘述和講述代表了一種思想,這種思想設計人類經驗的性質,建構經驗怎樣被學習、被表達,以及如何在科學——人文這兩極之間選擇一條中間道路”。[14]康納利的建構主義是一種實踐型的循環式建構主義,①其倡導教師主動地建構自己的實踐知識,其知識“不僅包括結構性的知識,也包括大量非結構性的經驗知識”。[15]概言之,康納利敘事課程的理論形態主要表現在對情景和歷史的建構,體現了連續性和反思性的特征。下面即對情境性、連續性/歷史性、反思及反思后的重構進行詳細闡述。(1)從情境性上來看,課程經常被理解成一種學習的過程,但在現實教育場景中,它卻是由參與事物和參與者在特定情景所形成的一系列流動的思想與技能所形構,是由真實的“情節”和“情趣”所構成,而不是由抽象的概念和符號所堆砌。顯而易見,教師的個人情景知識在很大程度上決定了課堂活動的基調和意義。由是,對于課程的探討由“課程是什么”轉向了“在情境中我該怎么做”。或言之,教師的個人知識就是個體的情景經驗,并且是在特定情境中的經驗。因此,在康納利的敘事課程中得到崇高禮遇的兩個詞是“經驗”和“情景”,并且二者是緊密地勾連在一起的。(2)從連續性和歷史性上來分析,康納利強調,教師的時間和空間都是連續存在的,對于課堂教學來說,“每個課堂教學情景都是由先前的課堂情境生發出來的”,[16]這既體現了人思想的連續運動性,又體現了課堂生活的歷史延展性。并且,教師在課程中的實踐不是隨遇而安的,而是體現了一定的目標和意愿。故此,情景的發生、發展及與歷史經驗的攜手又體現在一定的目標指向上。情景與目標之間既相關,又有張力,如此構成了鮮活的教育情景,形成了各自獨特的教育故事。(3)反思的產生建基于對個體的正確認識,又是建構的基礎。“認識你自己”是古希臘哲學家蘇格拉底的經典名言,康納利在此基礎上又前進了一步,提出了“理解你自己”的重要命題。對教師來講就是要明白自己所是、所做和所選擇的原因,并在反思中獲得意義,從而使自己所實踐的課程更有價值。同時,反思又是一種個體建構過程。因為無論是傳統課程觀中的“教師中心”,還是課程改革中的“教師主導”,都強調了教師作用的不可或缺。并且顯而易見,教學工作是一項“個體化”程度很高的活動,如是,“個體化”的需要就直接誕生了教師實踐性知識和個體經驗。這些個體的經驗是建基于歷史的脈絡中的,是孕育于過去,形成于現在,并指向于未來的。同時,教師的經驗是歷史積淀的經驗,對教師求學歷程中經驗的挖掘和匯聚是建構自身經驗的重要基礎,成長經歷中重要事件和重要他人的激發和鼓動是其前進的重要力量。在此當中,反思成為了教師構建個體實踐知識的必要武器。當然,“教學就意味著學習”,[8]學習是一種構建手段,比較起來,反思成為了一種重構手段。(4)反思之后的重構是康納利比較欣賞的敘事手法,因為它改造了那些想當然的和習慣化的應對課程情景的方式,可以使得課程意義得到再現。當然,按照現象學的手法,意義的再現要求我們把偏見、成見、視角、展望、欲求和希望“擱置”起來,也即不能用外在的框架去“解釋”文本,以防遮蔽了作者的本意?!耙饬x的再現”和“意義的重構”是一條直線上的兩個端點,前者代表了文本的意趣,后者代表了作者的意念,如此使得教師實踐課程需要走上一條調適的道路。

        四、后結構主義

        (一)后結構主義的源流后結構主義是20世紀70年代在法國興起,并對結構主義進行批判反思并揚棄超越的一股哲學浪潮。其代表人物有福柯(M.Foucault)、拉康(J.Lacan)、德里達(J.Derrida)、利奧塔(J.F.Lyotard)、巴爾特(R.Barthes)、德勒茲(G.L.Deleuze)和鮑德里亞(J.Baudrillard)。后結構主義主要批判結構主義對形而上學傳統的依附,反對傳統結構主義把研究的重點放在對客觀及理性的矢志追求上,從而致力于通過恢復非理性、非邏輯的解構框架來演繹語言的規律。它拋棄了結構主義中簡單主義、全知主義、整體主義的方法論及思想體系,并反對傳統思維中的基礎主義、系統主義、一元主義、權威主義、理性主義,其強調異質性、特殊性、相對性和唯一性,呼喚關注片斷、邊緣和他者,其拒斥對宏大理論的迷戀,熱衷于去中心、解構、自下而上、自我組織、可寫文本等后現代形式的表達。后結構主義關注于現實和道德,文本大多不是用來闡釋一般理論,而是由敘事構成,且強調解釋的全面性、描述的豐富性、推論的中肯性或者強調道德、政治和美學的標準。其代表人物??路磳⒚蛇\動將理性、解放和進步等同起來,認為現代性實質上是一種控制和統治的形式,主體和知識等等都是被它構造出來的產物。其致力于“質疑和揭示知識、理性、社會制度和主體性的現代形式,認為這些看似自然的東西實際上是在一定社會和歷史條件下的特定產物,而且具有權力和控制結構”[17]。

        无码人妻一二三区久久免费_亚洲一区二区国产?变态?另类_国产精品一区免视频播放_日韩乱码人妻无码中文视频
      2. <input id="zdukh"></input>
      3. <b id="zdukh"><bdo id="zdukh"></bdo></b>
          <b id="zdukh"><bdo id="zdukh"></bdo></b>
        1. <i id="zdukh"><bdo id="zdukh"></bdo></i>

          <wbr id="zdukh"><table id="zdukh"></table></wbr>

          1. <input id="zdukh"></input>
            <wbr id="zdukh"><ins id="zdukh"></ins></wbr>
            <sub id="zdukh"></sub>
            日韩欧美国产高清亚洲 | 日本五月丁香有码在线观看 | 亚洲精品成a人在线观看 | 亚洲婷婷综合另类一区 | 亚洲欧美日一线高本道 | 午夜福利理论片高清在线观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