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input id="zdukh"></input>
  • <b id="zdukh"><bdo id="zdukh"></bdo></b>
      <b id="zdukh"><bdo id="zdukh"></bdo></b>
    1. <i id="zdukh"><bdo id="zdukh"></bdo></i>

      <wbr id="zdukh"><table id="zdukh"></table></wbr>

      1. <input id="zdukh"></input>
        <wbr id="zdukh"><ins id="zdukh"></ins></wbr>
        <sub id="zdukh"></sub>
        公務員期刊網 精選范文 精神疾病如何預防范文

        精神疾病如何預防精選(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精神疾病如何預防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精神疾病如何預防

        第1篇:精神疾病如何預防范文

        【關鍵詞】 長期住院 肇事 肇禍 精神疾病 自殺意念

        安康醫院主要收治肇事肇禍精神疾病患者,這些患者住院周期長,出院困難大。本次研究試圖通過對長期住院肇事肇禍精神疾病患者自殺意念發生情況的分析,提出一些更有效的綜合防治措施,以最大限度地防止這類病人自殺行為的發生。

        1 資料和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擇杭州市公安局安康醫院2000年1月至2008年1月,住院5年以上,符合中國精神障礙分類與診斷標準(第3版) 和上海市監護治療管理肇事肇禍精神病人條例診斷標準的普通精神病人和肇事肇禍精神病人336例,均為男性,入院后一直服用一種或以上抗精神病藥物。隨機抽取肇事肇禍精神病人50例(監管組),平均(34.91±2.71)歲,平均住院時間(9.20±0.94)年;其中精神分裂癥48例,情感性精神障礙(抑郁發作)的2例。普通精神病人50例(普通組),平均(35.63±2.91)歲,平均住院時間(7.86±0.69)年;其中精神分裂癥47例,情感性精神障礙(抑郁發作)的3例。兩組間一般情況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均>0.05)。

        1.2 方法 采用自殺意念自評量表[1] ,主要針對近1個月自殺意念的發生情況。對兩組病人進行評定。該量表共26個條目,包括絕望因子(正常值2.51±2.11)、樂觀因子(正常值0.49±0.71)、睡眠因子(正常值1.31±1.33)和掩飾因子(正常值1.31±1.21)等4個因子,總分(正常值5.61±3.39)越高,自殺意念越強。

        1.3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10.1軟件進行分析。計量資料采用均數±標準差(■)表示。組間比較采用t檢驗。設P

        2 結果

        2.1 普通組與監管組自殺意念比較見表1

        由表1可見, 兩組的當前自殺意念測評總分和各因子分(除睡眠因子分)均高于正常值,差異有統計學意義(t分別=5.82、2.31、3.32、7.72,P均0.05)。

        3 討論

        自殺意念多具有隱蔽性、廣泛性和偶然性,而自殺行為往往不是偶然的或無原因發生的,是由多種因素綜合引起的,主要與婚姻、經濟狀況、心理狀況、人際關系、精神和軀體疾病等有關[2]。研究表明,50%~90%的自殺死亡者可以建立精神疾病的診斷[3];抑郁癥和精神分裂癥是最常見、最重要的與自殺關系最為密切的精神疾病[4],是導致自殺的主要原因,如何預防其自殺行為的發生,關鍵在于了解其認知、情感活動,掌握其自殺意念發生情況,進而采取一系列防治措施。

        本次研究結果表明,安康醫院長期住院精神病人自殺意念發生率較高,尤其是肇事肇禍精神病人自殺意念發生率更高。普通組自殺意念總分和各因子分(除睡眠因子分)均高于正常值,這可能與精神疾病本身因素及病人長期住院難以回歸社會而產生的一系列負性情感體驗和經過治療病情穩定后所產生的對既往病態行為及行為后果的自責自罪心理或其精神分裂癥本身伴有的抑郁癥狀等因素有關。監管組自殺意念總分和各因子分(除睡眠因子分)均明顯高于普通組(P

        本次研究認為,對于安康醫院長期住院肇事肇禍精神病人,應從多方面觀察了解病人的認知、情感活動,定期有針對性地予病人做心理疏導,必要時予病人做有關自殺意念的量表評定,以掌握病人當前自殺意念情況,為早期認定和提供支持奠定基礎。同時,還應積極取得社會與家屬的支持,協助解決人為造成的不良環境因素等的影響。對確有自殺意念、自殺行為的病人,應立即采取綜合干預措施,改善病人不良情緒,矯正病人不良認知及行為模式,最終使病人樹立起對生活的信心。

        綜上所述,安康醫院長期住院肇事肇禍精神病人自殺意念發生率較高,影響的危險因素較多,預防其自殺行為發生,在做好藥物維持治療的基礎上,應著重處理出現的抑郁癥狀,著重降低負性生活事件導致的心理累加效應,并針對不同的危險因素制定不同的預防措施,而不是僅僅解決處理某一具體危險因素事件。只有這樣,才能保障病人的生存質量,杜絕自殺等意外事件發生。

        【參考文獻】

        1 張作記. 行為醫學量表手冊[M]. 北京:中華醫學電子音像出版社, 2005. 286.

        2 肖水源, 王小平. 我國現階段自殺研究及預防工作的幾個問題[J]. 中華精神科雜志, 2003, 36(3):129-131.

        3 郝偉. 精神病學[M]. 第5版. 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 2004. 172.

        4 李獻云, 楊榮山, 張遲, 等. 自殺未遂危險因素的病例對照研究[J]. 中華流行病學雜志, 2000, 22(4):281-283.

        第2篇:精神疾病如何預防范文

        精神分裂癥是一類具有長期病程,高復發率為特征的慢性精神障礙性疾病。在如今發病率 、醫療衛生資源相對不足的情況下,99%以上的患者生活在社區,與他們的照料者共同居住,這無疑給承擔長期照料任務的家屬帶來了嚴重的心理健康問題。

        國外自90年代開始, 就強調患者家屬心理健康需求的增長趨勢和進行心理教育對患者出院后堅持服藥、增加就業率、減少復發等方面有重要作用。Helen等[3](1994) 的研究證實, 患者家屬迫切需要得到專業的干預和指導。

        我國學者黃紅[4](1998) 認為, 對患者家屬進行心理衛生宣傳教育, 對精神病人的康復和預防疾病復發十分必要, 有利于降低患者疾病的復發率、增加回歸社會幾率、延緩衰退進程等。杜建軍等[5](1996) 對 58例參加抗復發的精神分裂癥患者家屬的心理狀況與對照組進行調查, 結果顯示部分家屬有心理障礙, 認為有必要在抗復發工作中對病人家屬進行心理咨詢及精神衛生指導, 講解一些精神衛生知識及抗復發中的一些問題, 增強戰勝疾病的信心和技能。

        近年來 ,精神分裂癥病人家庭照料者的心理健康問題 ,已成為人們普遍關注的問題。Arey 等人[6]總結了 4 202 例病人的報道 ,結果發現在照顧病人的家庭成員中 ,存在著較高比例的心理障礙。在蘇格蘭實施的研究[7]發現 ,有 77%首發精神分裂癥病人的主要家庭成員大體健康問卷 (GHQ)總分高于普通人群 3 倍 ,社會適應自評量表 ( SAS - SR) 顯示他們總體適應能力低于普通人群。精神病人的家屬常受歧視 ,有羞辱感 ,其結果使他們自覺或不自覺地回避了原有的社會活動或改變了活動形式。Phillips[8]等對中國精神分裂癥病人家屬進行調查 ,采用 Camberwell 家庭問卷 (CFI- CV)評定心理健康狀況,結果在 1491 人中有 899 人(占 60 %) 存在中度至重度的恥辱感。

        我國也有一些學者對精神分裂癥患者家屬的心理健康水平做了測查分析,發現他們普遍存在各種心理問題,不同程度地影響著生活質量和社會功能,同時也影響到患者的疾病復發率、回歸社會幾率和社會功能等康復指標[9~11] 。

        我國近年來對精神分裂癥患者家屬健康教育需求也有一些研究,張玉娟等調查資料顯示患者家屬現有的精神疾病知識明顯不足,陳春發等經過調查認為大多數精神分裂癥復發患者家屬關心患者疾病復發的早期識別及應對技巧,希望參與患者康復目標的確立,并期望醫生提供患者行為技能和社會功能康復有針對性的指導[12]。

        精神科健康教育是精神科醫護工作中的一個新課題,是整體護理的重要環節,也是許多工作的延續與發展(如行為治療、心理治療等)。醫護人員在為患者進行宣教時,應根據患者的不同情況,從生理、心理、社會、文化背景等綜合方面考慮,盡量滿足患者的各種客觀需求和心理需求,做到有目的、有計劃地開展健康教育,從而促進患者的早日康復。

        有研究表明,患者最容易接受的健康教育形式為個別教育,其次是集體教育、宣傳手冊和示范教育。提示我們在采取個別教育的同時,應縮短辦板報的周期,宣傳患者最需要了解的疾病知識。此外,出院患者需要進行如何預防疾病復發、復發先兆、誘發因素、家庭護理方法、維持治療時間、疾病和藥物對婚姻、生育及對子女的影響等健康教育。這就要求我們要注重培養患者開朗、樂觀、堅強的性格,促使患者學會自我調控,正確對待來自各方面的負性壓力;同時要向家庭成員及相關人員傳授精神疾病相關知識,使患者出院后能及時獲得家庭和社會的理解、支持、關懷、鼓勵和尊重,改變患者及家屬或照顧者不良的知、信、行,建立良好的尊醫行為,從而減少疾病的復發[13]。

        目前存在問題:①重視程度不夠在相當長時間內,大多數醫院延續以疾病為中心的醫療護理模式,熱衷于被動執行醫囑的功能制護理,沒有確立以患者為中心的整體護理理念,尤其是精神科護理工作繁重瑣碎,生活不能自理患者多,生活護理量大,醫護人員大部分時間從事常規醫療護理工作,健康教育缺乏主動性,對精神病患者個體的健康教育沒有制定出針對性的康復計劃。②精神病患者及家屬精神衛生知識缺乏對精神衛生知識認識了解不足,存在封建迷信思想,導致患者及家庭對精神疾病認識缺乏,給精神病患者的精神衛生知識宣傳帶來很大困難。③精神科普知識及人文知識欠缺精神病患者來自社會各個層面,文化知識水平參差不齊,生活閱歷不盡相同,醫護人員掌握有關知識的程度各不相同,對社會人文知識缺乏,不能準確把握與患者交流的切入點,患者對醫護人員不能產生信任感,對實施的健康教育持懷疑態度,使健康教育無法達到理想的效果。④醫護人員缺乏與患者溝通技巧對健康教育內容不能靈活運用,語言生硬,醫學術語使患者無法聽懂,導致患者對醫護人員宣教疾病知識不感興趣,無法達到預期效果。

        對策及建議:①重視對精神病患者的健康教育,轉變觀念,向現代化的護理模式轉變,強化以“患者為中心”的整體護理,把健康宣教貫穿于整個住院過程,關心和愛護這一弱勢群體。對健康教育醫護人員要從思想上給予重視,通過健康教育能夠改變患者的行為和生活模式,減輕或消除影響健康的危險因素,從而提高患者對治療的依從性、改善其生活質量。②在宣教過程中,根據患者文化、水平的高低、社會經濟地位、民族、職業、年齡、不同知識面、各層次患者的健康問題和心理狀態,給予有效的宣教,要求醫護人員要有廣博的醫療護理知識和人文知識、邊緣知識來豐富自己,了解各行業的工作特點。定期安排對患者講授精神衛生知識,并針對每個患者的不同情況著重講解,分析各種癥狀存在的原因、性質及表現形式,鼓勵患者寫心得體會,并幫助分析,以提高患者對精神疾病癥狀的認識能力,促進醫患相互交流,以此發現和解決患者潛在的其他心理問題。③對當事者采取的態度要表示贊同或不贊同,就問題的所在給予指導,特別重視與精神病相關心理因素,因為許多疾病誘因都與心理問題有關,而心理疾病的發生大多與人際關系處理不當有直接聯系,在實際健康教育過程中,不僅要與患者交談影響疾病的生物、物理、化學及環境等因素,更要向患者說明影響疾病的心理因素,因不同的人對心理沖突有不同的防御機制,如果不能應對就可導致不同疾病的發生。④有針對性健康宣教:樹立以人為本,以患者為中心的理念,加強自身素質的提高。醫護人員首先應具有良好的專業素質,強烈的責任心及奉獻精神,盡其所能滿足患者的合理要求,想患者之所想,急患者之所急。醫護人員針對不同個體、不同時期、不同的健康問題和心理狀態,給予有效的宣教,制定不同的健康教育內容,以減輕患者癥狀,取得患者對治療的合作。⑤針對自知力缺乏的患者,以勸導其接受各項常規治療和檢查、以自理生活為主;對恢復期有部分自知力的患者,可進行精神衛生知識教育,如藥物劑量增減對疾病的影響等,使患者對自身疾病有所了解,鼓勵患者樹立戰勝疾病信心,以促進疾病康復;對出院前自知力恢復的患者,指導患者如何堅持服藥如何控制自己的情緒,防止疾病的復發,早日回歸社會。⑥建立良好的醫患溝通關系:醫患溝通指醫護人員與患者之間的信息交流,也就是在交流的過程中直接或間接地幫助患者獲得相關疾病的護理、康復等相關信息,同時也含帶醫護人員與患者之間思想、感情、需求、愿望等多方面的問題,以期達到建立良好相互信任的醫患關系。應用語言性溝通和非語言流,掌握溝通的技巧,安慰、勸說和鼓勵患者,使患者心理接受醫護人員,愿意同其交流,愿意述說自己的痛苦。只有真真切切地將患者視為親人好友,才能讓患者感到親切、周到,這些都是保證良好交流所必須做到的,從而縮短護醫患之間的距離、建立良好的醫患關系。

        健康教育是精神科醫療護理必不可少的環節,有助于患者生理、心理和社會功能的康復。健康教育應貫穿在整個醫療護理活動之中,教育方法可根據患者的不同時期采取不同形式,在實施教育中強化醫護人員對患者進行教育的意識,重視醫患關系溝通,提高醫護人員對患者實施健康教育的手段,同時也是醫護安全管理重要組成部分。醫護工作過程也是人際關系的過程,醫護人員觀察患者的同時,患者也時刻觀察醫護人員的言行。不斷提高醫護人員自身素質及理論文化水平,通過健康教育的非藥物治療,使針對患者的健康教育達到系統化、科學化、專業化的目的。醫護人員應合理運用溝通技巧,使患者從醫護人員的言行中獲得安全感、信任感和被尊重感,建立良好的醫患關系,從而提高患者的依從性。在患者要回歸社會前,同時也要指導家庭對患者的支持教育,用父母的摯愛去安撫患者創傷的心靈,用兄弟姐妹的真情使他們感到家庭的溫暖,使患者感到自己仍是家庭的一分子而感到安慰,為重返社會奠定第二步基礎,同時要提前做好單位同志及領導的思想教育工作,對待他們要熱心、要尊重他們的人格,不要歧視、冷嘲熱諷,要讓他們在單位、社會得到充分的鍛煉,及早成為有用之人,使健康教育工作深入家庭、社會[14~15]。

        參考文獻

        [1] 石光,崔澤,栗克清等.中國精神衛生服務投放研究(二).上海精神醫學,2003,15(6):371~375

        [2]張明園.減少精神障礙的未治率-獻給2001年世界衛生日.中華精神科雜志,2001,34(2)

        [3]Helen RW, Eileen JH. Needs of family caregiver synchronic schizophrenia. Schizophr Bull, 1994, 20: 5571

        [4]黃紅.精神病人家屬的心理行為與病人康復.中原精神醫學學刊, 1998, 4 (2): 93

        [5]杜建軍.參加抗復發精神分裂癥患者家屬的心理狀況研究.中原精神醫學學刊, 1996, 2 (2、3合刊): 1471

        [6]宋立升.精神病患者對家庭的影響.國外醫學精神病學分冊,1991,18(4):214~ 217

        [7]The Scottish schizophrenia research group. The Scottish first episode schizophrenia study, ⅣPsychiatric and social impact on relatives [J]. Br J Psychiatry, 1987 ,150:340~ 344

        [8]Michael R.Phillips, Veronica Person, Feifei Li, et al. Stigma and expressed emotion: a study of people with schizophrenia and their members in China [J]. British Journal of Psychiatry. 2002, 181:488~ 493

        [9]李明泉.精神分裂癥患者心理健康狀況調查2007,23(5):661~2

        [10]楊勇超.女性精神分裂癥患者家屬心理狀況與心理干預.臨床心身疾病雜志2007,13(3):240~241

        [11] 李惠仙、黃芹.城市與農村精神分裂癥患者家屬心理狀況及干預2004,1(3):119~120

        [12]程金蓮,韓屜范.山西省臨床護理人員開展健康教育現狀調查[J].中華護理雜志,1999,31(11):648

        [13]凡婭,史惠.152例住院患者健康教育需求的調查分析[J].實用護理雜志,1999,15(6):53

        [14]任竟惠.淺談護理健康教育在臨床護理中的作用[J].河北中醫,2003,25(8):42

        第3篇:精神疾病如何預防范文

        1病例介紹

        患者,男,27歲。以“情緒暴躁易怒、胡思亂想伴入睡困難2年”入院。患者幼時乖巧懂事,發病以來性格大變。主要表現為情緒煩躁易怒,入睡困難,甚至整夜難以入睡。患者認為別人都不理解自己,包括父母也有很多事情隱瞞自己,很多人會故意用言語來誤導自己。在家中感覺有人在監視自己,與父母關系緊張。會間歇性地出現情緒波動,表現為大發脾氣,摔、砸房間的東西。入院時精神檢查發現:存在感知覺障礙,被害妄想,被監視感,思維被控制感,意志行為減弱,情感反應不協調,自知力不存在。入院后給予心理康復護理常規。經過一段時間的臨床治療和護理后患者精神癥狀仍存在,但較前有所好轉,對母親敵意明顯緩解,偶有發脾氣,甚至某天因情緒爆發,奪門而出,毀壞出租車。事后護理組針對患者的具體情況實施了預見性護理,至患者臨床治愈康復出院,未有危險行為發生。患者出院后仍存在不安全感,但被害妄想,思維被洞悉感,被監視感,思維被控制感均已消失。與父母關系改善。自知力部分恢復,認為自身確實存在心理問題。

        2護理

        2.1心理康復護理常規

        2.1.1安全和生活的護理 ①提供良好的病房環境。②注意服務態度,建立良好的護患關系。③減少外界刺激,做好日常生活護理。④了解病人興趣愛好,滿足其合理要求,鼓勵參加喜愛的活動,安排體力活動。⑤爭取病友、家庭和社會的支持。

        2.1.2心理護理配合醫生做好支持性心理治療和領悟治療,鼓勵其說出對疾病和有關癥狀的認識及感受。傾聽時應對每一述說作適當限制,不要與病人辯論。僅在適當時機(如幻覺減少或妄想動搖時),才對其病態體驗提出合理解釋,并隨時注意其反應。

        2.1.3健康教育教會病人與家屬有關治療分裂癥的基本知識及如何應對各種危機的方法,爭取病友、家庭和社會的支持。

        2.2預見性護理

        2.2.1提出臨床護理工作中的突出問題精神科病房護理的重點是避免發生危險行為,因為精神分裂癥患者發生危險行為常導致嚴重的不良后果,如傷人、自傷、出走及自殺死亡等。

        2.2.2根據提出的護理問題組織全科護士學習、討論并查閱相關文獻及資料

        2.2.3預見性護理的具體措施根據具體情況制定詳細的護理計劃,再根據護理計劃制定具體的護理措施,以防危險行為的發生:①做好心理護理[3]。新入院的精神分裂癥患者缺乏對自身疾病的認識,缺乏自知力,又對醫院環境陌生,故不安心住院治療,護士應熱情、主動地向其介紹醫院的情況,使其盡快適應醫院這個新環境,主動交流和溝通,使之產生一定的信任感。②努力改善護患關系。護患關系可以直接影響患者對治療的依從性及情緒,護士應了解患者的病情特點,掌握每個患者的個性特點、生活習慣及愛好,盡可能滿足患者提出的合理要求。③將有被害妄想、自殺觀念及沖動傾向的患者安置在視線范圍內,以便于嚴密觀察。

        2.2.4對新入院比較興奮、沖動吵鬧的患者可實施保護性約束,并做好其他患者的安撫工作

        2.2.5嚴格病區管理制度,加強安全檢查對不安心住院及病史中有出走行為的患者應多加留意,以防乘機出逃。對病情相對穩定,住院時間相對較長而又不能出院者,護士應定期與之交流,做好思想工作。護士應主動將患者的病情變化向醫生反映,與醫生溝通協商,做到密切配合。

        2.2.6掌握抗精神病藥物的療效指標及副作用準確判斷抗精神病藥起效的時間,正確區分藥物副作用和精

        神癥狀。

        3討論

        隨著人們對精神疾病的進一步重視,精神疾病的治療正在逐步從粗放式的模式轉變為人性化的模式。因此,開放式的心理病房會越來越多,在此背景下,如何加強安全管理,控制危險行為,是所有開放式病房所面臨的重大問題。在此情況下,實行預見性護理,把危險消滅在萌芽狀態,是心理科開放式病房的必要舉措。

        由于精神分裂癥患者思維紊亂,行為常受精神癥狀和其他原因的影響,患者控制自己行為的能力明顯減弱或損失,又表現為缺乏自知力、不安心住院等,因此更易發生危險行為。危險行為的發生又常導致嚴重的不良后果。隨著我國新《醫療事故處理條例》的實施,如何防止醫療糾紛和醫療事故發生的問題日趨突出,尤其是精神科的醫務人員更是如此。危險行為有一定的預見性,只有努力提高醫療護理質量,建立融洽的護患關系,并盡可能避免發生危險行為是減少醫療糾紛和醫療事故的重要措施。本例護理結果顯示,經實施預見性護理的患者危險行為發生率顯著低于未實施者。在日常護理工作中,我們始終堅信“防患于未然”更勝于“亡羊補牢”。總之,預見性護理在精神科護理中是非常重要和必要的。

        參考文獻

        [1]王志英.住院精神病病人發生危險行為因素分析[J].中華護理雜志,1995,30(2):80-83.

        [2]謝斌.住院精神分裂癥病人危險行為的預測[J].上海精神醫學,1993,5(2):130-133.

        第4篇:精神疾病如何預防范文

        【關鍵詞】精神科住院病人;意外事件;護理干預

        期間住院病人4529例,患者意外事件發生39例,占0.86%。發生意外事件患者的原發疾病中精神分裂癥患者為高發,占82%,意外事件發生的類型以他傷、外逃、摔傷、吞服異物為高發,分別為33.3%、20.5%、15.4%、12.8%。死亡5例,骨折2例(1例右側股骨頸骨折,1例右肱骨骨折),定為醫院責任5例。結論:護理人員嚴格執行醫院規章制度、加強責任心、提高服務意識及安全意識是最大限度地減少意外事件發生的關鍵環節。

        精神科意外事件是指精神病患者在精神癥狀或藥物不良反應等的影響下突然發生的、難以防范的、危害個人及他人安全的行為。常見的方式有自縊、噎食、觸電、墜樓、吞食異物、沖動傷人、外逃、外傷、服毒等[1]。近年來,隨著患者維權意識的增強,醫療糾紛也逐年增多。精神疾病患者由于受病態思維及情感障礙的影響、無自知力、封閉式管理等原因,易發生意外事件,從而引發醫療糾紛。對2009年1月-2011年1月,在我院住院期間發生過醫療意外事件的39例精神疾病患者的臨床資料進行回顧性分析,查找原因,并對如何預防醫療意外事件的發生提出對策。

        1資料與方法

        1.1對象2009年1月-2011年1月,在我院住院患者4529人,平均住院天數48天,發生醫療意外事件39例,其中男26例,女13例,年齡14-77歲,平均(34.89±13.63)歲。

        1.2資料收集方法通過病區護士長上報的意外事件報告單以及與當班護士進行交談獲取資料,并詳細記錄,查找醫務部門醫療糾紛登記及處理結果,分析意外事件發生原因。

        2結果

        2.1發生醫療意外事件患者的原發疾病類型精神分裂癥32例,占82%;癲癇所到精神障礙1例,甲亢所致精神障礙1例,帕金森病合并肺性腦病1例,酒精所致幻覺癥1例,震顫譫妄合并重度貧血1例,單純酒依賴1例,精神發育遲滯1例,各占2.6%。

        2.2醫療意外事件發生的類型他傷13例,占33.3%(其中2例是被約束于床上被其他患者傷害);外逃8例,占20.5%;摔傷6例,占15.4%;吞食異物5例,占12.8%;猝死3例,占7.7%;自傷2例,占5.1%;噎食致死1例、自縊未遂1例,各占2.6%。

        2.3醫療意外事件導致的嚴重后果死亡5例,其中3例死亡原因為抗精神病藥引起的心源性猝死,1例為噎食死亡,1例為外走時在院外出現癲癇發作掉入池塘溺水身亡。右股骨頸骨折1例,右肱骨骨折1例,他傷、自傷、摔傷導致的清創縫合20例。

        2.4醫療意外事件處理結果醫療糾紛9例,定為醫院責任5例,經濟賠償5例,總計30余萬元。

        3討論與對策

        精神病醫院意外事件發生原因包括醫、護、患等多方面的因素,但由于護理工作具有連續性、動態性、直接性和具體性,因而在醫療活動中與患者接觸機會最多[2],發生意外事件的概率也高,其中有些是不可預測和防范的,有些則是可以通過防范避免的。在資料分析中發現本組患者中,有7例存在較明顯的護理缺陷,糾正這些缺陷,也許可以減少意外事件的發生,為此,加強以下方面的工作。

        3.1嚴格執行醫院各項規章制度精神科患者由于其受病態思維的支配,往往會發生自殺、自傷、沖動毀物或傷人等意外事件,需要給予保護約束。護士操作過程中要嚴格遵守有關保護性護理常規及保護帶使用規定[3]。醫院規定保護約束病人與非保護約束病人要分開病房管理,并且約束時必須同時約束雙側上肢。本組意外事件中,有2例患者是護士違犯了本規定,保護約束的病人與未保護約束的病人混在一起,而且只保護了患者的單側肢體,致使未保護約束的病人把保護約束了的病人拽下床致1例患者右手肱骨骨折,另1例患者頭部受傷,縫合3針。只要嚴格執行醫院的規定,這2例意外事件就可以避免發生。

        3.2加強責任心,提高安全意識本組意外事件中,2例病人外出離院,均是由于護士安全意識較差及責任心不強,出病房時門未鎖緊致病人直接外出。故精神科護士頭腦里要時刻繃緊那根安全弦,進出病區門時加強防范,防止病人趁機外逃。

        3.3加強急救技術的訓練1例噎食致死患者,本身合并有嚴重的貧血,加上精神藥物副反應,吞咽功能差,家屬給其喂食時,出現了噎食被護士發現,在采取清除咽部食物措施無效時未能及時采取其它急救措施,如環甲膜穿刺術等。3例猝死患者中有2例發生在凌晨,被值班護士發現時患者已處于瀕死狀態,護理人員在施行搶救的過程中顯現出對此類危急癥的搶救程序與搶救技術還不熟練。在精神科的意外事件,往往都是急診事件,需要立即搶救,加強對醫護人員急救能力的訓練非常重要,定期組織護士學習急救技術,并定期考核,安排護士到綜合醫院的急診科進修學習[4],提高精神科專科護士的急救技能。另1例自縊患者,就是護士及時發現,及時搶救,才未造成嚴重后果。

        3.4加強非精神科醫學知識的培訓上述3例猝死患者均用了氟派啶醇肌肉注射,其猝死可能與藥物有關,對此類病人因藥物的鎮靜作用,軀體癥狀表現不明顯,易被忽視。我們要加強對護士非精神科醫學知識的培訓,提高護士對內科疾病的識別能力,對藥物的副反應要有預見性,尤其是患者用藥后睡眠中,也要密切觀察生命體征等。鑒于這3例猝死病例的發生,醫院也作出規定,要慎用氟哌啶醇,在使用氟哌啶醇之前要常規做心電圖檢查,使用氟哌啶醇之后要嚴密觀察病人的病情變化。

        3.5醫護協作很重要預防醫療意外事件,護士嚴密觀察病情,醫生積極處理病情,這二者是缺一不可的。醫生結合病情在晨會上或其他時間對重點病人的診療、護理要點進行重點提示并對護士進行精神醫學與內科知識培訓是防范意外事件與醫療缺陷有效的方法,一是可以提高護理理論水平,二是可以讓護士知道每個病人重點觀察什么,防范什仫,做到心中有數,也就能更全面細致觀察病情。

        3.6提高法律意識與風險意識精神科意外事件的發生,多數沒有預兆。工作中,我們時刻要有法律意識與風險意識,要有自我保護意識,包括文書書寫,醫患溝通等,在發生了意外事件后,要組織討論,分析原因,提出改進措施。

        4小結

        安全管理是保障患者安全的必備條件,是減少護理缺陷,提高護理水平的關鍵環節[5]。精神科意外事件的發生,不可能杜絕,但只要不斷總結經驗教訓,不斷完善相關制度并真正落實到位,就可以最大限度減少意外事件的發生。

        參考文獻

        [1]沈漁邨.精神病學[M].第5版.人民衛生出版社,2009:162-173.

        [2]錢萍.加強醫院風險管理的必要性[J].護理管理雜志,2004,6(6):17-19.

        [3]李江華,辜雪萍,王涌,等.51例住院男性精神病患者保護性約束的現狀分析及人性化管理[J].中國護理管理,2006,6(10):29-30.

        第5篇:精神疾病如何預防范文

        【關鍵詞】 精神病;高血壓;健康指導

        精神病是指在各種生物學、心理學以及社會環境影響, 大腦功能活動發生紊亂, 導致認識、情感、意識和行為等精神活動不同程度障礙的疾病[1]。在病態心理支配下, 缺乏自知力, 會有自殺或攻擊、傷害他人的動作行為。而高血壓是指以血壓升高為主要臨床表現的綜合征, 是常見的慢性病之一, 也是心腦血管病最主要的危險因素[2]。由于精神病合并高血壓患者的心理狀態會出現異常, 因此做好此類患者的健康指導尤為重要, 現將臨床體會總結報告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 1 一般資料 選取2013年5月~2014年5月本院精神科收治的精神病合并高血壓患者85例, 其中男45例, 女40例, 年齡45~70歲, 均有高血壓病史, 其中精神分裂癥36例, 偏執型精神病20例, 抑郁癥19例, 情感障礙性精神病10例。

        1. 2 健康指導方法

        1. 2. 1 心理護理 心理護理在臨床護理工作中有著舉足輕重的作用, 精神病不僅僅靠藥物來維持正常的心理狀態, 心理護理也同等重要[3]。由于患者同時患有兩種疾病, 會出現焦慮、精神壓力大的心理情緒, 大部分患者存在幻覺、妄想的癥狀, 往往不能主動配合治療, 加上這兩種疾病都需要長期或者終身服藥, 會讓患者產生心理恐懼甚至逃避, 此時護士應與患者建立良好的護患關系, 了解患者的心理狀態和行為, 采取一系列的心理護理措施, 間接影響患者的感受和認識, 指導患者如何宣泄自己的不良情緒, 改變患者的某些不當心理狀態和行為, 幫助患者去適應新的人際交往以及住院環境, 盡力為患者創造適宜治療和康復的最佳心理狀態, 讓患者早日恢復健康, 回歸社會[4]。

        1. 2. 2 疾病知識指導 精神患者缺乏自知力, 對自己的病情了解不全面, 甚至采取否認的態度。護士需根據患者病情和文化層次制定個性化的指導內容, 向患者講解精神病和高血壓的誘發因素、潛在危險和有效藥物治療的重要性;對于吸煙患者應勸告戒煙;指導患者學會自我調整心態, 避免因過度興奮、激動而誘發血壓升高。在連續動態的護理過程中, 根據患者精神癥狀和血壓控制水平來更換宣教內容, 力求做到通俗易懂, 易于接受, 以免引起患者反感, 影響治療和康復。

        1. 2. 3 飲食指導 飲食指導對于此類患者有著尤為重要的作用, 對病情的穩定和減少并發癥起著決定性的作用。對于能主動配合的恢復期精神病患者護士向其介紹飲食治療的重要性, 限制鈉鹽攝入, 增加鉀鹽攝入, 少食咸菜和火腿等含鈉高的加工食品;教會患者如何計算鹽的攝入量、監測體重, 鼓勵患者多吃蔬菜, 增加粗纖維食物的攝入, 合理膳食, 營養均衡[5]。對于有嚴重精神癥狀, 不能主動配合的患者, 采取專人看護, 嚴格監督。與患者家屬做好溝通交流, 取得支持和理解, 讓其起到監督和協助的作用。

        1. 2. 4 合理用藥指導 根據患者不同疾病類型、自身的特點以及降壓藥的種類, 指導患者遵醫囑用藥, 按時按量服藥。精神病患者服藥依從性差, 護士應統一保管藥物, 認真核對藥物, 注意藥物的種類、劑量以及用法和不良反應, 時刻監督患者服藥, 保證服藥入胃, 避免漏服。同時認真觀察藥物療效以及不良反應, 指導患者如何預防因血壓突然降低而發生的跌傷。告知患者突然停藥, 會導致突然血壓升高, 也可誘發心絞痛、心肌梗死等, 甚至危及生命。

        1. 2. 5 適宜的運動指導 適宜的運動, 對于穩定和緩解病情, 有著重要的作用。精神病患者由于某些心理特點不愛參加集體活動, 應根據每例患者的精神狀態、高血壓分級選擇適當地運動, 合理安排運動量, 避免競技性和力量型運動。在患者運動時, 應有護理人員陪同, 指導患者做適量的運動, 防止精神緊張, 情緒激動, 引起血壓突然升高, 造成危險。需絕對臥床休息的患者應由護士專人看護, 監測血壓, 由護士照顧患者生活起居, 避免勞累[6]。

        1. 2. 6 病情監測 精神病患者受癥狀支配, 對病情的關注程度差。護士認真觀察患者的精神狀態, 向病情穩定, 能夠配合的患者介紹監測血壓要做到四定(定時間、部位、、血壓計), 正確表達血壓波動時的自我感受以及用藥后的反應[7];對于不能配合的患者, 由護士監測患者的血壓, 連續、動態的記錄血壓的波動范圍;出院患者要發放愛心聯系卡, 包括聯系方式、疾病知識、應急措施等, 嚴重者隨訪1次/周, 其他患者每2周隨訪1次, 指導患者家屬進行病情觀察, 血壓監測, 保持隨時的通訊聯系。

        1. 3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17.0統計學軟件對數據進行統計分析。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 x-±s)表示, 采用t檢驗。P

        2 結果

        85例精神病合并高血壓患者經過健康指導, 自我管理能力得到了有效提高;且治療后的舒張壓(84.2±4.6)mm Hg (1 mm Hg=0.133 kPa)及收縮壓(129.4±9.7)mm Hg明顯優于治療前的(96.7±8.4)、(143.5±12.7)mm Hg, 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

        3 小結

        近年來, 由于人們飲食結構的改變, 社會競爭激烈, 人們的精神壓力日益增加, 精神病和高血壓患者逐年上升, 人們對精神病存在偏見, 甚至歧視, 加之兩種疾病都需要長期甚至終身服藥, 大部分患者因為精神癥狀或心理狀態不佳, 對藥物、飲食或其他治療方式有所抗拒, 導致病情加重。有效的健康指導, 可以增加患者服藥的依從性, 提高自我管理能力, 減輕疾病所帶來的病痛, 提高生活質量。

        綜上所述, 對精神病合并高血壓患者進行健康指導是減輕病痛, 輔助治療的重要方法之一, 對患者的整個治療康復過程中有著極為重要的作用。值得臨床推廣應用。

        參考文獻

        [1] 沈漁 . 精神病學. 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 2009:1.

        [2] 尤黎明 . 內科護理學. 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 2012:222, 230.

        [3] 周玉. 中西醫健康教育對80例高血壓患者的效果分析. 四川中醫, 2014(12):175-177.

        [4] 常翠萍. 補腎化瘀通絡湯治療老年性高血壓病臨床研究. 四川中醫, 2014(12):77-79.

        [5] 萬亞琴, 張翠英. 解毒通脈膠囊佐治冠心病不穩定型心絞痛合并糖尿病30例臨床研究. 國醫論壇, 2014(6):18-20.

        [6] 王鴻艷. 住院精神病伴高血壓患者的護理干預. 中國醫藥指南, 2014, 12(33):335.

        第6篇:精神疾病如何預防范文

        【關鍵詞】慢性前列腺炎;復發;逐漸停藥法

        【Abstract】Objectives: To observe the effect of gradual drug withdrawal to prevent the recurrence of chronic prostatitis. Methods: The study subjects were randomly divided into gradual drug withdrawal group and direct drug withdrawal group. The two groups were treated with gradual withdrawal method and direct withdrawal method respectively after the treatment, and the recurrence was observed. Results: There were 15 cases of recurrence in group A and 21 cases in group B, with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between the two groups. Conclusion: Gradual drug withdrawal can decrease the recurrence rate of chronic prostatitis, worthy of further promotion.

        【Key words】Chronic prostatitis; Relapse; Gradual drug withdrawal

        【中圖分類號】R697+.3【文獻標志碼】A

        慢性前列腺炎為青壯年男性多發疾病,其病因眾多、病機復雜、治療周期長、易復發、難根治,是當今醫學之難點,嚴重影響患者生活質量[1-3]。臨床醫生往往僅重視慢性前列腺炎的診治,而忽視了如何預防復發的問題。為解決慢性前列腺炎易復發問題,筆者在臨床經驗中總結出逐漸停藥法,在治療癥狀消失后,采取間斷服藥、逐漸停藥的方法,對預防慢性前列腺炎的復發起一定作用。為證實其作用,特進行觀察逐漸停藥法與直接停藥法對慢性前列腺炎復發影響的研究,具體研究內容如下。

        1臨床資料

        1.1研究對象及分組

        所有病例資料均在福建中醫藥大學附屬人民醫院男科門診進行搜集,2012年至2014年共搜集病例100例,所有患者均簽署知情同意書。所有符合研究要求的研究對象按隨機數字表法隨機分為A、B兩組,A組為逐漸停藥組,共計50例,B組為直接停藥組,共計50例。患者年齡25~45歲,A組均齡(28.20±2.50)歲,B組均齡(27.53±2.83)歲;病程3~26個月,A組均(6.56±1.68)月,B組均(7.02±1.36)月,兩組患者在年齡、病程一般資料方面無顯著差異(P>0.05)。

        1.2西醫納入標準

        所有病例均按照《慢性前列腺炎中西醫結合診療指南》[4]所提出的標準進行診斷:患者表現為不同程度的尿路刺激癥狀如尿頻、尿急、尿痛、尿不盡等以及滴白癥狀;小腹部、腹股溝、腰骶部、會位的脹痛不適;還可兼有尿等待、 尿無力、 尿線變細或中斷及排尿時間延長等。部分患者還可出現神經衰弱癥狀、異常、不適或疼痛和精神郁抑等癥狀。并進行前列腺液常規檢查以及兩杯法細菌培養。

        1.3中醫證型納入標準

        為保證研究結果客觀性,本研究中醫證型僅選取肝氣郁結證、濕熱下注證、氣滯血瘀證進行觀察:(1)濕熱證診:主癥:尿頻、尿急、尿痛;次癥:尿灼熱、尿白濁、尿不盡,陰囊潮濕,舌紅苔黃或黃膩,脈滑。(2)氣滯血瘀證診斷:主癥:會、外生殖器區等部位圍脹痛;次癥:尿不盡、尿痛,舌質黯或有瘀點瘀斑,脈弦。(3)肝氣郁結證:主癥:會、小腹部、腰骶部等脹痛不適,情緒緊張;次癥:小便淋漓不暢,胸悶善嘆息,性情急燥焦慮,疑病恐病,脈弦。以上證型具備主癥1項和2項次癥即可辨證成立。

        1.4排除標準

        排除慢性附睪炎、尿道炎、膀胱炎、前列腺增生以及精神疾病患者。

        1.5治療方法

        所有患者均參照《慢性前列腺炎中西醫結合診療指南》[4]進行辨證論治。肝氣郁結證采用柴胡疏肝散湯劑,濕熱下注證采用八正散湯劑,氣滯血瘀證采用前列腺炎湯劑治療。以上中藥均由制劑室統一煎煮、包裝。早晚1袋飯后溫服。如證實有細菌感染,則根據藥敏結果選擇敏感抗生素結合以上中醫辨證治療,療程均為4周。

        1.6療效判定標準

        采用NIH-CPSI 評分[5]變化作為疾病療效指標。臨床治愈標準為NIH-CPSI總積分為0。

        1.7停藥方法

        A組患者治愈后采用逐漸停藥法:治愈后第一周為隔日服藥;第2周為間隔3d服藥,第3周起停止服藥藥。B組采用直接停藥法,凡連續服藥4周,癥狀消失,NIH評分為0立即停藥。

        1.8隨訪方法

        治療4周后,兩組每兩周電話隨訪1次,連續隨訪4次。凡慢性前列腺炎癥狀出現,并NIH-CPSI總分>10分即復發。如有脫落病例亦算復發病例。

        1.9統計學方法

        用SPSS13.0統計軟件包進行t檢驗及χ2檢驗。

        2結果

        治療后2周隨訪,A組未復發,B組復發1例;療后4周隨訪,A組復發2例,B組復發3例;療后6周隨訪,A組復發3例,脫落2例,B組復發4例,脫落1例;療后6周隨訪,A組復發5例,脫落3例,B組復發10例,脫落2例,兩組復發率比較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χ2=7.14,P

        3討論

        慢性前列腺炎是多發病,其病機復雜,西醫認為慢性前列腺炎的病機主要有細菌感染、免疫機制以及尿液反流、微量元素缺乏等[6];中醫認為病機多虛實夾雜,濕熱瘀滯、肝氣郁結、濕熱下注為其標,而腎虛、中氣不足為其本[7]。至今尚無根治方法,易復發,不僅嚴重影響患者生活質量,而且也給臨床醫生造成了困惑[8,9]。臨床研究往往重視診治技術的提高,而忽視對如何預防慢性前列腺炎復發進行相關研究。因此預防復發對前列腺炎診治至關重要。臨床研究表明[10,12]久坐、飲酒、性生活不規律、精神心理因素皆是慢性前列腺炎復發的原因,避免以上不良生活方式可降低復發,但由于眾多因素,很多患者無法做到完全健康的生活方式,就造成慢性前列腺炎反復治療的困局。

        對于慢性復雜易復發的疾病,除了合理用藥之外,合理停藥也至關重要。很多慢性疾病都有一套合理的停藥方案,對疾病的預防復發具有一定的作用。雖然國內外慢性前列腺炎診療指南均推薦慢性前列腺炎治療需按療程服藥,療程為4~6周[13,14],但對如何合理停藥并沒做出明確指導,按照療程服用停藥后仍有大量患者復發,因此合理停藥非常重要。對于慢性前列腺炎容易反復的情況,停藥太快容易導致病情反復,加重患者痛苦;停藥太遲,長期服用又面臨著藥物的不良反應以及經濟壓力。因此筆者在總結臨床經驗的基礎上,并借鑒腎病綜合征以及其它慢性易復發疾病的停藥方法[15-18],逐漸總結出慢性前列腺炎逐漸停藥法,該法維持了服藥的連續性,經研究證實逐漸停藥的方法既降低了復發率,又避免藥物的濫用,而且經濟實惠,一定程度上避免了慢性前列腺炎治療陷入反復復發、反復治療、長期治療的怪圈。但由于本研究樣本量偏少,研究時間不長,缺乏多中心的研究,因此具體的停藥方法還有待進一步深入研究,逐漸完善。

        參考文獻

        [1]張元芳,吳登龍.男科治療學.北京:科學技術文獻出版社,2002:438.

        [2]顧方六.現代前列腺病學.北京:人民軍醫出版社,2002:521-581.

        [3]鄭少斌,陳文山,陳彤,等.慢性前列腺炎發病的多因素分析.第一軍醫大學學報,2002,22(9):846-847.

        [4]張敏建,鄧庶民,郭軍,等.慢性前列腺炎中西醫結合診療指南(試行版),中國中西醫結合雜志,2007,27(11):201-2503.

        [5]Krieger JN, Nyberg L Jr, Nickel JC.NIH consensus definition and classification of prostatitis.JAMA,1999, 282(3):236-237.

        [6]郭應祿、李宏軍.前列腺炎.北京:人民軍醫出版社,2003:100-105.

        [7]李蘭群,李海松,郭軍,等.慢性前列腺炎中醫證型臨床調查.中華中藥雜志,2011,3(12):451-454.

        [8]武立新,梁朝朝,唐智國,等. 慢性前列腺炎患者142例精神障礙調查分析. 中華泌尿外科雜志,2006,27(8):512-513.

        [9]鄧云山. 慢性前列腺炎患者抑郁狀況分析.中國性科學,2012,21(9):5-7.

        [10]Xu C,Giuliano F,Sun XQ,et al.Serotonin 5-HT2A and 5-HT5A receptors are expressed by different motoneuron populations in rat Onuf’s nucleus.J Comp Neurol,2007,502(4):620-634.

        [11]羅長梅,聶勇. 我國慢性前列腺炎患病危險因素的Meta分析.中國醫藥導報,2015,12(9):80-83.

        [12]李蘭群,李海松,郭軍,等. 慢性前列腺炎基本證型相關因素多元逐步Logistic回歸分析. 中國中西醫結合雜志,2011,31(1):41-43

        [13]Zemlan FP,Garver DL. Depression and antidepressant therapy:receptor dynamic.Prog Neuropsychopharnmcol Biol Psychiatry,1990,1(4):503-523.

        [14]Moghaddam B.Stress activation of glutamate neurotransmission in the prefrontal cortex:Implication for dopamine-associated psychiatric disorder. Biol Psychiatry,2002,51(10):775-787.

        [15]McEwen BS,de Leon MJ,Lupien SJ,et al.Corticosteroids,the aging brain and cognition.TEM,1999,10(3):92-96.

        [16]鄧宜楚, 黎美祥, 包文,等. 慢性乙型肝炎抗病毒治療療程與復發的相關性研究.中國現代醫生,2014,3(25):117-118.

        [17]馬明,劉新鈺,張漢榮,等.YMDD變異后停用拉米夫定病情加重與停藥時間的關系. 江蘇醫藥,2005,31(12):912-913.

        第7篇:精神疾病如何預防范文

        慢病包括哪些病?

        慢病首先是一個發病和患病時間長短的概念,醫學上把病程超過三個月以上的疾病視為慢性疾病。但是,從疾病分類和防治的角度看,需要把慢病劃分為兩個范疇,一是慢性非傳染性疾病,二是慢性傳染性疾病。

        慢性非傳染性疾病包括,心腦血管疾病、呼吸系統疾病、內分泌疾病和各種癌癥等,如高血壓、糖尿病、腦卒中、慢阻肺、哮喘及各種惡性腫瘤;此外,慢性非傳染性疾病還包括運動系統慢性疾病,如頸椎病、腰椎病、骨關節病以及口腔疾病和精神疾病。而慢性傳染性疾病則包括結核、乙肝、慢性皮膚病和性傳播疾病等。

        按疾病分類統計看,我國現有的慢病可能已超過2.6億人,因為目前我國有2億高血壓患者、1.2億肥胖和超重者、9700萬糖尿病患者。如果把肥胖和超重者都算成病態,那么高血壓等幾種主要的非傳染性慢病的人數就已超過4億,再加上傳染性慢病,患慢病的中國人就更多。而且,慢病的后果非常嚴重。中國45%的慢病患者死于70歲之前,全國因慢病過早死亡占早死總人數的75%。

        近年的研究結果表明,生活方式與病原微生物感染是引發慢病的主要原因。這些原因包括,不健康的生活方式,如吸煙、酗酒、暴飲暴食、不吃早餐、不吃蔬菜水果等;長期不鍛煉或長期過度不科學鍛煉;高強度地工作和身體較長時間地處在高負荷狀態,或熬夜不睡覺;環境污染(如空氣、水源、室內環境等污染);致病性病原微生物的感染,如結核桿菌、病毒等感染。另一方面,工業化、城鎮化、老齡化的加快也成為我國慢病發病率快速上升的誘因。

        盡管上述原因都是引發慢病的重要因素,但是,大量研究也證明,環境污染和生態破壞才是慢病的首要原因。例如,在森林減少、生態破壞、空氣污染、水源污染、食物中有毒有害物質超標等因素中,每一種因素都可以導致慢病的發生。當人類生存的環境遭到全面破壞,生態處于極度惡化之時,慢病的大量出現就不可避免。因此,慢病是環境惡化和生態毀壞后的最直觀和最典型的體現。

        慢病認識的誤區

        過去,人們習慣于把慢病歸結于不健康或不科學的生活方式,但是,世界衛生組織《預防慢性病,一項至關重要的投資》的全球報告卻指出,目前人們對慢病的認識有很多誤區,其中之一就是認為慢病是不健康的生活方式引起的。

        為了充分理解并進而防治慢病,需要對世界衛生組織提出的認識慢病的一些主要誤解予以說明。

        誤解一:慢病是不健康的生活方式所致。慢病固然可以由不健康的生活方式引起,但即便人們生活方式健康,也不可避免地會受到致病因素的影響。例如,由于環境污染,尤其是城市糟糕的空氣或水污染,使得每個人的健康都會受到影響,從而誘發肺癌、心腦血管病等慢病。所以,準確地說,慢病并非只是由不健康的生活方式引起,而是由許多更為復雜的原因,甚至更多的是人與環境的沖突所引起。

        誤解二:慢病主要危害發達國家。恰恰相反,慢病目前主要危害的是發展中國家,因為五分之四的慢病發生在中低收入國家。美、英、德、法等發達國家確實在20世紀五六十年代因盲目破壞生態和生活方式的不健康,引發大量慢病,但是這些國家采取了更多的保護環境的做法,并提倡健康的生活方式,目前慢病已經得到有效控制。這對于中國是一個極好的教訓。

        誤解三:慢病主要危害富人。慢病的現實情況是,無論富人還是窮人,只要違反了健康的飲食習慣、生活習慣、作息習慣等行為,都可以引發慢病。而且,一些研究表明,由于受環境惡化的影響和醫療保健的制約,窮人比富人更有可能患慢病,并因此而失去生命,或背負沉重的經濟負擔。但是,也有研究證明,盡管富人有較好的醫療條件,而且吃特供食品,但是,在環境惡化之下,沒有誰會幸免于難。因為,污濁的空氣是誰也躲避不開的,特供食品也并不意味著就完全安全。

        誤解四:慢病主要危害老年人。這顯然是不正確的。世界衛生組織對各國的調查表明,幾乎半數慢病死亡發生在70歲以下人群,慢病死亡總數的1/4發生在60歲以下人群。另外,全球現在大約有2200萬5歲以下兒童超重和肥胖,超重和肥胖就是主要的慢病,說明慢病是一視同仁地危害所有人。

        誤解五:慢病主要危害男人。這一誤解與“慢病主要危害老年人”的誤解是相似的。其實,慢病對男女兩性不會有厚此薄彼的現象。例如,心臟病等疾病對女性和男性的危害程度幾乎同等,世界衛生組織公布的全球慢病患者中,女性占47%,男性占53%。

        誤解六:低收入和中等收入國家應該先控制傳染病,然后對付慢病。這種誤解首先在于誤認為傳染病不屬于慢病,但實際上慢病包括了相當多的傳染病,如結核、乙肝等。另外,正是由于慢病的發病和病程較長,才需要提前預防。如果不能提前讓公眾預防慢病,最終會造成患者的終身性危害。而要等待傳染病控制之后才對付慢病,則費用更大,造成的死亡人數更多。

        誤解七:慢病無法預防。這是一種因恐懼而產生的誤解。由于慢病發病是一個相對慢的過程,而且開初癥狀并不明顯,等到有明顯癥狀,查出來就已經是晚期,如各種癌癥。而且,大量晚期癌癥的無法挽救和病人的去世,強化了人們對慢病的恐懼,反倒弱化了人們對慢病的警惕。事實證明,只要預防有力,80%的心臟病、卒中、二型糖尿病和40%以上的癌癥都是可以避免的。

        誤解八:慢病的預防與控制費用太貴。這是因為人們患病,尤其是患慢病后治療費用較高帶來的錯誤認識。實際上,如同所有疾病一樣,慢病預防的效果要高于治療,預防的費用只不過是治療的1/3,而且在慢病上,這一比例會更低。例如,一些預防心臟病并發癥的藥物,用較低廉的價錢就可以購買到。而生活方式健康并能活到百歲的人根本就用不著什么防治疾病的費用。

        第8篇:精神疾病如何預防范文

        [關鍵詞] 精神病患者;自殺;護理

        [中圖分類號] R473.74[文獻標識碼]C [文章編號]1673-7210(2009)03(a)-114-02

        自殺是指在意識清晰的狀態下,主動采取結束自己生命的行為,意識障礙下和被動采取的行為不能稱為自殺。精神病患者是自殺的高危人群,有研究表明,某些精神病如抑郁癥、精神分裂癥、物質濫用等自殺的發生率是正常人的60~120倍[1]。故精神病患者的自殺現象較為常見,據報道[2]自殺死亡的發生率占精神病患者總數的0.19%,占精神病患者死亡數的12.24%,精神分裂癥占84.62%。自殺給患者家庭及社會造成嚴重后果,因此如何預防和阻止精神患者的自殺,已得到精神科醫務工作者、社會各界的普遍關注。筆者對2005年1月~2007年12月的住院及門診精神病患者發生自殺行為情況進行回顧性分析,探討自殺行為發生的規律,以期探尋預防對策,減少自殺行為的發生。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對2005年1月~2007年12月住院患者的病歷及門診病歷進行分析,有自殺行為者共38例,其中,精神分裂癥25例,占66%;情感11例,占29%;焦慮癥2例,占5%。男27例,女11例,平均年齡(31.5±8.72)歲,平均病程(7.56±4.38)年,職業:務工人員3例,農民4例,干部21例,學生5例,教師5例;文化程度:文盲3例,小學8例,初中11例,高中7例,大專及以上9例。

        1.2方法

        調閱相關2005年1月1日~2007年12月31日住院和門診病歷,檢出有自殺行為的精神患者進行相關因素分析。

        2結果

        有自殺行為患者共38例,其中,自殺死亡10例,10例中,精神分裂癥7例,抑郁癥3例;住院患者6例,門診患者4例;自縊死亡5例,服毒自殺3例,溺水死亡等2例;自殺前有先兆者7例;既往有自殺行為者4例;發生于夜間6例;發生于工作人員或家人無暇顧及者5例。自殺未遂者28例,其中,精神分裂癥20例,抑郁癥6例,焦慮癥2例;住院患者13例,門診患者15例;自縊自殺13例,跳樓8例,服毒5例,跳河2例。住院患者自殺均選擇凌晨或中午工作人員較少時或乘人不備時。

        3討論

        3.1精神病患者的自殺原因

        精神病患者自殺的原因很多,一般來說精神病癥狀支配下引起的自殺占精神病自殺總數的93.2%,其中,精神病性癥狀占63.9%,主要為幻覺、妄想、怪異的思維所致。情感性癥狀占29.3%,主要是焦慮、抑郁[3]。在精神疾病中,精神分裂癥的自殺率僅次于抑郁癥,但由于發病率高,病程長,自殺的絕對數占首位[4]。據報道[5],大約10%的精神分裂癥患者死于自殺。部分處于恢復期的患者由于對精神病沒有正確認識,或者認為患了精神病被社會鄙視,世人冷淡,逐漸產生厭世念頭;或是對自己在患病期間的某些病態行為感到極度羞恥而自殺;或是無力支付藥費,妻子離異,愿望未遂等心理負擔過重而自殺[6-8]。

        一般情況下,精神病患者的自殺行為發生采取“隱秘式”,也就是乘人不備,有些意識清楚的患者自殺是有計劃的,因此,多在凌晨3∶00~5∶00工作人員非常疲乏時采取行動或乘患者吃飯、服藥時躲在廁所里自殺[6、9、10]。據報道[3、6、10、11],自縊者最多,占27.5%~61.8%,其次為自傷、服藥等;自殺前有先兆癥狀者可達78.64%,既往有自殺行為者占44.62%[2]。

        3.2精神病患者自殺的預防措施

        3.2.1嚴格檢查入院時隨身物品患者由于受精神癥狀支配和日常生活所需,身上有時帶剪刀、繩子等物品,這些物品可為其本人或他人提供足夠的自殺條件,所以入院時應仔細檢查,全面更衣。

        3.2.2加強病房內物品和內部管理辦公用品種類繁多,不乏有些危險品,每班要認真交接班和檢查,檢查室內電路、窗戶、床鋪等。發現物品及時解決,同時加強病房內部管理,嚴格執行巡視制度,特別在開飯時間和夜間,護理人員對有自殺企圖的患者心中有數,加強藥品管理和發藥制度,堅持“發藥入口,看藥下肚”制,嚴防藏藥現象發生。

        3.2.3加強探視者的管理首先有自殺觀念的患者往往向家屬提出一些近乎合理的要求,如要頭繩、水果刀等,警惕性不高的家屬往往會滿足患者的要求,因此探視時應有工作人員陪視,不要因為工作忙或人情關系而粗略行事,另外也應向家屬做好宣教工作。

        3.2.4密切觀察患者病情及心理變化患者自殺前往往有一些征兆,如對病友流露出活著沒意思,非常惦念家中孩子或老人,向工作人員借紙和筆寫告別信;突然情緒低落,垂頭喪氣,退縮,少活動,走坐不安,不語,有的則直接說自己想死;家屬探視后情緒改變,某些藥物副反應,如藥源性抑郁,靜坐不能等導致患者自殺。總之,只要細心觀察異常反應,認真思考,關心體貼患者,達到心理溝通,就會發現其根本原因,積極采取有效措施,做好心理護理,以防患于未然。

        3.2.5掌握自殺發生的規律自殺發生時間以夜間特別是凌晨,這與5-HT晝夜節律變化有關[12]。因此,夜深人靜,值班人員少,又處于疲勞狀態,患者摸清規律,趁機自殺。其次是進餐時,患者和工作人員都集中于餐廳,患者謊稱去廁所或洗手而趁機自殺。因此,工作人員要掌握規律,做到心中有數,保持旺盛精力,嚴格履行崗位責任制,加強巡視,防止意外發生。

        3.2.6對自殺行為的診斷評估及干預有研究表明猜疑、抑郁和自殺行為之間有明顯的關聯[13],也有研究表明在幻覺和自殺行為之間也存在明顯的聯系[14],一些量表的應用有助于臨床上評定自殺風險[15],如貝克抑郁調查量表(BDE),自殺觀念量表(SSI),自殺意向量表(SIS)。通過評估,及時采取干預措施,有效減少自殺死亡的發生。

        3.2.7做好健康教育,加強精神衛生知識宣教,增加社會支持患者患病期間往往有某些不正常或有礙他人的行為,當病情緩解后,首先感到抱歉和不安,此時應得到周圍人的理解和同情,這對患者來說將是極大的安慰,可使患者積極配合治療,重新喚起生活的信心,如周圍人不理解甚至再刺激患者,將會使患者感到前途無望,出現自殺念頭。加強健康教育,教會患者如何去分析,面對現實生活,同時應指導家屬如何觀察病情,提高其早期識別患者行為異常的能力,做到早發現、早治療,督促患者規律服藥,提高患者對治療的依從性,幫助患者樹立生活信心,為患者創造一個溫馨、舒適的生活環境,也是減少患者自殺的有力措施之一。

        3.2.8康復治療與社會功能的鍛煉精神患者康復后還要回歸到社會中去,承擔一些必要的責任和義務,故精神患者在康復出院前,要進行必要的社會功能鍛煉,比如社會交往、人際關系處理方法等,進行卓有成效的康復治療,否則也會增加自殺的風險。有報道社區康復“上海模式”[16]行之有效,定期回歸社會,也收到較好的康復效果[17]。

        總之,精神患者自殺是一個嚴重問題,故在藥物治療的同時,護理人員一定要做好精神患者的心理護理,做好康復治療,取得患者家屬的合作、社會的支持,減少復發;同時,注意加強醫院內部管理和內涵建設,消除隱患,盡可能地減少自殺行為的發生。

        [參考文獻]

        [1]Jacobs D.Duicide and clinical practice[M].American Psychiatric Press.1992.131-146.

        [2]饒克明.上海市徐匯區居民十年間精神病患者自殺死亡病例分析[J].上海精神醫學,1993,新5(1):15.

        [3]王鵬,李業平,何思忠,等.精神病患者自殺行為的調查[J].臨床精神醫學雜志,1995,5(2):90.

        [4]姚芳傳.精神分裂癥患者自殺觀念和行為[J].中華神經精神科雜志,1984,17:331.

        [5]陳佩俊.精神分裂癥患者自殺的特征和原因[J].國外醫學?精神病分冊,1988,15:104.

        [6]蘄志強,王軍鋒.精神病患者自殺現象的預防及護理[J].健康心理學,1995,3(合刊):125.

        [7]陳淑清,王述彭,劉靜芬.精神科護理學[M].長春:吉林科學技術出版社,1994.77.

        [8]鐘華.精神科急診搶救中的自殺32例分析[J].上海精神醫學,2000,12(2):97-98.

        [9]王艷玲.住院患者自殺行為的臨床分析及護理[J].山東精神醫學,2000,13(3):51-52.

        [10]劉悅玲.住院患者自殺行為分析與護理[J].中原精神醫學,1999,5(2):111-112.

        [11]劉素貞,路英智,徐桂蓮,等.精神患者自殺行為分析及護理干預[J].中原精神醫學,1999,5(4):237.

        [12]李紅政,雷美英.國外有關軍人自殺行為的研究進展[J].國外醫學?精神病學分冊,2000,27(3):141.

        [13]Messias E, Kirkpatrick B, Ram R, et al. Suspiciousness as a specific risk factor for major depressire episodes in schizophremia[J].Schizophr Res,2001,47:159-165.

        [14]Nordentoft M, Jeppesen P, Abel M, et al. OPUS study:suicidal beharior,suicidal ideation and hoplessness amony patients with first-episode pspchesis,one-year follow-up of a 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 [J].Br J Psychiatry,2002,181(suppl43):98-106.

        [15]印海翔,鄭軍然.精神分裂癥患者中的自殺行為的判斷及防治[J].神經疾病與精神衛生,2007,7(4):319.

        [16]張明園,嚴和駿.上海市社區精神康復和防治工作[J].上海精神醫學,1990,新2(3)

        第9篇:精神疾病如何預防范文

        地址:太原市建設南路南十方街63號

        電話:0351-8726010郵編:030045

        考后怎樣調節心理

        陳曉醫生:

        今年高考未能發揮正常水平,心情很沮喪,請問怎樣調節心理呢? 華露

        華露朋友:

        你好!考試結束了,大家都有一種如釋重負的感覺。然而,此時的精神狀態仍然是不能忽視的,因為考試結束并不意味著心理壓力的自然消失。相反,隨之而來的對考試結果的預測和獲知,會讓許多考生有不同程度的突發性心理沖突和出現生理紊亂現象。因此,此時的心理調適很重要。

        轉移思路法:離開令人不快的情境,轉移到高興的情景或事上,做自己喜歡做的事,如打球、聽音樂和朋友聊天等。

        理喻反向法:為失敗尋找“借口”,排除自卑心理,平靜下來之后,再仔細分析原因,明確今后的努力方向。

        談心法:把心里的郁悶或牢騷傾訴于自己最親密和信賴的人,朋友的一番話可有“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感覺。

        自我暗示法:不妨經常對自己說“我能行”,只要有自信,任何人都不能使你自卑。

        日記法:把內心的憤恨和痛苦盡情地宣泄在日記中,別人也不會知道,慢慢地自己的心情就會平靜下來。

        補償升華法:以其他方面的成功(某種專長)補償高考失敗造成的痛苦;把不良情緒導向積極方面,獲得心理平衡。

        宣泄放松法:把積壓在內心的消極情緒釋放出來,或大聲喊叫,或痛哭一場,或“瀟灑”玩一回,通過宣泄讓心情慢慢平靜下來。

        如何預防股市綜合征

        陳曉醫生:

        我最近心悸胸悶、倦怠無力、失眠多夢,經醫生全面檢查并未發現什么病,與炒股受挫有關嗎?

        朋友:

        你好!美國著名心理學家、股票問題專家詹姆士有句名言:“股市和股市綜合征是一對孿生兄弟。”股市綜合征產生的原因,在于當事人對股市的期望值高和對風險估計不足、心理承受能力差等。股市綜合征主要有以下幾種:

        緊張情緒型股市行情瞬息萬變,使股民常處于緊急應變的氛圍之中,因此容易產生緊張恐懼、焦慮不安、郁郁寡歡、幻覺妄想等不良心理。這種緊張、焦慮的情緒會直接降低人的免疫力,造成植物神經功能紊亂、內分泌失調,出現心悸胸悶、倦怠無力、失眠多夢、神經過敏等一系列癥狀。心臟病人會導致心律失常,甚至發生心臟病而猝死。

        悔恨絕望型有些股民在股市受挫折后,因輸掉了自己辛勤積攢一生的血汗錢,從而產生悔恨心理。這種悔恨通過壓抑中樞神經,使全身新陳代謝處于抑制狀態,腎上腺、甲狀腺等腺體分泌量減少,軀體生理功能發生紊亂。研究發現,股市悔恨心理只要持續一周以上,體內免疫球蛋白會降低。長此以往,必然雜病叢生。

        樂極生悲型某些股民因股票暴漲若干倍而發了大財,而人在狂喜時,精神的亢奮,會在極短的時間內使大腦大量充血,血壓急驟升高,會給軀體造成難以承受的“重荷”,尤其是高血壓病人因此會發生腦血管意外,冠心病人因此會出現心絞痛、心肌梗塞等。

        股市綜合征的最大危害性在于它能壓抑正常、健康的業余愛好,久而久之,還會造成人格變異、心理變態等不良后果。因此,熱衷炒股的人應該警惕。

        為什么總懷疑老伴不忠實

        我和老伴結婚50年,可是近來她總懷疑我對她不忠實,不讓我離她半步,該怎么辦呢?

        山西大同劉大爺

        猜疑和嫉妒是老年人的心理特點,在正常情況下,老年時期所反映出來的心理活動,往往與青壯年時期的心理狀態有關,有些甚至是過去心理狀態的重復出現。

        懷疑自己的老伴對自己不忠實,往往事出有因,可能來自幾種不同的情況:

        一種情況是夫妻關系不融治,這可能起源于過去較長時間雙方關系一直不和,也可能是到老年因某種原因而產生矛盾,未能得到很好解決的緣故。

        另一種情況是夫妻性生活不協調,例如一方對性生活要求較高,而另一方卻表示冷淡或拒絕,因此而產生誤解和隔閡,造成一方對另一方的不信任。

        還有一種情況是確實有一方在生活作風方面不夠檢點,甚至客觀上確有某種事實對不起另一方,繼而引起對方處處懷疑。

        再有一種情況就是一方無中生有地懷疑另一方,認為對方對自己不忠實。

        以上前三種情況居于正常人的心理,可以用正常人的心理活動解釋,并且能夠通過正常途徑(生理的或心理的)加以解決。

        然而后一種情況卻不相同,是屬于病態心理,往往預示著某種精神疾病的存在,例如老年期的精神分裂癥或偏執性精神病,這樣就應當請精神科醫生檢查。如果確實有精神病,則應及早進行系統治療,否則延誤治療時機,愈后不良。

        老年人的心理期待是什么

        我很茫然,究竟老年人的心理在期待什么?

        湖北時大媽

        一般來說,老年人的心理期待大致可以分為以下五種類型:

        一、成就型有些老年人在中青年時曾經在工作中做出過一些成績,甚至取得了非常顯著的成就,因而離退休之后有一種完成任務的感覺,對自己的成就感到滿意和自豪。

        二、安樂型有些老人離退休之后對自己的成就感到滿意,應該安于清閑的生活,知足常樂,平時可以在家養個寵物或者鍛煉身體,或在家里多做家務和老伴、子女更多時間地相處等。

        三、不服型有些老年人平時身體好,加上有某個方面比較過硬的技術,因而可能會出現不服老的現象,他們認為自己身體還好,就要多做出些貢獻,甚至很多事情一定比年輕人干得更好。

        无码人妻一二三区久久免费_亚洲一区二区国产?变态?另类_国产精品一区免视频播放_日韩乱码人妻无码中文视频
      2. <input id="zdukh"></input>
      3. <b id="zdukh"><bdo id="zdukh"></bdo></b>
          <b id="zdukh"><bdo id="zdukh"></bdo></b>
        1. <i id="zdukh"><bdo id="zdukh"></bdo></i>

          <wbr id="zdukh"><table id="zdukh"></table></wbr>

          1. <input id="zdukh"></input>
            <wbr id="zdukh"><ins id="zdukh"></ins></wbr>
            <sub id="zdukh"></sub>
            亚洲国产韩国欧美在线 | 亚洲精品福利中文字幕 | 亚洲国产日韩综合久久精品 | 亚洲综合中文字幕第36页 | 亚洲日本va中文字幕在线直播 | 日本永久免费大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