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思政教學建議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隨著各種現代化信息技術在教學中的廣泛應用,傳統高校思政課教學模式在不斷發生變化,如何有效提高高校思政課教學效果,是當前的主要問題,也是本文探討的重點所在。
一、建構主義教學理論簡述
建構主義理論的最早提出者是瑞士著名心理學家皮亞杰。建構主義者認為真正意義上的教學應當以學習者獲取知識為重點進行構建。其倡導自主學習,認為營造主動學習的環境極為重要,要將學生放在教學的主置,發揮學生學習的主體性、自覺性和積極性。教師還應當重視學生的學習基礎,要在教學過程中加以引導以“順應”其學習路徑,快速推動學生知識結構重建,最終達到教學高效化目標。建構主義教學理論內容主要分為:基于學生的教學環境構建;基于實用性的教學內容編排;順應學生的學習經驗;鼓勵學生互動,并由教師進行引導;重視及鼓勵學生的創新能力培養;重視學生思維、理解力的培養。從上述七個方面可看出,建構主義教學理念重視學生理解、認知、創新能力的培養,重視教學環境、教學內容的構建,重視教師在學生學習過程中的引導作用,從而達到不斷挖掘學生學習能力、培養高素質人才的終極目標。[1]
二、當前我國高校思政課教學存在問題
(一)不以學生為主體地位
在傳統思政教學過程中,教師主要以講授課本知識為主,強調教學難點及教學重點,并要求學生牢記此類知識,忽視了學生學習積極性及創新能力培養。教師在開展教學活動中,往往更注重教學大綱內容灌輸,缺少對學生進行引導,對學生的觀點和想法不予重視,這樣會給學生思維帶來負面影響,不利于其學習興趣的培養。學生是具有獨立思維的個體,是社會未來的希望,其看待問題和研究問題都具有自身的看法,也有自身的標準。在這個階段如果沒有抓住學生的思維特點,一味進行灌輸式教育,勢必會帶來反面效果,造成學生學習過程中積極性受挫,不利于學生學習興趣的培養,遏制了其學習天性。[2]
(二)不重視學生自我價值實現
人生價值可分為社會價值及自我價值。人生價值可通過以下公式呈現:人生價值=社會價值+個人價值。二者聯系緊密,缺一不可。社會價值側重于個體在社會活動過程中所作出的貢獻,社會價值的實現必須基于個人價值的實現為前提,社會越進步,個人價值的實現也就更加徹底,同理反觀亦然。個人價值是指個人在對社會作出貢獻后社會反饋回來的尊重與回報,當一個人獲得的社會尊重越來越多時,其所作出的社會貢獻也就越多,反之亦然。因此,教會學生認識到個人價值與社會價值的正確關系是高校思政教育的一項重要使命。
(三)忽視學生學習興趣培養
傳統高校思政課教學中教師幾乎獨占課堂,整個教學過程中教師扮演主要角色,忽略了學生在教學過程中的地位,造成了學生被動聽課,嚴重壓抑了學生的學習興趣。教師在課堂上一味按照教學計劃進行強制授課,不與學生進行互動交流,不與學生進行心靈溝通,就會使學生產生逆反心理。這種傳統“填鴨式”的教學方式不僅會使學生難以主動加入到教學活動中,而且會引起學生厭學情緒。傳統高校思政課教學模式不重視與學生進行心理溝通,難以實現學生在教學中的主體地位,不利于學生學習興趣培養,難以達到預期的教學效果。[3]
三、高校思政課教學改革的路徑
建構主義教育理念注重學生學習興趣的培養,提倡將學生放在中心位置,教師從旁引導。在學習環境營造方面,要更多去創造情景,通過互動協作、對話等方式建構起新型的教學模式。
(一)協調師生關系,尊重學生地位
教學活動最終目的是讓更多學生參與到教學活動中來,讓學生學到更多知識。因此,教師應當充分尊重學生的地位,讓學生能夠感受到在教學活動中的主體地位。教師在開展教學的過程中,應當認識到自己只是課堂教學活動的倡導者,學生才是學習的主體,學生的學習是教學活動的精髓所在。因此,要把握好教師與學生在教學過程中的實際地位關系,教師與學生不僅應當平等,而且應當和諧互動。教師如果沒有充分意識到教與學的平等地位,是難以真正處理好師生之間的關系的,也難以真正地將教學活動做到高效化。所以,在新形勢下,高校思政課教學應當重新思考師生之間的關系,堅持將學生放在教學的主置上,將學生放在教學的中心位置上,充分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發揮學生學習的主動性。[3]
(二)建構良好學習情境,調動學生學習積極性
學習環境有別于教學環境,身為高校教師應當深刻理解二者區別,這對教學情境的設置是很重要的。學習環境注重自主學習,而教學環境更偏重于控制與支配。因此,想要使學生達到真正意義上的知識建構,那么就應當給予學生充分的自由及主動權,讓學生在輕松的環境中進行自主學習,自主對現有教學資源進行支配。而要讓學生能夠獲得足夠的學習主動性和任務支配權,最關鍵的一點就是營造一個有利于學生進行知識建構的學習情境。在傳統的高校思政課教學過程中,大部分的教學環境設計首先都是基于教師的教學需要為前提,而不重視大學生的學習需求。這樣的教學環境即使設計得再好,對學生學習積極性的調動也極為有限。建構主義教育理念認為,學習環境是能夠讓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獲得自主性的場所,也只有在此環境中,才能夠提升自身對學習的興趣,學生才可以發揮出自主能動性,自覺地對學習資源進行利用以達到自身獲取想要知識的目的,最終實現對所學新知識的意義建構。因此,高校思政課教學應當要高度重視建構良好的學習情境,調動學生學習積極性。[4]
(三)重視學生自我價值的實現,培養學生適應社會的能力
21世紀是一個人才競爭激烈的時代,高校作為為社會培養人才的主要場所,在培養社會化人才方面責任重大。所謂社會化就是指學生在校園內學習各種知識技能、溝通技能,并在思想上形成信念、人生觀及對社會生活的理解,通過與社會環境的接觸,獲得一定的社會價值觀,形成獨特的人格,從而滿足社會對人才的要求。社會價值與個人價值存在辯證關系,個人價值無法與社會價值分離開來,反之社會價值也無法脫離個人價值而存在。傳統的思政教學方式之所以難以滿足現代教育要求,其中很關鍵的一點就在于未充分理解和尊重大學生的個人價值。從建構主義教育思想來看,思政課教學如果非常注重個人價值的培養,而將社會價值放在次要的位置,那么就很容易造成大學生在學習過程中難以把握學習的真實意義,認為所學知識與社會適用性差距較大,這樣就容易造成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受挫,不僅難以進行知識學習的意義建構,而且更談不上社會化能力的培養。
四、結語
建構主義教學理論具有雙重性。一方面,它注重強調學生學習的自主性、洞察問題的敏銳性、思考問題的獨立性及解決問題的能力性,為高校思政課教學的改革提供重要的參考;另一方面,它又具有嚴格的要求,學習者要想達到這項要求,就必須耗費大量時間,而現實中高校思政課教學計劃和課程安排都有嚴格規定,學習任務的完成也是限定的。所以,建構主義教學理論在現實教學應用中也有其需要改進之處,各高校思政教學要基于自身教學狀況考慮,在教學探索的過程中要結合自身教學特點,努力在改革創新發展中尋找到最佳的教學路徑。
參考文獻:
[1]辛自強.建構主義教學的核心特征[J].早期教育,2006(8):44.
[2]李淑雯.優化課堂教學模式促進學生自主學習:“目標引探自學,主體發展創新”課題的研究報告[J].教育革新,2004(2):20.
[3]何克抗.建構主義的教學模式、教學方法與教學設計[J].北京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1997(5):78.
摘 要:思政教學一直以來都是我國教育的重點,起到了提高國民素質,建設精神文明以及實現學生全面發展,提高社會認知能力的作用,但根據目前思政教育的現狀來看,教學效果并不明顯且存在一定問題,由此本文將主要以實踐教學為核心對如何進行高職院校的思政教育改革開展探討,以達到提高教學效果的目的。
關鍵詞:高職院校;思政教育;實踐教學
引言
高職院校本身就是以培養學生實踐能力為核心進行教學,其中思政課程更是將學生培養成德才兼備的重要途徑,所以如何改進現階段思政課程的教學方式,提出有針對性和具有實際意義的措施,讓思政教育實現實踐教學是值得深入研究和探討的話題。
1.現階段高職院校思政教育的現狀
從2005年開始教育部就對高等院校的思想政治教育提出要加強和改進的意見,各院校也對此進行了不同程度改變,但離要求的目標還是有大差距,主要因素在于教師的教學觀念,學生對思政教育的認識以及理論與實踐的結合程度,從而導致存在以下幾方面的問題。
1.1教師普遍存在對思政教育認識不足的問題
雖然高等院校在不斷提出思政教育對學生和社會發展的重要性,而且這一觀點也得到教師和學生的認可,但在解決實際問題或是在教學過程中還是存在認識不足的現象,仍然是重視理論部分,忽視實踐教學環節,更有甚者只是為了敷衍課時,采用照本宣科的態度教學。除此之外,高職院院校的教務管理人員對思政教育投入的人力、物力和財力與其他專業課程相比也是較少的,一是表現在課程安排上,通常情況下思政教育課程都是采用上大課的形式,學生較多,教師要想顧忌到每個學生基本是不可能的;二是表現在財力投入上,一般思政教育是很少會有經費支持的,導致教師只能局限在課內的實踐教學,這樣對有效開展實踐教學產生了很大限制性;三是表現在人力投入上,在多數高職院校中,進行思政教育的教師待遇相比于專業課教師低,而且學校對思政教育教師的任職要求也把控不嚴,導致師資力量不足。所以通過這些現象可以說明以往改革高職院校的思政教育只是口號,最終還是流于形式。
1.2思政教學的內容缺乏實踐針對性
雖然思政教育的內容涵蓋了政治、思想、道德和法律等幾大方面,知識體系也比較豐富,但高職院校選用的教材其中有些知識學生在初高中都有所涉及,而且加上當今互聯網技術的發展,學生通過網絡也能獲取到部分思政教學內容,所以教師仍然采用以課本為藍本,過多強調理論性,忽視高職院校學生的實際生活和高職院校培養技術型人才的特點,只會讓學生對思政教學越來越不感興趣,教學效率越來越低。
1.3思政教師教學方式有待改善
正是由于思政教育主要以理論知識為主,導致很多教師都采用自己講學生聽的教學模式,但根據調查顯示,這種單一的教學方式并不被學生們所接受和認可,認為教師理論知識灌輸多,相比較而言啟發學生對實際問題思考的時間,開展實踐教學活動的時間以及學生從實踐中對所學知識的概括應用就少。
1.4思政教育的考核方式缺乏科學合理性
高職院校各學科的考核方式都是按照學生平時成績(包括上課表現、考勤和平時作業)加上考試卷面成績,雖然這一考核方式能有效地督促學生在平時盡量不出現遲到早退的情況和重視理論知識的目的,但對于考核學生對理論知識的應用能力還是不夠,也不能反映出學生對知識真正的理解程度,這也是由于多數高等院校長久以來重視成績忽視應用,重視結果忽視過程造成的。
2.高職院校思政課實踐教學改革的措施
從目前思政教育的現狀和產生的原因的來看,要想對高職院校思政課的實踐教學進行改革,首先要從觀念上轉變,再從教學方式方面改進。
2.1加強教師對思政教育重要性的認識
對思政課進行實踐教育改革,前提條件就是加強教師對思政課的重新認識,并將這種認識轉變為實際行為。
一是院校和教師要重新為思政課進行教學目標定位,結合高職院校學生的特點,將思想政治導向與學生的就業導向相融合。通過以學生未來的就業崗位或是職業需求為切入點,會對知識的實踐滲透性有所增強,與此同時學生也能感受到思政課不再是一紙空文,跟其他專業課程一樣是具有實用性的,從而能激發學生內在的學習動力。
二是堅持高職院校以“教師為本”,教師以“學生為本”的原則,以“教師為本”體現在學校不僅要認同思政課與其他學科教學是同等重要的觀點,而且從待遇或是福利上也要給予同等對待,除此之外還需及時向思政教師傳達我國黨和國家的有關文件和政策,落實開展實踐教學的經費投入,激勵教師們利用課余時間充實自己,提高自身道德修為和教學能力,為教師工作創造良好環境。以“學生為本”則是要求教師在課堂內多增加互動環節,并多聯系社會實際和學生的思想實際,讓學生能積極參與課堂討論,此外教師還應多增加對多媒體的應用,對最近發生的社會熱點問題或是學生比較感興趣的話題,通過多媒體播放或是探討交流,達到吸引學生注意力和培養學生關注時事的習慣。
2.2開展以實踐為核心的教學模式
實踐性教學顧名思義是要增強學生對知識的應用和實踐能力的教學,因此教師要充分利用上課時間、借助校園文化以及開展社會實踐的機會,對學生進行實踐教學。
(1)在課堂上圍繞問題開展實踐教學
由于在課堂上進行實踐教學的時間有限,因此教師應在課前通過對本節課知識的梳理,再結合當前社會的熱點、難點以及焦點問題跟在課上學生開展討論、演講、辯論或是案例分析等方式教學,比如最近發生的長江沉船事件,關于我們應該如何做進行課堂討論或是對于黨和國家新的方針政策,組織時事知識競賽等。
(2)以加強校園文化建設為途徑開展實踐教學
良好的校園文化氛圍能讓學生的思想素質在潛移默化中提高,而且校園文化是課堂教學的輔助和延伸,是幫助學生開展實踐教學,積極參加思政活動的有效方式,比如高職院校可以多開設論壇,禮儀知識培訓或是征文和設計比賽等,此外還可以邀請企業中的佼佼者給學生們做職業規劃等專題講座,所以通過高等院校創辦的這些活動,不僅能豐富學生的文化生活,而且也能在活動中體會思政教育的重要性。
(3)堅持開展社會實踐活動的實踐教學
無論是課堂中的教學討論還是校園文化的建設,都是在在校園內展開,所以在依照思政課教學目標,遵循教學規律的基礎上,加強實踐教學改革的效果,深入開展社會實踐是很有必要的,比如組織學生進行志愿服務、社區服務或是義務賣報等活動,或是帶領學生參觀具有歷史文化意義的地方,讓學生通過親身體驗促進思想素質、道德品質的提高以及健康人格的形成。
3.結語
由于目前高職院校思政課教學效率偏低,且并沒有真正實現開展思政課的目的,因此本文認為通過改革教學觀念,轉變教學方式,采用互動式教學、加強校園文化建設以及開展社會實踐等途徑從而能夠有效改善這一現狀。(作者單位:湖南大眾傳媒職業技術學院思政課部)
參考文獻:
[1] 羅金彪,高職院校思想政治課教學改革淺議[J],長江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1(3):132-133
1醫學院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具體表現
醫學院校的教育在安排課程時,往往只注重專業知識的教育,忽視了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課程,具體有以下表現:首先,就教育體制而言,我國高等教育一直以來都在實施文理分科的專長教育,從而形成了片面的教育意識,導致了科學教育與人文教育的長期對立的局面。在當前的醫學院校教育中,影響更為嚴重,主要體現在人文知識和人文精神的缺陷上。在思想政治教育上,醫學院校的重視程度不夠,進而使大多數學生僅僅崇尚科學文化知識,而輕視人文知識及精神。其次,醫學高等醫學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理論尚未與實際情況聯系起來。在實施醫學院校的思想政治教育的活動中,進一步強化思想政治教育概念的同時,卻使道德教育被不斷弱化。醫學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途徑是“兩課”教育。老師講授思想政治理論課是醫學院校教育教學的主要內容,在教學中,教師只注重理論知識,卻忽視了生活、學習和工作中的實際情況(學生、社會、醫學教育的實際)。教師往往使用枯燥乏味、教條地教學方法去傳授理論知識,而很少將學生的現實生活與教授的理論知識聯系起來,這使得學生討厭上課,厭煩上學,從而很難達到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再次,在醫學院校中,相對其他科室教研組而言,思想政治教育教師隊伍的整體教學科研水平較弱。在我國各大高校中,由于大部分院校如:綜合性院校、文科類院校、師范類院校具備較深的文科教學科研氣氛,以及院校對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視。使得他們的思想政治教育教師隊伍實力比較強大。另外,一部分院校如:醫學類院校、理工類院校等相對實力較弱。對醫學院校來說,一般都是以醫學為主的整體辦學,在這種環境下,思想政治教育處于弱勢地位。所以,在客觀條件下,思想政治教育教師隊伍的提高受到了一定的限制。與此同時,部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在這種比較苦的客觀條件下,缺乏提高自身的教學科研水平的動力,對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視程度不夠,懶于思考如何提高思想教育的質量。這就導致醫學院校思想政治教育長期處于實力較弱的環境中。
2提高思想政治教育質量的具體措施
2.1本著“育人為本”的基礎,更新教學方法,明確教學目的,將“育人性”作為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和宗旨相對于其他教育而言,思想政治教育是與眾不同的,它的直接目的就是引導和幫助大學生熟知并掌握立場,觀點和方法,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在我國社會以及國情的客觀要求下,學生要適應社會,遵照自我發展和教育理論要求,明白只有將任何教育轉化為自我教育,才能體現出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教育工作者要發揮自己在教學工作中的主導作用,尋找新穎的教學方法,轉變大學生的思想:從“我該做什么”轉變為“我要做什么”,讓他們明確自己的目標。在實現了教學目的的同時也尊重了學生的主體地位。
2.2本著“網絡環境”的基礎,完善教學模式,增強教學的吸引性理論聯系實際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最大特點,即在教學過程中要聯系學生的學習情況,也要結合網絡環境。因為網絡已是當代大學生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因此,思政教育要積極研發和應用現代教育技術,完善教學模式,以增強教學的吸引性。就必須改變以前“一支粉筆,一張嘴”的教學方式。現實教學經驗表明,網絡為教學帶來了很多好處,例如它將使教學過程具有豐富的表現力,良好的共享性,最佳的組織形式,從而優化了教學效果,將教學活動更加直觀,生動和簡潔的呈現出來。
近些年,由于醫患關系緊張,醫療糾紛增多。醫療糾紛已是當今社會各層人士的熱點話題,通過相關數據資料統計,其中21.3%的醫療糾紛是由于醫護人員的服務態度引起的,而這些問題與醫護人員的道德品質是緊密相關的。因此,我們必須反思我國的高等醫學教育現在的狀況。
1醫學院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具體表現
醫學院校的教育在安排課程時,往往只注重專業知識的教育,忽視了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課程,具體有以下表現:首先,就教育體制而言,我國高等教育一直以來都在實施文理分科的專長教育,從而形成了片面的教育意識,導致了科學教育與人文教育的長期對立的局面。在當前的醫學院校教育中,影響更為嚴重,主要體現在人文知識和人文精神的缺陷上。在思想政治教育上,醫學院校的重視程度不夠,進而使大多數學生僅僅崇尚科學文化知識,而輕視人文知識及精神。其次,醫學高等醫學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理論尚未與實際情況聯系起來。在實施醫學院校的思想政治教育的活動中,進一步強化思想政治教育概念的同時,卻使道德教育被不斷弱化。醫學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途徑是“兩課”教育。老師講授思想政治理論課是醫學院校教育教學的主要內容,在教學中,教師只注重理論知識,卻忽視了生活、學習和工作中的實際情況(學生、社會、醫學教育的實際)。教師往往使用枯燥乏味、教條地教學方法去傳授理論知識,而很少將學生的現實生活與教授的理論知識聯系起來,這使得學生討厭上課,厭煩上學,從而很難達到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再次,在醫學院校中,相對其他科室教研組而言,思想政治教育教師隊伍的整體教學科研水平較弱。在我國各大高校中,由于大部分院校如:綜合性院校、文科類院校、師范類院校具備較深的文科教學科研氣氛,以及院校對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視。使得他們的思想政治教育教師隊伍實力比較強大。另外,一部分院校如:醫學類院校、理工類院校等相對實力較弱。對醫學院校來說,一般都是以醫學為主的整體辦學,在這種環境下,思想政治教育處于弱勢地位。所以,在客觀條件下,思想政治教育教師隊伍的提高受到了一定的限制。與此同時,部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在這種比較苦的客觀條件下,缺乏提高自身的教學科研水平的動力,對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視程度不夠,懶于思考如何提高思想教育的質量。這就導致醫學院校思想政治教育長期處于實力較弱的環境中。
2提高思想政治教育質量的具體措施
2.1本著“育人為本”的基礎,更新教學方法,明確教學目的,將“育人性”作為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和宗旨相對于其他教育而言,思想政治教育是與眾不同的,它的直接目的就是引導和幫助大學生熟知并掌握立場,觀點和方法,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在我國社會以及國情的客觀要求下,學生要適應社會,遵照自我發展和教育理論要求,明白只有將任何教育轉化為自我教育,才能體現出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教育工作者要發揮自己在教學工作中的主導作用,尋找新穎的教學方法,轉變大學生的思想:從“我該做什么”轉變為“我要做什么”,讓他們明確自己的目標。在實現了教學目的的同時也尊重了學生的主體地位。
2.2本著“網絡環境”的基礎,完善教學模式,增強教學的吸引性理論聯系實際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最大特點,即在教學過程中要聯系學生的學習情況,也要結合網絡環境。因為網絡已是當代大學生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因此,思政教育要積極研發和應用現代教育技術,完善教學模式,以增強教學的吸引性。就必須改變以前“一支粉筆,一張嘴”的教學方式。現實教學經驗表明,網絡為教學帶來了很多好處,例如它將使教學過程具有豐富的表現力,良好的共享性,最佳的組織形式,從而優化了教學效果,將教學活動更加直觀,生動和簡潔的呈現出來。
關鍵詞:政治教學;公民意識教育;實踐
《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課程標準》指出:要在政治學習過程中培養愛國主義感情、社會主義道德品質,逐步形成積極的人生態度和正確的價值觀,提高文化品位和審美情趣。高中政治教學對公民意識教育具有得天獨厚的條件,政治課程具有鮮明的人文性,其教材中有著豐富多彩的公民意識教育,同時政治的情感熏陶的潛移默化正是最好的公民意識教育方式。
筆者在多年的教學實踐中,一直堅持在各個教學環節,把傳授知識和進行公民意識教育有機結合起來,水到渠成地達到教書育人的目的。堅持高中公民意識教育縱向銜接,不斷提高針對性、實效性和吸引力、感染力,更好地促進學生健康成長。作為實踐性學習的實施者,教師是整個公民意識教育過程中重要組成部分,教育者需要從多方面發掘有助于開闊學生眼界、培養學生創新精神的課程資源并運用到公民意識教育教學中,做一個善于發現、善于研究、勇于實施實踐性學習的公民意識教育教師。
眾所周知,高中的政治教材是人文科學最為精致的內容之一。教師應在教學過程中貫徹文道統一的原則,深入研究教材,挖掘公民意識教育因素,有效實施公民意識教育。如,我國自古就有“受人滴水之恩,當涌泉相報”的訓誡,孝敬父母、尊老愛幼等優良傳統。教師就可以把高中政治課程中必修3文化生活的知識,結合學校每年的“感恩節”“母親節”“教師節”等節日,開展感恩系列活動,從中感受親情的溫暖,讓學生在活動中識恩、知恩,培養學生的感恩意識,進而引導學生在個人和社會許可的范圍內進行回報。教師在整個活動創設中要設法創造機會和條件,使更多的學生盡可能多地感受恩情和超越自我,提高學生的道德情商。
黨的十報告指出,人的健康發展對社會的可持續發展有著至關重要的作用。正所謂“十年樹木,百年樹人”,學生的公民意識修養不是一朝一夕養成的,需要長期的教導與培養。在學校,關心、愛護每一個學生,認真做好本職工作,是我們作為一名教師的責任。所以,教師教育要更加注重每個學生的主體地位,注重教育的過程,著力組織和引導學生全身心地參與實踐,用心體驗。筆者在教學實踐活動中,把課堂教學工作作為公民意識教育教育的主渠道,明確公民意識教育教學目標,把對學生的思想教育貫穿在教學教育之中,如,給學生講授《弟子規》時,把“注重行為舉止,養成良好習慣,研讀經典故事,學習做人的道理”作為公民意識教學的主題,通過常規教育、文化教育、愛心教育等主題實踐活動,促進學生知行統一,情感內化,在人際交往中行為得體、禮貌待人,從而不斷增強公民意識教育的有效性和實效性。
在教學實踐活動中,筆者認為,政治課程教學是將正確的價值引導蘊涵在鮮活的生活主題之中,注重的是將課內課外的知識體系相結合,通過公民意識實踐活動促進意識素養的健康發展。教師要充分發掘教材的公民意識教育點,充分駕馭教材,發揮學科優勢,注重公民意識教育滲透的生動性和主動性。教師可以充分利用政治教學特有的形象性、情感性、生動性,在潛移默化中對學生進行愛國家、愛黨、愛人民、愛學校的公民意識教育,培養他們的民族自尊心、自信心、自豪感和自強不息的奮斗精神。如,挖掘高中政治必修3的文化理念,對于吸引學生的注意和興趣,引起學生自主參與,活躍校園文化,加強當前高中生公民意識教育的實踐性具有積極的意義。
偉大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說:“人的內心里有一種根深蒂固的需求―――總是感到自己是發現者、研究者、探索者。”在公民意識教育活動中,筆者認為在注重教育活動形式和過程的同時,力求突出主體地位,充分發揮主體作用,例如,在上饒開展“愛我信江河,保護水資源”為主題的實踐活動中,學生在考察過程中,當學生看到河邊草叢中遍布垃圾、水源受污染的現象時,激發了道德情感,這就是公民意識教育生活化,即通過學生自己的生活經驗加強對學生的啟迪與引導,從而形成良好的價值觀念。因此,教師在進行公民意識教育時要注重公民意識教育的生活化,要結合學生生活中存在的問題,不斷開拓學生的視野,在綜合實踐活動教學活動中伺機滲透公民意識教育,讓學生在綜合實踐活動的同時品德得以升華。
因此,我們在高中政治教學中滲透公民意識教育時,應該把課堂的教學資源延伸到課外,激活學生的公民素養,凸顯了政治的本質與力量。只有寓公民意識教育于政治教學的各個環節之中,才能真正完成“傳道、授業、解惑”的任務,才能讓政治教材中蘊含的公民意識教育因素灑落在學生的心田里,真正做到春風化雨!
參考文獻:
關鍵詞:建構主義;《思想政治教育學原理》;網絡課程;教學設計
中圖分類號:G642文獻標志碼:A文章編號:2096-000X(2018)04-0095-03
Abstract:Intheinstructionaldesignofthenetworkcourse,"PrincipleofIdeologicalandPoliticalEducation",innovationinthelearningsituation,collaborationlearningandtheattentiontolearners'individualdifferencesaspectsareinseparablefromtheguidanceofconstructivismtheory.Weshouldpayattentiontothecapacityandflexibilityinteachingdesign,andplanveryaspectbasedonthecharacteristicsrepresentedbythecourse.
Keywords:Constructivism;PrincipleofIdeologicalandPoliticalEducation;networkcurriculum;instructionaldesign
為切實提升高等教育質量,2007年,教育部、財政部實施了“高等學校本科教學質量與教學改革工程”,要求“積極推進網絡教育資源開發和共享平臺建設,建設面向全國高校的精品課程和立體化教材的數字化資源中心,建成一批具有示范作用和服務功能的數字化學習中心,實現精品課程的教案、大綱、習題、實驗、教學文件以及參考資料等教學資源上網開放,為廣大教師和學生提供免費享用的優質教育資源,完善服務終身學習的支持服務體系。”[1]2011年又實施了《教育部、財政部關于“十二五”期間實施高等學校本科教學質量與教學改革工程的意見》,在這樣的背景下,針對《思想政治教育學原理》課程的特點,同時借鑒信息技術教學的優點,實現二者的全方位整合,有助于增進教學效果,提升學生對《思想政治教育學原理》的學習興趣,而要開發出這樣交互性和實踐性很強的網絡課程,關鍵在于有效地進行教學設計。
一、建構主義理論對網絡課程教學設計的指導意義
建構主義理論的內容為大家所熟知,在此不贅述。當今,隨著信息技術成果的推廣,建構主義所要求的理想的學習環境得以實現,使建構主義理論不再囚于心理學家的象牙塔,而變為具體可行的指導方針,與廣大教師的教學實踐緊密結合,有力推動了網絡課程的建設。我們設計開發《思想政治教育學原理》網絡課程,同樣離不開建構主義理論的指導。
(一)學習情境的創設對《思想政治教育學原理》網絡課程設計十分重要
良好的學習情境可以為學生提供豐富、有趣、富有挑戰性的教學信息,使學生獲得直觀的感知,從而激發學生探求知識的欲望,給學生提供親自動手實踐、解決實際問題的平臺。這樣的環境包括網絡課程設置、教學內容、教學方法與手段等。學習情境創設越豐富,學習者對知識的構建就越多,學習成效越好,學習的積極性、主動性越大。
(二)協作學習對《思想政治教育學原理》網絡課程具有促進意義
知識獲得的過程是協作學習的過程,協作貫穿整個學習過程的始終。信息的搜集與分析、假設的提出與驗證、不同觀點的交流、意義的最終建構,都不能離開協作。網絡課程使每一個學習者都可以通過人際交流的軟件工具闡釋自己的看法,分享他人的經驗,最大程度地促進學習。
(三)關注學習者的不同特點和個體差異對《思想政治教育學原理》網絡課程設計有指導作用
在設計網絡課程時,對教學方法的選擇,應充分考慮學生的興趣、認知和學習水平的差異,注重引導的針對性和實效性,提升學習質量。
二、《思想政治教育學原理》網絡課程的特點
網絡課程最為突出的特點在于通過網絡環境,使教師講授更為生動,學習的內容更為形象,師生雙向交流成為可能。《思想政治教育學原理》網絡課程相對傳統課程來講,具有開放性、交互性、共享性和自主性等特點。
(一)自主性
把“自主性”作為網絡課程的第一大特征,目的在于凸顯學習個體的主體性。《思想政治教育學原理》網絡課程打破了傳統課程按固定線性呈現內容的方式,構建了知識結構的邏輯關系,學習者可以按照自己的思維方式和掌握知識的能力,根據自身的需要或興趣、愛好選擇學習資源,并且可以靈活安排學習時間和地點,不必受傳統教育學生在教室學習的機械慣例。學習形式也可以多種多樣,可以選擇閱讀文字資料、觀看影視錄像、在線留言等,并輔之以專家講座、校園活動與社會實踐。這既增大了學生學習的興趣,又提高了學生學習的效果。
(二)交互性
網絡課程具有良好的雙向傳遞信息的功能,學習者既是信息的接收者,也是信息的者,一改以往書籍、黑板、電視廣播等單向傳遞信息的方式,實現了人機交互、師生交互、生生交互的雙向交流。教師通過網絡課程本身的互動交流模塊接收學生傳來的信息,根據學生的學習需要調整教學計劃或教學方法,并解答學生提出的疑難問題,提高教學效率。學生可以采取發送郵件或與教師實時聊天的形式接收教師傳來的授課、作業和討論等信息,也可以把教學信息反饋給教師。學生之間可以通過留言板等模塊討論問題,提高學習者主動參與的積極性和成就感。
(三)共享性
網絡課程具有信息資源共享的特點,開發建設《思想政治教育學原理》網絡課程,即可以利用校內優秀的教學資源,還可以借鑒國內有些高校教師教學經驗結晶的《思想政治教育學原理》網絡課程資源,通過網絡課程的分布式結構將其他高校優秀的資源超鏈接到自己設計的網絡課程中,實現校外豐富的網上動態學習資源共享,為學習者提供便利。
(四)開放性
在很大程度上,網絡課程能獲得較高的贊譽正是在于它的開放性,是對傳統的封閉教育的“限定性”的解構,教與學的主體、學習資源、學習的時間空間都是開放的,任何人可以隨時在任何與網絡相連的終端上進行網絡課程的學習與交流,管理者能夠方便、及時地進行網絡內容與形式的充實、調整和更新。《思想政治教育學原理》課網絡課程的開放性要求:首先,教學活動過程開放。開發建設《思想政治教育學原理》網絡課程的目的之一就是要充分利用優質的教育資源,提高教學質量。因此,在網絡課程的設計中,必須堅持教學活動的開放性,保證最廣大的學生享有最充分的學習權利。教師可以根據學習者的需要來調整教學策略和教學設計,學習者可以隨時隨地進入網絡課程,參與學習活動,通過自主學習,完成學習任務;其次,課程內容開放。要根據國內外形勢的發展對《思想政治教育學原理》網絡課程的內容進行動態調整,及時吸收最新的理論研究成果。
三、《思想政治教育學原理》網絡課程的教學設計
《思想政治教育學原理》網絡課程設計以解決學習問題為中心,是一個復雜的、具有階段特點的教學活動。要提高網絡課程教學的實效,在教學設計中需注意包容力和彈性,規劃好每個環節。
(一)課程分析
做好《思想政治教育學原理》網絡課程的教學設計,首先就要對課程性質、任務與目的進行分析。要明確《思想政治教育學原理》對培養思想政治教育專業人才、提升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專業素質具有基礎性、決定性作用,是思想政治教育專業的核心課程。通過講授、討論、分析思想政治教育的原初道理,幫助和引導學生掌握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理論、基本知識和基本技能,提升學生對思想政治教育的認同感,提升學生在現有理論基礎和時代課題的結合中做實思想政治教育的能力。
(二)學習者特征分析
在《思想政治教育學原理》網絡課程設計中,分析學習者的特征是進行網絡教學設計的重要依據。美國著名學者海涅克(RobertHeinich)曾指出:對學生的一般特征,即使作一些粗略的分析,對教學方法和媒體的選擇也是有益的。[2]教學設計的一切活動都是圍繞學習者而展開,教學目標是否實現,要在學生的學習活動中體現出來,而在學習過程中,學生又往往根據自己的特點,以重建認知結構的方式來進行學習。因此,要取得教學設計的成功,必須重視對學生的一般特征、初始能力等方面的分析,了解學生的特征與風格對學生學習的影響。唯此,才能就如何選擇學習策略、如何設計教學活動提出具體的、有針對性的解決方案,真正實現因材施教和個性化的學習,促進學生智力和能力的發展。
(三)教學目標分析
教學過程中有三個聯系非常密切的環節,即教學目標、教學活動和教學效果。其中,教學目標的確定是最為關鍵的環節,對教學活動具有導向和激勵作用,同時也是教學效果評價的衡量指標。教學設計只有明確了目標,才能夠使整個教學設計更加完善和有針對性。國內外教學心理學家布魯姆、加涅等都提出了教學目標分類理論,如布魯姆將教學目標分為認知、情感和心因動作三大類教學目標,并從實現各個領域的最終目標出發,確定了由低到高分為若干等級的目標序列,如認知領域的六個層次:識記、理解、應用、分析、綜合、評價。這為教學目標的分析與設計提供了理論依據,奠定了可操作的技術基礎。
確定教學目標一定要對接社會對人才的需求、教育理論與方法、教學環境、教學內容等。具體來說,教學目標包括課程目標、單元目標和課時目標,三個目標層層細化。在《思想政治教育學原理》網絡課件的設計中,一定要將這些目標設計得符合學生的邏輯思維習慣和學習進程,使學生在不同的學習階段了解和掌握教學內容的重點,明確自己要到達的目標,主動完成對知識的意義建構。
(四)教學內容設計
《思想政治教育學原理》網絡課程建設的主體在于教學內容的設計。它是按照網絡教學環境的基本要求,把知識內容分解重組后,使其可以用網絡教學的形式表達。教學內容既有廣度,也有深度,進行內容設計時,充分考慮不同層次學生的需求,使學生能根據自己的能力與興趣完成規定的學習目標。教學內容的觀點要準確、表述要規范,不能有半點馬虎。要明確教學內容不能僅僅依據教科書來安排,而是需要對教材內容進行二次加工與處理。在對知識進行分解時,要確定教學重點、難點,劃分教學單元,在弄清楚知識點間邏輯結構的基礎上,呈現出相對獨立并完整的知識點。
(五)學習環境設計
學習環境又被稱為學習情境,是學習資源和學習工具的整合體。作為網絡課程設計、開發的重要一環,起到保障學習活動順利開展的作用。不同的學習活動需要不同的學習資源和學習工具來支撐,設計者必須了解學習環境對學習活動支持的程度,力爭使設計的《思想政治教育學原理》網絡課程的學習環境體現出豐富性、方便性、易獲取性。建構一個良好的學習環境,離不開豐富的學習資源。隨著計算機技術的發展,互聯網提供了日益多樣化的信息資源,但面對網上海量的信息,要想找到能滿足自己需要的勢必會花費一定的時間和精力。《思想政治教育學原理》網絡課程為學生提供的學習資源,都是經過教師精心篩選出來的,既為學生省去了剔除無用信息的時間,又使學生在有限的時間內學好相關知識。包括網站鏈接、參考書目、電子教案、作品展示及論壇交流等。
(六)教學過程結構的設計
教學結構是指在網絡課程的教學設計過程中所涉及到的各因素間相互作用、相互聯系而形成的一種系統結構,包括各要素的時間關系和空間關系兩個方面,具體指教學程序、教學步驟、教學過程、教學內容的層次以及教學過程的邏輯關系。教學過程的開展取決于教學過程中的結構,而教學過程結構的設計恰恰要確定整個教學過程是沿著什么樣的邏輯脈絡進行下去的。與傳統課堂相比,網絡課程的信息是以一種非線性的方式呈現的,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碰到不懂的知識時,可以通過教學內容的重復再現來再次復習前面的內容;在網絡課程中,教師與學生不是面對面地“教”與“學”,二者是處于分離狀態,學生在學習中的主體地位得以確認。
(七)學習評價的設計
學習評價的設計同樣是教學設計的重要組成部分,若沒有學習評價,“教”與“學”的效果就不能體現,“教”與“學”的過程也就難以掌握和控制。在網絡課程中,利用好學習評價,可以促進學生對知識的掌握。《思想政治教育學原理》網絡課程主要運用形成性評價和總結性評價的方式。“形成性評價就是在知識形成的過程中所進行的一種評價”,“總結性評價指的是一門課程完成以后所進行的一個評價過程”[3]。形成性評價主要通過課后練習、在線答疑的方式進行;總結性評價重在測試學生對課程學習的最終效果,以試卷測試為主。網絡課程的學習評價設計更應該關注形成性評價設計,以便改善“教”與“學”二者的分離狀態,為學生提供一種學習動力支持。這樣既可以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又可以及時發現自己在網絡學習中的存在的問題并予以改正,提高教學效果,真正實現以“教”為中心向以“學”為中心的轉變。
建立健全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社會實踐教學環節
1.實踐。認為,實踐是指人們改造自然和改造社會的有意識的活動。實踐不僅是認識的來源、認識發展的動力,而且實踐又是檢驗認識正確與否的唯一標準,是認識的最終目的。人的認識能力的形成,歸根結底取決于人們所特有的實踐活動。人的實踐活動,既然是以自覺目的性為特征的改造客觀世界的活動,因而它就要求人形成關于對象的本質和規律的知識,并以此為基礎來確定實踐改造對象的目標和方案。這是實踐的一般含義。當然,實踐也包含實行自己的主張、履行自己諾言的含義。
2.教學。一般說來,教學是在教育目的的規范下,以教育內容和教育方式為中介的師生雙方教與學的共同活動。這種教與學的共同活動,教師是作為教的施動者、居于主導者地位而必須存在的一方,而學生則是受動者,即在教師有目的、有計劃、有組織地引導與控制之下接受教師所傳授的科學文化知識和技能,并在受教中養成合乎一定社會行為規范要求的思想道德品質、以發展受教者自身的德行、智力和體力的另一方。這兩方是缺一不可的。通常情況下,這種教與學的雙向活動,是被限定在學校之中、被限定在課堂理論教學的層面上的。
但是,隨著社會生活的豐富與發展,特別是科學技術的進步以及人類實踐能力的提高,使得教學得以實施的中介方式也在不斷地拓展。雖然當今學校與課堂的教學在整個教學體系中仍然占據主要地位,但其局面也出現了相對弱化的情勢,傳統的課堂教學也受到了挑戰。因此,傳統意義的教學可稱為狹義的教學,與此相對應,還存在著廣義的教學,即各種以學習為目的、可以獲得知識與技能;或者是使已獲得的已有知識結構得到完善和修正并內化為一定素質的社會性活動或具有社會性內涵的活動都可以視為教學。這樣的教學并不存在著一元的主導型知識源,占據主導地位的知識源可以是多元的。而且它還是主體與客體實現統一的活動過程,在這一過程中,不再存在主體的限定,也不存在場所的限定,它可以是在課堂上,也可以是在課堂下,更可以是在社會中,只要發生著知識的發現、轉移、傳播和內化,無論是“誰”作為主體發揮著主導作用,只要對學習者的知識、技能和素質的提高與發展都具有積極意義的活動過程就是教學過程。
3.實踐教學和社會實踐教學。教學內涵的拓展是客觀現實的發展所決定的必然,傳統意義上的教學如前所述可見已不能有效地全面解釋社會生活中的各類知識發現、轉移、傳播和內化了。因而,實踐教學和社會實踐教學應運而生了。
在實踐教學這一語境中,教學是一種活動,而實踐則是對這種活動的描述、修飾和限定,即這種教學活動可以不必是在學校中課堂上實施的,而是在沒有傳統意義上的教學中教師主講傳授知識環節的各種實踐活動中完成了知識的傳遞和轉化,而且,在教學實施過程中,實踐教學所要完成的任務不是單純的理論知識的傳播,而是通過課堂或學校以外的外在環境對學生或受教者自身產生影響的過程中通過感悟體驗來發現知識、獲得知識,并驗證知識、完善和修正已有的知識結構從而形成一定的內在素質的過程就是實踐教學過程。簡言之,實踐教學就是指通過有目的、有計劃地組織、引導學生積極地參與各種社會實踐活動或具有“社會實踐性內涵”的活動的方式來不斷地提高學生的思想覺悟、認識能力以及實踐素質,在實踐過程中完成知識傳播、內化和發展的特殊的教育教學模式,它的目的不是為了對學生實施理論教育,而重在學習者內在素質與實踐能力的培養,通過實踐活動來強化知識的內化,使學生真實有效地掌握一定知識與技能,即在改造客觀世界的過程中同時改造自己主觀世界的教學方式。總之,實踐教學在本質上仍然是一種教學活動,只不過是一種實踐化、應用化的教學活動。
社會實踐教學是實踐教學的重要形式,它與一般實踐教學最大的不同在于強調真實的社會性和學生的主體性地位。也就是說,社會實踐教學就是通過真實的社會生活場景、環境,使學生作為社會生活的主體性的參與者,讓學生在現實生活中獨立發現問題、認識問題并通過分析具體問題獨立地作出判斷和決策,以尋求解決問題的方式和方法,從而實現以培養學生運用所學理論解決實際問題能力這一目的的一種教學方法。
4.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社會實踐教學。當我們了解了實踐教學、社會實踐教學的涵義之后,還必須要根據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自身的學科特點來闡明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社會實踐教學的內涵。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作為我國大學教育階段開設的基礎性的必修課,是對大學生系統講授以和中國化理論成果為指導的思想政治道德課程,它是我們黨和國家對大學生進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主陣地和重要的理論教育形式,其目的在于堅持和鞏固的指導地位,引導和幫助廣大青年學生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堅定對的信仰、堅定對社會主義的信念、增強對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的信心、增強對黨和政府的信任,增強自主意識、競爭意識、效率意識、民主法律意識和開拓創新精神。圍繞這一目的的開展的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說到底是為了使大學生成長為合乎社會主義本質要求的社會主義事業的接班人和建設者。因此,這門課絕不是單純地傳播一種知識,而是強調學生內在素質的形成。也就是說,教化固然重要,但內化更重要。因為教化是指教育者按照一定的社會需要,把一定的教育內容、行為準則教給對象的過程,而內化則是指外部事物向人的內部精神(即心理)轉化過程。由于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的特殊性,雖然施教者完成了“教化”任務,但如果受教者僅僅停留在掌握了一定知識的層面上,對“教化”的內容沒有從心底里、頭腦中接受它、認同它,并形成為自己的思想、信念,即沒有完成“內化”,這樣的思想政治理論課是沒有實際意義的和不成功的。可見,由課堂教學來完成知識的傳遞單純地為了教學而教學是實現不了思想政治理論課的教學目的的。而社會實踐教學是激發學生學習思想政治理論積極性和主動性的有效方式,是增強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實效性的重要途徑。
教育學理論告訴我們,高校學生有目的、有計劃地深入現實社會,參與具體的生產勞動和社會生活,了解社會,增強知識,養成正確的社會意識和人生觀、世界觀和價值觀,是整個教育活動的重要環節。通過實踐活動,有利于促進知識的轉化和知識的拓展,有利于增強學生的社會意識和社會技能,有利于大學生提高修養,完善個人品質。尤其是思想政治理論課由于它的特殊性,因而在它的教學中,加強實踐教學環節,對于實現教學目標,增強教育教學的實效性,是具有其他教學環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的。
說“社會實踐教學”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的教學“環節”,就在于它不應該是即興或心血來潮式的進行一次或幾次的分散的、不成體系的教學活動。它應該是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過程整個體系中的一個具有長效機制的常態的具體教學形式,是與思想政治理論課課堂教學環節相獨立存在的一種教學模式,它具有自身存在的依據性,即它不是依賴于其他教學環節而存在的。從思想政治理論課的課堂教學角度來看,社會實踐教學環節可以視為課堂教學環節的延伸、發展、內化和修正,但從社會實踐教學自身來看,課堂理論教學又是為社會實踐教學服務的,即為之提供必需的價值指導和理論化的知識資源,這樣,課堂理論教學又是社會實踐教學的環節實施的理論準備階段。如前所述,社會實踐教學和課堂理論教學是一對矛盾統一體,既有區別,又有聯系,它們都統一于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的體系之中,都是實現思想政治理論教育教學目的的教學環節。
總的來看,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社會實踐教學,就是由理論的實踐性要求決定的、從大學生本身成長為出發點而設計的、以促進大學生思想道德素質適合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發展需要而全面形成和發展為目標的,通過有目的、有計劃地組織和引導大學生以主體性參與者身份參加的有長效機制保證和呈常態教學環節的走出課堂、走進社會、貼近生活、貼近群眾的具有真實社會性的實踐或具有“社會實踐性內涵”的活動,讓大學生在參與該活動的過程中,以獲得的親身感受和體會,來接受教育和鍛煉,加深對所學的思想政治理論的理解和把握,認同和信服,逐步樹立起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
社會實踐教學模式的特點
1.不可或缺的輔助形式。它相對于課堂理論教學,課堂理論教學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的主要形式,而它則是相對獨立的不可或缺的輔助形式。因為,理論需要灌輸。政黨的任務就是要通過系統的理論教育把科學社會主義的思想傳播到工人階級和廣大人民群眾中去,用以武裝頭腦,啟發覺悟,認清使命,并為實現自己的使命而奮斗。因此,理論灌輸歷來是思想政治理論教育的基本原則。當然,這種灌輸絕不是“填鴨式”的“滿堂灌”。而必須是理論聯系實際的師生互動的啟發式講授和傳遞理論知識。也就是說,在課堂理論教學環節中,也必須在堅持理論聯系實際的原則下,把雖然是間接的但也必須是活生生的反映了社會實踐的授課內容引入課堂理論教學之中。
2.它有廣義和狹義之分。狹義的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實踐教學是區別于傳統的思想政治理論課課堂教學的一種教學模式。它強調的是真實的社會性,既要求師生是走下課堂和走出校門,通過真實的社會情境,以社會考察、參觀訪問、開展調研等形式來完成的。廣義的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實踐教學是指在課堂理論課懂得課堂教學之外的一切與實踐(包括直接和間接實踐)相關的教學方式。它強調的是具有“社會實踐性的內涵”。它雖然更多的是體現在思想政治理論教學之外,但也可以體現在思想政治理論課的課堂教學之中。在課堂理論教學之外的實踐教學完成形式與狹義相同,但在課堂教學之中的實踐教學則是以課堂討論、辯論、案例分析、學生登講臺、學習小組活動、觀看電教片、聘請專家學者和英模人物進行講學和做報告等形式來完成的。
3.將理論“內化”為素質。它不是以系統的理論化的知識傳遞為目的,而是一個以系統的思想政治理論知識體系為依托,通過學生對社會實踐或具有“社會實踐性內涵”活動的參與和體驗,使其主觀世界得到感性的再教育和主體能力得到優化,更重要的是,它是一個在借助于“教化”的基礎上,使大學生把掌握的思想政治理論知識進而逐步完成“內化”即形成思想政治道德素質的過程。
素質教育實施以來,學生的主體性備受關注,在初中思想政治教學中,學生主動參與課堂的意識凸顯。思想政治教育是師生之間心靈的交流,學生主觀思想的流露對于課堂有效性的生成具有積極的意義。傳統教學模式中,教師沒有關注學生的主體思想,教師的講解架空在學生的傾聽之上,這種被動的學習方式往往會壓制他們的個性發展。教師要不斷挖掘教材中有利于學生主動性發揮的內容,采取有效的教學策略和教學模式,全面推進學生的身心健康發展。
一、立足學生實際,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孔子言:“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熱愛是做好任何事情的基礎,離開了那份熱愛的情懷,就缺乏了一種主觀的積極性。興趣在人的實踐活動中發揮著獨特作用,對于學習而言,興趣更是其前提。學生對知識的探索和思考是建立在興趣基礎上的,否則,就會使學生與學習漸行漸遠,逐漸淡出教育的視野,如此形成的后果并不是我們教師可以亡羊補牢的。初中生正處于人生的一個叛逆期,培養他們的學習興趣遠遠高于其他教學環節,這是開展教學活動的前提,對于政治教學而言,思想的碰撞離不開學生的思考和表達。如果學生抵觸教學內容,那么,其他教學活動的開展也會更加困難。教師在選擇激發學生學習興趣的策略時,要考慮到學生的心理特征,立足于初中生的實際來設計教學策略,這也體現了素質教育中“以生為本”的理念。
例如,在七年級上冊思想政治“日新又新我常新”一課教學中,教師可以把教學內容與中華民族的傳統文化相結合,利用經典名言喚起學生的學習興趣,這樣不僅能給學生帶來耳目一新的感受,還可以加深學生對學習內容的印象。在幫助學生全面認識自我時,教師可以引用名言或詩句來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如“當局者迷,旁觀者清”“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等。教師還可以讓學生共同朗讀古詩句來喚起學生對于自己的全面認知。這樣的教學情境,不僅增強了學生的學習興趣,還使其茅塞頓開,思想上獲得了更深刻的認識,在不自覺中就掌握了教材知識。教師還要深入挖掘教材中的名言警句,引導學生深入思考,從中汲取智慧和營養。教師恰如其分地引經據典,以觸動學生的心弦,提高其政治思維能力,拓展其想象力,使學生形成濃厚的學習興趣,培養良好的學習習慣,增強政治教學的實效性。
二、拓展學生思維,營造民主的課堂氛圍
以人為本的課堂教學是立足于民主和諧的課堂氛圍基礎上的,只有構建輕松和諧的教學氛圍,師生之間才能有效地溝通,這是師生之間合作交流的平臺,教學活動的開展都是在這種輕松的環境中構建的。在現代化的教育模式中,教師要轉變教學觀念,確定學生的主體地位,不能只停留在單一的教學模式中,不能讓學生在被動回答問題中去學習政治。在課堂氛圍的構建中,教師可以采取多元化的、多方面的層進式教學模式以開啟學生的心靈,加強師生之間的交流,用藝術化的語言引導學生要多角度地分析和看待問題,深入理解事物背后的深刻含義。
例如,在“法不可違”一課教學中,教師可以利用多媒體來活躍課堂教學氛圍。利用多媒體播放有關觸犯法律的視頻,如一些醉酒駕駛的案例,讓學生在觸目驚心的事實中感受法律的威嚴,如果覺得課堂氣氛過于緊張,教師可以結合自身實際來調節一下課堂氣氛,教師可以說:“哎,還是我們窮苦的人民教師素質高,從不酒駕。因為我們既買不起車,又買不起酒啊!”學生在輕松的氛圍中才能有思考的勇氣,這時教師再引導學生暢談自己對法律的看法,學生就能主動地參與到教學中了,能夠更積極地發表自己的看法。
三、創設教學情境,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
教無定法,構建靈活多變的教學模式對于思想政治教育如春風化雨般的功效。學習是枯燥的,由教師講述人生大道理的教學模式已不再適應現代化的教學形勢了,枯燥的說教勢必會導致學生對學習失去興趣,故應立足于教學內容與學生實際,創設不同的教學情境,這對于學生的創新能力和思維能力的發展都是大有裨益的。以情境再現、問題創設等方式激發學生的求知欲望,使學生的學習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例如,在“我的意志品質”一課教學中,教師可以運用問題情境的方式來喚起學生對于堅強意志力的關注,讓學生通過閱讀教材中齊白石“化石為泥”的故事來分析意志力與成功之間的聯系,教師可以創設這樣的問題情境:“既然這么苦、這么累,手都出了血泡,為什么齊白石還要堅持下去?他最后取得了什么成績?這個故事對你有怎樣的啟示?”這些問題可以引發學生更深入的思考。學生以小組合作的形式來探究教師提出的問題,教師可采取給各個小組加分的形式來鼓勵學生大膽地表達自己的想法。這種教學方式有助于學生思維能力的發展,對于學生思想品質的形成也會產生積極影響。
四、加強合作學習,汲取眾人的智慧之光
自主合作式的教學模式是一種有效的課堂組織形式,對于學生的學習自主性發揮有著重要作用。在“以人為本”的教學理念指導下,這樣的教學方式對于學生思維能力的發展特別有效,但在強調學生自主性的同時又不能忽視教師的引導作用,絕不能將課堂交給學生后就離開,師生間和生生間都要進行交流與合作。在合作中重視目標的達成、關注個體的智慧,使學生在小組成員間的不同思維碰撞中收獲全新的認知,取其精華,去其糟粕。例如,在“自強,進取的動力”一課教學中,教師可以讓學生以小組合作的形式將教材中的表格填寫完整,對于自己家人和朋友中存在著的自強表現做出歸納和總結,匯集小組智慧,認真分析“哪些事情是自強的表現,哪些事情不是自強的表現”,從而進一步理解自強的內涵。
總之,以人為本,尊重學生的個體智慧是初中思想政治教學的根本,亦是教育的靈魂。教師要創設教學情境來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讓學生積極地參與課堂教學,采取小組合作探究的教學模式使學生的智慧大放光彩,在民主、和諧的教學環境中讓學生真正成為課堂的主人。唯有此,初中思想政治教學才會成為學生展翅高飛的平臺,才會成為素質教育中的一面旗幟。
北大教授死于北大醫院
北大教授熊卓為的丈夫王建國是北京大學光華管理學院的教授。據他回憶,2005年12月,熊卓為正在申請第3個自然科學研究基金,因長期伏案工作,她有些腰疼,到北大第一醫院拍片之后發現腰椎出現輕度滑脫,北大第一醫院的骨科主任李淳德診斷需要盡快手術。
王建國說:“李淳德跟她講四天就可以下床,一下就可以恢復,他說沒有問題。”
王建國回憶,住院后的第二天一早,骨科主任李淳德就給熊卓為做了骨科手術。不過手術后,熊卓為并沒有像醫生說的那樣很快恢復,病情反而突然嚴重起來。
“她就扶著床邊走,大概只走了1分鐘左右,突然就說建國,我不行了,然后就倒在這個地下。”
2006年1月31日,手術后的第7天,北大第一醫院宣布,熊卓為因發生術后并發癥肺栓塞,搶救無效死亡。
骨科手術致心肝破裂
胡盛壽是熊卓為的同學,現任北京阜外心血管醫院院長。在熊卓為陷入昏迷的最后階段,王建國找來了胡盛壽,這位國內知名的心腦血管專家在北大第一醫院的手術室里見證了熊卓為生命中最后的時刻。
王建國說:“他出來就告訴我救得太晚,他說有幾道關卡,任何一道如果堵住了都不會死。”
悲痛中的王建國難以理解胡盛壽所說的幾道關卡,道道失控的含義。他也不敢相信,自己的妻子作為北大的醫學教授,就在北大第一醫院工作,而北大第一醫院怎么會不盡心盡力?
王建國說:“斷了三根肋骨,心臟也破了,肝臟也破了,我在病歷看到的時候,我自己就差一點暈倒。”
對于熊卓為的死亡,北大第一醫院的結論是,手術后并發癥肺栓塞,搶救無效死亡。而王建國在妻子的病歷記錄上看到,妻子的肋骨折斷了,心臟、肝臟竟然全都破了。
“肝臟破成什么程度?肝臟破成一個三厘米寬八厘米長的一個口子。”王建國說。
熊卓為只是做了一個骨科手術,為什么肋骨斷了,心臟破了,肝臟也破了呢?從手術記錄中,王建國發現,是醫生在搶救的時候按壓造成的。
訴訟人卓小勤說:“這是非常粗暴的一個搶救,造成肋骨胸骨骨折,然后刺破心包,刺破心臟,同時又造成肝臟破裂,最終還是由于肝臟破裂大出血無法止血而放棄搶救。”
3名搶救醫生無醫師資格
王建國和律師在調查的過程中發現,搶救的主治醫生是沒有行醫資格的。
記者在熊卓為的病歷記錄上看到,負責觀察、診療、搶救的主治醫生叫段鴻洲、于崢嶸和肖建濤,最后的死亡證明,是于崢嶸開的。王建國告訴記者,這3個人,都是沒有行醫資格的北大醫學院的在校學生。
王建國告訴記者,對于于崢嶸等3名沒有醫師資格的學生行醫的事實,北大第一醫院并沒有否認,但是院方強調,病人死于術后并發癥肺栓塞,跟學生行醫沒有直接關系。為了搞清妻子的死因,王建國在妻子剛去世不久,就從北大第一醫院復印了病歷,當他準備和北大第一醫院對簿公堂的時候,他發現病歷當中多處都被修改了。妻子的肋骨斷了3根,這一點竟然在病歷中消失,而且院方還把熊卓為當初自己走著進醫院的情況改寫成了坐輪椅入院。
記者暗訪:
仍有學生無證行醫
非法行醫這種情況是否真的存在?記者以患者身份在北大醫院急診掛了一個外科號。
給記者看病的醫生劉希高與記者聊天時說,他在這里讀博,還有兩三年畢業。他說,只要考入北大醫院研究生,就可以享受住院醫待遇,每月一千多元工資,醫院管吃住,可以直接參與臨床實踐。每天都要上手術,曾經做過闌尾炎手術等。
記者注意到,急診辦公室的桌子上有一張值班醫生表,記者通過衛生部執業醫生查詢系統,發現除了劉希高以外,李少雷、周怡君,也同樣沒有任何注冊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