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input id="zdukh"></input>
  • <b id="zdukh"><bdo id="zdukh"></bdo></b>
      <b id="zdukh"><bdo id="zdukh"></bdo></b>
    1. <i id="zdukh"><bdo id="zdukh"></bdo></i>

      <wbr id="zdukh"><table id="zdukh"></table></wbr>

      1. <input id="zdukh"></input>
        <wbr id="zdukh"><ins id="zdukh"></ins></wbr>
        <sub id="zdukh"></sub>
        公務員期刊網 精選范文 城市生態環境管理范文

        城市生態環境管理精選(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城市生態環境管理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城市生態環境管理

        第1篇:城市生態環境管理范文

        資源環境與城市管理專業實踐教學 教學改革

        教育部教高[2006]16號文件《關于全面提高高等職業教育教學質量的若干意見》指出:“人才培養模式改革的重點是教學過程的實踐性、開放性和職業性,實驗、實訓、實習是三個關鍵環節”。同時還指出:“加強實訓、實習基地建設是高等職業院校改善辦學條件、彰顯辦學特色、提高教學質量的重點。高等職業院校要按照教育規律和市場規則,本著建設主體多元化的原則,多渠道、多形式籌措資金;要緊密聯系行業企業,廠校合作,不斷改善實訓、實習基地條件”。

        近年來,我們在資源環境與城市管理(生態環境保護方向)專業人才培養模式改革過中,對實踐教學進行了大膽的改革探索。

        1校企合作深度融合

        1.1成立“行、企、校聯合專業指導委員會”

        依托龍江森工職教集團,與黑龍江省森工總局環境監測站、黑龍江省森林保護研究所、黑龍江省氣象臺等單位為代表的主要生態保護部門合作,成立“行、企、校聯合專業委員會”,制定人才培養方案、開發課程、建設實訓基地、組織生產實習。校企合作各成員除開展上述任務外,還要共同進行專業核心的課程開發,制定課程標準,共同編寫工學結合的核心課程教材,共建共用實訓基地,共建共享專業教學團隊和人才資源等內容。學校完成技能基礎課和專業技能課,企業完成技能訓練和頂崗實習。校企雙方共同參與學生的教學和管理。

        1.2建立校企合作的長效運行機制

        1.2.1建立校企合作的管理與溝通機制

        進一步完善《校企合作管理辦法》,明確院屬部門、系部職責,并明確對校企合作工作的開展進行監督評價,對工作效果進行約束與激勵。校企合作過程也是溝通的過程,建立溝通機制是校企合作長效機制建設的重要內容。

        1.2.2建立校企合作的教學管理機制

        企業參與專業設置與調整、課程開發、教材編寫、人才培養方案制定和就業教育。一是針對需求靈活調整和設置專業。專業設置以適應經濟發展和產業結構升級為導向,結合企業需要和學生發展需要靈活調整和設置專業,逐步實現以需定產,量身訂做。二是建立科學實用的項目式課程教學體系。為適應校企合作育人,構建適應工學結合的項目式課程教學體系。

        1.2.3建立校企合作的教師管理機制

        校企合作的推進,對教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以培養專業帶頭人為核心,加強專業團隊建設。以培養雙師素質教師為重點,建立教師培養選拔、考核激勵機制,教師輪流到企業生產一線鍛煉,參與企業技術開發,使其通過教學服務、技術服務、培訓服務、項目開發等成為懂生產、能開發、善教學的“雙師型”教師。

        1.2.4建立校企合作的學生管理機制

        建立校企合作人才培養的學生約束與激勵機制,出臺《校企合作學生管理辦法》,堅持“雙向選擇”的原則,對培養對象進行嚴格的選拔,在培養過程中,校企雙方對學生實行動態管理與考核,提高人才培養質量,實現企業、學校和學生三方共贏。

        2進一步加強校內實訓基地建設

        根據專業的特點,按照“課內實踐生產性實訓綜合性模擬操作崗前實訓”培養學生實踐能力的思路,目前已經建成環境監測與分析實訓室、森林資源保護實訓室、純凈水生產實訓室等9個,配有各種實驗、實訓設備百余臺套,使用面積約1000平米,形成了具有教學、科研、技術服務功能的校內實訓基地。

        在原有實踐教學條件基礎上,通過新建、擴建和改建,建成了在同類院校中設備先進、功能齊全的環境保護實訓基地,新擴建見表2-1。

        目前,包括環境監測與分析實訓室、森林資源保護實訓室、儀器分析實訓室、環境化學與分析、水污染控制一體化實訓室、大氣污染控制一體化實訓區、環境信息實訓室、微生物實訓室、純凈水生產實訓室等9個,其中,純凈水生產實訓室2011年建成,主要儀器設備:大型純水實驗裝置(哈工大生產)、實驗室專用超純水機、雙級反滲透、大桶水罐裝線等設備。按照純凈水生產要求建設實訓室,建成全自動桶裝純凈水生產線,真實在現純凈水生產情境。以純凈水生產實訓室為依托,集實訓、生產經營于一體。實訓過程中所生產出的水經國土資源部哈爾濱礦產資源監督檢測中心(分析批號:2012C25)檢測,完全符合純凈水標準。目前,純凈水生產實訓室現已投入使用,學院辦公系統開始使用該純凈水,良好的水質得到了教職員工的一致好評。

        3校外實訓基地進一步擴充和完善

        學院先后與哈爾濱北方環保工程有限公司、哈爾濱格瑞尼科技有限公司、龍江環保股份有限公司、垃圾發電廠等十余家優秀單位建立了具有教學、技能鑒定、學生就業、教師掛職鍛煉等功能校外實訓基地,利用企業生產現場和設備、技術力量的優勢條件,與校內實訓基地優勢互補、開放共享。

        綠源科技有限公司是哈市知名環保行業,與該公司共同建立資源環境與城市管理(生態環境保護方向)專業實訓基地,采用輪換教學的形式,分批分撥的派送學生到真實工作環境中參與實際工作,與企業共同培養學生的實踐技能,早日使學生熟悉自己將來的工作崗位。

        黑龍江省森工總局是我省生態建設的主體,森工總局環境監測站是以生態環境監測為主的專業機構,與我院同屬森工總局。發揮行業優勢,整合雙方資源,本著互利互惠、合作共贏的原則,共建生態環境監測生產性實訓基地,為學生頂崗實習提供平臺。承接森工環境監測站的部分工作項目,例如,生態環境保護、林區生態環境資料調查、林區水質分析等工作。在教師、兼職教師的指導下,學生團隊完成項目內容,在工作中提高學生技能水平與培養團隊合作精神,實現生產性實訓。

        3.1整合現有校外實訓基地

        對現有13個校外實訓基地進行整合,根據各企業特點和實際情況,分別建立認識型、體驗型、生產(頂崗)型實習基地。如哈爾濱文昌污水處理廠是北方第一個大型污水處理廠,建設和運行均由政府負責,屬國營企業,其工藝、設備先進,但用人制度很嚴格,可確定為認識型和體驗型實訓基地;哈爾濱市北方環保工程有限公司是以建設和運行為主,屬民營企業,用人制度相對靈活,可確定為生產(頂崗)型實習基地。

        3.2開發校外生產性實訓基地

        目前,我省環保事業發展很快,市場也日趨成熟,環保企業不斷壯大。根據專業建設的需要,繼續開發校外生產性實訓基地。如哈爾濱格瑞尼科技有限公司是以室內環境治理為主的企業,具有較雄厚的實力,行業內知名度很高,市場份額也很大,以技術、設備與其開展校企合作,建立了新的校外生產性實訓基地。

        通過實踐教學環境建設,規范了教師、學生行為,并將職業素質、安全意識、現場管理、質量管理、設備操作規程和設備保養等知識,融入到各“制度”或指導書中,師生責任明確,有章可循,管理有序。2012年,專業申報了環境保護實訓基地建設項目。

        4建設一支理實備、專兼結合的實踐教學團隊

        本專業教學團隊通過到國內外高職教育機構和企業考察學習,進一步了解國內外職業教育發展狀況,學習先進的教育理念和教學方法,熟悉環保類行業工藝技術發展情況。通過建設,教學團隊90%以上的專任教師參與了科研、教研、技術培訓與社會服務工作,社會服務能力進一步增強,專業知名度進一步提升。

        建立了專業帶頭人、雙師型教師、企業教師共同組成的優秀師資團隊,其中,高級職稱6人;在讀博士4人,碩士5人,在讀碩士1人。利用豐富的兼職教師資源和校外實訓基地資源,制定相應的師資培養措施,是實現“工程師教師化,教師工程師化”的關鍵。團隊成員積極同企業、科研院所合作,近年來主持或參與黑龍江省科技廳、黑龍江省教育廳、省森工總局項目等科研教研項目數十項,其中《高職院校資源環境與城市管理(生態環境保護方向)專業創新人才培養模式研究》為黑龍江省教育廳“十二五”規劃課題、《基于崗位需求的高職資源環境與城市管理專業方向設置和課程體系的研究》為森工總局教育科學規劃在研課題,共20余篇,出版教材10余本。

        第2篇:城市生態環境管理范文

        關鍵詞:立交區;景觀模式;生態效應;昆明二環系統

        1 基本情況

        昆明市主城二環系統承擔著昆明主城區域快速迂回交通和過境交通功能,在昆明交通路網中發揮著至關重要的作用。二環改擴建工程全長為27.08km,由高架層快速系統和地面層城市慢速系統組成[1],共16座節點立交橋,分別為菊華立交、金馬立交、大樹營立交、石閘立交、金星立交、小屯立交、黃土坡立交、西苑立交、明波立交、福海立交、福德立交、官南立交、馬村立交、小莊立交、石虎關立交、小壩立交等16座立交橋。16座立交橋分屬昆明主城二環的東西南北4個方向的重要疏散節點,也構成了相應的立交景觀區域。作為城市生態建設,改善城市環境,這些立交區均起了重要的作用。本文旨在通過分析這些立交區的景觀模式與生態效應,找出立交區景觀建設中的優缺點,為今后城市立交區建設提供參考。

        2 立交區景觀模式分析

        景觀模式是景觀建設的主體方向,相當于人體的“骨架”。景觀模式應用合理與否,直接影響到城市環境質量。對于立交區景觀建設來說,景觀模式自然也不例外。

        從垂直方向來說,景觀模式主要有喬+灌、喬+灌+地被、喬+灌+草坪、喬+灌+地被+草坪、喬+地被、灌+草坪、垂直綠化(藤本)等方式;從水平方向來說,景觀模式主要體現在林緣線的平滑、用地的圖案形象、用地布局等。

        通過實地調研昆明主城二環系統立交區景觀模式,筆者認為:從水平方向來說,大部分立交區采用環狀或三角形體作為主模式,如菊華立交橋四周均設綠地(含橋下交通島),綠地范圍最寬處約400m最長處約500m,立交橋整體以圓為母體,3個同心圓形成立交主體模式;再如福德立交區內設四塊近似三角地帶(注:道路平面圖案為環狀),每塊綠地范圍約為120m×140m。金星立交區、西苑立交區、官南立交區等也是采用環狀為主要模式,福海立交區、金馬立交區、小屯立交區等則是以三角形為主要模式。

        從垂直方向來說,所有立交區均采用了“喬+灌+地被+草坪”、“喬+地被”和垂直綠化模式,極少數立交區在附屬地帶采用空曠草坪。之所以采用這些模式,主要與立交區的道路交通特點有關。同時,根據相關研究成果,可以得出:圓形和三角形是最易形成生態面域和交通分流的基本形體。因此,昆明主城二環系統立交區采用的模式是比較科學和合理的。

        3 立交區景觀生態效應分析

        作為交通要道的立交區,是車流量與人流量最大的地區,是產生環境空氣污染源之一,也是噪聲最明顯的地帶。不僅僅道路本身空氣影響,對周圍居民的影響是不容忽視的。

        對于生態影響來說,植物群落是一個最基本的組成單位。具有凈化空氣、降低噪音、增濕降溫等作用,此外,植物種類應用及群落形成是非常關鍵的。相關群落研究結果表明:植物的葉面蒸騰是綠地產生降溫增濕等生態效應的主要原因。綠地對周邊空氣溫濕度的影響隨著與綠地距離的增加而遞減。其影響力的大小與溫度的變化成正相關[2-3]。

        通過實地調查與GOOLGE地圖分析,昆明主城二環系統立交區綠地距離基本符合上述研究結果。菊華立交區、石虎關立交區、福德立交區、官南立交區、明波立交區、福海立交區、西苑立交區、黃土坡立交區、小屯立交區、金星立交區等綠地范圍均在50m以上,最大綠地范圍約為400m;而小壩立交區、小莊立交區、石閘立交區、大樹營立交區及金馬立交區等范圍較小,但是一側或兩側設有相應的拓寬綠地帶或小游園,相應連接形成片區,距離居民用地較遠,且內部形成相對獨立的植物群落。根據周一凡等提出的“生長三維量”,這些植物群落將隨著時間的推移,在不改變其它環境條件下,所起到的增濕降溫、凈化空氣、生態屏障等作用會越來越明顯。

        此外,調查過程中發現,典型地段景觀模式呈現出立體化層次。如黃土坡立交區在綠地范圍較大的片林中,出現了內部物種牽牛花等,這些內部物種附著在小葉榕、天竺桂等樹上,高高掛起,形成一道獨特的景觀。黃土坡、小屯立交區等西二環高層架橋采用迎春花進行垂直綠化,也增添了橋的景觀魅力。

        4 立交區景觀存在的問題

        4.1 特色景觀不明顯

        全面觀察昆明主城二環系統立交區景觀,發現各立交區的特色景觀不明顯。主要體現以下方面:

        4.1.1 選用的景觀植物沒有完全體現“春城”本土特色。統計分析,每座立交區采用的景觀植物,云南原產地植物應用量在45%~60%,非云南原產地植物應用量約為38%~50%,昆明鄉土植物僅為3%左右。從統計分析結果來看,立交區景觀植物中原產地植物應用已經得到重視,但體現本土特色景觀植物仍未得到展現。

        4.1.2 “地標性”景觀不明顯。對城市意向中物質形態研究的內容,可歸納為5種元素——道路、邊界、區域、節點和標志物[4]。對于道路建設來說,“地標性景觀”應用既可以形成“路標”,又可以成為特色景觀。對于立交區來說,有著區域文化的建設意義,特別是立交橋的出入口或上下橋通道,利用“地標性景觀”,可以讓行人更快辨認道路去向。但目前來說,僅從“綠地斑塊”——交通環島等進行了路標或路牌設置,并沒有在景觀建設方面有著新突破,即“地標性” 景觀不明顯,這也是多數立交區(除福德立交、官南立交)存在的共性問題。

        4.2 景觀植物生態習性未合理應用

        雖然大部分立交區景觀植物應用已經有意識營造植物群落,但根據調查分析所得的結果:凈化空氣特殊生態作用植物應用不明顯,景觀植物生態習性未正確應用等現象仍是一個較為普遍的現象。如小葉榕對于昆明來說,氣候相對干燥,不易產生氣生根,且小葉榕喜陽,因此不宜種植在完全的陰暗處,特別是透光性差的立交橋下。

        4.3 養護管理不完善

        調查中發現:部分地段原有景觀模式應用較為合理,但由于后期養護未跟上,導致景觀效果不好,出現植株發病死亡等現象。此外,原有生態雨水處理池也未得到很好的利用。調查中發現:原來用作蓄水和集水,再應用到綠地澆灌等的雨水池節能系統[5],現在變成了臭水池。這是要重新審視的一個問題。

        5 建議

        5.1 加強“地標性景觀”應用

        在相應有路標或路牌周圍地段設計“標志景觀”,一方面讓行人很快發現目標的轉換,另一方面起到了視覺藝術的審美享受。因此,筆者建議城市道路快速系統,特別像黃土坡立交重要的“咽喉要道”,通向較多,應該加強“地標性景觀”應用。

        5.2 把握植物 “生態位”,優化配植模式,最大程度發揮其“價值”

        根據調查分析所得的結果:凈化空氣特殊生態作用植物應用不明顯,局部地帶景觀效果差,景觀植物生態習性未正確應用等現象,深究原因:可以說是多源于對植物習性的不了解。因此,在道路景觀建設中,一定要熟悉植物各方面,把握植物 “生態位”,優化配植模式,最大程度發揮其“價值”。

        5.3 加強后期養護管理

        “三分種七分養”這是俗語對后期養護與管理的重視表達。對于景觀建設來說,更要重視后期養護管理。設計與建設再好,如果后期養護不到位,原有的預測成果將不會出現,反而會成為敗筆,如雨水池變臭水池等現象。因此,必須堅持不懈地做好后期養護管理工作。(收稿:2013-02-27)

        參考文獻:

        [1]中鐵十六局. 昆明二環路快速系統改擴建工程建成通車.2010,8,12

        [2]藺銀鼎,梁鋒. 城市灌木群落小氣候效應的時空分布 中國農學通報 2007,23(3)313~317

        [3]藺銀鼎,武小鋼,郝興宇,等. 城市典型植物群落溫度效應的時空格局.中國生態農業學報,2008,16(4):952-956

        [4]李凌嵐,張國華,王有為. 視覺、心理、功能相結合的城市道路景觀設計——以蘇州人民北路景觀設計為例. 中國城市規劃設計研究院交通所

        [5]二環改擴建工程凸顯生態節能 http://, 2009,09,29

        基金項目:云南省教育廳科研基金資助(編號:2010Y497)

        第3篇:城市生態環境管理范文

        【關鍵詞】智慧環保;生態城市建設;作用

        1引言

        隨著經濟的快速發展,環境問題、資源問題更加的突出。智慧環保通過合理的運用現代信息技術對各項環境數據進行全面的收集、分析和處理,有助于環境數據的研發使用,能強化對環境的管理。智慧環保在生態城市建設中的運用,有助于不斷的完善環保相關管理制度,有助于節省能源、資源,促使資源節約型和環境友好型社會的發展。

        2智慧環保對于生態城市建設的促進作用

        隨著城市化進程的不斷加快,城市建設和城市生活、生產所造成的環境問題、資源問題更加的突出,環境保護的壓力更大,需要強化生態文明建設,要推動城市可持續健康發展。傳統的以人工為主的環保防控治理體系已經不太適應現代環保監管的需求,需要相關的政府部門不斷的創新環保防控、管理的手段和方式。隨著現代信息技術的發展和運用,政府部門也逐漸的將其運用到環境管理當中,構建城市智慧環保系統[1]。

        2.1有助于強化生態城市建設

        智慧環保通過科學的運用物聯網技術、GIS技術等手段,可以隨時隨地獲取環境監測的數據和信息,然后利用云技術、大數據技術等對收集到的數據信息進行整合、分析和處理,深入的挖掘各類環境保護數據信息的價值,通過利用虛擬化等技術進行模型化分析,促使對環境污染狀況、環境質量狀況、環境變化趨勢、影響環境的潛在因素和潛在威脅等有更加全面的、準確地了解,從而為環境保護決策和科學管理提供可靠的依據,促使采用的環保措施更加的合理。而且,還可以在環境危機發生之前,對各種傳感器所采集的信息進行分析,實時監測環境變化趨勢,對有可能出現的環境危機采取有效的措施進行防范,降低環境危機發生的可能性和危害程度。此外,在環境危機發生后,智慧環保可以更快的分析造成環境危機的原因、危機的現狀、發展趨勢,方便及時的、快速的處理好環境危機事件。

        2.2對城市生態狀況進行相關的科研工作

        一方面,科研部門利用智慧環保可以更加全面地、更加系統化地、動態地、及時地獲取所需要的第一手相關數據和信息,為相關科研工作提供全面的、準確地數據依據。通過利用智慧環保收集、分析和處理信息。由于信息收集過程受到的限制條件和主觀因素等的影響相對比較小,能確保收集到的信息更加的準確,能有效的減少調查結果偏差。另一方面,通過合理的利用智慧環保的數據分析系統,利用各種模型分析和預測環境發展的趨勢,能更加科學的預測生態環境變化的趨勢,方便制定合理的措施,加強生態環境管理。

        2.3更好地為人們的生活服務

        城市的生態環境狀況對于城市居民的生活有著重要的影響,減少環境的污染,提高環境的整體質量,有助于確保民眾的健康。隨著經濟和社會的發展,人們對居住環境的要求更高。民眾通過利用智慧環保云平臺、官方網站、環保微信公眾號等渠道,可以更方便的了解環保方面的信息和資訊,了解城市生態建設的情況。民眾也可以反饋身邊的環境保護、生態建設方面的問題,表達自身的需求,提供科學合理的對策和建議等,共同參與到城市生態建設當中。在參與的過程中增強環保意識、節能減排的意識等[2]。

        2.4更好地為生態產業發展服務

        智慧環保可以為生態園區的建設、生態產業發展的相關調查和研究活動提供更加全面的、更加客觀的數據信息,科學合理的構建生態建設的模型,并不斷的修正、不斷的完善相關的信息數據。通過真實的、直觀的模擬現實情景,對生態產業進行全面的研究和分析,分析其是否科學合理、分析其可行性等。通過不斷的調整,通過合理的利用智慧環保云計算平臺等信息化系統,實現各項數據資源的共享,促使生態產業園區內的各產業更加合理的配合、更加的協調,進而推動生態產業的發展,增加生態工業園的生態效益和經濟效益。

        3更好的發揮智慧環保對生態城市建設的促進作用的措施

        3.1智慧環保的建設要有高定位

        智慧環保需要不斷的創新和升級原有的數字環保系統,通過科學合理的利用智慧城市云計算平臺等信息化系統促使全社會參與到環境保護、資源節約和城市生態建設當中,其作為一項綜合性的、長效性的事情開展。智慧環保建設、相關的信息化平臺的建設、數據庫的構建需要與智慧城市建設相一致,要嚴格的依照智慧城市建設的理念、標準進行。要強化智慧環保與智慧城市其他的模塊間的信息交流,提高信息的共享和利用程度,確保交流和溝通更加的順暢,從而更好的為城市生態建設服務。要努力的構建更加開放的、更加系統的、更加現代化、信息化的智慧環保系統,更好地發揮其在城市生態建設當中的促進作用。

        3.2設立統一的標準進行環境管理

        智慧環保利用大數據、云計算、GIS等信息技術分析和挖掘生態環境建設的相關信息資源,準確的反應城市生態建設的狀況和發展變化的趨勢,促使所制定的生態管理方面的相關政策更加的科學,輔助城市生態建設,不斷的提高環境管理的水平,提高環保的工作效率。在智慧環保系統建設的時候,需要有效的將信息化的建設和傳統的人管理有效的結合,要設立統一的標準進行管理,規范全國范圍內的智慧環保的建設、實施和運營、維護,促使各項資源信息在全國范圍內有效的利用,更好的為城市生態建設服務,更好地完成環境保護、資源節約、生態建設的目標。

        3.3強化人才隊伍的建設

        智慧環保在城市生態建設中需要不斷的強化人才隊伍的建設,要增強相關管理人員的環保意識、資源節約意識、可持續發展意識,促使其主動地、積極地參與到環境保護、環境管理、生態建設當中,要學習環保方面的知識、手段和方法。還需要不斷的提高信息化技術,要能夠熟練的掌握和運用智慧環保相關的技術,不斷地提高人才隊伍的整體水平,培養一大批能融會貫通環保與信息化的復合型人才。在日常的管理活動當中,要提高信息收集、分析、處理的能力,要強化信息的維護,要減少失誤。

        第4篇:城市生態環境管理范文

        關鍵詞:城市生態旅游,生態城市,影響,措施建議

        引言

        城市生態旅游的定義是:以城市地域內的自然風光和文化風情為基礎,滿足城市居民和外來游客旅游的需要,同時維護城市環境生態平衡和促進環保觀念的一種旅游活動體系,包括自然生態旅游和人文生態旅游兩大內容。

        隨著近幾年城市旅游的不斷升溫,有些不合理的旅游開發導致城市的自然生態環境破壞,旅游者的大量涌入促使城市的傳統文化和風俗習慣發生一定的變化,這將對城市旅游的可持續發展產生不良影響。借鑒生態旅游的優越性,有必要吸納其理念來發展城市生態旅游,城市生態旅游是城市生態景觀和城市人文景觀的有機結合,在一定程度上以人文景觀資源和服務設施為依托,通過培養大眾的生態倫理道德,以保持相對脆弱的城市生態資源,從而達到經濟、文化和生態環境的協調發展的旅游形式,更能進一步促進城市生態環境的保護,使經濟、社會和生態環境效益達到和諧統一,有利于整個城市向“生態城市”的方向發展。

        1生態旅游與建設生態城市的關系

        城市生態旅游是旅游業發展到一定階段的產物,它和生態城市建設都包含著追求可持續發展的思想理念,兩者目標一致,并互相促進、互相依存。發展生態旅游是生態城市建設的一個重要內容,而生態城市建設也離不開生態旅游的發展。

        1.1生態城市建設為城市生態旅游發展提供良好契機

        城市生態旅游是一種新型的健康的旅游消費活動,它使旅游者在城市范圍內可以游覽自然風光,在接觸自然的同時,能夠幫助人們提高生態文明程度。城市又是人類活動與生態環境十分矛盾卻又要求協調的地方,生態利益、社會利益、經濟利益之間,當前利益和長遠利益之間都存在多種沖突,城市生態旅游應有助于上述各種矛盾的解決,它將城市自然資源和人文景觀有機地融合,結合現代城市文明發展的需要,在城市特色、城市風貌、城市景觀等各個方面,按照科學發展的要求進行城市建設、發展循環經濟,使城市文明、城市面貌有了較大的改觀,城市環境得到了極大的改善,為城市生態旅游發展積累了豐富的物質、文化基礎。因此,生態旅游的發展成為建設生態城市的重要有機組成部分。

        1.2發展生態旅游對保護生態環境、建設生態城市起到積極作用

        生態環境是最寶貴的旅游資源,是旅游業發展的重要基礎和必備條件,在旅游實踐活動中,生態旅游更能起到促進生態環境良性循環的作用。其正面作用體現在生態旅游實踐活動促進了城市生態環境的良性循環,總而言之,生態旅游活動,極大提高了人們保護生態環境意識、提高了人們對生態環境的認識,通過法律等手段進行管理,逐步提高了城市生態環境管理水平,促進了生態環境的保護和改善,更有利于建立城市生態破壞的自我恢復功能.

        1.3發展生態旅游有利于調整城市產業結構和提高城市社會經濟的發展

        發展城市生態旅游以城市的自然生態資源和人文生態資源為基礎,因此生態旅游的發展,有利于提高了整個城市的自然生態形象和城市景觀生態的多樣性,有利于調整城市產業結構,帶動經濟效益、社會效益和生態效益。在發展城市生態旅游的活動中,旅游活動的主體――旅游者為城市創造了大量的GDP,并且在創建過程中,提供了大量的旅游工作崗位,為城市的就業者提供了機會,從而有利于整個社會的安定和繁榮,城市生態旅游得到發展有利于整個社會生命的延續。

        2我國城市生態旅游發展中存在的問題

        2.1旅游規劃缺乏科學的保障措施

        政府在進行城市生態旅游資源的開發過程中,過分強調生態旅游的特殊性和高品位性,使得在旅游資源的開發過程中違背了最初的發展目標。在對旅游資源進行開發的過程中,研究人員往往只重視生態旅游方面的規劃理論、方法和其管理內容和策略上的探索,忽視國家、區域等這些層次上的研究,沒有把理論和實踐結合起來,導致國家人力、物力、財力資源的浪費。在研究思想方面沒有突出地方資源和人文特色,對環境的保護力度不夠,對生態旅游有可能會產生影響的各個方面的主體利益沒有進行拓寬研究,建立完備的研究體系。然而最嚴重的就是,政府在研究中所樹立的可持續發展意識,在實際操作中并沒有完全投入進去,使得旅游業的可持續發展存在著巨大的隱患。

        2.2管理體制不健全、法規政策不配套

        健全的管理體制和明確的法律法規是城市生態旅游得到順利發展的前提。目前,沒有完整的發展城市生態旅游的管理體制和法律法規,使得一些旅游開發商為滿足自身或當前的經濟利益,毫無節制地開發生態旅游資源,把一些不具備開發條件的,或應當留給后人去開發的生態旅游資源進行開發,造成了資源的嚴重破壞、環境的嚴重污染和生物資源的不斷消失,并且由于缺乏法律的約束一些旅游者在游玩過程中也對生態環境造成了嚴重了破壞。

        2.3生態保護意識薄弱

        城市生態旅游和生態旅游一樣是一種全民性的旅游活動,它需要旅游者、旅游經營者都具備一定的生態環保意識,但是,一些旅游經營者在利益的驅使下,盲目的擴大經營范圍和規模,使得原有的生態資源環境不斷遭到破壞,并且他們不顧環境承載量的限制,無限量的接納游客,使得城市生態旅游的可持續發展受到了嚴重的影響。加上政府對其缺乏關注,使得在旅游資源的開發過程當中受到了居民的歧視和反對,而且也對游客產生了影響,所以要使當地居民從思想上不斷的提高,認識環境對旅游的重要性,并能使其自發的參與到生態旅游的保護活動中來。

        3發展城市生態旅游的措施和建議

        3.1強化生態意識、做好城市生態旅游發展規劃

        在強化生態意識和生態觀念過程中,需要對旅游經營者進行生態教育,讓他們了解生態環保知識,認識到環保的重要性,并且在城市生態旅游資源的開發中,避免盲目開發而破壞原有的生態環境。對于當地居民和旅游者進行生態教育,使其自覺維護景點生態旅游資源,讓他們自覺投身生態城市和生態環境的建設維護活動之中,使城市生態旅游得到良性發展。在進行城市生態旅游規劃時,要強調空間規劃、生態規劃、社會經濟發展和旅游發展規劃的結合,合理開發利用土地資源,保護好不可再生的自然資源。在研究產業發展規劃時,要重點強調環境保護,并建立與生態環境相協調的產業結構和生產方式。

        3.2加強產業結構調整,強化城市生態功能

        發展城市生態旅游,應對了可持續發展戰略,應對了和諧社會主題,因此,為了實現城市生態旅游的健康發展,城市生態功能應得到加強,其途徑有三:一是優化產業體系,逐步淘汰耗用資源多、污染程度大的產業,進行產業體系調整;二是優化資源利用結構,大力發展循環經濟。將循環經濟引入城市產業結構調整之中,提高資源利用效率,將污染降到最低。三是優化投資結構,加大對環境保護的投入力度。通過強化城市生態功能,創建生態示范區、生態工業園和綠色社區,必將營造一個良好的城市生態旅游環境。

        3.3保護生態環境,嚴格實行環境承載量管理

        隨著旅游業的快速發展,每到旅游旺季,各地游客蜂擁而至,大街小巷水泄不通,嚴重影響了城市生態環境,這與發展城市生態旅游是格格不入的,也將給城市生態建設帶來無可挽回的損失。因此,發展城市生態旅游必須對旅游資源進行總體規劃,實現城市旅游資源的最優化。嚴格實行旅游承載量管理,定期測定城市中生態、設施以及社會的承載量,把測得的環境承載量數據納入到景區管理與規劃當中,并嚴格執行,這樣才能使得城市生態環境得到適當的保護。

        3.4實行立法,努力保護城市生態旅游資源

        沒有規矩,不成方圓。應將城市生態旅游納入法制化管理,制定相關的城市生態旅游開發法律條令,嚴懲在發展城市生態旅游過程中,肆意破壞生態旅游資源的經營者,依法追究其責任。與此同時,加大宣傳和營銷力度,提高生態旅游景點的知名度,讓市民了解城市生態旅游開展的意義,同時也樹立了城市生態旅游的城市形象。

        第5篇:城市生態環境管理范文

        【關鍵詞】生態城市;規劃設計;資源;功能分區

        生態城市規劃主要是將現代生態理念融合在城市規劃設計中,結合科學的生態學原理把城市看成完整的生態系統實施規劃改革。無論是從社會學還是生態學角度看,城市都是人們日常活動最集中、最密集的區域,而城市的自然發展、生態環境發展、經濟發展等都形成了極為復雜的生態環境體系。這些復雜的生態環境綜合體都是按照這一系統順利運行的,能夠引導城市健康持續發展著。本文根據生態城市理念對相關規劃與設計工作詳細分析。

        一、生態城市規劃基本概念

        生態城市規劃是以建設生態城市為目標,以社會一經濟一自然復合的城市生態系統為規劃對象,結合生態學的原理、方法,應用規劃科學、系統科學的手段,去辨識、設計和模擬人工生態系統內的各種關系,確定最佳生態位,并提出人與城市復合生態系統相協調的優化方案的規劃。

        二、生態學原則在城市生態設計中的應用

        城市是一個復合的高度人工化的生態系統,具有依賴性大、不完善、不穩定的特點,缺乏像自然生態系統那樣較為完善和諧的自控機制,為此,應用生態學的原則和方法去調控城市內部各要素之間的關系,提高物質轉化與能量利用的生態效率,開發城市未被利用的人力、物力和環境資源,促進人與自然的和諧,對維護城市的生態平衡十分重要。

        1.整體性原則。在研究城市生態系統的規劃建設時,應注重宏觀的整體效益,謀求經濟、社會、環境3個效益的協調統一與同步發展。

        1.1城市發展與環境質量的平衡。一是在了解城市生態系統結構的基礎上,樹立全局觀念,完善和執行城市的總體規劃設計;二是在城市規劃設計上,對城市環境實施容量控制。環境容量是指環境可承受的既定利用方式的綜合上限,包含人口容量、土地容量、綠化容量及交通容量等;三是在注重經濟與環境平衡的基礎上,優化城市的生態結構,考慮城市與郊區、鄉村的合理區劃及功能配置。

        1.2注重整體與局部的關系。要強調區域性,生態問題的發生、發展都離不開一定的區域。生態規劃要將城市放在特定的區域中,從大的背景設計人工化環境在區域內的布局和利用。

        2.循環再生與節能。生態系統中強調物質的循環和能量的流動,兩者緊密聯系,共同進行。一方面是新物質不斷合成,另一方面又被分解為可利用的形式,周而復始的循環,構成生態系統存在、發展、演替的基礎。

        三、生態城市規劃的主要內容

        1.生態要素的調查。主要目的是調查搜集規劃區域內的自然、社會、人口、經濟與環境的資料與數據,包括歷史資料的搜集、實地取證、測試、社會調查與遙感技術應用等,為充分了解規劃區域的生態特征、生態過程、生態潛力與制約提供基礎。

        2.生態分析與評價。主要目的在于運用復合生態系統的觀點及生態學、環境科學的理論與技術方法,對評價區域的資源與環境的性能生態過程特征、生態環境敏感性與穩定性進行綜合評價分析,以認識和了解評價區域內環境資源的生態潛力和制約。生態分析與評價主要包括以下幾個方面:生態過程分析;生態潛力分析;土地質量及區位評價;生態敏感性分析;生態適宜度評價。

        3.評價指標體系的建立及規劃目標的研究。生態城市規劃的工作中,建立評價指標體系及規劃目標具有重要的作用,其內容應包括社會、經濟和環境3個方面的內容。

        3.1評價指標體系。評價指標體系是描述和評價某種事物的可量度參數的集合,應根據人工復合生態系統的特點,采用系統工程中的德爾斐專家咨詢法和多目標決策法,在參考和吸收傳統指標的同時,結合城市生態系統外向型經濟發展的特點,從協調社會經濟發展與環境保護的關系著手,充分發揮人對復雜系統的辯識能力,建立一套科學、綜合、簡潔、完備的評價指標體系。

        3.2規劃目標和年限。確定生態城市規劃的總目標、近遠期目標和年限,應同城市總體規劃近遠期目標和相應的年限一致,以利用同步、協調、可比、互為應用。

        4.生態功能區劃與土地利用布局

        4.1生態功能區劃。生態功能區劃是進行生態城市規劃的基礎,根據城市生態系統結構特點及其功能,劃分為不同類型的單元,研究其特點、結構、環境污染、環境負荷以及承載力等問題,為各生態區提供管理對策。區劃的方法可采用數值聚類法等。具體操作時,可將土地利用評價圖、工業和居住用地適宜度等圖紙進行疊加,并結合城市建設總體規劃綜合分析,進行城市功能分區。

        4.2土地利用布局。城市土地利用的空間配置直接影響到城市生態環境質量的優劣,故無論是新建城市或改建城市的生態規劃都必須因地制宜地進行土地利用布局的研究。在生態城市的規劃中,應綜合研究城市用地狀況與環境條件的相互關系,按照城市的規模、性質、產業結構和城市總體規劃及環境保護規劃的要求,提出調整用地結構的建義和科學依據,促使土地利用布局趨于合理。

        5.環境污染綜合防治規劃。環境污染綜合防治規劃是生態城市規劃中的重要組成部分,應從整體出發制定好污染綜合防治規劃,實行主要污染物排放總量控制,并建立數學模型對城市環境要素的發展趨勢、影響程度進行預測,分析不同發展時期環境污染對城市生態狀況的影響,根據各功能區不同的環境目標,按功能區實行分區生態環境質量管理,逐步達到生態規劃目標的要求。

        6.人口適宜度規劃。人類的生產和生活對城市生態系統的發展起著決定性的作用。在生態城市規劃的編制工作中,必須通過研究人口分布、規模、自然增長率、機械增長率、男女性比、人口密度、人口組成、人口流動等基本情況,從而確定近遠期的人口規模,提出城區人口密度調整意見、提高人口素質對策以及實施人口規劃對策。

        7.產業結構與布局調整規劃。產業結構是城市經濟結構的主體,影響著城市生態系統的結構和功能。城市產業結構不僅表現在3個產業的比例關系,還有生產工藝合理沒計的問題,即在功能區(工業區)中要設計合理的“生態工業鏈”,推行清潔生產工藝,促進城市生態系統的良性循環。調整、改善老城市產業布局、搞好新建城市產業的合理布局,是改善城市生態結構、防治污染的重要措施。

        8.生態綠地系統規劃。在生態城市的規劃工作中,必須充分認識到城市綠化的重要性,將治污與綠化、美化相結合,根據城市的地形地貌、河湖水系、氣候、環境特征等,合理組織綠地,制定出城市各類綠地的用地指標,合理安排整個城市園林綠地系統的結構和布局形式,研究維持城市生態平衡的綠量(市區綠地覆蓋率、人均綠地、人均公共綠地等),合理設計群落結構、選配植物,并進行綠化效益的估算,形成一個點線面結合、綠地、水面自然相融的城市生態綠地系統。

        9.資源利用與保護規劃。在城市建設與經濟發展過程中,普遍存在對自然資源的不合理使用和浪費現象,掠奪式開發導致了人類面對資源枯竭的危險。因此,生態城市規劃工作應根據國土規劃和城市總體規劃的要求,依據城市社會發展趨勢和環境保護目標,制定對水、土地資源、大氣、動植物物種資源、礦產資源等的合理開發利用與保護的規劃。

        10.生態城市規劃管理對策研究。目前,從城市環境管理的角度看,我國已有9項有關規定,即“環境影響評價制度”、“三同時制度”、“超標排污收費制度”、“環境綜合整治定量考核制度”、“目標責任制”、“排污許可證制度”、“污染集中控制制度”、“限期治理制度”和“企業環保達標制度”。國家有關部門自1995年開始又陸續頒布了有關生態示范區規劃建設的文件,這些法規是城市環境管理的重要保證,同時也是實施生態城市規劃管理的重要基礎,但各地在規劃建設與管理工作中,僅有這些國家的有關法規條例是不夠的,還應根據當地的具體情況制定一些補充規定,并建立健全執法機構:如“生態城市規劃與建設領導小組”,有主管市長負責,各有關部門參加,密切配合。生態城市的規劃方案經多方論證、比較后,提交政府決策部門作為決策的科學依據,并運用政治、經濟、立法、計劃、管理等綜合手段提出實施對策,確保規劃方案的實施,促進城市的生態保護與生態建設。

        四、結語

        人們利用生物圈中各種資源創造物質財富的同時,既不能忽視生態系統自身的特點和規律,也不能忽視人類活動對各種生態系統造成的脅迫效應和影響,更不能將充滿生命的生物圈簡單地看作人類的資源庫和蓄污池。在城市規劃和建設中,我們利用自然資源的同時,要尊重自然,保護生態平衡,才能持續利用大自然賜予人類的寶貴財富,實現人類社會的可持續發展。

        參考文獻:

        第6篇:城市生態環境管理范文

        【論文摘要】:隨著經濟的發展,人民的生活水平日漸提高,在物質生活充裕的情況下,人們開始追求高品質的居住環境,正因為如此,全國各個城市都爭先恐后的開始建設生態城市。杭州是東南沿海岸上一顆璀璨的明珠,滔滔的錢塘江自西向東穿城而過,悠悠的京杭大運河橫貫南北,同時,作為良渚文化發祥地和七大古都之一,杭州在擁有得天獨厚的自然山水的同時,沉淀了深厚燦爛的歷史文化,自古就有“上有天堂,下有蘇杭”的美譽,如今,世紀的步伐已帶著新杭州邁入21世紀,面對錯綜復雜的全球一體化的市場,新杭州如何參與區域經濟圈的發展和競爭,如何在發展經濟的同時保持旅游優勢和生態環境優勢,都將是杭州建經濟強市、創文化名城、實現現代化戰略的重大課題,文章試圖從生態城市建設的角度出發,探討21世紀杭州建設生態城市的發展戰略。

        1.杭州環境保護工作回顧

        二十世紀八十年代以來,通過社會各界共同努力,各級政府把環境保護的基本國策很好地落實到社會經濟發展的各項工作中。杭州市已基本形成了比較全面的環境保護法規體系,形成了有效的環境管理機構體系,有效地實施了各項環保法律法規,區域污染治理和工業污染防治取得較大成績。

        以“藍天、碧水、綠色、清靜”四大工程為核心的生態環境保護工作取得實效,生態環境質量已有較大提高,各項環保工作力度明顯加強,城市基礎設施建設得到大力加強,建成四堡城市污水處理廠、天子嶺垃圾填埋場、運河截污等工程,開展產業布局調整、市區河道綜合治理、拆違擴綠等環境綜合整治項目,城市面貌發生極大變化,徹底改變了“美麗的西湖、破爛的城市”形象。2001年6月成為“國家環境保護模范城市”,為21世紀的發展奠定了良好的生態環境基礎。

        在城市面貌發生極大變化的同時,杭州市的社會經濟取得長足發展。經濟總量和綜合經濟實力躋身全國大中城市10強行列,2000年全市國內生產總值達到1380億元,居省會城市第二位,居15個副省級城市第三位。90年代以來分別榮獲“全國衛生城市”、“中國優秀旅游城市”、“全國環境綜合整治優秀城市”、“國家園林城市”、“全國綠化先進單位”等稱號。雖然成績很多,但問題也不少,急需在發展過程中加以解決。

        2.城市發展面臨的環境問題

        (1)水環境質量總體上沒有質的改善,城郊眾多小河支流雖經過整治,但由于使用不當,仍有黑臭象現象存在,西湖表面上看起來波光粼粼,但實際上富營養化依舊嚴重,城市飲用水源安全也存在不同程度的隱患。

        (2)城市環境空氣質量基本達到二級標準,但西湖風景區一級標準的達標率不高。由于城市發展過快,私家車的使用率直線上升,從而導致汽車尾氣污染影響日漸明顯,局部地段工藝廢氣污染擾民現象仍比較嚴重。

        (3)聲環境問題特別是建筑施工噪聲和社會生活噪聲仍是居民投訴的熱點,由于交通道路系統不夠完善,道路交通噪聲仍居高不下。

        (4)城市生態系統和結構功能布局不盡合理,老城區人口密度與建筑密度過大,土地開發強度過大,綠化覆蓋率低,各項健身娛樂設施更是無從談起,使得老城居住適宜性差。

        (5)老的環境污染如養殖污染和農業面源污染控制還沒有效解決,新的環境問題如放射性、電磁輻射和光污染等對居民生活的影響逐漸明顯。

        (6)區域生態環境建設工作和改善城市人居環境的生態工程相對滯后,特殊資源如濕地的保護工作比較薄弱,生態監測體系亟待建立完善。

        3.城市生態環境發展原則和發展目標

        3.1發展原則

        (1)生態優先原則:優美的山水良好的生態環境是城市發展的支撐平臺,用生態的理念指導城市建設、生產、生活等各項工作,把城市發展融入自然生態系統之中。

        (2)可持續發展原則:以人為本,保持人與自然高度和諧統一,合理利用資源,實現社會、經濟與環境效益的統一。

        (3)突出重點、分類指導原則:把握城市發展過程的主要問題和主要矛盾,做好宏觀控制和微觀治理的有機結合,用生態技術經營城市,指導城市發展。

        (4)技術創新、節約資源原則:充分利用內外兩種資源,加大技術改造和產業升級,以高新技術和生態技術改造傳統產業,發展知識經濟和循環經濟。

        3.2發展目標

        堅持“環境立市”的方針,開展城市生態環境保護、治理和建設,通過一、二十年的努力,把我市建設成為山川秀麗、風景優美、社會—經濟—環境協調可持續發展的現代化生態型城市。

        (1)以改善城市人居環境為目標,改善城市空間結構,營造城市景觀通道。把生態設計的理念融入城市建設的各項工程,引森林入城,建設花園式的人工生態系統。

        (2)以建設城市生態保護屏障為目標,大力實施生態建設的重點工程,營造城市生態景觀的多樣性,促進地區生物多樣性。

        (3)以建設生態農業和生態工業體系為目標,大力推進ISO14001和清潔生產,加強生態農業和生態工業園區建設,實現資源消耗廢物排放的最小化。

        (4)以建設國際風景旅游城市和歷史文化名城為目標,繼承和發揚歷史文化,營造良渚文化—運河文化—西湖文化—錢塘文化的歷史景觀多樣性。

        4.生態城市建設內容

        4.1城市的生態設計

        (1)科學規劃合理布局城市功能,做好城市土地利用的生態規劃

        充分發揮行政區域擴大的有利優勢,科學制定城市土地利用發展戰略,從生態角度分析研究城市各區塊的最佳利用功能,疏解老城區的人流物流,改善老城區人居環境,合理開發新城區的土地資源,合理分配布置工業用地、居住用地、農業用地和其它用地,最大限度地減輕城市建設對自然生態系統的壓力和破壞,保持自然生態系統的物質還原、降解、凈化能力,為城市發展儲備土地資源,提供良好的土地支撐。

        (2)合理設計城市空間結構,保持江南水鄉的自然山水特色

        根據城市的土地和水等基本資源分布特征,考慮土地的承載力和人均水資源擁有量,確定城市各區塊合理的人口環境容量。為了保護江南水鄉小家碧玉的秀氣、自然山水的靈氣、綠意濃濃的生氣,合理設計城市布局,采用“一主三副六組團六條生態帶”組團式、跨越式的城市空間結構模式,避免新城區建設過程中造成的山水破壞。

        (3)合理控制城市人口規模,降低城區人口密度,提高人口素質

        隨著城市化水平的提高,要合理調控城市人口機械增長率和自然增長率,重視人口的年齡結構,重視老齡人群的保健、托養等社會問題。為保持城市的活力,在人口遷移方面保持開放,鼓勵人群的合理流動。重視衛星城鎮的發展,在疏解老城區人口壓力和促進城郊人口城市化進程的同時,科學控制人口密度,處理好城鎮規模和人口數量的關系。完善大中小學教育體系,減輕升學壓力,完成應試教育向素質教育的轉變,通過城市文化水平的提高和生產技術的創新,建設區域文化中心和歷史文化名城。

        (4)改善城市能源結構,發展清潔能源和再生能源

        充分利用“西氣東輸”的能源政策和重點工程,實施天然氣進杭工程,同時大力發展其它替代能源,降低煤炭的消耗量。天然氣的引進、太陽能的開發利用、生物質能的開發利用和水電一起構成城市多元化的清潔能源和再生能源。

        (5)建設良性的城市水循環,完善上、下水系統

        雖然杭州地處亞熱帶濕潤型季風氣候帶,水資源相對豐富,但人均水資源擁有量卻略低于全國平均水平。同時面臨的問題也不少:東苕溪屬山澗季節性河流,水資源時空分布極不均勻;運河流域和上塘河流域的平原河網存在水質性缺水;錢塘江受潮汐影響,還存在上下游水資源分配協調、跨流域水資源調度、流域性水質控制等不確定因素。因此,必須在完善城市供水系統和排水系統保護水質的同時,發展節水灌溉技術、中水利用技術等節水產業,建設節水型城市。

        (6)完善物質再生體系,發展垃圾的分類收集和廢物的資源化產業

        大量的物流、能源流維持城市的生產、生活、服務、消費等過程。城市的物質輸入和輸出極不平衡,大量的生活廢物、建筑廢物、工業廢物被視為垃圾,或填埋、或焚燒、或拋棄于環境,既占用土地資源、污染環境,也浪費各種寶貴的資源。把“廢料作為資源重新利用、盡量減少消耗性材料的使用”將引導城市發展走向“封閉物質循環系統”,加強與自然生態系統的聯系,把城市人工生態系統融合于它所依賴的自然生態系統。

        (7)加強城市細節的生態設計,建設與自然環境相容的人工環境

        城市由各類基礎設施、公共建筑等組成,它們是城市生態環境的有機組成部分,在發揮其作用的同時,也必須考慮其生態環境效應,如城市交通道路避免穿越生態脆弱區、路網的優化布局和合理的路網密度,科學設計的城市建筑采光和節能,城市建筑景觀和自然山水景觀的協調性、一致性,城市綠地的結構等,特別要重視受污染水體、土地等的生態修復,為城市發展提供良好的設施支撐。

        (8)建設城市生態防護圈和生態走廊,營造良好的生態防護體系

        合理開發利用錢塘江和東苕溪水資源,保護森林、濕地等特殊資源,保持生態景觀的多樣性;完善城市綠地系統,充分依托南、西、北山區的森林資源,建設生態公益林,大面積引綠進城,建設森林中的城市和城市里的森林。建設沿河沿路的生態綠化走廊,建設路網生態防護林帶,建設居住區綠色主題公園,提高建成區綠地率,保護基本農田,營造城市的生態綠肺、生態脈絡、生態走廊和生態保護圈。

        4.2建立生態的工業體系,促進工業可持續發展

        (1)宏觀上,加強產業導向,制定相關政策,鼓勵發展與城市性質相一致的產業,淘汰禁止高投入、高能耗、重污染的行業;加強引導和服務,鼓勵用高新技術改造傳統產業,保持杭州絲綢、紡織等傳統產業的優勢。積極引進國內外各種資源,依托浙江大學高新產業孵化園區,發展信息、生物、新材料、教育和旅游等產業,建設“天堂硅谷”。

        (2)中觀上,強化工業園區建設,合理規劃工業園區布局,加強工業園區環保管理,完善園區環保基礎設施,實現治污設施等資源共享,引導廠與廠之間原材料、能源、廢物利用的合作交流,建設以(熱)電廠為中心的生態工業園區。

        (3)微觀上,推行清潔生產工藝、ISO14001環境管理體系、產品生命周期分析、能源審計等,以高新技術改造傳統工藝,進行產品的生態設計、實施產品的綠色生產、倡導產品的綠色包裝和綠色消費、建立完善產品的再生體系,培育企業良好的環境行為,達到降低能耗、提高生產效率、削減污染的目的。

        4.3發展生態農業,促進農村生態環境保護工作

        (1)實施生態村鎮建設,加強農村生態環境保護和綜合整治工作,改善和提高農村生態環境質量。特別是要加強鄉鎮環保基礎設施建設,建設村鎮污水處理廠(站),推廣垃圾無害化資源化處理,合理布局鄉鎮特色工業園區,做到村村綠色環繞,鎮鎮綠地成片,創建一批環境優美的小城鎮。

        (2)加大政策引導和農業科技服務,在河網平原區,大力建設標準農田和生態農業區,改進農業種植結構和養殖結構,優化糧食作物和經濟作物的配比,發展綠色農業、高效農業、休閑觀光農業。在山地丘陵區,大力實施生態公益林工程和高效山地農業工程,發展高山食品、有機食品生產、加工、銷售一條龍的效益農業。

        (3)加大農業科技投入和科技應用,推廣高效低毒低殘留的化學農藥,發展和推廣無污染可降解的生物農藥;實施科學平衡施肥,推廣高效的復合肥料、綠色肥料和有機肥料。推廣使用高效的節水灌溉技術,大力發展節水農業。通過綜合措施,保持和改進農田的肥力,促進農業可持續發展。

        (4)大力推進農村秸稈綜合利用和沼氣綜合利用工程,解決農業生產的副產品的出路;通過農田退水、畜禽水產養殖廢水綜合污染防治措施,降低農業面源污染。

        4.4倡導綠色消費,形成全民參與環境保護的氛圍

        (1)建立綠色市場準入機制,試點和推行綠色營銷制度,積極推廣環境標志產品和綠色食品,加強消費品回收網絡的建立;嚴禁高能耗、重污染的消費品進入消費市場。大力宣傳適度消費和綠色消費的觀念,減少一次性消費用品消耗,強制淘汰一次性木筷、塑料飯盒、包裝袋等的使用。

        (2)推行旅游和生態保護并重的思想,積極推行旅游景區和賓館飯店的ISO14001環境管理體系,建立一批生態旅游示范區和示范點。加強宣傳,引導旅游者的生態行為,“除了照片,不帶走任何東西,除了腳印,不留下任何東西”。

        (3)利用法律和經濟手段,推行垃圾分類收集和處置,完善擴大廢物回收和資源化系統,尤其是汽車、家電和電腦等新一代廢舊物品的回收利用;提倡綠色包裝,控制“白色”污染。

        5.生態城市建設的保障措施

        5.1 建立綜合決策機制,加強生態環境保護工作力度

        堅持“環境立市”的方針,強化城市生態經營理念,強化政府保護生態環境的職能,把把環境損益核算納入國民經濟核算中。建立各級社會經濟與環境的綜合決策機制,減少政府行為的環境損失和生態破壞。

        5.2 增加生態環境保護投入,切實改善生態環境質量

        多渠道籌集環保資金,加大城市基礎設施建設和生態建設、污染治理力度,從根本上扭轉自然生態保護與恢復治理速度落后于生態破壞速度的局面,提高生態環境質量。

        5.3 加強生態環境管理能力建設,依靠科技進步保護生態環境

        加強生態環境管理、監理、監測的信息化、網絡化、自動化建設,提高應急反應能力;強化機構和隊伍建設,改進提高管理水平。發揮環保部門的統一監督管理職能,協調部門關系,強化專業部門環保職能,形成多部門齊抓共管的態勢。

        5.4 完善地方生態環境政策和法規體系,依法保護生態環境

        把生態環境保護工作納入制度化、法制化軌道;根據國家有關法律法規,結合本地實際,制定杭州市的實施細則和地方法規;加強環保執法監督和檢察工作,嚴肅查處生態環境違法行為。

        5.5 充分利用經濟手段,實現環境成本內部化

        按照“污染者付費”、“開發者保護”、“損害者補償”及“受益者付費”等原則,培育資源有價環境有價的觀念,使排污者和開發者成為環保投入的主體;制定實施有關稅收優惠政策,扶持和促進清潔生產,大力發展環保產業,加強“三廢”資源化綜合利用。

        5.6 加強生態環境教育和宣傳,提高生態環境保護意識

        加強全民生態環境保護知識宣傳、教育和培訓,開展中小學生生態環境保護知識普及教育;建立和完善公眾參與生態環境保護的制度,鼓勵公眾參與各類環保公益性活動,加強生態環境保護媒介宣傳和輿論導向,開辟生態環境保護專欄,提高全民環保意識。

        第7篇:城市生態環境管理范文

        關鍵詞:生態城市;原則;規劃;設計

        一、引言

        隨著時代的進步,城市化進程的加快,可持續發展理念的提出,我國政府逐漸展開了生態城市的建設,設定一些生態省、市、縣、村進行試驗點,進行生態建設,使我國的生態規劃建設工作在全國內蓬勃開展。下面我們就針對生態城市的建設事業的發展,指出其基本概念,規劃的原則以及內容,以促進生態城市建設的順利發展。

        二、生態城市規劃的基本概念

        城市的建設規模、建設布局等都和城市的規劃有著直接的聯系,當今的生態城市的規劃就是以建設生態為目的,將社會、經濟和自然的發展結為一體,根據生態學的原理和方法理論作為知道,運用科學的手段去建設出最適宜人類居住、社會發展和自然得到保護的城市環境。

        三、生態城市規劃原則

        俗話說:“無規矩不成方圓。”在生態城市建設的規劃中必須有一定的原則可循,在既定的原則指導下去進行城市建設的工作才能夠達到目的。下面我們就具體來講生態城市規劃的原則。

        (一)成長性原則

        城市的建設是一項重大的工程,它是人們生活、工作等的重要基礎。因此,城市的建設必須要站在長遠的利益上,同時城市是不斷地發展和變化著的,那么城市的規劃就應當根據城市的發展步伐而不斷的進行方針改變,在規劃的時候要為城市的未來發展留下足夠的空間。另外對于城市資源的利用也應當遵循成長性的原則,否則將會造成資源的短缺。生態城市的建設應當注重城市的持續發展,其中包括城市的歷史、文化和建筑等物質和精神的建設。

        (二)最優化原則

        生態位主要是物種在群落中,其對空間和營養等因素所占據的作用。城市生態位在現代化城市中能夠人們的生活更加和諧,在經濟發展的過程中維持良好的生活秩序。目前,城市生態位主要包括兩個方面:第一,生產生態位,主要有城市的經濟實力;第二,生活生態位,是環境質量、生活水平生態位,主要有社會環境、自然環境。實現城市生態位的最優化原則需要從兩個方面進行理解,即“宏觀、微觀”。宏觀上,城市生態位是表現了整個城市的經濟、文化等事業的發展情況,以及人們物質、精神等生活水平的變化情況,主要集中表現在人們的生活活動,但必須保證和生活水平相互適應協調;微觀上,城市生態位對每個地區創造的生態環境體系都是一致的,對于每個城市居民都是互相協調的。盡管城市提供給居民的居住空間都存在著較大的差異,但其本質上的區別不是很大。

        (三)承載力原則

        承載力就是在城市的發展過程中城市的生態系統對人們長期生活的承受力的水平,這主要是從生態學的角度出發而提出的。在城市的不斷發展過程中,做好其規劃要注意這幾個方面。首先是城市的人口承受力,城市的人口數量的增長必然會增加多方面的消耗,過多的人口不僅會造成的資源的不足,還會產生大過多的垃圾量,人流量的加大,必然形成管理的難度。其次是城市能夠承受的生態能力,這就應當從城市的技術水平、經濟發展狀況等進行綜合考慮,并從全局去把握生態的建設。再者是對城市的產業結構的維持,要構建一個生態城市,就必須有著良好的產業鏈,實現資源的高利用率、低排放、低污染,減少浪費,最終實現經濟的持續發展。最后是環境問題的解決,在城市中一定的垃圾排放是必然的,做好廢棄物的處理是城市環境的關鍵。要對一些可以回收的廢棄物進行合理的利用,這是實現資源的合理利用、減少浪費的重要途徑。對于一些不能循環利用的資源要根據城市生態系統的自凈能力以及人工的處理去解決。一個城市的自凈能力和城市的生存質量和發展的規模有著很大的作用,這就要求在規劃的過程中一定要做好綠化面積的規劃,做好綠化工作,提高城市的自凈能力,改善城市的空氣質量。

        (四)多樣性原則

        多樣性原則主要是針對城市范圍排出人的活動,其它各種生物的活動原則。在遵生態規律之下呈現的基因、物種等不同物體之間的差異程度。而城市生物多樣性和自然環境之間的系統結構,功能作用之間形成了緊密的聯系,其和大氣環境、水環境、巖土環境等要素相互協調后形成了生態環境基礎,總體反映了生物與生境間、生態環境__與人類間交錯復雜的關系。而城市生態環境主要說的是是在某個區域內,其人口、資源、環境等受到某種關系的影響而形成了相對集中的區域。其和自然界的生物生存條件具有較大的不同,這也使得城市生物多樣性體現了各種不同的特色。

        (五)整體性原則

        城市中的綠化、生活環境、資源等處于同一個生態系統中,具有依賴性、不完善性和不穩定,每個因素的變化都直接影響著城市的整體發展。因此在對城市的生態性建設規劃的過程中,應當注重城市整體效益的實現,即實現經濟、社會、環境的同步發展。遵循整體性原則首先就是要把握城市生態系統結構,然后進行城市的總體規劃,在此規劃中要綜合考慮城市的環境、人口、土地面積以及經濟實力等因素。其次是要處理整體和局部的關系,要根據具體的區域進行生態規劃,不能盲目的對環境進行開采和利用。最后是循環再生與節能。生態系統中強調物質的循環和能量的流動,兩者緊密聯系,共同進行。一方面是新物質不斷合成,另一方面又被分解為可利用的形式,周而復始的循環,構成生態系統存在、發展、演替的基礎。

        四、生態城市規劃的主要內容

        (一)生態要素的調查。主要目的是調查搜集規劃區域內的自然、社會、人口、經濟與環境的資料與數據,包括歷史資料的搜集、實地取證、測試、社會調查與遙感技術應用等,為充分了解規劃區域的生態特征、生態過程、生態潛力與制約提供基礎。

        (二)生態分析與評價。主要目的在于運用復合生態系統的觀點及生態學、環境科學的理論與技術方法,對評價區域的資源與環境的性能生態過程特征、生態環境敏感性與穩定性進行綜合評價分析,以認識和了解評價區域內環境資源的生態潛力和制約。生態分析與評價主要包括以下幾個方面: 生態過程分析; 生態潛力分析; 土地質量及區位評價; 生態敏感性分析; 生態適宜度評價。

        (三)評價指標體系的建立及規劃目標的研究。評價體系指標體系及規劃目標包括對社會、環境和經濟三個方面。評價體系的建立是生態城市規劃工作中的重要之處,這個體系能較為公平、客觀的對城市的規劃作出評價,最終使城市的建設在科學的規劃體系指導下順利開展。

        所謂的評價指標體系是描述和評價某種事物的可量度參數的集合,應根據人工復合生態系統的特點,采用系統工程中的德爾斐專家咨詢法和多目標決策法,在參考和吸收傳統指標的同時,結合城市生態系統外向型經濟發展的特點,從協調社會經濟發展與環境保護的關系著手,充分發揮人對復雜系統的辯識能力,建立一套科學、綜合、簡潔、完備的評價指標體系。

        另外還要明確規劃目標和年限。確定生態城市規劃的總目標、近遠期目標和年限,應同城市總體規劃近遠期目標和相應的年限一致,以利用同步、協調、可比、互為應用。

        (四)生態功能區劃與土地利用布局。

        首先是生態功能區劃。生態功能區劃是進行生態城市規劃的基礎,根據城市生態系統結構特點及其功能,劃分為不同類型的單元,研究其特點、結構、環境污染、環境負荷以及承載力等問題,為各生態區提供管理__對策。區劃的方法可采用數值聚類法等。具體操作時,可將土地利用評價圖、工業和居住用地適宜度等圖紙進行疊加,并結合城市建設總體規劃綜合分析,進行城市功能分區。

        其次是土地利用布局。城市土地利用的空間配置直接影響到城市生態環境質量的優劣,故無論是新建城市或改建城市的生態規劃都必須因地制宜地進行土地利用布局的研究。在生態城市的規劃中,應綜合研究城市用地狀況與環境條件的相互關系,按照城市的規模、性質、產業結構和城市總體規劃及環境保護規劃的要求,提出調整用地結構的建義和科學依據,促使土地利用布局趨于合理。

        (五)環境污染綜合防治規劃。環境污染綜合防治規劃是生態城市規劃中的重要組成部分,應從整體出發制定好污染綜合防治規劃,實行主要污染物排放總量控制,并建立數學模型對城市環境要素的發展趨勢、影響程度進行預測,分析不同發展時期環境污染對城市生態狀況的影響,根據各功能區不同的環境目標,按功能區實行分區生態環境質量管理,逐步達到生態規劃目標的要求。

        (六)人口適宜度規劃。人類的生產和生活對城市生態系統的發展起著決定性的作用。在生態城市規劃的編制工作中,必須通過研究人口分布、規模、自然增長率、機械增長率、男女性比、人口密度、人口組成、人口流動等基本情況,從而確定近遠期的人口規模,提出城區人口密度調整意見、提高人口素質對策以及實施人口規劃對策。

        (七)產業結構與布局調整規劃。產業結構是城市經濟結構的主體,影響著城市生態系統的結構和功能。城市產業結構不僅表現在3 個產業的比例關系,還有生產工藝合理沒計的問題,即在功能區( 工業區) 中要設計合理的“生態工業鏈”,推行清潔生產工藝,促進城市生態系統的良性循環。調整、改善老城市產業布局、搞好新建城市產業的合理布局,是改善城市生態結構、防治污染的重要措施。

        (八)生態綠地系統規劃。在生態城市的規劃工作中,必須充分認識到城市綠化的重要性,將治污與綠化、美化相結合,根據城市的地形地貌、河湖水系、氣候、環境特征等,合理組織綠地,制定出城市各類綠地的用地指標,合理安排整個城市園林綠地系統的結構和布局形式,研究維持城市生態平衡的綠量( 市區綠地覆蓋率、人均綠地、人均公共綠地等) ,合理設計群落結構、選配植物,并進行綠化效益的估算,形成一個點線面結合、綠地、水面自然相融的城市生態綠地系統。

        (九)資源利用與保護規劃。在傳統的城市建設中,很多都是為了單純的追求經濟的發展而以破壞環境為代價,對資源的不合理利用和浪費問題突出,造成資源的枯竭和生態系統的破壞。因此要建立生態城市,就要在規劃中以國家土地規劃城市總體規劃為指導,根據城市目前的發展趨勢和環境的現狀,對城市的土地資源、水、和動植物物種做出合理的規劃,并擬定相對的保護措施。

        (十)生態城市規劃管理對策研究。目前,從城市環境管理的角度看,我國已有9 項有關規定,即“環境影響評價制度”、“三同時制度”、“超標排污收費制度”、“環境綜合整治定量考核制度”、“目標責任制”、“排污許可證制度”、“污染集中控制制度”、“限期治理制度”和“企業環保達標制度”。國家有關部門自1995 年開始又陸續頒布了有關生態示范區規劃建設的文件,這些法規是城市環境管理的重要保證,同時也是實施生態城市規劃管理的重要基礎,但各地在規劃建設與管理工作中,僅有這些國家的有關法規條例是不夠的,還應根據當地的具體情況制定一些補充規定,并建立健全執法機構。

        第8篇:城市生態環境管理范文

        關鍵詞:城市環境監測;治理過程;應急體系

        中圖分類號:X83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9-2374(2013)28-0080-02

        隨著城市化進程的加快和工業化水平的提高,城市生態環境遭到了嚴重破壞,經濟發展和城市生態環境之間的矛盾日益突出,直接影響著人類和社會持續、健康的發展,也給環保工作帶來了巨大挑戰,建立全面的環境監測和控制機制并保證機制的有效執行顯得尤為重要。環境監測是我國城市環保工作中的重要組成部分,對人類社會和生態環境的協調發展具有重要意義,但是由于各種因素的限制,我國的城市環境監測工作并不能有效地開展,如何在城市化快速發展的過程中做好城市環境監測工作、加大對生態環境的保護力度必須成為環保部門的重要研究方向。

        1 城市環境監測的涵義

        在城市環保體系中,城市環境監測是最重要的組成部分,所謂城市環境監測是指由城市環保部門負責,連續或持續對所處城市中所存在的環境污染的嚴重程度進行檢測,并觀察、研究和控制環境污染變化及其對城市污染的過程,它能夠快速并精確地反映出一個城市環境質量的現狀和發展趨勢,不僅為城市環境管理提供了技術支持,為管理決策提供了重要幫助,還為城市環保人員進行環境規劃編制、優化城市產業結構、進行城市污染管理、科學利用自然資源和其他能源提供依據。城市環境監測主要包括三個階段,即城市環境調查階段、城市環境竣工驗收階段和城市環境日常監督階段,這三個階段貫穿于整個城市環境監測工作中,缺一不可。城市環境檢測模式分為主要交通路口、人口密集小區和主要污染源等監測模式,這樣,通過選擇有著較高集成度的區域和場合對不同模式進行測量,能夠確保監測數據的代表性。

        2 城市環境監測、控制和治理中的存在問題和解決措施

        2.1 城市環境監測、控制和治理過程中的存在問題

        2.1.1 技術水平較低。因城市污染物的來源和性質種類不同,對于不同性質、不同類型的污染物的控制和治理需要采用不同的方法進行,但是現階段,我國的環境監測和污染物控制技術不能滿足此要求,在特殊污染物監測和處理方面缺乏技術支持。

        2.1.2 結果不全面。由于觀念錯誤,人們在關注經濟增長和產業發展的同時,忽視了對環境的保護,使得城市生態環境問題日益加劇,環境問題日益突出,相關環境監測技術卻沒有得到相應的發展,這就造成了環境監測無法獲得良好的效果,不能真實將城市環境的污染程度反映出來,那么城市環境治理就沒有完整、全面、精確的信息支持,環境治理效果也將會不盡人意。除了環境監測技術與國際監測技術水平相差甚遠外,我國對此方面人員、資金、先進設備儀器的投入也相對較低,對于企業的排污狀況不清楚,治理措施無法有效制定和執行。

        2.1.3 缺乏行之有效的應急體系。在對城市環境進行監測、控制和治理的過程中,難免會出現一些突發狀況,但是目前我國尚未制定基于監測和治理中突發狀況的應急體系,城市環境監測和治理不能取得良好成果,而資金和設備的不充足更是使應急體系難以發揮有效的作用。

        2.1.4 缺乏政策和體系的支持。缺乏政策和體系的支持也是阻礙進行城市環境監測和控制的重要因素。首先,很多城市的產業化政策規定不明確,未出臺針對城市環境污染監測和治理的產業化標準,導致政策在實施過程中混亂現象嚴重,而一些行業內部缺乏市場經營的規范性條例和標準化合同,使得行業和企業之間在出現問題的時候相互推脫責任,最終導致政府、人們所承擔的風險大大增加,交易成本也不斷上升。其次,沒有完善的責任制和激勵機制,很多政策制度中并沒有涉及到城市環境污染治理方面的優惠政策,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環保部門的壓力。另外,對于城市環境監測和污染處理方面大多是指導性文件,缺乏強有力的法律支持,使得我國城市環保工作步履維艱。

        2.2 城市環境監測的解決措施

        2.2.1 提高城市環境監測的分析方法的標準化水平,根據各項標準,比如污染物排放、環境質量、飲用水、土壤、固體廢棄物、生物等標準,組織并制定標準化的分析方法,保證分析方法的科學性和針對性。

        2.2.2 目前,我國很多城市的環境監測手段大多是比較固定的、單一的監測方法,監測裝置也大多是固定裝置,連續性不強,靈活性欠缺,一些監測數據出現問題時不能及時發現,最終對環境污染問題的控制和治理缺乏科學性與合理性,這就要求改變固定化的監測形式,制定連續性和靈活性都相對較強的監測形式,使環境監測人員能夠及時、準確地獲取環境污染的程度和發展趨勢,從而有針對性地制定防治措施。

        2.2.3 將污染物的污染濃度作為標準,評定污染物的危害程度,將危害程度較大的污染物作為城市環境監測中的重點監測對象,對于新行業產生特征因子的指標和分析方法進行確定,借鑒先進監測手段加大對監測因子的驗證。

        2.2.4 城市環境監測涉及到的數據復雜且繁多,加上環境的復雜多變,很大一部分監測數據在環境出現變化后就沒有了利用價值,這就要求監測人員對各種監測數據進行篩選,加大對穩定性、相關性、有效性和可信程度高的數據的研究力度,將研究的可信數據作為環境監測的重要依據,進行系統的分析,根據分析結果提出解決措施,使城市環境監測、控制和治理水平不斷得到提高。

        2.2.5 部分污染物具有一定的毒性,不僅會毒害環境,還會威脅人身健康,因此,要加強對污染物的生物學原理監測和毒理學原理監測,使環境監測人員能夠了解并掌握有毒污染物的特征和性質,這樣才能夠有針對性地制定治理措施防止污染物對環境帶來更大的危害,為人們的生命安全提供保障。

        2.2.6 生態體系是一個復合型體系,它并不是單純的自然生態環境,而是由人類、城市、自然環境和社會組成的共同體,所以生態的發展與生態規律、社會經濟發展規律是密切相關的,因此,城市環境監測人員要加強對生態規律和社會經濟發展規律的研究力度,只有這樣,才能運用科學的措施對人類的行為加以安排,使人類行為更加符合生態規律,那么,社會經濟的發展必將與生態環境的發展更加協調。

        3 結語

        城市化和工業化的發展在促進社會經濟發展、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的同時,也給城市生態環境帶來了一系列問題,為了減少城市污染,實現人類社會和生態環境的協調、可持續發展,加強城市環境監測、加大環境保護非常有必要。必須正確認識城市環境監測和環境治理的現狀,建立完善的環境監測體系和環保機制,在實踐中不斷創新,不斷進步,不斷提高我國城市環境監測水平,實現社會、人民生活和生態環境的持續、健康發展。

        參考文獻

        [1] 姜浩.論當前城市環境監測與治理[J].黑龍江科技信

        息,2013,45(7):34.

        [2] 李天明,趙華鋒.淺析當前城市環境監測及其治理

        [J].科技創新與應用,2013,38(23):148.

        [3] 王保全.當前城市環境監測方法體系的問題與對策研

        究[J].科技信息,2013,17(4):114.

        第9篇:城市生態環境管理范文

        [關鍵詞]城市環境 工程建設 城市管理 環境保護 措施

        中圖分類號:TU9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9-914X(2015)08-0132-01

        引言

        眾所周知,在經濟建設飛黃騰達的同時,隨著這一進程的加快,城市的環境管理所面臨的問題越來越多,越來越深刻,也越來越復雜,城市環境工程的建設是一項非常重大的工程,同時也是一個新興的城市建設領域。城市環境建設主要涵蓋了城市污水處理、城市的垃圾以及城市的綠化等方面。因此在對城市進行建設的過程中,在注意城市環境建設的同時,還有有效的對環境進行保護和利用,使得人與環境的關系得到有效的改善,從而改善城市的生活環境,有效的提高居民的生活質量。

        一、城市環境工程建設中的難點

        隨著時代的不斷進步,我國的經濟得到了快速的發展,城市的建設也加快了原有的步伐。同時,城市環境工程建設也受到了很大的關注。一個城市的建設是以環境工程作為衡量的標準的。經過近些年來的發展,我國的城市環境工程建設已經趨于完善,但是其中或多或少的還存在著一些問題,例如城市環境工程建設中的污水處理問題、城市環境工程建設中的垃圾處理問題以及城市環境工程建設中的綠化問題。

        (1)城市環境工程建設中的污水處理問題

        在我國目前的多數城市中,污水主要來源于三個方面,分別是工業廢水、生活污水以及城市徑流污水。在這三個方面中,生活污水是城市污水的主要來源。生活污水主要來源于商業區、家庭以及城市中一些衛生公共設施等,在這些地方會產生一些洗滌污水、糞便等,這些污水經過排水道流入到地下的污水區域。在對這類污水進行處理時主要的方法就是將其送到污水廠進行相應的處理,然后將處理過的污水排放出來,這部分水具有一定的循環使用特點。其次就是城市的工業廢水,因為城市的工業產業是不相同的,所以城市中工業廢水的分布也是不同的。工業廢水具有一定的腐蝕性,同時還含有難以化解的污染物,對人類的身體健康產生了嚴重的威脅。因此在對工業廢水進行處理時需要一些更加科學的處理方法。在城市環境工程建設的過程中,污水處理是一個非常嚴重的問題,目前我國污水處理的技術相對來說比較的落后,在處理污水時比較困難。因此導致了城市中的污水不能夠及時的被處理等問題的出現,從而嚴重的影響到了城市環境的建設。

        (2)城市環境工程建設中的垃圾處理問題

        隨著經濟的不斷發展,城市的人口不斷的增加,促進了城市的生活消費,同時也為城市帶來了更多的生活垃圾。在城市中,生活垃圾主要有家庭中生活的垃圾、商場中的垃圾以及餐飲業方面的垃圾等。在大型的城市中,每天的生活垃圾可以達到幾千噸,即使是一些比較小的城市也有著幾百噸的生活垃圾,如果這些生活垃圾得不到有效的處理,將會嚴重的影響到人們生活的質量和城市的形象。在我國的城市中,對垃圾的處理還是使用傳統的方法,要么是將垃圾運到郊區進行掩埋,要么就是將其進行焚毀,不論哪一種方法都加大了投資和運行的成本,同時在垃圾中可以再利用的資源也被焚毀。此外,在我國焚燒廠的運行也是非常困難的。因此,城市生活垃圾是一個非常嚴重的問題。

        (3)城市環境建設中的綠化問題

        城市中園林的建設不但可以有效的降低空氣污染和噪音污染,對于熱污染的抑制也有著十分有效的作用,可以改善城市的生活環境,提高人們的生活質量。但是在城市中,土地的價格是非常高的,可以說的上是寸土寸金,因此使得城市中的土地都是以建筑為主,嚴重的忽略了綠化的情況。使得我國與國外一些發達的國家相比有著明顯的差距。我國城市園林建設是比較落后的,導致了城市的綠化嚴重的不足,從而嚴重的制約了城市發展的腳步。

        二、城市環境工程建設難點的措施

        1 提高人們對城市環境工程建設的認識

        城市環境工程建設是和城市中的居民有著密切的聯系的。為了能夠有效的調動社會中最大限度的力量,積極的參與到城市環境工程的建設當中,在提高建設工作者對環境工程建設認識的同時,還應該加大宣傳的力度,將社會中的力量團結一致,提出有效的建議,從而提高城市環境工程建設。

        1.1 團結一心,共同建設

        城市環境工程建設是一個比較復雜的工程,同時也是一項耗資非常大的工程,在對城市進行建設時,僅僅依靠政府的財力支持是遠遠不夠的,應該鼓勵社會中多元化的投資力量參與到其中來。尤其是在對污水和垃圾進行處理時,應該讓一些有實力的企業加入到其中,在發展經濟的同時還能夠使得城市以良性的狀態運行,從而促進城市的發展。

        1.2 加大技術的發展

        在城市中,污水處理和垃圾處理是兩個最為重要的工作,需要一定的技術對其進行支持,在對污水和垃圾進行處理時,相關的部門應該對其進行監督,運用比較合理的方式方法。同時,還應該制定一些相應的法律法規,在對企業進行保護的同時還應該給予一些優惠的政策,使得各個企業可以采用先進的技術,積極地投入到工作當中。從而提高人們的生活環境,促進城市的快速發展。

        1.3 政府應該加大管理的力度

        在進行城市環境工程建設的過程中,涉及到的部門比較廣泛,不可避免的會出現一些爭端,因此,政府應該及時進行制止并對其進行有效的管理,協調好各個部門之間的關系,與此同時還有該加大相關部門的管理考核。在對城市環境進行建設的過程中,應該結合其環境進行有效的評估,并且進行有效的監督和引導。

        三、加強和改善我國的城市環境管理的建議

        (1)加強城市管理的規劃,運用科學的規劃來實現城市環境的管理。①加強城市綠化的建設,改善生態環境,生態城市建設是順應當前城市發展趨勢,促進我國城市可持續發展的必然道路,生態城市是城市可持續發展的更高階段,是城市生態化發展的結果,創造良好的人居環境,實現人與自然的和諧共處要實現城市生態環境規劃的可持續性就必須革新觀念,運用生態學和可持續發展的基本原理,以環境容量、自然資源承載能力和生態適宜度為依據,緩解城市生態環境的破壞與污染,從而達到人與自然的和諧發展。②加強城市的綜合治理。加快舊城有機更新,重點解決城市建成區特別是中心區開發強度過大,人口密度過高,公共設施短缺,交通擁擠,環境臟亂等問題,堅決關停或遷移城區內污染嚴重的項目,清除違法違章建筑,要促進建筑節能技術的普及推廣,改善城市民用燃料機構,減少和控制城市大氣污染。以通達、低污染、低耗能為目標,實行公共交通優先的城市優惠政策,推進現代通訊技術在城市公共交通調度管理中的應用,積極促進城市交通組織和管理的現代化,城市環境綜合治理與每一個家庭、每一個人直接相關,必須推動全社會廣泛參與,密切合作,共同促進城市建設和發展,不僅是物質條件的建設和改善,還包括文化精神、道德意識的建設和改善,要將這兩方面很好的結合起來,使二者互相促進協調發展。

        (2)眾所周知,隨著國民經濟的持續增長,也加大了對環境管理和保護的投資規模,但是距離我們的現實需要和實際情況還是有相當大的距離的,離我們的目標也還有一定的差距,所以必須逐步加大環境基礎設施的投入力度,遵循經濟發展規律,增加環境保護的投入,建立相應的融資政策和考核檢查制度,因此,在我國,城市對于環境的反應遲緩,往往都是在環境問題嚴重到相當大的地步的時候才開始采取措施,導致資源的消耗增大,如果能夠提前預見和防范的話,可以節約資源并且取得更好的效果,環境監測是控制質量環境的前哨,發達國家都在不斷地研究和改進環境監測體系,我國也應該加快和加強但對環境質量監測的管理,實現科學的管理。

        (3)加大執法力度,強化城市環境管理的法律意識。環境立法是有效進行環境管理和環境污染治理的重要措施和保證支配人類行為有兩大勢力一是道德的約束一是法律的制裁推行環境發展有三大政策第一是治理為主的環境政策針對業已存在的環境污染進行單項治理第二是預防為主和綜合治理的環境政策第三是追求環境舒適性把環境效益經濟效益社會效益三者協調統一的環境政策我們必須嚴格執行環保法及有關規章制度樹立防治觀念完善監督機制在城市環境管理別要重視發揮居民委員會的監督機制作用和新興的社區服務中心的監督機制作用對一切污染環境和破壞環境的違法現象作堅決斗爭。

        四、結語

        綜上所述,隨著城市的快速發展,城市的污染愈加的嚴重,有效的處理城市中的污水和垃圾問題,不但能夠有效的改善居民的環境,同時還能夠促進城市的發展。因此,各個城市應該加大城市環境工程建設的力度,提高人們對城市環境工程建設的認識,加大管理的力度,使得城市的環境得到有效的提高。

        參考文獻

        [1] 杜彬,侯宏良.我國城市污水處理面臨的問題及解決對策[J].環境保護與循環經濟,2011(4):73-75.

        [2] 王連山,劉之燁,陳永飛,等.城市污水處理中的現狀和發展對策研究[J].城市建設理論研究,2012(5).

        无码人妻一二三区久久免费_亚洲一区二区国产?变态?另类_国产精品一区免视频播放_日韩乱码人妻无码中文视频
      2. <input id="zdukh"></input>
      3. <b id="zdukh"><bdo id="zdukh"></bdo></b>
          <b id="zdukh"><bdo id="zdukh"></bdo></b>
        1. <i id="zdukh"><bdo id="zdukh"></bdo></i>

          <wbr id="zdukh"><table id="zdukh"></table></wbr>

          1. <input id="zdukh"></input>
            <wbr id="zdukh"><ins id="zdukh"></ins></wbr>
            <sub id="zdukh"></sub>
            日韩v欧美v中文在线 | 精品久久免费视频观看 | 日韩欧美一区二区不卡 | 色一情一乱一伦一区二区三区 | 伊人中文在线最新版天堂 | 午夜精品久久久久久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