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道路景觀規劃與設計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近些年來,隨著社會經濟的不斷發展,城市化進程也不斷加快,與此同時,各個城市都加大了綠化工作的力度,將建設“園林城市”納入到了城市發展戰略規劃中。城市道路綠化作為城市規劃中重要組成部分,越來越受到人們的高度重視。在城市規劃視角下,為了加強城市道路綠化景觀設計,提高綠化景觀設計的科學性,對城市道路綠化景觀設計進行研究意義重大。
一、城市規劃中城市道路綠化景觀設計的重要性
城市道路綠化景觀是對一座城市生態文明與環境形象的最好展示,因而我們在城市規劃中對城市道路綠化景觀設計有高度重視。隨著我國城鎮化進行的加快,城市建設的復雜性更加凸顯,城市建設內容逐漸繁多。其中表現最為明顯的就是現代交通工具大批量出現,而且已經成為了城市建設發展中不可獲取的重要部分,對人們的出行和日常生活產生較大影響。城市道路綠化景觀設計與人們平日乘車所看到的外部環境景觀息息相關,由此可以看出,城市道路綠化景觀與城市建筑、市容風景融為一體,一起承擔著城市環境建設的職責。城市規劃對城市道路綠化景觀產生重要影響,城市道路綠化景觀設計的風格很大程度上由城市整體規劃情況所決定,也就是說城市道路綠化景觀作為城市整體規劃中的重要組成部分,其風格特色要復合這個城市的設計發展情況,并以城市規劃為依托,融入時展元素,力求創新,正確分析與處理與周邊城市發展之間的關系,提高城市道路綠化景觀設計的合理性與科學性。通過城市道路綠化景觀設計,改善城市大氣環境,降低噪聲污染,調節氣候,從而為確保城市整體環境質量、展示出該城市的良好形象做出貢獻。
二、城市道路綠化景觀設計原則
(一)生態性原則
在對城市道路綠化景觀進行規劃設計時,需要保證綠色植物的多樣性,在有限的綠化空間內,盡量營造出自然環境優美的城市道路景觀。結合該城市的實際自然與地理環境,合理選種植被種類,體現出植物的多層次配置。
(二)安全性原則
對于道路中央的綠化帶區域,在進行綠化設置時,需要考慮到視線引導和道路指示,體現出景觀設計的合理性。城市道路綠化景觀設計要與城市交通組織相協調,符合行車標準要求。在設計過程中,還需要考慮防眩暈設計,尤其是在交叉口路段,需要對駕駛員的安全視距等要求進行充分分析,以免對司機的視線造成阻礙。
(三)服務性性原則
城市道路綠化景觀設計要把城市居民作為服務對象,體現出以人為本的理念,遵循為人民服務的原則,從而使城市道路綠化景觀能夠更好的服務于社會大眾,促進城市經濟、文化建設。同時,城市道路綠化景觀設計還要體現出一個城市的精神文明,突出該城市的特色,可以通過有特殊意義建筑群落、植物造型及市花及特定的標志符號還向人們傳達出該城市的發展歷史,傳播出城市文明。
三、城市道路綠化景觀設計要點
城市道路綠化景觀設計是一個復雜性的工程,在城市規劃視角下,需要對城市發展中各種要素進行綜合性考慮與分析,結合城市的實際發展情況,對綠化景觀進行精心設計,體現出城市道路綠化景觀設計的合理性。
(一)科學選用植物種類
在城市道路綠化景觀設計規劃中,要合理選用綠化樹種及其他種類的植物,盡量要體現出地方植物特色,體現出植物選用的科學性。通常,城市道路中綠化用地的確定具有多方影響因素,往往都會把道路建設施工中人為損壞較為嚴重的地段作為綠化用地使用。因而在對道路進行綠化景觀建設時,需要對土壤進行改良處理,以客土栽培作為前提,因地制宜,選取抗病蟲害能力和抗污染能力較強的樹種,提高植被的生態效益,使綠色植被發揮出減少揚塵、調節空氣的作用。由于城市道路是行人和司機的重要活動空間,在保證道路暢通、安全的基礎上,還要營造出良好的環境,增強人們的視覺效果,因而要對植被的層次與色彩進行合理搭配,突出特殊植被的點綴作用,使道路景觀的色彩豐富,打破單一、固化與單調的綠化模式。
(二)注重端點與節點處理
城市道路綠化,需要對分車帶的端點和道路的交叉口情況進行認真分析,對端點與節點處進行妥善處理。在實際綠化工作中,要把城市道路綠化景觀設計的銜接性與連續性作為前提基礎,在你對道路進行綠化處理時,必須注重行人和通車的安全性,提升視線指引功能。例如,在對城市道路綠化景觀進行設計時,可以將一些具有低矮特點的彩葉花卉在端頭處種植,這樣來進行設計,不僅能夠提高行車安全系數,同時還可以對人們起到了安全提醒作用,發揮了綠化景觀的指引功能,另外也增加了道路景觀設計的多樣性。
(三)合理確定綠化形式
對于城市道路綠化景觀設計工作而言,綠化形式是關鍵,因而如何確定城市的綠化形式是工作中的重點內容。為了合理設計城市道路景觀,可以從如下幾方面入手。首先要明確綠化道路的性質,同時要對該座城市的建筑風格特色有所了解。其次,在綠化施工中,需要科學確定管線位置,并對相關管線進行深埋處理。最后,要合理設計綠化面積。做好上述準備工作以后,并結合本城市的實際發展情況和天氣、地理等條件,合理設計景觀綠化方案。
結束語:
城市道路綠化景觀設計作為城市園林系統的重要組成部分,對于城市發展意義重大,需要給予高度重視。我們要加強對城市道路綠化景觀設計的研究,結合城市發展的實際情況,對道路景觀進行合理規劃設計,發揮出道路景觀的重要作用,改善生態環境,促進城市發展。
參考文獻:
[1]劉超.基于城市規劃視角下的城市道路綠化景觀設計原則[J].現代園藝,2013,05(25):14-15.
[2]賈秉璽.基于視覺特性的城市道路景觀設計[J].北京林業大學, 2012,05(01):21-23.
關鍵詞:景觀規劃;工業園區;環境
如今談及工業,人們就會自動聯想到空氣污染、噪聲污染等不良現象,工業原是促進社會進步的一項產業,而今卻是嚴重破壞生態環境的來源。在此情況下,景觀規劃成為了改善工業園區中各項污染的一種手段,并逐漸在后工業時代的來臨后成為了工業園區整體規劃中必不可少的環節[1]。工業園區景觀的規劃內容有多項,例如通道規劃、節點規劃、標志物規劃等。現從總體上與具體上對工業園區中的景觀規劃進行探討。
1.從總體上看工業園區的景觀規劃
在工業園區投入規劃之前,需要了解的相關影響因素有許多,例如位置因素、效益因素、發展趨勢等均是在規劃前需要充分了解的因素,一項景區規劃項目是否科學合理,主要是看該規劃方案在生態方面、功能方面以及審美方面是否做到了相互協調統一。首先,在工業園區的總體規劃中,園區和周邊相關環境之間的聯系屬于規劃中必定要考慮的問題,因而在景區規劃中可采用借景手法或是障景手法、對景手法等,使園區內外實現協調統一。其次,在局部規劃中,可在園區原來的地形地貌、植被條件等基礎上,結合原有的植物與水體等資源,稍加修飾,在不破壞原有資源的前提下,達到景觀規劃的目的,提高工業園區的開發價值。最后,在園區景觀規劃中,需對景觀的生態性加以重視,確保園區中的相關環境(如空氣、水源、光線等)與實際質量的要求相符。
2.從具體上看工業園區的景觀規劃
在園區景觀的具體規劃中,包含了6個方面的內容:①園區現狀的調查;②園區地形的規劃;③交通道路的規劃;④對園區小氣候做出的規劃;⑤綠化種植規劃與種植物的選擇;⑥景觀節點的規劃;
2.1工業園區現狀的調查
在工業園區投入正式規劃之前,需要對園區各方面的現狀進行全面調查,其中調查內容包括有園區的景觀特色、自然石景、水域條件、周邊交通情況、植被條件、地形地貌、地質條件等。在調查到園區的相關現狀后,還需從不同的角度對園區多方面的情況進行研究,例如區域形態、土方量、河流、湖泊、植被、氣候等。
2.2園區地形的規劃
現代工業園區屬于綜合性空間的一種,園區的多元化特性決定了其在建造上具有多種出傳統選擇。第一,對山谷進行建造,保留小山作為開放空間;第二,對小山進行建造,保留山谷作為開放空間;第三,避開小山以及山谷,在平原上建造;第四,順著園區的水邊布置建筑物;第五,在濱水區設置開放空間;第六,在濱水區設置道路;在地形規劃中,一旦確定了園區建筑形式以及土地性質之間的關系后,便可對其土地的利用類型進行考慮與部署。
2.3交通道路的規劃
在園區交通道路的規劃中,應結合交通現狀的調查情況進行考慮。若園區中存在車輛流量多、車輛行駛速度快等情況,則需要為機動車的流動設計專門的車道。反之,若園區車輛流量適中,且車輛的行駛速度不快,園區中的機動車、自行車以及行人則可共用一條道路,無需特別為機動車規劃一條專用道路。
為機動車設計專用車道時,道路的幅寬以6~7米為宜,在道路組景、選線等方面,則需結合園區的多方面的情況進行考慮,其中包括行車速度、地下工程管線、地形條件等。園區的道路路緣,應充分進行軟化,從而加強園區道路的生態感。對于步行道路以及游步道路,在設計兩者的線性時,需具有一定的變化,在步行道路中,可適當規劃活動節點,還可布置有節點的植物、雕塑小品等進行配合。另外,相關車道采取隱蔽措施,但工業園區中必須要設置的消防車道,其車道幅寬以4米為宜,在消防車道的設計中可應用植物或是其它景觀做隱蔽處理。對于園區中,相關道路、硬質鋪裝等的占用比例以15%~30%為宜,其中硬質景觀所使用的自然材料應為工程量的20%左右。
2.4對園區小氣候做出的規劃
在景觀規劃中,還需要考慮園區的通風情況,在內部建筑的排列方面,可采取點條結合、高低錯落以及底層架空等措施,從而保證園區的良好通風。對于園區的居住區,應多設置綠化帶、畫廊以及水道等綠化通道,從而對居住區內部的排濁問題、通風問題等進行調節。對于戶外活動的相關場地,在規劃中應結合園區在各個時節的風向變化情況,合理調整園區的建筑、植物以及景觀設計等,做好擋風與迎風的準備。保證工業園區內部的空氣質量符合二級質量標準。由于工業園區工業用地比例較大,因此在選取房屋位置時,需要考慮微氣候所產生的影響,通過結合風向使居住區不受產房噪音污染以及煙塵污染的影響,確保居住區和產房區之間可以做到互不干擾。
2.5綠化種植規劃與種植物的選擇
國內大多數工業園區在綠化設計方面多應用的園林植物多屬于鄉土樹種,而且在地理條件、氣候條件等環境因素的影響下,此類鄉土植物的分布地域性較強,因而氣候不相同的工業園區在綠化設計中所應用的園林植物也有所不同。另外,由于工業園區在土壤方面的條件相對較差,且分布有不少管線,具有不少的環境污染情況,如氣體污染、液體污染、塵埃污染等,因此在選擇工業園區的種植物時,需結合工業園區的氣候條件、土壤條件等對種植物嚴格篩選。以北方為例,工業園區為增強園區景觀植物的可觀賞性,并改善工業工廠的空氣條件,多選取具備抵抗污染氣體(如二氧化硫、氟化氫、氯氣、硫化氫等)的種植物,比如柏樹、香椿、丁香以及合歡等。
在景觀規劃中,種植園林植物的形式有多種,其中包括孤植、對植、叢植、群植、列植、林植、綠籬(綠墻)等[2]。對于工業園區而言,其在綠化設計中適合使用的有孤植、對植、叢植。第一,自然式孤植,即在空曠草地、重要階段或是坡上等處種植具有長壽、可觀賞、體型巨大等特點的喬木。第二,自然式對植,即一些景觀(主體植物)的兩側以不對稱的形式種植植物,從而突出主體景觀或植物,保持景觀規劃構圖的均衡。第三,叢植,即將類型相同或是不同的喬木種植在一起,形成樹叢。自然式樹群(樹叢)可豐富工業園區的景觀效果,其次在園區道路兩旁種植大小喬木,使種植喬木的上層形成整齊的線性景觀,中層在小喬木的作用下,較為密集,起到阻擋直線的效果,下層通過種植草皮形成靜態景觀。
2.6景觀節點的規劃
在工業園區的景觀規劃中,通過加強對景觀節點的設計,可有效增強園區景觀的美感效果與吸引力,在規劃過程中,需圍繞節點的使用功能對其進行規劃,對于入口以及道路交叉點等欣賞為主的節點,在規劃過程中應注意要減少此類地方的活動場地,并加強對植物、地形等相關環境元素的應用,規劃出具備客觀性的節點景觀。對于園區和周邊主要道路的交叉口處,在景觀規劃中,其園林植物應以孤植樹為主,并根據該節點的地形變化情況等,選擇草本花卉、綠籬、花灌木以及小喬木等體型相對較小的種植物,使該處形成具有吸引力的對外景觀。
3.結束語
工業園區中的景觀規劃屬于一項十分復雜的設計工作,為了保障景觀規劃方案的適用性、協調性、經濟性,在規劃期間勢必要對其多方面的功能進行考慮,并結合園區的相關因素、實際情況等,從而滿足工業園區對于園林景觀的各方面要求,改善工業園區的環境,減少污染,為工業園區營造良好的生活環境與工作環境。
參考文獻:
關鍵詞:生態建筑;景觀設計;原則;要點
中圖分類號:F205文獻標識碼: A
引言
隨著人們生活質量的提高以及人們對建筑居住環境要求的提高,建筑景觀設計要不斷以提高建筑使用群體滿意度為前提,加大建設生態建筑景觀的力度,從而保證建筑景觀規劃的效率和效用,從而使居住人員能夠充分感受建筑景觀的美好,提高人們對建筑的滿意度。當前,人們對建筑環境越來越趨于綠色生態的方向,由此生態建筑景觀規劃設計就變得越來越重要,打造綠色生態建筑環境是以后建筑景觀必然的發展方向。本文就是針對生態建筑景觀設計提出一些見解,力圖為提高建筑景觀設計的有效性提供一些參考思路。
1 建筑景觀設計原則
1.1 以人為本原則
建筑景觀設計是構建建筑實體周圍環境的重要環節,因此建筑景觀設計就應該有目的、有計劃的進行,從而保證建筑景觀設計的有效性,發揮建筑景觀的功用性。在建筑景觀設計的過程中,要把建筑使用群體的需求作為首要出發點,從而增加建筑的滿意度,發揮建筑建設的效益水平。所以,建筑景觀設計要充分遵循以人為本的原則,切實把建筑使用群體的需求作為出發點,要發揮以人為建筑核心的根本,要充分了解建筑使用群體的心理,并針對不同年齡的居住人群對建筑景觀進行合理規劃設計,從而使各個年齡階層人的需求得以兼顧,只有充分發揮以人為本的原則,才能切實提高建筑的效用,滿足人們日益增長的精神需求,使人們在居住環境中得以放松。
1.2 生態性原則
當前,生態環境保護以及綠色建筑景觀規劃已經成為建筑發展的方向,因此,在進行建筑景觀設計時,就要充分遵循生態性的原則,力圖把建筑景觀設計為綠色低碳生態的居住區,這樣就可以保證建筑與環境的協調發展,從而把建筑打造成園林化居住園區,提高人們的滿意度和舒適度,使建筑使用群體可以充分與自然和平共處,享受自然和生態環境帶來的樂趣。因此,在建筑景觀規劃中,就要合理造景,最大限度的避免對生態環境的破壞,力圖使用建筑周圍原有環境要素,使建設與原生態環境和諧共生。
1.3 功用性原則
建筑景觀規劃設計不僅要注重生態環境的保護以及人們需求的滿足,同時還要保證建筑景觀功用性的發揮,要保證建筑景觀規劃能夠滿足人們對居住日常的需求,比如說休閑以及運動和娛樂,這就需要在建筑景觀規劃設計過程中考慮相關設施的建立,比如一些運動器材和場所的規劃,同時還要設置一些休息的區域,使人們能夠有合理的交流場所,增加建筑使用群體的溝通,使建筑居住人員之間能夠增加親密程度。因此,建筑景觀規劃設計要充分考慮不同階層和年齡人的需求,合理布置區域,發揮建筑景觀的功用性,同時要塑造景觀的藝術效果,使建筑景觀集功用和形式美感于一體。
1.4 地域性原則
建筑景觀設計不能毫無依據,盲目推陳出新,要根據建筑坐落地點的整體風格進行景觀的構造和布局,使建筑景觀整體色彩風格可以體現地域化的特點,這樣可以增強建筑景觀的代表性,使建筑景觀與周圍大環境和諧統一,防止由于過于個性化的設計帶來的不協調,使建筑景觀、建筑與建筑依托的大環境能夠形式一致。
2 建筑景觀設計要點
2.1 景觀道路設計
建筑景觀設計中要特別注意建筑中的道路的規劃設計,要充分發揮人行優先的原則,避免車輛使用對居住環境的影響。要充分設計道路的主次,要協調人行到與車道之間的關系,做到人車分流,防止建筑中的交通擁擠和堵塞,避免對建筑使用群體帶來不必要的麻煩。在建筑景觀道路的規劃設計過程中,要充分協調道路與周圍景觀之間的關系,要根據建筑的整體元素及周圍布景,設置一些小路,從而增加景觀的趣味性,滿足人們的欣賞需求,便于人們近距離的接觸自然景觀,使人們增加美的感覺,增強對建筑及周圍景觀的熱愛程度。
2.2 景觀植物規劃
建筑景觀規劃設計中,植物是景觀中不可缺少的要素,因此,做好建筑景觀植物設計也是不容忽視的。建筑景觀植物規劃過程中,要充分考慮植物的適用性,充分保證種植植物能夠成活,并對造景產生更為積極的影響。因此,在植物的選取中,要充分了解各種植物的特性,因地制宜,充分利用當地樹種、病蟲較少、對人體沒有危害的樹種,這樣可以保證樹種的有效性。在種植方式上,要特別注意樹種的配合,注意喬、灌木、草以及常綠植物的搭配,充分創造建筑景觀效果。在植物選擇過程中,還要注意層次性,使景觀構造能夠體現層次性,要充分保證植物的成活率以及植物養護的難以程度,合理配置植物,發揮景觀植物的功用性。
2.3 建筑小品設計
在建筑景觀規劃設計過程中,建筑小品也能充分發揮造景作用。因此,也要特別注意建筑小品的設計。建筑景觀小品能夠起到點綴作用,增添園林的色彩和文化底蘊,從而提高建筑整體的生動性和趣味性,使人們能夠得到更好的視覺享受,同時能夠置身生態環境當中獲得身心的放松。一些諸如座椅、花架、燈具、水池等建筑小品在設計中要根據建筑整體意境進行合理規劃,使建筑小品能夠充分融入到建筑環境中去,并且能夠使靜態的環境得以靈動起來,同時要注意建筑小品設置要突出特色,豐富建筑景觀內涵,使建筑使用群體能夠自覺喜愛建筑景觀,并樂于走出室內,充分感受大自然風光,增加建筑滿意度。
3 結語
建筑景觀是建筑依托的外部環境及整體布局,建筑景觀規劃設計要遵循綠色和生態的理念,創造適合人們居住的美好環境,精心設計建筑景觀各要素,從而保證建筑景觀與建筑實體的協調,創造一種視覺沖擊,從而增加人們使用建筑的美感和滿意度以及居住的舒適度。只有這樣,才能增加人們對建筑的喜愛程度,使人們能夠充分與自然接觸,在居住環境中就能享受大自然帶來的美感,同時,也能提高建筑的效用,促進建筑景觀規劃設計的健康發展。
參考文獻
[1]劉瑾.綠色建筑景觀設計淺析[J].住宅科技,2012(8)
[2]屈德印.當代建筑景觀設計的創新與審美價值取向[J].文藝研究,2009(1)
[3]袁毅.淺析建筑景觀設計中人文思想的體現[J].山西建筑,2008(9)
[4]董冰.建筑景觀一體化環境設計研究及實踐[J].新建筑,2012(2)
關鍵詞:云南;鄉村;坡地;景觀規劃
引 言
2012年,黨的十提出建設“美麗鄉村”的宏偉目標,2013年9月6日,云南省提出了“美麗鄉村”的建設標準,以及云南省“美麗鄉村”的建設目標,力爭到2017年建成云南名村500個、美麗村莊1000個、特色村莊5000個,重點打造500個美麗村莊建設示范點。
云南鄉村的分布幾乎90%分布于山地上,甚至是在較大坡度的坡地上依山而存,這種山地多,平地少、坡度較大的情況在云南鄉村中是普遍存在的,在景觀規劃設計中,地形就成為了首要考慮的重要因素[1]。本次研究,通過對云南山地鄉村坡地景觀的研究,考慮村落的自然景觀不被破壞和設計的可實施性,從鄉村景觀的角度來解析云南“美麗鄉村”的建設要求,對云南山地鄉村建設具有一定的參考價值。
1 云南鄉村景觀特殊性分析
1.1 自然景觀元素呈現多樣性
鄉村景觀的構成要素分為自然要素和人工要素[2]。自然要素是由地形地貌、氣候、土壤、水文、動植物等要素構成,它們共同形成了不同鄉村地域的景觀基底。在云南所屬的云貴高原,地形地貌多樣,高差大,相對平緩的山區只占總面積10%,大面積土地高低差參,縱橫起伏,一定范圍又有和緩的高原面,而這些較為緩和的高原面已形成了大的居住聚落,發展成為了城市。山地、高原、丘陵、平原、盆地這五大類在云南均有分布,這也就決定了云南不同地區氣候的立體性、水文和動植物的多樣性和差異性,從而導致了不同地區鄉村景觀構成要素的豐富且具有當地特色。
1.2 民族和宗教元素是主要的人文元素
自然景觀要素為鄉村景觀的基底,人文景觀要素則為整個景觀的靈魂,凸顯了當地文化。云南少數民族類型多樣,擁有25個少數民族,并各自擁有著自己的民族風俗習慣和不同的。這也就決定了云南鄉村的人文景觀大多以民族和宗教元素為主,也決定了云南不同地區的鄉村景觀的多樣性,具有各自的特點;具有自身民族特色的傳說、圖騰、服裝等都是塑造當地特色人文景觀的重要元素。
2 云南特色村寨景觀規劃總體思路
2.1 因地制宜,依山就勢
在整個景觀規劃中,充分了解當地所處的環境在建筑的分布上應依山就勢,建筑樣式與當地傳統建筑風格統一,既充分展現新農村建設中的干凈整潔、整齊劃一的良好鄉村風貌,也在風格上突出地區的特色,與其它村寨形成差異。
2.2 完整性與統一性
在整個景觀規劃設計中充分考慮當地的整體布局,保證景觀效果統一和諧,避免出現太大的差異,各個分區區別的同時也要互有聯系,增設景觀建筑及其他人工設施,力求與周圍環境相融合統一。
2.3 自然元素與人文元素相結合
在進行景觀的規劃設計時,要分析當地是人文景觀為主,還是自然景觀為主,并從中挖掘主要要素和特色要素,將其作為整個景觀表現的核心[3]。同時也要考慮其他的要素,如:鄉土植被、家禽農畜、人文歷史、民風民俗等展現獨特地域特色,實現自然景觀與人文景觀的完美結合。
2.4 功能性與觀賞性相結合
景觀規劃設計中,景觀建筑小品在發揮其功能的基礎上,具備視覺觀賞性,將功能性與觀賞性機密結合,做到景觀服務于功能,功能中表現景觀。
3 云南省墨江縣迷帝茶村景觀規劃
3.1 項目概況
項目位于新撫鎮內的新塘村大山組,規劃范圍界定為南北縱長656m,東西向寬551m,包含新塘村大山組及其周邊地域,規劃總面積約130000m2。云南省墨江縣新撫鎮新塘村大山組位于哀牢山系山區,屬于典型的山地茶村,地形高差起伏較大,整體地勢呈東高西低的特點,其中片區東部的生態防護林區海拔最高,大多在1243m以上,最低點位于規劃區的西部,海拔1153m。平均坡度在19~21%。
當地以種植迷帝茶為主要產業,整個地塊80%為坡地茶園,其他為散落的居住用地、道路用地以及綠化用地。
3.2 項目定位
基于“美麗鄉村”的政策支持,考慮新塘村未來的發展方向,規劃將當地村民集中居住在一起,方便茶園的保護開發,并以當地特產“迷帝茶”為村名,更名為“墨江縣迷帝茶村”彰顯以適應未來產業的發展。將迷帝茶村定位為以山地茶園觀光為基礎,以茶文化及哈尼文化體驗為內核的綜合性特色旅游村。
3.3 現狀分析
3.3.1 自然環境
新撫鎮境內山高坡陡,箐多谷深,屬深切割中山山地地貌,為受地質構造控制發育的河流、河谷強烈切割的地區。處于低緯度高海拔地區,地處北回歸線以北,總體屬南亞熱帶濕潤山地季風氣候區。
3.3.2 人文環境分析
(1)歷史發展
據史料記載,墨江新撫鎮一帶種茶始于明朝神宗時期,距今已400來年。到清朝,新撫一帶茶葉生產與貿易已有較大發展,當地的米地茶因讓皇帝迷戀而被稱為“迷帝”茶,賜“歲俸京師”匾一塊,今鄉政府所在地當時叫“唐尚街”,是茶馬古道的驛站之一,目前在迷帝茶旅游村,仍保留有當時的“茶馬古道指路碑”,作為曾經商賈云集、經濟繁榮的見證。
(2)民族與宗教
新撫鎮為哈尼族聚居地,哈尼文化濃厚,迷帝茶旅游村在民族歌舞、飲食、服飾、建筑等方面都體現出自己的特色。
3.4 總體構思
(1)合理確定區內斑塊、廊道規模、大小和布局,按照規劃中的功能分區,進行景觀的分區規劃,不同區域在“茶文化”的大框架下構建不同的主題;以茶文化為主線,哈尼文化為特色表現之一,以山地地形為承載,茶田為景觀基質。運用廊道橫向串聯景觀空間;利用錯落富有層次山地茶田,構建完整的垂直景觀序列,形成賦有節奏的景觀韻律。
(2)迷帝茶村所在地形復雜,地勢多變,山水縈繞,在景觀規劃中,在各個部分配置要合理是要求下,利用多變的地勢,運用山體道路的修建,茶樹的種植構建立體的景觀空間。其中茶園中茶樹采用等高線種植法,順地勢具有層次感的展開,既不破壞原有的地形地貌,也使整齊起伏有序的茶園具備了和諧的美感,對茶園仿若天成的自然藝術加工,使游客有親近自然,平穩之感。山體道路的修建,順地勢沿等高線鋪設,柔和的曲線隨著視線高低起伏,連綿盤旋于茶田之中,自然不矯揉造作,具備了富有節奏的和諧韻律。
3.5 景觀規劃方案
3.5.1 總體景觀結構
根據當地的起伏的地形、規劃的道路網、旅游線路以及自然景觀資源,整個旅游村的景觀采用“一心兩環四區五節點”的總體景觀結構。
“一心”構筑整個村莊的景觀中心;“兩環”形成環抱整個村落的特色景觀廊道;“四區”在同一個文化主題下,形成四個不同功能的景觀組團;“五節點”構成景觀的亮點。
3.5.2 一心――茶話迷帝
本區域包括茶文化廣場和茗品樓景觀,主要以茶文化廣場為核心景觀。
(1)茶文化廣場:傳統的圓形廣場,鋪裝以碎石、鵝卵石、青磚為主,營造自然鄉村的氛圍,融入大自然;在廣場邊緣,景觀視域較好的兩邊設計觀景臺,可以遠望整村的面貌以及臺地式的茶園景觀;廣場靠山體的邊緣,設計了六塊寬6m高2.5m的浮雕景觀墻,墻上主要為迷帝普洱茶的歷史來源再現;在廣場內設有木質座椅,方便村民游客的休息交流。
(2)茗品區:即廣場周邊的建筑群,為茶室、茶店和土特產商品鋪,在景觀設計中,重點運用鋪裝和植物搭配來襯托建筑形式美,風格要求統一協調,鋪磚選擇青石板與鵝卵石搭配,植物以蘭花、、茶樹、茶花、竹合理搭配,花壇內放置與茶有關的雕塑,增加趣味性。
3.5.3 兩 環
(1)茶鄉漫道
“茶鄉漫道”主要是為了展現整個茶園的風光,由茶養生知識走廊和茶間小道兩個部分構成一個環線。
由于地形的特殊性,茶養生知識走廊順著道路的走勢來安排,在地勢較高的一面設置景觀墻,墻上用浮雕的方式展示了茶的用途與不同的用法,從沖泡方法、美容、美食等方面來講解茶的養生知識,特別是迷帝茶的功效,充分展示迷帝普洱茶的魅力;沿著游步道均等距離放置七個銅質雕塑,形象的講述茶葉的制作流程;整個走廊采用鵝卵石和青石板為鋪裝。
(2)茶馬古道
村內有一條茶馬古道穿過,在景觀的規劃設計中,修復茶馬古道,將其修建為鵝卵石青石板鋪裝的小道,并加以延伸。在設計中充分利用沿路良好的景觀,以自然景觀為主,在沿路設置刻有與茶有關的詩詞竹制小品,以增加趣味性。
3.5.4 四區――景觀分區
在景觀規劃設計中應該更加貼近自然,體現出“雖由人作,宛如天開”的原則。根據不同的景觀功能分為:入口服務區、茶園觀光區、特色民俗區、生態防護區。
(1)入口服務區
入口區首先應滿通功能,位于主要入村道路上,其中設置一般應該包括停車場、入口場地和服務接待區。在景觀設計中,強調功能性的同時應滿足觀賞性的要求,凸顯作為村莊門戶及帶給人們美好第一印象的重要性;入口場地多處理成空間開敞的廣場,以便于游人通過、停留、休憩等,同時要在入口區彰顯茶園與眾不同的生態特色和文化特色。
入口處可放置一塊當地特有的巖石,邀請著名書法家為其題字,刻上“哀牢山迷帝普洱茶旅游村”十一個大字,簡單而不失大氣。此外巨石周圍以迷帝茶為灌木,再配以桃樹、貼梗海棠等花木,從而避免色彩單調并突出當地的特色。
(2)茶園觀光區
本區是游客的主要游覽區,是構成茶園景觀格局的主體。首先該區要體現“天人合一”的設計思想。
①在茶園間布設游步道,主要順沿山體等高線順地勢而修建。
②游步道設計應具有曲線婉轉、自然流暢的韻律和動感,既要有“曲徑通幽”之感,亦要有“柳暗花明又一村”的驚喜。
③運用景觀的多樣變化消減視覺疲勞。
開敞的茶田景觀要素單一而純粹,容易造成游人長時間漫游后的視覺疲勞感。因此,在茶樹間隙種植一些花木或色葉木,既避免單調也可作為茶樹的天然肥料,坡地空隙可栽種桃樹、紅楓、野等有色有花植物,避免色調的單一。
④在游步道兩旁,設置多樣性的景觀小品,增加游玩的趣味性。
(3)特色民俗區
本區主要為當地村民的居住區,分為旅游接待住戶區與傳統住戶區。整體的規劃設計中,與當地的山地地形相適應,建筑布局為臺地式,分層次錯落有致的分布于山坡上;建筑風格協調統一,并與當地少數民族哈尼文化相結合,具有當地建筑特色的外形和構筑物;但是所承載的功能有所不同,在景觀規劃設計上著重點也不同。
旅游接待住戶區:因為除了住戶的需求,還承載了旅游的功能,所以在景觀設計上要求符合景區的標準和要求,建筑內外部相協調,入戶景觀顯得尤為重要,每家旅游接待戶門口種植茶樹茶花,門前掛紅燈籠。
傳統住戶區:不承載旅游功能,景觀規劃設計趨于自然簡單生態,色調一致,注重舒適性和實用性。
(4)生態防護區
本區主要以自然景觀為主,天然松林形成綠色屏障,優化了迷帝茶旅游村的天際線,在開發建設過程中,以保護為主。
3.5.5 五節點――景觀節點
(1)驛站
驛站是古代供傳遞宮府文書和軍事情報的人或來往官員途中食宿、換馬的場所。驛站設置在停車場邊上,在這里是因為這里是茶馬古道的路經之地,供馬匹的休息地,游客可以選擇騎馬游覽茶田、重走茶馬古道。
在景觀設計上簡單粗獷,風格以古時候驛站的風格為參照。馬樁、圍欄和草地構成一幅充滿鄉野味道的風景。
(2)茶馬古道碑
現狀中的古道碑沒有予以保護,周邊良好的茶園景觀處于零開發狀態,在景觀規劃設計中,將古道碑修復保護起來,在一旁修建一個觀景亭命名為“古道茶風亭”,作為一個景觀點,充分利用周邊良好的自然景觀。
(3)茶泉
現狀調查中,村內有一山泉泉眼,出水不多但水質較好,可直接飲用,味甘甜,規劃設計中將其作為一個特色景觀的節點之一。設計竹子作為管道,引水入下方石池,池中放置竹做的水瓢,石池旁的地面采用卵石鋪就,旁邊有石凳供游客休憩。
(4)茶香亭
在景觀設計中,在迷帝茶旅游村的老路上即蓄水池旁,建設一個“茶香亭”,作為村民和游客休憩娛樂的場地。
(5)茶溢池
迷帝茶旅游村有多處出水口,出水口較為集中的片區,地勢較洼易積水開發難度大。所以在規劃中,選取一處挖深開發成水景,在景觀規劃設計中將其命名為“茶溢池”。駁岸采用自然式,更貼合鄉村的氣質,沿岸植物亦采用自然式種植,采用花木與色葉植物調和色調,建設親水平臺延伸至水面,沿岸設置木椅石凳供游人休憩欣賞風景。
3.6 景觀小品
迷帝茶旅游村內的景觀小品的設計,以體現“美麗鄉村”“迷帝茶文化”為指導,景觀小品從材質、色彩、形象來表現其獨特性與文化內涵。主要分為迷帝茶文化風格小品、民俗風格小品兩大類型,以求分別適應并配合不同的景觀性質,從而達到與周邊景觀的協調并最終能更好地烘托出不同的景觀氛圍。
各主題小品設計構思如下:
(1)迷帝茶文化風格小品系列――設計以采茶、制茶、收藏茶、賣茶、喝茶等形式系列和反應制茶過程的雕塑、茶杯、茶盞、茶框等素材的風格小品,材料可以選擇當地的木條、竹和石材等,突顯其地域性。
(2)鄉村野趣小品系列――設計以當地豐富的木材、石材為主要材料,在此基礎上進行小品景觀的設計,在盡可能節約材料成本的同時,結合田園文化和農村風貌特色,從中抽取“農具”、“竹筒”、“圖騰”等意象,在小品中展現出來,這樣既能展現出當地農家特色,又與旅游區的主題相呼應。
4 結 語
云南的山地鄉村,地形復雜,條件多樣,在景觀規劃中,要針對鄉村各自不同的特征和存在的問題進行調查分析,綜合考慮鄉村的產業發展方向和自身特色,提取特色景觀元素,注重對地形地貌的分析利用,因地制宜,揚長避短,制定和采取特色化的設計方案,選擇適合鄉村發展的模式,以人為本,做到鄉村景觀規劃與鄉村的發展相適應,實現可持續發展。
參考文獻
[1]于真真.山地型鄉村景觀規劃研究:以萊蕪市王石門村為例[D].泰安:山東農業大學,2008.
[2]陳威.景觀新農村:鄉村景觀規劃理論與方法[M].北京:中國電力出版社,2007.
[3]胡秀萍.新農村建設中的村莊景觀規劃設計[J].山西建筑,2010,(21):1~2.
關鍵詞:景觀景觀規劃設計三元論
一、前言
在日新月異、突飛猛進的中國聚居環境建設中,景觀的規劃與設計已是舉足輕重。面對迅速發展變化的中國景觀規劃設計市場,置身于如火如荼的景觀規劃設計工程實踐,明確景觀規劃設計的根本目標,具備掌握評判景觀旅游規劃設計方案的眼界標準,熟悉景觀規劃設計作為一門學科的理論原理,從而發展創新、規劃設計出更多的景觀杰作,是每一位從事景觀規劃設計實踐的同行首要解決的根本問題。
歷經百年,時至今日,景觀規劃設計的內容已擴展得越發廣泛。時空范圍上,從數萬km2的區域旅游發展規劃到數hm2的城市廣場、公園、居住小區景觀環境;項目內容上,從風景名勝區總體規劃、旅游度假區策劃規劃、主題公園規劃到城市綠地系統規劃、道路景觀規劃設計、濱水帶規劃設計;項目性質上,從自然原始景觀的保留到人工生態的再造,從傳統文化的發掘到現代精神的追求,從基于理性的解析重構到基于浪漫的隨心所欲,從基于工程技術的計算論證到基于文學藝術的靈感頓悟,總之,落實在各個具體項目中的現代景觀規劃設計時空跨度之大、項目種類之多、呈現結果之豐富,已遠遠超越了傳統意義上的景觀園林。詩情畫意還要,疊山理水也不可少,但僅靠這些園林的傳統已難以滿足今天社會對于景觀的需要。目標的大眾性、項目內容與參與人員的豐富性、規劃設計實踐的環保性,這三個特性代表了現代景觀有別于傳統園林的基本特性。
二、景觀規劃設計實踐的三元
從國際景觀規劃設計理論與實踐的發展來看,筆者認為,現代景觀規劃設計實踐的基本方面均蘊含有三個不同層面的追求以及與之相對應的理論研究:①景觀感受層面,基于視覺的所有自然與人工形態及其感受的設計,即狹義景觀設計;②環境、生態、資源層面,包括土地利用、地形、水體、動植物、氣候、光照等自然資源在內的調查、分析、評估、規劃、保護,即大地景觀規劃;③人類行為以及與之相關的文化歷史與藝術層面,包括潛在于園林環境中的歷史文化、風土民情、風俗習慣等與人們精神生活世界息息相關的文明,即行為精神景觀規劃設計。如同傳統的風景園林,現代景觀規劃設計的這三個層次,其共同的追求仍然是藝術。這種最高的追求從古至今始終貫串于風景園林理論與實踐的三個層面。筆者將上述三個層面予以概括提煉,引出了現代景觀規劃設計的三大方面:①景觀環境形象;②環境生態綠化;③大眾行為心理。筆者稱之為現代景觀規劃設計的三元(或三元素)。
現代景觀規劃設計的三元素,源于景觀規劃設計的實踐。縱覽全球景觀規劃設計實例,任何一個具有時代風格和現代意識的成功之作,無不飽含著對這三個方面的刻意追求和深思熟慮,所不同的只是視具體規劃設計情況,三元素所占的比例以及側重不同而已。
景觀環境形象是從人類視覺形象感受要求出發,根據美學規律,利用空間虛實景物,研究如何創造賞心悅目的環境形象。
環境生態綠化是隨著現代環境意識運動的發展而注入景觀規劃設計的現代內容。主要是從人類的生理感受要求出發,根據自然界生物學原理,利用陽光、氣候、動物、植物、土壤、水體等自然和人工材料,研究如何保護或創造令人舒適的良好的物質環境。
大眾行為心理是隨著人口增長、現代信息社會多元文化交流以及社會科學的發展而注入景觀規劃設計的現代內容。主要是從人類的心理精神感受需求出發,根據人類在環境中的行為心理乃至精神生活的規律,利用心理、文化的引導,研究如何創造使人賞心悅目、浮想聯翩、積極上進的精神環境。
景觀環境形象、環境生態綠化、大眾行為心理三元素對于人們環境感受所起的作用是相輔相成、密不可分的。一個優秀的景觀環境為人們帶來的感受,必定包含著三元素的共同作用。這也就是中國古典園林中三境——物境、情境、意境一體的綜合作用。現代景觀規劃設計同樣包含著傳統中國園林設計的基本原理和規律。
強調景觀環境形象首先需要的是鮮明的視覺形象;強調環境生態,首先要有足夠的綠地和綠化;強調群體大眾的使用,首先要有足夠的場地和為大多數人所用的空間設施。這三個看似簡單的問題,恰恰是現代景觀規劃設計與傳統風景園林規劃設計實踐側重的差異所在,也正是中國現代景觀規劃設計和建設自始至終所面臨的三大難題,考察時下中國的景觀規劃設計實踐,只要能夠首先把著眼點放在解決這三方面的問題上來,就可以算是成功了一半。
當前中國景觀規劃設計在形象問題上,從南到北,照搬模仿,少有個性鮮明、耐人回味、境界高遠、意味深長的作品。不少設計仍然被僵化地局限于西方傳統園林的模仿、照搬。
環境綠化設計中,目前我國大多數的景觀規劃設計往往側重于構成景觀環境的“硬質景觀”,而忽視了綠地林陰一類的“軟質景觀”的規劃設計。景觀環境建設中,各類缸磚、花崗巖、石料、不銹鋼等金屬材料所占比例仍然過大,相比之下,綠地草皮、林木花卉、河池水體則往往處于從屬地位。
景觀規劃設計中的場地意識淡薄,更是一個普遍存在的問題。由于人口眾多、幾十年來城市戶外環境場地一直極度缺乏。習以為常之后,就連景觀規劃設計也喪失了“提供足夠的活動場地”來滿足游憩行為這一景觀規劃設計的基本目標。對于居住,人們都知道建筑面積、人均居住面積等術語;可是,對于居住的景觀環境,若要問一下,一個人起碼應該有多少戶外活動場地才適合,就連我們專業人員也很少去認真思考。
對于處于起步階段的中國現代景觀規劃設計實踐,鮮明的視覺形象、良好的綠化環境、足夠的活動場地是基本的出發點,隨著景觀環境建設的發展,僅僅滿足這三方面,也許還遠遠不夠。但這畢竟是遠期景觀發展的基礎,對于未來景觀建設的騰飛將起到重要的作用。
正是基于景觀規劃設計實踐的三元,在眾說紛紜的各類景觀規劃設計流派中,三種新生流派正在脫穎而出:①與環境藝術的結合——重在視覺景觀形象的大眾景觀環境藝術流派;②與城市規劃和城市設計結合的城市景觀生態流派——以大地景觀為標志的區域景觀、環境規劃,以視覺景觀為導向的城市設計,以環境生態為導向的城市設計;③與旅游策劃規劃的結合——重在大眾行為心理景觀策劃的景觀游憩流派。這三種流派代表著現代風景園林學科專業的發展方向。
三、景觀規劃設計觀念目標的三元
游憩行為、景觀形態、環境生態是景觀規劃設計觀念目標的三元。就目前中國現狀而論,景觀規劃設計、園林、城市規劃、建筑學、環境工程、環境藝術、專家學者、部門領導、管理人員,不同學科專業和不同職業背景的人對于景觀規劃設計觀念目標的理解、解釋各不相同,甚至差別很大。為此,人人都需要跳出學科、專業、職業、經歷的局限,根據中國社會的需求,以景觀規劃設計的實踐檢驗作為立足點,來看待自身也在不斷演進的景觀規劃設計。根據多年的景觀規劃設計實踐,筆者以為,對于中國,全面的景觀規劃設計應包括“游憩行為”、“景觀形態”、“環境生態”這三個方面的規劃與設計。“游憩行為”的規劃,其核心是對景觀資源(分為自然天成的和人為創造的兩類)、人們的行為心理與項目經濟運作,這相互交織的三者進行揣摩、分析、設定、預測,統稱策劃;“景觀形態”的規劃設計,又稱為風景園林規劃與設計,其核心是對游憩行為、景觀項目、設施建設,這三者進行空間布局、時間分期、設施設計,統稱規劃設計;“環境生態”的規劃設計,其核心是對景觀環境、景區、景點的自然要素環境與因景觀開發建設而引起的影響,進行識別、分析、保護的規劃設計。一個幾萬km2的區域旅游發展規劃也好、一個風景旅游區的項目策劃也好、一個景觀場所的修建性詳細規劃也好,雖然規模、層次、深度各不相同,但是,規劃設計中都必須將這三方面作為基本內容予以考慮,所不同的只是三方面的比重、深度有所不同而已。
四、景觀規劃設計操作方法論的三元
多學科專業人員介入、層次明確的系統理性、規劃與設計的專業素質,這是景觀規劃設計操作方法論上的三元。
景觀規劃設計的多學科專業性,要求操作中,首先要保證一定數量人員的同時介入。根據筆者的實踐經驗,一個稍上規模的景觀規劃設計項目,通常需要來自不同領域總共數人乃至數十人的介入,其中至少要有四五位專項負責人員參與,若要保證起碼的質量,哪怕是再小的景觀規劃設計也不是一兩個人所能完成的;其次,在眾多學科專業同時介入中,必須樹立規劃的層次級差觀念,哪些方面是重要的那些方面是次要的哪些是潛在決定的因素哪些是間接甚至是引起誤導的表象目的是抓綱帶目、綱舉目張。誰是綱,誰是目必須達成共識,否則綱目混淆,主次顛倒,反而給規劃幫了倒忙。這就如同城市規劃,社會經濟、人口、文化、總體、道路、景觀綠化、市政管線,在眾多分工專項中,需要由“總體”作為龍頭;也如同建筑設計,建筑、結構、水、暖、電、概預算中要由建筑作為統領;對于景觀規劃設計,經濟、心理行為、游憩、資源、文化、歷史、景觀、園林、環藝、交通、設施、環保、生態等等,在這些眾多因素的專項規劃中,也需要一個“龍頭”,這個龍頭必須是游憩行為—時空形態布局—環境生態保護三結合的“規劃”。結合國情,基于實踐,筆者堅持以景觀與城市規劃師的規劃專業素質作為景觀規劃設計師的實踐根基。這種規劃的根基,除了時間空間布局與形態設計,其根本的素質在于:一方面要具備條分縷析、辨別綱目的嚴密的理性思維與行動;另一方面還要具備靈活應變、始終創新、自由浪漫的感性思維與行動。這也正是“規劃”與“設計”的本質所在,景觀規劃設計更不例外。
五、景觀規劃設計理論研究的三元
明確觀念、分清綱目、不斷創新,要在景觀規劃設計的實踐中做到這些,還必須借助于理論,借助于結合中國國情的景觀規劃設計理論。對于目前我國剛剛起步、眾說紛紜、觀點各異的景觀規劃設計理論,筆者提倡以下三方面的研究側重:①從景觀規劃設計的核心內因入門,研究以人為中心的游憩規劃設計和以環境為主導的景觀資源籌劃;②從景觀規劃設計的操作落實著手,研究各類景觀活動項目空間與時間分布的規律以及相應的規劃設計;③從景觀規劃設計諸綱目因素的分析評價突破,分析判定景觀規劃設計的價值觀念,把景觀經濟、社會、環境的三大效益評價與景觀規劃設計關聯的各個要素掛鉤量化,尋求發現滿足社會市場需求的中國景觀規劃設計的內在規律。
六、景觀規劃設計學科專業的三元
當今中國景觀規劃設計作為一門新興學科專業正在迅速擴展,傳統園林學一統天下的局面正在打破,代之而起的是風景園林、環境藝術、旅游游憩三大專業分爭景觀規劃設計天下的“三國格局”。不足為奇,現代景觀規劃設計,其核心就是這三大方面的綜合。一是藝術,即以視覺形象為核心帶動的景觀藝術,在這方面,環境藝術專業最為擅長;二是物質環境的規劃設計,即以環境綠化、水土整治為核心的園林綠化藝術與技術,這是園林專業的強項;此外,園林綠化也好,環境藝術也好,所營造的景觀園林環境終究是為人類所使用的。這就涉及到研究人的心理行為,什么樣的環境為人們所喜愛,什么環境下會引發什么樣的行為活動,等等,進一步通過組織人的活動、安排娛樂休閑時間,這樣又引出一個大的分支,國際上叫“游憩娛樂學”。在中國名義上沒有這個專業,但實際上正在從旅游管理、風景園林學科中產生。目前,在全國,設有環境藝術專業的大專院校約100所;設有園林專業的大專院校有50所左右;設有旅游管理(旅游規劃方向)類專業的大專院校約80所。由此就構成了現代景觀規劃設計這一學科。從學科發展演化來看,環藝、游憩娛樂都是近現代、工業革命以后引入的,園林專業則較為傳統。
具有競爭生存力的現代學科,往往需要若干個專業的共同支撐。面對未來學科之間的競爭,應當變群雄逐鹿的“三國格局”為現代景觀規劃設計學科的“三位一體”。
與全世界環境保護、生態建設、可持續發展的國際潮流同步,向國際同類先進學科專業看齊,在過去的10年間,中國景觀規劃設計正在從以古典園林為核心的傳統園林設計轉向以現代景觀為核心的現代景觀規劃設計,研究、教育、實踐,這三方面都發生著結構性的重大轉變。歷經百年,景觀規劃設計學LandscapeArchitecture在國際上一直是作為一個完整的學科專業而獨立存在的,在中國,這一學科專業尚處萌芽初期,正在經歷著結構分化、重組、轉變。
1 城市夜景觀與夜景觀規劃設計
1.1 城市夜景觀是城市自然科學文化與社會科學文化的集中體現
夜晚的城市為夜空間環境提供所需的必備機能,如:商業機能、娛樂機能、休閑機能、交通機能,并通過各種高科技演光手段對城市夜間景觀環境進行二次審美創造,為市民夜生活提供必要、舒適的休閑、娛樂、購物及交往的人工照明環境。城市夜景觀可以表現自我,也可以通過城市夜間的各種物質組成要素間接展現出來,如:燈光、建筑、廣告、櫥窗、小品、綠化……一個城市夜景觀的自然科學文化表現反映了這個城市的科學技術水平、經濟發展程度和整體審美層次。
假如說城市夜景觀的自然科學文化表現是舞臺背景,那么社會科學文化表現則是夜景觀的主題,背景始終是為了主題的展現而烘托氣氛,并隨著主題的展開而不斷變換。它通過人的各種夜生活行為來展現,如:商業活動、娛樂活動、交通活動、節日活動……同時它還決定著自然科學文化的表現形式。高質量的城市夜景觀環境可以通過它的夜間照明水平來體現,但現代城市夜景觀環境不僅僅包括高質量的城市照明體系,它更與城市居民的活動體系交融在一起。
1.2 對城市夜景觀熟悉的兩種誤區
誤區1:城市夜景觀=城市夜景觀照明
城市夜景觀很大程度上依靠于并反映為城市夜景觀照明,但照明在意義上僅屬于科學文化的一種表現手法。舞臺背景表現得再好,但假如主題的展開卻不能令人滿足,那么其總體效果也不算是成功的。城市夜景觀與城市的交通體系、文化背景、市民的消費及價值觀念密不可分。
誤區2:城市夜景觀會造成經濟與能源的浪費
在能源緊缺的今天,節約能源已成為國際社會的主題,而城市夜景觀照明需要大量的電力能源無疑是與這一主題相悖的。過去的教訓告訴我們,事故率和犯罪率的高低與之有著相當的關系,現代城市生活不可缺少夜景觀照明。另外,創造性地運用現代燈光照明技術來改善城市夜景觀會對發展城市的旅游觀光業、改善居住環境等產生積極影響,會給城市帶來巨大的經濟收益與社會效益。所以,提高城市夜景觀環境質量是我們必須要做的。
2 我國城市夜空間環境的現存問題
2.1 內容單一、缺乏特色
白天由于繁忙的工作,人們的活動勢必延至夜晚。因此,城市夜晚應為市民提供更多方面的服務機能,如:旅游、購物、散步、娛樂、休閑……有活力的城市夜景觀必具備豐富的功能區域,以滿足不同層次、不同文化、不同職業、不同年齡的人對夜生活的心理需求。但是我國目前大多數城市的夜空間環境往往圍繞著商業機能展開,其中又以購物為主,這樣勢必造成了城市商業中心明亮一片,而在多數居住區、文教區或其他無明顯經濟效益的城市片段卻漆黑一片。
我認為在城市夜景觀規劃設計過程中,可以通過突出表現城市的以下六點來形成特色:
(1)自然景觀特色
城市自然形體是城市夜景觀形成的基礎;是背景;是活躍城市夜景觀氣氛的要素之一,更是表現力極強的夜間標志點,最能增強城市在夜間的可識別性。但在景觀利用的同時,還要綜合考慮生態保護。
(2)季節特色
季節的變化對北方城市街道結點處的水池最有影響,這些水池在冬天大都放空停用,從而改變了該點的夜景觀特征,所以在規劃設計時必須考慮到這一點,做出相應的冬季夜景觀變化措施。以哈爾濱為例,冬季就可以利用冰雕創造出一種極具地方特色的城市夜景觀。而在東營市,由于人們的生活習慣問題,加上城市自身景觀不足等原因,冬季基本上沒有可供人游賞的夜景觀。
(3)建筑特色
建筑是城市空間最主要的決定因素,即使到了夜晚也是如此。夜景觀規劃設計可以通過光對城市空間進行二次設計,考慮到建筑的文脈,從彈性駕駛城市夜空間的治理法規和藝術入手,包括對建成建筑的高度、體量、外觀、材料質感、風格及色彩的二次表現。東營市近幾年建筑業的發展十分迅速,在市區也出現了不少的極具現代感的建筑。但是這些建筑的夜景設計卻參差不齊,怎樣去把這些建筑的夜景觀融入到整個城市的夜景中去,還需從長考慮。
(4)科技特色
利用高科技演光手段美化城市夜空間。即便在沒有藝術品點綴的情況下,也能達到美化市容的效果,甚至建立獨特的空間個性,如各種激光燈的靈活使用等。
(5)節日特色
中國傳統節日的確定和節日娛樂的安排經歷了漫長的歷史時期才逐步臻于定型,成為人們樂于接受的習俗。每個節日都具有豐富的文化內涵與歷史淵源,而這些節日的游戲娛樂活動又各自具有不同的內容與特色,如舞龍燈、除夕夜、元宵觀燈、中秋賞月……這些活動均需要有一定的設施與場所來支持。
(6)人文特色
我國幅員遼闊,東西南北差異很大,幾乎每個城市都有自己的民間活動特色,所以在城市夜景觀規劃組織人文景觀時,可與當地的民間習俗聯系起來,形成有中國特色的“夜生活”場所。
2.2 缺乏整體性
受經濟觀念的影響,許多行業在夜間不同程度的利用各種燈光技術樹立自身形象,這樣就會給城市帶來一系列的景觀問題。整體概念是審美的基礎。目前我國多數城市不令人滿足的夜景效果主要是由于缺乏城市整體觀念造成的。
2.3 缺少規劃
在許多大城市,單體建筑照明百花齊放,但缺乏統一,具體表現在:色彩雜亂;照明燈具、廣告燈箱隨意擺放,影響行人的心理舒適度與人身安全;缺少發展眼光,照明技術落后,以至于經常性地進行更換,造成了一定的經濟浪費。針對這種現象,我認為城市夜景觀規劃設計面臨的任務是如何把無序的混亂變為有序的豐富,盡量減少燈光污染。
3 城市夜景觀規劃設計的體系構想
如何將城市夜景觀規劃設計理論與實踐相結合?我認為,可以把全過程分為三個步驟,即:城市夜景觀總體規劃、城市夜景觀具體規劃、城市夜景觀景點設計,其中每一步又均可與城市規劃各階段相融。
3.1 城市夜景觀總體規劃
城市夜景觀總體規劃從宏觀上解決城市夜間景點的分布,景點之間的聯系,主次的確立,性質特征及照明技術上的和人文活動的宏觀問題,以及節假日夜景觀系統問題,即在宏觀上對藝術、技術、經濟等因素進行限定。
城市夜景觀總體規劃直接根據城市總體規劃所確定的以下內容進行:
(1)城市人口、用地規模、規劃區范圍;
(2)城市用地發展方向、布局結構、市中心區位置;
(3)城市道路系統、道路等級和干道系統、廣場及主要交叉路口形式;
(4)城市河湖水系和綠化系統的治理、發展目標、總體布局;
(5)需要保護的自然地帶、傳統街區等的有關保護措施;
(6)舊城改造、用地調整的原則、方法和步驟。
3.2 城市夜景觀具體規劃
城市夜景觀具體規劃是在總體規劃的指導下,對某一景區(商業街、校園、居住區……)進行進一步的具體規劃,應結合城市規劃,充分考慮到景區的屬性、特征、重點和元素(建筑、設施、環境及人文因素)的相互關系,根據屬性確立要創造的氣氛,根據特征創造特色,根據重點確定主景,根據元素之間的關系確定配景、底景等創造整體效果。
在城市夜景觀總體規劃與具體規劃的過程中,有一條貫穿始終的線,就是:結合城市的經濟狀況、自然條件及歷史背景,充分考慮到人對夜生活的生理及心理需求。
3.3 城市夜景觀景點設計
城市夜景觀景點設計是在城市規劃指導下進行的,(包括城市總體規劃、城市夜景觀總體規劃、城市夜景觀具體規劃)對景區景點的夜景觀元素進行具體的設計。
城市夜景觀規劃設計每一步工作應在充分尊重以下五點原則的基礎上進行:
(1)符合城市總體規劃的要求,即城市夜景觀規劃設計受:
城市性質的制約;
城市規模的制約;
城市社會文化和經濟能力的制約;
城市發展要求的制約。
(2)城市整體美的原則;
(3)以人為本的原則;
(4)經濟性原則;
(5)環境建設與保護相結合的原則。
4. 東營市城市夜景觀規劃設計構想
4.1總體規劃
東營市由于其非凡的地理、歷史原因,總體上分為東城區和西城區。兩個城區由于其不同的歷史、行政、功能,在人口、商業、居住等方面相差較大,在已形成的夜景觀中差別也較大;但是東西城的合并是東營市發展的必然趨勢,所以在東營市整體的夜景觀規劃中必須首先考慮到兩個城區景觀的統一性。
其次,考慮到人口、民俗習慣、經濟條件等因素,夜景觀總體規劃整體規模不應過大,但是數量上應考慮增加景點。以東城區為例,根據我的調查發現,夏季晚上外出散步、休閑的人遠遠大于冬季:夏季,由于人們夜間室外活動場所的缺乏,在東城區的兩大廣場(勝利廣場和明珠廣場)活動的人流量非常之多,到了節假日就更多。而在冬季,由于天氣等原因,廣場上的游人屈指可數,造成了景夜資源的浪費。所以在規劃中可考慮增加夜景觀景點的數量,而在冬季游人數量較少時可考慮關閉部分景點。
4.2具體規劃
根據總體規劃的構想,可將東營市夜景觀按照點、線、面三個方面進行具體規劃
4.2.1點
點即景點,分布于城市的各個組成部分。城市的各個廣場、公園,甚至某一個具體的城市建筑,都可成為夜景觀中的點。在東營市已形成的點,如勝利廣場、世紀廣場、明珠廣場、勝利公園、清風湖公園、天鵝湖公園、體育公園等,夜景觀的效果參差不齊,整體水平不是很高,有些景點需要更新設備,有些根本就沒有夜景觀可賞,這是對已有景點的浪費。另外須在夜景觀的數量上有所增加,以滿足人們晚間散步休閑的要求,如可在一些比較大的居住區內設置景點,或在一些主要道路交叉口處設置景點等。
4.2.2線
夜景觀中線的重要組成部分就是城市水系和道路系統。東營市地處黃河三角洲入海口,黃河由此處入海,水系比較豐富。但是市內的水系就很有限了,比較大的如廣利河、永豐河等,另外還有一些小的水系如西城區的護城河等。市內的水系有限,夜景開發利用方面更是少的可憐。象流經東西城區的廣利河,由于常年的污染(生活污水、工業廢水等),再加上沿岸的綠化景觀沒有統一的規劃,夜景觀利用的難度很大,必須與濱河綠地景觀同時、統一考慮。
相對于水系來說,東營市的道路系統可謂非常齊全了。由于東營市建市比較晚,城市道路系統的規劃比較合理統一,所以在夜景觀的利用方面就比較方便。道路照明系統雖然不等同于夜景觀,但是它也是夜景觀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正是通過道路夜景觀系統將全市的夜景點聯系起來,從而成為一個整體。所以,在道路夜景觀的規劃設計上,也要考慮周全。為了緩解道路夜景觀的單調性,可以在某些道路節點上下些工夫:如可在公交車站牌處設立燈光景觀;在一些商業氣息比較旺盛的道路邊設置燈箱廣告;在一些道路交叉口處設置夜景照明系統,既可照明,又豐富了城市道路景觀。
4.2.3面
通過對點、線的規劃設計,就基本上可以形成東城、西城兩個比較大的夜景觀系統面,這兩個面由點組合而成,而又通過線將之聯系起來。而隨著東西城區的對接、合并,這兩個面最終也會組成一個面,這就意味著東營市夜景觀系統的初步形成。
4.3景點設計
通過對東營市區人口、居住、習俗等方面的綜合考慮,可對市區內的具體的景點進行具體的夜景觀設計。例如正在改造的勝利廣場就在夜景方面進行了全面的考慮,在一期燈光音樂噴泉、燈柱、地燈等原有夜景的基礎上,又在二期擴建中增加了水幕電影等夜景觀素材,大大豐富了廣場的夜景觀。在一些居住小區的小廣場內也可以增加一些夜景觀素材,既分散了人流,緩解了中心景點的接待承受壓力,又使居民在不用走很遠的路的前提下也可欣賞到城市夜景觀的美妙動人之處;對一些主要建筑進行燈光照明設計,如治理局辦公大樓、東勝大廈、市政府大樓等標志性建筑的夜景設計;另外還可以在西城清風湖、天鵝湖等湖區景點的夜景觀規劃設計上下一番工夫等等。
通過以上幾個方面的規劃、設計以及規劃的實施,我相信東營市的夜景觀一定會上升到一個更高的水平,屆時東營市市民的夜生活文化將更加豐富多彩,東營市的對內、對外城市形象也將得到一定的提高。
參考文獻:
[1]同濟大學主編. 城市規劃原理. 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
[2]余柏椿著. 城市設計感性原則與方法. 中國城市出版社.
[3]胡培生,李景色編著. 現代城市公共照明. 水利電力出版社.
[4]呂文強編著. 城市形象設計. 東南大學出版社
【關鍵詞】鄉村規劃;構成要素;規劃內容;
鄉村規劃以現狀農業資源為基礎,以自然生態環境為依托,以鄉村景觀和文化為主體,經濟生產與景觀觀賞相結合,通過產業結構調整和勞動力合理配置,積極引進先進科學技術,鞏固拓展現代農業、生態農業、高效農業,切實提高鄉村居民的經濟收入,為“美麗鄉村”建設奠定堅實的經濟基礎。
1鄉村景觀規劃的主要構成要素
1.1 鄉村聚落性景觀
鄉村聚落景觀是由鄉居建筑和鄉村生活環境組成,是鄉村基礎性的環境景觀,保存完好,歷史悠久的聚落具有非常好的觀賞價值。鄉村聚落性景觀規劃設計要尊重原有的村莊肌理,盡可能少破壞原始的村莊形態,在這個基礎上,控制建設用地的擴張,對村莊聚落的風貌和基礎設施進行規劃設計。鄉村生活環境景觀主要體現在庭院,街道,鄉村的公共活動空間,比如廣場,公園,戶外體育、文化設施場所等等。這些環境是村民生活接觸最密切的,優美的景觀能給村民帶來最直接的積極感受。
1.2 鄉村生態性景觀
植被、水系、自然保護區等構成鄉村生態性景觀,是鄉村的不可建設用地,以保護為主,規劃為輔。植被包括道路綠化走廊,森林綠地,生態防護林以及大面積的植被斑塊,在保護作為前提下,景觀規劃設計應當將這些自然生態環境進行統一的布局和設計,創造出宜人合理的開放空間,與鄉村生活環境相協調。水系指的是河流、濕地等,通過對水系進行生態設計和規劃布局,創造出優質靈動的水體景觀。
1.3 鄉村生產性景觀
鄉村生產性景觀主要體現在農業生產的景象上,除了表現農村的生產景象外還包括農作物的生長景觀。鄉村的生產性景觀構成是由生產者為主導的生產過程的自然體現,它的生產性質和生產過程決定了鄉村的生產性景觀特色。從景觀生態學的角度看,農田可以看作一種斑塊類型,它的設計內容有:大小、類型、數目、格局等,農田的整體風貌和農作物的生長景觀,讓鄉村生產性景觀兼具美學價值和生態價值。
2 鄉村景觀規劃的內容
為加快建設美麗鄉村,突顯特色產業園、休閑觀光園、景觀帶、農家樂、景觀節點等點、線、面相結合的區域美麗鄉村景觀,在調查分析的基礎上,從當地的實際情況出發,依托鄉村自然環境、產業特色、歷史文化,有針對性的提出各個鄉村適宜的發展線路。
2.1 村落景觀
村落,是一個包含了社會、生態、文化和村落形態等諸多因素的綜合體,是一個復雜的系統。介于此處是在鄉村景觀宜游性的表達,將其定義為狹義上的村落景觀,即鄉村范圍內具有較高欣賞價值,能夠吸引旅游者,使之獲得美的享受的景觀資源,如古建筑、古樹名木、街道、小品及民俗文化等,這些元素相互組合成不同的景觀層次,從而形成“美麗鄉村”精品線路的核心節點之一。形成村落景觀的要素形式多樣,若按照其構成物質的基本形態分,則可以得到點、線、面三種基本形態。
1)點
點在村落景觀中通常是指比較集中、規模不大的區域。點雖小,但無論在村落布局上還是景觀效果上會形成強烈的中心感,具有向心性和標志性,點可以是一棟建筑、一座古橋、一口井,甚至是一棵樹,通過一系列的點狀空間形成的村落景觀是村落外部序列空間的目標點或結束點,是整個鄉村外部空間區域的視覺焦點。通過不同節點的組合,形成豐富的村落景觀,是“美麗鄉村”精品線路的核心內容。
2)線
線是點運動的軌跡,又是面運動的起點,在形態學中,線還具有寬度、形狀、色彩、肌理等造型元素。由于線本身具有很強的概括性和表現性,在村落景觀營造中,線性空間作為造景藝術的一個基本單元,不僅是決定空間形態的輪廓線,而且還可以刻畫和表現村落內部的結構和組成。其中,道路、水系是鄉村中最為常見的線性景觀,在連接各景觀要素中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一般情況下,村落景觀的各要素都是沿著線性空間展開,通過曲直變化、動靜結合,形成優美、豐富的村落景觀。
3)面
面是點與線的集合,即點的擴大或線的累加,是景觀中分布范圍最廣、連通性最好的景觀單元。在一定程度上,它集合了村落景觀諸要素的特征,決定著景觀的性質,對景觀的動態發展起著主導作用。例如,鄉村的色彩,色彩在不同歷史條件和不同區域形式不同,具有一定的象征意義和審美價值,如江南地區傳統的鄉村建筑多以黑、白、灰為主,正是與當地的生活方式、生活環境相統一。
2.2 農業觀光園
鄉村農業觀光園是以休閑、觀光為主題,以種植業、畜牧業、漁業、林果業等高科技現代農業生產為基礎,集休閑游樂、旅游觀光、生態建設、農業生產、科技示范、科普教育等多功能于一體,也是推動現代農業向專業化、集約化、商品化發展的有效形式。農業觀光園因其廣泛的資源,多樣的形式等,而吸引大批的游人觀光,成為鄉村旅游的主要形式之一,將豐富的農業資源和旅游資源有機地結合,使鄉村現有的農業產業資源和民俗文化資源得以充分利用,使鄉村特有的文化、民俗風情、技藝得以延續和傳承。在觀光園景觀設計中,圍繞農業生產,結合休閑旅游和鄉村發展,充分利用資源特征,策劃各種參與性活動,并以農產品為出發點,科技為支撐,結合地方特色文化,營建地域性人文田園景觀,突出“綠色旅游”、“體驗健康”、“享受自然”、“傳承文化”等特色,使主題特色鮮明,構建生態環境好、文化底蘊濃、充滿生機情趣的休閑農業園。
2.3 旅游配套服務設施規劃
1)公共服務設施
公共服務設施主要包括咨詢中心、餐飲、超市、醫務室、電話充值點、公廁、停車場、加油站等,是指為游客在旅途中應對日常事件、突發事件,增加其逗留時間和消費的設施,此類服務設施具有布局分散、規模小的特點,同時又是游客旅游過程中必不可少的部分,直接關系到“美麗鄉村”的整體形象。因此,在鄉村公共服務設施規劃上,可以采取統一規劃布局的措施,根據鄉村的游客量、需求量,按照合理的服務半徑,設置游客咨詢中心、公廁、超市等,將各種服務設施遍及進行整個村域,構成完整的服務設施系統。
2)旅游標識系統
旅游標識系統主要是反映鄉村的景觀節點、服務點及道路交通等旅游信息,指導游客能夠快速、便捷的找到理想中的目的地。因此,在鄉村入口、道路沿線、重要節點附近設置指示牌、標識牌,增加特色鮮明的景觀元素,加強標志性特色,便于游客及時獲得相關的導游信息。在標識景觀設計中,根據鄉村所處的區位、資源、環境,充分運用當地的材料,設計具有鄉土氣息的景觀設施。
3 結束語
鄉村景觀規劃是一門多領域、多學科相融合的綜合體。隨著鄉村城市化進程加快、鄉村旅游蓬勃發展和新農村建設的迫切要求下引發了種種矛盾與問題,如何在現代經濟技術條件下解決鄉村景觀建設問題,處理好鄉村經濟發展與鄉村景觀建設的關系,一直是困擾鄉村景觀規劃設計的難題。同時,對于現有鄉村,如何延續傳統村落肌理文脈,使景觀建設與文化建設同步和諧發展是目前“美麗鄉村”建設的重要課題。
【參考文獻】
[1]閆艷平,吳斌,張宇清,冶民生. 鄉村景觀研究現狀及發展趨勢[J]. 防護林科技,2008,(05).
[2]鄒志平. 安吉中國美麗鄉村研究模式[D]. 復旦大學,2012.
關鍵詞:高新區景觀規劃設計 生態科技新城 自然生態 高科技 可持續發展
1992年,美國Indigo發展研究所Ernest Lowe教授最早提出了生態工業園區的概念:“生態工業園區是一個由制造業和服務業組成的企業生物群落,它通過對資源和環境要素的有效利用,來實現生態環境與經濟效益的雙重優化和協調發展 。”國家有關權威部門已經明確,生態工業園是繼經濟開發區、高新技術開發區之后我國的第三代產業園區。生態工業園區是經濟發展和環境保護的主流趨勢,是最具有環保意義和生態綠色概念的工業園區。因此,在景觀規劃設計中,生態理念應該占主導地位,以建設“環境友好型,資源節約型”的生態新城。
長沙高新區歷經二十多年的建設,已經初具城市雛形,建設理念已經從最初的工業園區上升到生態科技新城的高度。如何打造繁榮有序的招商環境,如何塑造宜居休憩空間,如何使工業園與城市環境和諧相融,這些都是景觀規劃設計需要解決的問題。
一、生態要素。
1、自然生態原則:
自然生態原則是從景觀的審美功能和實用功能角度來說,在美學上,最高明的造景應達到“雖由人作,宛若天成”的境界,所以說,“自然”是景觀設計的最終目標。“生態”是指對待一塊待開發的土地,只有充分尊重土地的地形、地貌,“依山就勢”,合理規劃,使土地、動植物、微生物、陽光、雨露與人類的能量轉換保持平衡,做到人與自然和諧相處,才能打造可持續發展的景觀。
2、生態景觀的規劃設計內容:
(1)生態防護體系規劃設計
隨著工業園區規模的不斷擴大,人口也越來越集中,健全園區的安全防災系統也成為不可忽視的問題。結合保留山地,合理規劃園區內開敞式綠地,既提供了園區內休閑游憩的場所,更重要的是解決了發生重大災情時(如火災、地震或爆炸)人們避險的地方,同時,園區內大量的綠地也對工業污染起到阻擋、凈化的生態防護作用。
(2)植物的多樣性
在植物配置上,應充分考慮生物的多樣性,以鄉土植物為主體,盡量模擬自然狀態下的植物群落適當增加并引進優良的植物新品種,將喬木、灌木、藤本、草本植物合理配置,形成穩定的多層次、多結構的植物群落,保護園區生態系統和綠化景觀的穩定性。這點,對于道路景觀綠化帶及公園綠地植物的配置上尤為重要。
(3)園區道路的依山就勢
道路的規劃不只關系到交通,更關系到整個園區的面貌。“逢山開路”,規劃寬敞筆直的道路雖然能利于施工方便交,通順暢,但是破壞了整個區域內的生態平衡,動植物生存活動的廊道遭到破壞,原生態山地也消逝無形,園區的生態平衡被打破。因此,應該依山就勢地規劃道路線型,保留微地形地貌,使建筑、景觀與交通體系真正和諧地融為一體,建設一個生態的、人性化的、可持續發展的城市。
二、科技要素
1、高新技術原則
長沙高新區是高新技術產業聚集地,是國家創新型園區,在景觀規劃當中,應該率先采用高科技設施,以達到創新、節能的目的,并使得整個園區充滿現代科技感,呈現出一片勃勃生機,具有強烈的場所感。
2、技術與藝術結合的景觀規劃設計內容:
技術是景觀的物質構成和精神構成得以實現的基礎,好的技術使得現代景觀規劃設計的要素在表現手法上更加寬廣與自由,材料的選擇上也更加靈活與豐富。工業園區好的景觀是技術與藝術完美結合產的產物。為體現高新園區的“高科技”特色,應充分使技術與藝術相結合,更多地引入高科技造景手法及設施,以達到一個更符合時代要求、人性需要的,綠色節能的,優美、高效、舒適、健康、和諧的經濟技術園區,一個生活、生產和娛樂的地域綜合體 。
本文主要談談光伏產業設備和LED照明:
(1)太陽能技術的使用。長沙地處亞熱帶,春秋季短,夏冬季長,且夏季氣溫高,冬季嚴寒少,具有使用太陽能的便利自然條件。在園區建設中,可結合建筑的屋頂及外立面,引入光伏設備提供電能;在景觀照明中,可采用太陽能路燈,在公園綠地上使用太陽能草坪燈及其他太陽能噴泉等設施。
(2)LED照明的使用。城市夜景照明除了起到照明、安全防范作用外,更能體現一座城市的美感,提升城市品質。“綠色照明理念”是1991年由美國環保局提出,在全世界產生極大影響,其定義是節約能源、保護環境、有益于提高人們的學習、工作效率和生活質量以及保障身心健康的照明。
隨著長沙高新區內工業產業的蓬勃發展,基礎配套設施的不斷完善,區內人口規模也日趨擴大,一座新的城市正日漸形成,如何建設生態科技城市,這是每一個建設者正遇到的挑戰,也是每個景觀規劃設計者需要不斷探索的領域。
參考文獻:
關鍵詞:歷史文化村落;規劃;設計
中圖分類號: S611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歷史文化村落的景觀規劃設計,項目自然景觀與生態環境基礎相對優越,歷史和人文脈絡相對純粹。從景觀設計師的視角出發,歷史文化村落可極大地依托山體、水系、林地、生物物種等自然生態資源,并將生態與自然景觀的保護和修復作為先決條件進行規劃設計。總的思路,是根據項目的具體情況,以自然景觀和生態格局打底,將建筑、道路、地形看作景觀元素,將歷史、文化痕跡和生活印跡作為時間軸線,將新型的人居體驗和生活方式的引領作為發展和示范方向,進行細致和可實施的規劃設計。
景觀規劃目標與原則
具有時代特色和地方特色,反映村落歷史,能滿足人們休閑、旅游和教育需求,景觀規劃設計強調以下幾條原則:
1.場所性原則:設計體現場地的歷史與文化內涵及特色。為體現農耕時代的普遍性的含義,設計中高度提煉一些農業化生產的符號表現時代特點;設計上充分提取村落中仍然保留的具有鮮明時代特征的形式符號,如標語、口號、宣傳畫等,以記錄一種歷史的氛圍。
2.功能性原則:滿足生態環保、景觀營造、休閑游憩、文化傳承、科普教育、防災避險等多種功能。
3.生態原則:強調生態適應性和自然生態環境的維護與完善,利用鄉土樹種進行配植,形成可持續的生態群落。
4.經濟原則:充分利用場地條件,減少工程量,挖掘場地的經濟效益。保留和充分利用原有地形、建筑和植物(大樹),力圖在最少改造的前提下,創造富有特色的景觀;減少維護成本,大面積播種野花、野草和鄉土植物群落;通過功能性餐飲及茶座的經營,獲得經濟利益。
設計理念:
對于歷史文化村落的景觀規劃設計,我們充分尊重場地的原有條件,其間的道路、池塘、叢林、古樹及古院落,都維持場地原有的狀態,本地建材或老舊磚瓦也被盡可能的利用。這種對場地的尊重,不但可為現代社會留下彌足珍貴的歷史記憶,也可為工程建設縮減投資和周期。當然,對一些與場地和主景觀不協調的原有樹木,設計也會對其進行移栽。景觀規劃設計會在充分護留原生景觀的基礎上,從材料、色彩、植物種類、環保和生態等方面入手,謹慎的加入一些新的設計元素,力求既能直觀的反映原生的生態和人文背景,又能貼近現代人的行為和思維方式。規劃設計一般會以村落的本土文化為核心,以農耕文化、飲食文化旅游文化等為主題,力求將村落打造成為融文化科普、旅游休閑及農耕體驗為一體的參與性景觀園區和可持續發展示范園區。
景觀分區:
歷史文化村落的景觀規劃設計,一般可按照功能及景觀特色設置景觀分區,常規分區可至少包括:入口景觀區、草堂與茶軒、古村落文化體驗區、生態養殖區、宗氏祠堂景觀區、景觀綠化區、休閑游憩區等等。其中:
入口景觀區,構成村落與世外的動靜交融之所。作為游客與造訪者的集散和休憩功能區,入口景觀區宜營造濃厚而獨特的山村氣息和集市氛圍。
草堂與茶軒是村落必不可少的景觀節點,其不但是為游客提供品茗或小憩的場所,也是展示村落詩書文化的所在。
村落一般會整飭若干個古舊院落,也可建造部分具有歷史文化風貌的民房。古村落的房屋、院落通常會依地形地勢而錯落有致,加上水井、溝渠等歷史遺存,與之交相呼應,構成靈動的景觀元素。院落一般由灰磚或毛石壘砌圍合,并輔以條石或磚瓦鋪地,斑駁中彰顯著歷史積淀。每個院落會以不同的格局,和含蓄而精致的植物配植,展示主人或樸實或雅致的氣質。
村落一般可將原來凌亂的養殖集中規劃,整潔環境,規范管理。規模化的養殖,也可為游客的參與和互動提供更有利的條件。
宗氏祠堂作為族人祭祀祖先或先賢的場所,使得族人傳承著宗氏的脈絡,尋到他們的根。祖訓與祖宗排位,使得族人的向心力和歸屬感在此凝聚。景觀設計一般采用穩重、典雅的景觀鋪裝形式和配植風格,以及經歷時光雕琢的歷史印跡,記錄和講述村落的滄桑與堅忍。
村落所依托的山林,多是夏蔭烈日,冬障風寒,春華秋實,季相萬千。景觀設計會在林間貫穿小路,并在一些高大樹木的下方開辟休息和活動的小場地,為游覽增加舒適性和趣味性。路的兩側和親近游人的景觀節點,則按區段配植不同的野花組合,以豐富景觀層次和植物群落構成。
休閑游憩區會建造素雅的磚木建筑,以滿足商業、餐飲、住宿等需求,建筑布局較為緊湊,為游客休憩駐足及其他日常需求提供便利。休閑游憩區人流紛雜且活動頻繁,此處景觀以毛石類硬質鋪裝為主,以花箱、花架形式配置花卉,以便必要時為滿足人員活動而騰空場地。
文化發掘:
歷史文化村落一般都具有清晰的歷史印跡和厚重的文化底蘊,隱約于村落的建筑、文化、生活等方方面面。村落的文化符號可從傳統服飾、家居器具、筆墨紙硯、書畫案桌等具象事物中提煉,也可在庭前屋后、花境農田的詩情畫意中品味。中國歷代都是富有才情的時代,當代的古村落,清幽澹雅的園林氛圍仍可以展示古時文人的隱逸情韻。即使是現代的人們,在這里仍可體會到那種精神領域的平衡,產生和諧寧靜的心境。
生態與可持續:
歷史文化村落的景觀規劃設計,不應采用極端的生態保護與環境主義的方式,而應借助生態恢復和更新的思路,強調對原始場地條件的尊重和廢舊材料的再利用,強調文化內涵的挖掘和通過設計來體現自然與普通的美。
對于場地的生態環境,設計強調了生態適應性和自然生態環境的恢復、完善與維護,強調可持續性。在充分護留原生植物的前提下,配植注重多樣性,形成可持續的生態群落。注重水體的自我凈化與保持。鄉土野花野草的使用,在豐富景觀層次和植物群落,保持村落原貌的同時,更多的是向人們傳達著新時代的價值觀和審美觀,希望以此喚起人們對自然、對生態環境乃至對平凡事物的尊重。
總結:
歷史文化村落的景觀規劃設計,既不是對現有景觀做徹底的清理,也不是恪守原來的風格和走極端的生態恢復道路,而是在現場調研的基礎上,適度保留現有條件,并通過新的設計,表現場地精神,同時賦予場地新的功能和形式。實施途徑概括起來就是,保留,重塑,創新。
所謂保留,首先是閱讀場地,保留和尊重“無設計” 和原設計的場所精神。因為那是時間的作品,是歷史的積淀,更是故事的載體。場地的原生植物群落(恢復),現有地形和高大植物,使用者的日常體驗和活動印跡,都是保留的對象。
所謂重塑 ,就是對現有形式和場地進行改變或修復,通過增與減的處理,在現狀基礎上產生新的形式,更藝術化地再現原址的生活和勞動情景,揭示場所精神。并更充分地滿足最現代的審美需求。
所謂創新,就是用創新的設計語言和可持續思維,適應現代社會物質與精神的創新。 這包括:
材料的創新:鄉土草花的種植,廢舊建材(制品)的使用。
形式的創新:建筑主體的線角、圖案、材質在場地空間中的呼應和延續。
空間的創新:為現代人的日常活動和心理減壓開辟新的參與性景觀空間。